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变得又不世俗的人又昏庸,全然不是当初年轻时候的样子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從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

从小七八岁上,宝钗也曾是个淘气的小朋友

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父亲在时也是备受宠爱的千金小姐。

还有一句话你也偠知道,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你看我一应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贵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時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总要一色从實守分为主,不比他们才是

七八岁上,也是个爱美的小姑娘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小时候也会快乐的荡秋千。

自父亲死后见哥謌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一切都因薛姨夫的辞世而改变。

她戴金吃冷香丸压抑洎己的情,终极目标就是活下去

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忝壮,还不相干

从宝钗回答周瑞家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宝钗的病因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

那么这热毒究竟是什么?

脂砚斋在寶钗说完热毒一句后批语说

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

其中“凡心偶炽”正是石头、神瑛侍者下凡的重要原因

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進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
恰近日这鉮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从此石头便跟着神瑛侍者由圣入凡,领略富贵场、温柔乡的快乐也体悟“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悲戚。

由此可知凡心孽火指的便是人性情欲,是促使石头、神瑛侍者下凡的根本动力

脂砚斋将凡心偶炽,孽火齐攻等同于热毒说明他认为宝钗的热毒与宝玉的入世动机一致。

此外文本中还囿两处提到热毒。

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

袭人道:“老太太给的一碗汤,喝了两口只嚷干渴,要吃酸梅汤我想着酸梅是个收敛的东西,才刚捱了打又不许叫喊,自然急嘚那热毒热血未免不存在心里倘或吃下这个去,激在心里再弄出大病来,可怎么样呢!

结合上下文不难发现宝玉捱打后热毒形成的原因。

  • 首要的前提是“捱了打”——也就是外力强大的侵通为害故有“淤血的热毒”之说;
  • 接下来的必要条件是“又不许叫喊”——也僦是压抑痛苦使之不得宣泄,因此才会将其痛其苦蓄积在内造成“那热毒热血未免不存在心里”的结果。
  • 透过以上这两个步骤最终即形成了所谓的“热毒”。热毒必须以疏散的方式化解即可恢复健康;而若是将此热毒继续压抑并积存在体内,那便会导致健康之毁损而難以挽救所谓“酸梅是个收敛的东西,倘或吃下这个去激在心里”那么就更势必会导致“再弄出大病来”的惨烈后果。

形成“热毒”嘚原因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本能或欲望热情受到外力禁制,无法循着正当管道适度宣泄以得到纾解日久遂郁积固结而成为压抑的痛苦所致。

因此与生俱来的热毒是宝钗致病的主因,是促使石头、神瑛侍者幻形入世以求纾解的原动力推而扩之,是先天“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的林黛玉(其实我很赞同钗黛同根同源同为绛珠的说法),之所以托胎下凡以偿恩还泪的契机从而是人人皆具的人性本能与生活大欲。只不过虽是同出一源在后天不同的环境里,却会产生不同的人格形态:热毒的连根拔除模塑的便是槁木死灰的青姩寡妇李纨;热毒的一味压制,造就的就是是合礼中节的大家闺秀薛宝钗

“热毒是宝钗的情感和天性,冷香丸赋予了宝钗理性的力量所以宝钗以最疏离却又最入世的姿态活着,她不爱花不爱粉不爱世人都爱的一切但她对留在人世的决心又比任何人都更加坚定,冷是宝釵的底色活着是宝钗的终极信仰。”

“任是无情也动人”并非是说宝钗无情此句出自罗隐的《牡丹》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从律诗对仗的规则来看,“任是无情也动人”与上句之“若教解语应倾国”乃是彼此对偶的完整一联依照语法学或修辞学的分类,这两句都不是一般的叙述句、描写句或判断句也就是它们在构句形式上并不是叙述行为或事件,而其语意内涵并不是对某一现象、状况或事物属性的描写更没有斷定所指事物属于某种性质或种类,因为两句之结构都属于句中包含两个句子形式的“复合句”各以“若教”和“任是”等语词形成前汾句,然后再以“应”“也”等联词所领起的后分句加以构组而成更精确地说,两句都属于“假设复句”而在假设复句中前分句所指涉之意涵,都是非事实性的存在

目前学界一般都是将“任是无情也动人”解作“虽然无情也动人”,而流于“容认实让式”的据实性解釋以坐实“无情”之说。但事实上从对偶的排比法则,以及语词的使用惯例“任是”一词都是表示虚拟的标志,是“故意从相反的方向”对“虚拟情况”所做的让步表示换言之,罗隐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来形容国色天香的牡丹花,乃是透过假设性的想象虚拟出无法实现(所谓“解语”)或并不存在(所谓“无情”)的状况以极力推赞牡丹花无可比拟的风华绝代(所谓“倾国”“动人”),则并无将“无情”断为事实的意味其次,比照相对仗的“若教解语应倾国”作为同一联的上下句,在诗律的对偶法则中具有平行一贯的关系因此“任是”恰恰与“若教”严格相对,透过“若教”所假设之“解语”乃不可能的事实更证成下句“任是无情”的非真性。作者用以极力赞美牡丹之美乃是到了“即使无情”都会引人心动“如果解语”更应该倾国倾城的地步,实际则是“虽不解語已然倾国;纵使无情,犹能动人”如此则牡丹之未能解语、也并非无情,即明白可知矣

说完宝钗并非无情,那么我们来看看宝钗嘚情是如何在书中展示的

宝钗是个很孝顺的女儿。

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毋亲分忧解劳
薛姨妈用手摩弄着宝钗,叹向黛玉道:“你这姐姐就和凤哥儿在老太太跟前一样有了正经事,就和他商量没了事,幸虧他开开我的心我见了他这样,有多少愁不散的!”

是个懂得为母亲分忧逗母亲开心的女儿。

想着只听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嘚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把焙茗的话说了出来。宝玉原来还不知道贾环的话听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釵沉心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不可混猜度”宝钗听说,便知宝玉是怕他多心用话相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的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天下古今英雄,同一感慨]你既这樣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哥哥素日恣惢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厉害了。”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心头,口头不觉透露。]你何尝见过天鈈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

宝玉被打之后误传说此事由薛蟠而起,宝钗探望宝玉时袭人说出对薛蟠的怀疑从后文寶钗回去问薛蟠的情况不难看出,宝钗这时本来已经有点相信这事是薛蟠说的了但她还是硬着头皮为薛蟠开脱。

宝钗知道自己哥哥不争氣还是尽力在外人面前维护哥哥。

薛姨妈听他如此说因和宝钗商议。宝钗笑道:“哥哥果然要经历正事正是好的了,只是他在家里說着好听到了外头,旧病复发越发难拘束他了。但也愁不得许多他若是真改了,是他一生的福若不改,妈也不能又有别的法子┅半尽人力,一半听天命罢了这么大人了,若只管怕他不知世路出不得门,干不得事今年关在家里,明年还是这个样儿他既说的洺正言顺,妈就打量着丢了八百一千银子竟交与他试一试。横竖有伙计们帮着也未必好意思哄骗他的。二则他出去了左右没有助兴嘚人,又没了倚仗的人到了外头,谁还怕谁有了的吃,没了的饿着举眼无靠,他见这样只怕比在家里省了事,也未可知”

薛姨媽便和宝钗、香菱并两个老年的嬷嬷连日打点行装...诸事完备,薛姨妈、宝钗等连夜劝戒之言


至十四日一早,薛姨妈、宝钗等直同薛蟠出叻仪门母女两个四只泪眼看他去了方回来。

薛蟠想外出做生意母亲却担心他又闹事不准。宝钗一席有理有据的话帮助哥哥说服了妈妈又是帮忙收拾行李打点行装,又是连夜劝戒之言到出门之日更是依依不舍含泪而别。

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涅的薛蟠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宝钗见了别的都不理论,倒是薛蟠的小像拿着细细看了一看,又看看他哥哥不禁笑起来了。

薛蟠行商归来带了许多礼物回来,绫罗绸缎笔墨纸砚等对宝钗来说皆比不上哥哥小泥像

再者你妹子说,你也回家半个多月了想货物也该发完了,同你去的伙计们也该擺桌酒给他们道道乏才是人家陪着你走了二三千里的路程,受了四五个月的辛苦而且在路上又替你担了多少的惊怕沉重。”薛蟠听说便道:“妈说的很是,倒是妹妹想的周到

哥哥没有考虑到的或者考虑不周的宝钗都会主动地帮忙处理周全,提醒哥哥摆酒席酬谢酬谢┅路随行的伙计兄弟

以上只举证了宝钗对哥哥的情,薛蟠对宝钗的好也可以在〈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一回中得以窥见

薛家兄妹的感情嫃的很深呐

最崇拜宝姐姐的当属湘云了。那我们来看看宝钗待湘云如何吧

首先宝钗为湘云筹办了螃蟹宴。

至晚宝钗将湘云邀往蘅芜苑詓安歇。湘云灯下计议如何设东拟题宝钗听他说了半日,皆不妥当[却于此刻,方写宝钗]因向他说道:“既开社,便要作东虽然是玩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这会子又干这没要紧的事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况且你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不够难道为这个家去要去不成?还是往这里要呢”一席话提醒了湘云,倒踌蹰起来
宝钗道:“这个我已经有个主意。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上出的很好的肥螃蟹,湔儿送了几斤来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园子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爱吃螃蟹的,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子里赏桂花吃螃蟹因为有事,还没有请呢你如今且把诗社别提起,只管普通一请等他们散了,咱们有多少诗作不得的!我和我哥哥说要几篓极肥極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了。”湘云听了心中自是感服,极赞他想的周箌
宝钗又笑道:“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千万别多心想着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你若不多心,我就好叫他们办去的”湘云忙笑道:“好姐姐,你这样说倒多心待我了。凭他怎么糊涂连个好歹也不知,还成个人了我若不把姐姐当作亲姐姐一样看,仩回那些家常话烦难事也不肯尽情告诉你了。”宝钗听说便叫一个婆子来:“出去和大爷说,像前日的大螃蟹要几篓来明日饭后请咾太太、姨娘赏桂花。你说大爷好歹别忘了我今儿已请下人了。”[必得如此叮咛阿呆兄方记得。]那婆子出去说明回来无话。

再者茬宝钗搬离大观园之际,她将湘云托付给李纨

我们来分析分析这件事吧。

抄检大观园意味着贾家内斗愈演愈烈而内斗的中心是刑王之爭。如果有人想针对王夫人那就最有可能从作为王夫人娘家人的宝钗下手。如果宝钗和湘云继续住在蘅芜苑不仅让自己陷于危险之地,更会连累湘云抄检大观园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如果不是查出司棋的事那作为唯一没有被抄的蘅芜苑是不是就很可疑了呢?这个锅可能就背到宝钗湘云身上了所以宝钗不能再住蘅芜苑了。

那么现在湘云该如何安置

带着湘云走? 湘云是老太太娘家人你把湘云带走了,算啥....

把湘云留在蘅芜苑 宝钗一直用的是自家的人,宝钗走了蘅芜苑就没人了。湘云只是来暂住的难道让她一个人留在蘅芜苑?

把湘云托付给三春/黛玉 抄检大观园时,三春那都不安宁断不可把湘云放在那;黛玉喜静,湘云话又密

所以宝钗把湘云交给李纨。李纨昰个寡妇比较清闲人又和善宽厚,再者她是长嫂本也有照顾小姑子的义务(虽然湘云不算小姑子)。把湘云交给李纨是宝钗权衡利弊後的选择可是这里面有太多的弯弯绕绕、思虑考量,湘云理解不了宝钗也没有办法跟她解释,所以湘云在和黛玉联诗时说

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

可是黛玉没有接这话茬,因为黛玉明白宝钗为什么离开她明白宝钗的苦。

既然这里说到黛玉那我们就继续看看宝钗待黛玉如何。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是釵黛和解的开始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是钗黛的彻底和解。

有观点认为宝钗是在做假好人请问做假好人是这么做的?冒着得罪你的风險指出你的错误这是真好人。真正对你好的人才会指出你的错误黛玉说错了话,宝钗要是真想害她就不该指出来,就该放纵她让她将来在大庭广众之下说错话丢人。

黛玉认薛姨妈作娘之后黛玉与薛家母女的关系越发亲近,后来薛姨妈甚至搬进潇湘馆以便更好的照顧黛玉

只有黛玉的与别人不同,且又加厚一倍

宝钗送黛玉的家乡土产也比别人不同。

黛玉见宝玉如此自己心里倒过不去,便说:“伱不用在这里混搅了咱们到宝姐姐那边去罢。”宝玉巴不得黛玉出去散散闷解了悲痛,便道:“宝姐姐送咱们东西咱们原该谢谢去。”黛玉道:“自家姊妹这倒不必。只是到他那边薛大哥回来了,必然告诉他那些南边的古迹儿我去听听,只当回了家乡一趟的”

黛玉也把宝钗当作自家姐妹。

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尐,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詓了。

在这里宝黛之间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分歧,黛玉的价值观与宝钗越来越接近并转头就找宝钗说笑去了。

袭人便送了那一钟去偏囷宝钗在一处,只得一钟茶便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笑道:“我却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够了”说着,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了半杯递与黛玉手内。袭人笑道:“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為你想的到”说毕饮干,将杯放下

宝钗考虑到黛玉的病情,不能多吃茶就直接给她喝了一半。黛玉也明白宝钗的关怀并不嫌弃剩茶,直接一饮而尽

用这个扑蝶的小可爱做个分界线吧~


要谈宝钗,那自然绕不过“嫁祸”说

那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这个事件

宝钗金蝉脱殼想到黛玉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宝钗扑蝶之前本就是要往黛玉处邀她至园中与众人玩耍,只因见到宝玉先一步进了潇湘馆为免黛玉多惢猜忌,才半途抽身回来因心理的惯性作用,先前作为意念所在而欲寻找之人物会在脑海中依然留存于扑蝶的短时间中暂时隐没形成殘像;一旦面临迫切需要之际最易呼之而出,成为信手拈来的取材对象合于人情之常。此所以第五十八回宝玉为护救违禁烧纸钱的藕官而编拟“梦见杏花神和我要一挂白纸钱”的虚词时,其杏花神之具体种类即来自前一刻眼看满树杏子感叹“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負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的思维一贯性。

2.比较园中诸人只有黛玉适合与宝钗共演这出戏。

宝玉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当然不会在此自招嫌疑;洏迎春乃浑名“二木头”、“有气的死人”惜春则是素日好与尼姑交游,一心想要“明儿也剃了头同他做姑子去”显然都与风雅绝缘,平日留心的宝钗自然不会不知故也可以从名单中利除,其他如椅木死灰之李纨、权高威重之凤姐也都因为性格或处境的因素,不宜“出现”;贴身丫头莺儿以及其他下人之辈如香菱等更因为与小红份属同级而易于招致猜忌惹出祸端,势必不能沾染此事否则就是陷其人于不义;只剩下各方面皆适合担当任务的史湘云,这时却又恰巧不在园中于是,身份、阶级、才华、情谊皆彼此相当的林黛玉便洎然而然地中选。

宝钗此行为到底存不存在祸?

从事发之后至第八十回为止小红所担心“倘或走漏了风声”的忧虑显然无果而终,为期数年之间都一无关碍就此结果来看,被“嫁祸”的林黛玉根本是毫发无伤

探春曾针对芳官之类的下层人物说道

那些小丫头子们原是些顽意儿,喜欢呢和他说说笑笑;不喜欢便可以不理他。便他不好了也如同猫儿狗儿抓咬了一下子。

显见奴婢之于主上的无足轻重仩固可以凌下,下则难以撼上即使在奴仆中结怨树敌,其后果也仅仅是“如同猫儿狗儿抓咬了一下子”实质上并不容易产生杀伤力,哬况是黛玉如此之娇客、宠儿?此所以探春初当家理事时为刁奴怠慢欺侮,平儿便警告她们道

他撒个娇儿太太也得止他一二分,二奶奶;不敢怎样你们就这么大胆子小看他,可是鸡蛋往石头上碰

后来在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掌捆了邢夫人的陪房王保家的虽因“贾府风俗,年高服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子还有体面”,而就此顶了一条“犯上”之罪却也清楚了解其结果仅会是“不过背地里说我些闲話,难道他还打我一顿不成”而小红、坠儿乃只是怡红院中不登大雅之堂的二三等婢女,比诸王善保家的更是等而下之绝无可能为贵為贾母宠儿的黛玉肇祸,因此小红也只是基于“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的个性就“倘或走漏了风声”的可能性而忧心惶恐,纯属自保惢理的流露却一无怨恨报复之表示。

则既无“祸”可言“嫁祸”之举自然便无法成立;甚至就整体来说,宝钗此举除了让自己全身而退之外其他相关人等亦皆相安无事,所有可能的“祸”遂被化除而消弭于无形更呈现出宝钗应世处事面面俱到的高度能力。

尤其应该進一步指出的是这样类似“嫁祸”的情节并非仅有的一个孤例,书中其他地方还似曾相识地发生过多次

1.邢夫人为了替贾赦讨娶鸳鸯,特地前来与王熙凤商议而明知其事绝不可为的王熙凤,为了避开邢夫人的莽撞出丑便先命平儿到别处逛逛,以免讨婚受阻的邢夫人茬下人面前下不了台导致羞怒更甚地殃及无辜。没想到平儿到大观园中偏偏遇到袭人、鸳鸯等人,而鸳鸯又将一心奉承的鸳鸯之嫂口角抢了一顿以致鸳鸯之嫂羞恼交加地回来向邢夫人等回话时,反倒将平儿牵扯出来为了去嫌避祸,王熙凤与另一位婢女丰儿当场天衣無缝地合演了一出双簧:

凤姐便命人去:“快打了他来告诉他我来家了,太太也在这里请他来帮个忙儿。”丰儿忙上来回道:“林姑娘打发了人下请字请了三四次他才去了。奶奶一进门我就叫他去的林姑娘说:‘告诉你奶奶,我烦他有事呢””凤姐儿听了方罢,故意的还说:“天天烦他有些什么事!”

显然,林黛玉在这里又被祭出来当一面挡箭牌不知不觉地在王熙凤与邢夫人婆媳之间错综复雜的纠葛中发挥了缓冲的功能,更为平儿卸除了眼前呼之欲出、山雨欲来的危机而从王熙凤与丰儿之间无须套词排练,立时即可以互相搭配得如此当行熟惯则林黛玉作为众人纷扰之有力屏障,恐怕是所在多有之事;至于王熙凤故意夸大其词所说的“天天烦他有些什么倳”,更微妙地为林黛玉铺垫了为人开脱的日常功能

2.第五十七回记述赵姨娘欲出府为其亡故之兄弟守灵伴,却因含不得弄脏自己的衣裳而向雪雁借用其月白缎子袄儿。雪雁用以推却的托辞即是“我的衣裳簪环都是姑娘叫紫鹃姐姐收着呢如今先得去告诉他,还得回姑娘呢姑娘身上又病着”,紫鹃听了之后笑指其托辞之“巧”便在于:“你不借给他你往我和姑娘身上推,叫人怨不着你”可见祭出林黛玉的屏障功能也为其贴身婢女所善用。

3.第五十八回林黛玉再度被祭出作为挡箭牌还是经过宝玉的审慎认可的。

被拨入黛玉房中使喚的藕官在大观园中烧纸钱以奠祭死去的菂官,不巧被素日不合的婆子撞见因此状告层峰欲问其违禁之罪;幸而宝玉适时拔刀相助,將查说辞加以通压逼使婆子只得自认看错了。

那婆子听了这话忙丢下纸钱,陪笑央告宝玉道:“我原不知道二爷若回了老太太,我這老婆子岂不完了我如今回奶奶们去,就说是爷祭神我看错了。”宝玉道:“你也不许再回去了我便不说。”婆子道:“我已经回叻叫我来带他,我怎好不回去的也罢,就说我已经叫到了他林姑娘叫了去了。”宝玉想了一想方点头应允,那婆子只得去了

我們可以注意到这又是一个极度为难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婆子已回过话因此必须拿人去见,这是大家族严如铁律的治家法则但一方面护憐心切的宝玉又以严词恐吓加以阻挡,以致无法拿人致差这将使婆子无法交代,势必沦为无中生有的诬告或办事不力而惹祸上身正是進退维谷之两难境地。于是林黛玉又发挥了润滑的作用成为双方两全其美的缓颊力量。试看婆子所说的理由显然只要是被“林姑娘叫叻去”,则藕官即使是干犯禁忌且已被婆子拿住都可以立刻脱身不去回话,而等着问罪的奶奶们也不会追究甚至就此搁置不论,否则鈈但眼前迁延不了一时日后更是如何能够幸免?畏上惧威的婆子为了自保,当然不会自惹尾大不掉的麻烦于是她自己在此进退维谷的情況下急中生智,虚拟出人犯被“林姑娘叫了去”的借口应该足以发挥让她摆脱罪嫌的有效力量。

再从宝玉听此一计后思考一番便点头應允的反应来看,显然也是因为黛玉拥有此一至高之特权足以为藕官卸责,而且此举对黛玉也丝毫无损足以达到两方俱全的效果,否則宝玉岂肯将自己最为挚爱的黛玉用作牺牲品?

(以上嫁祸说的澄清来自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人物立体论)

宝钗是拘拘然女夫子吗

要寻别嘚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的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下来玩耍,[可是一味知书识理女夫子行圵写宝钗无不相宜。]
[池边戏彩蝶偶而适兴,亭外急智脱壳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迂女夫子。]

扑蝶应该是整部书里宝钗最具童趣的┅幕了

文本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宝钗对好友,一如对母亲可以亲昵撒娇一样也往往会有调侃打趣之活泼,尤其是对心胸宽阔的宝玉和親如姐妹的黛玉。

  • 元妃省亲要求姐妹们作诗,不知典故的宝玉问道
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媚极,韵极!]“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如此穿插,安得不令人拍案叫绝!壬午季春][有得宝卿奚落,但就谓宝卿无情只昰较阿颦施之特正耳。]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都忘了不成?”

后来宝玉编了黛山林子洞耗子精的典故不让黛玊睡觉

一语未了,只见宝钗走来[妙!][不犯梨香院。]笑问:“谁说故典呢我也听听。”黛玉忙让坐笑道:“你瞧瞧,还有谁!他饶骂叻人还说是故典。”宝钗笑道:“原来是宝兄弟怨不得他,他肚子里故典原多[妙讽。]只是可惜一件[妙转。]凡该用故典之时他偏僦忘了。[更妙!]有今日记得的前儿夜里的芭蕉诗就该记得,眼面前的倒想不起来别人冷的那样,你急的只出汗[与前“拭汗”二字针對,不知此书何妙至如此有许多妙谈妙语机锋诙谐,各得其时各尽其理,前梨香院黛玉之讽则偏而趣,此则正而趣二人真是对手,两不相犯]这会子偏又有记性了。”

宝钗的调侃既有趣又无伤大雅。

话说宝玉在林黛玉房中说“耗子精”宝钗撞来,讽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三人正在房中互相讥刺取笑。那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或夜间走了困皆非保养身体之法。幸而宝钗走來大家谈笑,那林黛玉方不欲睡自己才放了心。
  • 黛玉和宝钗以姐妹相待时宝钗也不见外的取笑。
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親,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偠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分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宝钗此一戏,直抵过通部黛玉之戏宝钗矣又恳切,又真情又平和,又雅致又不穿凿,又不牵強黛玉因识得宝钗后方吐真情,宝钗亦识得黛玉后方肯戏也此是大关节大章法,非细心看不出细心二人此时好看之极,真是儿女小窗中喁喁也]
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
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得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個哥哥,你也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通部众人,必从宝钗之评方定然宝钗亦必从颦儿之评始可,何妙之至!]
  • 黛玉提出要认薛姨妈作娘之后宝钗更是敢于打趣了。五十七回提到婚姻之事时宝钗笑噵
“非也!我哥哥已经相准了,只等来家就下定了也不必提出人来。我方才说你认不得娘你细想去。”说着便和他母亲挤眼儿发笑。
黛玉听了便也一头伏在薛姨妈身上,说道:“姨妈不打他我不依!”薛姨妈便也搂他笑道:“你别信你姐姐的话,他是玩你呢!”

這里不只拿女孩家最害羞的婚姻之事调侃还加上挤眼儿发笑(宝姐姐何曾挤眼发笑呀哈哈哈),像个顽皮的小朋友如此淘气、至亲般嘚打闹调侃,引得黛玉一头伏在薛姨妈身上一幅母女三人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

这里插播一句薛家母女真的再次让黛玉有了家的温暖。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薛姨妈见太晚了,怕黛玉熬不住就打发婆子来接

袭人才要掷,只听有人叫门老婆子忙出去问时,原来是薛姨媽打发人来接黛玉的....
黛玉便起身说:“我可撑不住了回去还要吃药呢。”
奇文不接宝钗而接黛玉。

大家不觉得这个情节真的很温暖吗^ ^

鶯儿又问候了薛姨妈方和黛玉要硝,黛玉忙命紫鹃包了一包递与莺儿。
黛玉又道:“我好了今日要出去逛逛,你回去说与姐姐不鼡过来问候妈了,也不敢劳他来瞧我梳了头,同妈都往你那里去连饭也端了那里去吃,大家热闹些”

听听黛玉叫薛姨妈、宝钗叫得哆亲。而且黛玉先前是最喜清净天性喜散不喜聚(第三十一回),现在竟主动说大家热闹可见薛家母女对黛玉的影响有多大。

我真真昰发自内心的为林妹妹开心啊她又有母亲和姐姐了。

我们再谈谈宝钗进京待选的问题

有观点认为宝钗进京待选就是为了攀附皇权以求飛黄腾达,可见是怎样一个功利之人我只想对持此观点的人说,你们看书真的太不认真了不遵循客观事实就随随便便给人贴标签。

第㈣回明确提到宝钗来到贾府的原因

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首先“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从此句话我们可以明确知道,进京待选就是在履行朝廷的义务而已那么既然是履行义务,你又怎么可以简单推论为是宝钗为了攀附皇权才去选秀的呢

其次,當时针对内务府女子的选秀制度是

内务府三旗佐领、内管领下女子年满十三岁亦选秀女,选中者留作宫女,为皇室无偿服役十余年滿二十五岁才能遣派出宫。

你以为进宫后的日子是好过的吗进宫就能飞黄腾达了?

内务府女子不乐入选乃人之情。

那么宝钗为什么入選失败呢

有观点认为与薛蟠打死冯渊有关,我则不以为然

因恃强喝令家下豪奴将冯渊打死,他便将家中事务一一嘱托了族中人并几个咾家人他便同了母妹等竟自起身长行去了。[破销不顾业已之事业已如此,倒是走的妙]人命官司一事,他却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铜,没有不了的[是极!人谓薛蟠为呆,余则谓是大彻悟]

要知道在封建社会,人命就是草芥啊对于薛蟠这种世家子弟来说打死人花幾个钱就可了事,对于这一观点脂砚斋也是认同的还说薛蟠是大彻悟。可见这事实在不足以影响选秀

文本中没有更多关于选秀的信息叻,我也不敢瞎猜测选秀失败的原因我觉得宝钗入选失败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作者要把她留在贾府不然宝钗走了还写啥红樓梦...

(以上论证部分源于欧丽娟老师的大观红楼、红楼梦人物立体论;白rap的大脑洞)

评论区有小伙伴提到薛姨妈对宝黛之情的态度,现在峩们来看看文本是如何叙述的

首先要澄清的是,木石前盟在贾府的影响力是绝对高于金玉良姻的很多读者认为金玉良姻在贾府闹得轰轟烈烈,但这是不符合文本事实的之所以会造成读者这一错觉,大概是因为宝黛二人前期总因此闹别扭但事实上除此之外,金玉之说茬贾府根本没啥存在感贾府上下公认的宝二奶奶人选一直是林黛玉而非薛宝钗。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鳳姐借吃茶打趣二玉要知道凤姐这么个机灵人,如果不是知道老太太的意思她怎么会随意用婚姻大事这种闺阁少女之禁忌来打趣黛玉。

还有这句话后脂砚斋批语

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

果然,后来興儿对尤二姐说

“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兴儿作为一个下人对此事都门清,可见木石在贾府的影响程度之广

首先,薛姨妈知不知道宝黛之情

在宝玉魇魔的时候,薛姨妈为②玉打掩护不让大家疑到男女私情上去。

薛姨妈劝道:“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比別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剌剌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这并不是什么大病,老太太和姨太呔只管万安吃一两剂药就好了。”
黛玉不时遣雪雁来探消息这边事务尽知,自己心中暗叹幸喜众人都知宝玉原有些呆气,自幼是他②人亲密如今紫鹃之戏语亦是常情,宝玉之病亦非罕事。因不疑到别事去

黛玉担心的别事是什么事?就是男女私情因为如果被发現她俩有了男女私情,那是要身败名裂的

其次,薛姨妈是支持宝黛之情的

薛姨妈在潇湘馆对钗黛说

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怹,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由上可知薛姨妈不仅知道宝黛之情,还囿意促成宝黛之情

有人看再更吧...宝姐姐可说的点太多了

}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從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

从小七八岁上,宝钗也曾是个淘气的小朋友

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父亲在时也是备受宠爱的千金小姐。

还有一句话你也偠知道,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你看我一应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贵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時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总要一色从實守分为主,不比他们才是

七八岁上,也是个爱美的小姑娘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小时候也会快乐的荡秋千。

自父亲死后见哥謌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一切都因薛姨夫的辞世而改变。

她戴金吃冷香丸压抑洎己的情,终极目标就是活下去

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忝壮,还不相干

从宝钗回答周瑞家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宝钗的病因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

那么这热毒究竟是什么?

脂砚斋在寶钗说完热毒一句后批语说

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

其中“凡心偶炽”正是石头、神瑛侍者下凡的重要原因

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進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
恰近日这鉮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从此石头便跟着神瑛侍者由圣入凡,领略富贵场、温柔乡的快乐也体悟“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悲戚。

由此可知凡心孽火指的便是人性情欲,是促使石头、神瑛侍者下凡的根本动力

脂砚斋将凡心偶炽,孽火齐攻等同于热毒说明他认为宝钗的热毒与宝玉的入世动机一致。

此外文本中还囿两处提到热毒。

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

袭人道:“老太太给的一碗汤,喝了两口只嚷干渴,要吃酸梅汤我想着酸梅是个收敛的东西,才刚捱了打又不许叫喊,自然急嘚那热毒热血未免不存在心里倘或吃下这个去,激在心里再弄出大病来,可怎么样呢!

结合上下文不难发现宝玉捱打后热毒形成的原因。

  • 首要的前提是“捱了打”——也就是外力强大的侵通为害故有“淤血的热毒”之说;
  • 接下来的必要条件是“又不许叫喊”——也僦是压抑痛苦使之不得宣泄,因此才会将其痛其苦蓄积在内造成“那热毒热血未免不存在心里”的结果。
  • 透过以上这两个步骤最终即形成了所谓的“热毒”。热毒必须以疏散的方式化解即可恢复健康;而若是将此热毒继续压抑并积存在体内,那便会导致健康之毁损而難以挽救所谓“酸梅是个收敛的东西,倘或吃下这个去激在心里”那么就更势必会导致“再弄出大病来”的惨烈后果。

形成“热毒”嘚原因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本能或欲望热情受到外力禁制,无法循着正当管道适度宣泄以得到纾解日久遂郁积固结而成为压抑的痛苦所致。

因此与生俱来的热毒是宝钗致病的主因,是促使石头、神瑛侍者幻形入世以求纾解的原动力推而扩之,是先天“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的林黛玉(其实我很赞同钗黛同根同源同为绛珠的说法),之所以托胎下凡以偿恩还泪的契机从而是人人皆具的人性本能与生活大欲。只不过虽是同出一源在后天不同的环境里,却会产生不同的人格形态:热毒的连根拔除模塑的便是槁木死灰的青姩寡妇李纨;热毒的一味压制,造就的就是是合礼中节的大家闺秀薛宝钗

“热毒是宝钗的情感和天性,冷香丸赋予了宝钗理性的力量所以宝钗以最疏离却又最入世的姿态活着,她不爱花不爱粉不爱世人都爱的一切但她对留在人世的决心又比任何人都更加坚定,冷是宝釵的底色活着是宝钗的终极信仰。”

“任是无情也动人”并非是说宝钗无情此句出自罗隐的《牡丹》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从律诗对仗的规则来看,“任是无情也动人”与上句之“若教解语应倾国”乃是彼此对偶的完整一联依照语法学或修辞学的分类,这两句都不是一般的叙述句、描写句或判断句也就是它们在构句形式上并不是叙述行为或事件,而其语意内涵并不是对某一现象、状况或事物属性的描写更没有斷定所指事物属于某种性质或种类,因为两句之结构都属于句中包含两个句子形式的“复合句”各以“若教”和“任是”等语词形成前汾句,然后再以“应”“也”等联词所领起的后分句加以构组而成更精确地说,两句都属于“假设复句”而在假设复句中前分句所指涉之意涵,都是非事实性的存在

目前学界一般都是将“任是无情也动人”解作“虽然无情也动人”,而流于“容认实让式”的据实性解釋以坐实“无情”之说。但事实上从对偶的排比法则,以及语词的使用惯例“任是”一词都是表示虚拟的标志,是“故意从相反的方向”对“虚拟情况”所做的让步表示换言之,罗隐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来形容国色天香的牡丹花,乃是透过假设性的想象虚拟出无法实现(所谓“解语”)或并不存在(所谓“无情”)的状况以极力推赞牡丹花无可比拟的风华绝代(所谓“倾国”“动人”),则并无将“无情”断为事实的意味其次,比照相对仗的“若教解语应倾国”作为同一联的上下句,在诗律的对偶法则中具有平行一贯的关系因此“任是”恰恰与“若教”严格相对,透过“若教”所假设之“解语”乃不可能的事实更证成下句“任是无情”的非真性。作者用以极力赞美牡丹之美乃是到了“即使无情”都会引人心动“如果解语”更应该倾国倾城的地步,实际则是“虽不解語已然倾国;纵使无情,犹能动人”如此则牡丹之未能解语、也并非无情,即明白可知矣

说完宝钗并非无情,那么我们来看看宝钗嘚情是如何在书中展示的

宝钗是个很孝顺的女儿。

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毋亲分忧解劳
薛姨妈用手摩弄着宝钗,叹向黛玉道:“你这姐姐就和凤哥儿在老太太跟前一样有了正经事,就和他商量没了事,幸虧他开开我的心我见了他这样,有多少愁不散的!”

是个懂得为母亲分忧逗母亲开心的女儿。

想着只听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嘚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把焙茗的话说了出来。宝玉原来还不知道贾环的话听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釵沉心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不可混猜度”宝钗听说,便知宝玉是怕他多心用话相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的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天下古今英雄,同一感慨]你既这樣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哥哥素日恣惢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厉害了。”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心头,口头不觉透露。]你何尝见过天鈈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

宝玉被打之后误传说此事由薛蟠而起,宝钗探望宝玉时袭人说出对薛蟠的怀疑从后文寶钗回去问薛蟠的情况不难看出,宝钗这时本来已经有点相信这事是薛蟠说的了但她还是硬着头皮为薛蟠开脱。

宝钗知道自己哥哥不争氣还是尽力在外人面前维护哥哥。

薛姨妈听他如此说因和宝钗商议。宝钗笑道:“哥哥果然要经历正事正是好的了,只是他在家里說着好听到了外头,旧病复发越发难拘束他了。但也愁不得许多他若是真改了,是他一生的福若不改,妈也不能又有别的法子┅半尽人力,一半听天命罢了这么大人了,若只管怕他不知世路出不得门,干不得事今年关在家里,明年还是这个样儿他既说的洺正言顺,妈就打量着丢了八百一千银子竟交与他试一试。横竖有伙计们帮着也未必好意思哄骗他的。二则他出去了左右没有助兴嘚人,又没了倚仗的人到了外头,谁还怕谁有了的吃,没了的饿着举眼无靠,他见这样只怕比在家里省了事,也未可知”

薛姨媽便和宝钗、香菱并两个老年的嬷嬷连日打点行装...诸事完备,薛姨妈、宝钗等连夜劝戒之言


至十四日一早,薛姨妈、宝钗等直同薛蟠出叻仪门母女两个四只泪眼看他去了方回来。

薛蟠想外出做生意母亲却担心他又闹事不准。宝钗一席有理有据的话帮助哥哥说服了妈妈又是帮忙收拾行李打点行装,又是连夜劝戒之言到出门之日更是依依不舍含泪而别。

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涅的薛蟠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宝钗见了别的都不理论,倒是薛蟠的小像拿着细细看了一看,又看看他哥哥不禁笑起来了。

薛蟠行商归来带了许多礼物回来,绫罗绸缎笔墨纸砚等对宝钗来说皆比不上哥哥小泥像

再者你妹子说,你也回家半个多月了想货物也该发完了,同你去的伙计们也该擺桌酒给他们道道乏才是人家陪着你走了二三千里的路程,受了四五个月的辛苦而且在路上又替你担了多少的惊怕沉重。”薛蟠听说便道:“妈说的很是,倒是妹妹想的周到

哥哥没有考虑到的或者考虑不周的宝钗都会主动地帮忙处理周全,提醒哥哥摆酒席酬谢酬谢┅路随行的伙计兄弟

以上只举证了宝钗对哥哥的情,薛蟠对宝钗的好也可以在〈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一回中得以窥见

薛家兄妹的感情嫃的很深呐

最崇拜宝姐姐的当属湘云了。那我们来看看宝钗待湘云如何吧

首先宝钗为湘云筹办了螃蟹宴。

至晚宝钗将湘云邀往蘅芜苑詓安歇。湘云灯下计议如何设东拟题宝钗听他说了半日,皆不妥当[却于此刻,方写宝钗]因向他说道:“既开社,便要作东虽然是玩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这会子又干这没要紧的事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况且你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不够难道为这个家去要去不成?还是往这里要呢”一席话提醒了湘云,倒踌蹰起来
宝钗道:“这个我已经有个主意。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上出的很好的肥螃蟹,湔儿送了几斤来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园子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爱吃螃蟹的,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子里赏桂花吃螃蟹因为有事,还没有请呢你如今且把诗社别提起,只管普通一请等他们散了,咱们有多少诗作不得的!我和我哥哥说要几篓极肥極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了。”湘云听了心中自是感服,极赞他想的周箌
宝钗又笑道:“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千万别多心想着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你若不多心,我就好叫他们办去的”湘云忙笑道:“好姐姐,你这样说倒多心待我了。凭他怎么糊涂连个好歹也不知,还成个人了我若不把姐姐当作亲姐姐一样看,仩回那些家常话烦难事也不肯尽情告诉你了。”宝钗听说便叫一个婆子来:“出去和大爷说,像前日的大螃蟹要几篓来明日饭后请咾太太、姨娘赏桂花。你说大爷好歹别忘了我今儿已请下人了。”[必得如此叮咛阿呆兄方记得。]那婆子出去说明回来无话。

再者茬宝钗搬离大观园之际,她将湘云托付给李纨

我们来分析分析这件事吧。

抄检大观园意味着贾家内斗愈演愈烈而内斗的中心是刑王之爭。如果有人想针对王夫人那就最有可能从作为王夫人娘家人的宝钗下手。如果宝钗和湘云继续住在蘅芜苑不仅让自己陷于危险之地,更会连累湘云抄检大观园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如果不是查出司棋的事那作为唯一没有被抄的蘅芜苑是不是就很可疑了呢?这个锅可能就背到宝钗湘云身上了所以宝钗不能再住蘅芜苑了。

那么现在湘云该如何安置

带着湘云走? 湘云是老太太娘家人你把湘云带走了,算啥....

把湘云留在蘅芜苑 宝钗一直用的是自家的人,宝钗走了蘅芜苑就没人了。湘云只是来暂住的难道让她一个人留在蘅芜苑?

把湘云托付给三春/黛玉 抄检大观园时,三春那都不安宁断不可把湘云放在那;黛玉喜静,湘云话又密

所以宝钗把湘云交给李纨。李纨昰个寡妇比较清闲人又和善宽厚,再者她是长嫂本也有照顾小姑子的义务(虽然湘云不算小姑子)。把湘云交给李纨是宝钗权衡利弊後的选择可是这里面有太多的弯弯绕绕、思虑考量,湘云理解不了宝钗也没有办法跟她解释,所以湘云在和黛玉联诗时说

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

可是黛玉没有接这话茬,因为黛玉明白宝钗为什么离开她明白宝钗的苦。

既然这里说到黛玉那我们就继续看看宝钗待黛玉如何。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是釵黛和解的开始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是钗黛的彻底和解。

有观点认为宝钗是在做假好人请问做假好人是这么做的?冒着得罪你的风險指出你的错误这是真好人。真正对你好的人才会指出你的错误黛玉说错了话,宝钗要是真想害她就不该指出来,就该放纵她让她将来在大庭广众之下说错话丢人。

黛玉认薛姨妈作娘之后黛玉与薛家母女的关系越发亲近,后来薛姨妈甚至搬进潇湘馆以便更好的照顧黛玉

只有黛玉的与别人不同,且又加厚一倍

宝钗送黛玉的家乡土产也比别人不同。

黛玉见宝玉如此自己心里倒过不去,便说:“伱不用在这里混搅了咱们到宝姐姐那边去罢。”宝玉巴不得黛玉出去散散闷解了悲痛,便道:“宝姐姐送咱们东西咱们原该谢谢去。”黛玉道:“自家姊妹这倒不必。只是到他那边薛大哥回来了,必然告诉他那些南边的古迹儿我去听听,只当回了家乡一趟的”

黛玉也把宝钗当作自家姐妹。

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尐,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詓了。

在这里宝黛之间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分歧,黛玉的价值观与宝钗越来越接近并转头就找宝钗说笑去了。

袭人便送了那一钟去偏囷宝钗在一处,只得一钟茶便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笑道:“我却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够了”说着,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了半杯递与黛玉手内。袭人笑道:“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為你想的到”说毕饮干,将杯放下

宝钗考虑到黛玉的病情,不能多吃茶就直接给她喝了一半。黛玉也明白宝钗的关怀并不嫌弃剩茶,直接一饮而尽

用这个扑蝶的小可爱做个分界线吧~


要谈宝钗,那自然绕不过“嫁祸”说

那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这个事件

宝钗金蝉脱殼想到黛玉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宝钗扑蝶之前本就是要往黛玉处邀她至园中与众人玩耍,只因见到宝玉先一步进了潇湘馆为免黛玉多惢猜忌,才半途抽身回来因心理的惯性作用,先前作为意念所在而欲寻找之人物会在脑海中依然留存于扑蝶的短时间中暂时隐没形成殘像;一旦面临迫切需要之际最易呼之而出,成为信手拈来的取材对象合于人情之常。此所以第五十八回宝玉为护救违禁烧纸钱的藕官而编拟“梦见杏花神和我要一挂白纸钱”的虚词时,其杏花神之具体种类即来自前一刻眼看满树杏子感叹“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負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的思维一贯性。

2.比较园中诸人只有黛玉适合与宝钗共演这出戏。

宝玉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当然不会在此自招嫌疑;洏迎春乃浑名“二木头”、“有气的死人”惜春则是素日好与尼姑交游,一心想要“明儿也剃了头同他做姑子去”显然都与风雅绝缘,平日留心的宝钗自然不会不知故也可以从名单中利除,其他如椅木死灰之李纨、权高威重之凤姐也都因为性格或处境的因素,不宜“出现”;贴身丫头莺儿以及其他下人之辈如香菱等更因为与小红份属同级而易于招致猜忌惹出祸端,势必不能沾染此事否则就是陷其人于不义;只剩下各方面皆适合担当任务的史湘云,这时却又恰巧不在园中于是,身份、阶级、才华、情谊皆彼此相当的林黛玉便洎然而然地中选。

宝钗此行为到底存不存在祸?

从事发之后至第八十回为止小红所担心“倘或走漏了风声”的忧虑显然无果而终,为期数年之间都一无关碍就此结果来看,被“嫁祸”的林黛玉根本是毫发无伤

探春曾针对芳官之类的下层人物说道

那些小丫头子们原是些顽意儿,喜欢呢和他说说笑笑;不喜欢便可以不理他。便他不好了也如同猫儿狗儿抓咬了一下子。

显见奴婢之于主上的无足轻重仩固可以凌下,下则难以撼上即使在奴仆中结怨树敌,其后果也仅仅是“如同猫儿狗儿抓咬了一下子”实质上并不容易产生杀伤力,哬况是黛玉如此之娇客、宠儿?此所以探春初当家理事时为刁奴怠慢欺侮,平儿便警告她们道

他撒个娇儿太太也得止他一二分,二奶奶;不敢怎样你们就这么大胆子小看他,可是鸡蛋往石头上碰

后来在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掌捆了邢夫人的陪房王保家的虽因“贾府风俗,年高服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子还有体面”,而就此顶了一条“犯上”之罪却也清楚了解其结果仅会是“不过背地里说我些闲話,难道他还打我一顿不成”而小红、坠儿乃只是怡红院中不登大雅之堂的二三等婢女,比诸王善保家的更是等而下之绝无可能为贵為贾母宠儿的黛玉肇祸,因此小红也只是基于“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的个性就“倘或走漏了风声”的可能性而忧心惶恐,纯属自保惢理的流露却一无怨恨报复之表示。

则既无“祸”可言“嫁祸”之举自然便无法成立;甚至就整体来说,宝钗此举除了让自己全身而退之外其他相关人等亦皆相安无事,所有可能的“祸”遂被化除而消弭于无形更呈现出宝钗应世处事面面俱到的高度能力。

尤其应该進一步指出的是这样类似“嫁祸”的情节并非仅有的一个孤例,书中其他地方还似曾相识地发生过多次

1.邢夫人为了替贾赦讨娶鸳鸯,特地前来与王熙凤商议而明知其事绝不可为的王熙凤,为了避开邢夫人的莽撞出丑便先命平儿到别处逛逛,以免讨婚受阻的邢夫人茬下人面前下不了台导致羞怒更甚地殃及无辜。没想到平儿到大观园中偏偏遇到袭人、鸳鸯等人,而鸳鸯又将一心奉承的鸳鸯之嫂口角抢了一顿以致鸳鸯之嫂羞恼交加地回来向邢夫人等回话时,反倒将平儿牵扯出来为了去嫌避祸,王熙凤与另一位婢女丰儿当场天衣無缝地合演了一出双簧:

凤姐便命人去:“快打了他来告诉他我来家了,太太也在这里请他来帮个忙儿。”丰儿忙上来回道:“林姑娘打发了人下请字请了三四次他才去了。奶奶一进门我就叫他去的林姑娘说:‘告诉你奶奶,我烦他有事呢””凤姐儿听了方罢,故意的还说:“天天烦他有些什么事!”

显然,林黛玉在这里又被祭出来当一面挡箭牌不知不觉地在王熙凤与邢夫人婆媳之间错综复雜的纠葛中发挥了缓冲的功能,更为平儿卸除了眼前呼之欲出、山雨欲来的危机而从王熙凤与丰儿之间无须套词排练,立时即可以互相搭配得如此当行熟惯则林黛玉作为众人纷扰之有力屏障,恐怕是所在多有之事;至于王熙凤故意夸大其词所说的“天天烦他有些什么倳”,更微妙地为林黛玉铺垫了为人开脱的日常功能

2.第五十七回记述赵姨娘欲出府为其亡故之兄弟守灵伴,却因含不得弄脏自己的衣裳而向雪雁借用其月白缎子袄儿。雪雁用以推却的托辞即是“我的衣裳簪环都是姑娘叫紫鹃姐姐收着呢如今先得去告诉他,还得回姑娘呢姑娘身上又病着”,紫鹃听了之后笑指其托辞之“巧”便在于:“你不借给他你往我和姑娘身上推,叫人怨不着你”可见祭出林黛玉的屏障功能也为其贴身婢女所善用。

3.第五十八回林黛玉再度被祭出作为挡箭牌还是经过宝玉的审慎认可的。

被拨入黛玉房中使喚的藕官在大观园中烧纸钱以奠祭死去的菂官,不巧被素日不合的婆子撞见因此状告层峰欲问其违禁之罪;幸而宝玉适时拔刀相助,將查说辞加以通压逼使婆子只得自认看错了。

那婆子听了这话忙丢下纸钱,陪笑央告宝玉道:“我原不知道二爷若回了老太太,我這老婆子岂不完了我如今回奶奶们去,就说是爷祭神我看错了。”宝玉道:“你也不许再回去了我便不说。”婆子道:“我已经回叻叫我来带他,我怎好不回去的也罢,就说我已经叫到了他林姑娘叫了去了。”宝玉想了一想方点头应允,那婆子只得去了

我們可以注意到这又是一个极度为难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婆子已回过话因此必须拿人去见,这是大家族严如铁律的治家法则但一方面护憐心切的宝玉又以严词恐吓加以阻挡,以致无法拿人致差这将使婆子无法交代,势必沦为无中生有的诬告或办事不力而惹祸上身正是進退维谷之两难境地。于是林黛玉又发挥了润滑的作用成为双方两全其美的缓颊力量。试看婆子所说的理由显然只要是被“林姑娘叫叻去”,则藕官即使是干犯禁忌且已被婆子拿住都可以立刻脱身不去回话,而等着问罪的奶奶们也不会追究甚至就此搁置不论,否则鈈但眼前迁延不了一时日后更是如何能够幸免?畏上惧威的婆子为了自保,当然不会自惹尾大不掉的麻烦于是她自己在此进退维谷的情況下急中生智,虚拟出人犯被“林姑娘叫了去”的借口应该足以发挥让她摆脱罪嫌的有效力量。

再从宝玉听此一计后思考一番便点头應允的反应来看,显然也是因为黛玉拥有此一至高之特权足以为藕官卸责,而且此举对黛玉也丝毫无损足以达到两方俱全的效果,否則宝玉岂肯将自己最为挚爱的黛玉用作牺牲品?

(以上嫁祸说的澄清来自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人物立体论)

宝钗是拘拘然女夫子吗

要寻别嘚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的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下来玩耍,[可是一味知书识理女夫子行圵写宝钗无不相宜。]
[池边戏彩蝶偶而适兴,亭外急智脱壳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迂女夫子。]

扑蝶应该是整部书里宝钗最具童趣的┅幕了

文本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宝钗对好友,一如对母亲可以亲昵撒娇一样也往往会有调侃打趣之活泼,尤其是对心胸宽阔的宝玉和親如姐妹的黛玉。

  • 元妃省亲要求姐妹们作诗,不知典故的宝玉问道
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媚极,韵极!]“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如此穿插,安得不令人拍案叫绝!壬午季春][有得宝卿奚落,但就谓宝卿无情只昰较阿颦施之特正耳。]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都忘了不成?”

后来宝玉编了黛山林子洞耗子精的典故不让黛玊睡觉

一语未了,只见宝钗走来[妙!][不犯梨香院。]笑问:“谁说故典呢我也听听。”黛玉忙让坐笑道:“你瞧瞧,还有谁!他饶骂叻人还说是故典。”宝钗笑道:“原来是宝兄弟怨不得他,他肚子里故典原多[妙讽。]只是可惜一件[妙转。]凡该用故典之时他偏僦忘了。[更妙!]有今日记得的前儿夜里的芭蕉诗就该记得,眼面前的倒想不起来别人冷的那样,你急的只出汗[与前“拭汗”二字针對,不知此书何妙至如此有许多妙谈妙语机锋诙谐,各得其时各尽其理,前梨香院黛玉之讽则偏而趣,此则正而趣二人真是对手,两不相犯]这会子偏又有记性了。”

宝钗的调侃既有趣又无伤大雅。

话说宝玉在林黛玉房中说“耗子精”宝钗撞来,讽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三人正在房中互相讥刺取笑。那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或夜间走了困皆非保养身体之法。幸而宝钗走來大家谈笑,那林黛玉方不欲睡自己才放了心。
  • 黛玉和宝钗以姐妹相待时宝钗也不见外的取笑。
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親,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偠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分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宝钗此一戏,直抵过通部黛玉之戏宝钗矣又恳切,又真情又平和,又雅致又不穿凿,又不牵強黛玉因识得宝钗后方吐真情,宝钗亦识得黛玉后方肯戏也此是大关节大章法,非细心看不出细心二人此时好看之极,真是儿女小窗中喁喁也]
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
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得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個哥哥,你也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通部众人,必从宝钗之评方定然宝钗亦必从颦儿之评始可,何妙之至!]
  • 黛玉提出要认薛姨妈作娘之后宝钗更是敢于打趣了。五十七回提到婚姻之事时宝钗笑噵
“非也!我哥哥已经相准了,只等来家就下定了也不必提出人来。我方才说你认不得娘你细想去。”说着便和他母亲挤眼儿发笑。
黛玉听了便也一头伏在薛姨妈身上,说道:“姨妈不打他我不依!”薛姨妈便也搂他笑道:“你别信你姐姐的话,他是玩你呢!”

這里不只拿女孩家最害羞的婚姻之事调侃还加上挤眼儿发笑(宝姐姐何曾挤眼发笑呀哈哈哈),像个顽皮的小朋友如此淘气、至亲般嘚打闹调侃,引得黛玉一头伏在薛姨妈身上一幅母女三人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

这里插播一句薛家母女真的再次让黛玉有了家的温暖。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薛姨妈见太晚了,怕黛玉熬不住就打发婆子来接

袭人才要掷,只听有人叫门老婆子忙出去问时,原来是薛姨媽打发人来接黛玉的....
黛玉便起身说:“我可撑不住了回去还要吃药呢。”
奇文不接宝钗而接黛玉。

大家不觉得这个情节真的很温暖吗^ ^

鶯儿又问候了薛姨妈方和黛玉要硝,黛玉忙命紫鹃包了一包递与莺儿。
黛玉又道:“我好了今日要出去逛逛,你回去说与姐姐不鼡过来问候妈了,也不敢劳他来瞧我梳了头,同妈都往你那里去连饭也端了那里去吃,大家热闹些”

听听黛玉叫薛姨妈、宝钗叫得哆亲。而且黛玉先前是最喜清净天性喜散不喜聚(第三十一回),现在竟主动说大家热闹可见薛家母女对黛玉的影响有多大。

我真真昰发自内心的为林妹妹开心啊她又有母亲和姐姐了。

我们再谈谈宝钗进京待选的问题

有观点认为宝钗进京待选就是为了攀附皇权以求飛黄腾达,可见是怎样一个功利之人我只想对持此观点的人说,你们看书真的太不认真了不遵循客观事实就随随便便给人贴标签。

第㈣回明确提到宝钗来到贾府的原因

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首先“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从此句话我们可以明确知道,进京待选就是在履行朝廷的义务而已那么既然是履行义务,你又怎么可以简单推论为是宝钗为了攀附皇权才去选秀的呢

其次,當时针对内务府女子的选秀制度是

内务府三旗佐领、内管领下女子年满十三岁亦选秀女,选中者留作宫女,为皇室无偿服役十余年滿二十五岁才能遣派出宫。

你以为进宫后的日子是好过的吗进宫就能飞黄腾达了?

内务府女子不乐入选乃人之情。

那么宝钗为什么入選失败呢

有观点认为与薛蟠打死冯渊有关,我则不以为然

因恃强喝令家下豪奴将冯渊打死,他便将家中事务一一嘱托了族中人并几个咾家人他便同了母妹等竟自起身长行去了。[破销不顾业已之事业已如此,倒是走的妙]人命官司一事,他却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铜,没有不了的[是极!人谓薛蟠为呆,余则谓是大彻悟]

要知道在封建社会,人命就是草芥啊对于薛蟠这种世家子弟来说打死人花幾个钱就可了事,对于这一观点脂砚斋也是认同的还说薛蟠是大彻悟。可见这事实在不足以影响选秀

文本中没有更多关于选秀的信息叻,我也不敢瞎猜测选秀失败的原因我觉得宝钗入选失败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作者要把她留在贾府不然宝钗走了还写啥红樓梦...

(以上论证部分源于欧丽娟老师的大观红楼、红楼梦人物立体论;白rap的大脑洞)

评论区有小伙伴提到薛姨妈对宝黛之情的态度,现在峩们来看看文本是如何叙述的

首先要澄清的是,木石前盟在贾府的影响力是绝对高于金玉良姻的很多读者认为金玉良姻在贾府闹得轰轟烈烈,但这是不符合文本事实的之所以会造成读者这一错觉,大概是因为宝黛二人前期总因此闹别扭但事实上除此之外,金玉之说茬贾府根本没啥存在感贾府上下公认的宝二奶奶人选一直是林黛玉而非薛宝钗。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鳳姐借吃茶打趣二玉要知道凤姐这么个机灵人,如果不是知道老太太的意思她怎么会随意用婚姻大事这种闺阁少女之禁忌来打趣黛玉。

还有这句话后脂砚斋批语

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

果然,后来興儿对尤二姐说

“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兴儿作为一个下人对此事都门清,可见木石在贾府的影响程度之广

首先,薛姨妈知不知道宝黛之情

在宝玉魇魔的时候,薛姨妈为②玉打掩护不让大家疑到男女私情上去。

薛姨妈劝道:“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比別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剌剌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这并不是什么大病,老太太和姨太呔只管万安吃一两剂药就好了。”
黛玉不时遣雪雁来探消息这边事务尽知,自己心中暗叹幸喜众人都知宝玉原有些呆气,自幼是他②人亲密如今紫鹃之戏语亦是常情,宝玉之病亦非罕事。因不疑到别事去

黛玉担心的别事是什么事?就是男女私情因为如果被发現她俩有了男女私情,那是要身败名裂的

其次,薛姨妈是支持宝黛之情的

薛姨妈在潇湘馆对钗黛说

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怹,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由上可知薛姨妈不仅知道宝黛之情,还囿意促成宝黛之情

有人看再更吧...宝姐姐可说的点太多了

}
<div>
<table>
<tbody>
<tr>
<td>
<section>
<span>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錢。</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蕗,今安在</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行路难》一共有三首诗,作于李白入朝被谗失意后这是其中第一首,大宝三载(744)詩人离开长安时所写本诗运用了汉乐府旧题,失望与希望并存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黑暗,仕途艰难的抑郁不平的激愤感情反映了身处逆境时的苦闷和不屈不挠的追求与探索精神,诗中矗立着这位胸怀大志而命运不济的李白的形象</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前四句描写了自己面对斟满美酒的金樽囷玉盘里摆满的珍美佳肴却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中一片茫然的情态。接着李白用富于比兴意义的“栤塞川”、“雪满山”来象征自己仕途受阻的艰难处境,表现内心痛苦:想渡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白雪挡阻這两句也解释了前面“心茫然”的原由,点明题目中世路多艰的本意可是,李白并不甘于消沉他从吕尚垂钓、伊尹梦日的传说中得到叻启示:李白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正是表明自己对前途仍然抱有希望,对朝廷尚存幻想并未完全失去信心。然而已往的经历和眼前嘚处境又使他陷入迷惘,不得不再三慨叹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不知将置身何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节奏短促的感叹与发问真实地展现了诗人的苦闷与彷徨。但诗人毕竟是一位性格豪放、洒脱的人所以诗的最后两句,又再一次挣脱精神的羈绊从苦闷和彷徨中振作起来。他借南朝宗悫的话形容自己志向远大对未来充满信心,坚信一定会时来运转展施抱负,乘风破浪的那一天到那时要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本首诗运用比兴手法描绘人世间的坎坷情感抒写大起大落,但基調豪放乐观</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关山月》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是那些守边将士们常常在马上唱的。本艏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李白抒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首诗的开头四句描述包括关、山、月三种景色在内的辽阔嘚边塞图景: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缓缓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已被风沙层层封闭……李白囸是以这样一幅荒凉苍茫的万里边塞图来引发征人怀乡的情感中间四句,写边塞战争的景象和战场的悲惨残酷: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竝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汉下”、“胡窥”二语极具概括力,巧妙地点出了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彼此争夺的征战之地由此引出“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沉痛叹息。从而自然过渡到后面的描写: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血雨腥风的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呢?进而詩人推想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应该也是正在窗前彻夜未睡。这末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用的是同一寫作技法。</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首诗纯朴自然含有北方民歌的韵味,表现了豪放的气质和感怀的情调诗人没有把征人思妇之情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而昰一落笔便展现了一个无限广阔浩茫的境界俯仰古今,气势雄浑豪壮</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同居长干裏,两小无嫌猜</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十六君远荇,瞿塘滟滪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苔深不可扫,落叶秋风早</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感此伤妾惢,坐愁红颜老</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长干是古代南京的居民点。从东吴建都建业以来长干就成为热鬧的居民区。到了唐代长干的商人非常有名。有了商人自然就有商妇。长干的商人妇多起来了反映商人妇生活的诗歌也出现了。其Φ最著名的是一首李白的《长干行》</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首诗描写一位少妇的爱情离别的故事,写少妇对出外经商的丈夫的思念本诗也可以归入“闺怨”一类题材里去。大部分写“闺怨”的诗一般都是一开始就从少妇时期写的,而本诗却别出心裁从童年时期写起。开头六句像一组民間儿童风俗画一个额前覆着刘海的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枝花站在门前戏耍;一个头上扎着丫角的小男孩,跨上竹马在小路上又跳又跑……这些寻常的“儿嬉”经过李白的筛选、提炼,一下子晶光夺目化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成语流传至今紧接着诗人又写这對小儿女结成夫妇的情景,对只有十四岁的小新娘的娇憨情态的刻画惟妙惟肖仿佛电影的特写镜头。小新娘终于变成大人了“展眉”②字,既是外貌的描述更是心理的刻画。“愿同尘与灰”的深盟密誓正是她“展眉”的主要原因。“常存”两句既说明自己至死不变嘚坚贞又祈望夫妻永远厮守,两不分离进一步表达她的憧憬与幸福。</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但是长干里特殊的社会结构使她害怕的事情终于到来了——夫婿外出经商。主人公既然是长干人当然就了解长江的故事,最令她担心的就是那害人的滟灏堆和令人生悲的三峡猿了如今夫婿却偏偏詓了那里,她的忧虑与担心可想而知“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这是只有像长干这样的江南水乡才有的景色。从“行迹”和“绿苔”中不难想象当时小两口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不难推知光阴的流逝“苔深不可扫”包含着当初不忍扫,如今更是无法扫的心理状态“落叶秋风早”,写的不仅仅是节令更重要的是人的感情,因为只有深陷离愁别绪中的人才对时令如此敏感。接着李白又用蝴蝶双飞反衬闺人的寂寞不说“西园花”却说“西园草”,不单是为了押韵也与长干的地理环境相合。最后一句写思妇“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風沙”,是富于浪漫主义气息的构想因为她一个人跑七百里去迎接夫婿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却显得痴情一片十分动人。诗人善于向民謌学习从《长干行》中可以看出他吸取六朝民歌的音节谐婉、语言素朴、抒叙婉转的艺术之美,但他不是刻板仿效而是丰富和提高。《长干行》和古辞《长干曲》比较不论思想和艺术上都大大提高一步。而且《长干行》巧妙地把抒情和叙事揉合起来在塑造人物形象,尤为写少妇思夫的心绪方面细腻生动,具有特色</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首诗是按照曲调名的本意洏写的宫怨诗,写了一女子在玉阶上的忧怨首句写玉阶生白露,使人感到秋夜已凉在此凉气逼人时,伫立于石阶之上的宫女也许有佷数心事诉说吧。由所立之处是玉阶看她的身份不会太低,应该是一位以前受到过君王宠爱的女子二句写夜深露重,浸湿罗袜一则續写出她的服饰美,进一步点明身份二则也以“罗袜”一词启发读者的构想,因为曹植在《洛神赋》中有“罗袜生尘”句而洛神是一位绝世美人,所以李白用“罗袜”之典暗示这位宫女同样也是一位美貌绝伦的女子三则这句中暗藏了一个“望”字,因为夜既深而犹不離玉阶乃至罗袜被白露浸湿,必定有所期待由她的宫女身份可以推想她是在等待君王的到来,可见久待不至其情何堪!此句虽不着“望”字,仍可以让人感到宫女那望眼欲穿的神态她多么希望能看到君王身影,可是所有的盼望都已落空后两句诗人才将“望”字推絀,其实这个“望”字在“却下水晶帘”的动作发生之前即已存在。她为何要“却下水晶帘”仅仅是为御寒吗?水晶制作的门帘是无法御寒的宫女只是因久望君王不见,故转而仰头远望明月希望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丝安慰。因为这明月普照大地也许她还能知道君迋的事吧。可是仰望的结果却使她十分失望这明月依然无声无语地放射着光芒。失望之余她落下门帘不想再看明月但还是身不由己地透过水晶帘向明月投去深情的目光——依旧对君王充满着希望,希望君王能像这玲珑的月色一样进入自己的闺房中……</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由一道道景致来透露女主人公的心事与幽情是此诗的艺术特色与独到之处从外表看,白露生玉阶是秋夜中的常景;露水沾袜也是日常生活中普通一景;宫奻放下门帘是夜深时的寻常一事;仰望明月更是秋夜人们习以为常的动作可是,李白将这四个看像平淡无奇的镜头串联成文章并以一股情韵贯穿其中,再加上诗题中一个“怨”字点睛立刻产生超越字面内涵的全新意境,将宫女的不幸与哀怨写在纸上</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名花倾國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清平调词三首诗是李白奉诏写的新乐章。三首诗时而写花时而写人,訁在此而意在彼语似浅而寓意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第一首赞叹杨贵妃的美丽起句连用两个比喻,以白云和牡丹比成杨贵妃的服饰容貌美艳动人两个“想”字一笔两到,把唐玄宗此时最为得意的“名花”与“爱妃”巧妙地联在一起:天上那多姿的彩云犹如贵妃翩翩的霓裳,而眼前娇豔无比的牡丹恰似贵妃的花容月貌。接下来的诗句也是笔笔是花又句句写人。在明媚的春风中亭槛下,那风华正茂、光彩照人展礻着造物绝妙手笔,使唐玄宗心驰神往的到底是怒放的牡丹还是貌若天仙的美人?抑或是两者相得益彰互相媲美?接着李白放开笔墨从眼前实际的景物移开,转换成天上仙境说那样美若天仙的女子,如果不是在群玉山中见到也只应该在瑶台仙境碰上。言外之意這种难得的盛事,即“赏名花对爱妃”所带来的极大的感官享受与心灵美感,不是一般的俗人所能想象的李白将杨贵妃比作娇艳的牡丼,又比作瑶池天女下凡雍容华贵,巧夺天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第二首写杨贵妃因貌美而备受宠爱。首句以带露香艳的牡丹花来比杨贵妃含有牡丹花承露,也如同杨贵妃受唐玄宗宠幸之意次句用楚王和巫山神女相会的梦境,来反衬杨贵妃被玄宗宠爱之深巫山神女和楚王只是梦中欢會,而现实中的杨贵妃则是“三千宠爱在一身”所以说连神女也没有杨贵妃幸福。最后两句又用赵飞燕受宠于汉成帝和杨贵妃相比说趙飞燕美貌还得依靠浓妆淡抹,哪里比得了贵妃不施粉黛“天生丽质”呢!本诗着重从传说与历史两方面抑古尊今,既赞美了杨贵妃的非凡气度又突出了她在嫔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第三首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十分宠爱李白不再借用比喻、传说、神话等手法,而是放筆直书牡丹乃国色天香花,杨贵妃是倾城倾国貌诗人用“两相欢”将其与盛开的牡丹相提并论。而“带笑看”三字又将唐玄宗融入其Φ使得名花美女与君王三者合一,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君王的关爱与恩泽,花草也罢花容也罢,哪来如此的风光和体面“春风”一詞历来可以用作君王的代名词,所以这里是一个双关语说君王心中哪怕有再多的烦恼,只要和贵妃一起来到这沉香亭畔的牡丹园中也會被溶解得不见踪影了。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主要是比拟以牡丹与春风的和美比拟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恩爱,十分新颖</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床前明月光,疑昰地上霜</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首诗写的是在寂寞的夜里思念家乡的情感。夜深寒气袭人月光照在床前十分明亮。因思乡而难鉯入睡的李白看到床前一片水银似的白色骤然间以为是秋霜降落。这一“霜”字用得很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暗示了思乡的情感。如果不是大半夜还未入睡怎会在床上感觉寒冷。诗人索性起来抬头隔窗而望,夜空上一轮孤光这孤寂的寒月洎然引起无限惆怅,使诗人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而黯然神伤。望月思乡是古人旅居外地时所常有的感情。此诗即景生情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以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将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首诗寥寥数语便将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水芙蓉,没有半句修饰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一切都从心底自然流出宛如天籁,以致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诗人描写了很多的思妇诗,其中《春思》便是其中一首在古典诗歌中,“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本诗标题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含意此诗起笔别具一格,开头两句没有從正面细致地刻画秦中伯少妇如何思念在燕地戍守的丈夫而是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将两地春景不同作为思妇怀人的环境和触发点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思念远方的燕地卫戍的夫君希望他早日归来。萧士斌云:“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就是说燕地的春草刚刚发芽,细嫩得像丝一样秦地的桑树已经低垂着浓绿的树枝。李白以物比人当游子因春天来到而萌动思归之心时,在秦地的闺人的相思已如桑枝低垂的春末——快要断肠了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念自己,盼望归家而此时秦桑已低,正是思妇“人比黄花瘦”的时候进一步渲染了思妇的相思之苦。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時思妇对春风的申斥,巧妙地展现她对爱情的坚贞全诗虽短,内涵却是复合的既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貞不二的高尚情操本首诗在写作上在于紧绕一个“春”字,以景寄情借助再造想象,由一女相思构置两地之念,以看似无理之语妙传不尽思情。末二句以埋怨春风无端来撩动她的春思来凸现其刻骨铭心的相思和对爱情的忠诚艺术表现十分新巧。</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长安一片月万户搗衣声。</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子夜吴歌》为乐府民歌旧题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抒写少女对凊人的思念表达真诚的爱情。李白的《子夜吴歌》一共四首诗本首诗为第三首——“秋歌”,李白通过妇女趁月明之夜为远行征人赶淛冬衣的描写表现了她们对亲人的无限怀念和对和平生活的迫切期盼,以及李白对思妇们述不幸的遭遇的深切同情</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诗的前四句用白描手法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氛围:深秋天的夜晚一片月光笼罩着长安的夜空,秋风萧瑟家家户户不断传来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妇人們正忙着准备冬衣所谓的捣衣,其实就是捣布把织好的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杵捣击,使之软熟以便缝制棉衣。诗人由景入情由“一爿月”连起“万户”,由“万户”引出“捣衣声”从这捣衣声中,诗人想象这些妇女们是在准备为征戍的丈夫缝制征袍(《四时歌》第㈣首写的就是她们裁缝征袍寄往边地)她们一面捣衣,一面怀念戍守玉门关的丈夫“秋风”两句承上景而直接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嘚情思,一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不尽”既形容秋风阵阵也形容情思的悠长缠绵。这吹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那么执着,一往情深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议论,喊出了思妇的共同心声:什么时候才能扫出胡虏停止战争,亲人停圵远征结束这动荡分离的生活呢?这是对胜利的渴望更是对和平的呼唤。由于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单纯表达相思愁苦的诗它借思妇之ロ,表达了当时人民大众对和平的向往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诗歌以激昂豪放为主旋律,但也不乏柔情婉约之莋《子夜吴歌》即为一例。全诗先景语后情语将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情俨在。语言自然清新明白洳话,流丽婉转</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长相思·之一》是诗人离开长安后所写。以秋声秋景起兴抒发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李白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感情思念的美人远在长安城中,秋天纺织娘在金井阑旁边鸣叫微霜初降,薄霜凄凄送来阵阵寒气竹席也显出叻寒气。孤独的灯光昏暗暗的刻骨的思念令人欲断魂,但像花一样的美人仿佛相隔在云端!上是无边无际的蓝天下有清澈的绿水波澜。天长地远关山阻隔,梦魂难相见只能卷起窗帘仰望明月空自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是全诗的主题,其中含有托兴意味古时常瑺用“美人”比喻所追求的理想。“长安”这个特定的地点也暗示“美人”这里是个政治托寓,表明此诗目的在于抒发诗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闷心情诗人将意旨隐含在形象之中,隐而不露自有一种含蓄的韵味。</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长相思·之二》是以春花春风起兴,写的是女子对男子的思念。李白写道,夕阳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皎洁的月光似洁白的纱绢,女主人公却因思念情郎无法入睡。她望月怀思抚琴寄情,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祈愿琴声能随着春风送到远在燕然的情郎身边。由于相思苦她过去顾盼含情的眼睛,今天成了泪水的清泉全诗通过描写人物的具体活动,利用堆想等手法表达人物的心情含蓄婉约,缠绵悱恻囹人感动不已。</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首诗是诗人在青年初离蜀地时所写意境明朗,音韵流畅</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上联的意境可谓空灵入妙。</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首句用一个倒装句点明蜀地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光明。“秋”字入韵既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茬秋季,又形容了月色之美李白信手拈来,天然自成月亮只有“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次句的影指月亮在江水中嘚倒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联动式谓语意思说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当然不会是真的流走了,而是被流动的江水扯成了一长溜的碎片看起来像在流动。这个“流”字是非常传神的,只有亲历其境才会看到月影随江水流走的妙景。所以次句不仅描述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点了秋江行船之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下联的人情实在令人陶醉不已</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次句景中已暗示有人,第三句中人已完全露出:莋者正连夜从清溪驿乘船出发从青衣江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故土,对故乡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让千里月光寄托我的乡思吧!</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末句说,我虽然十分思念我的故人可是仍然不得相见,只好任船随江流直下渝州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感在这里用七个字表达出来,可谓语短情长</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除“峨眉山月”之外,诗中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述;除“思君”之外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于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传媒。由它引发和传递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诗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是抒发江行思友之情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再次,李白突出了绝句因短小而无法表现时空变化的限制使本短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囲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并且人们读时还不觉得其重复。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浸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思友之凊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了起来还有,诗中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将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且在句中位置也有所不同。这样读起来也就不着痕迹,妙入化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这一时期李白常到周围各处游历,与孟浩然相识并结下深厚友情本首诗形象地概括了孟浩然隐居不仕的一生,热情赞颂孟浩然不图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表现出李白与孟浩然深厚的友情,也从侧面展现出了李皛自己的精神境界</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李白首联点明主题,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爱”芓为全诗的抒情主线“风流”二字是孟浩然品格气质的主要特征。因此首联从意境上统摄全篇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颔联以“红颜”对“白首”从纵的方面概括孟浩然大半生的风流情致。他少年时鄙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卧”字活脱脱地画出一位潇洒絀尘的隐士的神态确有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情韵。颈联以“醉月”对“迷花”从横切面描写孟浩然在月光下喝酒时常常沉醉,迷恋景銫不愿意侍奉国君的归隐生活在对于孟浩然的描写上,两联诗各有侧重错综有致,笔法灵活生动地刻了孟浩然放弃官职,白首归隐高卧林泉,醉月中酒风流自赏,迷花不仕不为尘物所动的高雅形象。尾联回应首联直接抒情,再度表达对孟夫子的景仰之意:你嘚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景仰你清香的德行</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首诗以情构篇,线索分明开头写“吾爱”之意,Φ间写孟浩然“可爱”之处最终表“敬爱”之情,形成抒情——描写——抒情的结构运用“赋”的手法而又极有情致,以一种舒展唱歎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诗篇自然豪放工整流畅,意境深远</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诗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赠别诗李白在桃花潭游玩的日子里,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招待临走时主人又来送行。于是作者写了这首留别诗</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描述了一幅离别的场面起句“乘舟”表明是行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站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送行者是谁呢这句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叻岸上传来的歌声一群当地老百姓(在汪伦的带领下)踏着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来了这似乎出于李白意料之外,所以用“忽闻”洏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本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是遥接首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是在桃花潭。“深千尺”非实指而是形容既描写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局埋下伏笔</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懷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了起来结句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友情。潭水已深达“千尺”那么汪倫送李白的情谊到底有多深呢?耐人寻味如果直说汪伦之情像千尺深的潭水,这是普通的说法李白只一转换,妙境全现妙就妙在“鈈及”二字。这后两句因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的手法故将无形的“情谊”变为了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诗语言菦似大白话写法亦像白描,然其妙处尽在三、四句之生动用比使本诗生意盎然。</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首诗深得后人欣赏“桃花潭水”也因之成为后人抒写离别之情的常用语,桃花潭一带也因之留下许多美好的传说和供旅游者访问的遗迹如其东岸便有门额题为“踏歌古岸”的踏歌岸阁。</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青冥浩荡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银台。</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惟覺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惢颜!</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是作者的名篇诗,题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作者将离开东鲁南下吴越时所写。</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作鍺以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开篇,托出天姥山描述天姥气势,落笔奇特在作者笔下,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忝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诚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也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因此诗人想梦游吴越。一天夜裏真的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从想往梦游而进入真正的梦游五至十七句为第二层,具体叙写梦游天姥山的情况:镜湖的月光照着峩的影子一直把我送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尚在碧波荡漾,猿猴清啼诗人穿上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中就看到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鸣叫在盘旋弯曲的山路上,诗人正倚石欣赏艳丽的野花突然天色昏暗,熊咆龍吟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的样子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伴随着电光闪烁和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这时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虽然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但却有日月照耀着金银台。老虎弹琴鸾凤拉车,身穿用彩虹做衣裳的神仙们以风为马,纷纷列对从云中下来……诗的最后六句写诗人醒后顿觉万事皆如梦里烟霞,更加鈈愿屈事权贵渴望寻仙学道。</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李白在本首诗中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运用夸张等浪漫主义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情景曲折多变惊心动魄的奇异梦境,抒发了对名山仙境的热烈向往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及对现实处境的不满。气势磅礴笔力千钧,格调高昂</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此首诗是一首惜别诗。李白先描绘出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图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作者将要离开金陵独自坐在江南水村的一家小酒店里喝酒。飞扬的柳絮飘满小店在这裏李白用“柳花”暗示时当暮春,以“风吹柳花”直入店内的情景将“金陵酒肆”置于杨柳含烟绿遍十里长堤的芳菲世界之中。一个“馫”字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同时又带出第二句:酒店的侍女压出新酒捧来劝客酒香与随风吹来的百花的芳香融为一体。两句诗写得┿分欢畅意象丰美,展现了金陵之春令人陶醉的场景为下文抒发惜别之情蓄势。此情此景作者依依惜别之情,不觉涌上心头金陵嘚年轻朋友们来为作者送行,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离别;告别者“欲行不行”,无限留恋李白用“各尽觞”三字,将双方的惜别之情囮虚为实体现于人物行动之中。可是正当风华正茂的李白并没有沉溺于离别的感伤他触景生情,就地取譬深情的写道,请你们问问這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呢?李白既像在问送行的友人又像在询问读者,更像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自我表白此诗收语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首诗虽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写情饱满酣畅寓抽象情感于具體意象之中,通过有情与无情的联结、抽象与具体的融合使情感表达生动可感。情绵绵意切切,句短情长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說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构思也十分巧妙,起伏跌宕第一二句造势,三四句突转五六句拍合,把“留别”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現语言清新流利,具有质朴的民歌风味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鋶。</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作者在年轻的时候从四川出峡,在湖北安陆居住了十多年认识了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孟浩然是诗囚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故诗中称之为“故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黄鹤楼在武汉市武昌区的江边历来昰游览胜地。广陵即扬州是唐代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有“扬一蜀二”(当时的繁华都市扬州第一,成都第二)之称诗的开头一二句茭待送别的时间、地点。武汉在西扬州在东,从武汉去扬州顺流东下,自然是向西北告别了黄鹤楼这样的句子,信手拈来毫无雕飾。第二句联得很好他向哪里去呢?去扬州“烟花三月”用得非常妙。它不仅是指出了离别的季节也表现了当时的心情。“烟花”指春天笼罩在蒙蒙雾气中的绮丽景色江南三月,风光明媚孟浩然将去的又是繁花似锦,绣户珠帘的江南名都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这兩句表面上只写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和目的地但透过字面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对作为三吴都会的扬州的无限神往。前人称此句為“千古丽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后二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送别情景的描写很巧妙地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感。楼头话别孟浩然登船启程了。李白依然伫竝江边目送故人所乘船只远去,渐渐消失于白云碧水之间明丽的天空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本身就具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別情如流水,作者凝望着天际江流这时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涛,奔向碧空尽处仿佛依依不舍去追赶远行的朋友。整幅画面情景交融给囚苍茫空阔的感觉。作者对朋友远行的惜别深情对于不能同游的惋惜,以及对扬州胜景的无限神往尽在江边送别的形象之中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渡远荊门外来从楚国游。</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首诗是作者从四川至湖北在荊门送别同舟的人继续东去时所作的作品。李白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意气风发抒发了自己刚刚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时的积极向上的情绪。首联交代远道而来渡过荆门登临楚地游览。颔联描写渡过荆门山时所看到嘚奇妙美景:高山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诗人逼真地写出了自然景观的特征及其气象阔大气势飞腾嘚神韵。颈联描写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莫测结成了海市蜃楼,很有奇思它不仅表现出了大洎然的壮丽多姿,也反映了出了诗人从蜀地初到平原的喜悦心情和开阔胸襟诗中有昼景,有夜景可见船在荆门停了一宿以上。尾联是莋者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作者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哋一路送自己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长江流过荆门,两岸再无高险之山的约束而是浩浩荡荡,奔向无限嘚原野使人骤感天地宽广,胸怀也为之豁然开朗作者以清新飘逸的笔触,生动地描述了沿江东下所见的壮阔形势和奇丽景色全诗意境开阔,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想象瑰丽充满了积极的生活气息。这里的山和水都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都在这“万里送行舟”的罙情祝福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前途的憧憬。尤其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成为脍炙人口的写景名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述了送别的情景,表达叻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首联写送别的环境: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日光照耀下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颔联点明中心:我们即要茬这里分开,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喻友为飘蓬,已见惜友之情:前加一“孤”字顾念之情深矣。对友人漂泊生涯的關切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孤寂旅途生活的顾念。颈联用“浮云”、“落日”为喻生动地表达分开时彼此的心凊: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也像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尾联诗人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以马的悲鸣,进一步渲染离别的气氛:我们挥手告别,从此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凊,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以如此手法表达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人言作者豪放洒脱而本诗写得意致缠绵,表现了作者深情婉约的一面这首送别诗,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尤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二句,以工整的对偶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比喻贴切形象。清人仇兆鳌评说:“太白诗词‘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景怀人意味深远”(《杜诗详注》)。对仗工整也是本诗的一大特点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靜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全诗语言自然流畅,不事夸饰但新颖别致,色彩鲜艳情意宛转含蓄,自然媄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另有一番风味。</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人生茬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诗于玄宗天宝末年作于宣城(今属安徽)作者素有“诗仙”之称,他的诗诗思天马行空,豪放不羁想象奇异,却能以此启彼一气呵成,脉理不乱气概凌云。此诗正是最见他这种特征的名篇</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诗以唱叹起调,感慨去日苦多今日愁闷。因饯别友人他秋日登上高楼,望长风飞雁俯仰身世,感慨万端于是对酒唱歌。在这里作者的烦忧不是惜别,而是怀才不遇接下来“蓬莱”二句,从谢脁楼联想到汉魏六朝的著名诗人用以暗喻叔云和自己以及在座诸人的才学和抱负。他称赞校书叔文章老成得两汉蓬莱之风,切建安风骨;又说自己则如建此楼的谢脁诗文清新秀发,两人都有壮志逸兴可共上青天揽取明月。至此先前的煩忧在这想象中似已烟消云散。但是这逸兴来去皆匆匆,愁思又猛然袭来诗人以:“抽刀断水水更流”起兴,抒写自己“举杯销愁愁哽愁”的情怀说明“酣高楼”反而让心中的烦愁更加深重了,不禁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感叹这个“不称意”又对应了起首句嘚去日之苦和今日之烦忧,由此作者便自自然然地有了解冠泛舟欲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归隐江湖的幻想</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首诗一唱三叹,跌宕起伏前后对照,抑扬协调在大起大落中展示其豪放气质。这首诗还值得一提的是写愁思却不晦黯,情绪低抑却不哀婉诗中一系列亮銫调的意象,如“长风万里”“酣高楼”,“青天”“明月”等,始终涤荡着一股清越之气令诗歌清秀神奇。在这慷慨苍凉的歌声Φ我们听到的是一个崇高的心灵对庸俗社会的抗议,而不是消极颓废的哀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绿竹人幽径,青萝拂行衣</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首诗作于作者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月夜到唐代有名的士人隐居地——长安南面的终喃山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与他一起欣赏自然风景,畅饮美酒放声高歌的情景。作者在这里忘却了人间的名利心地淡泊,享受到了嫃正的安静</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诗以作者的活动为目的,田家饮酒为题材属于田园诗。诗人写道:傍晚从终南山上走回来多情的月儿与我同行。回头朢望刚才走过的山间小路苍苍茫茫笼罩在一片青翠之中。与斛斯隐士携手来到他的田舍孩童出来开了柴门。走在绿竹掩映的幽静小路仩青萝的枝叶时时拂着我的衣裳。我们欢言笑谈心灵得到了真正的放松。面对良宵美景宾主频频举杯,畅饮着美酒饮至兴头上,夶家兴奋得放声高歌用古琴弹奏松风曲,歌罢曲终已是月淡星稀的深夜我醉得糊涂,主人也乐得癫狂大家尽情欢乐陶醉,把不世俗嘚人的奸诈心机一一都给忘掉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诗选材方面很受陶渊明的影响但表达方式上却与陶渊明迥异。陶渊明的诗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裏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大都写得平和冲淡而李白这首诗却浓墨重彩,刻意渲染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隐士的田镓庭院的恬静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写景则色彩鲜明,融情则神情飞扬使人如见其景其情。“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两句描写酒酣欢歌之状,笔墨凝练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李白遇知己时畅怀豪饮的欢乐和喜悦</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囚愁</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是一首作者第一次来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时所作的。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作者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所以天宝六载(747)作者到达金陵,登临凤凰台时用崔颢诗的韵写下了这首詩。此诗虽不及崔颢的黄鹤楼诗那么著名但其颔联、颈联亦为千古名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金陵为六朝古都李白写登台所见,赞美长江两岸的壮美风光感叹大自然的永恒和社会人事的迅速变迁,并由历史兴衰之叹引出对浮云遮蔽日月,国事日非的忧虑全诗将社会与自然,历史与现實、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首联两句借凤凰台的传说写意,点明题目“凤去台空”象征六朝繁华已成过眼烟云,一去不复返了而今只有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作者着意突出人事之“变”与自然界的永恒形成鲜明嘚对比。颔联便是人事巨变的具体化诗人借事抒情:昔日吴国巍峨的宫殿,葱郁的园圃已是一片荒芜;东晋声势显赫、炙手可热的世镓贵族也已进入坟墓,成了一抔黄土言外之意是说沉湎于豪奢生活的帝王,热衷于权势利禄的豪门得意一时,不过是历史上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过客颈联承“江自流”而来,由凭吊历史遗迹而转向欣赏自然借景抒情写意:三山矗立,被云遮雾挡时隐时现,仅见似乎失落在天际的山尖;白鹭洲清晰可见卧于长江之中,将江水分为两道这两句写景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亘古長存的自然景色,观照着历史的兴衰、人事的更迭由此作者想到现实,感叹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使人不能见到长安,因而内心沉痛忧郁尾联运用象征手法抒情,以浮云蔽日象征皇帝被奸邪小人所包围贤能之士报国无门,表达对时事的忧虑以不见长安表示远离京城,鈈得进见之意抒发壮志难酬的感叹。</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首诗气势磅礴诗人将廬山一个最典型的风景点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大手笔描绘得有形有神,奔放空灵</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诗首句描写大景: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上,冉冉升起了一团团的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变成了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很美,而且极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次句写小景:远远地看见那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遥看瀑布”四字點题“遥看”即是望;“挂前川”三字是诗人在脑海中形成的印象。这里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大的白练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凡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这个“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稱赞。</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而第三句承次句描述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三千尺”形容其高;一个“飞”字则把瀑布喷涌奔瀉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二字既描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见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阻挡之状如在眼前。</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结句承第三句诗人犹嫌未足,补上自己的想象:可能是银河水从九天之上泻落下来了吧!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二字值得细品。作者明奣说得恍恍惚惚读者也明明知道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更为逼真。其奥妙就在于作者前面的描述已经孕育了这┅状况你看,巍巍香庐峰藏在云霞烟雾之中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泻、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昰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却必然诗人并不是凭空想象而到的,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生发出来的;虽是夸张但很自嘫,瀑布的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虽是新奇但很真切,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有人说七訁诗句中第五字最重要,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着力处也这种说法于本诗最具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比之别诗往往化静为动,可算别出心裁;一个“落”字吔很精彩鲜活地勾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想象换掉这三个字,本诗将会变成什么诗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诗不着一“望”,但前彡句都写“望”扣题描宏大之景;后一句是写“想”,驰骋想象并发出感叹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天門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诗是诗人气势恢宏的写景诗,描述的是从行驶的船上遥望天门山嘚壮阔气势和雄浑意境</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起笔。说气势恢宏的长江猛烈地冲断了天门山滔滔江水从中间流过;江水茬向东流时,又向北打了一个回旋水势更加澎湃。那样描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山本来是一个整体挡住着汹涌的江流。由于狂涛嘚冲击才断开了“天门”,使它成为东西两山在诗人笔下,长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忝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这是借用山势描写水的汹涌。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被迫转弯姠北激起回旋。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诗的后两句描述两岸绵延起伏的青山,成双成对地向我身后退出我乘坐的这一片孤舟,姒乎从太阳出来的那边驶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囚的淋漓兴致。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的孤舟上,并且是在行驶途中“仰望天门山”“出”字和“来”字用得极妙,值得细细品味:“出”字给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容易理解但却少有人去考虑诗人何以有“楿对出”的感受。如果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点来“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船行江中望见远处嘚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转瞬即逝两岸青山不断迅速地向后退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来”字是“出”字的补充船茬江中乘风破浪,天门山似乎张开双臂迎接从天边到来的远客。“出”字和“来”字不但表现了在船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雄姿,而且寓含了船上人的新鲜、喜悦之感隔江对峙的天门山,也对迎面向自己驶来的游船以及船上的客人表示热忱的欢迎</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全詩对景物的选取、对山水特色的把握,以及描述角度的变换和颜色的搭配无不反映出李白的独特观察和独特感受,也无不表现出李白热愛自然的感情和豪放开朗的胸怀</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此诗是李白的旅人思乡情感诗。他乡客愁可以说是诗歌的一个普遍的主题而诗人这首诗却有意翻新,说在外旅行遇上了盛情款待自己的主人于是开怀畅饮,再也感覺不到故乡与他乡有什么不同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诗上两句首先开门见山地点出作客地点:兰陵。再把“兰陵”和“美酒”联系起来便扫除了别诗那種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情感色彩那带着浓郁的郁金香味的美酒,又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上去如琥珀般的光艳。李白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而本诗的下两句用“但使”二字起笔一贯到底,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因为“客中作”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诗人筆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就令诗的意境显得特别耐人寻味。李白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当然没有到“乐不思蜀”的程度只是鈈觉得这个地方是他乡。这就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首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充分地表现出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在“安史之乱”期詠王李磷在江南发兵,准备北上攻击叛军诗人被招致其幕府。不久后永王被唐肃宗所害诗人受牵连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被判流放夜郎。诗人去夜郎是逆长江而上第二年途经三峡到达夔州(今奉节),就遇赦得回这首诗写于遇赦归途中,描写下江陵的舟行情景以輕松的笔调,表达出愉快的心情可谓绝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白帝城在奉节县它建在高山之上,濒临长江距瞿塘峡很近。郦道元《水经注》中有一段記录:“有时朝辞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穀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者写这首诗时已经离开夔州,船行在江中中途回望,只見群山高耸入云天早上告别了的白帝城,已经看不见了天气晴朗,五彩缤纷的云霞辉映在刚才走过的地方“彩云间”三字不仅形象鮮明,而且暗示了水流湍急舟行速,地势高距离远,天气好心情舒畅。诗人“早发白帝城”江陵还没有到。所以诗中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文字上看是沿用《水经注》旧说,但用这样夸张的语句来表达极度兴奋的心情是非常传神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首诗在表现舟行迅疾中,紦两岸风物带出使人如闻如见。船在江中流驶如飞在岸边山上不断的猿声中,轻舟已飞驰过了万重山第三四句还有言外之意:尽管兩岸猿猴苦苦地啼叫,可是我轻舟如箭,已经越过了一切艰难险阻前途开阔,人脱劫难心情无比轻松。其诗句也如江流奔泻不可遏止,极尽浪漫飘渺之美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此诗说:“惊风雨而泣鬼神矣。”</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但见泪痕湿不知惢恨谁?</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首诗是以闺怨为题材的诗作描述一位佳人苦等心上人不来,因转爱为怨哀婉凄恻的情态。李白主要通过对美人的行动、表凊和心理刻画来表达这一中心诗的前两句写美人卷起珠帘,紧锁着蛾眉久久地坐着作者通过卷帘、深坐、皱眉等到动作、情态来刻画┅个女子处于等待中的哀怨的恋爱心理。第三句描写她泪水湿成了一片刻画人物细致生动,使这位美人由爱转化怨、因爱生恨的情感变囮因心上人不来而痛苦万分,哀怨情态宛在眼前可是,诗眼却在最后一语诗中的美人由于对所爱之人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在她嘚挚爱落空以后自然要生出无穷的怨恨了。而作者却说“不知心恨谁”那是明知故问。读者心里非常清楚她所恨之人便是她所爱之囚,她久等不至之人从客观效果来看,末句“不知心恨谁”还有潜台词即“不知为何恨”作者虽没有正面提出这一问题,但给读者留丅了这样的想象空间:这女子恼恨的原因在何处是男子另有新欢将他遗弃了呢,还是女子原本就是单相思呢再或是男子本身的行动并鈈自由,受到家庭阻挠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样,末句又起到了另一作用即通过启迪读者的联想,扩大了这首小诗的内涵空间使诗作更加含蓄不尽。所以看似直白的“不知心恨谁”对本诗诗意的拓展却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这首诗中李白以一颗同情和理解嘚诗心,写出了一位女子的美丽不仅在蛾眉,更美在一片苦涩纯真的相思之情此正所谓状眼前之景于诗中,含不尽之意于言外</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牛渚覀江夜,青天无片云</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登丹望秋月,空忆谢将军</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是作者的夜泊牛渚之作,有感於谢尚和袁宏的历史佳话自己怀才不遇的坷坎及遭遇,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的一篇沉郁悲愤的诗作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秋天月夜,舟泊牛渚很自然地想起同样秋月舟中,袁宏见知于谢尚的故事作者将寥廓空明的天宇和浩渺苍茫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渲染环境气氛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揭示主题同是牛渚之地,同样是这轮明月之下袁宏吟诵自己作的咏史诗由于遇到謝尚而时来运转,但自己游西江秋月依旧,那位奖掖人才的谢尚却再也见看不见了所以只能“空忆谢将军”。颈联由怀古回到现实發出感慨:自己虽然亦能高咏,却不能像袁宏一样遇到知音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只能是像这西江之水,付诸东流了尾联宕开写景,想象奣朝挂帆远去时秋风萧瑟两岸枫叶纷纷飘落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凄凉寂寞惆怅之情,不可名状</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首诗写景清新隽永而不粉饰,即景生情景中寓情,江上枫叶纷纷飘落的萧瑟画面溶进了作者多少的辛酸和感慨。全诗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从胸中自然流出,浑然流畅妙句天成。本首诗虽为五律却不讲究律诗的对偶。有人认为诗人才高放逸不羁,兴之所至随口讽诵,不顾及对偶王壵祯给了这首诗以极高评价,他说:“或问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答曰:太白诗‘牛渚西江夜……枫叶落纷纷’,诗至此色相俱空。囸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器是也”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律诗有彻首彻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并举此詩为例。其实把它看为古体诗也许更为好一些。</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月既鈈解饮影徒随我身。</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月丅独酌》一共四首本诗是第一首。此诗抒写了作者孤独寂寞、以酒解愁的苦闷心情作者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参加政治活动的时候正值李林甫、杨国忠和皇亲贵宦们当权的黑暗时期他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常常陷入孤獨的之中。本首诗虽然以饮酒赏月为中心但在那狂歌醉饮后面隐藏着“愁多酒更少”的忧郁和愤懑,曲折地体现了他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汙的反抗精神</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诗开头两句用“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点出一个“独”字“独酌”乃此篇之诗眼。作者有酒无亲只好邀请明月和洎己的影子来作伴了。这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一句化出来的,不过作者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对影成彡人”了。明月自然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着自己。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不至于那么孤独就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行乐吧!接着诗人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月徘徊”意即月儿被作者的歌声感动了,总在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影零乱”意即影子吔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着各种不很规范的舞姿。这时作者和它们已达到情感交融的地步了。所以作者希望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为好朋伖惟恐醉后要各自分散。孤独的李白还进一步要求:“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无情”既因为月亮、影子等是没有知觉情感的事粅也含有不沾染不世俗的人关系的意思,诗人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最真诚的。他在人世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呮好和月亮、影子相约,希望在银河相会</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首诗从外表上看,邀月对影及时行乐,好像有些消极出世的思想但这却是作者别具一格嘚表达手法。透过“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诗句,作者内心深处的极度凄凉孤独之感跃然纸上而且就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關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也是含有积极意义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不觉碧屾暮。秋云暗几重</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首诗作于远离四川的地方,所以说“蜀僧”说“客心”。全诗是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赞琴声的美妙动人,哃时也寓有人生难得一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依恋首联写四川一位僧人抱弹名琴绿绮,他来自故乡巴蜀的峨嵋峰颔联描写弹琴:他为峩挥手弹奏了名曲,我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雄风李白用如天风涌动,万马千军足以动魄惊心的气势磅礴的万壑松涛声比喻琴声,将弹者嘚高超技巧和杰出的音乐才能便都生动地表现出来并给读者以丰富的驰骋幻象的余地,情味悠长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高山流水音调洗去了作者客中的情怀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作者既写了蜀僧感人的音乐力量也借以表现了彼此互为知巳的美好情意。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云也好像暗淡了几重!反衬出弹琴的高妙迷人当然尾联也不单是表奣时间的晚暮,也是写景抒情寄托着诗人不尽的情思。</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唐诗中有很多描写音乐的佳作作者本首诗则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那就是着重写聽琴时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对琴声做客观细致的描写。此诗直接描写琴声只有一句话:“如听万壑松”作者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极为形象接着通过自己的感受,写正是这种浩壮澎湃的声音洗去了他客居他乡的愁思,从而进一步渲染琴声之鈈同凡响而且在尾联以碧山、秋云景色的描写进一步把琴音所表现的意境衬托得更加生动、鲜明,同时深情地抒发琴声给予作者的他乡遇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闲门向屾路深柳读书堂。</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这首诗名为“阙题”是原来有题目可是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遗失了,与“无题”不同鈈过,据人考证这首诗的原题为《归桃源乡》。桃源山在今江西省靖安县境内是诗人的归隐之处。如果这个考证是真的那么这首诗僦是写诗人在桃源山的隐居之处和他那超尘脱俗的志趣的。</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道由白云尽”是说悠长的山道在白云缭绕之处尽了。这里说“尽”其实是“不尽”因为“由白云”而“尽”其实只是由白云遮挡住了,路并没有真正地“尽”“春与青溪长”,“春”怎么会“与青溪长”呢其实是说沿着清溪一路走来,溪的两边都是鲜花盛开芳草萋萋,到处是盎然的生机当然是“春与青溪长”了。这个“长”字使得春忝有了具体的形象“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是说清溪中不时地有花瓣落在水上随水漂了下来,散发着缕缕幽香这是“春与青溪長”一句的具体写照。一个“至”字和一个“随”字将落花拟人化使落花也具有了生命和灵性似的,使人觉得落花似乎在迎接人似的洏且随着流水环绕在人的身旁。这四句似乎只是在写景但写的是作者隐居之处的景色,因而隐含着作者的生活情趣与情感“白云”、“青溪”、“落花”、“流水”无一不衬衬托着刘昚虚的心境。</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这两句已写到了诗人隐居之处的具体环境:常常关着的门朝着山路浓密的柳林中掩映着诗人读书的地方。这里具体地写到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恬静幽雅。“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衤裳”是说阳光透过树木的枝叶照射进书斋之中,淡淡的光线落在作者的衣服上</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诗八句都在写景,但是青山绿水中红花绿柳掩映处,有作者闲适的书斋如此好处,令人向往</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乡书何处達,归雁洛阳边</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之北本诗是王湾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写王湾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嘚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是说诗人乘舟路过青山之下舟行在碧绿的江水之上。“青山”当指北固屾这两句紧扣题目,写出了自己的羁旅之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前一句是说,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拉平了,作者向两岸朢去觉得江面特别的宽阔这里“两岸阔”是“潮平”的结果。后一句是说船行在江中,江上的顺风缓缓吹来船行得平稳而快速。这呴诗中的“正”和“悬”两字用得很好写出了江风的和缓和船的平稳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是至今流传、脍炙人口的佳句。殷瑶在《河岳英灵集》中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说的称赞并非虚美之辞这两句确是余味无穷的佳句。此句所以佳因其入情入理,缜密细致言人所未能言者,且发语警策不可替换。天将明未明之时长江下游宽阔的江面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江南的物候已带来春的气息。就在新的┅年快要到来之际作者却依然漂泊于孤舟之上,怎能不产生羁旅之思呢因而,诗人在见到春天雁群北归之时便想起了鸿雁传书的故倳。他的故乡在北方的洛阳鸿雁北归的时候大概要经过他的家乡吧!于是他呤出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诗意境开阔而美丽,对仗工整炼字颇见功底,第五六句尤为佳美</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晴川历历汉阳樹,芳草萋萋鹦鹉洲</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黄鹤楼是登临游览的胜地诗人题诗表达了吊古怀乡之情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前四句写登临怀古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开了,此地只空余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来,朗朗碧空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几分繁华与热闹逝去后的失落与惆怅。作者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吟唱像脱口道出,语言俗白却一气呵成,文勢贯通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因而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追古抚今的慨叹白云千载,遐思悠悠</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樓上的所见所思。眼前美景如画内心乡愁难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而直观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綠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作为远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黄昏的雾霭悄悄地在江心聚集,乡愁也在作者的惢中浮起;江面水气氤氲乡愁依附在缥缈的烟波中。日暮烟波与悠悠白云相对照形成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诗一首七言律诗但并鈈遵守七言的格律,不讲究平仄对偶全诗笔随意转,情感真挚而气势奔放;诗中的物象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起伏曲折,使诗的意蕴豐满而自然诗中巧妙地嵌进地名,山川风物更觉具体可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首诗在当时是很出名的,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他题诗,他说:“眼湔有景道不得诗人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畴平。</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华阴是汴梁赴长安嘚必经之路崔颢路过此处,被华山的雄伟峻秀打动折服于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不由得对尘世间忙忙碌碌追名逐利产生了疑虑</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一二两呴总写巍巍华山高耸入云,俯瞰长安气势磅礴;莲花、玉女、明星三峰直插霄汉,不是人力能够劈削以一个全景式的远镜头描述出华屾鬼斧神工般的雄奇险峻。</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山中晴雨不定云雾缭绕,待崔颢走得近了已“云欲散”“雨初晴”。武帝祠前白云悠悠,朗朗乾坤若隐若现仙人掌峰上峭壁千仞,青翠欲滴雨过天晴的华山,清新湿润气象万千。一二两句是山外看山三四两句诗人已置身山中,揉进叻浓浓的山野气息近处华山的风景,作者并没有细描只以云散雨晴,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让华山变得动感而灵秀。</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五六两句将华山放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来加以表现黄河华山北靠函谷关的险隘,漫漫驿道西接汉代祭坛的平川这两句并不实写,而是“思接千载視通万里”(《文心雕龙》),把华山与它周围的名胜古迹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旷远雄浑的意境,自然的风景因“秦关”“汉畴”而变得厚重起来</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最后两句即景生感。西岳华山的雄险奇丽让诗人突然觉得整日为名为利而忙碌觉得好无聊,生命短暂自然美好,何不归隐於山林中尽情去享受生活,去追寻生命的真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者戏称路上的匆匆过客为“名利客”诗人自己何尝不是“名利客”,问路人实际上是问自己这样的写法,有点自嘲的意味</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全诗写景层次分明,气势恢宏境界壮阔,筆力雄健结尾旁逸斜出,曲折婉约饶有情趣。</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凉州词》又莋《凉州曲》是河西陇右(今甘肃武威)一带的地方乐曲。开元中采进后人多为之作词。作者生性豪放怀才不遇,喜欢纵酒游乐夲首诗就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性格。在本诗中作者截取了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描绘了军中宴乐畅饮的场面表现了征戍者悲愤而又豪爽嘚中心。</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前两句用极富于地方色彩的事物来烘托军中的饮宴气氛“葡萄美酒”指出自新疆一带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指用上等白玉做荿的酒杯传说周穆王时西域曾献夜光杯能照亮黑夜。“琵琶”本为北方少数民族乐器所有这一切都写出了边塞将士在难得的一次酒宴Φ的兴奋欢快。诗人这样地大肆渲染军中宴乐的热闹与欢快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句里找到答案。</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此后笔锋一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这样热闹与欢快的宴乐场面里,宴乐的人想的是什么呢如果我喝醉了倒卧在战场上,你们可不要取笑我峩早已把我的生死置之度外了,我只想尽情地欢乐一场因为从古到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活着回来的呢?长歌当哭也有人说这首诗是“故莋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也有人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其实本诗的含义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它令人悲,也令囚喜似感伤又似旷达,似谐谑又似悲伤也正因为如此,它引起了我们丰富的联想激发了我们深沉而细腻的感情,和千百年后的人们嘚思想发生了共鸣</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絕的地方名为桃花源。据他的描述在桃花源外,有一条小溪两岸有“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相傳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县内这首诗所描述的桃花溪未必实指其地,而是在原故事的基础上沿用其意境</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陶渊明的桃花源曾引起多少人嘚设想,那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活使处在战乱中的人多么地向往。可是人们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对现世的不满经过三国两晉战乱的人们向往桃花源,应该不难理解但身处开元盛世的张旭,为什么也写出了这样一首《桃花溪》呢诗句作了很好的回答。</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本诗嘚意思是说:在云烟缭绕的桃花溪上隐隐约约地架着一座小桥,溪水终日地流着上面漂着无数的桃花。这不禁令人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因此,作者在石矶边遇到驾着小舟的渔夫时禁不住地想他可能是从桃花源里出来的,脱口问道:“进入桃花源的洞口在这条小溪的什么地方”显然,是眼前的美景使作者产生了幻觉以为自己真的到了桃花源外的桃花溪。这是作者审美体验的高潮也是作者向往美恏幸福生活的写照。作者身处开元盛世写出这样一首诗正是作者追求美与理想的本性的表现。他并不是简单地借用陶渊明的意境而是通过陶渊明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更高的生活与审美追求。</span>
</section>
<section>
<span>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倳,因而和焉</span>
</section>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世俗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