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性格的人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探究孩子的性格特点和优劣势?


时常会听到父母或者长辈描述孩子时,会用“这个孩子就是太内向”这种语气,似乎“内向”就是个贬义词。其实,“内向”“外向”体现一个人对自己内心世界和外部客体的态度倾向,无所谓好与坏,只是一种性格特点,在不同的环境下,“内向”“外向”各有其优劣势,只要清晰地认识自己,因势利导,不管是哪种倾向,都可以为成长助力。养育者不要随意地给孩子贴上标签,应及时发现并肯定孩子的每一处进步和成长,让孩子顺利地发展自我、整合人格。自由自在“做自己”的孩子,无论内向、外向,世界在其眼里都是开阔缤纷的。
女孩身材纤细高挑、皮肤白皙、戴着眼镜,她垂着头、步子有些细碎、双手拧在身前,姿态中显现着拘谨、不安。
最初的交流不是特别顺畅,女孩一直低着头,小声、简单地作些回复。直到跟她聊起桌上的一盆多肉植物,她才抬起头来,继而倾身向前,饶有兴趣地去观看这盆多肉。显然,这是她喜欢的。于是,就多肉植物这个话题我们聊开了,她的话也渐渐多了。
这个秀气的女孩叫小梅,在一所四星级高中读高二,高一的时候成绩属于班上中等水平。后来重分了班级、换了环境,成绩开始急转直下,她心里着急,父母也焦虑。现在她上课时总是分神,虽然内心极想努力但是似乎用不上劲,为此焦虑不安,时常在家哭泣。
咨询中我们发现,小梅自我价值感极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缺乏自信、渴望同伴认可、与母亲沟通有障碍。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对自我的认识偏差导致她缺乏安全感,继而愈发焦虑。
抽丝剥茧往前追溯,在她有记忆的童年时期,母亲习惯对她指责、批评,在亲戚朋友面前总是说她太内向,让她逐渐觉得“内向”就是一种罪过,自己的内向给母亲丢脸了,内心更多了愧疚、不安,又无力改变。记忆中母亲很少跟她有亲密拥抱之类的肢体接触。她觉得自己内向胆小、眼睛近视、上不了台面。原来成绩还说得过去,现在连唯一的成绩都不行了,真的是一无是处。在和同伴相处中,她把自己扮成小跟班的角色,为了得到友情而去故意地讨好对方,觉得内心疲累,又担心不这样做会失去朋友。
在之后的咨询中,我们通过各种方法让她看到自己的认知偏差和错位、重新做自我分析。她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所拥有的有如此之多,她开始感觉到满足。同时,让她以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同伴关系中的自己,看到那个被迫虚伪、卑微、别扭的小姑娘,小梅在咨询室里哭了。她表示明白了真正的友情最需要的是真诚,是相互的欣赏和吸引,是能给自己带来力量和温暖。她愿意去试一试,不伪饰,放轻松,做自己,听从自己的内心,想说什么就说,想做什么就做。
虽然,这个改变的过程有点难,但是她迂回曲折一直在往前走,她说每周都期待着来咨询室,因为她的储存电量已经用光,在咨询室里充个满格,可以让她待机一个礼拜。
变化就在细节中,渐渐她不再低垂着脑袋,眼睛越来越清亮,有了很多的笑容,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像小鞭炮一样停不下来。我们给她列举这些变化,她惊讶地说:“好像真的是这样呢。”曾经困扰她的同伴关系越来越不那么重要了,于是上课开小差的时间少了,成绩自然而然上升了,由此又增加了她的自信,进而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学期结束,小梅带着鲜花和贺卡来道别,我们相信她已经有力量应对未来的挑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是什么性格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