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湖光岩门票的古道古道的名称和历史

徽杭古道_百度百科
徽杭古道[1]
西起安徽省伏岭镇,东至浙江省市,位于北侧,北靠黄山,南依,是古时联系徽州与杭州的重要纽带。其中保存最完整的绩溪县境内石阶小道,是徽杭古道的精华所在。据史料记载,这条古道早在唐代就已修成。徽杭古道是历史上徽商与交流贸易的重要通道,徽杭古道附近的重要景点有:、、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古称徽州,由于地窄人稠的生存缺陷,
注定了徽州人要向外部世界拓展生机,早在东晋时代,徽州人就已远赴异乡,奋迹商场,故自古有“无徽不成市、无绩不成街”的说法。
徽商多是小本起家,尤其吃苦耐劳,所以绝大部分徽商出行选择的是乘船或徒步,一代代的徽州人贩运盐、茶、山货,走出了一条条饱含风霜的经商之路,徽杭古道即其中之一。
清代大商人年少时也曾沿着古道肩挑背扛进浙经商,艰难求生。[2]
徽杭古道[3]
是古时徽商和浙商互通贸易的重要通道,西起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的鱼川,东至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的浙基田,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绩溪县境内盘山小道长度大约16公里,沿途可见峡谷山中的溪水、瀑布。既有险峻的山体,又有柔软的小草原,途中还有鲤鱼跳龙门,挡风岩等自然古朴景观。
徽杭古道,起于安徽省伏岭镇,至于浙江省市。
徽杭古道在杭徽公路通车前,是徽州人尤其是人通往沪、杭的捷径,比绕道近百余里。
徽杭古道辟建于逍遥山谷,与之相邻,南有障山大峡谷,北有赤石坑高山谷地,均起于三天子障山,为灵异之山。徽杭古道西端,在祝三(原名“竹山”)存与登源大道相接,折向南延伸,经过竹山圩大田畂,沿登源河走向,通往旧时绩溪重镇水码头临溪。
在徽杭古道上,每隔5里就设一个茶亭,供过往路人休息。过去与绩溪相毗邻的人用自己纺织的棉织品沿古道到绩溪换回粮食与棉花,古道成为两地人的生命线。时至今日古道还是当地老百姓的一条重要交通渠道。
自皖南绩溪县逍遥乡起,经遥遥岭、马头岭、雪堂岭而达浙西临安县马啸乡止,全长四十余里。沿途山势险峻,怪石嵯峨,高峰巨岩,南北夹峙,中有逍遥溪水婉蜒其间。
简要行程: 各地-绩溪-鱼川-逍遥河水电站-江南第一关-水坝-黄茅培村-下雪堂-上雪堂-蓝天凹-永来村-浙基田[4]
装备建议:
背包:徽杭古道低难度,路上补给方便,男55L,女40L的背包容量就可以了
睡袋:冬季温标0摄氏度的羽绒或者棉睡袋 春秋季温标5-10度。
防潮垫:充气垫可折叠的最好,体积小
帐篷:防水的两层三季帐
鞋:难度低,推荐中帮登山鞋或者徒步鞋
手杖:推荐2根
公共用品:霍香正气丸、驱风油、感冒药、指南针、刀子、炉头、气罐、炊具等。[5]
徽杭古道保护状况  名称
盐、茶、山货等
障山大峡谷
障山古称三天子都、三王山、障峰。春秋时以此分界,秦代设立鄣郡,以山命名。障山大景区地理气候特殊,是为数不多的联合国植物基因库之一,拥有43种珍稀名贵物种。峡谷中谷水清澈透底,瀑布孪生,彩池遍布,好比108个仙女在翩翩起舞,使峡谷水更加迷人。景区中的50多个景点各具特色和传奇,显现出徽州山水的特有灵性和徽文化的浓厚底蕴,其中领袖头像、、葫芦潭、冠顶生花堪称“四绝”。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使它成为“苏浙沪”的一座天然后花园。百丈岩为一单体巨石,高460米,垂直85°。岩面光滑如镜,如巨钟覆地,高入云天,堪称一绝。日,上海大世纪吉尼斯总部批准百丈岩申报“世界第一巨石”,现已通过地质部检测证实。[6]
障山大峡谷
龙川胡氏宗祠坐落在皖南绩溪县瀛州乡大东,为明代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的族祠。此外,绩溪还是近代学者、国家主席、清朝红顶商人胡光镛的家乡。距县城12千米,是大坑口的古称。据《龙川胡氏宗谱》载:“东晋散骑常侍提兵镇守歙州时游观龙川(即,当时隶属歙州),见这里‘东耸龙峰,西侍鸡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则长溪蜿蜒而来’,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即刻上书皇帝请求赐居,恩准,遂于咸康三年(337年)举家迁此定居。
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里人兵部尚书胡宗宪倡导捐资扩建。原悬挂在宗祠正厅上首的匾额书有“宗祠”两个大字,上款为(明)“嘉靖丁未年(1547)”,下款是“光泽王书”。光泽嘉靖帝之叔父,可见该祠距今已有400多年。此后,宗祠进行过几次修缮,其中较大的一次修缮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此,主体结构、内部装修仍保持了明代的艺术风格。
龙川胡氏宗祠以其强烈的建筑风韵,屹立在之林。其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叫人为之惊叹。1988年1月,龙川胡氏宗祠被国务院公布为。正如著名建筑师先生在考察龙川胡氏宗祠之后所说的那样:“相见恨晚,这里有看头,不愧为国宝。”[7]
江南第一关
“江南第一关”[8]
在伏岭乡东部,海拔424米。是徽杭古道重要关隘,是主要通道。“江南第一关”山势险峻,怪石嵯峨,其中以磨盘石、天冠石、将军石最奇。自岩脚至关口经1400余级台阶。关口刻有“径通江浙”的魏体大字。 “江南第一关”是因太平天国是待王于1861年率部于此,赞为天险而得名。关门由四根大厂条横架天然岩石构成。门楣西刻“江南第一关”,东刻“徽杭锁钥 同治二年里人建造 邵道棠题”,楷字。
障山绿茶生长于海拔600至900米的山坡
,叶芽富含多酚类、氨基酸和, 属徽茶良种之一。
环境林木葱郁,常年雾,春季阴雨连绵,花草吐香, 鲜叶天然品质特佳,炒青“时雨茶”,属绿茶珍品,条索紧细,形似雨丝,微带白毫,汁醇厚,味芳香,爽口,回味甘,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金黄, 耐冲泡,第6次始淡,第3次最佳。该茶4月中下旬1芽2叶初晨(俗称“莺嘴甲”) 时采摘,每公斤约5000个芽。[9]
徽杭古道逍遥地区四面环山,夏季凉爽、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盛产山核桃已有200多年历史,山核桃壳薄,果仁香脆,含油率67.8-74%、含蛋白质18.3%,还含有许多种维生素,油脂芳香浓郁,有润肠滋补功效,是制作高级糕点和医药工业的上等原料。鲜果经蒸煮、火烙,果壳易嗑,果仁香脆可口。民国时期已畅销杭、嘉、湖等地。
.网易[引用日期]
.网易[引用日期]
.和讯网[引用日期]
.新浪安徽[引用日期]
.乐遇旅游网[引用日期]
.新浪[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中国安徽在线[引用日期]
.安徽青年报社版[引用日期]唐蕃古道_百度百科
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自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即),全长3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
唐蕃古道上的平安驿
蕃古道,汉语拼音为:táng bō gǔ dào,也叫馒头岭(古)驿道,今天的,是1300年前的进藏之路唐蕃古道就是唐朝和之间的交通大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道路,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著名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走的就是这条大道。它的形成和畅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条大道的起点是唐王朝的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终点是吐蕃都城(今西藏拉萨),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和西藏5个省区,全长约30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
唐蕃古道——“文化运河” 唐蕃古道的另一头,有着关于雪域草原种种史诗般壮美的传说和关于今日藏区草原新貌难以唱完的长歌。”这条古道因延伸到印度与,也被学者们认为是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是一条不仅驰驿奔昭、和亲纳贡、贸易交流的官驿达道,更是一条承载汉藏交好、科技文化传播的“文化运河”。千百年间,在祖国版图完整、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后,唐朝与间使臣不断。据《全唐书》记载,仅唐太宗贞观元年之后的两百余年间,藏汉民族沿着
唐蕃古道密切交往,唐蕃使臣相互往来就多达142次。贸易往来的频繁,让唐蕃古道迅速兴盛起来,并很快成为一条站驿相连、使臣仆仆、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至今在古道经过的许多地方,仍然矗立着人们曾经修建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遗留着人们世代创造的灿烂文化遗存,传颂着数不清的反映藏汉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佳话。
唐蕃古道是中国古代三大通道之一
这条大道的起点是唐王朝的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终点是都城(今西藏拉萨),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和西藏5个省区,
唐蕃古道上的平安驿
全长约30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它的大致路线是,从长安沿北岸越过陕甘两省界山──到达秦州(今甘肃天水),溯渭水继续西上越到临州(甘肃临洮)。从临洮西北行,经河州(甘肃)渡黄河进入青海境内,再经龙支城(青海民和柴沟北古城)境内西北行到(青海乐都)。以上可以称古道东
段,全在唐王朝境内。
在西段的古道线路中,从西宁经共和县、兴海县、贵南县、同德县、玛沁县、甘德县、达日县,进入今天四川境内经阿日扎部落到(色须)石渠县再到玉树县进入今天西藏境内经囊谦县、类乌齐县、丁青县、巴青县、索县到(柏海)那曲地区再经过当雄县到达(逻些)拉萨。
这是汉代以来从中原进入河湟地区的传统路线。它的历史甚至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正是沿着这样一条路线开拓前进的。
隋亡唐蕃状况
隋亡以后,又经过了数年争战,父子终于
在长安(今西安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大唐帝国。当儿子在诛杀了兄长——太子坐上皇位之后,便开始平定边疆的大业,首先着手解决的是西部问题。只是唐王多次派兵西征,却有胜有败,终究未能彻底奏效。特别是汗国和与唐帝国的对峙更是李氏王朝棘手的大事,形成剿不能灭、和又多变的胶着状态。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年仅13岁的藏人(公元617至650年)挑起的重任。他征集了万余人,组成一支精锐之师,经过3年征战,平定了内乱,完成了对青藏高原诸多小国的兼并,成了一个最受吐蕃臣民拥戴的国王。公元632年,松赞干布率众渡过,把国度山当泽迁到(今拉萨),无论从自然、地理、气候、军事、政治诸方面衡量,都为后人选定了一个发展基业的好地方。是个精明人,深知初建,需要稳定图强,和睦邻邦,首先与西边邻国国(今)通好,他可谓富有政治远见,就连自己的婚姻,也充满“国家意识”。他一方面迎接泥婆罗国王鸳输伐摩之女入藏,解除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又向东结交盛唐。
文成公主入藏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
派使者远赴与唐朝通聘结好。唐太宗对的首次通使也很重视,给予了隆重接待,并遣使到吐蕃回访。据《》载,当松赞干布听说突厥与国王向唐王求亲该尚公主时,也不甘落后,乃遣使赴长安请婚,但几次都未得太宗允许。血气方刚的松赞干布便以武力逼婚,于是,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爆发了蕃唐首次战争。“抢亲”不成,但松赞干布一心想做的女婿,又派大相宇松(又作)于公元640年携带厚礼,到再次向唐太宗请婚,几经周折终于得到了太宗应允,以许嫁。唐太宗李世民招25岁的为驸马爷,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派礼部尚书护送16岁的文成公主入。唐、蕃成了翁婿亲家,从此200多年间,少有战事。两国使臣和商人往来不断,终于在长安与拉萨之间,踏出了一条3000多公里的“黄金路”——唐蕃古道。
9年,松赞干布去世(享年34岁)。其时,她才25岁,按照唐朝规矩,可以回长安。但她依旧生活在吐蕃直至公元680年逝世,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可见她和西藏土地、人民感情之深。文成公主也葬于,和丈夫松赞干布灵归一处。吐蕃王朝的兴盛和强大,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她的入藏,为西藏带来了大批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给社会、经济、文化、科学带来了划时代的巨变。
此后的金城公主,功劳也不亚于她的姑祖文成公主,又为西藏生了一代英王。在执政时期,与唐朝的甥舅关系,为以后的“”奠定了坚实基础。之后的唐蕃古道,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畅通无阻,见证着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两位公主,一条古道,绵延3000公里,传颂1300年。
唐蕃古道是横贯我国西部, 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的“黄金路”,
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唐蕃古道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通道之一,是藏汉友好的见证,是唐朝与之间的贸易往来要道,是中国七大奇迹,更是一条承载汉藏交好、科技文化传播的“文化运河”。至今在古道经过的许多地方,仍然矗立着人们曾经修建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庙,遗留着人们时代创造的灿烂文化。有研究者这样说:“它像一条长虹,将藏汉人民紧紧连在一起。” 是汉藏友好的历史见证,被誉为是民族团结的“”。
公元七世纪初,在祖国中原
地区,父子创立。几乎与此同时,在的率领下也迅速崛起,统一了西藏地区的许多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奴隶主专制政权,进而向北扩张,最后于公元663年攻灭,从而与唐王朝接界,互为邻壤。唐太宗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臣前往唐朝首都,拜见唐太宗,并请求联姻和好。唐太宗也派出使臣前往回访,但未答应联姻。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再次派大相(宰相)携带金、白银及其他珠宝数百件,前往长安求婚,唐太宗审时度势,答应将自己的宗室女儿嫁给。公元641年,唐太宗派作为国舅,专程护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双方结为甥舅之邦,揭开了唐蕃友好历史的新篇章。在此以后的200年中,双方虽然也曾发生过误会、摩擦甚至一时失和的情况,但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却一直是唐蕃双方关系的主流。从首次遣使来唐到两个王朝覆灭前夕,有据可查的使者往来就达19多次,可见双方关系的密切和频繁往来的情况。因此可以说这条古道的重大意义绝不仅仅限于道路本身,而在于当时乃至以后的漫长历史岁月里,它起着维系唐蕃甥舅情谊、加深和强化藏汉两大兄弟民族友好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米仓古道_百度百科
米仓古道,始创于秦朝末年,兴于汉代。 距今约3500年。米仓古道最东面的一线又叫做。所谓汉中古道,即陕西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从汉中经过(古称江口),由水陆两路抵(),下重庆。米仓古道南段,陕西段为巴岭山邓家垭之北,经古到汉中段为北段;翻越巴岭山邓家垭进入巴江谷地,经玉泉、牟阳城、上两、县城、穿进入巴州为米仓古道南段。此道经巴岭山之邓家垭进入四川,全长500余华里。[1]
米仓道北端,险居岩侧,陡临深渊。此路呈“Y”字形,由城固、南郑、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年间,由梁州越大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东3条路径会于米仓道。
据(《·历史地理》分册)载:“米仓古道自县南、循汉水支流濂水谷道和支流巴江谷道到达四川巴中地区”。米仓古道,是穿越连接陕西汉中与四川北部的道路,以翻越米仓山而得名,亦称米仓古道或米仓间道。《辞海》1979年版载:“米仓道,在今陕西南郑县南,位于川陕交界,东与相连。自南郑经此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称米仓道。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 据考证,米仓古道始创于末年,兴于汉代。 距今约3500年,由诸侯国“方”(又称“巴方”)的巴人在夏末商初时开通,由国的今巴中出发,越米仓山北达陕西古(后延伸到汉中)的“米仓古道”,是石牛道未开通之前唯一的一条川陕通道,名曰“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
现在残存的道路痕迹还历历在目,不少题记佐证了古人开山劈石、修路造桥的丰功伟绩。平昌北1.5公里处,明万历乙卯年(1615年)咸安袁雪庵书刻的高1.18米、宽0.7米、笔划宽0.9米的“”和位于江口镇的清光绪年间(1883年)廖纶题书的“群山开路让人行”及《石峡颂》:“天开灵奇,重峦叠嶂,岗抱双环,路开一线,树老石悬,竹修烟暗,宿鸟晨飞,流萤夕璨,水汇,云连秦栈,剑阁,东西相间,玉垒,秀分厥半,拾级连登,”均可佐证。
米仓古道-南江段
米仓古道的陕西段为巴岭山邓家垭之北,经古到汉中段为北段;翻越巴岭山邓家垭进入巴江谷地,经玉泉、牟阳城、上两、县城、穿进入巴州为米仓古道南段。而因此道经巴岭山之邓家垭进入四川,故此道为“巴岭路”,全长500余华里,这是米仓古道最早、最为原始的名称及线路。虽然今古书上提到米仓古道有几条线路,而“巴岭路”是有史可考的古老线路。是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条军事通道和粮食物资运输要道。公元前1300年至1295年间,先后四次经直达梁州,再经“巴岭路”南下伐巴方,公元前1122年征集巴州 人到牧野会战仍经巴岭路出师北伐。秦惠王并巴中仍经“褒斜道”、“巴岭路”南下,巴方被灭后,要消除巴方之意识影响,将巴方开通的“巴岭路” 更改为“大行道”。大行道南端的“汉昌县”、“得汉城”等均为汉王命名,汉朝的强大昌盛靠的是汉昌人勇敢,汉朝天下的得来靠的“得汉城”的粮食,巴山背二哥们用铁的双肩将粮食背运到汉中,公元前200年左右,人范目募巴中人为汉王平定,都经大行道北上。公元张鲁为曹操所破,自南山经大行道入巴中。
米仓古道的第三条路线,自汉中以西,沿濂水谷道和巴江(巴河,上游名南江)谷道,到达四川巴中地区。北起,南至今四川,也因穿越而得名。该道全长250公里,自南郑向南循山岭经、渡巴峪关,越山岭之后沿南江河谷至巴中。该道绕山越岭,攀行其间,如腾云驾雾。由汉中入三巴,此为捷径。此道是汉中去四川的捷径,但巴中比较偏僻,历史上经济不发达,故此道未能成为川陕交通主干线,也没有大规模修整辟成栈道,故道路狭窄、曲折、险峻。《南江县志》记载,秦末汉初,从陕西的南郑起到四川的道路中就有米仓道。旧时《巴中县志》载,汉平关,建安22年(公元),从此关进窥巴西,为蜀将张飞所败。” 唐代两京的佛教造像艺术主要通过米仓道而输入巴中,即由汉中兴元府(今陕西南郑)向南越,经集州(今四川)直抵巴州。在唐代,作为入川的重要陆道交通线之一,米仓道的地位仅次于金牛道。中和元年()唐僖宗入蜀即取此道。此道起于陕西汉中南郑,翻大、小巴山,过米仓山进入蜀地县境,穿越南江县150多千米后跨入巴中,又沿巴河、渠江南下重庆,此乃水陆交融之“米仓道”之一。又其陆路,经()顺庆(南充),再下(合川),直抵(重州),此乃南米仓道所经之路线。该道经南江长池和木门向南下巴中可与南米仓道汇合,向西经苍溪可以沿南方丝绸之路经、南部、三台、沿线抵成都,此乃米仓道西线。建安二十年(),曹操讨,张鲁即由米仓道南逃巴中。曹操击降张鲁后,留督、等将屯汉中。夏侯渊曾遣张郃率军由米仓道入争巴中,进军至(今四川渠县),被张飞击还。木门当此大道,所以木门留下了较多的三国遗迹。蒙古蒙哥汗八年(1258年),亲自率军攻南宋四川上游,主力由金牛道趋剑阁,另遣宗王木哥率偏师由米仓道趋巴中。近年已在米仓道沿线发掘出大量文物。 古碑位于旺苍木门道上纪家河桥头。为米仓道上仅存的石碑。碑文上有“上通,下达蜀川”的文字,足证此道即为米仓古道。
米仓古道-旺苍段
米仓道北端呈“Y”字形,由城固、南郑、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时期,由越大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东3条路径会于米仓道。其中,西路沿濂水西侧而上,经今南郑县、高台、新集、濂水、圹口、庙坝,越,到焦家河后,或溯焦家河东至大坝,再折南经关坝,沿难江(今称)而下至难江县(今四川),或顺焦家河西去,到白头滩后折东南行,经中坝子、新民、杨坝亦至难江县。此路险居岩侧,陡临深渊,上下攀登,十分难行。中路由南郑南去,经草堰、周家坪(今南郑县治所)、青树、红庙塘到后,或折西南至庙坝,接合“西路”至难江,或南行10里至庙坪(南郑至南江公路经地),再折东行,翻越一个小垭口,下褒城坡,约5里左右至小坝,复由小坝沿上源东支流而去,越至大坝,再南行经关坝顺难江而下亦至难江县。此路庙坝附近的牛脑壳(牛头岭),山势高峻,登顶北望,南郑县历历在目,是控制米仓道之险地。东路溯冷水河而上,经油房街、高家岭、牟家坝至郑家坝后,或折西南经秦家坝至小坝与中路合,或折东南经清石关、回军坝、西河至碑坝后,再折西南沿沙坝河而下,亦可至难江县。此路地当老林,崎岖幽径,野兽出没其间,加之道路迂远,一般行旅很少选取此途。但由碑坝沿碑坝河南行,或沿而下,可达通州通川县(今四川达县)。这是唐宋时期沿或经汉中去东川的道路。南宋时,川东支援汉中的军需物资,多经由此路运给张浚指挥的军队。  西县(治所即今老城)亦有路人米仓道。此路沿东侧南行,经今杨家山、阜川、大河坝、钢厂至濂水,入南郑、米仓山间的“西道”而行。由城固入米仓道,大体是溯南沙河而上,经七星店、元坝、小盘后,或折西经法镇入南郑至米仓山的“中道”,或折东南经大盘、两河口、岩窝坪、廖家坝、西河至碑坝,人南郑至米仓山间的“东道”。行旅由西县、南郑、城固等地去川北、川东,选择何途,取决于出发地和所要到达的目的地。
米仓古道的第四条就是从陕西宁强、南郑两县至百丈关的米仓古道,也是汇入米仓道的又一重要间
道。这条米仓古道的起点是陕西汉中,终点是百丈关(今旺苍县城)。沿途以木石为栈,历代畅通无阻。顺此道向南可直下苍溪、,向东可到南江巴中,向西可到广元。这是旺苍历史上一条著名古道,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因翻越而得名,亦称米仓古道或米仓间道,由北向南贯通旺苍全境。“上至秦陇,下达苍阆”。
路线是从汉中到陕西经茅坝河(今陕西宁强县茅坝河镇),通过旺苍县的干河坝(今旺苍县干河乡)、鹰嘴岩(今旺苍县),或者经旺苍县的、、在两会寺(今旺苍县)汇合,至旺苍百丈关(今旺苍县城)。沿途以木石为栈,历代畅通无阻。顺此道向南可直下苍溪、阆中,向东可到南江巴中,向西可到广元。这是旺苍历史上一条著名古道,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因翻越而得名,亦称米仓古道或米仓间道,由北向南贯通全境。“上至,下达苍阆”,这是古人对旺苍米仓古道的真实写照。旺苍地处川陕交界的米仓山南麓,是入川进陕的要塞,不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官家出入、商家往来的重镇古邑。古时候旺苍境内的南北交通运输通道,除了东河、后坝河的水道外,陆路交通就是米仓古道。米仓古道在民间有水路和旱路之说,即米仓水道、米仓旱道,发源于陕西南郑和宁强的东河与米仓古道,均成为米仓山南麓的交通孔道和运输大动脉。随着时间的推移,米仓古道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后来逐步又分为官道、兵道、商道。穿越时空的隧道,历史上的米仓道上曾演绎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刘邦兴于西蜀,占据,很多故事就发生在这条古道上,至今还在旺苍民间流传。传说这条古道上的东鼓城山山顶,当年诸葛亮曾屯兵演练“”,点将台至今依稀可见。川陕苏区时期,地下交通线(即红色交通线)的西线同样是这条米仓古道,红军发动攻打汉中,大部是从这条古道上的国华一带出川的。
最西边的一条米仓古道是陕西联平关至的白水道。这是汇入米仓山道的重要间道。路线自的联平关始,在金牛道上潭毒关分路,越旺苍县天星坪、木瓜铺,经白水场(今旺苍)至苍溪、。南宋诗人陆游两次途经此道,有《题木瓜铺》一诗。
米仓古道 是我国最早的国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米仓道在川东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逐步又分为官道、兵道、商道。米仓古道纵贯,联接,北上三秦而通中原,南下四川以达南方,古称大行道。沿途高峰丛集,万壑分流,先民依势开道,成于夏商。北起,经南郑入界,越,踌孤云两角,南抵巴中,其间西去成都,南至重庆,自古乃兵家必争之道。王涂山,巴蜀往焉,于,曹操征而刘备筑牟阳城于大坝,唐代皇子李贤贬谪巴州集州;宋元之际蒙将桑入川攻合川钩鱼城;明朝设于大坝;清代白莲教义军横行川陕各州县;现代红四方面军建川陕苏区于川北等等。五千年古道,兵马驰骋,商贾营运,行旅往来,不畏崎岖险阻,至新中国初期,始废米仓道。旺苍县境内的米仓古道,主要有四条,至今尚存,有的路段还很完整,至今仍有民间客商及游人、山民、背夫行走。何家沟段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川北道监察使杨瞻在翻越此段米仓道后,在他的《题灵溪》诗中十分动情的写道:“溪山曲尽难名巧,方信苍苍造化神,鸟道依稀天上路,林居仿佛画中人。”此段古道经越千载,经无数次修整,其最后一次大型修整培补是在“大清嘉庆二十三年”至“大清嘉庆二十五年”间进行的,皆为民间捐资修整。当年培修整治的两道“修路碑”自今保存完整。[1]
历史文化资源
米仓道历史上的文化、军事、商旅活动十分繁忙。道路养护与建设历代都由官方所统揽。道路两傍碑刻很多,如早期的唐碑 “天宝四载,太守郑子信此南北路移险造阁记”;宋嘉泰三年碑“古道边江夏水暴涨,则不便往来,命道人何永德錾崖栽石,以取道为庶,试行千古不朽之迹,详题琉璃关”。宋绍兴三年碑“绍兴三年二月十五日,金贼犯,弓级任荣记”等等唐宋至清代的记事碑文。《》载:“旧设关隘6处,城堡3处,店铺21处”。近年来在和大巴山之间还发现粮仓遗址数处。
近年来在米仓道沿途出土了大量的地下文物,如南江、通江擂鼓寨、巴州月亮岩等遗址,其中在南江断渠、阳八台出土了至今约5000年前古人类遗物数千件,在赶场黄泥堡出土了、50多公斤,在八庙垭出土了王莽五铢钱20多公斤(铁质),在该地小寨村出土唐代臂圈1件、海兽葡萄1面(经鉴定委员会确认为一级文物),在大坝欧家河出土了宋代铭文银盏24件,其中10件被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确认为一级文物,在县城出土1.1万多枚。在团结筒车坝出土宋代云锣13件,其中7件被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确认为一级文物,在流溪坝出土宋代彩釉墓地砖24件,其中8件被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确认为一级文物,在桃园发现数处汉代砖室墓群(其墓砖分别为边长35厘米和35厘米和17厘米×8.5厘米的条形和方形砖,澄泥质地、火候较高)和大量的印模砖等等。
米仓古道上巴江两岸是粮饷供给保障基地,屯兵;韩溪河月下追韩信至;曹操与张飞交战汉水,直逼退兵巴州;抗金名将岳飞率兵巴河东岸;南宋四川安抚在得汉城、平、小宁城屯粮抗元。
经米仓道传播的佛教石窟文化十分丰厚,始于隋盛于唐的佛教石窟造像遍布全境。现有造像345处,1100余龛(窟)20000余尊,尤以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通江、白乳溪等石窟造像为代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美,独具特色,保存完好,闻名海内外,被誉为“,国之瑰宝,盛唐彩雕,全国第一”;巴山民居、祠堂、亭阁、宗教古建筑等,数量众多,保存完好。恩阳古镇、、古朴秀丽;相传为汉室通风报信设立路标所植的皇柏古林至今在米仓道上挺拔苍翠,绵延十余里。
在,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了以巴中区域为中心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幅员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建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军队由1.5万人发展到8万之众,巴中12万人参加红军,牺牲4万余人,其中留守于一带的3000余人,血战崇山峻岭,全军壮烈牺牲。
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共和国将军和省部军级干部 446人,其中巴中籍将军27人,省部军级干部100余人。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
巴中是的首脑机关所在地、红军文物众多,被誉为“红军文物”,全市已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2处,可移动革命文物3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051件,革命文物总量及规模居红军时期各根据地之首。全市现有4个,省级2个;巴中有全国最大的—;有全国最大的—王坪烈士陵园和全国最大的—“”。
名人文化资源
米仓古道地灵人杰,历代文人雅士英雄豪杰辈出,历时留下了他们英雄故事和众多的名诗佳作。如三国名将张飞、,唐,大诗人李白、杜甫、、、皇甫冉、李商隐,唐巴州、史俊、羊士锷、、唐状元、宋代张垓,章崇简、陆游,民族英雄宗泽、,巴州籍北宋天文学家,清代抗英名将、民族英雄,辛亥革命先驱,中共早期领导人,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晏阳初等。
非物质文化资源
米仓古道非物质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形式多样,价值极高。概括起来说,可分为16个大类,169个子项。包含了民族语言、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人生礼俗、、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等。巴中非物质文化以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了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民间舞蹈《》以其鲜明的地域风格、独特的、悠久的历史和阳刚的气质成为中国汉杰出的代表,入选《中国舞蹈集成》;上万首的巴山民歌与陕北信天游、甘青宁的花儿齐名,其中巴中民歌中的“茅山歌”与贵州的浪哨歌、云南的情歌和广西情歌构成了全国几大特色情歌。在《中国民间音乐集成》中,四川民歌共入选130多首,而巴中民歌就占了80多首;巴中是中国民间曲艺“说春”的幸存之地;巴中的生活、生产、自成体系,婚丧嫁娶独具风格,特色鲜明,历来已久。还有独特的方言俚语、、、雕刻等手工艺,饮食习俗、造纸术、酿造技术、银耳栽培技术等源远流长。[2]
.新浪网-社会.[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光岩年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