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全国最大的奶奶是多少岁吗?

民间丧事用词:享年,终年。

享年与终年,在丧事使用上是不分男女的。

在古代,丧事用词多用终年而少用享年。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区别使用上。终年一词是广范用语,但有特定年限,即必是有寿年以上者,按古代即是用于六十一甲子以上的终老者。不上寿者皆为凶死,多为祸延或不幸,一般称卒于XⅩ年多少岁。

终年即是年终,终止,绝,完结,到头,终老之意。终年以外的终词可用于人生,但终年不能用于生人,只能用于事物(如终年干啥啥)或死人。终年指终老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而终止生命,它不用于全年之意只用于终于当年的虚浮岁数。而终年某老某某岁寿终是一种虚词用语的托用语。

享年:除了三十岁以前无成家,无立业的青少年之死不可用外,三十岁以上立业的任何人,只要有过功名荣誉,品德声望和福或寿者的死者均可用于享年。

享年含享受享福荣华富贵,功名荣耀和品德高尚之人。若德不配位,是不能用享年二字的。但是现代,享年也成了普通大众话的用词,而终年亦多为不用了。




三者都含有尊敬的意思,“终年”与“享年”在使用时是有区别的,“终年”指逝者去世时己活到多少岁,使用时不带感情色彩;“享年”是享要过有生之年,用于自己的长辈或受人尊敬的长者。古人对于逝者有特定称谓:如:死者在二十至二十九为存年;三十至三十九为得年;四十至四十九为酉年;五十至五十九为终年;六十至六十九为享年;七十至七十九为寿年;一百年是高年期颐。但为了对亲人和有深厚的感情的也有中年逝世的称为“享年”。如:台湾著名作家冰心在她的学生的墓碑上:“她生在上海,长在澳洲,嫁在北平,死在云南,“享年”三十二岁”。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丧事操办就非常重视。在民间,各个地区的丧事习俗也各有讲究。人去世之后,因年纪不同、地位不同等,丧事置办过程中也多少体现出了一些细微的区别。

这也好比民间丧事用词中,对去世“享年”和“终年”之间的用词用法,也是颇为讲究的。

有人说,寿命到六十甲子的已故之人称为“享寿或享年”,没到60岁的已故之人称为“行年”或“终年”,50岁前死的称为“英年早逝”或卒年。

然而,细心观察这些词的用法,大家一定会产生不少的疑惑。

比如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去世,媒体报道的用词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而此前神经生物学家唐纳德·肯尼迪去世,用的是“终年88岁”。

另外,此前年仅45岁的上海市物资学校副校长虞辉,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媒体报道的用词是:“不幸于2005年4月9日下午2时55分在瑞金医院逝世,享年45岁”。

如此看来,这些词的用法似乎没有什么逻辑和讲究。那么,“享年”和“终年”这两个词到底该怎么用,究竟有没有区别呢?

首先,看起来,这两个词只是一字之差,但是用词的色彩意义却存在显著的差异。

“享年”,顾名思义就是指死去的人活着的岁数,即死者活着的寿数。

通常来说,一般是用在年纪超过50岁的死者身上。

为什么定在50岁呢?因为在过去,古人的寿命比较短,不像我们现在所认定的,65岁以上的才为老人,50岁的还称为青壮年。

在古代,人的寿命比较短,所以人到七十岁,就被称为“古稀”了,即被认为已经相当老了。

所以,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上不少的古典文献里有记载,年纪小于50岁的死者也用“享年”,比如蔡邕《郭有道林宗碑》:“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当然,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其他的讲究,见后文)

不过,总的来说,“享年”这个词,在过去多用于老人身上,这是对年长者、德高望重的逝者的一种尊敬的表达方式。

“终年”,相对来说,感情色彩比较淡一些,可看作是一个中性词,就是指人去世时的年龄,是多少就多少,不带什么感情色彩,不偏向于褒义或是贬义。

比如鲁迅先生曾在《致山本初枝》写道::"近来我几乎终年为孩子奔忙。但既已生下,就要抚育。"

这里提到的“终年”,大体就是这个意思,指人生的所有时光。

从狭义来看,“终年”也可以视为全年,一年到头,如终年无休,也就是某个阶段从始至终,从头到尾的意思。若用在人的身上,“终年多少”,即指人生从开始到结束,寿命终止的时间。

从基本的用法来说,两者都是表示对逝者寿命的概括形容,都是指人活着的岁数。

从感情色彩来看,“享年”更强调一个活着的享受、安享、度过的过程。而既然是享受,那么就应该是上了年纪的,而不是早早地离开人世的那一类人,所以这形容的通常都是活得比较长寿的人。

“享年”,通常用来表示敬辞,主要是用来形容品德声望在位,德行高尚的已故之人,带有比较明显的褒义色彩。

所以,听到“享年”这个词,很多人的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已故之人生前生活美好,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情景。

当然,一些年纪比较轻就离世的人,也被用“享年”来形容的话,则多少也表示一种美好的赞誉。这些人可能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于自己而言,有着比较深厚的感情,所以对他们的逝世,人们也用“享年”来形容。

比如作家冰心在《我的学生》中写道:

“她生在上海,长在澳洲,嫁在北平,死在云南,享年三十二岁。”

这里提到的大概就是此类情况。

还有另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逝者生前可能是有身份地位的,为曾做过比较大的贡献的,立过功德的,所以不管活了多大的岁数,都被用“享年”来形容。

“终年”,即终结、结束、到头,这是一个不带感情色彩的词,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如“终年积雪”,“终年35岁”。

简言之,“终年”是一个中性无褒贬,适合范围很广的词,比“享年”的适用性更广。

中国是一个极其讲究礼仪、礼数的国家,即便是丧事悼念,也极为讲究。不同人,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德行等,都有不同的说法和讲究,应注意区分,避免闹笑话。

不过,如今“享年”这个词,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使用词。甚至,还有人把这个意思给颠覆理解了。

网上曾看到有人提出这么一种观点,“享年”这个词,应该用在那些好吃懒做,骄奢淫逸的人或是资本家身上,因为这些人一辈子尽是享受,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享年者”,道理不言自明。用“享年”来暗讽概括更加合适。

而伟大的先驱者以及辛勤劳动的人民,一辈子哪里有什么“享乐”可言,所以在选用悼词的时候,应该用“终年”,而非“享年”,因为他们并非是从享受人生的岁月中走过来的。用“享年”来形容,这是对他们人生的一种不恰当“概括”。纵然“享年”本身就是一种敬辞。

说起来,这观点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令人印象深刻!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是一种美德,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享年和终年是有区别的,享可以理解为享受或安享、度过,年可以理解为岁或光阴、春秋。连起来就是某人某年生至某年离世度过了几年或安享了多少年岁月,一般享年是对尊者长辈逝去的遵述语,为其生评也称乡评常用词,也有用"春秋"称谓的,如:某人享多少春秋。至于年龄段中殒逝的称谓有前辈先叙,再下就不赘述啦!




"享年"一词是悼词中的专用订乙,它表示生命结束时的年龄。〈只有对死者才能使用,不能用于生者〉。对有工作单位的人,对有贡献的或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后,在开追悼会的悼词中经常使用“享年”一词。〇〇而“终年"一词有三种含义:①全年,一年到头。②代表人去世时的年龄。③代表一辈子,如终年劳苦等。 由于〈终年>一词有多种含义,因此它不是悼词专用语。在悼念一生平平的死者时,可用〈终年〉一词。在形容一生命苦的生者时也可用(终年〉一词! 由上可知,享年一词,只能用于死者,不能用于生者!!!终年一词,既可用于死者,也可用于生者!!!




按照我们的规矩来说说看,“享年”和“终年”关系到宗族里面族谱的传记,古代以六十为一甲子,寿数达到六十甲子才能称为“享寿或享年”,不够六十岁者只能称为“行年”或“终年”。

除了宗族中族谱的记载,最具体的区别在丧事过程中的白灯笼可以看到,众所周知喜事用红灯笼,白事用白灯笼。当死者已经六十岁的就在灯笼上写“享寿六十加一”,但是不够六十岁的怎么办?

本地民俗采用四舍五入法为死者添寿,即五十五者可称六十加一,不够五十五的干脆不挂灯笼,因为称为“行年五十几岁”太令人伤悲,也不能把丧事办得太过体面,特别是堂上双亲尚在的只能草草了事收场。

现在的人普遍都是长寿,但也难免有旦夕之灾,通常见到丧事中没有挂灯笼的,可想而知就是夭寿者,以上就是本地关于“享年”和“终年”的处理方式。




顾名思义,终年即是终止生命结局,享年即是享受了几十年的美好时光。
在农村一般都是在人仙逝后为了祭奠逝者的日期而写期数单。而期数单虽然数字不多,却是讲究非常大的。享年和终年也在期数单里出现,享年是指逝者一生享受了多少年,是对逝者的尊敬,也是对年纪大的老人的尊称。而终年就不一样了,终年一般情况都是对六十岁以下意外不幸辞世的尊称。其实现在写期数单都不用终年,全都是享年,这是对逝者的尊敬。除非是年少不幸意外身亡的才写终年。
写期数单也不是任意想象而写的,也非常有讲究,男逝为天为乾造,女逝为地为坤造。父逝为孤,母逝为哀,父母双逝为孤哀子。上有高堂在世,下有儿女没成家,任务没完成而逝的,为不孝,不得称孤哀。其实这些都是多余一套,人逝后入土为安才是最大的讲究。
我是农民我在农村,我关心我们农民的美好生活。




人去世,说享年,终年是有区

别的,意思不同,褒贬不同,用法不同,出处不同,严格说,是不可乱说的,要分年龄,地位,有德无德论。

终是中性词,无褒贬感情色彩,可用于人,也可用事物。享是个敬褒之词,有浓厚感情色彩,多用赞褒尊敬之上。终,是结局,时事尽,人事可用。中国是礼义之邦,特讲礼数礼道,更重说词,不同人,不同事,不同地,其说法都会有同。同时逝世死亡,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德性等,是有不同说法的。严格讲,就年龄上说,五十岁前死,是不用终年,而用卒年的,五十,或六十之后死,可用终年。享年之享是敬词,如人有身份地位有名望功劳,已成家立业,那怕是才三十几岁死,也是可以用享的,但大多是从年龄上说,七十岁之后死的都可用敬词,用享年来表达了。终是终止终结,享有享受,色调上有褒赞意,品格高了一层。终不可用生人,只可用死人或物,享是可用于生人的,享受生活,享荣华富贵。终多用实,享可用虚。二三十之前死,多说夭折夭亡,三四十死用卒,五十到六十前是说英年,六十之方称有寿。终指逝者活到多少岁,中性无褒贬,享有褒敬之意,一对年老有寿者称之,一是用于有德有品有身份地位之人,有贡献值得人尊敬爱戴之人,年龄可不限。终是结束,享是度过,感情色彩大不同的。敬人说人可用享,说亲对己用谦词可用终。人死具体一点书面说法是:20前用夭折或夭亡;20到30前,用存年;30到40前,用得年;40到50前,用酉年;50到60前,用英年,卒年;60到70前,用终年;七十之后用享年,有寿,八九十可用耄耋,高寿,百岁之上叫颐寿。德不配位,无德无品无功之人,或有罪之人,是不宜用享的。




一是指全年,一年到头。二是指人去世时的年龄,使用时不带感情色彩。

敬辞,指死去的人的岁数,多用于自己的长辈或受尊敬的人。




享年与终年都是人死了的用语,但是按照中国过去的约定俗成,是有区别的,一样的死了,也有“打分”不同的。儿童和未到结婚年龄又不曾结婚的,死了不办丧事,属于“夭折”,悄悄埋葬了事,除非是公认的英雄,大家或者可以区别对待。不满60岁,即我们说的一个“花甲”而死的,属于英年早逝,介绍年龄时一般用“终年……岁”。年满60岁的人死了是寿终正寝,民间定性为“喜事”,即“白喜事”,民间一直有“红白喜事”之说,年满花甲的逝者,介绍年龄时用“享年”二字。所以“享年”带有敬词的意思。那么,对于民族败类,奸臣贼子,民间基本都不说他们“享年”,就说活了多少岁,抬举他是他家人的事。中国的语言,是很有讲究的。

}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一日一度,作者 度公子

跟84岁的她相比,有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要自愧不如。

77岁时,她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

最年长职业俱乐部DJ。

在凌晨两点的东京夜店,她穿吊带,涂红唇,戴墨镜,脚蹬10厘米的厚底鞋。

打碟,摇摆,比场上任何一个年轻人玩得都嗨。

这位84岁高龄的DJ奶奶,名叫岩室纯子。

目前,被称为“东京第一DJ”。

而白天系上围裙,她则化身和蔼可亲的饺子店大厨。

煎饺、炒菜、煮面,在这家饺子馆65年如一日地工作。

庸碌的生活没有消磨掉生命的激情,哪怕耄耋高龄。

“我没有服用过任何保健品或做任何运动。”

对生活,最好的兴奋剂是热爱。

岩室纯子对音乐的热爱,要追溯到上世纪。

当时年轻的父亲是位浪漫的音乐家,却在二战后饱受伤害。

痛恨战争的父亲,将音乐一并束之高阁。

并立下规矩,后辈也不能从事与音乐有关的职业。

当时少女时代的岩室纯子,从父亲的音乐中感受过爵士的浪漫、古典乐的优雅。

深深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当父亲放弃音乐后,家里一方小小的收音机,成为她聆听的窗口。

纯子19岁时,父亲开了这家名叫“饺子莊MURO”。

起先,她只是偶尔过去帮忙。

后来全天候扑在店里,习得了一身父亲的好手艺。

少女临娉婷,嫁作他人妇。

在那个年代的日本,婚姻仍旧是女性唯一的归宿。

父亲不止一遍地敦促纯子,赶紧结婚生子。

《四十八的抵抗》一书中写道:

“所谓结婚,不过是扮演着有性生活的女管家般的角色。”

如果不能从事喜欢的音乐,起码要有婚姻的自由。

纯子身上带着日本女性少有的叛逆和冒险。

这也为她的爱情埋下一段伏笔。

22岁时,纯子在一栋大楼里邂逅了一位47岁的中国人。

这位叫姜秉玉的中国人,前妻是赫赫有名的大美人张怀卿。

张怀卿出身名门,是张作霖的女儿,也是张学良同父异母的妹妹。

纯子遇见了亲密爱人,仍旧不婚不育。

与姜秉玉长达三十多年的同居生活,两人也很快乐。

直到晚年,纯子才和他结了婚。

22岁时遇到的初恋,相伴一生。

纯子几乎将生活的其余重心,都交付给了爱人。

姜秉玉去世时,两人相濡以沫几十年年,已了然无憾。

人生继续往前走,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纯子潇洒地开始了第二段人生。

“‘我要考个属于自己的驾照!’紧接着我就跑去上培训课了。”

“我还学了油画、大提琴和法语。”

“我一个人去了纽约和基韦斯特岛,一点儿没问题都没有。”

没有悲悲戚戚地瑟缩在往事的余温里。

纯子考驾照、学油画、大提琴、法语,甚至只身出国旅游。

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甚至比年轻人更有激情。

2003年,一位法国年轻人adrien寄宿在纯子家,办了一场派对。

父亲生前,整个家族乃至孙辈,都无人敢做音乐。

这种全新的电子乐如今,十足地吸引着纯子。

当adrien问她要不要学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这年77岁的纯子,报名了一家DJ学校,成为创校以来最年长的学员。

或许多数人以为,纯子只是玩玩而已。

这纯属对老年人的偏见。

年老的纯子,记忆力大不如前。

她要在家每天练习打碟,牢记节奏。

熟悉新设备,新机器。“我知道我必须更努力才行。”

几年后,纯子成为东京各大夜店炙手可热的一线DJ。

有人觉得,纯子不过是以年龄为噱头,并没有真材实料。

到访之后才发现,自己完全错了。

“年轻DJ打不出这样的音乐,她是一个很懂音乐的人。我需要向她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纯子几十年的音乐审美,沉淀出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也开辟出了第二人生的辉煌。

不过这都是午夜2点后的纯子。

父亲去世后,饺子馆继承给了弟弟。

纯子不再全日候围着饺子馆打转。

每天下午四点到店,5点正式营业。

营业时,与客人交流饺子的口感,馅料的口味。

这家有长达60年历史的饺子馆,多次登上东京美食排行榜。

延续着日本匠人一贯的精益求精。

纯子主要负责煎饺、炒菜,直到晚上10点打烊。

这时,作为饺子馆主厨的纯子,结束了白天的工作。

下班后,她会先去吃个晚饭,小酌一杯。

虽然纯子厨艺相当,可她几乎不下厨为自己做饭。

省出来的时间,都要享受生活,学习新东西。

夜店老板照顾她的身体,会特意将演出安排在稍早时候。

纯子登台,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在她的节奏下,尽情玩乐。

纯子的演出结束,同行的年轻人打算回家睡觉了。

“我还要喝两杯,一会还有我喜欢的DJ演出,我准备再进舞池跳一跳。”

凌晨4点,夜店派对最嗨的时刻。

东京的早班地铁开始运行,尽兴的纯子离场回家。

“我从未思考过,在我这样的年纪什么是能做的、而什么是不能的。”

年龄不是尝试新事物的最大障碍,心态才是。

纯子82岁还在当斜杠人。

白天奔波为生计,晚上演出为灵魂。

“对我而言,音乐不能当饭吃,但是却像美味的茶和咖啡一样。如果没有它们,生活该有多无聊啊。”

大多数老年人无所事事地等待死神召唤的时候,纯子还能说出这种壮志豪言。

“如果要死,希望自己是死在DJ台上,或者是饺子店。”

能倒在自己为之热爱、为之奋斗的地方,生命的剧终也更有荣光。

日本还有位百岁老人笹本恒子,同样演绎着另类的老年生活。

71岁时,恒子才重拾年轻的爱好,摄影。

在全国各地举办了一次老照片摄影展,吸引大批人慕名而来。

这还不够,恒子要为自己同时代的女姓做一件大事。

“过去的女性,生活在极端苛刻的环境里,即使那样也拼尽全力,让才能之花绽放,我觉得非常了不起。”

为了记录这些遗落的精彩人生,她花六年时间,奔波各地。

总共采访、拍摄了100位明治时期的女性。

1992年,这些故事集结出版,名字就叫《璀璨的明治女姓》。

恒子正走向摄影圈的中心,与此同时,爱情不期而遇。

86岁时,恒子在法国旅行,结识了大雕刻家查尔斯。

两人相谈甚欢,回国后仍旧书信往来。

直到10年后,96岁的恒子,少女怀春似的,准备跟查尔斯告白。

寄出这封不再年轻,却爱意缱绻的情书后,恒子再也没有等来回信。

查尔斯没有回应她的爱。

这位浪漫多情的老雕刻家,先她而去了。

恒子的失恋,不是失魂落魄。

与爱人的失之交臂,更让她懂得及时做所爱的事。

此前在日本摄影界,关于恒子的年龄一直是个谜团。

哪怕朝夕相处的同事,也根本不知道她高龄。

每回问起来,恒子总是笑着回答:“我没有年纪。”

随后,她又埋头写作,准备采访资料,忙得不可开交。

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恒子前往灾区帮助灾后重建。

不幸在家摔倒,一连昏迷了22个小时。

送到医院后,大腿和左臂骨折。

医生断言,“她很难再站起来了。”

所有人都理所应当地将她看作,与床榻为伴的高龄老人。

可恒子坚持复健,她要再度夺回行走的权利。

“97岁,想做的事情还有一大堆,如果没有梦想,人生就结束了!”

恒子要踩在意外的肩上,重新站起来迎接生活。

出乎所有人意料,恒子康复了。

我们总说,要趁年轻去做喜欢的事,去见想见的人。

可在恒子眼里,这两件事,跟年纪根本没有关系。

“想做什么就去做,只要好奇心还在,无论多少岁总是能有新的开始。”

她给自己的自传取名《97岁的好奇心女孩》。

事实上,活得比实际年龄更年轻,永远都是精神上的少女。

100岁时,恒子举办了百年摄影展。

102岁时,恒子获得摄影界的奥斯卡奖“露西终身成就奖”。

很多人说如何优雅地老去,我想首先是从容。

那恒子,一定是最优雅的。

毕竟她说:“即便年老,我也不会变成枯木,至少是艳丽的干花。”

纯子每年都会参加大型DJ派对。

在奇装异服的年轻人中,她仍旧是最鹤立鸡群的那一个。

可是近年来,她却发现来的年轻人不如过去多了。

“好像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再具备好奇心,他们是不是怯于尝试新的事物?”

年轻人开始沉醉轻松的生活,在舒适圈里打转。

老年人们,却特立独行。

他们爱穿艳丽的花衣服,躺着一头时髦的卷发,涂了一手张扬的指甲油。

我对这样的奶奶,始终是心怀敬意的。

表面看来,他们只是追求美。

其实也是对生命的热爱啊。

不因年老而放弃装扮自己,在每一个年纪都要给生命最隆重的打扮。

要是我在老态龙钟的时候,还能现在的心态重视自己,求之不得呢。

每一天都是往后余生中,最有希望的一天。

因为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得意须尽欢。

虽然我们一遍遍说,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可面对日渐衰老的容颜、充沛不复的体力。

智力不再上升,健忘却与日俱增的老年生活,大多数人还是会沮丧。

很多人四十多岁感受初老,便已放弃从生活获取灵感。

疲于奔命,不再接受新事物,甚至抵抗学习。

将一切都简单地归咎于:我老了。

可是身体会随时间衰老,灵魂却只会在热爱中,淬炼出光芒。

仍在夜店当DJ的斜杠奶奶纯子说:“我虽然知道自己已经82岁了,但我彻底忘却了自己有多老。”

百岁老人恒子说:“人总是讨厌那些被伤害的事情啊,就算说抱怨的话,也改变不了什么呀!”

他们都深知,年老是已经到来的事实。

生活依然可以由自己选择。

躺在病床上等待死神,抑或打碟、抓起相机,捕捉人世的快活。

他们一生独立,永为热爱而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史上最大的奶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