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宝宝怎么矫正发音?

助听器机构的热心肠小妹妹推荐了一个聋儿,咨询语言康复问题,这个孩子快5岁了,双听力损失108-103,属于重度耳聋,从小就佩戴助听器,还能学会说几个字,现在听力下降得很快,又做了一次检查,查出了前庭听力神经问题,意味着孩子在高频音区什么都听不到,需要做人工耳蜗。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因为高额的耳蜗费用,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孩子尚未发育完成的语言能力面临退步。

重度的耳聋是语音矫正的重灾区,尤其是高频音损失,纠正起来真是难上加难!

对于一个还未学会说话的孩子来说,耳聋的影响太大了!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落后,而且还有认知和心理方面的不同。

1、失去听力还会失去什么?

失去了听力,孩子大脑发育就会缺少一种信息来源,听觉中枢到语言中枢的信号得不到联合刺激,大脑在未来的发展中,某些相关神经的生长就会停滞,进而影响了认知发展,带来理解缺陷。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脑里专门处理听觉信号的区域,可能因为长久不用而萎缩、退化,越到成年后,这种退化越不可逆转或补偿,因为其功能可能被借用或替代,比如习惯使用使用手语交流思考,习惯通过视觉使用文字或读唇来理解沟通。

因此对于这个快5岁的聋儿,父母补习要清楚错过补偿听力最佳时期的后果,即使成年后再补偿听力,可能也要面对一些终身遗憾!

聋儿听不到声音,缺乏有声环境和言语的刺激,失去了对声音进行感知、分辨、记忆、接收、存储的多种能力。在最关键的1~3岁内,失去听觉,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语言启蒙期,无法学会说话。失去听力和语言,孩子的认知发展,学习能力都会受到影响,长大后都会形成自卑、孤独等负面人格,未来的生存都会成为难题。

十聋九哑的另一个影响,是因为聋人家庭中不但有遗传性耳聋的因素,还会影响下一代,有些宝宝因为父母是聋哑人,家庭环境缺少语言信息的刺激,造成宝宝语言发育受限,或发展缓慢。

3、为什么听障语言障碍者带了人工耳蜗还不会说话

聋人从幼儿时听不到父母的发音,也听不到自己的发音,也就失去了模仿语言学习的双重通道,语言学习有一个重要的聆听期,这是幼儿语言启蒙的一个重要时期,一般会持续几个月的时间,聋儿因为听不到,就会完全错失这几个月的语言启蒙发育。如果先天耳聋的宝宝,到七八岁甚至成年后才作人工耳蜗进行听力补偿,这时他们想要像正常人说话,就必须进行干预训练,以弥补语言发育时期错过的各种语言发展要素。

4、为什么别人听不懂听障语言障碍者说话

聋人错过了重要的语言发育关键期,想要重新获得语言能力,会面临很多困难,不接触聋儿,常人是无法切身体会到,教他们学习语言的难度,更无法感同身受的体会他们内心的痛苦!没有办法辨别声音,没有办法学会发音,即使学会某些字词,也无法像常人一样形成有情感、有节奏的口语。因此,很多聋儿在进行语言矫正时,说话显得音调刻板不生动,节奏呆滞不灵活,如同机器人说话一样。

语言是最高效的沟通交流方式,对个人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学习成就,收入水平,影响着社会地位,幸福指数,很多聋人和我们智商一样,能够有一技之长,但是因为缺少语言能力,往往只能从事简单机械劳动或农副产品等低端行业,对于他们来说,重新获得语言能力,像正常人一样开口讲话,一定会改变前途命运,走出一条阳光大道,实现光彩人生。

}

  戴耳蜗的听障宝宝上正常人幼儿园好吗

一、家长良好的心理状态。 家长的情绪、态度直接影响着听障儿童的身心发展。在得到孩子失听的诊断后,明智的家长一般都能较迅速地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正确地面对现实,在医生和康复部门的指导下,参照正常儿童听力、语言发展的情况,为听障儿童制订切实可行的康复方案,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措施,以便定期检查效果,改...进训练方法。 要在耳科医生指导下,为孩子选配助听器。这项工作做得越早,效果越好。有一个听障儿童,四个月时经脑干测听,听力损失分别高达95dB和100dB,属极重度耳聋。由于立即配戴助听器,自然地养成了聆听的习惯。长期的适量的声音刺激,提高了他的听力水平和辨别语音的能力。他5岁时,配载助听器听力可达56一70分贝,属于中重度的一级重听,能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虽然由于对j、q、z、c、s等辅音的分辨较差,说话时吐字不大清楚,但四声正确,说话能使人听懂,还会演奏电子琴。由此可见,及早选配助听器对孩子的语言康复意义重大。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质量较好的助听器,并学会使用和保管助听器的方法,经常检查儿童的使用情况,及时更换电池。 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听障儿童语言康复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教学和训练。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求家长付出时间、辛艰和耐心,还要求家长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懂得一些语音学、语言学的知识,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和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 (一)利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来提高孩子感知语言的能力。说话时口形的转换、声带的振动、面部肌肉的张驰以及说话人的情绪、手势体态等等,都可以提供交流的信号。因此听障儿童可用视觉和触觉来弥补听力之不足。镜子是教学中简便而有效的工具。从镜子中儿童既可看到成人的口形,又可看到自己模仿的口形,及时矫正。小纸片、手也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有些声母的发音部位以及相互间的区别,外部口形看不出,如g、l;d、r等,可让孩子一手放在家长的喉部,一手放在自己的喉部,感知发音时喉部的振动。也可用小纸片或把手把在嘴前,感知发音时有无气流。这些都是教学中极为简便而又有效的方法。 (二)结合实际,让孩子从体验中逐步理解语言,听力正常儿童的语言是在与成人的不断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特定情境中,经过成人语言的多次重复,婴儿逐步懂得了某些词,开始能用动作作出反应,然后才慢慢地学会了说。听障儿童语言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家长要抓住一切机会让孩子逐步领悟词语的意义。有的家长对孩子在家里利用一切活动教给孩子生活起居用语,节假日带领孩子外出游玩,探亲访友,让一切可以接触到的人都参与孩子的交往中来,在丰富孩子生活经历的过程中发展语言。 (三)利用文字教孩子说话。文字是语言的书面符号。听力正常的儿童是通过听先会说话,再学认字的。而听障儿童学习认字要比听懂(看懂)、会说容易得多。因此需要依靠文字来学习语言。有的家长给家中的器物、用品贴上相应的文字标签,孩子在长期接触中自然地就懂得了这些词语的意义,从而领悟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文字符号。在此基础上学习文字的发音,学习口头语言就会容易一些。许多能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大多较早就学会了认字,有的在人小学前已能认识近千个常用汉字。提前识字带来了提前阅读,这些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喜爱读书的习惯。许多听障儿童进入普通班级后也能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这与他们喜爱读书是分不开的。 (四)与教师积极配合。当孩子进入康复中心、普通幼儿园或普通小学学习时,家庭教育就应以康复中心,幼儿园、小学的教育为中心,积极做好辅助工作。家长要向教师主动反映孩子的具体情况,了解教学要求,需要家长辅助的内容以及教学和训练方法等。可利用每天接送孩子的时间经常和教师联系、交流来做好这项丁作。家长如能熟知孩子每一阶段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及其要求,帮助其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对孩子的学业进步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纠正发音的软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