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再过1个月就14岁了,个子小,听说可以吃乐高素就会长高,有比较了解的没?

这两年,关心教育的爸妈们应该至少听说过这个词:STEM。这个带着“未来教育”光环、科技感十足的舶来教育模式,到底是什么呢?它真的能让孩子在玩耍中充满兴趣的学习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首先,STEM是四个单词的缩写(这点还不知道的爸妈确实有点out啦):Science(科学)、 Technology(技术)、Egineering(工程)、 Maths(数学)。

STEM教育绝对不是学科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将跨学科的知识运用到解决真实问题的场景中,让孩子能够在面对真实问题的时候,把零散知识,变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

我们先扒一扒STEM教育的特点:

STEM教育非常注重孩子学习的知识与他身边的真实世界的关联(回想一下我们上学时常念叨的一句话:“我学XXX到底有什么用?”),我们在传统课堂上所学的各科知识,就像是散落在地上的念珠,而STEM则通过不同的主题,把这些念珠串起来,最终还能让它们以某种形式展现出来。

最终的成果可能是一个工程作品、一个程序、甚至是孩子的一幅涂鸦,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投入的兴趣和精力,以及收获的能力。

通过STEM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具体的理解知识,让他们学会主动探究和整理,STEM也被认为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

随着这两年STEM的概念传入国内,一大波高举STEM旗帜的早教班、培训机构和玩具套装正已经在路上了。那对家长来说,STEM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要花大把银子,给孩子报编程课、买科学玩具和乐高呢?

我们不妨先对比一下传统教育和STEM教育的差异在哪里。

传统教育的经典模式:老师讲授知识 → 学生记忆 → 老师出题 → 学生做出标准答案(加深记忆)→ 考核(考察记忆)。

我们每个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的,毫无疑问,讲授+记忆的模式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但传统教育限于师生配比、考核标准等压力,这种模式几乎成了基础教育中的全部内容,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很难感受到探索知识的过程。

在STEM教育模式中,学生很少处于“被告知”的状态中,他们探讨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关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往往需要他们调动更大的精力和兴趣。

几乎每个父母都和孩子有这样的约定:“长大要当个科学家”,但是仅靠传统模式学习科学知识,孩子是永远不会体验到当科学家的过程的;世界变化的速度也不是教科书能赶得上的,培养孩子了解、探索世界的兴趣和能力,算得上这个时代的“授人以渔”。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在孩子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是不是正在变成一句空谈呢?

传统教育模式中,考评的标准非常统一,随着学习的深入,考评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孩子往往会害怕出错,最终会导致畏惧失败。

但在未来生活的任何环节中,反复改进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STEM教育,孩子更容易正视失败,并获得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

从两种教育模式的学习过程中,不难看出STEM在培养孩子们另一种学习思维。

孩子们在观察了解、沟通协作、设计思路、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养成了主动设计解决方法的思维。这种“设计型思维”应该是STEM真正的核心,思维方式和学习过程,比学习工具要重要得多。

人类很自然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设想方案,动手操作,测试效果,再改进、再测试。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这样,相比单纯地记忆事实和数字,当孩子们对于具体问题非常关切时,他们就会更投入,更认真,学得也更深入。

说了这么多,那什么时候是开始STEM的好时机?

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研究表明,越早鼓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他们之后在与STEM相关领域中学习的兴趣和习惯会更好,尤其是在诸如数字感觉、科学探究、问题解决和批判思维等基础的学习习惯,是在幼儿园阶段形成的。

那么,在美国的幼儿园中,典型的STEM教育是如何开展的呢?

  • 把单纯“讲授”变成“主题探索”

举个例子:当老师打算带孩子认识“水果”这个词的时候,老师会带小朋友去看果树,之后会和孩子讨论:水果可以制作成什么东西,最后孩子回家和家长研究如何将水果变成果酱。

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会发现水果是一种固体(他未必要了解“固体”这个词),在受到一定压力后会变成液体,加热后又会改变状态,变成果酱。这里就包含了STEM元素。

  • 幼儿阶段,学会观察很重要

在幼儿园,老师会引导孩子使用工具观察身边的事物。比如:在植物旁边放些尺子和量杯。孩子可以记录下植物长高了多少、浇了多少毫升的水。老师甚至还提供相机或者手机,让孩子们尝试记录植物的变化。这个过程并不是为了教会他们多少生物知识,而是培养一种科学观察的习惯。

在家里开启STEM的课堂,爸妈们准备好了吗?

虽然现在与STEM相关的课程、教材和玩具都价格不菲,但这并不代表STEM教育是一个烧钱的游戏,在幼儿阶段,它的核心还是慢慢培养一种思维模式,家长在生活中多花些小心思,细水长流的方式才更加有效。

  • 让孩子成为学习和探索的中心

STEM教育的初衷之一,就是改变以讲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让孩子主动去学习和探索。用一句大俗话来概括:鼓励孩子自己发问和思考。面对孩子的问题,如果你能陪他一起发现答案,绝对比直接告诉他标准答案效果更好。

  • 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科学家的日常

观察、记录、对比、亲自动手,家长可能觉得这种“教育”不成系统,不分学科,但其实学习是可以通过动手来实现的,不仅仅是通过背诵和记忆。

  • 保护孩子对于科学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在幼儿阶段,一时的学习结果可能是最不重要的事情。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他的兴趣所在,而不是制造压力,尽量不要暗示他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应该做什么……

STEM其实更注重孩子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要敢于让孩子犯错,让他尝试不同的想法,听到不同的观点,再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探索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害怕失败,那肯定是教育方式有问题。

  • 如果你要给孩子讲个知识,可以试试让内容动起来

相比于“我讲你听”的传授方式,观察+探索+引导——这种充满互动的过程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也会让他印象更为深刻。

新兴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良好的补充。对于幼儿园时期的孩子,能培养兴趣和习惯是更重要的事情,这样,他们在未来漫长的传统课堂中也会更轻松一些。

}

【每日1-2片,1-2个月量】富含15种儿童生长发育需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含重金属、人工色素和香料。狮子、大象、河马、猴子有趣的动物形状:;樱桃、橙子、柠檬水果口味,营养又美味,儿童成长必备!

}

搞定学龄前娃的性格、习惯和能力培养,我喜欢用策略。如果你和我一样,希望孩子有才、有趣,就一起加油吧!

全文共5632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上周末我带千寻去逛玩具店了,主要是为了兑现给她的礼物,因为她这个月获得了他们班级颁发的“数学小明星”。

前段时间她就跟我商量,如果表现好,比如得个学科类小明星,能不能给她买一套种草很久的乐高。我当时想,难得这个淡定小孩突然有了企图心,出于对她的鼓励,就欣然应允。

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开心之余聊了聊,说是因为数学测试的两道思维附加题,全班只有她和另一个男生做对了,不仅做对了,还能给其它同学清晰地讲出解题思路,所以,这个月的“数学小明星”就是她和那个男生。

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成绩,却触发了我的回忆。

一年前,这位“数学小明星”还是个一见计算题就想躲的小豆包。

那时候,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我也曾陷入学龄前“数学启蒙”的迷局。觉得孩子快上小学了,数学能力应该是实打实的了,还是得多刷计算题,可孩子最不喜欢的就是做计算题。结果一辅导数学,咱们家剑拔弩张的氛围就仿佛进入了“小学预备期”。(-_-||)

痛定思痛,先从反省思路开始,发现自己可能陷入了“过分重视计算”的误区。(多少受到了点“别人家娃”的影响)

反省之后,“逼”自己做了两件事:

一件是进行了儿童早期数学的系统学习;

一件是对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进行了分析。

这两件事做下来,坚定了我对“学龄前孩子学数学,一定要重思维”的认知。

下面这张图是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的目录,从目录中不难看出,加减法计算只占课本内容的25%,而与数学思维相关的“比较、分类、位置与顺序等”占到了75%。

显而易见,连教材都重思维了,我们咋还能走在死磕计算题的老路上。

重新梳理思路后,我把数学启蒙的侧重点放到了思维培养上,思维练习大多通过日常活动和游戏就可以完成,娃不但不排斥,还很喜欢,母慈子孝的和谐氛围终于又回来了。:)

实践中,还收获了额外惊喜,随着数学思维建立,千寻的数感提高很快,计算能力倒是不知不觉中涨上去了,这时再做计算题,她反而轻松得多。正是应了儿童早期数学课中斯坦福大学教育学系教授Jo Boaler说过的一句话:

拥有数学的思考方式,才是解决运算等具体问题的基础!

来源于斯坦福大学教育学系教授Jo Boaler

现在上了小学,孩子的实际反馈也让我再次深刻感受到,计算不是不重要,但学龄前的孩子,建立数学思维比会算几位数加减法更重要!换句话说,思维培养好了,计算也差不到哪里去。

学龄前具体要培养哪些数学思维,怎么培养呢?

我整理出了一份“学龄前数学思维培养全攻略”分享给你,里面包含了:对照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学龄前孩子需要达到哪些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平时的练习方法。(可以说很贴心了)

学龄前孩子需要达到的数学思维能力:比较

比较是数学思维中很重要的一个类别。

我们大人想起来,可能觉得很简单,不就是比谁大谁小,谁高谁矮嘛,对孩子来说,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学思维里程碑,他们由此认识到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进而观察到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时,比较思维也是孩子日后学好加减法的基础,“4个苹果,3个梨,苹果比梨多1个。” 你看,是不是涉及到了“多少”概念,用加减算式表达出来就是:4-3=1、3+1=4。

日常中,我会从两个方面来帮千寻建立比较思维: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非常多的“比较”机会。

比如,吃饭的时候,我盘里有五个饺子,千寻盘里有三个饺子,我会有意识地跟她讲:“妈妈是大人,要吃多一点的饺子。千寻是小朋友,吃少一点的饺子。妈妈的饺子比千寻多了两个。”(建议大家实践的时候,尽量加入数量元素,相当于早期“算数磨耳朵”)

又比如,陪孩子玩玩具的时候,随时都可以进行语言引导,“这块红色积木,比其它三块黄色积木更大。”“左边的恐龙,比右边的小汽车更高。”

有意识的语言引导既是提醒孩子去观察,也会逐渐内化成她的思考方式,慢慢,孩子自己就会开始在事物与抽象概念间建立联系。

日常中,不妨多创造一些比较的场景。

比如,我在家里贴了身高尺,主要目的倒不是给千寻量身高,而是为了借机给她演示“比较概念”。

“哇,千寻比之前长高了两厘米哦。”

我又拿来根一米长的软尺,一边比划一边讲:“你看,你的身高比一根软尺还要长了。”

在这个场景里,孩子不仅理解了比较概念,还接触了测量元素。

又比如,带孩子做蛋糕之类的小点心,也是很好的启蒙场景。

厨房里有很多容器,量杯、碗、小桶之类,可以让孩子自己试试用量杯装水或者面粉,倒入碗中,观察一个碗的容量等于几个量杯。

还有,孩子洗澡玩水的时候,也都可以借助一些不同大小的容器,来创造比较场景。

只要留心,生活处处皆教育!

学龄前孩子需要达到的数学思维能力:规律与分类

学会“规律与分类”,是孩子逻辑思维的基础。

逻辑思维在数学学习上的重要性就不用我多说了。逻辑思维培养最好从小开始,还记得那个让爸妈头疼的T2黑暗期吗?孩子突然患上“强迫症”,每双鞋都要摆放得整整齐齐才罢休。蒙特梭利把这个时期称为秩序敏感期,也是家长帮孩子强化规律、分类概念,建立逻辑思维的好时机!

用乐高积木玩“找规律”

很多家里应该都囤有乐高玩具,乐高积木不仅可以用来搭建,它还有很多用途,玩“找规律”游戏就是用途之一。

千寻进入秩序敏感期时,我常常陪她玩这个游戏。

我一般是先有规律的摆放几块积木,比如“橙蓝、橙蓝”,然后邀请她帮我继续摆下去。

但孩子有时不会按你设想的规律摆下去。

比如,我想的是她根据规律,继续摆橙色积木,但她可能拿来一块绿色积木放在旁边,这时候,千万不要简单粗暴地打断她,“你这样不对,应该摆橙色积木,你看……”

我的做法是再拿一块绿色积木放在中间,这样一来,就变成了“橙蓝绿,橙蓝绿”,然后我告诉她:“如果妈妈继续放,会再放橙蓝绿。”

这就既让孩子看到了正确的规律,又避免了破坏她的积极性。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用乐高积木尝试这几种规律模式:

这几种模式是按难易程度排序的,孩子熟悉一种后,就可以开始下一种。

再高阶点,还可以加入多元素,比如除了颜色有规律,形状也要有规律。

在家务活中完成分类练习

现在小朋友做家务的时间真是越来越少了,几乎就是“零家务”。

家长也知道教孩子做家务很有必要,可就是没时间操作,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

其实做家务本身就是种学习,孩子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还能学得更投入,效果不比刷题差。

比如,教孩子分类,整理衣服就是个好时机。

每次家里整理衣服,我都让千寻全程参与,不只是她自己的衣服,我们的衣服她也会帮忙整理。

可以按颜色分类,红色放一起、黑色放一起;可以按类别分,上衣放一起,裤子放一起,袜子配饰放一起;还可以按季节分,夏季衣服放一起,秋季衣服放一起……也不妨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分类,然后问问他,为什么这么分,其中有什么规律。

另外,整理玩具也是练习分类的好方法,交通工具放哪里、动物玩偶放哪里,如果家里玩偶多,还能根据动物的不同种类分。

不过,“整理玩具”的难点在于,发出指令容易,要孩子执行很难。

长期带娃的妈妈都知道,小孩破坏力特别强,把玩具弄乱很擅长,整理好就很困难。

之前我分享过一篇《把握秩序敏感期,培养一个做事有条理学习有方法的孩子》,里面详细介绍了让娃“动起来”的方法,有需要的爸妈可以点击重温。

学龄前孩子需要达到的数学思维能力 :位置与顺序

话说北方人来咱们成都玩,问路是个老大难,“请问某某大厦怎么走?”成都人特别热情:“你先往上走,走到那个十字路口再倒左拐……”北方人表示很崩溃,算了,还是用导航吧,好歹有个“东南西北”。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绝无地域偏见,我只想借它来说明空间方位感的重要性。

落到学科上,空间方位感不只是孩子以后学几何的基础,还会影响到写字左右颠倒、误写部首位置、鞋子左右不分等问题。

一些生活中很常见的场景,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位置与顺序”的思维。比如,外出玩耍购物,难免排队。趁排队无聊,不妨和孩子来一场体验式学习。

“千寻,你能说出你前面站着几个人,后面站着几个人吗?”

“那么,你站的这一列总共是多少人呢?”

“从前面数,你排第几个啊,从后面数又是第几个呢?”

当孩子开始接触“幼升小”考试,或者进入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位置与顺序”单元时,就会发现似曾相识的题。

又比如,带孩子走楼梯,当我们从下往上走时,有人从上往下走。我会提醒千寻观察,“上下楼梯靠右行,你看看有没有人走错呢?”

她需要注意自己是否靠右行(判断左右),同时还要判断和自己反方向的人有没有走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尤其是后者,对四五岁的孩子来说是个挑战,因为,理解左右的相对性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

这类观察练习多了,到了小学,娃遇到下面这类题,就能轻松作答。

当然,搞定数学题只是思维建立后水到渠成的功夫,更重要的是,孩子通过生活中的体验式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空间方位感。

一些有趣又容易上手的小游戏也是非常好的练习。

比如,我们熟悉的拍手游戏。和孩子面对面坐着,大人伸出右手的同时,孩子也伸出右手,击掌拍手。虽然大家伸出是同方位的手,但视觉上却是交叉的,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又比如小司机游戏。孩子当掌握方向的司机,大人扮演发出指令的乘客,“往左转,再向右转......”

如果孩子学习了“东南西北”,还可以加入这类准确方位词,“小司机,往北开吧,好啦好啦......现在我们要往东边去了。”

这两类小游戏比较适合低龄小朋友(4岁前),再大点就可以上折纸游戏了。

折纸绝对是锻炼孩子空间思维的好办法,一张纸,不用剪刀和胶水(爸妈好省心),就实现了平面到立体的转换。几何里那些“点线面、平行相交轴对称”等基本概念,一场折纸游戏玩下来,都感受全了。

折纸的专业名词叫Origami,这几年在美国课堂很风靡,因为,他们发现加入折纸游戏后,孩子的数学成绩竟然平均提高了15.4个百分点。

如果你去美亚搜索Origami Math(折纸数学),就能搜到无数这方面的教参。也可以在抖音上搜索折纸,也有很多精彩吸引人的折纸教学视频。

除了这三个日常小游戏,再推荐Thinkfun一款名叫“塞车时间”的桌游,既能锻炼逻辑思维,又能增强方位感,很有挑战性,我和千寻现在还经常玩。

学龄前孩子需要达到的数学思维能力:

图形是孩子学习几何的基础,初接触奥数时我们也会发现很多与立体图形有关的题型。时间则是小学一年级的必学内容,属于常识数学,它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同时又和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紧密相关。

(图片来源于Pexels)

认识图形的好教具--七巧板

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物品可以用来感知图形,不仅有平面的,还有立体的。比如圆柱形的易拉罐、圆形的乒乓球、长方体的牙膏盒等等,可以借助这些实物教孩子认识图形,这点我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有做,我就不啰嗦了。

今天主要想推荐一款认识图形的进阶版玩法--七巧板。

主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图形,还能理解图形的“分割与组合”概念。

学几何,就是要频繁分割组合操作,而七巧板就是最好的学习分割组合的教具,因为它5块三角形、1块正方形,再加1块平行四边形,能组合出成千上万种图案。很多美国小学的几何课,直接就是用七巧板来入门。

别小看这几块小积木,话说我刚陪千寻玩的时候,还发生过拆开后半天还不了原的糗事,被她“嘲笑”了好久。(-_-||)

看下面这个视频,你就能充分感受到七巧板在图形分割与组合上的创意,也可以给孩子看看,提高他对七巧板的兴趣。

教孩子认识时间的文章,我和逃妈之前都分享过,需要的家长可以点击重温:

今天的文章里,我只分享一个我在教千寻认识时间的过程中,体会到的要点。这个要点把握好了,孩子的时间概念很快就能建立起来:

时间启蒙一定要和日常事务结合起来

对孩子来说,时间是个抽象概念,只有跟他平时熟悉的事物对应起来,才能建立对时间的感觉。

我当时跟千寻玩了个画画游戏,主题是“我的一天”。

刚开始,可以时间划分粗略一点,早上做了什么,中午做了什么,下午做了什么。待孩子熟悉了“早中晚”,再引导她细分时间,比如,早晨8:00吃了好吃的鸡蛋羹,9:00,我们到操场上升旗……

类似下面这张图,但我们大可不必要求这么精致,只要孩子肯画,在画图中理解了时间的动态性,目的就达到了。

画“我的一天”还有个隐藏作用,就是为孩子后边学习时间管理打个伏笔。

千寻学会记录时间后,我就可以引导她“安排时间”,放学后6:00到9:00,这个时间段可以做什么呢,哪些是“I need”(该做的事),哪些是“I want”(想做的事),我们需要把“I need”排在前面,“I want”排在后边……很自然地,教会了她“事务优先排序法”。

带来的好处很明显啊,小学后,我没怎么操心,小豆包每天放学回家,自己就会先拿作业出来做。

来源:搜狐教育-东西儿童教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吃高乐高能长高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