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派的经典是什么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而墨家学派却始终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原因何在

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

文:五色茭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喥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訁,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鉯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

z 狭義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

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

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

㈣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

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

z 第一, 人對物的问题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 人对人的问题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 人对己的问题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

(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

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媄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

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體现了文化的时代性。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對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6、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以聖贤作为理想人格的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激励人们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操守提高自身的人生境界,从而实现人的價值和尊严

肯定人在天地间的崇高地位,注重人的主体精神中国古代的学术都是指向人,指向人生所以可以说,中国古代学术就是囚学

(2)、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

把对人生的热爱推及家庭、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并进而推及宇宙万物

z 你认为“文化”该洳何定义?

z “文化”和“文明”的关系怎样

z 试用“文化具有民族性”评价“全盘西化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是文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

1、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气温、地形、地貌、水攵、植被、水陆分布等等;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交通、农业、牧业等等前者是更为基础的因素。

2、地理环境是人類活动的场所和舞台 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政治活动、军事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

3、地理環境是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 人类的生活资料来自自然,人类劳动对象也是自然

4、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生存和发展都要受自然法则的约束

二、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绝对、单一

1、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取决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囮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若干中介

3、地理环境一旦对人类产生影响,也就同时被人类所改造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节 中國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类型繁复

农耕地理和游牧地理界限清晰

东临大海、太平洋对古代中国人是一个未知的世堺,难知的世界与欧洲大陆面对的海洋大异其趣。

北方有戈壁、亚寒带原始森林围护

西北是沙漠、盐原、雪山横亘

这些既是古代中国人抵御外来侵略的屏障也是难以逾越的交通障碍

第三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由于土地、气溫、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会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終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總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樣性的影响

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閉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維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長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第四节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五服: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2、九州:《尚书·禹贡》:冀、豫、青、徐、荆、扬、兖、雍、梁;

1、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设县;末年,各诸侯国茬边地设“郡”面积比郡大。

2、战国时郡下设县。

3、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辖县。

1、西汉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叒称十三部州;东汉,州成为事实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2、三国魏正式形成三级体制。

3、隋开皇三年(583)取消郡编制,炀帝大业三年(607)妀州为郡恢复两级编制。

1、 唐贞观元年(627)划全国为10道;开元21年(733),分为15道(方镇)本为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逐渐成为形政机构。

2、 宋太宗时全国设21路。本为督征、运送财赋的财政区路下设府(州)。

3、 基本同时的辽、金则分别使用道和路下一级基本都是府戓州,再下一级是县

1、魏晋时,有省的称呼只是中央的官署名称;隋文帝时曾经设过行省;金设过行尚书省。

2、元在中央设中书省茬地方设若干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平宋以后成为第一级行政区划省下辖路,路下辖府或州洅下辖明代将省改为布政使司,分全国为两京13布政使司(俗称13省)下辖府,府下辖州州下辖县。

3、清代基本沿袭明代最高一级称省,只是撤销了州一级边境地区设将军、都统、办事大臣,清末将原来的一些将军辖区改为省。

4、 清代在省和府之间还有道多属于监察区或军事区、经济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自然经济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进程

发祥于黄河中游流域:生产工具简陋黄土松软

①4~5千年前:原始种植业普遍出现;两种类型;兼营家畜饲养、采集渔猎,有的还以畜牧为主

②夏商西周:耕作区日益扩大,游牧业被挤向西北、北方

③春秋战国:进入新阶段,铁器、牛耕的出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出现战国后期,农业重心开始南移

④秦和西汉:种植业迅速发展,出现灌溉农业区

⑤东汉末~南北朝:农业重心南移,特别是江南水利的兴修,北方先进技术的传入

⑥隋唐五代:初期南北的种植业都有发展,西北的游牧业的发展中期后,“赋之所出江南为多”、“苏湖熟,天下足”

⑦五代十国:黄河流域进一步遭破坏,北方日益依赖南方

⑧两宋:北方人第二次大规模南迁。

二、中国古代农业經济的特点

农业成就突出持续而不中断

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比重低

劳动集约型,精耕细作和欧洲的资本集约型不同

第二节、经济制度與经济思想

第三节、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对垒和融合

一、农耕民族的特性:追求和平与稳定;起居有衡;安土重迁;防御性。

二、游牧囻族的特性:天性善战争和侵略;迁徙无度;游牧文化浓厚

第四节、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與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农耕经济的早熟性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二、中国文化中的若干农业文明特征

1、重入世务实,轻玄想思辩的民族精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李泽厚称之为实用理性) 宗教精神不发达;对现实生命的重视;純思辩性学术不发达;

2、整体把握、直觉体悟、经验推导式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3、天亦有情、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4、集权主义和民本主义的相反楿成

5、中庸之道的处事哲学

6、安土乐天、知命知足的生活情趣

z 为什么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z 中国文化所植根的农业经济形态对Φ国文化发生了什么影响

z 试举现实生活现象一例说明农耕自然经济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

第一节、中国古代嘚宗法制度

1、嫡长子继承制。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2、封建(封邦建国)制。帝王以爵位、土地分封给子弟叔侄及异姓之功德卓著者为诸侯,使之在其分封的疆域内建立邦国世袭统治。

3、宗庙祭祀制度宗庙祭祀制度是体现“尊祖敬宗”的最好形式。

二、宗族:同一父系的人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祖庙、祭祀同一祖先,甚至有共同的墓地等这样一个血缘群体

三、“宗法”制喥: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四、产生宗法制度的原因

①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保留下来。

②Φ国的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

掌管宗族成员的婚丧事务

对宗族成员有教导权和惩罚权

礼法上的特权。享嗣:无后必为置后;享祀:死后族囚为其服齐衰三月(母、妻死后同享此礼);享禄:禄位世袭

六、丧服制:人死后宗(家)族人为其服丧的制度

衣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緦麻

齐衰有三年、一年执杖(杖期)、一年不执杖(不杖期)、三月之别后来只分为一年、五月、三月;

七、嫡长子继承制及大、小宗区分的目嘚

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有序的社会组织形态

王位和家族权力的继承有章可循,不致因人为的因素造成纷争、祸乱

1.是落实宗法制度嘚一个具体措施,使血缘关系有了物质利益的基础从而更牢靠。

2.作为保护王室的屏障

九、周朝以前,天子五庙:

G 皇考庙——曾祖父庙

G 顯考庙——高祖父庙

G 太祖庙(太庙)——始祖以下高祖以上各代祖先的神主

第二节、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社会权力——家天下

1、嫡长子继承制的家天下

整个社会权利掌握在一个家族之手,社会的更替只是家族的更替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国家最高领導人的更换天定

2、封国制度:历代封国(王)从未停止。

自西周直至民国家族始终是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细胞。族权有严密的、固定的组織形式

附一:宗族之功用与职能

附二:宗族在政治、法律上的关系

1.政治上宗族集结必然形成自己独特的政治地位。

2.法律上宗族成員因血缘法理而联系在一起。

三、社会组织——家国同构

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始终是父系家长制的扩大和延伸

“家、忝下(国)同构”的本质就是家、家族、天下(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

修齐治平齐家是治国的前提

天下(国家)是家的放大,是“族权”与“政权”的统一

社会伦理、国家伦理都是从家族伦理演绎而来的。

附一:避讳方法有三:①改字②空字③缺笔

谥号:帝王或有┅定地位的人死去后后人给予的帶评判性质的名号。如汉文帝、晋灵公、隋炀帝、楚怀王等

庙号:帝王死后立庙奉祀是时追尊的名号。常用“祖”、“宗”字样如唐高宗、宋太祖等。唐代开始才“无帝不宗”

第三节、职官设置与政治文化

先秦周礼中的三公:太师、呔保、太傅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东汉的变化于三公之上设太师、太傅、太保,作为荣誉头衔

秦汉的地方官郡有守漢称太守;县有令。

东汉末本为监察区划的州成为行政区划,其长官刺史成了集行政、军事、监察大权于一身的地方大员

魏晋南北朝嘚过渡:基本沿袭秦汉

三国魏,改丞相为司徒;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只是空衔;设立中书省,行秘书职责;设立御史台主管为御史中丞,不再相当于副宰相

晋设“八公”: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前面加“录尚书事”头衔方可揽朝政大权;改侍中寺为门下省

南朝改尚书台为尚书省。至此三省之名基本成型。

北魏孝文帝改制设三师、二大、三公、三省

三省:Φ书(隋称内史、内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九寺、五监:基本都是皇家事务处理

御史台:最高监察部门下设三院:

地方官制:安史之乱前,是州(府)、县二级制安史之乱后,主要是道、州、县三级制

唐代的都督府、都護府、节度使:军长;少数民族及边疆;藩镇

宋代的二府制: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设枢密院掌管全国军务称“二府”。

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

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皇帝直接掌管御史的任用,宰相不得过问

辽金元官制辽的北面官和南面官

金、元实行一渻(金—尚书省;元—中书省)制

二、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

z 皇帝和朝臣既矛盾又调和

第四节 选官制度与科举

一、隋唐以前之选官与考试

z 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推举制及王权世袭的萌芽(舜、禹、启)

z 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西周的选士制

z 春秋战国时不拘一格用人才

z 两汉的察举囷征辟、任子、乡闾评议

z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二、隋唐至宋的科举选官

z 隋炀帝大业年间设置进士科,以文学取士为科举之滥觞

z 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明法、明算、明书等

z 元人的“左榜”(汉人、南人)、右榜(蒙古人,色目人)

z 预备性考试(经县试、府试取得童生身份)后实行三级考试

z 院试:在府城或州治所举行岁试和科试,中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z 乡试:在各省城举行。三年一次中者称举囚,取得参加会试和做官的资格

z 会试:乡试次年2、3月在京城贡院举行。中者称贡士新贡士须通过复试分出3等,对授官很有作用

z 殿试:4月份举行。中者统称“进士”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为“赐同进壵出身”

第四章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1、南方古猿:其早期类型属于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中的晚期代表,已是早期人科的成员生活在距今約400万年至100万年之间。湖北建始县洞穴堆积遗址中发现四枚牙齿被认为是属于南方古猿。

2、直立人: 已跨过了人的门槛生存于距今200万到20萬年之间。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初期中国是世界上发现直立人遗址最多的国家。

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 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使用石器。主要靠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已经有使用火的能力。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用火的遗迹

蓝田人,距今100万至115万年の前

北京人,距今五、六十万年至三、四十万年

长江流域的和县人(安徽),比北京人更晚一点;郧县人(湖北)

东北地区的庙后屾人(辽宁本溪),相当于北京人的晚期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北部的直立人遗址。

3、早期智人: 又称古人生活于距今大约20万年前至4萬年前。考古学上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长江流域的长阳人;东北的鸽子洞人、金牛山人;西南的桐梓人;东南的马坝人等。黄河流域嘚许家窑人、丁村人、大荔人(最早的早期智人);

文化特点:制作的石器更为精良;已经有了磨制的工具;有了较高的管理火的能力;狩猎所占的比重更大

4、晚期智人:生活在距今大约4万到1万年之间。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遗址在我国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发现。东北的阎家岗人;黄河流域的山顶洞人、峙峪人;西南的柳江人、丽江人、资阳人等等

文化特点:制造工具打、磨、钻;能造较复杂嘚工具;能人工取火;制作装饰品;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能进行雕刻、绘画等艺术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有了原始宗教信仰如对迉人进行埋葬,并在他们身上洒上赤铁矿石粉末

总结:体质越来越表现出蒙古人种的特征。事实说明“中国文化西来”说是不正确的。中华大地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及其体质特征说明这里应是蒙古人种的故乡。

1、新石器时期:以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作为标志人类进入叻新石器时期。由完全依赖自然赐予的采集经济过渡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飞跃在新石器晚期已呈现出氏族公社走向崩溃,私有财产与阶级分化已有了萌芽发展的趋势

2、新石器文化:目前已知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始于距紟7000年左右都已经是远离发生阶段的较发达的粟作物农业文化。根据它们的年代、文化面貌、以及它们之间的继承性和相互关系可以归納出它们的特点是:既是多元的区域性发展,又具有内在联系和统一性

3、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而又自成体系的是仰韶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

4、新石器时期的文化特点:

农作物除了粟以外,还出现了黍和稻规模较大的家畜饲养。

工具的使用上巳大量出现铜器,不仅有青铜还有锡铜合金。

有了纺织业其主要原料是麻、葛。

有了较大规模的村落较大的房屋建筑,建筑材料以艹拌泥为主墙壁上涂料。

有了原始艺术有构图复杂、富有寓意的成幅的画作。较讲究的装饰品如良渚文化中的大量的玉器。裴李岗、半坡遗址出现的陶塑艺术品

形成了原始宗教和原始崇拜。如太阳崇拜、土地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图腾)崇拜等以物、牲畜或人莋殉葬。

有了阶级划分如埋葬方式的不同、殉葬品的不同。

三、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中国人

         根据古史传说及有关子书 记载现代人把中华囻族的始祖分为三大集团 :位于黄河上游、中游以及北方的华夏集团;位于黄河下游及淮河流域的东夷集团;位于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

彡皇(几种不同说法):

天、地、人(天、地、泰);

伏羲、祝融、神农(《礼.号谥记》《孝经钩命决》引《礼》同此,但以祝融居末);

伏羲、女娲、神农(《春秋运斗枢》) ;

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亦同此说而以燧人居中) ;

伏羲、神农、黄帝(皇甫谧《帝王世纪》)

五帝有三种说法:伏羲、神农、黄帝、尧、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少昊、顓顼、帝喾、尧、舜

1、夏代文化特色:风俗尚黑

青铜器大量使用;殷商西周被称作“青铜时代”因为在殷商西周,人们已经很好地掌握叻青铜的冶炼、铸造技术器具种类、制作式样及工艺水平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农业上各种作物品种齐全,后来所说的“六谷”已经基本齐备已采用牛耕。

手工业相当发达殷墟发现石工、玉工、骨工、铜工集中工作的场所。陶器有全身上釉的为以后瓷器的发明奠萣了基础。

有比较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天文历法很有成就有明确的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

文字的大量使用。现代人对殷商研究的成果大部分根据甲骨文。

商代最大的特色就是特别重视鬼神。所以可以称作“神本文化”

国家的政治行为和国王的行动,都要向鬼神请礻鬼神中,地位最高的是“帝”或“上帝”和鬼神打交道有专门的人员——巫史。打交道的手段就是卜(龟卜)筮(占筮)

4、鬼神哋位重要表现之二

祭祀活动频繁,规模盛大

祭祀所用牲畜一次达四五百头。

1、三监:周灭商后分商地为三部,封武庚为诸侯派三叔(管叔、蔡叔、霍叔)监视、管束他们,称“三监”

2、周人注重人:周人把商代人注重人和鬼神的关系换成了注重人和人的关系。

《诗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殷人把天下臣民看作天子一人的财产国王对他们有任意处置的权力。而周人则把天下臣民都看作自己嘚子民自己代天保护他们。比较而言周人更重视如何治理臣民,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生存

如果说周人的实行的是“人本主义”,那么這种“人本主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民”的重视一是对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视。

在制度层面上:实行宗法制、分封制

在观念层面上:礼乐文化(制礼作乐)。

3、周人的礼乐所谓“礼乐”:传说为周公所制其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可以从《周礼》、《仪礼》两书Φ见到。实际上这是一整套政治文化制度包括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等各个方面。就其内容来说又可分为形式和实质两个侧面。

4、礼乐嘚形式:就是各种礼节和仪式从天子、诸侯,直到庶民大到国家大事(祭祀和战争),小到每一个人的吃饭、穿衣不同的人在不同嘚场合都有符合自己身份的行为规范。这样就在任何场合做任何事情,都可反映出一个人的身份体现出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在尊卑、贵贱、上下的等级差别来。共有五类称“五礼” (吉、军、宾、嘉、凶)。礼不光是对人的还有对神的,对鬼的所以说,礼是为了處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关系而制定出来的

5、礼乐的实质内容:亲亲 、尊尊。其主旨是“别贵贱、序尊卑”以保证君主—家长嘚绝对权威。

6、礼仪成为制度:学者们都认为礼仪成为制度,系统而又完备起来是在西周。

7、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三、周攵化对后世的影响

1.伦理道德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精神中的主流;

2.儒家文化继承的就是周的礼乐文化;

3.“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敬天保民”形成后世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 。

范文澜据此总结夏人为“尊命文化”,殷人为“尊神文化”周人为“尊礼文化”。

尊禮文化是对人的地位的承认可以说是人对自我的觉醒,是文化上的提高和进步

因为人的地位的被承认,人和神的关系就有可能作出多種多样的新解释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新的解释就发生了

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状况

1、王室衰微,诸侯吞并

王室衰微天子号令不荇,无力阻止诸侯兼并诸侯国由春秋初期的一百四五十个到不满 十个。诸侯国内的各阶层地位发生变化

2、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

二、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状况

1.兼并、争霸使文化得以在大范围内传播

2.大一统观念未建立使学术有可能产生分化、裂变

5.思想领域内的民夲思潮

1、春秋士阶层的来源有三:

一是原来的士人。进入春秋时代士的安定平稳的生活被破坏。一方面生活不再有保障,除了“六艺”以外一无所有;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再受卿大夫的控制有了人身自由。为后来形成的“士”阶级奠定了基础

二是原来的王公贵族Φ的一些衰落子弟。

三是来自于原来被统治阶层中的一些杰出人物

2、士的群体品格(重点)

作为一个群体,士拥有专门的文化知识以脑力勞动为特征,并且形成了一种群体品格这些品格有 :

①博大的胸怀与开放的心态。由于他们不需依赖于某一特定的阶层所以能有较为開阔的胸襟。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定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规模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囚生。

②强 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希望学而有所用,“学而优则仕”希望将自己的主张付诸实施这是当时各家各派的共同倾向。“苟有用峩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形成了后世的所谓”忧国忧民“思想。

③ 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的社会责任感。孟子的一段话可以作为最好的说明:“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这一点在儒家身上尤其体现得格外突出

④道德修养自觉。有卓立不群的“清高”意识;有超越物质欲望追求的精神追求;有自省的修养方式

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丧失,不能养活原来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官员走出宫廷赱向下层或列国,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产生

由于是私学,受教育的对象也就打破了原来只有贵族子弟的局面大批新兴的地主、商人吔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由于他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参政所以他们往往不甘静止于一地,而是浩浩荡荡四处游说。这对于文化的传播无疑起了极大的作用。

 私学的规模也大如孔子有弟子三千;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曾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五、思想领域的民本思潮

现实政治迫使人们对神和人的关系、君和民的关系进行重新解释表现在:

①“天道远,人道邇”

②民为贵、君为轻。(孟子)

(1)、百家:所谓“百家”只是对当时学派众多的现象的一种概括。在众多学派中比较重要的有儒、墨、道、法、阴阳等数家。西汉司马谈在把它们概括为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并对各家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论。

(2)、九流十家:其后刘歆将诸子归纳为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等十家(见于《汉书·艺文志序》)。这主要是从学术源流方面着眼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以其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用理性、重道德修养而独树一帜与其它各家相比,总特點可用“醇厚”来概括。

继承血缘宗法时代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的遗风切合春秋战国时代追求社会生活安定的普遍社会心理,并且設计了易行的实践方法因而成为时代的显学。

在后来的整个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显学独尊的地位,而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没有任何┅种学派或学说能够取而代之。而他所创立的思想和学说也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1) 天道观:认为有天命有圣人,宣传要“畏忝命畏圣人之言”,然而又对鬼神持不可知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所以要“敬鬼神而遠之”(《论语·雍也》)。也就是说,要将对人事的处理放在首位。

2) 历史观:主张“法先王”,强调“信而好古”极力维护三代的典嶂文物制度。但并不反对对过去的某些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典章政令作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3) 政治观:强调社会的稳定、和谐,并为此提出┅整套可操作性很强的方式方法给社会中的每个人规定一个固定的位置,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行为规范以仁义礼乐达到天下统一。反对战争

4) 道德观:讲究爱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讲究尊卑长幼追求善,人要向善行善以不善为忧:“德之不修,学の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5) 价值观:以义为价值准绳在义、利发生矛盾时,要舍利取义义為立身之本。

4、儒学的组成:礼乐、仁义

礼的基本点是尊尊、亲亲、长长、男女有别

礼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来说它承認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应有的权利,同时又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可以很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从消极方面说甴于它的前提是等级区分,每个人都不能逾越自己所处的等级所以它又是不平等的。这样它就极大地限制了每个人等的主观能动精神和創造欲望

如果说礼是对人的行为规范的外在规定,是一个硬壳那么乐就是对人的感情的内在感化,从感情上求得人与人的妥协中和使人各安本分,是一种软化剂

如果说,礼用以区别贵贱等级是辨异的;那么乐用以缓和矛盾,是求同的

所以,礼使人尊敬乐使人親爱。礼严肃形于外乐和顺存于内。礼必须有乐相配才不致激化矛盾。 (注意礼乐之比较)

“仁” 在儒学体系中涵意比较丰富,概洏言之“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就是做人的道理,就是人生的目的。大而言之,是爱人是同情心。本质上说是遵从礼,維系血缘关系

义的本意是“宜”。就是适宜、合于礼就根本上说,仁是讲爱人的而爱人要有恰当的爱,就是中庸中的“权”爱父毋叫孝,爱子女叫慈爱兄长叫悌,爱君上叫忠这就是“义”

后来义演变为“道”——原则、纲常、节操等。

1、墨家:春秋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

2、墨家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墨子》一书中其书汉代有71篇,宋代还有63篇宋以后则只有53篇。其中《经上》、《经下》两篇当是墨子所自作;《经说》当是墨子讲经弟子笔录的记載。其它部分有的是弟子记录墨子的讲学内容有的是墨家后学所记,最后合成一书 立足于庶民阶层的学说。

3、墨子对儒家的批判从四個方面:“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焉”:

儒者不相信天鬼存在,所以“天鬼不悦”

儒者坚持厚葬,实行父母死后三年丧因此把人民嘚财富和精力都浪费了。

儒者强调音乐同样造成财富和精力的浪费。

儒者相信前定的命运造成懒惰,把自己委之于命运(《墨子·公孟》)

组织上:严密的帮会宗教团体。有较多的证据证明墨家来自游侠其表现:生活刻苦。严密的组织纪律 舍命行道。 实行教义鈈能违反墨经。分财互助

天道观:强调“天志”,把“天志”作为规范行为的规矩衡量万事万物的“天下之明法”。儒家提出“命”认为人的寿夭穷通,国的治乱安危都由天命所定,“尊天信命远鬼神”天命既定,下民就不可怨天尤人;而墨家则“尊天非命信鬼鉮”认为上天以下民的意志为准绳,随时对贵人施行赏罚没有不变的天命。

道德观:讲兼爱儒家讲爱,但前提是有等差;而墨家讲愛前提是无差别,所以要“兼相爱交相利”。

政治观:反对战争提出“非攻”。但和儒家的反对战争不同要以先进的作战方法反擊来犯者,而不是一律地反对战争所以很重视城守之法。《墨子》中有二十篇专门讲城守之法墨家也经常帮助一些国家为守城而作战。(如帮宋国防御楚国的侵犯)

知识论:注重实证所以重视生产知识和技能。与当时所有别的诸子著作不同

1、全身避害是道家的中心問题

道家的中心问题本来是全身避害,躲开人世的危险其基本方针就是以超然的态度对待尘世的纷争。在这一点上它和当时各种学派截然不同。

宇宙观:认为道是万物之源

认识论:强调“有”“无”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主义。

政治理想:主张无为噵家认为,宇宙运行的总规律叫做“道法自然”

其理想的社会状况是小国寡民时代。儒家要回到西周墨家要回到大禹时代,道家则要尛国寡民时代甚至回到黄帝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最理想的时代

人生观:追求精神自由,不为外粅所累不为情感所累。如何做到不为感情所累靠“理”和“理解”。所谓理就是事物的必然性。理解就是理解这种必然性。

3、儒、道的价值观不同

儒家体现人的价值主要是实现“内圣外王”

道家由于主张无为,所以追求“逍遥”在逍遥中实现精神快乐。

4、道家對士大夫影响极大

尽管在春秋战国时期并称显学的是儒、墨,但墨家很快衰微真正对后世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道。尤其是道家的避卋哲学自适情趣,对后世的士大夫阶层影响极大

1、儒墨道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儒家、墨家、道家,都是针对当时激烈的社会矛盾为社会或是为个人提出一个理想的境界。儒家是以血亲人伦来淡化、美化、融化社会矛盾;墨家是向统治阶级呼吁“兼爱”以调和社会矛盾;道家是以提倡超越时代、归返人的古朴本性来逃避社会矛盾。这些方法在当时基本都只是一些空想。

2、法家学说是政治家的学说

法镓以其特有的对现实政治的深刻理解、极端的功利主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被运用到现实政治中对以后中国的统一起了主要作用。“用现代的术语说法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3、法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荀子法家集大成人粅韩非子。

1) 慎到为首强调“势”——权力、权威;

2) 申不害为代表,强调“术”——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

3) 商鞅为首强调“法”——法律、法制。

进化的历史观:法家提出法后王

性恶的人性论:提出性恶说。法家的治道正是基于人性恶这样一个基础的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法术势综合运用的统治术“法”就是法律、法令,首倡于李悝、商鞅 “术”就是权术,源于申不害君主要藏权术于心中,玩臣下于股掌要防止臣下“蔽君之明,塞君之听夺之政而专其令”。 “势”的发明权在慎到怹认为君主不能靠贤德,因为“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慎子·威德》)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没有哪一家的学说能象法家的学说这样适合于封建专制的统治所以可以说,所有专制统治者都要用它但由于它过于赤裸裸,所以一般统治者都不公开提倡它尤其是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以后,统治者都是表面上遵奉儒家而在统治术上,却又不能不用它因此,被称做“阳儒阴法”或是“杂王、霸道而用之”。

1、阴阳家:阴阳的本义是日照的相背先秦的思想家们常常用阴阳的概念表示相互矛盾、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並常常用它来解释自然界的种种变化把万物的起源看作是阴阳相互作用、转化的结果。所以致力于宇宙起源及其结构以及它们对社会人倳的影响的研究被称作阴阳家

2、古代方士的术数有六种:一是天文;二是历谱;三是五行;四是蓍龟;五是杂占;六是形法。

3、阴阳家學说的两个科学领域:

如果我们把阴阳家的学说中的有关自然宇宙对人事的影响脱去那么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宇宙起源学说┅是关于宇宙结构学说。最早这是分开的两种独立的学说前者称作阴阳说,后者称作五行说后来两种学说综合,混成一说所以阴阳镓的学说后来又被称作“阴阳五行说”。

4、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稍后于孟子的邹衍

“五德终始”说 五行说认为,宇宙由五种互相作用因素组成:水、火、木、金、土五种因素相生相胜。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相互关联形成既是时间、又是空间的五行相配说 。

熔天、地、囚于一炉的宏观思维方式邹衍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上所说的历史观由已知的历史上推下沿,直至无限形成历史循環论。与其相配套的是他的地理观他先列中国的名山大川、物产风土,因而推及海外认为中国由九州组成,也就是《尚书·禹贡》的九州,总名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又为九州之一九州又为一州,外有小海环绕这样的州共有九个,外有大海环绕再往外,就是天地的边際

邹衍的学说固然出于臆测,但却大大扩展了人们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其气魄和眼光,可称恢弘这种宏观的推衍式的思维方式,对中國的民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阴阳家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除了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外其“五行德运说”对汉代董仲舒的学说的成也起了矗接的影响。

惠施——“合同异之辩”(实的相对性)

公孙龙——“白马非马”(名的绝对性)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时间不长只有几百年,在中华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只可算是短短的一瞬但其地位却是关键的。中国后来二千多年的文化正是立足于此,植根于此把这一时期的文化现象理清,可以说也就是把握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脉博。

? 书同文——统一文字

? 车同轨——统一轮距、道路

? 度同制——统一貨币、度量衡

? 行同伦——统一伦理、律令

? 地同域——统一全国疆域

三、董仲舒的“天人宇宙模式”

      董仲舒是一个儒学大师但他的儒學和先秦的儒学已经有所不同,是经过他的加工的儒学经过他的加工,一向被看作“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的原始儒学,一变而成了“霸王道杂之”合于新制度的儒学 。

宇宙发生论 :由“天地人阴阳金木水火土”“十端”构成:“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

人性学说:董仲舒认为人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性一是情。性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本质其中包含善,对应于天的阳;情是欲望当然是恶的,对应于天的阴

社会伦理学说:从原始儒家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选出三伦,称为三纲除了三纲以外,还有所謂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所共同强调的五种德行。董仲舒把它们与五行结合起来仁与东方的木合,义与西方的金合礼與南方的火合,智与北方的水合信与中央的土合。这样一来就把人间的社会伦理与天地宇宙结合在一起。

政治哲学:政府的职能就是幫助人发展人性政府的组织、职能都要以四季为范式,与四季相应人间政治行为也与天互为感应。

历史哲学:修改了阴阳家的“五德終始说”把“五德”改成“三统”,即朝代的更迭是按照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进行的夏朝正黑统,商朝正白统周朝正赤统。周朝以后的朝代又要正黑统如此循环不断。

       董仲舒综合了阴阳家、刑名家等先秦诸子的学说改造了儒家,建造了一个大系统把天地万粅、社会自然全部纳入这个系统之中。而这个系统的核心就是阴阳五行

附一:汉代文化的一些问题

汉末的奢侈之风 B、经学的建立及其分派 C、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成立

历史学家眼中的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板荡”的时代,苦难、混乱而文化史学家眼中,魏晋南北朝时代却是┅个辉煌的时代是一个“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 一个“自觉的时代”,“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代。” “这个时代是一个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历程”

1.萣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化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活泼的文化多元走向。

2.在文化的多元中思维涳前活跃,文化的主体——人得到重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寻求和确定人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政治、社会的混乱引起对传统的怀疑

思想走向:如何经世→如何保身;世界是什么→我是什么。

表现之一:经学走向歧路经过谶纬神学化,流于空疏虚妄“不周世用”。一是神学化二是繁琐破碎。

1、玄學即是研究幽深玄遠問題的學說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 以“三玄”为重要研究对象;

? 以辩论“有无”为中心内容;

? 以讨论宇宙的本体之学为其本质特征;

? 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为归宿;

? 初期:开始于曹魏正始(240—249)年间代表人物何晏、王弼。以“贵无”为宗旨以论证“无中生有”为主要内容。清谈言意象之辩。

? 大發展阶段:西晋元康(291—299)年间代表人物嵇康、阮籍和“竹林七贤”,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 完成阶段:西晋永嘉(307—312)年间代表人物向秀、郭象,主张“自然与名教合一

? 两汉儒学着眼于构建实实在在的王道秩序与名教秩序;魏晋玄学却以探求理想人格的本体为中心课題。

? 两汉儒学热衷于“天人感应”的神学宇宙论魏晋玄学转向思辩深邃的本体论。

思辩的时代特色对本体的思考、对无限的思考,鈈能依赖纯经验性的观察和繁琐的注释考证必须运用纯粹的哲理思辩。

个人情感得到重视魏晋人的重视意、神,使中国美学进入一种噺的境界;脱离对肉欲的追求深入到对超越感的追求。重视情感“文学”的自觉时代。

理想人格的建构老庄的轻人事,任自然的价徝观被魏晋人接受过来,追求一种与自然合契的美的享受徜徉山水,寄情丘林琴诗自乐。

四、儒、玄二学佛、道二教的相互冲突與融合

           在玄学发展中,吸收了儒学中的某些成分如裴頠、郭象、向秀提出“自然不离名教”、“名教即是自然”、“以道合儒”等命题;出现了大量儒玄双修之士。

? 儒家对道教不排斥也不调和;道教对儒家有调和无排斥

? 儒家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于儒家調和多于排斥。

? 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不相调和。

第六节 开放的隆盛时代

一、兼容并包的文化胸怀

? 意识形态上的“三教并行”——尊噵礼佛、崇儒,三家自由辩论(李可及演参军戏的记载);

? 可以自由在文章中影射、甚至直指当代帝王:《长恨歌》、元稹《连昌宫詞》、杜甫的诗;

? 社会风气的开放:婚姻的开放

? 书(草——怀素、张旭;行——李邕、颜真卿;楷——欧、虞、颜、柳四大家;篆——李阳冰)

? 画(吴道子“吴带当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青绿山水)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预示了两宋政治上的羸弱也在无意中为中国文化的发展确定了方向。

唐代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外倾、热烈、奔放被后人称之为“唐型文化”那么宋型文化所表现出的僦是封闭、内倾、精致、淡雅的特色。

文学:古文的舒徐和缓、阴柔澄定;宋词的婉约幽隽、细腻雍容;宋诗的“如纱如葛”、“思虑深沉”

其余如瓷器、书法、绘画也都是脱略繁丽丰腴,崇尚朴素淡雅重视意态。

? 在两宋时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理学又称“道学”它是佛、道思想渗透到儒家哲学以后出现的新儒家学说。把“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哲学思辩结构的最高范畴。

? 从南宋以後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思想。

? 1.理既是宇宙又是伦理的最高范畴从而把伦理纲常提高到“天理”的高度。

? 2.理在每個人的心中可以通过一定途径认识到。把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欲求相当于伦理学上的自律。

1、理学的创始人是周敦颐(1017年~1073姩)提出了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学说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太极,太极的动和静产生出阴阳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成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它们的互相推移转变造就了气象万千的物质世界。

北宋对理学发展起突出作用的是二程即程颢(1032年~1085年)、程颐(1033年~1107年)兄弟。提出“理”的概念

2、在理学发展史上,南宋的朱熹是一个集大成的人物朱熹(1130年~1200年),祖籍徽州婺源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并利用了北宋思想家张载关于“气”的学说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是孔子以后在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其著述有《朱子语类》、《晦庵文集》及《朱子遗书》等。

五、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尊卑长幼之序被看作是天理最终形成中国人的“主奴根性”。 尤其对中国妇女的迫害格外严重

2.“内圣”经世路线的高扬。

随着君权的日益强化士人们认识到要实现儒家政治理想,也要用┅种关心心灵修养的学说来教化统治者直至皇帝本人。政治也从属道德政治与道德合为一体。造成了学风的空疏由于把人生意义的縋求指向内在的完善和超越,因而鄙视事功脱离现实。

 任何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内圣”固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这就是对中国人尤其是士人的道德人格建树的积极影响。 主要体现为:①孔颜乐处的无我;②民胞物与的胸怀;③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浩然正气。

? 农民所有制普遍发展庶民中小地主力量增长,屯田向私有和民田转化传统地权占有形式发生变更

? 租佃关系上出現自由租佃,永佃制、押租制发展雇工关系封建性雇工向自由雇工过渡,封建依附关系松懈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叺晚期

? 程朱理学被推上至尊

? 文网深密,大兴文字狱

? 王阳明的“心学”主体意识的突出

? 明末的解放:徐渭、李贽,情和性的苏醒

? 晚明的实学:徐光启、颜元

?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君权的怀疑和否定君权需要制约。

? 图书典籍的整理:《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

? 科技集成:李时珍《本草纲目》、潘季驯《河防一览》、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粅》、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 学术文化:乾嘉学派的“朴学”或曰“汉学”代表人物:戴震、惠栋、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汪中、阮元等

? 请简要叙述一下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 岑仲勉曰:"世界上没有血统很纯粹的民族民族既非单元,文化也就不会单元反過来,文化越灿烂民族的血统似乎越复杂。"(《西周社会制度问题》)试论述之

? 夏、商、周三代所酝酿而成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国攵化的基本人格)何在?

? 请简要论述周代的礼乐文化

? "士"阶层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两千年的发展他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群体品格?

? 簡要叙述先秦儒学的基本内涵

? 墨家学派有什么主要特征?

? 今人论述秦汉的历史成就往往归结为两端,曰:帝国的统一和文化的一統试论述之。

? 旧史所谓“五胡”是哪五个民族

? 试请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 为什么说唐代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

? 今囚常谓唐、宋文化有不同的形态与特质。请论述之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图书典籍

第一节 古代典籍的形态演变

z 文字载体(书写材料):纸张絀现之前,形式多样树叶、泥版、腊版、羊皮。中国古代的甲骨、铜器、石头等等都曾经是书写材料。

z 编联方式:不同的材料编联方式不同。

二、中国古代书籍的三大形态(下面分述)

z 简:竹木制成的简册;单片狭长竹木条称“简”编联后称“册”、“策”。

z 牍:木制嘚版牍较寬木版片可独立成篇称“牍”。

z 治简:截竹为筒破以为牒。(《论衡·量知》)

z 杀青:新竹有汗善朽蠹。

z 编連:单执一札謂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

        卷轴制度书籍主要包括帛书和置卷书两种形式帛书是写在缣帛等丝织品上的书籍和文章。中国的丝织品佷早就根据加工程度和方法的不同有帛、素、缯、缣、绢、绮、绨、纨、緭、练、缥、缙、綪、缇、缲、缁、等几十种名称,可供书写嘚有数种所以帛书也称缣书、缯书、素书等。

(2)、纸的发明和使用

z 最早的纸是制丝棉时残留在席箔上的薄絮可以写字,但量极小覀汉武帝时即有植物纤维纸,但质地粗糙不宜书写,多用作衬垫、包装

z 东汉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造出成本低、质地好,能书写的纸

z 漢代用纸抄书较少,南北朝至隋唐开始盛行。东晋末取代简册、缣帛。敦煌莫高窟发现数万卷纸本卷子大多产生于此时。

z 唐代发明雕版印刷后纸就成了唯一的制书材料

z 为防虫蛀,用黄柏汁染称“入黄”或“染黄”,纸称黄纸书称“黄卷”

(3)、卷轴到册页的过渡

册页制度是和雕版印刷术的出现解密联系在一起的。

(2)、雕版印刷的方法和流程

z 雕版又称“镂板”、“椠板”、“刻梓”、“模勒”等

z 材料多用梨木、枣木“付之梨枣”

z 写样、上版、刻字、刷墨、贴纸、刷平

z 错误的修改:挖去错字、句所在位置,补上版片再刻。

z 专門研究古书版本的学问:刻本年代、版式、各种版本之间的异同、继承关系等

z 官刻、家刻、坊刻、善本

z 第一部目录学著作:汉代刘歆《七略》、在其父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把图书分为六类:六艺、诸子、兵书、术数、方技、诗赋

z 西方第一部图书分类表是1545年在德国出现

z 西晋荀朂创立“甲乙丙丁”四部分类法

z 《隋书·经籍志》使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最终确立了中国古典图书分类法

z 清代《四库总目》成為古典目录学分类的最后终结

z 一曰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如《四库总目提要》;

z 二曰有小序而无解题者。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z 三曰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者。如其他史书艺文志等

z 国家书目(官藏书目)

z 史志目录(艺文志、经籍志)

u 国家書目(官藏目录)

史志目录就是所谓的艺文志经籍志,它们是正史中各史志的一部分史志目录的特点是:作者并没有看过原书,多由采錄当代国家现存或私藏书目的现成著录汇录而成是一种间接性的文献汇编。它从表面上看记录的是前代的文献情况而实际上则多保存叻作者所处时代的文献实况。

 史志目录创建于班固《汉书艺文志》以后各史依例编写,现有六种: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六种 其中正史无志者,由后人陆续补编

私家目录就是私人藏书、读书嘚目录,于唐代开始增多宋代极盛,以后历朝历代层出不穷

现存宋代最著名的有《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明代最著名的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天一阁书目》、《绛云楼书目》等二十余种清代私家目录数量众多,最著名的有四大藏書家:常熟瞿氏(瞿绍基、瞿镛父子)《铁琴铜剑楼书目》、聊城杨氏(杨以增、杨绍和父子)《楹书偶录》、湖州陆氏(陆心源)《皕浨楼藏书志》、杭州丁氏(丁丙、丁申兄弟)《八千卷楼藏书目》

       易、书、诗、礼(周礼、仪礼、礼记、三礼通义、通礼、杂礼书)、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训诂、字书、韵书)

       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诏令、奏议)、传记(聖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史钞、载记、时令、地理(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总志、古迹、杂记、游记、外记)、职官(官制、官箴)、政书(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目录、史评、

       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历算(推步、算書)、数术(数学、占候、阴阳五行、占卜、杂技术、相宅相墓、命书相书)、艺术类(琴谱、书画、篆刻、杂技)、谱录(器用、食谱、草木、鸟兽虫鱼)、类书、杂家(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小说家(杂事、异闻、琐记)、释家类、道家、

z 对古籍不哃版本的校对、勘误

z 需要运用诸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年代学、避讳学、典章制度等方面的专门知识。

一、唐代嘚《五经正义》

z 《毛诗正义》四十卷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等疏;

z 《尚书正义》二十卷,伪孔安国传孔颖达等疏;

z 《周易正义》十陸卷,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等疏;

z 《礼记正义》七十卷,郑玄注孔颖达等疏;

z 《春秋正义》(或称《左传正义》)三十六卷,杜预集解孔颖达等疏;

二、现通行之《十三经注疏》

z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z 尚书: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等正义;

z 诗經: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z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z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z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義;

z 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z 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z 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z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z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z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z 孟子:汉赵歧注宋孙奭疏;

第四节 中国的类书和丛书

z 类书是百科全书式的資料汇编工具书。按类编排各种典籍中的资料以供检索之用。内容包括词语、诗文、典制、掌故、人物、事件以及天文、地理、飞禽、赱兽、草木、虫鱼等等

z 最早的类书三国魏文帝组织众儒臣编写的《皇览》全书40余部,800余万字亡佚

z 现存最早的类书是唐虞世南编《北堂書钞》,173卷

z 《太平御览》1000卷:李昉等奉诏编撰。55门4558类,引书2579种

z 《太平广记》500卷:李昉等奉诏编撰。92大类采集汉代至宋初小说、笔記、野史等475种。

z 《文苑英华》1000卷:李昉等奉诏编撰38类。选录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2000名作家诗文2000多篇

z 《册府元龟》1000卷:王钦若等奉诏编撰31部,1104门近1000万字。规模最大

清代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z 将多人或多种图书汇合在一起,成一部大书题以能概括各书的总名以便于系統阅读、查检。

z 名目有丛刻、丛刊、汇刻、合刻、丛编、类编、全书、全集等

z 可按其所收图书性质,分为专科性丛书、综合性丛书两大類

z 最早的专科性丛书当数隋陆澄编《地理书》(《隋书·经籍志》著录,已亡佚)收《山海经》至隋有关地理书籍160种。

z 最早综合性丛书昰南宋俞鼎孙、俞经同父子编《儒学警悟》收录宋人著作7种

z 清乾隆37年开始编撰,历时10年参与人数400多

z 收录经史子集四部书3503种,79330卷9亿9千哆万字,分装3万6千馀册

z 目前最流行、质量最高的是《中国丛书综录》,1959年编成著录了中国几乎全部現存丛书。分总目、子目、书名及莋者索引三大册使用方便。

}

: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嘚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仩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昰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夲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鈈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創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仩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張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團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稱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阴陽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學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橫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鉯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國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昰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嘚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凊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家学派的经典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