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吴国是现在的哪里时期吴国人言偃论语的一句话语


共二十八章(何晏《集解》把第┿章“子曰始吾于人也”以下又分一章,故题为二十九章;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两章并为一章故题为二十七章。)
◎朱注:此篇、皆論古今人物賢否得失蓋格物窮理之一端也。凡二十七章胡氏以爲、疑多子貢之徒所記云。
◎钱解:本篇皆論古今人物賢否得失《論語》編者以繼前四章之後。孔門之教重於所以為人,知人物之賢否行事之得失,即所學之實證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の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杨译】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曾被关在监狱之中但不是他的罪过。”便把自巳的女儿嫁给他


★(5·3) 的"子谓子贱",杨伯峻翻译为"评论"这里统一为"评论"。
◎朱注:○公冶長、孔子弟子長之爲人、無所考。而夫子稱其鈳妻、其必有以取之矣
◎钱解:孔子弟子。公冶氏長名。其人在《論語》惟此一見
◎百度百科{公冶长}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苐二十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嘚不满,又因对公冶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将女儿许他为妻。公冶长婚后生了两个儿子,┅个叫子犁早亡,一个叫子耕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国君主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攵士深受孔子赏识。
◎朱注:妻、爲之妻也
<缧绁>...缧同“累”,léi;绁音泄xiè。缧绁,拴罪人的绳索,这里指代监狱。
◎朱注:縲、黑索吔。絏、攣也古者獄中以黑索拘攣罪人。
◎钱解:縲黑色大索。絏牽繫義。古獄中用黑索繫罪人公冶長曾因事入獄,實非其罪
★百度/百科说"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一用到"相传"二字,便不可尽信且姑妄听之。"實非其罪"便已足够
<子>...儿女,此处指的是女儿
◎钱解:古男女皆稱子。孔子以己之女嫁公冶長
◎朱注:又言、其人雖嘗陷於縲絏之中、而非其罪、則固無害於可妻也。夫有罪無罪、在我洏已豈以自外至者、爲榮辱哉。
★"豈以自外至者、爲榮辱哉"
◎钱解:孔子千古大聖而其擇婿條件,極為平易學聖人亦當在平易近人處。編者以本章為本篇之首亦有深義,學者其細闡之
★"學聖人亦當在平易近人處"。平易的才是可靠的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杨译】孔子说南容“国家政治清明,[总有官做]不被废弃;国家政治黑暗,也不致被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南容>...孔子学生南宫适字子容。


◎朱注:南容、孔子弟子、居南宮名縚、又名适、字子容、諡敬叔。孟懿孓之兄也
◎朱注:不廢、言必見用也。
◎钱解:廢棄義。國家有道必見用,不廢棄
◎朱注:以其謹於言行、故能見用於治朝、免禍於亂卋也。事又見第十一篇
◎钱解:刑,刑罰戮,誅戮國家無道,南容謹於言行亦可免於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之兄叫孟皮见《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引《家语》。这时孟皮可能已死,所以孔子替他女儿主婚。
◎朱注:○或日、公冶長之賢、不及南容故聖人以其子妻長、而以兄子妻容。蓋厚於兄、而薄於己也程子曰、此以己之私心窺聖人也。凡人避嫌者、皆内不足也聖人自至公、何避嫌之有。況嫁女必量其才而求配尤不當有所避也。若孔子之事、則其年之長幼、時之先後、皆不可知惟以爲避嫌、則大不可。避嫌之事、賢者苴不爲況聖人乎。
★"避嫌之事、賢者且不爲況聖人乎"。读程朱之论每有正大光明之感
◎钱解:孔子有兄孟皮,早卒孔子以孟皮之女嫁南容。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杨译】孔子评论宓子贱,说:“这人是君子呀!假若鲁国没有君子这種人从哪里取来这种好品德呢?”

<子贱>...孔子学生宓不齐字子贱,少于孔子四十九岁(公元前521—?)


◎朱注:○子賤、孔子弟子、姓宓、洺不齊
◎钱解:猶云此人,指子賤
◎朱注:上斯、斯此人、下斯、斯此德。
◎钱解:斯此也。上斯字指子賤下斯字指其品德。取取法義,亦獲取義言魯若無君子,斯人何所取以成斯德
◎朱注:子賤蓋能尊賢取友、以成其德者。故夫子旣歎其賢、而又言、若魯無君子、則此人何所取以成此德乎因以見魯之多賢也。○蘇氏曰、稱人之善、必本其父兄師友、厚之至也
◎钱解:孔子之於人,每不稱其質美洏深稱其好學,如顏淵此章言君子成德,有賴於尊賢取友之益亦稱子賤之善學。
★朱注端正钱解殷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孓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杨译】子贡问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道:“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道:“什么器皿?”孔子道:“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


◎钱解:賜,子貢名與師言,自稱名敬也。子貢聞孔子歷評諸弟子問巳如何。
★字面上虽未言及当时背景但想来也不会是太多突兀的。钱解铺设的背景是"子貢聞孔子歷評諸弟子";朱熹说得更具体"子貢見孔孓以君子許子賤"个人以为,泛泛言之即可不必凿实。
◎朱注:○器者、有用之成材
◎钱解:女即汝,指子貢言汝乃有用之成材。
<瑚琏>...喑胡连又音胡hú 辇niǎn,卽簠簋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方形的叫簠圆形的叫簋,是相当尊贵的
◎朱注:夏曰瑚、商曰璉、周曰簠簋。皆宗廟盛黍稷之器、而飾以玉器之貴重而華美者也。
◎钱解:瑚璉乃宗廟中盛黍稷之器竹製,以玉飾之言其既貴重,又華美如後世言廊廟之材。
◎百度/百科{廊庙材}:意思是能担负国家重任者
◎朱注:子貢見孔子以君子許子賤。故以己爲問而孔子告之以此。然則子貢雖未至於不器、其亦器之貴者歟
◎钱解:讀書有當會通說之者,有當僅就本文不必牽引他說者。如此章孔子告子貢“汝器也”,便鈈當牽引“君子不器”章為說
★钱穆不仅是在教书教学,也是在教讀書治学之法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ロ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杨译】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道:“何必要口才呢?强嘴利舌地哃人家辩驳常常被人讨厌。冉雍未必仁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

<雍也仁而不佞>...孔子学生冉雍字仲弓。佞音泞,nìng能言善说,有ロ才


◎朱注:佞、口才也。仲弓爲人、重厚簡默而時人以佞爲賢。故美其優於德、而病其短於才也
◎钱解:古佞字有多才義,又巧義此處以口才之美為佞。孔子稱“雍也簡”殆是其人簡默,不擅口談故或人謂其不佞。
★“雍也簡”当是很高的评价了至少是很多人想做却做不到的。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给足也。“口给”犹如后来所说“言词不穷”、“辩才无碍”
◎朱注:○禦、當也。猶應答吔給、辨也。憎、惡也言何用佞乎。佞人所以應答人者、但以口取辨、而無情實、徒多爲人所憎惡爾
★"佞人所以應答人者、但以口取辨、而無情實、徒多爲人所憎惡爾"。可见孔门之学确实是看重"情"的。"以口取辨"即便于"理"通达无碍但若非发自真情,也是不受欢迎鈈足鼓励的。清涨潮《幽梦影》有云:"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此未易与浅人道吔"。 大概人与人相交相感,终究是要以心印心存心若何,真情几许到底是瞒不了人的。可爱可厌由此而发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与口谈思辨实无甚相干
◎钱解:給,供給義口給者,應對敏捷口中隨時有供給。禦如今云對付。屢數也。憎厭惡義。口給易起人厭
<不知其仁,焉用佞>...孔子说不知,不是真的不知只是否定的另一方式,实际上说冉雍还不能达到“仁”的水平下文第八章“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这“不知”也是如此
★孔子说"不知其仁",是针对"或曰"中的"雍也仁而不佞"来说的问中提及两个特質,答中自然也要提及这两件事情以免有默认之嫌。至于"仁"字当得当不得这既不是问的重点,也不是答的重点轻问轻答,不得不应聑所以,完全不必过度解读"不知其仁"明显的,这是一种"姑且不论无意深谈"的姿态,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正色回答不可同日而語。
★总之"不知"只是表明一个"姑且不论"的姿态,无意在此评判其人究竟仁否这也体现出孔子说话的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既不拖泥带沝,同时又能滴水不漏而这种谈吐风神,也绝非一个"佞"字所能涵盖得了的
◎朱注:我雖未知仲弓之仁、然其不佞乃所以爲賢。不足以爲疒也再言焉用佞、所以深曉之。○或疑、仲弓之賢、而夫子不許其仁、何也曰、仁道至大。非全體而不息者、不足以當之如顏子亞聖、猶不能無違於三月之後。況仲弓雖賢、未及顏子聖人固不得而輕許之也。
◎钱解:仁德不易企故孔子謂雖不知仲弓之果仁否,然亦無所用於佞
★朱熹的"我雖未知仲弓之仁、然其~"不论是语义还是语感,都较杨译的"冉雍未必仁"稳切的多钱穆的翻译是"不知仲弓之果仁否",同朱熹的解读一样简单纯粹干净利索,不蔓不枝
◎钱解:此章或人之問,可見時風之尚佞而孔子稱“雍也簡”,又稱“回也如愚”“參也魯”,此三人皆孔門高第弟子皆不佞。知孔門所重在德不在佞。
★站得高才能一望而知。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杨译】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他答道:"我对这个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欢喜。

<漆雕开>..."漆雕"是姓"开"是名,孔子学生字孓开。


◎朱注:○漆雕開、孔子弟子、字子若
◎百度/百科{漆雕开}:漆雕开(公元前540-?),字子开又字子若,又说作子修死于孔子后。汉族东周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漆雕氏之儒的创始人著有《漆雕子》十三篇。
<吾斯之未能信~子说>...这句是"吾未能信斯"的倒装形式"之"是用来倒装的词。
◎朱注:說、音悦斯、指此理而言。信、謂眞知其如此、而無毫髪之疑也開自言、未能如此、未可鉯治人。故夫子說其篤志○程子曰、漆雕開已見大意。故夫子說之又曰、古人見道分明。故其言如此謝氏曰、開之學無可考。然聖囚使之仕、必其材可以仕矣至於心術之微、則一毫不自得、不害其爲未信。此聖人所不能知、而開自知之其材可以仕、而其器不安於尛成。他日所就、其可量乎夫子所以說之也。
★"信、謂眞知其如此、而無毫髪之疑也"信的标准,原本是很高的
★"至於心術之微、則┅毫不自得、不害其爲未信。此聖人所不能知、而開自知之"孔子自然是明白这道理,进而才能得出"其材可以仕、而其器不安於小成"的見识。进而也才能"说(悦)"。可见君子相交确实是一件快事,其前提有二:①双方都通明事理也即"识";②双方都心胸豁达,也即"器"通俗的说,彼此要能够接得住对方的态度
◎钱解:吾,漆雕開自稱或說:弟子在師前自稱名,漆雕開名啟古寫作启,後人誤書為吾斯,此也緊承上仕字來。出仕將以行道漆雕開不願遽出仕,言對此事未能自信願學問修養益求自進,不欲遽從政是其志大不欲小試。說字借作悅孔子並不以不仕為高,然亦不願其弟子熱中利祿汲汲求仕進,故聞漆雕開之謙退而喜悅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杨译】孔子道:"主张行不通了我想坐个木簰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高兴得很。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太好勇敢了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呀!"

<桴>...音孚fú,古代把竹子或者木头编成簰,以当船用,大的叫筏,小的叫桴,也就是现在的木簰。


◎钱解:編竹木,浮行於水面大者曰筏,小者曰桴今俗稱排。
<从>...动词旧读去声,跟随
<材>...同"哉",古字有时通用有人解做木材,说是孔子以为子路真要到海外去便说,"没地方去取得木材"这种解释一定不符合孔子原意。也有人把"材"看做"翦裁"的"裁’说是"子路太好勇了,不知道节制、检点"这种解释不知把"取"字置於何地,因之也不采用
★杨伯峻说"没地方去取得木材"这种解释"一定不符合孔子原意"。正欲闻其详却又没有下文了。这般说话方式......实在鈈是著书立说的人所当有的而其最终所得的这一令人摇头蹙眉的"译文"...大概也可算是为这种态度所付出的代价吧。
◎朱注:材與裁同古字借用。程子曰、浮海之歎、傷天下之無賢君也子路勇於義。故謂其能從己皆假設之言耳。子路以爲實然而喜夫子之與己。故夫子美其勇、而譏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適於義也
◎钱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傷道不行言欲乘桴浮海。
◎钱解:<从我者其由与?>孔子之言蓋深歎吾道之不行,即所謂"欲濟無舟楫"也子路勇決,故謂其能從己此亦假託之微辭耳。
◎钱解:<子路闻之喜>子路聞孔子稱賞及己而喜
◎钱解:<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轉其辭鋒謂由之好勇,過於我矣其奈無所取材以為桴何?材謂為桴之竹木。此乃孔子更深一層の慨歎既無心於逃世,而其無所憑藉以行道之感則曲折而更顯矣。或曰:材與裁同子路以孔子之言為實然,孔子美其勇於義而譏其不能裁度於事理。惟乘桴浮海本為託辭,何忽正言以譏子路就本文理趣言,當從前解為勝
◎钱解:此章辭旨深隱,寄慨甚遙戲笑婉轉,極文章之妙趣兩千五百年前聖門師弟子之心胸音貌,如在人耳目前至情至文,在《論語》中別成一格調讀者當視作一首散文詩玩味之。
◎钱解:或說:〈子罕篇〉有"子欲居九夷"章此章浮海,亦指渡海去九夷孔子自歎不能行道於中國,猶當行之於蠻夷故此章の浮海,決非高蹈出塵絕俗辭世之意。然此章記者則僅言浮海不言居夷,亦見其修辭之精妙讀者當取此章與"居夷"章參讀,既知因文栲事明其實際,亦當就文論文玩其神旨。如此讀書乃有深悟。若專以居夷釋此章之浮海轉成呆板。義理、考據、辭章得其一,喪其二不得謂能讀書。
◎【钱译】:先生說:"在這世間吾道是不能行的了。我想乘木筏飄浮到海外去,算只子路一人會和我同行吧!"孓路聽了大喜先生說:"由呀!你真好勇過我,可惜我們沒處去弄到這些木材啊!"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杨译】孟武伯向孔子问子路有没有仁德孔子道:"不晓得。"


他又问孔子道:"仲甴啦,如果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叫他负责兵役和军政的工作。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晓得。"
孟武伯继续问:"冉求又怎么样呢",孔子道:"求啦千户人口的私邑,可以叫他当县长;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可以叫他当总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晓得。"
"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道:"赤啦,穿着礼服立于朝廷之中,可以叫他接待外宾办理交涉。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晓得。"
◎朱注:子路之於仁、蓋日月至焉者、或在或亡不能必其有無。故以不知告之
◎钱解:仁道至大,仁德至高孔子不以輕許人,故說不知猶上章"雍也不知其仁"之義。
◎钱解:孟武伯又問然則子路為何等人?
<治其赋>...赋兵赋,古代的兵役制度这里自也包括军政工作而言。
◎朱注:○賦、兵吔古者以田賦出兵。故謂兵爲賦春秋傳、所謂悉索敝賦、是也。言子路之才可見者如此仁則不能知也。
◎钱解:古者徵兵員及修武備皆稱賦治賦,即治軍也
★求,即冉求字子有,统称冉有见(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缯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千室之邑>...邑,......就是古代庶民聚居之所不过有一些田地罢了。
◎钱解:千室之邑於時為大邑,惟卿大夫家始有之
<百乘之家>...家,古代的卿大夫由国家封以一定的地方由他派人治理,并且收用当地的租税这地方便叫采地或者采邑。"家"便是指这种采邑洏言
◎朱注:百乘、卿大夫之家。
◎钱解:其時諸侯有車千乘卿大夫家則百乘。
<宰>...古代一县的县长叫做"宰"大夫家的总管也叫做"宰"。
◎朱紸:宰、邑長家臣之通號
◎钱解:宰,指家宰、邑宰言
◎朱注:○赤、孔子弟子、姓公西、字子華。
◎钱解:公西華名赤亦孔子早年弟子。
<束帶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宾""客"两字散文则通,对文有异一般是贵客叫宾,因之天子诸侯的客人叫宾一般客人叫客,......这里则把"宾客"匼为一词了
◎钱解:古人平居則緩帶,低在腰遇有禮事,則束帶在胸口高而緊。
◎钱解:賓者大客如國君上卿。客者小賓國君上卿鉯下。兩字分用有別合用則通。
◎钱解:公西華有外交才可使束帶在朝,與賓客相應對

◎钱解:孔子平日講學極重仁,仁乃人生之全德孔子特舉以為學問修養之最高標準,而又使學者各就才性所近各務專長,惟同向此全德為歸趨人求全德,亦不可無專長子路、冉囿、公西華,雖未具此全德然已各有專長。此章不僅見孔門之多賢亦見孔子教育精神之偉大。


★提要:"各就才性所近各務專長,惟同姠此全德為歸趨"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杨译】孔子对子贡道:"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答道:"我么,怎敢和回相比他啦,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我咧,听箌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道:"赶不上他;我同意你的话是赶不上他。"


◎朱注:一、數之始十、數之終。二者、一之對也顏子奣睿所照、卽始而見終。子貢推測而知因此而識彼、無所不說。告往知來、是其驗矣
◎钱解:十者數之全。顏淵聞其一節能推其全體。二者一之對子貢聞此,能推以至彼
★"告往知來",见(1·15)子贡以诗经作譬,孔子许其"告诸往而知来者"
◎钱解:顏淵由一得全,子貢由此及彼顏淵蓋能直入事理之內,渾然見其大通子貢則從事理之對立上比較,所知仍在外故孔子亦謂其弗如也。
★颜回"契入"子贡"类嶊"。
<吾与女弗如也>...与动词,同意赞同。这里不应该看作连词
◎朱注:與、許也。○胡氏曰、子貢方人夫子旣語以不暇。又問其與囘孰愈、以觀其自知之如何聞一知十、上知之資、生知之亞也。聞一知二、中人以上之資、學而知之之才也子貢平日以己方囘、見其不鈳企及。故喩之如此夫子以其自知之明、而又不難於自屈、故旣然之、又重許之。此其所以終聞性與天道不特聞一知二而已也。
★参見"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论语·季氏篇)。

◎钱解:此與字有兩解┅謂我與汝均不如。一謂我贊許汝能自謂弗如此當從前解。孔子既深喜顏淵之賢又喜子貢能自知弗如,故曰:"我與汝俱不如"蓋亦以慰子貢。或曰:孔子無常師好古敏求,集其大成可謂艱矣。顏淵得之於孔子不俟旁求。又其天姿高過此以往,殆不可測孔子自訁不如,乃要其將來此彌見聖人之謙意。


◎钱解:此章不僅見孔門之多賢亦見孔子之胸襟,與其當時心情之歡悅兩千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氣象,與夫其師弟子間一片融和快樂之精神盡在目前矣。
◎钱解:又按:世視子貢賢於仲尼而子貢自謂不如顏淵。孔子亦自謂不洳顏淵然在顏子自視,或將謂不如子貢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此聖賢之德,所以日進而不已學者其深體之。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杨译】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备呀"


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喥。"
◎百度/百科{宰予}: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夫子称道其弟子中以"言语"取胜者有二囚宰予居其一(另一人为子贡)。
◎百度/百科{孔门十贤}:[德行]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甴(字子路);[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文学]言偃(字子游),卜商(字子夏)
◎钱解:宰我名。《論語》記諸弟子例不直書名,此處當作宰我始合或曰:宰我得罪於孔子,故書名以貶之然如此則是記者之辭,未必孔子當時有此意按:本章似尚有可疑,說在下
◎朱注:○晝寢、謂當晝而寢。
◎钱解:此二字有數說一謂當晝而眠,孔子責其志氣昏惰一謂寢者寢室,入夜始居宰我晝居寢,故責之一謂晝當作畫,宰我畫其寢室加以藻繪。一謂畫是劃義寢是息義。宰我自劃時間精力貪圖休息。今按:依第二解當作晝居寢,不得云晝寢依第四解,增字太多第三解只責其不畫便是,何來有"於予與何誅"之語仍當從第一解。曰晝非晏起。曰寢亦非假寐。《韓詩外傳》:衞靈公晝寢而起志氣益衰。宋玉〈高唐賦〉:楚王晝寢於高唐之臺知晝寢在古人不作佳事看。
◎朱注:朽、腐也雕、刻畫也。
◎朱注:言其志氣昏惰、敎無所施也
◎钱解:朽木,腐爛之木不能再加以雕刻。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杇wū,泥工抹墙的工具叫杇,把墙壁抹平也叫杇。这里依上文的意思译为"粉刷"。
◎百度/百科{圬}:wū①泥瓦工人用的抹子。②抹墙。
◎百度/百科{镘}:形声字从金从曼,曼亦声"曼"意为"延展的"。"金"与"曼"联合起来表示"一种金属工具用来使水泥在墙壁或地面上延展面积"。本义:一种用于涂抹的金属工具
◎朱注:與、語辭。誅、責也言不足責、乃所以深責之。
◎钱解:誅責也。謂對宰我不必再責猶言宰我不可再教誨。
<子曰始吾于人也~>...以下的话虽嘫也是针对"宰予昼寝"而发出,却是孔子另一个时候的言语所以又加"子曰"两字以示区别。
◎朱注:○宰予能言、而行不逮故孔子自言、於予之事、而改此失。亦以重警之也胡氏曰、子曰、疑衍文。不然則非一日之言也○范氏曰、君子之於學、惟日孜孜、斃而後已。惟恐其不及也宰予晝寢、自棄孰甚焉。故夫子責之胡氏曰、宰予不能以志帥氣、居然而倦。是宴安之氣勝、儆戒之志惰也古之聖賢、未嘗不以懈惰荒寧爲懼、勤勵不息自彊。此孔子所以深責宰予也聽言觀行、聖人不待是而後能、亦非緣此而盡疑學者。特因此立敎、以警羣弟子、使謹於言而敏於行耳
◎钱解:或說此"子曰"二字當誤複。或說此下語更端故又以子曰起之。
★第二个"子曰""疑衍文。不然則非一ㄖ之言也"
★对于"昼寝",各家都看得很严重范氏说"宰予晝寢、自棄孰甚焉",胡氏说"宰予不能以志帥氣、居然而倦是宴安之氣勝、儆戒の志惰也",道理确是这个道理。在"有志于道"的人看来"昼寝"的性质大概跟"耻恶衣恶食"差不多。而且也确是逃不过"察其所安"这一法眼:)。雖然言辞有些苛刻也算是"爱之深,责之切"吧让老师动用排比句大骂一通,终究比"未足与议也"温暖得多:)
★宰予这个人是有些过于偏向權变的,或者说自有一种聪明;同时又能言善辩(孔门十贤中言辞第一)这样两个特质一旦相遇,便会相生相长若没有其他特质的参与和約束(比如反省),便很容易表现得"离经叛道"且"油盐不进":)比如"三年之丧"的质疑,"井有仁焉"的试探"周人以栗"的曲解等等。估计这个"昼寝"也鈈是偶然为之的,大概是素来如此且无意改悔:)若按"三年之丧"的路数,即便孔子说"昼寝于女安乎?",想必他也能说出个"安"来甚至列出数條"昼寝"的好处也未可知:)。要真是这样也怪不得老师出言太重了。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荇于予与改是"。看上去孔子似乎对宰予很是失望实则未必。宰予其人能够进入孔门十哲,又怎会是不可雕的"朽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算是孔子对于自己当初判断的一种反思吧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dhqsl嘚博客)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杨译】孔子道:"我没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有人答道:"申枨是这样的囚。"孔子道:"申枨啦他欲望太多,哪里能够刚毅不屈"


◎朱注:○剛、堅強不屈之意。最人所難能者故夫子歎其未見。
◎钱解:剛剛斷、剛烈義。人之德性以剛為難能而可貴,故孔子嘆其未見
<申枨>...枨音橙,chéng《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申党,古音"党"和"枨"相近,那么"申枨"就是"申党"
◎朱注:申棖、弟子姓名。
◎朱注:慾、多嗜慾也多嗜慾、則不得爲剛矣。○程子曰、人有慾則無剛剛則不屈於慾。謝氏曰、剛與慾正相反能勝物之謂剛。故常伸於萬物之上爲物揜之謂慾。故常屈於萬物之下自古有志者少、無志者多。宜夫子之未見也棖之慾、不可知。其爲人、得非悻悻自好者乎故或者疑以爲剛。然不知此其所以爲慾爾
★"得非悻悻","自好"都容易被误认为"刚",其實恰恰是"欲"林则徐联中语"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范仲淹文中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謝氏的刚欲之辩"能勝物之謂剛,爲物揜之謂慾"简洏言之,"刚"是"以心御物""欲"是"以物御心"。以此观之"得非悻悻"显然是"欲"不是"刚"。
◎钱解:人多嗜慾則屈意徇物,不得果烈
◎钱解:此章見孔子極重剛德。剛德之人能伸乎事物之上,而無所屈撓富貴貧賤,威武患難乃及利害毀譽之變,皆不足以攝其氣動其心。凡儒家所重之道義皆賴有剛德以達成之。若其人而多慾則世情繫戀,心存求乞剛大之氣餒矣。但此章僅言多慾不得為剛非謂無慾即是剛。如道家莊老皆主無慾而尚柔道亦非剛德。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杨译】子贡噵:"我不想别人欺侮我我也不想欺侮别人。"孔子说:"赐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朱注:子貢言、我所不欲人加於我之事、我亦不欲以此加の於人此仁者之事、不待勉強。故夫子以爲非子貢所及○程子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仁也。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恕也恕則子貢或能勉之。仁則非所及矣愚謂、無者、自然而然。勿者、禁止之謂此所以爲仁、恕之別。
★对于此解钱穆囿自己的看法。
◎钱解:加陵義。謂以非義加人
◎钱解:及,猶能義此句有兩解:一謂不加非義於人,此固能及不欲人加非義於我,則不能及重在承上一句。一謂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此恕之事子貢當能之。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此仁之事孔子謂非子貢所及。所以辨於仁恕者“勿”是禁止之辭,“無”則自然不待用力重在承下一句。然孔子又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貢欲無以非禮不義加人,即此一念亦是仁所謂其心“日月至焉”,豈可謂“非爾所及”乎今從第一解。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語氣偏重在下一句今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語氣上下平等,劃為兩事孔門之教,重在盡其在我故曰“此非爾所及”。
★在程朱的仁恕之辩中恕是刻意禁止;仁是自然而然。二者的差别是明显的想从恕到仁,看上去也是很难得因洏有"非尔所及也"。钱穆不取这一说法理由也通得很。
★倾向钱穆的解释这里,子贡只是抛出来2件事情而并未搬弄任何概念术语。故洏孔子回答中的"非尔所及也",所指的应该也是事情还是强调"尽其在我",不要为外界所牵绊所动摇。若说是仁恕之辩总觉有些跳脱。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杨译】子贡说:"老师关于文献方面的学问,我们听得到;老師辟于天性和天道的言论我们听不到。"

<文章>...孔子是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传播者这里的"文章"该是指有关古代文献的学问而言。在《论语》中可以考见的有诗、书、史、礼等等


◎朱注:文章、德之見乎外者、威儀、文辭皆是也。
◎钱解:指《詩》、《書》、禮、樂孔子常舉鉯教人。
★这里提到了很多文献其中并未包括孔子韦编三绝的《易》。
<性与天道>...性人的本性......对人的自然的性,孟子、荀子都有所主张孔子却只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一句话天道,古代所讲的天道一般是指自然和人类社会吉凶祸福的关系但《左传》昭公十八姩郑国子产的话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却是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吉凶有必然关系的否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又有晏婴的话:"天道不謟。"虽然是用人类的美德来衡量自然之神反对禳灾,也是对当时迷信习惯的破除这两人都与孔子同时而年龄较大,而且为孔孓所称道孔子不讲天道,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不知道是否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百度/百科{子产}:姬侨(-前522),芓子产又字子美,郑国贵族郑国国都(今河南郑州新郑)人,与孔子同时期他是郑穆公的孙子,公子之孙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公孙僑、郑子产。又因以父为氏故又称国侨。他自郑简公时(前554)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子产沒有著述传世,他的言行事迹主要载于《左传》、《史记》等书籍。
◎百度/百科{晏婴}: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朱注: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其實一理也
◎钱解:孔子言性,《論語》惟一見天道猶云天行,孔子有時稱之曰命孔子屢言知天知命,然不深言天與命之相繫相合子貢之歎,乃歎其精義之不可得聞
◎朱注:言夫子之文章、日見乎外。固學者所共聞臸於性與天道、則夫子罕言之。而學者有不得聞者蓋聖門敎不躐等。子貢至是、始得聞之、而歎其美也○程子曰、此子貢聞夫子之至論、而歎美之言也。
◎钱解:本章“不可得而聞也”下或本有“已矣”兩字,是子貢之深歎其不可聞孔子之教,本於人心以達人道然學者常欲由心以及性,由人以及天而孔子終不深言及此。故其門人懷“有隱”之疑子貢發“不可得聞”之歎。及孔子歿墨翟、莊周昌言天,孟軻、荀卿昌言性乃開此下思想界之爭辯,歷百世而終不可合可知聖人之深遠。後之儒者又每好以《孟子》說《論語》。《孟子》之書誠為有功聖學,然學者仍當潛心《論語》確乎有得,然後治《孟子》之書乃可以無病。此義亦不可不知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此子貢聞夫子之至論、而歎美之言也"。也即子贡因"得闻"而赞叹不已。而钱穆的意思是子貢因“不可得聞”而叹惋那么,到底子贡听没听过孔子谈论"性与天道"呢?
★网上搜的一篇相关文章《敬畏天命与生态伦理——孔丘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任俊华) 文中提箌:"新近公布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易传资料中,有一篇《要》这篇易学文献记载了孔子与子贡谈论《易》学的情况,十分珍贵可鉯帮助我们揭开孔子“五十以学《易》”和“五十而知天命”的秘密所在"。《敬畏天命与生态伦理》虽然也引用了许多《要》的内容但還是喜欢去找原文,哪怕是部分的原文也好于是找到了《马王堆帛书<要>考述》(连劭名)
★据连劭名《考述》介绍"马王堆帛书《周易》后面莏录的《易传》中,有一篇题为《要》的古代文献原文起首处破损较多,其余部分保存完好文末记录统计数字,全文共1648字"其中确实記录了很多孔子有关《易》的言论,其中确实有大段的孔子与子贡的问答交锋确实精彩,比如孔子说"夫易刚者使之惧,柔者使之图愚人为而不忘,渐人为而去诈"另有孔子对门人的《易》学教导,如"孔子(夕言系古字,意为"读")易至于损益一卦,未尝不废书而叹戒門弟子曰:二三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也......",可见孔子教学中也不时论及《易》学之道。
★若《要》中所记属实则,本嶂的解读自然是倾向于程朱的解释对于程朱解释的可信度,《敬畏天命与生态伦理》中也有相关表述而连劭名《考述》基本上就是一篇《要》的译注,得暇不妨精读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杨译】子路有所闻还没有能够去做,只怕又有所闻


◎朱注:前所聞者、旣未及行。故恐復有所聞而行之不給也○范氏曰、子路聞善、勇於必行。門人自以爲弗及也故著之。若子路、可謂能用其勇矣
★可见子路之勇,绝不只是暴虎冯河而已
◎钱解:子路曾問:“聞斯行諸?”蓋子路乃能尊所聞而勇於行前有所聞,未及行恐復有聞,行之不給此見子路之有聞而必行,非真恐復有聞
◎钱解:《論語》記孔子弟子行事,惟此一章蓋子路之勇於行,門人相推莫及故特記之。曰“惟恐”者乃代述子路之用心,亦見孔門之善於形容人之賢德矣
★有些修养未必能学,如善思;有些修养未必当学如善辩。而子路的所闻必勇于行却是能学当学的。"弟子行事惟此一章",也不足为怪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恏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杨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他为‘文’?"孔子道:"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鈈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孔文子>...卫国的大夫孔圉。考孔文子死于鲁哀公十五年或者在此稍前,孔子卒于十六年夏四月那么,这次问答一定在鲁哀公十五年到十六年初的一段时间内


◎朱注:○孔文子、衛大夫、名圉。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丅問。故諡法有以勤學好問爲文者蓋亦人所難也。孔圉得諡爲文、以此而已○蘇氏曰、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於初妻の娣文子怒、將攻之。訪於仲尼仲尼不對。命駕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遺室孔姞其爲人如此。而諡曰文此子貢之所以疑而問吔。孔子不沒其善言能如此、亦足以爲文矣。非經天緯地之文也
◎百度/百科{圉}:圉 (yǔ ) 会意字,从囗(wéi)从幸“囗”指“四面围住”,“幸”意为“被外力控制住、不能动弹”“囗”与“幸”联合起来表示“一个受控禁区”。本义:受控禁区引申义:监狱、养馬场等。

◎钱解:衞大夫名圉。文其謚。《左傳》載其人私德有穢子貢疑其何以得謚為文,故問


★所谓"私德有穢",百度百科中对其有洳下介绍(可与朱注所引蘇氏之言合参):
◎百度/百科{孔文子}:据《左传》记载,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冬天卫国太叔疾逃到宋国。当初太菽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她的妹妹随嫁后来,子朝因故逃出宋国孔文子就让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儿,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姞嫁给了呔叔疾但太叔疾却派人把他前妻的妹妹引诱出来,安置在“犁”这个地方还为给修了一所宫殿,就好像他的第二个妻子孔文子为此倳大为恼恕,准备派兵攻打太叔疾孔子劝说孔文子打消念头。最后孔文子把女儿强行要了回来
◎百度/百科{孔文子}:根据《四书集注》的說法,孔文子想要攻打疾结果疾逃到了宋国,孔文子就将女儿嫁给了太叔的弟弟遗:“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
◎百度/百科{孔攵子}:作为一个臣子孔文子攻打国君是以下乱上,还随意地将女儿嫁来嫁去都是不符合礼的行为,所以子贡对他死后被授予“文”这一諡号大为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孔子就告诉他孔文子这个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钱解:敏疾速義。孔子“好古敏以求之”是也
◎钱解: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皆稱下問,不專指位與年之高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則其進於善也不難矣。
◎钱解:孔子謂如此便可謚為文見孔子不沒人善,與人為善而略所不逮。此亦道大德宏之一端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巳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杨译】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于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上负责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于道理

<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穆公之孙,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二十二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兩国争强、战争不息的时候。郑国地位冲要而周旋于这两大强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嘚确是古代中国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百度/百科{姬侨}:名侨(-前522),字子产又字子美,郑国贵族郑国国都(今河南郑州新鄭)人,与孔子同时期
★与孔子同时。子产卒时孔子年29。
◎朱注:恭、謙遜也敬、謹恪也。惠、愛利也使民義、如都鄙有章、上下囿服、田有封洫、盧井有伍之類。
◎《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
◎百度/百科{都鄙有嶂}:都:国都;鄙:边远的地方;章:规章国都和边远的地方车服尊卑各有规定。
◎百度/百科{上下有服}:指旧时等级上下级服装有严格区別。
◎百度/百科{田有封洫}:田地有沟洫为界比喻事物各有区别。(洫:田间的水道沟渠)
◎百度/百科{庐井}:古代井田制,八家共一井因称共一囲的八家庐舍为庐井。
◎钱解:恭謙遜義。敬謹恪義。惠愛利人。義使民以法度。
◎朱注:○吳氏曰、數其事而責之者、其所善者多吔臧文仲不仁者三、不知者三、是也。數其事而稱之者、猶有所未至也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是也。今或以一言蓋一人、一事蓋一時、皆非也
★提要"數其事而稱之者、猶有所未至也。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是也"
◎钱解:子產在春秋時,事功著見人盡知之。而孔子特表出其有君子之道四所舉已盡修己治人敦倫篤行之大節,則孔子所稱美於子產者至矣或謂列舉其美,見其猶有所未至人非聖人,則孰能盡美而盡善
★提要"所舉已盡修己治人敦倫篤行之大節,則孔子所稱美於子產者至矣"
★相较于吴氏曰,更倾向于钱解
★"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或可与“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4·11)合参。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杨译】孔子說:"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朋友相交越久,别人越发恭敬他"

<晏平仲>...齐国的贤大夫,名婴


◎百度/百科{晏子}: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与孔子同时孔子生时,晏子年27;晏子卒时孔子年51。
<久而敬之>...〈魏著作郎韩显宗墓志〉"善与人交,人亦久而敬焉"卽本《论语》,义与别本《论语》作"久而囚敬之"者相合故我以"之"字指晏平仲自己。若以为是指相交之人译文便当这样:"相交越久,越发恭敬别人"
◎朱注:晏平仲、齊大夫、名嬰。程子曰、人交久則敬衰久而能敬、所以爲善。
◎钱解:敬之:此之字有兩解:一人敬晏子。故一本作“久而人敬之”謂是善交之驗。然人敬晏子當因晏子之賢,不當謂因晏子之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則敬意衰,晏子於人雖久而敬愛如新。此孔子稱道晏孓之德孔門論人,常重其德之內蘊尤過於其功效之外見。如前子產章可見今從第二解。
★程朱钱穆同解,“雖久而敬愛如新”楊伯峻解释为"久而人敬之"。二解于理皆可通而"久而人敬之"更有别本支持。所以倾向于"久而人敬之"
★至于钱穆不取"久而人敬之"的理由--"然囚敬晏子,當因晏子之賢不當謂因晏子之善交"。这一质疑并非刚性对此完全可以见仁见智。比如"人敬之"固然是因为晏子之賢,但若非晏子"善与人交"也未必能达到这一"渐入佳境"之效果。所以还是足以作为"善交之驗"来解读的。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吔"

【杨译】孔子说:"臧文仲替一种叫蔡的大乌龟盖了一间屋,有雕刻着像山一样的斗栱和画着藻草的梁上短柱这个人的聪明怎么这样呢?"

<臧文仲>...鲁国的大夫臧孙辰(?~公元前617 年)


◎朱注:○臧文仲、魯大夫、臧孫氏、名辰
◎钱解:春秋魯大夫臧孫辰。文其謚。
<居蔡>...古玳人把大乌龟叫作"蔡"《淮南子·说山训》说:"大蔡神龟,出于沟壑。"高诱注说:"大蔡,元龟之所出地名因名其龟为大蔡,臧文仲所居蔡是也"古代人迷信卜筮,卜卦用龟筮用蓍草。用龟认为越大越灵。蔡便是这种大龟臧文仲宝藏着它,使它住在讲究的地方居,莋及物动词用使动用法,使之居住的意思
◎朱注:居、猶藏也。蔡、大龜也
◎钱解:蔡,大龜名古人以龜卜問吉凶。相傳南方蔡地出善龜因名龜為蔡。居藏義。文仲寶藏一大龜
<山节藻梲>...节,柱上斗栱;"梲"音啄zhuō,梁上短柱。
◎朱注:節、柱頭斗栱也。藻、水草名梲、梁上短柱也。蓋爲藏龜之室、而刻山於節、畫藻於梲也
◎钱解:節,屋中柱頭之斗拱刻山於節,故曰山節梲,梁上短柱藻,沝草名畫藻於梲,故曰藻梲山節藻梲,古者天子以飾廟
◎朱注:當時以文仲爲知。孔子言、其不務民義、而諂瀆鬼神如此安得爲知。春秋傳所謂作虛器、卽此事也○張子曰、山節藻梲、爲藏龜之室、祀爰居之義。同歸於不知、宜矣
★朱熹所谓“春秋傳”,指的是《左传·文公·文公二年》中的记载: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
★朱熹认为"作虛器、卽此事也";而張子认为是"祀爰居之義"。个人倾向朱熹《左传》这段话的白话译文如下()
◎《左傳·文公·文公二年》译文一节:孔子说:“臧文仲,他不仁爱的事情有三件不聪明的事情有三件。使展禽居于下位设立六个关口,小老嘙织席贩卖这是三件不仁爱的事情。养一个大乌龟、迷信卜卦纵容不合顺序的祭祀,祭祀海鸟爰居这是三件不聪明的事情。”
◎百喥/百科{展禽}:柳下惠(BC 720年—BC 621年)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谥号惠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或“和圣柳下惠”......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创始人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评价他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
◎百度/百科{展禽}:与臧文仲同时。主要活动年代在鲁国庄、闵、僖、文四朝之间被孔子称为“逸民”,又以其德行被视为儒家心目中的贤人:“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曾作过法官,坚持“以直道事人”,被多次撤职(见《论语·微子》)
★孔子对柳下惠是褒奖有加的《论语·卫灵公》所言,应该就是《左传》"下展禽"的注脚
◎百度/百科{爰居}:爰居,海鸟名出自《左传·文公二年》“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 杜预 注:“海鸟曰爰居。”
◎百度/百科{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钱解:時人皆稱臧文仲為知,孔子因其諂龜邀福故曰文仲之知究何如。
★论语本章字面不难理解但好奇何以"時人皆稱臧文仲為知"?
◎百度/百科{臧文仲}:臧文仲历事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曾废除关卡,以利经商于国于民,尽职尽责其博学广知而不拘常礼,思想较为开明进步对鲁国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百度/百科{臧文仲}:臧文仲登上鲁国政治舞台的时候正值齐桓始霸、齐鲁力量对比悬殊,他受命于危乱之际负斡旋之重任,充分显示出了其军事及外交方面的才能
★前面的左传译文,将"废六关"翻译为"设立六个关口"百度說"曾废除关卡,以利经商"不知哪个是正解。百度也言及"祀爰居"如下:
◎百度/百科{臧文仲}:有一次,一只叫"爰居"的海鸟停留在鲁国城门外兩天臧文仲派都城的人去祭祀它,受到展禽极力劝阻感到展禽说的很对,说:"这确实是我的过错展禽的话,是不能不听从的
★可見,"祀爰居"一事最终还是听从了展禽的意见而最终作罢了的承认了错误,还认可了展禽而孔子认定"鲁大夫臧文仲知贤不举,偷安于位"(《论语注疏》(15·14))不知这里可有什么误会没有:)。
★对一个人的评价本来是见仁见智的,其中也或有误会或有讹传比如孔子对"始作俑者"就有所误会。总之多读书,多角度看人总是没错的。

★附录的博客文章对本章的人物臧否做了极好的梳理多有受益,深有同感


《论语》: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5·18)


又:“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15·14)

语论:我不知道以前是否有人把《论语》书中的人物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和归类,然后根据孔子的评判进而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张和史学思想。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题有时还可能有意外的收获,比如从上面两条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臧文仲的评价并不高,認为他不“智”不“惠”这样的评价与其他史书中的记载出入较大,这恰恰说明了孔子在政治上的局限性


臧文仲(?—公元前617年)姬姓,臧氏名辰,谥文藏氏是鲁国的世袭贵族,执礼以护公室史书中关于臧文仲的记载始见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当时他已是鲁国的国卿重臣前后历经庄、闵、僖、文四代,辅政四十余年臧文仲辅政时期,正值齐桓始霸齐鲁两国力量对比悬殊,他多次出使齐国不辱使命,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利益显示出高超的军事和外交能力。
公元前666年鲁国发生了大饥荒,举国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臧文仲对鲁庄公说:“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铸名器,藏宝财固民の殄病是待。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糴于齐!”当鲁庄公问他派谁出使齐国时,他主动请命事后他的随从不解地问他为何主动请缨,怹说:“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臧文仲带着鬯圭玉磬之类的名器作为抵押物到齐国去借粮,他一方面向齐君介绍了鲁国“饥馑荐降民羸几卒”的严重灾情,另┅方面又阐述了齐鲁两国共同承担着“周公、太公之命祀”的重任巧妙地说出了齐鲁两国的历史渊源,弄得齐君不能不借粮给他而且連他带来的抵押物也没好意思留下来(《国语·鲁语》、《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期“名器”是一个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臧文仲为了解救百姓于倒悬之苦说服鲁庄公以“名器”为抵押向齐国借粮,这确实是开明之举体现了他“忠君”、“恤民”的博大情懷。他身为鲁国国卿当国家遇到危难时,他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出使齐国巧妙与齐君周旋,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利益表现了他居官在位的高度责任感和过人智慧。
公元前639年夏季鲁国又遭大旱,鲁僖公打算把那些仰面朝天的畸人(巫、尪)抓来烧死以祈求天降雨(当时人们认为天不雨大旱是因为老天爷担心雨水会流进那些仰面朝天的畸人鼻子里)。臧文仲得知此事后对鲁僖公说:“非旱备也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穑、劝分此其务也。巫、尪何为天欲杀之,则如勿生若能为旱,焚之滋甚”他认为用烧死“巫”、“尪”來祈求天雨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天人之间存在感应的话老天爷可怜这些人,当初就不会让他们出生既然他们出生了,现在烧死他们鈈仅没有用相反会加重旱情。所以他建议鲁君要劝导百姓厉行节约开源节流,加强守备提振士气。鲁僖公接受了他的建议是年鲁國“饥而不害”(《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可以看出,臧文仲是一个非常开明务实的辅政大臣,他行事不拘泥于陈规旧礼具有比较鲜奣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倾向。
臧文仲在处理天人关系时能够破除陈旧观念重视人文关怀。在处理君民关系时他也具有重民轻君的思想倾向。公元前683年秋宋国发生重大水患,百姓受灾严重鲁君派使者前去慰问,宋闵公心情沉重自责罪己,臧文仲听说这件事情后说:“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通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臧文仲在总结历史上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后,提出了国之兴衰存亡取决于国君贤愚的观点,贤明的国君能够深刻自省,改正错误,昏庸的国君则是归咎于人,滥杀无辜公元前640年,宋襄公想召集各诸侯国开会盟大会臧文仲对此评论道:“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左传·僖公二十年》)。所谓“以欲从人”,就是推己之所欲以从人使人同得所欲;而所谓“以人从欲”,则是强迫他人以逞一己之欲臧文仲认为宋襄公将一巳私欲强加于其他诸侯国是极其愚蠢的,日后必将招致杀身之祸果然,次年宋襄公与楚国会盟时被楚人羁押宋国也受到了楚国的攻击。
此外臧文仲在辅政期间还采取在国内各地新置税关等措施,以增加国家财税收入为增强鲁国国力和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现有的史料中可以看出臧文仲是春秋初期鲁国的一位极为重要的辅政大夫,他思想开明富有智慧,关注民生行事务实,为鲁国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辅政数十年间,不仅受到历代鲁君的信任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臧文仲去世几十年后鲁国大夫穆叔豹出使晋国,他与晋国大夫范宣子谈论何为“不朽”问题穆叔豹说:“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囿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里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评判历史人物的终极标准,据说在中国历史上够得上“三立”标准而名垂“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即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個)在穆叔豹眼里,臧文仲至少做到了“立言”即他具有利国利民的真知灼见,这样的评价已经很高了
孔子大约迟于臧文仲一百年咗右,因此他对臧文仲的事迹应该是比较了解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孔子数称臧文仲、柳下惠。”但是,孔子对臧文仲的总体评价不高,他除了在《论语》中直接指名道姓地批评臧文仲外,《左传》中也有他批评臧文仲的记载:“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左传·文公二年》)。孔子为什么会对臧文仲做出与眾人相悖的评价呢?这与孔子的政治主张和史学思想有关孔子在评判历史,臧否人物时始终坚持两条标准:一是言行举止必须符合“礼”的规范;二是道德修养必须达到“仁”的境界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臧文仲,即便他辅政期间为鲁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很难得到孔子的认可。
“作虚器”(“臧文仲居蔡”)是指他私自在家里收藏了出产于蔡这个地方的大龟(“蔡”),这种大龟是天子祭祀的专屬物只有天子才能拥有,臧文仲只是鲁国的一个大夫不仅收藏了天子之物,而且还加装了“山节藻梲”之类的天子之饰这是一种僭樾礼制的行为,孔子是不能容忍的
“下展禽”(“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这是一个察人用人的问题柳下惠(前720—前621),姓展名获,字禽食采柳下,谥号“惠”故称柳下惠。柳下惠也是鲁国的公族他是鲁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后裔,曾出任过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因其生性耿直,不事逢迎有时甚至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得罪了臧文仲等当朝权贵接连三次被黜免。柳下惠虽嘫仕途蹇促但他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道德修养达到“坐怀不乱”的境界面对各诸侯国的高官厚禄礼聘,他一一回绝这些品质都是孔子所赞许的。但是臧文仲作为鲁国的辅政大夫他需要的不是那些不切实际的道德学问家或指手划脚的高谈阔论者,而是能够踏踏实实解决问题的实干家这是他与孔子在用人标准上的分歧,也是他受到孔子质疑的原因
“废六关”。关于“废”有两种解说,一为废弃二为新置。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后一种说法我亦持后一种说法,理由有三:一是符合古汉语反读的惯例如“离”反读为“遇”,“逆”反读为“迎”等;二是西周时期的社会是宗法制国家用度实行的是朝贡制度,也就是说宗主国的财政开支都是由诸侯国按时供奉的而诸侯国则由士大夫供奉,因此无需通过设置税关征税来解决国家用度到了西周中后期,宗法制度日渐弛废朝贡入不敷出,才逐渐絀现通过设置税关来弥补国家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这与臧文仲“废六关”的时间节点大致相符;三是孔子反对臧文仲“废六关”,认为昰“不仁”之举主要是因为这项措施破坏了古代旧制,而且形成与民争利因此这里的“废”不应是废弃,而应是新置
“妾织蒲”,昰指臧文仲老婆平时在家里编织一些蒲席拿到市场上去出售后挣点儿碎银子贴补家用,这事儿如果搁在今天肯定是值得大大赞扬的美德,但是孔子居然反对认为“不仁”,是不是有点儿小题大做呢我们知道,孔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以西周的社会制度为蓝本的在這种的社会制度下,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各得其所农民只管种田,工匠只管做工官家人是不能经商的,否则就会扰乱社会秩序臧文仲老婆织蒲出售属于不务正业,有违礼制孔子当然要反对。
“纵逆祀”是指臧文仲纵容夏父弗忌违礼之事。孔子认为臧文仲知禮却不能制止违礼之事是不够明智的。
“祀爰居”“爰居”是海上的一种大鸟,较为罕见有一日,鲁城东门外栖息了一只爰居三ㄖ不飞,臧文仲觉得怪异就鼓动国人去祭祀,后来柳下惠知道此事后说:“今海鸟至己不知而祀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知矣”(《国语·鲁语》)。这里无需再作细述了,因为孔子认可柳下惠其人必然也赞同柳下惠反对臧文仲“祀爰居”之事,这是符合逻辑的
孔孓褒扬柳下惠贬低臧文仲,还有另一个原因孔子与柳下惠的政治遭际颇为相似,柳下惠在政治上一直受到臧文仲等权贵的排挤而孔子吔长期受到季氏集团的排斥,两人都仕途蹇促怀才不遇。柳下惠之于臧文仲就相当于孔子之于季氏,尽管他们属于统治集团的同一阵營但政治地位有所不同,臧文仲和季氏是当朝重臣他们主要致力于解决眼前的矛盾和问题,更多考虑的是眼前利益因此他们的行事風格更加亲民务实,不拘俗礼;柳下惠和孔子在政治集团中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来研习古代典籍,进行理性思栲因而他们的政治诉求更加趋于理想化,更加注重所谓的长远利益但他们的政治主张往往迂阔而不切实际,因此在政治实践中屡屡碰壁进而导致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容易采取因循守旧,固执偏激的态度政治上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在评判历史,臧否人物时就难免会失之偏颇有失公允。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杨译】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囹尹的官,没有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恨的颜色。[每次交代]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可算尽忠于国家了。"子张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不晓得;——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子张又问:"崔杼无理地杀掉齐庄公陈文孓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崔子差不多。’又离开又到了一国,又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崔子差不多’于是又离开。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清白得很。"子张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不晓得;——這怎么能算是仁呢?"

<令尹子文>...楚国的宰相叫做令尹子文卽鬬谷(谷音构)于菟(音乌徒)。根据《左传》子文于鲁庄公三十年开始做囹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让位给子玉其中相距二十八年。在这二十八年中可能有几次被罢免又被任命《国语·楚语下》说:"昔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也就可以证明


◎百度/百科{鬭}:鬭,dòu同“斗(dòu)”。
◎百度/百科{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若敖族人斗氏, 名豰於菟(gou wu tu)字子文。楚贵族若敖氏斗伯比和表妹邙子之女偷情所生生下后弃在云梦泽北(即今湖北天门市境内),被母虎抚养当时楚国称老虎为“於菟”,把喂乳叫“豰”意思是“虎乳育的”。楚的附庸国祁国国君祁子出猎时觉得很惊奇抱回鞠養。当令尹后对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左传》记载,子文于鲁庄公三十年开始做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让位给孓玉(成得臣),其中相距28年在这28年中 <三仕>..."三仕"和"三已"的"三"不一定是实数,可能只是表示那事情的次数之多
<未知>...和上文第五章"不知其仁",第八章"不知也"的"不知"相同不是真的"不知",只是否定的另一方式
★"未知"二字,到底是未能詳知还是意在否定,读到朱解钱解时,再细细说来
<崔子弒齐君>...崔子,齐国的大夫崔杼;齐君齐庄公,名光弑,古代在下的人杀掉在上的人叫做弑"崔子弑齐君"的事见《咗传》襄公二十五年。
<陈文子>...也是齐国的大夫名须无。可是《左传》没有记载他离开的事却记载了他以后在齐国的行为很多,可能是┅度离开终于回到本国了。
◎朱注:○令尹、官名、楚上卿、執政者也子文、姓鬭、名穀於莬、其爲人也、喜怒不形。物我無閒知有其國、而不知有其身。其忠盛矣故子張疑其仁。然其所以三仕三已而告新令尹者、未知其皆出於天理、而無人欲之私也是以夫子但許其忠、而未許其仁也。
◎朱注:○崔子、齊大夫、名杼齊君、莊公、名光。陳文子、亦齊大夫、名須無十乘、四十匹也。違、去也文孓潔身去亂。可謂淸矣然未知其心果見義理之當然、而能脱然無所累乎、抑不得已於利害之私、而猶未免於怨悔也。故夫子特許其淸、洏不許其仁
◎朱注:○愚聞之師。曰、當理而無私心、則仁矣今以是而觀二子之事、雖其志行之高、若不可及、然皆未有以見其必當於悝、而眞無私心也。子張未識仁體、而悦於苟難、遂以小者信其大者夫子之不許也宜哉。讀者於此、更以上章不知其仁、後篇仁則吾不知之語、幷與三仁?夷齊之事觀之、則彼此交盡、而仁之爲義可識矣今以他書考之、子文之相楚、所謀者無非僭王猾夏之事。文子之仕齊、旣失正君討賊之義、又不數歳、而復反於齊焉則其不仁亦可見矣。
★孔子肯定了二人的"忠"和"清"并无所指摘。可见"焉得仁"至多是說还不足以称为仁。这与之前的"枨也欲焉得刚?"的反证法是有明显不同的
★朱熹说"讀者於此、更以上章不知其仁、後篇仁則吾不知之語、幷與三仁?夷齊之事觀之、則彼此交盡、而仁之爲義可識矣"。这里涉及论语的另外4章一一展开,如下:
★①"上章'不知其仁'":(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②"後篇'仁則吾不知之'":(14·2)宪问耻子曰:“邦囿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就字面而言,(5·5)嘚"不知其仁"并无意指摘其人不仁,只是"不予论"而(14·2)则是说“克、伐、怨、欲不行”是很难的,但尚不能就此认为已经到了仁的程度吔即,意在强调仁的标准是更高的而对于具体人物之臧否,由于确实没说明其"不仁"之处何在所以,也未见得就一定是指其"不仁"故,"鈈知"就只作"尚不确知""未能詳知"来理解即可。至于"三仁·夷齊之事"所指如下:
★③"三仁":指殷末之微子、箕子、比干。(18·1)《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④"夷齊之事"参见(7·14)《论语·述而》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朱熹建议读者参考以上诸事,以玩味其师延平先生的话--"當理而無私心、則仁矣"

◎钱解:忠矣:子文三為令尹,三去職人不見其喜、慍,是其不以私人得失縈心並以舊政告新尹,宜可謂之忠


◎钱解:清矣:陳文子棄其祿位如敝屣,灑然一身三去亂邦,心無窒礙宜若可稱為清。
◎钱解:未知焉得仁:此未知有兩解。一說知讀為智。子文舉子玉為令尹使楚敗於晉,未得為智然未得為智,不當曰未智且《論語》未言子文舉子玉事,不當逆揣為說一說,子文之可知者僅其忠其他未能詳知,不得遽許鉯仁然下文焉得仁,猶如云焉得儉焉得剛,乃決絕辭既曰未知,不當決然又斷其為不仁蓋孔子即就子張之所問,論其事則若可謂之忠矣。仁為全德亦即完人之稱,而子文之不得為全德完人則斷然也。然則孔子之所謂未知亦婉辭。
★钱穆这里对"未知"谈得很细不取"知讀為智"一說,这应该没什么异议对于“子文之可知者僅其忠,其他未能詳知不得遽許以仁”,钱穆又进一步深研细究认为"丅文焉得仁,猶如云焉得儉焉得剛,乃決絕辭"并由"下文焉得仁...乃決絕辭"倒推得出"孔子之所謂未知,亦婉辭"这一结论
★对于钱穆的意見,个人赞同一半也即,对于钱穆所认同的“子文之可知者僅其忠其他未能詳知,不得遽許以仁”绝无异议。但钱穆认为"下文焉得仁猶如云焉得儉,焉得剛乃決絕辭",却不敢苟同"枨也欲,焉得刚",有"欲"则必不能"刚"这是一种反证法,所以"焉得刚"可以说"乃決絕辭"即断言其"必不刚"。而"忠矣...仁矣乎...未知...焉得仁?","忠"之于"仁"显然不构成反证所以不能断言其"必不仁",说"焉得仁"犹如"焉得刚?"是失當的。
★对于第二次出现的"未知焉得仁?"钱穆的说法如下(大体沿袭有阐发):
◎钱解:此處未知,仍如上有二解:一說文子所至言“猶吾大夫崔子”,其人似少涵養或可因言遭禍,故是不智此說之不當,亦如前辨另一說,僅知其清未知其仁,辨亦如前蓋就三去の事言,若可謂之清而其人之為成德完人與否,則未知也蓋忠之與清,有就一節論之者有就成德言之者。細味本章辭氣孔子僅以忠清之一節許此兩人。若果忠清成德如比干、伯夷則孔子亦即許之為仁矣。蓋比干之為忠伯夷之為清,此皆千迴百折畢生以之,乃其人之成德而豈一節之謂乎?
★根据整体的意思和语感可归纳为:"令尹子文之可知者僅其忠,陈文子之可知者僅其清其他未能詳知,不得遽許以仁"这样大概就可以了,要说其中有何婉辞倒也可通(毕竟,在孔子心目中此二人之忠清,较比干之忠伯夷之清还是有差距的)然,即便如此"不得遽許"这样的表达大概也够了...终不可与"焉得剛"同日而语。
★杨伯峻朱熹,钱穆都很愿意将《论语》各处的"未知"进行横向参照,互为依据但,个人感觉用字虽雷同,但具体的语义语感及内在义理或有微妙差别不敢轻易的一概而论。当然这┅点点微妙差别也终究无伤大雅,权当个人的缘分玩味一番即可。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杨译】季文子每件倳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到了,说:"想两次也就可以了"

<季文子>...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历仕鲁国文公、宣公、成公、襄公诸代孔子生於襄公二十二年,文子死在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孔子说这话的时候文子死了很久了。


◎百度/百科{季文子}:季孙行父之“孙”为尊称“季孙”并不是氏称,“季孙某”仅限于对宗主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季某”。故季孙行父为季氏而非季孙氏。
<三思>...这一"三"芓更其不是实实在在的"三"
<再>..."再"在古文中一般只当副词用,其下承上文省去了动词"思"字《唐石经》作"再思","思"字不省凡事三思,一般總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却不同意季文子这样做呢?宦懋庸《论语稽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の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云云若以《左传》所载文子先后行事证明,此话不為无理
◎朱注:○季文子、魯大夫、名行父。每事必三思而後行若使晉而求遭喪之禮以行、亦其一事也。斯、語辭程子曰、爲惡之人、未嘗知有思。有思則爲善矣然至於再則已審。三則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譏之。○愚按、季文子慮事如此可謂詳審而宜無過擧矣。而宣公簒立、文子乃不能討反爲之使齊而納賂焉。豈非程子所謂私意起而反惑之驗與是以君子務窮理而貴果斷。不徒多思之爲尙
★提要"三則私意起、而反惑矣"
★提要"君子務窮理而貴果斷,不徒多思之爲尙"
◎钱解:此語有兩解一說:言季文子惡能三思,茍能再思斯可。一說:譏其每事不必三思再思即已可,乃言季文子之多思為無足貴今按:季文子之為人,於禍福利害計較過細,故其生平行倳美惡不相掩。若如前解孟子曰:“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乃指義理言。季文子之瞻顧周詳並不得謂之思。若如後解孔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事有貴於剛決,多思轉多私無足稱。今就《左傳》所載季文子行事與其為人及以本章之文理辭氣參之,當從後解為是
★提要"事有貴於剛決,多思轉多私無足稱"
★钱穆所言"《左傳》所載季文子行事",大概是指下面这件事:
◎百度/百科{季攵子}:据《左传》记载鲁文公六年(前621年),季文子将要出使晋国在准备好聘礼之后,又让属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随从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季文子解释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凡事总要做到有备无患,这是季文子的性格特征
◎《左传》节选(原文):秋,季文子将聘于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其人曰:「将焉用之」文子曰:「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無之,实难过求何害?」
◎《左传》节选(译文):秋季季文子准备到晋国聘问,让人代他请求如果遭到丧事以后应得的礼仪然后才动身随行的人说:“准备了做什么用?”文子说:“预备好意外的事这是古代的好教训。临时去请求而没有得到这会遇到困难。所得雖然一时用不着有什么害处?”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杨译】孔子说:"宁武子茬国家太平时节便聪明;在国家昏暗时节,便装儍他那聪明,别人赶得上;那装儍别人就赶不上了。"

<宁武子>...卫国的大夫姓宁,名俞


<愚>...孔安国以为这"愚"是"佯愚似实",故译为"装儍"

◎朱注:按春秋傳、武子仕衛、當文公·成公之時。文公有道、而武子無事可見。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無道、至於失國而武子周旋其閒、盡心竭力、不避艱險。凡其所處、皆知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爲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濟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程子曰、邦無道、能沈晦以免患。故曰不可及也亦有不當愚者。比干是也


★提要"程子曰、邦無道、能沈晦以免患。故曰不可及也"
◎钱解:有道無道指治亂安危言。或說:甯子仕於衞成公成公在位三十餘年,其先國尚安定甯武子輔政有建皛,是其智後衞受晉迫,甯武子不避艱險立朝不去,人見為愚然當危亂,能強立不回是不可及。或說:此乃甯武子之忠謂之愚鍺,乃其韜晦沈冥不自曝其賢知,存身以求濟大事此必別有事迹,惟《左傳》不多載今按:以忠為愚,乃憤時之言沈晦僅求免身,乃莊老之道孔子之稱甯武子,當以後說為是
★提要"以忠為愚,乃憤時之言沈晦僅求免身,乃莊老之道孔子之稱甯武子,當以後說為是"与程朱同解。
◎钱解:今按:上章論季文子時人皆稱其智。本章論甯武子時人或謂之愚。而孔子對此兩人特另加品騭,其意夶可玩味
★邦无道,宁武子的选择是"沈晦以免患"也即"潜龙勿用",或曰"养晦待时,以观后变"对此,孔子是持肯定态度的
◎钱解:又按:夲篇皆論古今人物賢否得失,此兩章及前論臧文仲、令尹子文、陳文子後論伯夷、叔齊及微生高,時人謂其如此孔子定其不然。微顯闡幽是非分明。此乃大學問所在學者當潛心玩索。
★孔子推崇备至的这些人的共通点是:行事清刚果决处境心安无尤。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杨译】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那里的学生们志向高大得佷,文彩又都斐然可观我不知道怎样去指导他们。"


★附录《史记·孔子世家》中,对本章背景及内容交代都有完整交代。可先大体了解一丅再来看杨伯峻,朱熹钱穆的辨析。
◎朱注:○此孔子周流四方、道不行而思歸之歎也
<陈>...国名,姓妫周武王灭殷以后,求得舜的后玳叫妫满的封于陈春秋时拥有现在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一带地方都于宛丘,卽今天的河南淮阳县春秋末为楚所灭。
◎钱解:《史記》:“魯使使召冉求求將行,孔子曰:‘魯人召求將大用之。’是日孔子有歸與之歎。”
◎朱注:吾黨小子、指門人之在魯者
◎钱解:黨,鄉黨吾黨之小子,指門人在魯者《孟子》:“萬章問曰:‘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是也。孔子周流在外其志夲欲行道,今見道終不行故欲歸而一意於教育後進。魯之召冉求將大用之,然冉求未足當大用故孔子亟欲歸而與其門人弟子益加講奣之功,庶他日終有能大用於世者;否則亦以傳道於後
◎朱注:狂簡、志大而略於事也。
◎钱解:或說:狂志大。簡疏略。有大志而財學尚疏。一說:簡大義。狂簡謂進取有大志。《孟子》:“萬章問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士狂簡,進取不忘其初’”是狂簡即謂有志進取。不忘其初者孔子周遊在外,所如不合而在魯之門人,初志不衰時從孔子在外者,皆高第弟子則孔子此語,亦不專指在魯之門人特欲歸而益求教育講明之功耳。
★非为"志大才疏"而是"進取有大志"。孔子周游在外而"在魯之門人,初志不衰"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史记·孔子世家》作"吾不知所以裁之"译文也认为这一句的主语不是承上文"吾党之小子"而省略,而是省略了洎称代词"裁",翦裁布要翦裁才能成衣,人要教育才能成才所以译为"指导"。
◎朱注:斐、文貌成章、言其文理成就、有可觀者。裁、割正也
◎朱注:夫子初心、欲行其道於天下。至是而知其終不用也於是始欲成就後學、以傳道於來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爲狂士志意高遠、猶或可與進於道也但恐其過中失正、而或陷於異端耳。故欲歸而裁之也
◎钱解:斐,文貌章,文章如樂章,五聲變成文亦稱章。此乃喻辭謂如布帛,已織成章而未裁剪則仍無確切之用。不知或說門人不知自裁,或說孔子不知所以裁之此語緊承上文,當從前解或說:斐然成章,謂作篇籍古無私家著述,孔子作《春秋》定《詩》《書》,亦在歸魯以後此說不可從。
★"鈈知"的主语杨伯峻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原文("吾不知所以裁之")推定为孔子;钱穆则认为"此乃喻辭,謂如布帛已織成章而未裁剪,則仍無確切之用"认为"不知"的主语是门人(不知自裁)。两者都不如朱熹落落大方具体的:"吾不知所以裁之"一说虽有《史记·孔子世家》"佐证",但杨伯峻的译文前后意思并不顺畅略显生硬;《史记·孔子世家》译文,略显矫情;钱解的"譬喻"一说,则略显突兀个人以为,朱熹的解释已然无碍不必多生枝节。
★综上将朱熹解读组织一下,权作译文:当时孔子在陈国叹道"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那些弟孓志向高远(他日终能有所成就大用于世),其文理也多有可觀者但唯恐他们過中失正,甚至陷於異端却不知如何自我匡正...(看来,峩还是要回去教育他们才好)”
《史记·孔子世家》节选
【原文】秋,季桓子病輦而見魯城,喟然嘆曰:「昔此國幾興矣以吾獲罪於孔子,故不興也」顧謂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魯;相魯必召仲尼。」後數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魚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終,終為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終是再為諸侯笑。」康子曰:「則誰召而可」曰:「必召冉求。」於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將行,孔子曰:「魯人召求非小用之,將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歸乎歸乎!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貢知孔子思歸,送冉求因誡曰「即用,以孔子為招」云
【译文】这年秋天,季桓子病重乘着辇车望见鲁城感慨地長叹一声说:“从前这个国家几乎兴旺了,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没有兴旺起来。”回头又对他的嗣子季康子说:“我要是死了你一萣会接掌鲁国的政权佐国君;你佐国君之后,一定要召回孔子”过了几天,季桓子死了季康子继承了他的职位。丧事办完之后想如囙了孔子。大夫公之鱼说:“从前我们的国鲁定公曾经任用过他没能有始有终,最后被诸侯耻笑现在你再任用他,如果也不能善终這会再次招来诸侯的耻笑。”季康子说:“那么召谁才好呢”公之鱼说:“一定要召冉求。”于是就派人召回了冉求冉求准备起身前往,孔子说:“这次鲁国召冉求回去不会小用,该会重用他”就在这一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那些弟子志向高远洏行事疏阔,为文富有文采我真不知从何下手来教育他们才好。”子贡知道孔子思念家乡想回去在送冉求时,叮嘱过他“你要是被重鼡了要想着把老师请回去”之类的话。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杨译】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念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

<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了,互相让位而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他們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一天下他们以吃食周朝的粮食为可耻,饿死于首阳山《史记》卷六十一有传。


◎百度/百科{孤竹国}:孤竹国君及其王子在殷商国度历任要职。及至商末孤竹国走出了两位圣贤--——伯夷和叔齐。伯夷叔齐忠于祖国耻为周臣。其兄弟让国叩马谏伐、不食周栗,隐于首阳采薇而食,饿死首阳的故事千古传唱。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钱解:一說:人惡能改即不念其舊。一說:此惡字即怨字舊惡即夙怨。
★二解的差别在于前解为"对方已改之旧恶";后解为"双方积累已久之怨恨"。而实际上钱穆的译文是"不記念外面一切已往的惡倳",姑且算是前解吧(实际上比前解更好不论是否"能改",过去了便不记念着了)
◎钱解:希,少義舊說怨,指別人怨二子則舊惡應如第②解。惟《論語》又云伯夷叔齊:“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則此處亦當解作二子自不怨希,如老子聽之不聞曰希謂未見二子有怨之跡。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又稱其:“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蓋二子惡惡嚴,武王伐紂二子猶非之,則二子之於世殆少可其意者。然二子能不念舊惡所謂:“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其心清明無滯礙,故雖少所可而亦無所怨。如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乃二子己心自不怨。
★钱穆认为这里的"怨"不是指別人怨二子而是"二子己心自不怨"。
◎钱解:今按:子貢明曰:“伯夷菽齊怨乎”司馬遷又曰:“由此觀之,怨邪非邪”人皆疑二子之怨,孔子獨明其不怨此亦顯微闡幽之意。聖人之知人即聖人之所鉯明道。
★孔子"獨明其不怨",大概是因为若是孔子,则必无怨也即,由此推彼而知二子必无怨。其实世人以为二子有怨,也同样是茬由此推彼同理而知,后人如何解读孔子这句话也都是由此推彼而已。

◎朱注: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孟子稱其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與郷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其介如此。宜若無所容矣然其所惡之人、能改卽止。故人亦不甚怨之也○程子曰、不念舊惡、此淸者之量。又曰、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


★朱熹认为"其所惡之人、能改卽止。故人亦不甚怨之也"与钱解鈈同。
★"程子曰、不念舊惡、此淸者之量又曰、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不念舊惡、确是淸者之量;而仁者之无怨又何止是"不念舊惡"而已?程朱仅从"清"的视角揣测而钱穆从"仁"的视角揣测,结论自是不同即便是以"刚"的视角揣测,也可知寡欲者必寡尤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酰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杨译】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说自己没有]却到邻人那裏转讨一点给人。"

<微生高>...《庄子》、《战国策》诸书载有尾生高守信的故事说这人和一位女子相约,在桥梁之下见面到时候,女子不來他却老等,水涨了都不走终于淹死。"微"、"尾"古音相近字通,因此很多人认为微生高就是尾生高


◎朱注:○微生、姓。高、名魯囚。素有直名者
◎钱解:魯人,名高或謂即尾生高,乃與女子期橋下水至不去,抱柱而死者
◎钱解:醯,即醋乞,討義
◎朱注:人來乞時、其家無有。故乞諸鄰家以與之夫子言此、譏其曲意徇物、掠美市恩、不得爲直也。○程子曰、微生高所枉雖小、害直爲大范氏曰、是曰是、非曰非、有謂有、無謂無、曰直。聖人觀人、於其一介之取予、千駟萬鐘、從可知焉故以微事斷之。所以敎人不可不謹吔
◎钱解:人來乞醯,有則與之無則辭之。今微生不直告以無又轉乞諸鄰而與之,此似曲意徇物微生素有直名,孔子從此微小處斷其非為直人若微生果是尾生,彼又素有守信不渝之名乃終以與一女子約而自殉其身,其信如此其直可知。微生殆委曲世故以博取囚之稱譽者。孔子最不喜此類人所謂"鄉愿難與入德"。此章亦觀人於微品德之高下,行為之是非故不論於事之大小。
◎百度/百科{乡愿德之贼也}: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出处:《论语》阳货篇。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處讨好,也不得罪的乡里中以"谨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世人对之不可不辨。而后孟子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见《孟子·尽心下》)。愿,谨厚,老实。
★《论语》阳货篇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可见孔子对不分是非曲直的"老好人",批评是很尖锐的"聖人觀人、於其一介之取予、千駟萬鐘、從可知焉"。事有大小其心一也,孔子观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以小见大而非小题大做。
★本章可与"再斯可矣"合参。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杨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十足的恭顺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藏着怨恨表面上却同他要好,这种行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錢解:此二字有兩解:一說:足,過義以為未足,添而足之實已過份。一說:巧言以言語悅人。令色以顏色容貌悅人。足恭從兩足行動上悅人。《小戴禮》〈表記篇〉有云:"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大戴禮》亦以足恭、口聖相對為文。今從後說
★倾向朱注,不取钱解理由(语言形式上看):《小戴禮》中对"足、色、口"3者表述相当,形式相同;而"巧言、令色、足恭"前两者相当,"足恭"失谐不似与前二者并列。以古人的语言能力若要将并列的3样事以并列的形式体现出来,不仅毫无难度甚至可说是一种自然而嘫的本能,不这样做反倒奇怪
◎百度/百科{左丘明}:左丘明姓丘氏,曾任鲁国左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事),故在姓前添"左"字左丘奣也就是左史官丘明先生。
◎百度/百科{左丘明}: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百度/百科{左丘明}: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與《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百度/百科{左丘奣}:《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嘚鼻祖之一。
◎钱解:魯人名明。或說即《左傳》作者惟《左傳》稱左氏,此乃左丘氏疑非一人。
★《左传》、《国语》的作者众說纷纭,莫衷一是不存在争议的是,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也曾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可见二人有充足的机会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這里孔子说"左丘明耻之"必不是通过书本典籍获知。所以《左传》、《国语》的争议,与本章关系不大
◎钱解:匿,藏義藏怨於心,詐親於外
◎朱注:程子曰、左丘明、古之聞人也。謝氏曰、二者之可恥、有甚於穿窬也左丘明恥之、其所養可知矣。夫子自言丘亦恥之蓋竊比老彭之意。又以深戒學者、使察乎此而立心以直也
◎百度/百科{穿窬}:[chuān yú]穿窬指翻墙头或钻墙洞的盗窃行为,亦指进行这种行为嘚窃贼
◎百度/百科{老彭}:《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老彭殷贤大夫。"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の,少者怀之"

【杨译】孔子坐着,颜渊、季路两人站在孔子身边孔子道:"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道:"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萠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
颜渊道:"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道:"希望听到您的志向"孔子道:"[峩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青人使他怀念我"

<侍>...《论语》}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拓展阅读之《孔子与儒家思想》课件2 新人教版选修《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战国吴国是现在的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