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住在河边。他们如何在日常多少人为了生活奔波中利用它呢

(教学反思、辅导学困生等)

教學要求 1. 理解生命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2. 感受物种变化和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

3. 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存在状态

教学重点生命的历史可以在┅定程度上反映生存环境转变的历

史物种受生存环境的重要影响,或灭绝或进化。

教学难点物种更迭但生命依然生生不息。

1. 师:同學们你们喜欢看科幻片吗你们看过《侏罗纪公园》吗?

2. 学生分组交流:我们看的电影里恐龙为什么会复活?

3. 分组议一议:人们凭借什麼直到恐龙的样子还能够模拟出恐

1.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生命故事”部分后交流:知道了化石的哪些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生命探索”部分內容,交流:骨骼不断增生

的怪鱼-----伍氏献文鱼

3.了解“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相关知识。

4.学生阅读教材“生命加油站”的内容交流科學家关于恐龙灭绝

的多种假说,思考恐龙消失带给人类的启示

}

一年级(上)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課题:认识新朋友小小学具用处大

教学目标:1、学会介绍自己,学会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认识各种学习用具,学会使用了解他们的使用方法。

2、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词汇,学会独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用具

3、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难点:选择个别文具的替代品

开学了大家都认识自己的同学吗,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新朋友吧

图上的小朋友都穿着怎样的服装,有什么特点哪个是维吾爾族的小朋友,最后一位小姑娘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她像什么民族。

有三位小朋友他们是怎么介绍自己的,你会不会这么介绍

还有两個小朋友,他们分别是怎么介绍自己的

}

欣乐整理于19年11月

1.1 认知研究的各种影响

1.1.6 “认知革命”与认知科学的诞苼

1.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2.3 控制观察和临床访谈

1.2.5 对神经基础的研究

1.3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1.3.1 信息加工的方法

1.3.2 联结主義的方法

1.认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自己大多数的认知经验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认知活动的运作是如此按部就班以至于根本就不会去注意它们。然而只要仔细审视就会发现,许多认知活动的复雜程度是令人惊讶的
2.我们考察了认知研究中的不同传统流派,将研究的历史至少追溯至冯特在莱比锡的实验室我们已经看到不同流派嘚思想如结构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学派以及这些流派是如何构筑认知研究问题的。
3.结构主义作为一个与威廉·冯特相联系的心理学学派,致力于寻找和发现那些能够解释我们直接意识经验的法则和原理。结构主义者尤其期望找到构成心理的最简单的基本单元並确认这些单元是如何进行组合以形成复杂心理现象的。
4.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威廉·詹姆斯,该学派将心理学的基本目标锁定为了解心理的机能,即这些心理机能使得个体适应周围环境的方式。
5.行为主义有时被看作机能主义的一个分支它认为心理学的核心任务是科学地研究行为,即心理经验的可观察结果激进的行为主义者坚持认为,与不可观察的主观的心理状态(如意识)以及不可观察的主观过程(洳预期、相信、理解、记忆、期望、决定、知觉)有关的内容都应屏除在心理学研究的大门之外。
6.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心理學现象不能还原成简单的元素,而必须以其整体的面貌和形式来加以分析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观察者不是以经验中简单、基本的感觉特点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觉而是将经验的完整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
7.弗朗西斯·高尔顿强调个体差异认为即使是成人,茬认知特性、能力和偏好方面也是存在差异的
8.当今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既受到领域之外其他学科的影响,也为其他学科的创新做出了贡献这些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传播学、工程学、语言学、进化论以及人类学
9.认知心理学利用了许多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准实验、有控制的观察和自然观察。
10.我们回顾了当代认知研究中4个主要范式或知识框架范式会让研究者采用特定的假设、引领问题和研究方法。
11.信息加工范式强调阶段性的信息加工和加工进程中信息的特定储存
12.联结主义方法将认知加工描述为一种网络联结的激活与抑制模式,這一网络联结是在简单(且通常是众多)的加工中形成其各自的运行是并行的。
13.进化论范式考察的是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后认知加工是洳何受到环境压力的影响而被塑造的。
14.生态学范式强调的是环境和情境影响塑造认知加工进行方式的途径

2.2.1 官能心理学和颅相学

2.2.2 失语症研究和其他映射技术

2.4.3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2.4.4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2.5 其他记录大脑活動的技术

1.后脑包含了一些从进化上来说最为原始的结构,负责将信息从脊髓传递至大脑调节生命支歭功能,以及保持平衡
2.中脑包含了许多“中继”中枢,在大脑不同的区域之间传递信息
3.前脑包含丘脑、下丘脑、海马体、杏仁核以及夶脑皮质,这些结构与记忆、语言、计划和推理等认知加工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
4.大脑皮层有四叶:额叶(与运动和计划有关)、顶叶(與接收和感觉信息统合有关)、枕叶(负责加工视觉信息)和颞叶(加工听觉信息以及味觉和嗅觉的信息)。
5.虽然有一些脑区有特定的机能进驻(例如运动皮质区和主要体觉皮质区),但是大多数高级认知加工并不会映射于某一特定的神经区域
6.失语症作为一种语言障碍,可以追溯到两个脑区:布洛卡区和威尼克区尽管其他脑区也与之有关。
7.对于多数人而言大脑半球都会显示出偏侧优势左半球通常加笁分析性的信息,右半球则加工合成性的信息然而,在一般的大脑运行过程中两侧半球会有广泛的联系。
8.科学界已经发展出众多测量記录认知加工时大脑运作的方法其中主要的技术包括CAT扫描,MRI、PET扫描fMRI、EEG记录、ERP记录以及TMS。

3.1 格式塔学派对知觉的看法

3.2 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

3.3 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3.3.3 字词知觉的联结主义模型

3.5 知觉损伤:视觉性失认

研究者提供了一些研究知觉的不同方法尽管他们的理论假设与实验方法有所不同,但至少在如下第1和第2两条普遍原则上达成了共识
1.知觉不仅仅是静态的、個别感觉输入的总和。知觉显然还包括对我们接收到的感觉信息的整合或许还包括对它们的解释。知觉不是简单地从外部世界接收信息而是由此建立一个复制的内部表征。
2.知觉有时会“看见”一些实际并不存在的东西(如主观轮廓例子中所示那般)有时会曲解客观事粅(如其他一些情境效应的例子中所示那样)。知觉既包括将从外界获得的小片段信息组合成大块的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包括由知觉者的期望和对刺激的认识所引导的自上而下的加工。
3.从背景中将图形分离出来是一项重要的知觉任务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关于我们是洳何完成这些任务的原则,其中包括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闭合律和协变律所有原则都遵循完形律,即在知觉者对一个刺激做出的所有可能的解释中他(她)会选择一个能产生最为简单和稳定的形式。
4.不同的自下而上的知觉模型包括模板匹配即知觉者通过将模式與储存的心理表征相匹配的方式对模式进行识别;原型匹配,指储存的心理表征不是对刺激的精确复制而是一个理想模型;特征分析,指首先识别模式和物体的特征或成分然后将这些特征或成分组合在一起,形成整合性的解释
5.自上而下的知觉模型把知觉者的期望纳入解释感觉信息的模型中。对字词优势效应的研究则显示了情境能改变我们对刺激的知觉
6.字母知觉的联结主义模型说明,即使像识别单个芓母这样的任务(都用单个、简单的印刷字体)也是非常复杂的
7.知觉也包含了知觉者这方的大量活动。我们远不只是简单地记录周围的視觉世界;我们也不是照相机在建构主义直接知觉这两种研究知觉的方法取向上,知觉都被看成心理或生理活动的结果我们在这个信息的海洋中遨游,边行进边搜取信息同时探索更多旅途中有趣的事物。任何知觉理论最终都必须考虑我们日常知觉中自身的活动
8.知覺损伤(如视觉性失认中的面孔失认)意味着患者不能理解和识别所看见的事物。统觉性失认患者对事物轮廓进行识别的能力完好却无法辨认它为何物。联结性失认患者可以(有时速度缓慢)识别物体的特性但过度拘泥于细节。面孔失认病人不能识别人脸不论是亲属、名人还是自己在录像或照片中的脸。知觉是认知研究的基础并且与本书后面要讨论的许多主题有关。比如知觉就直接与第4章的主题——注意有关,注意水平常常影响我们是否能知觉和记住有关的事物当我们在第8章中提到想象的时候,会再次看到人们是如何加工视觉信息的而且,所知觉到的事物往往限制了知觉者处理信息的方式如对信息的记录和存储、思考和从中做出推论等。所以我们会在后媔的章节中继续讨论知觉的问题。

4.2 注意的神经基础

4.2.1 视觉注意的网络

4.2.2 事件相关电位和选择性注意

4.3 自动性和练习效应

4.3.2 自动化加工和注意(控制)加工

4.4.2 自动化的注意假说

4.4.3 实验室以外的分散注意:驾车时移动电话的使用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有关注意的不同理论取向表明心理学家远未能就如何解释注意现象达成共识。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认识。
1.注意是认知当中一个非常具有靈活性的部分我们不应像最初所描述的那样,把注意看成一种严格的、机械限定的系统而应将其视为一个更为灵活的系统,会受到诸洳练习、执行任务的种类以及个人意图等一些因素的影响
2.认为我们在同一时刻能够注意事物的数量是有限的思想,被称为选择性注意ㄖ常生活中的例子、实验中乃至神经生理学方面的证据似乎都表明,我们对主动注意事物的信息加工方式与对非注意事物的信息加工方式昰有所不同的
3.尽管曾经把注意与瓶颈进行类比,但现在更为适合的隐喻似乎已将其比作聚光灯(虽然在隐喻适用的范围上存在争议)這一思想认为,注意在效果上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就好比一个聚光灯照射向某个区域,照射范围内光的多与少取决于它的大小和强度
4.认知神经心理学家已经确定不同的注意神经(大脑)网络,分别定位于大脑的不同区域他们也证实了非注意信息和注意信息的事件相关电位具有不同的模式。
5.对身体方面或认知上的任务进行练习能够改变我们执行任务时所需的注意量。只需要很少的心理容量就能执行的任務被称为自动化任务
6.衡量一项任务或加工是否“自动化”包括三个标准:

①其发生不需要主体自身的察觉;

②其发生没有意识的觉察;

③其发生不会影响其他的心理活动。
然而最近这些标准已经成了批评的对象。
7.一个与实验室对注意研究相关的活生生的研究实例便是對边驾驶边打手机进行的研究。

5.1 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5.4 记忆过程的神经学研究

1.记忆是一个非常基础的认知过程几乎每一个认知活动都会用到。它包含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一个主动嘚建构过程这意味着信息不是“静止地待在”一个仓库中,等着被提取而是被精细化加工着,有时还会被扭曲或建构
    2.一个被称为形態方法的研究记忆模式把记忆分成不同的类型:
  • 感觉记忆,即在特殊的通道中保存记忆一到几秒(由通道决定);
  • 短时记忆即在几秒或幾分钟的较短时间内保持有限数量的信息;
  • 长时记忆,即长时间地将信息保持在记忆中
    3.能保存在短时记忆中(不经复述或编码)的无关信息数量约为7加减2。这一限制能通过组块这样的技术来加以克服但这还需要一些有关信息以及它们如何相关联的知识。
    4.在解释我们为什麼会将信息遗忘时存在一些争论问题的关键在于,记忆储存的信息究竟是衰退或“瓦解”了还是像推测的那样,“被遗忘”的信息实際上被来自其他信息的干扰所掩盖尽管这两种可能性差别很大,但事实上很难设计出一个经得起推敲的实验能将其中一种可能性排除吔许这两个过程都在遗忘中发挥了作用。
    5.Saul Sternberg的研究表明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是以系列的和完全的方式进行的,之后的研究表明这可能取決于呈现刺激的特性
    6.短时记忆的一种新的提法,由Allen Baddeley提出称为工作记忆(WM)。工作记忆包括一个中枢执行系统与协调和控制输入信息囿关;一个语音环路,相当于一个内部“耳朵”;一个视觉空间模板扮演内部“眼睛”的角色;还有一个情节缓冲器,是用来在工作记憶与长时记忆间转换信息的临时储藏地
    7.最近的研究认为,工作记忆容量是有关防止注意分散和分心的重要变量也与用抽象或具体的前提进行推理有关,还同更为一般的保持对注意的控制有关
    8.一些非常令人兴奋的前沿领域研究让我们看到了记忆神经心理学研究的希望。研究者检测了特定大脑结构的作用如记忆形成过程中的海马体和内侧颞叶皮层,并尝试对编码和提取的大脑区域加以定位

6.1 长时记忆的特征

6.1.3 保持时间和遗忘

6.2 长时记忆的细分

6.2.1 语义记憶和情景记忆

6.2.2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6.2.3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6.4 記忆的再建构特性

6.4.4 被恢复的/错误记忆之争

1.峩们在本章以及第5章中发现,认知心理学家采用多种方法研究记忆而这种多样性至少可追溯到艾宾浩斯和巴特莱特等认知心理学的“奠基人”。心理学家之间的一些差异表现在理论取向上:有的心理学家试图证明存在多种记忆存储的观点(例如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記忆)而其他心理学家则关注被记忆信息的加工类型。
2.在记忆形态模型中长时记忆作为大量信息的存储器,通常以语义进行编码保歭时间可达几十年甚至无限长。
3.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强调干扰这一重要机制该观点可这样细加阐述:当要提取的线索与多个目标相关联時,人们用这些线索选取既定目标的可靠性降低
4.人们经常使用记忆术的技巧来帮助自己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常见的记忆术包括位置法、字钩法、交互作用意象法和重新编码
5.当被提取的信息经过分类,或者当提取线索与编码时所用的线索相配时(编码特定性原则)戓者当提取线索区分度很大时,信息的提取较易进行
6.与编码特异性原则相符,研究者发现在以下情况下回忆(而非再认)更容易进行:

  • 囙忆情境和学习情境相同(情境效应);
  • 被试回忆和编码时的药理状态一致(状态依赖学习效应);
  • 被试回忆和学习时的情绪相同(情绪依赖记忆效应
  • 把材料分成若干个短暂的学习段学习,比起用一个较长的学习段来学习也能提高记忆(间隔效应)。
    7.信息提取练习仳如重复地测试,同样被证明可以增强回忆或再认的效果这一现象被称为测验效应
    8.诸多不同的理论假定了长时记忆中的不同记忆系统包括
  •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以及
  • 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
    9.加工水平理论的研究表明:最初的信息加工过程越主动富有意义,信息越昰容易回忆起来这一观点对学生而言有明显的实践意义:如果你想改善自己对将要来临的(期中或期末)测试材料的记忆,与其单纯地閱读、画线或标出重点词语(浅层加工)还不如组织材料并思考其意义(深层加工),这样做往往更为有效
    10.已报告的对人们关于自身苼活事件回忆的研究,在某些方面与本章和上一章中所述的以实验室为基础的记忆研究结果相吻合其中一些报告的发现(例如,记忆的建构性)和实验室发现极其吻合但是以实验室为基础和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研究也有不同的结果。自传体记忆看起来好于对实验室刺激嘚回忆但其中是否存在不同的认知机制仍有待讨论。
    11.对闪光灯记忆和目击者记忆的研究表明即使人们对自己记忆的精确度绝对自信,泹他们对过去的回忆仍会产生错误这表明我们有时对自己记忆的确信度过高,至少存在这样的可能我们对自己的记忆很确信,但结果卻是错误的对目击者证词的研究发现,目击事件的记忆痕迹极具适应性易受事件发生后提出的导向性问题的干扰。
    12.近年来研究者就记憶痕迹能否被长期压抑尔后再回忆起来的问题展开了争论一些研究试图证明通过反复强调,可诱使被试“回忆”起从未发生过的带有情緒性的事件一项研究表明,可被灌输的“错误”记忆的种类可能有一定的范围不过,我们还未确切知晓这些范围
    13.研究记忆缺陷的神經心理学家区分了两类不同的遗忘症。两者似乎都与海马系统或间脑中线区的损伤有关这些损伤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通过颅内损伤、Φ风、大脑缺氧、双侧电痉挛疗法、脑炎病毒或其他如阿尔茨海默症、科萨科夫综合征引起。
    14.顺行性遗忘症是一种从发病时开始往前推进嘚遗忘症无论何种通道或记忆的测试类型它都会有选择性地影响长时记忆(而非工作记忆),并保留了一般知识和熟练操作(尽管后来嘚学习不会外显地被记住)的记忆然而,顺行性遗忘症能够导致技能记忆对最初学习情境的高度特定化而不能迁移至其他类似的情境Φ。
    15.逆行性遗忘症表现为病症出现前习得和存储的记忆信息的丢失失忆的时间跨度因不同患者而不同。通常患者对接近遗忘症开始那段时间内所习得的信息记忆较差。逆行性遗忘症患者也保留了病症开始前“过度学习”的材料包括语言、一般知识及知觉和社会技能等。与顺行性遗忘症一样逆行性遗忘症患者也保留了技能学习的能力。

7.2 概念的形成与新实例的分类

7.2.1 概念和分类的经典观

7.2.2 概念和分类的原型观

7.2.3 概念和分类的样例观

7.2.4 概念和分类的图式/脚本观

7.2.5 概念和分类的知识基础观

1.关于信息在詠久记忆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有一系列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经验验证
2.语义记忆的网络模型认为不同的概念被加以心理表征成为节点,并与其他相关概念连接从而得以传递扩散心理激活。
3.ACT模型也认为有节点存在并进一步假定用以在程序性记忆中表征信息的产生(如果-那么)规则的存在。
4.联结主义模型认为概念是作为一种跨越不同单元的激活模式来加以表征的
5.类别是相似的物体、事件或模式的集合。概念昰对这些类别的心理表征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知识,使之有序化将新接触的事物或模式与先前遇到的建立联系。
6.在概念研究中共有伍种主要的方法它们本身又可以归入两大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一类和以解释为基础的一类。
7.以相似性为基础的类别包括经典观、原型觀和样例观(以及图式观的一部分)其包含的各种方法都认为,分类是建立在一个示例与该类别某种抽象的特别说明(如一个定义或鍺原型等)或者与一个或更多已存储的样例的相似性的基础上。
8.以解释为基础的分类包括图式/脚本观的一部分和知识基础观却认为人们昰在示例和类别之间有意义的联系基础上对示例进行分类。
9.概念的经典观认为每一个概念都是由一组必要而且充分的特征加以定义的
10.概念的原型观认为,人们是通过将事物与它们的心理抽象物即原型加以比较来进行分类的,原型是对某类物体或事件的理想化表征
11.概念嘚样例观认为,我们存储特定的单个实例并且使用这些存储的表征进行分类。
12.图式/脚本观的方法将概念看作图式是由特定部分组成的信息集合,可以填充情景中各部分的缺失值
13.知识基础观的支持者认为,人们使用自己的理论指导对事物的分类专家有比新手更为复杂嘚理论,也因此有着不同的心理表征

8.2 表象的实证研究

8.2.1 表象嘚心理旋转

8.3 心理表象的性质

8.3.1 视觉表象的原则

8.3.2 对心理表象研究及其悝论的评论

8.4 神经心理学的发现

1.视觉表象是知觉经验的心理表征。此外还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其他感觉嘚表象每一种都可认为是某一种知觉经验的心理表征。
2.记忆的双代码假说认为当信息可以同时通过一张语词标签和一幅视觉表象来进荇代码时,相对于只能用一张语词标签来代码的信息而言该信息的可记忆性得以增加。
3.并非所有的心理学家都相信这两种不同代码的存茬对于只有一种命题代码用于完成前述视觉表象任务这种说法,尽管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但许多认知心理学家仍然相信某些视觉特殊性代码的存在。
4.视觉表象的研究显示表象功能在某些方面类似于内部图像,经历着某些心理操作和转换这些心理操作和转换的运作方式与相应的物理操作和转换相似。
5.然而其他的研究者与理论家已指出了“表象如同图像”这一隐喻的局限性。表象与图像的作用在许多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如Farah(1988)这样的研究者因此总结,“表象从它必然表征是从视觉感觉通道获得信息的意义上看并非是视觉的,而是在運用某些与视觉一致的神经表征机制方面体现出视觉的性质”(p.315)
6.Finke(1989)概括了视觉表象的5条原则

7.神经心理学的发现结合旧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区分鉴别不同的观点。那些显示在形成表象时视觉皮层有所激活的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视觉表象的加工过程与视知觉嫃实信息的加工共享同一种神经活动基础。
8.表象必然是一种个体化的心理体验而当认知心理学与神经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汇总到一起时,則更加令人兴奋许多人认为,表象的经验主义研究是在理解认知(个人化的心理经验的集合)是如何运作的这一宏大任务上取得的重要勝利
9.视觉表象可以看作空间知觉更广义话题的一部分。空间知觉包含了人们获得、存储和使用空间位置信息来导航的方式

9.2 语言的理解和产生

9.2.2 语言产生中的言语错误

9.2.6 格瑞斯交谈原则

9.3.3 神经心理学的观点和证据

1.要稱为语言就必须表现出

  • 规则性(即由一系列称为语法的规则进行管理)和
  • 产生性(可以表达无数的观念想法)的系统。
    2.研究者谈到人们“遵循”语言规则时是把对规则的有意注意内隐使用区分开来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均认为
  • 前者并非是人们应用绝大多数语言规则嘚方式,而
  • 后者是指:尽管一个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语言规则的存在不能明确地表述其内容,但仍然遵循它
    3.语言在以下几种水平上被建構:
  • 句法(排列和建构词语在句中的位置)、
  • 语用(语言在实际中使用的方式)。
    每个水平都有各自不同的一套规则与之相对应
    4.人们产苼和理解语言时均需使用不同的语言规则。我们建立知觉系统的许多方式有助于我们较容易地掌握极其复杂的语言加工任务尽管遇到的佷多说话方式都是含糊不清的,我们却可以利用上下文或者其他策略来选择最合适的意义
    5.知觉语境的影响存在于诸多层面。语境甚至可鉯影响个别声音的知觉音素修复效应证明人可以毫不费力地“填补”一段话中由实验者预设的空缺。语境还影响了个人表达语句的方式不过Swinney(1979)的研究发现,语境发生作用并非即时的而是需要稍稍延后(几分之一秒)。
    6.人们似乎是在将句子解析为句法构成时构建了句孓的意义当加工过程完成时,表现为丢弃句中的单个词语而仅仅保留了要点虽然有很多句子存在一定程度的歧义,但人们似乎也能非瑺迅速地解决问题
    7.在加工文本段落时,听和读似乎受到单个单词的难度和句法复杂度的影响以及命题复杂性、句子间关系和该段落所處上下文的影响。一些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运用故事语法来理解较大的、综合性的文本片断的。
    8.交谈与文本的口头表达似乎也是由一個内隐规则体系来进行管理的被称为格瑞斯合作交谈原则。那些故意违反这些原则的人一般是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 制造幽默或者讽刺效果;
  • 试图结束或者避免某个交谈;
  • 以及显示出对其交谈对象的巨大漠视。
    9.关于语言和其他认知过程的关系有两种差异很大的假说:模塊假说沃夫的言语相对性假说
  • 模块假说认为语言的某些方面(尤其是句法加工)是自主运行的,独立于其他任何认知加工过程尽管已经有一些证据支持,这一相对较新的假说仍需接受严格的实践检验
  • 沃夫的言语相对性假说的极端形式虽然很吸引人,但迄今为止还沒有获得有力而权威的实验支持
    10.各种神经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者有可能描绘出详尽的“大脑地图”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功能,但研究者还未就语言加工过程对应的方式达成共识

10.1 经典问题和一般的解决方法

10.2 问题解决的障碍

10.2.2 采用不完整或不正确的表征

10.2.3 缺乏关于问题的特定知识或专长

10.3 问题空间假说

10.5 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10.5.1 无意识加工和酝酿

1.思维是对信息的操作,在广泛的、看上去十分不同的任务中都会发生心理学家区分叻不同类型的问题(例如,界定良好的与界定不良的问题)以及不同类型的思维(例如集中性思维和非集中性思维)。然而我们还不清楚的是对于不同任务所使用的认知过程是否在本质上也属于不同类型。一个看似不同类型的思维实际上来源于同一些认知过程的不同组匼
2.一些研究问题解决的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人们在许多不同的情况下所使用的一般策略(例如产生-检验法、手段-目的分析、类比推理),并且探讨了问题解决中存在的各种阻碍(心理定势、功能固着、错误或不完整的问题表征)
3.另一些心理学家支持领域特殊性知识和筞略的重要性,认为它们能更好地预示特定被试能否成功地解决指定任务这些研究者指出,问题解决策略经常随问题解决者的专长、背景知识而定
4.不同种类思维问题之间的相似性也是可以确认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些相似点可以用一个公共框架来解释,即所有思维嘚例子(包括在第12章中描述的问题解决的情节、虚构甚至推理、决策制定)都是一种心理搜索(Baron,2008)这个理论采用了问题空间假说(戓是与它接近的意思)作为对人们如何在心理上操纵信息的很好描述。问题空间假说将思维视为寻找一条通过由可能性组成的“心理曲线”(心理曲线即问题空间)的路径有时搜索路径是十分集中和受限的;而另一些时候(例如,做白日梦的时候)搜索又如同漫步一样,没有明确的目标
5.专家系统,即设计用于模拟特殊领域内人类专家的计算机程序是问题空间的具体说明之一。专家系统有一个知识库、推理规则、探索通过知识库的方法和一个使用者界面以便使用者提问题和被提问,提供给程序更多的信息
6.研究创造性的心理学家在昰否存在一种与领域无关的一般创造性思维,或创造性是否如同专长一样具有领域特殊性等问题上各执一词

  • 一些学者支持专用创造性认知加工过程,例如酝酿和无意识加工;
  •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创造性是利用了一般的认知加工过程如指向性记忆和相反的再认等。
    7.一些心理學家认为在一种思维任务上起到良好促进作用的因素,同样也可能在另一些任务上起作用这些因素包括采用开放性的评价与策略,探索不同一般的可能性对做出的第一个结论进行质疑,努力避免偏见并且尝试发现全新的、新颖的方法等。
    8.尽管没有人会对思维技巧可鉯代替宽泛深厚的知识库持有异议但有人提出良好的思维技巧可以帮助从目前全部的知识库中提取最大量的信息。这个主张主要建立茬教育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非正式的说法上,仍有待于对所有思维的使用过程做进一步的研究

11.4 决策制定中的认知错觉

11.5 决策的效用模型

11.6 决筞的描述模型

11.7 推理和决策的神经心理学证据

1.推理包括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从其怹信息中得出结论所做的推论可以是自动的,也可以是有意图的
2.有多种类型的推理。演绎推理的结论可以是逻辑必然或有效的它包括命题推理或三段论推理。归纳推理只能引出具有一定归纳力度的结论包括类比推理和假设检验。
3.形式推理包括这样的任务:

  • 它提供所囿的前提问题是自我限定的;
  • 通常有一个正确、明晰的答案;
  • 经常包含一些趣味有限的内容。
    日常推理包含的前提往往不很明显通常並非自我限定的,并且常常与个人有关
    4.心理学家探寻人类经验的普遍原理,而不仅仅局限于推理任务一些关于推理的研究发现了人们茬多种推理任务中表现的特点。其中一点是前提的措辞方式可以极大地影响推理行为:人们经常曲解前提的意思或忽略前提意义的可能解释。我们也讨论了推理的内容与可信度效应的存在注意到在对不同版本的同一问题的解决中,人们的表现可能相差很大这取决于问題的内容。
    5.决策需要制定目标收集信息,组织、结合和评估信息以及做出最终的选择。
    6.由于过程非常复杂也许决策会出错或者在很哆方面都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就不会让人觉得惊讶了。很容易表明人们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觉、获得以及回忆相关信息的方法以及鼡来整合不同信息的过程是很容易产生错误的。你至少可以想到一些决策中被视为认知错觉的偏见和错误:它们的产生有其可以理解的理甴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只要你可以肯定例子是以一种不带偏见的方式收集而来,就可以运用“可获得性”来估算某┅事物运转完美的相对频率
    7.框架效应的存在表明,人们对选项的评估往往受到他们对这些选项的不恰当描述(或“框定”)的影响如果对现状的描述是积极的,人们就会将变化视为冒险并且远离这样的选择;如果更为负面地定义现状的话则情况正好与前面的相反。
    8.一個人们表现最为普遍的偏见是判断中的过分自信一些证据表明,人们常会超出合理范围地(比如以他们的历史记录为依据)确信他们自巳对未来的预测过分自信还在一些更为特别的偏见中发挥作用,比如事后诸葛式偏见或虚假相关总的说来,过分自信阻止人们对自己嘚思考进行检查也妨碍他们对其他不同的可能性的接受
    9.一些决策制定的标准模型旨在说明人们是如何在理想条件下做出决定的例如哆属性效用理论(MAUT),描述了关于概率的信息和各种可能结果的效用是如何进行组合和比较的
    10.描述模型则描述人们“实际上”是如何做絀决定的。其中之一的因素排除法认为人们寻找的信息量取决于考虑中的选项数目。另一个决策制定的描述模型意象理论则更多地强調了决策初始阶段的选项筛查,而不关心其后进行的对某一个选项进行选择的决策再认启动决策是通过对专家进行研究而得出的模型,認为一旦专家“把握住”一个情景其决策的大部分已经完成。
    11.前额叶皮质被认为在一个人整合关系的能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能力僦是指构造心理表征来组合不同的命题和关系,以及运用表征来下结论或做决定

12.1 皮亚杰的理论

12.1.3 皮亚杰理论的反响

12.2 非皮亚杰学派对认知发展的研究

12.2.1 婴儿期的知觉发展

12.2.3 学前儿童记忆策略的运用

12.2.4 儿童中后期推理能力的发展

12.3 “是什么获得了发展”:一些后皮亚杰主义的回答

12.3.2 工作记忆容量与加笁速度

12.3.4 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

1.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表现各异。换言之儿童在许多认知任务上,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语言、问题解决和推理其表现形式与成人不同。总体而言儿童越小,其表现与一般成人的差别越大由于儿童确实与成人不同,所以在设计有价值的研究以帮助解释认知发展如何发生以及如何能促进发展这样的问题时就需要研究者的智慧和审慎。
2.对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异以及较小的儿童和较大的儿童的个体差异的描述仍处于争议之中一些心理学家,特别是皮亚杰学派的学者认为要想对认知发展加以最好的描述,就必须强调处于不同发展水平、拥有不同心理结构的人之间存在的质的差异
3.皮亚杰提絀的阶段理论认为,发展是由不同质的几个发展时期组成的阶段理论认为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递进顺序是固定的,而且这些阶段茬各种文化中是普遍的
4.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成四个基本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经验获取新知识,他們缺少心理表征的能力在18个月到2岁左右,儿童进入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他们获得了表征和符号能力、语言以及想象和幻想游戏的能仂。同时其认知能力还受到其自我中心主义、单维化和不可逆思维的限制。
5.皮亚杰认为小学年龄段的儿童(大约5~11岁)是具体运算思维者他们可以考虑一个情形的多个方面,达到数量守恒进行可逆性思维以及稳定地进行分类。最后在进入青少年期后,他们获得了形式運算能力例如系统、抽象、假设性地进行思维的能力。
6.皮亚杰学派以外的研究者关注的是基本认知能力(如记忆容量、注意广度、知识基础)的变化以及组织信息的方式他们研究支持认知功能的遗传和成熟因素,以及影响不同年龄儿童解决认知任务的方法的发展变化與皮亚杰主义不同,许多非皮亚杰主义理论家反对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他们认为认知发展是对使得认知操作更高效的能力、策略和知識的逐渐获得和组织。

13.1 认知中的个体差异

13.1.4 专家和新手的区别〇〇

13.1.5 衰老对认知的影响

13.2 认知中的性别差异

13.2.1 技能和能力的性别差异

13.2.2 学习和认知风格上的性别差异

1.人们并不是以同样的方式来进行认知操作的一些差异的潜在来源出自人们在生活中应对認知任务的表现上:认知能力、认知风格、专长以及衰老和性别的不同都会产生个体差异
2.个体在认知能力尤其是在认知速度、存储容量和注意广度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一些心理学家将这些认知能力和智力相等同其他认知心理学家则不同意这种等同关系,而是将认知能力看成智力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不认为有所谓的单一的“智力”存在。
3.此外人们在处理不同任务时会采用不同的认知方式戓认知风格。有两种划分认知风格的维度:场依存/场独立性和反思/冲动型风格这两方面是否没有关系以及认知风格可以被改变的程喥,是留待未来研究探索的两个重要问题
4.人们的专长能够影响他们处理专业领域内认知任务的方式。专家能获得更多的特征信息并能用與新手不同的方式建构信息专家能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组织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运用他们的记忆
5.认知过程中与年龄相关的变化并未在圊春期后就完全消失;不同年龄的成人在认知表现上呈现了系统的差异。例如年纪大的人在有关注意分配和工作记忆的任务中表现稍逊於年轻人,这可能是由于一种普遍的信息加工速度下降引起的
6.关于认知的性别差异研究十分活跃,因而任何结论都只能是暂时的。现茬比较稳妥的观点是:除了一些特定任务就能力而言,男性女性、男孩女孩的总体表现类型的相似之处远远多于差异如果仔细审视有關认知性别差异的很多论述(如在言语能力方面)就会发现这些论点不是错误的就是被夸大。有一些研究的确很好地证实了认知性别差异嘚存在(如在心理旋转任务或某些数学任务尤其是代数任务上),但是这些性别差异往往取决于被调查者的年龄和教育背景或者只表現在某些特定项目上。即使有些研究确切证实了差异的存在但男女平均表现水平间的差异通常也是非常小的,只能解释总体方差的5%
7.另外一类问题是关于认知风格或方式的差异。这个问题争议之处在于女性和男性是否在收集、加工或评估信息的方式上采用不同的策略Carol Dweck的研究表明,在认知任务上男女往往采用不同的方式女孩倾向于形成无助定向型特别是在面对失败时。虽然Dweck的文献涉及了教师给男女苼的典型反馈类型但男女生为何会采用不同策略的问题并不明了。我们推测这些反馈类型也可能源自社会化的其他动因,如父母、兄弚姐妹、同伴及其他人但关于这个问题还需要搜集更多的证据。
8.来自女权主义的研究表明认知性别差异可能并不存在于特定的任务上,而在于认知过程本身的方式未来研究的任务是进一步阐明男性和女性的认知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差异,并且这种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對男性和女性在特定认知任务上的表现会产生何种影响此外,评估独立于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或种族等因素之外的性别效应也应是研究的重点
13.1.4 专家和新手的区别
通过前面的章节我们已经了解到,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人在处理一项认知任务时往往与新手不同我们苐一次涉及这个话题是在第3章讨论知觉学习时。如果你回忆一下便会想起我们曾讨论过专家和新手暴露在相同的信息下,获得或“领悟”的量却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专家比新手更能觉察信息间的区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区别。可以用毕加索画前站着一位美术史学家和一個美术的门外汉作为类比:门外汉(新手)比美术史学家(专家)看到的信息少美术史学家能毫不费力地领悟诸如笔触或构图方面的内嫆而外行却一无所获。
接着我们在第7章讨论过专家和新手在信息的概念表征上也存在区别。例如在给定的领域,新手倾向于根据表面戓知觉的相似性将物体或事例进行分类;专家则常常会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形成更深层的规则来用于分类例如,如果面对一定数量的绘画莋品新手可能会根据画上的内容来归类(风景、静物、肖像);一位艺术专家则更可能依据画家、历史年代、构图诸如此类的绘画作品嘚各个方面来进行归类,这需要有相当程度的知识
de Groot(1965)以及Chase和Simon(1973)关于国际象棋专家和新手的一项研究表明,两组成员在认知加工上也存在不同例如,当呈现一盘比赛的中局时(棋子是按照比赛中的状态排列)国际象棋专业选手能够在仅扫视5秒之后重新建构出16枚棋子(总共有25枚)的位置,而一个国际象棋入门者在相同棋盘相同时间的条件下只能重新摆放出5枚棋子的位置。
有趣的是研究显示专家并鈈是记忆力更好才有这样的结果。事实上当棋盘上的25颗棋子是随机摆放时,专家和新手的表现是相同的两类人都只能重新复现2枚或3枚棋子的位置。对此Chase和Simon(1973)指出,国际象棋专家利用国际象棋知识将棋子进行分组或“组块”成有意义的组合就像第5章中介绍的,组块加工能够增加工作记忆中的信息量

14.1 跨文化认知研究的实例

14.1.1 知觉的跨文化研究

14.1.2 记忆的跨文化研究

14.1.3 分类的跨文化研究

14.1.4 推理的跨文化研究

14.1.5 计算的跨文化研究

14.2 学校教育和读写能力的作用

14.3 日常环境中的情境认知

1.跨文化认知研究表明,一种认知任務处理和执行的方式没必要在所有时候对所有人都完全一样一些任务因为熟悉而比较容易,至少美国主流文化的认知心理学家如此预期就像Wober(1969)所表达的,如果太经常地采用一种文化中的认知任务那么心理学家将无法简单地通过衡量“他们能够多好地完成我们的任务?”(p.488)来研究另一文化中人们的认知另一种文化中的人们或许在测试中表现差劲,但仍具有该实验设计所要测量的认知能力
2.不同文囮中的人们会找到解决他们面临的认知(或其他)挑战的不同方法。特定的环境包括特定的文化会强化特定的技巧、策略和解决方法。這些方法会使特定任务变得容易且“自然”但却增加了另外一些问题的解决难度。
3.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认知常常颇为灵活。对任何任務的实践通常会加快其执行速度并且使它具有更高的准确率。这个观点同时又意味着:实践常常影响任务的执行方式这表明研究者需偠评价的不仅仅是特定文化中个体对任务的熟悉程度,还有该个体在该(或类似)任务中的具体实践水平
4.正规学校教育尽管肯定无法改變认知加工的全部,但也改变了认知加工的一些重要方面尤其是,学校教育影响了人们处理“抽象”材料的能力;使人们在解决问题时較少地依赖周围环境中的情境线索;并且能更清楚地解释他的回答和思维学校教育也有助于人们想出怎样解决遇到的新任务,特别是在計划和建构方面总的说来,学校教育明显有助于人们从他们的日常程序中“抽出身来”并且促进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而且就像比較人类认知实验室(1983)指出的那样,学校教育为人们参加认知心理学实验作了特别好的准备!
5.有趣的是现已证明基本学业技能并非是人們面对日常生活认知问题时的最佳选择。经过特定任务的实践不管是在杂货店购物还是清点存货,都可以让人们发现聪明的捷径既减尐了所需(心理的或生理的)努力,同时又提高了准确率虽然学校可能坚持认为学生应该用类似的方法解决所有计算问题,但是相关研究表明在“真实世界”里,用于解决一个问题的办法常常随当时情境的不同而改变
6.一个普遍且重要的观点是,认知过程的模型经常隐含地假定该模型所涉及的问题普遍重要而且熟悉,这是近来研究者质疑的一个假定同样地,尽管新的研究向上述观点发起了挑战但昰现存的认知模型常常假设同一认知程序以同一方式运用于一个问题的所有版本。放弃这些假设毫无疑问将使认知研究者的工作变得困难許多但长远来看,这些新模型将变得更准确、更完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些人就是给你人生中上一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