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长大后不愿和父母沟通?

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活泼可爱的幼儿园小朋友,再到调皮捣蛋的小学生。
虽然孩子在不断长大,但在父母的心中:孩子还是那个愿意乖乖跟自己分享事情的小孩。
青春期到来,孩子变得叛逆、不听话,一到家就关上房门,不愿再向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绪、想法和生活....

为何青春期的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呢?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却不平衡的阶段,内心充满各种矛盾与冲突。

生理上的快速成熟让孩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得到像父母一般的社会地位、信任和尊重,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尚未成熟。

若父母们没有及时调整与孩子的沟通、互动方式,便容易出现亲子沟通不畅的状况。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再跟父母袒露心声?

既然不被理解,便没有倾诉的必要

当孩子抱怨读书很辛苦、作业太难时,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不重视学业,怠慢学习影响升学,听到孩子抱怨就着急,想立马扭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进行说教、规劝。

“还不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听课 ”

“读书哪里有我们工作辛苦 ”

“啥都不用你操心,净读书就好了,有什么辛苦的!”

这些话,不仅没起到积极作用,反倒让孩子感觉父母不理解自己。

内心真实的感觉被否定是一件很难受、很委屈的事情,当孩子多次不被理解,慢慢地便不愿再把真实想法展现在父母面前,父母也错失了许多与孩子深入交流的机会。

挫折教育,打压孩子的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谦逊、低调,不少家长也深受影响。

当看到孩子学习进步、习得新技能等突出表现时,虽然内心高兴,但担心孩子骄傲自满,就会说一些挫败孩子的话,让孩子“保持谦虚,不要骄傲”。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不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毕竟高兴的事情跟父母说了,都会被“泼冷水”,不高兴的事情跟父母说了,不是自找难受吗?

只关注学习,成绩就是一切

社会竞争、生存的压力让父母们深感学历的重要,难免有意无意中向孩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过分关注,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

若父母对孩子未来过分焦虑,对学业看得过重,每次谈话、聊天都是围绕学习,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其他需要。

这样不仅阻碍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只关心自己的成绩,并不关心真实的自己。长期下来,孩子便不再愿意敞开心扉。

如何让孩子重新愿意与父母交流?

若想一个人诉说心事,先要做一个及格的倾听者。

在孩子抱怨时,先不急着下定义,也不急于判断对错。不妨先多倾听,先了解情况,明白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想法,若父母能够耐心听听孩子倾诉,既给了自己机会去看看孩子内心的想法,也让孩子有个空间去展现自己内在的想法。

当满足了孩子被倾听、被尊重、理解的需要,今后孩子再有烦恼,也更愿意向父母表达。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心理学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

在市政协民生协商平台“有事好商量”2021年第一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托起明天的太阳”中,“加强家庭建设,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港湾”是位列第一的重要议题。

市政协委员、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戴秀文主任应邀担任节目嘉宾时在讨论中提出,“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从出发点看,家长总是爱孩子、为孩子好的,但从效果看孩子却不一定能理解、接受,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对孩子非常重要,但理念方法不对,结果将事与愿违,甚至亲子关系已经成为目前引发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见,当合格的家长真是一门技术活。

怎样才能避免因亲子关系引发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呢?从家庭教育常见误区看,有三点建议与家长朋友们分享。

一是要懂得教育与成长的规律。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未成年人来说,承受能力是慢慢养成的,所以任何熬夜学习、过度报班等拔苗助长的行为都是无效或短期有效的,最终挫伤的是孩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是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成为自己。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无须攀比,作为家长,应当引导孩子自我认知,帮助孩子发展长处与特点,做最好的自己。扬长避短比取长补短更有实际意义。

三是家长要学习情绪管理,家长的焦虑、急躁等负面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家长沟通?

当孩子不愿再和父母沟通,一定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TA就意识到“我说的话不重要”。失望多了,孩子自然不愿再开口了。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看看孩子们的视角,是不是这些地方出了问题。

●理由1:不关心我内心的想法

“爸爸妈妈为什么就是不明白我到底需要什么,为什么他们就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我?我为什么要顺着他们规划好的路线走下去?”

●理由2:似乎只有大人的事儿才最重要

“爸爸妈妈似乎对于我的事情不以为然,好像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工作,只关心自己的事情,我们的事情在他们眼里都不值得一提。所以我的烦恼,我的顾虑也没必要跟他们说,说了他们也不会重视我,安慰我,反而会责骂我,嘲笑我。”

●理由3:对我提各种要求,自己却都做不到

“为什么有些事情连爸爸妈妈自己都做不到,却总是要求我一定要做到,我们看到父母犯的错,给他们指出来,还会被误解为顶嘴,他们总会吼我,觉得这就是在教育。在他们眼里,好孩子似乎就是要什么都听父母的。”

●理由4:没耐心听我的真实想法

“我根本没法跟爸爸妈妈沟通,他们就像听不懂我的话一样,对于我的意见熟视无睹,总觉得我还小,说出来的话很荒谬,都是借口,都是无理取闹,他们还喜欢独断专权,很多时候不征求我的意见,也从来不听我的解释。”

●理由5:跟我“聊天”,话题只有“学习”

“爸爸妈妈除了给我买衣服穿,买吃的之外,话题永远都是学习,没完没了的问我最近学习咋样,这让我很烦躁。”

●理由6:用冷冰冰的大道理代替心贴心的交流

“每次我鼓起勇气想跟爸爸妈妈说一说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可是他们听完总是会啰里啰嗦一大堆道理,摆出大人的姿态,居高临下的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我。除非我赞同了他们的观点,才会不再说下去,否则会一直说不停。根本没有平等的交流,我怎么可能真实的表达自己?”

●理由7:用发火代替平心静气的教育

“那天刚开完家长会,爸爸回家劈头盖脸狠狠地批评了我。其实,我每次考得不好,或者在学校里犯了错误,我都已经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了,如果爸爸妈妈可以心平气和的跟我沟通,我一定会改的。”

01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家长们太喜欢做主包办,劳心劳力的结果却往往是不被理解,甚至还要被埋怨。家长们往往忽视了一点,他们自以为是的替孩子考虑,实质上是一种对孩子选择权利的剥夺。

家长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孩子的“安排”很多时候确实是捷径,可这种未经孩子认可的捷径恰恰不是孩子们需要的。家长一定要记住:“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要交流不要专制,要沟通不要独裁”。

02 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

有研究表明,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是最能够体现平等原则的沟通手段。

有些家长觉得这很难,其实很多家长与孩子“交朋友、平等对话”的目的,还是要教训孩子,还是要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复制、粘贴到孩子的脑海里。他们应该有形成自己独有价值观的机会。家长与孩子交朋友,首要目的不是去影响、教育,而是要理解、倾听。 

03 多夸孩子,赏识是教育的一部分

赏识教育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家长自身。孩子能否做出值得赏识的事,需要家长以正确的价值观加以引导;同时孩子正确的行为能否第一时间得到最及时的赏识,更需要家长的发现和肯定。

赏识教育更不能仅仅持续一时,而要长期坚持,有规律,有惯性。否则会让孩子产生疑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想让孩子听大人的话,就别把沟通变成“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都听我的”这种模式,而是把把沟通的本质,从灌输改为倾听,去听听并理解孩子的想法。

有了理解和倾听的亲子沟通,父母才能和孩子建立起情感链接,孩子也会更愿意信任大人,愿意和你合作。

纪录片《成长的秘密生活·最是少年时》,揭露了孩子青春期时叛逆的“秘密”。片中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从前的孩子们,在13岁左右才慢慢进入青春期。但现在的孩子因为饮食条件好,可能9岁就进入了“身体快速发育期”,孩子的身体会快速朝着“成人化”去发展。但矛盾的是,孩子的大脑还没能这么快适应这种身体的成熟。简而言之,青春期的孩子就是逐渐成熟的身体顶着一个“不成熟的脑袋”。

于是,他们常常用愤怒来回击,处处反对父母,令父母们头疼不已。 

此时,你要改变你的教育模式,试试做这8件事:

01 把孩子当作朋友一样尊重对待

有位妈妈曾诉苦自己因偷看了女儿的日记导致女儿离家出走。有专家询问这位母亲:“如果你的同事在办公桌放一本日记你会翻看吗?”母亲说不会。专家告诉她,孩子已经长大了,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心理空间,此时对待他要像对朋友那样尊重:亲密而有界限。

02 让他参与家庭大事

孩子已经逐渐长大,培养他的责任感就更为重要。所以一定要放手让他对家庭大事有一定的决策权。

03 从孩子的态度中发现自己的问题

当孩子开始对你不尊重的时候,你要反省,首先自己是否出现过对孩子不尊重的行为,其次是否对孩子爱得没有节制。

04 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

我们要让孩子有朋友,但也要让孩子杜绝不健康的友情。

不要轻易否定或轻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如果可以,尽可能与他共同感兴趣。

06 减少不必要的唠叨

孩子青春期时,一定减少“唠叨”,有时适当让孩子“撞南墙”,可能比一万句叮嘱要有效。

07 为他的善良、负责表现出骄傲

夸孩子不能只是以学习多好作为评判。要关注到孩子的多方面优点,及时给予赞美。

08 可以跟孩子讨论异性

可以跟孩子讨论异性:什么人可以做一生的朋友,但不能做恋人,不能做爱人,不能做伴侣,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

现在的父母,大多数文化水平较高,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看到这里,您可能会撇撇嘴说:“平时母慈子孝,辅导作业鸡飞狗跳,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我们一直在讲如何正确看待、理解和抱持孩子的情绪,但是作为家长,如果我们自己的情绪无法被认识、理解和梳理,我们对孩子情绪的抱持能力是有限的。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尽可能做到理解和支持孩子,但是有时候又会“分分钟爆炸”。

我们要明白:不仅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也需要接纳我们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也是对自己共情的过程,即有目的地把自己从当时的事件中抽离出来,看看当时的你有多累有多困,有多少蓄积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未被满足的需求……然后,在接下来的日子有意识地做一些调整。

可以用行为分析学上的ABC观察法来记录自己情绪爆发之前的事情和状态、爆发的过程里是如何升级或者减弱的,爆发之后我们自己的感受以及孩子的反应,从而大概知道哪些按钮会触发自己情绪爆发,以及这些按钮中,哪些是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哪些是自己生活中其它原因积压的情绪,从而在预防和应对时能做到心中有数。

01 如果是因为缺觉劳累,这是每个人基本的生理需求。在基本生理需求长期被剥夺压缩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总是有着好情绪好耐心。所以,想办法做一些改变

02 还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行为表现一直采用着无效的处理方式,所以孩子的一些行为总是反复出现,家长的耐心被消耗。

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告诉自己的是:如果我们的某个方法总是失败,那么我们需要停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是我们没有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用抽象的语言讲道理让孩子不明白,是我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而总是沮丧,还是我们只看到了行为本身而没有看到孩子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另外一种更常见的就是当孩子出现负性情绪的时候,家长对于孩子负性情绪的隐蔽的不接纳或者恐惧。很多父母从小没有被尊重过情绪,甚至因为情绪的表达受到过打骂惩罚,甚至羞辱。如果这些父母在长大成人的过程里,没有机会接触更正确的关于情绪的知识和反馈,这种认知就会刻印在他们大脑的危机反应记忆里。当他们长大之后看到孩子出现这些情绪的时候,就像突然听到了预示着危险的背景音乐一样,马上觉得焦虑不安。 

这种时候,我们需要一些反复的有意识的反思和练习。通过反思,父母不仅能更敏感地察觉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还可能让自己童年受到的隐藏的创伤得到治愈。

最后再次强调一点:孩子也好,大人也好,我们的改变都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尤其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改变真的经常是螺旋式,走三步退一步甚至退两步。所以,退的时候别沮丧和绝望,告诉自己这需要时间,回过头去看,自己已经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了,给自己鼓鼓气拍拍掌,告诉自己“我能行”。

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综合定稿

1.《智慧父母小锦囊:孩子爱发脾气,我该怎么办?》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

2.《亲子依恋年课》美国行为分析协会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徐桂凤

3.《危险的“青春期现象”怎么破解?答案就这“九个字”》首都教育公众号‘’

来源:广州中小学生体质健康

}

经常能够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上了大学后,就不愿意联系自己,除了每个月要生活费外,基本上是“失联状态”。

还有的大学生朋友圈屏蔽父母,导致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近况,不免有些担心。

这种情况并不是少数,在大多数父母眼中,孩子一旦进入大学校园就如同“人间蒸发”,不少人也认为大学生是很无情的,对于父母竟然可以做到毫不关心。

学生考进了心仪的大学本身是一个好事情,但一些学生上了大学后,却没有积极地与父母沟通,这时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对家人漠不关心,难道上了大学就变得无情?

事实并非如此。大学生不愿和家长交流,并不是对父母和家人没有感情,而是另有“隐情”。

上大学后,学生们更加向往自由:中国父母最大的特点是想要掌控孩子的自由,大家都很熟悉,每当有自己的想法时,只要父母不同意,基本上就没得商量。

因此,很多学生觉得在学校受到老师的约束,在家受到父母的约束,因此,上大学后这些同学就更加追求自由。

学生上了大学之后,时间变多了,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自己自由支配。父母不在身边,摆脱了父母的制约。

就能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区和校园活动,与高中的紧张读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

不希望父母“监控”自己:一部分父母过于担心孩子,每天都会“连环夺命call”,他们常常觉得孩子还年轻,独立性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高。

因此,经常会打电话监控孩子。为了摆脱父母的束缚,担心父母监控自己,于是每次问自己是否学习的时候,就会敷衍了事。

父母的担心是正确的,但不应该频率高。一般来说,一个月打一次两次电话就可以了。大学生活无论怎么说,都是学生自己的。

学生把父母的关心当成压力和负担:很多大学生把父母的关心,当作一种负担,想要从父母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这是因为学生不介意父母的感受。

实际上,父母是大学生最亲近的人,无论是什么原因,都应该积极保持联系,确保情感的沟通,这样一来,父母才能够及时掌握孩子的生活动态。

上了大学以后,很多学生在一般的节假日都不会回家,即便是寒暑假,也有可能兼职赚钱或者出去旅游,和父母见面交流的时间逐渐变少。

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沟通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大学生可以使用聊天或视频聊天和父母保持联系,来了解彼此的现状,强化情感的维系。

现代的大学生基本上没有收入来源,日常支出全靠父母。因此,孩子们口袋缺钱的情况非常普遍。很多学生和父母聊天,几乎不考虑父母生活情况。

这样一来,父母就会经常记挂孩子,但孩子不会经常挂念父母。这就需要孩子多多改变自己的想法,不要太自私。

现代的大学生和父母之间必然会产生“代沟”,大学生和父母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学会理解父母,积极解决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学会在思考的时候冷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忽视父母,因为父母无法跟上你的想法。

学生在放假回家的时候,有必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父母交流,多陪陪父母。建议回家的时候和父母在一起,不要总是玩手机。

另外,大学生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也已经帮助父母在家做家务。由于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过程。

实际上,孩子上大学的时候,这可能是第一次正式离开家,父母可能还不习惯。因此,孩子上了大学后,父母要转变身份。

父母经常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不好、睡不好,会不由自主地想要了解关于孩子的一切。但是,孩子们已经成长了,他们也需要自己的独立生活圈子,而不是被人管着。

因此,父母不必过于担心,让孩子们学会独立面对人生,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实现真正的成长,为了避免学生依赖于自己,父母必须“懂得放手”。

另外,父母要灵活地利用孩子上大学的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才能够更好地建立与孩子的情感维系。

大学生上大学后,在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一方面,学生要积极与父母沟通,多多交流,沟通感情,另一方面,也要尝试脱离父母,独立生活。

你认为多久联系一次父母最合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不理睬父母不沟通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