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4年级的小故事推荐四年级都有哪些?

童话作文的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编童话故事的作文范文六篇,欢迎大家阅读!

一阵轻风打者着卷儿,直推着我进了校门。跨过黑得发亮的大铁门,两旁是整齐洁白的教学楼,黑的泛红的瓦砖密密地布满了教学楼顶;碧绿的爬山虎布满了教学楼壁。穿过爬山虎,透过精致的青铜窗户,是老师们辛勤劳动的身影,老师们在窗前批改着作业,金灿灿的阳光映着爬山虎上的晨露,映着老师们的脸庞。径直向前走,一片广阔的操场,四周围满了翠绿的灌木丛。巨大的树木上的碎叶将金黄金黄的阳光剪成了千丝万缕,温柔地洒在了大操场上。一圈清澈的流水将两颗巨木围绕其中,像母亲的手,缓缓滋补着树木。

同学们笑脸相迎,互致问候,大家靠着树木读书,在小溪边嬉戏,高高的旗杆屹立在教学楼正前方,在金灿灿的阳光下。我踏着楼梯走上了小楼,古典的木质栏杆诉说着过去的辉煌。登上了天台,竟仍未至树顶参天大树如巨伞般覆没头顶。远远望去,正对面一座高耸的钟楼,大众上长长的银色指针已不知转过了多少圈。独自捡起一片阳光,吹起心爱的小曲……小鸟盘旋在头顶,叽叽喳喳的说道:“你在想什么呢?别做白日梦啦!”我只是笑着抬起头,对小鸟问道:“只要有梦想的人,梦与现实,有什么区别呢?”

森林里有一只爱挑食的小猫,他爱吃的只有一样东西——零食。小猫越来越瘦,现在好像一阵风就能把他刮走。小朋友们都不跟他玩,因为他实在太瘦了,稍微一跑就生病,一刮风就摔倒,害的小朋友们被误会。

有一天,刮来一阵大风,小猫被刮跑了,他被刮到一个美食餐厅,服务生看他瘦巴巴的,就让他吃了一口红烧鱼,真的是太美味了,小猫把整条鱼都吃了,他从来都没有吃过那么饱。突然,又刮来一阵风,小猫又回到了家,小猫向妈妈保证,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吃零食了,猫妈妈欣慰的笑了。

小猫不再吃零食了,慢慢的变胖了,小朋友们也愿意和小猫玩了。

在热闹非凡的文具小镇里,生活着穿着一件花大衣的铅笔,总是躺在草地上望着天胡思乱想的尺子,老蹲在角落里与睡牛比睡觉的奶酪橡皮他们你不管我,我不管你,相安无事。但是每周都会出现几次比棒辩论拳击赛。你听,叽里呱啦,比棒辩论拳击赛又上演啦!

铅笔说:我才是最棒的,小主人每天都得用我来写字,不然就得用那支冷冰冰的钢笔了!还有上次的考试,小主人还用我考了100分,受到老师的表扬呢!再看我这花花绿绿的衣裳,简直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公主!橡皮傲慢地说:还公主呢!瞧你这瘦骨如柴的身子,肯定几百年没吃饭吧。上次考试更别提了,你一连写了好多错别字,要不是我在,小主人肯定得挨老师的批评。再看我胖嘟嘟的身子,散发着一股清香,小主人一闻就会把烦心事全部忘掉。我才是最棒的!铅笔冷冷地说:别自吹自擂了,就你那黑不溜秋的身子,像一只黑乌鸦,还像煤堆里的黑炭头,还敢说自己是最棒的!哼!橡皮怒不可遏你、你、你这个正当橡皮气得说不出话来时,尺子慢吞吞地说:你们别争了,我才是最棒的,我能画出直线和波浪线。没有我,小主人做的连线题卷面清洁分准被扣得一干二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最后他们打了起来。橡皮裂成了两半,铅笔的花大衣破了,尺子被划出了一道道痕。他们见分不出胜负,只好悻悻走开了。他们都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他们齐心协力,才能帮小主人取得好成绩。

一天晚上,左手和右手美滋滋地想着明天领取书法比赛大奖的事。

嘴巴说:“左手,右手,明天你们谁领奖呀?”

左手和右手齐声说:“当然是我们一起啊!”

嘴巴故作惊讶地说道:“一起?!在表演书法的时候左手有没有做什么,为什么要一起领奖?”

左手生气而又委屈地说“我帮忙按着纸了呀,怎么能说我没有做什么呢!”

嘴巴不屑一顾地讥笑说:“就这么点事也想去领奖?!”嘴巴说完就睡觉了,左手虽然生气但是仍然坚持要去领奖,右手则若有所思难以入睡。

第二天,轮到左手右手领奖了,左手迅速地抓住荣誉证书的一角,右手很不高兴:“我辛苦写字获奖,你居然抢先领奖,太过分了!”于是也一把抓住想抢过来。结果,却在争抢中扯烂了证书。

左手右手垂头丧气地回到教室,眼睛说:“你们啊本就是兄弟,谁也离不开谁,在生活中你们吃饭、干活包括学习的时候,要做很多事情,都要相互配合才能做好,要是相互不满、争抢,只会坏事的。”

左右右手都觉悟到了自己的狭隘,相互道歉并握手言和。左手说:“我们一起吧证书贴好吧!”右手立刻拿来了胶水……

我是一棵不起眼的小草,熬过了漫长的冬天,我一直在等待着春天妈妈的

呼唤,好想看一看外面的美丽世界呀!所以我每天都努力的向上生长着。

一天,好朋友蚯蚓爬到我的身边,轻蔑地看着我说:“瞧瞧你只是一粒小小的种子,整天埋在厚厚的泥土下,见不着阳光,怎么能发芽呢?!”

而我则坚定地回答他:“我才不信呢,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坚持不放弃,就一定能冲破土壤!”说完,我又使了使劲,往上长了一点。

蚯蚓被我的言行感动了,他主动地说:“小草弟弟,我来帮你松松土,这样你会长得更快一点。

春天的雨水贵如油,滋润着我;和煦的春风透过泥土,温暖着我;雷公公敲响了他的大鼓,仿佛在给我加油和鼓励……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终于冲出了土壤,看见了湛蓝的天空,听到了鸟儿的歌唱,闻到了花儿的芳香,外面的世界可真精彩啊!

“嗨,我的小伙伴!欢迎你来到小草的世界!”这时,我才注意到自己身处在一片大草地上,旁边都是和我一样的小草,他们热情地向我打招呼。

虽然我们没有树高,没有花香,但是我们会这个世界增添绿色!

有一个豌豆荚,里面有五颗小豌豆。第二颗,就是那个想要飞到太阳里去的小豌豆,它并没有落在太阳上,而是掉在了嫦娥的月宫里。

晚上,嫦娥仙子要睡觉了。突然,她发现背后有什么东西,起来一看,咦?原来豌豆掉在了嫦娥的床上。嫦娥仙子没见过豌豆,于是拿起豌豆对着它问:“你是谁,你怎么在我床上?”嫦娥见它不回答,很生气,正准备把豌豆扔出去。却谁知,她手指一挥把豌豆变成了一个小人。

豌豆小人十分可爱。圆圆的脑袋,小小的鼻子,红色的嘴巴也小小的,眼睛却挺大!

嫦娥见它很可爱,把它留了下来,当她的小侍卫。可它却常常偷懒,还抓来玉兔玩,把月宫弄得乱七八糟。而且它的野心很大,经常觉得月亮不好,想去太阳上面。嫦娥仙子常批评它。

终于有一天,豌豆忍不住了。它偷偷给玉兔吃了上好的人参,让玉兔带它去了太阳。

豌豆真的到了太阳,它在太阳上过得很舒服,里面全是机器人服侍它。

可是有一天,一个叫后羿的人把太阳给射了下来。于是它又落到了凡间。这下它掉到了一个中国孩子——程朝的手里。她把它的故事写成了文章给所有喜爱童话故事的孩子分享!


小学三年级编童话故事的作文范文相关文章:

}

一、“复述课文”训练的基本价值

随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全面推开,一线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古诗文以及作为优质语言代表的散文文本积累越发重视,但对故事性文本提出的“复述”要求却在教学实践中轻描淡写。原因在于,他们对“复述课文”的课程价值认识缺失。

1.“复述”促进了学生口头语言的书面化。小学生语言学习的重点就是提升语言“书面化”的程度。在口头语言走向书面语言过程中,故事性文本无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为故事有趣而丰富的情节让学生乐于分享和传播,因此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故事性课文后的练习中都要安排“复述课文”的训练。更重要的是故事的文本语言与学生的口头语言最为接近,让学生容易模仿,有利于促进学生内部言语结构的优化和改善。经常进行“复述”训练的学生,推进了“说话”向“写话”的发展进程,有利于形成优质的书面语言的表达机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容易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使得他们的习作更容易表情达意。

2.“复述”带动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众所周知,“复述”训练发生的基本条件就是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复述”训练,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整体把握程度,以及个体对关键细节体悟的深入与内化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修复课文阅读过程中的不足,弥补一些不可或缺的关键课文信息。如果课文阅读学习是“读进去”,那么“复述”训练则是“讲出来”,学生读得越深入,越有体悟,那么在“复述”的过程中就会越发有表情,越发有腔调,越发有动作。

3.“复述”推动了学生故事性思维的发展。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之所以安排众多的故事性课文,是因为在小学阶段,主要进行叙事性写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懂得基本的“故事逻辑”,形成常态的故事性思维。而这种“故事性思维”的获得,基本上来自教材中课文的阅读学习。“复述”就是一种极好的“故事性思维”训练方式。学生在“复述”训练中,不仅仅要注意优质的文本语言,更重要的是建构起叙述故事的良性思维框架结构。学生经过反复阅读学习,不断复述训练,在“书面”与“口头”双向互动与彼此作用中,对于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写好一个故事,已然形成了基本的“言语模版”和常态的“思维路径”。

二、“复述课文”训练的呈现样貌

“复述课文”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以贯之,它总是以丰富的“面孔”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细细梳理整套教材中的“故事性文本”,我们发现“复述课文”主要有这样几种“样貌”。

1. 提取信息“说说过程”

这是“复述”的基础,在 1~6 年级的教材中都有,故事简单,提取信息相对容易,复述简单;故事复杂,干扰信息较多,复述相对复杂。譬如:

一年级下册的《小壁虎借尾巴》:说说小壁虎都找谁借过尾巴,结果怎样?

三年级下册《肥皂泡》: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

四年级下册《琥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 按照顺序“说说经过”

从故事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抓住故事的主要元素来“复述课文”,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求保持关键信息。譬如:

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

3. 借助工具“讲讲故事”

教材提供了插图、关键词语、示意图、表格等讲讲故事内容,要求复述出故事的相关细节。当然,年段不同,对细节要求也应当有所区分。譬如:

二年级下册《千人糕》: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二年级下册《小毛虫》: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画出相关词句,借助提示讲讲这个故事。

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填写下面的表格,再借助表格复述这个故事。

4. 根据主题“讲讲细节”

对于一篇故事性文本,复述的视角可能很多,此时可以通过一个清晰的主题,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相关情节,进行“复述”。此类训练要求相对提高,细节需要与主题进行匹配。譬如:

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5. 基于文本“创意讲述”

在课文中有相关的内容,以此为生发点,通过对讲述角色的转换,或者情节创编,以此来进行课文复述。这样的复述要求,已经超越文本,有些细节随着讲述者视角的变化,需要进行创意。譬如:

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选一个,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

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试着以海力布或乡亲们的口吻,讲一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

五年级下册《军神》: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变化,再以他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

通过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复述”训练的梳理和罗列,不难发现,“复述”训练内容丰富,教学设计的空间开阔,教学所达成的目标多元。我们要从统编版教材出发,按照课标学段要求,循序渐进,让“复述”这项课程内容落地有声,训练有素。

三、“复述课文”训练的层阶目标

复述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语文训练。统编教材按照“阅读与表达并重”的思路综合编排,统筹规划训练目标序列。关于“复述”这项训练,统编教材也是做了阶梯式课程编排。

1. 二年级:提供支架,简要复述

二年级“复述”训练刚刚起步,为了让学生兴味盎然地进入“复述”,统编教材在安排“复述”训练的地方,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复述支架”:比如《小蝌蚪找妈妈》是看“图片”讲故事,《蜘蛛开店》是根据“示意图”讲故事,《小毛虫》是借助提示的“相关词句”讲故事,《羿射九日》是依据“图表”里的内容讲故事,《大禹治水》则围绕“提示”来讲故事。“复述支架”的出现和支撑,降低了“复述”训练的难度,也让学生对“复述”训练有了“结构”和“框架”意识。当然,这个阶段“复述课文”的要求较低,只要抓住关键的故事信息即可,无须细节上详尽和周全。

2. 三年级:要素训练,方法建构

到了三年级,把复述故事作为了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集中训练。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明确提出了“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的语文要素,在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围绕单元训练要点,逐步提出复述的要求:如在《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篇课文里面提出填写下面的表格,再借助表格复述这个故事。在《漏》这个民间故事里面,要求学生借助下面的示意图和文字提示,复述这个故事。在接下来的“交流平台”中,对复述故事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1)复述故事不是照本宣科地把故事背下来,而是要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2)复述故事可以借用有效的支架;(3)鼓励学生养成讲述故事的良好习惯。从单元目标到实践操练,让学生对“复述”有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系统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复述的目标由简要走向详细,从言语训练走向习惯养成。

3.四年级:按照时序,紧扣情节

到四年级的时候,随着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转而让学生进行简要的复述。在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也安排了专门的“复述”训练单元,明确提出“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在这个单元的课文部分都提出了要进行简要复述的课后练习题,最后在“交流平台”中对简要“复述课文”进行方法总结:(1)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其他内容可以适当省略;(2)要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复述,注意课文中一些提示顺序的词句。从这些要求看,“复述课文”训练目标在攀升:对文本的故事信息捕捉从“全面具体”走向“关键情节”,信息组合从笼统的“经过”走向准确的“时序”。

4. 五年级:角色变换,情节创造

进入高年段,“复述课文”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更新换代,在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要求“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然后在课后练习题当中进行实践操练,最后在交流平台部分进行回顾总结:可以角色变换,进入角色,改变叙述者的身份;可以展开想象,丰富故事中的细节,增加合理的情节;在叙述的结构上,也可以变换顺序。此阶段,“复述课文”已经从故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走向“可能性”和“合理性”,鼓励学生在尊重课文原貌的基础上,可以在细节上加以创造和突破,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浸入”故事文本,可以在复述和展示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的演绎。从简要性复述到细节性复述,从情节性复述到创造性复述,“复述课文”训练层层推进,学生的故事复述能力也步步为营,拾级而上。

四、“复述课文”训练的实施策略

“故事性文本”的复述,不能为了训练而训练,应当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日常自觉。只有反复练,练反复,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的双重提升。

1. 用好“复述支架”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复述课文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教学支架,有插图、示意图、表格、重点句、关键词等,形式多样,既调动了学生讲故事的兴趣,也为“复述”奠定了基础。教学时,我们要以此为拐杖,依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单元语文要素,借助书后练习设计,引导学生厘清文章的结构或写作顺序,把握故事的精髓,使得复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得以增强,同时又能超越文本故事,给予学生更加开阔的表达空间。

2. 捕捉“特殊结构”

“复述课文”没有一成不变的框架与套路,其实每个故事文本的复述,都需要尊重此文本特殊的言语表达结构,结构抓住了,复述的支架自然就搭建起来了。我们的“复述”训练,除了依靠着教材上提供的“复述支架”顺势而为,更要培养学生对故事文本特殊言语结构的敏感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发现和创生出属于自己的“复述支架”。譬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篇课文,它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来写的;此外,两个主人公都有非常鲜明的性格特点和矛盾。这种矛盾就是推进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再者,从叙事上来看,这篇课文用了一种反复的结构:总是急性子顾客提出要求,慢性子裁缝作出反应。基于这样特殊的言语结构,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叠加和组合,进行“复述支架”的开发和设计,只要能将故事主要内容复述出来,所采取的路径就可以因人而异,独一无二。

3. 打通“前后要素”

在“复述训练”中,要打通不同年段关于“复述训练”要素之间的贯通,互为基础,互相促进。一是同类要素贯通,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提出“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这是经历了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第七单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与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要站在“复述”的视角,将这三个单元联系起来,在同一个学期、同一本教材之内,就可以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复述训练体系。二是不同要素叠加。“复述课文”不是凭空而起的训练,它需要学生多项语文能力协作方可完成。彼此贯通,这样可以实现“双赢”,更可以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整合。(作者单位:江宁实验小学

}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 520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故事1

  泰勒斯是古代一个聪明的数学家,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

  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著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动物学校举办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

  小猴第一个举手,开始朗诵:“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小猴刚说完,小狗又开始朗诵:“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大家都为它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师说:“它们的儿歌让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们两个都应该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贺它们。

  唐僧师徒四人走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他们又饿又累,猪八戒想:如果有一顿美餐该有多好啊!孙悟空可没有八戒那么贪心,悟空只想喝一杯水就够了。孙悟空想着想着,眼前就出现了一户人家,门口的桌上正好放了一杯牛奶,孙悟空连忙上前,准备把这杯牛奶喝了,可主人家却说:“大圣且慢,如果您想喝这杯奶就必须回答对一道数学题。”

  孙悟空想,不就一道数学题吗,难不倒俺老孙。孙悟空就答应了。那位主人家出题:倒了一杯牛奶,你先喝了1/2加满水,再喝1/3,又加满水,最后把这杯饮料全喝下,问你喝的牛奶和水哪个多些?为什么?

  傍晚,我在奥林匹克书中看到一道难题:果园里的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老王师傅每天给50棵苹果树20棵梨树施肥,几天后,梨树全部施上肥,但苹果树还剩下80棵没施肥。请问: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

  我没有被这道题吓倒,难题能激发我的兴趣。我想,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假如要使两种树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师傅就应该每天给“20×3”棵苹果树和20棵梨树施肥。

  而实际他每天只给50棵苹果树施肥,差了10棵,最后共差了80棵,从这里可以得知,老王师傅已经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树,8天就是160棵梨树,再根据第一个条件,可以知道苹果树是480棵。这就是用假设的思路来解题,因此我想,假设法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阿基米德有许多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发现阿基米德定律的那个洗澡的故事了。

  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鉴定它是不是纯金制的,且不能损坏王冠。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像闪过一道闪电,“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块金块和一块重量相等的银块,分别放入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发现银块排出的水多得多。于是阿基米德拿了与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测出排出的水量;再把王冠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样,问题就解决了。随着进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体力学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诞生了。

  当高斯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想借上课的时间处理一些自己的私事,因此打算出一道难题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

  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自己也就可以藉此机会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了,很生气地训斥高斯。

  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吓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因为11+11+11+11+11=55,所以我就是这么算出来了。”老师同学听了以后,都对高斯竖起了大拇指。后来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了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圣不在家。小猴子们热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个,八戒高兴地说:“大家一起吃!”可怎样吃呢,数了数共30只猴子,八戒找个树枝在地上左画右画,列起了算式,100÷30=3……1

  八戒指着上面的3,大方的说,“你们一个人吃3个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个吧!”小猴子们很感激八戒,纷纷道谢,然后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来后,小猴子们对悟空讲今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已只吃一个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个呆子,多吃了山桃竟然还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知道八戒吃了几个山桃?

  一家手杖店来了一个顾客,买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张50元的票子,要求找钱。

  店里正巧没有零钱,店主到邻居处把50元的票子换成零钱,给了顾客20元的找头。

  顾客刚走,邻居慌慌张张地奔来,说这张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邻居赔偿了50元。随后出门去追那个顾客,并把他抓住说:“你这个骗子,我赔给邻居50元,又给你找头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赔偿我100元的损失。”

  这个顾客却说:“一根手杖的费用就是邻居给你换零钱时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

  请你计算一下,手杖店真正的损失是多少?这里要补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这个顾客行骗成功,那么共骗得了多少钱?

  今天,我看一个故事,叫《燕子考青蛙》。故事是这样:一天,燕子对青蛙说:“咱们比一比谁的数学好。青蛙同意了。青蛙出题:上个星期一我吃了一只害虫,星期二吃了3只害虫,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吃两只害虫,问一星期共吃多少只害虫?燕子说:”1+3=44+5=99+7=5+11=,你一共吃了49只害虫。

  青蛙说:“你考我吧。”燕子说:“上星期一我吃了两只害虫,星期二吃了4只,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吃2只害虫,问我一个星期……”“吃了56只害虫”。燕子没说完,青蛙已经说了答案。燕子说:“算得这么快!教教我速算的窍门吧”。青蛙让燕子画7个圈,然后按第一个圈放一只害虫,后面的圈比前一个圈多两只,它们的顺序是1、3、5、7、9、11、13,加起来是49,青蛙在每一个圈外各放一只害虫,再用49+7=56。燕子赞青蛙真聪明。

  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只枯井里,它趴在井底上哭起来,一只癞蛤蟆过来,翁声翁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又高又滑,掉到这里只能在这里生活了。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了。”

  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癞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蜗牛对癞蛤蟆说:“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这里,我一定要爬出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话,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能爬出去呢?”

  “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爬,到了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可以爬出去了。”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睡着了,早上,蜗牛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一看,原来是癞大叔还在睡觉,他心里一惊:“我怎么离井底这么近?”

  原来,蜗牛睡着以后,从井壁上滑下来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咬牙,又开始往上爬,到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晚上,蜗牛又滑下来4米,就这样,爬呀爬,滑呀滑,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来蜗牛用了多少天才爬上井台的吗?

  最近“数学商店”来了一位新服务员,它就是小“4”。

  一天,小“3”到数学商店买了一支铅笔,小“4”说:“你应付1元5角4分。”

  小“3”付了1元5角后问:“还有4分可怎么付呀?”小“4”忙说:“这4分钱你不用付了。”小“3”疑惑地问道:“那你不是要吃亏了?”“不,这是本店的一个规定,叫‘四舍五入’。凡是4分钱或4分钱以下都舍去,如果是5分或5分钱以上,那就收1角钱。”小“4”和蔼可亲地解释道。小“3”高兴地说:“谢谢你,你真好!”

  “对呀,我也特别喜欢4。”“25”跑过来说,“因为25×4=100,算起来比较简便,例如:25×87×4=25×4×87,这样算起来不是又快又简便吗?!”

  “不错,的确又快又简便,我也喜欢4。”原来是“29”。“25”忙问道:“咦,你怎么也会喜欢‘4’了?”“29”不慌不忙地说:“这你们就不知道了,一般年份里的2月份都是28天,只有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那一年,二月份才是29天,我4年才轮到一次,当然喜欢‘4’了。不过公历年份是整百的,必须是4百的倍数,二月份才有29天,这样的年份叫闰年。”

  “啊,‘4’的用处可真大呀!”“25”赞叹道。

  这位“4”服务员真是个既温柔又惹人喜欢的服务员。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

  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

  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住,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故事2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小故事篇1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年轻时与几个学友进京考试.他们到达试院时为时已晚.考官说:"我出一联,你们若对得上,我就让你们进考场."考官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东坡对出的下联是: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考官与苏东坡都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对联中,将读书人的艰辛与刻苦情况描写得淋漓尽致。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小故事篇2

  在学习这一章节时,我设计以下的教学大纲。

  第一;让学生学会读数,亿有多少位数?亿后面的数怎么读?怎么写出来?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进行引导,指名学生回答数的读法。学生说:“老师,这么多数不是知道怎么读,亿有九位数,于是我就引导学生看小黑板,把一个数为:的数用竖线分好四位,四位,这样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非常的直观,也空间让学生去理解,然后再叫一个学生来读这个数,学生一看,马上就会读数了,其它的学生也一样慢慢的理解,然后教学生怎么写好这个数,有一部分学生也能够写出来,很不错,于是在小黑板出相关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提问:三亿怎么写,三千五百亿怎么么写?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第二;学生会读还不行,还要会写,把大写的写成小写的,把小写的写成大写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好读写,如:五千零二十六亿八千五百万零九十,:( ) 。三千七百五十亿六千三百万六千零九十。:( )然后用数位线标出来,有亿级、万级、个级。这样让学生一看非常清楚,也非常容易理解。

  第三;巩固练习,练习对知识的巩固非常有帮助,所以出一些相关的练习来让学生独立完成,分组完成,上黑板做,集体来纠正,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非常有用。

  最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先必须讲清楚例题,然后针出现的情况进行说明,通过练习来巩固好基础知识。我在这次教学中发现有些课本上的知识,必须讲清楚、讲透,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好课本上的知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这方面也非常的重要,不要缺少的。这样学生才能学好。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小故事篇3

  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第3小格给4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请您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的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命令给他这些麦粒。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来,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

  那么,宰相要求得到的麦粒到底有多少呢?总数为:

  第 第 第 第   第

  一 二 三 四 ……64

  格 格 格 格   格

  人们估计,全世界两千年也难以生产这么多麦子!

  与这十分相似的,还有另一个印度的古老传说:在世界中心贝拿勒斯(在印度北部)的圣庙里,一块黄铜板上插着三根宝石针。印度教的主神梵天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在其中一根针上从下到上地穿好了由大到小的64片金片,这就是所谓梵塔。不论白天黑夜,总有一个僧侣在按照下面的法则移动这些金片:一次只移动一片,不管在哪根针上,小片必须在大片上面。当所有的金片都从梵天穿好的那根针上移到另外一根针上时,世界就将在一声霹雳中消灭,梵塔、庙宇和众生都将同归于尽。

  不管这个传说是否可信,如果考虑一下把64片金片,由一根针上移到另一根针上,并且始终保持上小下大的顺序,一共需要移动多少次,那么,不难发现,不管把哪一片移到另一根针上,移动的次数都要比移动上面一片增加一倍。这样,移动第1片只需1次,第2片则需2次,第3片需4次,第64片需2的63次方次。全部次数为:次这和"麦粒问题"的计算结果是完全相同的! 假如每秒钟移动一次,共需要多长时间呢?一年大约有秒,计算表明,移完这些金片需要5800多亿年!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故事3

  数学在人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息息相关。若能良好的使用数学,则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快捷。

  进入数学的礼堂,让一个一个字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与方便。其实计算,就是这么简单。

  1、趣味数学小故事——200字

  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2、趣味数学小故事——200字

  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

  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着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3、趣味数学小故事——200字

  学校举办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

  小猴第一个举手,开始朗诵:“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小猴刚说完,小狗又开始朗诵:“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大家都为它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师说:“它们的儿歌让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们两个都应该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贺它们。

  4、趣味数学小故事——200字

  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平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5、趣味数学小故事——200字

  唐僧师徒四人走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他们又饿又累,猪八戒想:如果有一顿美餐该有多好啊!孙悟空可没有八戒那么贪心,悟空只想喝一杯水就够了。孙悟空想着想着,眼前就出现了一户人家,门口的桌上正好放了一杯牛奶,孙悟空连忙上前,准备把这杯牛奶喝了,可主人家却说:“大圣且慢,如果您想喝这杯奶就必须回答对一道数学题。”

  孙悟空想,不就一道数学题吗,难不倒俺老孙。孙悟空就答应了。那位主人家出题:倒了一杯牛奶,你先喝了1/2加满水,再喝1/3,又加满水,最后把这杯饮料全喝下,问你喝的牛奶和水哪个多些?为什么?

  6、趣味数学小故事——300字

  傍晚,我在奥林匹克书中看到一道难题:果园里的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老王师傅每天给50棵苹果树20棵梨树施肥,几天后,梨树全部施上肥,但苹果树还剩下80棵没施肥。请问: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

  我没有被这道题吓倒,难题能激发我的兴趣。我想,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假如要使两种树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师傅就应该每天给“20×3”棵苹果树和20棵梨树施肥。

  而实际他每天只给50棵苹果树施肥,差了10棵,最后共差了80棵,从这里可以得知,老王师傅已经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树,8天就是160棵梨树,再根据第一个条件,可以知道苹果树是480棵。这就是用假设的思路来解题,因此我想,假设法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7、趣味数学小故事——300字

  阿基米德有许多故事,其中最着名的要算发现阿基米德定律的那个洗澡的故事了。

  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鉴定它是不是纯金制的,且不能损坏王冠。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像闪过一道闪电,“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块金块和一块重量相等的银块,分别放入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发现银块排出的水多得多。于是阿基米德拿了与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测出排出的水量;再把王冠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样,问题就解决了。随着进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体力学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诞生了。

  8、趣味数学小故事——300字

  当高斯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想借上课的时间处理一些自己的私事,因此打算出一道难题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

  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自己也就可以藉此机会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了,很生气地训斥高斯。

  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吓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因为11+11+11+11+11=55,所以我就是这么算出来了。”老师同学听了以后,都对高斯竖起了大拇指。后来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了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9、趣味数学小故事——300字

  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圣不在家。小猴子们热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个,八戒高兴地说:“大家一起吃!”可怎样吃呢,数了数共30只猴子,八戒找个树枝在地上左画右画,列起了算式,100÷30=3……1

  八戒指着上面的3,大方的说,“你们一个人吃3个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个吧!”小猴子们很感激八戒,纷纷道谢,然后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来后,小猴子们对悟空讲今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已只吃一个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个呆子,多吃了山桃竟然还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知道八戒吃了几个山桃?

  10、趣味数学小故事——300字

  一家手杖店来了一个顾客,买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张50元的票子,要求找钱。

  店里正巧没有零钱,店主到邻居处把50元的票子换成零钱,给了顾客20元的找头。

  顾客刚走,邻居慌慌张张地奔来,说这张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邻居赔偿了50元。随后出门去追那个顾客,并把他抓住说:“你这个骗子,我赔给邻居50元,又给你找头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赔偿我100元的损失。”

  这个顾客却说:“一根手杖的费用就是邻居给你换零钱时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

  请你计算一下,手杖店真正的损失是多少?这里要补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这个顾客行骗成功,那么共骗得了多少钱?

  11、趣味数学小故事——300字

  今天,我看一个故事,叫《燕子考青蛙》。故事是这样:一天,燕子对青蛙说:“咱们比一比谁的数学好。青蛙同意了。青蛙出题:上个星期一我吃了一只害虫,星期二吃了3只害虫,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吃两只害虫,问一星期共吃多少只害虫?燕子说:”1+3=44+5=99+7=5+11=,你一共吃了49只害虫。

  青蛙说:“你考我吧。”燕子说:“上星期一我吃了两只害虫,星期二吃了4只,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吃2只害虫,问我一个星期……”“吃了56只害虫”。燕子没说完,青蛙已经说了答案。燕子说:“算得这么快!教教我速算的窍门吧”。青蛙让燕子画7个圈,然后按第一个圈放一只害虫,后面的圈比前一个圈多两只,它们的顺序是1、3、5、7、9、11、13,加起来是49,青蛙在每一个圈外各放一只害虫,再用49+7=56。燕子赞青蛙真聪明。

  12、趣味数学小故事——400字

  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着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13、趣味数学小故事——500字

  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只枯井里,它趴在井底上哭起来,一只癞蛤蟆过来,翁声翁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又高又滑,掉到这里只能在这里生活了。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了。”

  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癞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蜗牛对癞蛤蟆说:“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这里,我一定要爬出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话,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能爬出去呢?”

  “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爬,到了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可以爬出去了。”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睡着了,早上,蜗牛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一看,原来是癞大叔还以睡觉,他心里一惊:“我怎么离井底这么近?”

  原来,蜗牛睡着以后,从井壁上滑下来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咬牙,又开始往上爬,到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晚上,蜗牛又滑下来4米,就这样,爬呀爬,滑呀滑,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来蜗牛用了多少天才爬上井台的吗?

  14、趣味数学小故事——500字

  最近“数学商店”来了一位新服务员,它就是小“4”。

  一天,小“3”到数学商店买了一支铅笔,小“4”说:“你应付1元5角4分。”

  小“3”付了1元5角后问:“还有4分可怎么付呀?”小“4”忙说:“这4分钱你不用付了。”小“3”疑惑地问道:“那你不是要吃亏了?”“不,这是本店的一个规定,叫‘四舍五入’。凡是4分钱或4分钱以下都舍去,如果是5分或5分钱以上,那就收1角钱。”小“4”和蔼可亲地解释道。小“3”高兴地说:“谢谢你,你真好!”

  “对呀,我也特别喜欢4。”“25”跑过来说,“因为25×4=100,算起来比较简便,例如:25×87×4=25×4×87,这样算起来不是又快又简便吗?!”

  “不错,的确又快又简便,我也喜欢4。”原来是“29”。“25”忙问道:“咦,你怎么也会喜欢‘4’了?”“29”不慌不忙地说:“这你们就不知道了,一般年份里的2月份都是28天,只有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那一年,二月份才是29天,我4年才轮到一次,当然喜欢‘4’了。不过公历年份是整百的,必须是4百的倍数,二月份才有29天,这样的年份叫闰年。”

  “啊,‘4’的用处可真大呀!”“25”赞叹道。

  这位“4”服务员真是个既温柔又惹人喜欢的服务员。

  15、趣味数学小故事——500字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

  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

  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16、趣味数学小故事——800字

  门打开了,进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刘建明先生请他坐下,小伙子自我介绍说:“我是内地的导游,叫于江,这次我带领了个旅游团到香港来旅游,听说您的大酒店环境舒适,服务周到,我们想住你们酒店。”刘建明先生连忙热情地说:“欢迎,欢迎,欢迎光临,不知贵团一共有多少人?”

  “人嘛,还可以,是个大团。”刘建明先生心里一阵惊喜:一个大团,又一笔大生意,真是太好了。作为一名导游,于江看出刘建明先生的心思,他记上心来,慢条斯理的说:“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们团的人数,我们就住您们大酒店了。”

  “您请说吧。”刘建明先生自信的说。“如果我把我的团平均分成四组,结果多出一个人,再把每小组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个人,再把分成的四个小组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个人,当然,也包括我,请问我们至少有多少人?”

  “一共多少呢?”刘建明先生马上思考起来,他一定要接下这笔生意,“没有具体的数字,应该如何下手呢?”他不愧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就知道了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对不对?”于江先生高兴地说:“一点都不错,就是八十五个人。请你是怎么算的?”“人数最少的情况下是最后一次四等分时,每份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好,我们今天就住这里了。”“那你们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个男的,30个女的。”“我们这儿现在只有11人的房间,7人、5人的房间,你们想怎么住?”“当然是先生您给安排了,但必须男女分开,也不能有空床位。”又出了个题目,刘建明还从没碰到过这样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

  冥思苦想之后,他终于得出了最佳方案:男的两间11人房间,四间7人房间,一间5人房间;女的一间11人房间,两间7人房间,一间5人的,一共11间。于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后,非常满意,马上办理了住宿手续。一桩大生意做成了,虽然复杂了点,但刘建明先生心里还是十分高兴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故事推荐四年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