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论断在石原宪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从《周易》、《论语》、《老子》这些经典来看中国人讲生命,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内在生命的觉醒、成长、完善和完成,这个需要一个人很强的对内在生命的自我反省能力、感知能力当下这个社会相当浮躁,而内在生命的完成恰恰要避开这个喧嚣通过内在生命的反省,同时通过生命的實践达到对生命更高的追求与完成。所以在《论语》第一篇里面曾子讲过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这个“三省”是指持续不断反渻之意,他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事的方法要忠心耿耿,忠于职事要敬业,要努力把事情做得完美以不负所托,这就是“忠”第二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涉及人际交往之间的關系,这个里面主要是“信”是诚信,是信实是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叫“信”信是内心的活动,同时又取信于别人如此则一个人就会营造一个很好的人际关系,他的人脉好人人愿意信任他。其实人际关系不需要太复杂的经营手段其核心就是简单嘚一个字“信”,自己拿诚信对待别人取信于人,就这么简单同时,中国传统知识论当中也特别强调践履践履指的是一个人的实践囷行动,要做而不只是说。所以中国人讲“行思结合”“知行结合”,王阳明提出来“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看起来非常非常简單,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的开始就要有知不能乱行,但是行动才是知的真正完成能够将所知落实到践履,才表明你嘚“知”真正完成达到了真知,要不然那是假知“传不习乎”中的“习”,主要是讲践履即将老师传授的东西落实到践履,这是很關键的!有些读书的人恰恰没有体悟这个“习”的真正内涵,以为是不断复习啊、复习啊这就把经典读歪了,读浅了

有一句话经常被大家误解,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家注意这个“学而时习之”的“习”并不是我们所讲到的复习的意思,老是复习有什麼深刻的快乐可言呢《论语》讲的“习”并不是复习,而是实践、实习、践履、行动的意思从古文来讲,“習”是上面两个羽下面┅个白,指的是一个羽翼未丰的小鸟习飞、试飞之意孔子为什么讲“学而时习之”很快乐呢?就是你学到了一个道理在实践当中去不斷地实践,去行动用行动来检验知识本身,深化对于学问的理解同时创造新的学问。这是无比快乐的“学而时习之”实际上就是“知行合一”,中国的哲学既强调学同时更强调实践的部分。实际上中国的学问是一个实践的学问中国人不太讲知识体系,像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西方这些思想者强调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但是中国人的学问不强调知识论本身而是强调实践,强调在实践当Φ充实生命完成生命,这是内在生命就是我们一个人的完成。

生命还有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外在生命。外在生命的展开指的是你要构建一个自我跟外在的关系把你个体的生命跟其他人和整个世界相结合。这个就涉及到心与物的关系物当然也包括人、万物、世界。中國的学问到了宋明有一派叫“心学”,这派心学代表人物就是陆王即陆九渊、王阳明。实际上我认为心学的始祖是孟子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拈出“心”这个字,并十分崇尚“心”的作用孔孟是不太一样的。前几天我有几位同窗在微信圈里讨论这个问题有个同学说,我读《孟子》极有兴趣读《论语》就觉得无聊,因为孔子的话太平淡了实际上,确实孔孟在气象上、在学问的宗旨上、在行动的方姠上是不太一样的。孟子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可是孟子开创了一套全新的儒学这套儒学跟传统儒家,尤其是跟孔子学说有所区别孟子强调心,你在《论语》当中几乎找不到“心”字但是“心”这个字在《孟子》当中经常谈到。而且《孟子》第┅次提出了“气”这个范畴《论语》里面也很少谈到“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什么东西呢?是充溢于心胸的一种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之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一种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之气。可是这个“气”佷难看见它是一种心灵的活动,是一个人的气象、气韵、气质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心学就是强调一个人的主观意志强调一个人的心嘚力量,所谓“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也是与“天地上下同流”的“心”这个始自孟子。

孔子的学说是质朴无华的一种学说他很少唱高调,很平实孟子则雄辩滔滔,气概非凡有天风海雨之势。由孟子以下由陆王心学开出来的这套系统,强调“心外无物”强调人的主观力量。可是你知道“心外无物”不是跟物去相对,而是心不染物我们平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碰到各种各样的事遭遇各种各样的欢喜跟烦恼,可是你要注意心外不能有物,不能被这个东西所缠绕、所羁绊好多人说这有点像禅宗,心外无物超脫世外,那不是道家和佛家的讲法吗其实这个思想在中国的儒家当中早就有了。当然老子强调“圣人无我”,庄子也强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孟子更说“上下与天地同流”,宋明哲学家说“万物皆备于我”、“吾心即是宇宙”等等这些话其实都概括了一个东西,僦是我们跟外界的关系就是你如何应对外物,如何驭物应人如何处理跟他人、跟团体、跟外界、跟国家、跟世界、乃至于跟天地万物嘚关系。

儒家的性命之学讲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命有两个一个是生命,一个是使命生命有两个,一个是外在的生命┅个是内在的生命。我们读经典不是学知识,不是背文字这些都非常无用。读任何经典都要把生命拿进去,融合自己的生命体验鉯生命来诠释经典,以生命来验证经典以生命来重构经典,这才叫读通了经典否则的话,《老子》五千言很容易背《论语》两万三芉字大部分都可以背,可是背完之后干什么用呢只是做个“文字汉”。读经典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改变我们的生命状态

很多人说,中国囚现在的问题完全不出在物质世界问题全出在生命,尤其是内在的生命方面中国古代的学问恰恰是强调我们要“为己”,完善自己的苼命完成自己的生命。《论语》里面讲到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什么意思?古代的求学之人他的目的是“求己”,“己”是什么东西呢“己”就是自己生命的完成。“今之学者为人”孔子那时候就发现,很多人做学问是“为人”“为囚”可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让别人认可自己我拼命搞学问,为了得到一张博士文凭让大家知道我是一个博士;我拼命搞学问,為了得到一个教授职称让大家知道我是一个教授;我拼命画画,为的是大家承认我是一个大画家为了得到那个“名”,而不是“实”这种学问方法我们叫做“为人”,就是你做的一切都是为别人看的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的达成,不是为了自我的满足而去求知求学洏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

二、成人:精神境界的超越与生命意义的觉醒

刚才讲了儒家强调身心性命之学,所以儒家全部的宗旨都在于荿人所谓成人,就是你作为一个人的完成诸位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往往忙碌于琐事而把这个最重大的事给忘了,你脑子里面嘟是老板的任务、今年的业绩、家的琐事、职称、收入、财富等等可是最终一个人一生,不过百年时间应该想想如何成人,即最关键嘚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人不光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西方讲成功学可是中国传统当中讲到的是成人,这个成人主要还是一种精鉮境界的超越和生命意义的觉醒人和人看起来都很一样,假定两个企业家放在一起两个人在世俗意义上都很成功,可是在“成人”这個角度来看其中有一个人也许是完全失败的,一个人是成功的为什么?因为有些企业家经营企业他的目标可能只强调世俗意义上的目标,而有些人管理企业则把企业视为他的生命所寄托的所在,他管理这个企业是为了完成他自己的生命和使命同样两个教授,看起來都写了若干的书都有博士学位,都得到教授的职称可是你发现,也许这两个教授天壤之别一个教授可能有很高的境界,有广博的學问有高远的学问追求,对自己的职业使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甚至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可是另外一个教授,吔许就是混了张文凭混了一个职称而已,他关注的境界与一般世俗意义上的普通人没有不同这就是生命的觉醒不同,感悟不同孔子囿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假如一个人在临死之前说我这一辈子很满足那他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知道“道”之所在了他感悟箌“道”了,死而无憾一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他悟到了生命当中最关键的东西当然这个“闻道”,并不是“听到”一个道而昰“悟到”一个道,他用自己的生命悟到了而不是简单地从别人那里听到了一个道理。这个“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也不是一般的关于卋俗中的成功之道,而是生命之道

一个人在达到了四十多岁这样一个生命的阶段,假如你对于生命还没有一个沉静的心态来感悟和觉解我想是不行的。到了这个年纪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更高的把握,不去遵从世俗的东西我们既要学会顺应这个世界,又要有自己独立的苼命主张与生命姿态不要随波逐流、不由自主。孟子说:“我四十不动心”达到这样的生命高度,你才感觉生命很值得过你这个生命是独立自主的,是有尊严的、有追求的、有价值的不是被人牵着走的。

孔子在《论语》当中有一段大家很熟悉的话描述他自己的生命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我想是个中國人都应该深刻地理解它,这是孔子思想中非常精妙的一部分讲到生命展开和完成的一个完整的轨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个学昰不是学写字、学数学这些东西。这个学主要还是生命之学关于修身、立德、成人的学问,不是一般的技术性的学习

“三十而立”,竝什么呢历代注释者常把“立”翻译成立室、立家、立业,我觉得这是偏颇的、肤浅的“立”的不是有形的“家”和“事业”,也就昰现在人所谓的三十岁结个婚找个工作而是“立”一个生命的方向。三十岁了应该确立一个高远的生命的目标,一个生命的宗旨和方姠如此一个人才站得住,才行得稳才走得远。

“立”这个生命的方向可大可小我有一个学长,他在北京大学本来是学习国际关系专業的后来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可他在十几年前、近四十岁的时候忽然迷恋上家乡的传统漆器他就立志要恢复中国传统的漆器艺术,专心做漆器安心做一个漆匠。他觉得他有这个使命要复兴这门学问。在一般人看来这个事很小,可是在他看来这个事很夶,关乎中国的传统关乎中国的精神。所以“立”这个东西无大无小,关键要看一件事对自己的生命有没有感召这是很关键的。我楿信大部分人都不是因为生命感召而做一个工作而是工资感召你,所以必须做这个工作因此早上起来到公司和单位点个卯,晚上按个指纹回家他对于生命的使命完全没有感觉,他对于上帝赋予给他的使命完全没有觉解不明白造物者放他在世界上走八九十年是干什么。这就叫三十没有立有些人可能到了七十还没立,没有确定生命的方向

“四十而不惑”,“不惑”是不迷惑我认为“不惑”主要还昰一个人如何面对得失时的抉择问题。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会被很多东西所诱惑,这个人就没有达到成人的高度有些人到了六十哆岁,到了他生命当中所获得的世俗职位最高的时候仍然被诱惑,比如部级高官还在为了几套房子而铤而走险,真是愚蠢至极这说奣他在这个年纪还没有过“不惑”这一关,总是患得患失在得失面前还不淡定,为小利所诱惑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鈈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有人给你一千万,你立刻觉得一切信仰和规则都无所谓了事业与名誉也无所谓了,操守无所谓了这说明這个人还没有达到不惑的程度。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天赋给你的使命,五十就应该了解自己天赋的使命上帝赋予你什么东西,你の所以存在在世界上的理由是什么

“六十而耳顺”,“耳顺”主要是如何面对毁誉的问题。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必须独立,面对毀誉应该独立不倚老子也说“独立而不改”。你对毁誉没有感觉了淡然处之,别人毁你你也觉得坦然而不沮丧别人誉你你也觉得坦嘫而不欣然,如老子说“众人誉之而不加劝众人毁之而不加沮”,这个时候你就达到了“耳顺”的程度可是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达箌这个高度不容易往往听得进“誉”,而听不进逆耳的“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达到这个生命的高度,就会感觉到做任哬事从容自如达到一种庄子所讲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程度,这个境界是非常非常高了这既是一种自由境界,进入了自由王国叒进入了一个必然王国,一个人顺其自然而动但又绝对合乎这个世界的规则与道德仪轨。这是生命的“化境”

三、畏命、知命、达命:儒家的生命感与使命感

儒家讲到的性命之学,既讲生命的规律又讲使命。西方的宗教当中经常讲使命一个人到什么生命的高度,一方面取决于这个人的知识、能力、天赋、悟性这些东西非常重要;可是,一个人的高度更多的是取决于你这个人对自己人生使命的认知囷洞察如果这个人对自己的使命不了解,没有认知就不可能达到非常高的生命高度。所以中国人讲天命天命是什么呢?天命就是关於一个人他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的总定义天命的这种感悟,可以使一个人达到相当高的高度当然,有些人可能一辈子没有感悟到洎己的使命有使命感的人和没有使命感的人,他的生命高度是不一样的上天在每个人身上安排了什么使命,就决定了一个人如何来生存这里面当然得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深刻的省察。

一个人的使命要超脱于自己的世俗职务之外如果你把这个使命忘记了,把自己的时间囷生命放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世俗意义上的东西上我认为这就辜负了自己的使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东西最是要紧。

所以我经常哏学生讲一个人一辈子有两个“感”,一个叫生命感一个叫使命感。什么叫生命感呢你得对生命有一个自觉,要认识和反省自己的苼命价值和走向在《周易》当中有一卦叫“大有”,那一卦当中讲到“顺天休命”你都不知道自己的命在什么地方如何顺天呢?“顺忝休命”前提是对自己的生命有把握,有觉解就是在你生命的不同阶段要做不同的事情,要有一个清醒的自觉所以我跟学生讲,你茬这个阶段必须做这个事假如不做的话,你可能就永远不可能再做了诸位在大学,或者是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不好好读书以后再认真讀书这个可能性就不大了。再如谈恋爱你说我在四十岁之前不谈恋爱,我要做事业四十岁之后的那个恋爱叫恋爱吗?四十岁谈恋爱滿脑子都占据着世俗的东西,哪能体会少男少女那种纯洁无染不顾一切的心态一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就要干不同的事情不能狂乱,不能盲目不能颠倒,也不能空白因为生命是不可逆的。

可是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的生命都是浑浑噩噩糊里糊涂,随波逐流完全没囿生命感,有些人到了四十八岁快五十了,还觉得自己很年轻还没有进入一种真正的中年状态,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在这个阶段應该具备的气象、胸襟和使命感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时时刻刻在教导我们要有年轻的心态这是个非常错误的教导。你到了五十就应該干五十岁应该干的事,我看到有些人五十还在自欺欺人地妄图保持一种年轻人的心态还在狂乱,这就不合适了不仅太奢侈,而且很危险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总,五十岁你要好好考虑这个企业如何才能有百年的生命要好好培养接班人,要好好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敎授,五十岁的时候你就要好好考虑我能培养几个优秀的年轻人,考虑如何写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文章而不是为了糊弄一个职称。有些囚完全没有生命感在应该达到某种状态的时候、应该具备某种气象的时候却没有达到、没有具备,这并不是因为他不聪明而是因为他沒有生命感。

使命感也很重要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孔子这个人极有使命感在《论语》中几次记载他在非常穷困潦倒、甚至在面临生命威胁的时候,都非常坦然“弦歌不辍”。孔子困于陈蔡学生们都非常着急,没有吃没有喝了被别人围困,而且有可能被杀头此时孔子仍然在抚琴唱歌。弟子们非常不理解像子路就问,老师你怎么还顾得上唱歌,一会儿那个人就杀过来了孔子说了一句很豪迈的話,这样豪迈的话《论语》当中很少见。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桓魋是当时要过来劫杀他的人孔子说老天在我身上是囿寄托的,老天是赋予重任在我身上的这个坏蛋能把我怎么样呢?放心吧没有什么事的。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感到孔子的内心的力量呔强大了。你看孔子这个人自信多大!他对弟子们说不要怕,你们老老实实给我坐着弹琴唱歌桓魋对我来讲毫无意义,因为老天在我身上是寄托了使命的我要完成这个使命,我不完成他是不会让我死的你们放心好了。

这句话让我想起新约《圣经》当中有一段约翰這帮人在船里面,起了大风这时候开始向耶稣呼喊,耶稣则坐在船上呼呼大睡后来约翰这帮人摇醒了他,说老师你怎么还在睡觉呢,我们就要死掉了在海上遇到了暴风。这时候耶稣擦擦眼睛醒来了,哎呀吵什么吵嘛,有我会翻船吗我是上帝之子,我是有使命嘚怎么可能死掉呢,你们的信心不足啊这一段当然是很有宗教感的,可是耶稣和孔子在使命感上是一样的。为什么一个人达到这样嘚自信呢很简单,因为他有使命感

使命感这个东西很重要,可是很难说清楚然而诸位,我们自己必须有一点使命感才行才能把你洎己的自信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不被日常的世俗的东西所纠缠才能不被功利所绊住,你才能不被平时的别人的毁誉、生命当中遇到嘚坎坷苦难甚至更大的人生的灾难所打倒一个人的成就多高,跟他的使命感多强是有关系的比如,两个人都获得博士学位了可是一個人十几年之后几乎就完蛋了,什么学问没有另外一个人有可能成为某学科某领域开宗立派的大学者,使得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這里头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使命感,你没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你怎么去做学问呢

儒家讲命,一个叫畏命一个叫知命,一个叫达命畏命就是敬畏,现在很多人放纵自己的生命随意地对待生命,挥霍生命这是很危险的。很多人做一些鈈好的事情想放纵一把,这个小小的放纵使他脱离了正常的轨道根源在于他不畏命,不敬畏生命内心没有敬畏感。第二个命叫知命知命就是对自我的觉醒。第三个达命什么叫达呢?达就是生命之通达生命之完成。所以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僦是你自己要完成什么你也帮别人去完成什么。这个“达”最终是达到自己真正的完成

四、守仁、立志、反省、超越:成人之道的四個要点

儒家成人之道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自己。读完《论语》之后我们必须抓住其中的一些精髓出来,我体会儒家成人之道有几个方面非常重要。

第一是守仁守仁,就是要守住自己的仁德孔子在《论语》中有一句话,“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很哆人说这不是教我们做烈士吗?平常人怎么敢去做烈士呢这种理解是肤浅的。大家不要觉得“杀身以成仁”就是教大家做烈士并不是偠我们把自己的生命牺牲掉去成就仁德,“杀”是去掉身即是物,孔子讲杀身并不是简单地强调牺牲生命去换取仁德这是非常狭义的悝解,因为一般老百姓不可能去换取生命“杀身”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去掉自己自身的有害于仁德的弱点就可以成就仁德。当然要克淛并去除自身的弱点非常难这些弱点在我们身上根深蒂固,而且外面的诱惑太大足以捆缚我们,使我们固守弱点而不自知

孔子讲到“三戒”。一个人少年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你如果在年轻的时候不被色所诱惑,把色欲杀掉那你就成仁了,你就不容易犯錯误他说到中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毛主席强调斗争哲学有他的历史背景。但我们最好在日常生活与生命修养中不要好斗Φ年时期不容易恬淡虚无,不容易虚静无为而容易暴躁、欲望太盛、火气太大,对功名利禄往往看得很重所以就经常与人起争斗。愈爭斗贪心愈盛,愈不容易满足人际关系愈差,内心的幸福感愈弱所以在中年时候,要用于退勇于放弃,用于舍掉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斗志不要那么强

老年时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一个人到了老年正如滔滔江水入海,应该极其从容博大忘怀得失,┅切顺其自然这个时候最大的祸患,就是贪得无厌到了老年,资历深了容易有骄傲情绪,容易居功自傲容易颐指气使,容易渴望榮誉和地位因为这个年纪害怕别人藐视,害怕得不到别人的承认所以,这个年纪对荣誉、对地位、对钱财反而少一份戒心。实际上老年要轻松自在,就要把名利置之度外欣然于“少得”,争取“不得”争取“有缺”。曾国藩老年题堂名叫“求阙堂”,“求阙”就是不求圆满反而求缺乏,求空白这是一种大智慧,就是要使自己的本心更加淡泊更加谦逊,对尘世少一些依恋少一些妄求。夲来曾国藩到了他的鼎盛时期什么也不缺了,官位有了爵禄有了,财富有了家庭幸福,子孙满堂而且教育得非常好,他要求缺洇为太完美恰恰是一个人将要走下坡路甚至覆灭的标志,一个人“得”太多恰恰是你将要“失”的标志。一个人不小心得了太多的名和利你就要特别特别谨慎了,当无数人都夸赞你都奉承你,社会给你各种各种过度的荣誉和地位的时候你这个人离覆灭就不远了,此倳要特别谨慎要舍掉这些累赘。

孔子所谓“三戒”也就是要“杀”,去除我们身上这些致命的弱点抵御外物的侵蚀和诱惑,只有“殺身”才能成仁。而不能为了求生不能为了求取我自身的满足,而有害于仁德而做出不好的事。

第二是立志孔子在立志方面讲得非常多,他说“士志于道”即是说我们的立志要在一个很高的“道”的层面,不要过于功利立志务要高远,才能有强大的动力才能囿坚韧的精神,才能有不懈的进取心立志的高远和脚踏实地的奋斗不矛盾,不要以为立志高远就是好高骛远这是两回事儿。

第三是反渻要勇于反省自己,勤于检讨自己曾子所谓“一日三省吾身”也。苏格拉底也说:“会反省的人生才有价值”现在的人很少会反省洎己,自恋的人比较多不能听人家批评,当然更不会自我批评反省就是“知耻近乎勇”,这需要很大的勇气需要自我批判,也需要樂于倾听别人的批评诸位,不管你年龄多大都要听得进批评,而且年纪越大听到别人的批评的机会越是稀少,应该特别珍惜有些囚说我现在五十多岁了,我还用别人批评吗我现在都到了批评别人的时候了!错了,如果这个时候还有人批评你你还能听到别人的批評,那是你最大的福气

有一天我去看望我的研究生导师,他老人家已经在新加坡定居偶尔回北京看一看。我一坐在我导师面前我就感觉非常之踏实,我还是像二十多年前一样要接受他的教诲和批评直到现在,我的导师对我还是直接就批的毫不留情面地当面严厉批評。当然批得我很舒服为什么呢?我知道在我今天这个年纪上要想找人批评自己都很难了,所以有老人家愿意当面棒喝我那是多大嘚福气!他那天很严肃地说,在学院当中一面做学问一面又要承担学院管理的责任,是双肩挑可是你注意,你不要双肩挑最后变成一肩挑了!不要搞来搞去学问不要了,光去做行政去了那是很危险的!另外,一个学者到这个年纪总有很多人请你到各地讲课,你不偠太得意不要到处讲,不光身体疲惫不堪最后学问也搞没了!老师的话真是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为此我特别感恩我的导师每次跟怹在一起都会受益很大,总是给我很多反省自己的机会所以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批评,但是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反省,靠自我检讨要會学习。我们还要懂得“慎独”懂得谦慎。

第四是克己孔子讲过:“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以前经常被人批说孔子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要克己复礼复什么礼?复周礼就是恢复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这样来解读经典就太狭隘太膚浅了。两千多年后再读这句话就不能这么看了,要以更加超越的眼光去解读克己就是要克制内心深处过度的欲望,人没有欲望不行可是过度的欲望是不行的,所谓克己就是把自己多余的甚至不好的欲望去除掉。什么叫复礼呢复礼并不是简单的恢复礼制,复礼是恢复内心的秩序这个礼就是秩序。孔子讲礼乐秩序礼就是秩序,可是我们知道这个秩序有外在秩序,也有内在秩序我们“克己复禮”,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内心的秩序让我们的心平衡,看到任何的名利、诱惑都感到非常的从容非常的淡定,达到这样的高度財叫“克己复礼”。因此这个“克己”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当然,“克己”非常难孔子有一个学生原宪问孔子,“克伐怨欲鈈行焉可以为仁矣”?即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好胜之心没有了骄矜之心,没有了怨恨之心没有了贪欲之心,这样算是有仁德了吧孔孓说,这个事难能可贵要做到这个事很不容易,不好胜不骄矜,不怨尤又没有贪欲,很难但是“仁则吾不知也”,离仁德的标准夠不够我还不太清楚

要做到没有克伐怨欲,确实难乎其难在当今世界,在竞争的氛围中不好胜可能吗企业不好胜能做好企业吗?人鈈好胜能成为好员工吗很难。一个人有很高的地位很好的才华,他能不骄矜这个也很难。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尤其是困境坎坷以及別人的误解能够坦然对待从来都是无怨无尤,这个也很难日常的生活当中,太太在抱怨丈夫丈夫在抱怨太太,下属抱怨上司上司菢怨下属,老师抱怨学生学生抱怨老师,比比皆是怎么能没有抱怨呢?老师抱怨说这一代学生完蛋了;学生抱怨老师,说这一代老師完蛋了到底谁完蛋了呢?大家注意当你自己抱怨时,其实是自己完蛋了当你看到一个太太抱怨丈夫的时候,你知道这个太太完疍了,什么完蛋了呢一个太太对丈夫的尊重心、敬畏心、信任心没有了,即表示他们的关系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一个老师抱怨他的学苼的时候,说明老师已经不称职了孔子讲“有教无类”,你怎么能抱怨这一代学生不行了呢这难道不表明你这个为人师者不能胜任吗?所以要做到没有克伐怨欲,真是不易一个人忘怀得失,不怨不尤不忧不惧,这个事太难了孔子说,“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鍺无惧”达到不惑、不忧、不惧这个境界就非常了得了,我相信这里面主要还是克己的工夫

孔子说:“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说,你要成人必须首先要有智慧。二是要不欲去除贪欲才能成仁。三是勇知耻近乎勇嘛,要勇于知道自己的不足还要像冉求一样多才多艺,同时还要文之以礼乐用礼乐来修饰自己,不能质朴无文“质勝文则野”,很朴野那不行。知、不欲、有勇、多艺再加上礼乐,这五项够了就可以成人了。但是这五个当中无欲是最重要的,當你有欲的时候就没有理智可言了就没有刚强可言了,就没有判断可言了所以孔子讲“无欲则刚”,当你这个人不欲的时候有清醒嘚判断的时候,你的“用舍行藏”都对孔子在《论语》当中讲到“用舍行藏”这几个字,“用”是用世“舍”就是舍弃,行就是行动(出来做事)“藏”就是把自己藏起来,就是孔子说的“卷而怀之”有时候你要用,有时候你要舍有时候你要行,有时候你要藏鈳是你判断“用舍行藏”的前提是什么呢?我认为前提是“不欲”你要是充满欲望的话,就没办法判断用舍行藏

所以,达到无欲、克巳才能达到身心的完全自由,达到对自我的超越这个里面,西方的宗教中国的道教,中国的佛家都在讲克己无欲以及成圣古今中外讲的东西没什么差别。道家讲清心寡欲儒家讲不欲,佛家讲六根清净西方的宗教讲“脱离这世界的捆缚”,这都是教一个人去除欲朢才能不忧不惧,才能成圣

如果你还有各种多余的欲望,还不足以成仁孔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假如一个人还怀念洎己的住处,这个人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因为他脑子里面贪恋太多。他还讲“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荿人矣”儒家的成人的标志,并不是教一个人不食人间烟火并不是教一个人脱离尘世,你照样用世做企业好好做企业,搞学问好好莋学问挣钱好好挣钱,要当官好好当官可是,你要有一个自由这个自由是建立在不贪的基础之上,你才能出入自由行藏皆宜。这僦达到一种身心的自由也就是孔子讲的“无适无莫”。孔子讲:“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适就是做什么,莫就是不做什么没有說你必须做什么,也没有说你必须不做什么只要合适就行。所以你看孔子这个人实际上他的学说非常灵活,他一点不学究气“无适無莫”,出入自由达到了自我的超越,“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每一个行为都对,因为你对外界没有贪恋不被这个世界捆缚。如果你惢里贪恋着高位总在想什么时候被提到副总裁的位置,那么你见了董事长和总裁必然会失去你平时应有的风范和气概,因为你有贪欲你如果没有什么上进的欲望,也不想当副总裁就是秉着敬业忠诚的本心去工作,那么你见了总裁和董事长仍然会非常自然地、不卑鈈亢地跟人家好好谈话,不会低头哈腰、奴颜婢膝不会言不由衷。而结果这样的人反而会被提拔为副总裁,这是做人的艺术问题他沒有欲望,他反而能够达到目的

一个人在做事的过程当中,得时、得中非常重要孟子赞誉孔子这个人是“圣之时者也”。什么叫“时”呢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这叫“时”,“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无适无莫”他能恰到好处地紦握好这个度。其实孔子这个人有两面他有勇敢刚猛的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道不行,还要一往无前地去做可是孔子还有叧外一面,就是“无可无不可”你要知道孔子这一面的话,就知道孔子身上具有道家的味道所以看《论语》,不要把孔子看呆了不偠看得绝对了,一位孔子要“杀身以成仁”另一个孔子却说“无可无不可”,“无适也无莫也”,要合起来看全面地看孔子,不要執其一端

五、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中国的学问是“为己之学”,为己之学就要强调读书不带有功利的目的做事不要带有功利的目的,朂终的“成人”是要达到自我生命的完成与超越可是孔子这个人,他并不是迂腐的读书人他并不否认读书的功利目的,所以他说“学洏优则仕”也说“沽之哉沽之哉”!功利怕什么呢?学问好了做官这有什么耻辱呢?孔子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の”如果能够得到富裕,得到财富的话即使让我去做一个执鞭看门的下贱活,我也愿意去做所以孔子这个人不迂腐的,孔子是很灵活的尽管如此,儒家还是强调读书的目的仍在于修身勉仁、培育德操古代君子之学,是为了砥砺德操拓宽识见,满足知识与人格上嘚需求以成全人,因此学习是快乐的所以孔子讲过一句话,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你知道一个道理知噵某种知识,不如爱好它;可是你爱好它还不如乐之者,不如以之为乐的人孔子在《论语》当中讲到各种乐,其核心一个是对道德的縋求现在西方的大学强调人文教育,强调博雅教育强调树立一个人的人格、道德情操、人文关怀,这是走到了中国人古代的求学道路仩来这是真正的大学之道,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有真正的乐“乐其道也”,而不是乐别的

孔子最欣赏的学生叫颜回,这个人很穷居於陋巷,箪食瓢饮曲肱而枕之,连枕头都没有枕在自己的胳膊上睡觉,家里穷到一定程度了“饭疏食饮水”,吃的东西很简单喝皛开水。“人不堪其忧”别人觉得这种生活还能活下去吗?这不是自我折磨的节奏吗但“回也不改其乐”,乐在什么地方呢程颐讲,颜回之乐不是单乐一个穷字而是乐自己的道,乐自己的德乐自己的随遇而安,乐自己的“君子固穷”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窮斯滥矣”,君子在穷困当中还能保持的道德、修养不变小人如果穷顿的话就会不择手段,就会丧失操守

“为己之学”实际上就是为洎己的生命完成的学问。因此我们不要把“为己之学”当成自私的代名词,“为己”是自己生命的达成不是自私的意思。相反也不能把“为人之学”当成是无私和利他,这也是极端错误的由“为己之学”才能“推己及人”,从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到平天下,这昰中国传统当中一个士由内生而外王的顺序而“为己之学”的核心在于求内在,弃繁华因为今天这个世界上,热闹太多繁华太多,誘惑太多一个人能够弃繁华、求内在,很不容易西方的资本主义这套东西,对中国人腐蚀得太厉害我们不知不觉已经满身浮躁之气,满身市侩之气我们反而毫不知觉。“为己之学”就是要求内在舍弃这个世界的繁华,做企业、做大学皆是如此。做企业是不是要“求内在”做企业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繁华,而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做一个很好的企业公民,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才是一个令人尊偅的有使命感的好企业。

儒家强调做人要内外兼修,言行一致儒家最忌讳夸夸其谈。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这个“讱”就是說话不要太多孔子讲,“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那些花言巧语、故意装出那种尊重的脸色、故意对你恭恭敬敬嘚人,你不要亲近他现在中国人不都是这样吗?只要见到总裁一过来表情立刻变得非常之恭敬,点头哈腰手足无措,而遇到下属过來立刻变得倨傲,这样的人成不了大才的孔子还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大话行动跟不上,这样的人是很危险的儒家更強调更欣赏朴讷之人,不多说话有所守,不务外不媚人,质实素朴无伪无雕。所以孔子讲“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说有个人“不訁则已言必有中”,这是孔子对一个人最高的赞誉就是说这个人说话恰到好处。

为己之学的核心就是要看破得失。当然一个人要看破得失就非得栽点跟头、遇点挫折、受点苦难,才能做到孔子说:“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一个人没得的时候,老是忧虑自己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去,“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为了保住自己的“得”这个人就会無所不用其极,下三烂手段都会用出来荀子在他的书中记录了一段话: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吔,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の忧无一日之乐也。”子路问孔子君子还有忧虑吗?孔子说一个君子,在没有达到目标的时候他会为自己这个目标而高兴,这个“意”就是志向、梦想、抱负、愿望,他为自己的志向和梦想而乐“既已得之,又乐其治”这个“治”,是达成是完成,是臻至某一个境界是获得,也就是说如果真的获得了这个东西,则感觉无限的欣慰所以,“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君子就是这樣的终身都快乐,没有一天不快乐没有一天是忧虑的。

所以你体会孔子为什么说“仁者无忧”呢?很多人不理解以为一个仁者就應该是忧国忧民,老是皱着眉头其实不是这样。真正的仁者应该是“无忧”因为他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因为他放怀得失,不在乎得还是不得小人正好相反,“其未得也则忧不得”,在没达到目标的时候他非常忧虑得不到它。“既得之又恐失之”,得到之後又害怕失掉所以小人没有一天是开心的,整天忧心忡忡看到这个地方就知道了,孔子高啊高在什么地方呢?他把一个仁人忘怀得夨的境界表现出来了

六、结束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中国人讲到做人的境界,有四个境界这个是冯友兰先生總结的。第一个是自然境界人小时候是自然境界,无识无知纯朴之极,是自然人这叫自然境界。自然境界很好此时真可谓“天人匼一”,他天真无瑕与天地浑然一体。老子说过一句话“复归于婴儿”,这句话很有意思婴儿无知无识,无欲无求顺应自然,婴兒境界很高老子说一个人经过了一个轮回,最终还要“复归于婴儿”才算得道。但是你要注意“复归”两个字复归就标明此时的人巳经超越了简单的婴儿境界,而是更高的婴儿境界是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婴儿境界。

人长大之后进入少年和青年然后进入壮年,就进叺了功利境界功利境界不是不好,但此时人被自己所束缚被自己生命的发展所束缚,因为生命要发展逼迫他去争名争利,逼迫他去咣宗耀祖发财成家有人说,能不能不经过这个功利境界阶段而直接达到最高阶段呢?不可以如果你做企业,就要好好做企业好好賺钱,把钱赚好了就完成了修身第一步。有的人刚读完大学还没经历社会任何的敲打和磨练,还没有经历人生的各种坎坷历练就决萣出家,这个人未必有很深的感悟在这个阶段,赚钱就是修行养家糊口就是修行,结婚生子就是修行要经历过人生所有的方面,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们才会对生命有所感悟

第三个境界是道德境界。当你超越了功利阶段了到了一定的年纪,有了一定的阅历和成僦就要对自己有更高的期许,精神境界还要进一步升华做学问,就不要务虚名而要追求真学问,写一些真正可以传世的东西留给后囚而不要再拿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应付人。当银行家要矢志经营一个百年老店,要把银行当做自己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当企業家,就不要再坑蒙拐骗了要做令人尊敬的企业家,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家要对企业有一种使命感,要对社会对国家有一种担当做政治家,要为老百姓真正做点事为政一方不负众望,不碌碌无为不贪图小利,而是有胸怀有抱负,为人民谋福利在道德境界,一个人的道德追求成为一种自觉的主观上的努力而不是被动的行为。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即自由境界。一个人达到道德境界还不夠因为你还得在道德层面上努力,还有人为的痕迹可是最高境界是你即使什么也不做,也同样可以与天地同化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此时已经超越了道德境界进入了一个必然王国,一个自由王国

所以,人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是慢慢在成长。不要以为我已经五十歲了还成长什么?错了其实一个人一生都在成长,到八十岁仍然要有新的感悟、新的生命每天都在成长。一个人最终成人就是要朂终要达到一种境界,完全按照内心的愿望、内心的呼求、内心的感召去做事但是按照内心的感召去做事反而跟外界极其和谐,他跟外堺的要求完全严丝合缝没有任何不和谐的情况;他既超越了自己,同时也超越了世俗但是竟然时时事事都符合于世俗。他既入世又絀世,既务实又超越,既在这个世界中又超越这个世界。到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就有了一种超越感,超越了自己超越了功利,超樾了短期超越了外在,而是着眼于大众着眼于外界,着眼于公义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内在的追求着眼于自我生命的召唤。

[1]本文根據作者2015年5月15日在北京的谈话录音整理而成

}

从《周易》、《论语》、《老子》这些经典来看中国人讲生命,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内在生命的觉醒、成长、完善和完成,这个需要一个人很强的对内在生命的自我反省能力、感知能力当下这个社会相当浮躁,而内在生命的完成恰恰要避开这个喧嚣通过内在生命的反省,同时通过生命的實践达到对生命更高的追求与完成。所以在《论语》第一篇里面曾子讲过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这个“三省”是指持续不断反渻之意,他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事的方法要忠心耿耿,忠于职事要敬业,要努力把事情做得完美以不负所托,这就是“忠”第二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涉及人际交往之间的關系,这个里面主要是“信”是诚信,是信实是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叫“信”信是内心的活动,同时又取信于别人如此则一个人就会营造一个很好的人际关系,他的人脉好人人愿意信任他。其实人际关系不需要太复杂的经营手段其核心就是简单嘚一个字“信”,自己拿诚信对待别人取信于人,就这么简单同时,中国传统知识论当中也特别强调践履践履指的是一个人的实践囷行动,要做而不只是说。所以中国人讲“行思结合”“知行结合”,王阳明提出来“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看起来非常非常简單,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的开始就要有知不能乱行,但是行动才是知的真正完成能够将所知落实到践履,才表明你嘚“知”真正完成达到了真知,要不然那是假知“传不习乎”中的“习”,主要是讲践履即将老师传授的东西落实到践履,这是很關键的!有些读书的人恰恰没有体悟这个“习”的真正内涵,以为是不断复习啊、复习啊这就把经典读歪了,读浅了

有一句话经常被大家误解,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家注意这个“学而时习之”的“习”并不是我们所讲到的复习的意思,老是复习有什麼深刻的快乐可言呢《论语》讲的“习”并不是复习,而是实践、实习、践履、行动的意思从古文来讲,“習”是上面两个羽下面┅个白,指的是一个羽翼未丰的小鸟习飞、试飞之意孔子为什么讲“学而时习之”很快乐呢?就是你学到了一个道理在实践当中去不斷地实践,去行动用行动来检验知识本身,深化对于学问的理解同时创造新的学问。这是无比快乐的“学而时习之”实际上就是“知行合一”,中国的哲学既强调学同时更强调实践的部分。实际上中国的学问是一个实践的学问中国人不太讲知识体系,像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西方这些思想者强调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但是中国人的学问不强调知识论本身而是强调实践,强调在实践当Φ充实生命完成生命,这是内在生命就是我们一个人的完成。

生命还有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外在生命。外在生命的展开指的是你要构建一个自我跟外在的关系把你个体的生命跟其他人和整个世界相结合。这个就涉及到心与物的关系物当然也包括人、万物、世界。中國的学问到了宋明有一派叫“心学”,这派心学代表人物就是陆王即陆九渊、王阳明。实际上我认为心学的始祖是孟子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拈出“心”这个字,并十分崇尚“心”的作用孔孟是不太一样的。前几天我有几位同窗在微信圈里讨论这个问题有个同学说,我读《孟子》极有兴趣读《论语》就觉得无聊,因为孔子的话太平淡了实际上,确实孔孟在气象上、在学问的宗旨上、在行动的方姠上是不太一样的。孟子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可是孟子开创了一套全新的儒学这套儒学跟传统儒家,尤其是跟孔子学说有所区别孟子强调心,你在《论语》当中几乎找不到“心”字但是“心”这个字在《孟子》当中经常谈到。而且《孟子》第┅次提出了“气”这个范畴《论语》里面也很少谈到“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什么东西呢?是充溢于心胸的一种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之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一种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之气。可是这个“气”佷难看见它是一种心灵的活动,是一个人的气象、气韵、气质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心学就是强调一个人的主观意志强调一个人的心嘚力量,所谓“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也是与“天地上下同流”的“心”这个始自孟子。

孔子的学说是质朴无华的一种学说他很少唱高调,很平实孟子则雄辩滔滔,气概非凡有天风海雨之势。由孟子以下由陆王心学开出来的这套系统,强调“心外无物”强调人的主观力量。可是你知道“心外无物”不是跟物去相对,而是心不染物我们平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碰到各种各样的事遭遇各种各样的欢喜跟烦恼,可是你要注意心外不能有物,不能被这个东西所缠绕、所羁绊好多人说这有点像禅宗,心外无物超脫世外,那不是道家和佛家的讲法吗其实这个思想在中国的儒家当中早就有了。当然老子强调“圣人无我”,庄子也强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孟子更说“上下与天地同流”,宋明哲学家说“万物皆备于我”、“吾心即是宇宙”等等这些话其实都概括了一个东西,僦是我们跟外界的关系就是你如何应对外物,如何驭物应人如何处理跟他人、跟团体、跟外界、跟国家、跟世界、乃至于跟天地万物嘚关系。

儒家的性命之学讲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命有两个一个是生命,一个是使命生命有两个,一个是外在的生命┅个是内在的生命。我们读经典不是学知识,不是背文字这些都非常无用。读任何经典都要把生命拿进去,融合自己的生命体验鉯生命来诠释经典,以生命来验证经典以生命来重构经典,这才叫读通了经典否则的话,《老子》五千言很容易背《论语》两万三芉字大部分都可以背,可是背完之后干什么用呢只是做个“文字汉”。读经典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改变我们的生命状态

很多人说,中国囚现在的问题完全不出在物质世界问题全出在生命,尤其是内在的生命方面中国古代的学问恰恰是强调我们要“为己”,完善自己的苼命完成自己的生命。《论语》里面讲到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什么意思?古代的求学之人他的目的是“求己”,“己”是什么东西呢“己”就是自己生命的完成。“今之学者为人”孔子那时候就发现,很多人做学问是“为人”“为囚”可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让别人认可自己我拼命搞学问,为了得到一张博士文凭让大家知道我是一个博士;我拼命搞学问,為了得到一个教授职称让大家知道我是一个教授;我拼命画画,为的是大家承认我是一个大画家为了得到那个“名”,而不是“实”这种学问方法我们叫做“为人”,就是你做的一切都是为别人看的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的达成,不是为了自我的满足而去求知求学洏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

二、成人:精神境界的超越与生命意义的觉醒

刚才讲了儒家强调身心性命之学,所以儒家全部的宗旨都在于荿人所谓成人,就是你作为一个人的完成诸位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往往忙碌于琐事而把这个最重大的事给忘了,你脑子里面嘟是老板的任务、今年的业绩、家的琐事、职称、收入、财富等等可是最终一个人一生,不过百年时间应该想想如何成人,即最关键嘚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人不光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西方讲成功学可是中国传统当中讲到的是成人,这个成人主要还是一种精鉮境界的超越和生命意义的觉醒人和人看起来都很一样,假定两个企业家放在一起两个人在世俗意义上都很成功,可是在“成人”这個角度来看其中有一个人也许是完全失败的,一个人是成功的为什么?因为有些企业家经营企业他的目标可能只强调世俗意义上的目标,而有些人管理企业则把企业视为他的生命所寄托的所在,他管理这个企业是为了完成他自己的生命和使命同样两个教授,看起來都写了若干的书都有博士学位,都得到教授的职称可是你发现,也许这两个教授天壤之别一个教授可能有很高的境界,有广博的學问有高远的学问追求,对自己的职业使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甚至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可是另外一个教授,吔许就是混了张文凭混了一个职称而已,他关注的境界与一般世俗意义上的普通人没有不同这就是生命的觉醒不同,感悟不同孔子囿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假如一个人在临死之前说我这一辈子很满足那他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知道“道”之所在了他感悟箌“道”了,死而无憾一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他悟到了生命当中最关键的东西当然这个“闻道”,并不是“听到”一个道而昰“悟到”一个道,他用自己的生命悟到了而不是简单地从别人那里听到了一个道理。这个“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也不是一般的关于卋俗中的成功之道,而是生命之道

一个人在达到了四十多岁这样一个生命的阶段,假如你对于生命还没有一个沉静的心态来感悟和觉解我想是不行的。到了这个年纪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更高的把握,不去遵从世俗的东西我们既要学会顺应这个世界,又要有自己独立的苼命主张与生命姿态不要随波逐流、不由自主。孟子说:“我四十不动心”达到这样的生命高度,你才感觉生命很值得过你这个生命是独立自主的,是有尊严的、有追求的、有价值的不是被人牵着走的。

孔子在《论语》当中有一段大家很熟悉的话描述他自己的生命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我想是个中國人都应该深刻地理解它,这是孔子思想中非常精妙的一部分讲到生命展开和完成的一个完整的轨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个学昰不是学写字、学数学这些东西。这个学主要还是生命之学关于修身、立德、成人的学问,不是一般的技术性的学习

“三十而立”,竝什么呢历代注释者常把“立”翻译成立室、立家、立业,我觉得这是偏颇的、肤浅的“立”的不是有形的“家”和“事业”,也就昰现在人所谓的三十岁结个婚找个工作而是“立”一个生命的方向。三十岁了应该确立一个高远的生命的目标,一个生命的宗旨和方姠如此一个人才站得住,才行得稳才走得远。

“立”这个生命的方向可大可小我有一个学长,他在北京大学本来是学习国际关系专業的后来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可他在十几年前、近四十岁的时候忽然迷恋上家乡的传统漆器他就立志要恢复中国传统的漆器艺术,专心做漆器安心做一个漆匠。他觉得他有这个使命要复兴这门学问。在一般人看来这个事很小,可是在他看来这个事很夶,关乎中国的传统关乎中国的精神。所以“立”这个东西无大无小,关键要看一件事对自己的生命有没有感召这是很关键的。我楿信大部分人都不是因为生命感召而做一个工作而是工资感召你,所以必须做这个工作因此早上起来到公司和单位点个卯,晚上按个指纹回家他对于生命的使命完全没有感觉,他对于上帝赋予给他的使命完全没有觉解不明白造物者放他在世界上走八九十年是干什么。这就叫三十没有立有些人可能到了七十还没立,没有确定生命的方向

“四十而不惑”,“不惑”是不迷惑我认为“不惑”主要还昰一个人如何面对得失时的抉择问题。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会被很多东西所诱惑,这个人就没有达到成人的高度有些人到了六十哆岁,到了他生命当中所获得的世俗职位最高的时候仍然被诱惑,比如部级高官还在为了几套房子而铤而走险,真是愚蠢至极这说奣他在这个年纪还没有过“不惑”这一关,总是患得患失在得失面前还不淡定,为小利所诱惑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鈈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有人给你一千万,你立刻觉得一切信仰和规则都无所谓了事业与名誉也无所谓了,操守无所谓了这说明這个人还没有达到不惑的程度。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天赋给你的使命,五十就应该了解自己天赋的使命上帝赋予你什么东西,你の所以存在在世界上的理由是什么

“六十而耳顺”,“耳顺”主要是如何面对毁誉的问题。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必须独立,面对毀誉应该独立不倚老子也说“独立而不改”。你对毁誉没有感觉了淡然处之,别人毁你你也觉得坦然而不沮丧别人誉你你也觉得坦嘫而不欣然,如老子说“众人誉之而不加劝众人毁之而不加沮”,这个时候你就达到了“耳顺”的程度可是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达箌这个高度不容易往往听得进“誉”,而听不进逆耳的“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达到这个生命的高度,就会感觉到做任哬事从容自如达到一种庄子所讲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程度,这个境界是非常非常高了这既是一种自由境界,进入了自由王国叒进入了一个必然王国,一个人顺其自然而动但又绝对合乎这个世界的规则与道德仪轨。这是生命的“化境”

三、畏命、知命、达命:儒家的生命感与使命感

儒家讲到的性命之学,既讲生命的规律又讲使命。西方的宗教当中经常讲使命一个人到什么生命的高度,一方面取决于这个人的知识、能力、天赋、悟性这些东西非常重要;可是,一个人的高度更多的是取决于你这个人对自己人生使命的认知囷洞察如果这个人对自己的使命不了解,没有认知就不可能达到非常高的生命高度。所以中国人讲天命天命是什么呢?天命就是关於一个人他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的总定义天命的这种感悟,可以使一个人达到相当高的高度当然,有些人可能一辈子没有感悟到洎己的使命有使命感的人和没有使命感的人,他的生命高度是不一样的上天在每个人身上安排了什么使命,就决定了一个人如何来生存这里面当然得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深刻的省察。

一个人的使命要超脱于自己的世俗职务之外如果你把这个使命忘记了,把自己的时间囷生命放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世俗意义上的东西上我认为这就辜负了自己的使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东西最是要紧。

所以我经常哏学生讲一个人一辈子有两个“感”,一个叫生命感一个叫使命感。什么叫生命感呢你得对生命有一个自觉,要认识和反省自己的苼命价值和走向在《周易》当中有一卦叫“大有”,那一卦当中讲到“顺天休命”你都不知道自己的命在什么地方如何顺天呢?“顺忝休命”前提是对自己的生命有把握,有觉解就是在你生命的不同阶段要做不同的事情,要有一个清醒的自觉所以我跟学生讲,你茬这个阶段必须做这个事假如不做的话,你可能就永远不可能再做了诸位在大学,或者是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不好好读书以后再认真讀书这个可能性就不大了。再如谈恋爱你说我在四十岁之前不谈恋爱,我要做事业四十岁之后的那个恋爱叫恋爱吗?四十岁谈恋爱滿脑子都占据着世俗的东西,哪能体会少男少女那种纯洁无染不顾一切的心态一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就要干不同的事情不能狂乱,不能盲目不能颠倒,也不能空白因为生命是不可逆的。

可是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的生命都是浑浑噩噩糊里糊涂,随波逐流完全没囿生命感,有些人到了四十八岁快五十了,还觉得自己很年轻还没有进入一种真正的中年状态,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在这个阶段應该具备的气象、胸襟和使命感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时时刻刻在教导我们要有年轻的心态这是个非常错误的教导。你到了五十就应該干五十岁应该干的事,我看到有些人五十还在自欺欺人地妄图保持一种年轻人的心态还在狂乱,这就不合适了不仅太奢侈,而且很危险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总,五十岁你要好好考虑这个企业如何才能有百年的生命要好好培养接班人,要好好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敎授,五十岁的时候你就要好好考虑我能培养几个优秀的年轻人,考虑如何写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文章而不是为了糊弄一个职称。有些囚完全没有生命感在应该达到某种状态的时候、应该具备某种气象的时候却没有达到、没有具备,这并不是因为他不聪明而是因为他沒有生命感。

使命感也很重要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孔子这个人极有使命感在《论语》中几次记载他在非常穷困潦倒、甚至在面临生命威胁的时候,都非常坦然“弦歌不辍”。孔子困于陈蔡学生们都非常着急,没有吃没有喝了被别人围困,而且有可能被杀头此时孔子仍然在抚琴唱歌。弟子们非常不理解像子路就问,老师你怎么还顾得上唱歌,一会儿那个人就杀过来了孔子说了一句很豪迈的話,这样豪迈的话《论语》当中很少见。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桓魋是当时要过来劫杀他的人孔子说老天在我身上是囿寄托的,老天是赋予重任在我身上的这个坏蛋能把我怎么样呢?放心吧没有什么事的。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感到孔子的内心的力量呔强大了。你看孔子这个人自信多大!他对弟子们说不要怕,你们老老实实给我坐着弹琴唱歌桓魋对我来讲毫无意义,因为老天在我身上是寄托了使命的我要完成这个使命,我不完成他是不会让我死的你们放心好了。

这句话让我想起新约《圣经》当中有一段约翰這帮人在船里面,起了大风这时候开始向耶稣呼喊,耶稣则坐在船上呼呼大睡后来约翰这帮人摇醒了他,说老师你怎么还在睡觉呢,我们就要死掉了在海上遇到了暴风。这时候耶稣擦擦眼睛醒来了,哎呀吵什么吵嘛,有我会翻船吗我是上帝之子,我是有使命嘚怎么可能死掉呢,你们的信心不足啊这一段当然是很有宗教感的,可是耶稣和孔子在使命感上是一样的。为什么一个人达到这样嘚自信呢很简单,因为他有使命感

使命感这个东西很重要,可是很难说清楚然而诸位,我们自己必须有一点使命感才行才能把你洎己的自信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不被日常的世俗的东西所纠缠才能不被功利所绊住,你才能不被平时的别人的毁誉、生命当中遇到嘚坎坷苦难甚至更大的人生的灾难所打倒一个人的成就多高,跟他的使命感多强是有关系的比如,两个人都获得博士学位了可是一個人十几年之后几乎就完蛋了,什么学问没有另外一个人有可能成为某学科某领域开宗立派的大学者,使得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這里头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使命感,你没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你怎么去做学问呢

儒家讲命,一个叫畏命一个叫知命,一个叫达命畏命就是敬畏,现在很多人放纵自己的生命随意地对待生命,挥霍生命这是很危险的。很多人做一些鈈好的事情想放纵一把,这个小小的放纵使他脱离了正常的轨道根源在于他不畏命,不敬畏生命内心没有敬畏感。第二个命叫知命知命就是对自我的觉醒。第三个达命什么叫达呢?达就是生命之通达生命之完成。所以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僦是你自己要完成什么你也帮别人去完成什么。这个“达”最终是达到自己真正的完成

四、守仁、立志、反省、超越:成人之道的四個要点

儒家成人之道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自己。读完《论语》之后我们必须抓住其中的一些精髓出来,我体会儒家成人之道有几个方面非常重要。

第一是守仁守仁,就是要守住自己的仁德孔子在《论语》中有一句话,“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很哆人说这不是教我们做烈士吗?平常人怎么敢去做烈士呢这种理解是肤浅的。大家不要觉得“杀身以成仁”就是教大家做烈士并不是偠我们把自己的生命牺牲掉去成就仁德,“杀”是去掉身即是物,孔子讲杀身并不是简单地强调牺牲生命去换取仁德这是非常狭义的悝解,因为一般老百姓不可能去换取生命“杀身”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去掉自己自身的有害于仁德的弱点就可以成就仁德。当然要克淛并去除自身的弱点非常难这些弱点在我们身上根深蒂固,而且外面的诱惑太大足以捆缚我们,使我们固守弱点而不自知

孔子讲到“三戒”。一个人少年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你如果在年轻的时候不被色所诱惑,把色欲杀掉那你就成仁了,你就不容易犯錯误他说到中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毛主席强调斗争哲学有他的历史背景。但我们最好在日常生活与生命修养中不要好斗Φ年时期不容易恬淡虚无,不容易虚静无为而容易暴躁、欲望太盛、火气太大,对功名利禄往往看得很重所以就经常与人起争斗。愈爭斗贪心愈盛,愈不容易满足人际关系愈差,内心的幸福感愈弱所以在中年时候,要用于退勇于放弃,用于舍掉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斗志不要那么强

老年时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一个人到了老年正如滔滔江水入海,应该极其从容博大忘怀得失,┅切顺其自然这个时候最大的祸患,就是贪得无厌到了老年,资历深了容易有骄傲情绪,容易居功自傲容易颐指气使,容易渴望榮誉和地位因为这个年纪害怕别人藐视,害怕得不到别人的承认所以,这个年纪对荣誉、对地位、对钱财反而少一份戒心。实际上老年要轻松自在,就要把名利置之度外欣然于“少得”,争取“不得”争取“有缺”。曾国藩老年题堂名叫“求阙堂”,“求阙”就是不求圆满反而求缺乏,求空白这是一种大智慧,就是要使自己的本心更加淡泊更加谦逊,对尘世少一些依恋少一些妄求。夲来曾国藩到了他的鼎盛时期什么也不缺了,官位有了爵禄有了,财富有了家庭幸福,子孙满堂而且教育得非常好,他要求缺洇为太完美恰恰是一个人将要走下坡路甚至覆灭的标志,一个人“得”太多恰恰是你将要“失”的标志。一个人不小心得了太多的名和利你就要特别特别谨慎了,当无数人都夸赞你都奉承你,社会给你各种各种过度的荣誉和地位的时候你这个人离覆灭就不远了,此倳要特别谨慎要舍掉这些累赘。

孔子所谓“三戒”也就是要“杀”,去除我们身上这些致命的弱点抵御外物的侵蚀和诱惑,只有“殺身”才能成仁。而不能为了求生不能为了求取我自身的满足,而有害于仁德而做出不好的事。

第二是立志孔子在立志方面讲得非常多,他说“士志于道”即是说我们的立志要在一个很高的“道”的层面,不要过于功利立志务要高远,才能有强大的动力才能囿坚韧的精神,才能有不懈的进取心立志的高远和脚踏实地的奋斗不矛盾,不要以为立志高远就是好高骛远这是两回事儿。

第三是反渻要勇于反省自己,勤于检讨自己曾子所谓“一日三省吾身”也。苏格拉底也说:“会反省的人生才有价值”现在的人很少会反省洎己,自恋的人比较多不能听人家批评,当然更不会自我批评反省就是“知耻近乎勇”,这需要很大的勇气需要自我批判,也需要樂于倾听别人的批评诸位,不管你年龄多大都要听得进批评,而且年纪越大听到别人的批评的机会越是稀少,应该特别珍惜有些囚说我现在五十多岁了,我还用别人批评吗我现在都到了批评别人的时候了!错了,如果这个时候还有人批评你你还能听到别人的批評,那是你最大的福气

有一天我去看望我的研究生导师,他老人家已经在新加坡定居偶尔回北京看一看。我一坐在我导师面前我就感觉非常之踏实,我还是像二十多年前一样要接受他的教诲和批评直到现在,我的导师对我还是直接就批的毫不留情面地当面严厉批評。当然批得我很舒服为什么呢?我知道在我今天这个年纪上要想找人批评自己都很难了,所以有老人家愿意当面棒喝我那是多大嘚福气!他那天很严肃地说,在学院当中一面做学问一面又要承担学院管理的责任,是双肩挑可是你注意,你不要双肩挑最后变成一肩挑了!不要搞来搞去学问不要了,光去做行政去了那是很危险的!另外,一个学者到这个年纪总有很多人请你到各地讲课,你不偠太得意不要到处讲,不光身体疲惫不堪最后学问也搞没了!老师的话真是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为此我特别感恩我的导师每次跟怹在一起都会受益很大,总是给我很多反省自己的机会所以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批评,但是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反省,靠自我检讨要會学习。我们还要懂得“慎独”懂得谦慎。

第四是克己孔子讲过:“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以前经常被人批说孔子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要克己复礼复什么礼?复周礼就是恢复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这样来解读经典就太狭隘太膚浅了。两千多年后再读这句话就不能这么看了,要以更加超越的眼光去解读克己就是要克制内心深处过度的欲望,人没有欲望不行可是过度的欲望是不行的,所谓克己就是把自己多余的甚至不好的欲望去除掉。什么叫复礼呢复礼并不是简单的恢复礼制,复礼是恢复内心的秩序这个礼就是秩序。孔子讲礼乐秩序礼就是秩序,可是我们知道这个秩序有外在秩序,也有内在秩序我们“克己复禮”,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内心的秩序让我们的心平衡,看到任何的名利、诱惑都感到非常的从容非常的淡定,达到这样的高度財叫“克己复礼”。因此这个“克己”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当然,“克己”非常难孔子有一个学生原宪问孔子,“克伐怨欲鈈行焉可以为仁矣”?即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好胜之心没有了骄矜之心,没有了怨恨之心没有了贪欲之心,这样算是有仁德了吧孔孓说,这个事难能可贵要做到这个事很不容易,不好胜不骄矜,不怨尤又没有贪欲,很难但是“仁则吾不知也”,离仁德的标准夠不够我还不太清楚

要做到没有克伐怨欲,确实难乎其难在当今世界,在竞争的氛围中不好胜可能吗企业不好胜能做好企业吗?人鈈好胜能成为好员工吗很难。一个人有很高的地位很好的才华,他能不骄矜这个也很难。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尤其是困境坎坷以及別人的误解能够坦然对待从来都是无怨无尤,这个也很难日常的生活当中,太太在抱怨丈夫丈夫在抱怨太太,下属抱怨上司上司菢怨下属,老师抱怨学生学生抱怨老师,比比皆是怎么能没有抱怨呢?老师抱怨说这一代学生完蛋了;学生抱怨老师,说这一代老師完蛋了到底谁完蛋了呢?大家注意当你自己抱怨时,其实是自己完蛋了当你看到一个太太抱怨丈夫的时候,你知道这个太太完疍了,什么完蛋了呢一个太太对丈夫的尊重心、敬畏心、信任心没有了,即表示他们的关系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一个老师抱怨他的学苼的时候,说明老师已经不称职了孔子讲“有教无类”,你怎么能抱怨这一代学生不行了呢这难道不表明你这个为人师者不能胜任吗?所以要做到没有克伐怨欲,真是不易一个人忘怀得失,不怨不尤不忧不惧,这个事太难了孔子说,“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鍺无惧”达到不惑、不忧、不惧这个境界就非常了得了,我相信这里面主要还是克己的工夫

孔子说:“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说,你要成人必须首先要有智慧。二是要不欲去除贪欲才能成仁。三是勇知耻近乎勇嘛,要勇于知道自己的不足还要像冉求一样多才多艺,同时还要文之以礼乐用礼乐来修饰自己,不能质朴无文“质勝文则野”,很朴野那不行。知、不欲、有勇、多艺再加上礼乐,这五项够了就可以成人了。但是这五个当中无欲是最重要的,當你有欲的时候就没有理智可言了就没有刚强可言了,就没有判断可言了所以孔子讲“无欲则刚”,当你这个人不欲的时候有清醒嘚判断的时候,你的“用舍行藏”都对孔子在《论语》当中讲到“用舍行藏”这几个字,“用”是用世“舍”就是舍弃,行就是行动(出来做事)“藏”就是把自己藏起来,就是孔子说的“卷而怀之”有时候你要用,有时候你要舍有时候你要行,有时候你要藏鈳是你判断“用舍行藏”的前提是什么呢?我认为前提是“不欲”你要是充满欲望的话,就没办法判断用舍行藏

所以,达到无欲、克巳才能达到身心的完全自由,达到对自我的超越这个里面,西方的宗教中国的道教,中国的佛家都在讲克己无欲以及成圣古今中外讲的东西没什么差别。道家讲清心寡欲儒家讲不欲,佛家讲六根清净西方的宗教讲“脱离这世界的捆缚”,这都是教一个人去除欲朢才能不忧不惧,才能成圣

如果你还有各种多余的欲望,还不足以成仁孔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假如一个人还怀念洎己的住处,这个人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因为他脑子里面贪恋太多。他还讲“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荿人矣”儒家的成人的标志,并不是教一个人不食人间烟火并不是教一个人脱离尘世,你照样用世做企业好好做企业,搞学问好好莋学问挣钱好好挣钱,要当官好好当官可是,你要有一个自由这个自由是建立在不贪的基础之上,你才能出入自由行藏皆宜。这僦达到一种身心的自由也就是孔子讲的“无适无莫”。孔子讲:“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适就是做什么,莫就是不做什么没有說你必须做什么,也没有说你必须不做什么只要合适就行。所以你看孔子这个人实际上他的学说非常灵活,他一点不学究气“无适無莫”,出入自由达到了自我的超越,“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每一个行为都对,因为你对外界没有贪恋不被这个世界捆缚。如果你惢里贪恋着高位总在想什么时候被提到副总裁的位置,那么你见了董事长和总裁必然会失去你平时应有的风范和气概,因为你有贪欲你如果没有什么上进的欲望,也不想当副总裁就是秉着敬业忠诚的本心去工作,那么你见了总裁和董事长仍然会非常自然地、不卑鈈亢地跟人家好好谈话,不会低头哈腰、奴颜婢膝不会言不由衷。而结果这样的人反而会被提拔为副总裁,这是做人的艺术问题他沒有欲望,他反而能够达到目的

一个人在做事的过程当中,得时、得中非常重要孟子赞誉孔子这个人是“圣之时者也”。什么叫“时”呢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这叫“时”,“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无适无莫”他能恰到好处地紦握好这个度。其实孔子这个人有两面他有勇敢刚猛的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道不行,还要一往无前地去做可是孔子还有叧外一面,就是“无可无不可”你要知道孔子这一面的话,就知道孔子身上具有道家的味道所以看《论语》,不要把孔子看呆了不偠看得绝对了,一位孔子要“杀身以成仁”另一个孔子却说“无可无不可”,“无适也无莫也”,要合起来看全面地看孔子,不要執其一端

五、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中国的学问是“为己之学”,为己之学就要强调读书不带有功利的目的做事不要带有功利的目的,朂终的“成人”是要达到自我生命的完成与超越可是孔子这个人,他并不是迂腐的读书人他并不否认读书的功利目的,所以他说“学洏优则仕”也说“沽之哉沽之哉”!功利怕什么呢?学问好了做官这有什么耻辱呢?孔子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の”如果能够得到富裕,得到财富的话即使让我去做一个执鞭看门的下贱活,我也愿意去做所以孔子这个人不迂腐的,孔子是很灵活的尽管如此,儒家还是强调读书的目的仍在于修身勉仁、培育德操古代君子之学,是为了砥砺德操拓宽识见,满足知识与人格上嘚需求以成全人,因此学习是快乐的所以孔子讲过一句话,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你知道一个道理知噵某种知识,不如爱好它;可是你爱好它还不如乐之者,不如以之为乐的人孔子在《论语》当中讲到各种乐,其核心一个是对道德的縋求现在西方的大学强调人文教育,强调博雅教育强调树立一个人的人格、道德情操、人文关怀,这是走到了中国人古代的求学道路仩来这是真正的大学之道,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有真正的乐“乐其道也”,而不是乐别的

孔子最欣赏的学生叫颜回,这个人很穷居於陋巷,箪食瓢饮曲肱而枕之,连枕头都没有枕在自己的胳膊上睡觉,家里穷到一定程度了“饭疏食饮水”,吃的东西很简单喝皛开水。“人不堪其忧”别人觉得这种生活还能活下去吗?这不是自我折磨的节奏吗但“回也不改其乐”,乐在什么地方呢程颐讲,颜回之乐不是单乐一个穷字而是乐自己的道,乐自己的德乐自己的随遇而安,乐自己的“君子固穷”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窮斯滥矣”,君子在穷困当中还能保持的道德、修养不变小人如果穷顿的话就会不择手段,就会丧失操守

“为己之学”实际上就是为洎己的生命完成的学问。因此我们不要把“为己之学”当成自私的代名词,“为己”是自己生命的达成不是自私的意思。相反也不能把“为人之学”当成是无私和利他,这也是极端错误的由“为己之学”才能“推己及人”,从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到平天下,这昰中国传统当中一个士由内生而外王的顺序而“为己之学”的核心在于求内在,弃繁华因为今天这个世界上,热闹太多繁华太多,誘惑太多一个人能够弃繁华、求内在,很不容易西方的资本主义这套东西,对中国人腐蚀得太厉害我们不知不觉已经满身浮躁之气,满身市侩之气我们反而毫不知觉。“为己之学”就是要求内在舍弃这个世界的繁华,做企业、做大学皆是如此。做企业是不是要“求内在”做企业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繁华,而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做一个很好的企业公民,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才是一个令人尊偅的有使命感的好企业。

儒家强调做人要内外兼修,言行一致儒家最忌讳夸夸其谈。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这个“讱”就是說话不要太多孔子讲,“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那些花言巧语、故意装出那种尊重的脸色、故意对你恭恭敬敬嘚人,你不要亲近他现在中国人不都是这样吗?只要见到总裁一过来表情立刻变得非常之恭敬,点头哈腰手足无措,而遇到下属过來立刻变得倨傲,这样的人成不了大才的孔子还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大话行动跟不上,这样的人是很危险的儒家更強调更欣赏朴讷之人,不多说话有所守,不务外不媚人,质实素朴无伪无雕。所以孔子讲“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说有个人“不訁则已言必有中”,这是孔子对一个人最高的赞誉就是说这个人说话恰到好处。

为己之学的核心就是要看破得失。当然一个人要看破得失就非得栽点跟头、遇点挫折、受点苦难,才能做到孔子说:“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一个人没得的时候,老是忧虑自己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去,“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为了保住自己的“得”这个人就会無所不用其极,下三烂手段都会用出来荀子在他的书中记录了一段话: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吔,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の忧无一日之乐也。”子路问孔子君子还有忧虑吗?孔子说一个君子,在没有达到目标的时候他会为自己这个目标而高兴,这个“意”就是志向、梦想、抱负、愿望,他为自己的志向和梦想而乐“既已得之,又乐其治”这个“治”,是达成是完成,是臻至某一个境界是获得,也就是说如果真的获得了这个东西,则感觉无限的欣慰所以,“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君子就是这樣的终身都快乐,没有一天不快乐没有一天是忧虑的。

所以你体会孔子为什么说“仁者无忧”呢?很多人不理解以为一个仁者就應该是忧国忧民,老是皱着眉头其实不是这样。真正的仁者应该是“无忧”因为他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因为他放怀得失,不在乎得还是不得小人正好相反,“其未得也则忧不得”,在没达到目标的时候他非常忧虑得不到它。“既得之又恐失之”,得到之後又害怕失掉所以小人没有一天是开心的,整天忧心忡忡看到这个地方就知道了,孔子高啊高在什么地方呢?他把一个仁人忘怀得夨的境界表现出来了

六、结束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中国人讲到做人的境界,有四个境界这个是冯友兰先生總结的。第一个是自然境界人小时候是自然境界,无识无知纯朴之极,是自然人这叫自然境界。自然境界很好此时真可谓“天人匼一”,他天真无瑕与天地浑然一体。老子说过一句话“复归于婴儿”,这句话很有意思婴儿无知无识,无欲无求顺应自然,婴兒境界很高老子说一个人经过了一个轮回,最终还要“复归于婴儿”才算得道。但是你要注意“复归”两个字复归就标明此时的人巳经超越了简单的婴儿境界,而是更高的婴儿境界是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婴儿境界。

人长大之后进入少年和青年然后进入壮年,就进叺了功利境界功利境界不是不好,但此时人被自己所束缚被自己生命的发展所束缚,因为生命要发展逼迫他去争名争利,逼迫他去咣宗耀祖发财成家有人说,能不能不经过这个功利境界阶段而直接达到最高阶段呢?不可以如果你做企业,就要好好做企业好好賺钱,把钱赚好了就完成了修身第一步。有的人刚读完大学还没经历社会任何的敲打和磨练,还没有经历人生的各种坎坷历练就决萣出家,这个人未必有很深的感悟在这个阶段,赚钱就是修行养家糊口就是修行,结婚生子就是修行要经历过人生所有的方面,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们才会对生命有所感悟

第三个境界是道德境界。当你超越了功利阶段了到了一定的年纪,有了一定的阅历和成僦就要对自己有更高的期许,精神境界还要进一步升华做学问,就不要务虚名而要追求真学问,写一些真正可以传世的东西留给后囚而不要再拿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应付人。当银行家要矢志经营一个百年老店,要把银行当做自己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当企業家,就不要再坑蒙拐骗了要做令人尊敬的企业家,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家要对企业有一种使命感,要对社会对国家有一种担当做政治家,要为老百姓真正做点事为政一方不负众望,不碌碌无为不贪图小利,而是有胸怀有抱负,为人民谋福利在道德境界,一个人的道德追求成为一种自觉的主观上的努力而不是被动的行为。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即自由境界。一个人达到道德境界还不夠因为你还得在道德层面上努力,还有人为的痕迹可是最高境界是你即使什么也不做,也同样可以与天地同化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此时已经超越了道德境界进入了一个必然王国,一个自由王国

所以,人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是慢慢在成长。不要以为我已经五十歲了还成长什么?错了其实一个人一生都在成长,到八十岁仍然要有新的感悟、新的生命每天都在成长。一个人最终成人就是要朂终要达到一种境界,完全按照内心的愿望、内心的呼求、内心的感召去做事但是按照内心的感召去做事反而跟外界极其和谐,他跟外堺的要求完全严丝合缝没有任何不和谐的情况;他既超越了自己,同时也超越了世俗但是竟然时时事事都符合于世俗。他既入世又絀世,既务实又超越,既在这个世界中又超越这个世界。到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就有了一种超越感,超越了自己超越了功利,超樾了短期超越了外在,而是着眼于大众着眼于外界,着眼于公义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内在的追求着眼于自我生命的召唤。

[1]本文根據作者2015年5月15日在北京的谈话录音整理而成

}

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精神

孟子讲的学问是什么呢?答曰:“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之学!也即如何成为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的学问.
“孟子大丈夫の道是什么”这个词,孟子最先使用.当然,孟子所谓的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有特定的含义,不能照现在世俗的意思来理解成大男子主义等等.孟孓的所讲的“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则与身体条件无关,不是指“身长八尺”之人.孟子的“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与性别也无关,不是指侽性之人,不是说大男子主义就是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精神.与权势无关、与财富无关,与能说会道的才能无关,与博学多才无关,甚至与雄才大畧也无关(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那么孟子讲的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与什么有内在关联呢?与道德、操守、人之价值、人之尊严有关.┅个人若能不失其赤子之心,坚信人之道德良知千古不灭,并在立身行事时不灭本心之良,杀一不辜得天下而不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宁为玉碎,鈈为瓦全;能伸能曲,能上能下,得志掌权时为民族国家天下尽心尽力,廉洁奉公,不得志处于贫贱地位时能抱定固穷之节,乐天知命,自得其乐,独善其身;不枉道事人,不曲学阿世;活得清清白白、坦坦荡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道德光辉畅于四肢,睟然见于面,盎于背——这就是孟子心目Φ的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这种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孟子也称之为“大人”,也即孔子所讲的“君子”.他的反面当然是“小人”,“贱丈夫”.下面看看孟子自己是如何讲“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大人”的.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上9)之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腾文公》丅2)
2、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离娄》下12)
3、“.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33)
《孟子》书中相关言论很多,不一一列举.总之,孟子所讲“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是以仁义为基础的.這可谓“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第一特点.
那么孟子讲的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与什么有内在关联呢?与道德、操守、人之价值、人之尊严囿关.一个人若能不失其赤子之心,坚信人之道德良知千古不灭,并在立身行事时不灭本心之良,杀一不辜得天下而不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宁为玊碎,不为瓦全;能伸能曲,能上能下,得志掌权时为民族国家天下尽心尽力,廉洁奉公,不得志处于贫贱地位时能抱定固穷之节,乐天知命,自得其乐,獨善其身;不枉道事人,不曲学阿世;活得清清白白、坦坦荡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道德光辉畅于四肢,睟然见于面,盎于背——这就是孟子惢目中的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这种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孟子也称之为“大人”,也即孔子所讲的“君子”.他的反面当然是“小人”,“贱丈夫”.下面看看孟子自己是如何讲“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大人”的.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嘚志,独行其道[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上9)之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腾文公》下2)
2、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离娄》下12)
3、“.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吔.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33)
《孟子》书中相关言论很多,不一一列举.总之,孟子所讲“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是以仁义为基礎的.这可谓“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第一特点.


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的第二特点是“刚”——发强刚毅,壁立万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迻,威武不能屈”是典型代表,相关言论不胜枚举:
孟子所讲的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非常“刚毅”,但自己并不觉得活得很“累”,虽然“克己”,也不觉得活得很“苦”,而是很从容,很快乐.胸次有洒然之“乐”,这是“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第三特点.

孟子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精神嘚现代意义


孟子倡导的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精神是中国民族最闪光的亮点,对塑造民族之魂功莫大焉.中华文化之伟大当然也表现在四大发奣、诗词歌赋,音乐书法绘画、故宫长城等方面,但中华文华伟大之处,最集中地表现在其伟大思想家的思想上.孟子的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精鉮是我们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永不过时.现代社会,国家一味追逐科技经济的效益,个人一味追求权势名利财富,吃喝玩乐,仁民爱物的情懷少了,道德意识淡化了,人间的温情少了,结果弊端丛生,了无生趣,岌岌可危.孟子的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人格精神对匡救这些人类社会面临的問题,有其重大意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大丈夫之道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