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感情对孩子的影响有什么影响?

第1篇: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希望有所帮助!

父母与孩子进行经常的、有效的沟通,有利于父母改进教育方式,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有利用于消除、缓解青少年的焦虑、紧张、苦恼及孤独压抑的心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有助于孩子避免形成胆怯、缺乏自信、情绪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与适度期望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略高于孩子现有水平,但又是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期望,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处于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对孩子要求和期望过高,使他们总不能达到目标,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怯懦、退缩、焦虑、压抑等消极心理。对于孩子要求、期望过低,会使孩子缺乏上进心和自信,阻碍他正确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和谐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气氛愉快轻松,有利于松弛青少年的紧张和不安。父母之间的良好婚姻关系为青少年提供了平稳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一致的管教方式,使青少年有正确的行为规则。家庭成员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关心和支持,有利于青少年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保持愉快、乐观、积极的心境。

对孩子专制、溺爱、放任的家庭均不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专制型家庭里,家长绝对权威,子女要绝对服从。在这样的环境里,青少年很容易形成被动、胆怯或反抗等不良心理行为。

在溺爱型家庭里,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以孩子为重,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中,青少年很难真正长大成熟,往往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任性、自我中心、人际交往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在自由型家庭里,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力顾及孩子,许多事情要靠子女自己面对和处理。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青少年,一般说来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但由于缺乏家长的关心、帮助与监控,出容易出现意志涣散、人际交往过于随便、自由散漫、难以抵御不良影响等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推动世界的物是摇摇篮的手。”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墨化的作用。父母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父母。

(一)高素质的父母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德和良好习惯的父母。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家庭教育中对子女个性的培养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追求卓越。理想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标志。一个人行为的背后肯定会有多种因素在推动着他,但毫无疑问,最高境界的肯定是理想。只有培养卓越,不断向着更高境界去攀登的人,才以达到辉煌的顶点。理想对孩子来说,是最神圣的,让孩子自觉地追求神圣是最完美的家庭教育。

2、独立自主。独立是人的天性。父母主要职责在于去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东西,然后加以培养、壮大并完善。着重孩子、放手成长、培养独立自主意识是对每个父母的基本要求。

3、持之以恒。父母应教育孩子认识到把握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坚持。有所成就的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不仅在于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劳动,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凭着坚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4、勤俭节约。“不要从经济上放纵孩子”。这是许多有远见的教育家对父母有忠告。孩子具有什么样的金钱观对孩子以后的成长相当重要。勤俭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从小培养孩子爱惜粮食、玩具和器物,体恤劳作的艰辛,不暴殄天物,不浪费的良好习惯品质。这些优良品质的养成对孩子来说将终生受益。

5、良好习惯。好习惯来自于平时的点滴培养。对父母来说,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就会成自然,习惯成定式,孩子以后自然而然就会从事某种格式化的行为了。培养孩子的习惯可以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三方面加以塑造。其中,生活习惯是基础。

(二)高素质的父母是永远保持年轻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还给孩子,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成长的父母。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身要保持年轻心境。父母要像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一样,努力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长,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父母应尽可能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按照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并适当地加以指导。

(三)高素质的父母是善于发现孩子天赋,善于挖掘孩子潜能,善于培养孩子特长的父母。

父母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天赋与潜能,父母就应该坚定不移地相信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天赋和潜能,他来到这个世界必然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生的道路看似很漫长,但真正起决定作用,允许人选择的紧要关头一生只有那么几次,为人父母若说对自己的孩子负责,最大的尽责就在于当你的孩子面临困难时,充满信心地对孩子说声:“你行!”这激情澎湃的声音无疑是推动孩子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这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四)高素质的父母是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教训孩子的父母。

我们不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孩子,那么他们永远不可能形成独立的人格。强调平等地对待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水要给孩子任何帮助、批评和建议。问题的关键是父母要以民主的方式教给他,给他选择的机会和解释的权利,当孩子觉得父母不是以长者的身份和权威来教训他的时候,父母的意见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五)高素质的父母是有着和谐家庭关系,能以身作则、一诺千金的父母。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行为的养成成度上是通过模仿,这是孩子学习的根本途径之一。父母的榜样作用对成长过程中的孩子起着强烈的刺激,父母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让孩子学会尊重人,这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造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2篇: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这个网站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家 庭 教 育 对 孩 子 成 长 的 影 响

地址:克拉玛依第二十小学姓名:雷文萍电话:

家 庭 教 育 对 孩 子 成 长 的 影 响

家庭,学校,社会,时刻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优质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学校教育,和谐的社会环境能让孩子健康发展。然而,学校、社会环境对一个刚步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较为固定的,而家庭教育却是千差万别的,一个孩子从哇哇落地就开始接受着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学习及将来的成长道路。

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什么时候和孩子的关系是好的,你的教育就是成功的。调查发现: 42%的家庭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自从学校召开家长会,开办家庭教育讲座后,知道了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对学生家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育应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家长应与学校保持教育一致,严格要求子女,家长应给子女创造一个较为独立的学习空间,让其能较安静的读书学习。家长应知道学校的进度,内容,可适当拿些试卷让子女做,看子女是否掌握教学内容,发现缺点、不足,及 时向老师反映,补缺补漏。每周抽点时间同子女交流,了解其学习情况,生活嗜好,以及在学校与同学相处的关系如何,让其知道家长很在意他的学习,生活以及在学校的表现和同学相处的关系,让子女有幸福感。因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成了孩子的朋友。

然而,有很多家长每天晚上下班回家给孩子的只有三句话:“吃饭了吗?”“作业做完了吗?”“那就睡觉吧!”这让孩子觉得缺少了关爱。笔者认为家长要多花时间与孩子沟通,聊天的时候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他的脸上可是写满了“成长密码”的。听他讲述,帮他分析,这样才是有效的沟通。好的关系的底线是:孩子遇到麻烦事、危险事,敢于对父母说,表现为“理解、信任、尊重、学习、帮助”这十个字。所以, 真正的教育就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而不是冷漠的对待 ,

无法接受孩子在学校犯的错误。

有这样一个案例, A同学三番五次地在班里做恶作剧。四周的时间里,他曾把自己最好的朋友 B同学的钢笔、文具盒悄悄拿走扔进垃圾库里; B同学收到亲人的两封信还没有来得及打开看,放进书包里,回家吃饭的工夫, A又将两封信偷走了,信也没踪影了;班里同学的语、数书也多次被他藏起来??作为

的我,认为这事很严重,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得赶紧遏止孩子的作为。我开始调查此事,在我对其他孩子同样的亲言细语的问话下, A同学承认了一切事实(当 时也有老师在场)。在那时,我着实很高兴,因为一直揪心的事情水落石出了,孩子知错了。因为 A损坏了他人的东西,得由监护人赔偿;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作为恶劣,得配合家长,加大教育力度。于是,我随即通知家长到学校。 A同学面对着家长(其奶奶),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承认了一切事实。我深知:家长爱慕虚荣,当着老师的面,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我劝慰道:回家后,别打孩子。孩子犯错是难免的,教育到位了,孩子会克服缺点的。你也别着急,慢慢来,再能干的家长,也保证不了自己的孩子不犯错。??可是,午饭后,家长又将孩子送到学校,称:“孩子说没有拿 A同学的东西,我再三问,孩子都说没拿。”我惊愕了,但顿时又沉静下来,心平气和地问了孩子一句话,孩子又把所有的事情说了一遍。(当时在场的老师也在旁边陈述孩子原来承认的事情),事实总该是事实了,我只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家长的角度,安慰了几句,没有多说话,因为家长不能接受事实。到后来, A同学的爸爸、妈妈都曾先后来找我,声称是其奶奶要让来问问,我有些不可理喻,只是说:你们问自己的孩子就清楚了,干这些事,我不清楚,只有孩子自己清楚。孩子又几次在他们面前承认了。

面对这样的事情,我陷入了深思:孩子犯了这样的错误,家长怎么就接受不了呢?我就不相信,孩子在老师面前能承认,在父母面前会歪曲事实。这不是家长拒绝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吗?这分明是家长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吗?

现代教育中,留守儿童越来越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笔者在对我校六年级 364名学生的随机调查中了解到,隔代教育已经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留守儿童资料统计, 59%的家庭涉及到隔代教育,由于隔代教育的不当,方法不科学,而造成有些孩子有一些不良的习惯。现在 95%以上的所谓的家长没有学过家庭教育,担负隔代教育任务的老人几乎 100%都不懂得家庭教育。依赖或者求助于隔代老人承担教育任务的家庭的比例大。目前在承担家庭教育任务的老年人中,能够知识胜任家庭教育任务的很少,承担隔代教育任务的老年人的家庭教育知识几乎处于完全空白。

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变迁。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 3— 7岁),母爱对子女的发育有至关重大的作用,如果失掉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在少年时期( 12— 17岁),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时间,子女若失去父母的任何一方,越轨行为的比率都较大。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

今年夏天,我走进了一个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灵,和他促膝长谈,让我心灵震撼。当父母不在,便是他的天下,他完全获得了解放,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起床就坐打开电视一直看晚上十点钟,这段时间里,只看他喜欢的节目,还把声音调到最大,不顾及是否影响别人,我觉得每天都这样不利于他的身心健康,吃过晚饭想带他出去散散步,他死活不肯出去,我绞尽脑子,绘声绘色的给他讲了好多道理,换来的却是我出去你就给我买棒棒冰??在外面玩,他也是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我行我素,干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面对大人的好言相劝,他竟然说出一些下三懒烂的话,不堪入耳,根本不听你的忠言,成了一个十足的野孩子。当接通他亲妈的电话,便和她胡搅蛮缠,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当接通后妈的电话,马上就象变了个人似的,变得乖乖的,很懂事很听话,很明白事理,成了一个能干型的孩子。心理学分析这是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 3 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成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 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遇事唠唠叨叨。 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不顾孩子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 。 一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如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罚。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缺乏感情沟通。 爸妈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爸妈 。

成人对孩子过分迁就。 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让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出现逆反。

家长式的作风。 专横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畅、压抑,因而便以反抗来回答爸爸妈妈。

孩子对家庭和父母不满意。 尤其当父母感情不和使得孩子心理发生障碍时,孩子往往以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满。还有,常因父母没有榜样作用而使孩子感到没有精神支柱而苦恼时,也会以逆反情绪作为发泄。

缺乏满足感。 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尽管物质上极为丰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却感到十分饥饿,时间长了,在缺少双亲爱的情况下就会以逆反和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笔者还对我校五年级学生的卧室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十个学生中,有一个学生的卧室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了布置;一个学生的卧室干干静静的,书包和学习用具都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四个学生的卧室墙壁画得乱糟糟的,床上的被子也乱糟糟的;有四个学生的卧室不仅墙壁画得乱糟糟的,而且书桌也被当着稿子本画得乱糟糟的。这些所谓的卧室文化都和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长只顾自己的农活或者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孩子回家就待在自己的房间里,觉得闷了,随便画画,可以释放心中的不快乐。

在这次调查活动中,我深深的知道,在我们农村学校学生接受良好家庭教育太少了,同时也提醒我们要适时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教给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很有必要,而且还应该把内容搞得丰富多彩一些,让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未来人生是从家庭教育起步的。 家长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任心理辅导老师,要密切关注孩子心理的任何细微变化,从孩子实

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

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但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的养育方法、“三个面向”的教育视野缺乏。其实,家庭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教育。

许多孩子学习条件不错,本身素质也好,但学习成绩不佳。究其原因,多数是怕苦怕累,欠勤奋好学所至。在一个家庭中,家长除了营造一个勤奋好学的氛围外,还要精心培养孩子的恒心和毅力,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比如,要孩子早睡早起,无论什么情况,都要认真落实。如果家庭没有严格的生活制度,父母约人在家里打牌至深夜,早晨睡懒觉,不能按时开饭,家里的东西摆放杂乱无章,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那么,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可能的。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进取心。面对当今世界人才的激烈竞争,尽早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才能、用知识武装孩子头脑势在必行。所以要培养孩子树立起永远进取、追求竞争的思想,最后还要给孩子以具体的帮助。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要经过许多这样那样的困难,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走出困境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同样的道理,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失去信心时,家长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并耐心的鼓励:困难是暂时的,战胜困难就是胜利。孩子遇到失败而灰心丧气时,家长要及时的伸出热情之手,鼓励他:失败是成功之母,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当孩子见异思迁,不愿做艰苦努力时,家长要以长辈的经验告诫他们:见异思迁、半途而废,最终将一事无成。当孩子因某种挫折感到气恼或沮丧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其他的方式表达和迁移其消极情绪,尝试着把它转化成中性的甚至积极的体验。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看看其中是否也包含了一些有意义的因素,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情。想要在学习上获得满意的成绩,就必须朝着既定的目标勤奋努力,持之以恒。俄国物理学家列别杰夫说:“平静的湖水,练不出强悍的性格;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历史上成就卓越的科学家、名人,在困难的环境里,不但没有泯灭成才的意志,相反,使他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了环境并改造了环境。只要父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自己周围的一切,孩子的生活就会时时处处充满阳光。

2、以正确的观点引导孩子

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可谓尽心尽力,成了孩子发展的总导演。在中国,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家长就对孩子持否定态度。“学而优则奖”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家长鼓励孩子学习的常用手段。而美国家长给孩子的奖品从来不以考分来衡量,美国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是通过“按劳取酬”的方法刺激孩子做家务的。所以美国的孩子参加劳动从不厌倦,而是表现的异乎寻常的积极。中国的孩子并不比美国的孩子差,他们也有劳动的渴望,对一切事情都充满好奇,都想动手做一做。一个男生曾经这样对我说:平时在家里大人们总不让活,说是好好学习就行了,有时也真想尝试劳动是什么滋味、想体会一下劳动的乐趣。由此可见,中国的家长让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太少了,以至于出现家务劳动“理所当然”的由父母包办代替的不正常现象。他们认为孩子参加劳动,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得不偿失。在家里不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家长也不支持,寻找理由不让孩子参加,这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可见,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必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家长应该清楚,劳动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休戚相关。试想,看着用自己的双手洗干净的衣物、餐具、打扫整洁明亮的房间;望着校园中用自己的双手栽培的花卉、小树,孩子们心中那份对于“劳动创造一切”的情感体验,不是会远远胜于滔滔的说教吗?实践证明,在家里获得正确的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会很顺利的完成自己的专业教育。凡是在家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则会遭到各种失败。所以要培养孩子在良好的劳动习惯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在我国,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有一些家庭中,对孩子的娇生惯养、偏爱溺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不但“掩其不善”,而且“恣其所为”,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的素质培养。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往往将幼小的儿童当做娱乐的“玩具”,只知道在逗笑中享受所谓的“天伦之乐”,只知道千方百计的满足孩子的欲望和要求,完全忘记了父母对孩子应负的教育责任。结果,使一些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一种“以我为中心”的强烈观念,养成了一种只知道满足自己欲望的自私心理。一些家长不但不及时的对孩子的错误加以批评和教育,而且不让他们经受任何艰难困苦的磨练,等入学后,如果不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又往往训斥、责骂,甚至拳脚相加。以致造成意想不到、事与愿为的后果。爱与支持的给予应是有一定条件和一定“度”的。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独特的天才与个性,对孩子积极、正确、恰当的思想和行为给予适当的表扬与奖励,而不是一味的溺爱。

一位名人说过:孩子的成败与否80%在于父母的教养。所以,怎样爱孩子,既是一门微妙的艺术,又是一个有深奥学问的社会课题。社会要求我们每个做父母的都必须转变观念,过好教育孩子这一关。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要清楚的认识到,当孩子离开母体来到这个世界上,他首先属于社会,其次才属于家庭,养育孩子是为社会承担义务。教育孩子尽管方法不同,但必须讲究分寸。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善恶、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够在耳濡目染中远离邪恶和犯罪,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高尚的品德,能够在诱导感化中获得向善的品行。人们常说,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从素质教育来说,家庭教育确实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重视孩子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更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搞好家庭教育,才能有利于孩子的素质教育。

}

10岁正是处在一个各方面成长的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里,家长和老师应该多观察儿童的一举一动,出现不对的地方及时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接下来分析下十岁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式。

1、10岁儿童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

10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大脑从婴儿期到儿童期不断在发育和增长,并在青年期完成成长的过程。大脑的生长不是均匀和直线的过程,而是非匀速和分阶段的过程,各个阶段是相互影响、环环紧扣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发育受到阻碍,都会对今后每一个阶段产生不良的影响。

2、开始从被动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

10岁的孩子处在儿童的后期阶段,孩子开始从被动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是极其有限的,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经过正确的引导,孩子可以安然度过这个不安的时期,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3、10岁儿童的情感特点

在这段时期,儿童的情感由原来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拓展到对同学、老师、明星、科学家和领袖人物崇敬和追随,由自爱到爱集体、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爱整个全人类;也就是说,儿童的情感充分的体现了社会性。

4、10岁儿童的人际交往特点

处在10岁这个年龄段,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视友谊至高无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

5、10岁儿童的情绪特点

10岁儿童的情绪容易波动,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即有时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满脸春风,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可以用“六月天孩子脸”来形容,父母在碰到这种情境时,千万要冷静,否则很容易发生冲突。

1、多表扬、少批评。处在叛逆期的儿童,要多给他们表扬不要总是评判他们的不是。生活中有一点点的进步就要及时的去发现,给足够的表扬和鼓励,来增强他们的向好的动力。

2、和他们参加公益活动。经常带他们去参加一些公益的活动,培养他们的爱心。让他们体会到乐于助人,帮助别人的乐趣,增强他们在学校中的爱心。

3、多观察,以现代教育模式给他们疏导。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懂了,打骂是教育不好这些儿童的。要观察他们叛逆的表现,从而细心的给他们指导,告诉他们轻重,否则会对以后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影响。

4、跟老师一起沟通教育。家长了解他们的情况后,可以通过老师的教育方法,来帮助他们。让老师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给他们做思想工作。

5、态度端正。越是吼他们,他们就会更加叛逆。家长要把态度端正,认真的和他们进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从根本上解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的感情对孩子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