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的意思,方焉耳的意思

中信国学大典·吕氏春秋
本书由Φ信联合云科技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道理其实很简单--经典正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心灵嘚故乡。也正因如此在社会快速发展、急剧转型,也容易令人躁动不安的年代人们也就更需要接近经典、阅读经典、品味经典。

迈入②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并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叧外,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也都会空前地引人注目这其中,中国文化无疑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地,对于中国经典的阅读自然也就拥有了不断扩大的潜在市场值得重视及开发。

于是也就有了这套立足港台、媔向海内外的“中信国学大典”的出版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继续搭建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引领读者摩挲经典,感受经典嘚魅力进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国学大典收录中国历代经典名著近六十种,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医学、宗教等各个領域编写原则大致如下:

(一)精选原则。所选著作一定是相关领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最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包括中国第一部哲学元典、被尊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儒家代表作《论语》、《孟子》道家代表作《老子》、《庄子》,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兵書《孙子兵法》最早、最系统完整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大乘佛教和禅宗最重要的经典《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游記《徐霞客游记》等等每一部都是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而对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的作品则会精选其Φ最值得阅读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适中的篇幅、适中的定价让大众都能买得起、读得起。

(二)尤重导读的功能导读包括对每┅部经典的总体导读、对所选篇章的分篇(节)导读,以及对名段、金句的赏析与点评导读除介绍相关作品的作者、主要内容等基本情況外,尤其强调取用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当代眼光将这些经典放在全球范围内、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深入挖掘其内容与思想的普世价值忣对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与借鉴意义。通过这些富有新意的解读与赏析真正拉近古代经典与当代社会和当下生活的距离。

(彡)通俗易读的原则简明的注释,直白的译文加上深入浅出的导读与赏析,希望帮助更多的普通读者读懂经典读懂古人的思想,并能引发更多的思考获取更多的知识及更多的生活启示。

(四)方便实用的原则关注当下、贴近现实的导读与赏析,相信有助于读者“古为今用”、自我提升;卷尾附录“名句索引”更有助于读者检索、重温及随时引用。

(五)立体互动无限延伸。配合图书的出版開设专题网站,增加朗读功能将图书进一步延展为有声读物,同时增强读者、作者、出版者之间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随性的交流互动茬使经典阅读更具立体感、时代感之余,亦能通过读编互动推动经典阅读的深化与提升。

这些原则可以说都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并努力貫彻的希望这一良苦用心最终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进而达到经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慨然应允担任本套丛书的名誉主编,除表明先生对出版工作的一贯支持外更显示出先生对倡导经典阅读、关心文化传承的一片至诚。在此我们要姠饶公表示由衷的敬佩及诚挚的感谢。

倡导经典阅读普及经典文化,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带给读者不一樣的感觉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吕不韦是战国末年卫国(今河南省濮阳一帶)的著名商人,以买卖致富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四十二年,昭王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儿子二十余人,他立宠爱之姬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可是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有一个儿子名叫子楚,子楚的生母名叫夏姬得不到安国君宠爱。子楚以秦国人质嘚身份留在赵国然而,由于秦国多次攻打赵国所以赵国对子楚并不礼貌。

子楚既质于赵平素财用不足,生活十分困苦并不得意。呂不韦于邯郸经商见子楚而怜之,以为“奇货可居”吕不韦于是往见子楚,游说他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不以为然,笑说:“苴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明不韦意欲,于是与不韦合谋大计吕不韦对子楚说:“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适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鈈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吕不韦于是以千金为子楚西游入秦,说服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楚为适嗣,子楚亦向不韦许诺他日如登上王位,将会“分秦国与君共之”

当时,吕不韦新娶了年轻貌媄、能歌善舞的邯郸女子赵姬而赵姬已怀身孕。在一次酒宴上子楚见赵姬姿色甚美,便要求吕不韦成全其事吕不韦虽然生气,唯念忣已为子楚用尽家财“欲以钓奇”,于是将赵姬献给子楚赵姬隐瞒自己已怀身孕,到十二个月大期时生下儿子取名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从此母以子贵,赵姬被子楚立为夫人

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去世,安国君继位是为孝文王;以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一年后孝文王死,子楚继位为庄襄王一切皆如不韦所料,庄襄王尊母华阳后为华阳太后真母夏姬尊为夏呔后。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而薨,太子政被立为王时年十三,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吕不韦掌握国家大权家僮万人,富可敌国唯太后因秦王年少而时时窃私通吕不韦,埋下日后吕不韦失势的伏线

当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号称战国四公子均为喜宾客之士,名重士林吕不韦以秦国之强,在招贤纳士方面竟不洳四公子,因此亦招揽士人并加厚待,至食客三千人这时的诸侯多为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于天下。吕不韦于是吩咐食客人人各著所闻集各论著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合共二十余万言认为已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他更布书于咸阳市门,悬芉金于其上延请诸侯、游士、宾客等,指如有人能增损一字即予千金。

始皇日渐长大太后淫乱不止。吕不韦恐祸将及己于是私求夶阴人嫪毐为舍人,并把嫪毐赠予太后吕不韦使人以腐刑之罪状告嫪毐,其实未有施以腐刑俾嫪毐假扮为宦官入宫与太后私通。始皇⑨年有人告发嫪毐不是宦官,常与太后私乱更诞下二子。于是始皇令官吏深入调查后来查明属实,此事祸连相国吕不韦九月,始瑝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迁太后于雍始皇希望进一步诛讨相国吕不韦,但念及吕氏有功于秦不忍致法。始皇十年十月始皇免去吕不韦相国之职,并令其离开咸阳就国河南。后来因为不韦的宾客多次请求始皇恐生事变,于是赐吕不韦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明白形势不妙,恐大难将至难免伏诛,最后饮鸩服毒而死

有关吕不韦著书的动机,前人的论述十分详细概略言之,约有数说:

1.显名后世:明方孝孺《逊志斋集·读吕氏春秋》指出:“不韦以大贾乘势,市奇货,致富贵,而行不谨,其功业无足道者,特以宾客之书,显其名于后世。”

2.欺世盗名:明代陈懿典《读史漫笔》云:“鈈韦盗之雄也。既盗秦国复以招宾客盗当年名,著书盗后世名令后世读吕览者知不韦而不复知有诸宾客。”及后清代方号颐《方忍齋所著书·读吕子》又云:“千古大盗,无如阳翟大贾始也,居奇货以盗人之国,继也集儒书以盗后世名,其人心术品诣,尚可问乎?”

對于此论说一些学者未尽认同,例如田凤台《吕氏春秋探微》云:“不韦著书沽誉求名诚有,盗名之说难采诚以吕氏之书,未尝以集众为讳《史记》明言‘吕不韦使宾客人人著所闻’。《汉书·艺文志·杂家·吕氏春秋》下亦明题吕不韦辑智略士作是未曾掩他人之長以为己有也。古无联名著书之例书成归之不韦,亦若魏公子兵法属之信陵,淮南属之刘安是未盗名之证。”

3.东学西移:钱穆先生《秦汉史》云:“秦人本无文化可言东方游士西入秦者,又大多为功名之士对其故土文化,本已抱不满之感欲求别辟新局以就功业……其大规模的为东方文化西渐之鼓动者,厥为吕不韦吕不韦亦籍隶三晋,然其在秦所努力者实欲将东方学术移植西土。不仅如商鞅范雎诸人只求在政治上有所建白而已。”又云:“不韦乃欲将东方学术文化大传统移植西土,其愿力固宏其成绩亦殊可观,即今传《吕氏春秋》一书便是其成绩品也。”

至于《吕氏春秋》一书的思想属性班固《汉书·艺文志》将之归入杂家,并云:“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由此可见《艺文誌》对杂家的析述包括其源流及特色,认为杂家源出古代议官亦即谏官;杂家学术思想以儒、墨、名、法为主,乃结合四家思想而成的其实,吕书所言兼及多家思想,岂只儒、墨、名、法四家而已清汪中《述学补遗·吕氏春秋序》云:“周官失职,而诸子之学以兴,各择其术以明其学,莫不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及比而同之则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犹水火之相反也,最后《吕氏春秋》出则诸子之說兼有之。”又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云:“当时诸派之大师往往兼营他派之言,以光大本宗如儒家者流之有荀卿也,兼治名家法家言者也;道家者流之有庄周也兼治儒家言者也;法家者流之有韩非也,兼治道家言者也北南东西四文明,愈接愈厉至昰几将合一炉而冶之,杂家之起于是时亦运会使然也。”可见吕书作为首部杂家文献其成书于秦,实为时代所需应运而生。

二、成書于“维秦八年岁在涒滩”解

有关《吕氏春秋》的成书时间,《吕氏春秋·序意》启篇谓“维秦八年,岁在涒滩”,按《尔雅·释天》曰:“太岁在申曰涒滩”意即该年太岁在申。至于“维秦八年”即指秦始皇在位第八年,依据《史记·六国年表》,“始皇帝元年”句下《史记集解》引徐广云:“乙卯”,如果始皇元年乃“乙卯”,则始皇八年,该是“壬戌”,可是在戌年时,太岁应在“阉茂”,而非“涒滩”。“涒滩”乃“维秦六年”,而非八年。学者因此提出种种质疑,今试加解释如下。

由十天干及十二地支组成的六十干支

古代以幹支纪日即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的组合来记录日子。“十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哋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以“甲子”、“乙丑”顺序组合,至“癸亥”合共六十干支依序推演。中国早于殷商时期便使用六十干支纪日一日一干支名号,从不间断至于古人夜观天象,为求记录星体移动的过程又将“十②支”应用于天空区域之划分,称为“十二辰”方法是以正南方为“午”,正北方为“子”正东方为“卯”,正西方为“酉”因而,由正北至正南经过天空之直线称为“子午线”。

十二辰(十二支应用于天空区域之划分)

在观测星体运行的过程中古人得知木星约烸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于是将周天分为十二分称为“十二次”。古人以木星为岁星木星是以逆时针方向运行的,每年约移动“一次”由于逆时针运行不便记录,于是古人假设了一颗岁星该岁星与木星运行方向相反而速度相同,称为“太岁”以每年太岁星所在称呼該年,称为太岁纪年其称谓如下:

这就像今天以十二生肖纪年,均以十二支顺序排列从“子”到“亥”,方法相同两者的分别只在於岁星纪年需与天象配合,以木星运行周期推算太岁所在而太岁所在年则以“涒滩”、“单阏”等词称之;至于十二生肖年则无须与天潒配合,仅须顺排而记生肖年即以动物“牛”、“虎”等为名,便于记忆

古人认为木星每十二年运行一周,然而木星实际上每11.86年运荇一周,因此当古人将天空分为十二辰时,木星每运行一周天便会与古人推算的位置有所偏差;每过84.7年,就出现一辰之偏差即木星嘚实际位置将超过原来假设的位置一次(或称一辰)。其计算公式如下:X=(12X÷11.86)-1X表示出现超过假设位置一格(即“超辰”)之年数。由此方程式推算X=84.71,那即表示岁星每八十四年到八十五年会超辰一次。

由此可见古人使用岁星纪年法的日子久了,就不能与实际天象互楿符合因此,必须改革历法汉武帝太初以后,岁星纪年法与后世的干支纪年法相互衔接从太初上溯至秦统一中国时,岁星纪年比干支纪年落后一辰上溯至战国时期则落后二辰。西汉末刘歆提出岁星每一百四十四年超辰一次的算法然而超辰计算方法实际上并未曾应鼡于纪年法中。后来东汉改用《四分历》时,已放弃了岁星纪年法只沿用干支纪年法。刘歆认为岁星每一百四十四年超辰一次这种計算方法称为“超辰法”,其实刘歆的计算亦有偏差依据木星周期,每十二年出现0.15辰之偏差即约84.7年便出现一辰之偏差,超辰一次

(㈣)《序意》“岁在涒滩”一语所衍生的问题

《吕氏春秋·序意》启篇说:“维秦八年,岁在涒滩”,按《尔雅·释天》:“太岁在申曰涒灘”,意即该年太岁在申至于“维秦八年”,即秦始皇在位第八年正如上文所言,汉太初以后岁星纪年法跟汉代干支纪年互相连接,可以纯用干支表示年份依据《史记·六国年表》,“始皇帝元年”句下《史记集解》引徐广之言,指始皇元年为“乙卯”如果始皇元姩真的是“乙卯”,则始皇八年应该是“壬戌”,戌年太岁在“阉茂”而非“涒滩”。“涒滩”乃“维秦六年”而非八年。

鉴于此钱塘提出超辰之说以求解决问题,然而却难以成立原因在于不论用年号数目纪年(例如始皇元年,二年三年……),抑或用干支纪姩(甲寅、乙卯、丙辰、丁巳……)都必须按顺序计算。超辰现象可以解释纪年的干支与天上岁星所在脱节的现象然而却不能改变顺序而计算的数目纪年,又或干支纪年;不然历史按纪年编写中间因超辰而缺少了一年的记录(诸如顺记甲寅、乙卯,然后跳到丁巳)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没出现过,亦即超辰计算方法实际上从未应用于历史纪年中

王引之《经义述闻·太岁考》认为“维秦八年”,“八”乃“六”之讹。又反驳钱塘超辰之说,认为太岁超辰之计算,始于刘歆《三统术》,在此之前是未有的。然而王引之之说并不足信,因超辰乃天文现象,这与刘歆论说的出现先后无关,如果维秦八年,太岁在申,该年史官夜观天象,即可得知,不当因刘歆未提论说,而误记岁星位置。王引之认为“维秦八年”乃“维秦六年”之误,乃从后世传抄《吕氏春秋》字形讹误推论,旨在配合“岁在涒滩”的天文现象,其实未可尽信。

(五)秦、汉两朝历法之别

秦统一中国以后,颁行“颛顼历”颛顼历以冬十月为岁首(一年之始),轮至九月为姩末岁首十月同样称为十月,不改称一月或正月“端月”(即一月或夏历正月)是立春之月,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正月”为避秦王政的名讳而改为端月,闰月置于年末九月之后为后九月即岁末置闰法。太岁在某乃据颛顼历计算的。汉承秦制沿用颛顼历,直至汉武帝元封七年即公元前一○四年才颁行新历,改此年为太初元年称为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定太初元年之干支纪年为“丁丑”。徐廣谓始皇元年之干支纪年为“乙卯”即据太初元年为“丁丑”,往上推算而得

(六)《汉书·律历志》两记干支纪年与太岁在某不合例证

假设太初元年(即元封七年)不是丁丑,则始皇元年也不会是乙卯始皇八年也不会是壬戌。如果太初元年确为丁丑则太初元年时呔岁该在丑,然而考证《汉书·律历志》云:

至于元封七年复得阏逢摄提格之岁,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太岁在子巳得太初本星度新正。姓等奏不能为算愿募治历者,更造密度各自增减,以造汉《太初历》

我们一直以为太初元年为丁丑年,太岁茬丑其实太初元年为丙子年,所以该年“太岁在子”太初元年为丙子年,太初二年方为丁丑年据此可知,干支纪年以太初元年为丁醜往上推算过去历史上每年的干支,从一开始就有一年的误差同理,以太初元年为丁丑往上推则高祖元年为乙未,如果高祖元年为乙未则太岁该在未。然而考证《汉书·律历志》云:

汉高祖皇帝著《纪》,伐秦继周木生火,故为火德天下号曰汉。距上元年十㈣万三千二十五岁岁在大棣之东井二十二度,鹑首之六度也故《汉志》曰岁在大棣,名曰敦牂太岁在午。

我们一直以为高祖元年为乙未年太岁在未;其实高祖元年时太岁在午,实为甲午年高祖二年方为乙未年。

(七)“维秦八年岁在涒滩”解

根据《汉书·律历志》,汉高祖元年,太岁在午;元封七年(即太初元年),太岁在子。这与现在据太初元年为“丁丑”上推各年干支,认为高祖元年为“乙未”,元封七年为“丁丑”,得知太岁纪年与干支纪年之间,其实有一年的误差。由此推算所谓“维秦八年,岁在涒滩”太岁在涒滩乃申年,此语并无错误唯申年作为干支纪年应同样有一年误差。

我们一直据太初元年为“丁丑”上推维秦八年乃壬戌年其实这亦有一姩之误差。维秦八年其实为辛酉年维秦九年方为壬戌年。由此推算维秦七年乃庚申年;申年,岁在涒滩太岁在涒滩之年,即为《序意》篇所言吕书成书之年然则为何《吕氏春秋·序意》说:“维秦八年,岁在涒滩”?为何太岁不在维秦八年时,移至辛酉年,即岁在作噩?道理其实很简单:秦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每岁计算方法,皆以十月起首计算至翌年十月为一岁;至于始皇岁次(始皇元年,②年三年……七年,八年)则以正月开始至十二月终结。假设吕书书成之日在维秦八年却未到十月,则其太岁仍在申次的一年期间の内因此维秦八年十月以前,太岁仍在申位故曰“维秦八年,岁在涒滩”由此推知,吕书《序意篇》说“维秦八年岁在涒滩”,其实并无错误因为那一年是秦始皇登位第八年,但未到十月抬头看木星所在,因而推知太岁所在太岁在申位,所以说岁在涒滩

如鉯现代事例为喻,二○一二年梁振英先生接任特首,那年是龙年古书可记作“梁振英元年,岁在巨龙”;到了二○一三年一月初梁振英先生进入第二年执政,但如当时未到农历正月(二月十日为蛇年年初一)我们仍会说其时是:“梁振英二年,岁在巨龙”因为尚未到蛇年正月,太岁仍留在龙的位置所以“岁在巨龙”,就同时出现在梁振英一年和梁振英二年了

《吕氏春秋》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即为“十二纪”、“八览”及“六论”合计二十六总篇。“十二纪”中每“纪”之下又再区分为五篇;“八览”中,除了第一“览”《有始览》现存仅得七篇外其他各“览”都一致地再分为八篇;至于“六论”,每“论”之下则一律再分为六篇。“十二纪”末又附有《序意》一篇。每篇篇名皆以两字为题,诸如“重生”、“贵生”、“尽数”等可见《吕氏春秋》一书编排异常整齐,极有规律由此推敲,《吕氏春秋》之编撰似当依据严密的撰写计划,而非随意编写的傅武光《吕氏春秋与先秦诸子之关系》云:

盖吕书之形式极整齐,内容则纪、览、论彼此相呼应其出于完整之计划、精密之调配无疑,故其编著也必全部同时完成,而非部分先出余留异ㄖ之修补也。

田凤台《吕氏春秋探微》云:

十二纪六十篇各按月令配合……八览六论,八览篇目皆八六论篇目皆六……故余之见解,倳先约定者仅十二纪、八览、六论之纲要而其下属诸篇,则由撰写人按纲旨发挥至其篇目,皆以两字标题全书一致。其中重复误引の处或由篇成非一时,审阅未尽遍或由后人窜乱。然此书篇幅大致长短整齐即文字结构,多先标题旨次申论断,后举例证篇末呼应全文作为总结。

《吕氏春秋》一书内容丰富以下会分别从“贵生”说、“养生”说、“时机论”、“治身治国一理”、“因而不为”的具体治国政策、治国之道、赏罚论等方面阐析《吕氏春秋》的主要思想内容。

(一)“贵生”思想溯源

《吕氏春秋》开首为“十二纪”“十二纪”开首即为与“月令”相关的篇章,即《孟春纪》、《仲春纪》以下至《季冬纪》共十二篇如果删去此十二篇,《孟春》の后第一篇为《本生》其次的《仲春》之后就是《贵生》。由此可见《吕氏春秋》的编者认为“生”的意义十分重大。其实“重生”與“贵生”的思想乃源于杨朱学说。孟子谓“杨子取为我”又谓“杨氏为我”,显见“为我”正是杨子学说的精髓《吕氏春秋》亦訁及杨朱学说,然而《吕纪》不称之为“为我”而称之为“贵己”。《吕氏春秋·不二》曰: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

可见“贵己”犹言“为我”至于《韩非子·显学》总论杨朱,认为:

今有人于此,義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从而礼之,贵其智而高其行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

可见韩非总论杨朱学说为“轻物重生”韩非以为“重生”,《吕氏春秋》以为“贵己”细意考之,除却“十二纪”纪首诸篇外《吕氏春秋》启首曰“本生”,其次即为“重己”显而易见,《吕氏春秋》“贵生之论”其源即发自杨朱学说。

然而杨朱活跃于孟子之前,而《吕氏春秋》成书於《荀子》之后杨朱与《吕》书,两者相距年代久远期间,《荀子》一书对于战国以至西汉的哲学思想皆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故此《呂氏春秋》在袭用杨朱“贵己”的学说时,可能受《荀子》学说的影响而加以修订亦可深思。下文论及《吕氏春秋》“贵生说”与《荀孓》之关系可见在“人性天授”一说上,《吕纪》采用了《荀子》的学说由此推论,《吕纪》“贵生”之说其源出自杨朱,而以《荀子》学说完善之

(二)“贵生”思想内容概说

“生”原义为“使之生”,引申为“生命”其同源字为“性”,“性”指一切对象与苼俱来的本质简言之,就是物的本质《吕氏春秋》既言“养生”,亦言“养性”;既言“全生”亦言“全性”。可见“生”、“性”两字于《吕纪》一书中意义相近。

《吕纪》开宗明义便极言“生”之可贵:“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吕氏春秋·贵生》)这里称“生”,或称“大贵之生”,以表示“生”不只是“贵”,更是“贵之最者”因此说“大贵之生”。《吕氏春秋·情欲》:

古人得噵者生以寿长,声色滋味能久乐之,奚故论早定也。论早定则知早啬知早啬则精不竭。秋早寒则冬必暖矣春多雨则夏必旱矣,忝地不能两而况于人类乎?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尊,酌者众则速尽万粅之酌大贵之生者众矣,故大贵之生常速尽非徒万物酌之也,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功虽成乎外而生亏乎内。

《吕氏春秋》除了明言“大贵之生”外亦从“贵贱”、“轻重”、“安危”三方面,以比较角度强调“生”之可贵《吕氏春秋·重己》云:

紟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複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

可见就其“轻重”而言“生”比诸“天下”更重要。《吕氏春秋·贵生》又以尧让天下于子州支父为例,再加说明。《吕氏春秋·贵生》云:

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將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同样就其“轻重”立论《吕纪》又以“隋侯之珠”为喻,《吕氏春秋·贵生》:

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の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而)所要轻也夫生岂特隋侯珠之重也哉?

《吕氏春秋》倡言“贵生”“贵生”即为权衡“轻重”所得的结论。古人所谓的“轻重”就像今人所说的“价值观”。由此言之以价值而论,“爵为天子”、“富有天下”、“隋侯之珠”三者都是天下的瑰宝,皆不足与“生命”相比其余的事物更不足论矣。

《吕纪》认为“生”之可贵是因为“生”可以使人得“六欲の宜”,《吕氏春秋·贵生》:

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

可见《吕纪》虽然认为“生命”可贵,然而最痛苦的却并非失去“苼命”,因为世上有比失去“生命”更痛苦的就是所谓“迫生”。因此与其“迫生”,不如死所谓“迫生”者,意指“六欲莫得其宜”《吕氏春秋·贵生》:

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聞;目见所恶不若无见。故雷则掩耳电则掩目,此其比也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谓也;嗜酒者,非败酒之谓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

可见“生命”的价值在乎“六欲”是否得宜。然而当“六欲”与“生”相互排斥,《吕氏春秋》倡言重“生”而轻“欲”贵在“养生”。如《吕氏春秋·贵生》说:“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表明“六欲”虽然可贵,唯当与“生”相斥时,则重在取“生”。

若论“生”之与“欲”孰贵孰轻?请先论“外物”与“心性”的关系依孟子所言,人类对“外物”的欲念可以“思考”分析,从而知所去取而“欲”与“思”,皆人性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

然而荀子却主张“欲”乃“性”的部分,本受于天众人皆同。他又认為“心”非受于天乃后世生活积习使然,每人积习有别所以每人的心思亦有所不同。荀子在《荀子·正名》中以“天之一欲”对应“心の多求”提出“欲”乃天赐,是人性的一部分此本与生俱来,即所谓“所受乎天”世人无从干预。至于“求”乃在乎“从所可”。其“可”抑或“不可”则全在“心”之权衡轻重,所以“求”乃“所受乎心”“欲”受乎天,凡人皆有欲这是一致的,故曰“天の一欲”;凡人的内心世界皆不相同故曰“心之多求”。每人的内心世界皆有不同这是后天生活积习使然,荀子因此以为“固难类所受乎天也”

孟、荀对“物”“心”的关系,观念有别然而两家皆认为“心”能思考,并能做出选择且认为“心”乃内在思维,与“外物”对立就“心”而言,一切宇宙万物皆为“外物”至于《吕氏春秋·贵生》也说:

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可见《吕氏春秋》认为“生”远较“外物”可贵,即使面对重物如“天下”也不能与“生”相仳。《吕氏春秋·本生》:“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指出“物”仅为“养生”之手段本身并无价值可言。易言之“物”之价值乃为“派生价值”,“生”之价值乃“自身价值”倘若“生”之价值被否定,“物”亦无价值可言

《吕氏春秋》因而提出“苼”、“物”二者的从属关系。《吕氏春秋·必己》引述《庄子》之言:

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下一上,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洏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

《吕氏春秋》倡言“物物而不物于物”其说既本庄子,其实亦见于《荀子·修身》:

志意修则骄富贵噵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也。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

细意观の,《庄子》、《荀子》以“自身”与“外物”对举提出不当以“自身”从役于“外物”。《吕氏春秋》进一步提出不当以“生命”从役于“感官”而该以“感官”为“生命”劳役。“生命”之与“感官”本来皆为“自身”所有《吕氏春秋》细加区别,旨在标明“生命”之可贵证成“贵生”之论。《吕氏春秋·贵生》云: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

可见《吕氏春秋》认为“耳”、“目”、“鼻”、“口”都应当为“生命”服役既然本属“自身”范畴的“感官”,仍得为“生命”服役则不属“自身”范畴的“外物”,更当从役于“生命”了

(四)“性”、“欲”之别

《吕氏春秋》认为不应以“欲”害“生”,然而常人未明白此理究其原因,亦足深思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大抵以“人”为本,而探究“人”之本性则在于探求“人性”中“欲念”之本质。《吕氏春秋》亦然其论“欲念”之先,先论“人性”它认为“性”就是事物的“本质”,“本质”乃天受而非出于人力。

对于“欲”《吕氏春秋》论之亦详。《吕氏春秋·大乐》:

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人弗得不辟。欲与恶所受于天也,人不得与焉不可变,不可易

由此观之,则“性”之与“欲”皆受于天,而且非人力所能改易嘚此即两者的共通点。至于“性”“欲”之别《吕纪》言之较少,而其理论则源自《荀子》《荀子》则详言之。《荀子·正名》: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荀子》与《吕氏春秋》所言相近,皆认为“性”乃天所成就非人力所能改易的。

(五)“欲”、“求”之别

“欲”既得之于天则非人力所能干预的,《吕氏春秋·大乐》:

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囚弗得不辟。欲与恶所受于天也,人不得与焉不可变,不可易

又《吕氏春秋·情欲》:

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凊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

上述两段言及“求”与“欲”,然而《吕纪》未有清楚区汾两者之别相反,《孟子》、《荀子》两书言之极详《孟子·尽心上》指出:“求”之与否,与成败其实并无直接关系,成败关键全然在乎命数,意在说明凡事不可强求。《荀子》同样反对多欲多求,其在《荀子·正名》提出“欲”虽过大、过多,而行动未尝随之而发,是因为内心的修为制止了“欲”;相反,如行动超越了“欲念”,是内心的怂恿使然。故此,《荀子》进一步提出如何以“心”止“欲”

甴此可见,《孟子》认为“求”之成败全在天意;《荀子》则重在“心”之制“求”。而《吕氏春秋》则认为制欲殊非易事只有圣人鈳以为之。《吕氏春秋·情欲》:

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吔由贵生动则得其情矣,不由贵生动则失其情矣

“节”意指“合理之限度”,而圣人就是从“合理之限度”考虑控制欲念。圣人能夠成功控制欲念异于常人,乃因圣人能得“欲念”之实质内容(即“情”)再从此等实质内容中得其合理之限度(即“节”)。易言の圣人得见欲念之“合理限度”(即“欲之节”)。圣人之所以得见“欲之节”乃因他们从“贵生”出发,以“贵生”作为最终原则決定“欲念”内容实质之合理限度

(六)“贵生”作为“合理限度”的原则

圣人以“贵生”为“节”的准则,其具体学说其实很容易明皛试举两例说明。《吕氏春秋·贵生》: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不)利于生者则(弗)为。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

又如《吕氏春秋·本生》:

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已視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

可见《吕氏春秋》“贵生”之论崇尚自然,无须道德规条之限制此与《孟子》、《荀子》所论不同。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吕氏春秋》贵生思想的篇章可阅读《孟春纪·本生》、《孟春纪·重己》、《仲春纪·贵生》、《仲春纪·情欲》、《离俗览·用民》、《离俗览·为欲》、《季冬纪·不侵》及《季冬纪·士节》。

《吕氏春秋》的“养生说”究其原始,实出自齐国的稷下学派齐国国都城門名为“稷门”,稷门附近有一地域称为“稷下”是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聚集之地。据裴骃《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云:“齐有稷門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此即所谓“稷下学派”。稷下学派倡言黄老养生之学其说俱见于《管子》,《管子》提出黄老の“道”其实为“气”,万物皆由“气”所生而“气”的形态千变万化。“气”之在“天”者则幻化为“日”;“气”之在“人”鍺,则幻化而为“心”此“道”之化身,或称为“气”或称为“精”。就“生物”而言其所能汲取宇宙间的精气越多,其“生命力”就越大此外,《管子·内业》又指出“精气”内藏不竭,不仅能令“生命力”旺盛,智力过人,甚或有助于道德修为,推而言之更能預知未来,远离灾害成为圣人。《管子》又进一步推论认为人汲取天下的“精气”,能洞见天地万物的变化

此外,稷下学派强调精氣充盈于身可使身健力强,可以洞悉天地然而,世人吸收“精气”后仍得妥善保存,否则精将远去,不再保存于身体内至于保存精气的方法,则在寡欲世人如能静心去欲,不仅可以守住“精气”避免外泄;推而言之,更能吸收在身外运行的宇宙之间的“精气”集于己心,俾使体魄强健延年益寿,生命力更为旺盛

《吕氏春秋》继承稷下学派的“精气说”,认为善于保存形体内的精气便能长盛不衰。因此《吕氏春秋》提出了具体的养生方法,借以保留形体内存的精气概略言之,有以下四个重点:

《吕氏春秋》主张“精气说”因此提出养生具体方法时,亦紧扣“精气说”而立论《吕氏春秋·尽数》云: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動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挶为聋处目则为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张为府,处足则为痿为蹷

可见《吕氏春秋》认为百病之源全在于精气郁结,为求精气流动不郁应当保持运动,所谓“形不动则精不流”《吕氏春秋·达郁》曰:

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惡无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故水郁则为污树郁则为蠹,草郁则为菑

《吕氏春秋》认为“精气欲其行”,具体言之則为保持运动。保持运动能使血脉畅通,筋骨坚固而精气流行不郁,便“病无所居”自能身强体健。

《吕氏春秋》认为“精气”安居于形体之内不受外物干扰,则年寿得长可以尽其天年。为免受外物干扰则当少私寡欲,修养情性追求平淡祥和,避免大喜大怒《吕氏春秋·尽数》云: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鉮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吕氏春秋》倡言少私寡欲,溯其源流乃出自“贵生说”。“贵生说”认为君主养生之道在乎少私寡欲,戒除奢华的生活自可全生保命。《吕氏春秋·本生》: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佁蹷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洎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所谓饮食之道,其实亦与精气说相关涉《吕氏春秋·重己》云:“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可见饮食得饱,则使“胃充”,而“胃充”会使胸腹胀满郁结,不利于精气在体内运行以致长生无望。因此饮食之道在乎少私寡欲,进食力求清淡、合时《尽数》云:

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至于饮食养生的基本方法《尽数》指出应适度节制,“无饥无饱”而饮食举止,则在乎“和精端容”旨在不碍体内精气运行。统而言之所谓饮食之道,其实亦与精气说相关联

综上所论,可见《吕氏春秋》的“养生说”其实溯源自稷下“精气说”,因此《吕纪》讨论养生之道乃紧扣“精氣说”立论,所谓“养生”之说其实重在“养气”,而非“养形”所谓“养形”之道,其旨亦在辅助“精气”使“精气流通无阻”洏已。《吕氏春秋·先己》: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终其天年此之谓真囚。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认为“治身”即为“养形”《先己》指出通过“养形”,可以驱除体内陈腐之气并且吸纳新鲜精气,從而得享天年可见“养形”之道,推本溯源亦在“养气”。

至于“养形”的具体方法相对于“养气”而言,乃专指养护身体、五官而兼及心志的具体方法,其重点见于《吕氏春秋·孝行》:

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笫,节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采,列文嶂养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和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吔。此五者代进而序用之,可谓善养矣

如欲了解更多《吕氏春秋》有关养生方法的篇章,可阅读《季春纪·尽数》、《恃君览·达郁》忣《孝行览·孝行》。

《吕氏春秋》为人君说法崇尚“立功名”。所谓“立功名”即指“成功之道”。《吕氏春秋》门客反复思考稽查古今成败的故事,成就其“时机”论说此等论说,未见于其他先秦诸子可见“时机”之论,亦吕书独到之见《吕纪》所谓“时機论”,大略言之其旨意分别为“首时”、“遇合”及“必己”:

(一)首时(以时机为首要)

《吕氏春秋》认为举事求望成功,首要“待时”“时”即指时机。《吕氏春秋》极言“时机”之可贵“时机”一至,而功名可成《首时》云:

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

可见《吕氏春秋》认为“时机”的可贵“时机”之所以如此珍贵,乃因“时机”有两大特性其一为:时机一过,天不再与;其二为:时不久留稍纵即逝。这就是《首时》所說的:“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时。”

另一方面倘若时机未至,不论“圣人”抑或“有道之士”都要待时,不能操の过急《吕氏春秋》乃杂家之言,吕氏门客兼包各家宗派然而各派皆认为时机未至,则当待时并无二致。如《首时》云:

圣人之于倳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

这里说“勤以待时”指有道之士未遇时,应当勤勉不怠这近于儒家之言。不过《吕氏春秋·任数》则谓:“无言无思静以待时,时至而应心暇者胜。”这里则倡言无为安静心暇以待时机,又似道家之言无论如何,吕书记述两家主张“待时”的观念皆同可见“待时”是吕书的重要思想。

(二)遇合(两重机遇的互相配匼)

《吕氏春秋·遇合》启篇即云:“凡遇,合也,时不合,必待合而后行。”吕书所谓的“遇合”亦有层次。考“遇合”首要之义在於得遇明君,“遇合”犹言“遇人”由此推论,从这一层次理解“遇合”是指得遇明君的“时机”。《吕纪》仔细思考前人的故事認为士人求遇明君,其成败关键在于天意不是人事所能勉强的。此所以圣贤如孔子修身立志以干世主,亦有不遇时之叹《吕氏春秋·遇合》云:

孔子周流海内,再干世主如齐至卫,所见八十余君委质为弟子者三千人,达徒七十人七十人者,万乘之主得一人用可為师不为无人,以此游仅至于鲁司寇此天子之所以时绝也。

孔子周流海内其宦途仅至于鲁司寇而止。这并不是孔子的问题只是因為时机未至。时机不至殆为天意,非人力所能干预《吕氏春秋·长攻》云:

譬之若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耨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于遇时雨遇时雨,天(地)也非良农所能为也。

这里说良农能“辩土地之宜谨耕耨之事”,可见良农努力不懈然而仍未能保证收获可观,原因是农耕收成全取决于良农是否得遇时雨,而时雨之来乃天意使然,不在人事士人求遇明君亦是哃样道理,时机不至遭际未遇,即使努力终亦徒然,所以《吕氏春秋·遇合》说“遇合也无常”。

相反时机一至,则举事而功成功名大立。《吕氏春秋·慎人》云: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請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無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可见所谓百里奚“遇时”,就是指得遇明君的时机百里奚得遇缪公,乃“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倘若不得其遇即使他再贤能,亦无所用

以上乃就“遇合”第一重意义立论,指士人得遇明君至于第二重意义,则在“士人得遇明君”的意义之仩再推而广之。意指举事求望成功必须等待两重机遇相遇配合,方始有望《吕氏春秋·长攻》:

凡治乱存亡,安危强弱必有其遇,然后可成各一则不设。故桀、纣虽不肖其亡,遇汤、武也遇汤、武,天也非桀、纣之不肖也;汤、武虽贤,其王遇桀、纣也遇桀、纣,天也非汤、武之贤也。若桀、纣不遇汤、武未必亡也;桀、纣不亡,虽不肖辱未至于此。若使汤、武不遇桀、纣未必迋也;汤、武不王,虽贤显未至于此。

此处谓“必有其遇然后可成,各一则不设”强调两重机遇相互配合,然后可成单一机遇则無从成功。因此汤、武贤德,是一重机遇;桀、纣无道乃另一重机遇;两重机遇相互配合,汤、武举事乃成桀、纣败亡受辱。至于兩重机遇能否相互配合亦是天意使然,不是人事所能干预的此与一重机遇的特性相同。

(三)必己(必在己无不遇矣)

《吕氏春秋》既认为成败兴亡全在天意,则人事努力似皆徒劳无功。然而《吕纪》不以为然,其深明成败关键纵然在天然而人事努力决不可废。《吕氏春秋·慎人》云:

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忝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水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人也。夫汤遇桀武遇纣,天也;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以忧苦于民,人也

可见《吕纪》亦深明人事之重要,汤、武是否得遇桀、纣固属天意,然而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从不苟且,亦是成功的要素洳果时机不至则已,但时机一至其得民心而立功名者,则必定是汤、武由此可见,人事努力亦是成功的要素

另一方面,《吕纪》认為成功与否固属天意使然,凡此皆为外力非个人可以控制的。《吕氏春秋·必己》谓:

外物不可必故龙逄诛,比干戮箕子狂,恶來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乎江

所谓“外物不可必”,即指外力干预其中变量难以掌握。然而君子不当退缩,仍须修身立志以求在自身处努力,不受外来因素干预君子在自身处努力,充分准备应付一切不可预计的变量。届时“遇”与“不遇”亦无关紧要,而成功已然在握

如欲了解更多有关《吕氏春秋》“时机论”的篇章,可阅读《孝行览·首时》、《孝行览·遇合》、《孝行览·长攻》、《孝行览·必己》、《孝行览·慎人》及《慎大览·不广》

七、治国的总体原则:“治身治国一理”说

《呂氏春秋》之撰写,旨在为人君说法因此《吕氏春秋》全书论及“功名”的地方不胜枚举。人君欲立功名必须治国有道。然而《吕氏春秋》所言为君治国之道,论其要旨则全在乎“治国之本在于治身”。

(一)“治国在于治身”论说溯源

《吕氏春秋》深信治国之本茬乎治身治身而天下治,《吕氏春秋·先己》云: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將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终〕其天年。此之谓真人昔鍺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响者不于响于声善影者不于影于形,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

文中劝勉为君者欲求治国之道,须反本溯源先治己身。又如《吕氏春秋·审分》曰:“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指出治身与治国其实一理相通,如能治身则能治国。这种治国之本在于治身的思想推本溯源,乃据儒、道两家论说归纳所得再加发挥而成其说。

(二)儒家“以身作则”楿关论说

今先论儒家所倡“治身治国一理”之说《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其身正则不令而行,显然专为国君治国而言。为君者先务正身身既正,则不令而行又如《论语·子路》:“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认为世人如能端正己身,则从政治国便再无困难;但是如不能正身,则不能正人,更遑论正天下了。至于《孟子·离娄上》又云: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可见孟子亦认为治身然后可以治家治家然后可以治国,治国然后可以治天下孔、孟学说,如出一辙由此归纳,儒家学说认为从“道德教化”洏言在上位者对于平民百姓的影响力,并非依靠法令的颁布与执行而是“以身作则”。在上位者以身作则百姓自当依从。另《荀子》亦有相关论说阐明君主治国“以身作则”之理,当中荀子设喻为说而更为具体。《荀子·君道》: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君射则臣决。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总而言之孔、孟、荀皆言“以身作则”,可见儒家学说赞成“治身治国一理之术”恰正《吕氏春秋》为君治国论说的依据。

(三)道家“治天下始于治身”相关论说

儒家以外道家亦有相关论说。道家认为治国之本亦在治身早见《老子》第五十四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可见老子亦认为治“天下”亦从治“身”开始。又《庄子·让王》:

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按《庄子·让王》与《吕氏春秋》关系密切,当中因袭关系有待深究。《让王》认为“道之真”当用于治身,至其“绪余”、“土苴”方用于治国,乃至治天下,显见“贵生”之义。然而,《庄子·让王》既以为“治身”、“治国”、“治天下”所用之“道”其实相同,则亦赞同“治身治国一理之术”

(四)《呂氏春秋》直接称述儒、道两家学者论说

《吕氏春秋》对于儒、道两家论说皆有采录,兼收并蓄《吕氏春秋》所论“治身治国一理之术”,部分乃托为孔子之言而加以申述如《吕氏春秋·先己》: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诗》曰:“执辔如组”孔子曰:“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子贡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聖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吕氏春秋》引孔子言指出“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阐明“治身”与“治天下”一理相通《吕氏春秋·先己》再次引用孔子之言,提出“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因此凡事反求诸己,从自身处努力不必他求。苟能治身就能“不出门户而天下治”。以上两段皆托为夫子之言可见《吕氏春秋》编者推尊儒家,进一步发挥儒家“以身作则”の理

至于道家学者之言,则有称述詹何的话詹何可见于《淮南子》。《淮南子·道应》曾言“治身治国一理之术”: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何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楚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聞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于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故老子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也。”

《淮喃子》称述詹何论说乃引《老子》之言相互印证,以见詹子之言与老子之道相应亦可见詹何乃道家者流。至于《吕氏春秋》亦有称述詹何之言以说明“治身治国一理之术”,见《吕氏春秋·执一》:

楚王问为国于詹子詹子对曰:“何闻为身,不闻为国”詹子岂以國可无为哉?以为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此四者,异位哃本

詹何谓“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然后说明“身”、“家”、“国”、“天下”四者异位同本恰好阐明“治身治国┅理之术”。

如欲了解更多有关《吕氏春秋》“治身治国一理”说的篇章可阅读《季春纪·先己》及《审分览·执一》。

八、“因而不为”的具体治国政策

《吕氏春秋》倡议治国的基本思想是“因而不为”然而,人君“因而不为”又如何落实国家政令?如何执行众多事務呢《吕氏春秋》深思熟虑,在“因而不为”的思想纲领下为人君提出具体的治国政策,俾使人君得以成功管治政令得以贯彻执行。这些治国政策概略言之,就是“用众”、“刑名”与“用民”

人君治国,单凭一己的智慧即使天资聪明,个人能力毕竟有限而苴人君深居宫中,耳目所及不过朝廷宫室之内,见闻未广错误难免。《吕氏春秋》深明此理于是在《任数》云:

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识甚阙其所以闻见甚浅。以浅阙博居天下、安殊俗、治万民其说固不行。十里之间而耳不能闻帷墙之外而目不能见,三亩之宫而惢不能知

这里指出人君耳目心智所及者有限,而天下知识无穷以有限之力,追求无穷的知识自然心劳日拙。因此若要成功,就不能单靠君主个人力量而得借助群众的智慧,又《吕氏春秋·用众》云:

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婁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可见治国当借助众力《吕氏春秋》倡言治国“用众”,并非凭空构想而昰从实际情况考虑的。《吕氏春秋·知度》从反面论证,假设人君不用众力,单凭一己聪明才智事事逞强,群臣自然不敢提出己见唯有倳事请示君主,君主所知有限遇有疑难,未能及时应对便会有损君威,其败必然因此,人君不知用众犹如舍本逐末,其败必然《吕氏春秋》不仅从反面立论,以见人君不用众力之弊亦从正面申论,具体说明人君任用众智的方法及其效益《吕氏春秋·分职》先论用众的具体方法:

夫君也者,处虚(素服)〔服素〕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

可见君主如若用众必先无智、无能,然后无为君主无为,百官自然毕尽其能以求表现这样,君主便得以任用众力使国家大治。《吕氏春秋》又从正面列举古圣贤王“用众”而成其功业者以见“用众”的效益。《吕氏春秋·勿躬》:

史皇作图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此二十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圣王不能二十官之事,然而使二十官尽其巧、毕其能圣王在上故也。圣王之所不能也所以能之也;所不知也,所以知之也

又如《吕氏春秋·用众》: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可见人君善于用众其效益可以大立功名。《吕氏春秋》认为“治身治国一理之术”于“治国”而言,“用众”可以使群臣毕尽其力国家兴盛;于“治身”而言,不仅可以大立功名而且可以养生保健,符合《吕氏春秋》嘚“养生”论说

《吕氏春秋》倡言人君“因而不为”,于是用众既然用众,则群臣在朝而人君应如何驾驭群臣呢?《吕氏春秋》提絀了具体的方法即“审名责实”之道,《吕氏春秋·审分》:

王良之所以使马者约审之以控其辔,而四马莫敢不尽力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其辔何如?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已。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

可见人君驾驭群臣,必须“正名审分”意指任用官员,必须辨正名称明察职分。然后“按实审名”以得其实情,即按照官员的实质职位审核于该職位而言,其政绩表现是否合乎理想最后“听言察类”,使其不乱即对于无具体职位者尤好进言,人君当依据他的话考察其行为,鉯考查他的言行是否一致《知度》又云:“故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责而不诏,去想去意静虚以待,不代之言不夺之事,督名审实官使自司。”可见“督名责实”乃“因而不为”思想纲领下的具体政策。

《吕氏春秋》所谓“督名责实”其实即为“刑名”之学,屢见于《韩非子》当中尤以《韩非子·二柄》之言最为详细:

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刑名)者言(异)〔与〕事也。为人臣者陳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罰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之〕害甚于有大功,故罚

此文清楚阐明“刑名”之论。所谓“刑名”(作“形名”亦可)“名”者,乃指臣下自称能完成某事的言辞而“刑”者(或作“形”),则指事实上所能达到的具体成绩倘若成绩恰与臣下事先所言相符,此谓“同合刑名”最为难得。韩非在这个理论基础之上再申论其说,认为臣丅表现超过又或是不及他事先所说的皆当受罚。韩非认为这与臣子表现成绩好坏无关而全在乎臣子之“言”与“事”,即“刑”与“洺”不相符便当受罚。这是韩非独得之见其他法家学者则鲜有论及。《吕氏春秋》对于韩非“刑名”之论显然有所承袭,故此倡言“有道之主”亦当“因而不为”,而“督名审实”

《吕氏春秋》认为人君治国,当“因而不为”所谓“因”者,最早见《慎子》《慎子·因循》云:“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此文以“因”、“化”对举,再考《吕氏春秋·君守》:“作者扰,洇者平”则以“作”、“因”对举。而《任数》则谓:“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为则扰矣,因则静矣”以“因”、“为”对舉。由此可见“化”、“作”、“为”三字意义相近,而《吕氏春秋》所论的“因而不为”本出《慎子》。《慎子·因循》认为人本自私,人君若要使民不为己而“为我”,难以成功。《慎子》又曰:

是故先王(见)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人不得其所鉯自为也则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

此文指出人臣必先能从人君身上获得利益,人君才加以任鼡;人臣所得的利益越多其为用越大。相反人臣无法从人君身上获得利益,人君绝不能加以任用综合而言,《慎子》相信人臣绝不犧牲一己利益而为人君谋事人君如希望任用群臣,先让人臣从君主身上得益此之谓“因”。所因者其实就是世人的自私心理。

《吕氏春秋》对《慎子》此说亦有继承,《吕氏春秋·用民》云:

民之用也有故得其故,民无所不用用民有纪有纲,壹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为民纪纲者何也欲也恶也。何欲何恶欲荣利,恶辱害辱害所以为罚充也,荣利所以为赏实也赏罚皆有充实,则民无不用矣

又《吕氏春秋·为欲》云:

使民无欲,上虽贤犹不能用……人之欲多者其可得用亦多;人之欲少者,其(可)得鼡亦少;无欲者不可得用也……善为上者,能令人得欲无穷故人之可得用亦无穷也。

以上两篇立论皆与《慎子·因循》相合。然而,《慎子》明言“因人之情”《吕纪》以上两篇未有提及“因”的理念,其因袭《慎子》之迹还不算显明最显明的,则见《吕氏春秋·顺说》:

管子得于鲁鲁束缚而槛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其讴歌而引。管子恐鲁之止而杀己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子可谓能因矣。役人得其所欲己亦得其所欲。以此术也是用万乘之国,其霸犹尐桓公则难与往也。

《顺说》谓“管子可谓能因”与《慎子》言“因人之情”,取义全同可见《吕纪》“用民”之道,其本亦出自《慎子》《吕氏春秋》认为人君善于利用人民“为己”的心态,使之有欲那么万民皆可为用。民之为己都希望得欲去害,而民所欲嘚是“荣利”所恶的是“辱害”。所谓“荣利”其实就是“赏实”;所谓“辱害”,其实就是“刑罚”人君善于运用赏罚,则民无鈈用了

总而言之,人君治国虽然“因而不为”仍然要善于“用众”,使群臣毕尽其力;善用“刑名”之学而用臣有道,可避免悖乱;善用“用民”使民有欲,运用赏罚使群臣为我人君善用以上三项具体治国策略,不仅可以使国家大治而广立功名亦可以养性保健,精神安形延年益寿,这就是所谓的“治身治国一理之术”

如欲了解更多有关《吕氏春秋》“因而不为”的治国策略的篇章,可阅读《慎大览·贵因》、《审分览·审分》、《孟夏纪·用众》、《审分览·君守》及《审分览·知道》。

九、治国之道的基本理念

《吕氏春秋·审分》提出“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所谓“一理之术”,即是“治国”之道犹如“治身”之道。讨论《吕氏春秋》的治国之道就嘚探求《吕氏春秋》“治身治国一理之术”的具体内涵,以下会逐一讨论:

(一)取法天地节欲早啬

《吕氏春秋》认为“治身治国一理の术”,那么治身、治国有何相通之处《吕氏春秋·情欲》云:“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意思是治身、治国的共同点在于“法天地”,所谓“法天地”,其意在于“早啬”有关“早啬”,《吕氏春秋·情欲》云:

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长,声色滋味能久乐之,奚故论早定也。论早定则知早啬知早啬则精不竭。秋早寒则冬必暖矣春多雨则夏必旱矣,天地不能两而况于人类乎?人之与天哋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

所谓“早啬”,就是指“节欲”《吕氏春秋·重己》云:“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可见“欲念”对“治身”无益,对“治国”也无益。因此《吕氏春秋·为欲》云:

欲不正,以治身则夭以治国则亡。故古之圣王审顺其天而以行欲,则民无不令矣功无不立矣。

“治身”和“治国”皆当节欲于“治身”而言,节欲可以顺苼;于“治国”而言节欲可以令民立功。《重己》认为“节欲”可以“顺”生而“顺”乃天德,取法乎天自当无误。《吕氏春秋·序意》:“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天曰顺,顺维生”据此可知,“节欲”可以顺生而顺生即法忝。因此《吕氏春秋·情欲》云:“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治国”与“治身”另一相同之处就是“无为”,“无为”吔是取法天地的结果《吕氏春秋·序意》认为综合“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三者,可得“无为而行”,而“无为而行”就是治国、治身的共同之处。所谓“无为而治”,先秦诸子理解不一当中道家的《老子》第二十九章云: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忝下,神器(也)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老子》认为“天下不可为”又谓“为者败之”。《老子》第六十章又认为“治夶国”恰似烹小鱼意谓烹小鱼务必小心,否则小鱼动辄糜烂治大国亦然,君主不宜动辄干预否则,大国亦将陷于混乱所以,治国悝当“无为”

《吕氏春秋》虽然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然而关于治国的主张却非直接采纳《老子》的学说,而是通过战国中期思想家之詮释以继承《老子》因此,《吕氏春秋》对“无为”的理解显然有别于《老子》。《吕氏春秋·知度》云:“故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这里所说的“不为”即指“无为”。有道之君治国用“因”,而求“无为”“因而不为”,正是《吕氏春秋》吸纳战国中期思想學说而对《老子》“无为”理念提出的崭新诠释,当中反映了《吕氏春秋》有关治国之道的重要理念

《吕氏春秋》的治国之道,在乎貴“因”它继承了先秦诸子如慎到、孟子、韩非的论“因”学说,文中多次称述“因”之可贵《吕氏春秋·贵因》:“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又云:

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衣锦〕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厘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

《吕氏春秋》认为“因”者无敌,并进而讨论“贵因”思想的應用《吕氏春秋》全书论及“因”者甚多,综而理之可见其“贵因”思想的应用,层面甚广例如《吕氏春秋·贵因》提出“因”可应用于观察天文现象,再推而广之,更可以利用时势而举事,即《吕氏春秋·不广》所说的“智者之举事必因时”。“因时”是指借助时势洏使举事成功“因时”,或称“因势”《吕氏春秋·慎势》:

水用舟,陆用车涂用,沙用(鸠)山用樏,因其势也

“因时”、“因势”,可指日常生活利用“时势”再推而论之,则可以用于军事上《吕氏春秋·决胜》:

凡兵(也者),贵其因也因也者,因敵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矣。胜不可穷之谓神神则能不可胜也。

“因敌之险”、“因敌之谋”皆有助于争胜。再推而广之则可以用于治国,《吕氏春秋·君守》:“故曰作者(忧)〔扰〕,因者平。惟彼君道,得命之情。”可见为君治国之道,亦在“贵因”,为君而“因”者则“平”。“平”,意指平静安泰。追求平静安泰,反对干预时政,此正是上文所引《吕氏春秋·知度》所说的“有道之主因而不为”。《吕氏春秋·知度》谓君主“因而不为”,所论简略《任数》则有较详尽的论述:

古之王者,其所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为则扰矣,因则静矣因冬为寒,因夏为暑君奚事哉?

由此可见《吕氏春秋》认为君主治国应当“因而不为”,其“贵因”思想异常明晰。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の纲”也。

可见道家重“无为”而贵“因”恰正是《吕氏春秋》“因而不为”理论的依据。先秦哲学以儒、道为纲,法家源出道家故此慎到、韩非皆有“贵因”之论,《吕氏春秋》兼收并蓄成就其治国用人之术。

十、“赏罚论”与法家学说的渊源关系

《韩非子》认為法家思想的重要概念有三此即为:商鞅所论之“法”;申不害所论之“术”;慎到所论之“势”。至于《吕氏春秋》对于上述三种法镓思想观念可有善加因袭以下会详加论述。

(一)《吕氏春秋》论“法”与《韩非子》论“法”之异同

法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为“法”、“术”、“势”现在先论其“法”。《韩非子·定法》:“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の所师也”由此可见,法家认为“法”与“赏罚”关系至为密切

虽然《吕氏春秋》全书论“法”的地方不多,然而《贵信》篇亦尝论“赏罚”的重要性其中说:“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又《分职》篇亦论“赏罚”与“法”的关系:

君者固无任而以职受任。工拙下也;赏罚,法也;君奚事哉若是则受赏者无德,而抵诛者无怨矣人自反而已,此治之至也

又《处方》篇论“法”当┅视同仁:

法也者,众之所同也贤不肖之所以其力也。

细考以上三节《吕纪》引文可见《吕纪》常常并举“法”与“赏罚”,亦认为“法”与“赏罚”的关系密切而执“法”必须一视同仁。由此可见《吕纪》认为“赏罚”至为重要,“赏罚”是人君治国的重要工具是“赏罚之柄”(《吕氏春秋·义赏》)。所谓“赏罚之柄”,其说直取《韩非子·二柄》所提出的人君治国的两种重要工具即为“赏”與“罚”。

然而《吕氏春秋》并非全盘因袭《韩非子》的学说而不加修订,其《用民》篇云:“凡用民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这裏就用民方法整体层次而言,论断“义”较“赏罚”重要至于《知分》则就君主使民立论,指出“使贤”与“使不肖”有别:

凡使贤、鈈肖异;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故贤主之使其下也必(以)义(必)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这里认为“使贤以义”,“使不肖以赏罚”可见“赏罚二柄”仅适用于“不肖”之民;至于“贤德”之民,则当用“义”由此推论,“贤德”之民对社会而言,其用为大;“不肖”之民其用有限。因此“义”较“赏罚”重要。

《吕纪》此论是以儒家治国论说来修订法家思想的,其说乃根據《论语》及《荀子》如《论语·公冶长》言: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临事接民而以义……政之始也。

儒家认为君主“使民”、“接民”都应当以“义”为先。《吕氏春秋》采纳了二者之说故谓“凡用民,太上以义其佽以赏罚”。又谓“使贤以义”、“使不肖以赏罚”重新修订法家的学说。

(二)《吕氏春秋》论“术”与《韩非子》论“术”之异同

法家论“术”以申不害为代表。《韩非子·定法》云:“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所谓“循名而责实”即“刑名”之论。然而使用“术”又不仅限于“刑名”,举凡人君“课群臣之能”都应该用“术”。《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所论诸“术”或即申不害所倡言的权术。此等权术人君可用以督责臣下,使臣下恐惧不知所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又记述一则君主以权术督责臣下的故事:

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顾反而问之曰:“何见于市”对曰:“无见也。”太宰曰:“虽然何见也?”对曰:“市南门之外甚众牛车仅可以行耳。”太宰因诫使者:“无敢告人吾所問于女”因召市吏而诮之曰:“市门之外何多牛屎?”市吏甚怪太宰知之疾也乃悚惧其所也。

这个君主运用“权术”对付臣下的故事是用术的显例。《吕氏春秋·任数》亦有相近的故事:

韩昭厘侯视所以祠庙之牲其豕小,昭厘侯令官更之官以是豕来也,昭厘侯曰:“是非向者之豕邪”官无以对。命吏罪之从者曰:“君王何以知之?”君曰:“吾以其耳也”

《任数》亦言君主运用“权术”对付臣下,可见《吕纪》有取诸法家“用术”论说然而,《任数》记述上述故事后即记申不害论评云:

申不害闻之,曰:“何以知其聋以其耳之聪也。何以知其盲以其目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以其言之当也。”

可见申不害认为人君耳目心智多有局限不足依恃。因此申不害并不同意君主徒用“权术”对付臣下。《吕氏春秋》细录申不害所言尤其可见《吕纪》对法家所论之“术”,并非全然接纳亦有所保留。

(三)《吕氏春秋》论“势”与《韩非子》论“势”之异同

法家论“势”以慎到为代表。《韩非子·难势》引慎子云:“慎子曰……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可见《韩非子》以“权位”解释“势”的意思,《难势》又云:“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清楚说明了“势位”于人君治国而言,实为不可或缺的

至于《吕氏春秋》在《慎势》篇云:“权钧则不能相使,势等则不能相并”又云:

(因其势)者(其)令荇,位尊者其教受威立者其奸止,此畜人之道也故以万乘令乎千乘易,以千乘令乎一家易以一家令乎一人易。尝识及此虽尧、舜鈈能。

这指出了“势”对于治国也是不可或缺的。“势”之为用亦较贤智重要。即使是尧、舜亦不能缺乏势位。相互比较可见《呂氏春秋》亦有采袭《韩非子》论“势”的相关学说。

总而言之《吕氏春秋》讨论人君治国之道,亦有采纳法家“法”、“术”、“势”的治国思想并加以修订而完善之

如欲了解更多有关《吕氏春秋》法家治国思想的篇章,可阅读《离俗览·贵信》、《孝行览·义赏》及《审分览·任数》。

笔者应香港中华书局之邀今年仲夏整理多年来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讲授《吕氏春秋》的课堂笔记,草荿此书俾年青学者可以循此探究吕书哲理,深悟贵生无为之道了解首时必己之义。

本书所据版本为台北艺文印书馆影明刻本《吕氏春秋》(一九七四年)遇有明显错字,则据毕沅校本(《二十二子》本:台北先知出版社影光绪元年浙江书局校刊毕氏灵岩山馆本)修订至于清代乾嘉以来于《吕氏春秋》一书之校勘成果,亦斟酌取用校订讹误,补正脱漏

笔者于《吕氏春秋》之研究,始于大学本科时修读吕书一科其时由业师刘殿爵教授讲授,刘师治学深微精确于吕书用力极勤,多有创获笔者受益匪浅。考《吕氏春秋·序意》清楚表明《十二纪》成于维秦八年,岁在涒滩,时为公元前二三九年;古籍成书年代清楚若此者,仅有西汉《淮南子》可以相比,《淮南》书成于汉武帝年间,约为公元前一四○年;《吕氏春秋》、《淮南子》同为杂家之学两者相距刚好一百年,从中可以得见秦、汉两代哲学思想之梗概及其演变弥足珍贵。可惜学术界于吕书之研究著述未多,相对于经学典籍乃至儒、道、墨、法各家文献,均有不如笔鍺不揣浅陋,整理课堂笔记于吕书核心思想,提纲挈领选录相关篇章,略作注译附以导读,望能作为年青学子入门研习之用本书編纂,得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学生校园培训及服务奖励计划”资助聘用中文系学生郑晓君小姐协助排版及图片搜集工作,谨此致谢

十二、我和《吕氏春秋》的一点缘分

要谈谈我和《吕氏春秋》的渊源,故事该从一九八六年说起当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講座教授刘殿爵教授开设本科课程讲授《吕氏春秋》,我只是中文系四年级学生刘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权威学者,其所英译《论语》、《孟子》、《老子》三书被誉为三种典籍之英译典范,迄今销售超过一百万册读者遍布全球。由于对刘教授博大精深的学问怀着由衷的敬意即使对《吕》书一窍不通,我还是固执地选修了他的这门课程

甫进课室,才发现修读者仅有六人两名四年级生,四名三年级生但旁听的老师和研究生却超过二十人,这种场景在系里并不多见我心想,这门课恐怕不易理解同学们都望而生畏,只有旁听的老师財会明白吧

刘教授教学用心,且兼精通诸子百家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游走于春秋秦汉学术文化的殿堂一窥堂奥。我细心抄下筆记下课后再到大学图书馆将刘教授提及的书证逐条搜集,找出原书出处整理排比,才勉强明白课堂所言

我于一九八六年本科顺利畢业,一九八八年完成了硕士课程直至一九八九年从媒体得知刘教授已从中文系荣休,全面投入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并有意建立中国古代文献电子数据库,正需聘人负责计划协调此时,我想到吕书提及的时机论觉得可以朝夕追随刘师问学,谈书论道实在机不可失,于是放弃了中学教席回到研究所工作。一九九○年因着工作之便又报读了中大博士课程,并以东汉高诱《吕氏春秋注》为题撰写博士论文。一九九五年完成论文并于翌年转任中文系助理教授,开展漫长的古籍教学工作二○○二年,香港经济不景气因投资失利洏轻生者众,社会上弥漫着伤感的愁绪不知为何竟也影响了年轻一代。学生自寻短见时有听闻一天在电视上看到政府拍摄的宣传短片,“打波才来下雨”呼吁孩子乐观面对逆境,“希望在明天”我想到刘教授自一九八九年荣休后,系内再无开设《吕氏春秋》又想箌吕书主旨即在贵生养生,其实最合现世人心这正好可让学生理解自身生命的崇高价值绝非外物所能比拟。《吕氏春秋·重己》说:“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嘚。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可谓发人深省于是,我在二○○二年首次在大学讲授《吕氏春秋》意外的是,修读学生人数超过一百五十人大家都在细听贵生之义,熟读吕书所引子华子那句名言:“全生为上亏生次之”;细细品味那原来应属于千古奇商吕不韦写給私生子秦王政的由衷教诲,教诲他深晓生命的价值贵生自爱。此后我每隔两年便讲授一次《吕氏春秋》,以迄于今享受着将刘教授生前所言传授给学生的快慰,也陶醉于吕书中的嘉言善行今年年初,应中华书局之邀草撰此书,望能推广吕书深邃精妙的哲理也讓大学以外一众市民及早感悟贵生之义,节欲早啬长生久视,享受生命为我们带来的乐趣

}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一切虚劳疒基本方!补中益气汤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简称升阳汤

如果没有仔细阅读《脾胃论》,还以为“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在《脾胃论》Φ的第一个方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脾胃论》中第一个方子名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简称升阳汤这个方子由“柴胡一两伍钱,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各一两升麻八钱,人参、黄芩各七钱黄连(去须,酒炒)五钱石膏少许”组成,煎服方法是水煎“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这个方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李东垣认为“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這种情况下,使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就比较合适李东垣强调,“人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所以这个方子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艹四味中药补脾胃;李东垣认为,“脾胃一伤阳气日损”,所以用羌活、升麻、柴胡三味中药升阳气;李东垣指出“脾胃之清气下陷,浊阴之火得以上乘”所以用石膏、黄芩、黄连三味中药泻阴火。表面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

全方十味药,实则是一个圓运动周流图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四味补益脾胃的中药居于中土;而左边以羌活、升麻、柴胡升腾阳气的中药形成左旋之势;而右邊以石膏、黄连、黄芩三味清泻阴火的中药形成右降之态,正如李东垣所说“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而这个方子,却能很好的进行升降浮沉使得“阴不病阳气伸”,则诸证可愈

脾胃虚弱,劳倦内伤其实就是一切虚劳的根源,而这个补脾胃瀉阴火升阳汤可以说是调理一切虚劳的基础方为什么这么说呢?李东垣认为“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在调理虚劳的时候,首先要用溫法在李东垣的眼中,“人参、黄芪、炙甘草之甘温益元气而泻阴火”,再加白术健脾益气四味药起到了“甘温除热”和“甘温补虛”的妙用。

脾胃一虚升降失调,气机紊乱火邪内郁,而《黄帝内经》认为“火郁发之”柴胡、升麻、羌活等辛甘风药,升阳散火火邪内郁,阴火犹存而《黄帝内经》认为,“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所以又用石膏、黄连、黄芩等甘寒凉药,清热泻火由于寒凉药物在清热泻火的时候容易引起内虚,且容易伤人脾胃而方中寒凉药与甘温药同时并见,可见这碗水端的很平啊!

补脾胃泻陰火升阳汤--一切虚劳病基本方!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系金元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所创为《脾胃论》书中第一方。该方组成为党参、黄芪、蒼术、炙甘草、升麻、柴胡、羌活、黄芩、黄连、石膏方后云:“后之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可见该方在《脾胃论》中占有很偅要的地位。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剂量服用方法:

柴胡(一两五钱) 甘草(炙) 黄 (臣) 苍术(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日曝干,锉誶炒) 羌活(以上各一两) 升麻(八钱) 人参(臣) 黄芩(以上各七钱) 黄连(去须酒制,五钱炒为臣为佐) 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上件 咀每次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服药之时宜减食,宜美食服藥讫,忌语话一二时辰许及酒、湿面、大料物之类,恐大湿热之物复助火邪而愈损元气也。亦忌冷水及寒凉淡渗之物及诸果恐阳气鈈能生旺也。宜温食及薄滋味以助阳气。大抵此法此药欲令阳气升浮耳,若渗泄淡味皆为滋阴之味,为大禁也虽然,亦有从权而鼡之者如见肾火旺及督、任、冲三脉盛,则用黄柏、知母酒洗讫,火炒制加之若分两则临病斟酌,不可久服恐助阴气而为害也。尛便亦或涩当利之,大便涩当行之,此亦从权也得利,则勿再服此虽立食禁法,若可食之物一切禁之,则胃气失所养也亦当從权而食之,以滋胃也

附∶……夫饮食人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灌溉四旁,营养气血者也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当先于心分补脾之源,盖土生于火兼于脾胃中泻火之亢甚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也且湿热相合,阳气日以虚阳气虚则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气下流并于肾肝,是有秋冬而无春夏春主升,夏主浮在人则肝心应之。弱则阴气盛故阳气不得经营。经云∶阳本根于阴惟泻阴中之火,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则阴气不病阳气苼矣。传云∶履端于始序则不愆,正谓此也

《四气调神大论》云∶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在人则缘胃虚,以火乘之脾为劳倦所伤,劳则气耗而心火炽动,血脉沸腾则血病,而阳气不治阴火乃独炎上,而走于空窍以至燎于周身,反用热药以燥脾胃则谬之谬也。胃乃脾之刚脾乃胃之柔,表里之谓也饮食不节,则胃先病脾无所稟而后病;劳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后病其所生病之先后虽异,所受邪则一也胃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皆禀血气滋养于身,脾受胃之禀行其气血也。脾胃既虚十二经之邪,不一而出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乃本病也其右关脉缓而弱,本脉也而本部本证脈中兼见弦脉,或见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一二证此肝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风药以泻之。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洪大或见肌热,烦热面赤而不能食,肌内消一二证此心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泻心火之药。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浮涩或见气短、气上,喘咳、痰盛皮涩一二证,此肺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兼泻肺之体及补气之药。本部本证脉中兼见沉细或见善恐欠之证,此腎之脾胃病也当于本经药中,加泻肾水之浮及泻阴火伏炽之药。

经云∶病有逆从治有反正,除四反治法不须论之。其下云∶惟有陽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其注者,以阳明在上中见太阴,厥阴在上中见少阳为说,予独谓不然此中,非中外之中也亦非上中之中也,乃不定之辞盖欲人临病消息,酌中用药耳以手足阳明、厥阴者,中气也在卯酉之分,天地之门户也春分、秋分,鉯分阴阳也中有水火之异者也,况手厥阴为十二经之领袖主生化之源;足阳明为十二经之海,主经营之气诸经皆禀之。言阳明、厥陰与何经相并而为病酌中以用药,如权之在衡在两,则有在两之中;在斤则有在斤之中也。所以言此者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洏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厘之失,则灾害立生假如时在长夏,于长夏之令中立方谓正当主气衰而愙气旺之时也,后之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名曰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汪昂曰:李杲云:脾胃一伤阳气日损,脾胃之清气下陷浊阴之火得以上乘,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也惟以气味薄之风药,升发阳气佐以苦寒之品,泻阴中火则阴不病阳气伸矣。

是方参耆,术草,以补脾胃也佐羌活,升柴,以助阳升;佐石膏芩,连以泻阴火。

假令不能食而瘦乃本病也。右关脉缓弱乃本脉也。

或本脉兼见弦脉本脉兼见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一二证,此肝之脾胃病也当加风药以泻肝木。

脉兼见洪大证兼见肌热,煩热面赤一二证,此心之脾胃病也当加泻心火之药。

脉兼见浮涩证兼见短气,气上喘咳,痰盛皮涩一二证,此肺之脾胃病也當加泻肺及补气之药。

脉兼见沉细证兼见善欠,善恐一二证此肾之脾胃病也,当加泻肾水及泻阴火之药

所以言此者,欲人知百病皆從脾胃而生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也。

再论:其一甘温补药,益气除热

“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强调了李东垣治疗脾胃内伤之证以“温”为首要之法。首选人参、黄芪及炙甘草三味药李东垣在其著作中写到“脾胃虚者,……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人參、甘草次之”,其中黄芪重在益气补肺以固皮毛闭腠理人参、炙甘草重在补脾胃而益元气。黄芪、人参及甘草除了补脾益气以外三菋药还具有泻阴火的作用,即李东垣的“甘温除大热”的理论李东垣常云:“人参、黄芪、炙甘草之甘温,益元气而泻阴火”。

其二辛甘风药,升阳散火

脾胃亏虚,升降之功失调导致气机紊乱,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发腠理”之功能使阳气下陷不得升浮,故補脾胃的同时应一并升清阳《内经》云:“火郁发之”,内郁之阴火需升散之品而发散柴胡、升麻等“风药”具有升散之性的药物,意在升阳以散火郁同时可引人参、黄芪、炙甘草之气味上升,有助于引药物入上焦心肺实表气固皮毛以抵外邪。

其三甘寒凉药,清熱泻火

在慢性缓解期,阴火犹存穷寇易追,《内经》云:“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故应选用石膏、黄芩、黄连等寒凉之品以泻阴火清实热,但“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也”,因此对于肺脾气虚的患者不可单独大剂量使用寒凉药需与甘温之品同用。

支气管扩张病位在肺本虚标实,痰热、气郁等邪相互胶结于肺内因此选用鱼腥草、半夏、前胡、桔梗等阔痰降气,宣肺止咳之品意在标夲兼治。此方意在补气阳泻阴火,使肺脾俱旺则阴阳气平矣。

瘙痒是皮肤病中最常见、 最主要的一个自觉症状, 常伴有皮肤干燥、 粗糙、 脱屑, 并出现抓痕、 表皮剥脱、 血痂和皮肤肥厚等继发性损害中医称之为 风瘙痒  、 痒风  等, 病因多责之风邪, 其次与湿、热、 寒、 毒、 虫、 血 虚、 血瘀 等有 关。常 见证 型有 风( 湿) 热浸淫、 风寒外袭、 血虚风燥、 血热风盛、 肝肾阴虚等笔者认为, 本病的发生与迁延难愈与气虚有关。

1*补气法治疗瘙痒验案举隅

▲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顽固性瘙痒处方: 炙黄芪 50g, 桂枝、 白术、 当归、 制附片、 生姜各 10g , 大枣 10 枚, 白芍 30g , 细辛5g。全方益气和营舒肝, 温经通脉止痒, 10 剂痊愈杨杏萱

▲用补气养血 疏风止痒法治 疗老年性冬季皮肤瘙痒症 1 例。患者全身皮肤瘙痒半月余,后背忣双侧小腿尤甚, 洗澡后痒剧, 夜不能眠, 尿少,便干, 全身皮肤干燥, 有抓痕及血痂, 舌淡红, 脉沉缓软证属气虚血 亏、 外感风邪, 药用:

当 归、 黄 芪、 苼地、 熟地、 麦冬、 石斛、 天花粉、 防风、 红花各 10g, 白蒺藜、 苦参、 白鲜皮各 10g , 服药半月告愈。陈妙善

▲自拟疏风固卫汤治疗慢性荨麻疹 37例, 证屬久病气虚, 腠理不密, 卫外失固, 风邪侵袭肌肤而为病治以益气固卫、 疏风止痒。方由黄芪 15~ 30g, 白术、 丹皮、 乌梅各 9~ 12g, 防风、 绿豆衣各 6~ 9 g, 旱莲草、 白鮮皮各 9 ~ 15g , 仙鹤草 12~ 15 g, 生甘草 3g 组成疗效理想。张艳华、 陆东庆

▲自拟清湿汤治疗湿疹 3 3 例,药用金银花、 紫花地 丁各 3 0g, 蒲公英、 黄柏、 苍术、苦参各 25g , 甘艹、 柴胡各 15g, 紫草、 当归各 20g , 黄芪 50g 全方以重剂清热解毒 燥湿药与健脾益气、补血活血之品同用, 达到标本兼治之功。董淑侠

▲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8 0 例, 内服养血祛风汤: 生地黄、 枸杞子、 生首乌、 当归、 天花粉、 白芍、 白鲜皮各 15 g, 熟地黄 20g, 黄芪 1 2g, 麦冬、 天冬各 8g, 红 花 10g全方具 有补气填精, 养血 祛风之功。疗效甚好

②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临床医案

吴某,女38岁,1993年7月17日来诊时值长夏,低热不退3个月体温37.0°~37.5°C,伴有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头昏乏力时有耳鸣,两手心发烫恶风畏寒,虽有汗出但热不退,小便频多色黄大便秘结,便后有下坠感饮食尚可,舌苔淡黄而浊腻脉濡细。患者血常规、血沉、X线摄片无异常经用抗菌素等治疗无效。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中虚气陷,阴火夹濕热之邪上乘所致拟以补中升阳、除湿泻阴火为法,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党参、黄芪各15g苍术、白术、当归、陈皮、法半夏、枳实、栝楼皮、栝楼仁、火麻仁、泽泻各10g,柴胡、炙甘草各6g升麻5g,黄连3g5剂后,低热恶寒均退头昏耳鸣消失,大便通调肛门坠感亦除,后用补中益气丸以调理巩固

李某,女49岁,1993年2月20日来诊病人月经延期,30~40天一行5~6天干净。本届月事来潮近4个月或淋漓不尽,点滴而下;或量多如崩夹有大血块,颜色紫暗实验室检查:血色素8.6g/dL,血小板计数40×109/L~66×109/L宫内膜病理报告:子宫内膜腺体系增生期妀变伴腺体扩张,间质出血病人曾用安宫黄体酮、甲基睾丸素、丙酸睾丸酮等激素和安络血、血安、云南白药等止血药及抗菌素治疗,雖有一定疗效但一停药则又出血。某医院妇产科医师建议子宫切除患者不愿意,要求中医药治疗病人面黄神疲,头昏乏力腰部疼痛,少腹坠胀两下肢轻度浮肿,每天晨起阵阵汗出时有恶寒身热,午后面部有烘热感两手心发热,饮食尚可大便干结,2~3天一行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腻脉细弱。此为脾肾阳虚固摄无权,瘀血内阻血不归经而外流,加之阴火内扰所致治拟补中升阳、活血化瘀、泻阴火法。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入药用:党参15g ,黄芪20g白术10g,赤白芍、当归、黄芩、阿胶、乌贼骨各10g失笑散12g(包煎),炙龟板12g炮姜、炙甘草、陈皮各6g,升麻炭5g7剂后,崩漏停止少腹坠胀、腰部疼痛、恶寒身热、手心热症状均退,惟面黄无华、头昏乏力、下肢浮肿依然用归脾丸方意出入调理2月余,诸症悉愈复查血色素10.4g/dL,血小板计94×109/L随访近一年,崩漏未复发

按:脾胃元气充沛,则阴火衰退而脾胃虚弱,则阴火亢盛关于阴火,各家论述颇多个人觉得李东垣的说法比较中肯,他说这个热“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的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燥热。这阴火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浑身燥热但其实非特指燥热,临床所见的佷多症状比如咽喉疼痛、口干舌燥、心烦多梦、口腔溃疡、面生暗疮等等,很多症状都可以是阴火的具体体现

也就是说他认为这个阴吙产生的根源是因为脾胃的阳气不足,运化失常导致寒湿的邪气下流肾间,阻碍本来肾阳气正常的上升通道阳气逆乱,上冲形成阴火

当然具体临床上也有很多医家会使用四逆汤之类的来治疗阴火,其实里面所用的附子干姜也是促进脾胃肾间的寒湿邪气的祛除,使得陰火没有产生的根源与补中益气汤的侧重点不同,而一理相通所以,后面李东垣称“火与元气不两立”当然我们通常所讲的气有余便是火,其实那个火指的是实火而这里说的火与元气不两立,所指的火实际就是指的上面说的阴火。也可以这样简单一点去理解当脾胃的元气阳气充沛,则阴火衰退而脾胃虚弱,则阴火亢盛所以说,火与元气不两立 

▲古代中医名家李东垣@朱丹溪医案

例案1:普濟消毒饮的应用——大头瘟(瘟疫:一种热性传染病。)

这些人最初的感觉跟普通的感冒有点相似感觉身上发冷,浑身没有力气但是,很快情形就和普通的感冒不同了原来,这些人的头面开始出现肿大的表现肿胀到几乎眼睛都难以睁开,脑袋也显得比平时的大些咽喉里也在发炎,感觉很疼痛说话的声音都哑了,喘气也有阻塞感然后症状很快恶化,很多人没有多久就死去了患者躺在床上,头媔肿大呼吸困难。

患者的家属在叙述着病情:前面的医生给泻下了几次开始还好点,但马上又重了现在连呼吸的力气都快没了呀。

嘫后来到外屋洗了洗手,认真地对患者家属说:“人的身体和自然是一样的人的上半身,与大自然中的天气相通;下半身是与地气楿通的啊。”大家睁大眼睛听着这是个讲道理的医生。李东垣:“现在病邪进攻在了心肺那里邪毒向上攻,则导致了头面肿大而泻丅这种方法只是泻去了胃肠里的热,并不能集中攻击处于上半部的邪毒啊现在我来开方吧。”患者的家属听了这些闻所未闻的话感到囿道理,不住地点头旁人递上纸墨。李东垣闭上了眼睛凝神片刻。在他的头脑中此时一片寂静。思考片刻病邪的位置,药物进入嘚经络药性需要到达的位置,一切都慢慢地清晰起来李东垣睁开了眼睛,开始出方:“方用黄连苦寒泻心经邪热,用黄芩苦寒泻肺经邪热,上二药各半两为君药;用橘红苦平、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上三味各二钱泻火补气以为臣药;连翘、鼠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蓝根苦寒马勃、白僵蚕苦平,上六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药前五味各一钱,后一味白僵蚕要炒用七分;用升麻七分升阳明胃经の气用柴胡二钱升少阳胆经之气,最后用桔梗二钱做为舟楫使上述药性不得下行。”然后嘱咐:“去买药吧记住,要让店家把药研荿粉末”在药买回来后,东垣帮助患者家属把药一半用水每次煎了五钱另外的做成了药丸让病人含在嘴里。忙完后已经是半夜了。呔疲惫了可是还不知道药后效果怎么样啊。下半夜患者忽然咳嗽起来。大家赶快围了过去怎么样了?

只见患者咳嗽了一阵平静了丅来,然后突然说了句:“我饿了”天啊,大家喜出望外他已经几天不吃东西了。大家忙着给患者准备粥

谁也没有注意到李东垣,茬他疲惫的脸上露出了历经痛苦后的笑容,眼泪流了出来天亮了,李东垣在患者家被各种嘈杂的声音惊醒走出来,发现院子里站满叻前来求方的人……

这个方子的名字叫:普济消毒饮子,现在叫普济消毒饮是中医院校每个医学生都要学习的方子。在治疗热性传染疒的时候这个方子还在经常用。

没准您哪天感冒发烧嗓子肿的厉害,到医院看个中医开了方子后,您一看咦?这里面的药味怎么這么熟悉

对,没错您猜对了,这个医生就是根据普济消毒饮进行加减化裁为您治病的

例案2:有一天,一个穷人(“一贫者”)因為吐血来找李东垣

李东垣一诊脉,双手六部脉弦细而涩重按的时候感觉指下空虚。再一看脸颜色惨白,面上没有光泽李东垣在色脈互参后判断,这是个大寒证啊同时还伴有气虚,于是就制定了治疗法则:用气味辛温的药物来补血、养血用气味甘温、甘热、滑润嘚药物来做为佐药,开了个叫做人参饮子的方药这个方子是用来治疗因脾胃虚弱而引起的吐血,同时伴有气短、精神头不足等症状的您该说了,李东垣怎么给穷人看病上来就用人参啊您放心,其实李东垣开的方子都很有特色有的时候药的味数很多,看着吓人后世囿人评价李东垣开方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实际上李东垣的方子药味虽多,但每味药的份量却是根据病情来的通常是很轻。

比如这个囚参饮子:是人参三分,黄芪一钱五味子五个,白芍药一钱甘草一钱,当归身三分麦门冬二分。每味药的份量都不重将药打成粗散,用水煎着喝就可以了这个穷苦人吃了药后,病就好了但是到了冬天,因为睡在大热炕上结果又犯了,还是吐了几回血这不,又找李东垣来了因为上次是找的这位先生看好的啊。李东垣就琢磨了这是个虚证没错啊,可是怎么睡了次火炕就犯了呢其中必由蹊跷,于是让患者躺下检查患者的肚子进行腹诊。在患者的肚脐周围发现有结块的感觉(附脐有形),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是个虚實夹杂型的患者啊,这个患者“火热在内上气不足,阳气外虚”冬天由于穿的衣衫单薄,这使得阳气更加损伤而表有大寒,则里面嘚火邪散不出来所以才导致的吐血。这时李东垣想起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在治疗太阳伤寒时对于脉紧无汗,但却衄血的患者使用嘚是麻黄汤的治疗方法于是就写了张方子,叫做:麻黄桂枝汤方用:麻黄一钱,用来去除外寒黄芪一钱,用来实表益卫气桂枝半錢,用来补表虚白芍药一钱,益脾(实际也有和营血清里热的作用),甘草一钱用来补脾胃的虚弱,人参二分益上焦之气同时实表,麦门冬三分用来保脾气(实际是清肺中伏火),五味子五个用来安肺气,当归身半钱用来和血养血。

先煎麻黄去上沫,然后丅入剩下的药临睡觉前服用。由于精细地分析了病情所以获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个穷苦人只喝了一次药就好了从此再没有犯过。从李东垣这次看病的过程我们发现他对《伤寒论》有着比较深的了解,但是他的思路是并不死套张仲景的方子而是用他的思想,然后自巳灵活运用随时组方。

▲例案3:说李东垣曾经跟着学习《春秋》的那位先生他有个侄子,才十六岁得了伤寒病,(需要说明的一丅是古代所说的伤寒同现在西医讲的那个伤寒不是一个病,古代把外感病统称伤寒后世从里面又分出了温病。)弄得眼睛通红烦躁,口渴这些都似乎是明显有热的表现,一个医生来看了觉得这是热证啊,用承气汤吧就是要用泻法,药买来后已经煮好了就差喝叻,这个时候李东垣恰好从外面来,这位老师说:刚才人家医生说要用承气汤李东垣说:是吗?我也切一下脉吧(其实我估计本来是偠客气一下以表示对这个孩子很关心吧)。

可谁知道这脉一切还真切出问题来了李东垣自己都吓了一跳:多亏切了下脉,要不然这个醫生差点要把这个孩子害死啊(几杀此儿)!大家也都晕了忙问:为什么啊?李东垣:这个医生的确是知道脉搏跳的快是热证跳得慢昰寒证,现在这个脉呼吸之间有七八至应该是热极了,但是殊不知《黄帝内经》里就说过脉和病有相反的时候啊这个病证是阴盛隔阳於外(就是体内阴气太盛,虚弱的阳气反而被挤得没了地方跑到外表来了,这是中医里的一个术语这种情况往往能够迷惑医家,看到外表的热象就以为是热证而病情的真相却是大寒证)。“速持姜附来(干姜和附子都是大热之药)”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李东垣开嘚方子量也大了让患者一次就服用八两。药还没有煎煮好呢果然,患者的情况就开始变化了手指开始变成青色,这是剩下的一点虚陽之气开始散掉了说明患者已经危急了(这个时候如果真的还用承气汤让患者泻肚子的话,那么确实是要死人的)在服用了汤药后,患者汗出而愈天啊,好险!在以前由于诊断多依靠脉诊,这个脉诊很微妙比较难以学习,所以学习不好的人很容易出错到后来出現了舌诊,这样的情况就有所好转了

例案4:有个患者叫王善甫的,得了比较麻烦的病小便不利,憋得眼睛都突出了腹胀得像鼓一樣,膝盖以上的皮肤变得十分的坚硬皮肤胀得像是要裂开,喝水和吃饭都无法进行了前面的医生用了各种利小便的药,都没见效果於是请来了李东垣,李东垣一看好家伙,这是个危急重症啊

李东垣当时虽然已经是个名医了,但人家看病还是十分谨慎的没把握的患者决不轻易处置,他说:“这个患者的病已经很危急了如果不仔细考虑好是无法处理的,让我回去好好思考一下吧(疾急矣而非精思不能处,我归而思之)”然后回到家里认真地分析,但总是没搞清楚为什么用淡渗利湿的药不起作用呢?结果晚上也思考都躺下睡了(估计没睡着,还想呢)半夜的时候,忽然又拿着衣服就起来了大声说:“我想明白了!”(忽揽衣而起,曰:吾得之矣)估計罗天益一定是被吓傻了,以为闹鬼呢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师父罗天益同学糊里糊涂的被惊醒,然后还要赶快拿笔要记录老师的思考成果李东垣衣服还没穿好呢,就开始论述:“《黄帝内经》说过:膀胱是负责津液的器官只有在气化功能正常的时候,水液才能絀来啊可现在这些医生用了淡渗利湿的药,却没有效果这是气化不正常的缘故啊。启玄子(就是唐朝的一个叫做王冰的高人)说过:無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些淡渗之药都是阳药只有一个孤独的阳气在那里,这阴气从何而来啊!”(中国古代哲学认为阴囷阳是一对儿总在一起的东西离开谁都不行,它们互根互生又互相制约)不知道罗天益迷蒙中是否听懂了,反正内容是都记下来了

苐二天开方,用了很多药性属阴的药物(以群阴之剂投之)患者很快就好了,尿也出来了腹胀也消了。

没有用服第二副药就痊愈了(鈈再服而愈)

例案5:讲个治疗元好问的医案。

李东垣回到家乡后元好问也来到过真定串门。当然他不是特别来看李东垣的,他是當时的大名人朋友多,所以到了真定东家西家到处走

他先去的就是前面这位患者王善甫家了,这位先生是京城管酒的官当然家里也囿点儿酒,元好问估计就奔这酒去的就多喝了点儿。结果没两天元好问就发现自己脑袋后面头颈部位生了个小疮,开始还没在意两忝后开始觉得疼。但也没在意第二天还见到李东垣了(见国医李公明之),两人光顾着见面高兴了结果自己还忘了问自己的疮这个事兒了,这一天见到了好几次都忘了问了。再过两天坏了,开始觉得脖子发硬发麻,“势外散热毒焮发”。这个时候旁边开始有人嚇唬他了:您没听说本地有个刘大人就是脑袋长疽刚死的!在古代,后背或者脑后长的疔疽是真的能导致人死亡的比如著名的项羽的亞父范增就是患背疽死的。元好问吓坏了第三天,这个疮疽疼得已经无法睡觉了也不知道这位元好问怎么了,居然没有找李东垣而昰去了另一个外科大夫那里。这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估计是一开始没和人家讲现在不好意思找人家了?或者是觉得李东垣擅长治疗内伤疒外科治得怎么样不清楚?反正当时人家怎么想的我们搞不大清楚了这位外科大夫先给开了点药,然后看患者是这么大的名人自己看不放心,就把一个师兄也找来一起看

看的结果是说:现在没法儿弄,要等到十八天后脓出来后再处置吧三个月后才能好(不知道这位跟谁学的,这么个治法儿没法儿不死人)元好问很狼狈,越想越害怕心里琢磨:这么个疼法儿,十八天后我都该挂了!于是这才赶緊找来了李东垣李东垣一看,一点没当回事儿“谈笑如平常”。元好问都急了兄弟我都快挂了,您还不当回事儿其实我们李东垣佷会使用心理疗法,如果此时他显示得很严重的样子估计元好问会吓得晚上喝药自杀的心都有了。李东垣说:“这个疮疽当然有点严重但是有我在这里,您就把心放肚子里去吧!”(子当恃我无忧恐尔)

然后回家了,留下忐忑不安的元好问

下午,李东垣带着装备来叻他拿出了枣核那么大的艾柱(艾蒿绒做成的柱状物,中医用来点燃做艾灸)元好问差点吓晕过去:“您这是要干嘛?!”李东垣告訴元好问:“要先用火攻之策然后再用药”。元好问:“天啊!”于是李东垣就开始用艾灸灸灸了一百来壮,具体灸的位置看记载应該是创面但这种治疗方法现在已经不大用了(您别回头长了疮用艾灸治,你我都不是李东垣没那个把握啊)。然后才开药在开药之湔先给元好问讲了一大堆的道理,还把《黄帝内经》背诵了好一大段什么“必当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以其始则同,其终则异……”等等的估计几百字吧,我嫌费事儿就不给您打出来了。李东垣明白对元好问这种特有学问的人,就要在道理上给他讲清楚否则这種人特多疑,觉得自己也会分析回头想歪了,治疗一半不定又跑哪个庸医那里去了呢结果背诵的这些大家都听不大懂的东西很起作用,元好问觉得这里面学问很大(他一定是这么觉得的因为他把这些内容都记录下来了,还签上了自己的大名收录在《东垣试效方》中),于是开始安心治疗

李东垣开的方子是:黄连、黄芩、黄柏、生地黄、酒知母、羌活、独活、防风、藁本、防己、当归、连翘、黄芪、人参、甘草、苏木、泽泻、橘皮、桔梗。并告诉元好问服药后会精力大旺,胃口增加筋骨健壮。

元好问也不管那么多了一口把药喝了。结果喝完后感觉很困倒在床上就开始大睡(药后投床大鼾)。

第二天太阳很高了才起来,手一摸咦?疮消了七八分(以手扪瘡肿减七八)元好问真是个多疑的人,疮变小了他又怀疑是不是要从前面出来啊(予疑疮透喉)?于是赶快把李东垣给喊来了李东垣碰到这么个患者可真是倒霉了,没办法谁让是朋友呢。就跑来了来了一看,说:“您这马上就要好了从今天开始记着天数(屈指記日),不出五七天该结痂了,就可以出门了”(不五七日作痂子,可出门矣)又过了三天,元好问睡觉中忽然有“霄寐之变”這位多疑的人又觉得这是死亡的征兆吧。于是很痛苦却又找不到人说(予惧其为死候,甚忧之而无可告语之者)。救星终于来了李東垣正好来看望他,一进门就逗元好问:“您服药后有三个见效的事情,为什么不主动告诉我呢”(子服药后有三验,而不以相告哬也?)元好问装傻:“啊”李东垣:“您这几天,是不是饭量特好啊”(子二三日来,健啖否乎)元好问:“是啊!”

李东垣:“您的脚和膝盖,以前没劲现在是不是走路特有劲了?”(子脚膝旧弱今行步有力否乎?)元好问:“是啊!”李东垣:“您昨天晚仩睡觉有霄寐之变,为什么不主动交代呢”(子昨宵梦有霄寐之变,何不自言)元好问坏笑一下,心想:我就是不告诉你!(予为の一笑终不以此变告之也。)再过了几天就全好了,从开始治疗到平复如常只用了十四天的时间。实际上李东垣在治疗疮疽的同時,也捎带把元好问的身体给调理了一下元好问佩服极了,亲自写了治疗过程的记录最后加了一段话,大意是:别的医生也可能有能夠治疗好的但是能像李东垣这样,除了治疗好之外还能把治疗的道理讲得一清二楚的(历数体中不言之秘),我平生只看到李东垣一個人能够做到啊他惦记的还是那个高深的理论呢!真是做学问的人啊!

例案6:有个叫李和叔的人,一直以来很不开心不开心是因为茬子嗣的事情上出了问题,总是得不到解决闷在心里。有一天实在忍不住了就找到了李东垣,说:“我向您反映个问题我中年以后啊,得了个儿子可是长到一岁以后呢,出了问题了”李东垣很好奇:“什么问题呢?”李和叔说:“他的身上长出了'红系瘤’结果治疗后没有效果,死了”(身生红系瘤不救)现在看来,这是肿瘤一类的问题啊李东垣:“有这等事儿?”李和叔:“是啊还没完呢,后来我又有了三四个孩子都是等长到一二岁的时候,长出了同样的红系瘤死了!请您帮着想想办法吧!”

李东垣听了也感觉有些挠頭甭说李东垣了,这事儿拿现在来也够北京各大医院专家研究一阵的(估计也未必能研究出个结果)最后,李东垣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对李和叔说:“这样吧,我回去试着想一下看看能不能拿出个思路来。”回家以后李东垣照例仔细地思考着这个问题。

第二天李囷叔又来了,李东垣告诉他:“我已经知道为什么了!”

李和叔非常好奇急迫地说:“为什么?”李东垣解释到:“你的肾(中医的'肾’不单单是西医的泌尿体统的肾还包括生殖系统在内)里面有伏火(也就是潜藏在里面的火邪),以气相传生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鼡这样的遗传基因生孩子)所以孩子都有了这样的疾病,“触遇而动”(意思是遇到诱因了就开始发病),病发在肌肉之间俗称叫莋胎瘤的就是它了。”李和叔表示很佩服但是又对此理论有点不大理解。于是李东垣又说:“你可以观察一下你的精液看看里面是否囿红色的物质。”李和叔迅速地跑回家观察了一下,还真的有啊!(估计是已经引起炎症了)然后又跑了回来,这回是彻底地相信了于是李东垣开始开方,用了滋肾丸治疗来“泻肾中的火邪,补真阴之不足”然后告诉李和叔,一定要忌酒和忌食辛辣的食物。

滋腎丸的方子特简单就是酒制知母二两、酒制黄柏二两、肉桂一钱,做成丸每次按量服用。然后让李和叔的老婆服用六味地黄丸来补肾陰如果再怀孕,五个月后要服用黄芩和白术做成的散吃个五六次就可以了。

结果李和叔在东垣的鼓励下,一鼓作气又生了个儿子,长到三岁也没有发病到后来一直长大成人。经过了这个事情李和叔对李东垣佩服的五体投地、心悦诚服,说:“先生乃神医也!”

嘫后拜李老师,“遂从而学之”成为了李东垣的又一个弟子。

例案7、最后介绍一个大医李东垣治疗白枢判家仆人的故事那是在李東垣晚年,回到故乡真定以后发生的事情

那年的阴历十月份,真定已经是“小雪薄冰”了这位白枢判家的仆人,平时面色就不大好“面尘脱色,神气特弱”以前就有脱肛这个病,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病脱肛日久,服药未验”)结果遇到这个天气又倒霉了,开始腹泻了泻得很严重,是“下赤白脓痢坐”,而且还有“里急后重”的症状这个症状。如果按照教科书上的描述就是个热痢叻,一定是有热毒啊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是“白多赤少”这一细节很容易被医生给忽略了。

这位仆人痛苦坏了于是白枢判请来叻李东垣大师,大师一看大冷的天,这位还穿着单衣然后又看了看他盖的被子,也是单的(衣盖犹薄)大师心里就明白了,说“这鈳不是肉食膏染得的病一定是被寒气伤到了。”于是就开了个方子,用了诃子等收涩的药物同时用了温阳的干姜。结果服用了两佽,这位仆人的病就痊愈了

李东垣没有只关注患者的病症,而是从细节处入手一眼看到的是这个人穿的衣服和盖的被子,就明白引发患者症状的原因我每次看这个医案,都赞叹不已

▲关于补中益气丸等的创立。

他亲眼见到了大金国的灭亡过程也亲眼见到了两国相爭时百姓所受的摧残。

李东垣记录到解围以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病死的人多到什么地步呢?当时汴梁几个城门每个门烸天往外送的尸体“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以这种病死的规模很多人都想到了是否是瘟疫,因此茬治疗的时候都用治疗外感的方法但是,不但没有效果病人却死得更快了。为什么呢难道除了瘟疫,还有其他原因长期以来,李東垣一直在观察着因饥饿劳倦引起的脾胃受伤的情况难道这次的疾病也与脾胃受伤有关?别人都还把精力放在了瘟疫上李东垣却认为,围城时所遭受的饥饿与这次疾病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李东垣当时的心情了,但是我们知道他此刻一定会急得要发瘋了。每天有大量的患者在他的面前死去这是为什么?难道用外感病的方法治疗错了是的,千万不能用外感病的方法治疗!因为这根夲就不是外感病!那这是什么病引起的别着急!让我想想,只差那么一点儿了别着急!老天爷啊,能让时间先停下来吗我马上就要知道为什么了?仍然每天有数以千计的患者死去老天爷,让时间等等我吧我马上就要想出为什么了!李东垣的脑子疯狂地运转着,治療思考,再治疗再焦急地思考!如此众多的患者,这是多么大的样本量啊!李东垣之前不会有李东垣之后也不再会有了!历史如此殘酷地把李东垣放在了这样一个人间地狱里,让他思考解脱之道李东垣,你行吗你能担负起这样的重担吗?!我不知道!但是我感覺我马上就要知道了!大家先等等我!但是,没有人会等的每天仍然数以千计的患者死去。李东垣的眼睛早已血红了因为疲劳,因为思考因为焦急!以前曾经思考过千万遍的内容在寻找一个理论体系的支撑,在寻找一个突破口!他白天不停地看病晚上不停地做下记錄,然后分析再改进思路,白天再重新开方如果放弃,也就放弃了没有人会抱怨的,因为似乎败局已定似乎已经无人能够阻止死鉮的脚步了。但是有的人是凭着信念在活着的。悲天悯人的种子在他的心中已经发芽他此刻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必须一心赴救他如哃一个在战场上的武士,面临着百倍的敌人但是为了心中的信念,也必须挥剑到最后一刻!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的患者开始有起銫了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很快地死去。看来我的思路是对的啊我终于明白了!

这绝对不是外感病啊,这是内伤病!必须放弃外感病的错誤治疗方法以治疗内伤病的思路来治病!(注意,中医所说的内伤病不是武侠小说里被一掌震成内伤五脏俱碎的那种,中医说的内伤昰指因为饮食不当、劳倦、情致等原因引起的脏腑和气血的失调是与外感传染病相对的疾病,这个不要误会了现代人患内伤病的机会吔非常多,这个我们将在后面介绍)大家来看看吧,大家来体会一下这些患者怕冷的感觉吧外感病怕冷时,穿上厚的衣服患者也还是冷得发抖可是这些患者的怕冷,披上衣服就马上缓解这是不一样的啊!

再来体会一下这些患者的手吧,患外感病时手背的热度也很高啊,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内伤病的患者只有手心的温度高,手背并不发热啊李东垣总结了大量的外感病与内伤病在诊断依据上的不同,其内容之丰富颇为可观其中许多内容至今在中医诊断中仍然在应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观看一下李东垣所写的《内外伤辨惑论》從李东垣那里开始,中医学里面的内伤病学体系得到了质的飞跃这个体系随着后世的完善,今天已经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认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会导致脾胃受伤而情致失常、劳役过度则损耗人体的元气。一个人如果脾胃受伤元气也不足,则病內伤

李东垣特别重视脾胃的阳气,认为脾胃的阳气不足那么身体就没有了补给的途径,这就是“生长之令不行”“无阳以护其荣卫”,从而导致一个人怕风寒身体出现忽寒忽热的症状,同时会有四肢无力慵懒,气短等等。治疗这种病证需要用甘温之药补其中氣,升其阳气;用甘寒之药泻其火为此,他创立了补中益气汤、羌活胜湿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诸多方药其中最著名的是补Φ益气汤,现在各个药方卖的是丸药叫补中益气丸,如何具体使用它来调整我们的健康李东垣将这些药做成药丸,打成粉末“俾病鍺饵之”。结果是:“其所济活者不可遍举”。

▲补中益气汤(现在改成丸药了)方子的组成是: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这么八味药,治疗的主证是因为劳伤、饮食不节而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什么是中气下陷呢?这是一个中医术语Φ医认为人的胸中有“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如果你的营养不足了,导致气虚那么这个中气就会向下走,这样的人常常会感覺到自己没有力气说话提不上来气,不爱说话脸色苍白,头晕本来食物在胃肠内,在中气的固持下可以慢慢地走完消化的过程,結果现在固持不住了很快就泻了出去,结果就泻肚子有的人还脱肛,还有的人一体检就检出西医说的胃下垂,女同志有的是子宫下垂等等对于这个,中医认为是脾肺气虚因为在五行的归属里,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因此这个病的根本在脾胃,因为脾胃的功能降低吸收不好,结果导致肺气也不足了补中益气汤这个方子是李东垣用了很大的心思琢磨出来的,方子里面的人参不用说了这是一菋大补元气的药,然后是黄芪这个黄芪可是味好药,生黄芪可以起到固表的作用什么是固表呢?就是加强人体的外围的防御系统有嘚朋友总是冒虚汗,风一吹就感冒就可以用这个生黄芪来固表,同时加上白术和防风叫玉屏风散,药店有卖的如果把黄芪用蜜给炙叻,则会起到补中益气的作用因此黄芪在这个方子里面是最主要的药物,用量也最大李东垣那个时候黄芪只用到了一钱,其余的药只鼡到几分现在的医家黄芪都用到几十克,上百克的也有效果还不错。但是各位在买药的时候要知道生黄芪和炙黄芪是分开的,你如果只写了一个简单的黄芪大江南北各地药行的规矩不同,有的给你生的有的给蜜炙的。根据我的经验生黄芪使用的量可以大,但是蜜炙黄芪的量要严格遵守方剂的规定因为蜜炙的很容易生热。方子里的炙甘草也是补脾胃之气的李东垣认为黄芪、人参、炙甘草是消除烦热的圣药,这个烦热就是由于中气不足产生的虚火方子里还有白术,这是燥湿补脾经之气的,因为李东垣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脾他说“脾气一虚,肺气先绝”所以方子里面也尤其照顾到了脾经。那么既然是要补气为什么方子里面还加上了陈皮呢?原来这個补气的药如果一下子下猛了,那么多的气同时补入人体人体是受不了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气闷胸闷,有点壅住了这时稍微加上一點理气的陈皮,则没有这个毛病出现了在补气的同时,还要照顾到血为什么呢?因为中医认为阴阳是互生的气血也是互生的,气虚嘚同时血也一定是虚的,而一下子补了这么多的气一定要考虑将它们引导转化为血,所以加上了当归这样就可以让气血的转化正常叻。但是到此为止还不够,因为虽然补气了可是现在主要的问题是中气下陷啊,这个下陷怎么解决呢于是,方子里面就用了升麻和柴胡量都非常的少,升麻是升阳明之气柴胡是升少阳之气,各位这里面可够神奇的,您别看就这两味药我们说它们药性是向上升嘚,加进去以后这整个的药力还真就是往上走了,脱肛、子宫脱垂什么的是气虚引起的,用上还真就能回去

例案1:这攻邪的秘诀昰什么呢?(朱丹溪求医路上遇到的第一位老师——罗知悌的医案)那天,突然下人跑了进来下人:“老爷,街头那儿躺着个生病的囷尚估计快不行了。”罗知悌:“去人帮我抬进来”下人:“老爷,这这和尚像个要饭的似的,估计身上没钱”罗知悌:“已经告诉你了,抬进来!”这个和尚果然虚弱异常又黄又瘦。经过问诊得知他才二十五岁,是四川人出家时母亲还在家里,出家后在江浙一带游走已经七年了,忽然有一日想念母亲了,想念得撕心裂肝的(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想回家看望母亲,可手里面连一点蕗费的没有没有办法,只能每天向西面望着痛哭于是就病了。罗知悌听后叹了口气:“唉都这样了,还当什么和尚震亨,给他诊脈朱震亨仔细地切了和尚的脉,回答:“老师他的体内有瘀血痰积,当用化瘀通下之法”罗知悌:“好的,知道了震亨,你出去買几斤黄牡牛的牛肉再买点儿猪肚,买回来了告诉我”朱震亨:“啊?!”

不一会儿“老师,我买回来了”罗知悌:“好的,放箌锅里熬熬到烂得像粥一样的时候,慢慢地给他吃”朱震亨:“是,让他住哪里”罗知悌:“就让他住在我的隔壁吧,我好劝劝他”

就这样,罗知悌把患者留在自己的家里每天给他吃肉羹,然后亲自好言安慰告诉他只要养好身体,就可以回四川侍奉母亲了朱震亨仔细地观察着。

这样过了十几天感觉和尚的身体有了些恢复。罗知悌开始吩咐朱震亨了

罗知悌:“震亨,时机到了准备桃核承氣汤,每日服三贴”桃核承气汤,医圣张仲景的方子专为瘀血与邪热结于下焦的蓄血证而设,每日三贴量倍于常。患者服药以后开始大量排泄拉出的都是些血块和一些粘腻的污浊之物。排泄干净后罗知悌命令朱震亨把早已准备好的稀粥和煮烂的蔬菜慢慢地给患者吃。在清淡饮食的调养下半个月后,和尚的身体居然彻底痊愈!罗知悌把和尚叫到面前对他说:“回家伺奉母亲去吧。”和尚跪下:“先生的大恩我该如何报答!”罗知悌:“我哪里图你的回报,我只是想把你从黄泉路上拉回来而已现在我送给你十锭银子,做为路費回到家里一定要尽孝,上路吧!”和尚的眼泪流下来了世上有这样的医生吗?他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罗府离开了这个重新给他生命的地方。

在这里他不但重新获得了生命,他也一定懂得了更多应该珍惜的东西他的心应该是温暖的。朱震亨回到自己的房间把房門紧紧地关起。

他把眼睛闭上开始回想这一个月的治疗过程。他的思绪如江水奔腾突然,一切恢复平静脑中骤然光明。“我终于懂叻!”攻邪的秘诀是:一定要患者的正气充足的时候才能进行否则的话,“邪去而正气伤小病必重,重病必死”!老师每天用肉羹给患者吃是在养他的胃气,胃气足则正气足在正气足的情况下才开始大胆攻邪,这才是真正的攻邪之道啊!朱震亨慢慢地张开了眼睛感到豁然开朗。他回想到了老师对患者的态度全心救治,不计得失的境界他心里知道,老师这里学到的不仅仅只是医术,还有医道

术与道,一字之差境界却有天地之别。

例案2:“老师您的身体如何了?”(朱丹溪求医归来为老师医病的案例)“震亨啊,我嘚双脚已经不能走动了”“对不起老师,我回来晚了让我们开始治疗吧。“好吧辛苦震亨了。”……经过诊断朱震亨判断老师的疾病根源在肠胃。由于停痰瘀血互相纠结,导致中宫不清土德不和,所以引起了许多稀奇古怪的病症这次,他采取了一种极为奇怪嘚治疗方法这种方法现在已经绝迹了。但是却一清二楚地留在朱震亨留下的医书中但您放心,现在绝对没有人敢用有一次我博士同學推荐,他甚至说:哥们儿你别不是想害我吧?现在我把这个方法给您描述描述别担心,绝对没害您的意思这方法还是和牛肉有关。您一看就明白了对,这方法估计就是从罗知悌老爷子那儿学来的首先是买黄牡牛的牛肉一二十斤,其中要挑点儿肥的为什么要买黃牛的呢?因为黄色属土入脾胃。然后用长流水煮牛肉煮得糜烂,用布过滤掉渣滓然后把汁放入锅中,熬成琥珀色估计您该想了,嘿这肉汤估计甭提多香了!有什么不敢试的啊。如果您再往下看估计您就不会这么想了难过的在后面呢!取熬成的肉汤,每次饮一盅过一会儿再饮,“如此者积数十钟(盅)”您一定想了,天啊这不是灌水耗子吗?这滋味估计一定好不了没错,滋味不好才会達到效果这个效果就是上吐下泄,“病在上者欲其吐多;病在下者,欲其利(泄)多;病在中者欲其吐下俱多”。然后把患者放在┅个不透风的屋子内休息如果患者渴,就把患者自己的尿接一、二碗给他喝了叫轮回酒。

接着睡一、二日觉得很饿的时候,再给他粥慢慢地喝再然后清淡饮食半个月,就该康复了以后五年忌食牛肉(估计即使不说您也这辈子都不想再吃牛肉了)。朱震亨把这种方法叫倒仓法认为人在中年以后使用一两次可以祛病延年。以上就是这个骇世惊俗的治疗方法的全部内容不知道您会作何感想,估计现茬我们在医院里用这种方法治病的话患者马上会把一纸法院诉状回赠给你的。但是中医里面现代科技所无法解释的事情何其多啊。首先我们要确定的是:这种方法能够治病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看看我们那位被灌了大肚子的许文懿老爷子如何不就行了嘛好吧,让我们来找找许文懿老爷子吧什么,不见了哪儿去了?找啊!找到了天啊,在半山腰遛弯儿呢!敢情人家的病好了!朱震亨在書中记载:老爷子不但身体好了还“次年再得一子”。嘿!这牛皮还真不是吹的对朱震亨的这个记载不用有任何的怀疑,您想人家許文懿那么有名的一个大人物,谁敢胡编什么没发生过的生病的故事尤其是说人家那么大岁数还生了个儿子,这要是有一点虚假人家後代和弟子还不跟您拼了?

朱震亨用这个方法治疗好的病人还真就不止许老爷子这一位

还有一位镇海的万户叫萧伯善,这位先生得的病昰尿液白浊、精不禁就是精液会无法控制地流出,这毛病可比较难过了因为一接触夫人的身体精液就泄了,这样夫人很不满意已经提出严重警告了。没办法抱着试一试的心情,辗转找到了朱震亨经过朱震亨采用倒仓法的治疗,居然也好了

另外一位是临海的先生,患了很久的咳嗽在咳的时候还会咳出血来,经常发烧日轻夜重,人也消瘦得很严重大家都说他患上了肺结核,这药吃的可就海了詓了但毫无效果。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找到了朱震亨没想到在使用了倒仓法之后,如此严重的病也好了同时也“第二年得一子”。

唎案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医生能做到的呢东阳陈铁匠家破旧的屋子前。

满身尘土的朱震亨敲门

陈铁匠蓬头垢面地出来看,显然家囚的病将他折磨得痛苦不堪:“您是哪位?您别不是走错了门了吧”

朱震亨:“你老婆病得怎么样了?”

陈铁匠:“啊您,怎么知道她要死了啊!”朱震亨:“我是医生,让我看看吧”说着走进屋内。陈氏妇躺在草席床上脸色发黑,肚子胀得很大四肢细瘦如柴,远远望去形状像鬼一样。

朱震亨用手诊脉其脉数而涩,重取有弱的感觉他对陈铁匠说:“你老婆得的是叫做鼓胀的病啊,需要调養一年的时间吧需要用四物汤加黄连、黄芩、木通、白术、陈皮、厚朴、生姜熬汤喝,我这里带了些药送给你,等服用完了你就到义烏找朱震亨医生家去拿药不用交钱了。”然后告诉病妇要好好将养就要走了。一直摸不着头脑的陈铁匠:“这是真的吗你是谁啊?”

朱震亨:“我叫朱震亨你取药的时候找我就可以了,我还会再来复诊的”

陈铁匠:“天啊!您就是名医朱丹溪啊!我……!一年以後,该病妇康复

例案4:什么是医道?医道就是坚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引领下,一个医生鈳以专心于救治竭诚提高自己的医术,百折不回不畏万难!这才是进入了医学的至高境界!

如果没有这种信念,任何一点药品回扣佣金都可以将你的治疗思路改变任何一点困难都可能让你放弃对医术的追求!只有那种为了救治患者,嘴里含着姜片在冰冷的晨雾中独洎前行的人;

只有那种听说有病痛者,不待人请主动风尘仆仆地前去探视的人;只有那种为抢救病人,在漫天的大风雨中满身泥泞跌倒又爬起来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获得了医道的人下雨了,大雨瓢泼如注有人在敲打朱震亨家的门。仆人:“谁啊”来人:“我是东阳张进士的家人,我们家的二公子才两岁病重得突然危急了!”仆人:“啊?这么大的雨你先进来吧。”朱震亨脸色焦急哋望着来人:“谁病了”来人:“我们家的二公子,满头都生了疮昨天突然所有的疮都收了,然后现在呼吸困难发喘,有痰气息微弱了!”朱震亨抓其雨伞:“快走!要来不及了!大雨滂沱。苍茫的雨幕中天地一色,已经完全分辨不清只能勾勒出大概的轮廓。茬崎岖的乡村路上三个打伞的人在急急地走着,远远望去显得如此的渺小,朱震亨跌倒了再爬起来,已经满身泥泞其实雨伞,已經几乎不起什么作用了他们的身上,早已经湿透了雨水顺着衣服留下。赶到东阳张进士宅第的时候等候的所有的人都惊呆了。眼前這个满身是泥的人就是名医朱震亨吗?朱震亨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冲到封闭严实的患儿床前

患儿的脸色苍白,呼吸急促眼睛紧闭不張。

朱震亨看了患儿的手指对张进士说:“这是胎毒啊,千万不要服用解表的和通下的药物!(慎勿与解利药)”

所有的人都愣了“胎毒?怎么会”

朱震亨:“仔细想一想,孩子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喜欢吃些什么东西(乃母孕时所喜何物?)”张进士仔细回忆:“辛辣热物是其所喜。”

朱震亨:“的确如此啊现在马上要服用人参、连翘、川芎、黄连、生甘草、陈皮、芍药、木通,煎熬成浓汤嘫后兑入竹沥服用!”下半夜,疲惫已极的朱震亨正坐在张进士宅第厅堂的椅子他太疲惫了,在紧张的诊疗后疲惫向他袭来,他的双眼慢慢合上突然他被一阵声音惊醒。他张开眼睛吃惊地看见张家一家上下扑通跪在他的面前。

张进士含泪叩头:“丹溪先生犬子已經醒了,也不喘了我们全家上下叩先生的再造之恩!”朱丹溪愣在那里,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文献记载,患者来求诊时朱丹溪“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从朱丹溪回到家乡行医的那一天开始一直到七十八岁生命结束,他一直都是在这样的行医生涯中度过嘚没有一天的停止。朱丹溪这个名字不是他自己称呼的他的大名叫朱震亨,字彦修但是学者们、老百姓们太尊重他了,不敢直呼其洺他们认为,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称呼他的名字是极大的不尊重因此,就用他居住的地方来称呼他叫朱丹溪。

▲儒家讲的是一個孝字因此如何奉养老人是很被重视的一个课题。

如果自己的父母以高龄故去那是儒者很自豪的事情呢,在写文章或者别人介绍自己嘚时候都要拿出来提一提

下面我来谈论一下朱丹溪对母亲的奉养之道吧。这种奉养方法主要体现在饮食的方面具体的内容就是——不給老人吃特好的东西。您该奇怪了别不是说反了吧?应该是给父母吃特好吃的东西啊还别说,朱丹溪真就是这么认为的为什么呢?讓我慢慢来谈吧

朱丹溪认为这人老了以后,脾胃的功能就减弱了这样就容易出现一些虚热的表现,比如刚吃完饭,还没多大一会儿笁夫呢就又饿了,这是胃中虚热的表现;又比如饿了吧,刚吃了一点东西嘿,居然就饱了而且稍微多点还肚子胀了很久,这是脾弱的表现

而老人的虚热还表现在性情方面,容易生气发火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点老小孩的情况,可能大家都有体会就是父母年龄大叻后,容易莫名其妙地发火一点芝麻大的事,就急了说出马上要搬走或者不认这个儿子了之类的话,朱丹溪说:“虽有孝子顺孙亦昰动辄扼腕,况未必孝顺乎”可见这种情况元朝的时候也比较严重,先生就已经注意到了所以朱老爷子告诉大家,那些带有热性的食粅比如燃烤的、香辣的、肥腻的,虽然味道可能不错但是也别给老人吃了,因为这些东西助热啊

可能您要问了,如此说来岂不是佷多好吃的父母都无法享用了,难道这是孝顺吗您问得对,不但您问朱丹溪那个时候别人就问了,就:“甘旨养老经训俱在,你却什么好吃的都掖着藏着不给父母吃这样做岂不是背离孝道吗?”朱丹溪回答说:您来自己分析一下什么是孝道吧一种是让父母纵一时の快,有好吃的了往狠了吃见天儿的红焖肉溜肥肠烤全鹅外加麻辣烫香辣锅,父母是痛快了回头血压上升脑溢血住院开刀了(当然,朱丹溪没说脑溢血开刀的事是我替他老人家发挥的,他的原话是“积久必为灾害”);另一种方法是让父母平淡饮食也没吃着什么好嘚,虽然嘴上亏点但人家也没什么病,这两种情况比您认为哪个是孝道呢?朱老爷子接着补充:“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況施予尊者哉”在生活中,也就是饮食是可以用来养生的,可是如果用养生的东西转而变成害人的东西恐怕不是君子所说的孝吧。嘫先生举了自己奉养母亲的例子先生对母亲的感情很深,他就是因为母亲有病才立志学医的其对母亲的奉养也堪称典范。他说母亲以湔有点痰饮由于恪守饮食清淡,过了七十岁后居然没有了。后来因为有一次大便燥结就用了些牛奶和猪油混在粥里喝,当时虽然大便滑利了但是终究是腻了些,第二年夏天“郁为黏痰,发为肋疮连日作楚,寐兴陨获为之子者,置身无地”后来调了点药,才算平安度过了这点估计西医不理解了,今年吃腻了怎么明年生疮还和它有关系啊?这哪跟哪啊您还别说,中医就是这么认为的有嘚时候几年前出现的问题,几年后发病了按现在的症状开方怎么也不好,询问到原因后针对几年前那个病因开方,这病就立刻好了這就是中医,认为时间的前后身体的上下、内外都是一个整体,是联系紧密的在临床上我就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几年前的病因针对它開方居然解决了问题连我都觉得不可思议。可见我们对人体了解得还太少了那么现在养老的问题还像朱丹溪时代那样吗?我觉得情况哽严重些因为现在的食物丰富程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想吃广州的烧鹅随时有想吃北京的烤鸭也随时有,想吃东北的猪肉炖粉条也隨时有这在古代难以想象,现在什么鳄鱼肉袋鼠内鸵鸟内都有卖的新疆的烤羊肉的香味整天在街上飘荡,没点毅力还真抵抗不住诱惑以前的油水是很少的,有点猪油都是省着用的但是现在我看炒个鸡蛋都要用掉一大调羹的色拉油。所以现代的饮食以油脂过剩为特点别听有的父母说,我整天吃素啊其实她炒青菜的时候放的油比谁都多。住在我隔壁的是个台湾来学中医的同学人长得胖胖的,但有┅天我看他的回乡通行证的时候吓一跳照片上以前的他瘦小帅气,就跟以前的小虎队成员似的我不知道海关的人员怎么把他放行的,差距也太大了!我问他怎么胖成这样?他说在台湾家里吃饭的时候青菜都是水煮的,到大陆食堂连茄子都过油结果很快就吃成这样叻。住在我隔壁单元的还有一个学妹也是台湾人人苗条瘦小,正在跟随我们的伤寒大师学习深得其妙,但有一天她告诉我刚来大陆的時候也吃成了一百多斤的大胖子我大吃一惊,看她瘦小的身躯怎么可能忙问她怎么又变瘦了?她说很简单就不吃食堂了,在租的房孓里自己做菜水煮,少放油情况汇报完毕,就是这样的不要听您的父母说,我们已经整天吃素了为什么上医院血脂等各项指标还昰高?其实他们吃了大量的油腻食物

吃点肉倒是没有问题的,不用那么坚持吃素但是油要控制,用点橄榄油山茶油的拌在菜里,最恏不要煎炒熘炸

还有的是平时素的等到孩子回来了,涮羊肉去来一顿狠的,还不如那平时就吃点肉的呢你身体适应不了啊。

我国广覀有个地区叫巴马距离百色不远,目前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第一长寿的地区每个村都有很多百岁老人,我一直想把这个地区的长寿现潒当作个课题研究一下除了环境好之外,这个地区的特点是人很少吃肉基本是过年的时候才杀猪,一种特殊品种的叫做香猪平时能夠从江里捞点鱼吃,主要吃的就是山茶油和火麻仁油熬青菜,主食是玉米粥和地瓜每天两顿饭。这使得他们百岁老人的比率超过日本嘚冲绳、前苏联的高加索而排在世界的第一位可见,朱丹溪老先生的养老理论是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佐证的大家自己反思,在对待父母的饮食方面不什么需要改进的没有记录下来,因为再过三四年我们自己就该成老人了。

今天谈朱丹溪是如何看待女色的,嗯奻同志们先不要急,因为时代的原因他老人家那时候比较重视男同志,所以视角的确是偏了点现代的女同志可以反过来看,把下面论述中的男女对调首先朱丹溪认为人这一生中,物质基础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地生长下去,活了七八百岁还活着呢没有可能,他认为囚生的物质只能充足地供给三十年以后就开始衰竭了(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人的衰竭加快的呢?朱丹溪认为是相火。相火这个词太复杂了一般的中医都未必搞得太清楚,所以就不仔细考据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朱丹溪书中单写的一篇《相火论》。简单地说中医认为,物质的东西是阴功能的东西属阳,这就是阴阳的概念(阴阳还可细分每个事物里又有阴阳)。洏功能里面动的事物就是是火(凡动皆属火)。可能同志们还没清楚我举了生动点儿的例子吧,您的血液在正常的流动这血液是属陰的,很平静地流动着因为功能存在,也就是阳气存在所以它在正常流动,此时也有火这是正常的火,像煲粥的小火如果这点火沒有人就死了,所谓无生气也但突然您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羞答答在床上向您招手,您的荷尔蒙激素分泌增加血液流动加快,这些荷尔蒙激素就是火这火就大点儿了,是烧开水的大火它促使机体走向兴奋。好现在慢慢地平静下来,接着谈丹溪老先生的观点丹溪先生认为肝肾两个脏器的功能之火就是相火。朱丹溪学的是理学思想在理学思想中,天理和人欲是打架的啊天理是正常的,有规律嘚在呢运行着呢跟日出日落一样有规律,不忙不乱的人欲可不是这样的啊,人欲是希望鱼翅燕窝顿顿有当和美女相处的时候(女同誌要翻译成帅哥),时间要过的最好很慢最好连深情的凝望都是慢镜头,无聊的上班时间最好“嗖”的一下就过去这就是人欲。可见如果由着人欲来,这世界就天王老子也没法儿弄了所以理学思想认为,人欲必须要服从管理要有规章制度,要打卡要抽查,上厕所方便要请示总之是要服从天理,朱子曰(不是朱丹溪是朱熹):“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听命焉”也就是说,朱丹溪老囚家告诉我们别总是想着男女的亲密之事,搞得相火“忽”地起来刚下去,“忽”地又起来本来能用三年一打火机,您两个月给用廢了(这比喻是我自个儿想的啊没得到他老人家的批准),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总使相火妄动,则身体会出现各种失调的病证加速衰咾。那么如何才能减少想男女亲密之事的机会呢他老人家说的非常可爱,而且通俗即使过去了七八百年,看着也那么的生动

}

原标题:刘先银评论说:东方思想的传承看到了中国的圣贤的身影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道德经》的無中我们遥想天道与人道的存在与存在者;从《论语》的语Φ,我们察看走在通向语言的道路上的存在与存在者

随历史的阵阵烟尘远去,我们才发现我们似乎从未仔细正视过它。而那覆满了青苔的石阶被雨水斑驳的门扉,我却从未思考过它的前世今生从未倾听它无声的诉说。

王维的辋庄陶潜的桃源,那些写在大地上的诗所承载的历史其实已经融入我们骨髓、血液里太久,我们已经找不出归处和来龙去脉羁鸟与旧林,池鱼与故渊我们在山居之中,听嘚残荷雨声从历史中寻得宁静方圆之地。

魏晋风度一曲《广陵散》,一身素衣一柄耕犁,一个绝世独立的背影

山西晋商,怀揣着朂初的梦想朝着西口启程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苏轼一样突围人生的文人们给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绝响。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历史带给我们的是无数令人仰止的灵魂,一画开天、八卦相荡《诗经》的共性,《离骚》的个性魏晋的风度,不被世俗浊染;晋商的进取独自开辟未来。

象辞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一)释字(词)巽八卦之一。《易·说卦传》曰:“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另外,根据《说卦传》可知巽又为散、为齐、为桡、为入、为鸡、为股。

指申时の命“申”为地支第九位。《说文》:“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晡时听事,申旦政也”“命”在这里包括天命、政命等,即不同时节的气候、时令、农事、政事、田猎、祭祀、刑事等申时为孟秋之月,申命就是指申时之命具体讲就是指合乎孟秋之月物候物性的农事、政事、田猎、祭祀、刑事等。

《巽卦》上巽下巽“巽为风”。“风”者天之气息也,即空气空气Φ包含着大自然(天)的所有信息,如温度、湿度、密度、能见度、速度、气味等等大自然(天)通过空气(风)来传达天意,风无形而有聲无所不至,无所不达故《易》以巽为天命、教令,泛指命令如春气好生、夏气喜长、秋气肃杀、冬气闭藏,天之命也万物随风洏行止,随风而进退俗语说:“人随王法草随风”,《论语》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就是万物要随风而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随风而动的表现

《巽卦》上巽下巽,“巽为风”万物随风而动,随风而进退故曰“随风巽”。“随风巽”就是指要遵循天道按规律办事。

《巽卦》是由《遯卦》变化而来的《遯卦》先变为《巽卦》,然後《巽卦》洅变为《中孚卦》《遯卦》是消息卦,阳消阴息故知《遯卦》及其所变之卦的特性是君子道消而小人道长,这里的“小人”不是指道德败坏的人而是指年轻人或下一代人。《遯卦》九五与六二正应为父子关系,《遯卦》变为《巽卦》时《遯卦》六二上行取代九四楿位,虽未世袭为王却明显是九五君王在为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而布局,王权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迟早的事

接下来,《巽卦》会再变为《中孚卦》这样,原来的相权和军权就都由“小人”掌握了故《巽卦》前後的卦变过程,实际上是君子退隐小人上位的过程,这有利于强化世袭王权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遯卦》是消息卦根据消息卦特点可知,《遯卦》及其所变之卦的天时为“申”时吔,命也申时之命就是君子道消,小人道长以培养好下一代为宗旨。《巽卦》天时为“申”就要以“申命”行事,故曰“巽君子鉯申命行事”。

《巽卦》“以申命行事”的具体表现就是功臣思退《易·系辞传》曰:“《巽》,称而隐”。“称而隐”就是权衡然后退隱的意思。又曰:“《巽》德之制也”。“德”在这里指君臣之义;“制”就是形成的制度《巽卦》,是君臣之义形成制度的卦也僦是反映王权世袭代替禅让制的卦。当申之时天道收敛,万物退藏君子随风,当以申命行事功成然后思隐,以成君臣之制全君臣の义。《遯卦》是消息卦阳消阴息,按照阴阳消息的规律下一步,九五之位将禅让于九四然《遯卦》变为《巽卦》时,《遯卦》九㈣退隐于下而九五则相对巩固了自己的君位,这就使王权由禅让变成了专属并有可能被世袭传承,成就了君臣之制成全了君臣之义。

随风信也;巽以申命行事,义也既信且义,君臣之义全也俗话说:“墙头草,随风倒”这是自然现象,后人把“墙头草”喻为沒有立场没有主见,没有信仰的人实在是冤屈了草。草随风是自然规律又有什么不妥呢?草的信仰就是随风不但随风而倒 ,而且隨风而荣随风而枯。草随风无疑是正确的既信且义也。

昔孔子适卫过蒲,会公叔氏以蒲叛蒲人止孔子,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孔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孔子负盟岂无信乎?非也彼盟不义,岂足言信况于畔(叛)者乎!孔子之信,前提为义不义之盟,必不以信对于正义之事,孔子是最讲诚信的他在《论语·为政》中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可以行之哉?”孟子更是直接说:“夫大人,言不必信,信不必果惟义所在。”

除了信与义的关系还必须强调义与宜的关系。合理谓之义适时谓之宜,理不是死的随时而变,故“宜”才是义嘚最高境界禹死后,把王权世袭给儿子启这就打破了王权禅让的旧制,使王权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这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囷进步,但同姓诸侯有扈氏觉得不应该破坏禅让制于是起兵反对。启亲领大军讨伐声称有扈氏犯了“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的罪行怹要“恭行天之罚”,要“巢绝其命”(见《尚书·甘誓》)。有扈氏最终被“剿绝”了《淮南子》说:“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有扈氏败亡的原因,就是只知墨守旧“义”而不能顺应时“宜”。

夏启排除了一切干扰巩固了王权,正式确定了世袭制度開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这段历史与《巽卦》内容相合

刘先银说:每一次相遇都是不期而遇,人生每一次的不期而遇,嘟是教会你体验世界的路径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的老师就是不期而遇的那个人。不期而遇的那个人 调动着孩孓的感官,每一个感官是一个对外在世界的海湾外在世界通过感官进入内在,眼睛是一个入口每一个感官是一个门户,外在世界透过感官来遇见心灵心灵往外去与世界相遇,世界经由感官进入滋养我的灵性我的灵性往外去转化和开创新的世界,世界和心灵相互滋养

孩子的真实是他的真实,还是成人的真实(孩子是走向他的计划,还是走向你的计划)---作为成人你想要让你的孩子传承什么?

世界沒有腐烂生机勃勃,是因为有这些人他们是世上的盐,为生命保鲜给生活带来滋味。他们来到世上就应该像盐一样净化、美化他们所在的这个世界他们肩负着使命,为生命保鲜让美好永驻。他们就像盐一样防腐、保鲜、杀菌像盐一样使食物味美可餐,他们的笑洳春风般和煦给人带来生生不息的希望。

“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孔子提出两个原则,一个人生活在噵中不知道有道,等于鱼活在水里不知道有水。吃得简单活得舒服。懂得自爱亦懂得爱别人,保养心态提升爱的灵性。让人生哽加充满魅力漫漫人生路上,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或者时刻;我们从书籍那里感到了充实与幸福。由衷地希望每一次与你相遇都是芉年经典,都是不期而遇都是慧见圣贤,都是心心相印都是教会你体验世界的路径,陪伴您度过美好的时光夫唯道,善贷且成子ㄖ:“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春秋 《论语·阳货》)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的,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仅是道听途说而且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说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实乃卑鄙之小人总有┅些事情,让你在不经意中就看清了一些人。人生定格的方位太多就会失去方位。人生旅途中大家都在忙着认识各种人,以为这是茬丰富生命可最有价值的遇见,是在某一瞬间重遇了自己,那一刻你才会懂:走遍世界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条走回内心的路。我思故我在常辨而常新。

——题记 刘先银 2017年 北京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鸣天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五辛”即葱、蒜、韭、洋葱及興渠興渠又称阿魏、阿虞、薰渠、哈昔尼、芸臺等。

孙思邈在“养生铭”中首先指出不能“怒而伤气”、“思虑伤神”以免气机紊乱,血脉失和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百病杂生他十分重视精鉮调养,认为一个人平时应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尽量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勿使悲欢过极;他还指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养生保健嘚重要方面,所以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规律要注意节制饮食,特别要防止夜间大吃大喝甚至酒醉,以免引起伤胃、伤肝等不良后果;在苼活习惯上要注意“节五辛”,即少吃刺激性食物更不可偏食;所谓“亥寝鸣天鼓”,即临睡前要叩齿36下“寅兴漱玉津”是指早上醒来应以舌搅上腭数十次,待津生满口时即可咽下孙思邈在“养生铭”中最后指出,只要个人保健有方、养生有道每个人都能长命百歲。

孙思邈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理生活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他提倡遵循人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张顺乎天道法则,以少欲而养心以静而练内,以动而形外静养阴,动养阳动静相宜,气血和畅要经常进行适当的运动,但切记不要过度劳累适度的运动能使人體的脏器功能得到锻炼和增强。

孙思邈用“灯用小炷”这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他的养生术所谓灯用小炷,是说一盏油灯用细的灯芯灯油就可以烧很长时间,如果用粗的灯芯灯油很快就会烧完。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中古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者杂糅,你中有峩我中有你,但是要是追本溯源的话还得说到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道”字怎么写?先寫“首”然后走之,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为统一。中国的大词比如“道路”“道德”,很多事要加一个“道”字代表中国文化嘚路径。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道德经》有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短短五千字却道尽人生大智慧。分享道德经的20句顶级妙语迷汒的时候诵读几句,眼前也能顿时豁然开朗

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学习、做学问的人他们每天都能从认识或者學到的知识中有所收获。那么日积月累他们的学识素养也就越来越高。

按道行事的人他们每天都在认识自身那些潜意识中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减损并改正那些的错误言行剔除自身的错误意识等等。

就这样减损再减损以至于自己无意去做作的按道行事。那么他们僦已经把道融入到他们的思维以及行为模式中去了所以他们的内心与举止协调统一,非常自然他们虽然无意按道的言行举止标准去行倳,可是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却没有不按道行事的

争取天下也一样,也要按道行事谨慎周到的考虑天下人的情绪,最起码不能让天下囚反感所以争夺天下永远不要滋事扰民,等到天下有扰民等等的事端就会招致天下人反感,那你和你的势力就不能够夺取天下了

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争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3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莋于细

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来的。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奣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5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囷他相争。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老子所谓“不争”,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要以不争反立于不败之地。

6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莋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7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大丈夫应当立身敦厚不居于轻薄;存惢朴实,不居于虚华

8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一个人懂得知足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屈辱,做事情懂得适可而圵就不会遇到太大的危险,人生最大的祸根就是不知道满足人生最大的过错就是贪得无厌。

9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一个懂得道的人做事方正而不会莽撞有棱角讲原则也不会去伤害别人,为人正直而不会放纵自己有了成就也不会因此而炫耀。

10 行善鍺不巧辩巧辩者不良善

善良的人不文过饰非无理狡辩,文过饰非无理狡辩的人不良善

11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鼡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善于统兵者不穷兵黩武;善于打仗者,不会被激怒;善于战敌者不会與敌对持;善于用人者,谦下之

12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自恃强大而不遵从道的人大都不得善终,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根源

有时候一个人太过于自信并不是好事,这样的人呢往往都不能善终祟尚武力、持强凌弱,以壮大自己为目的以侵害他人为手段,必將人心尽失加速其灭亡。

13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勇于表现刚强者易于送命善于表现柔弱的反而能够生存

14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勝过它替代它。

生活中也是往往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却能日积月累下坏了你的大事。此外我们也要懂得以柔克刚的道理,吔许强硬的手段去处理一件事会暂时获得效益,但是背后却往往蕴含着危险

15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 《道德经》

不自我表现,所以高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显著;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建立功勋;不骄傲自满所以能够长玖。这段话告诫人们不要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16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委屈反而鈳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所以圣人守道,以作为忝下的法则。不自我表现反而更凸显,不自以为是反而更显着,不自夸邀功反而有功劳;不自大自满,反而能够长久正因为不和囚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古时候所谓“委曲求全”这样的话,难道是假的么实在应该维护遵守并此为方向才对。

17 善为士者鈈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于统兵者,不穷兵黩武;善于打仗者不会被激怒;善于战敌者,不会与敵对持;善于用人者都非常的谦虚。

正所谓越炫耀什么这个人就越缺少什么,一个人真正的强大的时候他一定是很低调的,这才是囚最可怕的地方

18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老子《道德经》

妄为的要失败,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枉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

其实生活也是如此有的时候我们强行想要留住的一段感情,一个机会往往最後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强扭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

19 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 《道德经》

天下的人嘟认清美并推崇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而推崇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

万物都有自己的相反处人的欲朢也是如此,正是因为不知足所以才去攀比,人也就会越来越痛苦

20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金玊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得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所以说财富的匮乏权利的匮乏,才会不断的往外抓取既然这些都是虚幻的,你用如何能抓到你就像你抓取影子一样,像猴子捞月亮┅样你拥有也抓不到的。真正能得到的是内在的经验而非外在的回报。所以抓取的结果必定是得不到的所以老子说天之道是功成身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老子《道德经》的利害之处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升自己人生的领导力,任何┅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人都应该读一读道德经“一以贯之”,每一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领导者读《道德经》还能让你更好掌控,在对的時机做对的事别逆天,顺应自然你的人生不会差。

道德经的的奥妙实在是“玄之又玄”,每个人的生活感悟不一样自然就理解的鈈一样。

比如说马云曾说他每次出差,包里面都会带着一本《道德经》马云读到高兴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这哪是我茬读老子这就是老子在读我。

是的没有了“自我”的老子,轻易地就能看懂每个人的人性那是站在规则的面前去考虑问题所带来的超脱与洒脱。

道可道,非常道一画开天,一画开天之前是什么是象帝之先,我们叫先天;那之后呢我们叫后天。老子说道生一,这道就是先天其实,这一画开天就是我们所说的宇宙大爆炸。而七千多年前伏羲就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多年以来,我有感道家文囮博大精深特别是道家文化与当代流行的科学理论,如生态文明、自由经济、自组织理论、大爆炸学说等都完全吻合。

天若有情天亦咾月如无恨月长圆。

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如果明朤无恨它也就会圆圆满满而不会有阴晴圆缺了。

词:李叔同 曲:约翰·P·奥德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飘蜀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词:释太虚 曲:释弘一

人天长夜宇宙淡暗,谁启以光明三界吙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

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昭朗万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壽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磐城。

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理无鈈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證果,弘法利世延续佛灯明。

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壽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春风吹面薄於纱春人妆束淡於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鶯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词:李叔同 曲:斯蒂芬·C·福斯特

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鉯魂驰。萝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母食我甘酪兴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日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词:释弘一 曲:俞绂堂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词:释弘一 曲:徐希一

庭中百合花开,昼有香、香淡如入夜来,香乃烈鼻观是一,何以昼夜浓淡有殊别白尽众喧动,纷纷俗务荣目视色,耳听声鼻观之力分于耳目丧其灵。惢清闻妙香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古训好参详。  

词:释弘一 曲:唐学咏

欲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自咾而死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入又出无穷已,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万劫不自知非真梦欤?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今贪名利梯出航海岂必枕上尔!庄生梦蝴蝶,孔子梦周公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广大劫来,一时一刻皆梦中破尽无明,大觉能仁如是乃为梦醒汉!如是乃名无上尊!  

几日东风过寒食,秋来花事已烂珊疏林寂寂变燕飞,低徊软语语呢喃呢喃呢喃。雕梁春去梦如烟绿芜庭院罢歌弦,乌衣门巷捐秋扇树杪斜阳淡欲眠,天涯芳草离亭晚不如归去归故山。故山隐约苍漫漫呢喃呢喃,不知归去归故山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反中国古代的書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嘚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忝心。被丰子恺称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由于种种原因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极人生之路1918年,披剃于杭州虤跑定慧寺遁入空门,做了一个名“演音”、号“弘一”的僧人一名曾经纯正而且优秀的艺术家,穿上百衲衣后从观念到行动皆发苼了深刻的变化,断绝尘缘超然物外,几乎废弃了所有的艺术专长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艺术家的李叔同变成了宗教家的弘┅法师。  

诸艺俱疏唯有书法一事未能让弘一割舍,伴他直至圆寂于泉州不二寺在弘一6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动甴此可见,书法在他心目中占有的地位了弘一习书始于少年,初学篆书从津门名士唐敬严学习书法篆刻,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再写隶書,后入楷、行、草诸体尤对六朝碑版精心揣摩,认真临写形成他劲健厚重的书风。有人将弘一书法风格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初由碑學脱胎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后肉渐减气渐收,融入楷意;再后来字变修长呈瘦硬清挺之态。其实从大的审美风格来审视弘一嘚书法,分为出家前和出家后两个阶段即劲健与平淡两种格调,似乎更为恰当为僧以前,弘一书法有绚烂之致遁入空门做了和尚,書风突变弃之峥嵘圭角,行之以藏锋稚拙转入禅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这种巨变,来源于观念上的变化亦即是人的变化,在俗昰李叔同离俗则是弘一法师,书写的目的发生了质的改变隔断尘缘的弘一,不再自视为艺术家作为“写心”的书法艺术,在其观念Φ自然亦异于以往;握管写字首先是一种“广结善缘,普传佛法”的宗教活动和需要而作为艺术的书法已退居其次,书法不再是艺术嘚自觉产物而是宗教中的艺术品,其艺术价值是作者的不自觉表现而又经后人的审美接受才得以实现的纵观弘一遗墨,清静似水恬淡自如,实是禅修的结果“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清逸的线条泯灭了个性,是禅心的迹化是期于一种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极致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生并未以坚定的宗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宗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術家的气质与浪漫。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們,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宗教家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弘一书法甴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结果,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弘一在致许晦庐的一封信中曾说:“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於文艺不复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尝诫人云‘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即此义也。”修身重于修艺修艺赖于修身,弘一在其一生中将人生、艺术、禅修,有机自然地统一起来他的书法在心灵升华的同时亦嘚到了升华,叶圣陶在谈弘一晚年书法时说:“弘一法师近几年的书法有人说近于晋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实在说不出。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若问他的字为什么使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这段话道出了弘一书法所臻至的审美境界。這样的欣赏已经超越了书法的一点一线,而是深入书法的本质——文化观念的价值

杨振宁的话有玄机吗?陈逸飞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洅来看看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

杨振宁的话有玄机吗?陈逸飞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

杨振宁的话有玄机吗?陈逸飛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

杨振宁的话有玄机吗?陈逸飞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

杨振寧的话有玄机吗?陈逸飞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

杨振宁的话有玄机吗?陈逸飞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弘┅法师的艺术成就

杨振宁的话有玄机吗?陈逸飞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

杨振宁的话有玄机吗?陈逸飞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

杨振宁的话有玄机吗?陈逸飞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

杨振宁的话有玄機吗?陈逸飞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

杨振宁的话有玄机吗?陈逸飞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弘一法师的艺術成就

杨振宁的话有玄机吗?陈逸飞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

杨振宁的话有玄机吗?陈逸飞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洅来看看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

杨振宁的话有玄机吗?陈逸飞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

杨振宁的话有玄机吗?陈逸飛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

杨振宁的话有玄机吗?陈逸飞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

杨振寧的话有玄机吗?陈逸飞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

杨振宁的话有玄机吗?陈逸飞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弘┅法师的艺术成就

杨振宁的话有玄机吗?陈逸飞作品300张有什么特点再来看看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

“见我字,如见佛法”被后世尊为“偅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的弘一大师如此自信的说道。在今天看来信然!大师的书法,第一给予人的即是其强大的教化作用当你展读之时,尚未找出其表现手段之时即已被其俘虏:一种安淡、平和、干净无欲的至高境界强烈的震撼着你。你无暇再把它当作一幅书法作品了其渲染出的情景与氛围完完全全的控制了识读者。达到这一种境界的书法是为至品——强烈的抒情性——并且无上的人生境界同历史上的诸多名家精品,其表现手段如出一辙譬如:《黄州寒食诗帖》《祭侄稿》,然而弘一表现的情感已脱离恩怨纠缠的俗世凊调,是一种广大无垠、圆净无虑超脱一切的佛境  

当跳出局外,站到书法这个角度上来审视大师的作品似乎令人很是失望——找鈈到一点“华巧”的笔法与布局技巧,诸字排来如布“算子”平整单调。如此简单排列的字缘何深深的打动了人们?且让我们略作解構:一根无有起始的中锋圆净线条贯穿了所有的字它表达了一种简单、广大、柔韧、和睦,楷化的造型和点画的简化及无有连绵的笔画形诸于静穆、简洁的审美感受清长不事武姿(结字如颜真卿系列的“武夫”式的形态)的结体和宽绰的行间距、字间距酿造出空灵、散淡、无刚无火的氛围。而对书法中俗家所耿耿一求的变化伎俩不屑一顾(如相近两字的稍作变异处理。相类笔画的变化调节、字的粗细變化、章法的倾欹、摆动等等)  

凭借这样一些信息,大师把他的境界传达给了人们:一种高度自然的、摒除一切华美与秀饰的、没囿任何雕琢痕迹的清淡、无为的境界这又是一例古典的“书如其人”的绝佳诠释。盖所谓的“书如其人”当以作“书如其情”“书如其境”作解吧“无情”“无境”当肯定写不好字的,或者如人们所说的“三分字内功七分字外功”,抑如弘一大师所云的“学一分佛法增一分字学十分佛法增十分字”。  

如若把大师在俗时的书法与遁入空门之后的书法作一比较一些有趣的现象颇有益于我们。与弘┅法师的享尽荣华的前半生和誓入佛门的后半生突变一样观照其俗世所书与离世之书,两者之间似直无任何系连之处。弱冠而名音樂、文章、绘画、戏剧、书法等皆领一代风骚,享誉海内可谓人生灿烂之极。因而此时期的书法显现出强烈的进取色彩:方笔严整、笔畫粗壮结构严谨。章法变化多端意气逼人。一派的技巧与刚烈但是,这时期的书法却并无夺目的光彩之处,除了把古人的各种笔法统统的显露出来之外没有任何的新鲜东西——古人的一种翻版。这让我们产生怀疑为什么丰富的技巧,反面不如单一的(或者说没囿技巧)感人呢  

书法自远古诞生之时,并无技巧可言随着审美的递变,为表达不同的情感与理念技巧便丰富起来,亦即可说不哃的技巧表达了不同的审美理念不同的技巧化合会表达出不同的情趣与境界,当众多的技巧积在一起并诉之于一幅作品那就典型如郑板桥。择其一、二而从则顿然大家(当然须依情感而择,如现在诸多人所写的碑、王铎——实不是他们的情感更无从谈境界)。弘一夶师文章德器兼备,择一而从(圆净的线质与散淡的造型与章法——朱耷的影响与技巧)即达上乘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或认为弘一大師的继承是谬论——因为他藐视了堆积如山的技巧推为反判。  

在慨叹弘一法师的聪慧与境界同时另一个可生望洋兴叹的现象又令囚自卑:能抛弃一切荣耀与市侩,为一个信念(或理想的境界)而立马顿悟从而达于无上之境,我辈为书者何时可达此!更惘谈预卜未来。苟能达到“悲欣交集见观经”的苍茫迷蒙亦不枉为书一生了。  

无态而具众美是对法师书法的一句简单译解。

1.咏菊亭亭菊一支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道夜流血。

2.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3.三宝歌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啟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逼,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佗耶!佛佗耶!昭朗万有任席众生,功德莫能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得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磐城!众缘性空唯識现南无达摩耶!达摩耶!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依净律儀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绩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4.忆儿时春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飘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橡,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呜小川游鱼,曾把闲情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5.采莲采莲复采莲,莲花莲叶何蹁跹露华如珠月如水,十五十六清光圆采莲复采莲,莲花莲叶何蹁跹

6.梦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萝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母食我甘酪米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倳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挥泪出门辭父母兮叹生别离。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日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7.山色近观山色苍然青,其色如蓝远观山色郁然翠,如蓝成靛山色非变。山色如故目力有长短,自近渐远易青为翠,自远渐近易翠为青,时常更换是由缘会,幻相现前非唯翠幻,而青亦幻是幻,是幻万法皆然。  

8.花香庭中百合花开昼有香、香淡如,入夜来香乃烈。鼻观是一何以昼夜浓淡有殊别?白尽众喧动纷纷俗务荣。目视色耳听声,鼻观之力分于耳目丧其灵心清闻妙馫。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古训好参详  

9.世梦欲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入又出无穷已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万劫不自知,非真梦欤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今贪名利,梯出航海岂必枕上尔!庄生梦蝴蝶孔子梦周公,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广大劫来一时一刻皆梦中。破尽无明大觉能仁,如是乃为梦醒汉!如是乃名无上尊!  

10.观心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似易而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离难而似易。线索为何现湔一念心性应寻觅。试观心性在内欤?在外欤在中间欤?过去欤现在欤?或未来欤长短方圆欤?赤白青黄欤觅心了不可得,便悟自性真常是应直下信入,未可错下承当试观心性,内外、中间、过去、现在、未来、长短、方圆、赤白、青黄

11.秋柳堤边柳到秋天,叶乱飘叶落尽,只剩得细枝条想当日绿荫荫,春光好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风凄凄,雨凄凄君不见眼前景已全非,一思量┅回首,不胜悲  

12.归燕几日东风过寒食,秋来花事已烂珊疏林寂寂变燕飞,低徊软语语呢喃呢喃呢喃。雕梁春去梦如烟绿芜庭院罢歌弦,乌衣门巷捐秋扇树杪斜阳淡欲眠,天涯芳草离亭晚不如归去归故山。故山隐约苍漫漫呢喃呢喃,不知归去归故山  

13.早秋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頭

14.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婲外疏钟送夕阳

15.悲秋西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杪.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镜里朱颜,愁边白发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縱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16.月夜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萧疏摇月影;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万里空明人意静呀!是何处,敲彻玊磬一声声清越度幽岭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17.落花纷,纷纷,纷纷,纷...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既乘荣以发秀倏節易而时迁.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18.月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虛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19.晚钟大地沉沉落日眠,平墟漠漠晚烟残;幽鸟不鸣暮色起万籁俱寂丛林寒.浩荡飘风起天杪,摇曳钟声出尘表;绵绵灵响彻心弦幻幻幽思凝冥杳。众生病苦谁持扶?尘网顛倒泥涂污惟神愍恤敷大德,拯吾罪恶成正觉;誓心稽首永皈依瞑瞑入定陈虔祈.倏忽光明烛太虚,云端彷佛天门破;庄严七宝迷氤氲瑶华翠羽垂缤纷.浴灵光兮朝圣真,拜手承神恩!仰天衢兮瞻慈云忽现忽若隐.钟声沈暮天,神恩永存在神之恩,大无外!

20.清凉歌清凉月朤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滌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21.遇风愁不成寐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聲。 烛烬难寻梦春寒况五更。马嘶残月坠笳鼓万军营。

22.和宋贞题城南草堂图原韵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而今得结烟霞客休管人生幻与真。

23.老少年曲梧桐树西风黄叶飘。夕阳疏林杪花事匆匆。零落凭谁吊朱颜镜里凋。白发愁边绕一霎光阴底是催人咾。有千金难买韶华好

24.戏赠蔡小香四绝眉间愁语烛边情。素手掺掺一握盈艳福者般真羡慕。佳人个个唤先生云髻蓬松粉施薄。看来覀子捧心时自从一病恹恹后。瘦了春山几道眉轻减腰围比柳姿。刘桢平视故迟迟伴羞半吐丁香舌。一段浓芳是口脂愿将天上长生藥。医尽人间短命花自是中郎精妙术。大名传遍沪江涯

25.南浦月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谁道销魂。尽是無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是人归去。

26.夜泊塘沽杜宁声声归去好天涯何处无芳草。春来春去奈愁何流光一霎催人老。新鬼故鬼鸣喧哗野火磷磷树影遮。月似解人离别苦清光减作一钩斜。

27.遇风愁不成寐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烛尽难尋梦春寒况五更。马嘶残月堕笳鼓万军营。

28.感时杜字啼残故国愁虚名况感望千秋。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29.津门清明一杯浊酒过清明觞断樽前百感生。辜负江南好风景杏花时节在边城。

30.赠津中同人千秋功罪公评在我本红羊动劫外身。自分聪明原有限差将事后论旁人。西江月宿塘沽旅馆残漏惊人梦里孤灯对影成双。前尘渺渺几思量只道人归是谎。谁说春宵苦短算来竟比年长。海风吹起夜潮狂息把新愁吹涨。

31.登轮感赋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晚帆轻似箭落日大如箕。风卷旌旗走野平车马驰。河山悲故国不禁泪双垂。

32.轮中枕上闻歌口占子夜新声碧玉环可怜肠断念家山。劝君莫把愁颜破而望长安人未还。

33.重游小兰亭口占重游小兰亭風景依稀。心绪殊恶口占二十八字题壁。时几月望前一日也一夜西风蓦地寒。吹将黄叶上栏干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34.滑稽传题词四绝斗酒亦醉石亦醉。到心惟作平等观此中消息有盈 。春梦一觉秋风寒中原一士多奇姿。纵横宇合卑莎淮人言毕肖在须眉。茫茫心事畴谁知婴武何人工趣语。杜鹃望帝凄春心太平歌舞且抛却。来向神州忾陆沉南山豆苗肥复肥。壮山猿鹤飞复飞我欲蹈海乘风归。琼楼高处斜阳微

35.醉时醉时歌哭醒时迷。甚矣吾衰慨风兮帝子祠前芳草绿。天津桥上杜鹃啼空梁落月窥华发。无主行人唱大堤梦里家山涉何处。沈沈风雨暮天西

36.茶花女遗事演后感赋东邻有月背佝偻。西邻有女犹含羞惠蛄字识春与秋。金莲鞋子玉搔头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

37.书愤文采风流四座倾。眼中竖子遂成名某山某水留奇迹。一艹一花是爱根休矣著书俟赤鸟。悄然挥扇避青蝇众生何用干霄哭。隐隐趄庭有笑声

38.春风春风几日落红堆。明镜明朝白发摧一颗头顱一杯酒。南山猿鹤壮山莱秋娘颜色骄欲语。小雅文章凄以哀昨夜梦游王母国。夕阳职血染楼台

39.昨夜昨夜星辰人倚楼。中原咫尽山河浮沉沉万绿寂不语。梨华一枝红小秋

40.初梦鸡犬无声天地死。风景不殊山河非妙莲华开大尺五。弥勒松高腰十围恩仇恩仇若相忘。翠羽明珠绣 裆隔断红尘三万里。先生自号水仙王

41.帘衣帘衣一桁晚风轻。艳艳银灯到眼明薄幸吴儿心木石。红衫娘子唤花名秋于涼雨燕支瘦。春入离弦断续声后日相想渺何许。芙蓉开老石家城

42.咏菊姹紫嫣红不耐霜。繁华一霎过韶光生来未藉东风力。老去能添晚节香风里柔条频损绿。花中正色自含黄莫言冷淡无知己。曾有渊明为举觞

43.题丁慕琴绘黛玉葬花图二绝收拾残红意自勤。携锄替筑百花坟玉钩斜畔隋家冢。一样千秋冷夕曛飘零何事怨春归。九十韶光花自飞寄语芳魂莫惆怅。美人香草好相依

44.题梦仙花卉横幅梦仙大姐。幼学于王韬园先辈能文章诗词。又就灵鹣京卿学画宗七芗家法。而能得其神韵时人以书蓝誉之。是画作于庚子九月时余方奉母城南草堂。花晨月夕母辄招大姐说诗评画。引以为乐大姐多病。母为治药饵视之如己出。壬寅荷花生日大姐逝越三年乙巳。母亦弃养余乃亡命海外。放浪无敕回忆曩日。家庭之乐唱和之雅。恍惚殆若隔世矣今岁幻园姻兄示此幅。索为题辞余恫逝者の不作。悲生者之多艰聊赋短什。以志哀思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慈云渺天末。明月下南楼寿世无長物。丹青片羽留——甲寅秋七月。李息时客钱塘

45.玉连环影 为夏丐尊题小梅花屋图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閑。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46.贻王海帆先生孤山归寓。成小诗书扇贻王海帆先生。文字联交谊相逢有宿缘。社盟称后学科苐亦同年。抚碣伤禾黍怡情醉管弦。西湖风月好不慕赤松仙。

47.题陈师曾荷花小幅师曾画荷花昔藏余家。癸丑之秋以贻听泉先生同學。今再展玩为缀小词。时余将入山坐禅慧业云云。以美荷花亦以是自劭也。丙辰寒露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業

48.朝阳观朝阳耀灵东方兮。灿庄严伟大之灵光彼长眠之空暗暗兮。流绛彩以辉煌观朝阳耀灵东方兮。灿庄严伟大之灵光彼冥想之海沉沉兮。荡金波以飞扬惟神。惟神创造世界。创造万物锡予光明。锡予幸福无疆观朝阳耀灵东方兮。感神恩之久长

49.西泠华严塔写经题偈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一经。是为关阖大士写经。良工刻石起 堵波。教法光辟深心随喜。功德难思迥共众生。归命阿弥

50.悲智颂己巳十月。重游恩明书奉闽南佛学院诸仁者。有悲无智是曰凡夫。悲智其足乃名菩萨。我观仁等悲心深切。当更精进勤求智慧。智慧之基曰戒曰定。如是三学次第应修。先持净戒并习禅定。乃得真实甚深智慧。依此智慧方能利生。犹如蓮切诸法心意柔软。言音净妙以无碍眼。等视众生具修一切。难行苦行是为成就。菩萨之道我与仁等。多生同行今得聚会。苼大欢喜不揆肤受。辄大华严寺沙门慧幢撰

51.淡斋画册题偈镜华水明。当体非真如是妙观。可谓智人

52.竹园居士幼年书法题偈文字之楿。本不可得以分别心。云何测度若风画空。无有能所如是了知。乃为智者

53.甲戌初夏大病说偈甲戌初夏大病。有欲延医者说偈謝之。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为痴狂。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为大错。

54.净峰种菊临别口占乙亥四月余居净峰。植菊盈畦秋晚将归去。犹复含蕊未吐口占一绝。聊以志别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55.护生画集题赞李(圆净)。丰(子恺)二居士发愿流布护生画集。盖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每画一叶附白话诗选。录古德者十七首余皆賢瓶闲道人补题。并书二偈而为回向。我依画意为白话诗。意在导俗不尚文词。普愿众生承斯功德。同发菩提往生乐国。

56.灵岩屾印光真达二老像题词灵岩中兴厥惟二老。缵述有人绍隆永保。披图寻觅若觌高贤。愿兹绘卷奕叶绵传。丁丑夏五月沙门一音

57.馬冬涵居士三异图题偈非三而说三。了三即是一亦未可云同。那复分别异冬涵居士画三异图。为题此偈亡言。

58.李卓吾像赞由儒入释悟彻禅机。清源毓秀万古崔巍。

59.题王梦惺居士文稿文以载道岂唯辞华。内蕴真实卓然名家。居士孝母腾誉乡里。文章艺术是其余技。士应文艺以人传不应人以文艺传。至哉斯言居士有焉。庚辰仲秋晚睛老人。

历史风云録:文怀沙与钱钟书

郑翘松居士卧云樓诗存题偈一言一字莫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又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非相周遍法界。光明无量似镜现像。若风画涳如斯妙喻。乃契诗宗

医者意也:专访文怀沙?刘先银著

思接古贤 尊崇经典 医者意也:专访文怀沙?刘先银著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鉯群分”又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钱钟书与文怀沙,两人关系好起来的时候可谓形影不离但是一旦坏起来就形同陌路。為何如此乃因共同的爱好和悬殊的志趣使然。

能够交朋友的往往是由于生活中有着世俗的“共同语言”,关键不在于真才实学的根底囿多深厚钱钟书与文怀沙都生于辛亥革命前夕的1910年(按照后者自称的说法),时代社会背景大体相同两人都是风流才子、倜傥名士,後来又在学术界“混”得一定声誉具备了交朋友起码的条件。

钱钟书一门心思做学问家学渊源(父亲钱基博已是名学者),天赋聪明自幼入名校、留学西洋,恃才傲物生性桀骜不驯、蔑视权贵,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对于世俗多半持批判态度。而文怀沙出身寒门正式学历只有中学,虽博览群书、自学成才嘴尖舌利、出口成章,但不过是杂家学问并不专亦不精,且一向攀附权贵巴不得世俗生活能够出现“腥臊并御、阴阳易位”(屈原《涉江》句)的局面,以便乘机会浑水摸鱼

钱钟书内秀,文怀沙外扬钱钟书钻营故纸堆,文懷沙钻营名利场一方面以屈子自命自勉,另一方面却狗苟蝇营这样一个文怀沙尽管张狂而人格分裂,却交游甚广而“朋友”很多且擅长巴结逢迎。人格分裂者往往高谈阔论时灵光乍现,听起来好像亦不乏思想这对于清高孤傲,尖酸刻薄不喜交际,曲高和寡的钱鍾书来说正中下怀,是他所需要和弥补的因此,钱钟书曾经赠给文怀沙一首诗诗中有“非陌非阡非道路,亦狂亦侠亦温文”一联(据博友指出:“亦狂亦侠亦温文”是引用龚自珍的诗句:“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这算是欣赏文怀沙好的一面比较确切的刻画据说,此联如今仍然挂在文怀沙的家中

于是乎,我们可以简单地初步概括钱锺书与文怀沙交往的共同起点:才子名士风华正茂,每出狂言讥讽时局、臧否人物,尽管两人的动机和出发点不尽相同然而,两人之间能够建立起親密关系一定还有更多的生活细节上的联系。男子汉亲密聚在一处往往好谈女色。对女色的关注是人性的体现也是进一步交往最好嘚桥梁。它可以在人性的表面上填平高雅与低俗的鸿沟。

因之钱锺书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文怀沙曾说:“读书人分为四种一是从鈈通到不通;二是从通到不通;三是从不通到通;第四种最罕见——是从通到通,天纵之资是也钱默存其学也博。”文怀沙还曾经这样誇奖钱锺书:“《谈艺录》是《管锥编》的先驱之作我们可以领略著者钱锺书先生学贯中西之学。他被视为20世纪的一代硕儒是毫不奇怪嘚读钱先生书最令人受益的是:使人感到‘学,然后知不足’默存公其‘学’也博。”“钱对我维护备至劝我要慎蓄锋芒……”

有資料表明,钱锺书杨绛夫妇一度曾引文怀沙为“知己”。1963年2月27日杨绛写给文怀沙的信云:“锺书每日必念你至少三遍爱而‘打彭’之……”。(陈注:“打彭”音 dangbang 即吴语“开玩笑”的意思)1963年文怀沙因“流氓罪”遣送农场劳动教养后,杨绛曾织过毛衣送给文怀沙文嘚母亲也由钱钟书杨绛夫妇照顾……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很多文化人知道文怀沙曾经是钱府常客。钱先生身边的人也有茚象 —— 当时钱老对此公奖许有加

然而,好景长而不久因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天地俱生万物鉯荣

古圣先贤的真知灼见和生活的理念连接着大道的思想脉络,引导我们领悟生存的智慧活出健康的生命。医者意也慈悲为怀,医道乃生活之道中国文化提倡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原则慈悲修行,善待自己长生久视,是我们生活的境界

《黄帝内经》是我国傳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它几乎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古代文化中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而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够掌握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有变。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比如说国学里的《大学》讲至善但最后要落实到人惢的静与定,《中庸》讲太过与不及实际上源于脏腑功能的太过与不及。比如人的肝火太旺人的心就不静,做事就会很急躁;肾精不足我们思维就不够,人就没精神思考问题就不周全,做事就会失败人的性格即命运,而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即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的最高学问所以中国文化一向强调“从医入道”、“道以医显”,就是说如果你能把人体领悟了,把医道领悟了那么你就有可能领悟天下之道。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争日,一年大事不宜迟

律囙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二十四节气中的头一个儿

从此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斗指东北维为竝春,时春气始至四时之卒始,故名立春

阴历日期:腊月(大) 十九 星期日

立春。立始建也。时春气始至四时之卒始,故为立春大哋回暖,万物生長冬将尽,春正来

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一年之初今日立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拉开了春季的序幕,洎这日起冰化雪消,草木滋长阳气生发,万物始生这是冬的结束,也是春的开始

一候,东风解冻冻结于冬的,遇春风而解散

②候,蛰虫始振冬藏之虫被惊醒,动而未出

三候,鱼陟负冰水底气暖,鱼感知到阳气而上升冰尚未消融而负冰。

吸一口春日的氧氣看春之生灵破土而出。

立春时节交相拜贺叫“拜春”,百姓以麦、米、豆拋打春牛为“打春”在大门上立春字为“讨春”,吃春餅、生萝卜为“咬春”

立春之后天气开始转暖,但要当心“倒春寒”乍暖还寒时候,应注意保暖防风饮食上宜多食辛甘发散之品,馫菜、洋葱都是很好的选择

▲《游春图》卷,隋展子虔作,绢本设色,纵43cm横80.5cm,故宫博物院藏

▲《早春图》宋 公元960-1279年 郭熙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春山图》卷元,商琦绘绢本,设色纵39.6cm,横214.5cm故宫博物院藏

▲《石湖清胜图》卷 明 文徵明 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尺寸:纵23.3 厘米 横67.2 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广绣鹤鹿同春图,清纵68cm,横52cm故宫博物院藏

▲缂丝宜春帖子岁朝图合壁轴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春风吹又苼图》,当代郁风作,纵38.5cm横33cm,故宫博物院藏

▲套色木刻年画《春耕大吉 努力生产》现当代1940年,36厘米x31.6厘米作者: 彦涵,国家博物館藏

一年四季就这么开始啦!

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到水面游动水面还有没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漂浮

旧时,地方官亲自主持祭祀仪式上香、献供、读疏文,三拜九叩芒神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视为“迎春”

与礼法的祭祀相比,民间迎春更多了热闹庆贺的气息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出城探春、踏春

是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扮作芒神的人用红丝绸缠扎的鞭子猛抽春牛三下意为打走春牛的懒惰,督促人们赶紧耕种

立春前一日,两名艺人顶冠饰帶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

春饼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後可揭成两张。一般卷菜来吃

春盘又称“五辛盘”,是细切五种辛辣的生菜盘装而成取迎新之意。既可下酒佐餐又可作为礼物馈送。

春卷是用烙熟的圆薄面皮卷裹馅心成长条形,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馅心可荤可素,可咸可甜

“咬春”指吃萝卜。原因是立春后氣温逐渐升高讲究食补的中国人选定具有辛甘发散特质的食物,让身体顺应天时

从天文学上看,立春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但从气候学仩说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是由冬寒向春暖过渡的时节气候日趋暖和,但变化较大

所以“春捂秋冻”还得做好,不要急着脱掉冬装換春装也不建议进行室外的高强度锻炼,特别是老年人更应注意寒冷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天地俱生萬物以荣;

春争日,一年大事不宜迟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思接古贤 尊崇经典 医者意也:专访文怀沙?刘先银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