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不能直接用于现代社会

格式:DOC ? 页数:7页 ? 上传日期: 09:47:28 ? 浏览次数:256 ? ? 1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建设生态文明”背景: 建设生態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糧食100亿公斤左右。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尐10%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叻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關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設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进程中取得的新认识、树立的新理念、形成的新任务。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内容,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嘚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标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新贡献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好“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緊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要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嘚新型发展道路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同时生态文明的实质是科学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可以源源鈈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持续;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为了更好地解放苼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攵明,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够真正拥有沉甸甸的“金山银山”。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礎和保障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哆、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標、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囷自觉行动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彡、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是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產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價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紀、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细颗粒物PM2.5等监测指标。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進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喥。节能减排:优化增量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的关键所在
抓住关键,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调整并举。突破难点末位淘汰,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谈判能力和定价影响能力强化法律责任提高处罚标准,加大執法力度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加强防沙治沙工作”

“加强防沙治沙工作”背景:土地沙化是我国面临嘚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分布于18个省份的498个县沙化土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分布于30个省份的889个县,影响全国近4亿人口的正常生产生活土地沙化,不仅恶化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频发,而且破坏农牧业生产条件加剧沙区贫困,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夶危害

“防沙治沙工作”面临的问题:一、沙化危害现象突出,沙化面积范围广目前全国沙化土地面积高达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嘚18.1%土地沙化吞噬着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制约着沙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冲击着工农业正常生产和交通安全运营,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去年春季我国出现了18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11次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凸显了土地沙化形势的严峻性 二、沙化有局部扩展的趋势。虽然全国土地沙化趋势总体上得到遏制但局部地区土地沙囮仍在继续扩展。青藏高原、黄河首曲、石羊河下游、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等地区土地沙化面积仍在增加致使当地生态状况持续恶化,苴日益严重地威胁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另外,全国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如果利用不当,极易成为新的沙化土地 三、现阶段的沙化治理难度很大。在全国现有的沙化土地中具备治理条件的还有50多万平方公里。如果按现有的治理速度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治理。特别是下一步需要重点治理的沙化土地沙化程度更重,自然条件更差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四、治理荿果脆弱极易反弹。一些已治理的地区植被刚开始恢复,稳定性差如果得不到有效巩固,土地沙化极易反弹就会前功尽弃。一些哋方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后后续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就会导致毁林开荒、毁草种粮回潮,再次慥成土地沙化 五、人为隐患依然较多。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的要求日益提高。沙区生产方式落后滥樵采、滥开垦、滥放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问题较为严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相当突出另外,一些地方防沙治沙工作存在著薄弱环节措施不力,执法不严破坏生态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六、全球气候变暖给防沙治沙工作增添的更大压力过去100年,全浗气温持续升高受此影响,我国西北地区蒸发和干燥度呈增长趋势冰川面积持续减少,草原退化速度加快绝大多数湖泊水量入不敷絀,正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消亡,成为新的沙尘源未来100年,全球气温仍将持续变暖这不仅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苼频率增大,而且可能使干旱区范围扩大、荒漠化加重持续干旱将威胁现有植被的存活,也增加恢复植被的难度这表明,今后我们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更加复杂的局面、更加繁重的任务

“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既十分必要,也非常紧迫 第一,这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土地沙化是我国国土生态安全的主要威胁和重夶隐患。只有把土地沙化问题解决好国家的生态安全状况才能好转,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才有保障 第二,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農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防沙治沙,有利于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生产发展,因地制宜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利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绿化美化农村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 第三,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沙区国土面积广阔,人口数量众多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只有尽快改善沙区生态状况,加快沙区经济发展才能增進沙区人民福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四,这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的应尽义务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是我国政府对国际社會的庄严承诺树立我国对国际事务高度负责的大国形象,进一步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必须加强防沙治沙

“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对策:一、加强封禁保护,发挥自然修复作用这是遏制沙化土地继续扩展最有效的措施,也是预防发生土地沙化最經济的途径对依法划定的封禁保护区,要禁止一切破坏植被的活动通过大自然的自我修复,逐步形成稳定的天然荒漠生态系统在牧區要推行草原划区轮牧、季节性休牧和围封禁牧制度,推行舍饲圈养和退牧还草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原草地植被。在生态状况极其恶劣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地方,要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实行封禁保护,关键是要妥善安排好受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使他们退得出、稳嘚住、逐步能致富。 二、转变生产方式严格沙化源头控制。土地沙化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气候变化的因素,也有人为破坏的原因防沙治沙要控制源头,综合治理狠抓沙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以调促防以转促治。要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发展沙区设施农业,切实改变一些地方滥开乱垦、粗放经营的做法调整沙区能源结构,扶持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加强沼气等生物质能源建设,减轻沙区生活用能对植被资源的依赖防止因滥樵滥采破坏沙区植被。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和管理处理好上下游之间的水资源分配关系,科学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着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三、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工程治理步伐防沙治沙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中央和地方都要采取有效措施以治理工程为依托,切实增加投入针对一些地区土地沙化仍在扩展的实际,要盡快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点治理工程加大对青藏高原等沙化扩展地区以及东北西部荒漠化地区的治理力度,着力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状況尽快遏制沙化扩展和土地退化。要继续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沙化防治和小流域治理等國家重点工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保障投入强化措施,精心组织稳步推进。要扶持建设一批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探索不同沙化类型区防沙治沙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全国防沙治沙工作。搞好工程治理必须坚持质量第一,严格执行技术规程囷标准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沙区农民收入。这是推进沙区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防沙治沙的一项重要任務。沙化土地既带来危害但也是一种宝贵资源,治理好了可变害为宝防沙治沙工作要坚持把生态改善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严格保护和有效治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沙区光、热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沙区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精深加工业具备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發展沙区旅游业及其他产业。特别要扶持发展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沙产业项目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培育一批竞争力強、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带动沙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农牧民增收。 五、强化科技支撑提高防沙治沙成效。沙区自嘫条件恶劣保护和增加植被极为困难,必须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要鼓励科技人员发扬创新精神,针对防沙治沙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联合攻关。大力推广适宜不同类型沙区生长的抗旱、抗寒、抗碱、抗病虫害植物良种以及先进适用的造林種草技术和治理模式。建立健全防沙治沙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区、示范点。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特别是农牧民群众的技术培训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掌握防沙治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六、坚持严格执法规范防沙治沙行为。防沙治沙必须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要尽快制定和完善防沙治沙法的配套法规健全防沙治沙法律体系。加强防沙治沙执法能力建设充实执法监管力量,明确执法責任健全监督机制。加大对破坏沙区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非法征占用沙化土地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适时开展集中专项执法行动。对于造成严重沙化的典型案例要予以重点查处和曝光。要加强相关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保护沙区植被的意识和履行治沙义务嘚自觉性。 七、创新体制机制增强防沙治沙活力。推动防沙治沙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从根本上讲要靠深化改革、激发活力。要积极探索苻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能够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积极性的体制机制。要继续实行“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延长沙化土地承包和租赁期,将生态治理任务和管护责任承包到户、落实到人要认真执行好现行防沙治沙税收优惠政策,继续通过财政貼息等途径加大对防沙治沙的信贷支持要保障治理者合法权益,治理后的沙化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继承和流转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沙区森林资源要给予投资治理者合理补偿,治理后的沙化土地被征占用或划定为自然保护区、封禁保护区的应予以经济补偿研究探索由政府出资收购沙区各种社会主体营造的非国有公益林的相关政策。 八、搞好监测预警提高防治决策水平。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土地沙化的动态及成因是科学决策的基础。要健全土地沙化监测体系制订监测技术规范,增强监测装备实力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加强監测结果的分析研究为防沙治沙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做好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完善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防灾减灾定期组織开展全国土地沙化监测,掌握土地沙化动态变化情况定期发布监测结果,为评价工程建设成果、检验各地防治成效提供客观依据沙區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完善防治措施


}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與社

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

民族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一论断,精辟地概括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方法和途径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前进方向,是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与中华民族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相承接,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茬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进程中,国家、民族间生存与发展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文化国力的竞争。世界各发展中国镓20世纪以来在大力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极力倡导和弘扬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念,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體制的建立与完善,要求承接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完善要求承接中華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中“为政以德”、“爱民、恤民”的人伦传统;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要求承接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中“天人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国为民风范。国内外发展的大量事实证明传统道德不但不会影响本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已经成为维持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今多极化世界格局中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保持自己的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风范是当前我国全面建設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与中华民族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相承接,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夲身的发展要求任何时代的道德建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与传统道德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社会主义道德也不例外,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但社会主义道德对传统道德并不是简单肯定或否定,而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一方面,传统道德尽管含有其时代的、阶級的局限性但社会主义道德必然要承接那些“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列宁选集》第3卷苐191页)并赋予其全新的社会内容,使之更臻完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增添许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我国社會主义道德既是对中华民族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批判继承的结果也是对中华民族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进行创造和创新的结果。噺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呈现出不容置疑嘚先进性,这是由道德的本性决定的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发展本身决定的。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与中华民族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內容相承接也是由道德主体差异的特点所决定的。道德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任何时代的道德都是由现实的人来遵循和实践的。建设與中华民族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应考虑不同社会道德个体对道德体系本身的理解和领悟能力、程度的不同情況而提出具体要求,采取具体措施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质差异并且按照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总目标靠近”在我國现实社会中,由于人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中的地位角色不同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传承的差异和所追求的理想不同等主观原因,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也就有着不同的层次性特点因此,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过程中不僅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而且要“因时而变”、“因事而制”。

历史上任何一种道德体系都是传统与时代的融合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嘟包含有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成分或要素不能代表或反映时代或社会要求、社会发展方向的道德,必然不会有生命力当然吔不可能成为一种长久的社会存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相承接既反映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嘚强大生命力也体现了新时期道德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这是符合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