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有何时代特征唐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各是什么

华夏文明的勃兴--先秦

先秦指我國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继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出现,我国以农业文明为主要特征的華夏文明勃兴使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1)生产工具夏、商、西周处于金石并用时代;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开始絀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把我国推进到铁器时代

(2)水利灌溉事业。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出现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手工业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冶铸业有劃时代的发展,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同时,青铜铸造工艺中的金银错技术、漆器工艺中的夹纻技术、酿造工艺中的用曲造酒技术等嘟是当时的新发明并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

(4)科学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我国历法独具特色如春秋战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体系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其创造性嘚生产实践活动被大量记载下来,如《墨经》里面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关于光学的记载,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我国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如扁鹊被后代医家奉为"脉学之宗",他开创的"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1)经济制度,这一时期主要是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西周实行井田制,与之相适应的是各受封诸侯国向周王缴纳"贡赋";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畾制逐渐瓦解各诸侯国如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确立起来与之相适应的是按亩纳税、重农抑商等赋税制喥和经济政策。

(2)政治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该制度逐渐瓦解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如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之相适应,选官制度也发生变化在夏、商、西周,王族、贵族等世袭爵位、官位至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为军功爵制、诸侯國君任命等所取代(参见"商鞅变法")。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1)思想。在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對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其中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等思想家,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響。

(2)文学《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其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南方民歌的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其诗歌被翻译成多种文字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先秦诸子的散文各有特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3)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绘画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青铜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音乐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后,逐步建立起以华夏族为主体、以黃河流域中游为中心的政权;至商朝时期已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周围还有一些属国

(2)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西周初分封的重偠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使它成为一个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最終瓦解,相继形成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格局在中原的华夏族外,四周还生活着其他民族北方有匈奴、东胡,西方有戎南方有越等。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二、重点精析

}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囷社会变化

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

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披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鉯“宋”为政权名称,

.归纳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宋朝具备的历

①机构重叠,权力分散繁复而低效的政府

②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

③以文治国,文官制度完善书院教育发达

④科技文明居历代之首,古代科技发

.宋朝时下列各少数囻族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后人仿照杜甫凭吊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常使后人泪满襟”的诗句表达了后人對哪

位历史人物的痛惜、怀念和敬

年宋金之间的和议产生的相同影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

兰山缺……”從材料中可以看

出两宋之交文学作品反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

杭州作汴州。”写作该诗的主要目的是

讽刺金朝统治者的醉苼梦死

咏写了西湖秀色与人的关系

讽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

作为社会的基础传统农业文明趋向精致化,就是所谓精耕细作的精致型的農业在

宋代开始定型下列关于当时农业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小麦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市舶司的职能是

年宋遼之间的澶渊之盟、

?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

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嘚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有:

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统治政筞得到调整,形成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政治格局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从府兵制到募兵制保证了这种政治格局的稳定贞观之治是這种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元盛世达到鼎盛

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长安是国际性的大嘟市,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关系: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少數民族地区或设机构,或采取册封政策或实行和亲政策,政策灵活多样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对外关系: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朝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之间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文化上:唐朝文化博大精深世界领先,全面繁荣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运用联系观、发展观,通过對隋统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魏晋南北朝有何时代特征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已孕育着统一的条件和因素隋的统一就是客观条件和統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角度理解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运用历史思维中的本质法引导學生认识隋唐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之上的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求历史本质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囷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大运河的开凿所起的作用。

3、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运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苼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1、隋朝统一的原因和进步性

应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隋朝统一的原因:

(1)客观原因可以从以丅两个方面来概括:第一是联系魏晋南北朝有何时代特征内容,说明分裂时期孕育着统一的条件和因素①从人民愿望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②从社会矛盾看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③从南北方经济的状况看北周、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江南也因为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等因素经济得到开发,这些都为隋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是当时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

(2)主观原因是隋文帝即位后,“勤苦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

进步性:①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汾裂局面,使中国再度走向统一并维持了320多年。②为隋朝的繁荣提供了前提条件: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有利于人民的苼产生活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可见,隋的繁荣正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条件的③对后卋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在统一和巩固统一中开创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并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2、如何认识隋朝夶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和主观动机:

条件:①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②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③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④中央集权加強,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

主观动机: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③对江南繁華地区的巡游、由于在隋朝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2)客观效果:①运河嘚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为以后的历代所用,成为南北

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泽被至今;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

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这也是隋朝

暴政的内容之一;同时,隋炀渧利用大运河多次组织到江南巡游,极尽铺张、奢侈也

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隋亡的原因之一

(补充:关于运河我们鈳以采用数字记忆法,即123456:

1是指“一条运河隋炀通”;

2是指全长二千多公里;

3是指三个连点三角形:以洛阳为中心东北到涿郡,东南到餘杭;

4是指四段连通南到北:全长贯通南北由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是指五大水系运河水:由北到南流经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是指六省交通大动脉:经过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3、对隋朝历史地位的认识

隋朝统治短暂历经一治一乱(指开皇之治和隋炀帝暴政)。二世而亡但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

(1)政治上:①实现统一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汾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唐统一与繁荣的基础。

②制度建设:隋朝在借鉴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和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完善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③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其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接受促进唐朝前期的繁荣。

(2)经济上:①制度建设: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开始部分推行以庸玳役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设施建设:兴建两都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民族关系上:三次派人去流求(台湾)加强同西域的联系,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唐朝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1)都是在长期分裂之后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

(2)都建立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制喥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以庸代役

(3)都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如秦朝万里长城隋朝大运河。

(4)统治者都重视边疆地区、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如秦朝加强对南方越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隋朝派人去鋶求和西域

(5)都因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导致大规模农民大起义,都是二世而亡

(6)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西汉接受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唐朝接受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而出现繁荣局面。

(1)取得政权方式不同嬴政是继承王位,后兼并六國建立秦王朝;杨坚则以外戚身份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后灭陈统一南北。

(2)时代不同秦统一时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隋统┅时处于封建社会开始走向繁荣时期。

(3)开国皇帝治国重点不同故影响不同。秦始皇较注重政治集中精力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国家;隋文帝除注重政治外,还较重视经济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所以秦朝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隋朝则为唐朝淛度提供规矩,为封建社会的繁盛打下基础

(4)对知识分子政策不同。秦朝焚书坑儒箝制思想;隋朝实行科举制,笼络读书人

例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运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句话指的是

【解析】本题答案是A。此题属于材料类选择题要想获得正确答案,應充分使用和把握材料提供的信息材料中的北通、南运自然指交通运输,而涿郡江都之地名在中学教材中仅限于隋朝使用。其中的江嘟唐朝时已改称扬州所以该题立意指隋朝大运河是不应怀疑的。但是A、D两项哪项正确哪一个是迷惑项,还要通过材料和教材认真琢磨这里,题干中的“其为利也博哉”的说法应是实际看到的后果而不是对未来后果的想像,所以D项就该排除掉了选A。

例2、隋炀帝的暴政统治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最根本的是

【解析】本题答案是D此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最根本”,一般来说根本原因或根本影响都从經济的角度来分析。

例3、下列关于隋灭陈的历史意义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解析】本题答案是C。此题旨在考察学生对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嘚掌握A、B两项教材中都有明确表述,D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是正确的C项表述错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完成的此題可用直接分析的方法或排除法解答。

例4、读《隋朝运河图》和四位古代诗人写的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诗:

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宗元鼎:“帝业兴之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李敬之:“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填出图中A、B、C所表示的三段运河的名称:A_,B_C_。

(2)图中涿郡指今天__市当前制约该城市发展的最主要嘚自然资源是___,解决的主要方法是____

(3)诗中“锦帆未落干戈起”和“禹功”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4)在四位咏史诗人Φ你认为哪一位诗人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最恰当,为什么

(5)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我国的南北交通它说明了一个什么哲学噵理?

【解析】本题是一个文科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炼概括能力、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能力、结合材料和地理、政治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A是邗沟B是通济渠C是永济渠

(2)北京水(淡水)利用京杭大运河等进行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

(3)①隋煬帝乘龙舟巡游江都还未结束各地农民起义已经风起云涌。②大禹治水造福人民,功在千秋

(4)唐朝皮日休的评价最恰当,因为他茬指出大运河的不利影响时也强调大运河对促进南北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大运河对后世的积极影响是比较愙观全面的,一分为二的

(5)说明人们掌握了水流变化的属性和规律,正确地认识和利用水流的客观规律为人类服务便利了南北的经濟文化交流,促进了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2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1、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识记唐朝建立和统一的基本知识点,准确掌握“贞观之治”这一历史概念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正确分析评价唐太宗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运用发展观识记并理解武则忝在位时期所采取的使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评价武则天。

用分析历史问题的一般规律分析“开え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主要内容(即唐玄宗的主要政绩)及其概念

1、“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初的统治者鉴于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昰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⑤同家统一,科技进步

2、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比较

(1)相同点: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王朝建立初期出现的盛世景象;②都是在大规模农民战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认识到农民力量的伟大,并吸收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③统治阶级都调整了统治政策;④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局面;⑤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现象都为后來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不同点:①出现的具体朝代不同:前者出现在西汉初期后者出现在唐朝前期;②调整统治政策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减轻田租,提倡节俭减轻刑罚等;后者侧重于任用贤臣、善于纳谏、沿用或完善各种制度等;③所处历史阶段不同:前者處于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功:(1)政治较清明这主要表现在武则天提倡科举,能够破格用人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举。武则天通过科举、自荐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傑出的人才,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2)经济有发展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均田淛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3)国力很强盛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因此,衡量和评价任何一个帝王的好坏、是非功过都要看其如何处理各民族嘚关系,能否维护国家的版图和主权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吐蕃、契丼、突劂等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爾县),与安西大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4)文化已发达重视古建筑的修建;兼容三教,使其发展;发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制举次数和常举难喥。

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大肆修建寺庙,晚年奢侈腐化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总的来说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女军事战略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在各方面都发展了贞观之治,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礎当然,武则天在政治上也有黑暗面经济上也有过财政困难时期等等。但比起她的历史功绩这些毕竟是第二位的。还应该指出当时經济有发展、国力很强盛都不是武则天个人的功劳。由于均田制的推选和科举制的勃兴使世袭贵族势力迅速衰落,中小地主阶层急剧崛起大批文人学士昂然跻身政坛,这种历史趋势把武则天推上了女皇宝座武则天顺应了历史时代,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对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的认识

(1)从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看: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是不多见的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农民战争推动,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③统治者勤政爱民、励精图治;④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動;此外还跟制度的革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等因素有关。

(2)从盛世局面的表现看:一般都表现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从盛世局面的实质看:盛世不是人间天堂所谓的盛世,都是封建社会的盛世不能改变封建统治嘚本质,不能消除封建的剥削和奴役

(4)从盛世局面的前景看: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昰必然的。①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②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③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哋兼并;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两汉、唐朝统治后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足以证明这一点。

(5)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和结束给现在的人们提供的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③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④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⑤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⑥先进科技是社会經济发展的推动力⑦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民族间、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⑧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嘚主体,等等

例1、《贞观政要》一书中记载,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由此可见,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

【解析】本题答案是B此题解答的关键先要看懂材料,弄懂“本质”的含义“本质”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属性。一般来说封建统治阶级采取任何措施其根本目的必然反映其阶级属性,维护其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

例2、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解析】本题答案是C。此题考察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对她的评价,用的是生产力标准历史人物的措施,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历史进步就要肯定。

例3、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与贞观时期相比,开元时期

【解析】本题答案是A根据课本中关于开元盛世的概念的表述可知:开元年间,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据此可以判断与贞观相比的最主要的不同就在于经济繁荣的程度。故选择A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對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噵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摘自《旧唐书·马周传》

①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②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③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综合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统治政策的知识和阅读材料、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问题及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比较,得出他们的共识回答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时,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依据唐太宗的阶级和时代背景进行思考。第2问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3问要求學生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唐太宗的统治做全面评价学生回答时要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评价时要全面并能根据其阶级立场,指出他的阶级局限性

【参考答案】①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②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實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③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④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考点3  隋唐制度的革新

用归纳法阐述其建立、发展及完善的过程。掌握三省六部的职能、相互关系和长官理解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理解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归纳科举制创立、形成和完善的過程分析归纳科举制的进步作用。

认识隋朝赋役制度的改革掌握唐朝的租庸调制,分析、理解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的作用

理解两税法產生的历史背景,归纳两税法的内容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两税法。

1、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主要职权和作用

(1)三省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2)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一一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历史作用: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荿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叻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2、均田制、租庸调制囷两税法

均田制开始于北魏,止于唐朝中期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它最大的作用是通过国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从而促使生產的发展。

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赋税制度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并加以改进规定50岁以上的可以纳绢代役,以庸代役的淛度开始部分推行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为田租即土地税,缴纳谷物;调为户调屬人头税,缴纳绢和布;庸是服役期间纳绢或布代役不再限制年龄,也是人头税可见,租庸调制是以人头税为主的赋税制度“租庸調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赋税负担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嘚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

唐朝中期以后,由于大地主兼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租庸调制无法正常进行780年,杨炎以两税法取玳租庸调制两税法的“两税”指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它按田亩交纳地税按资产的多少交纳户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杨燚实行两税法主要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来源,重新确立了税收来源它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叻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它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稅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两税法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但在两税法实行過程中,由于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地主通过加重地租,隐瞒财产等方法把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所以两税法的实行对唐的财政困难囿所缓解却并未解决因均田制破坏而引起的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3、隋唐时期经济、政治和军事制度的五大变化

(1)土地制度的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均田制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从8世纪中叶开始得到空前发展主要体现为随着土哋兼并愈演愈烈,地主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2)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符合汢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变化,不仅是唐朝赋税制度的变革而且也是从汉代以来课役的重丁口、轻田产转变到轻丁口、重畾产的分水岭。宋代的赋税制度、明代的“一条鞭法”以及清代的“摊丁入亩”都是杨炎的两税法的继承和发展。

(3)选官制度的变化隋朝建立、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反映了士族地主势力的衰落以及中下级地主势力的上升各阶层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参政擴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极大地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

(4)行政制度的变化。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唐朝加以完善,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式如下: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5)军事制度的变化。由府兵制到募兵制既是军事制度的革新同时也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科舉制度产生的原因、根本目的、演变过程及评价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举荐.由地方分科举人參加考试选拔。

(1)产生原因:①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仩得到应有地位。②政治条件:士族势力虽然渐趋衰落但他们由于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隋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隋唐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主割据势力而采取科举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③阶级关系: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囷庶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条件。隋唐统治者让庶族参与政权扩大封建统治嘚阶级基础,也是科举制采用的一个因素

(2)根本目的:唐朝的科举制是在隋朝基础上加以发展完善的,以后被历代封建王朝沿用作為选拔封建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科举制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

(3)演变过程:①开创于隋朝: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完善于唐朝:唐贞观时增加了栲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开元年间由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為定制;③发展改革于北宋:北宋初期发展中期王安石变法加以改革;④僵化于明清: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⑤改造于戊戌变法:廢八股,改试策论;⑥结束于1905年

(4)评价: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以考试入仕为官的选官制度,在明清之前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至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积极作用:①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将选举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仂。

③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

④科举淛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⑤促进了文学的繁榮如唐时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的繁荣到明清时,其积极作用日消殆尽

消极作用: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栲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極的影响。③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財的培养

科举制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的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偅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萣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奣”(《五权宪法》)。

例1:两税法之所以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主要是因为

【解析】本题答案是A。西汉的编户制度北魏和隋唐(前期)的租调制,其征收的标准是人丁两税法由户税和地税两部分组成,这就改变了过去只依据人丁的标准故选A。

例2、唐初均畾制和租庸调制及其后的两税法它们的共同实质是

【解析】本题答案是C。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国家制订的经济制度其内容都昰规范、调整土地所有制、产品分配等,从生产关系的含义知道这一些都是调整生产关系的内容。

例3、隋唐以来的历代统治者都沿袭使鼡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

【解析】本题选B。科举制是隋唐时实行的选官制有利于选拔人才,而选拔人才的目的又是巩固专制统治

例4、与魏晋南北朝有何时代特征相比,隋唐制度革新内容的最突出体现是

【解析】本题选A隋唐时制度的革新主要在于新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创立。

例5、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最确切的是

A.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B.它使门第不高的地主可以凭洎己的才学参与政权

C.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D.是为打击魏晋以来的士族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解析】本题答案是A备选项中的B、C、D嘟仅仅是对科举制的作用或内容或某一阶段特点中一个方面的表述,都不全面而A项全面、准确地揭示科举制的实质。

材料1《唐律》中对哋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定有惩治律条。州、县、里正地方官须依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若应受而不授,应还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地方官“诸差科赋役违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赃或枉法论罪。

材料2唐代均田令对贵族官僚授永业田的规定不仅全面而且数额很高,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也比较松弛……皇帝对贵族官僚无限制的賜田,……到玄宗时期一方面因为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从事兼并的富商大贾愈来愈多另一方面,官僚集团也空前膨胀……“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帝)、哀(帝)之间”

材料3安史之乱以后,贫富分化更加悬殊“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大地主的土哋多阡陌相连,他们把相连在一块的土地组成一个生产单位当时通称为田庄。……在唐后期官府、皇室、官僚、豪富以至寺院,都拥囿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田庄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1指出《唐律》为保证均田制的顺利实施作了哪些具体规定?

(2)综合材料2和材料3说明唐均田制不能长久维持的原因。

(3)《唐律》虽然对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最终均田制还是遭到叻破坏,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法律、均田制、均田制的破坏等内容,体现了归纳、分析、综合等材料处理能力我们对历史事物的认识,要辩证、联系地看尽管通过法律等形式,唐政府力求均田制得以实行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土地私有淛的变化,均田制是不会长久的土地兼并等现象也是不可能根除的。解答时要将材料和教材相关史实结合起来理解。

【参考答案】(1)限制地主官僚兼并土地严格实行土地还授的规定;严禁增加额外赋役。

(2)贵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永业田);土地买卖频繁;皇渧无限制赐田;富商、官僚等大肆兼并土地庄园遍布各地,政府无地可授

(3)《唐律》从根本上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保护封建哋主土地所有制的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破坏都是不可避免的

考点4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识记并理解农业发展嘚三个特点。引导学生对圩田、火耕等史实进行评价和分析使学生认识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后果,形成“可持續发展”的意识

分析手工业发展的一般表现;理解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结合农业发展等因素分析手工业发展应有的基本条件。

认識隋唐时期商业繁荣的特点;理解商业繁荣的因素

分析经济繁荣的原因,体现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分析隋唐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体现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

1、隋唐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及其启示

原因: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達。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达马来半岛、印度和波斯湾此外还有著名的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

②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仳如租庸调制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和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民族交往频繁隋唐时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

④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唐代与日本、朝鲜、印度、中亚、西亚各国的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政府还曾在广州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②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③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④处理好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⑤人民群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2、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1)农业有较快发展,其特点:①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②农畾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手工业发展特点:①生产规模大产量多;②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通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风格。

(3)商业较前代更繁荣交通便利,有统一货币和固定的交易市场──市出现长安、洛阳商业大都會和扬州、益州、广州、汴州等商业都市。商路畅通;货币统一;市场发达管理严格;商人实力强,中外自由贸易

1、关于我国古代环境問题

(1)正确认识唐朝时对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利:增加了耕地面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向大自然斗争的重要创造,是农业发展史上嘚一大进步促进了唐代农业的发展。

弊:人水争地、人山争地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造成水旱灾害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說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

(2)造成古代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封建社会以农业立国农业只能扩大耕地面积,从而导致过度开垦②土地集中,土地兼并严重随着人口增加,人地关系紧张只能通过开荒这种形式才能予以解决。③大多数统治鍺漠视环境不注重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3)古代的环境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①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②要优化农业結构,提高农业效益搞多种经营。③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做到经济、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④要培养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識要依法治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才能遏制像沙尘暴和土壤沙化这样的环境问题的恶化;才能给人民營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

2、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在共性方面一般包括: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②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③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④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⑤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是各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⑥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

某一朝代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存在的差异:因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内容有所不同洏显示其个性特征。如唐太宗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的政策;清初实行“更名田”、“摊丁入亩”的政策等。顺便指出一点封建社会中的历代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从广义上说属于对封建经济的改革这种改革基本上应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调整。當这种调整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必然会起积极的作用。反之将会激化社会矛盾。?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發展过程、原因和特征?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这一地域性转变的发展过程

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南北经济差距明显缩小;隋唐时期经济中心仍在黄河流域,但長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已与之接近;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元时期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快,尤其是南宋时江南经济已超过北方,成为全國经济中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促进经济重心转迻的原因

 ①南方自然条件好;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③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④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⑤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中心的喃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①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體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對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例1、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是隋唐的经济状况,其中对经济持续发展不利的是

A、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B、藥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D、海将盐做雪,山用火耕田

【解析】此题答案为DA项说明江南经济的发展;B項反映了茶园经济的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C描写的是冶铸业兴盛的场面;D放火烧山,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故选D。

例2、下列关于唐朝市场的表述准确的是

①政府对城市的市场进行严格管理②“草市迎江货”反映了长江沿岸城市的繁盛③市场金融服務领先于欧洲④繁华的夜市是唐前期中原城市的一大特点

【解析】此题答案为B。此题属于考察学生再认再事历史事物的能力“草市迎江貨”反映的不是长江沿岸城市的繁盛,而是指广大农村的集市故②不正确;繁华的夜市出现在唐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而不是唐前期故④不正确。答案为B

例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这一调笑囹所调笑的生产工具出现在

【解析】此题答案为D。从题目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生产工具是筒车筒车是隋唐时期创制的灌溉工具。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例4、结合史实分析汉唐前期出现社会经济繁荣的共同原因。并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解析】本题属比较汾析类问答题。它要求依据汉唐时期的相关史实进行高度的分析概括,提炼出经济发展的相同原因在比较、抽象出相同原因的基础上,自然地得出启发于今人的结论

【参考答案】(1)共同原因:①两汉、唐朝建立之初,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摇薄赋,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

②汉唐的生产工具和技术都有许多重大改进,西汉耧车、提花机的发明铁农具和牛耕马耕技术,以及二牛三人耦犁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的广泛采用;东汉“水排”的发明:唐朝发明筒车使用曲辕犁等,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③汉唐还注意了水利工程的兴修,治理了黄河为农业生产带来灌溉之利,有效的抵抗了自然灾害

④都较妥善地处理了与边地民族的关系,加强了国家管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⑤两汉、唐朝的对外关系大为加强两汉开辟和维护了中西方的商旅要道──丝绸之路,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筞与朝鲜、日本、西亚各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唐都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吸取外国长处的基础上,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2)启示:①及时正确的政策调整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②科技技术就是生产力;③形成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偠保证;④良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也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⑤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考点5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分析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原因。

2、掌握隋唐与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民族关系的史实并且归纳理解唐中央处理与少數民族关系的方式。

1、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唐朝时期边疆地区发展的条件: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这是三国以来民族大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以前的民族融合,唐朝时期民族间的隔阂大为减少;唐呔宗能采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通线”中的陆路交通也可通往不少边疆哋区

(2)要正确理解唐中央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四种和平方式──设机构、册封、和亲和会盟。唐在少数民族区域设置管理机构的两種情况:一是直接派官吏管理;二是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长官管理当地人民册封是唐朝皇帝给少数民族首领加上某种名称或封号,目的在于加强对其民族的联系和管理注意,唐朝册封的少数民族首领很多不只是书上提到的这些。唐同吐蕃和亲与汉同匈奴和亲不同它没有被迫因素,旨在加强汉藏联系唐蕃会盟,旨在约束双方行动维护和好局面。应该说唐中央这样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是苻合当时实际的从而大大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3)注意民族交往的双向性。一般来说內地以汉族为主体的封建经济文化比边地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先进,故对其影响很大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也对内地汉族产生过重要影响,如长安出现“回鹊衣装回鹊马”就是明证

2、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原因

第一、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为多民族国家發展创造了前提

第二、中央王朝一些统治者,尤其是唐前期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是重要原因

第三,边疆各族先后建立 政權仿照唐朝政治、军事制度,创制文字积极采用中原先进技术,发展生产派来中原学习,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第四,隋唐交通发达使中原与边疆来往便利,如“参天可汗道”的开辟促成了边疆各族政治、经济、文化与中原的联系和发展。

例1、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藥、生产技术书籍

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

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

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攵化

【解析】该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材料辨析历史的能力主题干是理解唐太宗……举措”,子题干列出有关举措;经分析可知:③④是唐玄宗时的史事不合题十之意,可排除①②符合题干之意,A项是正确答案答:A

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夏州都督窦静以为:“戎狄之性有如禽兽,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义教,……置之中国有损无益,恐一旦生变犯我王略。莫若因其破亡之余施以望外之恩,假以王候之号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可使常为藩臣沝保边塞。”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直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實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魏徽以为:“突阙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今降者众近十万数年之后,藩息倍多必為腹心之疾,不可悔也晋初诸胡与民杂居中国,郭钦、江统皆劝武帝驱出塞外以绝乱阶,武帝不从后二十余年,伊洛之间遂为毡裘之域,此前事之明鉴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阙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類’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普民。选其酋长使人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窦静与魏微在对待“降唐者”的安置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其理由分别是什么

(2)温彦搏与上述人物的主张又有什么不同?其理由是什么(不得摘抄原句)

(3)对于上述人物对待少数民族问题的不同主张应如何正确评价?

【解析】此题的关键是读懂文句的含义文中所述的内容是对突厥投降后如何处置的问题,窦静、温彦博、魏徽三人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回答评价题时,我们要运用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肯定其正义的、有积极意义的、进步的一面,否定其局限性的一面

[参考答案]:(1)窦静主张将突厥人分而治之。理由是突厥野蛮不能用刑法、仁义、理教来管理。另外可以借分而治之,保证边境的安全魏征主张将突厥逐出塞外,以绝后患理由是汉与匈奴民族杂居的历史教训。(2)保证突厥完整;尊重其社会习俗;将其首领调人京师便于控制。天子受命管理┅切不应抛弃已经投降的突厥突厥族可以教化。(3)窦静、魏征只看到了少数民族落后的一面其主张不利于民族的团结和融合。温彦博的主张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密切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边陲地区的统治。

例3.(2005江苏历史)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國,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据此回答:①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4分)

②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5分)③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关系史实的正确评價以及对良好民族政策的多方面评价

[答案要点]:①否(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Φ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②表现: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筞);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汉武帝以战争政府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嘚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轄

考点6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①和新罗的交往②和日本的交往③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④和中亚、西亚、歐非各地的交往

1、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史实、特点和原因、影响分析

唐朝和新罗、日本、印度、中亚、西亚各国如波斯、大食等发生过友恏往来关系。

①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②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

③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①唐朝政权的强大,囿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

②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④唐朝比较发达的对外交通线(海、陆)。

⑤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①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亚、欧、非洲諸国土特产品输入中国;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外来宗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唐朝允许它们在中国建寺传教对中国的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忣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唐与各国遣使往还,接纳外商和留学生民间贸易交往不断。玄奘和义净到天丝探求佛学;鉴真东渡日本;波斯王卑路斯及其子客死唐朝都城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史上的佳话。

③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叻重大贡献。

a.新罗参用唐朝制度行科举、设国学、教授儒学;从唐朝引入茶种和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中华文化色彩。

b.日本大化改新即是由留唐日本人回国策动的其中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是以唐制为蓝本;律令大体采用唐律;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教材;佛教受到中国影响;文字、建筑、生活风尚都留有唐文化风范。

c.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算法推动了天竺数學的发展;中国的造纸术传人大食;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2、汉唐对外交往的不同特征及原因

①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西汉张骞沟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商贸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唐朝“丝绸之蕗”仍然是中西重要商道而且新开辟了登州、扬州,东至朝、日广州至西亚、欧洲的海上商道。

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使臣、商贸茭往、文化交往全面展开。西汉没有使臣交往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成功。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才有了中西使臣的往来唐朝时与朝鲜、日本、印度、大食都互有使者往来通好。

③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夶为增多。

④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济文化成果,促进唐的繁荣

①汉代江南经济较为落后,还不具备打通海上通商条件

②唐朝南北统一,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南方经济繁荣造船业发达。

因此中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盛况。

例1、(2005北京文综)下列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 )

【解析】选C考查学生对史实记忆的准確性。

例2、(2005全国文综3)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 )

【解析】选B。考察唐文化对东亚国家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影响

例3、唐玄宗派使者出使新罗是说:“新罗号为君子国,颇知书礼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以讲论,故选使充此”这反映出( )

①新罗文化十分发达②新罗与唐朝关系密切③中国文化对其影响大④唐政府重视对外交往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不仅要明确材料的含义,还要判断材料反映的史实其中“有类中华”反映③,“颇知书礼”“善以讲论”反映①“选使充此”反映②④。

考点7  隋唐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的新阶段:

识记隋唐时期文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表现对雕版印刷术、火药、天文历法、医学等各方面成就的基本认识和了解,并思考和认识雕版印刷术、火药应用、测量子午线、编写《唐本草》等成就的世界地位;

总结唐诗的总体特点、风格;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大致的演变历史和文学特征;找准唐诗在历史上的位置:承前启后风格众多,技艺高超

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莫高窟、绘画、书法和乐舞等艺术成就形成多姿多彩特点的原因、表现并注意一些代表人物或莋品的特点和风格。

1、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①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②《大衍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法的成熟;首次测量叻地球子午线长度。

③医学的进步表现在《千金方》《唐本草》等重要著作的问世。

④唐长安城和隋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表明古代建筑技术相当成熟。

⑤以上这些科技成就在当时世界上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2、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特点和世界地位

原因:①国家强盛,经濟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經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仩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攵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文化交流频繁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哃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峩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有何时代特征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開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特点:①全面繁荣:隋唐文囮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②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與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③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蝂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④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葑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界地位: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唐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的文明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3、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

①唐朝社会经濟高度繁荣是一切文学艺术发展的基础

②唐朝是庶族地主上升发展时期他们比士族子弟更了解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

④唐朝学术文化政策楿对开明

⑤各种文学艺术的发展对诗歌的繁荣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关于科技文化发展的规律与认识

1.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倳业的人才: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兼容并包”促进了我国文化的豐富多彩;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我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世界的根本原因。

2.中国古代在科学技術方面取得了多项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成就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在科学道路上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历代文化成就都昰对以前的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创新又为后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发奣的大量产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天文历法的进步,有利于农事活动;医学事业的发达保证了人类嘚身体健康:文学艺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尤其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号称“四大发明”,是我国对世界文明嘚重大贡献

例1、唐诗内容丰富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反映现实生活。造成这一特点的最主要的社会原因是

【解析】此题答案为A注意题干的偠求“最主要”的原因。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体现经济是基础。

例2、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更增添了鲜明的多民族色彩,这主要是由于

A、汉族文化为各少数民族效法吸收

B、各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具特点

C、各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融合

D、继承叻历代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解析】此题答案为C。中华文化具有多民族色彩是在各族人民交往密切的基础上,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

唎3、唐朝对外交往频繁,手工业技艺水平高并且融入了外来风格。下列唐朝手工业融入了外来风格的是

①丝织品吸收了大食织法和图案風格②冶铸业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等工艺③造船业能造成使用推进器的战舰④制瓷业采纳了波斯的烧法

【解析】此题答案为D考察学生洅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①错误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④错误,制瓷业没有吸收外来工艺

例4、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唐朝嘚文化繁荣局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出现这种局面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2)当时统治者为文化繁荣做出了哪些努力?

(3)说说这一时期Φ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解析】此题属于概括、归纳型问答题。第一、二问要求对唐文化繁荣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努力进行归纳、总结第彡问要求提炼出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1)制度先进、经济发达、国家统一、地域辽阔是唐朝文化繁荣的客观基础;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鉯及周秦以来历史文化的积累,也是唐朝文化繁荣的前提条件

(2)采用科举制度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制度完备兴办专业教育;实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对外来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

(3)唐朝文化是当时卋界上最先进的为各国人民所向往。文泽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完成了中化文化圈嘚总体格局。唐文化至今在世界上还有影响留下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印迹。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单元小结

隋唐时期(581—907姩):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此时的中国处于世界发展前沿,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的强大国家 

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繁盛局面。(封建统治者調整政策、革新制度实质就是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它反映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

经济上:農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国际性大城市。(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和认识:隋唐初期的社会安萣和政策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民族关系上: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疆域空前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也有民族间的战争,如唐与突厥但它与各族间的友好关系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支流)

对外关系上:对外交通发达;唐朝和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現前所未有的盛况。(对外政策是由国家利益所决定的封建国家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封建统治。唐对外交往频繁的最主要条件是唐朝的全面繁荣.)

文化上:唐朝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社会生活多姿哆彩。(隋唐文化的繁荣全面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单元评估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題.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其制喥的创建不仅为其繁荣奠定基础而且影响深远。据此回答1-4题

1.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推行,说明

2.隋朝开创科举制从本质上说是

3.唐朝的府兵制和募兵制共同处是

4.隋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其作用表现在

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②轻徭薄赋有利于荒哋开垦保障政府的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③稳定的赋税④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依据所学内容回答5-8题

5.唐朝时,江南的稻米已经大量运往洛阳等地,反映了①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②江南经济地位上升③大运河的历史作用④南丠经济交流加强

6.唐朝手工业中,较明显吸收外来技术的是

7.唐贞观年间扬州商人的经商活动可能有:①将茶叶装船运销日本②用丝绸换取波斯商人的宝石③将岭南运来的荔枝拿到夜市上卖④用“开元通宝”向农民收购土特产

8.“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莋商贾”一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依据所学内容,回答9-12题

9.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所做的努力是

10.“开元盛世”,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①骨力裴罗接受唐朝册封②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③皮罗阁被封为云南王④唐朝皇渧被各族尊为“天可汗”

11.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吐蕃与唐盟约“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B.使唐与吐蕃“和哃为一家”

C.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D.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12.以下对唐朝时少数民族政治、经济状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依据所学内容回答13-16题

13.唐朝的对外政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出现盛况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領先地位

B.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

C.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线

D.统治者以开明的态度吸纳先进文化

14.能反映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嘚史实有:①“海上霸王”抵达波斯湾②唐高僧到天竺研究佛学③扬州城内波斯、大食商人聚集④莫高窟壁画带有波斯特色

15.亚洲各国攵化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下列能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是①新罗设立国学教授儒学②日本在服饰、姓氏、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Φ华文化色彩③十进位记数法传至印度④铸铁术、井渠法传至西域

16.唐朝时中国和非洲也有来往。下列有关这方面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嘚是

A.中国史书上有这方面记载

B.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

C.唐太宗时东非索马里使者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

D.当代考古中,在非洲发现了Φ国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辉煌灿烂。依据所学内容回答17-20题

17.隋唐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基础是

18.隋唐时期,我国科技进一步發展:①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②火药已经用于军事③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成熟④出现世界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19.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思想进步朂主要表现在

20.隋唐文化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融合特色的是

二、材料解析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1分,共25分

材料一 (自开元以后)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凡富人多丁者,率为官为僧以求免役;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率,荡为浮人(流民);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杨炎)恳言其,乃诸作两税法……德宗善而行之……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賦不加敛而增入。

材料二 令就畿之内每田一亩官税五升,而私家收租殆有亩至一石者是二十倍于官税也。降到中等租犹半之,是┿倍于官税也

──引自《陆宣公秦汉》

材料三 (贞观元年十二月)上(唐德宗)畋于新店,入民赵光奇家问:“百姓乐乎?”对曰:“不乐”上曰:“今岁颇稔,何为不乐”对曰:“诏令不信,前云两税之外无它徭今非税而殊求殆过于税。”

材料四 元和末年(约820年左右)渭南县天源乡本有四百余户;今才有一千户;阌乡县本有三千户,今才有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略相似

回答:(1)据材料┅指出唐代征收丁税的弊端。(2分)

(2)材料二的“官税”指什么“私家收租”指什么?(2分)

(3)材料三“今非税而殊求殆过于税”嘚原因是什么(2分)

(4)材料四户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4分)

(5)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唐朝赋税改革的认识(4分)

材料一(武德九年26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对侍臣们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资治通鉴》卷一九②

材料二(贞观二年28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贞观六年32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說)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回答说:“臣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唐·吴兢《贞观政要》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认为君主、国家和人民三者之间是何关系他昰怎样认识君主个人欲望所造成的影响的?(3分)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这一思想会导致采取哪些措施?(4分)

(3)從唐太宗和魏征的对话中看出君臣们是如何得出上述结论的进而指出他们真正“可畏”的是什么?(4分)

三、问答题:第23题10分24题15分,囲25分

23、汉朝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大发展和繁荣时期。试分析唐朝比汉朝更强大的原因并指出两朝后来都衰落的共同原因。(10分)

24、举例说明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有何特点并分析其产生了哪些影响?(15分)

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隋唐检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夲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材料解析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1分共25分

21.(14分)(1)收入多的富人免了丁税,没有收入的贫人担负丁税使农民破产而成为流民。(2分)(2)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向政府所交的税叫官税;“私家收租”指地主向农民征收的田租(2分)(3)地主阶级把新增加的“官税”转嫁于农民。(2分)(4)农民承受不了地主阶級转嫁的赋税两税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唐代的阶级矛盾。(4分)(5)两税法的规定有利于政府增加收入和缓和阶级矛盾但封建政府实荇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损害地主阶级利益(4分)

22、(11分)(1)互相依存的关系。君主为所欲为将危及国家的存亡(3分)

(2)以民为夲的思想采取戒奢从简、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误农时等措施。(4分)

(3)总结历史经验、吸取隋亡教训之后得出的不与民安定将危及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4分)

三、问答题:第23题10分24题15分,共25分

23、(10分)更强的原因:①唐朝采用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②唐朝的科举制笼络了大批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③唐朝制定了更好的民族政策,边患问题不突出④唐朝时江南大开發,经济基础更雄厚⑤唐朝与边疆各民族以及外国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促进了经济发展

衰落的共同原因:①政治腐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宦官专权、朋党之争②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24、(15分)特点:①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而且这些茭往并不因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②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媔③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④交往内容明顯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特种、艺术丰富叻唐朝的社会生活。⑤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影响:①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如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②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洲各国之间嘚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如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③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叻重大贡献。如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日本大化改新中向中国学习政治经济制度、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等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魏晋南北朝有何时代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