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滨符号图案大全

手机报订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基于SDG的多种故障诊断方法融合的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研究--《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基于SDG的多种故障诊断方法融合的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由于传感器漂移、设备失效、工艺波动或操作错误等原因,导致生产运行中经常出现异常工况状态,轻则影响产品质量、生产调度计划,重则会出现生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如何及时识别出存在的异常工况,找出导致异常工况产生的原因,预测该异常工况发展下去可能产生的后果,提出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异常工况管理,避免产生严重后果,确保石化生产装置的长期稳定运行是当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
本文在国家863课题“定性定量复杂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的支持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基于符号有向图SDG (Signed Directed Graph)方法,结合专家规则、模糊逻辑、主元分析等定性定量故障诊断方法,探索建立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和评测手段。
异常工况管理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系统的自动监测、推理、预测和指导为一体的集成系统,它有四个层次的目标:
v保持生产运行正常;
v当生产发生工艺波动时,能够在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的指导下使工艺操作恢复到正常状态;
v当生产发生较大偏离时,能够在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的指导下使工艺状态处在一个安全的状态;
v当生产发生紧急状况或事故时,最小化事件的严重性影响。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文开发了数据处理、状态识别、原因诊断、可能后果和处理措施功能模块,结合数据采集模块和专家知识管理模块,做到:
v在异常工况发生时,能实时、快速地对问题进行本源定位、后果评估、方案提出以及方案的再论证;
v具有自学习功能,能够使操作经验得到继承。对异常工况的处理过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重放,使管理层对操作处理的审查有所依据。操作工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历史事故的学习,有利于经验在员工中的移植。
v历年积累的安全信息,经过数据挖掘,可以为管理层提供事故类型、故障源分布、事故概率等等统计信息,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的核心指标是推理引擎的推理速度的快捷和推理结果的准确。推理速度的快捷取决于推理引擎算法合理性,推理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所建立的模型的准确性。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本文对模型的校验和验证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初步探索。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
1、进行了基于SDG的多种故障诊断方法融合的技术研究;
2、基于Visual Studio,开发了异常工况管理系统软件平台;
3、建立了定性定量检验和验证(Verification
Validation,VV)试验平台;
4、建立了用于常减压装置的异常工况管理系统;
5、完成了常减压装置异常工况管理系统在定性定量VV平台上的试验验证;
6、完成了常减压装置异常工况管理系统在工业现场的应用测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X937【目录】:
摘要4-7Abstract7-20第一章 绪论20-34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20-28
1.1.1 研究背景20-23
1.1.2 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23-25
1.1.3 国外典型异常工况管理系统介绍25-27
1.1.4 研究意义27-28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28-29 1.3 研究及开发内容29-31
1.3.1 基于定性定量复杂故障监测与诊断技术实用方法的研究30
1.3.2 工业化在线实时故障监测与诊断系统实用化原型开发30-31
1.3.3 故障诊断算法与模型检验和确认(V&V)方法及测试平台开发31
1.3.4 定性定量故障诊断系统在石化装置的应用测试31 1.4 技术路线31-32 1.5 论文主要内容32-34第二章 基于SDG的故障诊断34-74 2.1 故障诊断概述34-41
2.1.1 过程系统的故障34-35
2.1.2 故障诊断方法及分类35-37
2.1.3 故障诊断方法的技术要求及常用方法比较37-39
2.1.4 SDG的研究进展39-41 2.2 基于传统SDG技术的在线危险识别与诊断41-58
2.2.1 SDG基本概念41-43
2.2.2 SDG严格定义43-45
2.2.3 SDG建模方法和原则45-49
2.2.4 SDG建模实例49
2.2.5 SDG模型的推理机制49-53
2.2.6 采用SDG识别系统的行为53-55
2.2.7 国内外关于SDG的故障诊断方法55-58 2.3 基于SDG技术的报警自解释仿真实验案例58-71
2.3.1 反应再生装置概述及工艺说明58-59
2.3.2 反再系统SDG建模59-65
2.3.3 反再系统SDG模型65-68
2.3.4 反再系统报警自解释实验案例68-71 2.4 小结71-74第三章 基于SDG的多种故障诊断方法并列融合研究74-110 3.1 SDG的主要缺陷74-75
3.1.1 阈值的多变性74-75
3.1.2 存储量和计算量巨大75 3.2 采用模糊逻辑的SDG故障诊断方法75-84
3.2.1 利用模糊逻辑进行故障诊断76-77
3.2.2 基于模糊逻辑的SDG模型77-84 3.3 主元分析与SDG相结合的故障诊断方法84-89
3.3.1 PCA用于故障诊断的前提84-85
3.3.2 PCA故障诊断步骤85-87
3.3.3 PCA与SDG结合进行故障诊断的可能性87-88
3.3.4 PCA与SDG结合进行故障诊断的方案88-89 3.4 基于HAZOP评价结果的专家系统与SDG结合的故障诊断方法89-97
3.4.1 HAZOP评价的基本原理89-91
3.4.2 石化过程HAZOP实施步骤91-92
3.4.3 SDG-HAZOP技术92-97
3.4.4 基于HAZOP评价结果的专家系统与SDG结合的故障诊断97 3.5 基于SDG的多种故障诊断方法融合97-108
3.5.1 各种诊断方法实例98-106
3.5.2 基于SDG的多种故障诊断方法融合106-108
3.5.3 混合专家知识库系统108 3.6 小结108-110第四章 基于SDG的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研发110-148 4.1 需求分析110-117
4.1.1 开发及运行环境110-111
4.1.2 用户对象111-114
4.1.3 软件功能114-115
4.1.4 软件架构及工作机制115-117 4.2 软件开发117-146
4.2.1 实时数据库117-123
4.2.2 传感器有效性分析123-130
4.2.3 工艺监测建模环境130-137
4.2.4 工艺监测推理引擎137-141
4.2.5 设备性能分析141-145
4.2.6 专家知识管理145-146
4.2.7 其他模块146 4.3 小结146-148第五章 定性与定量V&V试验平台研发148-170 5.1 V&V机制148-152
5.1.1 V&V基本概念148-149
5.1.2 数学模型V&V实施步骤149-151
5.1.3 SDG故障诊断模型V&V实施步骤151-152 5.2 V&V试验平台的构建152-158
5.2.1 硬件系统结构152-157
5.2.2 平台工作原理157-158 5.3 V&V实例158-169
5.3.1 SDG故障诊断模型非正式检验158-159
5.3.2 SDG故障诊断模型静态检查159-161
5.3.3 SDG故障诊断模型操作点和不利后果可达性检验161-169 5.4 小结169-170第六章 异常工况管理系统的工业应用170-194 6.1 工艺概述170-173 6.2 SDG故障诊断建模173-189
6.2.1 主要控制变量173-177
6.2.2 常减压装置SDG建模177-179
6.2.3 HAZOP分析得到的专家知识库179-181
6.2.4 SDG模型的V&V检验及验证181-189 6.3 现场应用情况189-191
6.3.1 现场软件界面189-190
6.3.2 现场应用案例分析190-191 6.4 小结191-194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194-196 7.1 研究工作总结194-195 7.2 研究工作展望195-196参考文献196-202致谢202-204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204-206作者简介206导师简介206-207附件207-20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喻步贤;;[J];机床与液压;2011年12期
史丽萍;时培磊;常伟;高月奎;;[J];煤矿安全;2011年08期
张海南;胡学雄;;[J];中国设备工程;2011年08期
李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马俊龙;;[J];华章;2011年15期
樊昱;;[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李建刚;任子晖;刘延霞;;[J];煤矿机械;2011年08期
李荣兵;;[J];煤矿机械;2011年09期
陈丙三;张福江;李春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颜祥富;魏伟胜;;[J];无损检测;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仁德;胡申辉;徐家倬;;[A];第十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戴乐云;李建康;;[A];振动工程学报(工程应用专辑)[C];2001年
李晓栋;胡清华;;[A];2004电站自动化信息化学术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王航;于歆杰;;[A];200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5年
单鸿鹏;关月红;;[A];设备监测与诊断技术及其应用——第十二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张珍;韩厚德;陈宝忠;;[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卫红梅;段滋华;;[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阳能军;汤伟;龙宪海;雷涛;;[A];2008年全国振动工程及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蔡勇;王晓武;潘卫明;;[A];2008年全国振动工程及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黄忠民;;[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春成,查道军;[N];中国汽车报;2002年
王斌;[N];中国老年报;2001年
王梅霞;[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陈全东;[N];中国包装报;2003年
朱晶泽;[N];电脑报;2001年
武汉科技学院纺织服装学院
林子务;[N];中国纺织报;2004年
黄安华;[N];中国汽车报;2002年
周传勇 杜慧;[N];中国冶金报;2008年
李萍;[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胡荣山 马巍;[N];中国船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其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张卫华;[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高东;[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陈非;[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陈非;[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冯志鹏;[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何小斌;[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宋凯;[D];浙江大学;2005年
李敏;[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鲁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艳红;[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张玎;[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龚婷婷;[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王秀娥;[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吉世明;[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徐新海;[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王明秀;[D];华北电力大学;2001年
刘峰;[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许东;[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石金彦;[D];郑州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之关系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之关系研究
【摘要】:模拟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植物的生长状况是山水画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神归宿。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密切关系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普遍性、继承性”的体现。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它们不仅在意境的探讨上具有融通之处,且两者具有相近的构成元素,如山石、建筑、水体、植物等等。两者都是运用对景观元素常规秩序的创造性破坏和重组,从而传达出创作者对环境的态度。通过山水画艺术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相互关系的研究,阐述其原理,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师对如何利用中国古典园林提供思维方式的理解。
论文以对古典园林景观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为出发点,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景观为对象,藉以类比研究法为主,在形象和范畴两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之间的联系,对两者在历史发展、创作思想、创作者的身份、创作手法和创作目的上的共同点展开探讨。结果表明两者在创作思想中理想蓝图,自然美,带着个人主观情感来观赏园林风景,以期望与大自然的对话;生机和气势等方面相互影响;两者在创作手法上也可互通,如视线的时空序列与动态风景布局、构图与景面、写意等景观元素的组织关系,且对叠山与山体质感的表现、植物配置形式等景观元素的处理上皆相呼应。
山水画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切入点,对实现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分类号】:TU986【目录】:
1、概述8-13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9
1.1.1 研究背景8-9
1.1.2 研究意义9
1.2 国外相关研究9-10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思路10-13
1.3.1 研究的目的11-12
1.3.2 研究的内容12
1.3.3 研究的思路12-13
2、山水画、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园林概述13-33
2.1 山水画概述13-20
2.2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20-29
2.3 山水园林概述29-33
2.3.1 南北朝自然山水园与山水画独立成形阶段29-31
2.3.2 隋唐后的自然山水园转向写意阶段31-33
3、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之关系33-55
3.1 历史发展上的联系33-34
3.2 创作者身份重合与创作目的类同34-42
3.2.1 创作者身份重合34-36
3.2.2 创作目的类同36-42
3.3 创作思想上的统一42-47
3.3.1 理想图景43-44
3.3.2 道法自然和以情观景44-46
3.3.3 动静结合、矛盾统一46-47
3.3.4 得势47
3.4 创作手法上的互动47-53
3.4.1 散点透视与动态连续风景布局47-48
3.4.2 透视与构图形式48-50
3.4.3 写意50-51
3.4.4 叠山与效法51-52
3.4.5 色彩52-53
3.5 山水画与中国古代造园理论53-55
参考文献56-61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61-6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敏;陈巍;;[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9期
陈剑;李琳;;[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11期
郭晓华;陈月华;王林云;陈继伟;丁植磊;;[J];江西农业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晓华;[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龚洺;[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宁海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江婷;[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胡秀娟;[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阚蔚;[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于晓娜;[D];河北大学;2009年
王月洋;[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胡仁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欧江;[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陆邵明,张慧姝;[J];规划师;2001年04期
彭一刚;[J];建筑学报;1995年03期
聂瑞辰;[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陈晓彤;[J];新建筑;2002年06期
,章叔标;[J];新美术;1997年03期
李海舰,黄春华;[J];中国园林;1994年01期
张兰,包志毅;[J];中国园林;2003年11期
华海镜,金荷仙;[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爱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尤霞;[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周文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钟文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郑岁黎;胡晓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胡望社;王志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6期
李欣韵;;[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杨祖贵;郑义;;[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沃利青;;[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尤传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陈道贵;[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玲玲;吴斌;;[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王琪;于晓南;;[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陈建农;;[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陶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三、四辑)[C];1982年
李平谱;陈艳艳;张广厚;赵光华;;[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熊融;杨乐;;[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刘锐;张博;;[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张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徐望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张天绚;;[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一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凯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施佳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高刘巍;[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史兵;[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赖瑛;[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蒋莹;[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李冠衡;[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及云辉;[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杨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和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许耕耘;[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吴冬丽;[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娄飞;[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唐珣;[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贺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俊岩;[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董桥锋;[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胡良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谷丰;徐小磊;孙凤贤;;[J];安徽地质;2007年04期
管玉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唐俊泓,夏更寿;[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张春蓉;[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崔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周曙;郑鹏;黄婉春;;[J];北方园艺;2010年10期
陈巍;[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邱德玉;[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隋志刚;[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宋晓宇;[J];重庆建筑;2004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晓峰;[D];天津大学;2003年
王欣;[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吴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刘晓光;[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马辉;[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秦岩;[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熊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丽娜;[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刘涛;[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曹菊枝;[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张兰;[D];浙江大学;2004年
李学伟;[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戴秋思;[D];重庆大学;2004年
居晴磊;[D];苏州大学;2004年
秦安华;[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叶青;[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郭会丁;[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爱莉;;[J];北京农业;2011年33期
李冬林;王磊;丁晶晶;芮雯奕;;[J];湿地科学;2011年03期
徐新洲;芦建国;刘国华;;[J];林业科技开发;2009年01期
张利琴;朴永吉;沈宁;;[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3年05期
张研;;[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龚洺;[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张明;[D];西南大学;2011年
陈丽媛;[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徐静波;[D];重庆大学;2011年
季淮;[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杜毅;[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王乐;[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刘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陈惠英;[D];浙江大学;2010年
王玉凤;[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文剑钢;[J];城市规划;2000年02期
罗玉达;[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李怀;[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沈杰,陈广;[J];华中建筑;1999年02期
张十庆;[J];华中建筑;1994年01期
刘晓滨,史耀疆;[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辛;;[J];园林;1999年05期
钟国庆,陈向荣;[J];肇庆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吕红;[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金学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杨京燕;黄琳;;[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6年05期
闫厚武;潘世玲;;[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7年06期
赵丽芳;;[J];山西建筑;2008年02期
罗绚丽;;[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12期
撖光耀;;[J];知识经济;2009年09期
彭双;何道明;;[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裴建设;马倩;;[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李金宇;;[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刘虎;;[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张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刘锐;张博;;[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赵景逵;赵慎;陈尔鹤;;[A];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论文集[C];2005年
刘叙杰;;[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2001年
陈伟志;张玉荣;;[A];武汉园林论坛论文集[C];2004年
魏开肇;;[A];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唐慧超;洪泉;;[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程秋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吴辉;[N];中国建材报;2001年
金平;[N];中华建筑报;2009年
本刊编辑部 整理;[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天津大学教授
彭一刚;[N];中国花卉报;2007年
张春梅;[N];中国旅游报;2006年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06级研究生
司春杨;[N];中华建筑报;2008年
项琳斐;张健;[N];中国建设报;2003年
郑荣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N];中国文化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晓峰;[D];天津大学;2003年
孙立晔;[D];天津大学;2008年
滕云;[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赵向东;[D];天津大学;2012年
傅晶;[D];天津大学;2004年
张晓燕;[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庄岳;[D];天津大学;2006年
王竞红;[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秦岩;[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曾洪立;[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文博;[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靳莹;[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赵爱华;[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张莉莉;[D];山东大学;2007年
闫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杨燕;[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葛冠中;[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李海英;[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曹芸;[D];武汉大学;2005年
曹菊枝;[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另类世界的探寻》导论
“动物叙事”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各种文学研究著作都没有将其纳入自己的学术研究视野,或者只在较浅显的层面上进行分析研究,缺乏应有的深度和系统性。本文是对新时期小说中的“动物叙事”现象的系统研究,试图从叙事主题和叙事策略两方面来全方位地呈现其艺术特征与美学属性。通过对这一重要文学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梳理新时期小说的发展脉络,从而对新时期小说发展的巨大成就有一个全方位的认知与评价。
探讨“动物叙事”有必要先从“动物小说”说起。1928年夏文运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动物小说”的概念。新文学巨匠鲁迅也提醒广大作家应为儿童多创作“动物故事”,并身体力行之。80年代作为《儿童文学选刊》主编的周晓也大力倡导作家创作“动物小说”并从理论高度上予以探讨。80、90年代“动物小说”虽获得长足发展,但“动物小说”概念的界定还比较混乱,众说纷纭。胡君靖在《关于动物小说美学特征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动物小说都要以动物为题材,为描写中心,这是自不待言的。动物小说之名,即因此而得。题材的规定性构成了动物小说最基本的和首要的内涵
。”[1]何群英认为:“当然动物小说不是寓言,并不只是派给动物一个角色,编造一段故事,演绎出一番诲人的道理,更不是动物童话,任作者的幻想随意驰骋,它所表现的动物的一切,必须符合那种动物的属性、本能,自有它真实性的一面。离开了动物的自身特点,去一味编造拔高,虚构想象,那就不再是动物小说了,更不能使人信服。”[2]被誉为“动物小说之王”的沈石溪在《漫议动物小说》一文中则作出更具体的规定,“严格意义上的动物小说应具备如下要素:一是严格按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的行为;二是沉入动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把握住让读者可信的动物心理特点;三是作品中的动物主角不应当是类型化的而应当是个性化的,应着力反映动物主角的性格命运;四是作品的思想内涵应是艺术折射而不应当是类比或象征人类社会的某些习俗。”[3]在关于“动物小说”界定的探讨中隐含着“动物叙事”的某些美学特征的分析,但在体裁上仅限于小说并局限于儿童文化狭隘视阈,难以具有理论的深度和开阔度。
2003年唐英在《从动物小说的兴起看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一文中认为:“在我国,以动物为主体的文学创作很早就有,但始终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究其因,主要在于创作观念的滞后,在传统的动物文学创作中,动物形象没有取得独立的主体地位,它仅仅被当作了人类社会道德观念的形象符号。”[4]在此论述中初步涉及到了“动物叙事”这一概念的界定,但未能明确提出。2004年唐克龙在其博士论文《论当代文学中的动物叙事》中最早明确提出并使用了“动物叙事”这一概念,认为以动物为叙事主体或与动物有关或涉及动物描写的文学作品都可称为动物叙事,并系统、完整、历史地考察了“动物叙事”与“人道主义”、“教化传统”、“人本思潮”及“生态意识”等的关系,并论证了动物形象在当代文学中从象征符号到生命主体的演进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动物叙事”定义为:文学作品中以动物为叙事主体,或涉及动物描写的,并以动物形象或“观照社会人生”、“褒贬人性善恶”、“作为精神文化生命力的象征”,或“弘扬生态意识”,从而形成了特定叙事策略与艺术表达方式的文学现象。要准确理解“动物叙事”的内涵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都要以动物为题材,或为描写的中心,或有所涉及动物描写的。其次,动物形象既可作为“工具性的存在”又可作为“时间性的生命存在”。再次,在主题设置上既有宏阔的人学视野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又有新颖的生态学视野和生态意识的弘扬。最后,所涉及的文学体裁多样,既有小说、散文又有诗歌、戏剧等。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新时期以降小说中的“动物叙事”现象。
“动物叙事”是一股全球性的文学创作潮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以动物为叙事主体或涉及动物描写的文学创作很早就产生了,零散于中外文学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并在20世纪形成了“动物叙事”的热潮。
中国文学中的“动物叙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山海经》,并在先秦时期形成了“神话体”和“寓言体”两种“动物叙事”传统。在不断发展中,“神话体”又分化出三种创作倾向:一是“远古动物神话叙事”,二是“搜奇志怪的动物叙事”,三是“观照社会人生的动物叙事”。“远古动物神话叙事”以《山海经》、《诗经》、《淮南子》、《史记》为典型代表。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很多神圣超强之人都有鲜明的动物的外貌特征,或者人面兽身,或者兽面人身。如《山海经》中记载的龙首鸟身或人面兽身的动物形象。在一些始祖神话中还记叙了人与动物的关系,或者与动物为敌,如《淮南子·览冥训》中载女娲补天,“……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5]或者与动物为善,如《诗经·大雅·生民》中牛、羊、鸟对后稷的奇迹般救助。此外在一些战争神话中,动物为人类所驱使,参与战斗,表明了先民对动物的控制和利用。如《史记·五帝本纪》中载黄帝驱使熊、罴等猛兽参加对炎帝的作战。中国“远古动物神话叙事”,体现了远古人类对自然、对图腾的崇拜意识,蕴含着深沉的忧患情感,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从而歌颂了先民坚韧不拔的生命活力。
“搜奇志怪的动物叙事”以唐传奇为典型代表。传奇在中唐的繁荣与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氛围紧相关联。中唐时期,通俗的审美趣味成为整个社会的审美价值取向,传奇为广大人群所接受,其中以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和沈既济的《任氏传》最为典型。《补江总白猿传》写梁将欧阳讫之妻被白猿抢去,他入山将妻子救出,后来妻子生的孩子像猿。具有鲜明的搜奇志怪倾向。《任氏传》写的是人与狐狸精的生死相恋,虽对狐狸精任氏的忠贞爱情追求进行了人性化、人情化的处理,但依旧未脱搜奇志怪的审美窠臼。
“观照社会人生的动物叙事”以《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为代表。动物形象都带有某种神魔化色彩,具有奇异的能力,承载着人类道德说教的符号化的功能。《西游记》中将大胆反抗精神赋予了一只猴精,一方面具有猴子的“物性特点”,另一方面具有人性化的强烈反抗精神,从而寄寓着作者对现实人生反抗的渴望。其中的群妖更是现实黑暗的缩影。《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狐媚形象虽千娇百态,但无一不寄寓着作者刺贪刺虐的观照社会人生的目的。
寓言体的创作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诸子寓言,表现为两种创作倾向:一类为精神超越的寓言,如庄子的“鲲鹏之变”;最为重要一类为讽喻现实人生的,如韩非子的“守株待兔”。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动物形象都已经不再是自然界中的现实动物了,而是被人为地融入了太多的文化思考,进行了艺术的深加工,已经成为远古人类的文化创造与心理幻想的象征寓体,承载着特殊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识。
20世纪以降,文学中的“动物叙事”现象日益兴盛,尤其是一种新的美学类型——“动物小说”的出现。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而且20世纪以来,动物小说或者涉及描写动物的作品,成逐步增多之势,更值得重视的是,作家描写动物的聚焦点发生着根本的变化,传递出作家们关于动物的别一样的思考。”[6]
中国新文学中的“动物叙事”大都被新文化巨匠们纳入到新文化建设的轨道中。许地山的散文《蝉》和叶圣陶的散文《牛》都对有生命价值的动物表现出了人道主义的怜爱情怀,带有鲜明的以仁爱为特征的人道主义倾向。巴金的“动物叙事”更是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博爱情怀。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表达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与怀念,通过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来折射人道主义的宽广。郭沫若的诗歌《天狗》和穆旦的诗歌《野兽》中的动物形象都具有了某种反抗的象征。周作人的“动物叙事”致力于纠正“伦理化的自然观”,带有鲜明的文化批判的倾向。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狼吃阿毛”的故事也具有鲜明的文化批判的功能。
纵观新文学中的“动物叙事”可知,大多数“动物叙事”都被新文化巨匠们纳入到新文化建设的轨道上来,或以动物折射人道主义的仁爱观念,或以动物作为反抗的象征,或以动物作为文化批判的工具。新文学中的动物形象依然负载着过多的思想文化内涵,是一种象征符号,没有获得独立品格的生命展示权,仍然依附于新文化的建设。
50、60、7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以征服自然、征服动物为题材的“动物叙事”,通过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尖锐对立以及人对自然、人对动物的征服中表现人的伟大,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颂歌,带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的印记。如严辰的《老猎手》、吴伯箫的《猎户》和秦牧的《赞渔猎能手》等都是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上,通过人对动物的猎杀来折射人类力量的伟大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豪情壮志。此外儿童文学中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动物寓言故事,多采用拟人化处理方式,赋予动物以鲜明的思想言论,对真、善、美以同情与讴歌,对假、丑、恶以讽刺与鞭挞,从而总结经验教训,教育孩子增长智慧与处事之道,带有鲜明的教化、说教意味。
进入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描写动物或专写动物的叙事文本,塑造了很多具有鲜明独特个性的动物形象。如刘厚明的《黑箭》、王凤麟的《野狼出没的山谷》、王左泓的《晚秋的网滩》、乌热尔图的《一个猎人的恳求》、《七岔犄角的公鹿》、张一弓的《孤猎》、王星泉的《白马》、李鸿声的《横鲇》、冯骥才的《感谢生活》、陈敦德的《九万牛山》以及谭甫成的《荒原》等。这时期的“动物叙事”可分为三种创作倾向:一是“动物形象的社会化”,借动物来影射社会、讽喻人生,进行是非道德评价,从而观照社会人生。这种创作倾向被纳入到了儿童文学创作范畴,长期占主要地位。然而这样以来“动物叙事”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就只能被局限在儿童文化所能认知的浅层状态中,很难获得突破与超越的长足进步与发展。“动物叙事”的艺术性也只能停留在寓言化、符号化的叙事策略上和浪漫化的主观臆想上。对此有的研究者表现了强烈的不满,认为“把动物形象当成儿童文学的专利,这至少是一种误会。如此以来,动物形象所可能承载的多方面意蕴就被局限在了儿童的理悟层面。这不符合动物文学和涉及描写动物的作品的实际,尤其忽视了20世纪以来中外小说作品中的动物形象所藏蕴的深刻内涵。把动物形象一股脑归入儿童文学不仅反映了我们理论上的粗糙,同时也是对成人文学中动物形象的忽视或轻视。”[7]二是“动物形象的人性化”,以人化的情感介入方式把动物人性化,以此来褒贬人性的善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动物形象。三是“动物形象的象征化”,把动物作为某种文化、精神、生命力的象征。由此可知,80年代小说中的“动物叙事”仍然承续着以往“动物叙事”的传统主题,高度关注现实人生,在传统的“人学”视野下探索社会、人生、人性、文化等各个层面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而显示出了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降的小说中出现了一批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动物关系的“动物叙事”,作者们以新的目光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不再一味歌颂人类征服自然、猎杀动物的伟大斗争,而开始寻求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和谐,高扬生态意识,从而跳出了传统的人学视野的束缚,巧妙引入了生态学视野,在更加宏阔的文化视阈中树立了全新的审美价值理念、确立了新的叙事主题并获得了全新的认知体验。如王左泓的《晚秋的网滩》、刘恪的《猎人家族》、刘晓滨的《跛鼬》、李传锋的《红豺》、贾平凹的《怀念狼》、杜光辉的《哦,我的可可西里》、胡发云的《老海失踪》、陈应松的《豹子最后的舞蹈》、叶广苓的《老虎大福》、姜戎的《狼图腾》、郭雪波的《银狐》、李克威的《中国虎》等都突破了“人学”狭隘视阈的束缚,被纳入到生态文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从而在“生态学”视野下重新思考、审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高扬生态意识,具有深刻的生态关怀的精神。诚如史桂林所言,“可以说动物小说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对于动物、自然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这背后体现的是人对自身的生存环境的关注、自身意识的强化,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反思。”[8]
西方文学中的“动物叙事”一直比较发达,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塞万提斯的《双犬对话录》、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都是西方早期“动物叙事”的典型代表。西方早期“动物叙事”中的动物形象都不是以原始形象出现的,而是作为象征符号塑造的,担当着人类社会伦理品行代言者的功能,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方式”。20世纪以降,人们日益关注生态平衡和稀有动物保护等问题,动物也逐渐成为西方作家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西方的“动物叙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涌现出了以加拿大作家西顿、美国作家杰克·伦敦、英国作家吉卜林、法国作家勒内·吉约和以《动物英雄》、《荒野的呼唤》、《白牙》、《格里卡和他的熊》、《最后的狼》等为代表的作家、作品。西方现代“动物叙事”呈现出了鲜明的“写实化”倾向,以生物学、动物学、动物行为学为科学依据,形象地描绘动物世界的生活,呈现动物的本能情感,并设身处地体会与把握动物的心理经验等。
通过对中西“动物叙事”的发展史的考察可知,中国的“动物叙事”长期停留在将动物形象作为人类社会的象征符号的阶段,只是在借动物的另类世界来观照人间社会。虽然,这一点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降的“动物叙事”中有重大改变,但与西方现代“动物叙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写实化”方面。此外,中国“动物叙事”中被作家纳入到审美视野中的动物形象多是与人类生活接触较多的动物,如狗、牛、马等;而西方“动物叙事”中的动物形象多是一些野性的、未被驯服的动物,如狮、狼、熊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符号图案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