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孩子早恋如何看孩子?


今天小九给大家推荐一部纪录片——《大女孩儿》,在纪录片中,讲述了青春期女孩身体发育面临的一些困扰,比如“性早熟”。
01、“看着自己的身体,我觉得很恶心”
月经初潮那天,米娜一点准备也没有,她只是觉得恶心,无法接受身体的变化,内心感到巨大的失落。
图源:《大女孩儿》纪录片
与米娜一样,琳达也无法接受自己“变成女人”的现实,月经初潮时她才10岁,随着身体的发育,她特别害怕自己会被同学嘲笑和孤立。
02、“由于好奇,我过早地有了性生活”
13岁的时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琳达发生了性行为。但是懵懵懂懂的她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没有人告诉她。直到长大之后,她才知道,自己不应该太过轻率,早早就让自己踏入人生的另一阶段。
图源:《大女孩儿》纪录片
爱丽丝也有着相似的经历。10岁那年的夏天,她被一个大自己六七岁的帅气大男孩邀请去一座森林小屋玩耍。
在那里,男孩做了出格的举动,他亲吻、拥抱爱丽丝。肢体接触的一瞬间,爱丽丝仿佛僵硬了,不敢动弹……多年以后,爱丽丝才明白,当年男孩的举动是猥亵。
在此之前,她从来没有想过,他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对的。
这些特殊的经历会给女孩们的一生带来无法磨灭的影响,同样的,作为父母,面对早熟的孩子,他们也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帮忙才好,甚至为了避免尴尬,只能假装不知道。
2017年,美国一项对一万七千名美国青少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孩子们进入青春期的年龄开始降低,与20年前相比,女孩进入青春期的年龄已经提前了1年。
中国53万儿童性早熟,危害有多大?
在我国,性早熟也困扰着不少孩子。根据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公布的调查数据,我国约有53万名性早熟儿童,性早熟患病率达到0.43%。
所谓性早熟,是指女童8岁以前、男童9岁以前出现的第二性征,或者女童10岁以前出现月经的情况。
性早熟发生的重要特征,是身高体重的快速增长,不过仅限于青春期,随着骨骺快速闭合,成年后再长高的几率比较低。
同时,与年龄不符的第二性征也会过早出现,比如女孩乳房发育、小阴唇变大、阴毛出现等,男孩声音变粗、喉结突出、睾丸和阴茎增大、阴毛出现等。
儿童性早熟并不是简单地提前发育,对孩子的危害可能影响一生。
1、导致心理自卑
性早熟的孩子,由于外形与同龄的孩子出现差异,容易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产生恐惧、自卑、抑郁等心理,还有可能被嘲笑、欺负或孤立,对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2、影响身高发育
性早熟的孩子,在性激素的刺激下,身高可能会比同龄的孩子高出一截,但是并不能持久,随着骨骺线过早地闭合,生长周期会明显缩短,成年后身高比较矮。
3、性行为可能提前
性早熟,又没有正确的引导,容易做出不符合年龄的行为,发生早恋、早婚、早孕等情况,影响一生。由于社会阅历浅,还有可能被坏人盯上,增加受到性骚扰、性侵害等风险。
4、可能与肿瘤有关
很多家长都不知道,临床上有10.8%的儿童性早熟是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其中就包括肾上腺疾病、肿瘤等。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异常,就会对健康和生命产生巨大的威胁。
这3种行为,正在不断“催熟”孩子
有说法称,我国越来越多儿童出现性早熟,元凶是炸鸡和豆浆吃太多以及喝太多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儿童出现性早熟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比如遗传、饮食、家庭、不良生活习惯、误食避孕药、涂抹或接触含有性激素的化妆品和药物等。
而大家常说的炸鸡和豆浆,并不为性早熟背锅。
目前,并没有权威的研究可以证明鸡肉会导致性早熟,虽然动物源食物中确实含有微量内源性激素,但经过烹饪之后,激素会被破坏部分,剩下的还有多少会被人体吸收也未知。
同样的,豆浆中含有的雌激素也不等同于人体雌激素,而是一种叫大豆异黄酮的植物雌激素,不但活性很低,而且在体内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不会引起性早熟。
相反,豆浆富含优质蛋白,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而且对人体神经系统发育也有不少好处。
所以,真正不断“毁掉”孩子的元凶,不是炸鸡、豆浆等食物,而是下面这些!
1.儿童超重或肥胖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的饮食也变好了,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身体发育跟不上同龄人,在饮食上下功夫,给孩子吃大量的肉,反而适得其反,导致孩子脂肪过程,超重或肥胖。
专家指出,摄入过多的能量、脂肪、动物性蛋白质,孩子更容易性早熟。
2.过早接触情爱书刊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孩子们可以从各种渠道接收信息,如果家长不加管教,就可能使孩子们过早接触情爱视频或书刊,经常看有关情爱的画面或文字,也容易诱发性早熟。
3.受内分泌干扰物影响
英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不少孩子体内可能含有来自塑料制品的双酚A。此外,有研究指出,双酚A会干扰内分泌,卵巢、子宫体积和双酚A含量呈正相关。
也就是说,女孩血清中的双酚A越高,越容易发生性早熟。除了塑料制品中的双酚A,洗涤剂、农药中也可能含有内分泌干扰物,应让孩子们尽量少接触。
防范儿童性早熟,是家长的一门“必修课”
家长是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因此想要防范孩子出现性早熟,家长的责任十分重大,应做到:
尽量让孩子少接触塑料产品
研究发现,部分塑料产品和家装材料中含有的邻苯二甲酸盐,会促进乳房过早发育,所以家长应尽量让孩子少接触塑料产品,餐具建议多用玻璃、陶瓷等材质的,少用塑料材质的。
控制体重,避免超重
均衡饮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同时注意减少甜食、饮料、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等食物的摄入。
建议多去户外活动,不要一天到晚待在家里玩电脑、看手机,多带孩子去散步、跑步、攀岩、滑雪等。
避免接触药物或情色书籍
大人使用的避孕药要妥善保管,不要让孩子接触,以免发生误食。同时要正确引导孩子,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情色书籍或电影。
对于儿童性早熟,家长一定要重视防范,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性教育。做负责任的家长,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资料
[1]《“9岁那年,看着隆起的胸部,我恶心自己”》.果壳.2022-06-15
[2]《儿童生长发育健康日
性早熟是吃出来的吗?》.健康中国.2020-08-18
[3]《中国53万儿童“性早熟”,常吃这几种食物的孩子危险了》 .生命时报. 2018-02-27
阅读原文
}

教育部发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家长倡议书》,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低头族家长经典语录1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家长倡议书
家长朋友们:
家庭是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力量,家长是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守护者。为呼吁家长关注孩子眼健康,营造家庭爱眼护眼防控近视氛围,在今年6月6日第27个全国“爱眼日”到来之际,教育部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家长宣讲团,向全国广大家长朋友们发出如下倡议。
一、营造爱眼氛围。倡导家长主动了解科学用眼护眼知识,配合学校积极参加近视防控科普活动并向孩子宣讲。倡导家长以身作则,减少对手机、电脑、网络游戏等的依赖,带头不做“低头族”,正确引导示范,增加亲子时间。
二、控制电子产品。倡导家长加强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督促管理,选择合适的电子屏幕,合理控制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使用电子产品遵循“20—20—20”口诀,看屏幕20分钟后,远眺20英尺(6米)以外至少20秒以上。
三、改善光照环境。倡导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光照环境,白天光线不足时及时开灯补光,晚上学习时同时使用书桌台灯和房间顶灯。台灯放置在写字手对侧前方,光源略低于眼睛高度。
四、增加户外活动。倡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鼓励、引导和支持孩子掌握1—2项运动技能,保证孩子每天至少2小时日间户外活动。周末时尽量带孩子融入大自然,沐浴阳光预防近视。
五、端正读写姿势。倡导家长纠正孩子的不良读写姿势,做到“一尺、一拳、一寸”。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超过40分钟,避免在走路、吃饭、晃动的车厢内看书等。
六、减轻课外负担。倡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不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应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避免学校减负、家庭增负。
七、保障睡眠饮食。倡导家长保证孩子充足睡眠时间,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膳食营养均衡。
八、关注视力状况。倡导家长密切关注孩子视力变化和眼睛异常迹象,定期检查视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矫治。发现孩子不自觉地眯眼、歪头、皱眉、挤眼等,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科学防治近视。
九、谨防近视骗局。倡导家长不轻信“近视可治愈”、“降低度数”、“治眼神器”等虚假宣传,避免耽误孩子最佳矫治时期。
教育部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家长宣讲团
2022年6月6日
来源: 教育部网站
低头族家长经典语录2
早监测、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控——
居家学习,请把“护眼”放在第一位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嘉宾】
倪海龙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浙江大学眼科医院)视光中心主任
孙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视光中心主任
季浏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
许梅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主治医师
张端山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副处长
“呵护眼睛,光明未来”是不少教师、家长的希望。目前,不少地方的学生已居家学习一段时间,不久之后又将迎来较长的暑期生活。长时间的网课之后,怎样科学保护眼睛?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0.2%,较2018年的53.6%下降了3.4个百分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较2019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近日,教育部印发《2022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进一步提升社会近视防控意识。如何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我们邀请相关专家给予解答。
2022年6月6日,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在做眼保健操。王垒摄/光明图片
劳逸结合:居家学习不是“宅”在家里
记者:居家学习,很多时间待在室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什么?
倪海龙:户外活动时间的严重缺乏,室内持续性近距离用眼的沉重负担,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低龄化的两大最主要原因。保护视力如同保护身体健康一样,要时刻关注劳逸结合。户外活动因为能沐浴阳光、能眺望远方,对保护视力防控近视很有益处。学生要积极参加这些随时随地可进行的运动,如散步、跑步、骑自行车等等。
居家学习期间,只要孩子有机会接触阳光、眺望远方,依然能起到保护视力防控近视的作用。在白天,要经常到窗台边、阳台上、露台上或小区院子里等地接触阳光,多走走,多活动筋骨,多抬头眺望远方。在室内,不接触阳光不眺望远方的休息,是起不到防控近视作用的。假如居家有网课,则依然要有“课间”;如果自由阅读书写,也要每隔20-30分钟左右暂停一会儿,起身活动活动,走到有阳光的地方,眺望远方。
家长是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守护者。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长要以身作则,要带头不做“低头族”,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手机。
当前,多数家长已很重视并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家长应监督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书写阅读姿势,提高学习效率;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多陪伴孩子学习与成长,不能让孩子孤独沉默地长时间“宅”在家里。
2022年6月5日,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兜余中心幼儿园,医务人员为小朋友讲解眼球构造。孙文谭摄/光明图片
科学防控:家庭是近视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记者:“家长的参与,有效推动了近视防控工作高效推进和预期目标实现。”在居家学习过程中,家长该做好哪些方面的配合、督促工作?
孙伟:家庭是近视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家长是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守门人”,因此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家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监督引导,避免不良用眼。居家学习时,家长要监督并纠正孩子的不良读写姿势,做到“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离书本距离一尺,胸前与课桌距离一拳,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为一寸。同时,避免孩子在走路、吃饭时,或在晃动的车厢内看书、写字。
控制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保证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沐浴阳光防近视。同时监督、控制孩子的用眼时间,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超过30分钟时,要提醒孩子休息远眺5-10分钟。
关注读写环境,注意光线调节。为孩子准备适合自己身高的桌椅板凳,同时关注家庭室内照明状况。白天光线不足时及时开灯补光。晚上学习时,同时使用书桌台灯和房间顶灯,台灯应放置在书桌左前方,面光源略低于眼睛高度,避免灯光直射。
合理规划学习,严控电子产品。合理安排孩子网课时间,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电子屏幕,使用电子产品应遵循“20-20-20”口诀,即看屏幕20分钟后,要远眺20英尺(6米外)以外物体保持20秒以上。非必要学习期间,每次使用电子产品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时长不超过1小时。
均衡饮食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在睡眠时间方面,应确保小学生睡足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避免孩子暴饮暴食,严格控制甜食的摄入量,保证孩子均衡全面饮食。
动静相宜:居家锻炼也要达到“出汗”的效果
记者:居家学习,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保护眼睛,在体育锻炼上应注意哪些方面?
季浏:如何既保证居家学习质量,又防止近视?居家锻炼是重要手段。居家锻炼与学校体育课、课外活动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体育老师的现场指导和保护,因此,需要有科学方法才能避免伤害、达到锻炼效果。
居家锻炼练什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要的动作技能和运动技能是不一样的,所以居家锻炼的内容也要有所区别。2-7岁的幼儿还处于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阶段,走、跑、跳、爬、攀登、投掷、抛接等基本动作尚未发展成熟,要用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吸引孩子们参与,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从电视机、手机等电子产品中转移出来。7-10岁是儿童基本动作技能与专项运动技能的交接阶段,这时候可以逐渐开始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运动技能的培养。居家锻炼如果场地不够,可以利用小区的场地练习一些基本动作。
没有负荷的居家锻炼效率很低,负荷过大的居家锻炼则面临各种风险。运动负荷应遵循FITT原则,即频率、强度、时间、运动类型四个方面。一般而言,每周三到五次,每次30~60分钟的中大强度运动为宜,运动类型以大肌群参与为宜。什么叫中大强度运动?就是心率要达到140-160次/分钟,这是运动中的最适宜心率范围。通俗地讲,就是要出汗,居家锻炼也要达到“出汗”的效果。
要有适宜的运动方案。在居家期间,到底该怎样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合理安排锻炼?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方案可以不同,总体上应该以体能练习为主。这里提一个方案,很简单:每次坐下来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无论干什么,只要坐下来达到40~50分钟,幼儿达到30分钟,一定要站起来进行3~5分钟的运动,家长要及时督促。此外,每天上午、下午各进行一次10分钟以上的中高强度运动,建议可以进行有氧活动(如健身操、网络视频课等等),也可以进行力量练习,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哑铃负重等,每次安排3-5组重复动作。
及早预防:密切关注孩子视力变化和视力异常迹象
记者:作为幼龄儿童或中小学生家长,在家中,如何有意识地关注孩子视力变化?如何做到尽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许梅萍:平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密切关注孩子视力变化和视力异常迹象,尽早发现孩子是否近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家长树立近视防控意识,从小从早抓好预防。2岁左右即可带孩子去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屈光筛查,了解孩子眼球屈光状态,监测远视储备量,早期发现远视、近视、散光、屈光参差、远视储备量不足和弱视等危险因素。
平时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和用眼表现。如孩子看东西时出现习惯性眯眼、揉眼、喜欢近距离视物或者歪头视物等视力异常的表现,家长需要特别重视,及时带孩子去医疗机构检查视力和屈光度。
平时要和孩子多交流沟通,询问孩子视力变化情况和看东西清晰程度。还可从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中侧面了解孩子的用眼习惯和行为表现。在家要关注孩子学习时长、阅读习惯、读写姿势等用眼行为,也可用视力表不定期测量孩子的视力,观察了解孩子视力的动态变化。
对于学前或者学龄期的孩子,建议每年进行2—4次的视力筛查,家长要关注视力检测结果,包括裸眼视力、屈光度数据。同时,要关注孩子是否有高度远视、散光、远视储备量等,因为高度远视和散光如果不及时戴镜矫正,可能会造成弱视。
带孩子去专业医疗机构检查,需关注角膜曲率和眼轴。如果孩子角膜曲率比较平,即使没有近视,其眼轴也可能比普通孩子的眼轴偏长一些。这种情况下,家长就更要注意孩子近视前的视力保护,必须每年进行两次眼轴测量,关注眼轴长度变化。高度近视眼底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眼轴长度,眼轴长度越长,眼底改变越明显,将来发生高度近视并发症的风险就越大。
形成合力:科学保育保教,协同保障
记者:在加强家校联动、形成合力,协同保障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促进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方面,您有怎样的建议?
张端:学校和家庭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重要阵地。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针对家校联动,提到了减轻学生负担、改善视觉环境、加强体育锻炼、少用电子产品等。我认为,在家校联动协同保障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方面需做到以下几点:
落实“双减”政策。“双减”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发力,切实减轻学生校内校外课业负担。学校要做到合理规划课程及作业,家长要做到合理安排课后辅导及兴趣培养的时间,让“双减”真正落到实处。
改善视觉环境。家庭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居家视觉环境。学校要参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要求,在硬件上要配备符合标准的照明设备和可调节课桌椅,在软件上要加快消除“大班额”现象,每月调整学生座位,每学期对学生课桌椅高度进行个性化调整。
强化户外体育锻炼。要保证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锻炼,同时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的课时标准,让学生们劳逸结合。
谨防近视低龄化。家长应认识到0-6岁是孩子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应当尤其重视孩子早期视力的保护,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早发现早预防。幼儿园要倡导科学保育保教,严格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严禁“小学化”教学。通过家校合作,把近视防控关口前移,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
【链接】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具体目标
在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具体目标:
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在25%以上。
儿童青少年学习用品近视防控卫生要求
关于教科书字体、字号、行空要求:
对于正文汉字、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小学一、二年级用字的字号较大,应不小于3号字;小学三、四年级应不小于4号字;其余小学、初中、高中年级用字应不小于4号字。
对于目录、注释和拼音等辅文用字,小学阶段应不小于5号字,初中和高中阶段应不小于5号字。
对于正文汉字的字体,小学一、二年级以楷体为主,小学三、四年级由楷体逐渐过渡到宋体,其余小学、初中、高中年级以宋体为主。
对于行空,小学一、二年级应不小于5.0毫米,小学三、四年级应不小于4.0毫米,其他各年级应不小于3.0毫米。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1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低头族家长经典语录3
最近,多家医院开设的学习困难门诊备受大众关注,甚至频上热搜。“学习困难”到底是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呢?
其实,对于学习困难的关注和研究,在国内外都并非新事物,国内在20世纪80-90年代也已经开始系列研究。而近年学习困难门诊的开设,意味着我们国家医疗系统对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积极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开展专业细分的诊疗,本身是一件好事。
而它为何在如今引起关注?我们在诸多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少年儿童作为未成年人,家长是其监护人,带其到医院就诊,代表首先是在家长的体验中,认为孩子的学习“遇到了困难”。
具体分析,从家长角度来说,在社交媒体的传播背景下,容易引起针对“学习困难”的焦虑化。孩子日常的学习表现、学习成绩存在一定的和自己期望不相符合的情况,家长就容易担心是不是孩子存在学习困难的病症。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的土壤环境和阳光雨露,禾苗的成长也存在形态的不同。青少年儿童年龄跨度大,心智还未发展成熟,对事物的认知来自视觉、听觉、触觉等直观的感受,不同成长阶段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都有明显的区别。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正常的变化特点,容易引起爱子、爱女心切的“老父亲”“老母亲”们的隐忧。实际上,作为一种医学病症的诊断远远不是那么简单,大部分的“学习困难”现象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家长大可不必如此焦虑。
真正的“学习困难”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征。除了与神经系统发育有关,包括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孤独谱系障碍(自闭症),也包括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等。例如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1。临床医生在诊断中有严格的标准,除符合多条症状之外,还需要持续6个月以上等条件。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可以积极关注儿童的情绪和感受,儿童情绪问题可以是学习困难的结果,也可以是学习困难的原因。建议家长当孩子们的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于孩子的细微进步成长给予真诚的鼓励和奖励。孩子的思维纯真,在养育过程中,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爱。当我们以社会价值和社会标准要求孩子时:如果达到学习要求、达到考试分数目标,才能被父母欣赏和喜爱,忽视孩子天生无条件应该在身心灵上全方位获得抚养和照顾,长此以往对孩子培育积极的学习动力,甚至心理成长和人格健全发展,都会形成不良影响。
家长们还需要特别重视的一点是:当前的各类新媒体、短视频平台发展如火如荼,孩子们从几岁就开始接触互联网,可以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不断地用简短的信息刺激着孩子们的视觉听觉感官和大脑神经。这些对于培养孩子深度的、专注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兴趣带来了挑战。有科学研究表明,过多过密地接触移动网络媒介,对儿童大脑的发育也会产生影响。
在阳光下的绿林和山坡中奔跑,呼吸新鲜的空气,观察蝴蝶的飞行,这些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深入进行适合年龄的阅读,以及和真实的小伙伴接触、学习、互动,交好朋友的经验,都有益于孩子的身心灵全方位发展。这一点家长们首先要做好孩子的榜样,自己首先不当“低头族”,多多陪伴孩子,开发亲子互动的体验。
在积极心理学中,心流体验是个体完全沉浸于一项活动乃至忘我的体验,深度的专注能让人忘却时间的流逝。培养一项需要专注的兴趣爱好,锻炼深度动手能力,开发现实中的沉浸式的“心流”体验,能最大程度发挥孩子的能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体验到长时间成长的快乐,而不只是短时间的娱乐。另外,家庭是人生第一个港湾,还要给予孩子们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空间,有时候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压力,体现在孩子身上就可能成为学习困难的表现。
与准时甚至超前到达目的地相比,或许沿途的成长才是最美的风景。
(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李婷婷)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通常有两种想法:
第一种想法是:为什么我做不出来?原因是什么?
第二种想法是:我做不出来,烦死了,我很差劲!
第一种想法是基于【我能做到】的自我认定,然后基于这个认定,孩子会往解决方案的方向靠拢。
第二种想法是基于【我不行,我做不来】的认定,然后孩子会往自扁,自我损耗的方向靠拢。
将第一种想法形成信念的孩子,表现在学习上,态度是接纳的、积极的,在成绩上是越来越好的。
将第二种想法形成信念的孩子,表现在学习上,态度是抗拒的、消极的,在成绩上是不断退步的。
通常第一种想法的孩子很少,因为大部分孩子都养成了聚焦匮乏、习惯抗拒的模式。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通常也有两种想法:
第一种想法是:孩子怎么了?他在能量遇到困难了,我要想办法帮他走出来!
第二种想法是:孩子总是这样,真不听话,我要怎样才能让他不继续犯错呢?
第一种想法是基于【孩子潜能无限,只是暂时能量不对】的认定,父母一旦这样认定,就会将焦点放在孩子的能量卡点上,找出孩子的抗拒,帮助孩子消除抗拒。当孩子消除抗拒,就会将焦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抗拒现状上。
第二种想法是基于【孩子不行、不对、不正常】的认定,然后父母会将焦点放在如何纠正孩子的行为,强制孩子在行为上做出改变,而不管孩子当下情绪是否正面。如此一来,孩子不但要面对学业阻力带来的抗拒,还要面对父母的压力,再加上将要面对的来自老师学校的压力,则孩子所有的注意力和能量,都用来应付这所有的压力。这样的话,想要学习下去,就不可能了。
我们把第一种情况的父母,叫做丰盛的父母。这类父母数量很少,因为大部分父母都没有学习和修炼吸引力法则。而还有少数没有学习吸引力法则,但是又能做到的父母,就属于所谓的暗合道妙的情况。也就是无意中他们做对了。
大部分的父母属于第二种情况。面对孩子的情况,他们习惯性的抗拒,总是认为这是孩子的不对不行不正常。因为抗拒,所以无法接纳。当他们总是无法接纳孩子表现不好,则他们就只能继续创造这样的局面。
而孩子就是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自己不够好的表现,也养成习惯性抗拒的模式。遇到困难的第一反应就是抗拒、自扁、怪罪,而这些负面聚焦必然导致能量损耗,不断损耗以致能量耗尽,就会瘫痪、逃避。所以你会发现,孩子的表现,总是遵循【抗拒→瘫痪→逃避】的模式。
所以,孩子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大人(家长、亲人、老师)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父母,因为别人我们无法改变,改变自己才能使得上力。
而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要扭转孩子,而是要先扭转自己的聚焦模式,从不相信孩子到相信,从聚焦匮乏到聚焦丰盛,从行动创造到能量创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孩子早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