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乾隆游赏雪…………:这时纪晓……(A……

济宁景点排名第1
> 热门城市 > 热门城市 >
> 评论详情
孔庙门前的下马碑
下马碑是昔日皇家设立的谕令碑,刻立在万仞宫墙左右。最初始立于金明昌二年(1911年),金章宗诏令孔庙前置下马碑,刻文为“官员人等在此下马”,是一种显示古代等级礼仪的标志。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命过孔门者皆下马,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国家再次重申:“孔庙前左右竖下马碑,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在此下马”
孔庙正南门
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庙为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毁,正德皇帝下令建城卫庙、于是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墙,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在与孔庙正南门相对处设立城正南门。因正南门为孔庙而设,所以应视正南门与孔庙为一体。
过了万仞宫墙就是棂星门,“棂星门”三字,系乾隆皇帝所题,“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后来人们又将棂星解释为文曲星。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文曲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
再之后是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中国古代盛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北宋哲学家张载用“太和”一词形容气的絪缊未分的状态,即阴阳二气矛盾的统一体。“太和元气”就是指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至圣庙坊位于圣时门前,太和元气坊后。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原坊额篆刻“宣圣庙”,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建时易名“至圣庙”。 “至圣”一词最早当源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赞孔子“可谓至圣也”,后宋真宗追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的封号。至圣就是说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坊上华表、辟邪等饰物具有威严、庄重之义。
清代的孔庙大门--圣时门
一路穿越“棂星门”、“太和元气”、“至圣庙”坊,便到了圣时门,这里也是孔庙的检票处。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据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利名,称“壁水 桥”。
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时,才可走中间的那座主桥,前往弘道门,一般人只能通过两边的辅桥进庙。
明代孔庙大门--弘道门
过壁水桥后是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成为二门,清世宗时改名为弘道门。“弘道”为雍正帝据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语命名并书写匾额,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
弘道门之后是大中门
北宋时期孔庙大门--同文门
大中门之后就是同文门,始建于北宋初期,系当时孔庙大门,5间,两侧有回廊,金代成为二门,明代孔庙南扩,北门退居次要地位。此门原名“参同门”,取孔子之德与天地参同之意,因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活动,晚年从事整理我国古代文献工作,对我国文化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故以“同文”命名。今门独立院中,周无墙垣,中间辟3门,单檐黄瓦歇山顶,七檩三柱分式木架。
在同文门周围有四座明代的御碑,东北为洪武碑,西北为永乐碑,东南为成化碑,西南为弘治碑。
洪武碑,明太祖朱元璋立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继汉高祖刘邦之后又一位由布衣而成就帝业的开国之君。与刘邦不同,他从夺天下之时到踞九五之尊位,都始终优渥孔氏,尊崇儒学。他由粗通文墨之人而能对儒学有所了解,不仅奉之为治国方略,而且还能对儒学和儒经提出点心得之见,这是他难能可贵之处。但作为专制君主,他又始终是以实用主义的“帝王之学”眼光来看待儒学的。依据史实,釐析其与儒学的关系,既可看出儒学对于巩固明初统治所起的作用,又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儒学在王权专制政治体制下的必然命运。
永乐碑,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立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弘治碑, 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立
孝宗一朝由于孝宗的励精图治,当时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称为“弘治中兴”,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孝宗雄才大略,不亚于太祖、成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嘉庆皇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