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相差15岁差十六岁,姐姐的女儿的儿子才比弟弟的儿子小七八岁,正常么?

这两天网上疯传一个小视频:姐弟俩在家里玩,2岁弟弟动手“打”了6岁的亲姐姐,姐姐“啪啪啪”打回,还教育弟弟,“你打别人,别人也会打你。”视频是孩子妈妈拍的,说这个事情,大约发生在2年前,“我和孩子们在床上玩儿,儿子手欠打了女儿,女儿平时都挺让着儿子的,很懂事。没想到女儿能说出这些话。”她顺手拿起手机录了下来。

“你打姐姐,姐姐疼吗?(弟弟:疼!)姐姐打你,你疼吗?(弟弟:嗯!)那你为什么还要打人呢?”

“你要是打别人,别人就会打你;你要是打姐姐,姐姐就会打你;你要是掐妈妈,妈妈也会掐你。”

“你刚才打我25下,我都没哭,我就打你7下,你就哭啦?”

“你要是不打人,我就不打你;你要是亲姐姐,姐姐也亲你,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对你怎么样;你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你打别人,别人也会打你;你掐别人,别人更不会原谅你。”

在微博上,姐姐的做法,几乎引来了清一色的叫好:

可是我看到这个视频,却夸不出来,心情还挺沉重。几个疑问:

一、两岁孩子“打人”就是坏孩子?

“打人”的行为当然不对,但对于两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个适龄行为,不能以成年人的道德标准去要求,更不应该给孩子贴上标签。

耶鲁大学40年研究发现,两岁多的孩子,正处在发展自主性的执拗期,和别人一起玩时,会对对方的身体非常好奇、想要进行身体上的接触、想要所有的东西归自己所有,他们会经常发生“打人”、“打架”的攻击行为,但这只是孩子能够掌握或使用得最好的一种沟通方式,并不代表蓄意的伤害。

6岁的姐姐回击,啪啪啪打在弟弟身上,说了一大堆道理,弟弟看似听了话,但其实只是暂时被姐姐的气势压住,恐惧打人=被揍。实际上,他根本听不懂、也听不进去这么多“语言”。

二、姐姐是不是过于“成熟”了?

这个小大人般的姐姐,最后说的话在理,“你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但整体看下来,会让人觉得哪里不舒服,对,腔调、神态、表达,不符年龄的老练与精明。

大家有没注意到,有好几处,这孩子都有“表演”的痕迹,比如她在说“你要是掐妈妈,妈妈也会掐你”、“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对你怎么样”这两句时,都下意识的看了看妈妈,然后表情更加夸张,她这样做,恐怕并非想要纠正弟弟,而是期待能得到妈妈的关注和表扬,以及享受——权力。

在二孩家庭,两个孩子既是手足,也存在竞争关系,同样渴望得到妈妈专属而独一无二的爱,也渴望获得更多的权力,教训弟弟就是“权力错位”:孩子越俎代庖,在替父母教训弟弟,不禁好奇,举手投足,她是和谁学的呢?怎会说出这样一大串颇为成熟、连贯的话?

三、妈妈这样说,对吗?

两个孩子起冲突,能让俩孩子自己解决最好,但不代表妈妈完全不作为,尤其是在发生打人行为时。这个妈妈,在儿子连打姐姐25下时没有出手制止,却在“姐姐打回弟弟”后表达了赞许:

当姐姐连珠炮质问弟弟后,妈妈催弟弟,“你起来去抱一抱姐姐”,还说了两遍。她选择了做裁判,女儿赢儿子输,完全没有考虑到儿子的感受;她还说,弟弟“手欠”先打了姐姐,呵呵呵,两岁的孩子,哪个没“手欠”过?只能靠“打”来教育吗?

可以见得,这个弟弟是懵的:姐姐妈妈说,不许打人,然而,他们是用打我的方式,让我不打的……到底打人对不对啊?前后矛盾,孩子会混淆。

有人也许会说,吉吉,那你说姐姐打回去不对,可是,难道要任由弟弟打姐姐吗?那岂不是更会惯坏孩子?

打人不对,不是说不干预,而是怎么引导。默许粗暴打回去,只会恶性循环、教孩子以暴制暴,或是令孩子暂时屈服比自己更强的人、压抑内心的感受、埋下更深的裂痕。其实,有许多比单纯“打回去”更好的方式,如果是我,我会这么做:

1、 根据孩子年龄,判断“打人”是否属于适龄行为,避免“一刀切”。

视频中的弟弟才2岁,他并不知道,自己是在“打人”,也许仅仅是好玩,也许是不知该如何表达。但是场景之下,6岁的姐姐打人,就是故意的了,她很清楚后果。

2、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启发孩子自己想出更好的办法。

就算姐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打人是一种伤害他人的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问问题启发孩子:“关于弟弟打你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你觉得要怎么做,你和弟弟都能接受呢?”

3、 化解矛盾:关心孩子有没有受伤、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姐姐、弟弟被打都很委屈,可以鼓励姐姐说出感受,“弟弟打我,我觉得疼,这让我很难过。我希望弟弟可以如何如何做……”;两岁的弟弟,虽然无法表达流畅,但可以通过大人的提问,去确认他的感受及打人原因,“你是要和姐姐一起玩吗?”“你希望姐姐抱抱你吗?”当孩子觉得被理解、被认可,情绪会平复大半,更愿意彼此和解。

4、 少说“不”,行大于言,示范孩子该怎么做。

对于两岁的孩子,正向引导,比单纯说“不可以”效果更好,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有负强化的机制,会自动放大“不”后面的内容,所以不想孩子做的事情,不要描述那个画面,想让孩子不打人,就告诉他怎么做,比如“轻轻的摸摸姐姐”,最好拉上孩子的小手,让他感受到力度。

5、 如果孩子还是持续故意打人,和善而坚定的表达“No”。

孩子不会无故打人,低龄的孩子,通常是某些需求未被满足,如果排除了这一点,很可能是在寻求关注和权力。家长需要保持前后一致的态度和立场,和孩子温柔而坚定的说,不可以。不要担心孩子会哭闹,允许他们发泄,与坚持原则,并不矛盾。

}

省吃俭用不结婚,给弟弟买车买房?

中国有很多“多子女家庭”。

在这些多子女家庭里,长子长女常常肩负更多的责任。

无论是孝敬父母,还是帮扶弟弟妹妹,大一些的孩子总被要求承担更多。

有甚者,大的孩子省吃俭用,也要为弟弟妹妹置办家业。

最近,学爸了解到这样一件事,

33岁女子省吃俭用不结婚,卖饼12年为弟弟买车买房……

相信大家都听过“扶弟魔”这个称呼。

家中的女孩,受到家庭的影响或者要求,拼命奋斗,不为了自己生活着想,只为了家中的弟弟“倾情奉献”。

这样的人,被网友们戏称为“扶弟魔”。

“扶弟魔”并不是一个好的词语。

它反映了一个家庭由于偏好男孩,而对女性提出的不平等要求。

然而,安徽的一位潘女士,却因为她“扶弟”而走红。

岁的潘女士,已经卖饼十几年了。

这十几年来,她卖饼赚的钱,基本没怎么花在自己身上。

全部的收入,她都交给了父母。

父母收到钱后,又将这笔钱花在弟弟身上。

潘女士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卖烧饼赚的钱也多了起来。

过去四年,她攒下百万元,然后用来给弟弟买了车子和房子!

看到这里,不禁有人要问,这位潘女士应该是生意很好,赚很多,才有闲钱帮弟弟买房子吧?

潘女士不仅没结婚,就连新衣服,她都三年没买过了……

在视频里,潘女士提到:

“等我弟弟结婚了,我再考虑我自己。现在挣的钱都在父母手里,三四年没舍得添过一件衣服,去年跟弟弟把房也买了,车也买了,这个店也给我弟弟了……”

多年来的省吃俭用,只为了扶持弟弟的家业。

潘女士如此具有争议性的举动,迅速引起了热议。

有部分网友认为,潘女士自己赚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全都花给弟弟,只能说明她重视家庭,不求回报,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好姐姐。

另一部分网友则恨铁不成钢,潘女士的做法就是一个十足的“扶弟魔”。完全不为自己考虑,只知道为弟弟和家庭付出,简直“无药可救”。

更何况,已经离异的潘女士还有一个孩子要养呢。不为自己考虑,也要考虑一下孩子吧!

然而,任凭网友吵得再凶,潘女士却是毫不在意。

她提到,弟弟基本是她带大的,姐弟俩感情很好。

只有弟弟好,这个家庭才会好,她也能跟着安心。父母以后也要跟着弟弟生活,所以她给弟弟买房子没什么问题。

至于“扶弟魔”的称呼,她并不在意。

一家人相互扶持并没有错,奉献不计回报更值得表扬。

学爸也很佩服这个勤劳又肯吃苦的潘女士,也相信潘女士一家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我们无权用自己的价值观,指责潘女士的行为。

但是,学爸虽然敬佩潘女士,却并不认为潘女士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按照传统的思维,许多家庭的资源本就更倾向于男性,很多女性已经被困在“扶持男丁”的困境中了。

一旦我们仍然宣扬潘女士的做法,无疑是对这部分活在痛苦中的女性们沉重打击。

另外,如果弟弟年纪还小,姐姐扶持也倒可以理解。

但被扶持的弟弟潘先生,今年已经28岁了。

可是既然已经成年,就应该靠自己的双手吃饭。

宣扬“万事靠姐”,是否不利于人们责任感的提高?

对此,潘先生也表示,自己也参与了店内的经营,并非吃白饭。

无论事实如何,学爸都希望,潘女士今后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真真正正为自己奋斗一回。

“扶弟魔”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部分家庭的和谐。

海某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

从小她就被灌输,“弟弟最重要”的畸形思想。

长大后,这份畸形的思想仍然严重影响着她。

每次赚钱她都会拿出一部分用来扶持弟弟,心甘情愿地补贴他。

即便是婚后,她也会拿出家庭的财产给弟弟使用,这常常引起丈夫的不满。

要知道,家庭的开销也很大,女儿上学还需要学费。但是海某不仅一分钱不出,还把女儿的学费全都给了弟弟!

丈夫感到很愤怒,但对于妻子的行为也无可奈何。

弟弟似乎养成了这个依赖姐姐的习惯。

他开始不学无术,从来不想着自己赚钱,成年后仍然向姐姐伸手要钱。

甚至,他还染上了赌博的坏习惯。

一场赌博,让弟弟欠下了70万的赌债。

70万!他哪有能力去偿还这笔钱啊!

再一次,他将手伸向了姐姐。

海某的家庭情况也很差劲,70万,哪里能还上?

可是总不能不管弟弟吧!

于是海某抵押了家中的房子,变卖了家中财产,凑了三十万给弟弟……

回到空荡荡的家,丈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知道了海某的所作所为,怒不可遏。

海某为了弟弟,连自己的家都不顾了吗!

他再也忍受不了妻子的所作所为,提出了离婚。

他要带着女儿独自生活,否则,自己和女儿都会被海某无止境的“扶弟”害惨的!

然而,海某却觉得很委屈。

受到家庭长久的畸形思想熏染,海某已经不能正常思考。

她觉得自己帮扶弟弟的行为很正常,丈夫怎么会因此离她而去呢?

学爸觉得,亲人之间相互帮扶当然没问题,但是一定要注意距离。

一旦为了帮扶弟弟,而让自己的小家受到了委屈,那就得不偿失了。

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户姓赵的人家,养育了一男一女。

男孩精神有些问题,读书也不怎么好,只能待在家里。

女孩赵某读书用功,考上了南开大学,还抓住机会,与大学期间认识的男友一起出国留学。

赵某与男友在学习期间非常用功,最终在国外被一家企业高薪录用。

她非常珍惜自己与男友相处的日子,决定好好经营他们即将组成的家庭。

婚后,两人回到赵某家中拜访父母。

看到女儿发展得不错,赵父向赵某提出,要赵某拿钱给弟弟盖房子。

赵家为了给儿子治病,已经欠了不少外债,实在拿不出钱给儿子盖房了。

现在就指望女儿拿钱了。

话一出口,饭桌上陷入了良久的沉默。

赵某清楚,弟弟是个不成器的,如果自己要帮扶,恐怕是个无底洞。

她不想一直为了弟弟,牺牲她们小家的利益。

不满的赵父骂骂咧咧地走了,可他越想越气,女儿挣的钱总是给她丈夫,却不记得帮衬家中。

半夜,他怒从中来,拎着一把斧头进了赵某夫妻二人的房间,将两人在床上双双砍死!

赵父最终被捕入狱,而拥有锦绣前程的赵某夫妇二人,也就此殒命……

人生活在社会上,就有复杂的社会关系。

想要平衡好这份社会关系不容易。

让女儿帮扶家庭,也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也要记得,女儿也有自己的小家,她不可能为了帮扶弟弟,牺牲自己小家的利益。

给家人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交流。

也要尊重女儿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能把女儿的奉献,当成一种理所当然。

家人能够相互帮衬,是一种暖心的事。

但是若非需要,我们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实现人生目标。

寄希望于家人身上,不仅是对家人压力的加重,还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

另外,家庭教育之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也要变化。

这种畸形思想,会给孩子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

无论男女,平等地爱每个孩子,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向您推荐一个不错的公众号

一个推送历史小故事、历史好视频的公众号

每日精选历史故事,带您了解历史,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学习古人智慧

↑↑↑长按二维码点击名片一键收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姐弟相差15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