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废的荆棘占领雨后的故事站台冻结了时间是谁割舍不下的情怀过眼�

有草木兮春不荣蔡文姬,千古只有一个蔡文姬。虽然中国五千年历代不乏才女,比蔡文姬名气更大的才女也不是没有,但是我最早认识、感觉最亲切的仍是蔡文姬。最早认识她是因为我们是同乡,在家南边十里的小镇中央有一个小广场,她高高地站立在那,手拿书卷,目送飞鸿,遥望着北方。白衣飘飘,如凌波的仙子。我曾固执地认为,她之所以要背光而立,是在殷切地向我召唤,要我像天龙八部里德段誉一样,拜石为师,承其衣钵。后来我才知道,她是舍不得留在胡地的孩子。除了是同乡之外,我对她感觉最亲切的另一个原因是,历朝历代,再也找不出一个比她更能承受苦难的女子。她之所以会经历那么多的苦难,只是因为她生在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一个苍茫的时代。  每个朝代的最后那些年月就像抖动着的长鞭的末梢,总是摇晃的厉害。而抖动东汉这条长鞭的那只手似乎力量比其他朝代更大些,先是黄巾起义,再是十常侍之乱,然后董卓专权,再然后十八诸侯的相互厮杀,还有最后的三国鼎足,晋朝建立,从184年到265年折腾了整整八十年。  这就是蔡文姬生活过的岁月。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蔡文姬生于173年,她还算有过一个可供回忆的童年。也就是这段回忆给了她在以后见岁月中活下去的勇气。  她十岁那年,夜晚听到父亲蔡邕弹断了一根琴弦,马上说断掉的是第二根弦,蔡邕以为她不过是偶然猜对,故意又挑断了一根弦,文姬仍是不假思索地说第四根,丝毫不差,蔡邕大为惊讶,开始尽心教导女儿。这是《琴史》上记载的一段故事,每次想起都不禁为她扼腕叹息,如过没有她父亲的教导,文姬是不是就不再那么的耀眼,她是不是就不用再经历后来那些接二连三的苦难?  苦难正一步一步地悄悄来临,虽然不是洪水猛兽那样激烈汹涌,却仍然势不可挡。  婚后的第二年成了她命运的转折点,那年她十七岁。十七岁,本来是正当芳华,却成了她以后回忆的终点。此后的年岁,不忍记起,远远瞧见,心就已零落成灰。丈夫是温润如玉的翩翩君子,夫唱妇随,临窗画眉般的琴瑟和谐。外面的世界虽已金戈铁马,她这时至少还是幸福的。只是有时候幸福会——戛然而止。  丈夫卫仲道的突然咳血而死,我们不知道她是如何地伤心欲绝,可是面对卫家的无端指责和白眼,文姬决绝的离去。那个家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心爱的君子已亡,也没有子女可以承欢,留下来只能自取其辱,睹物思人。“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回去吧,离开这个伤心之地,从哪里来,还回哪里去。只是她再也回不到以前的那个幸福的家了。  归家不久,父亲就被人害死,母亲也是刚烈的人,不肯独活,狠心地撒手而去,任凭文姬自己一个人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颠沛流离。  我常常恨命运太过心狠手辣,定要把人往绝路上逼。  如果文姬仍在中原,以她的名气,和父亲的声望,生活应该还不会太凄苦,谁也没想到她会被胡人掳去。  文姬悲愤诗里有这样几句诗:“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胡兵来扰,所过之处,一片土灰。尸骸相撑拒,读起来比曹操那句“白骨露於野”更加的可怕。  一个细柳扶风的文弱女子,看到生灵的涂炭后,心中的悲怆怜悯,比那“人比黄花瘦”落寞情怀更能激荡人心。  我想,文姬肯定也曾有过那种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无计可消除的闲愁,在她被胡人掳去大漠的路上也不止一次的想起和丈夫生前时的风花雪月。可是现在现在四顾张望,只见黄沙滚滚,烟尘蔽野,只能痛苦的哀叹:“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到了匈奴,胡人之中有识得蔡文姬的,就把她献给了左贤王,从此开始了她的异域生活。那里没有中原的霁月风光、诗书画卷,有的只是天苍苍野茫茫。  对于一个有着绝世才华的女子来说,最大的痛苦不是没有锦衣玉食,而是没有一个可以触动自己心灵的人。现实里没有,只好到书中去寻,可是文姬连书都没有。于是,为了打发时间,她开始背诵曾经读过的书,边背边抄,用自制的笔勾画涂抹,一遍又一遍,不经意间却将故里窗前的那竿翠竹誊在了纸上。  我突然要感谢那位实得文姬的人,如果不是她,文姬未必能安定的生活下来,十二年之后曹操未必能找得到文姬,就算能找得到,十二年的跌宕起伏早将心中的那几百篇文字消磨干净,她又如何“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经历了四千多个日夜的翘首南望,这天早上起来,她终于看到了大汉的使臣。使臣是曹操派来的,曹操是蔡邕的故友,为念故交之情把文姬赎回家乡,他带来了黄金千两,白璧一双。左贤王同意文姬归汉,只是文姬的两个孩子必须留下来。  文姬充满喜悦的心竟如刀绞。  一夜夫妻百夜恩,和一个共同生活了十二年的人怎么会没有感情?就算夫妻之间没有感情,母子连心的骨肉之亲又怎么割舍的开?  我宁愿相信左贤王是爱文姬的!只是碍于曹操的压力,不得不答应让文姬归汉。他留下孩子只是为了挽留文姬。  可惜的是,文姬心里明白自己必须走,这不是曹操的请求,而是命令。她无可奈何地抛下两个孩子,跟随大汉的使臣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中国。文姬和孩子离别时的情状不用遥隔千年去想象,只要翻一翻那首猝不忍读的《悲愤》诗,一切都历历在目: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回去的路上,文姬的心中比被掳来时更加的百感交集。来时孑然一身,了无牵挂,如今既有回归故土的欣喜,也有对这段屈辱生活的悔恨,也有对归汉之后的恐惧,更多却是对儿子的不舍与关爱。  车辚辚,马萧萧,回首关山一梦遥。与爱子再会无由的绝望,痛彻了心扉,一声惊雁哀鸣,划破了心口,满腔的悲痛化作不尽的长江,滚滚而来,汹涌澎湃。  “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徒想忧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生我兮独罹此殃”。  无论怎样,文姬倔强地承受住了十几年的煎熬。如今回到了故乡,洗去满面的风尘,微笑着迎接新的生活吧,不管它是苦还是乐。  曾经风华绝代的蔡文姬,仍旧有着绝代风华。  文姬回到故乡,以前那个家早已不在,剩下的仅是一片断壁残垣,曹操怜之,将她许配给了倜傥风流的董祀。此时的文姬嫁过二夫,年近四十,大漠的风沙磨蚀了她的容颜,几次的剧变更使她的精神有着巨大的创伤,自视甚高的董祀心里是不甘的,但这是丞相的命令,不甘归不甘,到底是不敢违抗。这样的婚姻注定是一种痛苦,文姬虽然走进了董祀的生活,却在董祀紧紧关锁的世界面前,无能为力。  对董祀的冷落,文姬不怨。婚后一年,董祀犯罪当死,曹操判其斩首。文姬得知,尝尽了流离失所滋味的她不愿让着得之不易的生活再一次毁灭,她自己也不确定还能不能再承受一次殇变,顾不得嫌隙,蓬头散发到曹操那里求情,《后汉书》是这样记载的:  “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之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 ’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  事后的董祀开始重新认识文姬,慢慢尝试着走进文姬的世界。原来,这个容颜枯槁的女子承受了那么多难以想到的打击与屈辱,她虽然没有反抗过,却一直很坚强,有着强大的内心。但这种人格的强大不是她生来就有的,是她在恶劣环境中为了生存而一点点建立起来的。一个人再强大的,都需要有一个人能让她依靠。  后来,夫妻二人相掺相扶,看透世事,定居于洛水之上鸟鸣风舞林繁木茂的蓝田,收集旧典,《续写汉书》。  我们不要追问董祀后来对文姬的好,是出于爱情还是怜悯或者是感恩,无论是哪一个,只要是真心的对她好,那就是爱,爱情、恩爱、爱戴,到最后还有分别吗?  我常常想,看透世事居住蓝田的文姬有没有一天夜里突然醒来,环视四周,以为仍身在大漠,身边躺着的不是董祀而是左贤王,依稀听得见隔壁的屋子里两个孩子呼吸的声音。    蔡文姬,一个想起就让人不禁动容的女子,还没来得及绽放青春年华,就不得不把自己最好的十年交给了一望无边的大漠风沙。她本是太平年间一朵孤傲的兰花,但在乱世之中只能做一根飘摇的浮萍,她没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一切都身不由己。面对这个霸道的世界,既然无法改变,她只能选择坚忍。  幸好,最后她终于等来了那场久违的幸福。夕阳无限好,有了就行,何必奢求太多?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帮顶下
很不错,支持哦!!!!!!!!!!为了给你增加人气
顶你一次,哈哈!!到我的天涯微博看看吧,一个你进了就不想出去的微博!  互相加个关注吧,记得棒我踩踩帮我踩踩!!  
  板凳也不错,坐下细看。
  苦难,升华的是坚强的人。一个生活没有故事,淡而无奇的人,也不会让后人对她有如此的敬重和怜惜。我敬重有故事的人。
  多谢鸿问尘,呵呵
  苦难,升华的是坚强的人。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作为女子,她虽然极美,却没有貂蝉、大小乔那样的名声;作为皇后,她没有吕后、窦太后那样的毒辣心肠。这样的她极有可能成为后宫斗争千千万万牺牲品中的一个,淹没于历史,很少被人提及。可是因为一个人的一篇赋,她却给后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想象。    唐太宗仅仅从这篇赋里抽取了一个词去形容王右军的书法,就成了对他最完美的评价;金庸也从里面取了一个词创造出了一套无与伦比的绝世轻功——这篇赋就是《洛神赋》    在这篇赋里曹植对女子美丽的描绘更成为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的经典: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这样尽善尽美凝结天地之气绝代容颜,千年之后对了仍不禁要心弛神往。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一切都从头说起吧!    甄妃,一个在史书上连名字都没有记载的皇后(魏明帝在她死后追赠),因为那篇赋才被后人称作“甄洛”或“甄宓”。她的先祖是汉太保甄邯,世吏二千石;父亲是上蔡令甄逸,在她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一年后,天下大乱,一切都倚仗着哥哥生活。他们家世代为官,聚积了大量的粮食,这是乱世之时最奇缺的东西,物价飞涨,赚了不少钱财。虽处乱世,她的生活仍旧是无忧。    曾有一天,兄长取笑正在读书的她,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她做了一个很有见地的回答,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古代的贤女子,没有不了解前世成败,作为警戒的,如果不读书,怎么才能知道她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其强迫孩子读书,不如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    此后的一年,兄长将屯积的大量粮食换取饥民的金银珠宝的做法,让甄洛非常不满,她对母亲说出了一段更不适宜她年龄的话:“趁火打劫定会招致饥民的愤恨,日后对自家将招来不测;倘若将粮食拿出来周济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一旦有变,将会有个照应;广济灾民,才是积德免灾之道。”    母亲是听从了她的劝告的,只是在乱世,没有人可以永远的拥有太平。到了笈第之年,她嫁给了一个大家族的一个小人物,命运从此开始改变。    其实,这个人地位并不低,他是袁绍的次子,袁熙。袁家是汉代四世三公的望族,袁绍又被推举为反对董卓十八路诸侯的盟主,此后群雄割据,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此时的天下,可以说是袁绍的天下。甄洛加到这样一个家庭,应该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    一切都有不可预知的变数,势力越大,眼红的人就越多。况且那是一个英雄无数的时代,袁绍还没有那种能够傲视天下、臣服群雄的能力和魄力。一场官渡大战,灰飞烟灭,繁华落尽。袁绍已死,袁熙最后在辽东被害。她和婆婆刘氏在邺城的闺阁里正心惊胆战,突然一队人马闯了进来,婆媳两个扑倒在地,不住啼哭。进来的人举剑要杀,忽见红光满目,放下剑,问,你们是谁。刘氏据实相告,来人把甄洛拖到跟前,见她披发垢面,用衣袖轻轻擦拭干净,竟是玉肌花貌,倾国之色,温声相慰:“我是曹丞相的儿子曹丕,愿意保全你们全家。”甄洛听了,心里是恨得吧,不是你的父亲,我何至于到这步田地?只是她不知,他的父亲曹操曾对左右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年破贼,正为奴”。    曹丕回去见了父亲说,儿一生别无他求,只有此人在侧,此生足矣!望父皇念儿虽壮年而无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汉魏的风气还很古朴,不像大唐那样开放,曹操听了,已不好与子夺妻,只是赞叹一声:“真吾儿妇也!”他心中多少是有些遗憾的吧,甄洛的美貌早有所闻,北有甄女,南有二乔,二乔已为孙策、周郎所得,此女又是无缘。    三国的男人最热心的是功名,崇尚的是英雄。曹操更是英雄中的英雄,又有旷世的文采风流,英雄的心一旦柔软起来,却是碎断人肠的缠绵悱恻。    楚霸王的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飘扬至今,戎马一生的陆游到老还是对着那潭曾是惊鸿照影来的一汪绿水,泪洒西风。  曹操心中到底是装的天下。    甄洛跟随曹丕留在了邺城,开始了新的生活,见到了那个对她最重要的人。再嫁后的她是自卑的,虽然有着惊人的容貌,可是娶她的那个人也不是等闲之辈,风流年少,气宇轩昂。曹丕对她极其宠爱,每逢邀请文人墨客饮宴,都让甄洛一同饮酒赋诗。她知道,情窦初开的丈夫既然能很快喜欢上自己,也会很快喜欢上别的女子,所以一切她都小心应对。他鼓励曹丕广纳后妃,延育子嗣,恪守孝道,以讨得新婆婆卞老娘的欢喜。    二一一年,随曹操出征的卞老娘害病在孟津(河南省孟津县)修养,主动要求前去侍奉,邺城孟津两地相距四百多公里,中间又隔一条黄河,如何能够过得去?于是她日夜哭啼,痛不欲生。后来从孟津回来的士卒禀报说卞老娘的并已经痊愈,她却拒不相信,知道卞老娘亲自写信回来,她才转悲为喜。    不必讨论里面有多少真情多少假意,为了能安然的生活下去,她都不得不这样做。就算是装,就让她装下去吧,撞到后来,时间久了,假意也就成为了真情。对于父母来说,这就够了。    男人的事业不会永远在女人身上,曹操正在征战天下,曹丕也有同样的野心,自然要随着父亲铁马纵横。    这时,该是子建登场的时候了。他不喜战争,只想诗酒山林,随心而适,对甄洛的才华早就仰慕。两个有着共同爱好的人,自会惺惺相惜,没有太多的理由去朝夕相处,只为那一刻心灵的碰撞,发乎以情,止之以礼。    甄洛对子建才华的赏识,不但加剧了他们兄弟的矛盾,更害了自己。    曹操死后,曹丕篡汉称帝,本来生怕曹植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对他不断进行打压。甄洛欣赏曹植的文人气质和高贵风骨,处处维护他。原本就很难说清道明的瓜葛,更加在曹丕心中纠结缠绕。不要说曹丕心胸狭隘,换做任何一个男人,心胸都开阔不起来,除非他根本就不爱这个女子。    曹丕称帝,皇后的位子一直空着,一个嫌对方狭隘自私,不愿要,一个说对方浪荡无形,不愿给,多年经营的恩爱渐渐成了随风的烟云。对皇后位子垂涎三尺的郭夫人,趁机而动,不但当上了皇后,不久,又对甄洛进行谗害。年老色衰的甄洛早已失去了曹丕的宠爱,郭皇后的阴谋,使甄洛含恨而亡。史书记载,甄洛“及殡,令披发覆面,以糠塞口”。一代才女,如此下场,千年想之,仍不免令人喟叹。    甄洛死去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在吃饭时,见到太子曹睿(甄洛之子),心内酸楚无比。在返回封地的途中,路过洛水,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这就是流传万古的《洛神赋》。    “甄”,通 “鄄”,曹植曾是鄄城王,所以《感甄赋》并不是仅仅表达对甄妃的爱慕之情,而是有自己的身世际遇在里面。但也不能就因此肯定这篇绝妙文章和甄洛没有丝毫的关联,那位美丽的洛神,应该就是甄洛的化身,凌波欲仙,惹人遐思。不然的话,曹睿为何在即位后,不但为赋改名,且把曹植一贬再贬,使之飘若孤蓬,不久寂寂而亡?    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    一代才女能有曹植这样一个知音,死有何憾?    是的,甄洛死时是没有遗憾的,只是把遗憾留给了后人。人间曾经有过一卷她的诗集,只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没有保存下来,今天人们只能从她唯一一首流传下来的诗来窥探其才情。    塘上行    甄宓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损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写完这首诗,她就化蝶而去,从此不食人间烟火。披发覆面,泥糠塞口,又能怎么样,依旧禁锢不了她精魂的飞升。那位谗害她的郭皇后早已被人忘记,而她,美丽的甄宓,化作轻盈的洛神,永葆着青春,年年凌波于潺潺洛水,明眸善睐,顾盼生姿,等待着子建的再次到来,不为朝夕的相处,只为那一刻心灵的碰撞……  
  作者:棍神一笑 回复日期: 13:32:56 
      油菜
  岂曰相去远,曾不盈数寻        从一出生,她的命运就注定是不幸的。    对于一个女子,最容易令男人动心的就是容貌,何况那个男人还不是一般的男人,他是一国之主,而且他后宫里妃子的人数,在历代君王之中了一排在前三,荒唐的程度也可以和桀、纣、周幽王相比。作为这样一个男人的妻子,伴随她的只能是夜长无寐天不明,萧萧暗雨打窗声。    她就是左芬。    她的哥哥就是那个令洛阳纸贵的左思。    她和左思都长的丑是有正史记载的。左芬“为贵嫔,姿陋无宠,以才德见礼。体羸多患,常居薄室”;左思“貌丑,口讷”。一般的历史很少提及人的容貌丑,一旦写了肯定是丑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世说新语》里对左思的描写更显夸张:有一天左思羡慕中国古往今来第一美男子潘安的风流,也学他到郊外踏青,潘安去了,无数的少女争相献花,左思去了,迎接他的却是大妈大婶子们的臭鸡蛋、坏白菜。    左思的父亲曾说左思比不上他年轻时候,由此可知,兄妹两人都继承了母亲的缺点。只是这位母亲在生下左芬不久就去世了。没有母亲的孩子肯定是不幸的。这时,他们父亲的官位还很卑微,心里最在意的是升官,对孩子的关爱怎么会多?悉心照顾左芬的只能是左思,他们之间的兄妹之情肯定更胜于后世苏轼与苏辙的兄弟之情吧!    虽然父亲官小人微,但还不至于家徒四壁;虽然“早丧先妣”,总算还有哥哥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随着年龄的增长,兄妹二人的才华也渐渐广为人知,父亲的官也升了好几级。生活好像真的越来越好了。世事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我也真的希望能这样发展,虽然左芬貌丑,就像黄月英遇到诸葛亮一样,她总能找到一个欣赏心爱她的如意郎君,幸福地过此一生。    可惜的是,她生在了一个好名的时代——魏晋。    这是一个品评人物,标榜风尚的时代。你可以很穷困,你可以很落魄,你可以很古怪,可以哭笑无常,可以不修边幅,可以放浪形骸,只要你能取得响亮的名声,什么都可以。所以贪慕虚名的司马炎来了,带着虚伪的诚意来了,来到左家的小院,对左芬说,做我的妻子吧。情窦初开的左芬肯定被这突如其来的爱情迷糊了神思。    妙龄的少女谁不期望意外的爱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何况这个男子是丰神俊朗的一国之主?想到自己的容貌或许会因自卑而稍作迟疑,但立刻就会为自己辩解,她爱上的不是我的容貌,而是我的才华,是的,肯定是爱上了我的才华,放眼九州大地,还有哪个女子能比过我的才华。带着她小小的骄傲,这一刻是她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吧。    面对来人,她害羞地点了点头。    就算她知道她以后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她也比无选择。这不是求婚,而是圣旨,是强逼,没有商量的余地。    从此,生活发生了天上人间的变化。    这一年,举家迁移到了京师,洛阳。在去洛阳的途中,看着忙前忙后的哥哥,左芬后悔莫及,“骨肉至亲,化为他人,永长辞兮,惨怆愁悲”。这一去,就再也无法见到从小相亲相爱的父兄。她也渐渐明白,皇帝之所以选自己进宫为妃,确实是看上了自己的才华,可是这不是因为爱,只是为了满足他好名的虚荣。    一切都已如此,难以挽回,怪只怪自己才名太盛。如果人生可以重来,美也罢,丑也罢,我都只愿荡舟于盈盈绿水,看那莲叶何田田,不要才华,不要令名,只求与我心爱的人相爱终老。    进了宫,果然不出她所料。    宫里的嫔妃,不但包括蜀、吴二国宫里全部的佳人,而且还有从民间选来的数以千计的宫女。这么多的后宫佳丽,司马炎自己也犯愁了,史书这样记载:“尝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晏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撒地,以引帝车”——乘坐羊车,随便羊拉着车转,停在哪个妃子的门前就在哪个妃子那里就寝,宫人为了把皇帝的羊车引来,竞相在门前插上竹叶,在地上洒上盐汁。    皇上既已不爱慕才华,空有才名的左芬只能“意惨愦而无聊兮,思缠绵以增慕;夜耿耿而不寐兮,魂憧憧而至曙”。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仰望河汉,看到织女牛郎,想起的不是那个把自己迎接进宫的薄情男子,而是对自己百般宠爱的哥哥。她暗暗问自己,我和哥哥离得远吗,不远,宫墙外就是自己的家。可是,这道高墙是永远无法越过的天河,比天还要高,比地还要厚。心中的痛郁结愈深,终于有一天,它伴着泪水从左芬胸中流淌出来,凝作碧血,化为沉郁顿挫的《感思赋》:    “生蓬户之侧陋兮,不闲习于文符。不见图画之妙像兮,不闻先哲之典谟。既愚陋而寡识兮,谬忝厕于紫庐。非草苗之所处兮,恒怵惕以忧惧。怀思慕之忉怛兮,兼始终之万虑。嗟隐忧之沈积兮,独郁结而靡诉。意惨愦而无聊兮,思缠绵以增慕。夜耿耿而不寐兮,魂憧憧而至曙。     风骚骚而四起兮,霜皑皑而依庭。日晻暧而无光兮,气懰栗以冽清。怀愁戚之多感兮,患涕泪之自零。昔伯瑜之婉娈兮,每彩衣以娱亲。悼今日之乖隔兮,奄与家为参辰。岂相去之云远兮,曾不盈乎数寻。何宫禁之清切兮,欲瞻睹而莫因。仰行云以�#91;欷兮,涕流射而沾巾。     惟屈原之哀感兮,嗟悲伤于离别。彼城阙之作诗兮,亦以日而喻月。况骨肉之相于兮,永缅邈而两绝。长含哀而抱戚兮,仰苍天而泣血。     乱曰:骨肉至亲,化为他人,永长辞兮。惨怆愁悲,梦想魂归,见所思兮。惊寤号啕,心不自聊,泣涟洏兮。援笔舒情,涕泪增零,诉斯诗兮。”    左芬进宫的第二年,对妹妹思念不已的左思,写了两首《悼离赠妹诗》寄给了她。那两首诗,典雅凝重、情词凄切,读了忍不住要怪左思无心无肺。五尺男儿尚不认猝读,何况宫里“暗中头白没人知”的左芬?    人们已不能知道左芬读了那两首诗后留下了多少眼泪,却能从她回寄给兄长的那首诗中揣摩出她当时柔肠寸断的悱恻心灵。这首诗不长,全文如下:      自我去膝下。倐忽逾再期。      邈邈浸弥远。拜奉将何时。       披省所赐告。寻玩悼离词。       仿佛想容仪。欷歔不自持。       何时当奉面。娱目于书诗。       何以诉辛苦。告情于文辞。    左芬进宫十八年后,公元290年,荒唐无耻的司马炎终于告别了人世。他的死本来应该大快人心的,可是,对于左芬来说却未必是件好事。他对她虽然没有宠爱,却也没有将她打入冷宫,永不召见。他每次游玩华林,都要再回去的途中,去看望她,经常请她写一些辞赋,有所宴会,也会请她到场作诗以增雅兴。有了他,她还能时常被人想起;司马炎去世后,她真正被扔到了宫闱的角落,再无人问津,直到十年后她去世。十年里,朝廷和后宫都发生了剧变,她却因为被冷落而得以逃过一劫,得个善终。    近三十年的冷清生活中,她是否有过一是半刻的温暖?哪个召她进宫的人有没有一天突发善心,想起自己对这个女子的责任,给她应得的关怀和爱护?    她本就没有得过宠,也就谈不上失宠。当人们不住为那些失宠的妃子宫女唏嘘感叹时,有没有想过宫中更有数以万计的像左芬那样悄无声息从没得到过关怀的女子?  
  所谓佳人,在水一方:此种意境,让我神往.....忽然有一种感觉,每天陪伴我的妻,不正是这位佳人吗!因为近了,忽略了她的存在,如果真的有一天让我们分开,我会有比蔡文姬更过之的悲戚!或许身边的人比之在水一方的人,更值得珍惜万倍,我们把得不到的总想象得完美,却不懂得生活总是真实,平淡的日子里她的柔情,哪里会比传说中的美好爱情逊色,那点点滴滴的体贴,甚于母亲对待孩子的关爱,爱情已转化为亲情,看你怎样去体会?!所谓佳人,在我身旁.........楼主,你不懂得!
  标哥所言,我不是不懂得,只是得不到
  左芬    有女名芬最可怜,奈何枯锁四十年。  若说晋帝淫无道,得入宫闱却为贤。
  谢道韫    旧时王谢悲难已,从此江山千万里。  薄命飘摇运几何?不如柳絮因风起。
  未若柳絮因风起     那是一个最值得向往的年代。     那时有茂林修竹,有崇山峻岭,有流觞曲水。再没有哪一个朝代的人能活的那么潇洒。     那时的人随便说一句话,就能让后人反复吟咏,叹为观止。比如这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这是一段广为人知的故事,但我还是要引用过来:     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道韫,一个让后人景仰不已羡慕不止的女子。     她有着显赫的门第,父亲是东晋安西将军谢奕,叔叔是更有名的、让李白景仰一生的谢安。     她有着美满的爱情,娶她的那个男子是王凝之,虽然现在知道他的人不多,但是他的父亲和兄弟在书法史上却是后人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峰——王羲之和王献之。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     她生在了中国最风流潇洒的一个朝代中最风流潇洒的王谢之家。古往今来,还有哪一个女子能比得上她?     这样一个耀眼的女子必定有着不平凡的经历。     童年时,叔父谢安问道韫,《毛诗》里那一句最好,她回答说:“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这是《诗经-大雅》里的一篇,表达的是周王朝老臣忧心国事的咏叹。“穆如清风”,是指像清风那样有化养万物的雅德。谢安听了自然大为高兴,称赞她“雅人深致”。     常常怀疑,为什么没有她和父亲在一起的记载,她和谢安却不止一次的出现在一起,好似谢安才是她的父亲。     在一个不太冷的冬天里,和儿女辈们谈笑风生的谢安,看到门外纷纷扬扬的翩翩飞雪,向儿女们问了一个问题,就发生了上面开始的一幕。     未若柳絮因风起。     从此道韫的芳名开始在四海传播。     可以没有那首《登山》,没有那两首《拟嵇中散咏松诗》,那两卷诗集散佚了也就散佚了,没有什么可惜的。但独独不能没有这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这是道韫一生冰魂玉魄的凝结,没有了这一句,她在中国的历史上将会黯然失色,无法与蔡文姬、李清照比肩争辉。     这么钟灵蕴秀的一位女子人们,想到她的出嫁总觉得可惜。可是当得知她叔父为她物色夫婿的对象是,人们应该欣慰了。     谢安对侄女夫婿的第一人选是王徽之——王羲之的三儿子。     作为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是很称职的,最让后人乐道的是这样一件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多么潇洒,多么随性,只是这样的人在谢安看来,不会是一个好丈夫。所以,谢安把目光投向了王徽之的哥哥——王凝之。     对于王凝之,人们印象甚少,和他的父亲兄弟相比,实在太不起眼,连在历史的记载中,也只仅仅五句话,还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笑柄。如果生在现在,他也许可以名噪全国,可惜,他生生在了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只能安分守己地屈居在黑暗的角落之中,一任岁月流逝,我自遥望霁月风光。     相对于徽之,他没有过人的才华,也没有傲人的丰姿,也没有胜人的胸襟气度。可是,他却得到了谢安的钟爱。不为别的,只为她能给道韫最温暖的幸福。     道韫风风光光地嫁到了王家。     这样一个无可挑剔的女子,心中的那个男子应该也是举世无双的吧。所以嫁到王家见了平凡普通的王凝之,心里是失望的。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雨后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