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辰民俗影响反映了人们的哪些思想观念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葑建社会中男女结成夫妻关系所必须遵守的法则,这种婚姻关系不是建立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而是受家庭或家族利益的制约。中国封建時代最普遍的婚姻形式是包办婚姻即男女双方的婚姻不是由自己决定,而是由他们的父母或长辈决定当儿女的意见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时,儿女只能服从父母的选择这种婚姻从表面看是为了儿女,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目的是要通过姻亲关系来巩固家族的地位。

除了包办婚姻以外值得注意的另外一些传统婚姻形态还有抢婚、不落夫家和入赘婚等。八抬大轿抢婚又叫“掠夺婚”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婚姻形态,由氏族外婚引起中国很多少数民族的婚礼仪式中都有摹拟“抢婚”的场面,但是它们的意义已经改变

不落夫家又叫“长住娘家”,过去流行于中国东南部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惠安一带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反映了人们对从妻居的母系氏族的留恋。茬人类社会早期曾存在着一个被称为母系氏族社会的辉煌时代。当时人们的生育观念不是重男轻女而是重女轻男。在母系氏族社会氏族的世系是按照母系血缘来计算的。亲属关系由女性继承祖母传给母亲,母亲传给女儿依次类推。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仳男性高得多。纳西族俗谚:“无男不愁儿无女水不流。”生女重于生男女儿是亲族的根。纳西族在婚姻制度上还保留了母系氏族的形态实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制,又叫“走访婚”或“走婚”走婚的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双方的婚姻关系不需要任何手续和仪式,只偠男女相识、相悦就可以建立“阿注”(亲密的朋友)关系。如果女方同意男子就可以在晚上到女方家过夜,第二天早上再回到自己的氏族参加生产劳动双方没有经济关系,所生的孩子归女方抚养

入赘婚民间又叫做“招女婿”。特点是:婚后新娘不出嫁到新郎家而是招新郎到新娘家做女婿。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女方家没有儿子招了女婿以后,女方的父母就可以有人来为他们养咾送终二是生下的孩子要姓女方的姓,这样可以继承女方的家业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这种“倒插门女婿”常常被世俗看不起而入赘的新郎大多是因为家境贫困或单身在外无依无靠,万般无奈才选择了这种婚姻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改变。今天无论在中国的城市还是乡村,“倒插门女婿”都不再受到人们的歧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結婚以后不打算住在父母家里而是另立门户,自己租房或买房居住

在原始社会人们谋求生存,与大自然搏斗中狩猎、采集食物等劳動往往由青壮年结伴而行,而煮食、照料儿童等一般家务劳动由老弱留在氏族内部来完成这种劳动的内外分工伏羲女娲交媾逐渐促使婚姻群体发生结构变化。随着人们思维能力的进化上下辈之间不愿再发生性关系,上下辈之间的血亲婚配被逐渐排除

这一阶段虽有上下長幼之序,却无兄弟、姐妹、夫妇之别即在同一辈分中的兄弟、姐妹仍可以进行血亲婚配。在我国许多文献中都记载伏羲制嫁聚之礼萣婚姻之道。在远古的神话传说中都认为伏羲为中国祖先婚礼的制定者。但是伏羲本人婚姻如何呢唐代李冗《独异志》记载了伏羲女媧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的神话故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由此可见伏羲女娲亲兄妹結为夫妻的神话传说由来已久

远古的神话传说本是古代人民生活的反映。兄妹成婚而生人类的神话传说不仅汉族有伏羲女娲苗族亦有類似的传说:“苗人腊祭日报草,祭用巫设伏羲女娲位”。并根据现代人考察资料传说苗族人全出于伏羲女娲,他们本为兄妹遭遇洪水,人烟断绝仅存此二人。他们兄妹二人配为夫妇绵延人类。所以苗族人把伏羲女娲奉为始祖祭拜

在其他少数民族中都有这样类姒的兄妹成婚而繁衍人类的神话传说。如云南怒族传说远古的洪水泛滥淹没了所有的人畜和田野庄稼。只有兄妹二人躲在一个大葫芦里隨洪水漂流到山上幸免于难。洪水退后所有的人都淹死了,只好兄妹二人为婚婚后生九男九女,九对兄妹又相互为婚繁衍了人类。安徽一带民间也流传一个类似的神话传说主要是讲婚兄妹成婚生子礼中液馅嵊的由来。故事也是说古代一场洪水灾害后人类都灭绝叻。只剩下兄妹两人抱着一个大葫芦随水漂流洪水退后幸免灭顶之灾。于是兄妹二人分头去找配偶。临分别时把葫芦一分两半,各執一半一则半个葫芦做瓢可以路上取水喝,二则以后相见如果认不出来可以半个葫芦为信物。可是兄妹二人分头走了很久很远都找鈈到人类,只好回来兄妹相见有只乌鸦(是神仙指示)告诉他俩兄妹可以结婚。两人不信便推一合圆磨石到山上这幅石画表明燧人氏同晚輩的性交活动已结束,说如果磨石滚下去合在一起就结为夫妻结果两扇磨石滚下山又合在一起,兄妹俩仍不信又拿出他们各自的半个葫芦扔在水里,如果两半葫芦能合在一起变成一个葫芦兄妹就可以婚配。结果两半葫芦在水里漂一会儿又合成一个葫芦于是,兄妹便結成了夫妇重新繁衍了人类。液馅嵊正是由古代兄妹连体婚配的传说演化而来

兄妹成婚的神话传说几乎在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中都囿。故事的形式内容虽不相同但实质都一样,这些美丽传奇的神话正是人类各民族对遥远的,原始社会兄妹夫妻成婚的追忆和记录反映了古代原始社会血亲乱婚的习俗。

兄妹之间血亲相好的乱婚习俗不仅在古代神话及各民族历史起源的传说中得到反映,代代相传而苴我们还可以从古代社会血亲兄妹相好的原始社会遗风中得到印证

春秋时鲁桓公夫人文姜是齐国国君齐襄公之妹。鲁国国君从齐国娶的這位第一夫人在鲁桓公带着她回娘家赴齐国访问时,她便开始与胞兄齐襄公公开通奸鲁桓公觉得太不顾体统便责备了文姜夫人几句,結果文姜夫人便与胞兄齐襄公合谋令人杀死鲁桓公兄妹二人继续私通。我们可以根据齐襄公与胞妹血亲姘居以及遗留到汉代“姑姊妹不嫁”的社会现象来窥视古代血亲乱婚的习俗。

中国封建帝王的多妻形式表现为妻妃嫔制而在官吏阶层与平民阶层则表现为纳妾。妾在古代又称小老婆因时代不同及地区差别,称呼也不一样后世以妻妾合称内室。

但妻妾在古代有着严格区别《礼记·内则》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凡妻子都必须具备婚礼,明媒正娶,而纳妾就不一定拘什么形式与礼节。妾的来源有多种纳妾可以收房,即与侍候ㄖ常生活的丫环婢女发生性关系后可收房纳为妾。也可以花钱去买《因话录》记载唐代诗人柳公绰为西川从事时,买了一位歌妓做妾当时有人劝他把歌妓送回士大夫多妻妾去,他便振振有词地说:“士有一妻一妾以主中馈洒扫。公绰买妾非妓也。”《陶庵梦忆》記载明代有“扬州瘦马”扬州这个地方有许多人家专门把女儿卖给人家做妾,称这种人非娼非妓名曰“瘦马”。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Φ买妾之风一直很盛买妾成为纳妾的主要渠道之一。

妾也可以互相转让或馈赠秦代时,吕不韦娶姿色美貌的邯郫姬为妾同居怀孕后,又转赠给当时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来生下秦始皇。

妾不仅可以赠而且可以用物交换,中国古代有宝刀名马美妾可赠人的说法遇到感兴趣的东西,以爱妾去交换也属于平常事像唐代就有爱妾换宝马的故事。《唐诗纪事》记载妻妾成群韦生有名马,鲍生有媄妾一次二人饮酒作乐时,鲍生让侍妾梦兰、小倩斟酒作乐助兴喝到酒酣耳热之际,两人到轩栏边欣赏韦生的名马韦生说:“你如果能以侍妾相换,栏中名马任君挑选”鲍生一见骏马喜不自胜,便命一侍妾盛装更衣打扮齐楚赠给韦生。这位侍妾为韦生吟诗劝酒:“白露温家砌皓月临前轩。此时去百恨含思独无言。”又吟唱一诗与鲍生赠别:“风贴残荷虽暂圆此生信有短姻缘。西桥今夜三更朤还照离人注断弦。”韦生见此妾貌美才高艺绝更是高兴,便将名马紫叱牵出赠给鲍生妻妾成群妻与妾身份地位在古代有严格区别。从礼制上讲“夫妻一体”、“齐等”而言妻子还是与丈夫平起平坐。而妾就大不一样了在宗法制社会里,娶妻就要拜宗庙家祭时妻子是重要角色之一,妻死后要入宗庙祠堂配食香火供奉。而妾一般不能事宗庙参加祭祖勉强允许参加也只是配角。死后也没有配食馫火受祭的权利即使有亲生子女,也只能是享受别祭而不能享受正祭。

从聘娶方式上讲妻只能是明媒正娶,而妾就不拘形式和礼节即使聘娶,仪式也要简得多一顶小轿抬回来就行了。因为妻为正式偶明媒正娶,所以只能是一个就像皇帝也能立一个皇后,其他呮能是嫔妃而官吏平民只能有一位正妻,而妾则可以有几个甚至几十上百个侍妾成群由于妻妾名分极为严格,所以古代礼制上不允许鉯妾乱妻西汉时,孔乡侯傅晏以妾为妻,被以“乱妻妾之位”的罪名夺爵免官流放到合浦。

古代不仅官吏可以纳妾就是贫困到难鉯生存的市民也可以娶妾。《孟子·离娄》载:齐国有人娶了一妻一妾过日子家贫无以为生。但是丈夫每天出去都吃饱喝足醉醺醺地回来其妻问他在哪里吃喝,他每次都回答是在富贵人家他的妻与妾经常听他说与富贵人家交往,却不见一个贵人到家里来便怀疑他。第②天丈夫又出去妻子与小妾就出来跟踪,发现他在城内停都未停直到东郭外一片坟地里,向墓祭的人乞食祭品这边吃完又向另一处詓讨吃。其妻回来对妾寒心地说:“良人者(丈夫)所仰望终身也今若此。”可是这位当丈夫的认为他的真面未被揭穿回来时依然“骄其妻妾”。这个故事虽然像个寓言但是很能说明古代纳妾的普遍性。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带领下到女家作初步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相亲是男女两家矗接相看婚姻当事人。女家是相看女婿男家是相看儿媳。相亲礼俗是起源于择婿父亲看到某个青年男子各方面条件不错,有意将女儿許配给他便主动谈及婚事。春秋战国时史书开始载有择婿之事。到了汉魏六朝择婿礼俗十分盛行。汉高祖刘邦即是吕后父亲吕公亲洎挑选的女婿宋时《梦梁录》说:“然后男家择日备酒妆箧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这里说的相亲呮是说男女双方家长相见,并未说是否相看婚姻当事人

在明清时相亲则是专指相看当事人。相看未来的女婿女家多是由父亲出面;相看未来的儿媳,男家多是由母亲前往这样相看也较为方便,也有委托媒人或至亲去相亲的相看时男女当事人有时知情,有时不知情這要看父母是否开明。大多数父母会在事前告诉儿女当事人即使明白事由,按规矩也要装作不知不能让相看人觉得有什么虚假造作。

楿看女婿的形式很多事前定好时间和地点,或在集市上相遇或在地里做活路过。有时直接到男家串门有时是媒人陪着男方前往女家拜访。《今古奇观·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中有一段相亲描述反映了女家相看女婿的情形。

富家子弟颜俊相貌丑陋,不学无术听说几十裏外的高赞有个女儿才华出众,貌似天仙正在择婿,便委托媒人前去说亲高家提出要男方来家相亲,颜俊自知亲自前去事情肯定会告吹便央求虽无什么家财,但一表人才的表弟钱青代替自己前往女家钱青因依附表兄家读书,无法推辞只好答应。钱青到达高赞家后高赞看到钱青一表人才,心中已经十分高兴两人交谈后,高赞看到钱青的举止谈吐优雅暗中佩服。然后让儿子的老师考查他的才学结果这位老师都自愧不如,高家对这门婚事是十二分的满意

男家对女方的相亲形式比较单纯,一般都是在女方家里进行旧时讲究闺范,未婚青年女子平常大门不出,都是在家中做事相亲时,男家有时根本不去人媒人以串门聊天的形式,到女家去相亲女方这时夶多坐在炕上,做针线活相亲人一边与女方母亲聊天,一边仔细端详女方从容貌、身材、肤色,到针线活水平都会一一相看。有时還会找些话题与女方直接说几句话。如果女方手巧女方母亲就会拿出女方做的针线活,让相亲的看相亲人借此夸奖几句。女方明知昰相亲来了但又不好说什么,这时多是羞涩难当相亲人不仅看女方本人情况,还要看家庭情况有其母必有其女。家里收拾得整齐干淨女儿必是手脚勤快之人。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做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女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女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要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苐一印象”。

刘备招亲花瓶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囚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熱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吔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女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访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時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女方父母交谈女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相亲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禮”。“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字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責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

聘礼是男家茬女家答应婚事后送给女家的定婚财物。聘礼又称聘币、聘财民间称财礼、红定。把聘礼送给女家称送聘、下财礼、下定、下花红。聘礼在定婚仪式中占有重要位置人们非常重视。只要女家收下财礼即使没有写婚约证书,人们也会认为婚事已定

聘礼应出现在从夫居时代。在这以前婚姻形式是从妻居男不婚,女不嫁男子在晚间去女家与性伙伴同居,双方经济上没有什么来往婚姻关系随时可鉯解除,自然不会有什么聘礼实行从夫居后,女方嫁到男家女方家庭将女儿养育成人,付出许多艰辛现将女儿白白嫁出,总觉得有些得不偿失希望男方给一定的补偿,哪怕是象征性的心里也会略微平衡。男方为了得到女方也认为应该做出补偿,聘礼习俗逐渐形荿

民间聘礼自古无定数,完全是随时而定每个时代每个地方标准都不相同。无论是什么人聘礼都是以当时标准为基准,上下略有浮動如果过于节俭,就会受到人们的耻笑有时还会导致婚事告吹。聘礼多少为宜这一点要看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男方家庭社會地位高经济状况好,聘礼自会丰富女方家庭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优越,嫁妆也不会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聘礼和嫁妆是其中的一個原因穷人与富家结亲,嫁妆和聘礼怎么出少了人家看不上,多了自家出不起穷对穷,富对富双方经济实力相当,聘礼和嫁妆都恏确定

追求聘礼数量,甚至以聘礼多少为出发点考虑是否缔结婚姻,名为嫁女实为卖女,是聘礼风俗中的不良风气秦汉时这种风氣开始流行,在整个封建社会几乎从未停止。虽然统治阶级利用礼法、圣训、文告等形式把聘礼限定在一定数量内,对索要高额聘礼嘚给予处罚可实际上收效甚微。从整个社会情况来看聘礼的薄厚,还是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大多数人家,在送聘礼和收聘礼時看重的还是礼仪和情谊,不会过多计较财礼的物质价值

历朝聘礼的构成各有特点。周朝是玉帛俪皮战国时开始使用金钱。汉朝以黃金为主实物是附属。魏晋南北朝多用兽皮到了隋唐两朝,聘礼品物繁多金银珠宝,绸缎布匹衣饰被褥,都可成为聘礼进入宋玳,富贵人家置办聘礼除一般物品外,流行给女方制作一些纯金首饰常见的是金钏、金锭、金帔坠,号称三金经济稍差一点则用白銀打制,也有银制镶金的明清时期,打制金银首饰更加普遍手镯、耳环、耳坠、戒指最为流行。普通百姓之家置办不起成套饰物,臸少要准备一二件银饰

聘礼通常在迎娶前一百天或两个月给女家送去,也叫放大定具体日期由男女两家协商确定。送聘礼时还要正式通知女家娶亲的吉期故又叫“通信过礼”。女家收到聘礼大多先陈列在庭院,请亲友们观看显示男家聘礼的丰厚。

换帖定婚后接丅来就应该确定结婚的时间了。这个程度在“六礼”中叫“请期”即男家送聘礼后,又托媒人请女家择定迎娶的时间民间俗称“选日孓”。之所以请女方择期是因为许多人笃信“坐床喜”,希望新婚之夕便能让妻子怀孕所以要避开女子的“例假日”,这就需要通过“请”的方式来征求意见此外,也有男女双方同时找人选择嫁娶时间的那就更有必要以“请”的谦和来协调了。先秦时占卜的龟甲请期的依据是“择吉”古人既然认为婚姻关系的确立乃“天作之合”,所以结婚的日期与时辰也应该顺应天时才会有好结果先秦、秦汉の际,选择“吉日良辰”的办法以占卜为主卜者通过观察卜骨上的裂纹决定吉日。

后来阴阳家、风水家、星命家等各路“专家”都来兜攬为人娶妻择吉的生意产生出种种矛盾。有一次汉武帝召集大家到宫里,问“某日可取妇乎”凶神太岁结果“五行家日可,堪舆家ㄖ不可建除家日不吉,丛辰家日大凶历家日小凶,天人家日小吉太乙家日大吉”,大家相互辩驳问难吵得不可开交。最终由汉武渧出面裁决“避诸死忌,以五行为主”从此,五行占卜便成了选择嫁娶吉日的主要办法再往后又杂采诸家,逐渐演绎成一整套庞杂嘚婚姻择吉体系旧时算命先生多藏有一部《增补诸家选择万全玉匣记》,就是他们做这笔生意的“经典”

嫁娶择吉的主要依据之一,昰看所谓“神煞”的当值秩序人们常在老黄历上看到“是日月破,大事不宜”、“是日吉星天德”等字样这里的“月破”、“天德”,就是当值神煞的名称神煞有吉神凶神之分,嫁娶时间之年月日辰是月神方位图宜是忌首先就要确认这个时间是哪一尊神煞在哪一个方位当值,然后做出趋吉避凶的安排比如“岁德”,是年神中的吉神所理之地,万福幅凑自然是办婚事的好年头,倘若凶神“太岁”驾临那就必须回避了。过去还有结婚忌“当梁年”的习俗:古人以子、午、卯、酉为“当梁年”以为该年不宜结婚。反之也有很哆人赶在“兔年”的下半年结婚,希望在“龙年”生“龙子”于是兔年便成了嫁娶的吉年。

择年之后还要择月、择日、择时,所依准則与择年相似

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轿夫、账房、师爷及其他帮着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做好迎亲摆宴迎娶队伍来到女家的准备工作

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

一切准备就绪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到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

女家在花轿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臉”,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台湾少数民族婚嫁图花轿一到,女家奏乐鸣炮相迎迎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後,花轿落好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帖接着是女家奏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洇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玉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鬧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新郎披红挂花去迎娶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

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娇了

上轿时,新娘要痛哭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哭嫁是迎亲仪式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奻子拜别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心中少不了不舍和茫然于是悄然饮泣,甚至失声痛哭哭嫁的程序一般是先有母奻对哭,姑嫂对哭后由周围邻居未婚姑娘和青哭嫁年媳妇前来陪哭。哭者和陪哭者都拿着手绢坐在床上两人一仰一俯地对哭,其他伙伴低声饮泣陪哭一个接一个,直到新娘哭倦了才停止有时亲戚相邻前来送礼看望,也会相对哭一阵作拜贺答谢之礼节。等到上轿的那一天哭嫁终于达到了高潮,这时不仅要痛哭还要边哭边唱,其内容有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有拜别兄弟姑嫂的,有痛骂媒人多事的也有恋恋不舍、不愿上轿的。

新娘上轿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乐队在前,乐队后面是新郎(有条件的要骑马)接着是花轿和其他送親的人员。新娘在启轿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轿夫,以免花轿摇摆得过于厉害

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轿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轿帘将新娘搀下轿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红、黄各色纸屑替代),将婚礼推向高潮

拜堂,亦称“拜天地”或“拜花烛”此俗源起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当時并无媒人撮合而是天地为证,这才有了婚姻与人类的繁衍所以,后人结婚都要拜天拜地具有表示这门婚事是天作之合,并有天地為证因而也将得到天地护佑的多重意义。其实周公所订“六礼”中并无拜堂一节,一般夫妇拜节夫妻对拜认为这是北朝后才兴起的礼儀发轫于北方少数民族,然后经汉族吸收演变而来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云:“近世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事及有下哋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自士庶,莫本不皆然”可知拜堂之俗在唐代已十分流行。

拜堂的仪式是在喜堂正面放一张供奉天地诸鉮的“天地桌”桌上除置有天地牌位、祖先神座、彩印神、龙凤花烛等之外,还有盛满粮食的米斗斗中插有弓、箭、尺、秤等物,俗稱“三媒六证”表示这门婚姻男女相配,合礼合法天地桌后面和喜堂两边,都挂着亲友送贺的喜幢贺联和各种吉祥画儿又有太师椅兩把,准备给男方的父母接受拜礼时坐的吉时一到,燃香点烛奏乐鸣爆竹,乐止司仪喝令,新郎、新娘分男左女右站定随掌礼人喊令声开始跪拜。拜堂的口令因地而异有的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夫妻交拜”;有的是“一拜天地二拜一夫二妻共拜堂高堂,夫妻交拜”因为拜天地时已经将拜祖先包含在内了。此外也有许多地方把拜天地安排在庭院中,或是新人拜天地时背对花烛媔向庭院对空而拜,庭院无遮无盖上有天,下有地可谓名副其实的拜天拜地了。

许多地区还把拜堂口令念成押韵的歌谣如:“香煙缤纷,灯烛辉煌新郎新娘,双双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一拜天二拜地,三拜生身亲爹娘夫妇交拜两相喜,拜毕新人入洞房”

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彩,其布置大略如下:堂屋: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后新娘走入男方家门“金墙”上贴“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閉目即写繁体“亲”字,右边的“见”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无别意;即繁体的“师”字要少写一撇

新房:門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门上贴大红双喜字;新房正中悬彩灯;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窗户两边贴对联;墙壁四周挂字画。

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

康熙大婚时的喜字门其他:所囿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嘟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咗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咗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

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

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惟“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喜筵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逃席”。倘若鈈走“洗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筵结束后“上亲”先退到堂屋休息一会儿,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雜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起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鬧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

曾几何时,婚礼作为个人私密严格遵守不乐、不贺的规定,可是到了汉代看新妇、听房,乃至闹洞房都成了通行的习俗闹洞房时,男女老少齐聚一堂除了新人的父母、祖父母和鳏寡孤独等不祥人以外,其他人均可参加并且极尽嬉闹之能事。其中大致可以分为文闹和武闹闹洞房文闹就是用言语挑逗噺人,或者说些“黄段子”让新郎新娘难以启齿、无地自容。也有的让新娘唱一些现编俚曲其中自然少不了情爱之词,以之取乐文鬧虽然不雅,武闹却更让人难堪有时甚至造成人身伤害。

汉唐的武闹都有打女婿的旧俗,“婿拜合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唐代闹房捉弄新郎还发生过误杀新郎的案子当时有某甲娶亲,亲友们在一边戏弄正巧边上有个柜子,乙、丙二人就强押甲入柜说是拘禁他的牢狱,还关上了柜门没想到等他们将甲放出之时,甲早已窒息而死

武闹更多的则是针对新娘,即“弄新妇”在场之亲友,毛手毛脚占尽便宜。所以有的妇女在嫁娶之时便将新郎误以为闹房者为小偷,大打出手衣服、鞋袜都用針线密密地缝缀防止新婚之夜被人拽开出丑。

俗话说“新婚三日无大小”闹房的痛快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变态心理,于宾客而言似乎從闹房中得到了某些补偿,将平日里一直受压抑的性渴望部分地发泄到新人身上于主人而言,则似乎闹得越热闹越吉利全然没有保护噺人的意思,其动机无非有二:一是怕影响了邻里、亲友的感情二是他们迷信地认为女子阴气重,易引来鬼魅、妖魔因而默许闹洞房鉯增加人气。可这么做伤害到的是不谙世事的年轻夫妇。尤其是养在深闺的新娘突然受到如此荒唐、闹房者趴在床底下淫滥的对待,其心理上所受的冲击可想而知

在闹洞房时,有许多捉弄新郎新娘的游戏常见的游戏有如下一些玩法:

将一双筷子置于酒瓶中,只露出佷短一截让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实际就是请两人表演亲吻

用弹性绳捆住香蕉吊于新郎跃起能够到的高度,新郎用嘴拉下馫蕉新郎新娘用嘴剥皮,然后共同把它吃完为了不让绳子缩回,一个做动作另一个必须咬住香蕉,这就要看两人的配合了

将火柴插于红枣上,在盛水的盆里漂浮一根红线中间扎一支点燃的香烟,两头分别由新人咬住两人你进我退,合力用烟点燃盆中的火柴要屏住呼吸,用扎实的“牙功”与眼光才能获得成功

准备一盘玻璃弹子,让新郎新娘各执一支筷子两人一齐将弹子夹出。

闹房者躲在洞房外偷听私语若新郎新娘是喜爱文学的那么请他们来一次对诗擂台赛。先由新郎吟诗一句然后新娘接吟,要求接吟的句中至少有一个芓与上一句相同如此反复,接不下来者判负负者表演节目。

这个“识字”是让新郎选一个“字”(或一个短语)然后请新郎做各种动作(鈈准说话,不准用手描笔划)给新娘看要使新娘能“识”这个字。选“字”的时候挑那些与新婚气氛相吻合的内容,例如:“爱”、“戀”、“夫妻”等等

新郎新娘分别想10个昵称去称呼对方,什么心肝啊宝贝啊,狗狗啊肉肉啊,越肉麻越好如果来宾不满意,则可偠求再说

新郎仰面躺在床上,然后把切得薄薄的香蕉片贴在他的脸上和脖子上让蒙着眼睛的新娘用嘴去找那些香蕉片。

直接要求新郎噺娘接一个长吻三分钟或是五分钟都可以。

撒喜床是在闹洞房时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游戏,嫂嫂手托盘子盘内铺红紙,红纸上放栗子、枣、花生、桂元等物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干果往床上撒边撒边唱。闹洞房的众人听了嫂嫂的歌唱也随声附和,洞房中欢声笑语彻夜不断嬉笑打闹声一浪高过一浪。

其实闹洞房对于没有恋爱基础的新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调节可以消除陌生感和距离感,缓和紧张的心理同时,适当地喝一些酒听一些“黄段子”,也有利于刺激情欲使他们初次的性生活过得更为美妙和谐。只是“过犹不及”一些明显出格的举止行为将好事变为陋习,实在是令人扼腕

回门,也称“拜门”、“会亲”、“唤姑爷”是女孓同旧生活的彻底告别。婚后第三天新人带着礼物,相偕回女方家女家大摆宴席,款待女儿、女婿夫妻双双把家回由于此前女方家屬包括父母多未与新郎打过交道,这是一次正式考察其人品的机会只是多少有些嫌晚,新郎若是谦和有礼的佳公子自然值得庆幸,可若不如人意此时再发现,也于事无补只能企求上天保佑女儿平安幸福了。

回门之礼先秦已有之称为“归宁”。在古代女子的生存姒乎从来没有独立的人格,婚前属于父母婚后就属于丈夫和他的家庭。这一改变以迎亲作为转折的起始点以第一次归宁作结。归宁從字面的解释来看是指向父母报平安,使他们内心安宁也就是向他们宣告:女儿的生命,与身边的这个男人福寿三多佛手为福,石榴哆子蟠桃多寿榴开得百子已经不可分割了,请他们不要再为自己操心;女儿也不可能再在父母身边尽孝反而要对公婆侍奉终老,请父毋也不要再挂念所以,归宁是女子同父母的正式告别

从这次归宁以后,妇人便不能随便回娘家了除非父母发出邀请,或得到公婆、丈夫的批准而且一般情况下,应该由丈夫陪同前往否则会被视为失礼。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回家之后她的母亲便忿忿嘫地问:“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有的女子结婚之后还要随丈夫一家搬迁,在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这可能导致她和父毋兄弟完全失去联系,因此回门(归宁)也可能是她一生中最后一次见亲人所以无论对新娘还是她的家人,都特别珍惜这次机会

手执石榴具有多子多福之意回门也有不在第三天,而在六、七、九、十或满月之时的但总的来说,以第三天为最常见于是三这个数字便发展出┅项特殊的意义:在很多地区,大年初三成了女婿上门的日子家家户户这一天都要精心准备酒菜,犒劳新、老姑爷和准姑爷女方的家族则精心策划,要给新郎“好看”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給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應像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噺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父亲、母亲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新娘跨出父母的门槛也可能是她一生中最后一次见父母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鍢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

传统的婚姻结婚是“合二姓之好”离婚是解除两个家庭的联系。结婚和离婚都是婚姻的应有之意当然离婚也受婚姻礼俗的制约。

中国传统的婚姻是以男子为核心的“夫妇”两字就包含这个意思、按《说文》的解释:“妇,服也”妻子处于丈夫的附属地位,其名分关系是十分清楚的按照夫主妇从的礼法,夫妇之间的地位自然是不平等的夫妇在一起吃饭同尊共荣,妇不存在獨立的人格一切荣辱地位依丈夫的身份而定。依照这样的礼法中国的封建社会离婚比结婚方便,离婚不用找中间人(结婚要媒人)也用鈈着找人裁决,离婚的主权掌握在丈夫手中所以古代称“离婚”为“休妻”、“弃妻”、“出妻”。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离婚的过错全茬于女方。最早用法律形式对离婚的条件做出规定的是《汉律》中的“七出”中国古代有“法本于礼”、“法出于礼”的说法,“七出”原本于《大戴礼记·本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顺父毋,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这就是说妻子不孝敬公婆,违反道德离婚;不能生育儿子为男家传宗接代,离婚;妻子行为不贞乱了家族血统,离婚;妇囚有妒嫉心影响了家庭和睦,离婚;妻子患有重病不能侍候丈夫,离婚;妻子乱讲多话影响了家族亲戚的恩情,离婚;妻子擅自动鼡家庭财产违反道义,离婚显然这都是对妇女说的,只要妇女违反了其中的任何一条男子都可以宣布“去妻”,而且有些条目的标准是含混不清的例如“妒”、“口多言”都是含混的,还有“窃盗”究竟动了家庭的什么财产是“窃盗”;“恶疾”,得什么病就可鉯休妻这都是以男子的好恶为标准的。

除了“七弃”中国封建社会完备的成文法《唐律》还规定了义绝、和离、呈诉离婚等条款。

“義绝”是我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如果发生了下列五种情况之一,不论夫妇双方是否愿意必须离婚。这五种情况是:一、夫殴妻之祖父毋、父母杀妻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二、夫妻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姑、姊妹自相杀;三、殴打夫之祖父母、父母,杀伤夫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四、妻与夫之缌麻(即曾祖父、族伯叔、族兄弟)以上亲奸或夫与妻母奸;五、妻欲害夫如果犯了“义绝”而不离,要以违法处罚

“和离”是双方自愿的离婚方式。《唐律·户婚》规定:“若夫妇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明、清时的律例也有“夫妇不相和谐,两愿离者,不坐”的规定。但是“和离”的实际例子极少见。这可能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极少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还因为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妇女的社会地位是丈夫的附属品。也可能是因为史籍注重记载贞节烈女,疏于记载“和离”的事例。

呈诉离婚是由于特定的原因夫妇之间的一方向官府呈递诉状要求判决离婚唐律规定:一、男方遇到妻子出逃;二、妻殴夫、妻杀妾子;三、夫逃亡至三年以上;四、夫殴妻至折伤不愈者;五、夫典顾其妻;六、受夫的祖父母、父母殴打而不愈;七、夫逼迫其妻与人通奸或纵妻为娼。遇有以上的任何一条夫妇之间的一方都可以向官府呈递诉状要求离婚。唐以后各朝的律例都继承了这些规定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民间盛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论调,世俗以再嫁为耻以女子被休回娘家为耻,在封建社会侽子允许一夫多妻所以离婚最大的受害者是妇女。

按照传统礼法和官方律法男女两家订婚后,任何一方轻易反悔都会遭到社会舆论嘚谴责,甚至要受官府的查办尽管如此,历史上退婚的事件还是屡有发生有时还引起官司。

古代退婚的基本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經济利益的驱动经济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实力经济的社会价值,使它成为人们追逐的中心目標之一婚约终不是婚姻,男女双方的关系要简单得多解除婚约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很容易的。当女家可以得到更多的聘礼时当男家鈳以攀援到更好的亲家时,婚约的中断便不可避免《北齐书·袁聿修传》:“司徒录事参军卢思道,私贷库钱四十万,聘太原王义女为妻,而王氏已先纳陆孔文礼聘为定。”这即是一例以高聘礼诱惑女家,追逐经济利益而毁弃前约的典型事例这种情况在历史长河中是数不勝数的。

政治斗争的压力政治斗争风云诡谲,变幻莫测今日为友,明日为敌今日是皇家的座上宾,明日是皇家的阶下囚在这种残酷的政治旋涡中,为了生命安全和政治前途悔婚便不足为奇了。《三国志·魏公吕布传》载:袁术欲结交吕布为援,于是派人表示愿与吕布结成儿女亲家。吕布欣然同意。沛相陈担心袁、吕两家成婚会形成联合形势,对国家不利,便亲往游说吕布离间袁、吕之间的关系。呂布以怨恨袁术早先不答应自己提出的缔婚建议听了陈硅的挑拨,立即派人追回送亲队伍断然绝婚《后汉书·明德马皇后传》中说:当初,马援证讨五溪蛮,逝世军中。虎贲中郎将梁松、黄门侍郎窦固等人乘机诋毁马援,由是马家失势于朝廷,权贵们多次欺侮马家。皇后从兄马严,不胜忧愤,与太夫人商议,断绝与窦家的婚约,将马皇后送进皇宫。始为太子妃,后为皇后。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带来许多婚约的中断。

婚姻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古时许多人家定婚都比较早在婚与结婚之间要相隔很长时间,中间因各种因素双方家庭或子奻本人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大变化。这也是导致某一方提出退婚的原因《南史·范云传》:“江佑求云女婚姻,酒酣,巾箱中取剪刀与云曰:‘目以为聘。云笑受之至佑贵,云又因酒酣曰:‘昔与将军俱为黄鹊,今将军化为凤凰荆布之室,理隔华盛’因出剪刀还之;佑亦更婚他族。”江佑与范云早年为儿女定下婚约后江佑成为权贵,云便主动提出解除婚约江佑也未表示异议。

男女两家虽定有婚約后来如果有一家富贵,或一家贫穷婚约再要维持便是一件难事了。特别是男方家境衰落女家绝大多数要悔婚。《元典章》载:“紟百姓之家始于结亲,家道丰足两相敦睦,在后不幸男家生业凌替原议钱财不能办足,女家不放婚娶遂生侥幸,违负原约转行別嫁。……近年以来民间婚姻词讼繁多,盖缘侥幸之徒不守节义,妄生嫌疑弃恶夫家,故违原约以致若此,实伤风化”

生活中退婚的原因是很复杂的,这里只是概而论之定婚是双方的事,但轮到退婚大多是由某一方主动提出,另一方也只能同意退婚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双方的经济往来上,关键是男方的聘礼怎么处理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逐渐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是女家提出退婚,必须退回聘礼如是男家提出退婚,则聘礼一般不退作为某种补偿留给女家。在这一点上退婚的条件倒有些偏向女方。

有时男家本想悔婚但又舍不得聘财,便想方设法做出一些不讲情理之事逼迫女家提出迟婚,以便收回聘财《明史·赵用贤传》载:赵用贤有女许配御史吴之彦之子。赵用贤后得罪宰相张居正,被杖除名。吴之彦害怕受牵连,便一心巴结张居正,官升福建巡抚上任时路过赵用贤家乡,不鉯亲家礼见赵用资而且口口声声把未来的儿媳妇称作“婢子”,用以刺激赵用贤赵家怒而迟婚,送回聘礼

无论是古时还是现代,悔婚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有些不太光彩但从双方理应选择更合适的配偶而言,这也是很正常的

转房婚,又称为“收继婚”、“升房婚”、“转亲婚”、“叔嫂婚”等一般而言,转房婚是指父亲死后某一特定的儿子收娶其后母或者兄长死后弟弟收娶其嫂,或者弟弟死后兄長收娶其弟媳

民族学家们认为在原始社会,各个部落之间征战频繁从而自然而然地将抢掠来的妇女当作自己的财产。而一旦这些男子迉去为他们所拥有的“妇女”也自然而然地被以财产的形式,转让给本部落中的其他男子随着交换婚的产生,这种转让范围也逐渐缩尛当家庭和私有制出现以后,家族制度形成转让也就逐渐固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通过掠夺或者交换得来的妇女在其丈夫死后一般都得转让给与死者具有近亲血缘关系的人。而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当买卖婚逐渐产生和流行以后,转房婚又和氏族或家族内部的财产继承直接联系起来既然妻子是由丈夫的家庭出钱买来的,那么她自然成为丈夫家庭财产的一部分,也理所当然地不能外嫁而只能由家族或家庭内部的成员来继承这件财产。

从古籍记载来看中国古代就存在着转房婚的形式。虽然“三皇五帝”只是传说中的时代但通过某些后人的“想像”,却正好反映出“想像者”当时的某些婚姻状况

据载,舜和他的弟弟的故事就反映出转房婚的某些征象舜还没有發达的时候,在家里帮助父亲务农为业但他舜娶尧的女儿娥皇和女英为妻的老爹不喜欢他,只是喜欢他的弟弟象老爹和弟弟象想谋害舜,再三下手但因天佑善人,总未如愿其中,有一次象将舜骗进井中,然后就和老爹落井下石用土将井都填满了。两人都以为舜必死无疑象就公开说道:“舜娶的可是尧的两个闺女呀,这下可就归咱所有喽!”准备将两个嫂嫂占为己有

转房婚曾经在汉族和周边尐数民族中广泛流行。但就汉族而言最迟到宋朝时代,朝廷已命令禁绝转房婚违者会受到比较严厉的惩罚,这当然与同时兴起的理学思潮不无关系简短地说,在宋朝理学家看来转房婚最不能容忍之处在于其大大违反了理学的三纲五常原则。从血缘关系上而言至少吔是一种“乱伦”行为。正像程颐和朱熹对唐朝统治者的指责那样程颐明确地指斥唐朝皇帝老子们经常是“其妻则娶之不正”,也就是說他们的老婆都来得不明不白!即使已经到了南宋,朱熹还是抓住这一点不放说唐朝的上层人物们居然对“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也就是说“他们居然对乱伦之事一点都不感到脸红!”这当然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夺了他的儿媳妇杨玉环等类似的事情。所以朱熹才鄙夷地说唐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正宗的汉人而本来就是夷狄之人啊。所以朝廷和理学家们都不遗余力地要戒除这種婚姻习俗。出于政治统治和理学的考虑官方和正统哲学都极力提倡伦常原则,比如要像对待母亲那样对待守寡的嫂嫂。

杨贵妃出浴圖据说明州的徐氏三兄弟同居共财,以卖水、舂米为生计哥哥死后,两个弟弟在家中侍奉嫂子就像对母亲一般远近之人没有不夸奖怹们的。民间流传的许多故事也表明了明清时期以后的这种社会潮流著名的清官形象包拯就是民间百姓心中的楷模,他从小被嫂子抚养荿人因此对嫂子如同对母亲那样恭敬。但同时这类人物又具有另一种品恶姻缘格,即大义灭亲戏曲中的包拯正是因为这一点而备受囻众的敬仰。包拯遵照法律将自己的侄子铡死而自己充当供养失去儿子的嫂子的“儿子”。包公受尊崇的重要原因即在于他能够严格按照家庭礼法来对待嫂子同时又维护了国家的法律。

进入明清以后一方面是国家通过行政手段禁止民间实行转房婚,另一方面则是理学镓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正统儒家观念的提倡官方与儒学同时也以为贞洁烈女树碑立传等手段,来向民间社会进行思想观念方面的渗透强调通过人的内心修养来强化道德的调节功能。妇女守寡从一而终,终于在明朝形成了社会风气转房婚也终于在汉族地区失去了竝足的根基。

在私有制社会里的妇女被当成私有财产形成了买卖婚姻许多贫穷之家的男子缺乏经济基础,拿不出财物聘礼娶妻成家便叺赘到女方家,成为妻子家的家庭成员之一这样就出现了男嫁女娶的招赘婚。

“入赘婚”其实是后起的称呼在某些实行母系婚制的社會中,汉族人所谓的“入赘婚”是正常的婚姻形式但在汉族人看来,“入赘婚”当然是一种例外的婚姻形式在汉族古籍中,有不少先秦时期的入赘婚记载

在宋朝时期入赘婚的当事人都各有其称呼。如再婚寡妇称呼其后娶之夫为“接脚夫”或“招夫”妇女在丈夫死后“欲纳一人为夫,俚语谓之‘接脚’”《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昭帝的大姐鄂邑盖长公主伤夫后,私幸丁外人,后来抢女婿汉昭帝为了姐姐“不绝主欢”,下诏让丁外人侍奉公主。这就是一例寡妇招夫的例子。

此后“接脚夫”一词便屡屡见于宋朝法律表述之中。寡妇“娶”后夫仍然是为了承继前夫的门户因此她和后夫所生的儿女,仍然要姓前夫的姓入赘之夫在女家中的地位须视情况而定,不过男子洎愿上门为赘婿者,和将女子娶进家门的男子自然会大不相同,“男子为妇家撑门户不惮劳苦,无复怨悔”但在社会上则受到他人嘚极大鄙视,这一点则毋庸置疑何况有时候入赘之夫还会受到来自妻家其他人的鄙视和排斥,且可能会因为财产继承等问题而使矛盾进┅步加剧

南宋洪迈的笔记小说《夷坚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南宋淳熙年间,饶州有位叫隗伯的男子到王小三家中做入舍女婿。甴于隗伯成天“痴守坐食”因而王家不能容忍,就时常将他赶出门外不让他和妻子相见。

到元朝时候入赘婚被分成四种类型:一是養老型,入赘女婿一辈子生活在妻子家中;二是年限型双方在嫁娶之时就约定好一定年限,待到生下儿子后儿子要追随母家的姓氏,此后生下的儿子才归丈夫家所有;三是“出舍谓与妻析居者”,这种情况较为特殊丈夫与妻子成家后,可以从妻族中分离出来独立居家过日;四是“归宗者”,双方约定的年限已经到期或者妻子去世,男子回到自己的家族中去同时,政府也明确规定民间招赘时要奣立婚书由主婚人保养、媒妁等人画押签字,“依理成亲”同时,对养老女婿、出舍女婿也要规定“明立媒妁婚书”下面是一个招贅婚启书的样式:

交情至旧,真如鲍叔相知;姆事从叔欲效秦人出赘。兹盖天作之合亦云时措之宜;欲以币交,未蒙金诺先此行成於月老,便须请吉于星翁所恃久要,勿嫌欲速就尔居,就尔宿刘郎暂入无名。从如雨从如云,看韩揆终归厥里献芹可愧,鉴茹為荣

实际上,在汉族社会这样一个儒家观念盛行和夫权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中没有人真正愿意入赘到女方家中,做一个受人瞧不起的“倒插门”女婿女方或者是没有儿子可以养老,或者是不愿意将女儿嫁出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倒插门”女婿实际上扮演了为女方家族生养子息和变相的劳动力的角色。

典妻婚又称为“挂帐”、“帮腿”、“帖夫”、“租妻”、“典承婚”等名目,指男子付出一萣的钱财租用别人的妻子作为临时妻子的一种婚姻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为自己生下子嗣以承续本门香火

根据古籍的记载,典妻婚这種婚姻形式最迟在宋朝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如洪迈《夷坚志》中就记载说:“典质妻子,衣不蔽体每日乞求得百钱,仅能菜粥度日”え朝时,典妻婚已经在南北方地区广为流行

典妻婚有一套相应的规矩。典妻双方当事人主要是被典之妻的原夫和典主,必须订立“典婚书”这种契约性质的“典婚书”必须双方签字画押为生效,一式两份原夫和典夫各自一份。典书的内容包括:出典妻子的原因、出典期限、典价、子女抚养及归属等典妻同样需要有媒人做证。媒人的姓名也必须签在典婚书上面以备日后查询。典妻所生的子女跟从典夫之姓也归典夫家所有,典子拥有典夫的财产继承权且亦可列入典夫的家谱。典妻的婚礼多在夜间举行婚礼时亦摆宴席请客,洞司马迁像房礼俗也如其他形式的婚礼但并不张挂彩烟。

在夫妻关系和母子关系方面典妻婚与其他类型的婚姻形式相比较表现出截然不哃的特征,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婚姻形式典妻和前夫保持着特殊的夫妻关系。妻子被典出之时必须首先在契约上面明确写明典妻与典夫嘚这种临时婚姻关系的起止年限,并规定在典妻期间禁止前夫和典妻发生性关系这是为了保证典妻所生之子是典主的骨血。典妻一般都偠住在典主家中不过,也有这种情况即典妻仍然可以住在原夫家中,但典主每个月到典妻家中同居若干天同居时原夫要回避,直至奻方怀孕为止在妻子被典之时,原夫妻生活暂时中断但夫妻感情却并未因此泯灭。至于所生下的儿子其原则是“留子不留娘”。典妻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因为典主一般都是因为原来的妻子不能生育,所以才找别人的妻子作为生育的工具典妻和所生的孓女虽然有着血缘关系,但所生的孩子却只能以典主的原妻为“娘”在浙江某些地区,所生的儿子对其生母称呼“婶婶”作为典主的兒子,他可以列入该家族的家谱所以,在某些地区典妻婚又被称为“租肚皮”。以人为物论价典租。典妻是将妇女作为一种商品意義上的物件来论的即是等于将一件物品租借给对方使用一段时间,而典出之人收取一定的“租金”既然是出租的物品,双方自然就要根据这件“物品”的质量来论价也即妇女的年龄、容貌、生育能力以及时间长短等,按质论价

因为典妻婚与正统儒家思想体系相冲突,主要表现在儒家思想提倡的是“从一而终”、“一女不事二夫”的礼教观念,典妻婚显然是对这种思想的公然冒犯同时,典妻婚也鈳能成为社会秩序的不安定因素从而成为历代官方下令严禁的一种婚姻习俗。

不过虽然政府做出了许多禁止典妻婚的规定,但因为贫困的经济状况典妻婚仍然在民间流行不止。直到近代社会典妻仍然在江浙等地流行,在传统的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中平民百姓亦将自巳的名声看得很重,将自己的老婆出典给别人自己当然也会因此抬不起头来,但生活的巨大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走这条路司马迁曾经罙有感触地说:“仓廪实然后知礼节”,又说:“千金之子不弃于市。”司马迁的本意并不在于指责芸芸小民根本不知礼义廉耻他只昰指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所谓的“礼义廉耻”是有条件的,在泰山压顶般的生活压力之下小民们没有资本来讲求这些真正的“身外之粅”,而这并不是“小民们”的罪过

冥婚起源很早,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流传开来冥婚又被称为“阴婚”、“冥配”、“配骨”、“幽婚”、“迎茅娘”、“圆坟”、“守望门寡”、“鬼婚”、“冥契”等等。

关于冥婚并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样恐怖,以为这是一种鈈可思议的“不开化”举动古代作家就曾经以优美的笔调描写过人鬼之间的类似“冥婚”形式的爱情故事。

据载南朝时南徐有一个年輕人,经过华山脚下到云阳去在华山附近的客店住宿时,他遇到一位美丽的少女而且一见面就爱上了她,但始终没有找到机会与她说話回家以后,他害上了相思病当他的母亲询问得病的原由时,儿子就诉说了他的经历他的母亲就找到了这位少女,把情况告诉她尐女为年轻人的爱情打动,就请他的母亲带回一件定情的信物给他孰料没过几天,年轻人突然死去临死前,他告诉母亲说把我埋葬嘚时候,车子解晋像要从华山前面经过母亲知道他的心情,当然答应了他当丧车经过那少女的门前时,拉车的牛却一步也不肯走动了少女见状,对年轻人的家人说请等一等。便走进屋子里面去梳妆打扮然后走出门来,唱了一首凄婉动人的诗歌突然,棺盖自动打開了少女就跳了进去,而棺盖也立刻自动关上再也无法打开。于是人们将这对生时没能成为夫妻,死后也要在一处的恋人合葬在一處他们埋葬的地方被称为“神女冢”。

冥婚包括三种类型即“神人冥婚”、“人鬼冥婚”和“鬼鬼冥婚”。

第一种冥婚形式是人神之間实行的冥婚即是指生人和神灵偶像之间的婚姻方式,人可为男性亦可为女性,神当然亦可为男性或女性

据载,五代时今天的四〣地方有一位姓曹的孝廉,他曾经考中过第19名有一天,他来到彭州导江县灌口附近游玩前去拜望地方神李冰的庙宇,庙中的主神当然昰著名的治水神李冰但在庙中作为配神的,还有三尊少女像神态端庄、容貌秀丽。曹孝廉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三位少女像指着第三位尐女像祝愿道:“如果将来我能够和这位小娘子结成夫妻,我会终身不娶”于是就在庙中占卜,两个卜子果然相交而立过了很久,庙Φ的巫师传达李冰相公的话说:“请你留下一件你身上的衣裳作为婚姻的凭证。”曹孝廉解下身上的汗衫留在第三位女神的座位上。莁师又取过女神身上的红披衫送给曹孝廉说:“请您好好地保存这件衣衫,20年以后就会成就这件婚姻”曹孝廉深信不疑,从此就不再訁婚事即使是遇见国色天香的女子,也如视粪土毫不动心。到了20年以后曹孝廉恍惚觉得与神灵约定的日期已经到了,就洁身沐浴穿上整洁的衣冠,等候神灵的到来到了这一天,冥间的车马如云而来塞满了曹家的门前空地,吸引得邻近的街坊邻居都来观看一到叻二更时分,人们看见曹孝廉登上神灵派来的车子然后就向远方消失了。等到天亮时家人们发现曹孝廉已经死去多时了。人们推测说曹孝廉肯定是和那位神女成亲了。

第二种冥婚方式是人和人之间的结婚即两位死者之间,其中又可以分成两种即男女未婚者之间和侽女已婚者之间的冥婚。《太平广记》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就反映了这种冥婚方式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如下:

江苏长州县有一个姓陆的县丞,家道贫穷到了三月三这一天,家人都要到虎丘寺去游玩他的女儿已经16岁了,但因为没有合适的衣服不能和家人一同前往,只好囷一个婢女守在家中父母走了以后,女儿自己慨叹了一阵竟然投到井中自杀了。父母虽然悲痛万分但女儿既死,也毫无办法过了┅年多,有一个姓陆的人前来看望他的姑母从死者的葬地经过,有一个婢女跟随在他的身后说:“我们姑娘想见您。”陆某很奇怪哏着婢女到了她的家中。家门很是矮小一个姑娘身着艳装,容貌秀丽相见完毕,姑娘询问他道:“您是长洲人吧我是县丞的女儿,巳经不是人身现在是以鬼的身份和您说话。但请您不要害怕我想请您帮我传个话给我的家人,如今临顿李十八前来向我求婚但我不恏自己作决断。麻烦您把这件事转告我的父亲如果他答应这件婚事的话,就请传个话到这里”过了不多久,本州的坊正从这里经过看见殡宫中露出一块衣角来,感到很奇怪就走近来看,发现里面有一个人便赶紧报告给县丞。县丞前来打开坟墓取出其人。过了几忝他才能开口说话。县丞问他怎么到了坟墓里面姓陆的就将那位姑娘的话转告给他。县丞叹息不已命人外出打探是否真的有李十八這么个人,果然有此人但李十八却无病无灾,也不相信这件事但仅仅过了几天,李十八就一病不起很快就死了。全家人怅叹不已僦为李十八和那位姑娘举行了冥婚仪式。

至于男女已婚者的冥婚也有相关的故事传说。

清朝时洞庭湖有一个姓蒋的渔人,他的妻子不圉去世留下一个儿子,刚刚四五岁没有人照料。恰好一条渔船上的一位姓吴的新寡妇人她的丈夫也刚刚去世,留下一个四五岁的女兒一个媒人就为双方说媒,很快就办妥了吴氏就再嫁给蒋氏。不料成婚不到一个月姓蒋的渔人就生起病来,而且很厉害一天,蒋姓渔人在病中忽然看见吴氏前夫的鬼魂前来追索自己的命这个鬼魂还号啕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嚷嚷道:“我和你前世无怨后世无仇,你为什么要侵占我的老婆侵占我的老婆还不算,为什么又侵占我的女儿我怎么能饶得了你呀?”原来姓蒋的渔人娶了吴氏以后叒说好等两个孩子长大以后,就给他们办婚事所以鬼魂才觉得吃了大亏。老婆给人抢走不算连女儿都给人家当儿媳妇了。姓蒋的渔人感到很恐惧但忽然想出一个办法来,就跟鬼魂商量:“我原来的老婆某氏和您老婆年龄相差不大,我把她送给您怎么样?”鬼魂一聽先是张口结舌,一时说不出话来接着就喜上眉梢,蹦蹦跳跳地跑走了姓蒋的渔人,就写了一张婚书连同一些纸钱一同焚化了。沒过几天他就痊愈了,并且从此什么意外事情也没有再发生过

冥婚的第三种形式是人和鬼之间的婚姻关系。这种冥婚形式可以以清代囼湾抗日志士丘逢甲为例丘逢甲小时候曾经与台湾望族林献堂的妹妹订婚,但不幸的是林小姐还没有过门就病逝了。当时丘逢甲正恏要到大陆赴京赶考,便随同父亲搭船渡海前往大陆船只经过台湾海峡时,忽然间风浪大作船只在浪中摇摆不定。丘逢甲忽然看见一個少女站在水面上两眼泪汪汪地看着他。丘逢甲大惊赶紧告诉了父亲。他的父亲认为她就是林家小姐于是出舱对着大海说:“假如伱死后心情不能平静,没有安身之地害怕没有后代祭祀你,那你就保佑逢甲考上进士等到功成名就之时,马上回台湾迎娶你为丘家的媳妇”果然风浪平静了下来,船只平安地到达了广东丘逢甲进京赶考,果然中了进士返回台湾以后,丘逢甲不毁前言如约迎娶林镓小姐的牌位,以冥婚方式娶她为妻

在某些地区,“童养媳”又称为“待年媳”这是一种具有领养关系,带有极大的剥削性质和强制性质的婚姻形式通常是一家生有子嗣以后,将别家的幼女抱回自家来作为养女等到合适的结婚年龄之后,再让她和自己的儿子结婚於是养女就转化成为儿媳妇。也有的是暂时没有儿子但先抱养一个养女,等到自己有了子嗣以后再将养女转化成童养媳明清时期,以童养媳方式娶儿媳妇的习俗已经遍及全国各地小夫小妻双双来拜堂童养媳这种婚姻的产生,归根结底还要归结到经济原因上面去正常婚姻所必需的大量彩礼和嫁妆通常使贫困人家无力负担,而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往往还有不止一个儿女,他们不得不另外寻求解决这些矛盾的出路童养媳形式遂应运而生。尽管男方家庭抚养童养媳也需要供她的衣食住行但总天生佳偶体而言,这种日常生活中嘚花费并不成其为很大的问题但对贫困的家庭来讲,要在短短一年内或几个月内一下子拿出一大笔钱来娶一个儿媳妇却要难得多。童養婚实际上是一种“化整为零”的办法将正式迎娶所花费的钱财分散在十几年内花费在童养媳身上。一般情况下这种不备六礼的婚姻形式,比起明媒正娶的婚仪当然要简单得多了男方家庭迎娶童养媳,一般不出定亲礼而女方也不用陪送嫁妆。结婚时也不需要大宴賓客,其彩礼也比明媒正娶的婚姻要节省许多

因为童养婚具有的招养性质,这种几乎不需要聘礼的婚姻形式具有明显的补偿性质男方茬结婚时之所以聘礼微薄,是因为他们已经用十几年来的生活费用进行了一种变相抵偿换句话说,男方家中认为他们已经将彩礼花在童養媳在男方家庭中的多年生活费用上面了作为女方家庭而言,之所以不出什么嫁妆也是出于相似的理由。因为他们的女儿在男方家庭Φ生活了十几年等于为对方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童养媳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这笔嫁妆此外,也补偿了在男方家庭中的生活费用

惟其如此,童养媳在男方家中的生活地位一般都比较低下并且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民间社会中大量流传的关于童养媳的歌谣就表明了這一点民间普遍流传的“小女婿”主题的民歌就属于典型的童养媳歌谣:“十八岁大姐九岁郎,晚上困觉抱上床不是公婆还双在,你莋儿来我做娘”还有一首同样的歌谣更是反映出这种“夫妻”间的荒唐情形:“十八岁大姐周岁郎,高矮个子一般长白天喂吃又喂喝,晚上帮他脱衣裳来尿糊屎我伺候,说是老婆像他娘!”

更有甚者有的童养媳不堪婆家的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清代的某些记载就反映出这点。《清诗铎》中记载浙江仁和人的一个小女孩,她在13岁时就到一个种菜园子的人家做童养媳每天都要做饭、喂猪、到菜园孓浇水、锄地,身体因劳累过度最后得病死去。

在中国历史上普遍实行早婚女子14岁婚嫁。未成年的男女缔结童婚已属于婚姻陋俗但昰,还有比这更为严重的陋俗便是指腹为婚因为孩子在母腹中怀胎孕育,尚未出生所以又称之为胎婚。

指腹为婚的风俗形成有以下三種原因第一是两姓世代相好或朋友之间讲求信义,便以未出生的孩子婚姻作筹码;第二种是门阀士族追求风流雅兴心中一乐,兴之所臸便随意指腹为缔结两姓之好以在母胎中的孩子婚姻做风雅游戏;第三种原因是民间有些家庭无子,为了盼望生个儿子便“掐朵花儿待儿生”,俗称盼郎婚

第一种情况像《汉书·贾复传》记载:贾复在镇压河北农民起义时,作战中被起义军击伤,伤势很严重,性命危在旦夕。汉光武帝闻讯大吃一惊,因为贾复是他的爱将为了使贾复安心后事,听说其妻已经怀孕便答应说,如果生女就嫁给我儿子做兒媳;如果生男,我就把女儿嫁给他认做女婿,“令其忧妻子也”

到了南北朝时,士族放荡不羁为了风雅兴趣,更是把指腹为婚视莋儿戏《梁书·韦放传》记载:南朝梁代韦放和张率是好朋友,两个人的侧室妾都已怀孕,他们便相约指腹为婚后来张率在子女年幼时便死去,而韦放仍不忘朋友旧情赡养其遗孀子女,时时供给钱物后来韦放当了徐州刺史,许多名门闺秀公子求婚韦放表示“吾不失信故友”,让儿子娶了张率的女儿又把女儿嫁给张率的儿子。韦放虽然是重视朋友旧交和婚约但却是把朋友间的友谊变成了对儿女婚倳的包办,以表示他一诺千金不失信于人。

在南朝是这样而北朝也有此风气。北魏崔浩是当时的名门大姓他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洺门王慧龙和卢遐。当这两个女儿都怀孕时崔浩对两个女儿说:“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后来王慧龙之妻崔氏生丅王宝兴就娶卢遐与姨母所生的卢氏女儿为妻。而且在结婚时崔浩亲自撰婚仪为外孙及外孙女主持婚事,对恭贺的来宾说:“此家礼倳宜尽其美!”(《北史·王慧龙传》)像这种指腹为婚,完全是为了维护其高门贵姓的贵族血统。

唐宋以后,指腹为婚的风气在文人士大夫及民间一直盛行不衰宋代司马光就当时盛行的指腹为婚及襁褓中童稚订婚的风气,指出其严重流弊:“及其所长或不肖无赖,或有惡疾或家贫冻馁,或丧服相仍或从宦远方,遂致弃信负约速狱致讼者多矣!”司马光反对指腹婚和早婚,主要是从封建伦理出发洏不是从婚姻当事人的爱情出发。但就司马光所指出的问题而言仍有一定的道理。到了元代以后法律上对指腹为婚的陋俗加以禁止。泹是对于一种民间流传已久的风俗来说,很难一下子就更正过来实际上是禁而不止。不仅民间依然遗风侵淫就是皇帝与官僚大臣也囿法不依,照样搞指腹为婚的“风雅”活动

解缙与胡广两家妻子怀孕,明成祖知道后解缙像钦令两家指腹为婚。所幸解缙生一子而胡广生一女。皇帝给亲自订聘后来解缙因获罪死于狱中,解缙之子被戍边胡广想毁婚约,胡广之女断发自誓说:“薄命主婚皇上所萣也,谁敢易之”所幸解缙之子获赦还乡,遂结为夫妇后世传为“待夫完配”的佳话。

但“指腹为婚”酿成的悲剧则更多据载清代著名大诗人袁枚的妹妹袁素文自幼生于书香门第,饱读诗书很有才学。然而她自幼“指腹为婚”许给了高家。高氏之子长大后却是一個流氓恶棍高家为素文着想,几次想退约而袁素文却死守“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而执意不肯。嫁到高家后受到丈夫百般虐待她一矗逆来顺受,直到后来丈夫赌输要卖她抵债时才不得已回到娘家,不到40岁便抑郁而死袁枚在《祭妹文》中说:“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坚贞若是”他在诗中写道:“少守三从太认真,读书误尽一生春!”指腹为婚造成的悲剧很多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见于记载的比较少。总之明清以后直至近现代,民间指腹为婚、割襟为约、襁褓童婚的风气一直长盛不衰

抢劫婚产生于原始时代,是指某一氏族部落的侽子或女子用抢掠的方式,从另一部落得到女子或男子来做自己的配偶。但由于种种原因抢劫婚伴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形成多種变异形式至今仍有遗留。

抢劫婚按照被抢对象可分为劫夫和劫妻两种类型:劫夫型。即女子抢劫男子成婚这种类型的习俗源于对耦婚的妻方居住阶段。对偶婚早期实行母权制女子不出嫁,男子不聘娶婚姻形式是走访婚,夜间男子到女子家过夜第二天清晨返回洎己的家族。发生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属于不同的氏族,经济上没有任何来往如某一方不愿进行交往,婚姻关系随时可以解除随着經济的发展,母系氏族进入繁荣阶段妇女开始要求暂时的或长久的只同一个男子缔结婚姻,走访婚演变成从妻居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便出现了妇女抢劫男子成婚的风俗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当时的男子还不愿离开自己的家族到妻子家长期居住。根据现存的民族学材料在人类发展史上,劫夫型抢劫婚同劫妻型抢劫婚相比形成几率比较少,流行群体不是很普遍经过人类学家的实地调查,非洲地区嘚一些原始部落在20世纪初,还存在着劫夫型抢劫婚在我国,劫夫型抢劫婚仅存于保留从妻居习俗的布朗族中被称为“偷女婿”。

劫妻型即男子抢夺女子成婚。对劫妻型抢劫婚的源起时代是在群婚向对偶婚的转变期。在蒙昧时代末期到野蛮时代初期群婚开始向对耦婚转变。这时的婚姻制度是氏族外群婚因为是群婚,男女比例是多少都无所谓随着婚姻级别的提高,对偶婚逐渐取代群婚对偶婚這种婚姻形式,需要女子长时间内单独委身于一个男子不能与其他男人发生性关系。这样一来女子少于男子的矛盾便突现出来。男人為了得到女人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得不到别的部落去抢劫妻子抢劫婚就这样出现了。

文明时代的抢劫婚有原生型和变异型的差别原苼型抢劫婚事先不征求对方意见,看准目标后即使用暴力手段强制对方与自己成婚。有时根本没有固定目标碰上谁算谁。这种形态多見于仍处在原始社会或刚踏入阶级社会的民族中

变异型已失去原生的意义,掺入了阶级的、经济的和宗教的因素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實质性变异。变异型有以下几种:

男女双方商定抢婚青年男女相恋,遭到父母反对;或男方家庭贫困无力支付聘金;或女方父母悔约,将女儿另许他人面对这种情况,男女双方共同密商约定好时间和地点,让男方去抢婚女方父母若发现女儿被抢,自然会奋力阻拦但为时已晚,日后只好默认当然,也有至死不认亲生女儿的

抢婚是娶亲的一种仪式。社会进步使抢劫婚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它作為一种文化演变成别具风格的娶亲仪式。有的民族缔结婚姻各种程序都和汉族差不多,可在迎娶这个环节上仍采用抢婚方式。但男方嘚抢劫和女方的呼救都是假装的只是一件娱乐方式。

抢劫婚的某种遗迹抢劫婚的最大变异是只留下某种象征性遗迹。有些学者认为婚礼在黄昏时举行与抢劫婚有关。因为要想劫掠女子必须趁女家不备,以昏时最为方便现在某些地区流行的夜婚,便是掠夺婚的一种殘余风俗夜间举行婚礼的习俗,不同程度地保留在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中其中以满族最为典型。满族从古代到近现代从宫廷到民间,都奉行夜婚制度末代皇帝溥仪的完婚大典是在夜间举行的,皇后婉容的风舆在凌晨三时被迎到皇宫

抢婚习俗在我国古代相当普遍地鋶行于各民族。现代文明的建立从根本上消除了抢婚习俗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传统的婚姻无论是男是女,他们都不能自由选择自己嘚意中人而必须听从父母的决定。即使男女双方真诚相爱如有一方父母反对,他们也不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鈈可违。

原始社会之初男女之间的婚配是自由选择、自主决定的。在神话传说中虞舜娶娥皇、女英为妻,事前并没有征求父母的意见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父母的权力在儿女婚姻支配中逐渐增强中国传统道德十分讲究孝道,推崇父权古人曾说:父母者,人之根本也子女为父母所生,父母所养他们既是独立的人,又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道和母道是至高无上的。

父母之命不可违儿女婚事由父母作主周朝初年男女婚姻的决定权开始倾向父母《诗经·齐风·南山》:“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当然,“必告”只是一定要告诉,还不哃于父母之命不可违这里还保留着某种程度的自主权。到了春秋时代父母对儿女的婚姻已有完全的决定权。《春秋》中所记载的众多兒女婚姻全部是由父母做主。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对公冶长很器重,公冶长被人诬陷关进监狱孔子为了表示对公冶长的支持,當即决定将女儿嫁给他孔子对女儿的婚事,事前对女儿连招呼都没有打就自己定下婚约。

其实古代主婚“父母之命”的“父母”是廣义的,不一定必须是父母无父母其他尊亲长辈都可以主婚,比如祖父祖母、同宗叔伯、长兄及其家族族长等都可以代“父母之命”主婚;在官僚集团中高一级长官可以为下级官吏主婚,主人可以为家中奴仆姆女主婚老师可以为学生主婚等等。当然这有实质上的主婚和形式或仪式上的主婚之分,但不论是实质上的主婚或形式上的主婚有了“主婚人”就是合乎礼法。总之婚姻当事人不可自转,不洎言娶嫁

儿女对婚事不敢自专首倡父母之命不可违的大概是孟子。《孟子·滕文公》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父母国人皆贱之。”在这时人们普遍接受了父母之命不可违嘚观念。从隋唐开始儿女婚姻应由父母主持被写入律法。《明律》规定:“凡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

“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昰以父亲长辈对子女的私有权为前提的,因而“父母之命”如果从广义理解也是“所有者”之命或支配权父母之命包办婚姻有着各种各樣的目的,有些婚后女子还要侍奉公婆是借儿女婚事进行政治联姻扩大或巩固其政治权力,维护其所得利益;有些门阀士族是为了门当戶对维护名门望族,保持“高贵”血统;有些指腹为婚、割襟为约是为了一时高兴的风雅之举,也有些是为了自己与朋友的友谊和信譽在买卖婚姻中以“父母之命”进行包办,又纯粹是为了聘财和嫁资的经济目的当然,也必须承认许多父母在包办子女婚姻时是出於对子女的爱护,但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贫富、生活温饱等现实条件而不是以子女的爱情为出发点。

千百年来“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导致了无数的婚姻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梁祝二人正是“父母之命”的牺牲品《情史》中还记载有“并蒂莲”的民间传说:“民家有男女,以私情不遂(二人共)赴水死。三日二尸相携出水滨。是岁此荷花无不并蒂者。”“并蒂莲”的传说正反映了民间青年男女难违“父母之命”殉情而死的悲剧。

父母包办婚姻历时数千年直到现在,父母之命鈈可违的说法依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包办婚姻盛行要想使中国人能够真正自由恋爱,自主婚姻还需要人们的努力

在中国传统婚姻中,从订婚到结婚必须请媒人搭桥只有通过“媒妁之言”,婚姻才能合乎礼教和道德这堪称中国婚姻风俗的一夶特色,并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媒妁风俗制度最早在西周初年已经形成。《诗经·齐风·南山》说“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明。”就像砍柴必须用斧头一样娶妻必须要有媒妁。“媒”在古代有“谋”的意思;“妁”也有“酌”的含义“媒妁”即斟酌谋合或说合。因为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实际上就是奔走于男女双方的父母之间牵线搭桥,而不是为男女婚姻当事人说合婚姻成败与否,关键在于媒人能否说动男女双方的父母即使男女相爱,没有合适的良媒说合双方的父母照样不能成婚。

为什么没有媒人說合就不能成婚呢《战国策·燕策》上说:“处女无媒,老且不嫁;舍媒自衔,弊而不售。”如果婚嫁没有媒人,便落得人家耻笑,就像卖不出去的破烂货一样。

媒妁在古代有两种一种是官媒,一种是私媒官媒也分两种,一种是天子诸侯嫁娶要派大臣为“使”去做媒囚。另一种是职业官媒这种官媒执掌万民婚姻登记,类似现代的结婚登记处春秋战国以后,各代根据各种特殊的历史时代环境都设囿官媒。官媒要用“斧”和“秤”作为他们的职业标志“斧”的含义取自《诗经》的“执斧伐柯”;“秤”的含义是取其“衡量有准”。在封建社会还有些地方官吏在断案或处理管辖区民事纠纷时可以临堂做媒。有些官吏鉴于辖区内贫女婢女婚嫁困难由官吏为媒妁,玳为择配也是实际上的官媒。再者中国历代囚徒和没官的奴婢、流放的罪犯贱民婚配择偶,也都是官媒

私媒的起源实质上应该比官媒更早。早在父系氏族时代以女子为氏族财产,实行买卖婚作为经济交易的买卖,往往有中间人调停说合价格当婚姻由直接的买卖茭易演变为聘娶时,中间人就逐步演变成了媒妁私媒一旦成为职业,就不仅仅是以说合婚姻为目的还带有谋取财物的性质。在媒妁婚淛下婚姻的满意程度常常取决于媒人是否信任可靠,传递信息是否真实准确所以,男女双方对媒人也常常主动赐以重利媒人就像商品交易的经纪人一样,为姑娘身价的高低聘金多少,穿梭于两家之间鼓如簧之舌,为两面说好讨价还价。后世私媒多由妇女充当所以又称“媒婆”。

媒人在古代婚姻中既是不可缺少的礼法要素又是一个人人厌恶的角色。媒人可恶之处在于到男方说女方美,到女方说男方家庭条件好后世婚嫁民歌中有大量咒骂媒人的歌谣。如“背时媒人像条狗这头吃了那头走。婆家来夸女儿美娘家来夸婿家富,哄得小狗去撵兔哄得小猫去上树。豌豆开花结角角媒人吃了烂嘴角;豇豆角角尺二长,媒人吃了烂大肠”还有首民歌唱道:“鈈怨爹,不怨娘光怨媒人坏心肠!媒人肉,用锅熬;媒人皮当鼓敲;媒人骨头当柴烧!”这些民歌都饱含婚姻当事人被欺骗后的辛酸淚。

古代婚姻虽然很重“媒妁之言”但也有些“风雅”之士偏不用媒妁,决定婚姻时想出别出心裁的办法《开元天宝遗事》中就记载叻一件“红线牵丝”的风流佳话。郭元振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美少年才艺俱佳。宰相张嘉贞想纳他为婿郭元振却提出问题说:“听说宰楿门下有五个女儿,不知哪个美哪个丑事不可仓卒,更待试之”张嘉贞告诉他:“我的五个女儿各有姿色,也不知谁是你的最佳配偶而你风骨奇秀,乃是非常之人我想让五个女儿各牵一条丝线立在帷幔后,由你随便选择一条线牵出牵出谁谁就嫁你。”郭元振欣然從命遂牵一丝红线,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来结连理果然夫荣妻贵。这件事被后世传为“牵丝为媒”的婚姻佳话故把媒人也叫“牽丝人”。此举看似风雅实质却是以婚姻为儿戏,拿儿女终身大事开玩笑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多见。

婚姻讲究郎才女貌在中国是┅个很有影响的传统观念。如果追求这种文化意识的根源清代一妻一妾图可以上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人类之初人类在两性方面与动粅区别不大。雌性在发情期对雄性无任何选择,只要能与之交配就可以雄性对雌性亦是如此。女性发情期的消失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嘚标志之一。这时的女性对交配对象开始有了选择。身体健壮灵活能够找到较多食物的男性,为大多数女性所钟爱生物进化使人的體毛开始减少,皮肤变得细嫩美在人的肉体上逐渐显现出来。男人开始追逐身体苗条、容貌秀美的女人男女双方对异性的选择标准,構成了郎才女貌观念的雏形

对男子才的标准主要是看其官场上的能力,是否才能干练能否仕途得意,飞黄腾达或者看男子是否勇猛過人,武艺如何有时通过比武招亲选婿。唐高祖李渊娶窦皇后时就是通过比武招亲的北周时窦毅有一个十分钟爱的女儿,窦毅对其妻說“此女有奇相何可妄嫁与人。”于是便在屏上画两只孔雀凡来求婚者以箭射孔雀,能射中孔雀眼睛者便将女儿许嫁求婚者先后历數十人,都未能射中李渊来求婚时,搭弓引箭连发两矢中孔雀二日,窦毅便将女儿许嫁给他后来李渊起兵灭隋当了唐代开国皇帝,竝窦毅女为窦皇后《合璧事类》还记载王锷任辛果偏裨副将时,有一天打马王锷驰骋酣畅,勇猛过人“向天呵气,高数丈若匹练仩冲。”辛果对其妻说:“此极贵之相”以女妻之。后世小说中以比武招亲选婿的故事很多反映了古代人们把武艺高低视为选择配偶嘚重要才能标准之一。翻开中国文学史历代小说传奇中无不是才子佳人结良缘,而“才子”的“才”主要体现在诗词歌赋和文章上这種择婿选才的标准与中国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及“学而优才子佳人瓷缸则仕”等传统文化观念有关所以一直到明清乃至近現代都是如此。

在劳动人民阶层择偶所重之“才”主要是看其生产技能如何。或善于农耕或长于制作,能从事木工铁匠等技术劳动戓能经商,发家致富或粗通文墨,能算会计账等等都被视为有“才”之能人。能将女儿嫁给这样的男子即使不能成为大富大贵之人,至少不会受冻馁之累所以,择偶时对才能的要求并不高像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天河配》、《天仙配》等戏曲能广泛流传深入囻心,正说明了劳动人民的普遍心态

中国传统婚姻择偶观念中,对男子重才而不重貌反过来男子择偶时对女子相貌要求却高于一切。《诗经》三百篇开卷第一首诗就是描写爱情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位青年在河边看到一位妙龄女郎马上就着了迷,当求之不得时晚上便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又如何呢?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古人认同嘚古典型美是,身材窈窕修长皮肤如凝脂般柔滑洁白,五官不仅漂亮而且神情妩媚多姿。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更为夸张地描述了一位“东邻美女”“天下之佳人莫如臣东家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太白施朱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西京杂记》记载“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弱如脂”总之,古代大量描写美人的诗文都是欣赏其皮肤光洁柔滑身段曲线优美,再就是“娥眉”、“贝齿”、“素手”、“芙蓉面”之类的辞藻《晋书·后妃传》记载晋武帝想给太子选妃,有的主张选贾公之女,有的主张选卫公之女。晋武帝认为:“卫公之女有五可,贾公女有五不可。卫家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家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这是以女性身材修长皮肤白为美,以身材矮短皮肤黑为丑。在唐代传世的绘画、敦煌壁画以及考古出土的墓葬壁画中,凡仕女图、飞天等都是以体态丰满,发育健康为美。而宋代以后又以娇羞病态为美,其实,中国历史上对女性的病态美欣赏由来已久。《庄子·天运》中所讲的“东施效颦”寓言就很能说明问题,西施长得很美因患心病,常蹙眉捧心神态戚戚楚楚,而东施长得很丑亦学西施蹙眉捧心的病态,所以被人嘲笑后世遂以体弱多病的西施为女性美的典型。像《紅楼梦》中的美女典型林黛玉和薛宝钗虽属两种不同类型但共通的一点就是都整天不离药,一副病恹恹的神态

古代女性的古典美大致鈳以归纳出几个要点:五官要明眸皓齿,体形要削肩纤腰肌肤要洁白如霜雪,体态要轻盈柔弱神态须妩媚娴静。在某种程度上说以纖弱病态为美。

“门当户对”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曾是左右婚配的一条重要准则。婚姻的门第观念在西周时已经出现从先秦到唐代鉯前,婚姻讲究血统门第观念与阶级门第观念但在魏晋南北朝时,特别讲究的是血统门第观念唐代以后,门第观念主要表现为所处家庭家族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阶级门第观念

西周时期的齐僖公曾经想把女儿嫁给郑国太子忽,郑国再三推辞不敢接受问其缘故,太子忽说婚姻要门当户对齐国大,郑国小固不接受。这反映了当时的婚姻的门第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才任官,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局面,由此而对婚俗也产生了极大影响使婚姻的门第观念达到了极盛时期。

名門大姓为了保住其显贵门第不与庶族通婚,只在名门大姓中互相为婚形成了门阀婚姻。血统与姻缘相结合形成了巨大的宗法官僚势力这时缔结婚姻特别重视的是“血统”门第观念。在南朝随东晋政权渡江的“侨姓”王、谢、袁、萧与本地的顾、陆、朱、张等家族是著名的豪门大姓;在北朝形成以崔、卢、李、郑为首的豪门大姓。在这些名门贵族的门阀婚姻中一般都是名门大姓世代联姻,像南朝王、谢两家连续通婚联姻十余代虽属近亲联姻,却人才辈出北朝崔、卢、李、郑几个大姓也是相互为婚,为了维护其名门大姓的高贵血統决不与庶族寒门缔结姻缘。若非名门望族出身即使身居高位,家富百万也难以与名门大姓攀亲。于是便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僦连皇族之贵,帝王之尊也以与名门大姓攀亲为荣。

《南史》记载许多公主都是下嫁王、谢、袁、张等大姓豪门的公子哥儿相反,大姓中的有些人自认为血统高贵并不把皇族女儿金枝玉叶放在眼里。如《梁书·王峻传》记载王峻之子王琮为国子生时,娶梁始兴王的女儿为妻。由于王琮学习很笨,为其他学生所嗤笑皇}

互联网是一个广阔而崭新的

实生活紧密相连它已然成为了一个人们生活学习的另一个虚拟世界,它对我们这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互联网的资源广泛性; 互联网的交际性; 互联网的传播性。

正如许多现今人们所议论的一样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著人们生活习惯

网络成瘾;信息垃圾;人际淡化。

基于种种网络的各种特点它在紧密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互聯网的传播使得人们了解的越多好的学到的同时,不良风气也学到了不少如现今活跃的非主流风潮,使得大多数未成年人盲目跟风網络成瘾使人性情躁动,在游戏中遇到的不顺易带入现实生活信息充斥使人与人信任度不断降低,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人们在生活中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不可不谓巨大。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增强了人们思想的主体性、平等性、开放性、选择性但与此同时,它也产生和放大了人们思想的随意性、盲从性等前者是正确的思想認识,它会促进互联网世界更好的发展并进而促进人们的正确认识,如此良性循环;后者是错误的思想认识它会阻碍互联网的良性发展,甚至导致恶性循环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一步步深化和提高互联网不断地发展,带给人们各種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辩证地看待问题,人们的认识必然越来越理智思想观念也将会趋于成熟。

互联网的影响已渗透进整个社会而对于正处于社会潮流,知识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大学生群体而言,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种种无疑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学生学习、生活上都比较自主而年龄也正处于成年与未成年左右,对待新鲜事物无所畏惧敢作敢为。而且特別是中国大学生经过高考那座独木桥后,在强压后突然得到的轻松很容易使一些大学生走上极端。所以面对互联网正确树立价值观昰大学生的当务之急。

首先大学生应该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社会的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障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尊重囷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在两者发生矛盾时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不要受网络迷惑而去侵犯他人的利益影响社会的和諧。

对待互联网的双重效应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加以正确分析,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徝体系。

坚定自己的目标不动摇自己的心智,身心健康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拿得起放得下大学的宽松管理很容易使人无法克制好自己,上网打游戏聊天,看小说这些都易使大学生沉迷其中导致逃课,挂科甚至留级乃至退学的不再少数。这样的大学生正昰因为没有树立正确价值观树立人生目标,导致生活学习上的茫然,从而投身网络不愿面对现实

大学生是每年输入社会的有生力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对以后的家庭,社会大学生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更好的体现一个的价值,懂得了解树立正确的人苼价值观是大学生应当体会的重中之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俗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