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改变命运的一分》以诗歌的形式形式重写本文

  摘 要:传统的诗歌研究多关注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及音韵与主题的阐释。这些研究虽有其理论价值,但却不能科学地解释诗歌意义产"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概念整合理论对意象派诗歌的认知解读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传统的诗歌研究多关注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及音韵与主题的阐释。这些研究虽有其理论价值,但却不能科学地解释诗歌意义产生的机理。作为第二代认知语言学理论核心的概念整合理论研究人类思维中概念叠现和整合的过程,可以有效解释概念意义生成的推理机制,为诗歌的分析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本文通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意象派诗歌中的各种意象进行分析,旨在阐明人们在诗歌阅读过程中认知模型的构建以及诗歌意义产生的机制,从认知的角度揭示诗歌形式与意义的关系。 中国论文网 /9/view-4498707.htm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意象 映射 心智空间   一、引言   美国加州大学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于1985年提出了“心智空间”(Mental Spaces)理论,开始了对语言背后认知层面的探索。自1992年以后,Fauconnier等人认识到概念整合——人在意识层下的运作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心智运作。Fauconnier先后发表了大量著述,其中尤为著名的是他与Mark Turner合著的《我们的思维方式:概念整合心智背后的复杂性》(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2002),创立、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概念整合也称融合(Intergration)理论,是探索意义构建与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Fauconnier& Turner),它研究人类思维中概念叠现和整合的过程,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进行思维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王正元:ix,xii)。概念整合理论已成为第二代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并日渐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已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语篇分析、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外语教学等各领域中,但用于对诗歌的分析研究还不多也不够深入。王正元教授在其著作《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中对诗歌中的整合性思维进行了理论的探讨。何熠和吴胜军分别撰文(分别是“概念整合理论对意象派诗歌的解释力——解读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和“诗歌意象和概念整合理论——以意象派诗歌为例”)用该理论对意象派诗歌进行了阐释。本文拟从概念整合理论的映射机制入手,根据诗歌中的隐喻映射模式对意象派诗歌中的几类有代表性的诗歌加以解读,希望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拓展和加深。   二、概念整合理论的运作机制与隐喻映射   概念整合理论以心智空间为基本单位,根据一系列的认知操作过程,建立四个抽象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融合空间(Blended Space)。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信息及其共有的抽象结构被认知主体投射(projection)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里,而同时,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整合空间。整合空间会利用并发展两个输入空间中对应部分的连接,将相关事件整合成一个更为复杂的事件,其中包含一个“新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也即创造出原来输入空间中所没有的新信息。新创结构是合成空间运行之后产生的新的概念,它源自三个过程:组合、完善和扩展( Fauconnier & Turner ,7)。组合(composition)由来自输入空间的元素组合而成,这些元素提供了两个输入空间不存在的关系;完善(completion)则从背景概念结构和知识及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提取相关物与来自输入空间的结构匹配;扩展(elaboration)涉及到合成事件的心理模拟或物质模拟的过程。在扩展过程中,连续的动态完善能增添新的原理和逻辑,而其过程本身也能够产生新的原理和逻辑(袁周敏,金 梅:218)。这四个心智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映射(mapping)运作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如图1所示):   图1:概念整合网络(Fauconnier,)   简言之,概念整合就是将两个输入空间中选择性投射的特定结构在整合空间中经过三个运作过程:组合、完善和扩展而建立起的一个带有新创特性的结构。从隐喻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或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角度来看,两个输入空间实际可以看作隐喻关系中的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与目标域(Target domain)。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是概念整合理论的重要内容。Lakoff&Johnson(1980)提出了比喻理解过程就是建立投射的过程,即把源域(喻体)中的内容成分向目标域(本体)投射的过程,这种投射实际就是一种映射关系。概念映射是隐喻意义得以产生的基本条件。诗的理解过程是诗歌形式和意义整合的过程,而隐喻映射(metaphorical mapping)是诗歌形式同意义整合的动因。大多数以景抒情、以物言志诗词的理解都是通过源域向目标域隐喻映射而获得的(王正元:149)。   三、概念整合理论对意象派诗歌的认知解读   意象派诗歌通过“意象”——客观的具体事物——的排列、重叠或穿插,收到相互映衬的效果,使内心外观,抽象变具体。由于强调对瞬间经验的感性捕捉,意象派诗歌多以短小见长,也由于诗人剔除了诗中所有的解说成分,意象派诗歌往往表现出很大的歧义性:读者所面对的,只是一个或数个客观意象,而对其中的象征意义,不同的读者难免有不同的理解与联想。这便要求读者在阅读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及想像力去体会诗中的意境与情感,然后再将这些感性的体验归结为理性的认识。而这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可以看成是概念整合的过程(何熠:122)。笔者选取了意象派诗歌中的几首有典型隐喻性意象的诗歌,为了方便论述,把其隐喻映射模式分为图形-背景式映射、平行式映射和辐射式映射几类,通过绘制概念整合网络模型来阐明其意义生成的机理,以揭示概念整合理论对诗歌的强大解释能力。
  1.图形-背景式映射   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后被语言学家用于语言研究。该理论认为,图形是指人的认知概念或感觉中突出的部分,是能够引起人特别注意的任何事物,即焦点部分。背景指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而意象派诗歌中的一个典型意象便是这种图形-背景式的意象。表现这类意象的代表诗作便是庞德的《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该诗一向被视为意象派诗歌的压卷之作,就在于它深得意象派诗歌的精髓,也即用凝固的意象体现出作者对事物瞬息间的感受。本文拟对庞德的另一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作进行概念整合的分析,对这种具有图形-背景特征意象的映射机制进行推导,以探讨诗歌意义生成的合理解释。   Ts’ai Chi’h   The petals fall in the fountain,   The orange-colored rose-leaves,   Their ochre clings to the stone.   落红(仿曹植)   花雨落清泉,   橘红玫瑰叶,   滴血石上染。(范岳:40)   这首精美短诗是意象派诗人庞德模仿中国古诗的风格,以我国汉代诗人曹植为题创作的。该诗采用了“意象叠加”(juxtaposition of images)的技巧,即把两个意象不加评论地放在一起,省略了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使读者在玩味有内在关联的意象时,刹那间对事物有突然的感悟。诗人在这首诗中设置了两个极为鲜明的意象,即“水中花”和“石上血”,均为图形-背景式的意象。两个意象巧妙并置,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原诗中的“橘红”(orange-colored)和赭色(ochre)可以看作是以黑色岩石为背景的血液所呈现的暗红色。落入清澈泉水中的鲜艳花瓣与滴在坚硬岩石上的凝固鲜血形成了明暗反差的意象叠加,产生了强烈的对照效果。诗中泉水中的花瓣,岩石上的血滴蕴涵着诗人无暇的想象空间和无以言表的丰富情感。对此,诗人不作一言半语的说明,而是把“想”和“悟”的自由留给了读者。整首诗共15个单词,没有一个词提到感悟或者心情。那么人们的感悟从何而来呢?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把这两个貌似无关的意象看作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I包括:鲜艳的花瓣、清澈的泉水;输入空间Ⅱ包括:暗红的血滴、黝黑的岩石。两个输入空间一明一暗,本无对应的匹配关系,但经过整合,在类属空间思维范畴里,两个输入空间域存在相似的结构关系,即都具有“在背景的衬托下而突显的图形”这样的特征。这种相似性通过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隐喻映射,即以源域(石上血)来映射目标域(水中花),构成了类属空间的抽象结构,即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接着输入空间I与输入空间Ⅱ中的对应元素共同投射到合成空间,经过组合形成新的结构:花瓣是血滴,泉水是岩石。在这两个比喻中,花瓣像血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被接受,但泉水像岩石这个比喻是罕见的,是一种创新性比喻。诗人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比喻是因为泉水和岩石在这首诗中都是作为某个图形的特定背景存在。通过这次跨空间映射,整合空间形成的第一步组合已经完成。与此同时,输入空间Ⅰ中的一些特殊关系也被激活,即娇艳的花朵在盛开之际便落入水中,在我们的认知模式中,这样的场景往往喻示着生命如此脆弱,在盛年便会凋零,让人感到忧郁和感伤。此时读者将上述感觉提取出来,与他的文化模式相结合,即:鲜血象征着死亡,而坚硬的岩石则象征着无情的自然力。于是借助这样的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我们把两个结合后的意象进行完善和扩展,最终在新创空间里整合出这样的结论:原本鲜活的生命会被自然力摧毁,而在冷漠无情的社会中人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而不禁会发出“生命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见图2):   (Ⅰ=输入空间Ⅰ,Ⅱ=输入空间Ⅱ,GS=类属空间,BS=整合空间,ES=新创结构)   图2:《落红》的概念整合网络   以上是最基本类型的概念整合过程,只涉及四个心智空间。而事实上概念整合可以在更多的心智空间上运作,而且这些心智空间可以多次发挥作用。这就是Fauconnier& Turner(2002)提出的一种相对复杂的概念整合网络:多域复合网络(multiple blend network),即几个输入空间同时平行投射或是首次整合形成的合成空间作为再次整合中的输入空间与另一个输入空间一起投射形成新的合成空间。而意象派诗歌中多个意象的概念整合便是这种多层次输入复合网络的最好体现。本文把这种复合网络的映射模式分为两类来一一论述。   2.平行式映射   美国抒情女诗人琼·托姆尔写过一首名为《乔治亚的画像》的诗。   Portrait in Georgia   Hair-braided chestnut,   Coiled like a lyncher’s rope,   Eyes-fagots,   Lips-old scars,or the first red blisters,   Breath-the last sweet scent of cane,   And her slim body, white as the ash   Of black flesh after flame.   乔治亚的画像   发辫——   栗褐颜色,   象私刑者手中   卷曲的绳索;   眼睛——   象一捆捆干柴,   点燃了妒火;   嘴唇——   象旧的刀痕,   也象新的创伤;   呼吸——   象甘蔗散出的
  最后一丝清香;   她那苗条的身躯,   宛如黑色的肌肉   被烈焰   烧成了死灰的模样。(范岳:74)   这首诗实际是由一连串的比喻组成:发辫像绳索,眼睛像干柴,嘴唇像刀痕又像创伤,以及身躯像死灰。这些比喻奇幻而又让人触目惊心。这首诗虽然名为《乔治亚的画像》,但却没有描绘姑娘如何娇美,而是把她的容貌比做一系列与酷刑相联系的事物。这是一首构思奇巧的意象诗。要想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必须与该诗的背景相联系。乔治亚既是姑娘的名字,也是美国的州名。这首诗巧妙地将一名黑人妇女的名字与奴隶制兴起地之一的乔治亚州结合在一起。从概念整合的角度来看,这些比喻意义的整合是通过从源域(喻体)到目标域(本体)的隐喻映射完成的。这些映射的模式相同,呈平行状排列。我们可以把诗中各比喻的本体也即乔治亚身体的各部位看作输入空间Ⅰ,而把相应的喻体看作输入空间Ⅱ,代表伤害和酷刑。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在读者的心智空间内进行体验的、知识的、图式的整合从而产生出对这些比喻的理解意义,也即受到私刑而遍体鳞伤的身体。另外诗中还有一组意象“苗条的身躯”“清香的呼吸”也可以作为另外两个输入空间参与意义整合,以突出女性柔美的身体,与残酷的私刑形成鲜明的对照,来表现这种非人道的境遇。在这一概念整合中,背景区(奴隶制)是信息输入的动因。最后整合空间经过组合的信息加上背景区(Grounding box)的信息输入经过完善和扩展,最终在新创空间生成这样的意义:黑人女奴被奴隶主残酷迫害,命运悲惨。这也就是读者在心智空间中经过概念整合得出的对这首诗的意义理解。这首诗的概念整合网络图示如下(见图3):   (Ⅰ=输入空间I,Ⅱ=输入空间Ⅱ,Ⅲ=输入空间Ⅲ,Ⅳ=输入空间Ⅳ,BS=整合空间,ES=新创结构,GB=背景区)   图3:《乔治亚的画像》的概念整合网络   3.辐射式映射   在意象派诗歌中,有一类诗歌也含有一系列比喻,但这些比喻具有相同的本体,也即全诗的中心意象。从隐喻映射的角度来看,中心意象为目标域,其他众多意象(各比喻的喻体)分别作为源域围绕目标域呈辐射状向中心映射。目标域与源域作为输入空间通过隐喻映射机制发生作用。庞德的《一个姑娘》(A Girl)的概念整合就体现出这种辐射式映射方式。   A girl   The tree has entered my hands,   The sap has ascended my arms,   The tree has grown in my breast-   Downward,   The branches grow out of me,   like arms。   Tree you are,   Moss you are,   you are violets with wind above them。   A child——so high——you are,   And all this is folly to the world。   一个姑娘   树进入我的手,   汁液升上我的臂,   树长入我的胸——   向下长,   枝梢从我身内长出,象手臂一样。   你是树,   你是青苔,   你是煦风轻拂的紫罗兰。   一个孩子——这样高——你是,   于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愚蠢。(裘小龙:88-89)   这首诗以姑娘为中心意象。诗人把姑娘分别比作树、青苔、紫罗兰和孩子。根据概念整合理论,我们可以把姑娘作为输入空间Ⅰ,它应含有姑娘的特点。按照我们的文化认知模式,这一输入空间应包含:年轻、充满活力、美丽、纯真、柔弱等。几个从属意象树、青苔、紫罗兰和孩子分别作为输入空间Ⅱ、Ⅲ、Ⅳ、Ⅴ。概念整合理论强调源域空间向目标域空间的相似性对应成分的映射,所以虽然这些意象在我们的认知世界中有众多内涵,但在跨空间映射时,各个源域空间中的元素与目标域空间中的元素根据相似性原则进行匹配,也即我们从各属意象中选择与中心意象相似的特征进行映射。如:树让人联想到生机和活力,紫罗兰象征淡雅和美丽,孩子则代表天真无邪,青苔需要附着在岩石表面生长,代表着一种柔弱、依附的特质。于是,各源域空间(输入空间Ⅱ、Ⅲ、Ⅳ、Ⅴ)与目标域空间(输入空间Ⅰ)相对应的元素在类属空间里经过整合形成了抽象的结构即特征的对应,这种对应的结构关系互动式地又反过去映射到各输入空间里,并一起映射到整合空间里组合成一个新的概念:姑娘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柔弱易受伤害。意义整合到这里,对诗歌的理解过程并没有结束,因为这首诗的题旨并不在于表现一个姑娘的美与美德,全诗的主题在最后一句显现:“于这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愚蠢。”究竟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中真善美会被视为愚蠢而遭到嘲弄?诗人正是借这首诗表达了对现代工业社会的痛恨与讽刺,因为在诗人看来,正是工业革命导致了人们精神上的贫乏,使人们丧失了正确的审美情操,从而导致道德败坏,善恶不辩,美丑不分。这样,“失去审美情操的现代工业社会”就又形成一个输入空间(Ⅵ),与初次整合形成的合成空间进行再次整合,读者会在心智空间内把组合后的意义进行完善与扩展,最终会整合出一个新创结构:真善美的事物在失去审美情操的现代社会反会被视为愚蠢。这才完成了对整首诗的最终理解。(见图4):   (Ⅰ=输入空间Ⅰ,Ⅱ=输入空间Ⅱ,Ⅲ=输入空间Ⅲ,Ⅳ=输入空间Ⅳ,Ⅴ=输入空间Ⅴ,Ⅵ=输入空间Ⅵ,BS=整合空间,ES=新创结构)   图4:《一个姑娘》的概念整合网络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心智空间里的映射与整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新创结构的形成是意义产生的关键,这是一个极其主观的过程。诗人根据自己的体验建构了他的概念空间,读者依据自己的经验体验着诗人构建的概念图式。诗人的体验建构于语言层面,并在读者的经验层面上获得解读。因此,读者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各异,其理解和解读也会各有不同(吴胜军:231)。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同一首诗在不同的人看来会有不同的意义。
  四、结语   传统的诗歌研究多关注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及音韵与主题的阐释,诗歌的主流评论反映了评诗人相当主观的、印象式的感悟,但不能科学地解释诗歌意义生成的机理。概念整合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活动。概念整合理论具有极大的认知解释力,它为研究各个层次的意义构建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何熠:123)。我们在读诗时出现的“浮想联翩”就是诗歌中的概念整合所产生的新创意义所致(王正元:142)。意象派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以几个简单的意象含蓄地表达一定的概念与感情。读者凭这些意象,结合自己的经验,在脑海中进行概念整合,从而领悟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并得出自己对意义的理解。本文通过对几首意象派诗歌进行概念整合网络模型的绘制,说明人们在诗歌阅读过程中认知模型的构建以及诗歌意义产生的机制,从而印证了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诗歌的巨大阐释能力。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Fauconnier,G.Mental Spac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Fauconnier,G.& Turner,M.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2,(2).   [4]Fauconnier,G.& Turner,M.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5]范岳译注.英美意象派抒情短诗集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6]何熠.概念整合理论对意象派诗歌的解释力——解读庞德的《在地铁车站》[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11).   [7]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袁周敏,金梅.概念整合理论对诗歌意象的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季),2008,(4).   [9]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0]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理论前沿[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2).   [11]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2]吴胜军.诗歌意象和概念整合理论——以意象派诗歌为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13][英]彼德·琼斯编,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   [14]钟蕾.概念整合理论对《雨中的猫》的认知解读[J].外国语文,2011,(8).   [15]祝敏,席建国.国内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十年()述评[J].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11,(11).   (毕建程 重庆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40003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201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语真题(word版_有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0.7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语真题(word版_有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1:59:1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官方公共微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歌的形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