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成为“关于熊孩子的说说”?

2018-09-28 18:14--阅读 · --喜欢 · --评论
这几年,“熊孩子”这个词频频见诸媒体。新闻里的孩子们张牙舞爪吵吵嚷嚷,不懂礼数不守规矩缺乏教养,似乎一下从祖国的花朵变成了人嫌狗不待见的熊孩子。
案例回顾:
近日,在高铁上,因为几个孩子在车厢里吵闹,有位男士无法接受,提醒孩子的家长管一管。孩子的家长不但不管自家孩子,反倒嫌提醒者多事,还把提醒者的眼睛打出了血。舆论场顿时热闹了起来,伴随而来是激烈的争议,既有“孩子还小,你跟他置什么气”这样的开脱,又有“真是丢脸,这孩子真欠揍”这样的痛斥,更多的则是“熊孩子背后是熊家长”这样的归因。
一、“熊孩子”背后是“熊家长”
一个人的性格与其家庭氛围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讲,把“熊孩子”归因于“熊家长”,不无道理。家风影响家教,家教塑造性格。《红楼梦》中贾母说过这样一段话:“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给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样,也是该打死的。”
反观“熊孩子”的家长,要么是对孩子无原则地溺爱,就算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合扯破嗓子喊叫,也一样会夸“你真棒,将来准是歌唱家”;要么则是自己心理尚且不成熟,自己还是个“宝宝”,常常“心里苦”“要抱抱”,对于孩子的管教自然也就无从说起。
 
二、学校教育推波助“熊”
再看看学校教育。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与智育和体育相比,德育缺乏相应的量化指标。既不能用一天扶了几个老奶奶过马路作为考核内容,也不能比看谁拾金不昧的数额大、次数多。在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下,学校对德育的缺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似乎就成了“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于是在有些学校,即便出现了校园霸凌,最终也只不过以简单的批评教育草草了事。
在只看重成绩不注重品德的背景下,德育在某些学校也就真的成了在思想品德课上对本单元知识点的“背诵并默写”。因此,在“熊孩子”的养成上,学校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社会影响催生“熊孩子”
成年人的减压方式和娱乐场所多种多样:约三五好友打打桌游,去KTV嗨歌,到健身房出出汗,甚至可以偶尔选择一场宿醉放空自己。反观孩子们,排遣烦恼的方式似乎只能通过玩耍。而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者们,似乎忘记了孩子的这一天性。有多少城市的少年宫要么成了毫无功能的摆设,要么成了各类课外补习班的天下。寸土寸金的城市,可供孩子们玩耍踢球的免费场地越来越少,与大自然相关的知了、蚂蚱和螳螂也渐渐走出了视野。
幸运或者不幸的是,这个时代还有网络和电视,无论手机游戏还是动画片,都不缺乏暴力的场景和镜头,孩子们强烈的模仿能力在此刻似乎找到了落点,于是当出现孩子为了打游戏偷钱或是因为模仿灰太狼烧伤同伴这样的新闻时,社会舆论的责备声中似乎有了新的对象和新的内涵。
四、熊孩子”本身也是“熊孩子”这一舆论标签的受害者
无论如何,都应当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熊孩子”不是生出来的,是教出来的。从表面上看,家长、学校和社会,理应是教育者,但却屡屡缺位;任由娱乐等其他并不专业的“教育者”来接手,也正是这样阴差阳错的怪现状,让“熊孩子”的出现变得虽不合情,但却合理 
“熊”是孩子的天性之一,是孩子对外界的探求和认知,孩子们乐此不疲的调皮和淘气本身可以看做是对外界的险。“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没有引导和教育,孩子只剩下“熊”。更可怕的是,由于孩子内心敏感又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大人贴的标签影响,一旦其内心认定自己就是“熊孩子”,可能再也不接受别的设定。这样长大的孩子,用拾得和尚的说,“过得十年,你且看他”——恐怕已经积重难返了——从这个角度讲,“熊孩子”本身也是“熊孩子”这一舆论标签的受害者。
}
生活中,有很多乖孩子也有不少熊孩子,而那些孩子,真的是熊孩子,在任何时候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没有场合。那么为什么他们那么“熊”呢? 他们为什么成为熊孩子?有些时候是家长就熊
部分栏目内容涉及孕育两性内容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如引起不适请及时关闭网页!!!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古訓
本文共计123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约5分钟。
生活中,有很多乖孩子也有不少熊孩子,而那些孩子,真的是熊孩子,在任何时候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没有场合。那么为什么他们那么“熊”呢?
他们为什么成为熊孩子?有些时候是家长就熊,有些家长不觉得这是问题,有些真是娇惯的没办法了。不说社会上的了,就说在医院见到的。
家长熊孩子更熊
有的家长带孩子看病,自己永远第一位,任何时候来了都找先看的理由,不让就闹。候诊区有玩具要让自己的孩子先玩,有好的候诊位置抢着让自己的孩子坐。进到诊室想办法不出来怕交叉感染,不管别人是不是需要等更多时间。
而他们的孩子就表现很跋扈。抢别的小朋友的书,或者看到自己喜欢的图书把其中的喜欢的那一页撕掉拿走,不会想到这样会把书撕坏,别的小朋友也看不了了。有的小朋友喜欢医生的压舌板,进到诊室,什么也不说不问,打开医生的抽屉,拿了就走,就好像拿走的不是别人的东西。面对这些,家长经常微笑望着孩子,觉得他们还小,觉得他们挺好。
他们有时一进诊室就歇斯底里要出去,生气了就踢妈妈或阿姨,或者把递过来的水杯扔在地上,来看病不给买玩具立即不理人。
家长蛮横无理,孩子就会有样学样。
有的家长不觉得这是问题
有些家长来看病自己和孩子都会带口罩,预防交叉感染。
但进到诊室,医生给孩子听心肺,孩子咳嗽时完全对着医生,咳嗽的时候唾液经常喷到医生脸上。孩子咳嗽难控制,小朋友小,并不知道不能冲着别人咳嗽,但爸爸妈妈是知道的。
我记得在门诊碰到一个3岁多的小男生,每次咳嗽都知道用胳膊肘挡着嘴,特别可爱。我问他是谁教他这样的,他说是妈妈说的不能冲着别人咳嗽那样没礼貌,我说你真棒!你妈妈真好!他非常开心的笑了。
还遇到一位鲜族小朋友,每次看完诊,妈妈一定让她鞠躬用韩语说谢谢。小朋友即使发着烧,也会双手握在一起90度鞠躬说谢谢,此时我真的很感动,喜欢这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
他们的妈妈都特别温和亲切,不给别人添麻烦,好的教养带出好孩子。
娇惯
有的爸爸妈妈都是很好的人,可是孩子带的真是太娇惯了。
有个3岁多的小朋友,孩子每次来看病都表现的各种费劲。
这次是不断的打断我和爸爸的交谈。看病需要家长说病情,需要医生交待诊断治疗,但每次我和爸爸说话,孩子就开始插嘴,不停的打断大人的交谈。每次,爸爸都停下我们的交谈和孩子说话,没有一次说:孩子你需要等一下。最后没办法,只能让阿姨带孩子先出去。孩子又不去,开始哭。只能先给孩子体检,孩子哭得更厉害,冲我吐口水,踢我,挣扎着给孩子看完,爸爸带孩子出去看上手机安抚一番才回来。
我说你对孩子是不是有点娇惯,爸爸说是,生他的时候年龄有点大了,要到不容易,所以对孩子百依百顺。
这孩子生了,这样养大,以后怎么办?除了家长谁对他百依百顺?
好的习惯,好的行为从小培养最容易,熊孩子了再往回改可费劲了。
人們在一起可以做出單獨一個人所不能做出的事業;智慧、雙手、力量結合在一起,幾乎是萬能的。——韋伯斯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熊孩子的说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