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坛勾叶点叶哪个具有厚度

当前位置:->
发布:杨应清 &&&时间:
13:24 &&&阅读次数: 346
教学内容:1、写意山水基本理论知识讲授
&&&&&&&&& 2、传统山水画临摹
教学目的:课程教学主要从临摹入手,通过对中国画技法语言的学习,了解山水画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山水画知识结构,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工具的使用,把握中国画的材料性能,基本掌握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认识中国画的基本构图、造型、规律形式,体会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境。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修养。
教学课时:128课时
教学要点:
1、讲授中国画的基本常识,学科分类及工具材料的认识。
2、介绍学科分类及各种风格的绘画特点。
3、赏析历代艺术作品,比较不同时期、地域的绘画风格特点。
4、了解书法在中国绘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赏析历代书法作品。
5、进行示范、讲解临摹的方法、步骤、材料和用笔用墨的技法。
6、耐心辅导,严格要求,复制式的临摹,要求与范本接近。
课程结束,进行作品观摩、比较、讲评、总结。
教学重点:
1、山水画的基本技法介绍
2、山水画的&写意&及&笔墨&概念
3、山水画临摹与写生的关系
4、如何从写生走向创作
教学难点:对意笔人物的技法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教学方法:讲解&图象展示&课外阅读&教学以讲授演示、观摩鉴赏,练习辅导的方式进行,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课件、临摹范本,其它教学设备和教具可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安排。
教学具体内容:
一、中国山水画基础知识介绍
(一)山水画的&写意&及&笔墨&概念
中国山水画从成熟之日起,就不再把表现客观对象(光、形、色)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而逐渐趋向于对(认识客观世界的)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表达。正是由于中国人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地方,所以在表现方式上也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绘画体系。
作为一个山水画家,看到的世界很复杂,其实要解决的问题却很简单,就是面对这个世界,应运用怎样的艺术语言使它们在纸上形成图形,并且是一个最真切地传达了他主观情感的图形。中国画&笔墨&形式的形成,恰好解决了这一根本问题。
&写意&,顾名思义就是得其意。从认识观上看,面对被表达对象只需得其意,不对它作谨细刻画,而对主体(表达者)来说是要寄情、寄兴。&物&是心、目共同作用的产物,并以精神表达为画中的灵魂,客体被称为&载体&。这就区别于其他一些绘画形式里的&镜像&表达式(一模一样地反映客观)和主观宣泄式(不表现客观)。从画体上看,由于有谨细勾描、层层填色一类的&工笔画&,所以和它相对应地产生了&逸笔草草,不拘形似&的&写意&画,这是中国画&写意&的基本含义。下面把&写意&画的独特语言&&&笔墨&作简要的介绍。
传统中,关于对笔墨的认识也是逐步发展的。今天我们认为&笔墨&应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用笔、用墨
用笔讲笔意、笔势、笔力、笔法(由于笔意、笔势涉及面广而且抽象,这里只着重于笔力与笔法)。
力是用笔的基础。&描、涂、抹&三病说的就是力弱,产生&软、浮&的毛病,黄宾虹将用笔总结为&平、留、圆、重、变&五字。&平&指运笔起至转行止都能做到运力均匀,笔在力的掌握下起止、转折都要平稳,不急不躁,既要有匀速又要把持它能随意在各种水平线上运动。它是运笔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难达到的要求;&留&指力蕴含在笔线内不向外溢出;&圆&指笔线不平扁;&重&就是有力,不轻浮;&变&:指笔线有变化,不是一种感觉,一个样式(这也涉及到笔法的问题)。
笔法:指运笔的法度,即运笔的道理,具体来说是按一定道理而行的笔锋在提、按、顺逆、转折、正、侧、藏露等状态下形成的各种粗细、方圆等不同的墨迹。古人论用笔三病:&板&、&刻&、&结&,其中&板&与&刻&就是说笔法无变化,呆板而形同刻出来的一样。
墨法:运墨要讲层次,有光彩,求变化。黄宾虹论运墨有七法&浓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但其中运用最普遍最基本的为积墨、破墨、泼墨三法。对用墨的要求也可用&清、润、沉、和&四个字来概括:&清&不是淡,是要求用笔的笔路清楚,墨色层次分明;&润&是指墨色滋润不火燥;&沉&指墨色不浮于表面;&和&指墨色在活泼有变化的同时也要相互融洽,不脱节。
用笔用墨主要以用笔为主,墨的光彩、层次变化也要靠运笔画成,这才能达到沉厚的效果。
2、几种常见的用笔、用墨介绍
中锋用笔:指运笔时笔锋基本在墨迹中间,形成的墨线两面光。
侧锋用笔:指笔锋侧在一边,其墨迹一边光一边笔(成锯齿状)。
拖笔(中锋或侧锋):指笔锋在中间(或侧一边)运行,但笔杆成斜势,毛笔顺势在纸上拖行。
逆锋用笔:指毛笔不是按笔毛顺势而是朝相反的方向运行。
中国山水画表现对象,主要依靠&笔墨&,它不同于&明暗&表现法、焦点透视表现法,那么国画山水必然就会在纸上对空间关系的处理方面有自己的一套结构方法。由于这个结构方法紧紧地依靠着笔墨来体现,我们也可将其称为&笔墨结构&。具体地说这个&笔墨结构&的审美核心是什么呢?用笔用墨应围绕什么来进行呢?
虚实关系&&国画山水里用笔用墨苦心营造的结构里的唯一关系。这也就是说一切笔墨技巧都为它营造它而展开。它是一幅画里要表达情感的唯一承担者。所以古人说&山水之道,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八字尽之矣&。这八个字含有以下两层意思:一要有虚有实;二要&实者虚之&(即实的地方要以虚法来运作、营造出,不可览无余),&虚者实之&(虚的地方要是没东西,也要隐含有实的意味)。
虚实运用的诀窍在于使用&相间法&。繁简相间,疏密相间,枯湿相间,黑白相间,浓淡相间,大小相间,轻重相间,点、线、块相间等等,如此不断地相间也就形成了国画山水特有的变化复杂的虚虚实实的空间关系。
4、执笔与运笔
用笔首先要执笔。虽然各人喜好不同,执笔也无定式,但开始执笔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拇指、食指执牢笔杆,中指紧随食指执住笔杆形成与拇指相对的局面,小指辅助无名指抵住笔杆。正确按此法做可使拇指与食指形成(古人提倡的)&龙睛&&凤眼&状。
(2)执住笔杆后,一般笔杆不超过食指的第一指节。
(3)一般画小画要练习提腕,并随画幅逐渐增大提肋或提臂。用笔主要用臂力。
(4)毛笔分笔尖、腹、根三部分,运笔要练提按、转折;小按用笔尖、腹,大按可用至笔根处。
(二)初学四忌
小心翼翼地勾描景物(或范本景物)轮廓线,只求形状位置正确,不求理解笔墨的组合规律与组合效果。
对着(白)画纸,顾虑重重,感觉要画的东西多而无从下笔,总想笔笔对而总是笔笔误。这是不明画理只注意表象的结果,也是实践太少心有障碍的缘故。对此李可染先生明示&可贵者胆&。敢画也是学画者的财富,因为只有画出东西,才能在此基础上总结辩明对与错。
3、急于求成
不去仔细分析(品味范本),草率动笔而总也达不到所需的笔墨效果,心躁则手更急,结果总是要么草草而成(简单化),要么无法收拾(画不成完整的画)。
4、不习书法、不研笔法
一味用浓淡墨求(渲染)效果,结果会使画无骨架,流于浅薄,失去写意山水的趣味。
(三)写意山水的基本技法介绍
运笔勾线将物体的外轮廓、主要脉络勾勒出来,它实际起到撑起骨架的作用。一经勾勒,就能辩别物象的高低远近、转折、走势。古人说&勾之行止即峰峦之起跌&,勾勒运笔要有顿挫、转折。此法一忌妄生圭角,二忌层层罗叠。勾山石笔与笔之间要有碰有让,形体也要注意大小相间,主宾位置安放得宜,参差有致,就连物体成形后的现见、起伏都要在勾勒时初显意象。
原指人的皮肤开裂的纹理,移用画上表现山、石、树给人的感觉,又体现对象的质性(刚或柔,如土山以披麻皴表现土质之柔),到了后来,皴法更超越了对对象的表现而趋向特有的形式美。各种皴法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要求,详况见皴法篇。
运用擦笔须不见笔,显出的墨色&松&而&毛&,可达到苍茫的效果。擦笔一般干而碎,有中锋直下,笔头散开虽重而有力,仍显&:松、虚&的笔法;也有横笔纸上,轻柔而刷的笔法。它的作用是补勾、皴的不足,或使皴笔浑成,增加过渡墨迹。擦笔要注意顿挫,也不可擦之过头使皴笔一片模糊,不见笔力而使画面气息滞涩。
皴擦后,用淡墨渲染所画之物。具体过程为:皴擦之后用水将画打湿,趁未干染淡墨;或先用淡墨渲染,再用清水衔接未染处。渲染要根据画面总体需要(如依山、石等物的纹理、形状姿态)进行,切不可以为不露笔痕而纵横乱涂。渲染可以浓淡深浅一次完成,也可层层添贺几次完成。一般皴擦不足可施以重染,皴擦已足可轻染,最忌用宿墨渲染。
也称点苔,它可用于表现草苔之类附生于石、树身上的小植物、远山(远景)的小树;或提醒画面,使之更趋精神;或加重形体的厚重感,拉开或隐晦物与物之间的空间关系,调整画面的轻重、疏密节奏关系等等。点的用处很多,点法也很多,有圆笔、竖笔、横笔、斜笔、破笔、尖笔、秃笔等。再加上运笔时出现的浓淡焦墨等效果。可说是气象万千,点一般皴染之后。画中点苔要注意与皴笔、树法相协调,故不宜在一幅画上将多种点法一齐用上。
(四)色彩格式
1、水墨形式:
水墨为主,有时在墨中调入极淡藤黄或花青或赭石,略使量色偏暖或偏冷。
2、浅降形式
分着山石的大小、高低、远近、背面,在四绿和少许赭色铺底后,用花青色、赭黄色或赭色和以少许淡墨色相间地罩上去,使它青黄黑三色相间或辉映成章。
3、小青绿色形式
在浅降色的基础上加重石绿色或在纯绿色基础上加重二绿三绿四绿分量,而后择其山石间的重心所在,加以石青。
4、大青绿形式
这一种设色法,须要纸绢背面两面皆着色,它是青红绿黑多种色组成的,面上头青,背后也用头青衬着面上,底色用花青铺,石绿用汁绿铺,背后仍用石绿衬。
5、金碧格形式
这种格式实则就是大青绿格式,加以金色皴,或按阴阳勾框,加以金色罩上,我常常喜欢在阳面着光的地方,加以金色勾皴。或在树叶上加金色点勾,使全部调子和谐。
(五)山水画的三远法
山水画不讲焦点透视,它提倡对表现对象进行&面面观&。取景置物,不固定在一点而是各取最佳角度组成画面,这种方法总结为&三远法&。
由下而上去表现对象,使得画面山高势雄、气概威武。
由景前层层递进,深远无比,显得天宽地远。
多次的由近向远平视并由层层平视景物相叠组成的画面。
三远法虽然给画家布置景物带来了很大的自由,但要注意运用&高、深、平&三远法时,一定要给人感觉到远。不然,高而不远就会低,深而不远就会浅,平而不远就会近。
(六)章法
讲章法,重要是取&势&,前人用&之、甲、由、则、须&五字来形容画的走势。&之&字布局起点在上;&势&走的是回曲线;&甲&字布局,上繁下疏,着力点在上;&由&字反之;&则&字为左繁右疏;&须&字又反之。这些主要告诉我们一幅画要有轻重、主次、主势要明确,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不能构图平平,山、树、石的势不能相互抵消。
(七)空间表现
山水画里的空间表现,不仅是前后位置的安放问题,重要的还是虚实问题。古人云:&虚实有致而空间自生&。近浓后淡、近实远虚可以产生空间,山水画里总想以最少的笔墨,使读者感情到最大的空间,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笔简而意远,物少而景大。
(八)临本选择
山水画入门,从学习&传统&技法开始,深入后渐渐脱出。学习&传统&先学临摹。首先是临什么?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是说临本一定要好。选临本起点高,日后才不会受累,上格调低、笔墨庸俗等坏习气后,想改就不容易了。一般先临树石,了解基本的表现方法(组织规律)后,再从画风严谨的宋画入手。如郭熙、范宽、董源、臣然、马远、夏圭等大师,或者一些佚名的册页、团扇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范本。&元四家&、&明四家&、石涛等人的作品以&写&入画,用笔飘逸,也是初学者进一步认识&笔法、墨法&的好临本。由于初学者辨别好坏能力差,所以此阶段提倡用风格特别强烈的(如八大山人、黄宾虹等大师)画作临本。
初学者往往以为临摹是依样画葫芦,比较容易,其实并不尽然。临画者要熟悉画理,对于所临古典作品的作者、艺术风格等都必须事先有所研究,了解其画法,这样才能在临摹时传达出原作的精神,切忌他画一棵树,我也画一棵树,照抄一遍,无所用心,这样即使精工细致,亦步亦趋,结果也是遗神取貌,得不到原作的精华。临摹是手段,其目的是对着好作品,逐笔逐段地模仿下来,化他人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要一笔一笔地揣摩作者起笔落笔处感觉,怎样用笔用墨,怎样结构,多提出问题,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如临一棵松树,宋人如何用笔?元人有何不同?明、清人又有什么新变化?这样纵横对比,印象就深刻得多,笔墨的特征也就抓得准。如是举一反三,逐渐的就有可能化他人的精华为自己的笔墨。要善于分析古代名家的作品,即使大家,也有其短处,也难免有习气,因此必须要挑选好的范本。古人说:取法乎上得其中。起步不高终身受累,学了格调庸俗、笔墨境界不高或坏习气很多的范本,将来要改掉,就不容易了。
(九)临、背临、拟、仿
1、临、背临
临即对临,面对范本,&置纸在旁,观其大小浓淡、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宋张世南《游宦记闻》卷五),把范本挂在墙上或放置一旁,对着画。摹,又称&响拓&,是以薄纸或绢素覆在范本上,借取光亮或透明度,依样描摹。山水画的临摹,基本上不取摹法。背临是取去范本,根据记忆和理解去追临范本。
仿或拟,是仿效学到的技法,按自己的构思、构图绘制。汉刘向《淮南子&要略》说&故言道而不明终始,则不知可仿依&,可见仿效应着眼于效法某种精神的行为,培养学生从范本的树石等的形貌中理解该技法的笔墨规律并加以运用,这也是前人托古变法的途径。
(十)练习程序
1、先小后大
低年级学生从临摹课稿入手,继之临摹宋人小品。宋人小品,山水画技法丰富而格律谨严,有很强的表现力。通过树石小景,宋人小品的临习,增强学生山水画造型基础,提高笔墨的表现力。
2、由前到后
临摹次序一般是由前到后。对初学者来说,自己临出的都会比临本繁杂,用笔更多,这都属正常,以后临多了,就会逐渐存精去芜,提高表达能力。
3、局部到整体
第一阶段先拣简单的一些画稿临,淡墨山水小品最佳,先从一树一石学起,一树一石像了,再从一部分一部分转移临摹。第二阶段就是整体的临摹,先把画的整体,划作几个部分,按大小顺序依序临摹,但同时需要注意整体的协调及风格、意境、气息、韵味等大表情的理解表现。
(十一)临摹方法
笔临的第一阶段要眼观(感觉范本),心领(领悟范本的妙处),手追,力求形体与效果昼和范本接近。待对形体、笔墨具有相当强的把握能力,而自己对用笔又有独特理解后,可进到&意临&阶段(不求酷似,只求意会,当然这也并非是本书要着重的问题)。
&心临&实际上就是要我们读画,犹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一样。强读、硬背国画里的&唐诗、宋词&,将给初学者带来难以估量的好处。
(十二)讲解、示范
临摹前人的作品,不但学习其技法,更要理解其中的笔墨规律。这里教师的讲解是关键,让作品的技法特点、笔墨规律,了然于学生的心目,才能免去依样画瓢,才能日后灵活运用。当场示范必不可少。
陆俨少先生曾说&作画得名师亲授,看其下笔顺序,怎样执笔,怎样审势,怎样用笔、用墨、用水、用色,怎样收拾,层层点染以至完成;尤其作画中间片言只语,点出关键,启发甚多,铭记在心,事后细细琢磨,回忆全过程,进益自多&。师徒授受的教学方法,准确及时的示范和详尽的讲解,起到直接明白的效果。
教学内容:山水画写生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习中国水墨画的造型手法及笔墨技法,扩展技法表现领域,体悟笔墨的视觉表意特征,训练水墨绘画的思维,培养学生工、写兼能的中国画专业能力。
教学课时:176课时
教学要点:
①讲授水墨画的发展历史,水墨画的造型规律及笔墨造型特点
②介绍当下水墨画领域的创作状态及风格流派的特点。
③赏析古今优秀水墨作品,启发学生并学习、借鉴。
④立足传统水墨技法,吸收、融合现代水墨的有机因素,探究画理、画法。
⑤从画面的构成、形式、造型、笔墨、色彩各个方面,求索有新意的创意,突破固定模式。
⑥耐心辅导,严格要求,因材施教。
⑦课程结束,进行观摩、讲评、总结。
教学难点:对意笔山水的技法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教学方法:讲解&图象展示&课外阅读&教学以讲授演示、观摩鉴赏,练习辅导的方式进行,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课件,其它教学设备和教具可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安排。
教学具体内容:
画树先练习画枯树,然后才练习点叶与勾夹叶。枯树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树根;树干;中枝;细枝。
树干:单线树干;双勾树干;单线、双勾相结合的树干。
树干皴法主要有五种:横笔皴;鱼鳞皴;直笔皴;解索皴;人字皴。
中枝:树干的主次延伸。
细枝:中枝的主次延伸。
树根是支撑整棵树势的基础,它要立得稳、扎得牢。一般近树多露根。
1、画树步骤:
①先画主干,留出空位添次干,大致定出树的倾势,并注意上下干大小不要差得太远。②出枝并皴擦树干,一般皴擦要比勾的线虚淡些,目的是使树干有厚度,使轮廓也不显得单调。向上出枝为鹿角枝,向下出枝,为蟹爪枝。
2、画枯树的要点及规律:
前人有&树分四岐&之说,四岐指树的前后左右需顺理而出,如熟路行走,有条有理。画树一定要紧紧抓住主干、次干、中枝、细枝几个环节,特别要注意中枝的伸展,并能在任何复杂的树丛里感觉到它的存在。初学者定要学会中枝为主的出枝法,这才能为以后画复杂的枯树打好基础。
3、点叶法:
介字点;垂头点;大混点;椿叶点;仰头点;个字点;小混点;尖头点;鼠足点;菊花点;胡椒点;梧桐点;松叶点;平头点;梅花点(山水画里点树叶方法很多,这里仅介绍其中常用的15种)。画点叶树,一是注意运用&个字、介字、花型&等不同的结型方法,或三、或五组成聚散相宜的枝叶;二是下笔注意点的浓、淡、干、湿、渴笔、方法、圆笔、藏锋、露锋等因素造成的虚实感觉;三是点一组树要注意用笔开头的变化。古人说:&画叶之法不可雷同,一树横则二树直,三树向上,四五树又一改变。&点叶树总体要求用点要紧凑,不仅是单组与一小组之间用笔紧凑,整棵树叶都要紧抱树枝,并依树势而成。切不可毫无规范散漫乱点,点叶与枝毫无关系。或小枝支撑过量的树叶,显得树身臃肿。枝、叶可以浓淡分明,或枝重而叶淡,或叶重而枝淡,显得枝、叶都有精神。
4、夹叶法:
夹叶树夹叶的种类很多,一般有什么形的点叶就有什么形的夹叶(松叶等用笔细小的点除外)画夹叶树不管勾干还是勾叶,也不论是画粗夹叶还是工细的夹叶,用笔都要带进&写&的意味,不可谨勾细描。不同的勾叶和叶的疏密浓淡是分清前后左右关系的主要手段。画后面夹叶时,它的来龙去脉要心中有数。有的虽不见枝干,也要让人感觉得到枝干出处。
单株树法,要注意形态,势向。两株以上要能顾盼有情,相互照应,最忌齐根平顶,均衡排列。
(一)山石法
1、山石皴法:
山石皴法很多,总的可分为土山类(长、短披麻皴等)、石山类(斧劈皴等)、土石山结合类(豆瓣皴等)。
披麻皴:一般中锋落笔,画大披麻皴,连勾(轮廓)带皴,要一气落成。小披麻皴一般先勾轮廓,再由淡到浓,层层加皴,显现出阴阳向背。
米点皴:先用(松散之笔)皴擦,大致分出山峦层次。干后用米点(浓淡适宜),层层罩点显出山势,并在点与点之间让出少许皴擦笔更好。画米点山水可用积墨法,也可配用少许破墨法,更增墨色变化。注意用点顺理而&成,不可横直乱点,模糊一片,既要见点,又要使点连成片。
斧劈皴:侧锋落笔,墨迹头重尾轻。画大斧劈皴一定要连勾带皴,一气落成,山石形状从中心向四周扩散开来,可用先勾后皴、连皴带勾、皴后再勾等灵活的手法。画小斧劈皴一般先勾外轮廓,再层层皴擦暗部。画大斧劈用笔大按按至笔腹,小斧劈小按按用笔锋。
折带皴:结形要方,层层连叠,用笔如腰带转折,虽用侧锋皴擦,但力仍要运在笔尖上,横笔一般笔锋在上,直笔锋在左端。
豆瓣皴:使用中锋落笔,聚点成皴,先勾轮廓,从轮廓阴处着笔点出,点笔要相互参差变动。笔尖着纸后可随机用笔肚,最忌呆点排列。
2、画山石步骤:以披麻皴为例。
勾:石头一经勾勒便确定其脉胳。
皴:皴的方向一般要随石头的走向而变,一般来说,石头中很难找到清晰的皴的纹路,不像树法中那么清晰,这也是初学山水画为什么要从学树法开始的原因,在皴法中要特别注意&笔路&,要把握精典的东西,并把它用于自己今后的作品中去。
擦:比皴稍淡,有时也皴擦并用,是一种干而虚的用笔,但须见笔。
染:协调皴擦关系,一般皴擦不足可施以重染,皴擦已足可轻染,要根据山石结构来进行,切不可纵横乱涂。
点:石与石之间分隔或相融都使用点,点的方法及目的不同,也许用于隐去败笔,也或许是用于其它方面,这些在临本中都应明读到。
(一)云水法
云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一是青天白云,一是雨后云。青天云大都是秋云,丝白云更显秋高气爽之意,雨后云则显得蕴涵厚重。
画云先从勾云画起优点有二。首先是了解云的形象,云的势和意;其次是练习用笔,即线。线是中国画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线也就无从谈及中国画,线也是中国画的生命,所以线对勾好云也显得得十分重要。在勾云时首先宜心静,其资助做到砚必新泉,同时细读范本,而后大胆落笔,尽力做到不滞、不散、不乱。所谓不滞,在行笔过程中要爽、要尽量做到沉着痛快;不散,是在组织片云时不要散漫,收放无头绪;不乱,是用笔应有条理性,前后得当,上下自如,尽力做到疾若奔马,撞石有声。
所谓烘染法,是指用笔不露痕迹,用墨烘染而成。根据画面需要设云,在历代画云中,技法高超者莫过于米蒂,其画云笔精墨妙,审时点染,表现雨后山景最佳。作品中《潇湘烟云》最为著名,其表现的烟寸江南堪称一绝。在用笔方面基本不露笔迹,用墨上也是惜墨如金,用笔用墨很精到,点,染,烘,勾一呵成。
古人们在描绘云的时候大多表达为静止的云,另外也有动势的云。云的动势由画面中山的走势而定,当你确定了脉络走势后,云的动势也就随之而来,要注意云的前后虚实浓淡变化。
水口在山水画中能增加画面的生活情趣与丘壑变化。自山水画开创以来,历代画家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水的画法,是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瀑布:两山中间泻出泉水为瀑布,画瀑布的山,其上宣有山脉 ,以示水有来源之意,瀑布旁山石宣浓以示衬托瀑布。
水口:有瀑布就画水口,但水口较难掌握,所以画瀑布画的小的作者居多。如不画水口,可以树木或水阁台遮掩以藏拙,如画水口线条须有长短曲直,举笔联系方有姿势,水口之外须有碎石及波纹。
水纹:水纹线条要依地形轩折来流动,用笔要轻柔,流畅,勾云法水法相通,有动静两态,勾勒用笔的轻重缓急要根据不同的感受来进行。
(三)人物屋宇
山水中的点景人物,不可以太工整,但也不可以太无形态,要以的山水的风格景致有顾盼关系。人如看山,如同山也有俯看人。月下抚琴,如同月也可听琴,方可使人如临其景,忘返其中。画中人物须雅致脱俗,不得形骸粗俗,不然有伤画格,为点景人物之致要。
山水画中点缀屋宇要注意详审地势来妥当安置。山凹处可以筑楼阁或古寺,平坡处可以安置平屋或茅亭。切意一味平排形式呆板而且一幅画中屋宇不可过多,多则杂乱市俗,有伤画格。
(四)实景体验
1、观察自然
自然对象的姿态与画中的符号组合形成的姿态是有所不同的,我们的前辈在此方面有很辉煌的成绩摆在那里,比如面对土山、坡、岭,创造出了长、短披麻皴一类的表现手法;面对土、石结合的山令创造出豆瓣皴一类的表现手法;面对石山创造出的斧劈皴;面对向上长热的寒林创造出的鹿角出枝法、向下长势的寒林创造出了蟹爪出枝法,根据不同的树创造出介字点、花型点等等。这些都是前人根据所表现对象的特点而创造出来的符号,当我们面对自己然景物时,也要能将它们转换成不同的符号来组合成体,这也是我们山水画里通常说的&结体&。
2、实景写生
&写生&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对景画画,但中国山水画的写生又着自己特殊的含义。从字面上来理解,&写&是表现手法,并有着一定的文化含义。它要求作画者用&笔墨&这种语言去表现对象;&生&是对画面效果的要求。&写生&就是要求我们用&写&的手法,将认识到的对象表现得&栩栩如生&。不仅是注意它的空间、形态、色彩等客观现象,还要传神、达意。中国画技法——点叶树法和夹叶树法
&&&&&&&&&&&&&&&&&&&&&&&&&&&&
这是个国画基础视频,您可以看一看
树叶画法:
&&&&&&&&&&&&&&&&&&&&&&&&&&&&&&&&&&&&&&&&&&&&&&&&&&&&&&&&&&&&&&&&&&&&&&&点叶&
&&树的点叶方法很多,但总括起来可以分为几大类:
&&一、“个字”、“介字”点,属于常用点法;
&&二、花型点(笔呈中心包围势态);
&&三、直笔、横笔点;
&&四、椿叶点;
&&五、特殊点法(如松、柳、梧桐之类)。
&&点叶训练主要在于明了各种符号的组构意图,比如同是用介字点,由于组构意图不同,视觉效果差别会很大。
&&古人对点叶也有一些要点提示:
&&一、“点叶随浓随淡,一气落笔”。而一气落笔的好处是墨气和泽、生动。其实,这也是学习者用笔的一个重要原则,当今很多画家并不十分在意这种随浓随淡,一气落笔(一笔墨一笔墨地安排)的方式,这就给今后的画风发展留下了致命的隐患。
&&二、“点叶犹须手熟,有匀整处,有洒落处,用笔时在收放得宜”。这里说的手熟要区别于画家习气,因为手要向什么方向熟,拷问的是画家到底理解了多少画理,而绝不是自来熟。这样一来,画家从手生到手熟的过程,也就是他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对画理、画法求索的过程。点叶的匀整与洒落是两种内心的感悟通过用笔而显现的一种基础能力。点笔的匀整反映出画家内心的平和,点笔的洒落则反映出画家内心轻松放逸的另一面。
&&三、“画叶之法不可雷同,一树横则二树直,三树向上,四五树又一改变”。这里向我们揭示了山水画中树与树之间的最行之有效而又简洁明快的区分方法,名曰“相间法”。不同点叶(夹叶)的“相间”使我们很容易区别不同类种(树木)的前后左右关系,掌握了此法,我们就能够很好的处理繁茂的杂树林了。
&&初学点叶,(结体)宁紧勿松,养成各类点叶的组合习惯后,用笔才可进入到放松阶段。开始可选择“个字”、“介字”、“花型”等常用的点叶符号进行组构练习,重点是培养组构(树)枝、体意识以及感应浓淡枯湿的变化。
&&顾坤伯课徒稿中各种不同的点叶法。名称很形象的概括了单个符号的形状,但要将这些符号组构成树形,需要长期修养。如柏叶点就是前人感应自然界的柏树而总结形成的点叶符号,这是规矩的组构方法。明通了点叶法的理后,我们就可以依此理到生活中去观察真实的柏树,并根据各人不同的感悟,变化用笔用墨的浓淡枯湿与组构秩序,形成自已的柏叶点法。左图为画家运用柏叶点组构成柏树。
&&北宋巨然运用介字点构筑的杂树,其介字的排列秩序与笔墨处理已(较规矩的介字点)大有改变,这种改变反映出画家对自然美的尊重与感应。中图为某当代名家的点叶树,其排列秩序的杂乱,反映出画家观察经典时没有读出名师认知自然的态度,对树的生存状态也缺乏基本认识。虽笔笔发力,但力量只用在了显现浓枯墨迹上,对丘壑之美与笔墨之养的认识肤浅。右图为张伟平课徒稿,此稿用规矩的介字点点叶,所改变的只是点叶的排列秩序与用墨的浓淡变化,但依然体现出画家对树体基本组构规律的感应。
夹&&&&&&&&叶
&&&&夹叶的种类很多,一般来说有什么形态的点叶就有什么形态的夹叶(松叶等用笔细小的点除外)。夹叶可分粗、细两类,也有封口夹叶与不封口夹叶之分。
&&(一)夹叶填色请参考国画山水设色规律:
&&(二)基本设色方法介绍图
&&&①先着朱砂,后罩淡色大红;②先着汁绿,后填石绿;③先着藤黄,再罩赭石;④先着朱磦再罩胭脂;⑤淡施胭脂色;⑥先着墨绿后填石青,再罩淡汁绿;⑦先着汁绿(偏嫩绿)再填石绿;⑧先着花青作底色,后填石青;⑨两次淡施汁绿;⑩先着淡绿,干后再选择性着墨绿(偏青)色;⑩赭色树叶。以上各种着色法不作着色标准,仅将变化用底色、正色、罩色的程序演示给大家。
&&&注意点:(1)矿物质类颜色只能薄施,如遇画面须厚色,可薄施数次,如再不够,又遇画面颜色泛上,可罩矾水或胶水,干后再薄施,真到満意为止。(2)底色与罩色可一次完成,也可多次完成。
&&&(三)画夹叶树的注意点
&&&(1)画夹叶树不管勾干还是勾叶,也不论是画粗夹叶还是工细的夹叶,用笔都要带进“写”的意味,不可谨勾细描。
&&&(2)不同的夹叶组构与运用夹叶的疏密浓淡是分清前后左右关系的主要手段。但这种变化不要过于细碎频繁,以免破坏夹叶树的整枝形态。
&&&(3)画夹叶时,对它的组构方式与延伸的脉络要心中有数,有时虽然整枝夹叶掩盖了后面的枝干,也要让人感觉到枝干的存在,这就须要勾叶时非常明白它的生长规律。
&&&(4)在夹叶树后面勾画新的枝干,要注意前后衔接关系,不可勾干时紧接夹叶用笔(没有空间距离)。勾干用笔要一碰一让,使其有虚实变化。
&&&(5)上色时,遇到写意(未封头的)夹叶时,不要将色填出夹叶线外,影响夹叶树的精神。
&&(6)勾领头夹叶要明确,换头也要明确,一定要注意抓住领头夹叶,按组构意图顺势伸展出其他的叶,这样才能做到组织有序
&&&(7)勾同种夹叶,大小形状要基本匀称。如果设色,请注意没有勾叶的空
白处,其空白大小不能超过单个夹叶的空白。
&&夹叶的种类很多,一般来说有什么形态的点叶就有什么形态的夹叶(松叶等用笔细小的点除外)。夹叶可分粗、细两类,也有封口夹叶与不封口夹叶之分。
&&(一)夹叶填色请参考国画山水设色规律:
&&(二)基本设色方法介绍图夹叶树法
&&&①先着朱砂,后罩淡色大红;②先着汁绿,后填石绿;③先着藤黄,再罩赭石;④先着朱磦再罩胭脂;⑤淡施胭脂色;⑥先着墨绿后填石青,再罩淡汁绿;⑦先着汁绿(偏嫩绿)再填石绿;⑧先着花青作底色,后填石青;⑨两次淡施汁绿;⑩先着淡绿,干后再选择性着墨绿(偏青)色;⑩赭色树叶。以上各种着色法不作着色标准,仅将变化用底色、正色、罩色的程序演示给大家。
&&&注意点:(1)矿物质类颜色只能薄施,如遇画面须厚色,可薄施数次,如再不够,又遇画面颜色泛上,可罩矾水或胶水,干后再薄施,真到満意为止。(2)底色与罩色可一次完成,也可多次完成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画论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