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十五六岁的孩子家规的家规严?

领导干部的家事,往往含着政事。抓党风,落实到家里,就是要抓家风,抓家规。从严治家是从严治党的一部分,共和国大将黄克诚的家风,充分体现了这个意义。

1949年10月下旬,黄克诚率领一批干部从天津南下湖南。此行,他是奉毛泽东之令赴湖南任省委书记的。随他南下的,还有他的夫人唐棣华和1岁的小儿子黄晴。途经武汉时,黄克诚会见了四野和华中局的领导人之后,与夫人唐棣华去岳母家接上了另外两个孩子――6岁的大女儿黄楠和5岁的大儿子黄煦。1945年,黄克诚从苏北进军东北时把他们寄放在岳母家里。见到黄楠、黄煦后,两个孩子又新奇又害羞地看着他们,还有些害怕似地躲着他们,不肯喊爸爸妈妈。也难怪,一晃就是5年了,孩子们不认识父母亲纯属正常。那一刻,一向觉得为革命舍小家是值得的、把小家的聚散看得稀松平常的黄克诚也禁不住热泪盈眶。现在好了,解放了,一家五口可以团聚了,可以有一个真正的家了。

一到湖南,黄克诚就对唐棣华说:“棣华,今后孩子们就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了,条件比过去好了,但一定要记住,我们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高级干部的家风影响着党风政风。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子女、对周围的人都会产生影响。从今天起我们家要订两条规矩:一、不准动用公家的汽车办私事;二、不准向公家伸手要照顾。”

唐棣华立即表示赞成。在她心里,这样的规矩其实早在她嫁给黄克诚的时候就定下了。那时候条件艰苦感受不到,但自从进了天津,她就自觉地远离他作为天津首任市委书记的权力。她既是黄克诚的妻子、家属,也是他的部属、同志,无论多么严格的家规家矩,她都会遵守!

黄克诚定家规,定下的是一种作风。他深知,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共产党打天下,没有条件讲享受,现在是共产党坐天下,拥有很大的权力,但权力特别容易滋生腐败。毛泽东把进北京执政当作“进城赶考”,就是要全党同志警惕腐败变质问题,任何拥有权力的人,特别是“一把手”,都应该做到克己自律、廉洁无私,只有这样,党的好作风才能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1949年,正值湖南闹饥荒。湖南遭到严重水灾,很多农田颗粒无收,各地讨饭的很多。加上有些私商垄断粮食,囤积居奇,使得粮价飞涨,市场紊乱,人民生活困难,人心不稳。黄克诚10月31日抵达湖南长沙,第二天早上就上街“微服私访”了一番,满心忧虑。回到家,正好碰上大儿子黄煦争吃警卫员的黑面馒头、不肯吃米饭的事,他大为光火。

湖南当时有大量的南下部队,很多战士都是北方人,他们习惯于吃面食,而湖南人的主食是米饭,北方战士吃不惯。于是,后勤部门特地一周两次给北方战士配发黑面馒头作为主食。黄克诚的警卫员是北方人,每周两次按部队的规定吃馒头。谁知黄煦是第一次见到黑面馒头,甚是好奇,就一个劲儿地嚷着要吃馒头不吃米饭。警卫员忙将自己的馒头给了黄煦。

正在焦虑中的黄克诚一时没考虑到黄煦还是个孩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不准抢要战士的粮食吃!不要见到好的、自己想要的东西都想要到自己手里来!你去大街上看看,多少人没饭吃,在讨米要饭当乞丐!比起老百姓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已经非常非常好了,不能挑挑拣拣!我们也没有资格挑挑拣拣!”训斥完黄煦,黄克诚又告诫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后不许再有这样的事发生。像这种情况大家不能由着小孩子们的性子,不能让孩子们动别人的东西、要公家的东西,在这个事情上帮他们就是害他们!”

这件事,让黄煦和其他孩子以及工作人员很是长了记性。从此以后,在他们的心里,公是公,私是私,分得清清楚楚。

转眼到了1950年。黄克诚忙于工作,回湖南一年多了,也没能抽时间回老家永兴下青村去看一看。这年初冬时节,哥哥黄时玑来到长沙看望黄克诚。黄克诚自20岁离开家,除了大革命失败以后回家乡潜伏时见过哥哥,20多年过去了,这是头一回见。哥哥家一贫如洗,又遇到连年灾荒,苦得很。这次来,一是想代表家里人、代表村里人来看看弟弟,二是想求当了大官的弟弟给他搞一件皮袄御寒。黄时玑身子骨太弱了,衰老得厉害,觉得冬天越来越冷。冬天坐在火炉边,他穿着棉衣服也总好像透着风似的,心里盼着要是有件皮袄就好了。

黄克诚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在他心目中,哥哥是普通老百姓的缩影。想起革命年代里哥哥一家为他所担的风险、给予他的帮助,别说向他要一件皮袄,就是向他要十件百件皮袄也是应该的。但买皮袄是要花钱的,而且一般人买不到。那时,皮袄在湖南属紧俏商品,指标极少,不过以黄克诚的权力,批件皮袄给哥哥不在话下,可黄克诚绝不会批这个条。他给时任察哈尔军区司令员的王平写信,请他帮忙买件皮袄,哪怕旧的也行。王平驻地在张家口,那地方买皮袄应该方便些,也会便宜一些。皮袄买到了,黄克诚如数付了钱。

说实在的,黄克诚就那么点津贴,平日里帮这个,帮那个,现在帮哥哥买了皮袄后,津贴就所剩无几了。黄克诚对别人大方,可自己花钱却是有名的“抠门佬”。唐棣华记得他的一件毛衣都穿了十几年了,她认识他时他就穿着它,那时候还在苏北抗日。可黄克诚却并不在意,反而认为自己平时节俭是有道理有意义的,要不然哪帮得上别人,又怎么买得起皮袄?

1955年中秋前夕,唐棣华想带孩子们去逛一下王府井百货大楼,试着叫黄克诚一起去。理由是:王府井百货大楼是新中国第一家百货大楼,开业有些日子了,单位发给她一张参观券,凭券有人接待,还可以买到优惠的商品,再不去就作废了。还有,到北京几年了,一家人还从来没有一起出去逛过街。没想到黄克诚爽快地答应了。但他强调说:“我们自己看看就行,千万别惊动百货大楼的工作人员。”这个时候的黄克诚,担任着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之职,又刚刚被授予大将军衔,可谓位高权重,但他依然行事低调,作风简朴,不愿因自己前往而麻烦百货大楼的人。

百货大楼里人头攒动。黄克诚不时地在柜台前驻足,询问商品价格。他问售货员粮食是否供应充足、什么商品紧俏等。售货员告诉他:“没听说有什么特别紧俏的。除了粮棉油是统购统销外,其他商品都比较充裕。自开业以来,营业情况良好,一般的商品都能买到。现在实行薪金制了,大家手里有了钱,想买什么都方便。”黄克诚满意地笑了:“这样就好!这说明我们国家的‘一五’计划成效不错,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提高!”唐棣华这才明白,黄克诚来百货大楼,不是来逛商场的,而是来搞调研的。

唐棣华逛着逛着,突然眼睛一亮。她看见了写有“可可粉”商标的商品。可可粉是一种热带植物的制品,是她参加革命以前最喜欢吃的东西,十几年没看到过没吃到过了。她立即说要买一瓶。

黄克诚问了一下价格,立即推开盒子,说:“不买不买,这个太贵了!”

唐棣华说:“这个东西平时真的很难看到的!我喜欢,也让孩子们尝尝鲜吧!”

此时,黄楠几兄妹也七嘴八舌地嚷着要吃可可粉。

唐棣华眼巴巴地望着黄克诚,可黄克诚就是不松口,只得说:“太贵了,我们听爸爸的话,不买了。”可黄梅摇着唐棣华的胳膊:“我要吃可可粉!”黄梅是黄克诚最疼爱的小女儿,才5岁大,可黄克诚问她,“黄梅,我们今天不吃可可粉,会不会饿死?”见黄梅摇头,黄克诚又说:“那就是说,不吃也没关系对不对?知道吗,我们买一瓶可可粉的钱,在老百姓家里可以买好多斤粮食了!我们留着钱,说不定哪天能帮到别人,对不对?”黄梅似乎明白了,懂事地点了点头。就这样,唐棣华愣是没能买上自己最爱吃的可可粉。不过,她不仅没有生气丈夫的“小气”,反而被他感动了。她没想到,自己最爱吃的可可粉黄克诚不让买,原来是因为他心里面装着老百姓。她觉得一个心里面时时刻刻装着老百姓的人,才是最可靠的男人。

1977年,蒙冤18年的黄克诚复出,从山西回到北京,担任军委顾问。考虑到他眼睛不好,上下楼不方便,组织便安排他住到南池子的一处平房小院里。房子是1949年建的,面积还可以,就是太旧了。那时,黄克诚虽然已经复出,但他的职级待遇问题还没有恢复,管理人员申请了一笔维修房子的经费,准备将房子好好翻修一下。黄克诚一脸严肃地说:“不行,不行!不要大修,简单一些,哪里透风漏雨,就修哪里。”又说:“现在复出工作的干部很多,落实房子的事情也很多,不要麻烦了。不要和别人比待遇,我们家该怎么过还怎么过。对于我来说,能让我工作我就求之不得了!职级不职级的,都不重要!”工作人员拗不过他,只好按他的意见办,房子简单维修了一下就凑合着住进去了。

可是雨季一到,房子便多处漏水。漏水倒好办,再修补就是。可这房子大门低矮老旧,又紧临街面,噪声较大,隔壁还是一个武警消防站,遇到出警时,刺耳的火警警报声就“呜呜呜”地响。黄克诚已是个老人,身体不是很好,工作人员提议请管理部门调一个安静的地方。黄克诚说:“不要提,别人搬到这里不同样吵吗?”

后勤管理部得知黄克诚不愿换房住,又不同意彻底整修,便准备将临街的墙和门楼加高一些。黄克诚听说要花一两万元,又拒绝了:“修那个东西干什么?现在这个铁门虽然旧点,可是蛮结实嘛!门就是用来出出进进的,要装那么好那么高干吗?像这种东西咱们宁肯将就点也不要乱花钱!”

管理部门只好将准备好的材料退回去。但黄克诚家里的暖气,是烧煤的,热量不足。冬天年轻人坐在屋里还冻得直跺脚,更何况一个年迈多病的老人?管理部门打算对暖气进行改装,换成由热力管道供暖。换热力管道需要花3万元钱,大家知道黄克诚不会同意,便想趁他不在家的时候更换管道。管道地面挖开一半,黄克诚回来了。他问管理部门,这个管道周围老百姓能否用得上?得知投资太大,老百姓目前用不起,黄克诚便死活不同意改造了。他用拐杖猛戳地面,说:“3万元?!你们怎么能因为我这么大手大脚地花钱?现在我们国家还很穷,把钱用到更紧要的地方去!我这里能烧煤取暖已经不错了,赶快停工!”于是,挖开了的地面又用土填上了。

直到黄克诚去世,他所住的南池子房子也未大修。

黄克诚长期患支气管炎,特别是晚年,一到冬天病情就加重,咳得浑身冒虚汗。担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后,他的支气管炎又犯了。几个老部下建议他去南方休养一段时间,说南方气候好,也没有工作打扰,有利于支气管炎的治疗。

黄克诚却坚决不去外地休养。他说:“我一出去,就要带一帮人陪护,那要花公家多少钱!还要给地方添很大麻烦,去不得,不能去!”

中央领导同志很关心黄克诚的健康,得知他不愿意去南方休养,便指示中办让他到北京西郊玉泉山去休养一段时间。那里环境安静,条件好,工作上的事也可兼顾,可黄克诚说:“我的时间不多了,要抓紧为党做点工作,哪有闲暇疗养?我还是在家里吧,更方便工作。”陈云听说后,亲自动员他说,“在玉泉山既可休养,又可兼顾工作,一定要去!你的健康对党的事业很重要,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做哩!”黄克诚再也不好推托,便答应下来,但又说了一下条件:“我去玉泉山,也得约法三章:一、只带一个秘书,不带家属和其他随员;二、家属除星期日以外,不要去看我;三、一切生活费用自理,不要公家补助。”陈云同意了他的“条件”。

在玉泉山居住期间,黄克诚教育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这里的规定,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个星期日,唐棣华带着小孙子到玉泉山看他,小孙子不小心打坏了一个茶杯,他立即让工作人员买一个新的补上。工作人员说:“坏了再去领一个就行了,用不着自己买。”黄克诚严肃地说:“茶杯虽小,也是公物嘛!损坏东西要赔偿,这是我们军队历来的规矩,什么时候也不能违背。我是个老兵了,不能因为今天当了高级干部就不守规矩,搞特殊化。”工作人员认为首长批评得对,立即按他的要求,从他的生活费中买了一个茶杯补上。

1978年,黄克诚30岁的小儿子黄晴准备结婚,对象也是一个革命后代,家风家教都不错,人善良、正直。黄克诚很高兴,把操办婚事的事情交给唐棣华,说:“我的原则是,儿子结婚是好事,但不宜大肆操办,一切从简,绝不能动用公车。我们要抓党风,首先要自己身子正,作风正,不能因为是高级干部的家属就想搞特殊。”黄晴正好听到这话,有些不高兴,负气地说:“我又没说要用公车!再说了,就是用公车,我付油钱总可以吧?”为此,黄克诚把子女们全都召集回来,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他板着脸说:“我们家比起现在有些干部家庭来,可能要求得严一些,生活简朴一些,清贫一些。一句话,比别人差。可是,你们想过和普通百姓比没有?以前,你们没有沾过我的光,倒是跟着我受了很多年的委屈,但你们个个争气,靠自己的本事有了好工作,各人有各人的事业,很好,我非常欣慰。以后,还要保持这种本质,更不要沾我的光。”大女儿黄楠打趣道:“爸爸,你的意思我们明白。可你老人家不是老百姓。”黄克诚生气地提高了嗓门,说:“那和毛主席比一下吧。毛主席在世时,他是怎么生活的?他的家人是怎么生活的?如果现在毛主席还健在,他会怎么做?我们要知足,要学会知足,不要总和别人去攀比……黄晴结婚,简单点有什么不好?!”黄晴这时候忍不住笑了:“爸爸,我不是生气。我本来就没有用公车办婚事的想法,听你那么说,我觉得你把我们看扁了发句牢骚罢了。我们早商量好了,决定像你和妈妈当年结婚一样,用自行车当婚车,接新娘子回家!”黄克诚这才明白孩子们在“捉弄”自己,开心地笑了:“哦?好呀!你这小子,早说嘛!看来,大家在自律方面,做得不错!”

黄晴结婚那天,兄弟姐妹们组成一个自行车接亲队伍,把新娘子接回了家。一行人骑着自行车,一路按着车铃,车头上都扎着“

}

进京赶考(油画) 陈承齐 作

  “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站在当年中央政治局开会的屋子里如是说。

  时间追溯到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为了防止革命胜利后党内可能出现的麻痹、松懈情绪,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制定了“六条规定”:一、不做祝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

  简简单单的六条,看似朴实无华,却内涵丰富、实在管用,它照鉴了共产党人博大无私的情怀,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虽然那些定规矩的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们身居高位却从不摆架子搞特殊,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的崇高品德、优良作风和伟大人格,仍旧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巨大精神力量。

  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分配到西柏坡附近的农村开展土改工作期间,与刘谦初烈士的女儿刘思齐逐渐产生了感情。当岸英第一次找到父亲说“两个人准备办理结婚手续”时,毛泽东得知刘思齐还未满18周岁,就坚决地表示“不行,差一天也不行”。后来,岸英觉得自己都快27岁了,当时岁数不够结婚的人也有不少,于是又找到父亲。毛泽东大声地说:“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我们的纪律你不遵守谁遵守?”

  “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一言九鼎,掷地有声。乍看起来有点不合情理,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大爱。毛泽东的亲情,不是谋私徇亲、沾亲带故的狭隘小爱,而是一种守住公与私分界线、吃透严与爱辩证法的大爱。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对家人浓郁的爱化作了严格的家规,点点滴滴铸就红色家风的传奇。

  新中国成立不久,周恩来就制定了“十条家规”,包括“外地亲属进京看望他,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住宿费由他支付;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在任何场合都不许说出与他的关系,更不要炫耀自己”等内容。“十条家规”的核心要义是不搞特殊。家规虽为家事,却展现了周恩来严守党的纪律的崇高境界。

  刘少奇优良醇厚的家风一直为人称颂。他从来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把他们看作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对孩子一向严格要求,绝不让他们搞特殊化。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刘少奇把三个孩子送到学校寄宿。当时,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学校伙食差,有时还吃不饱。看到孩子们因缺乏营养脸色难看,身边工作人员很心疼,建议把他们接回来,刘少奇硬是不同意。

  陈云给家人定下了“三不准”的家规:不准搭乘他的车、不准接触他看的文件、子女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他还特别给工作人员交待,孩子上下学不许搞接送,不许搞特殊化,要让他们从小就像一般人家的子女一样学习和生活。这种严格的家教深入每个家庭成员的心中,连他的小孙子也常说:“我家里有规定,不能用公车,不能坐爷爷的车。”

  家规、家风体现着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风尚。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家规、家风,底色是鲜红透亮的,不染杂质,体现着党的信仰、宗旨和作风。干事业铁马秋风,爱子女铁骨柔情,正是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彰显出共产党人特有的风范风骨。

  1957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朱德到昆明视察工作。云南省委负责接待工作的同志发现他每天吃的都是豆荚、苦棘花、青蚕豆等素菜,伙食费用大大低于规定标准。为保证营养,厨房第二天专门加了一个菜——燕窝炖鸽蛋。朱德见后眉头直皱:“我们每天吃得很不错了嘛,群众能这样吗?”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功勋卓著,却从不居功自傲,身居高位,却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正是这种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1949年10月1日,在乌鲁木齐万人庆祝解放的游行中,彭德怀看到有群众抬着一张自己的画像,他的两道浓眉拧了起来,对身边的人说:“胜利了,要警惕,万岁的口号,首先应该还给人民。”说罢,他大步走下主席台,扯下了自己的画像。1951年,在朝鲜战场上,彭德怀到山洞看望战士时,看到自己的照片被挂在山洞墙上,立即令人把照片摘下来。

  1955年,贺龙到青岛第四海军学校视察。中午,学校请贺龙到饭堂用餐。偌大一个饭堂全腾了出来,师生们却聚在院子里,蹲在地上围成一个圆圈吃饭。贺龙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他向蹲着吃饭的学员们走过去:“给我一个碗,我就在这里与你们一起吃。”一旁的苏联高级顾问大惑不解:“元帅怎么能和士兵蹲在一起吃饭呢?”贺龙哈哈一笑:“顾问同志,这可是我们中国军队的传统啊!”

  1978年,广东惠州一位名叫麦子灿的机关干部,给时任省委第二书记的习仲勋写了一封批评信,向他提出两条意见:一是爱听汇报,爱听漂亮话;二是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不及时。对这封措辞尖锐的批评信,习仲勋给予充分肯定,亲自写了回信,还与来信一起转发全省。他说:“麦子灿同志对我的批评,是对我们党内至今还严重存在的不实事求是、脱离群众等坏作风的有力针砭,应该使我们出一身冷汗,警醒起来。”寥寥数语,饱含赤子情怀,彰显博大胸襟。

  和任弼时一起工作和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他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他总是说:“凡事不能超过组织规定的制度,一丝一毫不能特殊!”刚进北平城时,后勤部门花了很少一点钱维修了住所的窗户。他知道后很不安,一晚上都睡不着觉。那时,他的身体不好,住所又紧邻着大街。组织上替他选了一处比较适宜的房子,建议他搬过去。他说:“那个房子住着一个机关,而我是一个人,怎么能以一个人来牵动一个机关呢?”后来,组织上准备给他整修另一处房子,他知道后又拒绝了。一直到他逝世,都是住着原来的房子。

  “共产党员和干部应该把谋求特权和私利看成是极大的耻辱。”“极大的耻辱”这几个字,字字千钧,是老一辈革命家心底的“雷池”。他们始终牢记公仆身份、党员本色,高度重视剔除特权思想,旗帜鲜明地与各种特权现象作斗争,以“一丝一毫不能特殊”的率先垂范,为全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新中国成立后,有的亲戚看到董必武在北京做了“大官”,就希望他在私事上“关照关照”。董必武对亲戚们那些不合理的要求,一概坚决拒绝,并说:“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也不要从他这里打主意,应该通过自己所在单位的正常途径申请解决。”他还给亲友们写了一封“通函”:告诉他们不应通过领导干部个人关系办私事。

  1957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谭震林率工作组,到湖南攸县上云桥乡蹲点。谭震林在1930年秋率部攻占攸县县城离开后,就一直没有回过家乡。当他到县城以后,县委决定将他和随行人员安排在新盖的县委招待所里,另开“小灶”,指派专人做服务工作。谭震林知道后,坚决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回乡蹲点不是“衣锦还乡”,决不能搞这样的“特殊接待”。在历时43天的蹲点中,他和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乡亲们亲切地说:“震林没有变,还是当年闹革命时的那个样!”

  对于执政党而言,其成员能否遵章守纪,不搞特权,关乎人心向背、民心得失、事业成败。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定下的“六条规定”中,“不送礼”赫然列入其中。对此,老一辈革命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守本分、严纪律、讲规矩,不仅清廉风格值得称道,其表现出来的“拒礼”艺术也值得长久品味。

  1973年10月,周恩来陪同来访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一行前往洛阳龙门石窟,看了宾阳洞后,来到禹王台。这里正在出售龙门碑刻拓片。当他得知这是魏碑拓片时,就问:“一套多少钱?”负责销售的服务员告诉他一套500元。周恩来扭头问身边的秘书带了多少钱,大家凑了一下,也没有凑够。这一情景被陪同的地方领导看见了,就向周恩来提出:“我们送您一套!”周恩来马上警觉地望着这位领导,口气非常严肃地说:“你这个同志,怎么这么讲!国家的财产怎么能送人!”周恩来反复看了拓片,最终还是因为没有凑足500元而依依不舍地离去,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为总理廉洁奉公的精神所感动。

  邓小平曾说过:“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当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接受采访时感慨:“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说服了我。我觉得,一个拥有如此高尚的领导人的政党是值得信赖的。”回顾我们党90多年奋斗历程,一代又一代优秀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养天地正气,引万众归心。“那些为共同目标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

  “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这是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对“六条规定”作的逐条点评,忧患意识溢于言表,从严治党的决心坚如磐石。如今,与“六条规定”一脉相承的“八项规定”,让党风政风焕然一新,让我们党在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国外局势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肩负起人民的重托,书写出合格的答卷。然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无论是“六条规定”还是“八项规定”,都如明灯高悬,警钟长鸣,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依靠自我革命,走出历史的“周期率”,铸就“大党的样子”。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赶考之路”远未结束,同志仍需努力。(向贤彪)

}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家的家规呀,那可真是“严不胜严”,不信,您就来看看!

  家规一:不许乱吃零食。

  个人意见:零食多好吃呀,再说了,小孩不都钟爱吃零食吗?

  反驳:零食有什么好吃的,根本就没营养,花的那些钱还不如买几个鸡蛋吃,多好!

  家规二:每人要打扫好各自的负责房间。

  个人意见:我天天给你们挣火锅(稿费),你们不但不心疼我,还这样折磨我,气煞我也!

  反驳:看你那样儿,肥头大耳的,还挺著一个啤酒肚,多难看,咱们这是为你好,想让你减减肥!真是的!

  家规三:不许乱买衣服。

  个人意见:女生不就钟爱买衣服吗?不向你们这些大老爷们,买不买衣服无所谓,我也钟爱臭美呀!

  反驳:照你这样做,家里给你买个一两年衣服就破产了,亏你还号称是“精打细算的老板娘”呢!

  家规四:每星期开一次家庭会议。

  作用:能够清楚的知道家庭成员这星期做了哪些好事,哪些坏事。出处:binzz,转载请保留。

  怎样样,看了我家的家规,你想不想也制定一个家规,快快行动吧!“儿子,该检查负责房间卫生了,快来!”不多说了,老妈又在叫我了,那就停笔吧,拜拜!

  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家最近出了一件趣事,可好笑了。

  那是上个星期六,表妹来我家玩,她一心想“主张大权”,为了让咱们这些“臣子”俯首撑成,她可谓用尽三十六记,这不,她又想出1条新花招来了。

  “大家听好,家庭大会此刻正式开始了!”表妹笨手笨脚的搬来1条凳子,又找来一把折扇,站在凳子上学着主持人的模样摇头晃脑地主持起这个名不副实的“家庭大会”来。“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没有规矩,是没有出息的;一个家庭,没有家规,自然这个家也会乱成一锅粥,因此,作为梁家的后代——梁子佳,为了为梁家献一份绵薄之力,特立一份家规,家中几名成员务必得遵守。”

  妹妹清了清嗓子,从兜里掏出了一张纸,照着上方有板有眼地读起来“一:家莛成员在家﹙只有家庭成员时﹚务必讲普通话,违者罚洗碗一次。二:家庭成员在任何时候不准讲脏话,不准无故掉眼泪,不准乱发脾气,违者罚拖地一次。三:任何一间房都得持续整洁,如发现一间房不整洁,在24小时内务必清扫干净,违者罚搞三周卫生。四:任何一位成员在周日至周四务必在北京时刻22点之前睡觉,违者罚一周不得碰电脑。五:任何一位成员进屋时,务必将鞋子摆好,违者罚连续洗五次碗。六:任何一位看电视的时刻不能超过2小时,违者罚包三天全家的卫生。以上六条家规,请梁家的各位成员牢记在心,千万不好违反,而各个成员之间则要互相监督,绝不能相互包庇。”妹妹像放流水似得讲了一大堆,最后,她把手里的那张纸贴在门上方,又回到凳子上,高声宣布道:“本次家庭大会到此结束!”说罢便走下了凳子。

  其实咱们大家都明白,妹妹定的这几条家规,咱们倒还做的到,可就妹妹她本人,恐怕……果然不出咱们所料,就在妹妹宣布家规后的三分零二十八秒,妹妹克制不住自我,违反了家规的第1条。是这样的,妹妹在看电视时,母亲叫她回房写作业,她也没注意,就用咱们的地方话回了一句:“晓滴里,得一话九揍,莫喊里!”于是,“不幸”的妹妹便被自我给定的规矩给害了,只得老老实实地洗了一次碗,但是,她洗过的碗谁还敢用呀!之后,就在她被罚后的五分零三十四秒,她又违反了第二条家规。妹妹在看书时,因故事结尾不好,嘟囔了一句:“ *** 扫兴!”结果又将地拖了一回。紧之后……

  还没有一天,可怜的妹妹就被她自我定的家规给害惨了。你们说,这是不是件趣事呀?

  参考三:(一代宗师影评)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咱们家就有这样一些不成文的家规。

  第一、抽烟者罚。这1条家规是针对我父亲定的。要知道,我父亲平时最爱抽烟,一抽就一发不可收拾,一支接一支的,像烧火一样,一包烟眨眼工夫就没有了。家里常常被他熏得乌烟瘴气。我和母亲经常劝他少抽一些,烟抽多了对身体没有好处。但是父亲总是说:“不碍事!”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决定挽救父亲,帮忙他改邪归正。一天晚上,咱们刚吃完饭,就见父亲嘴里叼著一支烟,坐在沙发上吞云吐雾,那情景是何等的惬意。母亲见了很不高兴了。她生气地说:“饭刚刚才吃完,你就抽起烟来,像话不像话?”父亲却嬉皮笑脸地说:“夫人请息怒,我就抽这一支。”但是,没过多久,他又抽起来了,而且一支接一支,更加变本加厉。屋子里到处弥漫着呛人的烟味,熏得我和母亲不停地咳嗽。最后母亲最后忍耐不住了。她憋在肚子里的话就像按耐不住的火山口,喷了出来。母亲当即作出1条决定,说:“万安(我爸的名字),从今晚开始,你再也不能抽烟了。如若再抽,我就要对你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父亲一听立即提出抗议,说:“我反对!”“反对无效!”我随声附和道。父亲一看没辙了,只好无条件地理解和绝对服从。

  第二、喝酒者赏。父亲见母亲不准他抽烟,心里闷得慌。一天到晚都打不起精神,整个人就像得了一场大病似的,终日“以泪洗面”。有一天,父亲对着母亲说:“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我非得憋出病来不可!”母亲不吭声。于是父亲便找来酒发泄心中的愁闷。母亲见了又立即定了1条家规,说是如果遇上父亲喝酒,就赏给他一瓶,让父亲一醉方休。父亲听了吓得浑身发抖,他提起酒瓶,命也不好地溜出了家门,把酒送给了隔壁的方叔叔。

  第三、吃零食者“斩”。我有一个缺点,就是爱吃零食。要说我一天没饭吃能够,要是一天没零食吃,那就难过了。有一回,我缠着老妈给我五毛钱买包方便面解解馋,但是羊肉没有吃到,反而惹了一身骚。母亲当即对我说:“你以后如果还要吃零食的话,就‘斩立决’”!我一听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从此我再也不敢在母亲面前提起要买零食吃的事情。唉,唉,我此刻正对着刚立的家规发愁呢,唉我是命怎样那苦哇。

  你想知道家规是什么样是吗?家规是规则如下:1、看电视时刻不能超过1小时,2、领悟时刻要超过2小时,(在那里我就觉得不公平了,为什么领悟时刻要那么久,真烦。)3、吃吃饭时刻不能看电视……20、以上家规只对目前在上学的人有效。(凭什么这些家规只要我一个人知遵守,不公平,我反对,但是反对有什么用,他们都针对我,看来我只能认命了,唉……

  苦命的第一天,这天我一回到家,便开电视看了起来,还没看到几分钟爸妈就把我赶回房间领悟了,(真苦哇)我学了20多分钟就想出去玩,刚出房门母亲就把我赶回来了,(看来我组织一次大反功了,恩,加油。)这天,我一回到家,就对父亲母亲说:“为什么,这些家规只要我一个人遵遵守守,凭什么。”“就凭你是学生,你今年就要毕业了,你想考好就要遵守。”……(唉,你们那多张嘴,对我一张嘴,不公平。)看来我是没期望了,认命吧。我今年要发奋了,加油!

  我出生在一个家规比较严格的家庭。生活在这个家庭中,让我逐渐养成了做事认真、脚踏实地的好习惯。

  听爷爷讲,以前爷爷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太爷负责全家的大小事情。有一次,正因粗心,险些误了大事。于是,太爷就把“做事认真、脚踏实地”整天记在心头,挂在嘴上。

  我爷爷小时候正因家境不好,没上过几天学。但爷爷说,他上学的时候,每次都考试成绩都很好,从不马虎,作业工工整整,就连练习本都不乱涂乱画。此刻的爷爷还是这样,他总是把事情安排得有条有理,做什么事都认认真真。记得我小时候的衣服都是爷爷亲手做的,那一针一线,排列得整整齐齐,就像她小时候的作业一样。爷爷就是这样一个做事认真的人。

  我的母亲从事会计工作,母亲总是对我说,做事情就像账本,点错一个小数点就会一差千里。母亲在民政部门工作,每一天都忙忙碌碌,帮忙那些有困难的人。有一次放暑假,我和母亲一齐去上班。我发现母亲把每一个需要帮忙的人都详细地做了登记,办完一个,归档一个。母亲的档案柜也个性整洁。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感受着别人对母亲尊重的眼神,我也觉得母亲之因此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先进个人”是母亲做事认认真真、脚踏实地的结果。

  从小母亲就教育我,做事要认认真真、有条有理,不许有半点马虎。记得我三岁那年,虽然我是在母亲的叮嘱中长大,但我还是做事马马虎虎。有一天,母亲给我烹面条,母亲刚将开水放入锅里,我看母亲转身去拿火柴,我就想抽几根面条先下在锅里。结果,我弄翻了马勺。一锅的热水全洒在了我的身上。当时那个疼呀,真是没办法形容!至今,我的脖子上还留有一个瘢痕。妈说,那就是对我做事毛毛糙糙的惩罚!我知道,其实母亲这么说,她的心里必须也很疼。但不管怎样,每次触及这个瘢痕,我都能记起母亲的话。

  如今,我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这条家规的重要好处。记得那是一次期中考试,我又犯了马马虎虎的坏毛病,三下五除二的就做完,也没检查就交了卷,结果我才考了九十分。看看那些不该错的题,我真后悔。母亲总是说,没交卷之前,你才是试卷的主人。从这以后,我真的明白了,做事真的需要有认真的态度,必须要脚踏实地。我要从点滴做起,从我的每一次作业做起,祖国的未来还等著咱们去建设,我必须要发扬我家做事要认真、脚踏实地的家规、家训,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我的力量!

  我家的家规作文300字(坚持不懈)

  我的家里不仅仅有和睦,也有家规。家规就是:1。家里不准出现脏话。2。干什么事不好挑皮捡瘦。3。18岁以下的小孩每周只有3小时的电脑(没别的,就是我。)。4。不许和家长顶嘴(哎呀,我想顶嘴就那么难?)。5。长辈让孩子做的事务必完成(除了我哥,我这个清华哥哥可真有权利啊……)。6。不得用母亲的网银卡(我连密码都不知道怎样用啊?)。也就是这些严厉的家规,才建成这个完美的家啊!什么事都有两面性,只但是人不一样而已!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五六岁的孩子家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