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小孩都那么喜欢狗呢?

如今养狗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随主人外出被牵绳的狗,还是散养的狗,它们见到儿童都很兴奋和激动,甚至追着儿童一起奔跑玩耍,尽管不会伤及孩子,但是家长依旧会很担心孩子的安全,看似一个普通的现象,大家有考虑过背后的原因吗?

首先,狗是狼的衍生品,它们在被人类驯化后,体内依旧有天然的狼性特征。它们本来属于群居性社会动物,内心渴望和其它同类接触交流,在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则会退而求其次,与家中的儿童玩耍。把儿童当成自己的群体成员,尤其是对熟识的主人家的孩子,表现出极度的关爱,其程度甚至在主人之上。

其次,狗子这种动物欺弱怕硬,它们喜欢与体量不大的孩子玩耍,与孩子在一起,它会感到很安全,而生长在有狗家庭的孩子们,对所有的狗都不惧怕,孩子们也愿意与狗们玩耍。孩子们心里想什么,会直接表现出来。成年的狗狗亦是如此,出于喜欢,狗狗会努力跟孩子打成一片。因此,它们喜欢撒欢地追逐儿童,虽被主人所牵,也会围着小孩子身边打转。

狗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管是宠物狗还是流浪狗,它们内心都渴望关注,渴望拥有玩伴,让自己的生活不那么枯燥、孤单。

}

晚上在吾悦广场门口,有个女性,任由自己的中狗在小孩多的地方穿梭,她还开着手机,像在直播分享。看她穿着都像素质高的人,是养 狗的管理规定有更新吗?

}

正在成长期的孩子,一时之间,实在很难接受并且融入到成人的世界。没有人教我们。要靠我们自己在和家长的对抗、甚至和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的对抗中,一点点摸爬滚打,痛过了,哭过了,自然就长大了。

在《狗十三》之前,大部分人对“青春片”的理解都是明媚而忧伤,讲述少男少女们或懵懂青涩或热情奔放的爱恋。然后让小部分观众回忆一下似水流年,大部分观众惊觉怎么好像自己没有青春过。

《狗十三》是一部“家庭题材”的“青春片”,讲的是少女与家长的“对抗”,而不是讲早恋的“叛逆”少年;是按部就班长大的人都曾经历过的青春。

狗十三,看着很粗俗,一点都不像青春片的名字。顾名思义,讲的是狗和十三岁少女李玩的故事。这部电影是2013年拍的,当年演李玩的时候,张雪迎还只有16岁。

李玩这个名字,谐音上第一反应就是《红楼梦》中的李纨。

李纨是谁?她青春守寡,心如“槁木死灰”,像一口无波的古井;她是标准的节妇,是封建时代随处可见的淑女。

电影中的李玩,恰恰是现代社会随处可见的普通人。她看起来一点都不叛逆,是一个和家长有代沟、但依然认真学习认真生活,对性有过好奇、但依然不敢也不愿逾矩的普通少女。她经历过成长中的疼痛,然后早早的“心如死灰”、向这个世界妥协,最终成为一名“伪善”的大人。

对,在成长的过程中,李玩学会了一个词,伪善。但这个伪善,更接近一点的意思其实应该是,一个虚伪而善良的人。善良是真的,但虚伪也是真的。

李玩父母离异,从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爸爸娶了后妈,又生了弟弟,发愁要怎么告诉她这件事。

故事背景中,父母离异带来的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但李玩的成长经历依然可以代表大部分80后乃至70后、90后,包括那些可能并没有遭遇父母离异或重男轻女的人。

这个故事里,没有坏人。就连后妈,也不是影视剧里常常被脸谱化的恶毒继母,她只是一个面目复杂的普通人。她当然会更偏心自己的儿子,但是她也在努力讨好李玩,希望这个家庭可以和睦。

爸爸当然是重男轻女的,当初给女儿起名字是随便起,给儿子起名字却要郑重其事。可他也确实爱着女儿,确实努力地想要对她好,当儿子女儿在一起的时候,确实会努力去表现平等的父爱。

可他们是粗糙的大人,不懂得、甚至也不愿去探索敏感的孩子在想什么。

女儿喜欢物理,爸爸却因为她英语不够好而硬将她报的物理小组改成英语小组,爸爸觉得,自己是为了女儿好,女儿不懂事。

爸爸为了讨好女儿送了只狗给她,女儿从最初的抵触变成接受它作为自己的玩伴,还给它取名“爱因斯坦”。后来,爷爷遛狗时不慎把狗弄丢,爸爸却说他本来就想把狗送走,因为女儿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没空和狗玩。女儿愤怒地指责他们根本没有去找走丢的狗,一个人不管不顾地冲到夜色中寻找她的爱因斯坦,怕她着凉劝她回家的爷爷被她推倒摔伤了脚。爸爸觉得,是女儿太不懂事。

家里人找了只长得差不多的狗谎称是爱因斯坦,女儿认出它不是,坚持不接受,甚至为此跑去外面喝酒,年迈的奶奶为了出门找她而迷路,爸爸一气之下打了女儿,打完之后又哭着向女儿道歉。爸爸觉得,是女儿太不懂事,自己打女儿也是为了她好,她长大以后就懂了。

(在中国的国情下,“家暴”很难被真的当回事,夫妻和同居情侣之间的家暴尚且不被重视,家长打孩子就更天经地义了,甚至还有“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古话。)

总之,女儿一切的一切,在爸爸眼里,都是“不懂事”。

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规则来要求对方,大人习惯只看结果,过程再虚伪,结果好就好,孩子却纯粹而较真;大人不关心孩子真正在意的东西或事情;孩子也无法从大人身上得到她所需要的沟通与了解。

爸爸答应带女儿去看天文展,却在推杯换盏溜须拍马的无聊饭局中被拖住时间,女儿再三焦急地提醒他展览要结束了,他却为了恭维高谈阔论的上位者,笑着说女儿“人的事情还没整明白,还想往天上看”,女儿一气之下自己跑去看展览,却发现展览已经结束了。

成年人的世界里,虚假的恭维比真心的喜欢更重要。爸爸觉得自己参加饭局是工作应酬,自己事业发展好,才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可她为什么就不能体谅一下爸爸呢?

这大概是中国家庭的常态,父母认为给孩子提供自己所能提供的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对孩子好,可是却从不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孩子真正喜欢的和真正想要的,家长并不在意,他们只是一味地将自己认为孩子需要的东西灌输给孩子,美其名曰“为了你好”,他们觉得只是因为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了自然就懂了;他们觉得孩子现在不懂也不重要,“长大了总会懂”这个结果更重要。

总是被大人照顾的孩子过得已经很幸福了,成人的世界才最辛苦,家长们苦苦支撑着家庭已经很不容易,实在不愿消耗更多的精力去迁就孩子。这种互不理解的矛盾,在《大象席地而坐》里母女的争吵中体现得更加粗暴直接。

他们或许知道这样做可能有问题,但他们懒得去深思。因为即便真的找出了问题所在,他们也很难腾出精力去解决。

看电影的时候,从某个点起,我的泪闸就像被打开了,再也关不上。回想了一下,大概是从李玩哭着去寻找她走丢的狗开始。她哭着喊爱因斯坦的名字,哭着喊汪汪、汪汪,不相干的人家里响起了回应她的狗叫声,汪汪、汪汪。

供你吃喝拉撒,有心情就逗弄一下,没空的时候就顾不上;你乖乖的呆那儿就好了,闹什么闹?再闹我就打你。

成人的世界这么简单粗暴。

有人说,这一段非常生李玩的气,她怎么可以推倒那么关心她的爷爷?尽管只是失手。

可是看着那样的李玩,我们就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我们生大人的气,也生自己的气。好像一切都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时就是觉得一切都不可理解。

因为正在成长期的孩子,一时之间,实在很难接受并且融入到成人的世界。

没有人教我们。要靠我们自己在和家长的对抗、甚至和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的对抗中,一点点摸爬滚打,痛过了,哭过了,自然就长大了。

是的,等我们长大了,自然就懂了。

长大了才知道,相比成年人所遭遇的重压,青春期的疼痛确实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代,可能已经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候了。

我们确实理解了父母,可那并不代表我们会觉得当年不应该委屈。那时的伤固然不重,可未经风霜的心灵却太娇嫩,一点点的磨难都会忍不住掉眼泪。怎么能够指望每个人都可以从天真无辜的孩童,一下就武装到牙齿、变成饱经世事后麻木得不知道喊疼的大人。

李玩最终吃下那口狗肉,代表她也成为了“伪善”的大人,自然也就和爸爸和解了。

只有墙上残留的“寻狗启示”,代表少女曾经的对抗。

电影的最后,李玩看着溜冰场上的弟弟,才一两岁的弟弟,穿着溜冰鞋,被老师要求扶着小椅子自己往前走。他站不稳,摔倒了,又爬不起来,哭着说,我起不来,你扶我一下。老师说,不,你自己起来。

他不可能一直倒在地上,就只能自己爬起来。

那是在长大的路上跌跌撞撞、曾渴盼过能有人来扶一把、却明白最终只能靠自己的我们。

最初海报上的“狗13”,看着很像骂人,成年人了,骂人都必须要这么含蓄。骂完之后,生活还是要继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狗为什么喜欢仆小孩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