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茅台酱香之父,为国争光”是邹开良提出来的吗?

2021年,是茅台建厂70周年。今天的茅台风光无限:世界三大蒸馏酒、A股股王、营收千亿、市值万亿......但这些称号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茅台建厂史的三分之一,更多的是坎坷起步、艰难发展以及突出重围。茅台是如何从贵州山区的小作坊发展为中国白酒龙头企业的?1、人言创业世所难1951年11月8日,仁怀县政府收购“成义烧房”(华茅)全部产权,成立“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茅台酒厂正式成立。1952年,茅台酒厂接管“荣和烧房”(王茅);1953年,再次接管“恒兴酒厂”(赖茅)。至此,国营茅台酒厂组建完成。茅台建厂之初,仅有41个酒窖、5个酒灶、5口甑子,39名职工。第一年,基酒产量只有75吨。除了产量低,质量还不稳定。当时茅台酒的口感好坏全靠调酒师手艺,有时还看调酒师心情,导致质量、风格都不统一。1958年,恰巧国家领导人提出:“生产一万吨茅台,出口换钢材。”要想大批量生产,就必须保证产品质量和风格统一。为此,时任副厂长李兴发把不同的茅台基酒按照轮次、年份、味道进行区分,然后再行勾兑。在品尝了4500多个酒样、分析了上万个数据后,李兴发确定了较典型的三种香气,并命名为“酱香”、“醇甜”、“窖底”,这三种兑在一起就是茅台。白酒勾兑奠基人——李兴发但当时的文化水平有限,这些成果无法科学系统地表达。直到茅台酒厂第一个大学生——季克良的到来。1964年,季克良作为食品发酵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茅台酒厂工作。季克良对当地的第一印象大概能用一个字概括:穷。没有公交车、没有自行车、没有电话,厂区内是一片低矮的黑瓦房,宿舍的条件更是艰苦。厂长、副厂长都是搭个棚子,一家几口挤在一起;用废弃酒瓶和泥巴砌起来,上面盖了油毛毡的,就是条件最好的房子了。季克良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又穷又破的地方,自己一待就是50年。1965年全国第一届白酒技术协作会上,时任茅台技术员的季克良宣读了用科学理论总结出的李兴发科研小组科研成果——《我们是如何勾酒的》。这个研究成果不仅完善了茅台的生产工艺、成为现代茅台生产的质量标准,同时各大白酒厂依据这一研究成果,按照各自的香型特点进行研究,在全国白酒行业掀起了一股勾酒热潮。随后十年,受文革影响,酒厂的生产管理几乎停滞,让本身就连年亏损的茅台雪上加霜。文革结束前,茅台已经连续亏损15年,负债高达444万。要知道,当时茅台的年销售额都不到100万。2、我谓守成宁易得1977年,为让茅台扭亏为盈,时任仁怀县长周高廉出任厂长。周高廉上任第一件事,不是抓产量也不是抓质量,而是拆猪圈。原来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解决饿肚子的问题,工人曾在厂内建了不少猪圈。加上多年的闲置,车间内蜘蛛网、垃圾随处可见。内部管理混乱,员工缺乏积极性。周高廉与酒厂领导班子商议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政策果然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1978年,茅台基酒产量首次突破千吨大关,并盈利6.5万元,结束了连续16年亏损的局面。1979年茅台酒厂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85年,邹开良担任茅台厂长。当时,下海经商成为热潮。作为酿酒宝地,茅台镇一下子冒出上百家酒厂。这些小酒厂没有专业的酿造技术,便盯上了酒届的黄埔军校——茅台。不少技术人员要么被高薪挖走,要么身兼多职,军心不稳。为了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和积极性,邹开良一方面为员工争取福利,另一方面开展“我爱茅台,为国争光”的思想活动,最终成功留住了人才,同时也丰富了茅台的企业精神。现在改为“爱我茅台,为国争光”1988年,国家下令:禁止社会集团购买十三大名酒,其中就包括茅台酒。要知道,此前茅台由国家包销,如今没了销路,酒厂积压了大批库存,这对员工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极大影响。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年小麦原料短缺,贷款又批不下来,茅台一度陷入停产,酒厂奄奄一息。邹开良痛定思痛,决定自己去找销路。他带队跑了全国20多个城市,建立自己的销售公司,所得利润再反哺酒厂改造,让企业发展势头一片大好。1996年,茅台酒厂改制,组建“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始走向现代化企业的道路。好景不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袭,茅台也遭到波及。随后,山西朔州出现特大假酒案,造成200多人中毒、27人死亡,这一消息震惊了全国,给白酒行业造成致命冲击,茅台也再次陷入滞销。1998年过半,全年2000吨销售任务只完成了700吨,茅台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更别提采购生产原料了。为了完成销售任务,解决资金问题,时任集团董事长季克良与总经理袁仁国商议,组建一支营销团队奔赴销售一线,向经销商发起动员会,用仅剩的半年时间挑战70%的年销售任务。到年底,这支“敢死队”不负众望,不仅如约完成销售任务,还开发了102个签约商,扩大了茅台经销队伍。销量问题暂时解决了,但季克良心里却一直放不下一件事:那就是实现“万吨梦”。国家领导人曾两次提出“万吨计划”,但茅台的生产周期长达五年,要想完成这个目标,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于当时的茅台来说,能力实在有限。1998年,国内知名酒企基本都上市了,为了筹集资金,扩大生产,茅台便提出了上市计划。2001年8月27日,茅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发行价31.39元/股。茅台上市募资近20亿元,主要用于制酒、制曲、包装、材料等技改项目,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撑。2003年,茅台酒产量终于突破一万吨。此时距离老一辈领导人的万吨指示,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在万吨茅台的庆祝活动上,季克良感慨道:“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此后,茅台开启了发展的黄金十年。2005年6月,茅台总市值首次超过五粮液,涨势之快无不令人咂舌。2007年,茅台酒零售价首次超过五粮液。2008年,茅台酒营收首次超过五粮液,成为新的“白酒大王”。2011 年,袁仁国接替季克良,成为茅台集团掌门人。袁仁国在市场开拓上阔步前进,一方面大力推行经销模式,另一方面死磕“国酒”商标。2012年7月,历经11年申请的“国酒茅台”商标终于过了初审,茅台距离真正的“国酒”只差一步之遥。然而,这最后一步却遭到国内主流酒企的极力反对。不过“国酒茅台”早已深入人心,品牌形象被推向全新的高度。3、守成创业并二难2013年,茅台股价与酒价齐飞。然而,中央“八项规定”和“塑化剂事件”将整个高端白酒市场打入谷底。茅台市值蒸发近40%,飞天零售价跌破出厂价819元,经销商叫苦不迭。为了维护茅台的高端品牌形象,袁仁国发出限价令,谁低价卖就取缔谁,毫不含糊。不料,茅台受到监管部门的反垄断调查,并被罚款2.47亿。随后,茅台迅速调整战略,转向商务、团体、个人消费,让茅台更多出现在大众市场。同时,启动扩大招商,经销权门槛从年采购货款6000万一度降到800万。门槛虽然大大降低了,但在白酒行业冬天,敢入局着实不容易。2014年,为了抢占二三线白酒市场,茅台提出133战略。让茅台酒与系列酒共同发展,打造一超多强的产品模式。1——打造 1 个世界级核心品牌:贵州茅台酒3——打造 3 个全国性战略品牌: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赖茅3——打造 3 个区域性重点品牌:汉酱、仁酒、贵州大曲经过多年战略转型,茅台发展一路高歌猛进。2017年,茅台超过帝亚吉欧,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烈酒企业。2018年5月,袁仁国卸任,60岁的李保芳成为茅台集团第三代掌舵人。李保芳虽然没有酿酒经验,但出任董事长时,已在茅台任职两年零九个月,十分熟悉茅台酒的市场与运作,金句频出,并且切中要害。李保芳曾公开发声:“极少数经销商推波助澜,阳奉阴违,以为到了‘利润收割期’,主张放开市场调控,赚取的利润达到了几百还不满足,像贩毒一样疯狂”。为次,茅台祭出铁腕政策,砍掉了超过600家经销商。同时清理亏损、微利、僵尸类的子公司51家。加强品牌管控,缩减品牌数、严格控制产品总数,维护品牌声誉和价值。2019年,茅台股价破千,成为A股股王;年营收1003亿,成为中国首家千亿酒企,企业影响力前所未有。同时,茅台酒价突破2000大关,消费者怨声载道。为了稳定酒价,茅台大力发展直销渠道,签约商超过70家。直销模式本意是让更多人买到平价茅台,控制酒价,提高开瓶率,但却吸引了大批投机者,导致酒价越来越高。2020年3月,李保芳卸任茅台董事长,由高卫东接任。当时正处于疫情严峻期间,茅台股价、酒价双双跌入谷底。由于当时市场上没有好的投资标的,茅台很快受到资本青睐,金融属性被放大。股价一路攀升,最高触及2627.88元,飞天市场价更是上涨至4000元,刷新了历史价格。2021年8月,茅台再次换帅,47岁的丁雄军成为茅台史上最年轻的掌舵者,带领茅台冲刺“世界500强”,踏上新的征程。4、况以守成而建长茅台的发展历程,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缩影和见证。70年间,茅台从贵州一家小作坊发展为全球市值第一的烈性酒厂,基酒年产量从72吨扩增到50000吨,员工从39名增长到30000名,企业总资产从1.2万上涨到2000亿......茅台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一代代茅台人努力的成果,更是时代发展的结果。70年建厂史,在中国已经属于老牌企业。但放眼世界,70岁的茅台还很年轻,国际影响力、市场份额等与洋酒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所有这些不足,正是茅台需要努力的方向。未来路还长,茅台的故事还将继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茅台酱香之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