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算留学生吗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唐本忠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陈惠婷):没有理工男的木讷,没有院士的距离感,唐本忠面对记者的采访笑容谦和侃侃而谈。从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开始,到日本留学,回归香港,再回内地交流……他始终心系祖国,胸怀科技报国之心。记者近日在广州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唐本忠先生,听他讲述香港与内地在科技发展方面千丝万缕联系的故事。以下为专访全文:

  记者: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归的时候,当时您在哪里?能不能回顾一下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唐本忠:回归那天我就在香港科技大学。我还记得当时香港下很大的雨,我和家人在家看电视直播。电视上当时播的部队军车从深圳过关进来,中方江泽民主席英方查尔斯王子代表两国领导人出席活动,中国国旗升起,英国国旗降落……这些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那时心情非常激动。毕竟香港历经100多年的殖民统治之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记者:您长期致力于科学研究领域,2014年入选材料学和化学学科双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您看来,香港回归二十年在科研环境方面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唐本忠:以前,香港跟新加坡一样在教学方面比较有特色,但是科研方面比较薄弱。自1991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以来,对香港的科研氛围影响比较大。我们首任校长吴家伟之前是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也是首任美国主流大学的校长。他把美国的一些做法带到香港来,对活跃香港的科学研究氛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九十年代初,香港也成立了研究资助局,为学术界人士提供研究经费。

  这二十年比较明显的变化是,香港的科研经费以前比内地高,高五到十倍吧。但是随着近年来内地经济发展之后,内地的科研经费投入有超过香港的势头。另外一方面,香港高校走进内地步伐也在加大,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都陆续到内地办学,两地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合作日趋频繁。

  记者:您提到香港科技大学的成立对香港科技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那在您看来,港科大的发展和内地有什么关联?

  唐本忠:其实,港科大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有很大一批教授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外派的公费留学生。我是1982年公派日本的留学生,当时国家给我们培训了半年日语,然后一架飞机就把我们150人送到了日本学习。当时,这个名额是非常稀缺的,很多高校一个公派留学的名额都没有。我用了五年时间在日本取得京都大学博士学位,然后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4年,香港科技大学成立早期,也正是欧美经济陷入低潮的时候,我应聘回港工作。港科大还有很多跟我一样内地背景的教授。他们从哈佛、麻省理工大学等名校毕业回来,有些人现在已经成了所在院系的中流砥柱。当然,港科大开放办学,不仅吸引内地优秀留学生来港竞聘,而且是广纳世界英才而为之,是一个国际化的教学团队。

  记者:您是1978年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算是文革十年中断后恢复高考的早期大学生,又在1982年第一批公派日本留学深造。为什么最后的落脚点是香港?港科大给了您什么样的平台和机会?

  唐本忠:我在香港科技大学从助理教授开始做起,然后副教授、教授,最后到讲座教授。可以说香港科技大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成长的空间。而之前我也去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五年的博士后研究,那段时光就像知名导演李安曾经的七年“家庭煮男”时间,就是你有才华却没有发挥的机会。

  回来香港也不容易,一个位置几百人竞争,对手都是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港科大非常重视科研人才,待遇丰厚,甚至有些岗位的薪酬还高过美国大学,是个炙手可热的地方。我非常感谢香港科大给我这个机会!那真是憋了一股劲没地方使,回来撸起袖子加油干。

  早期,香港科技大学从全球招揽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大家干劲十足。深更半夜实验室都是灯火通明,教授们学生们都在做研究。我想,这就是港科大发展迅速的原因。也正是在这里,2001年我和我的团队发现了AIE(聚集诱导发光现象)。

  记者:您在世界上最先提出聚集诱导发光概念,一直致力于将实验室合成的AIE材料运用于生物、医疗等领域。迄今为止,全球6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都在引用您的论文进行研究。您近年在内地的高校也有少量的兼职教授工作,您接触到的两地高校环境变化有何感慨?哪些政策或者条件的变化起到关键作用?

  唐本忠:九七年之前,香港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远高于内地,至少多十倍吧。香港一直维持这个水平没怎么变过。内地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在不断地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现在超过香港了。真是不得了!现在有很多香港教授回到内地加强合作,美国高校的教授也到中国交流合作。

  香港政府近年也在反思调整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香港最大的好处就是制度化,港科大虽然很年轻但是成长得很快,在内地也享有极高的声誉。我可以在香港招收到内地最出类拔萃的学子,北大清华复旦这些高材生尽收麾下,也有很多国外的优秀学生前来报考。但是,香港这边科研经费比较缺,实验室面积较小。

  内地高校就恰好相反。经费投入多,实验室比较大,仪器多而新,虽然招生不是全球范围的,但是内地高校多招生规模大,学生非常努力,近年来内地高校成长也非常快。

  基于这两种情况,我觉得,内地和香港的高校可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记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您不仅从事前沿的科学研究,还经常到各个高校演讲激励年轻学子。您曾经说过,“做科研活动,既要努力站上巨人的肩膀,也要勇于挑战权威、把巨人踩在脚下。”在您看来,香港和内地的年轻人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没有值得互相学习借鉴的地方?两地年轻人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竞争?

  唐本忠:两地要加强融合。香港是个富足之地,大部分学生学习金融、法律、医学,很少人学习自然科学。而内地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非常重视自然科学,有大量的理工科人才。所以,两地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是可以互补的。

  香港做得比较好的是制度建设,廉洁文化深入民心。讲个故事,内地一个同学考试前想知道题目,她就去找老师走之前还留了一个信封给老师桌子上。老师一看信封里都是钱,马上打电话给廉政公署。这个女孩后来就被抓去监禁。内地学生在香港可以感受一种制度的力量,廉洁文化的氛围,学做遵法守法的好公民。

  比较来看,香港学生非常努力负责,团体意识较强。内地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非常聪明。我以前读书的时候一天到晚泡实验室,但现在比较反对这种一昧苦干,强调学生投入,“干一行爱一行”。希望两地的学生都要秉持一腔热情投入科学研究,这才是步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记者:去年3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中首度提出要求广州、深圳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您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背景下,香港科技队伍发展的机会在哪?香港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中将起到什么样的特殊作用?

  唐本忠:香港与内地要互相理解,增进融合。我在母校华南理工大学参与建设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我的AIE研究领域有重大的贡献和推动作用。我的团队2012年作为广东省第三批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之一,当时广东省财政专项工作经费资助五年3000万元。这个我在港科大20多年也得不到这么大一笔经费!

  香港政府规定香港的教授不能拿内地一分钱,所以我在华工的收入尽数上缴港科大。内地规定,科技基金的申请不包括香港高校。我想,未来国家可以加大对香港科研队伍的投入,把香港高校也纳入到国家科研体制里来,允许香港高校独立申请内地政府的科研基金,让香港发挥更大的作用。

}

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部第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 》。在答记者问过程中,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疫情对出国留学的影响将是暂时的,中国将继续通过出国留学渠道培养人才!”

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留学生群体,教育部还提出了不同的发展需求——

1、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2、推动职业教育更加开放畅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3、提高基础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

除此之外,教育部也在时刻牵挂、关心着海外留学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在答记者会上,教育部国际司(港澳台办)负责人表示:会尽最大努力维护广大留学人员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下大力气完善“平安留学”机制,为广大学子实现留学梦保驾护航。”

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为广大留学人员组织招聘活动。

留学生回国可以申请免税购车,总体优惠费用在0.71至15.21万元间。

留学生回国创业,国家保驾护航。不少省市都已经抢先设立了针对留学归国人才、或是留学人员享受优惠政策的创业园区,在创业园区里,不仅可以享受折扣力度满满的租金(甚至可能免费租用),创业园还提供创业指导,注册企业代理费报销等服务。

  国内不同省市的创业园区

解决了办公场地问题,最重要的启动资金的问题,国家更是倾力支持。以北京为例,创业胜地中关村科技园内有很多留学生创业,只要企业注册资金达到五十万人民币,创业者在海外拿到硕士及以上学位,企业就可以享受到以下优惠:

1. 最高十万元的无偿资助。只要创业,人人有份!

2. 有机会申请科技部、北京市的一些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一般有20万元到45万元不等。

3. 如果是高端人才,还可以申请“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

除购买免税车政策、政府就业、创业奖金资助政策以外,北京市还有格外吸引人的留学生落户政策。只要在国外取得我国教育部认证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并且符合学习年龄、年限、工作单位等需求,就有机会拿到北京的户口。

除北京外,其他一线城市以及新一线城市也在这场“留学人才争夺大战”上不甘示弱。上海、深圳、广州也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抢人杀手锏。比如上海,落户之后留学生首次购房还免房产税。留学生来杭州工作,一次性就享有几万的补贴。

当然,除了上面这些“看得见”的优惠政策,留学生还有很多隐性福利。比如,不少大学、对外交流相关的用人单位招聘时会有“留学生优先”这一要求;不少大厂的岗位也有较高的英语或者小语种要求,留学生占有相当大的优势。

因此,在就业选择上,留学生身份也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生难申请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