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为什么不喜欢读书的原因?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不喜欢读书都很头疼,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过去西汉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夜读一般如饥似渴的读书吸收知识,古人条件那么差创造条件还要读书,如今孩子要么看见书就烦,要么读书敷衍,一眼不盯着就开小差,摸摸这个,挠挠那个,因为读书的任务甚至把多动症都给“逼”出来了。

关于孩子不喜欢读书,今天从两点讨论,第一个是分析一下孩子不喜欢读书的原因,第二个是通过了解孩子不喜欢读书的原因以后对症下药,讨论如何孩子爱上读书。

有人说孩子天生就是阅读者,没有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只有孩子的阅读开关被关闭的孩子,孩子不喜欢读书的原因,大概有两种:

1、孩子的兴趣被其他事物吸引,比如手机游戏、动画片、各种玩具等,这类事物简单易上手,乐趣直观,而读书需要费力费脑,读完没有成就感,相比之下逊色一筹,尤其是刚开始为孩子培养阅读兴趣时选书不当,错误的让孩子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没有照顾到孩子从阅读中是否获取到乐趣与成就感,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尤其是现如今这个社会智能手机普及,导致过去只有富贵人家不爱阅读,贫穷人家孩子因为缺乏有趣的娱乐设施反而更爱阅读,而如今寒门再难出贵子,富贵人家更注重教育的新的格局出现。

2、第二种就是孩子的兴趣并非被手机和玩具侵占,因为有的家庭家教是比较严的,禁止玩手机、电视和其他电子产品,包括玩具也只能玩一些益智类的玩具,可是孩子在读书时还是会发呆、双眼无神,难以静下心来专心投入,这种情况心理学上成为潜意识受损,通俗的说就是孩子已经形成一种“阅读是痛苦的”潜意识,把阅读和痛苦链接到一起,进而出现条件反射式的神经联想,我们都知道大脑进化出的最基本的本能机制就是追求快乐远离痛苦,所以当孩子被逼阅读的时候,就会出现排斥和反抗,即便表面上会坐下来阅读,但大脑是拒绝接受的,即便朗读,对于大脑而言也只是一种噪音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明明用手划指阅读,手指着很简单的字也会读错的原因。

这种“潜意识受损”来源于过去的一些“精神或心理”的伤害,因为孩子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没有独立的思考和能力,潜意识是开放的,很容易受到身边亲近的人的影响,尤其是自己情感依恋最重的父母,在引导孩子读书时如果父母经常给孩子施加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在孩子面前提到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或者说孩子阅读太慢、声音太低、读完就忘等等含有消极、负面能量的词汇,就容易让孩子潜意识受损,再举个例子类比一下,比如孩子写书法写了一页有100个字,正能量的家长会挑选20个横平竖直字体工整的字画圈展览表扬,负能量的家长则可能挑选了40个写的歪歪扭扭的字画上无情的大叉号,很明显前者会对写字更有信心和兴趣,而后者在一次次的无形的潜意识受损中就会厌恶写字。

分析完两个主要的原因以后,相信很多家长已经在思考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了,当然原因分析只是理论,具体实践还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这里给出几点建议:

1、让孩子从6岁教练期之前远离手机、电视和无聊玩具,这类事物就像垃圾食品一样消耗着孩子的能量,让孩子上瘾难以自拔,如果孩子到了12岁还没有摆脱手机、电视的诱惑,就像已经染上烟瘾,瘾这个东西不像感冒发烧那么容易治好消除的,需要从心理疏导、潜意识修复和习惯重塑等方面着手,而且也不是三五天能转变的,下次会重点分析手机网瘾的戒除。

2、让孩子爱上阅读除了远离手机,还需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首先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的时候自己也要阅读,以身示范让孩子感觉到阅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言传身教的方式在孩子年龄越小价值就越大,

其次在帮孩子选择书籍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孩子喜欢的书就是好书,去图书馆儿童区让孩子挑选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孩子自己挑选的书,一定是带着兴趣和好奇去阅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感兴趣比我们拿着戒尺在后面盯着要强百倍!

最后就是孩子不管阅读的怎么样,我们一定要带着正能量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老是满身负能量的去“鸡蛋里面挑骨头”,孩子的成长不是程序的运行,不需要我们去找bug,恰恰相反,孩子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孩子的优势就像阳光,劣势就像乌云,阳光越强,黑暗越弱,如果我们去挑刺找孩子的不足和缺点让孩子去纠正,只会让孩子滋生更多的阴云。

有的家长又问了,那我看到孩子犯的错忍不住怎么办?还有个问题就是认为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孩子改正的更快,这两个问题很典型,都是在亲子家教中最常出现的,今天也跟大家讨论一下

看到孩子犯错忍不住想爆发出来,是因为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观念,如果见到别人家的孩子犯错,大多可以包容和原谅,但自己家孩子出错,就觉得不可原谅,必须严厉教育和纠正才能避免再犯,事实上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在面对暴力和粗暴解决方式时都会本能的伪装保护自己,表面上表现出屈服,内心是抗拒和抗争的,甚至抗争的力量本身超过了事情的对错,举个极端的例子,有个孩子的妈妈是数学老师,大学教授,眼里容不得沙子,对孩子出现的错误都会放大解决,要求严厉追求尽善尽美,而孩子无形中出现的潜意识受损,导致孩子无可自控的产生对数学的厌恶,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是:我能学好也不学,我故意不学给他看,看他能把我怎么样...当然这种不是显意识的想法,显意识很容易被获取和纠正,而潜意识隐藏极深,像一个幕后黑手在操纵人的一举一动,言行举止,让人行为变得非理性和难以理解。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父母自身工作压力也很大,内心也很焦虑,回到家里时耐心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所以再面对孩子出现自己认为很幼稚的错误时,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样瞬间爆发了,父母是无意的发泄着,可无疑孩子成了受害者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父母心态的调整,白天工作的压力、琐事的困扰,和孩子的家教是完全平行无交叉的两个空间,即便有交叉也是父母通过相关场景给孩子侧面教育,而非让孩子出来当替罪羊。另外家长也要知道有的孩子日后是负责奉献社会的,有的孩子则是负责孝敬父母的,所谓的有出息孩子可能长大就出国寄居国外,留下父母空槽老人,而没出息的孩子则会留在父母身边赡养尽孝,隔三差五或周末带父母出去吃海底捞共享天伦,不是也不亦乐乎吗~~

}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频道)

开年都被翟天临刷屏了。

米粒妈万万没想到,他人设瘫是瘫在没好好学习,却强装博士后。

娱乐圈的事儿,几分真几分假,米粒妈是不关心的,但翟天临这个事儿我还挺在意的。

闺蜜跟我吐槽,当老母亲以后,对学习这件事儿特别在意。

闺蜜说,孩子上学以后,才深深感到真正的压力,不是来自供他学习的负担,而是每天督促他学习,陪伴他学习,还要时不时面对他的“妈妈,我不想学了”。

就像上学期,他开始要写400字作文,好家伙平时讲故事挺溜,也能说会道,但说的总没法转化成写的。

闺蜜请老师给他做辅导,他没有辅导班上其他小朋友学得那么快,再多说他几句,他憋了老半天不说话,后来上饭桌气嘟嘟地说:“我不想学习了。”

闺蜜和老公都以为他在说气话:“先吃饭,先吃饭,吃完再说。”

哪知他倔起来:“你们不同意,我就不吃。”

据说,99%的孩子都对父母说过:我不想学习了。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不止99%的孩子不想学习,99%的大人也不想学习。学习,有时候本身就是违背人性的。

学习不容易,学习的人才有魅力

就拿前段时间刷屏的牛妈陈美龄来说。

说她是牛妈,自己是斯坦福博士,三个儿子全从斯坦福毕业,全家学霸,你说牛不牛?

米粒姥姥一直就挺喜欢陈美龄的,陈美龄还是甜歌女神嘛,米粒姥姥和姥爷都爱听她唱歌。

受他们影响,米粒妈会哼好些陈美龄的歌儿。但说实话,我一直都没把歌星陈美龄和牛妈陈美龄当成一个人,那天被刷屏了,一查惊呆了。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里,明星文化水平不高也没关系。杨超越写三个字,两个是错别字;马思纯乱引用张爱玲的句子;刘诗诗把“沮丧”读成“且丧”……

但陈美龄不一样,她歌唱得很好,结婚生子后还能读到斯坦福的博士,现在成了教育专家,据说香港还想请她当下一届教育局局长。

其实,早在陈美龄被挖掘去当歌星时,她爸爸就明确表示:学习第一,一定不能因演唱而耽误功课。

那时陈美龄才上高中,觉得学习很辛苦,而唱歌很新鲜又挣钱,想直接唱歌算了,正是因为爸爸这样的引导,她才能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高中毕业。

后来,日本渡边公司想签约陈美龄,陈爸爸很快就亮出条件:陈美龄在日本要继续深造。

陈美龄当时唱歌来钱很快,他们家又有六个兄弟姐妹,如果她继续唱歌,家里的日子会很轻松又很滋润,但陈爸爸却告诉她:“名气与金钱会随时消失,入了脑的知识才是一辈子的宝物。”宁可家里过得艰难些,也鼓励她去加拿大读硕士。

而陈美龄后来坦言:“这不是我的心愿,是爸爸的意见。

年轻时选择更难、更踏实的一条路,对陈美龄好处多多。后来,她结婚生子,带着大儿子、二儿子到斯坦福念博士,小儿子从出生到成长直接伴随着自己的博士生涯。

学习很苦,但也好处多多。陈美龄年轻时在日本和香港也很红,但大家只认她是歌星,她想发声说点别的,没人认她。

但她从斯坦福读博回来,一切就变了,大家都得尊重有学历、有内涵的人。

她年轻时要是只唱歌了,就走当年的甜歌路线,估计早就被取代了。时间证明,她能到六十多岁还蹿红,更重要的是学习让她成为一个知性女人,把三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让她成为一个知性妈妈。

孩子没有长远目光,但父母要有

米粒妈讲陈美龄的故事,其实是想讲,即使是像她这样的教育专家,也不是从小就很自觉学习的。相比于唱歌跳舞,或者其他娱乐性强的活儿,学习确实是枯燥无味的。

陈美龄当年更想去唱歌,而不是继续学习,原因也跟大多数孩子一样,无非是征服不了漫无止境的困难。

但万幸的是,她爸爸一直把她扭回了学习这条轨道上。

而我们大多数人,哪里会有陈美龄的歌唱天赋?哪里会有她的明星机遇?

孩子没有长远的目光,但父母要有。父母要告诉孩子:学习不是你想不选就可以不选,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中国,好好学习是为了让你长大后有得选择。( : (点击可关注))

孩子没有专注力,但父母要有

看画展认识的一个朋友,比我大十几岁,儿子女儿都985毕业。

在米粒妈眼里,她就是一个身边的牛妈,所以有时候米粒不肯学习了,我就常跟她吐槽,请她给我支招。

没想到,有一回,她也跟我兜底了。

她说:“米粒这算挺乖的了,我女儿,三年级时就三门主科都不及格。这还没完,我给她找补习,花了几万块,一学期下来,照样没变。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她为这个离家出走!”

米粒妈印象中,她女儿是北京TOP3大学毕业的,而且现在天天不是埋头苦读,就是写书。我说:“你……就一个女儿吧?你怎么把她扭过来的呀?”

哪知朋友说:“没别的,我就陪着她,当她的老师,费力省钱。”

原来呀,小姑娘不想学习,根本原因是遇到困难,越学越挫败,越挫败越喜欢想别的,注意力不集中,恶性循环。

而她妈妈做的,只有一点,每晚陪她解决当天所学的东西。

很多家长也陪孩子做功课,但只是形式上的陪伴,实际上孩子有多少功课,功课的难度,家长心里也没底。

朋友陪做作业的方式就比较走心。

今天每一科有多少作业?每科作业的难点在哪里?孩子想怎么入手?孩子想从哪一科开始?

这四问,成了她和女儿每晚的必要四问。

实际上,也不是女儿说啥,她就完全同意执行。

小孩子对自己的专注力,一般都不是太了解。他们能专注一个科目40分钟,已经很难了,这也是中小学课堂为什么一课设置40分钟的原因。白天专注力如此,晚上更差。有老师调度的课堂,专注力还需要不停提醒,没有的更差。

掌握了这个心理之后,朋友就看女儿状态,她状态很饱满,那么就从最难的科目先做,先难后易,提高做作业的效率。

她状态很疲惫,那就先做些机械的作业,不需要太费脑的,等她进入状态,再加插难度大的。

在这个过程中,她只跟女儿提一个要求,那就是专注。这半个钟做这部分作业,专心做,做完了放下,做别的。也没有回头时间给你改动,想好了再做,做完了也别急着做下一课,专心检查。

就这样陪伴了三年,从女儿三年级到六年级。

原本那个威胁父母读完小学就不学习的小姑娘,考上了他们那个区第一名的初中。

这让我想起了米粒姥姥。从我读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三,每天晚上在我埋头苦读的时候,她就在一边安静地看书……雷打不动陪了12年。

在高考前冲刺阶段,每天我被数学题搞到焦头烂额,快要抓狂的时候,抬头瞥见米粒姥姥,都会莫名心安……

孩子没有自制力,但父母要有

后台总有读者留言说:孩子在学习这件事情上,自制力太差了。哪里出了点声音,他要关心一下,哪里有个东西晃过,他要张望一下。

每次看到这些,米粒妈都没法给出解决方案,我更多的会问读者,那为什么让孩子在充满各种诱惑的环境中学习呢?

希望孩子认真学习的家长,你能不能做到:

孩子做作业时,你不大声看视频?

孩子温功课时,你不放肆刷抖音?

孩子在复习时,你不去聚会不去玩?

米粒妈常说的一个观点:孩子就是一块橡皮泥,你怎么捏他就是什么样。而且,他还没有建立起主心骨,在什么样的环境,他就容易沾染什么。

玩当然比学习带劲,人都是朝抵抗力低的路径走的。自制力,本来就是一个稀缺品,你当家长的都没有,怎么可能要求你在放肆,孩子在自制?

最后,米粒妈想分享两个故事:

拍《飞驰人生》的韩寒,现在是知名作家、赛车手,还跨界做导演。当然,大家很爱拿他当年高一连挂七科后辍学的故事说事儿。

但人到中年,也为人父,韩寒反思三十多年的人生,最遗憾的就是辍学。他说:

“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值得学习的永远是学习两个字本身。”

主持中国诗词大会的董卿,小时候也想过不学习了,但父母一直让她坚持,她咬牙坚持了,直到今天,她出口成章、知性优雅,成了千万人心中的知性女神。

她说感谢父母当年逼她学习。

人生很多快乐是短暂的、轻浮的,像出去玩、泡吧、蹦迪、喝酒、刷抖音,但学习带来的快乐和影响是持久的、深刻的。这样的快乐别人无法给,唯有你专注才能遇见。

孩子,学习路漫漫,愿你坚持并乐在其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欢读书的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