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跟宝宝跟孩子讲道理不听我该怎么办没有用呢?

又一个自以为是的问题,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哪一样儿不用讲的?哪一样儿讲的又不是道理?自孔孟起,开宗明义,都要讲道理。怎么会没用呢?阳明开坛讲学,不但要讲,而且还要辩哪。说到现下,有本书相当有名,叫《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就知道讲道理多重要。我有幸听过该书国内推广人的讲座,亲自实践了下“温柔而坚定”,居然真的有用。问题在于,如何讲。《正面管教》一度被奉为圭臬,内核也是与孩子交流要“温柔而坚定”,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关键就在于娃把你惹毛时,你还能不能温柔了;娃给你喂糖时,你还能不能坚定了。很难,但真的做到就确实会有效果。最近我听了一本《我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大概叫这个哈,喜马拉雅听的),作者自己就是一个斯坦福妈妈,她讲道理的方式是,遇到问题及时讲,且一次性讲到孩子明白了接受了为止。乍听挺好,但我觉得细思极恐——她举例说,大儿子某次犯错,她断断续续讲了8个小时道理,呃……我自己是大部分时候可以温柔,但就同一个问题温柔了三次没有用,那对不起,上惩罚了。一是男孩真的很皮(纵然我家已经是个偏静的暖男,也还是比女孩皮多了),二是孩子越升年级时间越宝贵,有些事情只好先要求他做到、再慢慢明白道理了。但我允许他经常辩驳、抗议和偶尔的违逆。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水,不疏不通。所以道理要讲,尊重也要给,该闭嘴时要闭嘴。否则这个良性互动就难以为继。比如他常磨蹭、没时间观念,我催了几个月毫无起色。他也已经忍无可忍,说“妈你别催了,我真的挺烦。”我于是跟他约法三章,一星期内我不催、你不拖。上个星期下来,他很有进步,我也忍住了闭嘴,他很开心。目前我们正在实施第二星期,并约好如果他能坚持一个月,就签长期约。}
01/经常有家长会和我聊关于教育孩子的事情。对于私教陪跑班的家长,我都会想办法按照我的理解和理念来和他们沟通。哪怕偶尔来咨询的家长,我也会给出一点点我的看法和建议。但是,我也清楚我的定位,仅仅是一个教数学的。你很难通过自己的几句话去改变一个人,所以我的目标很明确,找到那些教育理念和我相同的家长,一起培养孩子,和孩子一起进步。改变一个人很难,所以我也没想着去改变谁,只想找一些同频的人、和我的理念相同的人。但是家长不一样,不可能任由自己的孩子肆意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管理和教育,但一定要注意度。而最难把握的,就是「度」。你可以出去玩,但是5点之前必须回来;你可以看手机,但是只能看5分钟;你可以看电视,但是只能看半个小时;你回来之后必须写5页配套练习;看完手机必须背20个单词;看完电视必须写一套语文试卷;……当然,例子举得有点极端,但大体上就是这么个意思。而此时,家长会觉得自己已经很开明了,我让你娱乐,你来学习。但问题就出在这:学习似乎和娱乐成对立的了!娱乐是开心的,学习是痛苦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娱乐也会很痛苦的时候,学习也会有开心的时候。当然玩了一天手机,刷了好几个小时的短视频,不知不觉浪费了大半天的时间,放下手机你觉得你是痛苦的还是开心的?学习一定会是痛苦的吗?不一定。就像私教陪跑班的这名同学,学习课程并不觉得很痛苦,而是每天「乐呵呵」的。为什么很多家长都无法改变孩子的行为?其实这个都可以用斯坦福大学福格教授提出的著名理论来解释。这个理论就是福格行为模型。那么,什么是“福格行为模型”呢?简单来说,是一组公式:B=MAP。B(behavior)代表“行为”。M(motivation)代表“动机”,A(ability)代表“能力”,P(prompt)代表“提示”。最直白的说法就是动机越强烈,改变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你看到孩子不想学习,只想摆烂,忍不住去唠叨、忍不住去讲道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其实并不怎么样。如何改变孩子的行为?改变M(motivation)动机”。只有自己愿意做,愿意认真去做,最后才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一直被人在屁股后面催促,哪怕能勉强完成任务,也不要指望孩子能有多么高的效率。02/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跃跃欲试,想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改变孩子的动机?如果这样想,那你最后可能会失望而归。因为这个讲道理并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而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想法和目的,来让孩子做出让自己满意的行为。我之前吐槽过,很多家长总想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但是从来看过一本关于如何高效学习的书,也没有观察过孩子的学习行为,什么样的状态学习效率更高,什么样的状态学习效率差。甚至很多家长单纯的只是喜欢孩子「学习」的这个行为,坐在书桌前的这个行为。学的什么内容不重要,效率高不高不重要,但是最起码能缓解自己的焦虑。而这些家长也会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就这样还能稍微动一点,否则会比现在更差!我们从小都在学习,现在也在看着孩子学习,但是有两点可能大家没有意识到:第一,我们的学校在学习方法和认知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传授是非常薄弱的。第二,大部分学生只是在完成一项项老师布置的任务,摆出了学习的姿态,但是从认知到行为,从来并没有真正高效的学习过。学校一直重视的是知识点的讲解,却从来没有专门讲解过什么是学习方法以及如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家长也很少意识到这个问题,学生自己也不会主动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很难接触到更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得孩子们难以得到更好的学习能力。虽然,有些老师会请一些学习好的学长在班上分享学习经验,其实这些学长甚至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事哪一件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对学生的帮助极其有限。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全局把控,然后优化细节。不能只盯着某个点不断优化,最后效果不会太好。很多学习经验都是我们从小说到烂的,比如: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提前预习、及时复习……但是,很少有人告诉我们,怎样听讲才算认真听讲?怎样记笔记才算有效的笔记?怎样预习?如何复习?很多从来不预习的同学照样可以当学霸,很多不写作业的同学成绩照样也不错。所以,这些绝对都不是提高成绩最关键的因素。想要提高成绩,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去考虑,去把控,去优化。学校从来没有设立过一门课叫“学习课”的课程,也很少有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能进入校园,给学生更多角度的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求学阶段,甚至在步入社会多年之后,也依然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学习”。而我做私教陪跑的目的,也是为了根据孩子长时间坚持、不断观察他们的笔记和平时的学习行为,看看到底哪个缓解影响他们的成绩。遇到问题,去解决掉就可以。而每天坚持,就是为了克服学习路上最大的障碍,执行力因素。剩下的就是根据孩子每天的执行情况去优化各种小问题,只要每天都在执行的路上,这些问题都是有办法解决的。03/我们总喜欢站在自己的视角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真正站在用户的视角来解决需求。我们总喜欢站在自己的视角让伴侣多喝热水,而不是真正站在对方的视角来解决问题。我们总喜欢站在自己的视角来决定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视角问他是否愿意。这就是为什么家长苦口婆心、费尽心思,孩子依然无所谓,不愿意动两步。因为想让孩子学好是你自己的动机,而不是他的动机。而我们,却总想用自己的动机去强行改变孩子的动机。我们总想改变孩子,让孩子的行为变成我们喜欢的行为。花了很大的力气却换来一地鸡毛,双方伤痕累累,甚至于到了亲子关系无法修复的地步。换个角度来说,你想教会一个陌生孩子打羽毛球,你会采取什么方法?而且这个孩子看上去不是那么很情愿,没有信心。你会告诉他这种态度是学不会羽毛球的吗?还是会告诉他羽毛球有多么重要,强身健体、锻炼反应能力?还是给他教授很多羽毛球的知识,如何调整脚步、如何击球?或者说干脆把他带到球场,稍微教他简单的知识,然后让他自己开始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再来请教你,找你解决?其实,人的行为离不开感觉,感觉好,下次触发行为的几率会更高;感觉差,可能下次再也不愿意拿起这个东西了。当你发现,孩子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感觉越来越好、激发学习频次越来越高的时候,孩子会形成一个正向的增强回路。学习不会那么痛苦,反而能获得更强的成就感。他们自然后发生改变,而且会变得越来越好。04/不要过于高估自己的能量,哪怕对于自己的孩子。孩子不想改,你说再多也没用;孩子想改,向你求助,你伸把手,拉孩子一把。真的不要觉得自己的话多么有道理,逻辑多么严谨,甚至觉得自己都无法反驳自己。但是,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件讲逻辑的事情,而是一件讲感情的事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跟孩子讲道理不听我该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