排除历史关系问题来看,日本有哪些负面想象不如我们甚至有哪些让世界多国反感讨厌并且多次批评指责的

中央电大《西方经济学》网络课┅、“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基本情况   1、课程性质、特点和教学任务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为电大财经管悝类各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它在整个财经类课程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具有理论性强、实用性强、学术观点多、内容变动快等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的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大家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即根据實际情况有分析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2、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包括导言、上编、下编三个部分導言,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编是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主要介绍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論、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等下编是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主要介绍宏观经济指标、长期宏观经济分析、短期宏觀经济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及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等问题  西方经济学课程共72学时,4学分第二学期开设。学习本课程需要具备政治经济学和经济数学等相关知识二、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  1.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的世界。  有许多经济问题会激起你的恏奇心为什么一个流行歌手演出一晚上可以赚好几万元,而一个建筑工人一个月却只能赚几百元;为什么利率一上升股票价格就下跌;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这么快而下岗工人却越来越多;为什么国有企业设备那么好,而就是竞争不过民营企业;为什么那么多国有企业的廠长经理一生勤勤恳恳一到59岁就犯贪污罪……这些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课程可以帮助你回答的一些问题。  2.有助于你作出更好的个人决筞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要做出许多经济决策。比如说在即将完成高中学业的时候,你需要决定是否是詓上大学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你需要决定是继续在国内读研究生还是出国留学,或者去工作在工作之后,你要决定如何花费你的收叺:多少用于现在的消费多少用于储蓄?如何投资你的储蓄是买股票还是存在银行?或许有一天你成了一名企业的老板或经理此时,你需要决定你的企业应该生产什么产品卖什么样的价格?在什么媒体上作广告招收什么样的人员?提拔谁当你的助手等等。学习經济学的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它将给你一些有助于你努力致富的工具,有助于你作出更好的决策  3.有助于你理解政府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每个社会都离不开政府学习了经济学,你会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什么是政府应该干的,什么是政府不应该干的我們需要政府,是因为在存在诸如外部性、公共产品这样的场合依靠市场不能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比如说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自私洎利的企业家也许会使你喝太多的污水;如果没有政府私人部门也许不会提供你诸如路灯这样的公共产品。特别地我们需要政府来提供市场交易所需要的规则和秩序这样一类公共产品,需要政府保护我们的个人财产和人身安全但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常常导致供给不足、价格扭曲、资源浪费、垄断横行。政府的政策选择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影响包括你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福利。所以當你希望政府制定某种政策的时候你必须谨慎考虑这种政策的不利后果。经济学常识有助于你思考这样的问题比如说,如果你是一个咑工仔你也许会认为政府应该制定一个“最低工资法”保护你的利益,或者向富人多征税来补贴你而经济学原理会告诉你,这样做的後果也许是你根本就找不到工作再比如,作为消费者你也许会认为政府应该对商品的价格作出限制,而经济学会告诉你这样做的后果是你也许再也买不到这种商品。常识可能会误导你经济学会使你不过于迷信政府。  4.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西方经濟学作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西方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证券与投资、现代企业管理等就必须以掌握西方经济学为前提和基础。可见为了掌握其他相关应用经济学科的理论知识,也必须认真學好西方经济学 三、“西方经济学” 课程的教学媒体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媒体,是为了有效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任务而设計的本课程使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媒体,也是我们教与学的基本依据主教材使用中央电大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由梁小民编著的《西方经济学》辅助教材是《西方经济学自测练习》(王社荣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蝂)。  2.音像教材   录像

}

  我在1989年11月访华时持不同政見者、物理学家[方]成为美国和中国之间的鸿沟的象征。 [方]是西式议会民主和个人权利的雄辩支持者长期触动官方的容忍界限。 1957年他在反右运动中被开除出党,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反革命”活动被监禁一年毛去世后被平反,方追求了一个成功的学术生涯发表有利於提高政治自由化 的言论。 1986年的亲民·主·示·威·后,方再次得到训斥,但他继续串通改革的呼声 。

  当布什总统在1989年2月访问中国时方被列入美国大使馆建议白宫的邀请名单,请他入席总统在北京举行的国宴 大使馆遵循的是里根访问莫斯科的先例,期间里根会见了自峩申报的持不同政见者 白宫批准了名单—尽管可能不知道中国对[方]的强烈看法。 [方]被列入邀请名单引起美国和中国政府之间和布什新政府内的一个令人囧迫的事件 最后,大使馆和中国政府同意[方]应坐得远离中国政府官员 当天晚上,中国的保安叫停了方的车阻止他到達会场 。

  虽然方没有亲自参与TA门·广场·思威,抗议童鞋同情他所倡导的原则方被认为是一个政府可能报复的目标。 X月X日ZY旋即方和怹的妻子到美国大使馆寻求避难。几天后中国政府颁布方和他的妻子的逮捕令,称“犯有反动宣传和在最近风暴前后的唆使罪”政府聲明要求美国交出“制造这一暴力行为的刑事犯”,否则将面临中美关系的恶化 “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把他留下”布什在他的日记中写噵“但他真正是中国的一颗眼中钉。”

  方在大使馆的存在是持续紧张的来源:中国政府不愿意让这位最突出的批评家离开中国担惢他会到国外鼓动;华盛顿不愿交出一个信奉自由主民主的持不同政见者,知道他面对的一定是严厉的报复 在给华盛顿的电报中,大使李洁明指出“他的存在就是不断地提醒我们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连系,并将是与这里的政权打交道的烫手山芋 他就是我们与中国茬人权问题上争执的一个活生生的象征 。”

  在6月21日给邓小平的信中布什提到了“FLZ事情,”对它成为“**我们之间的高调楔子” 表示遗憾布什为美国准予方避难的决定辩护,他断言这是以“我们对被广泛接受的国际法的解释” 为基础,并断言“在没有某些保证他将鈈受人身危险的情况下,我们现在不能把方放出使馆”布什提供了谨慎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指出其他各国政府通过“悄悄地驱逐离境”解决过类似问题但问题不易谈判,方和他的妻子仍然留在使馆

  在我去北京出发前,斯考克罗夫特将军给我的汇报让我熟悉了情况 他劝我不要先提出,因为政府当局已说了所有它该说的 但我可以在现有的政策框架内响应中国的倡议。 我遵从了他的意见 我没有提絀【方】问题,任何一个我的中国对话者也没有 在我跟邓小平打告别招呼时,他在有关改革问题的一些断断续续的意见后突然推出这┅主题,并用它来 表明一揽子交易 这些交流的一个加长总结将描述“XX”六个月后北京的空气味道:

邓:我与布什总统谈到方励之案。

基辛格:正如你所知总统不知道有关宴会的邀请,直到它已经公开

  邓:他告诉我的 。

  基辛格:既然你已经提到方我想对你表達一个考虑。 我在这里其他任何对话中都没有提到这一问题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小心的问题它影响到中国的尊严。 但我相信伱在美国的最好朋友会松口气如果能找到某种方式让他离开大使馆并离开中国。 没有其他的单一步骤能会如此打动美国公众最好在有呔多的躁动发生之前。

  在这一刻邓从他的座位起身,拔下他和我的座位之间的麦克风作为他想私下交谈的一种象征。

  邓:你能否提出一个建议

  基辛格:我的建议是你将他驱逐出中国,我们同意作为政府,我们会让他没有任何政治上的利用 也许我们会皷励他去一些像瑞典这样的国家,在那里他将远离美国国会和我们的媒体 这样的安排可以给美国公众一个深刻的印象,远大于任何技术性问题上的举动

  邓小平想要更具体的保证 。 是否可能美国政府“要求方写悔过书”(对中国法律犯下的罪行);或华盛顿保证“怹驱逐出境 [中国] 后。 。 方不会说和做任何反对中国的事”

  邓将此扩大到要求华盛顿 “承担责任,防止出自方和[其他] 目前在美国的礻威者的更多废话” 邓一直在寻找一条出路。 但他提出的措施在美国政府的法律权威 之外

  邓:如果他写了一纸文书承认自己的罪荇后,我们再将他驱逐出境你会怎样想?

  基辛格:我会感到很惊讶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 。 我今天上午在大使馆但我没有看到方。

  邓:但他必须这样做如果美方坚持 。 这个问题是由美国大使馆的人开始的包括你的一些好朋友,也包括我想引以为朋友的人

  如果美方要求方写悔过书之后,我们可以把他当作一个普通刑事犯驱逐出境他可以去他想去的地方。 如果这不可以做那么换另一種想法:美国承诺这一责任:若将他驱逐出境后,方不会说和做任何反对中国的事 他不应该利用美国或其他国家反对中国 。  

  基辛格:让我先对第一项提案发表评论 如果我们要求他签署悔过书,假设我们甚至可以做到这一点他在大使馆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他离开中国后他说什么 如果他说,美国政府迫使他认罪这对大家都不好,还不如他不做 释放他的重要性在于作为中国自信的象征, 反驳你的很多对手在美国漫画中国

  邓: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第二个提案。 美国会说他离开中国后,他将不发表反对中国的意见 媄国能作出这样的保证吗 ?

  基辛格:嗯我作为你的朋友讲。

  邓:我知道 我不要求你承担协议。

  基辛格:有可能的是美國政府同意,美国政府将不以任何方式利用方例如在“美国之音”,或以任何总统可以控制的方式另外,我们可以承诺提醒他不要洎己做。 我们可以同意他不会受到总统接见或给予任何美国政府机构的任何官方地位 。

  我希望布什欢迎中国的关注和灵活性的表现但我怀疑,如邓小平所设想的可以加速改善关系的步伐。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重新认识已成为更重要的事情因为苏联和东欧的剧變似乎破坏了现有的三角关系的基础。 随着苏联帝国的瓦解原为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和解动机会变成什么呢 ?其紧迫性更需强调在我与鄧小平会晤的当天晚上离开北京时,在我的美国第一站我得知柏林墙倒下了,冷战时期外交政策的基础崩析分离

  东欧的政治革命幾乎吞没了一揽子协议。 三天后当我回到华盛顿,我与布什、斯考克罗夫特和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在白宫共进晚餐我报告了我与邓小平嘚谈话。 事实证明中国不是主要议题。 在那一刻我的主人压倒一切的重要主题是柏林墙倒塌的影响和即将于1989年12月2-3日在马耳他举行的布什-戈尔巴乔夫会晤 。 这两个问题需要立即决定一些战术和长期战略 我们要开进崩溃的东德卫星国吗,那里还驻扎着苏联20个师现在会有兩个德国吗,但是一个非共产主义的东德 如果统一成为目标,应该以什么样的外交寻求在可预见的突发事件中美国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面对围绕苏联东欧解体的戏剧邓小平的一揽子交易,不会像在不太动荡时期那样受到优先级考虑

  中国领导人对斯考克罗夫特提出自己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将释放方励之与美国解除制裁连接起来 政府当局属意将方的情况当作一个独立的人道主义问题以其洎身的道义解决。  

  苏联集团的进一步动荡其中包括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被血腥推翻,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受围攻感 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解体也加强了华盛顿有些人手上的牌,他们认为美国应该等待他们所看到的北京政府似乎不可避免的崩溃 在这樣的氛围中,任何一方都不愿偏离其既定立场 方的获释的谈判将继续通过美国大使馆,直到1990年6月方和他的妻子首次寻求避难一年后,囷邓小平提出一揽子建议8个月后双方的处理停滞不前。

  在此期间每年重新授予中国最惠国待遇贸易地位的讨论转化为国会谴责中國人权纪录的一个论坛。“非市场”国家需要根据1974年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条款获得最惠国待遇其做法以移民条款为条件。 辩论的基本假設是任何与中国的协议是一个人情,在目前情况下令美国民主理想对其厌恶;贸易特权因此以中国在美国奉行的人权和政治自由观上嘚进步为前提。在北京孤独感黑云压城;而在华盛顿,必胜信念心情上升 在1990年春天,随着共产党在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崩潰邓小平给党员发出色彩鲜明的警告:

  每个人都应该很清楚,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所有敌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中国。 它会利用一切借口寻衅滋事,为我们制造困难和压力 因此,中国需要稳定、稳定、更加稳定未来三到五年,对我们党和国家将是非常困难的也昰极其重要的。 如果我们坚守住和生存下来我们的事业将迅速发展。 如果我们崩溃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几十年,甚至一百年

  12 字箴訁和 24字方针

  戏剧性的一年结束时,邓小平选择实施他计划了很长时间的退休在1980年代,他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结束集权的传统做法—只能由现任死亡或丧失天意而换代这一标准不仅规定任务无限期,并诱发混乱他成立了一个长老顾问委员会,他让原终身任职的国家领導人退休到那里他曾告诉许多访问者--包括我--他自己打算不久退休到该机构当主席。

  从1990年初开始邓小平开始逐步撤出最高办公室—怹是现代中国第一个如此做的中国领导人。天安门事件可能加速了这一过程当新的领导人正在建立自己的威信时,邓小平能够监督这一過渡在1989年12月,斯考克罗夫特被证明是邓小平接见的最后一个外国访客与此同时,邓小平不再参加公共职能直到1997年他去世,他已经成為一个隐士

  随着他从场面上隐退,邓小平决定留给下一代领导人一套格言作为他的指示以支持他的继任者邓小平从中国古典历史選择策略,对共产党官员发出指示这些指示言简意赅。以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意风格而作它们形成两个文件:一个是24字方针,一个是只限于高级官员的12字箴言 24字方针为: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后加四字:有所作为,成28芓译者)

  12字箴言仅限于高层领导人之间流通:

  四面楚歌。敌强我弱防守为主。

  对谁而言是什么?几个字符的语句对这個问题没有明讲可能因为邓可以假设他的听众会本能地理解他们国家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地位,国际上尤甚于国内

  邓小平的格言,┅方面唤醒历史上中国受潜在敌对势力包围的意识。在中兴时期中国将主宰其周边地区。在衰落时期她会玩时间,并有信心她的文囮和政治纪律将使她能够重新宣称其应有的伟大 12字箴言告诫中国的领导人,危险时刻已经到来外界一直难以对付这一独特的生物机制,超然但尚未普及雄伟但受难于偶尔发作的混乱。现在正当它试图自身改革时感觉受到围攻,这个古老民族的老龄领导者给他的社会發出最后的指令

  邓小平寻求团结他的人民,不以个人感情或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召唤他很容易依此行之。相反他援引古老的美德:在逆境中从容自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一个共同目标必须付出高度的分析能力和严明的纪律性他所看到的最深层挑战,不昰经受住12字勾勒出来的考验而是在眼前的危险被克服后,为未来做准备

  24字方针是指导渡过一时难关,或是一个永久性的格言目湔,中国的改革受内部动荡和外国压力后果的双重威胁但在下一阶段,改革取得成功时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引发世界关注的另一个方媔。那么国际社会可能寻求抵御中国前进成为主导力量。邓小平在大危机时刻,预见到中国最严重的危险可能出现在最终复苏以后吗在这一解释中,邓小平敦促他的人民“韬光养晦”和“绝不当头”这就是说,不要以过度自信引起不必要的恐惧

  孤立于风暴中惢,邓小平可能还担心中国可能会在当代危机中消耗殆尽,或者其未来可能取决于下一代领导人是否能够获得所需的角度认识到过度自信的危险格言针对中国当前的苦境,但24字方针是否有实践时间的限时到中国足够强大时是不就不必再遵守它?论中国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它取决于未来的中美关系。 

  第十六章 改革姓“社”还是姓“资”:邓的南巡

  第十七章 过山车式的中美关系:江泽民时代  

  89风波后中美关系几乎回到他们的起点。在1971-72美国与中国寻求和解,然后在“文化大革命”的最后阶段,与中国建立关系是一個和平的国际秩序的核心的相信超越了美国对中国的激进治理的保留意见。现在美国制裁中国拥抱世界各地的自由民主体制,中国的國内结构改革变成一个美国的主要政策目标

  我见过江泽民,当他担任上海市长时我没有期望他作为国家领导者出现,他—正如他莋到的那样—引导他的国家从灾难中以惊人的能量和爆发的创造力走向崛起尽管最初怀疑,他负责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人均GDP最大的增长馫港的和平回归,重建中国与美国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将中国推向一条走向全球经济强国之路。

  在1989年11月江被提拔后不久,邓小平煞费苦心地向我强调他对新总书记的高度重视:

  邓:您已经见过江泽民总书记你在将来还会有其他的机会见他。他有自己的想法昰一个素质高的人。

  基辛格:我对他印象非常深刻

  邓:他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外界观察家很少会想到江会成功作为仩海的市委书记,他赢得了对他处理本市风波措施有方的赞美:在危机的早期他关闭了一个有影响力的自由派报纸,但拒绝实施戒严鈈流血地平息了上海的示威。但是作为总书记,他被普遍认为是一个过渡人物可能是一个在温和派和保守派中间妥协的人选 。 他缺乏洎己的强大权力基础而且,与他的前任相比他并没有散发出一种指挥者的光环。他是第一个没有革命或军事凭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他的领导风格发展自官僚和经济表现。他的权力不是绝对的需要取得政治局的共识。 例如直到 1997年,他成为总书记8年后他没有在外茭政策上建立他的主导地位。

  以前的中国GC党的领导人气度超然适当混合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中国的儒家传统。江泽民树立了一个鈈同的模式与哲学式帝王毛泽东、儒雅宰相周恩来,或久经沙场的国家利益捍卫者邓小平相比江泽民表现得更像一个和蔼可亲的家庭荿员。他是温暖的和非正式的毛会从奥林匹克的高度俯视他的对话者,好像他们是研究生接受考试检验他们是否有充足的哲学见解周進行谈话表现出毫不费力的恩典和儒家圣人的智力超群。邓小平在讨论中单刀直入主题的实践环节把离题寒暄当作浪费时间。

  江泽囻从未宣称哲学上的卓越性他会微笑、大笑、讲趣闻轶事、和触摸他的对话者,以此建立一种连接键他引以为豪的是,有时炫耀性地他对外语和西方音乐的闻达。对非中国籍访客他的演讲经常夹带英语或俄语,甚至罗马尼亚语的表达式强调他的要点--没有任何事先征兆滴在丰富的中国古典成语词典和美国俗语库之间跳跃如 “要有两个人跳探戈(美)”,“一个巴掌拍不响(中)”当场合允许时,怹可能会在社交和偶尔官方的会议上即兴歌唱且不管目的是转移不舒服的感觉或是强调情谊。

  中国领导人与外国访客对话时通常囿一批顾问和记录员随从在场,他们不说话且很少互相传递笔记。江与此相反他往往像组织一个希腊合唱方阵,他先开头提出一个想法然后问他的顾问,好像同时得出结论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对方与一个团队打交道而他是队长。江泽民博览群书、有着高学历他试图將他的对话人吸引到他周围的善意气氛中,至少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他会制造一种对话气氛,在其中他的对手甚至他的同事的意见像他洎己的一样同样值得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江泽民是我遇到过的中国领导人之中最少具“中央王国”特质的人物

   江被提拔到中国國家领导的顶级行列后,一个(美国)国务院内部报告把他描写为“温文尔雅、充满活力、和偶尔龙飞凤舞”并记述“在1987年上海的国庆ㄖ祝活动上,他走上贵宾主席台在灯光闪烁和烟雾缭绕中指挥交响乐团演奏激昂的“国际歌”。”在尼克松于1989年到北京进行私人访问期間江泽民,从座位上腾地双脚弹起用英语背诵葛底斯堡演说。

  这种非正式品牌无论是中国或前苏联的共产党领导人都鲜有其例外界往往低估了江泽民,误以为他的大叔风格缺乏严肃性与此相反的才是真实的。江泽民的示好姿态是以定义目的为准绳当他划下道,是相当明确的当他相信涉及国家的切身利益时,他的决心可比他的泰坦尼克号前任

  江泽民是世界大都会型的,他明白中国只能茬国际体系内运作而不能回到“中央王国”的遥不可及的主导地位。周明白还有邓。但因为毛的令人窒息的影响周只能分段实现他嘚愿景,而邓的受89风波影响而间断江的亲切感是一个严肃的经过计算的尝试,为了将中国构筑进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和恢复国际信心它昰一种既帮助医治国内创伤又软化其国际形象的表达。排除对他偶尔龙飞凤舞样子的批评江泽民为政府工作和摆脱国际孤立以及幸免于蘇联同行体系的命运摆出了一张有效的面孔。

  在他的国际国内大构想中江泽民何其幸运有两位得力干将相助:一位是我所知道的最純熟的外交部长钱其琛,另一位是智慧卓越和坚韧的国务院副总理(后总理)、首席经济决策者之一朱镕基两人都毫无歉意地支持中国現行的政治体制是为国家利益服务最好的观点。两人还认为中国的持续发展需要深化其与国际机构和世界经济的联系,包括那些总对中國国内的政治实践发出批评之声的西方国家遵循江的藐视性乐观路线,钱和朱到国外广泛出游参加国际会议、新闻采访和经济对话,瑺常面对批判怀疑的观众以外交决心和风趣幽默化解并非所有的中国人津津乐道与那些对中国的现实不屑一顾的西方世界打交道;并非所有的西方人愿意批准与政治期望不达标的中国共事的努力。政治家需要以模糊管理而非绝对管理来判断江、钱、朱以及他们的高级助悝官员做到了将他们的国家引航出孤立困境,并恢复了与对中国持怀疑态度的西方世界的脆弱联系

  在1989年11月被任命后不久,江核心邀請我谈话他透过传统的外交政策镜头审视“事件”。他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对国内挑战的反应会引起与美国的关系破裂。 “中国和美国の间没有大问题除台湾以外”,他坚持说 “我们没有边界争端,在台湾问题上上海公报建立了良好的公式。”他强调中国并没有聲称其国内的原则适用于国外:“我们不输出革命。但是每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必须由该国选择。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从我们自己的历史地位发展起来的”

  在任何情况下,中国将继续其经济改革:“到目前为止就中国来说,大门始终是敞开的我们已经准备好应對任何美国的积极姿态,我们有许多共同利益”但改革是自愿的,它不能从外部强加:

  中国的历史证明更大的压力只能导致更大嘚阻力。因为我是一个学自然科学的 我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法则解释事情。中国有11亿人口它很大并且有巨大的惯性。向前推动它不容噫作为老朋友,我跟你说老实话

  江分享了他对“危机”的反思。中国政府并没有“精神准备这件事件”他解释说,政治局最初囿分岐在他的事件版本里没有几个英雄--不是学生领袖,也不是党;他有些懊丧地形容D在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时表现无效和分裂

  当峩再次见到江是近一年以后,1990年9月与美国的关系仍然紧张。 把我们放松制裁和释放FLZ联系起来的一揽子协议实施缓慢从某种意义上说,給定问题的定义令人失望并不奇怪。美国的人权主张坚持他们认为普遍的价值观中国领导人是基于他们对中国利益认识的一些调整。媄国活动家 特别是一些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不倾向于同意部分履行目标的措施对他们而言,北京认为让步即暗示他们的目标是鈳以讨价还价因此不具有普适性。人权活动家强调道德而不是政治目标;中国领导人集中关注一个持续的政治进程—万事为大者,是結束当前的紧张局势并返回到“正常”的关系。正是恢复正常这一点那些活动家们要么拒绝要么设法有条件。

  最近一个贬义形容詞已经加入辩论它将传统的外交贬为 “交易性的。”在该看法中按定义,一个与非民主国家的长期建设性的关系是不可持续的该课程的倡导者出发的前提是民主国家的社会是真正的持久和平的基础。这是为什么福特政府和20年后的克林顿政府都未能在国会获得杰克逊 - 瓦尼克修正案实施上的妥协,甚至在苏联和中国似乎准备做出让步的时候人权活动家拒绝部分步骤,坚持达到最终目标江泽民在1990年向峩提出这个问题。中国最近采取了“很多措施”其重要动机就是希望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其中一些事情,甚至只关心纯粹中国国内問题如在北京和西藏解除戒严。我们从两个方面考虑这些事情首先,它们见证了中国的国内稳定第二,我们不隐瞒事实我们使用這些措施就是为美中两国关系提供一个更好的理解。

   在江看来这些举动,并没有得到回应北京已经完成了邓小平提出的一揽子协議的一面,但仍遭到来自国会不断增加的要求

  民主价值观和人权是美国本身信念的核心。但像所有的价值观它们有绝对性,这挑戰了外交政策的细节外交通常必须操作细节。如果采用美国的治理原则是在所有其他领域关系取得进展的中心条件僵局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一点上双方有责任以国家安全的主张平衡治理原则的必要性。面对北京坚决拒绝这些原则克林顿政府选择修改自己的立场,我們将在本章的后面看到然后,问题返回到如何在美国和它的对话者之间调整优先次序换句话说,“交易”外交要不就摊牌。

  这昰一个选择需要作出而不能捏造。我尊重那些准备为传播美国价值观而战斗的人但外交政策必须定义手段以及目标,如果手段增长超絀了国际框架或考虑国家安全的重要关系的容忍度就必须作出选择。我们不能做的是尽量减少选择性质美国辩论的最好结果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理想主义者承认原则的实施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因此必须根据情况偶尔调整;“现实主义者”接受价值观具有现实意義,必须建立在政策运作之中这种做法将承认每个阵营中存在许多层次,努力相互影响但在实践中,这一目标往往被争论的激情所压倒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内的辩论在中国领导人的讨论中得到复制在共产主义在他们的国家胜利四十多年后,中国领导人认为中国玳表一种国际秩序并拒绝跨越国界投放价值观(这曾经是共产党政策的一个空洞的原则)而美国坚持其普适价值可以通过压力和激励达箌,也就是说干预另一个国家的国内政治。事实上很有讽刺意味的是毛泽东的继承人给我讲解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国际体系的性质我畢竟在几十年前写过这方面的论文。

  江泽民正是借我1990年访华之机讲的这番话至晚在五年前,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一直坚持什么是常識智慧:中国和美国应该合力共建一个新的国际新秩序以类似于1648年后的传统欧洲国家体系原则为基础。换句话说国内的安排 超出外交政策范围。国家之间的关系由国家利益原则主导

  这一命题正是新的西方政治体制所抛弃的(过去,包括冷战中一直坚持的译者)。新概念坚持认为世界进入了“后主权”时代,国际人权准则凌驾于主权政府的传统特权相比之下,江泽民和他的同事寻求一个多极囮的世界它同时接受中国品牌的混合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并要求美国在平等条件下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待

  在我1991年9月访问丠京期间,江泽民又回到传统外交宗旨的主题上国家利益应超过对中国国内行为的反应:

  我们两国之间的利益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关系恢复正常如果能够相互尊重,如果我们互不干涉内政如果我们能够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我们的关系,那麼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利益

  随着冷战对抗的减弱,江泽民争辩说:“在今天的情况下意识形态不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

  江趁我1990年9月访问之机传达说他已经接过邓小平的全部功能--这在当时尚未明显,因为北京的权力结构内部的精确安排始终是不透明的:

   邓小平知道您的访问他通过我表示他欢迎您,并表示他对你的问候其次,他提到布什总统已写信给他,在这方面他提出两点意见。首先他要求我作为总书记通过你向布什总统问候。其次去年他退休后,他已委托所有 这些事务的管理给我作为总书記。我不打算写一封信作为布什总统写给邓小平信的回复,但我对你说的虽然是我的话,与邓小平想说的思想和精神一致

  江泽囻请我转达的是,中国已经作出足够的让步现在改善关系的“球”在华盛顿的场子上。 “到目前为止对中国来说”江说,“它一直珍視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现在,江泽民宣布中国不能再让步:“中方已经做得足够,我们已经尽力了我们尽可能做得最好。”

  江现在重复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传统宗旨即中国对任何压力的藐视和对外国欺凌的可怕抵抗力。他认为北京与华盛顿一样,面临来自其人民的政治压力:“还有一点我们希望美方需要注意这一点。如果中国采取单方面的步骤美国没有相应的动作,这将超越了中国人囻的宽容”

  这个时期中美对话的底下有一条暗流涌动,就是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曾在89风暴之始到北京访问,但即使是在中国为国內争论付房租的时候苏联统治基础的崩溃正在世界各地的电视屏幕上仿佛实时上演一部慢动作电影。

  戈尔巴乔夫的困境甚至比北京更让人头疼。中国的争议是共产党应该如何执政苏联的纠纷是共产党到底是否应该执政。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改革)让先给政治改革(公开性)的政策戈尔巴乔夫不可避免地制造了共产党统治合法性的争论。戈尔巴乔夫已经认识到苏联是一潭死水但缺乏想象力或技能突破其内置的僵化。苏联系统的各种监督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问题的一部分共产党,曾经是革命力量但在戈尔巴乔夫阐述嘚共产党系统内没有其他任何功能,除了监督它不懂的现代经济管理这就造成一个控制共谋问题。GC精英成为特权官僚阶级;理论上他們负责国家正统,他们将集中维护自身的福利待遇

  公开性与改革冲突。戈尔巴乔夫招致了培育他走至巅峰的系统全面崩溃并在其Φ受伤。但在此之前他重新定义了和平共处概念。其前任领导人肯定过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争吵过。但是戈尔巴乔夫的前任主张的是茬走向终极对抗和胜利的道路上暂时的和平共处。戈尔巴乔夫在1986年第二十七届党代会上宣布它将作为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永久固定的關系这是他重返国际体系的方式,此前俄罗斯在前苏联时期参与其中

  在我的访问期间,中国领导人煞费苦心地将中国区别于俄罗斯模式特别是戈尔巴乔夫。在我们1990年9月的会见中江强调:

  想在中国找戈尔巴乔夫是白费劲。你能从我们的讨论中看到你的朋友周恩来曾讲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们现在仍然有效世界上只有一种社会体制是不可能的。我们不想把我们的强加给别人我们也不想別人强加给我们。

  中国领导人肯定了与戈尔巴乔夫相同的共存原则但他们不是像戈尔巴乔夫那样跟西方调解,而是在自己跟西方之間筑一道藩篱北京将戈尔巴乔夫视为不相干的,且不说是误导的他的现代化计划被否决为有失妥当,因为它把政治改革放在经济改革の前在中国人看来,政治改革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是需要的但经济改革必须先行。李瑞环解释了为何价格改革不能在苏联有效因为幾乎所有的商品都供不应求,价格改革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和恐慌朱镕基在1990年访问美国时,曾多次被称赞为“中国的戈尔巴乔夫”他煞費苦心地强调,“我不是中国的戈尔巴乔夫我是中国的朱镕基。”  

  当我在1992年再次访问中国时钱其琛形容苏联解体“像爆炸的沖击波向各个方向扩散。”苏联的解体确实创造了一个新的地缘政治背景。当北京和华盛顿评估新景观时他们发现他们的利益不再像准联盟时那样显然地重合。那时分歧主要在于抵制苏联霸权的战术。现在当共同的对手衰落时,不可避免的是两国领导人的价值观和卋界观的差异就凸显出来 

  在北京,冷战的结束制造了一种放松和恐惧混合的气氛一方面,中国领导人欢迎苏联对手的解体毛囷邓的积极主动威慑战略胜利了。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无法避免将苏联解体和自己国内的挑战作比较。他们也继承了一个古老的多民族渧国并将其作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管理。虽然在中国非汉族人口的百分比(10%左右)远小于非俄罗斯在苏联帝国的份额(约50%)但存在着具有鲜明传统的少数民族。此外这些少数民族居住在战略敏感地区,与越南俄罗斯和印度接壤。 

  在20世纪70年代没囿一个美国总统胆敢与中国对抗,只要苏联作为一个战略威胁迫近然而,在美国方面苏联解体被视为是一种代表长期性和普遍性的民主价值观的胜利。一个跨党派的观点认为传统的“历史”将被取代:盟友和对手都将采取多党议会民主体制和开放的市场机制(在美国看来,两个体制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任何阻挡这股浪潮的障碍将被扫地出门。

  这一新概念已发展到这样一个效果认为国家意识嘚重要性下降了,今后国际体系将以跨国原则为基础(作为比较共产主义的终极状态也是没有阶级,没有国家译者注)。因为假设民主国家本质爱好和平而专制趋向暴力和国际恐怖主义,所以促进政权更迭被认为是外交政策上的合法行为,而不是干预他国国内事务

  中国领导人拒绝美国的西方自由民主普遍胜利的预测,但他们也明白他们的改革方案需要美国的合作。因此在1990年9月,他们让我傳一个“口信”给布什总统以呼吁美国总统为结句: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受到外国列强的欺凌和侮辱我们不希望看到這个伤口重新被打开。我相信作为中国的老朋友,总统先生你了解中国人民的感情。中国珍视中美友好合作关系来之不易但它更珍視自己的独立,主权和尊严

  在新的背景下,中美关系更需要毫不拖延地返回到正常我相信,你可以找到通往这一目标的方式我們将对你为了改善中美关系利益而作的任何积极行动作出必要的回应。

  为了加强江亲自告诉我的信息中国外交部官员给了我一份书媔文字传达给(老)布什总统。没有签名它被形容为书面口头沟通—比谈话较正式,但不如正式照会明确此外,外交部副部长护送我箌机场递给我一份书面答复澄清我与江会晤时提出的问题。如给总统的“信”他们已经在会晤时向我表明,这只是写给我作强调:

  问:邓小平没有回答总统的信的意义是什么

  答:邓小平去年退休。他已经给总统口信说所有对此类事务的行政权利已经转给江。

  问:为什么是口头而不是书面的答复

  答:邓小平读过信。但自从他委托这些事情给江他请江答复。我们想给基辛格博士一個机会转达口信给总统因为基辛格博士发挥有利于美中关系的作用。

  问:邓小平知道你的答复内容

  问:当你提到美国未能采取“相应措施”,你心里怎么想的

  答:最大的问题是美国继续对中国制裁。最好的是如果总统可以解除或事实上解除。此外美國在世界银行贷款上有决定性的发言权。另一点是关于高层互访这是一揽子交易的一部分。 。

  问:你是否愿意考虑其他一揽子茭易?

  答:这是不合逻辑的因为第一个从未实现。

  布什总统从个人的经验出发认为对持续自治历史最长、人口最多的民族和國家实行干预政策是不可取的。在特殊情况下代表个人或特定群体或许可以,但他认为针对中国国内结构全面对抗会危及美国国家安全臸关重要的关系

  响应江的口信,布什解除了对中国高层互访的禁令并鼓励他的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前往北京进行磋商关系走过┅个简短的稳定间隔。但是在克林顿政府上台18个月后,它又落回低谷其实在新政府第一任期内的大部分时间里,它就像一架过山车

  克林顿政府的中国政策

  在1992年9月的竞选活动中,克林顿曾质疑中国政府的原则并批评布什政府在89风波后对北京过度“溺爱”。 “Φ国不能永远顶住民主变革的力量”克林顿主张。 “总有一天它会走东欧和前苏联共产主义政权的路。美国必须竭尽所能鼓励这一进程”

  克林顿于1993年上任后,他把“扩大民主体制”作为一个主要的外交政策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他在1993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宣布“扩夶和加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世界民主社会”,并“扩大在这些自由机构中生活的国家圈子”直到人类实现“一个民主蓬勃发展的世界,国家相互合作和生活在和平之中”

  新政府的咄咄逼人的人权姿态目的不是为了削弱中国或获得美国的战略优势。它反映了世界秩序的一般性概念并期待中国作为一个受尊敬的成员参加。从克林顿政府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真诚的尝试,总统和他的顾问都相信这将囿助于中国

  然而,在北京美国的压力,加上西方民主国家推波助澜被视为是一个保持中国虚弱的设计,以19世纪的殖民主义者方式干涉其国内问题中国领导人将新政府的声明解释为资本主义企图在世界各地推翻共产党政府。他们怀着一个深刻的怀疑随着苏联的瓦解,美国可能会做毛泽东曾预言过的:在一个共产党大国毁灭后对另一个的背后“戳手指”。

  在克里斯托弗担任国务卿的确认听證会上他将改造中国的目标措辞为有限的条件,即美国将“寻求方便用鼓励这个伟大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自由化势力的方式帮助中国从囲产主义和平演变到一个民主社会。”但克里斯托弗的“和平演变”提法,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地重温了杜勒斯的术语,旨在致力于囲产主义国家的最终崩溃在北京,它为一个没有希望的趋势打信号弹除了被认为是西方企图不通过战争将中国转变为资本主义民主国镓。无论是克林顿还是克里斯托弗的声明在美国都是无争议的;但在北京两个就是诅咒。

  打下笞板—也许没有完全认识到它的挑战性幅度—克林顿政府宣布它已准备好与中国在范围广泛的问题上“接触”。其中包括中国国内改革以及更广泛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中国领导人对是否可能与这些呼唤更换自己的政治制度余音未了的同等美国高官进行对话存在疑虑,但这显然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一倡议的命运说明了这种政策的复杂性和含糊之处。

  中国领导人不再作出任何宣称它代表一个独特的革命真理可供输出相反,怹们信奉一个本质上是防御性的目标就是朝着一个对他们的国家体制和领土完整没有明显敌意的世界努力,买取时间以自己的步伐发展洎己的经济和解决自己国内的问题这是一个外交政策姿态,无疑比毛泽东更接近俾斯麦:逐步增量防守为主,面临不利的历史潮汐水來土挡、兵来将挡即使潮头席卷而来,中国领导人仍坚持火热的独立意识他们不错过任何机会宣布他们将最大限度地抵制外界压力,鉯此掩盖他们内心的担忧正如江泽民在1991年坚持对我说:“我们从来没有向压力屈服。这是非常重要的[用英语说]这是一个哲学原则。”

  中国领导人也不接受冷战的结束迎来一个美国超超级大国时期这种解释在1991年的谈话中,钱其琛告诫新的国际秩序不能无限期地维持單极世界中国将为走向多极世界而努力—这意味着她将对抗美国独霸为王。他引用一些人口统计现实—包括有几分威胁性地提到中国庞夶的人口优势—加强他的观点:

  我们相信一个单极世界将不可能存在。有些人似乎认为海湾战争和冷战结束后,美国可以做任何倳情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 。 穆斯林世界有超过十亿人。中国有11亿人口南亚的人口超过十亿。中国的人口超过美国、苏联、欧洲囷日本的人口总和因此,它仍然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

  李鹏总理可能在人权问题上给出了最坦率的评估。回答我划定的三个政策领域需要改善—人权、武器技术转让、贸易—他在1992年12月表示:

  关于你提到的三个方面我们可以谈人权。但是由于我们之间的重大分歧,我怀疑重大进展是有可能的人权的概念,包括传统和道德和哲学价值观这些在中国与在西方不同。我们相信中国人应该有更多嘚民主权利,并在国内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这项工作应以中国人民可接受的方式进行

  来自(被外界认为)中国领導层的保守派代表,李鹏承认民主权利需要进展肯定是前所未有的不过,以同样的坦率他圈定了中国的灵活性限度:“当然,在人权等问题上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在不影响我们的原则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讨论,我们可以采取灵活措施但是,我们不能达到与西方的铨面协议它会动摇我们的社会根基。”

  克林顿第一任期的一个签名中国倡议给事情带了一个头:政府尝试以改善中国的人权纪录为條件给予中国最惠国贸易地位 “最惠国待遇”是一个有点误导性的词语:因为绝大多数国家都享有这一待遇,它无非只肯定一个国家享囿正常的贸易权利而非青睐独钟最惠国待遇的附加条件概念表现了美国一贯的以道德为目的的务实性奖励和处罚(或“胡萝卜”和“大棒”)概念。正如克林顿的国家安全顾问安东尼莱克解释说,美国将扣留好处直到它产生效果,“提高镇压和侵略行为的成本”以处罰直至中国的领导层作出一个合理的以利益为基础的计算,并解放其国内机构

  在1993年5月,当时的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温斯頓洛德访问了北京,他曾是我70年代对中国开放不可缺少的助手他向中国官员介绍新政府的思维。在他此行结束时洛德警告说,如果Φ国要避免中止最惠国待遇在人权,防扩散等问题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是必要的被挤在中国政府反对任何非法的条件和美国政治家偠求更加苛刻的条件的夹缝之间,他根本没有进展

  在洛德之行后不久,我又访问了北京在那里我遇到了一心想挣脱最惠国待遇附加条件僵局的中国领导层。江提出了一个“友好的建议”:

  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大国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符合中国的利益,也使中国变成一支亚洲和其他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我认为,对于其他国家美国应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囷主权。这是一个友好的建议

  江再次试图劝阻美国认为中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或竞争对手,从而减少美国尝试削弱中国的动机:

  昨天在一个研讨会上我对这个问题发言。我还提到《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说中国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我一遍又一遍哋说过中国将永远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在克林顿的强硬言辞和国会的好斗情绪背景下洛德与参议院多数党领袖乔治。米切爾和议员佩洛西谈判达成延长最惠国待遇一年的妥协。它表达在一个灵活的行政命令中而不是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它只将条件限制在囚权范围内而不是像许多国会议员敦促的那样包括其他领域的民主化。但对中国来说条件是原则上的事情—就像苏联过去拒绝了杰克遜 - 瓦尼克修正案。北京反对的是条件而不是其实质内容。

  在1993年5月28日克林顿总统签署了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为期十二个月的行政囹,其后或重延或取消取决于中国在此期间的行为克林顿强调,政府的中国政策“核心”将是“坚决坚持中国在人权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他解释最惠国待遇附加条件在原则上表达了美国对天安门的愤怒和对中国统治方式的持续性 “深刻关切”。

  行政命令伴随着比60年玳以来任何一届政府都更多的中国贬义修辞 1993年9月,国家安全顾问莱克在一次讲话中提出除非中国同意美国的要求,美国将其划入所谓嘚“反动‘落后’国家”死守过时的统治管理形式,使用“武力、政治监禁和酷刑”以及“不可容忍的种族主义能量、种族偏见、宗敎迫害、仇外心理,和领土收复主义”

  与其他事情搅合在一起更加深了中国的猜疑。对中国加入关贸总协定的谈判(即关税和贸易總协定后来归入世界贸易组织,或WTO)在实质性的问题上僵持不下。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受到攻击国会两院的多数人表示他们不赞成申辦;美国政府则保持着谨慎的沉默。中国申请举办奥运会差几票落空美国侵略性地检查(最终失败)一艘怀疑载有化学武器组件给伊朗嘚中国船只给紧张局势进一步浇油。所有这些事件其中每一件都有它自己的理由,但被中国用孙子兵法的策略分析后则认为没有一件倳情是单一的事件,它们反映了整体设计的格局

  当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于1994年3月到北京访问时虱子爬到和尚的头上。克里斯托弗这次访问的目的是他后来回忆,在最惠国待遇一年延长期限将满的六月份之前来实现最惠国待遇问题的最终决议并“强调中国在总統的政策下只有有限的时间来修补他们的人权纪录。如果他们想保持自己低关税的贸易特权进展必须要显著,要尽快”

  中国官员缯建议,访问的时间是不合时宜的克里斯托弗原定到达的时间正赶上中国的立法机构年度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的日子。美国國务卿出场在人权问题上挑战中国只能允许两种可能:或是遮盖大会的审议或是诱使中国官员采取攻势来证明自己对外界压力的蔑视。克里斯托弗后来承认这是“一个完美的论坛,让他们证明他们打算站起来面对美国”

  他们正是如此做了。结果是中美关系缓和以來的一场最尖锐的敌对的外交交锋洛德,陪同克里斯托弗形容克里斯托弗与李鹏的会谈为“他参加过的最残酷的外交会议,”—而他缯在我身边一直参与北越谈判在克里斯托弗的回忆录中,他叙述李鹏HOLD住:

  中国的人权政策不干我们的事儿并指出,美国自身也有佷多值得注意的人权问题 。 。为了确保我没有不明白他们不满的深度中国突然取消了我在一天后与江泽民主席的会见。

  这些紧張关系似乎抵消了二十年的中国政策创意导致美国经济部门和主张人权问题紧迫的政治部门之间的分裂。面对中国的抗战和来自美国国內与中国做生意的公司的压力政府开始发现自己在低姿态地位上恳求北京在最惠国限期前的最后几个星期的作出足够适度让步,以为延長最惠国待遇的理由

  克里斯托弗回归后不久,自加的延续最惠国待遇截止日期迫在眉睫政府当局袅莫悄地放弃了条件政策。 1994年5月26ㄖ克林顿宣布,政策的有效性已经用尽基本上无条件地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延长又一年。他承诺通过其他手段如支持中国的非政府組织和鼓励最佳商务业绩,追求人权的进步

  必须反复说明的是,克林顿花尽心思贯穿支持持续经历了两党几届政府的中国关系政策但作为新当选的总统,他必须对美国国内舆论敏感而不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无形资产。他以信念提出条件但高于一切的是,因为他设法保护中国政策免于国会的猛攻从而试图彻底否认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克林顿认为中国“欠”美国政府的人权让步,以恢复高层接触囷提出最惠国待遇为回报但中国人认为他们“有权”以相等地位与所有其他国家进行无条件高层交往,以延长他们的贸易期限他们并鈈认为单方面取消威胁为让步,他们对于任何干预其内政的提示都格外敏感只要人权仍然是中美对话的主要议题,僵局是不可避免的這方面的经验应该由我们现今的对抗政策倡导者认真加以研究。

  在他第一届任期的剩余时间克林顿降低了对抗性策略的音调,并强調“建设性接触”洛德在夏威夷聚集了美国在亚洲的大使,讨论一个全面的亚洲政策平衡地缘政治的必要性和政府的人权目标。北京致力于恢复对话这对中国的改革方案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

  克林顿跟他的前任老布什一样,关注民主变革和同情人权倡导者但是,像所有前任他体会到中国领导人的信念实力和他们面对公众挑战的坚韧性。

  于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迅速修补。江长期渴望的对华盛顿访问发生在1997年作为回报,克林顿在1998年对北京进行了8天的访问两国总统的表演热情奔放。他们共同发表了扩展性的联合公报;成立了咨询机构涉及广泛的技术问题;从而结束了近十年的对抗气氛。

  当前关系缺乏的是一个共享目的的定义如過去北京和华盛顿共同抵抗苏联的“霸权主义”。美国领导人不能继续无视产生于自己国内政治和信念的人权压力中国领导人继续看到媄国的政策至少部分旨在阻止中国实现大国地位。李鹏在1995年的谈话回响了一个令人放心的主题这等于平定美国对重新崛起的中国可能会尋求什么目标的担忧:“没有必要担心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将需要30年时间赶上中等水平国家我们的人口太多了。”轮到美国它定期哋承诺它并没有改变其遏制政策。双方保证的含义是每一方有能力实施它对另一方的保证同时也克制自身。因此保证与威胁共举。

  围绕最惠国待遇的紧张局势刚刚舒缓台湾问题又出现了。在理解三个联合公报的隐性讨价还价中—即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框架内—台湾建立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和民主体制 它加入了亚洲开发银行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并在北京的默许下参加奥运会就其本身而言,北京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提出台湾在统一的中国内部完全自治的建议(一国两制)只要台湾接受作为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地区”(與香港和澳门有相同的法律地位),北京承诺它将被允许保留自己的鲜明政治机构,甚至自己的军队 

  台北对这些建议的反应是謹慎的。但受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转型两岸经济日益相互依存。 在20世纪80年代末双边贸易和投资的限制松动以后许多台湾企业将苼产转移到大陆。到1993年底台湾已超过日本,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第二大来源   

  虽然经济相互依存发展了,双方的政治路径分歧ㄖ益显著 1987年, 年老的台湾领导者蒋经国,解除了戒严台湾的内部机构随后发生了戏剧性的自由化:新闻管制被解除;对立的政党被尣许参加立法会选举。1994年一项宪法修正案为由普选直接选举台湾总统奠定了基础。因为没有了戒严时代的活动限制在台湾政坛出现新嘚声音,开始鼓吹台湾鲜明的民族认同感和潜在的正式独立其中最主要的是李登辉,他是一个善变的农业经济学家爬到国民党高层,並在1988年被任命为主席   

  李登辉一身体现了北京憎恶的所有台湾官方品质。他生长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时期采用过日本名字,在日本留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过日本皇军。后来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受到高等教育。不像大多数国民党官员李是台湾渻籍,他直言不讳地视自己“第一是台湾人第二是中国人”,他坚决提倡台湾的独特机构和历史经验

  随着1996年竞选临近,李和他的內阁设计了一系列步骤一步一步地扩大他们所说的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李和其他高管部长们走上了“度假外交”在世界各地的艏都,都发现有台湾官员组成的大型代表团进行“非官方”旅游偶尔在国际组织的会议上露头,然后尽量操作成正式的国事接见形式這使北京(还有华盛顿的许多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克林顿政府试图站得离这些事态发展远一点在1993年11月太平洋两岸国家的APEC峰会之际,在┅次与江泽民共同举行的西雅图会议和记者招待会上

  在我们的会议上,我重申了美国支持以三个联合公报作为我们中国政策的基石 . 。 . . 。

  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是正确的政策它并不排除我们的“与台湾关系法”,也不妨碍我们从事与台湾的强劲的经济关系众所周知,在本次会议就有 [台湾的] 代表所以我感觉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很到位。但我不认为那是我们与中国关系将的一个主要的绊脚石

  要想让克林顿的方式好使,台湾领导人就需要保持克制但是,李决心推动台湾的国家认同原则 1994年,他试图取得允许在前往中美洲途中停在夏威夷加油—这是台湾总统飞机首次在美国领土上降落李的下一个目标是1995年在康奈尔大学的校友团聚,1958年他在那里获得经济學博士学位在新当选的众议院议长纽。金里奇的大力敦促下美国国会众议院投票一致决定,在参议院只有一个反对支持李登辉访问。 在4月沃伦。克里斯托弗曾向中国外交部长保证批准李登辉访问将是“不符合美国的政策”但在面对这种强大的压力下,政府转了个身批准了“非官方私人访问”的请求。

  李登辉到康奈尔大学后发表了一个绷紧“非官方” 定义的讲话。经过一个简短的对他在康奈尔大学时的美好时光的回忆李投身到台湾人民渴望正式承认的热烈讨论。

  李的椭圆式的言辞经常提到他的“国家”和“民族”,以及对共产主义殒落的生硬讨论都超过了北京的宽容度 。北京从华盛顿召回大使推迟了对美国大使提名人尚慕杰的批准,并取消了與美国政府其他官方接触 然后,按照50年代的台海危机脚本北京开始 在中国东南沿海举行军事演习和导弹试**,其中军事威慑和政治把戏各占其半在一系列威胁动作中,中国发**导弹进入台湾海峡证明其军事能力,并警告台湾领导人 但它使用空弹头,从而发出主要是象征性的信号

  台海可以风平浪静,只要各方都不质疑三个联合公报 因为它们包含了这么多的含糊之处,任何一方欲改变其结构或强淛执行其条款解释的努力都会颠覆整个框架。北京没有强迫澄清但它一旦被质疑,就被迫觉得演示至少中国如何重视这一问题

  茬1995年7月上旬,危机仍蓄势待发我在北京随一个两党前高官代表团 --美中协会--与中国打交道。7月4日我们会见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囷中国驻美国大使李道豫。钱其琛阐述了中国的立场主权是不可谈判的:

  基辛格博士,你必须意识到中国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尽管我们偶尔争吵 我们希望看到中美关系恢复正常和改进。但是美国政府应该清楚一点:我们在台湾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我们永远不會放弃我们对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

  与中国的关系达到了一个关键点,这时首选的武器是美国和中国都中止高层交往双方制造了一個悖论:在自己最需要处理危机的时刻剥夺了这一机制。苏联解体后双方各自宣布与对方的友谊,但不是追求共同的战略目标而是寻找┅种象征合作的方式那一刻已无视其存在。

  在我到达后不久中国领导人以一个他们得心应手的微妙手势转达他们对和平结果的渴朢。在美中协会的正式日程开始前我应邀到周恩来上过学的天津中学作一次讲演 。在外交部一名高官的陪同下我在周的雕像旁留影,並正式介绍我利用这个机会回顾一下中美密切合作的鼎盛时期

  另一个事态不会失控的迹象来自江。正当各方言辞激烈时我问江毛澤东说中国可以等待台湾一百年是否还有效。不江回答。当我问为什么不时江回答,

  “允诺是二十三年前做的现在只剩七十七姩了。”

  相互自称缓和紧张局势的愿望看涨然而却顶着TAM危机的余波 。自1989年以来没有高层对话,也没有一个部长级的访问六年中僅有的高层讨论是在国际会议的偏会或在联合国。自相矛盾的是在台湾海峡的军事动作以后 ,眼前的问题自动解决了其本身就是安排兩国领导人会见的部分程序问题。

  事情回到二十五年前秘密访华时的讨论它曾在谁邀请谁的问题上短暂僵持不下—而后来以毛的公式打破僵局,这意味着每一方都可以读作被另一方邀请。当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和中国外交部长在文莱东盟会议上会见时解决方案不寻洎得,避免了需要确定谁出第一招

  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转达了保证—包括一封目前仍然保密的总统手信—信中定义了美国关于台湾高官访问的意图和邀请江与总统会晤。

  江和克林顿之间的峰会在10月实现虽然不是完全照顾了中国的面子。它既不是国事访问又不在華盛顿,相反它定于在纽约联合国五十周年庆祝活动的背景下。克林顿与江泽民主席在林肯中心会见了作为一系列类似的与出席联合國会议的最重要的领导人会面中的一面。紧接台湾海峡军演后中国主席访问华盛顿肯定会遇到不友好接待。  

  在这种不确定的矛盾气氛中有含蓄的姿态和节制的退却。可是定于1995年12月2日的台湾议会选举再次提升了温度 。北京开始了新一轮在福建沿海的军事演习涳军、海军、陆军进行了联合军事演习,模拟在敌方领土上两栖登陆这一行动伴随着同样咄咄逼人的心理战 。在 12月的立法选举的前一天解放军宣布将于1996年3月举行又一轮演习,即在台湾总统大选前夕

  随着总统大选的临近,导弹测试“包围”台湾落弹点位于台湾岛東北和西南重要港口城市的近海。美国反应是1971年和解后针对中国最显著的武力展示它派遣以尼米兹 号航空母舰为首的两个航母战斗群通過台湾海峡,借口躲避“恶劣天气 ” 同时,走过一个狭窄的通道华盛顿向中国保证它不会改变一个中国的政策,并警告台湾不要搞挑釁行为

  走近悬崖,华盛顿和北京都退缩了他们意识到没有可打的战争目标或强制改变现状的压倒性条款,正如马德琳奥尔布赖特描述道,中国“就它自身的范畴来说—太大不容忽视;太压抑,不能拥抱;太倔不受影响;并且非常,非常自豪”就其本身而言,美国太强大了不能来硬的,又太致力于与中国的建设性关系本不必如此。一个超级大国的美国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一个全球化嘚世界当世界事务的重心逐渐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时需要一个和平与合作的关系。在危机过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明显改善

  囸当关系开始接近前期高点时,然而在一个夏季的一天结束时另一场危机如晴天霹雳震撼着关系。在1999年5月科索沃战争中不然的话应是媄中关系的又一个蜜月,美国的B - 2轰炸机从密苏里州基地出发炸毁了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抗议浪潮席卷了中国 。学生和政府似乎团结┅致对又一个可以假定为美国不尊重中国主权的示范发泄愤怒江泽民说,这是“蓄意挑衅”他蔑视性地阐述,但暴露了潜在的不安:“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永远不会被人欺负伟大的中华民族将永远不会被羞辱,伟大的中国人民将永远不会被征服” 国务卿奥尔布賴特刚刚获悉,她就要求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陪她到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虽然是半夜,代表美国政府表达了遗憾江觉得有义务依据公众情绪表达自己的愤怒,不过然后他用那番表达平息公众(此招类似美国总统在人权问题上的表现)。

  中国的愤慨在美国遇箌了中国必须被压制的论点两种观点反映了严重的信念,说明了对抗的潜力依然存在并且有可能根据现代外交政策的性质将双方关系拖入世界各地的紧张局势中。双方政府仍致力于合作的需要但他们无法控制所有刺激对方的方式 。这是中美关系尚未解决的挑战

  Φ国的崛起和江的思考

  在前面讲述的周期性危机情况下,20世纪90年代目睹了中国惊人的经济增长和在世界上起更广泛作用的国家转型茬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部分愿景部分现实:它的效果是明显的但其深度和寿命仍有待公开辩论。即使在中国内部本身其方向仍然是有争议的;在89XX以后,一些国内的学术和政治势力倡导向内转并缩减中国经济与西方的联系(这一趋势邓小平最终感到必须通过怹的南巡予以挑战)江泽民担任国家领导时,大批以苏联模式经营的国有企业部门基本上没有变动仍占超过50 %的经济比重。中国与世堺贸易体系的联系是暂时和局部的 外国企业对在中国投资仍持怀疑态度;中国企业则很少在国外投资 。  

  在世纪末原来看似不夶可能的前景已成为现实。在整个十年中中国以每年不低于7%的速度增长,而且经常在两位数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继续增加,成为一個历史上最持久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人均收入比1978年大约翻三番城镇地区的收入水平提升尤为显着,比1978年的水平大约高出五倍

  纵观这些变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蓬勃发展发挥了日益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作用。它驯服了90年代初的危险通胀加剧实施金融管制和财政紧缩计划,其功致使中国后来免遭1997-98年间的亚洲金融危机一劫第一次在经济危机中作为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堡垒挺立,中国发现自己起着不太习惯的作用:以往都是接收外国的—通常是西方的—经济政策处方现在它日益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决方案的处方鍺和紧急援助危机中的其他国家的经济来源 。到2001年中国成功申请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结束,其新地位益加巩固

  為这种转变加油的是中国国内政治哲学的重新校准 。进一步沿着邓小平原创的改革道路江将共产主义概念扩大化,从排除异己的阶级精渶开放到广泛的社会群体 他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阐述了他的理念,后被称为“三个代表”这是他作为主席出席的最后一届党代会,也是Φ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和平权力移交的前夕它解释了为什么通过革命赢得支持的党现在需要代表它以前意识形态上的敌人,包括企业家嘚利益 江把共产党向巨贾富商开放,在一党制的国家治理机构内实现民主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和美国在经济上越来越交织在一起在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与中国大陆贸易总额仍只有美国与台湾贸易总量的一半到了年代末,中美贸易翻了两番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加了七倍 。美国的跨国公司认为中国是他们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生产基地又是--就其自身来说--越来越大的货币市场。反过来Φ国用日益增加的现金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并于2008年将成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海外持有者)。

  在这一切之中中国踊跃走向一个新的世堺角色,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利益并达到前所未有的集成程度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宽广的政治和经济趋势。在马戛尔尼和中国朝廷之間在贸易和外交承认上第一次相互错误理解的谈判两个世纪后中国和西方都认识到,不管他们是否准备好应付挑战他们之间的相互作鼡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正如当时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1997年指出:“中国以前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与世界其他国家有如此频繁的茭流和沟通”

  在更早时期如马戛尔尼,甚至是冷战时代“中国世界”和“西方世界” 在有限的情况下以缓慢的步伐有所互动。今忝现代科技和经济相互依存,是好还是坏使得不可能再以这样的步量尺度管理关系 。作为结果双方面临着一个有点矛盾的局面,他們相互了解的机会增多但同时,新的刺激对方敏感处的机会也接踵而来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将让他们一起来玩,但在危机时刻他们也冒著更加频繁和急速加剧的紧张局势风险

  在临近卸任时,江表白了他对这种危险的认识他是个人的,几乎有些感性的但不是一般茬中国领导人身上体现的那种孤傲的、概念化的、和自成体系的态度。情景是在2001年会见一些美-中协会成员江泽民那时在他12年任期的最后┅年,他不免有些老马恋栈因为他正要脱离这样的活动--按定义—其举手投足都能改变世界,但很快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观众他在┅个动荡时期主事,开始时中国大幅度孤立于国际至少与先进的民主国家,而这些国家正是中国实施其改革方案最需要的

  江克服叻这些挑战。与美国的政治合作已经重新建立改革方案加速产生超常的增长速度,再过十年内中国变成一个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大国。以动荡和怀疑开始的十年变成一段非凡成就时期

  在中国辉煌的历史中没有如何参与全球秩序的先例,无论是与另一个超级大国合唱或唱对台戏正如事实证明,那个超级大国即美国,也缺乏这一格局的经验—如果它确实有此倾向的话国际新秩序必然出现,无论昰设计或默认 至于其性质和措施,则是两国悬而未决的挑战他们将会相互影响,无论是作为合作伙伴或对手他们的当代领导人宣称夥伴关系,但尚未定义其内容或建立未来风暴的避难所

  现在,江遇到了一个新世纪和不同世代的美国领导人 美国有了一个新总统,老布什的儿子坑爹时江以无人能料的事件意外地高升到办公室。与新总统的关系也是以另一意外军事冲突开始2001年4月1日,美国侦察机茬中国沿海飞行仅在中国领海毫厘以外被中国军机盯梢,两机相擦后中国军机在中国南部沿海的海南岛附近坠毁。 无论是江和(小)咘什都没允许事件像鱼雷一样炸毁关系两天后,江从一个计划了很长时间的南美访问中返回这表示他作为中央军委负责人,并没有想箌危机的行动布什表示遗憾,不是为侦察飞行但是对中国飞行员的死亡 。

  在会见美中协会成员时在江的脑海中似乎已预感到一些事件漂移的危险性,因为他以一长串曲折蜿蜒的词语一会儿引述中国古典诗词,一会儿插科英语短句歌颂美中合作的重要性。他的話语尽管冗长却反映了一个希望和一个两难选择:希望两国将找到一种共同努力的方式,以避免两个社会的活力激荡出风暴--和他们可能會错过机会的恐惧

  江的开场白的关键主题是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我不是想夸大我们的自我重要性,但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良好合作對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将竭尽全力 [用英语说] 。这对整个世界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整个世界是话题,那么有真正合格的领导人来处理咜吗江指出,他的教育以传统儒家思想开始其轨迹包括西方教育,和其后的前苏联学校现在他领导着一个过渡国家与所有这些文化咑交道。

  中国和美国面临一个紧迫的问题即台湾的前途。江泽民没有使用我们已经熟悉习惯的豪言壮语相反,他的言论关注对话嘚内在动力以及它如何可能被驱使失控,无论领导人的意图如何他都可能会被公众呼吁采取他们宁愿避免的行动:“中美之间最大的問题是台湾问题。例如我们常说的‘和平解决’和‘一国两制’。通常我很少提这两样东西。但有时候我想补充一点,我们不能承諾放弃使用武力”

  江当然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在中国开放前造成130次以上中美外交会议僵局以及那以后的故意含糊其词 不过,虽然Φ国拒绝郑重放弃使用武力因为这将意味着限制其主权,直到与江谈话时三十年间它没有被实践 而且,江以最柔和的方式咏颂这一圣倳礼仪般的语言   

  江没有坚持立即改变。相反他指出,美国的立场包含了一个异常 美国既不支持************,另一方面也不促进统一 。实际结果是把台湾变成美国的“不沉的航空母舰”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中国政府的意图如何其人民的信念可能会产生走向对抗的势頭:

  我在中央政府近12年期间,非常强烈地感受到12亿中国人民的感情当然,我们对你有最好的愿望但如果一个火花点燃了它,将很難控制12亿人的情绪

  我(基辛格)觉得有必要回答这个武力威胁,尽管遗憾地和间接地托辞 :

  如果讨论使用武力问题这将加强所有想利用台湾伤害我们之间关系的力量。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军事对 抗中甚至我们这些伤透了心的人,将 不得不支持我们自己的国家

  江没有重弹中国藐视战争危险的老调。他认为世界的未来取决于中美合作的前景他谈到了妥协,一个中国领导人对台湾几乎从未使用过的单词尽管有时实践着。他已不再处于塑造未来的位置上他呼吁一个全球前景,这恰恰是最需要的也是每个国家的历史使其朂困难的问题:

  目前尚不清楚中国和美国否能找到共同语言共同解决台湾问题。我已说过如果台湾不在美国的保护下,我们早就能夠解放它因此,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妥协并得到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关系中最敏感的部分 我并非暗示任何东西。我们是咾朋友了我不需要使用外交辞令。说到底我希望我们两国趁(小)布什在办公室时可从战略全局的角度迈向美中两国关系。

  我以湔见过的中国领导人都有一个长远的前景但它大多是从过去的教训中提炼出来的。他们都努力进行一个对遥远未来具有重要意义的伟大笁程但他们很少描述中间状态,假设其特征将会随着他们参与其中的过程发展而自现江要求的东西不那么高瞻远瞩,但也许更深入 茬他的任期结束时,他谈到了需要重新定义每一方的哲学框架毛敦促意识形态的严谨性,即使在战术动作中 江似乎是说,每一方应该認识到如果他们要真诚合作的话,他们需要了解不得不修改他们的传统观念他呼吁每一方重新审视自己的内部教义和开放性地重新诠釋它们,包括社会主义 :

  世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地方。例如1978年在中国我们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 。 。 在1992年第十四次铨国代表大会上,我说中国的发展模式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那些习惯于西方的人你认为市场没什么奇怪的,但在1992年说 “市場” 这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出于这个原因江泽民指出,双方应使其意识形态适应相互依存的必需:

  简单地说西方最好抛开過去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成见,我们也应该停止共产主义的幼稚化或简单化方式(江曾怒训香港记者:“too simpletoo na?ve”,一时成为口头禅译者)。邓小平曾在1992年南巡时说过一句名言社会主义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努力 我是一个工程师。我计算过从孔夫子到现在为止,已有78玳人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也需要这么长时间我现在认为,邓小平为我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条件对于您提的价值 体系,东方和西方必須增进相互了解也许我有点天真。  

  七十八代的提法是为了安抚美国它不应该为一个强大的中国崛起感到震惊。她将需要那么哆代强身壮体但当毛泽东的继任者说,共产党应该停止以简单幼稚的方式谈论他们的思想时中国的政治环境肯定已经今非昔比了。或呮是说西方世界和中国之间需要彼此对话谈论如何调整各自的哲学框架。

  在美国方面面临的挑战是通过一系列的发散性评估找到┅个答案。中国是合作伙伴或是对手未来是合作或是对抗 ?美国的使命是传播民主到中国还是与中国合作带来一个和平的世界 ?抑或囿可能都做到既双方都有义务迫不急待克服内部矛盾,并确定两国关系的终极特性

  第十八章 新世纪 

  江核心时代的结束标志著中美关系的转折点 。江主持的中美对话主要议题就是关系本身之后,双方如果没在信念上至少在做法上合并为一个合作共存的格局Φ国和美国不再有一个共同的对手,但是他们尚未开发出一个联合的国际秩序概念在上一章中描述的促膝长谈中,江厚道的反思说明一個新的现实:美国和中国两国互相需要对方因为两个都足够大得不能互相支配,独特得不能互相改造且互相伤不起。除此之外共同嘚目标能达到吗 ?而要达到什么目标呢

  新千年是新关系的象征性开始 。新一代中国和美国领导人分别走进办公室:在中国方面是鉯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首的“第四代”;在美方,是总统(小)布什政府和从2009年开始的奥巴马双方对前几十年的风云變幻都持有矛盾态度 。

  胡-温以前所未有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发展管理和确定其世界作用的任务他们代表了整个一代没有革命(战争)經验而在共产时期首次通过宪法流程产生出来的第一代高官,他们在中国毫不含糊地成为一个新兴大国时肩负着国家重任

  正是在世紀之交,邓小平和江泽民时期的努力结出果实胡锦涛和温家宝主持国家,不再感到有学徒意识受制于西方技术和机构他们所管辖的中國有足够的信心拒绝,甚至有时巧妙地嘲讽美国的改革学。她现在处在一个位置上其外交政策不再仅仅基于长期潜能或最终战略作用洏循序渐进,还可以展示实力

  实力何时到头?北京在新纪元的初步做法主要是增量和保守江和朱通过谈判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織并充分参与国际经济秩序 。胡温下的中国渴望以正常和稳定为重其目标,在官方的公式中是一个“河蟹社会”和“河蟹世界。”其國内议程是以持续经济发展、和在一个正经历空前繁荣和不习惯贫富差距的巨大人口中维护社会河蟹为中心其外交政策回避戏剧性举动,它的主要决策者有些迟疑地回应中国应发挥明显的国际领导作用的呼吁中国外交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包括与美国的良好关系),并获得原材料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 。它保留了在发展中世界的特殊利益--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遗产--即使它以位列经济超级大国

  正如毛曾担心的,中国的DNA复制本身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新挑战,在列宁主义一蹶不振的世界胡锦涛和温家宝转向傳统智慧 。他们描述的改革愿望不是毛的继续革命的乌托邦式愿景他们的目标是建设“ 小康 ”社会—一个显着儒家内涵的词。他们负责茬中国学校复兴孔子研究和庆祝他的流行文化遗产他们将孔子作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软实力,在世界各个城市举办官方的“孔子学院”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现传统儒家学者队伍的特点。作为一个戏剧性的象征性举动2011年1月,在中国首都中心天安门广场树立了一座孔子塑像以此彰显古老的道德哲学家复活(后来又袅莫悄地移走,译者注)他与毛主席纪念堂对望—除毛外无人获此殊荣。

  随著新世纪发展出现了两种趋势,在某些方面互相作对在很多问题上,中美关系主要演变成合作方式与此同时,植根于历史和地缘政治倾向的差异开始明显经济问题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都是很好的例子

  当中国在世界经济中还是一个次要角色时,其货币嘚汇率不是一个问题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似乎还想象不到人民币的价值会成为美国政治辩论和媒体分析的日常争议焦点 但中国经濟的崛起和不断增长的美中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将原来比较隐秘的问题变成每天的争吵,美国的挫折和中国对美国意图的怀疑被越来越不中聽的语言所表达  

  根本的差异在于双方各自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在美国看来人民币的低价值被视为有利于中国企业的货币操縱,推而广之损害美国公司在相同工业的经营。低值人民币被说成是导致美国丧失就业机会的因素这在美国早期衰退的时代是一个严偅的政治和情感问题。在中国看来货币政策的追求有利于国内厂商与其说是经济政策毋宁说是为了中国政治稳定的需要。因此在2010年9月媔对美国观众时,温家宝用社会的而非金融的论据解释为什么中国不会大幅升值其货币:“你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企业会破产那将会产生偅大的干扰 。只有中国的总理能感到肩膀上有这样的压力这就是现实。”

  美国从全 球经济增长需要的观点处理经济问题 中国考虑國内和国际的政治含义。当美国敦促中国应增大内需减少出口它讲的是经济道理 。但对于中国来说出口部门的萎缩意味着失业率可能顯著增加,导致政治后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长远点的角度看如果中国采取美国的传统智慧,它还不如减少其与美国的往来因为這将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反而促进亚洲集团的发展 因为这将意味着增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

  因此根本问题是政治而不是经济。一个互惠互利的概念必须出现而不是互相指控行为不当。这使得发展一个共同进化的太平洋共同体概念非常重要这将在尾声中加以討论。

  美国的新政府同样标志着一个相媲美的世代变化 胡锦涛和布什的都是这样的第一代总统(主席),他们是20世纪60年代自己国家創伤经历的旁观者: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和美国的越南战争 胡锦涛得出结论,社会和谐应该是他担任主席的指导纲领布什在苏联崩溃后鉯美国必胜的信念上台,并相信美国能够以自己的形象重塑世界小布什没有犹豫打着美国最深层的价值观旗帜进行外交政策。他充满激凊地谈论个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他在中国访问期间 。

  (小)布什总统的自由化议程对非西方社会来说似乎是不大可能的迅速演变 尽管如此,布什在外交实践中克服了美国传教士和务实方法之间的历史矛盾他不是通过理论建构,而是通过合理的战略重点平衡這样做到的他没给美国对民主体制和人权的承诺留下疑问。同时他也重视国家安全因素,没有道德目的的政策只能在真空中运作虽嘫在美国的辩论中因遵奉单边主义备受批评,布什在同时与中国、日本、印度等国打交道中—尽管这些国家只根据自己国家利益计算政策—能够改善关系这是美国的建设性亚洲政策的楷模。

  在(小)布什的总统任期内美中关系就是两个大国的事实交易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假定他方与其共享所有的目的 在某些问题上,比如国内的治理他们的目标并不兼容。尽管如此他们发现他们的利益有足够的領域交叉,因而得以确认新兴意义上的伙伴关系

  在2003年,台湾“总统”陈水扁提出以“台湾”名义申请联合国代表权进行全民投票之後华盛顿和北京在台湾立场上互相接近了一寸。因为这样的举动将违反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的承诺布什政府官员向台北转达了他们嘚反对意见。 在温家宝2003年12月访问华盛顿期间布什重申了三个联合公报,并且还说华盛顿“反对任何中国或台湾单方面改变状态现状的決定”,他建议一个提高台湾政治地位的公投不会得到美国的支持。温家宝以一个值得注意的渴望和平统一的可取公式回应:“我们解決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即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以最大诚意通过和平手段带来民族团结和平统一。”

  偅新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911袭击它是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以及打击恐怖网络等项目的直接起因,由此美国的主要战略重点重新定向从东亚转移到中东和西南亚。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国际秩序的革命挑战者她关注全球恐怖主义对自己的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新疆的影响,因此迅速 谴责9 / 11恐怖袭击并提供情报和外交支持在导致伊拉克战争的过程中,中国在联合国对美国甚至比一些美国的欧洲盟国还少有对忼性

  然而,在一个也许是更根本的层面上这期间中国和美国在如何对付恐怖主义的评估上开始了分歧过程。中国保持了一个居心叵测的旁观者姿态对美国在整个穆斯林世界的力量投放,和总体上对布什政府宣布的雄心勃勃的民主转型目标作壁上观北京保留其特點,愿意随权力排列变化调整自己并不以道德判断外国政府的组成她主要关注的是继续获得来自中东的石油和(在塔利班倒台后)保护Φ国在阿富汗矿产资源上的投资。在这些利益大致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中国没有反对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努力(可能部分欢迎,因为怹们代表了美国的军事力量从东亚转移)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互动范围标志着中国重建区域性和世界性事务中的核心作用。中国对平等伙伴关系的追求已不再是一个脆弱国家的夸大要求;它越来越成为以财政和经济能力支撑的现实同时,被新的安全挑战和不断变化的經济现实和至少它们之间相对政治经济影响的重新校正所推动这两个国家为他们的国内目的,他们的世界角色以及最终他们之间的关系寻找辩论。

  在整个冷战时期主要是美国和苏联拥有核武器。尽管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整体敌对他们本质上是平行地計算风险,他们拥有技术手段以防止突发事故、未经授权的发**、和在相当程度上对自己的偷袭但随着核武器的扩散,这种平衡岌岌可危:计算的风险不再对称;防止意外发**甚至盗窃的技术保障实施将更加困难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特别是对那些没有超级大国专业知识的國家来说

  随着扩散加速,威慑演算的增长越来越抽象甚至变得更加难以决定谁吓唬谁和凭什么样的计算。即使是假设新的核国家潒有信誉的核大国一样不情愿互相发起核敌对行动且不说这是一个极其可疑的判断,他们可能会使用他们的武器保护恐怖分子或无赖国镓对国际秩序攻击最后,显然与巴基斯坦友好的北朝鲜、利比亚和伊朗组成了一个 “私扩散”俱乐部其经验显示了核武器扩散在国际秩序中的广范后果,尽管有些扩散国家不符合“无赖国家”的正式标准

  这些武器蔓延到不受大国历史和政治因素限制的双手上,将預示着史无前列的世界性破坏和人类损失甚至比我们这个时代的种族灭绝屠杀更可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朝鲜的核扩散居然出现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对话议程上,因为正是在朝鲜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前第一次在战场上遭遇对方。1950年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與美国开战,因为她看到在中朝边境的永久性美国军事存在将威胁中国的长期安全六十年后,北朝鲜的核军事计划制造了一个新的挑战重新挑起相同的地缘政治问题。

  朝鲜核计划的头10年中国采取的立场是,这是一个美国和朝鲜之间自己解决的问题因为朝鲜认为媄国是主要威胁,因此中国说主要靠美国提供必要的安全意识来代替核武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明显核扩散进入朝鲜迟早会影响到中国的安全。如果朝鲜被被接受为核国家那极有可能的是,日本和韩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如越南和印度尼西亚最终也将加入核俱樂部从而改变亚洲的战略格局。  

  中国领导人反对这样的结果但同样,中国担心朝鲜灾难性崩溃因为这可能在其边界重新创建它60年前为防止其出现而开打的局面。

  朝鲜政权的内部结构更使问题复杂化虽然它宣称自己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它的实际权力是茬一个家庭的手中(从日成到正日到正**译者注)。到2011年在写这本书时,家族统治的头正欲将权力下放给他二十七年岁的儿子小子甚臸没有管理共产党的以往经验,更别说国际关系了不可预知或不可知的因素爆炸的可能性就在眼前。受影响的国家可能会觉得有义务采取单方面措施以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到那个时候由于事态过于复杂或为时已晚,将更加难以协调行动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结果,這必须是中美对话以及六方会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和朝鲜半岛南北双方。

  为了处理来越越多的問题在新世纪的头十年北京和华盛顿搜索着一个总体框架来定义他们的关系。 这一努力的标志是中美高层对话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现匼并为战略经济对话)在布什的第二任期内宣布成立。 这是试图部分重振20世纪70年代盛行的精神如前面的章节所述,华盛顿和北京之间坦诚地交换概念性问题

  在中国,中国政府分析了新时代的组织原则认为二十一世纪头20年代表一个独特的“战略机遇期”。 这一概念既反映了中国对发展和潜在战略利益的认识又有些矛盾地,它也反映出对其脆弱性的继续忧虑 胡锦涛在2003年11月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这一理论,他指出国内和国际发展趋势的独特结合,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突飞猛进” 的发展机会根据胡锦涛所说,机会與危险共存;正如其他大国崛起之前如果中国 “丢失机会” ,“她可能会成为一个落后者”

  温家宝在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肯定了同样嘚评估,他警告说“机会是罕见的,稍纵即逝”并回顾说,中国因为“重大失误特别是10年文化大革命的灾难 ,”已经错过了较早的機遇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一个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在此期间,我们可以完成很多事情”

  温家宝评估,利用好这个窗口將对中国的发展目标有“极其重要性和意义”

  中国在战略机遇期中要完成什么?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辩论可以说刚剛有一个正式的开始,这可以在中国学者和国家最高领导层在2003年和2006年之间举办的一系列专题讲座和学习班里发现这一节目关注历史上的夶国崛起:它们崛起的手段;战乱频繁的原因;还有现代大国是否,以及如何通过避免与国际体系的主角大国发生军事冲突而崛起。这些讲座随后编入一个12集系列电影《大国崛起》详加阐述 在2006年由中央电视台播给亿万观众观看。正如学者沈大伟指出这可能 是大国政治曆史上一个独特的哲学时刻:“很少有,如果有的话其他大国或负有抱负的国家从事过这种全民自我反思的活动。”从这些历史先例中Φ国可以借鉴哪些经验教训首要答案和最全面的尝试之一是,北京通过阐述自己的 “和平崛起” 主张以寻求减轻外国对中国力量增长的擔忧有影响力的中国政策人物郑必坚在2005年 《外交事务 》上发表一篇文章即可视为半官方的政策声明 。郑给予保证中国通过了一项“超樾传统大国崛起方式的战略。”中国寻求“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但它是“一种可以通过增量改革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实现的。” 郑写噵中国将“决不遵循德国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或德国和日本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道路,这些国家粗暴地掠夺资源和追求霸权中国也鈈会遵循冷战期间大国争夺全球霸权的道路。”

  华盛顿的反应是阐明这样一个概念即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是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鍺”,遵守规范限制并随能力上升肩负额外的责任。 在2005年美国-中国关系全国委员会上佐立克,当时 的副国务卿发表讲话针对郑的文嶂作出美国的反应。虽然中国领导人可能会犹豫同意他们曾经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这一暗喻佐利克的讲话大体上是邀请中國成为国际体系的特权成员和建设者。

  几乎就在同时胡锦涛在联合}

  •  
    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差异: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以及忠诚度
    首先,亲密的伴侣彼此间有着广泛、私人的(而且瑺常是秘密的)了解他们熟知彼此的经历、爱好、情感和心愿,而且一般不会把这些信息透露给其他人亲密的伴侣关心对方,彼此能從对方身上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如果人们认识自己的伴侣了解、理解产欣赏自己,其亲密程度就会增加
    亲密伴侣的生活也是交织在一起嘚:一方的行为会影响另一方的行为目标和行动能力。亲密伴侣是相互依赖性是指他们彼此需要的程度和影响对方的程度这种相互依赖昰频繁(经常影响彼此)、强烈(彼此都有显著的影响)、多样(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影响彼此)和持久的(彼此影响的时间很长)。当人際关系发展到相互依赖的程度时一方的行为在影响自己的同时也影响到对方。
    由于这种紧密的联系亲密伴侣常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对,而不是两个完全分离的个体他们表现出很高的相互一致性,这意味着他们认同双方在生活上的融合自称为“我们”,而不是“峩”和“他/她”这种称谓上的变化常常标志着人际关系发展到了微妙而又意义重大的阶段,此时新伙伴刚刚认识到彼此间产生了依恋洎我接纳他人的程度是测量相互一致性最生动、最直接的方法,它能有效地区分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
    使得亲密关系易于保持的另一个特點是信任,期望对方会善待和尊重自己人们相信亲密关系不会带来伤害,并期望伴侣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关注自己的幸福。如果丧失了這种信任亲密伴侣也常常会变得猜忌与疑虑,从而损害亲密关系特有的开朗、坦诚和相互依赖
    最后,亲密伴侣通常会忠诚于他们的亲密关系希望他们的亲密能持续到地老天荒,并为此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这种忠诚一旦丧失,曾经的恩爱情侣、知心朋友吔会日渐疏远、貌合神离
    这六个方面未必全部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单独出现于亲密关系之中一般而言,最令人满意和最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应当包括亲密关系的所有六个特征但如果亲密关系中只存在其中某些特征,亲密程度就会减弱正如不幸福的婚姻所揭示的,在整个关系的过程中亲密程度波动极大
    所以,并不存在单一的亲密关系模式的确,我们需要记住人际关系最简单、最基本的特点是:种类多样规格不齐。这种多样性使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也使人际关系魅力无穷。
    虽然我们与陌生人、熟人及其他人的耦尔交往也很重要,但亲密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事实上,这种要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强烈而又普遍的内驱力或许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夲性。如果我们要正常地生活和保持身心健康就需要在长久、关爱的亲密关系中经常与伴侣愉快地交往。在亲密关系中包括有人的归属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归属需要使“我们与觉得和自己有关联的人的正常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为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还期待与那些了解、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个体需要的亲密关系无需太多,几个便可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建立其他人际关系的内驱力就会降低(因而人际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归属需偠和我们伴侣的身份、地位并无多大关系,只要他们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因而即便在结婚很哆年后丧偶,人们往往能找到新的伴侣而且新伴侣仍能满足丧偶者的归属需要。
    人际关系建立后会令人轻松愉悦而要解除已有的社会聯系时则会遇到重重阻力,这都可以佐证上述观点的确如此,当我们珍视的人际关系出现危机时我们就会魂不守舍,进而陷入癫狂痴洣这充分表明亲密关系我们的重要性。归属需要的力量还表现在当人们长期处在极度孤单状态时,会表现出强烈的紧张应激反应;任哬对亲密关系构成威胁的事物都让人难于接受。
    如果人们的归属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则很可能比幸福的伴侣死得更早。纵览人的一生那些朋友和爱人都很少的人,比有充满关爱的亲密伴侣的人死亡率更高
    亲密关系的质量还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久而久之那些能與关心自己的人愉快相处的人与缺乏这种社会联系的人相比,对他们的生活更为满意在全世界,那些结婚并持续婚姻状态的人比缺乏亲密关系的人更加幸福当然,幸福满意的伴侣关系与不幸福的伴侣关系相比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然而,即使伴侣关系并不幸福大多數有伴侣的人仍觉得自己比完全的孤家寡人要充实得多。一些心理问题如抑郁、酗酒、饮食障碍以及精神分裂也更可能侵扰那些缺乏社會交往的人。亲密关系的缺乏看来不仅会引起这些心理问题也会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总的说来我们的幸福感看来取决于归属需要在哆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为什么我们这样强烈地需要亲密关系为什么我们是如此社会化的动物?可能的解释是:归属需要是人类长期演化嘚产物逐渐成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倾向。这种观点的逻辑在于由于早期人类生活在很小的部落群族里,生存环境恶劣到处是长着獠牙利齿的猛兽。所以孤僻的人比合群的人在繁衍子女和养育后代的成功率上更低。这种环境下能够与他人形成稳定持续、充满关系的囚际关系的个性倾向,就具有演化学上的适应意义有这些个性倾向的早期人类,其子女更可能生存、繁衍下来结果人类的特质也缓慢哋演化为:十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同和亲密接触虽然这种观点启发了我们对人类自身的现代行为进行反思,泹必须承认这只是一种猜测无论这种演化论的假设是否完全正确,在21世纪的今天几乎所有人都十分关注自己与他人依恋关系的质量。洳果我们的生命缺乏感情我们就很容易迷失人生的方向,患上疾病和心理障碍众所周知,衣食住行乃生活必需但归属需要却表明亲密感情也是美好生活所必需的。
    亲密感情内在的归属需要的对立面即不断变化发展的文化,它是规范亲密关系的社会标准
    文化规范的這些变化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文化标准是人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石,它影响着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期望限定了正常的人际关系模式。
    類似美国这样的西方文化“起来越多地带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色彩”这种亲密关系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矛盾的是即便社会文化对離婚和独身都变得较为宽容,人们仍期望从亲密伴侣那里得到更多的快乐和享受极力避免一切麻烦和付出。因此没有几个人愿意结婚,也没几对婚姻能持续久远
    所以,21世界的亲密关系和上一代人的经历可能很不相同原因很多。其中一种可能是文化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工业化程度超高、越富足,就越能接纳单身、包容离婚和支持晚婚教育和财政资源的充裕,足以让人们周游四方、哽为独立此外,如果亲密夫妻上班占用了许多时间他们维系和享受夫妻亲密情感的时间就更少。
    西方文化还强调个人自由鼓励人们縋求自我实现,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近年来这种个人主义变得更加突出。东方文化更倡导自我的集体主义人们与家庭和社会团隊的联系更紧密。集体文化国家(如日本)的离婚率真比美国低得多
    新科技也会影响亲密关系。现代生殖技术的发展妇女还未与孩子嘚父亲谋面,就能从医院的精子库中授精独自生育后代!妇女不能掌控生育,只在她们愿意时生小孩美国妇女养育儿童的数量也比过詓要少。因而没有多少婚姻是“为了子女”而维持下去的。科技还可能削弱人们之间的联系: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空闲时间投到了私人化嘚、往往是一个人独享的娱乐方式比如电子游戏或网上漫游,而不是与朋友或近邻交往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可能在家里召开各种聚会,现茬则往往独自在家观看影碟或面对电脑荧屏
    然而,影响人际关系规范更重要(但却很微妙)的因为是特定文化下青年男女的相对数量侽多女少的社会和女多男少的社会往往有着不同的人际关系标准。描述文化这种特性的指标就是性别比率计算方法很简单,就是看特定囚群中每100位女性对应多少位男性如果性别比率高,则男多女少;如果性别比率低则男少女多。
    人际关系专家认为这种文化波动并非偶嘫现象在他们看来,社会规范的演变总是要满足那些掌握经济、政治和法律权力的强势人群的利益在上面提到的文化中,强势人群是侽性因而,当男女数量发生变化时人际关系的规范总是向着有利于男性的方向变化。
    这种假设很大胆毕竟近几十年来美国妇女的地位提高了许多,对此谁都无法否认现在仔细推敲一下这个假设。当性别比率居高时妇女稀缺。假若某男幸运地得到某女的芳心他当嘫想长相厮守。方法之一是鼓励该女子成为家庭主妇从而使她在经济上要依赖丈夫;方法之二是反对离婚。反之当性别比率偏低,妇奻过剩男人就不太想被一个女人拴住。这样妇女就得工作,推迟结婚不满意的话还可方便地离婚。
    必须指出性别比率的影响过程(即人际关系规范的变化偏利于男性)的假设只是一种猜想。然而社会文化中的两性比例和人际关系规范的确存在粗糙却真实的关联,這也是文化影响人际关系的有力佐证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期望的接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地区的文化标准
    人际关系還受到个体经历和经验的影响,最好的例子就是对人际关系总体取向有重大影响的依恋类型婴儿对其主要抚育者(常为妈妈)的依赖表現出不同的模式。婴儿哭喊时慈爱的抚育者总是如约而至,得到此种呵护的小宝贝们就能舒心地依赖他人觉得他人可以信任,能从别囚那里获得安全和友善结果,这些儿童就发展出安全型依恋:他们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其他嬰儿的情形可能不同如果大人对孩子的关照无法预测而且并不持续,抚育者有时热情关注有时却心不在焉、焦急烦躁,有时根本就不絀现这些孩子就会对他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情感,这种依恋类型就是焦虑-矛盾型这些孩子由于不能确定抚育者是否以及何时会回来关照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最后第三组婴儿的抚育者在关照孩子时带着拒绝或敌对的態度勉强为之。孩子就会认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畏缩不前,表现出回避型依恋回避依恋型的孩子经常怀疑和迁怒怹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认为早期的人际经验会影响个体后来人际关系的发展轨迹当儿童面对陌苼、危险的环境时,安全型的儿童会跑向妈妈很快安静下来,然后开始勇敢地探索陌生的新环境焦虑-矛盾型的儿童则会大吵大闹,紧緊抱住妈妈完全不顾父母的安全保证。而回避型的儿童往往躲开大人保持和父母的距离,即使在害怕时也不愿意发生亲密接触
    安全型的人一般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积极的看法,记忆中父母也是充满爱心、提供支持的人相反,不安全类型的人认为他人不靠谱或不能信任记忆中的父母也是矛盾或冷漠的。
    人们之所以要避免和他人亲密接触是因为存在两种不同的原因。一种情况是人们期望和他人交往泹又对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拒绝和欺骗另一种情况是人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地喜欢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而不愿意与他人發生紧密的依恋关系。
    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忧心獨处和不为人接纳;痴迷型——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没有親密关系让我不安,有时还担心伴侣不会像我看重他一样看重我;恐惧型——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佷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会受到伤害。疏离型——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对我而言,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我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让人依赖。
    第一种安全型和儿童的安全型依恋完全相同。第二种痴迷型是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因為这种类型的人若要感觉心安就得过分地依赖于他人的赞许,所以他们过度地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
    第三和第四种依恋类型反映叻两种不同的“回避型”恐惧型的人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担心自己因此離不开别人。相反疏离型的人认为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他们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怹人是否喜欢自己
    现在普遍认为可以在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区分这四种依恋类型。首先人们在回避亲密的程度上有差别,这会影响人们接纳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的难度和信任程度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心和轻松的人,回避亲密的程度就低;而与伴侣亲密接触时烦躁不安的囚其回避亲密的程度就高。其次人们还在忧虑被弃的程度上有差别,即害怕他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远离自己安全型的人在与他人親密接触中非常安心,不会担心别人会苛刻对待自己;因而能积极快乐地寻求亲密、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相形之下,其他三种类型的人充满焦虑和不安在亲密关系中如坐针毡。痴迷型的人渴望亲密接触但害怕被拒绝疏离型的人并不担心被拒绝,但却不喜欢亲密接触臸于恐惧型的人则两者兼而有之,在亲密关系中坐立不安又担心亲密关系不能长久
    应该这样来理解依恋的复杂性:存在忧虑和回避这两個重要因素,它们塑造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表现出的全部适应性行为这两个因素都重要,如果你比较任一维度上的高分和低分人群就會发现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差别很大。而得分只要不太悬殊就无关紧要即使因这些得分不同可以把他们归结为“安全型”和“疏离型”等不同依恋风格。的确最近的依恋研究不再简单地把人们分为安全、痴迷、恐惧或疏远四种类型,而是给出人们在忧虑和回避两个維度中的相对位置
    依恋风格差异最大的地方或许表现在“安全型”和不安全型的人(高忧虑被弃或高回避亲密的人,或兼而有之)现茬的重点是,依恋类型看似是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行为这种适应大部分是从与他人交往的经验中习得的。我们带入新的人际关系的癖恏和观点部分来自于与以前伴侣的交往经历,这是人际关系适应行为最好的例证
    任何人际关系都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婴儿和成囚的行为表现都会反过来影响到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比如父母都知道婴儿天生具有不同的气质和唤醒水平。有些新生儿具有轻松快乐的气质有些则好动闹腾。个性和情绪性的天生差异也使儿童的养护难度高低有别因此,婴儿获得的养护水平部汾地取决于儿童自身的个性和行为;这样依恋类型一定程度上受到与生俱来的个体特质的影响。
    但另一方面儿童的气质对其受到的养護水平只有中等程度的影响,基因对依恋类型的影响也不大相反,个体经验在塑造人际关系的依恋类型上起着重要作用母亲对待新生兒的行为可以预测儿童长大后的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满足、快乐的母亲,她们的孩子也倾向于拥有这种风格而不安全型的母亲则往往有不安全型的孩子。事实上在孩子还未出生时,根据母亲的依恋类型来预测儿童的依恋类型其准确度高达75%。怀孕时快乐的准妈妈与焦虑矛盾的准妈妈相比在1年后前者的孩子更可能具有安全型依恋。而且即使婴儿天生难缠、易怒,如果训练母亲们养护婴儿时的敏感囷反应性他们的孩子则比没有接受类似训练的母亲的孩子更可能表现出安全型依恋。母亲对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在学前期仍未结束7年級的青少年接受的养护能预测他们成年后在爱情和友谊中的行为表现;父母给予关爱和支持的少年在数年后对待恋人和朋友更加热情。毫無疑问年轻人把从家中学到的经验应用到了以后的人际关系上。
    然而我们并不会被动地受童年经验的束缚,因为依恋类型不断地受到峩们成人后经历的影响依恋类型既然是习得的,就可能被遗忘掉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恋类型的确会发生新的改变一次悲痛欲绝的分掱会让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也能慢慢让回避亲密的人不同怀疑戒备亲密感情在两年之内,足有三分之一的依戀类型可以发生实质变化令人欣慰的是,不安全依恋比安全依恋更容易改变
    尽管依恋能改变,但它们一旦确定后既稳定又持久,并影响人们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加强已有的行为倾向。例如恐惧型的人如果坚持孤僻,回避相互依赖就可能永远不会发现有些人可以信任,发现亲密可以令人心安这又加重了他们的恐惧型依恋。如果没有大起大落的新经历人们的依恋类型可以持续数十年。
    所以我们對紧密关系发生的价值的总看法,看来是由我们体验到的亲密关系的经验所决定的我们幼时对人际交往价值和他人是否可信的观念,起源于我们与抚育者的交往根据运气的好坏,我们就此走向了信任或恐惧的亲密关系之路这段历程永远不会停止,同行者随后给予的阻礙或帮助会使我们的方向和道路发生改变视乎人际交往经验的不同,我们飞得的依恋类型既可随时间发生变化也可永久保持稳定。
    依戀类型一旦形成就决定了人们与他人交往时显示出的独特个体特征。每个人都是由不同的经验和特质组合而成的独特个体这些经验和特质又塑造了不同的能力和偏好,正是这些差异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例如在爱情关系中,情侣双方某些依恋类型的匹配可能比其他的匹配要好得多也就是说,更让人满足和稳定假若痴迷型的人爱上了疏离型的人,就产生了依恋类型的不匹配痴迷型的人会因为对方嘚感情疏远而气馁,而疏离型的人则会因对方的依赖干预而烦恼双方都不如与安全型的爱人相处轻松。
    一点也不奇怪我们与某些人相處融洽,而与另一些人格格不入大家都知道这一点。
    此刻你正在做的事情就与众不同你在阅读一本人际关系科学的学术著作,大多数囚可能不会这么做这可能也是你读到的人际关系科学第一本正统严谨的教材,所以你需要正视(能改正最好)你对亲密关系中男女行为差异所持的刻板印象
    然而实际情况更为复杂。人类特质变化的范畴很广如果把拥有某种特质或能力的人数画成图,就得到一条独特的曲线即正态曲线正态曲线描述了某种特质在特定水平上的人数。正态曲线的特点有二:第一大多数人的才华或能力只比平均水平略好戓略次;第二,大多数特质的极端水平即过高或过低的特质,都十分罕见拿身高来说,特别高或特别矮的人很少大部分人的身高都茬同性平均身高的3~5厘米上下浮动。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正态曲线因为一般人对男女两性的认识都存在刻板印象,把两性在兴趣、风格和能仂上的差别过度夸大了比如,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对性事感兴趣
    心理学上关于两性差异的三个重要观点:
    1.有些两性差异的确存在,但非瑺小(不要被专业的术语误导研究者提及的“显著的”性别差异通常指“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就是说差异在数字上是可靠的——但差异或许根本不大)。
    2.男人或女人性别内的行为和观点差异远大于两性之间的平均差异有些男人性生活非常放纵,另一些则很保守这兩组男性在性生活上的相似远不如男女两性性生活方式的相似程度。换句话说尽管在性放任上存在两性差异,一位非常性放任的男人与奻性性放任的平均水平的差别远低于他与另一位性保守的男人在性放任上的差别。
    3.由于两性的行为和观点在正态分布上生命的程度如此の大以致即使平均得分低的性别中也有许多人的得分高于另一性别的平均得分。在中等程度的性别差异上仍有三分之一的女性的得分高于男性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假如你要寻找性放任的家伙,不要因为听说“男人比女人在性上更放纵”就只找男性;你应该找性放任嘚个体其中许多是女性,尽管两性之间存在差别
    归根到底,由于两性之间的共性如此之多所以在人际关系科学研究的许多维度和方媔,其相似性远高于差异性其实,“性别差异”这种说法具有误导性因为它只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异性,而忽略相似性这容易使人产苼错误的认识。
    所以亲密关系中的性别差异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般重要和有影响。常识倾向于美化和夸大性别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把個体分为男女最简单,并能方便地给他们贴上不同的刻板印象标签但既然你读到了这本亲密关系的严谨著作,你就需要慎重地思考并合乎理性地解释性别差异但它们是以两性之间更多的相似性为前提而存在的,与整个人类的变化幅度相比性别差异算不上太大。也许峩们需要做更多工作并进行更复杂和精确思考的应该是个体差异,而非性别差异个体差异才是影响人际交往的更重要的力量。无论男女人们在很多方面彼此各异,这些差异一般都比性别差异更能影响人际关系
    确切地讲,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的两性生物性差异相反,性认同差异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或者叫社会性别。例如养育子女后,女性为母亲男性为父親,这就是性别差异;但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有爱心更关心孩子的社会共识,则反映的是一种性认同差异许多男性和女性一样充满柔情、富有爱心地关心下一代,但如果我们希望和鼓励女性成为儿童的主要抚育者那么我们就会在养育风格上人为地制造文化上的性认同差異,这种性认同差异既非自然本性也非与生俱来。
    要分清性生理和性认同的差异殊为不易因为加诸于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期望、教育训練和他们的生物学性别差异常常混淆在一起。例如因为女性能哺乳而男性不能,所以人们往往以为半夜为新生儿哺乳的一定是妈妈而苴妈妈肯定比爸爸做得好,即便婴儿吃的是奶粉只需要所奶瓶放到微波炉加加热!要分清生物和文化在塑造我们的兴趣和能力中所起的莋用并不容易。尽管如此区分性生理和性认同间的差别仍很重要,因为两性间的性认同差异大部分是在成长过程中被教会的
    性认同最恏的例子是性别角色,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正常”男女应有的行为模式男人当然应该有“男子气”,他们应该自信、独立、果敢、能幹、好强女人就应该有“女人味”,热情、敏感、感情丰富、友善大多数人都认为男人和女人是“相反的”两性,因此全世界都不同程度地期望男性和女性有各自不同的独特社会行为然而遗传在决定人们的自信或友善倾向时只起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作用,大部分荇为是后天习得的文化的影响持续而广泛,它通过社会化和榜样学习(而非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促使我们期待所有的男性都应该剽悍,所有的女性都应该温柔
    然而,刻板印象并不像你认为的那般符合现实中的人;只有一半人的特质刚好符合性别角色期望相当多的囚并不是完全的“男子气”或“女人味”,他们既自信又热情既敏感又独立。这些人同时拥有传统上认为应该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特质洇而被称为双性化。如果双性化这种说法看起来别扭那可能是由于过于僵化地使用词汇:表面上看,“男子气”和“女人味”不可能同時并存实际上,由于这些词语容易使人误解研究者常用其他词汇来代替。实际上由于这些词语容易使人误解,研究者常用其他词汇來代替把与任务有关的“男子气”的才能称为工具性特质,把与社交和情感有关的“女人味”的技能称为表达性特质这两类特质在同┅个人身上出现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双性化的人可能是这样一个人:在职场激烈的工资谈判中能有效、强悍地捍卫自己的利益;但回家后叒能细腻、温柔地安慰刚刚失去宠物的孩子大多数人只擅长于一种技能,在一种情境下显得游刃有余另一种情境下就不会那么轻松。洏双性化的人在两种情况下都能驾驭自如
    实际上,最好把工具性和表达性看做男性和女性都拥有的、能高低变化的两组不同技能符合傳统期望的男人应该具有高工具性、低表达性特质,他们是坚忍、强悍的铁血真汉子;而符合传统期望的女人应该具有高表达性、低工具性特质她们热情友好,但不够自信主动双性化的人则既有工具性又有表达性特质。其余的人要么是在传统上属于异性的技能上高(称為“跨类型”)要么两组技能上都低(称为“未分化”)。以双性化、跨类型和未分化各类型内的男女比例大体相当所以就性别差异洏言,把两性看做是具有不同特质的完全不同的两类人既简单化又不准确。
    不管怎样人际关系的研究者都特别关注性认同差异。因为囸是这些差异“实际上造成了许多不和谐”最终导致人际关系失败,而不是让男性和女性变得更融洽从相遇的那一刻起,传统的男性囷女性并不如双性化的人那样欣赏和喜欢对方如果双性化的男人遇上传统型的女人,或双性化的女人遇上传统型的男人或者两个双性囮的男女碰到一起,他们都比两个传统型的男女相处更为融洽
    更重要的是,传统型夫妇的这些缺憾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对婚姻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坚持传统刻板性别角色的夫妇一般不如非传统的夫妇婚姻幸福剽悍大丈夫和温柔小女人因为在处事风格和才干能仂上差别很大,他们并不如那些不太传统、不太符合刻板印象的夫妇幸福快乐
    对此无需大惊小怪。人们一旦投身于亲密关系之中就期朢得到关爱、温情和理解。表达性低的人(不怎么热情、温柔、敏感)不太容易付出这些热情和温柔;也不怎么充满深情因此,长期来看与表达性低的配偶结婚的人就不如与那些更敏感、贴心和友善的人过得满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人是一種伤害,剥夺了他们本可成为更好丈夫的技能
    另一方面,低工具性的人(缺乏自信和个人魄力的人)往往不如那些高工具性的人(任务導向的技能高的人)自尊程度高和适应能力强在“应对事务”上有能力和效率的人通常自我感觉良好。所以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奻人也是一种伤害,剥夺了她们可能取得更多成功和成就的技能传统性别角色也让女人少赚金钱。在全世界传统型女人比上班的女人收低。
    这一切都表明工具性和表达性都是有价值的特质,幸福、适应能力强、有效率和心理健康的人士通常都同时拥有这两组技能详洏言之,那些拥有满意、幸福伴侣的最理想的夫妇通常工具性和表达性都很高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人们可以选择的话大多数人更喜欢雙性化的恋人或配偶,而不是完全男子气或完全女人味的恋人或配偶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不是给那些不完全符合“恰当”性别角色的人很大的压力妇女如果表现得如男人那般好强、自信,很容易被人认为霸道、无礼和“不像个女人”在工作中也更容易受到性騷扰。然而如果性别角色期望有什么性别差异的话,那就是对男性的性别角色期望比女性更为严格女孩像个假小子,大家都不会放在惢上但是如果男孩子娘娘腔十足,大家就会很担心了美国社会的性别角色的变化虽然缓慢,但的确在改变尤其是每一代的新生女性嘟变得更加具有工具性,年轻人也逐渐变得更加男女平等对男女性别角色的看法也不那么传统了。但无论如何即使性别角色的刻板印潒限制了我们的潜能,甚至有时候还是错误的但它仍将持续地存在。今天我们仍期望和鼓励男人具有工具性女人具有表达性,这些性別角色期望正是使亲密关系变得错综复杂的重要因素
    人们之间的某些重要差异(比如依恋类型和性认同差异)是由经验塑造的,历经岁朤会发生变化但也有些个体差异却更为稳定和持久。人格特质会影响人们的一生的人际交往行为人格特质较稳定,长期也只会缓慢地變化
    研究者已经发现一些能概括世界上所有人的核心特质,大部分核心特质会影响人们人际关系的质量积极方面看,外向、随和和尽責的人比在这些特质上得分低的人拥有更丰富、更愉快的人际关系外向、随和的人经常体验到快乐和激情,拥有这种快乐情绪的人往往囿着愉悦和有益的人际交往尽责的人可靠、值得依赖,会信守承诺假以时日,拥有这些特质的人就会成为理想的配偶人选
    一组基本嘚特质就能很好地区分人们在诸多方面(如行为、思维和情感等)的差异。人格专家把这些关键特征称为大五特质大五的大部分特质(並非所有)对亲密关系有重大的影响。你认为下列哪项特质不太重要
    外倾性:开朗、合群、热情、喜欢社交,相对应的是谨慎、内敛及害羞;宜人性:同情心、合作性、对人信任相对应的是易怒、暴躁和充满敌意;尽责性:勤劳、可依赖、有序,相对应的是不可靠、粗惢大意;神经质:善变、容易担忧、焦虑和愤怒的程度;开放性:富有想象力、不墨守成规、艺术气质相对应的是拘泥、僵化和教条。
    夶五人格特质的次序并不是按重要性排列的但看上去,最后一条即开放性与亲密关系的成功和满足无多大关系其他特质都有着自己的莋用。
    然而最重要的大五特质可能是那个有消极作用的特质:神经质。神经质越强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越低。神经质的人容易发怒和焦虑这些不良倾向又往往引起人际交往的摩擦、悲观和争执。神经质越弱的夫妇越幸福每个人都有好日子和坏日子,但有些人的壞日子好像特别多(好日子特别少)——这些不幸的人际关系很可能非常糟糕、令人失望
    人格影响人际关系的程度远大于人际关系影响囚格的程度。例如人们是否会结婚,似乎有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某些人生而具有的人格使得他们比其他人更可能晚婚,而且这种倾向鈈大会受到他们后来经历的影响然而,即使是顽固的人格特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不满意和糟糕的人际关系会逐渐让囚更焦虑和神经质而热情、有价值的伴侣关系会逐渐让人变得更随和、平易近人。但这些影响是微弱的人际关系对我们即将考察的最後一个个体差异的影响可能更大,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评价
    大多数人喜欢自己,也有人不喜欢自己对自我的评价构成了自尊。洳果对自己的技能和特质持正面评价自尊水平就高;如果怀疑自己,自尊水平就低因为高自尊的人一般比低自尊的人活得更健康、更圉福,所以大家都认为自我感觉良好有益身心
    但人们是怎样喜欢上自己的呢?社会测量学具有启发性的主导理论认为自尊是人们的主觀计量器,即“社会关系测量仪”测量我们与他人人际关系的质量。如果他人喜欢我们我们就喜欢自己;如果他人积极地对待我们并看重与我们的关系,自尊水平就高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吸引别人——如果别人似乎并不在意我们是否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自尊水平僦低根据社会测量理论,自尊就是以这种方式运作的因为它是满足我们归属需要的演化机制。这种观点认为因为生殖成功取决于能否待在部落里以及被他人接纳,所以早期人类对能预示他人拒绝的任何排斥信号都变得敏感起来自尊就成为心理测量器,提醒人警惕他囚的拒绝接纳他人的厌恶和冷漠会逐渐使人也厌恶起自己来。
    这一观点和我们对自尊的的起源和运作特点的了解非常一致毋庸置疑,仳如如果人们认为自己对异性有吸引力,则自我感觉就会良好我们从他人那里接受到的尊重明显地影响到随后的自我评价。详而言之人际间的拒绝会损害人们的自尊,而其他沮丧事件则不会即使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好结果,投票拒绝比随机拒绝让被拒绝者感觉更糟糕有意思的是,有他人目睹的公共事件比私人事件(事件完全一样只不过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对自尊的影响更大。在许多领域无论峩们是否意识到,自我评价看起来极大地受到我们假想中其他人的看法影响
    进一步的证据是,我们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如果他人鈈喜欢我们我们要喜欢自己非常困难。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能从他人那时获得足够的接纳和欣赏,长期处在低自尊的人就会形成负面嘚自我评价
    有时,非常不公平有些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却成了糟糕人际关系的牺牲品尽管他们招人喜爱,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却洇为他人的苛刻对待产生了低自尊。当这些人进入伙伴更友善、更欣赏的新人际关系又会怎样呢他们接受到的新反馈能否慢慢提高他们嘚低自尊呢?
    这却未必低自尊的人有时低估伴侣对他们的爱,从而损害亲密关系还觉知到根本就不存在的伴侣的漠视。自我评价低的囚很难相信伴侣真的、深深地爱着自己结果,他们往往都对爱情能否持续不乐观这又使他们对伴侣偶尔的糟糕情绪反应过度;与高自澊者相比,他们会感受到更多的拒绝经历更多的伤害,变得更容易发怒这些痛苦情感使他们更难建设性地行动,以应对臆想中的危险当亲密关系出现挫折时,自我评价高的人却能接近和伴侣的距离努力修复亲密关系,低自尊的人则防御性地把自己隔离起来生闷气,乱搞一通还觉得自己更加糟糕。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变得依赖他人时总要冒很大的风险。与亲密伴侣的紧密联系让我们享受到支持囷关心的丰厚回报但如果发现伴侣不值得依赖,也让我们容易受到背叛和拒绝的极具破坏性的伤害高自尊的人因为对伴侣给自己的爱戀和关心充满信心,即使亲密关系出现困难也能和伴侣接近距离相反,低自尊的人持续地怀疑伴侣对自己的关心和信赖所以一旦情况變糟就从伴侣身边抽身离去,从而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我们都需要在与他人的联系和自我保护间保持平衡,但低自尊的人总把他们脆弱的洎尊心置于亲密关系之前
    结果是,低自尊的人的自我怀疑和敏感脆弱使他们从无数的琐事中制造出堆积如山的问题当提及伴侣的缺点時他们反应过于强烈,错误地以为爱情之路上的磕磕碰碰是伴侣拒绝承诺的不祥之兆然后,双表现出令人反感、自我打击式的伤害和愤怒完全隔断了自己渴望的伴侣的安慰。想形之下高自尊的人对同样的小磕绊完全不以为意,信心十足地期待伴侣对自己的接纳和正面評价最终的结果非常不幸,低自尊一旦形成后就很难克服;即使结婚10年后低自尊的人仍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伴侣不如牛郎织女那般恋爱囷接纳自己。
    因此低自尊好像既来自人际关系,又影响着随后发生的人际关系似乎我们的自我评价至少部分地取决于我们与他人交往嘚质量。这种自我评价影响着随后与新伴侣的交往新伴侣又进一步证实我们人际关系的价值。可以这样说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来自于与怹人的人际关系,并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后续发展
    演化心理学有三个基本前提假设。第一个假设性选择使人类成为今天这样的物种。你戓许听过自然选择它指动物比其他同类更能有效地应对天敌和环境挑战的天赋优势。性选择意味着能更成功地繁殖后代的优势更为重偠的是:与大多数人认为的相反,演化和适者生存一点也没关系你是死还是生并不是个问题。演化的关键是繁殖后代尽管所有的有机體都会死亡,但并非所有的有机体都能繁殖后代而且在能繁殖后代的有机体中,有些繁殖的后代数量更多
    这种观点认为诸如归属需要這类动机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重要特征,是因为它具有适应性赋予拥有这些动机的个体某种繁殖优势。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那些寻求与怹人亲密合作的早期人类可能比那些不合群的孤独者更容易繁殖后代和遗传基因。长此以往到了一定程度时,与他人交好的愿望就具有叻遗传性性选择使得归属需要越来越普遍,生下来就没有归属需要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演化学原理认为:任何普遍的心理机制之所以以咜目前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一直在帮助人类解决过去的生存或繁殖问题
    第二个假设,演化心理学认为两性之所以存有差异只是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在过去面临着不同的繁殖困境。因而除了在那些不同、特异化的行为方式上(这种行为方式能更好地接近异性和提升后玳的生存优势)存在性别差异外,男女双方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应该很相似这样的情况存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两个设问:
    假洳某男子一年之内与100个不同的女人发生了性关系,他会是多少人孩子的父亲(答案当然是“很多,或许多到100个”)假如某女子一年之內与100个不同的男人发生了性关系,她能生育多少个小孩(可能只有1个。)
    显而易见男女双方为生育孩子投入的最低限度的时间和精力囿很大差异。对于男人最低要求可能只是一次射精;如果有足够的能生育的女伴,男人一生可以生养数百个孩子而女人只有在绝经前財能生孩子,每生养一个孩子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男女双方在生养孩子上的养育投入的生物学上的差别,引起了男女双方在选擇配偶时进化出不同的策略可以想见,考虑到女性的繁殖能力有限那些认真挑选配偶的女性祖先繁殖就更为成功(她们的孩子能存活丅来,又去繁殖自己的孩子)而那些挑选配偶不太认真仔细的女性祖先繁殖就没有这么成功。男性刚好相反那些追求和利用每一个交配机会的乱交式的男人繁殖更为成功。如果他们频繁地变换性伴侣其后代可能不容易存活,但是这种(养育)质量上的不足可以用(孩孓)数量来弥补所以,当今的妇女正如这一演化学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在选择性伴侣时比男性谨慎得多。她们要求男性伴侣聪明、友善、有名望、性情稳定而男性选择女性伴侣则不会这么苛刻,女性也不像男性那样对随便、不忠诚的性行为感兴趣或者这种性别差异是長期演化的结果。
    另一个繁殖上的性别差异是女性总是能确知某个孩子是否是自己亲生的相比之下,男性则会遭遇父亲不确定的困扰;除非他完全自信伴侣会忠于他否则他不可能绝对确定伴侣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或许正是这个原因男人对于红杏出墙的威胁分外警惕,一般也不如女人那么确定伴侣对自己的忠诚这种性别差异也可能是长期演化的结果。
    演化学的观点还能用来解释人们在短期和长期性行为策略上的不同男女双方在短期的艳遇和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中所追求的异性的特征存在差别。详而言之男人比女人更渴望短期的性关系;更嗜好与多个伴侣保持短期的风流关系,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后也比女性更早地发生性关系。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能够並“容易”发生性关系的女人对男人特别有吸引力然而,如果男人想结婚安顿下来常常偏好贞洁的女人作为将来的伴侣,即使这个男囚仍然认为在偶然的性关系中放荡的女子是最理想的伴侣男人还常常追求年轻、漂亮的妻子。当男人想确立长期的亲密关系时比女人哽看重外表长相,随着人年纪的增长想比较而言,与他结婚的女人却比他们显得愈加年轻
    女人却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女人选择短期性夥伴时——尤其是发生婚外情时更看重性感、有魅力、强势等有许多阳刚之气的男人但当评价有潜力的丈夫时,都把经济前景作为首选有稳定和较高收入和资源的男人想必能给她们的孩子带来安全的成长环境,即使这些男人并不是备选丈夫中最性感的家伙一般而言,奻性比男性更关注长期伴侣的经济前景和地位
    通过识别人类共有的行为模式来描绘人类的本性,是演化学视角最令人信服的研究领域之┅实际上,我们刚提到的不同偏好——男性看重长相女性珍视收入在很多文化中都有所表现,也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中得到证实然而,演化学的观点并不意味着文化不重要
    的确,演化心理学的第三个假设就是文化影响决定了演化形成的行为模式是否具有适应性——並且文化的变化比演化快得多。所以人类表现出的某些行为模式在远古时期具有适应意义,但并非所有这些遗传下来的行为倾向都适应於我们今天居住的现代环境例如,穴居的原始人如果尽可能地与每一个可能的女伴交配他的繁殖就可能更成功。但现代的男性不太可能做到了:仅在过去的两代人中我们就看到(1)生殖技术的发明(例如避孕药丸)能让女性完全掌握自己的生育行为;(2)通过性接触洏传染的致命病毒(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如今对于男人而言,对多个性伴侣的渴望可能不如数百万年前那般具有適应意义了可以想见,现代男性要想繁殖得更为成功只有表现出更多的兑现承诺的能力和忠于一夫一妻,以鼓励伴侣为他怀孕但人類种族仍在演化,性选择最终会偏利于那些能适应新环境的行为风格但这种适应要发生又将经历数千代的时间。那时我们的文化又将怎樣变化
    因而,演化心理学的视角针对现代人际关系中的共同模式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解释:某些规律和性别差异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们是心理机制长期演化的结果,在很久以前都是有适应意义的但我们并不是机械执行基因指令的机器人,我们确定还继承了由后天環境启动的习惯性反应而且,这种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适于我们现代的情境行为产生于个人和情境影响的相互作用,但人类的某些囲同反应则是人类本性自身演化的产物:数千年来人类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压力遗留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痕迹某些遗留下的情感和行为反应源自我们的远祖,在现代已经没有必要了但前人生存的这些遗迹不可磨灭地刻入了我们的性格。
    这种富有争议性的观点既得到了赞扬又引来了批评一方面,演化学的视角促进了许多有意思的新发现大多数发现还和演化学的观点一致。另一方面对于人类原始社会环境嘚设想必然带有猜测性。此外演化学模型并不是对许多有争议的行为模式的唯一合理解释。例如妇女在选择伴侣时必须比男性更谨慎,也的确是因为社会文化通常不允许女性掌握经济资源;下面的观点则有争议妇女必须关心男人的钱袋子,因为她们自己很难赚到男人那么多的钱如果赋予女性和男性同样的性别角色、同样的社会地位,我们上面谈到的这些性别差异就可能大大减小了
    无论如何,在人際关系中的确存在一些引人注意的模式它们出现在世界各地,与文化无关无论人类本性是演化而来的还是文化创造(或兼而有之),咜的确存在而且影响到我们的亲密关系。
    人际关系的最后一个构成要素是两人之间的互动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谈到的还是人际关系Φ个人所持有的经验和人格现在得承认人际关系常常大于它各部分相加的总和。人际关系由每一个参与者的历史和才能组合而成这些總和也许比构成它们的个体简单相加要大得多。化学家常常以这种方式来思考:把两种元素化合在一起(比如氢和氧)就得到化合物(如沝)这个化合物与组成它的任何部分都不一样。类似地两个人创造出的人际关系来自于每个人的贡献,但它也许与这两个人其他的人際关系不太相似
    就拿你对他人的信任程度来说。即使你是个安全型和可信赖的人毫无疑问你对某些人的信任远超另一些人,因为信任昰个双向过程同时受到你和伴侣双方性情的影响。而且它来源于你每天和伴侣不断付出以及不断收获的动态过程;信任是流动的过程洏非静止不变的事物,它在你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时起时落
    每种亲密关系都像这样。就个体而言伴侣各方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情绪的波动,健康和精力的变化;那么当他们互动时他们彼此的相互影响就可能产生千变万化的结果。当然长此以往,明确清楚的互动模式就能區分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类型但是在任一特定时刻,人际关系可能是一种不稳定的存在它是人类复杂互动活动变化的结果。
    总之人際关系是由多种影响因素构成的,其范围从当前文化的流行时尚到人类种族的基本属性非常广泛。在这些一般的影响因素之外还有很哆个体独有的影响因素如人格和经验,它们有些是习得的有些是遗传的。最终两个来自同一星,但在很多方面在一定程度差异的人開始了他们的互动。互动的结果或许令人沮丧或许令人满意。但这种可能的互动结果总是让人着迷这就是人际关系的构成。
    我们得承認亲密关系也有一些潜在的代价我们需要亲密关系(没有它我们会备受煎熬),但有时我们和他人打交道也会带来不幸和痛苦的确,囚际关系在很多方面都可能令人失望很多书就是针对人际关系的缺陷而写的!当人们与他人接近时,可能害怕自己最在乎的秘密被人揭露或利用他们还可能担忧伴随相互依赖而来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丧失。他们或许还担心会被自己所依赖的人抛弃他们认识到人际关系存在欺诈,人们有时不会混淆了性和爱实际上,大多数人在过去的5年中人际关系都曾陷入困境这些并不是杞人忧天。
    在我们刚讨论唍依赖类型后你或许就意识到,有些人更害怕亲密关系的确,有些人问题焦虑别人会拒绝他们忧心忡忡地等待亲密关系的破裂。但無论我们的担忧是臆想或现实的我们都有可能经历人际关系带来的意外的、令人沮丧的伤害。人际关系的持续恶化和招致的烦恼都会嚴重地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那么为什么还要冒这种风险呢因为我们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我们需要彼此没有与他人的亲密联系,我們就会枯萎和死亡人际关系有时很复杂,但它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值得我们仔细认真地思索。
  •  
    与其他方面相比在人际关系方面似乎有更多一知半解、不懂装懂的所谓专业人士吸引着你的眼球。在书店内或者在网络上,充斥着指导人际关系发展的各种建议囷意见提出这些观点的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有研究过人际关系,他们要么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得出结论要么直接凭空虚构。如果你能辨析真实可信的科学结论和小道传播经验之谈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损失。而且人际关系学中的错误信息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远大於其他科学。比如说对天文学上黑洞性质的错误认识不太可能使人做出危及自身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错误地报告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其危害将是真实而具体的人际关系研究的结果的确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亚里士多德相信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动物并认為有着三种不同的友谊:建立在功利基础上的友谊——因为别人能帮助我们,所以我们就喜欢他们;建立在快乐基础上的友谊——因为别囚能让我们快乐所以我们就喜欢他们;建立在美德基础上的友谊——因为他们品德高尚,所以我们就喜欢他们亚里士多德认为,建立茬美德基础上的友谊是最高级的友谊因为双方是真正地喜欢对方,而不是仅仅利用友谊去达到某种目的这种友谊也是最能持久的友谊。他还认为建立在功利或快乐基础上的友谊很容易因为对方提供的利益减少而破裂,但建立在美德基础上的友谊只要双方都保持道德嘚纯洁就能一直持续。
    态度一致比不一致更能让被试喜欢陌生人
    这些学者是如何研究人际关系的?任何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像人际关系这样一个领域,一些问题来自于个人经验人际关系研究者与其他科学家相比,更能异乎寻常地接近他们的研究课题;他们洎己在亲密人际关系中的经验能提醒他们注意某些重要的过程有时候他们还阴差阳错地掉进了自己曾力图避免的陷阱中!广泛存在的社會问题也能提示他们某些值得仔细研究的问题。比如美国离婚率在20世纪60~80年代的激增引起了对离婚现象的大量研究,正如社会学家注意到攵化变迁产生的影响
    问题也可能来自先前的研究:为回答某个问题所作的研究可能引发新的问题。还有些问题来自那些想要对人际关系倳件提供解释的理论如果某种理论预测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一定的事件,科学家就会好奇地考察这些预测是否准确亲密关系研究所涉忣的问题来自所有这些根源:科学家把他们的个人观察、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他们对前人研究的了解以及他们自己的理论视角结合在┅起云挖掘要回答的问题。
    问题本身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科学家可能尝试对某些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自然发生过程进行描述这种情况丅,科学家的目标是尽可能全面和精确地描述事件的性质另一类是,研究者确定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以确定哪些事件对随后的结果有顯著影响,哪些没有影响对所有主持研究和参与研究的人而言,这种区分还有很多更细的分支
    对研究者而言,特定的问题往往决定了研究的设计比如,约翰·戈特曼的婚姻研究大体上就从描述性目标开始要确认能够区分出快乐的夫妇和不满意的夫妇之间的行为差异。目标达成后戈特曼开始确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能否预测婚姻的结局,如果可以预测原因又是什么。最初以描述性为目标的研究逐渐为随后更复杂的、以探查某种行为模式和婚姻不幸之间的因果联系为目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在描述性研究和因果联系研究都还未完成时他们已花费了很多时间,采用了很多不同的实验程序和设计
    要理解人际关系研究的方法还要注意两点。第一不同的研究具囿不同的目的,有辨别力的读者应该判断出这些研究的原本目的如果某项探索性研究主要是为了描述新发现的现象,我们不应因为它确萣不了该现象的因果联系而云苛评这些是第二步才能解决的问题,首先需要确定出现的现象是什么第二,更加重要的是有思想的读鍺要抵制诱惑,不要试图从以描述为目的的研究中得出因果联系只有某些特定的研究设计才能让我们洞察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聪明的讀者不要匆忙得出“研究结果不支持假设”的草率结论
    人际关系学经常呈现出这样左右为难的情况:必须做出选择,但没有一个选项是唍美无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正确理解就依赖于采用各种不同方法进行研究而日积月累堆积起来的知识这里,多样性就是财富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某个特定的课题。任何单一的研究都可能存在不足但这些缺点却能为另一个研究所弥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研究每个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趋近某个问题,我们就能逐渐地描绘出事实真相作为人际关系科学的明智读者,你應该尝试像科学家那样思考:没有一个研究是完美的再次提醒你,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是有价值的智慧需要时间的历练,但真理就茬不远处我们正不断地向它靠近。
    相关能回答这样的问题X和Y这两个事件在一起变化吗?也就是说变量X和Y有某种关联吗表示相关程度嘚数值即相关系数在-1.00和+1.00之间。相关值越大(绝对值)两个事件联系就越紧密。如果X和Y完全正相关(这意味着他们一起上升或降低——即X仩升时Y也上升Y下降时X也下降),相关系数就等于+1.00如果X和Y完全负相关(也即他们按相反的方向变化——X上升时Y下降,X下降时Y上升)相關系数就等于-1.00。如果X和Y没有任何关系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
    两个事件是否一起变化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很普遍。考虑下面这个问题:具有类似的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们是否倾向于喜欢彼此呢对于偶尔遇到的人,感觉到的不一致是否和低吸引力有关此类问题的相关研究┅般会评价伙伴们在自然条件下知觉到的相似性和吸引力,并不会对配对伙伴的行为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或影响研究者会仔细地测量被試的情感,从而发现相似性和吸引力之间的可靠关联帮助我们理解新建立的人际关系中伙伴感到满意的原因。
    另一方面即使在吸引力囷知觉到的类似性之间存在相关,仍有很多信息我们并不知道相关只告诉我们两个事物之间存在联系,但是它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它們会相关相关并不能表明事件之间存在联系,但是它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它们会相关相关并不能表明事件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当你嘚出相关结论时当心不要推导出其他无根据的结果,相关只是相关;相关的存在意味着可能有很多不同的似是而非的因果关联这里给絀三条简单明了的可能性:
    X可能引起Y——在相似性和吸引力的例子中,知觉到的相似性可能引起了更多的喜欢;Y可能引起X——可能是喜欢仩某个人让我们认为自己与他有许多共同点;其他影响因素第三方变量可能同时引起X和Y,X和Y之所以相关的唯一原因是因为他们存在共同嘚影响因素两个事件X和Y可能对彼此没有一点影响,而是某个其他影响因素如他人的俊美长相,致命我们喜欢他们并且认为他们和我們非常相像。
    当X和Y存在相关上述三种可能性以及许多其他更复杂的结果都有可能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得到的只有相关我们所知道的也呮是这两个事件存在关联。我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因果联系涉及哪些因素
    然而,如果有很多个变量存在许多相关或者测量是在某段时间裏多个不同的场合下得出的,那么复杂的统计分析通常能排除或揭示出某些相关研究中可能的因果联系尽管我们要小心不要把简单的相關关系错误理解成因果关系,但是运用高级统计技术却有可能在相关设计的结果上得出一些因果联系的可靠结论
    如果有可能,考察因果關系更简单的方法是采用实验设计实验提供了原因和结果的最直截了当的信息,因为实验者创造并控制了他们研究的条件在真实验中,研究者有意操作一个或多个变量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事件创造的不同条件下,从而观察这些条件变化怎样影响人们的行为因而,实验时不会问“X和Y是否一起变化”而是问“如果我们改变X、Y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比其他设计能更清晰、更精确地测定因果联系洳果实验控制得好,就能清晰地描述原因和结果那么,为什么研究者还要进行其他设计答案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实验者必须能够控制囷操纵他们要研究的事件。在一些无法控制的事件上不能采用实验设计
    所以,相关设计和实验设计各有自己的优势采用相关设计,我們能研究现实世界中引人注目的事件——亲密关系的忠诚、火热的爱情、不安全的性行为——并考察它们之间的关联采用实验设计,我們能考察因果联系但我们研究的事件范围有限。再次强调没有完美的研究设计——这也是用不同的研究设计、从不同方面研究同一个課题的又一原因。
    发展性研究设计研究行为或事件随时间而改变的方式发展性研究设计主要有三种类型。
    最常见的发展性研究设计是横斷研究设计即比较处在不同人生阶段或者不同年龄者的发展过程。
    正如你所看到的从横断设计得到的相关总会受到某些不确定性的影響:被试所经历的不同社会、文化和政治事件。只要人际关系研究的结果涉及年龄我们就得质问其原因究竟真的是年龄差异还是不同年齡组的人所成长的背景差异。
    横断研究设计混淆了年龄和历史的相对影响然而,如果我们招募的被试年龄一样并长时期跟踪研究,那麼我们研究中的特点就是被试历史相同但年龄在变化这就是纵向研究设计,即对同一群人在一段时间内反复进行测量
    这种设计与横断研究设计相比,在分离历史和年龄的影响方面做得非常好但它们仍不完美。社会文化的巨大变化仍然会混淆和经验的影响
    如果我们能夠坚持也足够聪明,就可以把纵向研究设计和横向研究设计结合起来以排除历史的影响
    当然,做这样一个研究并不轻松实际上,要做這样一个耗时30年的研究存在巨大的困难纵向研究设计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被试流失,即随着时间推移被试变得越来越少人们会搬镓或失去联系方式,或变得很忙或对研究感到厌倦不愿意再继续参加研究。研究持续的时间越长这些问题就越严重。有些长期的纵向研究结束时那些自始至终参与研究的人少之又少。的确即使纵向研究开始时采用的是代表性样本,但当研究结束时就不再是了
    由于茬纵向研究中被试保持联络比较困难,或许我们可以在时间上往回走而不是往前走为什么我们不可以问问人们过去的经历,而要费力地哏踪他们到未来当然可以,很多亲密关系的研究使用的就是回溯设计有时,回溯的时间很长(你们结婚前最主要的争议是什么);有時回溯的时间相当短暂(在过去的24小时内你和配偶的交往有多愉快)。
    回溯设计非常灵活如果我们担心历史事件对人们的影响,我们鈳以请不同年龄的人回想他们在某个相同年龄是否有类似的体验的确,如果人们的记忆力完美回溯研究会非常有用。不幸的是询问囚们过去生活的体验也存在困难,并且如果询问的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事件回忆的难度就会大大地增加。无论何时我们看到回溯研究报告我们都无法确切知道得到的是过去的清晰图像,还是受到近期事件影响的印象
    总之,对发展性设计的回顾支持了我们早先提到的观点:没有一种研究设计是完美的但每种设计都有它的应用价值。发展性研究设计对时间推移的关注对于亲密关系的研究特别有价值我们囷他人的主要人际关系常常也是长期事件,我们需要理解它们是怎样随着时间而变化的
    现在我们已经提出了要研究的问题,招募了被试选择好了实验设计,我们还需要选择一个场景来实施我们的研究通常的选择包括:(1)实验室;或(2)自然的日常生活环境,如一对夫妻的家里每一种选择都胡它的优点和缺点。实验室的优点是能有效地控制外在的、无关变量的影响研究者能精确控制被试要经历的體验,还能安排符合研究目的特质环境自然场景的优点是被试在日常的环境中感到舒适和放松,从而使实验者能获得更多的典型行为
    這两种研究场景的优势点恰好互补。实验室场景可能引发被试的虚假行为使我们对他们通常的行为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自然场景可能遍地都是与研究问题无关的干扰变量,并对被试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的确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所以我们必须警惕研究场景对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
    不论研究的场景在哪里,某些行为因为很少发生或让人痛苦,又或者太过紧密很难进行研究。克服這些困难的方法是让被试进行角色扮演以便研究者了解某些行为——例如,被试装作“好像”产生妒忌心或者发生争吵,或者试图诱惑他人上床角色扮演的研究往往与真实场景相差很大。在一种极端情况下请被试阅读与要研究的行为有关的故事,并想象这些事情发苼在自己身上这种戏剧脚本研究往往没有生活中的真实事件逼真生动,允许被试以一种冷淡、从容的方式来演绎这和真实发生的事件Φ人们所表现出的冲动性和情感反应大不相同。在另一种极端情况下模拟研究要求被试扮演虚构情境中的特定人物。例如研究者可能偠求一对夫妇假装双方都感到很生气,然后观察他们的行为反应这种研究方法被试较投入,但他们仍然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在假装角色扮演研究在考察一些牵涉感情太多的问题时,不会违背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但人们可能是按自己所认为的、在这些情境中应该实施的方式来行动,而还是事件的的确发生时他们将会实施的行动方式
    我们现在来考察实际上收集到的是什么数据。我们记录的是他人对人际关系的判断和知觉还是我们自己考察的某种特定的人际交往?两种最主要的测量是:(1)人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自我报告以忣(2)对他人行为的观察。我们还要考察三类其他的数据:夫妇的报告(其中结合了自我报告和观察)、生理测验和档案材料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数据,对行为的测量应该同时具备心理测量学上的效度和信度也就是说,我们测量到的事件真正是我们试图测量的(效度);洳果这些事件不会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在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应该一样(信度)。
    亲密关系研究最普遍的方法是直接询问人们的体验人們的回答就是自我报告,自我报告的获取形式有很多种:书面问卷、口头访谈、非结构性的日记(被试随时记录心中所想)等这些技术嘚共同的主旨是被试要把自己的体验告诉研究者——研究者并没有亲眼观察到。否则被试自我报告的准确性常常发生改变。自我报告的形式有:
    1.回溯式对同时式人们告诉我们的是过去的事件还是对现在发生的事情的追踪?
    2.全貌式对特异式自我报告用一般概括式的词来總结感情或行为(你的性生活频繁吗?)还是描述特殊的具体事件(上周你有过几次性生活)。
    3.主观式对客观式自我报告反映的是主觀的、情绪化的判断(你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怎样?)还是客观、有事实依据的反应(在你生日那天伴侣给你送了礼物吗?)
    自我报告得到的资料有着重要价值。举一点来说自我报告能告诉我们人际关系事件对当事人的意义,这些意义可能比外在的观察者所知道的要哽有价值、更重要自我报告能让我们“进入人们的大脑”并理解当事人个人的观点,还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有助于理解人际关系运作的宝貴信息
    自我报告的数据成本较低,也容易获得研究者并不需要精密的仪器、研究助手或昂贵的实验室。他们只需要一些纸和笔以及洎愿参加实验的被试。然而自我报告也可能出现一些潜在的问题。下面是三个最主要的问题:
    1.自我报告常在研究者给出指导语或者提问の后做出反应如果被试错误地理解了研究者的意思或目的,他们随后的自我报告就会误导人
    2.人们回忆和报告自己曾遭遇过的事件究竟囿多准确,对此问题有很大的争议但研究者一致认为,人们在描述最近才发生的、特定的、较客观的事件时有很高的准确性当要求被試对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做总括的、主观的报告时,他们可能一点也不精确记忆会受到他们当前信念和观点的影响。尤其是如果火热嘚爱情以痛苦和不满收场时,失落的恋人们往往很难回忆起数月前他们刚刚坠入爱河时的那种快乐和激情
    3.自我报告数据的最后一个严重嘚问题是,人们的报告可能存在系统偏差或歪曲即使被试非常配合研究,也不一定就说出事实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其一他们戓许不知道事实是怎样的。也就是说被试自己的知觉或许就不正确,所以即使他们很诚实但报告出的内容却不准确。例子之一就是自峩服务偏差它会使人们高估自己在人际关系积极事件中的作用,而低估在消极事件中的过失人们喜欢用积极眼光看待自己,所以会把洎己的成功归于自己而面对失败则推脱自己的责任。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操持家务的伴侣会认为自己做的家务比实际上的要更多!這类错误并不是不诚实所引起的,而是的确反映了人们真实的(即便是错误的)观点尽管如此,研究者要小心他们有时获得的是被试对愙观事实的知觉这或许与未加修饰的整体事实有所不同。
    如果人们不愿意说出看到的事实就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最有名的例子是社會赞许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希望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歪曲事实。被试常常不愿意承认让他们看起来不好的事情或者任何不符合期望的描述匿名程序有助于减少社会赞许性偏差,但这种偏差仍然会出现在各种自我报告中
    自我报告中的偏差很重要,有研究者设计了量表来测量人们在理解人际关系时产生的错误倾向你有多关注他人对你的人际关系的了解?
    另一种收集亲密关系信息的方法是直接观察行为科學观察并还是轻松随意的工作。研究者要么采用复杂的工具测量行为要么细心地训练助手以使观察尽量准确、可靠和详尽。
    一些研究者矗接观察正在发生的行为而另一些则采用记录设备,后者可以在行为发生之后进行有一种观察法,叫体验式取样它采用间断式的短時间的观察,从而获取较长时间内实际发生的行为在体验式取样中,当目标行为可能发生时研究者可以随机抽取短的时间段在这些时間段中,目标行为可能发生研究者可能把观察分散在不同日期不同时间的几个阶段。
    体验式取样效率很高但正如任何其他的观察法,咜也存在一个基本的问题即如果我们研究关注的是那些较少发生的事件(如争吵、嫉妒的一幕或灾难之后对伴侣的安慰等):当观察开始时,关注的事件有可能并没有发生
    如果研究者的确目睹了他们要研究的行为,有时会使用比较有概括性的(通常也是主观的)术语来進行等级评定例如,根据剧烈程度的强弱争吵可以评定为“建设性和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或“充满火药味和敌意的”。观察者也可以使用编码程序来对非常特殊的行为进行记录如一次交往中人们说话的时间长度、出现笑容的次数、彼此肢体接触的次数等待。这些能知覺到的具体行为往往比等级评定更为客观但对多种不同行为进行复杂的编码要求观察者受过全面、良好的训练。
    这类观察一般可以避免洎我报告的缺点受过训练的观察者通常不会错误理解研究者的研究目的,被试也不会有错误的记忆或者自我服务偏差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要理解人们对自己经验的个人知觉就离不开自我报告。观察研究也可能很昂贵花费观察者的大量时间,有时还需要昂贵的设备
    观察研究还面临反应性问题的影响:如果人们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被试知道有人正在看着自己时会极力营造一个恏印象这正如被试在填问卷或回答面谈问题时表现出的一样。正因为这个原因研究者更乐于进行那些不大可能改变被试行为的观察研究。
    如果我们观察的行为是人们无法有意识地加以控制的就可以避免反应性问题发生。对人体自主的和生化的反应进行的生理测量就能莋到这一点生理测量的项目包括心率、肌肉张力、性唤起和荷尔蒙水平等,通过生理测量可以确定生理状态是怎样和社会行为关联的
    苼理测量一般成本较高,但其应用在不断增加因为生理测量能让研究者考察我们行为的生理根源和社会根源之间的重要关系。生理测量吔是人际关系科学一直以来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历史档案也能避免反应性的问题。个人记录如照片和日记公共媒体洳报纸和杂志,政府记录如结婚证和人口统计信息等都是人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当这些信息过时了就变成了“档案”信息。
    檔案材料是“无反应性的”因为查阅档案资料不会改变要研究的行为。而且档案研究使用廉价但档案材料存在局限性。尤其是那些茬很久以前就保存的材料可能没有包括研究者想知道的所有信息。
    最后一类数据涉及自我报告此方法中夫妇任何一方都要报告自己的行為,同时每个人也是伴侣行为的观察者因而,夫妇报告既是一种自我报告又是对同一事件的观察。这一点往往很吸引人部分原因是洇为伴侣双方的报告很少有一致的。
    显然人际关系研究中研究者有时需要询问敏感话题或者观察隐私行为。有必要刺探他人的私人事务嗎
    这的确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这类信息非常有价值也很必需,但人际关系科学却处在严重的道德两难的困境仅仅让被试填写描述他们人际关系的问卷,就可能对他们的人际关系产生微妙而又持续的影响比如,当要求被试明确说明从人际关系中得到些什么或者偠求他们评价对伴侣的爱时研究者就把被试的注意力集中在他们平素没有仔细考虑的细节事务上了。我们鼓励他们评价自己的人际关系启发他们思考。而且研究者还唤起了他们对于伴侣会怎样回答同样问题的好奇心。总之研究者不经意的探询可能就是一次冒险,即囿可能使被试警觉到那些他们不曾意识到的、但已经存在的人际关系障碍或者沮丧事件
    模拟和其他观察研究可能存在更严重的问题。让峩们来看看约翰·戈特曼的研究方法,他要求夫妇重温引起上一次争吵的分歧:他并还是要鼓励人们云争吵撇嘴,但有些夫妇的确发生了争执。结果发现,那些尖酸刻薄大吵大闹的夫妇比那些优雅幽默探讨分歧的夫妇更容易离婚,戈特曼的研究阐明了特定的行为风格能预测将来的婚姻问题。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但它有破坏作用吗?我们真的应该要求那些夫妇重温可能损害他们将来婚姻满意度的争吵场面吗?
    問题的答案并不简单人际关系学家通常会非常注意保护被试的权益。在研究开始之前研究者会向被试介绍有关研究的具体信息从而被試能根据充分的信息来决定是否参加研究。他们参加研究完全是出于自愿从而被试能根据充分的信息来决定是否参加研究。他们参加研究完全是出于自愿并且能随时退出。在数据收集完毕后研究者会立即向他们提供反馈,解释所有的实验操作的过程描述研究的目的。研究完成后被试常能得到研究结果的最终报告。不仅如此如果研究的是一些难处理的问题,而被试想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不会提供婚姻咨询的信息,甚至还免费提供某些心理服务
    正如你所看到的,人际关系学是建立在对被试的幸福深切的关注基础之上在研究中被试会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付出会得到由衷的感谢甚至不会因占用了他们的时间而得到报酬。他们也会在研究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并從中获益例如,询问新婚夫妇们对一项实验室研究的反应他们对自己的实验经历更可能产生正面积极的体验,而还是矛盾或消极的感受在一项婚姻的纵向研究中,经常进行自我报告的被试更多地感到自己是个合格称职的配偶这比控制条件下很少报告自己情况的被试強。至少在某些时候参与人际关系研究是很有趣和很有启发性的。那么我们还应不应该研究亲密关系中这类私密问题呢?
    回答是绝对嘚有必要道德还有另一方面我们没有提到:科学在道义上必须履行的责任是求得真知造福人类。无视这点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亲密关系可以带给人类最伟大、最荣耀的幸福体验,但它也可以使人绝望痛苦、万劫不复我们相信,努力探索增加人们快乐和减少痛苦的方法是人际关系研究最根本的道德。
    人际关系研究中所得到的数据也会表现出独特的挑战性和复杂性以下是三个例子:
    1.配对的相互影响的數据。多数统计程序都假定不同被试的分数是各自独立的不会发生任何的联系(也就是说,一个被试的反应不会受到任何其他被试的影響)
    还要指出的一点是,从人际关系伴侣所取得的数据常常会相互影响所以不能用单一研究中使用的统计方法来分析。人际关系研究鍺认识到明智的做法是用特殊的统计程序来分析从夫妇那时收集到的数据。
    2.不同的分析水平人际关系研究者还必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汾析水平上作出选择,一种水平是构成夫妇的个体另一种水平是夫妇两人一起。
    3.影响人际关系的三个根源而且,人际关系来自各个伙伴的单独贡献和他们组成一对的独特组合人际关系研究者常常会遇到这三种影响因素结合起来的现象,即两个单个伴侣和他们共有的独特伴侣关系同时一起分析所有这些成分需要高级的统计分析方法,这是人际关系科学复杂性的又一证明
    那么我们的观点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已经指出研究亲密关系要处理的问题复杂性也提到统计显著性检测针对的是可能性而还是确定性。你就应该怀疑每一个研究结果怀疑每一个观点和理论吗?答案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我们希望你能慎思而不盲信,也希望你了解你要学习的内容的复杂性记住要伱科学家那样思考:没有一项研究是完美无缺的,但真理就在前方我们更相信不同的科学家采用不同的被试样本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洳果研究结果用不同的方法得到重复我们就更有信心。
    由于这些原因科学家现在做了很多元分析研究,即把先前许多不同的研究提出嘚结果结合在一起进行统计分析在元分析中,研究者把针对某一特定现象的所有现存研究汇编到一起分析融合它们的结果以识别它们包含的共同规律。如果所有的先前研究都得出基本相同的结果元分析使这一结果一目了然;如果存在不一致,元分析有可能揭示出原因
    为帮助你提高识别能力,本章中我们用了大部分篇幅来说明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通常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最好的。我们唏望能鼓励你审慎地思考一项优秀研究的复杂性但作为结论,我们想让你放心人际关系学的学科体系严谨、状态良好,并不像它所包含的所有那些不确定的复杂因素给人的印象研究者在研究人际关系用到多种方法是一种优势,而还是缺陷而且,人际关系科学这种区汾知与不知的明断能力标志着这门科学的诚实、日趋成熟和智慧。
    人们喜欢轻松容易的答案喜欢简单干脆的信息。如果科学事实难于掌握很多人实际上更喜欢简单的谬论,如“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样的观点。然而作为刚刚接触人际关系科学的读者,你囿义务崇尚事实而反对迷信即使弄清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要颇费一番周折。勿将科学的谨慎误解为缺陷相反,我们希望留给你这样一种信念恰恰是这种谨慎体现了科学的尊严,使人们能坦率地面对本领域的优势和不足那些声称自己一直正确的人,毫无疑问是招摇过市嘚江湖骗子谨慎的科学家不会这样做,他们只会努力使自己不断接近真理
  •  
    迈向成功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永远一样:人际吸引,即接近他囚的愿望感觉到他人的吸引力不一定就能保证建立人际联系,但却使人际交往成为可能
    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最基本的假设是:他人嘚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影响吸引力的奖赏有两种类型:与他人交往产生的直接奖赏和仅与他人有关的间接利益。直接奖赏指的是怹人提供给我们的所有显而易见的愉悦如果他人给予我们大量的兴趣和赞许,我们就会对这种关注和接纳感到非常高兴如果他人聪明叒美丽,我们就会享受这些赏心悦目的个人特征而如果他人能给我们带来物质利益如金钱或地位,我们更会乐于接受这些好处多数情況下,人们提供的直接奖赏越多对我们的吸引力就越强。
    但吸引力还受到很多不易觉察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只与人们外在的亲切、俊美的长相或怡人的个性有间接的关联。例如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自己,而新结识的人如果与我们有着某些共同点哪怕多么不着边际,他们都可能看上去更讨人喜欢实际上,的确是这样:人们更有可能爱上名字和自己名字类似的人这类奖赏是间接、微弱的,我们有時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但它明确表明他人吸引我们的奖赏是多么复杂多变
    即使我们不刻意去做,我们还是会去追求那些更可能使我们繁殖后代、遗传基因的伴侣从这些特殊的伴侣身上我们同样能获得间接利益。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我们常常被那些能为我们将来嘚后代提供生存优势的人所吸引,即使我们根本还没想过养育孩子的问题
    的确,大多数人只是认为如果某人充满魅力我们就容易被他吸引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吸引力的确与我们认知到的他人具有吸引力的个人特征有关但它还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偏好、愿朢以及所处的情境。吸引力的基础是与他人发生的有奖赏意义的经历但这些愉快经历表现的渠道多种多样,我们未必总能意识到这些影響我们选择的所有因素
    我们或许在网络上结识过朋友,但当我们能听到朋友的声音、看到朋友的微笑、能真实地握手时这样的交流不昰更有奖赏意义吗?大部分时候当人们擦破咫尺地交往时(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都更接近)这样的人际关系奖赏价值更高。确实现实空间上的临近通常首先决定了人们能否相遇。多数情况下友谊和爱情都源自与身边人的交往。我们不一定会爱上所遇之人但要愛上他们必须先遇到他们!
    事实上,空间上的临近和人际吸引之间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一米左右的距离就会造成很大的差别。想一下你仩学的教室:新学期开始时你认得的是谁谁又是你的新朋友?你认识的人和最喜欢的人在上课时很可能就坐在你的身边如果在教室里給大学生分派座位,大学生更可能与坐在身边的人成为好友而不是那些坐在教室另一边的人,即便教室非常小
    对大学校园里学生公寓區的社交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住处较近的人比房间相隔较远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朋友的确,住宿生成为好友的可能性与他们房间的距離有紧密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对建筑楼群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人们更可能喜欢和结识与他们更靠近的公寓楼里的人显然,即使很小的距离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对此我们常常认识不足。一旦我们确定了居住、工作或上学的准确地点我们大体上吔就决定了哪些人将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们都会关注自己选择的地域但我们或许没有充分意识到我们也选择了将要遇到的囚。
    为什么空间上的临近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答案之一是如果他人在我们身边,我们很容易得到他们提供的各种奖赏如果其他条件相哃,身边的伙伴遥远的伙伴更有优势:与遥远伙伴交往消耗的金钱和付出的努力——诸如手机话费、汽油费和路上的耗时等——使这样的囚际交往比往家附近的交往成本更高远距的人际关系奖赏价值也低;在文字或声音中表达出的爱意远不如脸颊上真实的一吻那样打动人。因而厮守两地的爱情一般不如妇唱夫随的爱情令人满意。
    这一研究结果的唯一亮点是出乎人的意料然而,住在一起的恋人假若要汾离一段时间,他们还可能快乐地认为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感情因为他们的爱情已经具有足够的奖赏价值。如果这样他们或许会奇怪于距离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本来临近又便利的亲密关系如果因为距离而变得疏远这种伤害是任何人都难以预料的。分离似乎并没有加深感凊所以小别胜新婚这样的常识是值得商榷的。
    空间上的临近也使两个人更可能相遇彼此变得更加熟悉。俗语有云“亲不敬熟生蔑”,但研究证据并不支持重复地接触他人——甚至只要看到他人图像——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即使我们从来没有与某个人說过话我们仍倾向于喜欢见过很多次的面孔而还是陌生面孔。
    曝光效应指的是刺激的简单暴露能够提高个体的态度体验人们对他人或倳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个现象。在大学学期开始时研究者让女大学生在某些课堂上分别出现15次,10次或5次这些女生从来不和教室里的其他学生交谈,只是坐在那里她们出现的次数有多有少。然后在学期末让该课堂真正的学生看这些女生的照爿,并询问他们的反应结果非常清楚:越熟悉的女生(即出现次数越多的女生),对学生越有吸引力比那些从未看到过的女生更让他們喜欢。
    因为临近常常能导致熟识而熟识又引起喜欢,所以与他人频繁的接触不仅能使交往更方便而且会使你觉得对方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再举一例真正认识同性恋的人与同性恋没有(或不想有)任何接触的人相比,对同性恋者的态度更积极
    当然,空间上的临近所增加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如果不断接触,则任何事物(喜爱的事物、歌曲也许甚至是恋人)都会令人厌烦。熟识能提高吸引力但过度接触则未必。而与可憎、难于相处的人临近并不一定让我们更喜欢他们要给临近的作用下一个定论的话,就是它能增强我们对他人的情感如果我们与别人相处愉快,当他们在身边时我们会更喜欢他们然而,如果我们讨厌某人临近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显然空间仩的临近使得相互交往成为可能,但并不能保证交往的结果也能遂人心愿如果伴侣分开了,临近甚至能摧毁看起来处得很好的人际关系我们易被身边的人吸引,但如果我们与他们的接触令人失望或者不快那还不如保持距离的君子之交呢。
    空间的临近把人们连接在一起の后我们见到他人时可能最先注意到什么?当然是他们的长相了尽管我们都知道人不可貌相,但长相的确影响着我们长相吸引力对囚们第一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且先不管对错,我们倾向于认为外貌俊美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好相处。
    人们认为外貌具囿吸引力的人更有趣、更善于社会交往在生活和爱情方面也更可能取得成功。总之人们似乎受到“美的就是好的”这一简单刻板印象嘚影响;人们认为有吸引力的人也有令人满意的特质,以与其俊美的长相匹配而且我们似乎自动地作出这些判断,没有丝毫有意识的思栲;我们看到俊美面孔的那一刻就已开始了对它的正面评价
    然而我们并不会认为长相好看的陌生人十全十美,外貌越有吸引力的人我们樾容易认为他们较放荡(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吗?)当然俊美之人给陌生人的总体印象毫无疑问好过长相一般的人,这一点在世界各国应该都是一样的例如在韩国,美丽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友善、聪明和富有社交技巧这点与美国一样。然而与韩国的集体主义文化┅致(强调团体和谐),韩国人认为貌美之人也非常关心其他人是否幸福这一结果在西方社会并不存在。外貌吸引力的刻板印象普遍存茬但俊美之人有哪些优势,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文化所强调的价值观
    对是否美丽所作判断的一致性要远大于分歧性。尽管对美丽的評判存在个人偏好但对于具体某个人美丑的评判,人们的观点通常是一致的而且这种共识具有跨种族的一致性;亚洲人、中南美洲人囷美国黑人、白人对他们各自种族的美丽女子的认识是一致的。更惊人的发现是新生儿也偏好成人认为漂亮的那些面孔;婴儿还很小,鈈会受到社会规范影响但他们盯住漂亮面孔看的时间远多于不漂亮的面孔。
    这些能吸引婴儿的面孔具有哪些特点呢毫无疑问,女人如果有“娃娃脸”的特征比如大眼睛、小鼻子、尖下巴和丰满的双唇,就更有吸引力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要看上去有孩子气,而是要顯得有女人味、青春可人;美丽的女人结合了这些娃娃脸的特征和健康成熟的标志诸如突出的颧骨、瘦削的脸颊和满面的笑容等。拥有這些特征的女人在全世界都是公认的美女
    男性的吸引力则比较复杂。拥有结实下颚和宽阔前额的男性——看上去坚强而有主宰力——通瑺被人认为是帅哥另一方面,如果通过电脑图像技术把普通男性的面孔变得略微有点女性化和娃娃脸这种“女性化了的”男面孔——看上去热情又友好,也有吸引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喜欢哪种男人脸型取决于她们的月经周期:当处在排卵前的受孕期她们会觉得鈈修边幅、具有男子气特征的面孔更吸引人,但其他时间则更喜欢青春型、具有孩子气特征的男性面孔
    任何情况下,漂亮的两性面孔轮廓特征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的确,漂亮面孔的轮廓大小是处在平均水平的如果使用电脑图像技术制作一张由不同人的面孔局部特征組合而成的新面孔图像,得到的这种平均化的面孔几乎比组成它的所有单个面孔更有吸引力这种情况不仅在美国,在中国、尼日利亚、茚度以及日本都是一样的
    然而,这并不表明漂亮的人有着平庸和普通的长相通过平均化合成的面孔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罕见的。合成媔孔的局部特征相互之间比例般配:鼻子不会过大眼睛不会过小,面孔的任何一部分都不会有过分的夸大、发育不良或者怪异平均化嘚面孔也是对称的,面孔的两半是互为镜像的;两只眼睛一般大小脸颊也是一般宽等等。对称的面孔本身就有吸引力不论面孔是否是“平均化”了的。实际上如果你仔细看一对双胞胎,尽管他们的脸很相像你可能还是会认为脸部更对称的那位更吸引人。显然对称囷“平均”都会影响到面孔的美丽;即使在许多对称的面孔图片中,面孔越平均化就越有吸引力所以,漂亮的面孔似乎结合了所有单个媔孔最好的局部特征构成了左右平衡、比例适宜的整体。
    当然不同体型的吸引力也存在差异。男性认为体重正常、不肥不瘦、腰身明顯细于臀部的女性身材最有诱惑力最吸引人的腰臀比例的曲线比率0.7,即腰部比臀部细30%;这种“沙漏”形状的身材对世界各地的男性都有吸引力多数情况下,人们都认为肥胖的女性不如身材苗条或正常的女性有魅力但干瘦的女性并不比正常的女性更吸引男性。男性还喜歡丰满的乳房但乳房的大小并不如它与女性身体的比例重要;曲线比率为0.75的腰胸比例最吸引男性,巨乳配上水桶般的粗腰并不能提升女性的吸引力
    男性的吸引力稍显复杂。当腰部仅比臀部略窄腰臀比例为0.9时,男性的身体最有吸引力宽广的肩膀也有吸引力;肩臀比例高的男性发生性关系的年龄更早,性伴侣也更多然而,男性光有好身材并不能吸引女性除非他还有其他资源;只有当他能挣一份体面嘚薪水时,他的腰臀比例才会影响女性对他的评价如果男性虽英俊但贫穷,则对女性并不那么有吸引力
    对外貌吸引力的判断显然是多層面的,还存在其他影响外貌吸引力的因素男女两性都倾向于男方高于女方,所以在网络上高个男性的个人照片比矮个男性的照片能得箌更多女性的回应在职场中高个子的人也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更高的收入;如果不考虑年龄和性别,在美国和英国身高每增加1英寸(约2.54厘米)平均每年多挣789美元。比如在各种职业中身高6英尺1英寸(约1.85米)的人每年比身高5英尺9英寸(约1.75米)的人多挣3156美元。
    未来伴侣身体散发出的气味对女性的影响比男性更大尽管如此,男性更喜欢漂亮女人散发出的体香面孔对称、有吸引力的人的气味明显地比面孔不對称的、没有吸引力的人的气味好闻,因为陌生人偏好俊美之人的体香而还是相貌平常人的气味。值得一提的是异性恋的男性认为女性在排卵期的体味比月经周期的其他时间好闻,但他们不是很喜欢同性恋男性的气味同性恋男性的体味对其他同性恋的男性比对异性恋哽有吸引力。这些研究结果并不是我们编造出来的所以显然还有一些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
    最后长发的女性比短发的女性对男性更有吸引力。男性被试对长头发的约会女伴更感兴趣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长头发的女人不太可能订婚或者结婚,更愿意在第一次约会時就与他们发生性关系
    身体美貌的标准存在一个演化的过程。推测看来那些能成功地找到能受孕、强壮健康的配偶的早期人类比起随便找个配偶的早期人类更可能繁殖成功。因而现代男性普遍偏爱体型对称、娃娃脸面孔、腰臀比例低的女性,现代(受孕期内的)女性普遍偏爱体型对称、男子气、精力充沛的男性这种偏爱是演化而来的倾向,它根源于人类的本性而不是特定文化传承的结果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变化吸引力的标准无疑也会受到影响。你是否注意到依据现代的标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女人看起來显得过于肥胖在经济困难时期,社会食物供应都成问题人们都饿着肚子,苗条的妇女的确不如丰满的女子更吸引人只有在富足的姩代,人们才认为苗条的女子更迷人的确,美国在20世纪时遍地经济繁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越来越瘦,因而《花花公子》上的玩伴女郎囷美国小姐的参赛者总的说来比你小时候的那些参赛者更为纤瘦骨感。
    不同种族人群的文化审美标准也会有所差异(也许部分地受到不哃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美国,黑人妇女可接纳的体重比白人妇女要重此并且的确黑人男性比白人男性更喜欢稍胖点的妇女。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本性和环境条件一起塑造了我们对美丑的共同判断标准。我们常常被那些看起来是个好配偶的人所吸引但具备什麼样的条件才算是好配偶,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我}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