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花山湾附近哪里有没有卖瓦片的?

    莲花洞遗址 位于本区蒋乔乡檀山白龙岗北坡,洞为一岩厦,系石灰岩裂隙溶蚀而成,前为台地,有一石状如莲萼,故名。 
    
1981年3月至5月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丹徒县文教局,对该洞进行了发掘,出土一枚智人的右下第三臼齿化石,伴生的有最后鬣狗等十八种哺乳动物化石,其时代为更新世晚期,距今一万年以上。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人类的分布与苏南地区古动物群的生存、迁徙、演变有一定意义。 龙脉团山遗址 位于本区七里甸乡七里村,是商周时代土著荆蛮族的一个聚居地。现存面积东西长60米,南北宽50米,高出地面5米许,顶部平坦,整个遗址呈椭圆形台地,又称台形遗址。古人多选择地势较高,靠近水源的地方生活。 
    
据考古调查资料,该遗址有较厚的文化层,曾采集到多种石器与几何印纹陶片,原始青瓷片等。证明这是一座商周时人们居住的遗址。 团山遗址 位于本区蒋乔乡大华村附近,面积为40×20平方米左右,高约6~7米。系商周至春秋时的村落遗址,地面有夹砂红陶等器物残片,文化层比较丰富,因水利工程分洪,遗址遭到破坏,残存一半。 枕山遗址 位于本区蒋乔乡大华村,有大小枕山两处。系商周、春秋时的居住村落遗址。 
    
该两遗址保存比较完整,有文化层,发现红陶片、印纹软陶片及几何印纹陶片。有罐、鬲等陶器残片。纹饰有网纹、编织纹、回纹等。
    磨盘山遗址 位于本区丹徒乡西南500米处,大运河的西岸。属商周时代村落遗址。现存遗址面积80×50平方米,高约20米,文化遗物丰富,有红砂陶甗、鬲、红陶绳纹罐,灰陶豆和回纹、方格纹硬陶片等。
    吴家团山遗址 在本区官塘乡吴家村附近,系商周时代村落遗址,西距三里岗约300米,东南有小河道通官塘桥。东、西、北三面都是水田。遗址东北长约50米,东南长约60米,略呈圆形,突出地面约4米,顶平、灰土浓。遗物较丰富,有红砂陶、印纹软陶和硬陶片等。 陈家团山遗址 在本区官塘乡陈家村附近。东、西、南三面是水田,西坡下有小河。遗址面积(东西约长60米,南北长约50米)3000平方米,近圆形,突出地面约7米,顶平、灰土甚浓,发现遗物有石刀,红砂陶鬲足、陶罐片、印文软陶和硬陶片等。系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代土著先民居住的村落遗址。
位于本区官塘乡岗子下村附近,四周都是水田。遗址东西长约60米,南北长约50米突出在水田中,东北约高6米,东西略低,遗址顶部四周曾挖过战壕,边缘已被破坏。在东南断面上显露灰土甚浓。遗物有红砂陶、黑皮磨光陶、印纹软陶与硬陶器残片,系商周至春秋时代土著先民居住村落遗址。 蒋家木鱼墩遗址 位于本区七里甸乡龙脉桥南约1公里处,四周是水田。遗址东南长约70米,南北长约130米,突出在水田中,顶平坦,南北两端高约7米,中部稍凹,上部布满灰土,遗物有红砂陶、黑皮磨光陶、印纹软陶和硬陶器残片。亦属商周春秋时代先民聚集居住村落遗址。 松子头遗址 位于本区蒋乔乡袁家檀山村,遗址东西长约120米,南北长约60米,突出地面约5米,顶平坦,遗址布满灰土,系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春秋时代先民居住地,发现遗物有石斧、红砂陶、黑皮磨光陶、几何印纹软陶和硬陶器残片等。

傅家岗遗址 位于本区官塘乡傅家岗村。遗址面积约1OO×50平方米,高10米余,其上已建有一座变电所,但遗址四周仍见有陶器残片,亦系商周至春秋时代先民居住村落遗址。该遗址距西面公路约50米余,地势原较高,现已被削平,仍显微凸地形。

戴家山遗址 位于东郊江苏工学院内的戴家山,于1985年春在文物普查时发现。面积(长约60米,宽约40米)60×40平方米,它属于新石器晚期先民遗址,在试掘的3×6平方米探方中,发现灰坑1座,出土石器有石磷、石铲、石刀、石斧、石磨棒与砺石等。还有相当数量的陶片,分别为鼎、甗、釜、盆、碗、缸等残片及足骨。

在镇江市东北郊五里的花山湾。1984年5月21日于工地发现。它建于自然山丘上,再用土层层夯压加高筑成,尚可见剖面夯土层。现残存城墙东、南、北三面约计长达2300米,高约20米,宽约8~15米,在东北侧城外还残存一段护城河。在城址处出土了有镇江古郡名“晋陵郡”、“晋陵罗城”、“东郭门”、“南郭门”、“十里牌”、“十里窑”等铭文的城砖,还出土东晋陶质大瓷及六朝青瓷等。

七里小圩遗址 位于七里甸乡小圩处,1984年年底在挖鱼池时发现,该遗址离地面约1米深,有大面积的瓦片、瓷片、陶片等。通过分析,认定属宋代土著居民居住遗址。

位于南郊招隐山顶。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罗大纲、吴如孝率太平军于同年3月攻占镇江城,旋在东北沿江筑新城布防,并全力加强西南外围防线,凭借招隐等山自然屏障,筑战壕、石垒,设重兵驻守(今招隐山顶尚存堑壕蜿蜒约百米)。1854年后,江苏巡抚吉尔杭阿驻军九华山(在招隐山之西),为配合江南大营围困天京,加紧进攻镇江,在两军多次激战中,守城太平军踞壕扼险英勇杀敌,屡败清军。

    磨盘山土墩墓 位于本区丹徒乡磨盘山遗址西南面,分布6座大中型土墩墓,大的高约5~6米,直径30~50米;中的高约3~5米,直径20~30米,为—墩一墓,为西周早期墓葬。

荆王刘贾墓 位于青云门鼓楼岗二村1号院内的台形坡地上。刘贾是刘邦的堂兄,汉高祖六年(前201)封荆王。《太平寰宇记》载:“润州是荆国所都之地。”
    刘贾墓坐东朝西,现存高冢直径3米,前竖白石墓碑,高1.9米,宽0.66米,上阴刻楷书“汉荆王之墓”五个大宇,下首刻“万历甲午夏吉日立”八字。今墓前尚可见宽12米,长49米的墓道,墓前原建有荆王庙,唐先天二年(713)重修过,历唐、宋、明、清,屡有兴废,后毁于咸丰三年(1853)。

原墓在丹徒长山下,后湮没难寻,明代后期,在鹤林寺前黄鹤山下建米芾纪念墓,以供凭吊。1966年被毁。1984~1985年勘察规划,在黄鹤山北麓重修米芾墓。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米南宫、海岳外史等,是我国北宋时代书画大师,他定居镇江达40年之久,得镇江雄秀山水之助,创造了“米氏画派”。书画上,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大家”。

宗泽墓 位于东郊五里许的京岘山北麓,当地人称宗泽山、宗家坟。宗泽(1059~1128)字汝霖,浙江义乌人,宋元祜六年(1091)进士,系抗金名将。
    宗泽去世后,其子宗颖和学生岳飞护柩至镇江,与夫人合墓京岘山上,墓碑刻“宋宗忠简公讳泽之墓”。民国23年(1934)墓道口建石牌坊一座,1966年毁。1984年整修宗泽墓,同年6月竣工。
    宗泽墓的整修工程,按原基础坐南朝北建置,向前延伸,依山势用块石驳砌圈形墓圹,直径9米余,坟包直径3.5米,四周采用弧形堑凿石围护,上覆封土堆,通高2米,墓前树大理石碑高1.9米,上刻“宋宗忠简公讳泽之墓”。墓门前台阶随地势呈曲尺形,台阶前筑有圆形花坛,再前为墓道,长达90米,两旁密集列植冬青树。
    此外,在墓地附近陈家湾,发现了在民国年间修建的宗泽墓前石牌坊上的方形花岗石柱一对,已树于墓道前两侧,面刻“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背刻“颁表八百年前勋绩永昭明于日月”、“锡垂万千载后珠玑长炳耀乎乾坤”。

位于本区蒋乔乡檀山村,在岘山(小九华山)下面南丘地,现存石驳墓圹,直径约15米,高1米余,坟包高1.2米,面北。墓道两旁原有文臣武将石俑、石狮、石虎、龟跌、石牌坊等,均于“文化大革命”中破坏。今尚存石俑武将身躯,文臣官帽,石龟及石虎头等。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云南安宁人,成化年间进士,因其父杨景葬于镇江,故在镇江定居,并在丁卯桥建别墅名“石淙精舍”,明嘉靖八年(1529)杨一清罢职回到镇江已是76岁,次年背疽发死,谥文襄。

明代杨氏墓位于本区蒋乔乡卢湾村(北距岘山以南甚远)的大山丘地上。坟包高约4米,直径约6~7米,西向。墓道两侧现尚存石狮1对(一只已破损倒地),龟跌4只,碑已无存,石马1对(一只已破损倒地),另石羊、石俑已破坏散失,前原有石坊亦无存。

明墓 位于本区象山乡星星村,在宝塔山下南侧。此墓是明代进士袁两峰与李孺人夫妇合墓。墓中无珍贵之物,仅存墓碑墓志。

佚名明代墓 位于本区官塘桥乡谈家湾一岗地上,坟包呈一大土墩,直径约18米,高约5米,坟包面南,前有一大石马躺于地上,当属明代御史级官职墓葬,具体身份待考。据群众反映,墓前原有一对大石马,并有墓碑,规模较大。

位于南郊竹林寺附近。陵墓整个范围长330米,宽90米,主体坟包建在圆形台基上,有护墓石,有凭吊场地,前列石供桌,有墓道、石牌坊,坊柱上镌有“巨手劈成新世界”、“雄心恢复旧山河”、“绿竹径回环劲节雅似君子德”、“黄花岗飘缈忠魂是有故人游”等联语。牌坊前有三座小石拱桥。民国15~20年(1926~1931)又在墓道前方半岛形丘地上建树石刻赵声戎装骑马画像石碑亭一座,与坟包、墓道成中轴线,抗日战争前又曾对陵墓进行扩建,因战争爆发中止,今墓地尚遗存半加工石制品。
    1966年,陵墓遭到严重破坏。1981年,于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前,文物部门进行了重点修建。收回了散失的墓石,用于维修工程,按原样恢复。坟包周径34米,以四层弧形(拱形)护墓石130多块砌成,上为封土堆,通高2.7米,圆形台基周长75米,墓前重建白石碑,上刻“辛亥烈士赵伯先之墓”。赵声(1881~1911),字伯先,丹徒县大港人,是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清宣统三年(1911)3月29日任黄花岗起义总指挥,起义失败后忧愤患疾去世,

柳诒徵墓 位于本区官塘桥乡朱家岗村。柳墓为一圆形土墩,直径约3米,高1.5米。土墩圹为一家族葬地,保存完好。近年其孙柳曾符在墓前树碑一方,上刻“先祖柳公翼谋之墓”字样。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镇江人,曾任大学文史教授,是历史学家、图书馆学家、教育家。

    莲花洞前摩崖题记位于本区蒋乔乡檀山村莲花洞台地前莲萼石南面,长约1.02米,高0.39米,居中刻“云峰”两个大字,行书,落款为“罗之王为”,前两字草书,后两字为楷书,另行书为“竹隐上人题”。
    重建竹林寺记碑 位于竹林寺后重建东侧偏殿之廊壁上,青石质地,高0.55米;宽1.40米,上款纵刻楷书“重建竹林寺记碑”,内容有“雍正十一年(1733)春,始逢政建之……,为之记时则雍正十一年夏六月”。落款为“吴郡谢淞洲书”、“李士芳镌”。接其下并列一白石碑,上款纵刻“续刻檀信布金功德芳名记”,载募捐人姓名(银)两。

雍正年碑石两方 位于竹林寺后重建之偏殿,并列二石碑,纵刻行书“上谕朕惟三觉教之党民于海内也……。”碑宽1.49米,高0.37米,青石质地,边款刻“雍正十一年(1733)二月十五日,五羊臣僧达如敬书”。

位于镇句公路西侧高骊山麓。混凝土质地、碑高25米,“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九个大字为郭化若题书。顶部形制系一带刺刀的巨型步枪,势如刺破青天锷未残。碑座正面浮雕上刻青松衬托的新四军袖标(N4A),背面是军民欢庆胜利的场景,东侧镌刻陈毅《韦岗初战》七绝一首:“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粟裕题诗“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碑座上端红旗取陈毅“故国旌旗到江南”之意。
    碑后有镇江市人民政府1985年9月立的韦岗战斗纪念碑文,记载了民国27年(1938)6月17日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在韦岗伏击日军取得挺进江南首战告捷的史实。

狠石 位于本区官塘桥乡一明墓前,形似羊,早在唐代前后即存在,唐代著名诗人罗隐有《狠石诗》云:“紫髯,尚盖此沉吟,狠石犹存事可寻”之句。历史上迭有兴废。旧志载原狠石于光绪十六年(1890)由城北绿北巷移来。该狠石已于1985年移至北周山后峰多景楼之西处。左腹部镌“狠石”两字。

    天下第一泉位于七里甸乡的人工湖半岛上。原在大江之中,至道光、同治年间因涨滩随金山逐渐与陆地相连。泉水的四周叠石为池,围有石栏,长宽各为9.70米,池南石壁上嵌白石碑,阴刻楷书“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宇,高0.6米,宽2.15米,光绪十九年(1893)镇江知府王仁堪书。泉北有二层楼一座,右边墙上嵌碑阴刻隶书“中泠泉”三个大字,同治八年(1869)常镇通海兵备道沈秉成书。左边墙上嵌二碑,一为同治十年(1871)沈秉成撰“中泠泉记”;一为同治十一年(1872)陈兆熊所书“中泠泉辨”。

 莲花泉(庆封井,又称逆流泉)在本区蒋乔乡檀山村莲花洞下岘山(小九华山)下以南,圆形泉,池直径约2.25米,似莲蓬,由人工采用不规则大石块堆叠而成,东部有树一株自石缝中长出,水自池底部泉眼涌出,清澈见底,向西有条湾(似莲蓬茎)流淌入小河。明、清时代小九华山上有地藏寺,为僧人、文人、官绅游览之处。该泉多供游人饮用所需。

 林公泉 位于南郊竹林寺后夹山石壁下平台。据《[光绪]丹徒县志》载:由明代僧人林皋所凿,用花岗岩条石叠砌成方形泉池,泉水清澈见底,今泉四周置白石,横额刻“林公泉”三个大字,边款纵刻“原额因塌山石毁,乙卯(1879)夏五月陆润庠重书”皆阴刻行楷体。

    招隐寺 在南郊3.5公里的兽窟山,东晋末年刘宋间(419)处士戴顒(仲若)隐居于此。后其女舍宅为寺,称招隐寺,山亦名招隐。刘宋景平元年(423),僧昙度创寺,建筑屡经兴废,咸丰三年(1853)大多被毁,清同治、民国年间续行修建。

读书台 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此读书,位于招隐山西北麓,歇山式,建于高石台基上,面阔3间,四面有回廊,为清同治间江南提督冯子材重建,内置石案,正面边上镌刻“普通元年,岁在庚子”。东山墙上嵌有《重修招隐山昭明读书台记》,为民国17年(1928)独山胡为和、克之甫撰写。

增华阁 位于读书台之东,歇山式,正面有走廊,面阔5间,相传梁昭明太子萧统曾于此处选编《昭明文选》,其西北侧有济祖殿,硬山式,面阔3间,为清代晚年建筑。

玉蕊亭 在增花阁东南山坡上,昔时山上丛生玉蕊花,每逢暮春盛开,香满山谷,原为唐代润州刺史李德裕登山观花所建,民国15年(1926)由辉山上人募资重建。今亭呈六角攒尖顶,六角方形石柱上刻“绝顶共攀跻,此地来骚人墨客”、“三山相揖让,何处访玉树琼珠”等联语。
    山之东南麓有虎跑泉、鹿跑泉。虎跑泉分上下两泉池,四方形边长3米,系东晋法安禅师创筑,明嘉靖间邑人袁祖凿石栏,泉后石壁嵌明崇祯间知府程峋书“虎跑泉”三大字碑刻。下泉旧名“龙吐水”,上泉水自龙口出,经流不息。在东麓高处相距60米为鹿跑泉,长方形泉池,旁竖“鹿跑泉”石刻。
    1981年国家又拨款修建招隐寺,除上述尚存遗址进行整修外,重建竣工的有山门石牌坊,花岗岩质地,三门冲天式,上刻两横额“宋戴顒高隐处”、“招隐”。联语两对“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烟雨鹤林开画本,春咏鹂唱忆高踪”,系依照民国初建原貌恢复。此处还重建了戴顒听鹂鸣处的“听鹂山房”以及退居寮(方丈室)、万古常清亭、如斯亭、鸟外亭等。

 鹤林寺大雄宝殿 位于南郊黄鹤山东北,磨笄(ji)山西,创建于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据《太平寰宇记》载:南朝刘宋武帝刘裕游息竹林寺,黄鹤飞舞其上,即帝位后于永初年间(420)改名为鹤林寺。历史上屡兴屡废,今存大雄宝殿为清同治间复建,硬山式,面阔五间,座立在石台其上,正面立面有桶扇门窗(今已改观)。罗汉钱屋脊较高,两端置吻兽,山墙两边垂脊上砌瓦花,山墙前檐两侧樨头用磨砖浮雕菊花图案,今大殿为水泥厂、瓷厂工人宿舍,整体已破旧。鹤林寺内原有碑刻甚多,称“古墨林”,1958年已将这些碑石迁移焦山碑林保护。

位于南郊鹤林寺大殿后,今楼为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僧人福登重建。现为鹤林小学所在地。杜鹃楼二层,硬山式,面阔5间,进深7檩,东立面上下各有四窗对称,由此可赏楼下前面的古杜鹃花。《鹤林寺志》载:“鹤林寺杜鹃花高丈余,春月开花,倾城游赏。”寺历经兴废,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建,今杜鹃楼相倚并立,杜鹃花约有百年以上历史。

位于本区丁卯村。东晋元帝时运粮出京口,于此立埭,丁卯日成名丁卯埭,亦为漕运重要港,遂建桥名丁卯桥,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唐大和至大中年间(828~847)监察御史、郢州刺史、诗人许浑筑别墅于丁卯桥旁,著有《丁卯集》。明正德、嘉靖年间大学士杨一清于丁卯桥畔亦筑有“石淙精舍”,在此著有《石淙诗钞》。丁卯桥系单孔石拱桥,乾隆、道光年间曾两次修缮。民国19年(1930),丹徒县拓宽河道,拆去桥的大半边,今尚存桥东叠石金刚墙及桥基上拱圈石等。

晋因寺 位于七里甸乡五洲山,建于后晋年间,后毁。寺有墙脚、院围存在。院围长350米,院中有一水池,呈圆形,水深1米,直径12米,池水碧清。寺东北角有一口“千尺井”,直径1米,井深21.7米,水深17.4米,水位常年不变。

三里岗镇 位于官塘乡三里村,始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今存有石桥、镇楼、石街等

石路 位于谏壁镇西街,始于明崇祯三年(1630)。解放后,曾拆小街补西街,该路仍保留原始特色。

永德桥 位于官塘桥乡明政庵去严岗村一条路上,系清乾隆元年(1736)建筑,桥体旧貌未动,造型保留完整。

王家花院 位于谏壁镇月湖村西侧,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有99间半房屋。1958年丹徒县委机关曾设于此,1964年又让丹徒县仪表厂作职工宿舍。因炉火,跑马厅被烧,近年天井四周房舍被风雨侵蚀,有些倒塌,其余院舍整齐完好。

位于本区象山附近的合山,系一组四座炮台。光绪二十四至二十六年(1898~1900),由两江总督张之洞奏准建造。炮台呈南北向偏东一直线置列,每座各间距27.2米,全长88米,后有—条等长的隐蔽堑壕。四座炮台系水泥、沙石混凝土筑成,皆圆形明台式,台内径6米,圆护墙1米,内壁有15个立放炮弹的龛,台后旁设地营式小弹药库,用青砖实砌顶部为水泥抹面的混凝土盖板,十分坚固。整个炮台居高临下,面对大江,浑然—体,雄伟壮观,是至今保存下来的一处规模最大的江防战备工事建筑。

崇庆禅院(尼姑庵) 位于谏壁镇西街,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共15间。民国13年(1924)重修,现被谏壁鞋厂使用。院的西北角有口井,是当时尼姑用水所挖。现存院落总体完好,属该镇的保护单位。

1981年5月12日~6月6日,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丹徒县文管会对位于润州区蒋乔乡的莲花洞进行发掘。发掘工作主要在莲花洞的东半部,西部堆积物有扰乱现象。发掘面东西6米,南北3米,发掘深度1米至4.8米。莲花洞的堆积物为坡积和裂隙充填物,比较潮湿、松散,未见钟乳石“盖板”。堆积物层面南倾约35°。出土文物:—枚缺失齿根的右下臼齿,磨蚀度一级左右,属一青年个体,这枚牙齿较少,没见齿带发育,应属于智人;猕猴的一个破碎头骨,一个下颌骨;鬣狗的二块上颌残段;王氏水牛的—具较完整的左下颌骨;兔的一枚牙齿;鹿的二个残破的左角等动物化石20种,其中哺乳动物18种。莲花洞动物群生存的时代,距今约1万至数万年。

东晋晋陵古城遗址出土文物 位于花山湾丘陵土山上,为东南京岘山的余枝,整个城体平面略呈梯形。1984年5~11月,镇江博物馆对此城进行了试掘,出土文物有砖瓦、青瓷鸡首壶、香熏、瓮、碗、灰陶甑、盆,并出土护墙砖,砖多为素面,长37.8~39厘米,宽16.4~19.5厘米,厚5.4~7.8厘米,其中一小部分文字砖,多侧面模印文字,文字砖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窑名、地名、人名、数字等类。文字内容与该城直接有关的有“晋陵”、“晋陵罗城孟胜”、“花山”、“无锡祝伦罗城砖”、“东郭门”、“南郭门”等。

唐代遗址出土文物 1984年11月在中山路下水道工地,发现唐代润州城内的路面,有木制的水道,住宅墙基及水井等遗址。在地表下3米深的唐代文化层中,出土文物丰富,有石人、船式银锭、高足铜杯、冶炼的坩埚、陶瓷罐、壶、盆、碗等,并出土瓷片数千片。

石穴墓为人工凿出的斗式石穴,穴底及穴底面都是近长方形,穴口东西长11.2~12米,南北宽6.4~7米,穴底东西长9.4~9.8米,南北宽5.2~5.9米,石穴深9米,器物出于底部砂、石子、蚌屑层之上。出土文物计58件,有红砂陶鼎、印纹硬陶罐、原始瓷罐、盅、碗、青铜盂、锸、削、玉璜、玉珠、玉等。另有蚌壳6件,散布于墓底中部,时代为春秋中期。是1979年9月初,由镇江博物馆在谏壁镇粮山清理发掘的。

粮山土坑墓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7件,有青铜鼎、甗、、匕、印纹硬陶坛,时代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此墓是1979年3月,谏壁公社粮山大队平整土地时发现的,它与粮山石穴墓相隔1.5公里,由镇江博物馆清理发掘。

王家山土坑墓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计131件,其中青铜器为100件,有人面纹铜敦于,青铜虎子、刻花纹青铜盘、青铜、青铜盉、几何印纹硬陶瓮等。时代为春秋时期。此墓是1985年4月江苏省电力建设三处在镇江市谏壁镇王家山施工取土时,发现有青铜器出土,后由镇江博物馆清理发掘。

该墓为砖砌单室券顶墓,墓室长3.66米、宽1.03米、高1.55米,出土文物共计21件。有瓷碗、瓷碟、三足砚、滑石猪等。并出土2方砖刻墓志,方砖正面刻“东海郡郊县都乡客丘里刘年廿九字彦成”18字;另一方砖正面刻“晋故升平元年十二月七日亡”12字。1962年12月,在镇江砖瓦厂清理出土。

“隆安二年”东晋墓出土文物 该墓为双室吕字形墓,墓分前室、后室,甬道三部分,全长8.95米、宽3.93米,墓壁画像砖上有“隆安二年”纪年。出土文物计16件,其中瓷器9件,金器7件,有青瓷果盒,,“偶”字盆、博山香熏、鸡首壶等。另有画像砖54块,1972年由镇江博物馆在本区畜牧场二十大队清理。

谏壁砖瓦广东晋墓出土文物 镇江博物馆于1984年在本区内市谏壁砖瓦厂清理了九座东晋墓葬。九座墓均为砖砌券单顶单室墓。出土文物有青瓷器、陶器、铜器、铁器、金器饰件等。在这九座墓葬中,有三座发现砖刻墓志,一为“刘庚子墓”、一为“刘硕之妻徐氏墓”墓志,另一为字迹不清。

京岘山唐墓出土文物 这是一座砖室墓,出土文物计8件,有瓷葫芦瓶、陶马、驼、鸡、武士俑、生肖俑。1984年由镇江博物馆在京岘山贾家湾清理。

北宋蕈岷墓出土文物 这是一座石顶砖壁结构的长方形竖穴墓,墓室长3.5米、前宽1.04米、后宽1米、高1.25米。葬具、尸首均腐朽无存,据该墓墓志记载,墓主章岷。出土文物计瓷器11件,漆盘1件,墓志1合,有酱色釉瓷瓶、镶金口影青茶盏、六瓣影青瓷碟、漆盘等。此墓是1974年7月由镇江博物馆在南郊清理。

谏壁北宋墓出土文物 这是一座竖穴土坑墓,长2.8米,宽1.22米,墓底距地表深4.2米。出土文物计11件,有影青带温碗注子、影青带托酒杯、影青高足杯、影青三联小瓜盒、酱褐釉陶罐、铜镜。另有铜钱38枚。1978年2月由镇江博物馆在谏壁砖瓦厂清理。

 明代钱一斋墓出土文物 墓主为明代御医,出土文物有黄花绸罩袍、木梳、锡烛台、铜镜、文征明书墓志等计14件。此墓是1959年3月在市南郊菊花山清理。

蒋乔公社明墓出土文物出土文物 计22件,有“太平升天”金钱、“青云得路”金钱、玉穿金丝钮扣、镂空白玉灵芝饰、圆形镂空如意饰、水晶有孔圆珠、木雕镂空双龙带钩等。此墓是1970年1月在蒋乔公社蟑山大队清理。

    南朝青铜器窖藏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计13件,有青铜熨斗、青铜铛、青铜睡壶等。在这些窖藏铜器中,熨斗内有朱书“一千太清二年二月十六日张”的文字。这窖藏是1978年8月由镇江博物馆在南郊黄山园艺场发现的。

 唐代银器窖藏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计950余件,文物放在大银瓮内,银瓮重约21公斤。内有鎏金蝶纹盒、鎏金人物小瓶、银托、银手镯、鎏金龟负酒筹筒,龟负筒上有“论语玉烛”四字,酒令筹50枚,选抄《论语》句文50例。此窖藏是1980年元旦,在本区丁卯桥附近工地上发现的。在距这批银器出土地点约20米处,于一年前曾出土唐代银锭窖藏20笏,重40余公斤。

    甘露元年纪年镜铜镜直径14.4厘米,钮径3.8厘米,缘厚0.35厘米,为扁圆钮,圆座,内区座旁铸高浮雕的羽人和神兽,外区有方形和半圆形小印围绕一周,每一方印均有一字,平缘上印一周铭文,文字为“天王日月天王日月”,平缘上铭文为“甘露元年正月五日时”,时代为东吴。1964年在谏壁砖瓦厂出土。

    青瓷镂空有胆莲花罐口径7.5厘米,高40厘米,腹径30厘米,上肩部为四系,器身外部为镂空花纹,另有仰覆莲瓣图案,荷叶团形图案和兽头图案,罐下为须弥座,器身内有瓷瓶胆,时代为北朝。1965年在镇江钢铁厂工地出土。

    宋代影青瓷仕女枕此枕面残缺,底座作长方形切角板状,座上侧卧一女子,女子仰首,左手掌托头部,右手揽抱雕刻莲花瓣纹饰的枕面支柱,全长20.5厘米,宽10厘米,残高9厘米。1977年6月在镇江市冷库工地宋墓出土。

    另外,区内还有个人收藏文物,如韦岗镇退休干部王兴顺,平素喜欢收藏货币,他收集了百余种货币,远至周、汉的硬币,近至现在的人民币和各种纪念币都有收藏,并将每个朝代的通币整理出几十块板面,进行展览。

    蒋乔乡六摆渡村张怀宝家中收藏祖传字画、茶壶等珍贵文物,其中有一幅古画,系五代关仝的山水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手瓦哪里有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