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月先亲人下葬注意事项,家里有人生日有冲突吗?同同月老妈生日和表弟下葬有冲突吗

  简介:婚礼和葬礼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两大红白喜事,葬礼礼仪是各民族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主要包括安葬、殡仪、举哀等,为了能让逝去者得到安息,都会为他挑选一个黄道吉日,那么2022年农历9月下葬吉日有哪几天呢?和万年历张承辉一起去看看2022年农历9月下葬吉日吉时一览表吧。

  2022年农历9月下葬吉日吉时一览表

  2022年农历9月下葬吉日吉时有9天,分别是:农历九月三号,农历九月八号,农历九月十一号,农历九月十三号,农历九月十六号,农历九月十九号,农历九月二十一号,农历九月二十二号,农历九月二十五号。

  2022年农历9月下葬吉日吉时查询

  公历2022年9月28日 星期三 农历九月三号

  公历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 农历九月八号

  公历2022年10月6日 星期四 农历九月十一号

  公历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 农历九月十三号

  公历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农历九月十六号

  公历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农历九月十九号

  公历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农历九月二十一号

  公历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农历九月二十二号

  公历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农历九月二十五号

  安葬有哪些重要习俗

  ①根据民间的说法,只要是家中有人仙逝,最好在三天或者五天之内下葬,这样确保遗体不会受到影响,马上入土为安是比较适宜的。

  ②关于参加葬礼的人员也是有规定的,依据关系亲疏远近来安排,如果家中有孕妇或者新婚人员,都不适合来送别,因为怕沾上晦气,而要换其他人过来。

  ③在下葬的过程中,不要随意喊先人的名讳,这是对逝者的不敬,而且回去的路上,也不可大声叫同行者的名字,以免带来不详。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张承辉整理的2022年农历9月下葬吉日吉时一览表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

  鬼节,顾名思义,与鬼有关的节日、祭祀鬼的节日。鬼是在人类蒙昧时期,对生命的一种延伸。东西方文化对于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鬼节的来历,欢迎阅读与收藏。

  每年夏历七月十五这这天,是*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但是,“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夏历七月十五这天,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之为“鬼节”。当然,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及其民间的鬼节,既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三节又有祭祀祖先和崇尚忠烈的共同文化内涵。盂兰节原意是敬贺和感恩的意思,最起源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佛经《枷蓝经》中有这段记载:佛祖座下神通力最强的弟子,木莲,他的母亲生前作恶太多,死后堕入阿鼻无间地狱,受无间苦。木莲虽然神通力最强,却始终要看着母亲受苦,无能为力,便求助佛祖。佛祖指示要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让木莲宴请十方僧侣斋食,等十方僧侣为木莲的母亲诵经超度,也为骚扰木莲母亲的冤魂超度,让木莲母亲可以得到安宁。因为七月十五接*收获的季节,最重要也是一年中既不热也不冷的时候,所以最适合超度游离的冤魂。

  后世便跟相仿效,统统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斋宴十方僧侣,希望自己的先祖死后得到超度安宁。

  这个故事和*俗自达摩先师传到*。*人却出奇地想到,与其请僧侣斋食,倒不如把供品供奉那些缠绕先祖的冤魂。慢慢地,七月十五的盂兰节经*人改变为七月十四的鬼节。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摆开供品,祭祀祖先,也供奉附*的冤魂,希望家宅和顺,先祖安宁。

  一般人都认为,七月十四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因此都极少出夜门。这只是一个片面的想法。事实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点之前,鬼门是从大开到关上。古籍记载,这个时候,应该是游荡人间的鬼魂回归地府的最后限期。

  鬼门正式大开的日子,应该是农历的七月初二。这一晚,全球所有城市的九个至阴大穴就会打开,所有  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各自享受人间为他们而准备的供品,一直到七月十五凌晨十二点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才再有十四天的机会等到鬼门重开,又历游三千花花世界。而想用供品祭祀的人们,最应该在七月初二那一天摆开祭品,否则就会让先祖饿了几天的肚子喔,搞不好他们看到七月初七祭七仙女的祭品时会认为你不孝,只知道求姻缘,而忘记了先祖。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人日之后的那天,鬼门又会再开一次,让鬼魂再次游历人间。大概这两次鬼门大开,就是地府的寒暑两个假期吧至于鬼节出生的好不好,我不知道,我也是七月十四那日出生的,在广东这边七月十四就是鬼节了,但是在北方却是七月十五才是鬼节,我也是有点不明白的,但是想想有这么多人在这一天出生,所以也就没有觉得自己很恐怖就对了,但就还是觉得有点怪怪的。

——七月半是什么时候,七月半鬼节的来历

七月半是什么时候,七月半鬼节的来历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月半是什么时候,七月半鬼节的来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月半是什么时候?

  农历7月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

  2021年中元节时间为:

  公元2021年08月22日,农历2021年七月十五 星期日 冲猴(戊申) 煞北。

  这一天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

  七月半鬼节的来历!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故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七月半起源于亡灵信仰和祖先崇拜。“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祀祖成为古代宗教生活的两大要务。对于庶民百姓来说,祖先与自己血肉相连,情感相通,祀祖尤为有意义。七月半就是在上古秋祭*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南北朝时期佛教日盛,“目连救母”的故事广为流传,最后演变为盂兰盆会。道教亦有“三官三元”之说,将五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定为上中下三元,分别为天官、地官、水官的诞辰,成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三元节。结果七月半成了僧、道、俗三家的共同节日。

  这个节日也是和儒家相通的。儒家强调重孝道,当父母在生时,做儿女的自应当亲奉甘旨;当父母死后,也要“祭如在”,跟父母在生时一个样。故儒家倡导对祖先春秋二祭之外,七月半也可祭祖先。这样,七月半便是佛、道、儒三教合流,融为一体了。

  在*古人观念中,天地之间不是绝对对立的,天地之间还有人和其他许多动植物,所以,上天者与入地者之间,应该还有一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寻找归宿的孤魂野鬼,这样,夏历七月十五的七月半,人们在祭祀自己祖先和孝敬母亲的同时,还不会忘记那些没有着落的孤魂野鬼们,人们也会在这天祭祀一下各路的孤魂野鬼。长此以往,就在民间形成了敬孤文化传统。

——吸血鬼和狼人的来历

  吸血鬼和狼人的来历是怎么样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科普一下吧!

  吸血鬼和狼人的来历 篇1

  吸血鬼(vampire),意思是嗜血、吸取血液的怪物的意思,为传说中背负上帝诅咒的超自然生物,通过饮用人类或其它生物的血液,能够令自身长久生存下去。

  早期吸血鬼的传说流传于巴尔干半岛与东欧斯拉夫一带。

  吸血生物的传说源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在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古罗马文明等的神话传说中,都有吸食人类精气的魔鬼。

  在这些传说中,吸血鬼指的是死后能够从坟墓里爬出来吸血的尸体。

  在医疗不发达的条件下,有些没有真正死亡,只是休克了的人被下葬,而后在苏醒的时候或者复又活动起来,被当成不死的存在。

  欧洲黑死病流行的时期,在人们极度恐慌的情形下会产生这类对死者继续活动的惧怕,因而出现像尼塔特这种带有传染黑死病能力的德国吸血鬼传说。

  吸血鬼们可以永生,在永生的道路上只有孤寂陪伴,被吸血鬼咬过的人,都有希望转变成其后代,死前需要先喝点吸血鬼的血,然后死去,复活后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喝到人血,否则便会真正死去,就像用尖木刺中心脏一样,将吸血鬼杀死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将其头砍掉,二是用尖木刺入心脏,三是被狼人咬一个。

  狼人和吸血鬼世代为敌,被狼人咬到的吸血鬼必死无疑,除非能喝到吸血鬼狼人混血儿的血才可痊愈。为了让自然保持和*,女巫们诅咒吸血鬼只能在夜晚活动,而狼人在满月必须经历痛苦的变身。狼人在人的形态下力量会比常人大很多,只不过没有变身后那么迅速和强大。

  狼人变身后往往失去理性,会撕裂眼前看到的一切,女巫用魔法将部分人转为吸血鬼与其抗衡,却未曾料想到黑魔法的代价是如此之大,吸血鬼必须以吸血为生。

  吸血鬼具有瞬移和蛊惑人心等能力,甚是让人羡慕。

  吸血鬼和狼人的来历 篇2

  关于狼人传说的真实起源,尚难以追寻,说法各不相同,也缺乏普遍认同的起源。“即便一个心地纯洁的人,一个不忘在夜间祈祷的人,也难免在乌头草盛开的月圆之夜变身为狼。”

  *半个世纪以来,狼人无疑已经成为西方神秘文化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种怪物*时从外表看与常人并无不同,但一到月圆之夜就会变身为狼。

  其实,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里都有关于人变为野兽的神话传说,*有狐妖,非洲有狮人,秘鲁有豹人,印度有虎妖这些野兽在当地人眼里都是令人生畏的;而欧洲人对于狼有着特别的恐惧,这种恐惧起源于北欧和东南欧的一些民间传说,在这些地方,狼被视为致命的野兽,尤其对于穷人来说。

  “Werewolf”是古萨克森语“wer”(义为“人”)和“wolf”(义为“狼”)的结合词,之所以把“人”放在前面,把“狼”放在后面,是因为狼人的变形过程是由人至狼,而在《柏德之门2》里有一种怪物则正好相反,它们的变形过程是由狼至人,因此被称为“Wolfwere”。

  希腊神话中的狼人被称为“Lycanthrope”,其中“Lykos”是“狼”的意思,“ Anthropos”是“人”的意思。

  相传莱卡翁(Lycaon)是阿卡迪亚(古希腊山地牧区,以境内居民生活淳朴与宁静著称,后来成为“世外桃源”的代名词)的国王,拥有许多妻子、五十个儿子和一个名叫卡里斯托的女儿,有的故事说莱卡翁是一个残暴的国王,有的故事说莱卡翁是个好国王,但他的儿子们却不敬神,总之,宙斯在前往阿卡迪亚的时候因其招待不周而大为光火,遂将莱卡翁变为一匹狼。“Lycanthrope”这个单词用在医学方面表示“变狼狂患者”,指那些臆想自己为狼的心理病人。

  阿卡迪亚人在十八世纪遭到放逐,此后移居美国,居住在阿拉巴马南部和密西西比东南部,混有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的血统,他们将狼人称为“Loup-garou”。

  尽管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狼人的神话传说,但这一主题在文学艺术方面却没有太大的成就,不像吸血鬼那样有一部《吸血鬼伯爵德古拉》作为现代吸血鬼的奠基石(见Vampire),唯一值得称道的是盖尔·恩多莱写于1933年的一本名为《巴黎狼人》的小说。

  希腊人观念里的活尸,从十一世纪产生了变化。从词源上讲VRYKOLAKAS这词来自斯拉夫语,意思是狼人。所以在当时的巴尔干半岛和喀尔巴阡山,人们用同一个词来指对人无害的僵尸和危险的狼人。

  例如公元1216年10月19日,英格兰国王约翰·雷克兰被一名僧侣下毒,最后不治死亡。据信这毒药中包含了狼头草,亦即是中毒者将会化身成狼人。

  不久之后人们听见他的墓穴中传来了各种各样的嚎叫声,恐惧的居民们将尸体拖出任其腐烂。但是不久之后,就有人声称看见化为狼人的国王在森林之中游走。

  十五世纪的匈牙利国王也是后来神圣罗马帝国日耳曼王朝的首领西吉斯蒙德,在1414年的大公会议上,促使教会正式承认了狼人的存在。

  到了十六世纪,狼人的传说已经遍布了整个欧洲,罗马教庭于是决定展开一次官方调查,从1520年到十七世纪中叶,欧洲的变狼妄想患者就发现了约有数万病例,人数最多的是法国,以及东欧的塞尔维亚、波希米亚和匈牙利。

  关于狼人的传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至于狼人有人的外型但可以变成狼的迷信则要追溯到中世纪的神鬼学。

  到了中世纪初,欧洲人便已对狼人不再陌生。

  当时的罗马宗教裁判所认为犹太人、新教徒、巫婆、狼人都是异教徒。

  在这些异教徒魔鬼中,狼人被认为是最危险的,因为他们曾是人类,所以特别痛恨其他正常人类,他们的主要猎物和食物就是身边的人类以及他们的家畜。

  由于狼人及其凶暴,所以遭到它们袭击的受害者往往肢体破坏严重。

  在教会的官方裁决指引下,人们对狼人这种怪物的恐惧发展到歇斯底里的地步:成千上万人被屈打成招承认自己的罪行,这些“罪人”认罪后通常会被判处火刑。

  在十六世纪,仅在法国就大约有三万人被认定为狼人或吸血鬼而被活活烧死。

  当时人们认为狼人很容易辨认,它们的眉毛连在一起、手掌多毛,以及它们的个性都非常孤僻,像个隐士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欧洲社会中相貌异常的遗传病患者、对阳光特别敏感的白化症病人和一些迷失的、被抛弃的和被动物收养的野孩子都成了教会残*策的牺牲品。

  迷信愈演愈烈,到了十七世纪末期关于狼人的流言传播开来,说狼人死后会变成了吸人血的僵尸。

  一时间在西里西亚、波希米亚、波兰、匈牙利、摩尔多唯亚以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出现了关于吸血鬼及其受害者的传闻。

  至此在希腊传统迷信中对于人无害的“活尸”已经变成了嗜血的恶魔了。当时欧洲人还没有发明“吸血鬼”这个词,每个国家都用自己能想到的特有词汇来命名这种魔幻动物。吸血鬼事件在各地也引起了强烈的回响,连在西欧的巴黎也议论纷纷。

  在法国深受宫廷赏识的杂志《优雅信使》,在1694年发行的十月号还为此出了专刊。直到十七世纪末,“吸血鬼”这名称还是不能约定俗成的名词,但在东欧各国有关吸血鬼的迷信已经俨然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不过这种大恐慌只是由一些谣传所引起的,没有见到任何正式的文字记载,要到十八世纪初才有结集出版的文献问世。

  欧洲关于狼人的传说发展成熟后的描述如下:狼人除了长着狼头和体生长毛之外,它们的体型也比一般人高大许多。由于狼人沉迷于人肉及其它动物的生鲜血肉,尤其非常喜欢找人类下手,所以它们是比吸血鬼更可怕的怪物。狼人基本上分成两种:一种是天然的,也就是天生就是狼人。

  此种狼人非常凶猛强悍,还有变身**的能力。它们通常把这种变身能力运用在欺骗上面——变身**形之后,一般人是认不出来的。就这样不知多少无辜者牺牲在狼人的假面具之下。

  天生的狼人天生残暴,是非常难缠的敌人,因为它们攻击速度极快,再加上灵敏的嗅觉,就使得它们更加危险。另一种是后天的,大部分都是因为受到诅咒而在月夜将失去理智成为一个饥渴的屠杀者,白天则回复**类。这种类型的狼人由于受到的诅咒作祟将一生无法回归人形,除非有人解除诅咒,否则终生就像天然的狼人一般沐浴在血腥里。少部分的幸运者还残存着微弱的人性,但通常无法阻止屠杀的行为。

  它们不像天然狼人一样强悍,但还是一个称职的屠夫——后天性的狼人也可以一击把人咬死。五角星作为邪恶的象征会被印在狼人的下一个牺牲者的手上;而人一旦被狼人咬到之后,自己也会变成狼人。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减小狼人**的机会:在他还是人形时,令他吃的很饱。

  万一不幸遇到狼人的话,还是有些应对方法:一是视破其身份而当场叫出名字(这点要做到恐怕很难……);二是在它额头上敲三下或是划十字架符号(问题是它肯不肯乖乖让你去画);如果上述方法都不管用的话,立即大喊并以强光射之以吓跑狼人(这个时候:救命啊!救命啊!)。如果要追踪狼人真实身份的话,可以在它身上留下伤痕,然后在次日寻找身上有这种伤痕的人。

  古代欧洲迷信盛行,除了狼之外还有猫(尤其是黑猫)、公羊、猫头鹰和乌鸦等等动物都曾被教会和民间指定为魔鬼的化身或是奴仆。

  为什么单单只有狼人的.故事流传下来而没有猫人或者是鸟人(?!)的故事流传呢?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首先从生物学角度而言,欧洲没有大型猫科动物存在,也就是说人们没有受到过狮子老虎甚至是豹子之类的大型猛兽的侵害。

  欧洲原产的大型猛兽是熊和狼等动物,其中唯一对古代欧洲畜牧业和人甚至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只有四处游荡的狼群。

  与受到侵袭才攻击人类的熊不同,狼群嗜杀成性,往往主动攻击人类和他们的家畜。

  狼群在袭击羊群或是驯鹿群的时候往往将自己吃不了的猎物也杀死,这样就经常造成牧人极大的损失。

  至于畜牧业在古代欧洲农业经济中的地位问题,我们可以凭借德国的一句描述牲畜炭疽瘟疫的古谚语来做出判断:“它像雾一样铺天盖地而来,不仅毁灭了地主富人的羊群,还溜进破旧的农舍,杀死了可怜寡妇赖以活命的奶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北欧和西欧地区,畜牧业远比农业重要,作为毁灭农民生活来源的害兽——野狼而言,被欧洲人的痛恨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人类的心理特性之一是妖魔化自己的敌人,从上面提到的那头可以人立讲话的狼外婆就正是狼在人们心中所留下阴影的例证,对比一下*古代神话传说我们可以发现欧洲人把很多东方狐狸精所采取的迷惑人心的手段也加诸到狼的身上,认为狼人可以迷惑幼儿走入丛林,并在那里杀死他们等等。

  当然,如果冰河期结束时大型猫科动物成功在欧洲大陆定居的话,遭害不待欧洲人的野兽就不仅仅是那些四处游荡的狼群了—— 说不定会有“虎人”之类的传说流传下来也未可而知。

  月亮对于地球上的环境和生物影响巨大,古人早就观察到潮汐现象同月亮的赢缺有关,同时月相的变化也影响许多不同的动物,特别是夜行动物。

  有些动物会在某些月相期间繁殖,也有一些动物随着月相不同而改变猎食*性。

  在古代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普遍都认为月亮代表魔力,所以那些在满月时活动的生物在人类的想象中往往和魔法或巫术联系在一起。

  尤其是狼群有对月嚎叫的*性,这更令欧洲人认定狼是神秘的动物——这些动物行为的改变可能是狼人传说的由来之一,特别是狼人在满月时会变身传闻的由来。

  自古以来动物收养人类弃婴的事件层出不穷,在古罗马传说中就有著名的“母狼乳婴”的故事,今天罗马的城徽图案就是一只母狼守护并喂养着两个男婴。

  可惜这美丽的传说在黑暗的中世纪是行不通的,由于狼孩被狼群抚养长大,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嚎叫都像狼。

  当这些可怜的人类弃儿再次落入同类手中时,他们立即被认定是魔鬼,是天生的狼人,在古代欧洲他们成为狼人存在的最有力证据。

  其实并不只有欧洲有狼人的传说,在美洲的印地安人古老传说中某些巫师也有“变身”的能力,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或是状况的需要,或是要躲避敌人、野兽的追踪,将自己变身成为狼、熊、鹰等动物,巫师在变身后除了具有这些动物的能力之外,同时还保有人的意识。

  与欧洲不同的是变成狼的巫师被部落民众视为法力高强的英雄,当然,如果他不幸竟然到达当时的欧洲的话,一定会因为同时身负野蛮人、异教徒和魔鬼这三项罪名而大难临头。

  不同的传说和类似的人物并没有产生水**融的产物,因为后来文明的欧洲人用最野蛮的手段征服了美洲,印第安文明大体上被扼杀殆尽。

  随着其后西方数百年的强盛,最后欧洲版狼人的血腥传说也传遍了世界。

——农历7月15日鬼节的由来

农历7月15日鬼节的由来

  中元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七月半。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有关农历7月15日鬼节的由来,希望你们喜欢。

  根据各地风俗,南方人认为七月十四是鬼节,北方人则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

  那么,到底7月14是不是鬼节?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很多地方七月十五这一天和每年的清明节有些相似,家人是要去上坟扫墓,祭拜祖先的。

  阴历七月十五是鬼节,但是七月十四是最凶的,七月十五到了晚上鬼门就要关,农历七月是鬼月,有的地方七月初一到十五都可烧纸,但七月十五是正日子。

  小孩七月十四晚上不要外出,有事出去的也都尽量早回,而真正的烧纸祭拜是在七月十五。

  为什么七月十四过鬼节?

  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相传南方原并无中元节,是古代*南迁传入的。

  但为何南方过的中元节是“七月十四”而不是“七月十五”?

  有这样一种传说是:大约在宋代,北方战乱,一批*仓促南逃。

  但就在逃走前夕,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把祖宗带走?

  按传统,只有在除夕、清明、重阳和中元节祭祀祖先时,祖先们的亡灵才会聚拢回家,能跟着灵牌走。

  此时离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只有一天,但他们已经等不及。

  为了聚拢祖先们的亡灵,他们决定提前一天过中元节,把祖宗的亡灵集中起来,然后带着祖宗牌位逃往南方避难。

  后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逃往南方的*就把中元节改为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过。

  现在,“七月十四”已经是许多南方*和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据查,南方人过的节是七月十四,北方人过的节是七月十五,都叫中元节,即鬼节。

  南方人之所以在七月十四过节,是因为以前外敌入侵,为了避免因过节而被敌人一网打尽,先人们就把节日提前了一天。

  鬼节*俗复杂,有的地方是十四,有的是十五,甚至有十三十二过鬼节的。

  有的地方是要在七月十五中元节前择吉日祭拜“家仙”和祖坟,因此会选在十三或十四。

  所以各地*俗不一,但目前一般都定在七月十五,因为按照道教世界观,*惯将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称之为“上元节”;下半年的地官节段的七月十五,则叫做“中元节”;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

  这上、中、下三元,则组构出了道教对世界的三元一体系统认识。

  农历七月十四的*俗

  以前,民间过“七月十四”的气氛是相当浓厚的。

  应节的时辰是中午,在广东、广西的许多地方,是用鸭子来祭祀祖先的。

  据传说,鸭子是背祖先灵魂过河的灵物,杀鸭子过节是为了让它完成这一使命。

  而实际上,因为鸭子在“六月田”(即早造收获季节)中吃了不少散落在田里的谷粒,长得膘肥肉满,正是好吃的时候,祭祀先人后,味道鲜美、肥嫩的鸭肉又可大快朵颐。

  “七月十四”的重头戏是晚上的“支幽”,“支幽”的意思是“支开幽灵”,也可以说是“给幽灵一点日常开支”。

  当晚,家家户户在家门口摆供品,烧纸钱、花衣,插香火、蜡烛。

  这些纸钱是特制的,将草纸染上颜色,加盖个金钱印,卷成圆筒状或折成元宝形;花衣表示布匹、衣服、鞋袜等;将这些东西与香烛一起焚烧,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让其在阴间“享用”。

  这些祭奠物品也表示向阴间发放了“钱财”,施舍给那些没有亲人的孤魂野鬼。

  满街点燃的香火蜡烛,是指引鬼魂来享受祭品、回归地府的通道。

  在粤西的吴川等地,还有“支山幽”和“支水幽”的活动。

  “支山幽”就是在野外的山岭、坡地上摆放祭品、点燃香烛,祭祀山间的无主孤魂;“支水幽”的地点则是在河边、塘边,祭祀在水中淹死的人。

  和大陆不同,台湾的中元节不像大陆或是农历七月十五,或是农历七月十四,根据不同地方而选择的中元节日子不同。

  在台湾,中元节不是某一天,而是整个七月,从七月初一一直过到七月三十。

  清明扫墓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那么清明节由来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你推荐清明节的来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6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其的重要性是因为清明节*俗发展到现今是人们祭祖纪念已逝的亲人的节日,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孝重德的民族。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3、清明节的传统*俗

  清明节的*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扫墓的注意事项

  1、并不是所有民族都在清明节当日祭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风俗*惯。虽然清明扫墓祭祖早已在许多人心中打上了烙印,但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会在其他的一些民族节日中进行类似的活动。如小年、除夕夜、正月十五、七月十二、七月十五等日子都是一些民族的传统祭祀日。

  2、常规顺序不可反

  扫墓祭祀是有个先后顺序的,许多年纪大的老人都会相当注意这点。一般都是先把墓园或墓地打扫干净然后才是祭祀。由于祭祀是相当讲究风水和礼节的,所以先后顺序尽可能不要出现差错。先后顺序如下: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别。

  最佳的拜山时间为寅时,也就是5—7点。不过由于墓地大多离居住地较远,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不过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拜祭。

  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要吃食物或只吃食素。另外强调衣著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1、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2、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

  3、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

  4、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4、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5、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6、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8、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9、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10、庭轩寂寞*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

  11、清明又*也,却天涯为客。——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12、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13、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4、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15、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16、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17、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朱淑真《眼儿媚·风日迟迟弄轻柔》

  18、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19、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20、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21、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2、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23、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24、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春节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节的来历,欢迎大家分享。

  年的本意是谷物熟了,过年就是庆祝五谷丰收。1949年9月27日,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农历正月初一日正式被命名为春节。

  *农历新年称为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象征团结、兴旺同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关于春节的起源多种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春节(SpringFestival),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以“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此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0个国家和地区把*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办年货*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俗。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传统的过年*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一些地方守岁*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贺岁民俗游神,是传统贺岁*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安。主旨是酬神、消灾、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是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游神在潮汕地区又称为“游神赛会”、“营老爷”,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每年春节期间,按时间顺序,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活动,场面热闹非凡。在粤西地区又称为“游老爷”、“游菩萨”,或称“年例”;所谓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一带亦是称为“年例”。在珠三角地区又称为“菩萨行乡”,众人抬神像巡游,绕村一周,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称为“迎神”,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拜岁,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上古纪元星名。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拜年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派利是,是流传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写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利市”一词古已有之,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谚考》亦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由此可见,利市亦有好运的意义。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爆竹*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炮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我们小朋友最盼望的节日,还是我们全家团圆的节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节的来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现代民间*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人最重要的节日。是*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人所独有的节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在春节期间,*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俗。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父亲节(Fathers Day),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节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父亲节来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1父亲节日期

  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2021年父亲节是6月20日,星期天。

  父亲节,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节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异。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这一天过父亲节。节日里有各种的庆祝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礼物、家族聚餐或活动有关。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1910年诞生在美国,是由住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Spokane) 的布鲁斯多德夫人 (Mrs. Dodd,Sonora Louise Smart Dodd) 倡导的,多德夫人的母亲在生育第六个孩 子时,因难产而死,多德夫人的父亲威廉·斯马特先生 (Mr. William Smart) 曾参加过南北战争,他在妻子过世后,独自一人在华盛顿州东部的一个乡下农场,承担起抚养、教育六个孩子的重任,多德夫人在家中排行老二,亦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女性的细心特质,让她更能体会父亲的辛劳,斯马特先生白天辛劳地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照料家务与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儿女们终于长大**,当子女们盼望能让斯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际,斯马特先生却因多年的过度劳累于1909年辞世。

  1909年斯马特先生辞世之年,当多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后,她特别想念父亲,多德夫人心中明白,她的'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爱和艰辛,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多德夫人将她的感受告诉给教会的瑞马士牧师 (Rev. Rasmus),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牧师的赞许,同时得到了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多德夫人随即写信向*与州*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斯波坎市*与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成,州*采纳这一建议的同时,把节期改在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10年6月19日多德夫人所在的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庆祝活动,在差不多的时间里,美国各地其它城镇的人们也开始庆祝“父亲节”。

  各国父亲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2月13日:俄罗斯

  3月19日: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圣约瑟日)

  5月8日:韩国(双亲节)

  6月第一个星期日:立陶宛

  6月第二个星期日:奥地利、比利时

  6月20日:保加利亚

  6月23日:尼加拉瓜、波兰

  7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多米尼加共和国

  8月第二个星期日:巴西

  9月第一个星期日:新西兰、澳大利亚

  11月第二个星期日:爱沙尼亚、芬兰、挪威、瑞典

  12月5日:泰国(普密蓬阿杜德国王的生日)

  1、爸爸,父亲节给您端杯茶,消暑解渴笑哈哈;父亲节给您擦擦汗,擦去劳累和疲倦;父亲节给您洗洗脚,洗去忧愁和烦恼;父亲节给您捶捶背,健康活百岁!

  2、老爸老爸,我爱你,阿弥陀佛保佑你,愿你有一个好身体,健康陪伴你;老爸,老爸,我爱你,阿弥陀佛保佑你,快乐开心一辈子。老爸,父亲节快乐!

  3、我的脉博里流淌着您的血液,我的性格上深烙着您的印记,我的思想里继承着您智慧,这一切的一切,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亲爱的父亲,节日快乐!

  4、父爱如山,高大巍峨;父爱如天,粗旷深远;父爱如河,细长源源。父爱深邃、纯洁不图回报,父爱苦涩、难懂不可企及。父亲节,祝天下父母健康、*安!

  5、永远我都会记得,我肩上双手,风起时候,有多么温热;永远我都会记得,伴我成长背影,用您岁月换成我无忧快乐!爸爸,祝父亲节快乐!

  6、父亲节到了。祝父亲晚年没有忧和烦,**安安度时光;晚年没有病和痛,健健康康多吉祥;晚年夫妻喜相伴,愉愉快快享凊闲;晚年儿孙膝前绕,快快乐乐庆团圆。

  7、每逢父亲节,我都想祝您永远保留着年轻时的激情、年轻时的火焰!即使您白发日渐满额,步履日渐蹒跚,我也会拥有一个永远年轻的父亲!父亲节快乐!

  8、父亲节到了没啥送您,送您三个情人,一个说陪您终生,另一个说伴您左右,还有一个说永留您心中!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健康、*安、快乐。

  为什么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呢?春节的由来是什么?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春节的由来和*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

  逛庙会是大多数*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

1、封燕然山铭(两汉-班固)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

2、蝶恋花送潘临(宋代-苏轼)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rùn)潘郎,又是何郎婿(xù)。记取钗(chāi)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

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yú)名字。

3、鹊桥仙夜闻杜鹃(宋代-陆游)

茅檐(yán)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yīng)巢(cháo)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jī)旅!

4、南山(先秦 佚名)

南山崔崔,雄狐绥(suí)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hé)又怀止?

葛屦(jù)五两,冠(ruí)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yì)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jú)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5、葛覃(先秦 佚名)

葛(gé)之覃(tán)兮,施(yì)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jiē)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yì)是(huò),为(chī)为(xì),服之无(yì)。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wù)我私,薄浣(huàn)我衣。害浣害(hé)否?归宁父母。

6、论诗三十首二十五(金朝-元好问)

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

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春风怨兔葵。

7、新制布裘(唐代-白居易)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qiú)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qūn)巡。

丈夫贵兼济,岂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更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8、卜算子芍药打团红(宋代-洪咨夔)

芍(sháo)药打团红,萱(xuān)草成窝绿。帘卷疏风燕子归,依旧卢仝(tóng)屋。

贫放(qū)生疏,闲到青奴熟。扫地焚香伴老仙,人胜连环玉。

9、双声子晚天萧索(宋代-柳永)

晚天萧索,断篷踪迹,乘兴兰棹(zhào)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xiè),牢落暮霭(ǎi)初收。夫差旧国,香径(jìng)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mí)鹿呦(yōu)呦。

想当年、空运筹(chóu)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lǐ)扁(piān)舟。验前经旧史,嗟(jiē)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10、宴清都秋感(宋代-吴文英)

万里关河眼。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天低远树,潮分断港,路回淮甸。吟鞭又指孤店。对玉露金风送晚。恨自古、才子佳人,此景此情多感。

吴王故苑。别来良朋鸦集,空叹蓬转。挥毫记烛,飞觞赶月,梦销香断。区区去程何限。倩片纸、丁宁过雁。寄相思,寒雨灯窗,芙蓉旧院。

11、南山田中行(唐代-李贺)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liáo)虫啧(zé)啧。

云根苔藓(xiǎn)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qí)九月稻叉牙,蛰(zhé)萤(yíng)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12、青衫湿遍悼亡(清代-纳兰性德)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伴梨花影,冷冥(míng)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zhǐ)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màn)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dān)、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13、清明(唐代-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chuí)。

燧(suì)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míng)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14、阮郎归女贞花白草迷离(近现代-王国维)

女贞花白草迷离,江南梅雨时。阴阴帘(mù)万家垂。穿帘双燕飞。

朱阁外,碧窗西。行人一舸(gě)归。清溪转处柳阴低。当窗人画眉。

15、种柳戏题(唐代-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16、新柳(宋代-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zhàn)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7、清江引秋居(元代-吴西逸)

白雁(yàn)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星斗满天人睡也。

18、留别妻(两汉-苏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yàn)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恢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19、临江仙信州作(宋代-晁补之)

谪宦(huàn)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jiù)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20、鹧鸪天题破香笺小砑红(宋代-晏几道)

题破香笺(jiān)小砑(yà)红。诗篇多寄旧相逢。西楼酒面垂垂雪,南苑(yuàn)春衫细细风。

花不尽,柳无穷。别来欢事少人同。凭谁问取归云信,今在巫山第几峰。

21、采桑子高衬动兰(清代-王国维)

高衬动兰(gāng)(xiè),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22、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唐代-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huàn)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chǐ)微官。

涧(jiàn)水吞樵(qiáo)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蹲,辜(gū)负一渔竿。

23、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魏晋-陶渊明)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宿(sù)好(hào),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jīng)!

叩(kòu)(yì)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zhàn)虚明。

昭昭天宇阔,(xiǎo)川上平。

怀役不遑(huáng)寐,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ǒu)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hǎo)爵萦(yíng)。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24、韩江有感(清代-丘逢甲)

道是南风竟北风,敢将蹭蹬怨天公。

男儿要展回天策,都在千刨折中。

25、水调歌头追和(宋代-张元干)

举手钓鳌(áo)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máo)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短发霜粘两鬓(bìn),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26、惜红衣吴兴荷花(宋代-姜夔)

枕簟(diàn)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chán),说西风消息。

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jí)。维舟试望,故国渺(miǎo)天北。可惜柳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bēi)秋色?

27、题酒家壁(宋代-陆游)

明主何曾弃不才,书生飘泊自堪哀。

烟波东尽江湖远,云栈西从陇蜀回。

宿雨送寒秋欲晚,积衰成病老初来。

酒香菰脆丹枫岸,强遣樽前笑口开。

28、春日忆李白(唐代-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yǔ)开府,俊逸鲍(bào)参。

渭(wèi)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29、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唐代-杜甫)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雨滞。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禽。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沈。

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春草封归恨,源花费寻。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披颜争倩倩,逸足竞。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声动至今。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30、竹枝词二首其二(唐代-刘禹锡)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hé)那披绿罗。

31、过融上人兰若(唐代-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32、春夕酒醒(唐代-皮日休)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33、浪淘沙慢晓阴重(宋代-周邦彦)

晓阴重,霜凋(diāo)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zhī)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què)。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落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惟是轻别。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消纹衾(qīn)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qióng)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馀满地梨花雪。

34、鹧鸪天手捻香笺忆小莲(宋代-晏几道)

手捻香笺忆小莲。欲将遗恨倩谁传。归来卧逍遥夜,梦里相逢酩酊天。

花易落,月难圆。只应花月似欢缘。秦筝算有心情在,试写离声入旧弦。

35、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宋代-程垓)

月挂霜林寒欲坠(zhuì)。正门外、催人起。奈离别如今真个是。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

马上离魂衣上泪。各自个、供憔(qiáo)悴(cuì)。问江路花开也未?春到也、须频寄。人到也、须频寄。

36、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宋代-许)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juàn)。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jiān)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37、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宋代-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拢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38、念奴娇 过洞庭(宋代-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啸,不知今夕何夕。

39、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宋代-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pàn)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gāng)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40、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宋代-欧阳修)

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怅。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41、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五代-李)

菡(hàn)萏(dàn)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sháo)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栏通:阑)(何限恨一作:无限恨)

42、采桑子宝钗楼上妆梳晚(宋代-陆游)

宝钗(chāi)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闲拨沈烟。金缕(lǚ)衣宽睡髻(jì)偏。

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弹泪花前。愁入春见十四弦。

43、点绛唇春愁(宋代-赵鼎)

香冷金炉(lú),梦回鸳(yuān)帐余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44、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代-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zhǎn)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lì)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45、拂舞词(唐代-温庭筠)

黄河怒浪连天来,响(hóng)如殷雷。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二十三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

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zhào)磨霜齿。

神椎(zhuī)凿石塞神潭,白马参(zàn)覃(tán)赤尘起。

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46、点绛唇素香丁香(宋代-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qióng)葩(pā)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ruǐ)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47、金明池咏寒柳(明代-柳如是)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pǔ)。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xù)。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qiáo)悴(cuì),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niàng)成秋日雨。念畴(chóu)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dī)画舸(gě),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48、咏素蝶诗(南北朝-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huì),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jiā)树欲相依。

49、读山海经其十(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xián)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qī),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jù)可待。(辰一作:晨)

50、城南(宋代-曾巩)

雨过横塘(táng)水满堤(dī),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51、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通:)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2、原道(唐代-韩愈)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躇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适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适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适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53、报孙会宗书(两汉-杨恽)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推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庭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怀禄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窃自念过已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末世矣。适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夫之制而责仆哉!

  夫西河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

54、霓裳羽衣舞歌(唐代-白居易)

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间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佩珊珊。

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

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恹弹吹声逦迤。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中序擘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

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

一落人间,耳冷不曾闻此曲。

湓城但听山魈语,巴峡唯闻杜鹃哭。

移领钱塘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

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栗沈平笙。

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

虚白亭前湖水畔,前后应三度按。

便除庶子抛却来,闻道如今各星散。

今年五月至苏州,朝钟暮角催白头。

看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直到秋。

秋来无事多闲闷,忽忆霓裳无处问。

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

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

唯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

四幅花笺碧间红,霓裳实录在其中。

千姿万状分明见,恰与昭阳舞者同。

眼前仿佛形质,昔日今朝想如一。

疑从魂梦呼召来,似著丹青图写出。

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

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

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

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

君言此舞难得人,须是倾城可怜女。

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

娇花巧笑久寂寥,娃馆苎萝空处所。

如君所言诚有是,君试从容听我语。

若求国色始翻传,但恐人间废此舞。

妍媸优劣宁相远,都只在人抬举。

李娟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且教取。

55、古词三首(唐代-于鹄)

素丝带金地,窗间掬飞尘。

偷得凤凰钗,门前乞行人。

新长青丝发,哑哑言语黠。

随人敲铜镜,街头救明月。

东家新长儿,与妾同时生。

并长两心熟,到相呼名。

56、洛桥晚望(唐代-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shū)楼阁闲,月明直见嵩(sōng)山雪。

57、普天乐西湖即事(元代-张可久)

蕊(ruǐ)珠宫,蓬莱洞。青松影里,红藕(ǒu)香中。千机云锦重,一片银河冻。缥(piāo)缈(miǎo)佳人双飞凤,紫萧寒月满长空。阑(lán)干晚风,菱(líng)歌上下,渔火西东。

58、普天乐湖上废圃(元代-张可久)

蜂黄点绣屏,蝶(dié)粉沾罗袖(xiù)。

困倚东风垂杨瘦,翠眉攒(cuán)似带春愁。

寻村问酒,无人倚(yǐ)楼,有树维舟。

59、黄州(宋代-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jī)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60、鹧鸪天秋后亭皋木叶稀(元代-王寂)

秋后亭皋(gāo)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ōu)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61、四和香麦浪翻晴风柳(清代-纳兰性德)

麦浪翻晴风(zhǎn)柳,已过伤春候。因甚为他成(chán)(zhóu)?毕竟是春迤(yǐ)逗(dòu)。

红药阑(lán)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盼到园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

62、渔父渔父醒(宋代-苏轼)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63、戏赠郑溧阳(唐代-李白)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lù)酒用葛(gé)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xī)皇人。

何时到栗(lì)里,一见平生亲。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二(魏晋-陶渊明)

玉台凌(líng)霞秀,王母怡妙颜。

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

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

高酣(hān)发新谣,宁效俗中言!

65、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宋代-辛弃疾)

晚岁躬耕(gēng)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xī)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遍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mò)上尘。

66、瑞鹧鸪观潮(宋代-苏轼)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qī)。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67、一舸(清代-吴伟业)

霸越亡吴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

西施亦有弓藏惧,不鸱(chī)夷变姓名。

68、怨歌行(魏晋-曹植)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téng)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tì)常流连。

皇灵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yǎn)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69、田家词(唐代-元稹)

牛(yào)咤(zhà)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bō)趵。

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cù)簇,日月食粮车辘(lù)辘。

一日官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

重铸锄犁作斤,姑舂(chōng)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dú),不遣官粮不足。

70、美女篇(两汉-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qí)路间。

柔条纷冉(rǎn)冉,落叶何翩翩。

攘(rǎng)袖见素手,皓(hào)腕约金环。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jū)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难。

众人徒嗷(áo)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71、升天行(两汉-曹植)

72、答曹嘉诗(魏晋-石崇)

73、庶人挽歌辞(魏晋-陆机)

死生各异方。昭非神色袭。

贵贱礼有差。外相盛已集。

父母拊棺号。兄弟扶筵泣。

灵动(左车右)。龙首矫崔嵬。

挽歌挟唱。嘈嘈一何悲。

浮云中容与。飘风不能回。

渊鱼仰失梁。征鸟俯坠飞。

念彼平生时。延宾陟此帏。

宾阶有邻迹。我降无登辉。

74、论功歌诗(两汉-班固)

75、【中吕】普天乐 其三(元代-关汉卿)

酬和情诗玉宇净无尘,宝月圆如镜;风生翠袖,花落闲庭。

五言诗句语清,两下里为媒证,遇着风流知音性,惺惺的偏惜惺惺。

若得来心肝儿敬重,眼皮儿上供养,手掌儿里高擎。

76、郑渭滨过而杜北山诸友继至惜乎招石峰月溪(宋代-徐集孙)

未见南枝与北枝,一清谁可话襟期。

不嫌添客重行酒,所以惟僧共说诗。

竹影因风和雀动,水声带雨启鸥疑。

黄昏紧闭寒扉坐,自展韦编对伏。

77、题赵师吉梅林生卷(明代-朱)

金华山人有梅癖,托物自号梅林生。欲唤师雄谈醉梦,恨无和靖结诗盟。

笔端幻出先春意,胸次包含太古情。我亦从来松竹操,愿言与子保幽贞。

78、庭中竹梅(明代-周玉箫)

梅竹萧森露井旁,断猿空叫月如霜。

竹从孕节生来苦,梅到飘魂死亦香。

79、继闻改郡重作 其一(明代-周瑛)

青山躇静,白日文书稀。百拜谢君恩,臣职此其宜。

80、题黄九霄杂色画菊(明代-周瑛)

陶翁昔年怀隐德,手种黄花只一色。南山杯酒义熙年,北窗枕簟羲皇宅。

九霄原是儒家子,作画多年胡此。丹青入手劳心思,不极妖艳心不止。

我闻菊品三十六,此画模写犹未足。世情每自逐时好,隐德谁能识幽。

愿君笔端改常度,剥落繁华贞素。万里风霜摇落馀,一枝秋色长如故。

81、过倒马坡(明代-周廷用)

未识埋轮路,重经倒马坡。

赤霄开栈道,白日蔽云罗。

古碛羊肠绕,飞泉鸟背过。

张生铭剑阁,千古仰嵯峨。

82、刘司空南坦王司马浚川许司寇松皋过用韵(明代-周伦)

传报高轩过,开窗小设筵。寒林喧鸟雀,沙竹淡风烟。

野馆一樽酒,春江万里船。分携更相忆,惠我出郊篇。

83、午日玉峡江观竞渡 其二(明代-周光镐)

霏霏炎雨落晴空,峡底洪涛挂玉虹。鳞甲满江看竞渡,夺标眼底定谁雄。

84、田父述 其三(明代-魏学)

槿下犬迎吠,遥识南村友。殷勤乳下孙,先我乱趋走。

久别勿言去,恰熟新酿酒。解篱撷园葵,携壶向高柳。

前宿君家时,共醉值邻叟。兹翁故矍铄,日来安好否。

85、陶冠子折齿行(明代-宋濂)

陶冠先生家海,玉作牙齿白且坚。非惟硬饼似刀截,左右咸能穿。

一朝怪事发坐侧,狂童酗酒步若颠。手挥山斧作狸舞,纵横奋击何喧阗。

先生惊起急驱遏,眼花落井无由悛。当时月黑不辨色,误落两齿声铿然。

先生痛几欲绝,吻角流血如流涎。掀呀口中开穴窦,唇腭一鼓风翩翩。

譬之连城列埤,正阳双玷功非全。咀华从此惮强劲,却爱芳脆柔于绵。

酒醺刺刺论世事,宫徵未必能清圆。东闾西井走相唁,先生便可总烦。

跛足男儿尚节度,折臂刺史居台躔。但得锦心绣肠在,何忧健翮难飞骞。

先生闻之只噱,诬辞奚用来如泉。柔存刚缺古所戒,昭晰不异明星悬。

86、古辞四首 其四 古曲(明代-宋濂)

思君不可见,忽见阶下花。此花君手植,如见君容华。

嫣然索予笑,不语意自佳。花容方窈窕,因君愈妍好。

见花情尚多,见君将柰何。

87、送刘赞府之官都昌五十韵(明代-宋濂)

都昌古阳,旧号为江国。

右拒落星湾,左据彭蠡泽。

岩霏朝散,川景时眩白。

居然风气会,生聚密如织。

名区列象犀,高楼发箫笛。

酒帘杏花园,渔市洲栅。

盛极理必衰,楚氛忽陵斥。

连云六千家,一炬半天赤。

积尸成坡陀,冻血凝洛泽。

瑟瑟触髅语,多在风雨夕。

今春疆理复,尽出将力。

庙堂遣良令,铲茅辨街陌。

生茨四五椽,足憩王乔舄。

日出绾铜章,瞠目销岑阒。

隶卒瘦如竹,见人犹辟易。

似闻庭除间,夜有黑虎迹。

又烦刘赞府,共树怀柔绩。

定知灰应,岂假龟墨食。

赞府实奇才,不用髯如戟。

玉立伟丈夫,见者改颜色。

文字五千卷,肠胃觉充塞。

辞夺春花,艳艳美堪摘。

吟酣或挥翰,龙蛇出肘腋。

阴灵助变化,凌厉意惨黑。

兼攻刑法家,儒术共缘饰。

应能不负丞,奇略肥民瘠。

勿羡翻经台,学着登山屐。

可怜康乐公,却类弥天释。

勿升元辰山,去踏马蹄石。

丹灶白草秋,青鸟书难觅。

勿栖五柳馆,惊见元亮宅。

仕隐各有心,忘世非良则。

当如陈夫,树陂寿民脉。

令名垂无穷,晴波共洋溢。

我刺强聒,君子宜慎择。

时当九月交,凉气压离席。

黄花如窥人,啼蛩似留客。

新蟹斫金瘦,甘酿拍琼液。

饮余志慨慷,狂语忘岸帻。

执手立沙头,欲别貌还戚。

顾予诚缪悠,颇有书传癖。

造文应时需,不异陪役。

扼吭操左,立志在必得。

每藉翰墨润,粲粲有精魄。

西风片帆张,遽作千里隔。

仓皇车折轮,颠沛禽铩翮。

不知孤月夜,何人破愁寂。

傥有尺素书,早寄凌风翼。

88、越歌(八首。约杨推官同赋)(明代-宋濂)

春望山头松百株,若耶溪里好黄鱼。

黄鱼上得青松树,阿侬始是弃郎时。

89、即席次王文济少参韵二首 其二(明代-王守仁)

此身未拟泣穷途,随处翻飞野鹤孤。霜冷几枝存晚菊,溪春两度见新蒲。

荆西寇盗纡筹策,湘北流移入画图。莫怪当筵倍凄切,诛求满地促官逋。

90、故山(明代-王守仁)

鉴水终年碧,云山尽日。故山不可到,幽梦每相关。

雾豹言长隐,云龙欲共攀。缘知丹壑意,未胜紫宸班。

91、化城寺六首 其一(明代-王守仁)

化城高住万山深,楼阁凭空上界侵。天外清秋度明月,人间微雨结浮阴。

钵龙降处云生座,岩虎归时风满林。最爱山僧能好事,夜堂灯火伴孤吟。

92、西湖醉中漫书二首 其一(明代-王守仁)

十年尘海劳魂梦,此日重来眼倍清。好景恨无苏老笔,乞归徒有贺公情。

白凫飞处青林晚,翠壁明边返照晴。烂醉湖云宿湖寺,不知山月堕江城。

93、山中示诸生五首 其三(明代-王守仁)

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94、羊皮彩灯屏(明代-杨慎)

雁足悬秦殿,鲸膏朗魏宫。何似灵,扬辉玄夜中。

百添绚烂,七采斗玲珑。洛洞金光彻,东岳玉华融。

雪毫羞曜日,云母讵障风。白石望如近,素丝看若空。

青精千岁树,丹影五仙虹。馀明如不息,还持继烛龙。

95、善哉行(明代-杨慎)

夏夜苦短,冬夜苦长。日月既逝,春华秋霜。山川嵯峨,悬日孔多。

岂无车辕,淹留匪他。兽有朋携,鸟有群飞。顾瞻中林,旦往夕归。

海色东起,明星晨坠。美人在远,寝不聊寐。同心异乡,意遐思长。

思耒何如,弹琴中商。附书来鸿,翩翩空疾。愿尔千里,勿遇缯。

96、赠韩灵庵表弟 其二(明代-杨慎)

病骨寒宵冷不胜,拥炉塞向正凌兢。壶莲漏浑如咽,灯暗兰膏坐自凝。

夜久梦回疑有雪,朝来唾下欲成冰。狸奴恋暖驱难去,缩猬衔蝉隐披棱。

97、送高泉谢公回滇周太霞同泛舟(明代-杨慎)

高泉仙棹贫家,城上高楼接太霞。坡老旅情昌酒,雍陶乡思米囊花。

迢迢紫宙凌风翰,渺渺银潢贯月槎。岐路不须悲断梗,吾生今巳任瓠瓜。

98、题画廿四首(明代-唐寅)

绿阴清画白猿啼,三峡桥边路欲迷。

赖得泉声引归路,泉声鸣咽路高低。

99、无题(明代-唐寅)

领解皇都第一名,猖披归卧旧茅蘅。

立锥莫笑无余地,万里江山笔下生。

100、游春(明代-于谦)

满路香尘起,寻春思欲迷。树晴莺出谷,溪暖燕衔泥。

玉勒嘶芳草,青楼瞰堤。风光无限好,都在画桥西。

101、和用平怀南上人三绝句 其三(元代-廖圭)

寒云长闭旧林庐,魂崎来日已疏。欲见怀人更无路,空山秋色对禽鱼。

102、次韵詹生腊雨不出 其一(元代-廖圭)

憧憧入市蹋泥行,有高人息外营。隐几读书心似水,空斋不断雨来声。

103、吴公挽词(元代-廖圭)

家声礼乐古延陵,立政临民自有经。父老数州争说尹,蛮夷一节旧瞻星。

鄞江路接黄泉迥,锦里春回玉树青。归与淑人同穴好,老成何处见仪刑。

104、次韵相待山行(元代-廖圭)

山北寻云去,城南觅伴来。相期曾宿昔,一笑出尘埃。

市酒逢人劝,春阴近午开。深知凝望久,携手蹑崔嵬。

105、赠人归江西(元代-李裕)

春深琼岛轻阴碧,翠殿瑶阶文石。貂蝉侍中晓传诏,殿头急宣供奉入。

玉音春暖珠琅琅,金篦屈折盘龙香。十年珥笔向左掖,锦衣白日归故乡。

故乡归去隔江水,江上蘼芜一千里。短楫红船载燕女,少妇深闺怨游子。

江头风急杨花飞,鹧鸪暮雨烟中啼。

106、浣溪沙(元代-刘敏中)

清流浅见沙。沙边翠竹野人家。野人延客不堪夸。

旋扫太初岩顶雪,细烹阳羡贡余茶。古铜瓶子蜡梅花。

107、清平乐 白芍药(元代-刘敏中)

何年金屑。飞上玲珑雪。一树风情谁解说。只有盈盈夜月。牡丹红叶相夸。铅华各自名家。为向看花人道,此花不在铅华。

108、柳人王道原游吴楚至京师凡二十馀年著春秋义成书除韶州路教授(元代-宋)

方州一士耻孤陋,老舟辞楚乡。万里周流踪迹远,半生著述鬓毛苍。

侯门久客公车荐,驿路荣归祖席张。到日里闾争馈贺,儒冠稽古动辉光。

109、送牛农师北上(元代-宋)

玉带河流缘蔚蓝,君家桥北我桥南。一谈忽作容易别,便是无情也不堪。

110、嵊县道中(元代-宋)

一径蜿蜒万壑遮,良田美树衬烟霞。明时不作秦人避,欲占膏腴别起家。

111、胄监东厅口号(元代-宋)

北窗桂影对晴空,帘幕虚明爽气通。绿树正宜留永日,黄埃莫遣涨飘风。

112、竹枝歌三首 其一 送余德辉还池州(元代-宋)

春城客子酒著颜,迢迢秋浦是乡关。江风海月棹歌去,南寻李白何日还。

113、题竹二十一首 其六(元代-吴镇)

挺挺霜中节,亭亭月下阴。识得虚中理,何事可容心。

114、子午渡早发(元代-魏初)

五叶葵花口平,虎蹄新过树无声。三年按部成何事,才见山王远避行。

115、食蕨(元代-梁寅)

薇蕨生固殊,类同若兄弟。夷齐昔茹薇,蕨亦吾所嗜。

味非驼峰美,味非熊掌异。但慕夷齐风,嗜此心不愧。

116、【南吕】金字经 湖上僧寺竹(元代-任昱)

竹雨侵窗润,松风吹面寒,云母屏开非世间。闲,不知名利难。凭阑看,夕阳山外山。

碧水寺边守,绿杨楼外楼,闲看青山云去留。鸥,飘飘随钓舟。今非旧,对花一醉休。

秋夜凉如水,天河白似银,风露清清湿簟纹。论,半生名利奔。窥吟鬓,江清月近人。

胜概三吴地,美人一梦云,花落黄昏空闭门。因,青鸾宝鉴分。天涯近,思君不见着。

117、题花宿雁图二首 其一(元代-丁复)

修程倦霄汉,清梦熟江湖。夜久水烟寂,月明关塞孤。

118、次韵答惠长老(元代-丁复)

弃为狂士幸相容,敢向明时叹不逢。明月近人傍水,白云邀客更登峰。

百年耳厌咸阳犬,千载神交剑浦龙。车马满街门映烛,梦魂初熟蒋陵钟。

119、鸿雁篇(元代-陈基)

鸿雁双双度雁门,相呼相唤不离群。

昼衔芦缴,夜宿关河同梦魂。

稻粱既足江南阔,秋水增波叶微脱。

洞庭湖畔云卧沙,彭蠡矶头弄烟月。

一朝无事忽相违,一向东飞一向西。

西飞渺渺秦山曲,东去悠悠沧海湄。

秦山沧海遥相望,顾影徘徊各惆怅。

山有猩鼯与网罗,水有蛟鼍与风浪。

回头却恨不同栖,辛苦皆因自飞。

不问天南与天北,何时相见得同归。

120、次韵垂虹桥泊舟倡和(元代-陈基)

何年伐石驾危桥,鲸浪翻江白雨飘。势控三吴虹倒影,气吞七泽水通潮。

重渊有怪犀难照,蔓草无名火不烧。伯国黄金闻铸像,王门白玉想为标。

功成海上身先退,脍熟江东兴可邀。岁月几何流水逝,山川如旧古人遥。

鸿飞缴何由篡,鹤去樊笼不可招。浩荡扁舟归鉴曲,寂寥方丈似中条。

越人尚以鸡为卜,楚俗相传鹏类。自把文章论倚伏,敢将交态较淳浇。

五湖烟景随时异,万里风萍触处漂。却忆春晖楼上去,为君裁取玉为箫。

121、赠一村道人(元代-邓雅)

山中有一村道人,萧然布衲乌纱巾。心将白业付孙子,坐对青山忘主宾。

啸歌终日泉石趣,呼吸太和天地春。吾儒妙解三教理,不须更说西来因。

122、月夜述怀(元代-邓雅)

贫贱非可乐,所乐安其常。纷纷名利途,而我业田桑。

朝出自荷锄,暮归还举觞。微微山风来,皎皎明月光。

幼女劝加餐,诸孙牵我裳。相顾聊矣,万虑俱消忘。

123、挽丁御史子坚(元代-邓雅)

仕为文章显,名因政事香。泮芹新雨露,台柏旧风霜。

往事空流水,荒阡几夕阳。遥知千载后,潜德有辉光。

124、赵子昂仿顾长康(元代-邓文原)

苍突兀白云封,雨润金芝色更浓。采药刘郎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25、祖孝子求母诗(元代-邓文原)

田家桑柳荫柴扉,谁道兵戈有乱离。住舍尚存萱草地,生儿不及木兰时。

凤钗一折悲谁语,鹤表重归乐自知。想见乡闾欢会处,莱衣起舞对齐眉。

126、十月十日出都城二首 其一(元代-邓文原)

倦客愁深素发生,分甘投劾谢尘缨。老来每愧公车召,归去何须祖帐荣。

红叶早霜催岁晏,白鸥野水与云平。儒漫任真无补,深负岩居与谷耕。

127、哭赵太初(元代-戴良)

蒲团兀坐几经春,把南华味道真。已薄丹砂勾漏令,空怜白发杜陵人。

山中旧别期犹在,世上游名迹易陈。楚些吟成无处寄,暮云回首泣沾巾。

128、客居三首 其二(元代-戴良)

漂流何所往,寂寞住湖阴。道路无知己,饥寒乱此心。

草枯春牧远,浪阔夜渔深。敢惮艰虞事,衰年自不禁。

129、有怀淬用刚赋此以寄(元代-戴良)

何处名山擅地灵,雨微峰下树青青。

九天石落疑星化,一夜龙归挟雾腥。

禅窟已镌新赐翰,法函惟启旧藏经。

道人犹恨居山浅,杖锡时时入杳冥。

130、曹伯圭筑室曰桂斋戏作俳偕体(元代-欣)

阿仙骑蟾白银阙,醉折秋华餐玉屑。《霓裳》曲散堕清尘,凉夜素娥悲白发。

玉轮碾香空翠寒,流光万里君合欢。星渐低海色白,高斋翠影空团团。

万卷芳心期厚地,憔悴秋香忍相弃。百年若使富贵羁,淮南小山归不归。

131、次韵王继学侍御金陵杂咏十首(元代-欣)

海上归来鬓未霜,登临应不愧斯堂。风生葆羽迎仙盖,华散氍毹供佛香。

江上蘼芜随意绿,雨中新树过人长。绵州学士深埋玉,泪湿遗编可得忘。

132、送张用鼎游燕南(元代-欣)

天上知名久,由来汉客星。江湖歌《白雪》,风露满青冥。

巴蜀须传檄,燕山待勒铭。壮夫期远,不抱遗经。

133、忽剌木御史还台索诗二绝为别 其一(元代-程钜夫)

曾此观风惯土风,老榕能识旧花骢。如何又踏秦淮月,不待炎州荔子红。

134、寅夫示再的山四诗仆虽不获同游然来诗不可虚辱次韵奉谢且致归班之饯 其二(元代-程钜夫)

眼前培足萦缠,去去瀛洲洞天。一息南溟能几月,再行东海定何年?

江淮巨浪千堆雪,榆柳中原万里烟。解视归装还不俗,有诗曾酌瘴乡泉。

135、卧病奉怀中恺季子修龄三君子(元代-陈显曾)

地偏异寒燠,厉风筋膂伤。时艰况羁旅,年登尚糟糠。

忆昨盛壮辰,致身思慨慷。空余献纳志,白首念严廊。

卧疾厌长夜,惊乌惨繁霜。斗室悲黝暗,揽衣俟初阳。

136、奉和赵秋闰七夕乐章(元代-陈泰)

翠凤毵毵刷新羽,一霎香车洗尘宇。秋瓜老尽画屏空,小扇无人拜星渚。

武丁去作宫门仙,昨暮重开青琐烟。长河十日一到海,三叠回波金碧鲜。

刚风汹涌太古裂,天上至尊宁晏眠。六龙西行鼓声急,芙蓉露旌旗湿。

今年乌鹊最辛勤,秃尾爬沙向龙泣。忧帝怒星为石,八极长悬曙光赤。

鹊飞入海海未回,化石相望见何日。

137、玉雪亭 其三(元代-陈樵)

冰夷游遍列仙家,片片临风散六花。阴壑有光迷白月,乱山无处觅青霞。

台高渐见石棱长,枝重不禁梅影斜。闻说银河都剪碎,津头几欲问星槎。

138、谢徵君松巢(元代-陈旅)

昔闻徵君在天目,松间结巢成久留。南荣北郭井里近,西枝东柯村谷幽。

蕙帐眠深翠露落,石泉酿熟缃花浮。拟借丹梯到高处,枳勾桐乳非吾求。

139、题陈氏潇湘八景图 其二 烟寺晚钟(元代-陈旅)

西崦生夕霏,归僧度林。但觉山路长,不觉钟声远。

140、元宵怀钱塘(元代-陈旅)

武帝亲祠太乙神,流光汹旭动星辰。行宫典礼犹存汉,轵道山河已易秦。

香径至今啼木客,露盘无复泣金人。红灯几点东风里,犹是元宵一度春。

141、山家(元代-陈理)

三两人家倚碧岑,鹧鸪啼处落花深。汲泉煮茗留僧语,种竹生林引凤吟。

缱绻关情禽对语,婆娑生意树交阴。此中谁是陶弘景,为说经邦济世心。

142、早春寄周致尧(梨林,致尧所居之地)(元代-陈雷)

百年身世浑如寄,何处他乡适乡。

柳态正须春弄色,梅花自与雪生香。

扬雄寂寞玄幼,贺监风流醉亦狂。

倘许胜缘同晚岁,梨林风致即柴桑。

143、夜闻雨雪(元代-陈颢)

坐阅残书夕未眠,危檐雨雪一灯前。不如呼酒陶然醉,免滴春愁到耳边。

144、晚步(元代-陈高)

雨霁野色净,杖策步残阳。度桥寻幽径,沿溪绕西庄。

陇麦生微秀,篱菊散清香。行吟来复往,零露忽沾裳。

145、留别诸友分韵得日字(元代-陈高)

寒色满江,北风吹落日。停舟别诸彦,中怀抱湮郁。

夤缘结金兰,深固比胶漆。佳会不可常,岁晏政寥。

居者成淹留,行者念家室。分携在俄顷,东西永相失。

俯视流波去,仰看飞鸟疾。人生如浮萍,乾坤渺萧瑟。

146、岁首自广陵入高邮舟中作(元代-陈高)

北风吹湖水,远行当岁徂。

孤舟无同人,根依唯仆夫。

遥睇高邮城,仿佛十里余。

落日去地远,飞雁与云俱。

悠悠思故乡,邈在天南隅。

慈亲倚门望,我身犹道途。

羁旅岂足恤,但念骨肉疏。

何当脱行路,归卧山中庐。

147、简从山僧亮明道(元代-岑安卿)

普明山中僧,潇洒云外客。肃宾天竺堂,步武慎规式。

山中五千指,湖海视仪则。斯时虎岩翁,宴坐躬诲益。

瓶锡如流泉,请谒无虚席。吾师解周旋,云衲举欣怿。

送迎尽礼貌,众誉日辉赫。高座忽倾圮,拂袖归故域。

从容细行中,止观恣温绎。诸山积馀资,润屋侈华饰。

飞甍切云霓,广亩连阡陌。岂惟服食丰,少艾亦充斤。

国朝极尊崇,我辈徒叹息。一朝命令下,俾齿齐民役。

徵输与挽漕,鞭困驱策。于以苏疲民,于以警货殖。

惟师乐恬退,储蓄仅朝夕。昔有无田讥,今无有田戚。

所以闲雅怀,得遂游览舄。今秋积雨馀,我海东碛。

田衣影翩翩,屐齿响苔石。我逃空谷中,闻之喜盈色。

一尊对黄花,真意颇周悉。俯仰出赠言,拈毫写胸臆。

倒囊答新响,明月光的。生我蓬荜辉,启我茅径塞。

复为重峰行,幽探山水赜。兹山多俊彦,感叹已非昔。

章公,丛林服英识。斯人不可见,仰但陈迹。

归来叙别怀,晤语转恻。吾宗子孙多,且复倒馀沥。

邻家有新酤,解佩奚足惜。欣欣笑语间,礼度严

148、次郑元秉陪刘同知谒子陵祠韵(元代-岑安卿)

画舫秋江集缙绅,公馀来吊故人魂。子陵名节千年墓,文叔云百世孙。

高阁清风生玉麈,空山凉月堕金尊。惭老朽无由到,只有新诗可共论。

149、送王仲通(元代-曹之谦)

从事西游五见春,翩翩书记日争新。怀乡不作《登楼赋》,佐府真为入幕宾。

世事忽惊翻手雨,马蹄又踏化衣尘。古来燕赵多豪杰,定有飞书荐鹗人。

150、少年行(元代-曹文晦)

少年不识愁何物,南陌东郊恣游佚。衰老情怀懒出门,坐对青山遂终日。

向时意气宁愁老,今日方知少年好。北邙多见白杨风,三山岂有长生草。

君不见西山日,又不见西风树。晚霞作态不多时,病叶衰红将地。

回头为语少年人,有酒莫负花间春。

151、采莲曲三首 其二(元代-曹文晦)

郎如荷上露,荡摇不成颗。妾如莲中薏,苦心思结果。

152、辛卯八月婺州途中用菊圃韵(元代-曹伯启)

书生身世短歌行,贯日襟期答圣明。众苦小鲜游沸鼎,怜饥鼠搅寒更。

风云惨淡千年会,天地盈虚万古情。无象太平元有象,翠微深处管弦声。

153、中丞公示诗隐然有确乎不拔之气讽咏之馀再赓高韵略摅愚衷但求免以衰暮赋归后时为耻尔(元代-曹伯启)

茫茫宦辙苦萦回,流憩南州月满台。世味已辞刀上蜜,人情潜效管中灰。

洗杯细酌谁宾主,得句长吟耻媒。食禄平生归较晚,行回顾愧庸材。

154、次富子经历见寄韵(元代-曹伯启)

识破人间义利关,迷途不远便知还。暂筹宪幕有馀裕,常对圣门无腼颜。

一自真才归草泽,几回幽梦度云山。堂堂事业薰涵久,文法支流指顾间。

155、和人游蒋山二首 其一(元代-曹伯启)

为怜山,不避路萦回。况值八九月,那无三两杯。

人生行乐耳,世事已焉哉。碌碌剡溪令,何如终草莱。

156、过琴溪徐公钓台(元代-卞思义)

芳草茸茸衬马蹄,重陪使者过琴溪。东风又属梨花月,夜雨新添燕子泥。

石室尘空苍藓合,钓台人去暮云低。破奚莫厌诗囊重,多少江山未品题。

157、乐府二章送吴景良 其一(元代-昂吉)

吴门柳,东风岁岁离人手。千人万人于此别,长条短条那忍折。

送君更折青柳枝,莫学柳花如雪飞。思君归来与君期,但愿柳色如君衣。

158、再答诸丈见和二首(元代-艾性夫)

肯为刘安赋小山,几时鸡犬过云间。

命穷无用三千字,蹄蹶难供十二闲。

薄酒程头多隔县,故人踪迹半阳关。

何当共嚼西岩雪,嗅取梅花一破颜。

159、与雪舟杨子圆十五年不相闻一日辱和猥句更(元代-艾性夫)

羞把长裾事走趋,已将身世混樵渔。

畏途咫尺如千里,老友多年欠一书。

最喜山人题皓隐,莫教帝画到幽居。

欲寻载雪舟边路,来为翁赋遂初。

160、虎丘十咏 其四 试剑石(元代-顾瑛)

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

161、武岛上梅花(元代-顾瑛)

□波荡漾镜中天,树春回玉□妍。苔雨青青空落月,□云漠漠不成烟。

□□□□缑山侣,照影疑逢洛浦仙。王母欲来青鸟下,暗香如水夜如年。

162、水调歌头 天香词(元代-顾阿瑛)

金粟缀仙树,玉露浣人愁。谁道买花载酒,不似少年游。最尸黄一点,散下天香万斛,来自广寒秋。蝴蝶逐人去,双立凤钗头。向尊前,风满袖,月盈钩。缥缈羽衣天上,遗响遏云流。二十五声秋点,三十六宫夜月,横笛按伊州。同蹑彩鸾背,飞过小红楼。

163、送别(元代-贡性之)

桃花浪暖锦帆开,杨柳风轻燕子来。无限离情隔江水,随人直向凤凰台。

1、送白云之鄞(元代-善住)

泽国东南郡,迢迢接会稽。人烟逢海断,山木与云齐。

夜汲分波月,晨征候店鸡。却愁孤锡返,草暗竹房西。

165、薄酒(元代-彭炳)

薄酒歌明月,清髯不解愁。此心无险薄,何处有恩雠。

春水洄青涧,桃花绕白鸥。乾坤如小艇,罢钓足优游。

166、杨村(元代-马祖常)

霜明野水晓粼粼,芦叶黄时少白。船上忽逢吴客子,牵衣双手拂征尘。

167、闽浙之交三首 其三(元代-马祖常)

山溪秋濑急飞淙,万斛跳珠溅石。闽女唱歌来漂,素馨花插髻丫双。

168、袁伯长侍讲伯生伯庸二待制同赴北都却还夜宿联句归以示予次韵效体发三贤一笑(元代-柳贯)

杜诗诧蜀险,高有石匮阁。安知居庸口,可掠太白脚。

马行已崇巅,鸟度尚层壑。林蹊旷迷辙,崖井荒留幕。

俯疑日沈车,阒若风鼓橐。玄云倏扬,朱霞粲涂。

数驿程匪赊,袭裘寒更薄。客魂逢酒销,鬼胆因诗愕。

蟠木将为容,胡绳未宜索。严召戒晨趋,澄际秋廓。

紫微晶焕烂,瀚海气冥漠。腰无两属,道有五丁凿。

弭辔谁所援,还衡犹屡错。小息树吟旌,争先厉词锷。

非开石首筵,似听郾城柝。巨敌无前,偏师当后却。

169、荆门(元代-柳贯)

河塘底里通涵管,宣泄堤防计未迂。抵成功摇末议,却将失得较锱铢。

170、滦水秋风词三首 其三(元代-柳贯)

西风初吹白海水,落日正见黑山云。旃庐小泊成部署,沙马野驼连数群。

171、谩成四十二首 其五(元代-马臻)

饱霜紫芋细凝酥,旋拨寒灰出地炉。惭愧邻家新酒熟,客来酤得满葫芦。

172、题画杂诗六首 其五(元代-马臻)

春阴淡荡归帆急,叠嶂层峦凝空碧。知是夜来风雨深,村外野桥低二尺。

173、野步(元代-马臻)

野色画难染,杖藜春水边。新烟榆木火,迟日杏花天。

村酒倾壶浊,溪鱼入脍鲜。人生行处乐,莫负杖头钱。

174、满庭芳 赠*州王三校尉(元代-苔端)

蛾恋灯光,蜂花蜜,问君终久如何。欲成修炼,须出黑风波。慧剑攀缘割断,离乡土、趋却娘哥。烟霞客,水去步稳,随分养天和。消磨。除旧孽,婪耽布素,信任磨拖。兴诗词吟咏,舌诞唇歌。古往今来达士,自家与、无少无多。神仙话,休论蓬岛,似是上高坡。

175、如梦令(元代-苔端)

因遇重阳师父。引入全真门户。慧火炼灵空,不敢胡行一步。

一步。一步。一步近如一步。

176、题溪村烟雨图(元代-郯韶)

山雨朝来不作泥,望中烟雨使人迷。依稀绝似羌村路,无数春船逆上溪。

177、用杨铁新居书画船亭韵与玉山同赋二首 其二(元代-郯韶)

卜筑喜过杨子宅,城居曲曲抱溪流。夕阳在波人影乱,秋水上帘竹色幽。

载酒过门从问字,据床吹笛不惊鸥。月明后夜溪山雪,乘兴还能具小舟。

178、鲸背吟二十二首 其二十 讨柴(元代-宋无)

海树年深成材,一时斧伐作薪来。山人指点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高柳夕阳收,繁弘秦未休。

数声风露饱,一声古今愁。

凉思知秦树,衰鸣乱渭流。

年年离别处,岁曲送残秋。

180、题李成所画十册(元代-黄公望)

高阁崔嵬瞰碧江,布帆归去鸟双双。无边树色千峰秀,一片晴光落短窗。

181、为袁清容长幅(元代-黄公望)

入山眺奇壑,幽致探何穷。一水青岑外,千岩绮照中。

萧森凌杂树,灿烂映丹枫。有客茅茨里,居然隐者风。

182、风入松 其二 与李仲与叙旧(元代-邵亨贞)

小溪溪上十年游。酌酒对花讴。竹西歌吹曾同赏,到如今、梦里扬州。

绿发潘郎老,近来懒说风流。

故人握手话绸缪。重问旧盟鸥。五陵风度犹无恙,算闲身、底事沉浮。

莫说乌衣巷口,夕阳都是新愁。

183、隔溪梅令 和南金鸳湖舟中韵(元代-邵亨贞)

几年不到昼桥西。路依稀。回首淡烟残柳,昔游非。笛声何处悲。故人不见梦魂迷。草萋萋。几度倚阑,欲寄旧相思。相思无尽期。

184、花间诉衷情 追配曹居竹翁旧作(元代-邵亨贞)

深院。人倦。春去远。绿阴寒。宿酒睡初醒,凭阑干。梅子翠团团。小鬟。试攀荐雕盘。爱微酸。

185、古调笑令(元代-邵亨贞)

春水。春水。薄暮曲阑更倚。夕阳江上青山。山外行人未还。未还未还还未。千里相思不寄。

186、朝中措 书怀(元代-刘秉忠)

布衣蓝缕曳无裾。十载苦看书。别有照人光彩,骊龙吐出明珠。天人学业,风云气象,可困泥涂。随着传岩霖雨,家济润焦枯。

187、题赵鸥波高士图(元代-冯子振)

洛阳雪深冻阑干,高士僵卧饥袁安。忍贫束腹一榻寒,不忍持钵邻里干。

令君晓鞭望门看,贤哉此公此操难。谁能为口须片肝,五公四世清节完。

吴兴松雪峻笔端,□缣粉白□漫漫。俨若古意幅面摊,好事把玩应长叹!

人间饱饭烦邯郸,功名回首□霏残。何如小忍聊盘桓,门前嵩少青。

188、奉皇姊长公主命题郭恕先升龙图卷二首 其一(元代-冯子振)

建武神仙事渺茫,西池王母惜刘郎。赤龙一去无消息,儿子东方御榻旁。

189、奉皇姊长公主命题宋道君图卷(元代-冯子振)

滩头狎浪随,君王缣墨惯娱嬉。凄凉晚岁鸳鸯泺,漠雁沙鸿未必知。

190、鹦鹉曲 忆难鸣山旧游(元代-冯子振)

鸡鸣山下荒丘住。客吊古问驿亭父。几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默寻思半晌无言,逆旅又催人去。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泪当时洒处。

191、叔正过传恢书记寄声作诗寄之(元代-谢应芳)

茶泽归来王子猷,问君知与对沧洲。一湾流水市尘远,两岸人家烟树幽。

客至白云分半榻,兴来明月载孤舟。如何不到淞江上,卧看芦花雪色秋。

192、沁园春(元代-谢应芳)

脱屣红尘,移家碧山,娑罗树边。有两儿冠带,眼前腾踏,诸孙文采,膝下联翩。

石几焚香,冰瓯涤笔,重注羲经得异传。余无事,但观云默坐,听雨高眠。

龟巢幸与相连。饮湖水清如饮菊泉。问绛人甲子,今逾四百,皇家钟乳,何用三千。

银艾忘情,玉枝无憾,一味清闲足引年。升平也,看天恩赐帛,雪发垂肩。

193、六柳庄为沈太守作(元代-谢应芳)

彭泽五株柳,清风千载馀。顾余心乃心,修名难与俱。

所以树六柳,于焉结吾庐。门前有流水,树下堪钓鱼。

我柳已成阴,岂不怀放归。人生一趋舍,世事纷万殊。

善学柳下惠,风雨慎攸居。继迹子陶子,亦曰姑徐徐。

谁其知此心,南山默如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边下雨一边下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