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出国 或者去澳门香港北京那些地方打工 黑工也行 有没有能帮我偷渡去澳大利亚的方法的?谁能帮我?

带大家来看看,美国媒体,是多么擅长制作“诱导新闻”的。他叫王群,是最近美国国内热烈讨论的黄种人,因为他从中国不远万里,跑到南美洲,过沼泽,渡雨林,宁可为难民也要去美国求生。根据CNN报道,王群是一个奶茶店老板,过去生活一般,当疫情来后,生意一落千丈,奶茶店关门,于是王群萌生了“去美国”的念头。并且,这个念头,在今年4月8号,开始实施。为什么是4月8号,因为这个偷渡美国的过程,全都在他的推特上直播。王群之前很少用推特,4月8号才正式开始用。因为当时国内的政策是“非必要,不出国”,所以他想要出境必须有正当理由。于是王群找了家在厄瓜多尔的语言学校,这种语言学校基本就是给钱就能上。厄瓜多尔那边,发出了语言学校的录取通知,凭借这通知书,就能有理由出国。从中国飞厄瓜多尔,要转机两次。先是从杭州飞卡塔尔的“多哈”,再从“多哈”飞西班牙“马德里”,最后从马德里飞厄瓜多尔首都“基多”。这个全程王群都在网上直播。在多哈在马德里在基多可以看出这老哥全程都很有计划很淡定,到哪个地方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思路非常清楚。不管是在多哈,在马德里,还是在基多,他都没有乱过可问题是,根据CNN报道里说的,王群从来没有出过国,一次也没有,而且他的英文也很差。一个从来没出过国,英文还很差的人,是怎么如此淡定,如此按部就班的走下去的呢?换做是你,你从没出过国,英文也不好,能做到转机两次,到达三个国家,搞各种手续,还不出错的吗?所以王群的这次“偷渡美国”,就非常像媒体用的“事件诱导”那套手段。王群无疑是有去美国想法的,正因为有这想法,才能被CNN“事件诱导”。在他如此顺利和淡定转机的背后,必定有着“大哥指点。”他一定有个群组或其他什么专人对接,告诉他到多哈你怎么做,到马德里你要怎么做,到厄瓜多尔你怎么做可CNN报道时候,却只展现出王群凭一己之力,没有别人协助。到了厄瓜多尔的基多,王群先打了黄热疫苗,他的计划是从基多北上,进入哥伦比亚。坐车从厄瓜多尔进入哥伦比亚的帕斯托,路上和一个要一起偷渡去美国的人聊起来那人随身带着3000美金,害怕出国后钱拿不出来,而王群则不担心钱拿不出,他更担心的是在雨林或者洪都拉斯被抢劫了然后在哥伦比亚境内继续北上,到“麦德林”(下图红点位置)可以看出,此时在麦德林,距离墨西哥还有很遥远的距离。登上了去麦德林的大巴士,大巴行驶大约8小时。到达麦德林后的照片,到麦德林休整下后,要继续北上到“内科克利”。红点位置是“内科克利”,这是个港口城市,同时也是补给站,王群需要在这里采购穿越雨林的物资,要准备下一步的穿越雨林。在“内科克利”的小宾馆,碰到两个中国人,都是要去穿越雨林的,便一起去购买物资了,买了穿越雨林的帐篷食物等物资,休息一天后出发这些全都是要穿雨林的人,大部分是委内瑞拉人车把人送到岸边,就在这等船,整条海岸线大概有一百多号人在等船船来了,坐的是这种冲锋舟,一艘船上大概能坐三四十个人船上的人们对于能前往美国,信心高昂。大概路线是这样的。从哥伦比亚的“内科克利”,穿越大海,到巴拿马的“皮托”。这是一条热门的偷渡路线。在过海途中,就看运气了,天气恶劣时冲锋艇容易翻船,就算不翻船那惊涛骇浪的也够惊险的整个跨海过程两个半小时,晚上八点多顺利偷渡进入巴拿马的皮托海岸。各地的偷渡客都在这里扎营休息,期间当地人会来收“过路费”,一般100美元一个人这里就看你脸皮够不够厚,怕不怕惹麻烦了,不少黑哥不怕事,是不给的,这里王群付了当地人100美元,不想惹麻烦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开始穿越眼前这片雨林了,一起穿越的人不少,有一两百人,最开始是香蕉林,然后是烂泥地,走一两小时后,再开始爬很陡的山这么多人,全是穿雨林偷渡的,王群记录的原话是:累的你无法想象,一开始就这么困难你可能觉得后边能轻松点吧?呵呵,我也这么想的可是现实很残酷!下午也是翻山,有条道是走河边的但是远,我选择爬山尽量多累,一会好多休息。结果比早上的山坡还陡接近80°,是非常考验耐力的,走几步喘一口气,喘两口气喝一口水爬过山,第一天结束,扎营休息一整条路线是这样的,最终的目标是到巴拿马的戴维难民营,到难民营后进行难民登记,这是必要的手续其中雨林路段最艰难,大概三天不过因为是条热门的偷渡线路,一路上人不少,相互间彼此有个“照应”。在雨林的衣裤会因为湿了不断摩擦皮肉而出血,有点像跑马拉松乳头会流血一样这三天穿雨林也是对于毅力的很大考验,不少委内瑞拉人都中途打退堂鼓了终于穿出雨林,面对一个乡间部落,这个部落的村民会提供补给和独木舟,坐独木舟一路顺流而下,就能到达难民营偷渡客们一起乘坐的独木舟,价格是25美元一个人,顺流而下水非常急,独木舟好几次差点翻船漂到一半还要一起不停往外舀水,整个独木舟过程在两小时左右下船后又是一个村落,在这村落还要继续排队坐独木舟,还是25美元一个人这次坐的时间更长,4小时,不过这次的独木舟好点,是双排的一共坐了五六个小时独木舟后,下来还不是难民营,还是个村落这是一个巴士转运点,因为是热门偷渡线路,每隔一小时就有一辆巴士到这里来拉人,拉你去下一个接驳点。到了下一个接驳点,还要继续排队,这是在排大巴士,这个大巴士才是真正能把你送到巴拿马“戴维难民营”的记住,排队的时候会有工作人员来问你:“身上有没有钱?”这时候你一定要说有,因为你只有说“有钱”,他才会让你去真正的排大巴的队伍。坐这个接驳点的大巴,费用是40美元,要开整整12小时,而不少人,可能连40美元都没有,也就没法坐上这最后一班的大巴12小时后,终于到了巴拿马的戴维难民营,在这里登记搜身,跟着换小卡片,可以去领联合国难民署发的小面包和火腿肠不过有钱的不用去领,也不用去吃,可以去住外面旅馆。现在有了难民身份了,那就能从戴维继续北上,进入北面的“哥斯达黎加”境内。从巴拿马到哥斯达黎加,哥斯达黎加属于一个中转站,全程转两趟大巴,没有什么要查验身份的地方,比较顺利目标是哥斯达黎加北面的“尼加拉瓜”。在尼加拉瓜境内也是继续坐车转车,最后到尼加拉瓜的信息登记局,在这里是需要登记信息的。拿出你的护照登记,登记方法和被抓进警察局登记类似,牌子上写好个人信息,然后拍照弄完这些后,第二天一早去登记局门口等车,有人会拿着护照登记点名上车,6美金,送去洪都拉斯的丹利。进入洪都拉斯,这趟美国偷渡之行等于是过半了在洪都拉斯,骗子和要钱的很多,需要当心。上车检查的,一个人给200本地币,到了检查站全部下车,每个人再给500本地币,都是属于“过路费”,不给不让过。第二天到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边境,当地人会主动来找你,让你付25美元带你绕过危地马拉的政府检查站你可以跟着前面难民一起走,不过还是付这25美元好,因为在人家地盘,怕吃亏走山路40分钟,绕出来后,直接就是危地马拉了,路边有不少黑车坐黑车去车站,从车站再坐车到首都危地马拉首都的汽车站会有警察查身份,记住在你护照下放20美元一起递过去,这样能够顺利过关然后从这汽车站坐车,前往墨西哥由于墨西哥紧邻美国,这里有非常多的难民,情况也越来越复杂,遇到的事也会越来越多大巴到危地马拉和墨西哥边境,下车后就会有很多黑车来找你,要带你去河边的小镇过了河就是墨西哥,在这小镇可以换当地货币,吃点东西休息,然后再坐车可是这破车才开了十分钟就被墨西哥警察给拦了下来,警察上车挨个查身份偷渡客全都抓了,塞钱也没用这一车的偷渡客,全都塞进带铁网的小巴士,送去管理局的“移民监狱”进了墨西哥“移民监狱”,先填表调查个人信息,然后全面搜身,搜身特别仔细,和进监狱前的搜身,没差别鞋带、裤带全都拆下,肥皂也要劈开看,所以监狱里的人都是没鞋带,也没裤带的搜完以后,会给你一个你物品的清单,你带着,然后就安排你进牢房一间牢房13个上下铺,26个床位,自己看空的地方睡由于墨西哥对难民查的明显严格,你有较大概率会进监狱,这里就必须在危地马拉的时候买好长裤长衣换上,因为墨西哥监狱夜里很冷,短裤短袖吃不住不过入狱后的环境,是比较轻松的,也没什么人管,毕竟是移民监狱,不是罪犯监狱刚进监狱,就有一群热情的拉美人过来和你打招呼,拉着你去找其他中国人这状况就跟拉亲戚见面一样监狱里一共关了5个中国人,当时已经是晚上11点了,有三个睡了的中国人被叫起来,大家一起闲聊几句这3个中国人里,有一个在这被关了整整13天没放出去,关了13天听了让人有点心凉第二天继续聊,这5个中国人都是骑摩托时候被抓的(墨西哥去美国边境的最后段路,要自己买摩托车骑过去),只有王群是刚过河就被逮的监狱里的伙食自然不会好,一般就是各种蔬菜扔一个锅里的大杂烩,搭配面包或者面饼大多数时候,都在监狱的破广场里放风,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每天都在破广场里等着广播里喊出“拆那”(CHINA)这个词一般喊到这个词,就有可能喊到你,喊到你就有可能出去第一次喊到“拆那”,是让你去做登记,比如去过哪些国家,为什么离开中国,为什么要跑到墨西哥来,家里还有什么人,能不能联系家里人,诸如此类的登记至于登记过后什么时候会被放,那就全看运气,有的两三天就放,有的几十天还关里面王群在里面关了五天后释放,签署释放文件,拿回自己东西,释放文件可以让你在这地方合法的待上20天刚进墨西哥就吃了五天牢饭,不过这也算是“必经之路”出狱后先要去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找了个中国饭店的老板,几个人要价2500美元(1.7万人民币)包到墨西哥城的车。讲好的是几个人做私家车去墨西哥城,可实际上被骗了,来的还是改装车改装车像拉猪的卡车,一车坐三十几个人几个人一起抗议,坚决不坐改装车,明明付的是私家车的钱不坐,那就继续等着,在饭店外面有个猪圈,那付了2500美元的几个中国人,猪圈里先睡着在猪圈等了50个小时,终于又有车来了,不过来的还是改装车,众人大失所望,觉得被骗惨了可这次的改装车上一个人没有,是空的,于是大家商量,与其再执着的等私家车,不如上这个算了,反正也是空的,能坐着就行。于是四个付了2500美金的中国人,上了其实只需要500美金的改装车可问题是,这车又怎么可能只装他们四个人呢?果然到了下一站,涌上来20多个印度人印度人将地方沾满了,下雨或者冷的时候就用这塑料布盖着,塑料布下面,是人叠人的状态用了近30个小时,总算到达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赶快找个中餐厅,放松下,好好吃一顿吧这算是偷渡以来吃的最好的一顿了,吃饱休息好后,在墨西哥城的主要任务,就是买摩托车从墨西哥城到美国边境,需要骑车1600公里新买的摩托车,1500CC,23000比索(7700人民币)为什么要自己开摩托车去美国边境呢?而不是坐大巴去主要原因是,没身份之前不是提到在“移民监狱”出来时签署了释放文件,可以让你合法在那待20天吗?可这个合法待的地方,就是移民监狱那块城市如果你要继续去美国边境,路上的检查会越来越严,再被抓到,就再送移民监狱这也是为什么之前要花2500美元,和印度人一起挤改装车的原因买了摩托车自己开,可以绕过墨西哥警察的检查站,而且就算在路上碰到墨西哥警察,他也可能把你当成一个游客,而不是偷渡者比如在路上刚停车,路边正好又停了辆警察的车,警察还好心的问你需要什么帮助,并没有要来查你身份的意思可如果坐大巴去美国边境,那路上检查站和临检,直接要你亮身份证明,这就非常麻烦所以从墨西哥偷渡去美国边境,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自己开摩托车,大概1600公里。沿着墨西哥海岸骑,然后再一路向北。目标是北面的边境城市,骑在15号公路上,离美国边境越近,检查点就越多,不过摩托车被查的几率要远小于巴士。右手边其实就已经是美国了,不过特朗普上台后加高加厚了边境墙,现在这墙,没点本事是真的难翻过去终于到了墨西哥边境城市墨西卡利,对面就是美国加州墨西卡利,依旧是高高的边境墙,但在这里找对的人,就能用巧妙的方法,帮你无视这座墙。终于王群在破了一双鞋后,进了美国,至于是怎么通过边境墙的,在哪用什么方法,不得而知所以王群从4月8号到6月5号,差不多用了两个月时间偷渡进了美国这一路算不算艰苦呢,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吧那么进美国后的操作是什么呢?直接自投罗网,打电话报警是的,他直接打电话报警,让警察来抓自己然后就直接自报家门说,我是墨西哥偷渡来的,需要帮助,跟着报位置,警察过来带走,送到移民局在移民局里,一个被释放条件就是,你在美国要有人警察会问你在美国亲友的电话,地址,姓名,然后移民警察会去确认,确认真实后移民局会给你个释放文件然后会给你个三星手机让你一直带着(类似监控定位作用)至此就算是在美国赖下来了,之后有的人会请律师,会开始申请庇护,会做各种各样留在美国的操作讲到这,王群偷渡美国的故事就结束,再接下去就是CNN为他专门做节目了如果你全文看完,会不会产生种偷渡去美国并不难的感觉?你是不是也想着,偷渡美国那么简单,那我也想试试呢?这么想,你就上当了这整件事情,有很大问题,我一个个和大家说。首先,一个从没出过国,也不会英语的奶茶店老板,用了不到两个月,花费不到两万美元,就成功跑去美国了。你这让那些移民中介机构颜面何存呢?你难道不会奇怪,他一个英文都不会的人,是怎么如此清楚的知道,偷渡美国的路线的呢?到哪怎么做,到哪怎么做,坐哪个车,上哪艘船,找哪个人,王群完全不像个新手,而像个老道的教练这是第一个让人非常“困惑”的地方。而且这报道和整个故事,故意忽略了偷渡美国的风险。如果偷渡美国那么简单,南美那一大群一大群的难民,怎么还没涌进美国呢?怎么他们偷渡进个美国就那么困难,而王群却那么容易呢?答案很简单:因为王群是中国人,更是被美国媒体选中的中国人如同文章一开始提的,王群偷渡的整个故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在帮忙,这个力量不断进行着“事件诱导”我这么说是有证据的,CNN自己的文章,就是最好证据,来看CNN的报道文章。CNN始终在盯着王群这是王群在墨西哥边境城“墨西卡利”,这时候他还没偷渡进美国,那请问这照片谁拍的?这照片就登在CNN的文章里,拍摄者正是CNN的记者,CNN记者坐在前面的车里,回头拍了王群再来看CNN文章的这段:《美国新生活》文章说:在墨西卡利接受 CNN 采访后的第二天,王群开着摩托车到山上,然后开始在一条向北的小路上徒步旅行,直到他遇到一根半踩在地上的金属线。他没有太在意,直接跨了过去。直到 10 分钟后,他才意识到电线标志着边界,并欣慰地笑了——他终于到达了美国。(看到这描述,我也笑了。)我有两个问题:1,王群是怎么知道这条那么轻松,惬意,跟逛公园一样,就从墨西哥逛进美国的路的?2,CNN为什么不把这么好的进美国的路,广而告之呢?让那几十万还被困在美墨边境,苦苦挣扎的难民们,也好轻松的像逛公园一样的逛进美国啊这帮爬十米高墙的人,真的蠢,他们怎么就不知道原来进美国,还有王群那条“舒畅的小道”呢?舒畅到,王群自己都没意识到,往前跨了一步就到达了美利坚,然后欣慰的笑了。CNN做假新闻的手段,真的越来越低劣了,和90年代我看的那群老前辈做的新闻相比,差的不是一点两点讲白了,CNN“做”这条新闻的目的,就是想表现出:中国人过的好惨,历经千辛万苦,用偷渡都要跑去天堂美国为了凸显王群“逃离中国”的决心,他需要真“走一遭”这整条偷渡路线,但是在他走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都被CNN提前告知,并且排除。他一路上会很辛苦,但只需坚持这一两个月,就能顺利进美国其次,偷渡进美国后,直接打电话报警,让移民局来抓自己这个操作,又不知道会误导多少真要偷渡的人。你见过哪个偷渡者,一进美国就报警让警察抓自己的吗?美国电影都不敢这么演。如果说真有这政策,那其他偷渡者怎么都不用呢?难道其他偷渡者傻吗?这新闻“做”的真的就很假。王群之所以敢一进美国就“报警抓自己”,那是他的“后台”,让他这么做的。不会有人真相信偷渡进美国后,立刻报警抓自己就成功了吧?更不会有朋友,觉得自己也能像王群一样,那么顺利的偷渡进美国吧?你如果学王群,大概率连哥伦比亚到巴拿马这条线都过不了更别说再从“危地马拉”到“墨西哥”,这条路了。当然你也绝不可能像王群一样,跟逛公园似的,就从墨西哥边境,逛进了美国。在美墨边境,你会发现大量的难民和无头苍蝇一样,等着进入美国,却毫无办法。很快你也会成为他们无头苍蝇中的一员,要么被蛇头骗,要么经过漫长的等待,还是进不去。王群的整个故事,人为策划痕迹极重而这位驻中国的CNN记者,有很大的策划嫌疑萨琳娜.王在CNN报道王群这桩事时候,她是主要记者,类似于“立了头功”的CNN驻中国的团队,在网上或者是线下采访过程中,寻找可能成为“主角”的对象他们认识了王群,并且了解到王群有强烈的跑出去的愿望,并且还需要确认王群是一个愿意为CNN“保守秘密”的人主角确定后,再拿上剧本,通过群组告诉王群大概路线,第一步该怎么做,第二步该怎么做,遇到困难应该联系谁并且让王群这一路上都拍照,发社群记录。我是没见过第二个发如此详细的,偷渡美国全过程的人为什么之前没有呢?很简单,因为非常非常累从南美厄瓜多尔,到墨西哥,绝不是轻松的路,这是一段非常累的路正常的偷渡者,可能会偶尔发两条,拍两个照片,但绝不可能几乎每段都记录,每个中转站都记录因为实在是太累了,你睡觉都不够,又怎么可能仔仔细细去记录呢?除非,他是一种任务。目的是塑造王群,为了逃离可怕的中国,历经艰辛的形象,王群就必须仔细记录这场偷渡的全过程厄瓜多尔、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墨西哥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漏过,任何一个路上遇到的困难都不能不记录这是为了加深王群这个人的“人设”,王群的人设立的越艰辛越高大,越凸显中国有多悲惨这是“他们”的一贯套路了。而在CNN报道的最后,也用了“他们”最喜欢的结尾方式:现在,王群正在努力成为一个美国卡车司机,他对记者说:“我做的这一切都很值得。在美国,我可以看到阳光。我可以看到大海。我可以为所欲为。我可以为任何我喜欢的工作而努力,”(这个结尾,还是那个让人熟悉的味道啊。)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聊到这,看完后你“心动”了吗?欢迎分享和留言告诉我哦对了,最后谁有办法能帮我问下CNN,王群那个轻松的偷渡进美国的道儿,到底在哪啊?就是那条半踩在地上的金属线还请告诉我那没墙的线在哪,我好发网上去帮助还在美墨边境受苦的难民啊毕竟那几十万南美难民,也有在美国土地上,欣慰一笑的权利啊感谢各位的点赞,转发和分享。关注我,每天带来不一样的热点资讯。}
哀思!无论39名遇难者的国籍如何,鲜活生命的逝去,都是令人悲痛的。英国警方推翻39具尸体原先全是中国人的推断,这些受害者可能大多来自越南。有来自越南自称是遇难者家属透露称,超过100名越南移民一起偷渡进英国,事发车辆只是运送偷渡客的其中一辆货车,其余两辆货车已经顺利抵达目的地,完成偷渡任务。事发第一时间将偷渡客与中国联系起来,这是西方社会长期形成的固有偏见。历史上中国人的确是偷渡大户,但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强盛,越来越多的国人已经不愿冒险偷渡,因为偷渡的个中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九死一生的偷渡前几年韩国拍了一部限制级电影《海雾》,电影讲述的是,以捕鱼为生的船长姜大叔和他的5名船员,突然遭遇1998年金融危机,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船长决定铤而走险,接一个他之前一直很嫌弃甚至说不耻的活——走私偷渡。就这样,船长带着大家又一次出海了,只不过这一次不是捕鱼,而是运送来自中国朝鲜族的偷渡者。这些偷渡者躲在又臭又腥的鱼舱里,于是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因为船上的冷冻设备突然出现故障,大量有毒气体泄漏,偏偏鱼舱又非常封闭,十几个偷渡者被毒死在了里面。这时一向爱船如命的船长做了个决定——把尸体剁碎扔进海里喂鱼。因为他知道,这事如果被发现了,不仅渔船不保,船上的所有人都可能被判刑进监狱。于是只听船长一声令下,大家纷纷抄起斧子,甲板上瞬间断肢横飞、血流如注,那场面仿佛人间地狱。《海雾》剧照如此毛骨悚然的画面,并非编剧虚构,而是真实事件改编。它的故事原型就是2001年“10.8”特大偷渡案。当时49名中国汉族偷渡者,11名朝鲜族偷渡者从浙江出发准备偷渡到韩国的丽水港,途中25名中国偷渡客窒息死亡并被抛尸灭迹。10月1日60名偷渡者乘木船从浙江出发,在海上漂泊整整4天后,10月5日深夜,韩国籍“第七泰仓”轮赶来接应。“第七泰仓”轮是艘70吨级的铁壳渔船,有5个鱼舱、两个网舱和一个水罐舱。偷渡者最初坐在船的上舱。这些日子,他们吃的是发霉的面包,喝的是矿泉水,在海上担惊受怕,饱受风浪折磨,大都已虚弱不堪,但尚能勉强支持。《海雾》剧照但随着距韩国海滨城市丽水市越来越近,担心被海警发现,10月7日上午8点左右,船员用铁棒将偷渡人员驱赶到网舱和水罐舱内藏匿。网舱高3米,10米见方,只有一个出入口而没有通风口,人进入后出口处就堆满了重重的网绳作为伪装,不久出入口被一位船员随手关上。网舱进不了空气,仅3个小时舱内25人就全部窒息身亡,酿成悲剧。而在水罐舱的35名偷渡者幸存了下来。10月8日凌晨,“第七泰仓”轮船长李判根将活着的35名偷渡者交由韩国的另一艘小船送到丽水市水域的大京岛,随后他驾驶船只到远处大海指使船员将25名死亡者尸体扔进大海,企图毁尸灭迹。幸存的35名偷渡者在大京岛上稍作停留后就被送上岸。有2人饿得受不住,到附近人家讨食物,被当地居民发现举报,不到2小时就被韩国警方抓住。至当天下午4点,其余33人也均被警察收审拘押。2天后,韩国警方相继逮捕了“第七泰仓”轮船长李判根及其他涉嫌人员。接着,韩国警方将35名偷渡者交还中国政府,由我公安边防押送回国。那些年因为偷渡酿成的悲剧层出不穷,2000年6月18日清晨远在英国多佛港,一辆卡车上发现了58名穿越欧洲大陆的中国偷渡者,他们死于窒息。58名偷渡者窒息而死58名死者及2名幸存者均来自福建,其中28名福清人,23名长乐人。他们于2000年2月从福建出发前往俄罗斯,之后步行几天几夜穿越捷克山区,4月份到达比利时。在比利时期间曾被比利时当局拘留,后又被释放,并于6月抵达荷兰鹿特丹,在鹿特丹他们由人安排进了一部冷藏大卡车的车厢,准备前往英国多佛港实现偷渡。然而,在卡车上了轮渡后,司机关闭了通气管。这是车上唯一的通风装置,他这样做的原因是防止海关人员听到车里的噪音。在随后5个小时的旅程中,司机完全把这群偷渡客抛在了脑后。他去吃了一顿饭,还进轮渡的船舱内看了一两部电影。惨案发生后,100多名偷渡者亲属当时包围了两名蛇头的住宅。这两名蛇头在得知58人丧生的消息后,仓皇出逃。多佛惨案纪念日今天的惨剧和19年前的多佛惨案如出一辙,不同的是,这次是越南。26岁的范茶梅临死前,给母亲发了一系列令人痛心的信息,告诉她“爱她”,“因为在她死前几分钟无法呼吸”,“她快要死了”。他们花费了3万英镑,为的是让女儿前往英国“寻找更好的生活”,而这对夫妇每月收入仅为400美元。BBC报道称,每年有约1.8万越南人偷渡到欧洲,目的是挣钱养家。根据联合国数据,越南移民每年付给人口走私犯的钱可能达到2.34亿英镑(约合21亿元人民币)。这里不是钻石山上世纪50年代至香港主权移交前,单是广东地区,就有超200万名居民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其中,深圳在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前,就分别有过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等四次大规模逃港潮。孩童被教导“好好练游泳,日后去香港”;边境村落流传着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上世纪60年代在深圳河里举行的游泳比赛“人蛇”一说就起源于香港,形容内地偷渡者躲在渔船底舱入港,身体蜷曲若蛇,后来就泛指非法移民。经营这一旁门生意的黑道大哥或大姐就叫“蛇头”,做的都是刀口上舔血的买卖。1980年的邵氏电影《打蛇》就是在“大逃港”背景下拍摄的,电影讲述了大量内地偷渡者涌入香港,催生出香港部分帮派绑架人蛇向其亲属勒索的“打蛇”行业。故事发生在两男一女的大陆人蛇身上,他们为寻找“钻石山”偷渡抵港,虽然幸运躲过警方在海滩上的围捕,却落入打蛇集团之手。三人与其他二十多人同被打蛇集团禁锢,要挟他们的家人进行勒索,以残酷手段来对待他们。期间,手无寸铁的人蛇受尽凌辱,女的被虐待强奸,贩卖至妓寨;男的被毒打至死,甚至对人蛇集体大屠杀。电影的最后,女主的弟弟难耐打蛇集团凌辱,与对方抵命,人蛇们顺势施计出逃成功,女主的丈夫在众人被警方抓获时不顾一切奔往钻石山,但等待着他的是深深的幻灭。眼见满山的贫民窟叹道:“我不相信这里就是钻石山!”,成为电影的点睛之笔。80年代的九龙钻石山100多年前,晚清时的中国人也曾追寻过他们心中的“钻石山”。当时的大背景是1848年美国发现黄金、南美种植园和东南亚矿业的发展,这些产业急需廉价劳动力的补充,而黑奴贸易逐渐被摒弃,黑帮蛇头与华工便相伴而生。西方国家纷纷在中国设立洋行和招工所,尤其是美国通过雇佣蛇头把加州描绘成遍地是黄金的天堂。那些山穷水尽又试图拼死一搏的年轻人不惜向蛇头赊欠船费,以彻底变成对方奴隶的代价,登上了去往“金山”的轮船。厦门最大的卖人行德记洋行是当时中国五大洋行之一,表面上他们做着米业生意,实际靠着买卖人口赚钱,签一个华工猪仔只需花费3到10元,到了海外却可以卖到100元,甚至是500元。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有超过250万华工被蛇头带去世界各地,他们有的落地生根,有的惨死客乡。尽管那张1869年太平洋铁路通车仪式的照片上没有华工的身影,但是每根枕木下都有一具华工尸骨。《美洲华侨史话》中记载:“在修筑100英里的塞拉山脉地段的铁路时,华工的死亡率高达10%以上”。参与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华工队伍中国最大规模的偷渡则是在1949年后,因战争流离失所的难民以每月十万人的速度逃亡到香港。1946-1956年,香港人口从60万激增到了220万。内地居民“逃港”,起初是政治原因,后来主要是经济原因。尽管中国政府长期严打偷渡,但“逃港者”仍然络绎不绝。直到改革开放后,深圳乃至整个广东的崛起,这种局面才得到真正改善。80年代后,福建人取代广东人成为新的偷渡大户,中国最著名的女蛇头——郑翠屏登上了历史舞台。出生于福建福州亭江镇盛美村的郑翠屏,也是一名“逃港者”,因为她父亲在香港远洋货轮做海员,郑翠屏“逃港”十分顺利。1973年,24岁的郑翠萍和家人搬到了香港居住,并在香港开了一家百货店。改革开放后,她以港商的身份在深圳开了一家服装厂。但在香港的安稳生活,阻挡不了她对美国的向往。1981年6月,郑翠屏在自家商店结识了一对到香港旅游的美国老夫妇,这对夫妇同意以“保姆”身份帮助她去美国。郑翠屏在1981年圣诞节前夕移民去了美国,第二年把丈夫和孩子也接去了美国,一家人在纽约唐人街的东百老汇大街做起了服装生意,还开了一家福建小吃店。当地的福建人社区,人们天天讨论的不是移民就是偷渡,郑翠屏开始只是帮着福建老乡或者唐人街的邻居接应一下打个前站什么的。一来二去,郑翠萍发现偷渡的生意挺来钱,便家人齐上阵,不过刚开始每次操作的偷渡者不超过10人。家庭作坊式的操作满足不了郑翠萍的野心,她与福清帮大佬郭良琪、美国黑手党甘比诺家族以及东欧黑帮搭上了关系,建立了“福州—塞尔维亚—欧洲—美国”这条偷渡黄金路线。郑翠屏一次可以运作几百个偷渡客,每一个偷渡客需要交纳两万到三万美元的偷渡费用,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偷渡来美国的福建人寄钱回家也经手郑翠萍,她从中收取3%的佣金。在做蛇头的前十年,郑翠屏几乎没有失过手。1989年,郑翠屏在美国被捕,但她在服刑期间向FBI提供了一些福清帮的信息,并答应充当FBI的线人。但是,郑翠屏出狱后并未履行对FBI的承诺,继续她的偷渡生意。郑翠屏真正跌下神坛是1993年的“金色冒险号”事件。1993年6月6日凌晨,郑翠屏和温玉辉等其他蛇头合作的货船“金色冒险号”在靠近纽约的公海上漂泊了整整两个星期。当时船上有13名船员,286名来自中国大陆的非法移民,多数是福建人。按照原先的计划,纽约方面会在他们到达后派出接头人驾驶小型快艇前去公海接应,然后将偷渡者分批接上岸。没有料到的是,原定的接头人却在一起帮派仇杀中死亡,“金色冒险号”在公海上等待了两星期,在断水断粮后,船上的蛇头决定冒险驶入近海,让所有偷渡者自行游水上岸。搁浅的“金色冒险号”最终,“金色冒险号”搁浅,286人中10人溺水死亡,6人逃脱,其余偷渡者全部被捕。当时的情形惨不忍睹,“我甚至能够听到他们身体蠕动时候软骨发出的声音,他们浮出海面,然后瘫倒在沙滩上,最后死了。”目睹这一场景的一名美国警察回忆。不久,福清帮的郭良琪、蛇头温玉辉等相关的责任人相继被抓,郑翠屏经历7年的逃亡生涯后,也在2000年被警方抓捕。2005年,纽约法院判处郑翠屏35年监禁。怀揣美国梦的200多名偷渡者,除几名未成年人等极少数人外,其他人全部押解入狱。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到美国的“人蛇”,有人至今仍未获得合法身份,需要定期向移民局报到,随时面临被遣返的可能。“金色冒险号”事件后,偷渡到美国的福建人日渐减少,日本成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上世纪90年代初期,福州的一些涉外公司称到日本打工只需要花费几万元的费用,就可以一年挣20万,于是当时有几千人在他们的联系下到了日本,多数是福清人。其后,从日本挣钱回来的福清人,有的就和日本人联系起来,做了“蛇头”。1995年之前偷渡去日本的福清人挣了大钱,于是他们纷纷“牵引”亲戚朋友偷渡去日本,从1995-2000年,通过偷渡去日本的福清人数目惊人。但这些人因为文化水平偏低,缺少生存技能,有不少人加入到了类似福清帮的黑社会组织。一些福清人在日本“作奸犯科”,2000年以后,日本政府加大打击偷渡的力度,严查在日本的福清“黑户”,并加紧了对福清去日本的签证限制,于是“赴日潮”渐渐降温,许多偷渡者只好转而偷渡至欧洲一些国家,尤其是英国。2000年的多佛惨案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至于为什么去英国?除了工资高,更重要的是在英国,偷渡者可轻易申请难民庇护,一段时间内就可获得英国的合法公民身份。而在取得合法身份前,偷渡者也可在当地自由寻找工作。早期去英国的福建人的确挣了大钱,他们大多从事保姆、洗车、搬运工等行业,一年平均约有15万元的收入。但是,随着这些行业人员的饱和,继续去英国的偷渡者便难以找到相对理想的工作,于是有很多“蛇头”便把他们介绍往海滩拾蛤。9个小时辛劳的采蛤作业仅仅得到1个英镑的报酬。悲剧再次发生了!当地时间2004年2月5日晚,英国兰开夏郡的莫克姆海湾发生一起重大的拾蛤者遇难事件,巨大的海浪袭来,其中有19人死亡(17名男性、2名女性),14人侥幸生还。他们都是来自中国的非法打工者,年龄均在20岁左右,以福建人为主。接二连三的事故,开始让福建人心有余悸,大规模偷渡偃旗息鼓。偷渡者开始明白,“这里不是钻石山!”一个时代的结束被判刑后郑翠萍一直坚持上诉,直到2010年10月,她放弃了上诉的希望。在狱中的郑翠萍身体一年比一年恶化,她胆固醇和血脂偏高,监狱内医疗条件差,导致郑翠萍曾两年内体重连减了17磅。2014年4月24日,郑翠萍因癌症,抢救无效死在狱中,终年65岁。在充满中国色彩的唐人街,郑翠萍的出殡传统而盛大。她的子女租了160辆黑色林肯车送别她的遗体。街道两旁,统一着装的福建华侨,每隔一段距离就奏响哀乐。上千华人为郑翠屏送行一代蛇头的落幕,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过去十年,中国不再有大规模的偷渡行动。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西班牙裔偷渡客增加95%,中国偷渡客数量仅增加0.3%。为打击偷渡客,西班牙警方和电视台曾专门拍摄一部名为《蛇头》的纪录片。“1992年之后,大批中国偷渡客由蛇头带队从东欧南斯拉夫等地进入意大利,然后再到西班牙、法国等国。”西班牙警方称,近年来西班牙中国非法移民日趋减少,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偷渡去国外打工这一概念逐渐淡化,许多赚了钱的中国人选择回国发展。与之相反,至少上万名西班牙人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滞留不归,打工赚钱。2009年,意大利遭遇债务危机,税收不断上涨,严打黑工,迫使很多中国工厂倒闭,而这时的中国,经济却蒸蒸日上。很多在意大利赚了钱的大老板,放弃漂泊生活,卖掉产业,带着大量欧元落叶归根。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偷渡去发达国家并不划算。以英国为例,2018年人均GDP 4.256万美元,是我国的4.42倍,英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周薪中位数是569英镑,那么月薪约合人民币2万元。一年二十多万人民币,看起来似乎还可以,然而付出的代价却非常高,头两年基本是替蛇头打工,而且随时有被遣返的风险。实际上,随着中国人均收入不断提升,不仅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愿冒险偷渡,而且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到中国工作和生活。2019年,有位英国学者通过对比印度和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的程度。得出了惊人的结论,如果中国肯收留印度女性的话,会有数亿人翻过喜马拉雅山,进入中国。79岁的英国华人首富叶焕荣,年轻时带着仅有的十英镑闯荡英伦。当他阅尽铅华,回首少年时:“你问我当初为什么要到英国来,如果我说‘我想成为有钱人’,这是一个错误答案;如果我说‘我讨厌贫穷’,这是一个好答案。”“讨厌贫穷”——这是所有偷渡者的内心想法,若是国富民强,谁又愿意长途跋涉,背井离乡。国富才能民强,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推荐阅读}
第一个美籍华人:从中国平民到美国茶叶大亨作者:黄倩 (Qian Huang)编辑:周洁(Jie Zhou),苏欣(Xin Su),婕妮(Jenny Z)Title:Oong Arshowe,the First Chinese Tea Merchant in America引言:1860年3月19日,他正式成为第一个加入美国籍的华人,登上美国选民名单的第一个华人就是他。他也是第一个在美国开连锁店的华人。他热情帮助初来美国的同胞,更是善于结交美国朋友,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他名叫“亚寿”,姓Oong。(这个姓氏根据广东不同地区而异,也许是黄,翁,也许是邓......) 一、 扛着茶叶闯天下 1824年11月的一天,一个叫亚寿的男孩出生在广东的一个茶农家里。父亲叫Oong One Peck。长大后亚寿就和兄弟一起经营茶园。图1 十九世纪中国广东茶叶种植园
图源:https://agricultureinasia.weebly.com/uploads/2/7/7/1/27717069/1615808_orig.jpg早在18世纪中叶,欧洲商人就已经源源不断地把茶叶,瓷器,丝绸等从中国运往欧洲。到了亚寿长大成人的时候,茶叶早已在欧洲王宫贵族的圈子里风靡了一个世纪之久。美国独立之前,其海外贸易完全由英国人控制。1783年美国独立之后,美国商人开始派出自己的商船直接去广东和中国做贸易,直到1844年爆发鸦片战争.这段历史被称为“老中国贸易”。【1】
老中国贸易时期,成箱的茶叶销往海外。 图源:https://www.alamy.com/stock-photo-chinese-merchants-selling-tea-19841798.html 终于有一天,风华正茂的亚寿登上远洋船来到美国,他知道这里的洋人对中国的茶叶情有独钟,雄心大志的亚寿打算在美国推销茶叶,由家乡的兄弟直接寄茶叶给他。 亚寿到美国的时候有多早呢?这么说吧,那时候,加利福尼亚还没成为美国的一个州呢。初来乍到,亚寿看到的波士顿港口,还是这个样子的呢:1850年代的波士顿港口。图源:https://fitzhenrylaneonline.org/supplemental_files/images/View%20of%20the%20city%20of%20Boston%20from%20Dorchester%20heights,%20Robert%20Havell,%201841-600.jpg亚寿具体是哪一年踏上美国的?没有明确的记载。1850的波士顿报纸上已经登载亚寿茶叶店的广告了。开始的时候亚寿在一家叫瑞鼎茶店当伙计,他英文流利,不仅善于交流还善于结交朋友。瑞鼎茶叶店老板为了吸引顾客同时强调自己茶叶产地正宗,在店门口放了一座半个真人大小的中国人雕像。这座雕像着实吸引了许多居民的关注和好奇心。波士顿瑞鼎茶店门口华人雕像。波士顿瑞鼎茶店门口华人雕像。后来瑞鼎茶店干脆直接雇了亚寿这位聪明伶俐还会说英语的华人小伙,这个办法果然是灵光。
二、亚寿的茶叶店开了一家又一家1850年的中国,道光皇帝驾崩,咸丰皇帝登基。那一年林则徐做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而在太平洋这边,远渡重洋的亚寿已经当上了两家茶叶店的老板。其中一家在纽约州的奥巴尼市,另外一家就在亚寿居住的波士顿市中心。后来奥巴尼市的店铺被大火化为灰烬,亚寿就换了个店面继续在纽约奥巴尼经营他的茶叶。亚寿在波士顿的商店位于主要商业街道上名叫“联合街”,至今仍是波士顿著名的“自由之路”核心路段。
19世纪波士顿联合街
图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Union_Street_(Boston)#/media/File:UnionSt_ca1870s_BostonianSociety.png波士顿市中心的联合街21号和25号就是亚寿经营茶叶的店面。以下照片里右边店面是21号,左边黄颜色门面窗户则是25号。波士顿市联合街21号和25号店面“自由之路” 是波士顿著名的历史古迹游览路线,而这条联合街就是“自由之路”的一部分,一年四季吸引着的世界各地的游客。三、
精美招贴画一幅接一幅 亚寿很善于在报纸上登广告。那个年代在报纸上登广告价格不菲,同时期的其他商家只登文字,亚寿是极少的使用图像的商家。这里是亚寿最初使用的三幅推销茶叶招贴画:第一幅招贴画顶端一行字写着:“中国广东景象”船帆上写着:“波士顿亚寿公司”下方字迹:“亚寿公司 批发与零售,茶叶,咖啡经纪人, 波士顿联合街21号”亚寿在1850年代的广告招贴画下面这第二副广告写道:“中国人的茶叶店每磅让你节省20至40美分各类正宗茶叶任挑选,每日供应纯净咖啡亚寿生长于中国,自小就熟于销售茶叶,精通茶叶栽培。亚寿货源来自广东优质新鲜纯净茶叶,以供应美国市场客户,其价格甚至低于质量不如的茶叶。亚寿的茶叶绝不掺假或添加其他茶叶。所有茶叶,咖啡确保纯净,否则如数退款。“亚寿在1850年代的广告招贴画二亚寿在纽约奥巴尼市与波士顿茶叶店的广告三 第三幅招贴画文字:“亚寿邀请公众关注本店各式中国产的绿茶和黑茶,价格最优惠。亚寿是一个中国茶商,保证顾客满意,中国产的茶叶品种应有尽有。另外还有大批咖啡,保证是市场最佳上品。”亚寿确实有经商眼光。他不仅敢于在广告上投资,也非常善于利用媒体宣传自己的茶店。亚寿在纽约州奥巴尼市开了一家茶店,不幸毁于一场火灾。之后,亚寿在报纸上制作一张招贴广告,上面包括了以下四家媒体对亚寿茶店的报导:波士顿邮报,波士顿每日快报,波士顿地图报和波士顿通讯录报。赞誉的词汇有:“大量的最上乘茶叶和咖啡”,“著名的中国商家”,“纯净,正宗,新鲜,品种繁多,价格实惠”,“拥有几千客户”“亚寿茶庄,在奥巴尼火灾中损失惨重。上千人次顾客购买,客户中包括酒店,这是唯一纯净茶叶,不掺任何杂质。 特邀杂货店,酒店和大宗买家前来品尝我们的独家货源。
地址:纽约奥巴尼市国家路76号”1850年代波士顿几家报纸对亚寿茶叶店的介绍四、伦敦工业博览会,法国作曲家伯辽兹亚寿在波士顿刚开起茶叶生意来,就遇到了另外一个难逢的机会,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领导者,是世界上最早发起工业博览会的国家。1851年的伦敦工业博览会在伦敦水晶宫举办。1851年的伦敦工业博览会在伦敦水晶宫举办。 图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Crystal_Palace#/media/File:Crystal_Palace_-_interior.jpg 该博览会上展出来自世界各地优秀的工业产品,当时,清朝政府没参加展览,中国展区由一家叫休伊特的英国进口商承办。本来,中国展区找了几个中国音乐家和歌唱家在中国展台表演二胡,笛子,琵琶歌曲。需要翻译。本来已经挑选好了中国展台的翻译,但是也许是因为主办人看到他才智出众,改为由亚寿代替原来的翻译。这样亚寿被带到英国伦敦,在举世瞩目的伦敦工业博览会上的中国展区工作。博览会从1851年5月到10月,6百万人次参展。这一天著名的法国作曲家伯辽兹得知博览会上有华人音乐家,前来考察了解中国音乐。他专门前来中国展台听了这几个华人音乐家演唱,目的是要对比东方人的音符与西洋音符的构成。事后伯辽兹在报纸上撰文谈到了他对中国音符的印象。【2】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伯辽兹: 亚寿担任中国展台的中英文翻译所以,很可能亚寿与法国作曲家伯辽兹有过一面之交。
五、亚寿娶妻,受洗,生子 从英国博览会回来才一年多,亚寿就迎娶了一位名叫路易莎的德国姑娘【8】。 路易莎比亚寿小三岁,路易莎父母是来自德国的移民,路易莎也在德国出生。路易莎家住在南波士顿,1853年1月6号,于是他们的婚礼就在南波士顿的圣马修教堂举行。一个中国人,娶了一位欧洲姑娘,这条新闻不胫而走,美国从南方到北方的报纸纷纷刊登了这条消息。南波士顿的圣马修教堂,亚寿的婚礼在这里举行。 这个时期,亚寿接受洗礼信了基督教徒。此时亚寿开店大概三年了。亚寿1853年1月6号与路易莎女士结婚的登记记录1854年,婚后一年,亚寿和路易莎的大儿子威廉出生了,大女儿出生取名伊丽莎白。他们把家安在里店面很近的波士顿市中心。小女儿跟着妈妈叫路易斯,还有过一个小儿子一岁半时不幸夭折。经营茶叶连锁店近三十年亚寿越来越忙,茶店越开越多,生意越做越大,亚寿至少在以下城市有茶店: 纽约州奥巴尼(Albany)和特洛伊(Troy),麻省的波士顿和卑德佛市(Bedford),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甚至美国南方的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市。除了茶叶,亚寿还经营咖啡及杂货如洗脸皂,头发油,灭苍蝇纸等。 亚寿家在波士顿,他在外地的批发零售点都是依靠雇佣当地美国人做合伙人或雇员来经营。他的主要店面设在波士顿联合街。每几个星期他会乘火车或蒸汽船去外州分店打理生意。六、出众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亚寿具有出众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他善于与白人合伙做生意,同时交朋友。纽约一家报纸登出这样一条消息:镇里一个美国人去荷兰打理生意,归来时带了一双荷兰厚厚的木底鞋子纪念品送给亚寿,亚寿就把这双鞋就挂在店里供大家观赏。 当时波士顿市中心有一家曼斯菲尔德的著名招魂师自称能让顾客与亡灵通话。【3】
亚寿前来上门看个究竟。报纸上登出了亚寿拜访这家店消息后,亚寿自己给报社写了一个亲历招魂师的自述,我们来见识一下亚寿的英文:亚寿写给报社的信编辑先生,您说一个中国人收到了一封来自他(已故)父亲的来信。我就是那个中国人。 我去找曼菲尔德先生,那个出色的“招魂信使大师”。我父亲20年前就过世了,我给他写了一封信。我在美国已经有11年了。他们让我把信给曼菲尔德,然后我父亲会回复我。我照办了,好。他告诉我我母亲已经去世了,我不知道,很奇怪。礼拜三我又去见曼菲尔德先生,我又写了一封信,封得严严的。我让他把信紧包在两层纸里,信封里,一直紧紧握着。曼菲尔德先生挥舞起来,动作很快,我看到他书写中文,然后1分钟到2分钟之后,我父亲就告诉我关于我妈妈和兄弟的事情,还有其它事情还说我的中文没有以前写得好了。亚寿
中国广东人”
七、华人社区领袖麻省的泉水田市(Springfield)有一位叫阿文的华人茶商与亚寿关系密切。亚寿自己经营茶叶成功后,总是主动热情地扶助新来的华人。1869年5月,连接美国东西两岸的太平洋铁路竣工一年后,麻省北亚当市制鞋厂就第一个从加州雇佣来了两批华工。【5】1870年12月的纽约时报有这样一篇报导,提到波士顿茶商亚寿和另外一位在剑桥市的华商周末趁工人休息专程从波士顿赶来北亚当市,看望远道而来的同胞,并且给他们解释,为什么一下火车就受到当地被解雇的鞋厂工人的暴力威胁。1870年9月来自加州的麻省北亚当市鞋厂华工
图源:http://inquiryunlimited.org/ss_industrial_revolution/chinese_1_na.jpg还有一个波士顿的洗衣华工,病逝后无处掩埋,亚寿就让他埋在自己家族的墓地。1868年的时候,美国还不接受华人加入美国籍。亚寿自己在1860年成为美国公民。8年后,也就是1868年,亚寿担保了另外一名华人申请加入美国籍。亚寿担保入籍的这位华人叫Wong ArChong (暂译为黄亚昌)。而就在同一时期,波士顿出现了一位史册留名的华人叫Wong ArChong。他在波士顿华盛顿街上经营一家茶叶店。当美国排华黑云压顶时,美国西部煽动排华的急先锋叫科尼,而在美国东部地区领头煽动排华的是麻省布列恩参议员(Blaine)。面对布列恩参议员通过立法排斥华人及与中国贸易, 美国麻省著名政治活动家兼记者加里森(Garrison)临去世前三个月投书驳斥布列恩参议员对华人的污蔑【12】【13】。此时,茶商Wong ArChong看到了这场针锋相对的辩论后,心情激动,立即提笔给这位反对排华法案的记者加里森写了封信【11】。茶商黄亚昌批驳布列恩参议员反对华人的言论的信件
图源:http://smithsonianapa.org/now/wong-ar-chong/ 这位Wong ArChong,很有可能就是1868年得到亚寿赞助申请美国公民权的那位华人。亚寿还长期帮助过第一位就读麻省理工学院的华人学生。这位学生叫张文湛 (Cheong Cham Mon)来自广东香山。【6】第一位就读麻省理工学院的华人学生张文湛,得到亚寿的大力帮助 八、摩顿镇的名人 1865年之前,亚寿在带全家搬到摩顿(Malden)。【4】
摩顿是波士顿边上一个小镇。亚寿买下的3所房子都在火车站附近,他需要要乘火车去波士顿等地茶店照料生意。下画绿线的就是亚寿三座房子之一。1885年,也就是亚寿告老还乡回中国后7年后的地图,此时该房子在亚寿大女儿伊丽莎白的名下。亚寿买的房子街道图在摩顿居住时有一年为庆祝美国国庆,亚寿不仅与当地社区领袖积极组织庆祝活动,还自掏腰包承担了放庆祝活动放焰火的费用。亚寿不仅自己加入了摩顿镇上商人会所,他还把麻省理工大学第一位中国学生张文湛介绍进来。在经受了长达4年癌症折磨后,1878年5月16号,与亚寿风雨同舟25年的妻子路易莎不幸与世长辞了【9】。路易莎去世之前,为了让妈妈看到自己的婚礼,大女儿伊丽莎白决定尽快举行婚礼。不料,等牧师赶来时,路易莎已经咽气了。
大女儿伊丽莎和女婿科尔比就在路易莎的遗体前举行了婚礼。镇上为亚寿的妻子举办了一场最隆重的葬礼之后,亚寿决定回中国住一段。他走时并不知道会住多久,也不知道是否还会回到美国。1878年9月亚寿告别的那天,镇上人依依不舍,镇上重要人物都是亚寿老友,他们亲自陪同亚寿去纽约送亚寿登上了开往加州的火车。随后亚寿将会从加州登上驶向故土的蒸汽船。100多年前,亚寿家就在这条街道上到了加州,亚寿就接受了萨克拉门托一家报纸的采访,谈到了他在美国的经历,特别为养育了优秀子女而骄傲,他说他的两个孩子无论用哪国文化标准衡量,都是好样的【10】。美国多家报纸都转载了这篇采访。结婚几年后,亚寿就在在波士顿附近的森林小丘地区购买了一块家族墓地。他的幼子早年夭折就被埋在这里,后来与亚寿的妻子路易莎合葬。亚寿其他后人都长眠于此。【7】亚寿的家族墓地
九、茶商亚寿,见证了波士顿的巨变1850年亚寿开始在波士顿开茶叶生意的时候,波士顿人口还不到14万,1877年亚寿离开美国时,波士顿的人口达到约35万。波士顿的面积比1850年亚寿初来乍到时扩大了约四倍。从1850年开始波士顿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移民源源不断地登陆,桥梁,地铁的建设欣欣向荣。1872年波士顿市区发生重大火灾,烧毁了65公顷上的800座建筑。火灾发生地点离亚寿茶店不远。1875年波士顿在今天的唐人街平安巷成立了中华公所。1878年,亚寿离开美国的那年,美国历史上的城市景观之父,最著名的城市景观建筑师奥尔慕思德开始设计波士顿公园。波士顿的著名景观三一教堂开始兴建。1883年亚寿离开美国5年后,波士顿市政府买下了今天的科普利广场这块地皮,逐渐开发成后来的科普利广场(Copley Square)并在1895年和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一起开放。后记:几年前笔者在寻找麻省最早期的华人时,偶然从1850年的报纸商业广告栏中发现了亚寿的茶叶店。跟踪追击,笔者查阅了几十年的老报纸及其它档案资料,探访了亚寿1850年代购买的位于波士顿郊区的墓地,终于从史海中打捞出来这位170年前波士顿成功的华人茶商。亚寿的所有的资料都是在此第一次发表。孤身壮志,远渡重洋,扛茶叶闯天涯三十载。亚寿会说英语,善于交际,有胆有谋,这个中国小伙练就成了波士顿的著名茶叶商人,第一个加入美国籍的华人,第一个中国名字的美国选民。亚寿身上即闪烁着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也彰显着他对欧美文化高超的适应能力。或许这就是亚寿成功的秘密。ABSTRACTCharles Arshowe (formerly Oong Arshowe) was the first Chinese naturalized American (on Mar.19,1860). His name appeared on the voter list of Malden, MA.
He owned many tea stores in Massachusetts and in New York. He was also very good at making friends with both Americans and Chinese. He organized July 4th celebration and paid for the expenses of the fireworks in his hometown Malden, MA.参考:1.https://en.wikipedia.org/wiki/Old_China_Trade2. Krystyn R. Moon“Yellowface: Creating the Chinese in American Popular Music and Performance 1850-1920”3. Francis H. Smith “My Experience: Or, Footprints of a Presbyterian to Spiritualism”4. Frank Russell, “An Early History of Malden (Brief History)”, June 11, 20185. Anthony W. Lee “A Shoemaker's Story: Being Chiefly about French Canadian Immigrants, Enterprising Photographers, Rascal Yankees, and Chinese Cobblers in a Nineteenth-Century Factory Town Hardcover” July 21, 20086. http://chinacomestomit.org/#/first-student-1/7. http://www.foresthillscemetery.com/8. “Evening Star”, Wash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 Jan.20, 1953 page 29.
“Boston Post”, (Boston Massachusetts),24 May 1878, page 210. “The Cincinnati Daily Star”, (Cincinnati, Ohio)
07 Nov 1878, page 411.
http://smithsonianapa.org/now/wong-ar-chong/12.https://www.scoop.it/topic/chinese-american-history/?&tag=Wong+Ar+Chong13. https://www.masshist.org/collection-guides/view/fa0278亚寿的史料来自美国人口统计和报纸此篇文章版权属于旅美华侨黄倩女士,是为了“北美华人维权联盟”的《美华史记》所写的。不经允许,任何人不得转载。如果对此资料感兴趣,可以私信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偷渡去澳大利亚的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