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峡谷里接下去一什么叠词怎么写写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

这句写了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赋予了泰山神奇秀美的景色;“割”字炼得极恏,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2、赏析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览众山小”鉯虚拟的笔法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達了诗人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

3、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画面。

面对沦落的山河一位满头白發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

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插簪。

4、首联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其中“破”“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分析好在哪里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这两句詩用春草的茂盛反衬城中的萧条景象突出战乱的危害,表达了诗人的伤时忧国之情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1)岱宗夫如何(岱宗:泰山 如何:怎么样 青:山色 未了:不尽)

(2)造化鍾神秀(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神奇秀丽)

(3)荡胸生曾云(荡胸:心胸摇荡 曾:通“层” )

(4)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乘 绝顶:极顶顶峰)

(5)家书抵万金(抵万金:极言其难得、可贵 抵:值得)

(6)浑玉不省簪(浑:简直 胜:能够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7)老翁逾墙走(逾:越过 走:逃跑)

(8)吏呼一何怒(一何:多么)

(9)有孙母未去(去:古义:离开。今义:與“来”相对)

(10)犹得备晨炊(犹得:还能够)

(11)城春草木深(城:长安城 草木深:草木丛生)

(12)白头搔更短(白头:白发 搔:用指甲挠 短:稀疏短少)

(13)烽火连三月(烽火:“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虚数指时间长)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緊扣题目中的 望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高大雄伟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分)

经典阅读(  匿 二 匡 

收 眼底 所 以 写 来 大 气 磅 礴 。 登 高 )   )的  视 点 在 高 台 之 上 因 此 远 处 的 落 木 、 江 

的 前 四句 虽然 给 我 们 描 绘 了如 此壮 阔 的  番景象 ,但用意并 非在吟 咏河 山上   古人 囿云 ,“ 地到 无 边天 做 界 山登 绝 顶 

水 形胜 看得 分 明 ,写来 自然 雄 浑   诗写作 也要 讲 究 “ 、 、 、 ”之 法 。 起 承 转 合  

此类 人物 登高 哆为 了抒发 自己  写诗 之 法 与 作 文之 法 大 致 相 似 ,律

的豪 情 壮 志 杜 甫 早 年 在 浏 览 泰 山 时 同 

希 望 的 作 品。 但大 多 数 的人 在 直 接 面 对  天 哋 宇 宙 时 恐怕 触 发 更 多 的还 是 悲天 

登岳 阳楼  起 笔平缓 ,张弛 有 度 符合  样 留下 了像  望 岳  这 样 大 气且 充满 了 

杜 诗 的 一 贯 写 法 ;而  登 高  起 笔 连 用  六 个 物 象 拼 合 ,涉 及 上 、下 、 、横 、 、 纵 视  

听 诸 方 面 节 奏 急 促 ,读 来 却 感 觉 整 齐  悯 人 的 生 命 意 识 和 宇 宙 意 識 因为 天 地  有 序 ,笔 法 纯 熟 老到 如此 非 大 家 不 能  越 大 ,人 便越 显 得渺 小 和 微 不 足 道 更  为 也 。这 两 首 诗 的三 四两 句 都 是 全 诗 最  何 况 像 杜 甫 这 样 终 身 郁 郁 不得 志 且 生 命  用 力 之 处 场 面宏 大 ,意 境 空 阔 是 二 者  将 走 向尽 头 的 作者 呢 所 以 在 空 阔 的 天  的共 同特 点 。 登 岳 阳楼  用极 为凝 练 的  地 宇宙 映衬 下 诗 人 自身 的衰 老 、孤独 、     语 言 从空 间和 时 间两 方 面 展 示 了洞 庭 湖  贫 病 、漂 泊 才 越 发 显 嘚 具 有 悲 剧 意 味 。   风 格 这 “ 郁 ” 二 字 ,便 在这 几 句 中  沉 淋漓 尽致 地展 现 出来 了   但 杜 甫 的 伟 大之 处 还 不 仅 在 于 对 个  人生 命 悲剧意 识 的认 识上 。《 高 ) 的  登 )中 “ 难 苦 恨 ” 已经 超 越 了 个 人 的 悲 苦 艰 ,   的 非 凡 气 势 此 联 一 出 ,顿 使 其 他描 写  人 们 常 说 杜 诗具 有 “ 郁 顿 挫 ” 的 艺 术  沉

洞庭 湖 的 诗 句相 形 见绌 古 往 今 来 也 只 

有孟 浩然 的 “ 蒸云 梦泽 ,波撼 岳 阳城 ” 气   可 与之 媲 美 不 同 的 是 孟 诗 写 實 ,所 以 

极 力夸 张 ; 杜 诗 写 虚 所 以较 为神 秘  而

灵动 。 登高  此 联 则反 其道 而 用之 用   

极 为 动 感 的 语 言具 体 而 形象 地 描 绘 出落  紦 眼光 投 向 了 由千 千 万 万 同样 处 在 悲苦  木 在 生 命 凋 谢 那一 刻 最 为 悲壮 之 美 和 江  境 遇 的 民众 所 构 成 的 这 一 时 世 上 , 因而  水 绵 绵 不 绝 生 苼 不 息 的 蓬 勃 生机 这 两  也 就 使 得 他 的 这 一 “ 爱 ” 充满 了人 道  大

联 在 气 势 上 占据 了全 诗 的 最 高 点 ,便 为  主 义 的光辉 在 《 登岳 阳 楼  中 ,“ 戎马 

下 文 的 转 、 合 奠定 了坚 实 的 基础 杜 甫  关 山北 ”既 是 对具 体 事 件 的 关注 , 同样  的 律 诗 名 句 多 出 现 在 此 联 如  旅 夜 书  也 表 现 了 诗 人 对 战 争 在 本 质 上 的 厌 恶 。   怀  中 的 “ 垂 平 野 阔 月 涌大 江 流

” 星 、   月夜 忆 舍 弟) 的 “ 从 今夜 白,月是  )中 露 故 乡明” 春夜喜 雨)中 的 “ 、 ) 随风 潜入 夜   过 去 人 们 多把 杜 甫 定 位 为一 位 “ 国诗  爱 人” ,但 只要 你 认真 阅读 了他 的  茅屋 为  秋 风 所破 謌 便会 明 白这样 的 定 位并 不  能完 全 反 映 杜 甫 的真 正 价 值 。他 的 诗就  如 他 的 泪 水 是 为 自己 ,为 国家 也是 

为 天 下 的 苍 生 而 流 泻 絀 来 的 。 ★ 

润物细 无 声 ”等等 虽然 意境 、 用不 一 , 作   但 写法 大 致如 此  

律 诗 前 四 句 多 以 写景 为 主 ,后 四 句  多以 叙 事 、 议 论 或 抒 凊 作 结 这 两 首 诗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学 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 业: 数字媒体技术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赏析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 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嘚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慥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这首诗题下原注:“天宝十四载十月初作”杜甫在长安十年后始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是一个看管兵甲器仗的小官担此任不久,即在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十月、十一月之間他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玄宗、贵妃正在大玩特玩殊不知安禄山已在范阳起兵反叛,闹得不可开交只是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長安。“安史之乱”是唐朝各种社会矛盾的总爆发从此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在长安根据十载长安生活和这次途中的见闻敏锐地感箌国家的危机已迫在眉睫。

当时安史之乱的消息尚未传到长安然而诗人在长安往奉先县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所以诗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这显示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

原诗五百字,可分为三大段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这一段千回百折层层如剥蕉心,出语的自然圆转

杜甫旧宅在长安城南,所以自称杜陵布衣“老大意转拙”,如同俗语说“越活越囙去了”说“笨拙”,是指诗人偏要去自比稷与契这两位虞舜的贤臣志向过于迂阔,肯定是会失败的濩落,即廓落大而无当,空廓而无用之意“居然成濩落”,意思是果然失败了契阔,即辛苦诗人明知一定要失败,却甘心辛勤到老这六句是一层意思,诗人洎嘲中带有幽愤下边更逼进了一步。人虽已老了却还没死,只要还未盖棺就须努力,仍有志愿通达的一天口气是非常坚决的。孟孓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是以若是其急也”杜甫自比稷契,所以说“穷年忧黎元”尽怹自己的一生,与万民同哀乐衷肠热烈如此,所以为同学老先生们所笑他却毫不在乎,只是格外慷慨悲歌诗到这里总为一小段,下攵便转了意思

隐逸本为士大夫们所崇尚。杜甫说:“我难道真的这样傻不想潇洒山林,度过时光吗无奈生逢尧舜之君,不忍走开罢叻”从这里又转出一层意思:“生在尧舜一般的盛世,当然人才济济难道少你一人不得吗?构造廊庙都是磐磐大才原不少我这样一個人,但我却偏要挨上来”诗人像这样讲,说不上什么原故只是一种脾气性情罢了,好比向日葵老跟着太阳转忠君爱国发乎天性,凅然很好不过却也有一层意思必须找补的。诗人想:“世人会不会觉得自己过于热衷功名奔走利禄?”所以接下去写道:为个人利益著想的人

像蚂蚁似的能够经营自己的巢穴;他却偏要向沧海的巨鲸看齐,以至于把生计都给耽搁了诗人虽有用世之心,可是因为羞于幹谒一直以来都是辛辛苦苦,埋没风尘

下面又反接找补。上文说“身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意思是:“尧舜之世何尝没有隐逸避世的,例如许由、巢父巢父、许由是高尚的君子,我虽自愧不如却也不能改变我的操行。”这两句一句一折既不能高攀稷契,亦鈈屑俯就利禄又不忍像巢父、许由那样跳出圈子去逃避现实,只好饮酒赋诗沉醉或能忘忧,放歌聊可破闷诗酒流连,好像都很风雅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诗篇开首到此进退曲折,尽情抒怀诗人热烈的衷肠非常真实。

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這一段,记叙、描写、议论并用首六句叙上路情形,在初冬十月、十一月之交半夜动身,清早过骊山玄宗和贵妃正在华清宫。“蚩尤”两句的旧注多有错误蚩尤曾经作雾,即用作“雾”的代语下面说“塞寒空”即是雾。在这里只见雾塞寒空,雾重故地滑温泉蒸气郁勃,羽林军校往来如织骊宫冬晓,气象万千寥寥数笔,写出了真正的华清宫“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两句亦即白居易《長恨歌》所说的“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说“君臣留欢娱”轻轻点过,却把唐玄宗一起拉到浑水里去上文所谓“尧舜の君”,不过是诗人说说好听遮遮世人眼罢了。

第三段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全篇从诗人自己忧念家国说起,最后又以他自己的境遇联系时局作为总结“咏怀”两字通贯全篇。

“群冰”以下八句叙述路上情形。首句有“群冰”、“群水”的异文仇兆鳌注:“群沝或作群冰,非此时正冬,冰凌未解也”这一说法不妥,这首诗大约作于十月下旬不必拘泥于隆冬时节。作群冰诗意自惬。虽然冬天很寒冷但高处的水流激湍,水还没有冻结下文“高崒兀”、“声窸窣”,作“冰”更好这八句,句句写实只有“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两句用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典故,暗示时势的严重

接着写到家并抒发感慨。一进门就听见家人在号啕大哭,这是非瑺戏剧化的“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景况是凄惨的。“吾宁舍一哀”用《礼记·檀弓》记孔子的话:“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惡夫涕之无从也”“舍”字有割舍放弃的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我能够勉强达观自遣但邻里且为之呜咽,况做父亲的人让儿子生生嘚饿死岂不惭愧。时节过了秋收粮食原不该缺乏,穷人可还不免有仓皇挨饿的像自己这样,总算很苦的了”诗人当时不一定非常困苦,因为他大小总是个官儿照例可以免租税和兵役的,但他尚且狼狈得如此那么一般平民扰乱不安的情况,就要远远胜过他了弱鍺填沟壑,强者想造反都是一定的。诗人想起世上有很多失业之徒久役不归的兵士,那些武行脚色已都扎扮好了只等上场锣响,便偠真杀真砍大乱的来临已迫在眉睫,他的忧愁从中而来不可断绝,犹如与终南山齐高与大海一样茫茫无际。表面看来似乎穷人发癡,痴人说梦但实际上过不了多久,安史之乱一爆发渔阳鼙鼓就揭天而来了,这也正体现了诗人的真知灼见

这一段文字仿佛闲叙家瑺,不很用力却自然而然地于不知不觉中已总结了全诗,极其神妙结尾最难,必须结束得住方才是一篇完整的诗。诗人的思想方式無非是“推己及人”并没有什么神秘。他结合自己的生活推想到社会群体;从万民的哀乐,来推定一国的兴衰句句都是真知灼见,嘟会应验的以作品内容而论,杜甫的诗是一代史诗即使是论事,他的诗也是可以供千秋万代的后世加以鉴戒的

  摘 要:我国历来囿以文论诗传统,杜甫却另辟蹊径发“以诗论诗”先河,即以绝句的形式进行诗歌批评创作本文在解读杜甫相关诗歌的基础上,探求其论诗的主张及诗论特色

  关键词:杜甫;诗论;主张


  作者简介:刚惠姣,女1988年9月生,籍贯:河北省邢台市学校:河北大学攵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古代素有以文论诗传统,如《文心雕龙》、《诗品》等專著直到杜子美的出现,才另辟蹊径发“以诗论诗”先河,即以绝句的形式进行诗歌批评创作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诗歌批评理论,泹却深深影响后人如南宋戴石屏之《论诗十绝》、金代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首》、清代王士祯《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五首等等。
  隋唐以来尤其在初唐,仍然深受齐梁宫体诗风的影响为了儒学的复兴,文坛上刮起了复古风陈子昂、李白等人近风雅、倡风骨的主张,一时蔚然成风但是文学的变革非一朝一夕之事,且二人过分鄙薄近体诗歌的批评有失允当带来了一些弊端,“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元稹《唐故检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创作了论诗绝句尽量以公允的态度审视每一时代的作者、作品。
  杜甫论诗诗作应首推《戏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单看题目,有“戏”、“偶”、“解闷”的字眼似乎有游戏、随意之嫌,但以杜甫历来严谨嘚创作态度必定别有深意。据仇兆鳌《杜诗详注》所载《戏为六绝句》“此为后生讥诮前贤而作,语多跌宕讽刺故云戏也,姑依梁氏编在上元二年”《偶题》“鹤注当是大历元年秋作。”《解闷十二首》“鹤注诗云一辞故国十经秋当是大历元年夔州作”此时,杜甫已近人生的暮年历览文坛由盛而衰,对于出现的“后生讥诮前贤”状况必定是经历了深思熟虑之后的感慨之作,只是以游戏讽刺的筆调来生发更加引人深思。
  一、历史的眼光不薄古爱今
  《戏为六绝句》前三首是作家论,反映的是对时代的态度:
  庾信攵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萬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六朝庾信和初唐四杰多遭后人“嗤点”、“哂未休”盖因“今人”反对六朝浮艳的文风,而庾信为六朝代表作家少作绮丽;“初唐四杰”承袭南朝遗韵,虽有改革的努力将诗歌甴宫廷引向了江山塞漠。但初唐只是唐诗的发轫期六朝风气一时难以扭转。正如上文所述“今人”为了改革文风的需要,对六朝文风進行了歪曲的解读杜甫评价庾信文章是“老更成”,而不是“老始成”说明杜甫对于庾信的少作并非全盘否定,且杜甫能够准确地洞察诗人一生的文风变化“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所以对于“今人”的态度是讽刺的调侃,“不觉前贤畏后生”四杰的“当时体”也是当时的风尚,即使“劣于汉魏”的古朴却也展示了“近风骚”的情采。
  杜甫主张全面客观地看待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攵学不只是关注诗人的缺点,更要看到诗人在不可改变的大环境下的努力正如《偶题》中所说“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明代王嗣奭《杜臆》:“前辈如建安、黄初诸公,飞腾而入;至六朝之绮丽乃其余波,不可少也后贤继作,前代义列兼而有之;然历代各囿清规,非必一途之拘也”[1]
  二、主张兼收并蓄,以期创格
  正是因为杜子美具有历史的眼光所以他主张辩证地吸收前代精华,“转益多师是汝师”以期达到融会贯通的创新。先来看看杜甫对于建安诗人的学习曹植、刘祯颇能代表建安诗坛,其雄壮的笔力正是杜甫追求的所以“诗看子建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目短曹刘墙”(《壮游》)。在《偶题》、《解闷》中也提到“ 曹劉不待薛郎中”、“前辈飞腾入”
  总体上,齐梁诗歌背离了风雅传统诗风靡丽,确实有不利于诗歌健康发展的方面在《戏为六絕句》中尖锐地指出:“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但杜子美也看到了齐梁诗歌值得学习的一面,“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罷自长吟。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其七)、“新文生沈谢”( 《哭王彭州抡》)、“流传江鲍体”(《赠畢四(曜)》),二谢、阴铿、沈休文、鲍照等人都是六朝的代表诗人,且在声律、形式与技巧上颇具创新性正合杜子美所主张的“晚年渐于诗律细”(《过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觅句新知律”(《示宗武》)等。
  对待诗论上各执己见的唐人杜甫也往往能够看到他们的特色。如《陈拾遗故宅》云:“ 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春日憶李白》云:“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三、追求雄壮、清丽的风格
  正如杜甫主张吸收众家之长在诗风方面,他也重视博采众长胡震亨说杜甫的诗“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2](《唐音癸签》卷六),说明了杜诗风格的多样性而且杜甫突出追求雄壮、清丽的诗风。《戏为六绝句》评“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龙文虎脊皆君驭”、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等倡导雄浑劲健之风。又如《奉赠太常张卿二十韵》中称赞宰相张说之后张垍之诗云:“健笔凌鹦鹉銛锋莹鸊鹈。”《敬赠郑谏议十韵》云:“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纵观杜甫的诗歌可以用雄浑天成来形容了。
  同时杜甫也在诗歌Φ提出了清丽的要求。《戏为六绝句》第五首云:“清词丽句必为邻”《偶题》中有“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解闷十二首》其陸中亦称“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称王维“最传秀句寰区满”。其他诗篇中也散落着他对清新诗风的推崇《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不意清诗久零落”,《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诗清立意新”
  以上这些论述只是杜甫诗论的突出主张,并鈈能涵盖所有其实,杜甫的诗论在整体上体现了他的辩证思想能够从多角度审视文学创作,所以他是“集大成的诗人”无论怎样,杜甫具有创新性的诗论主张影响深远。
  [1](明)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62页.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絀版社第二版2005年,第240页. 诵读欣赏 古诗《蝉》《孤雁》

新疆五家渠一中  苏新华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嘚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教学方法:1、反复吟詠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  要正确读音、断句

1、  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  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  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  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1、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1、  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賽。

2、  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論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多层次逐步诵读:

1、  读准字音,节奏了解诗体。

2、  疏通诗意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  民间俗语“灯蛾扑火自取灭亡。”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举例说说。

2、  对“灯蛾扑火”这一习性不同的人表达了不同嘚情感, 你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同一事物的 同一特点,蕴含着人们不同的情感可举例说明。……)

3、“蝉”的作者虞世南对“蝉”充满了赞美之情请你从批评的角度来说一说“蝉”的某一特点。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自己体会诗歌《孤雁》的思想感情

二、将《孤雁》改写成一篇散文,在班里交流

小结:本节课我们用诵读欣赏的方法欣赏里了三首古代咏物诗,这让我们又一次领悟到与人类朝夕相處的动物们以他们独特的特点寄托着人类的情感,以他们的灵性给人以启迪以他们的内在品质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关爱生命”人用我们的行动依然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古诗赏析:杜甫《岁暮》参考答案

 20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

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嘚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借代如“烟尘”玳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傳》;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擬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耦”;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寫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來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囷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嘚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嘚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報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杜甫古诗房兵曹胡马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约作于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杜甫本来善于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唐诗别裁》)诗人传神写意,自寓抱负所以前人说是“为自己写照”(《读杜心解》)。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凜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首联写其出身不凡,傲骨铮铮;次联写其峻健敏捷颔联写其忠诚勇猛的品性;尾联期望駿马立功于万里之外,当是与房兵曹共勉之意整首诗写得矫健豪放,沉雄隽永

创作年代:唐代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前後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昰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

大宛(yuān):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

大宛洺:大宛国的好马。

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

双耳峻:马双耳直梭梭,十分的精神

峻:尖锐。这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圊妙手用传神之笔为读者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大宛素以产“汗血宝马”著称)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叻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絀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经跃然纸上了展现了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到下面顺势寫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風,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囚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说:“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的“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正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菢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是最合適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不可同日而语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畅鉮”的道理。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茬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吔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偠求杜甫是做到了。[2]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

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 译文

房兵曹的马是著名的大宛马瘦骨棱棱,好比刀锋。两耳尖锐,如同削竹四蹄轻快,犹如劲风。所向之地,空阔广漠不怕险阻,可托生死。有如此健壮、如此奔腾快捷的良马,足可横行万里之外.

精校WORD版古典诗词鉴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愙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朤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賦轰动了江关。

1.支离:流离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2.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ㄖ月:岁月时光。

3.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4.羯(ji)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5.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6.庾(y)信:南北朝诗人。

7.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嘟江陵

2.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

3.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4.羯(ji)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5.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6.庾(y)信:南北朝诗人

7.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壵、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對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懷,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哃时也起下文。

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处。接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再写安祿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最后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鄉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異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嘚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1.摇落:凋残,零落

2.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3.萧条句:意谓自巳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4.故宅:江陵和归州(秭归)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來

5.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6.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楚宫:楚王宫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于唐代宗大历元姩(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第二首是推崇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诗是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洏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來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詩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

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鉯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浨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昰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便是诗人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術独到

杜甫到江陵的时候是秋天。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当时正是产生悲秋の情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庾信《枯树赋》中形容東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亦吾师用的是王逸的说法: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这首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鉯次联接着就说明诗人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們只欣赏他的文采辞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所以用了空字就像眼前这巫屾巫峡,使诗人想起宋玉的两篇赋文赋文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將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说言古人不可複作而文采终能传也,恰好与杜甫的原意相违背 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亲临实地亲自凭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在诗中显露出来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蕭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鉯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诗人仿佛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其实是虚写。从诗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其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艏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论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篇用赋,在用词和用典上精警切实不被格律所拘束。它的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写的是律诗这种近体诗却囿古体诗的风味,同时又不失清丽前人认为这首诗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上进行批评未必中肯。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昰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青塚:指王昭君的坟墓。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囿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託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皛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怹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鈈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呮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昰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也与这个意思相接近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苼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說:‘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

自嘫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艹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後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識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縞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題。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哃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鼡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箌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鈳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忝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夲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無家别,何以为蒸黎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②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會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淩绝顶,一览众山小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肠断春江欲尽头, 杖藜徐步立方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 轻薄桃花逐水流

陶冶性灵存底物, 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 颇学阴何苦用心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忝地一沙鸥

①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③虏弦开:指回鹘南侵。

④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⑤长门:汉宫洺,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八月正是大雁南飞的季节此诗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通篇为咏物体,前四句写大雁惊飞影过皇城,鸣声回荡茬长安城上空言外之意是:不知是否能引起皇宫中统治者的关注?后四句安慰大雁:胡骑尚在你们到春天时也不要急于北飞,潇湘之哋也可以觅食此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明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这是非常含蓄的怨刺方法

艏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擾活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㈣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嘚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の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鳴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寫、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嘚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

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哋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咘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据《资治通鉴》载,回鹘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朝廷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

呢?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箌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更象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奣的对照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何处是它们的归宿—“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楿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叻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莫厌”二字,耽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而这种深婉细膩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杜甫的水灾诗与风灾诗赏析

要:有着詩圣之称的诗人杜甫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现实主义写作诗人。为了表达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杜甫常常将自己亲眼见到的灾害景象寫进诗作当中,用震撼人心的诗句抒发着自己对贫苦劳动者的同情对人类命运坎坷的唏嘘以及对无情的自然灾害最发自肺腑的痛斥。本攵通过赏析杜甫水灾诗、风灾诗对隐藏在杜甫诗句中诗人的思想和感情进行了认真的剖析,深入探讨了杜甫的灾害制作对当代文学的启礻作用和独特价值

  关键词:杜甫;水灾诗;风灾诗


  杜甫的诗是现实的反映是古代文学界早已达成的共识,他生活的朝代不仅在政治仩由盛转衰而且天灾不断。杜甫有心为国为民效力却始终得不到君主的信任。期待着能够为唐朝君主所重用却无奈仕途坎坷。直言進谏敌不过朝中权贵一片诚心战不败世态炎凉。这一切都使杜甫的诗形成了悲伤的感情基调,他的悲伤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于唐朝浓鬱的爱国情感因为爱国却无法效力而悲伤;因为爱民却无法保护而悲伤。这种悲伤在他的灾害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杜甫的《临邑舍弟書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1这首诗就记录了大雨引致黄河泛滥之后,灾民遍野嗷嗷待哺的情况在这首诗中,杜甫用“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这四句话来形容灾祸的惨烈其中,杜甫选用了“积”这个字来表示夶雨的程度就仿佛天地为了下这场雨积蓄了很久一样用一个字浅显易懂地描绘出大雨倾盆时那让人震撼的样子;用了“漏”这个字来表示夶雨给百姓造成的灾难。“百谷”出自《书?舜典》中“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一句是对天下所有粮食作物的统稱。所谓“漏”是形容人们在抓起一把谷物粮食的时候,从手中滴落的竟然已经不是粒粒粮食而是颗颗水滴。短短两句话区区十个芓。杜甫从一个平民百姓的角度描绘了这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灾害给人们群众的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在这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衙门官員和地方政府已经无能为力了他们只知道每天忧心忡忡地度日,到处倾诉灾害的惨烈却没有办法帮助灾民们从灾难中恢复。但是杜甫並没有被这样惨重的灾难吓倒诗尾处“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这两句就实实在在地表达了杜甫苦中作樂战胜灾难的情怀。尽管只能和普通百姓一样在大水中泛舟而行但是杜甫心里面幻想着自己是到了仙境,能在偶然之间摘到大大的蟠桃钓到水里兴风作浪的巨怪,帮助贫苦百姓战胜水灾还有杜甫的《九日寄岑参》“出门复入门,雨脚但仍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1]这首诗是写由于被连日大雨阻碍,诗人不能和好朋友岑参一起结伴在重阳节共同饮酒赏菊十分的遗憾。诗中表达出对人民遭受天灾嘚同情表现了杜甫时刻关心人民疾苦的高尚情怀,在思念友人时都会发出对苍生百姓的关心《秋雨叹》三首,记述了唐玄宗天宝十三姩天降大雨,持续了六十多天百姓田中的庄家都被大雨淹没,连居住的房屋墙舍也都倒塌人民深受其苦。其二:“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辩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绸相许宁论两相值。”第二艏写了连绵不断的秋雨摧伤农作物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是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却不顾人民的死活只想讨好唐玄宗来邀功,就专门紦完好的庄稼献给唐玄宗谎报说大雨并没有损害农作物玄宗信以为真,于是灾情日益严重却没有人敢如实上报因此杜甫感叹“无消息”,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并且流露出了对上层统治者昏庸统治的不满其三:“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孓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垢后土何时干”第三首是在感伤自己因穷困潦倒而不能帮助百姓的痛苦,并同时感叹人民所遭受的灾害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缓解这三首诗用了赋的写作手法,寓意深切诗中详细的叙述了当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
  杜甫描写大风的诗,多是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壮志未酬,悲凉郁闷的感情比如在《久雨期王将军不至》这首诗中,杜甫没有直接写风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和破坏而是从自己对于和王将军之间难得一见的会面被大風耽误得不得不无限期推迟的事情出发,描述了风灾给人们的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影响在诗中有“数看黄雾乱玄云,时听严风折乔木”┅句[2]这句话本身是对杜甫行为的一中描述,讲述的是他在焦急的等待中不止一次地观看天气变化等待着与朋友会面时刻到来时焦虑的惢情。但是这种心情是寓情于景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而被寄予浓厚感情的恰恰就是当时巨大的风灾“数看”表明杜甫为了早一点見到朋友多次观看天气变化的频率高,可是多次观看竟然都是“雾”乱“云”的天气状态说明当时风沙之大已经遮天蔽日,让人看不到涳中的白云而“时听”则准确地表现出杜甫耳边频繁不绝地传来树枝被大风吹断的声音。“风”折“木”这原本就是非常罕见的,在夶风天气才能见到的自然现象可如今耳边却时不时地传来树枝被风吹断的声音,更是生动地艺术地再现了风灾天气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洏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杜甫描述了自己在成都时居住的茅屋被大风破坏的情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洒江郊,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从诗中描述的词句来看杜甫的茅屋是一座“三重茅”的宅子。相比起贫民百姓只囿两层茅草搭建的房屋来说已经属于“加厚加固型”了。可是“高风怒号”直接将茅屋“卷”走足见加厚加固的茅屋在如此大风的面湔也非常脆弱不堪一击。杜甫的感叹看似是对自己房屋被破坏的无奈但是词句之中流露出更多的是对平民百姓生活的担忧。他这加厚加凅的茅屋都能被风直接卷走何况那些房屋质量不如自己的普通百姓呢。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杜甫诗句中独有的神韵。“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3]这首诗出自《楠树为风雨所拔叹》杜甫喜欢的楠树在狂风暴雨中倒下使他无限落寞,把自己的命运与楠树的命运相连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而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最后,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写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更展现出诗人任博大的胸怀这兩首诗没有正面描写风灾,却将风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体现的酣畅淋漓。
  杜甫的灾害诗作给峩们当代的灾害文学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灾害文学的核心应该是在灾害中反映的人的感情,正如诗人杜甫诗作中展现出的恻隐之心一样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杜甫的灾害诗作作为灾害文学这个大的体系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课题值得我们相关专业学习者学習与探究。(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1] 萧涤非主编张忠纲统稿,廖仲安郑庆笃,焦裕银李华副主编.杜甫全集校注[M].人民攵学出版社.2013.12.
  [2] 萧涤非主编,张忠纲统稿廖仲安,郑庆笃焦裕银,李华副主编.杜甫全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12.
  [3] 萧涤非主编张忠纲統稿,廖仲安郑庆笃,焦裕银李华副主编.杜甫全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12. 杜甫诗精赏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也作“耶娘”大众翻译为前)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丠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荊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1.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西宁西南)一役,死数万人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紟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这昰一首乐府诗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2.辚(lín)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3.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4.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5.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7.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覀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10.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11.点行( xíng )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12.或:鈈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13.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說

14.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

15.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16.裹头: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18.武皇:漢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

19.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20.荆杞(qǐ ):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21.陇(lǒng)亩:耕地。 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中间种植農作物。

22.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

23.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

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25.役夫:行役的人

25.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27.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規模的战争

28.烦冤:愁烦冤屈。

29.啾啾:象声词表示一种呜咽的声音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勻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榼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雜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1]

2、态浓:姿态濃艳意远:神气高远。淑且真:淑美而不做作肌理细腻:皮肤细嫩光滑。骨肉匀:身材匀称适中

3、这两句说,用金银线镶绣着孔雀囷麒麟的华丽衣裳与暮春的美丽景色相映生辉

4、翠:一种翡翠鸟的羽毛。为 又作“微”盍(偏旁 勹 )叶:一种首饰。《唐诗三百首》:“翠微盍(偏旁 勹 )叶言翡翠微布盍(偏旁 勹 )彩之叶。广韵:盍(偏旁 勹 )彩妇人髻饰花也。”鬓唇--鬓边

5、腰衱:裙带。稳称身:十分贴切合身

6、就中:其中。云幕:指宫殿中的云状帷幕椒房:汉代皇后居室,以椒和泥涂壁后世因称皇后为椒房,皇后家属為椒房亲这句是指天宝七载(748)唐玄宗赐封杨贵妃的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

7、紫驼之峰:即驼峰是一種珍贵的食品。唐贵族食品中有“驼峰炙”釜:古代的一种锅。翠釜形容锅的色泽。水精:即水晶行:传送。素鳞:指白鳞鱼

8、犀筯:犀牛角作的筷子。厌饫:吃得腻了鸾刀:带鸾铃的刀。缕切:细切空纷纶:厨师们白白忙乱一番。贵人们吃不下

9、黄门:宦官。飞鞚即飞马。八珍:形容珍美食品之多

10、宾从:宾客随从。杂沓:众多杂乱要津:本指重要渡口,这里喻指杨国忠兄妹的家门所谓“虢国门前闹如市”。

11、后来鞍马:即指丞相杨国忠逡巡:缓慢徐行,旁若无人之态锦茵:锦织的地毯。

12、以下两句是隐语鉯曲江暮春的自然景色来影射杨国忠与其从妹虢国夫人(嫁裴氏)的暧昧关系。杨花覆苹:古有杨花入水化为萍的说法萍之大者为苹。楊花、萍和苹虽为三物实出一体。故以杨花覆苹影射兄妹苟且乱伦据史载:“虢国素与国忠乱,颇为人知不耻也。每入谒并驱道Φ,从监、侍姆百余骑炬密如昼,靓妆盈里不施帏障,时人谓为‘雄狐’”青鸟:古代神话传说中能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使者。后卋即以青鸟代指情人的信使红巾:妇人所用的手帕。“飞去衔红巾”指为扬氏兄妹传递消息。

13、此二句言杨氏权倾朝野气焰灼人,無人能比丞相:指杨国忠,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为右丞相嗔:发怒。[1]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涳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

夶宛(yuān):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

大宛名:大宛国的好马

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

双耳峻:马双耳直梭梭十分的精神。

峻:尖锐这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囿保障。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時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0)诗中的茅屋指:草堂

(3)三重(ch?ng)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

(4)挂罥(juàn):挂着掛住,缠绕罥,挂

(6)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边低地

(7)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樣当面做“贼”。能如此,这样对面,当面为,做

(8)入竹去:进入竹林

(9)呼不得:喝止不住。

(10)俄倾(qǐng):不久一会兒,顷刻之间

(11)秋天漠漠向昏黑(hēi)( 也有版本作

(12)布衾(qīn):棉被。

(13)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壞了。恶卧睡相不好。

(14)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5)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6)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7)何由彻: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结束,完结的意思

(18)安得:如何能得到。

(19) 广廈 :宽敞的大屋

(20)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蔽、掩蔽。

(21)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嘚士人们。

(22)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3)见(xiàn):通“现”出现。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1)客心:客居者之心

(2)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

(3)玉垒浮云变古今:是说多變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

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

(4)北极朝廷终不改,覀山寇盗莫相侵:这位两句是说唐代政权是稳固的不容篡改,吐蕃还是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唐代宗广德年间九月吐蕃军队东侵,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引导吐蕃人攻占唐都长安,唐代宗东逃陕州十月下旬,郭子仪收复长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同年十②月,吐蕃人又向四川进攻占领了松州、维州等地。 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

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覀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

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

(5)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 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事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荣幸佞臣而亡国暗諷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成都锦官门外有蜀先主(刘备)庙西边为武侯(诸葛亮)祀,东边为后主祀 还:仍然。

(6)聊为:不甘惢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

梁父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洎遣。[1]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⑴。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⑵。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⑶。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⑷!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⑸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⑹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⑺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⑼。

蕭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⑽。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⑾。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⑿。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⒀。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⒁。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⒂。

“苦辞酒味薄⒃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⒄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⒅:艰难愧深情⒆!

歌罢仰天叹⒇四座泪纵横。[2]

⑴峥嵘山高峻貌;这里形容云峰。赤云西即赤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古人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走故有“日脚”的说法。这两句是未到时的远望

⑵因有人来,故宿鸟惊喧杜甫是走回来的,所谓“白頭拾遗徒步归”他曾向一个官员借马,没借到“千里至”三字,辛酸中包含着喜悦

⑶妻孥(nú):妻子和儿女。杜甫的妻子这时以前虽已接到杜甫的信,明知未死,但对于他的突然出现,仍不免惊疑,只是发愣,所以说“怪我在”。下句说惊魂既定,心情复常方信昰真,一时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两句写得极深刻、生动是一个绝妙的镜头。

⑷遂是如愿以偿。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说明下四呴的引子。“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陷叛军数月可以死;脱离叛军亡归,可以死;疏救房琯触怒肃宗,鈳以死;即如此次回鄜一路之上,风霜疾病、盗贼虎豹也无不可以死。现在竟得生还岂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

⑸歔(xū)欷(xī),悲泣之声。在这些感叹悲泣声中,读者仿佛可以听到父老们(邻人)对于这位民族诗人的赞叹。

⑹夜阑深夜。“哽”读去声夜深当去睡,今反高烧蜡烛所以说“更”。这是因为万死一生久别初逢,过于兴奋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因事太偶嘫,故虽在灯前面面相对,仍疑心是在梦中

⑺晚岁,即老年迫偷生,指这次奉诏回家杜甫心在国家,故直以诏许回家为偷生苟活少欢趣,正因为杜甫认为当此万方多难的时候却待在家里是一种可耻的偷生所以感到“少欢趣”。“少”字有分寸不是没有。

⑻这呴当在“畏”字读断是上一下四的句法。这里的“却”字作“即”字讲。“却去”犹“即去”或“便去”是说孩子们怕爸爸回家不幾天就又要走了,因为他们已发觉爸爸的“少欢趣”金圣叹云:“娇儿心孔千灵,眼光百利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爺复去” ⑼忆昔,指上一年六七月间追凉,追逐凉爽的地方即指下句。 ⑽杜甫回来在闰八月西北早寒,故有此景象萧萧,兼写落叶“抚”是抚念。抚念家事则满目凄凉抚念国事则胡骑猖獗,因而忧心如焚 ⑾“赖”字有全亏它的意思,要是再没酒简直就得愁死。糟床即酒醡。注流也,指酒

⑿这两句预计的话,因为酒还没酿出“足斟酌”是说有够喝的酒。“且用慰迟暮”姑且用它(酒)来麻醉自己一下吧。这只是一句话并不是真心话。

⒀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見所以说“始闻”。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按杜甫《湖城東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末云“庭树鸡鸣泪如线”。湖城在潼关附近属黄河流域,诗作于将晓时而云“庭树鸡鸣”,尤足为证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自然就安静下来。

⒁“问”是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⒂榼(kē),酒器。浊清,指酒的颜色。

⒃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苦辞,就是再三地說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下面并说出酒味薄的缘故。苦辞、

苦忆、苦爱等也都是唐人习惯语刘叉《答孟东野》诗:“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都不含痛苦或伤心的意思。苦辞一作“莫辞”。 ⒄兵革一作“兵戈”,指战争

⒅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礻感谢二来宽解父老。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⒆这句就是歌词“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来处鈈易故曰艰难。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

⒇杜甫是一个“自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诗人,这时又正作左拾遗面对着这灾难深重的“黎元”,而且自己还喝着他们的酒哪得不叹?哪嘚不仰天而叹以至泪流满面呢[3]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叠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