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北江苏南是什么半岛?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清远考察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的有关文件精神,我局成立专题调研组。调研组从2019年4月到8月,先后前往粤东的梅州市和粤西的湛江市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并深入连南县和阳山县开展了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清远市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及比较研究》课题报告。

清远市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及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当前的城乡经济发展差异主要体现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上。文章通过对城乡经济发展进行对比,运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测度方法,找出清远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经验做法,结合清远实际进行思考,提出“以点带面、层层深入的立体网式城镇化建设”发展思路,并围绕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 发展差异 城乡融合

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清远调研时指出,要下功夫解决广东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要认真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在脱贫致富基础上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是当前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清远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成效

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坚持一手抓经济转型发展,一手抓农村综合改革,在城市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农村经济也有了较大进步。

(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中,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和重要支撑。清远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扫除了体制障碍,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的提升。

1.农业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一直以来,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就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018年,我市农业劳动生产率为2.26万元/人,比2012年提高了0.81万元/人,且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

2.农业增加值率居全省前列。增加值率指增加值占总产出的比例,它是度量经济投入产出效益及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指标。2012年我市农业增加值率以62.6%排在全省第五位,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增加值率稳步提升,2018年上升到63.7%。从近几年农业增加值率的对比情况看,我市不仅远超出全省平均水平,在农业实力较强的粤北五市中,优势也相当明显。

(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018年,清远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8.0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7.1%,年均增长4.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41.0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9.3%,年均增长4.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在坚持以粮食为核心、稳定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2018年,蔬菜产量318.0万吨,比2012年增加了105.6万吨,增长49.7%;水果产量73.0万吨,比2012年增加了18.1万吨,增长33.0%。

(三)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2018年,清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63元,比2012年增长了76.8%,年均增长10.0%。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农村住户存款也大幅增加,2018年末,农村住户存款311.7亿元,比2012年末增加86.7亿元,增长了38.5%。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加快了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村居民用于基本生活方面的消费支出逐步下降,家庭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我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2%,到2018年逐步下降到42.6%。家庭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乡村居民用电量快速增长,2018年乡村居民用电量达到了10.4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了91.0%,年均增长11.4%。

二、城乡经济发展差异比较

当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城市经济远比农村经济发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一)城镇化水平仍较低,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扩大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也不断增强。2012年,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7.93%,2016年稳步提升到50.0%,2018年达到52.0%,六年间提高了4.07个百分点,比全省同期提升快0.77个百分点,但我市城镇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2018年,我市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6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更是相差20.7个百分点。

农业的天然弱性决定了其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城镇化带来的的集聚效应对城镇经济发展具有更加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但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更加明显,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扩大。2018年,我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比2012年提高了0.81万元/人,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比2012年提高了2.76万元/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则由2012年的8.33万元/人扩大到2018年的10.27万元/人。

(二)消费能力明显偏弱,农村居民消费热情更趋强烈

人均收入决定了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准和消费能力。我市居民人均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整体消费能力不强。一方面,我市居民基本生活内商品消费仍占据相当比例,2018年,我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我市居民商品消费能力较弱,2018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商品消费额占全省平均水平的65.5%;农村居民人均商品消费额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1.4%。

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的稳步增长也激发着居民的消费潜能,农村居民消费热情更趋强烈。一方面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的78.6%稳步提升到2018年的86.0%,六年间提高了7.4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只提高了5.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农村居民人均商品消费额六年间增长了83.7%,年均增长10.7%,年均增速高出城镇居民人均商品消费额4.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商品消费额占城镇居民人均商品消费额的比重也由2012年的25.0%提升到2018年的32.7%,六年间提高了7.7个百分点。

(三)居民收入水平总体较低,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

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居民收入的大幅提升,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确保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快过城镇居民。2018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76.8%,年均增长10.0%,年均增速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对比

由于基础较差、基数较小,虽然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仍然比较低。2018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省平均水平的8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6.3%。

城乡收入比是衡量二元经济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来度量。通常认为,当城乡收入比大于2时,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当城乡收入比介于1.25到2之间时,是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时期;当城乡收入比小于1.25时,表明基本上完成了城乡一体化。

从城乡收入比的变化情况看,省与我市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均呈逐步缩小趋势。由于我市城市化程度达不到省平均水平,我市城乡收入比比省平均水平低0.65个百分点。

(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测度

经济的二元性主要指传统部门(农业部门)和现代部门(非农业部门)的对立,通常用两部门间的发展差异衡量经济发展的二元性, 判断一个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主要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经济对比系数和二元经济反差系数三个指标进行测度。

比较劳动生产率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同该部门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反映了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收入比重。计算公式为:

其中,B1为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B2为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G为总产值,G1为农业部门产值,G2为非农业部门产值,L为劳动力总数,L1为农业部门劳动力人数,L2为非农业部门劳动力人数。

由于农业的天然弱性,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B1通常低于1,而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B2高于1,B1与B2的差值越大,经济结构的二元性特征就越显著。因此,经济结构的二元强度可以通过将两个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对比得出,即由二元经济对比系数计算可得R1=B1/B2(R1代表二元经济对比系数)。

二元经济对比系数是建立在比较劳动生产率基础之上,即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二元经济对比系数与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呈反方向变动,即R1越大,两部门的差别越小,经济结构的二元性越小;反之,R1越小,两部门的差别越大,经济结构的二元强度越大。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对比系数通常为0.31~0.45,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系数通常为0.52~0.86。

注明:为便于对比,表中农业和非农业产值比重取用增加值比重。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以来,我市二元经济对比系数均不足0.2,中间经历了由下降到回升并逐步趋于平稳的过程,且值得注意的是,我市二元经济对比系数远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这表明我市经济发展的二元性比较强。

二元经济反差系数指农业部门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与非农业部门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值。二元经济反差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与二元经济对比系数相反,二元经济反差系数越大,农业部门和非农产业部门的差距越大,城乡二元经济性越显著。

2006年以来,我市二元经济反差系数与二元经济对比系数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反,由回升到下降并逐步趋于平稳。由于二元经济对比系数与二元经济反差系数是相反的,由此进一步表明我市经济发展的二元性比较强。

“十八”大以来,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方面,我市虽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城乡二元经济特征还比较明显,从对比分析和测度的情况看,城乡发展矛盾更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三、清远推进城乡一体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大

虽然在2004年至2007年,我市迎来了建市以来最快的发展时期,生产总值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全省首位,但由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经济发展水平仍比较低。近年来,在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压减过剩产能以及市场需求、环保政策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我市经济发展明显趋缓。2018年,全市人均GDP只有全省的46.8%,全国的62.7%,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全省的27.1%。

县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以乡村为主体的北部生态发展区,土地面积占全市的44.4%,人口占全市的25.5%,生产总值只有全市的2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占全市的12.3%;生态发展区四县市中,只有连州市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市平均水平,连山县、连南县和阳山县与全市平均水平均有不小的差距,其中阳山县人均生产总值只有2.8万元,在全市各县(市、区)中最低。

(二)产业结构待优化,就业结构不合理

虽然当前我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是农业大而不强,农业增加值占比14.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传统种养在农业生产中仍占主要地位,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缓慢,产品附加值、市场占有率较低。二是传统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虽然近年我市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由于基础较差,体量仍比较小,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仍比较强,以水泥、陶瓷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25.8%。三是工业创新能力不足,工业企业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只有0.4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四是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低,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9.9%。

2018年我市三次产业经济结构为14.8:34.7:50.5,对比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49.0:19.1:31.9,经济比重较低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将近五成,而经济比重较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小。

(三)人力资源流失严重,城镇规模较小

人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人力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人口外流严重,2018年我市户籍人口442.95万人,常住人口387.4万人,人口净流出55.55万人,其中北部生态发展区人口净流出43.45万人,占全市净流出人口的78.2%。二是乡村劳动力资源减少。从建市到2013年,我市乡村劳动力资源持续提升,2013年达到199.3万人后开始下降,2017年降到192.5万人,四年时间减少6.8万人。三是人才资源短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经济要实现快速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落后、资金不足等原因,造成专业技能培训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农村,人才资源的紧缺以及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镇规模较小,产业集聚能力较弱,全市85个乡镇(街道),10万人以上的只有9个,5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的26个,同时,由于大部分城镇经济实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也不强。

(四)农村发展基础薄弱,瓶颈制约突出

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明显不足,2012年以来,全市第一产业累计投资29.4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只有1.2%。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不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一是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主导产业不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二是涉农科研机构少,农技推广难度较高,农业现代化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农业经营体系不发达,农村合作组织发展时间短、规模小、竞争力低,造成抗风险能力差。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受限于土地、农田保护等因素影响,推进较为缓慢。目前,农民对利用耕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主权受到较多限制,农业附属设施、配套设施用地难以解决,农业建设用地的困难更大,项目投资难以落地,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五)地方财力匮乏,整体投入不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建设资金需求越来越大。我市属于后发地区,地方财力有限,近年财政自给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自给率为53.4%,到2018年下降至32.7%。北部生态发展区财力更加匮乏,连山、连南的财政自给率仅有7.9%和7.8%,地方收支缺口主要通过上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新农村建设编制规划经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后期维护机制等仅靠上级的奖补资金已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同时,部分基础设施项目虽有上级拨款和补助,但地方财政也要进行建设项目的资金配比,因财力所限往往无力承担地方资金配比,造成整体投入不足。

(六)农村金融发展缓慢,难以支撑农村经济发展

一方面农村金融政策有待完善。农村的融资渠道较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经营规模较大,资金需求缺口也较大,受融资政策的制约,许多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难以获得金融的有力支持,融资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高。农村地区的金融主体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较难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办理金融业务较为不便,时间成本较高,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国内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经验及启示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正确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进入新世纪,城乡融合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城乡理论和实践探索研究的热点,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6年对“三农”问题进行聚焦,“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都提出要统筹城乡、构建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为此,相关学者对城乡一体化实践理论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分析。比较成熟的主要有北京模式、苏南模式、上海模式和珠三角模式等。

北京在推行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采取“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模式,主要以城市工业支援农村为起点,以乡镇企业发展为脉络,初步形成城乡产业统筹布局、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局面,最终使得城市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北京这种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只要是一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都可以以此方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苏南模式,是对苏州、无锡等地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的概括和总结,主要依靠乡村工业和集体经济来带动农村工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苏南模式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关系的整合规律,凭借雄厚财力,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积极向“三农”倾向,广大农民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民营经济和股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范。苏南地区乡村工业和集体经济基础较强,周边省份经济发达,这些优势为苏南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城乡统筹规划”的上海模式起因于中心城区向郊区扩散,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调整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统一规划,鼓励城乡合作,共同发展城乡经济。目前,上海已经初步建成“中心城—新城—县城—中心镇—集镇—中心村”五个层次构成的城乡一体化体系。需要注意的是,上海模式是在城乡都具备较强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才采取的,对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具有不可复制性。

珠三角城乡一体化主要采取“以城带乡”模式,先后经历了商品农业、农村工业化和完善基础设施三个阶段。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珠三角已发展成为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城市群,城乡一体化成果显著。但珠三角地区在城乡规划体制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就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而言,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成都模式、“小城市带大农村”的漯河模式等等,总体上看,不同地区由于自身特殊的条件,所发展的模式不尽相同。

从清远来看,我市自然条件较为复杂,除北江沿岸南部地势较为平坦外,绝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石灰岩山区,山峰和丘陵连绵不断,其中生产、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的石灰岩地区占全省石灰岩地区面积的70%,这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困难,也造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这些实际情况,完全照搬照套其他地方的发展模式,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基于此,建议采取“以点带面、层层深入的立体网式城镇化建设”,寻找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可资借鉴的“清远经验”。主要思路: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乡村集约发展的同时,按照“一心两核”的发展布局,突出抓好以市中心区的一心和英德市、连州市为两核的经济发展,打造区域性增长极,合力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并通过“一心两核”的吸附能力和辐射效应,带动次县域、中心镇到重点镇的城镇化建设,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

五、加快推进清远城乡融合发展对策

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源于城乡经济一体化落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努力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一)凝聚思想共识,形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合力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从本质上讲,乡村振兴的体制性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当前我国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必须要破解的时代难题。一要加强理论宣传,调动和激发全民参与的热情,形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共识;二要夯实理论基础,切实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要加强人才培养,既要精心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人才队伍,又要着力培养青年人才、技术型人才、创新性人才,为城乡融合发展增添动力。

(二)抓住“入珠融湾”发展机遇,加快核心区域经济发展

近水楼台先得月。清远虽未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范围,但紧邻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广州,在“入珠融湾”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李希书记调研清远时强调,清远要以广清一体化为主抓手、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市。

1.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协调发展。要加强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合作与交流,主动接受大湾区城市的辐射带动,争取与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一是全面提升“广清一体化”水平,积极对接大湾区优势产业链以及产业带的延伸,不断完善与大湾区的产业供应链关系,找准清远的比较优势;二是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积极谋划多渠道的合作交流模式,扩大与大湾区的贸易和产业合作面,不断提升合作层次;三是聚焦提升交通互联互通能力,抓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建设高速公路交通网、广清城际、清远磁悬浮旅游专线、广连高速等重点交通枢纽建设。

2.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引进产业项目。积极主动参与大湾区产业分工,着力提升清远经济发展实力。一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大数据”进程,全面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加快形成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二是积极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围绕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聚集群集成发展,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企业,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提高清远整体发展水平。

3.以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提升核心区域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优点,是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加快我市“入珠融湾”步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广清一体化持续升级加温的有利态势下,要充分利用毗邻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按照错位发展、承接辐射的思路,以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打造区域性增长极。对全市85个镇街进行认真梳理,重点推动27个镇街寻求新突破。一是清城区飞来峡镇,佛冈县汤塘镇,英德市连江口镇、黎溪镇、九龙镇,连南县三江镇可选择发展特色小镇,努力打造休闲娱乐旅游健康体验中心;二是清城区源潭镇、佛冈县龙山镇、连州市连州镇可选择发展交通空港物流仓储,努力打造现代物流商务活动中心;三是清城区洲心街道、风城街道、东城街道、横荷街道,清新区太和镇、英德市英城镇可选择发展以居民服务业及社会服务业为主的金融、信息、通讯等产业,努力打造现代文化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四是清城区石角镇、龙塘镇,英德市英红镇,清新区太平镇重点发展装备、半导体电子、生物科技等新型工业,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五是清新区山塘镇、三坑镇,佛冈县石角镇、水头镇,阳山县阳城镇,连山县吉田镇重点发展农副产品、花卉等现代农业,努力打造有机健康安全的农副产品加工中心;六是清新区龙颈镇、禾云镇重点发展再生资源、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设备等相关产业,努力打造新技术研发中心。

(三)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促进城乡经济融合

县域是城镇与农村的结合部、工业与农业的交汇点,是振兴乡村、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当前,清远城乡经济发展不充分、发展基础薄弱、农业大而不强的状况仍比较突出,要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

1.探索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一是着力走出城乡统筹、特色鲜明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各县区要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着力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办法和措施,不断提升全市整体综合实力。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能力。积极推进城乡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统一布局和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和潜力,全面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

2.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县域发展布局。一是完善产业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结合全市各园区自身条件、优势及产业基础,围绕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聚集群集成发展,聚力七大省级产业园区,明晰园区产业发展布局,全力打造园区发展平台建设。二是培育发展新兴支柱产业,提质发展传统产业。根据各县区现有的产业布局和发展优势,积极培育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新兴支柱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在传统产业发展上,力促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一步铸牢经济发展的基石。

(四)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以重点区域建设带动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为切入点,在乡村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乡村的产业开发和项目经营,做大做强乡村产业,提高产业效益。一是发展精准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精深加工农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经济协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二是把农民组织带动起来,引导农民依托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新型农家乐等服务业,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和档次,吸引城镇居民到乡村吃住行游购娱,促进农民增收。

2.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和公众参与的原则,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相结合。一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建村、管村、护村、爱村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造提升公共设施,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全面普及卫生改厕,加快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二是以产业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保护村庄既有资源的基础之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清远粤北地区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业优势,精心谋划“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壮大比较优势明显的乡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

3.积极做好乡村人力资源开发。乡村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要努力防止乡村人口持续大量外流,着力处理好“留下来”“走出去”和“引回来”的关系。一是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支持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扶优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就近、内部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搞好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推行就业培训,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三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为人才发展提供干事创业平台和制度空间,把有志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引回来”,让那些想为家乡作贡献、能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的能人、热心人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大展身手,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五)加大财政投入,助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1.加大对城乡经济发展的投入。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继续在财政投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三次产业在城乡之间合理布局,形成产业互动效应,进而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等涉农产业的支持力度,围绕完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链,积极扶持发展需要农村配套、提供原料和能够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的产业,促进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

2.加大对城乡社会事业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污水处理等项目。加快改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完善农村教师补贴制度,切实保障乡村师资力量;加大农村医疗投入,支持全科医生发展,鼓励、引导医疗人才到农村就业,提高农村卫生院医疗水平;推进社会保障覆盖面,在养老和医疗等保障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继续发力, 尽快实现城乡社保制度的统一。

3.引导市场要素向乡村集聚,形成发展助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效应”和“规模效应”,引导市场要素向农村集聚,助力乡村发展。我市财力总量小,县域间、城乡间发展差异较大,特别是北部生态发展区基础差、发展慢,一是要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统筹调度能力,加大对北部地区、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二是要整合专项财政资金积极支持乡村重点产业发展,增强乡村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保障;三是要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加大对项目的管理、检查、考核和验收等,强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来源:市统计局综合核算科

[1] 张定东.对“广清一体化”清远现实切入若干问题的思考[R].清远统计报告,2014,(18).

[2] 黎忠佐,颜海华,吕洪涛,胡丽霞,张浩奇,邓晓莉.经济发展态势与目标预测研究[R].清远统计报告,2015,(25).

[3] 余燕,袁培.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综述及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2).

[4] 刘玲,彭海英,童绍玉.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

[5] 李勋来,王晓燕.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变化特征与消解对策[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5,(4).

[6] 段禄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测度研究[J].生态经济,2016,(3).

[7] 肖俊彦.嘉兴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探索及启示[N].中国经济时报,(004).

[8] 闻涛.从融合的角度谈乡村振兴战略中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9,(15).

[9] 韩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J].理论视野,2018,(11).

[10] 李莎.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策略[J].知识经济,2019,(10).

[11] 奉贤实践:打造“乡村里的都市,都市里的乡村”[J].经济展望,2018,(6).

[12] 李春艳,聂亚珍.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4,(12).

[13] 王泽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乡发展差异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4).

[14] 马井彪.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破解城乡协调发展难题的突破口[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8).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属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