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个省叫曲存的

全国有多少个叫曲存的_百度知道
全国有多少个叫曲存的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 负责管理户籍、居民身份证 的问这个问题没意义。 谁也答不了。 如真想知, 可直接询问
其他类似问题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圆觉经略说(六)
【若诸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变化力有两种,一种是如来的变化力,就是说这个法界内,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一切万有都是如来神力所变化出来。在华严经上讲,这个宇宙万有的生命都是毗卢遮那佛所变化,包括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是他的化生,我们也是他的化生。道理是什么呢?本体只有一个,“心、佛、三无差别”,心、佛、同一自性,同一自体,如来代表了本体,什么叫如来呢?金刚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如来是本体,并非如宗教徒所幻想的种种神化,要懂这个理。第二种变化力乃是宇宙万有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质量与能量的互变等等,例如我们把米饭吃下去,就化成热能,维持生命。同时,万有时时刻刻皆在变化中,印度佛学称为无常,中国文化则产生“易经”的学说,佛学译为“变化力”。中国文化则成为“造化”,这种变化力丝毫没有神秘的色彩,我们学佛不要误解了。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我们盘腿打坐不是想求静吗?那是苯方法。若是有智慧的大菩萨,随此世间法,可以处处得静,例如看见佛像,当你第一眼触及佛像时,于此刹那间,保持不动,不起第二念,就可以静下去。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所以看流水也可以定,听声音也可以定。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叫作先修三摩钵提,先修观,后修止,后修奢摩他。先观察清楚,观察什么呢?要了解所谓静不静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在变化的动乱的环境。譬如我讲了一个多小时的话,有一句话留住吗?没有一句话留住。你听过就没有了,它没有扰乱你的静唷!你本来就那么静,你不静就听不见了;你听见了,可见你很静,就在这个地方去体会“种种随顺,而取至静。”【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这一段讲的是在种种上都可以悟道,这一类的例子很多。随便举个例子,有一个楼子和尚,为什么叫楼子和尚?这个和尚修行了几十年不能悟道,有一天到街上去,经过歌楼,鞋绊断了,蹲下来系鞋绊(带),听到楼上的歌女(现代叫歌星)唱“你既无心我便休”,这下子他大彻大悟了,悟到本来无心,自然就放下了。因此,他悟了道以后,就叫搂子和尚。所以说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歌女唱的是情歌,唱的人没有悟道,听的人悟进去了。金圣叹批西厢记,他说如果把西厢记当成淫书,此人非下十八层地狱不可,西厢记完全是道书,可以令人大彻大悟的书,一点也没错。会看的人,红楼梦、西厢记、金瓶梅就是道书,都可以因此大彻大悟。不会看的人,看佛经也会入地狱,真的唷!【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以变化力,而作佛事,济颠和尚就是走这个路线。济公传是小说,故事编得非常好,把南北朝梁武帝的故事以及其他高僧的故事都编进去,所以非常热闹。真正的济颠和尚是爱喝酒,爱玩神通,但不是小说中所写的那个样子。他是名士派,没有那么疯,文学境界高,他的诗留传下来不多,其中有一句说:“愿化西湖作酒池,一浪来时吞一口。”他一生疯疯癫癫,爱喝酒,以变化力,而作佛事,临终时作了一首偈子:“六十年来狼藉,东墙打倒西墙,于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六十年来吊儿浪当不正经,东方世界、西方世界都参透了,如今要走了,依旧水连天碧,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大陆灵隐寺的罗汉堂过去被烧了,灵隐寺很怪,每碰到中国有大变化,梁柱就断了。罗汉堂内塑有济公像,拿着酒杯喝酒,很传神,以前每天都要在酒杯内供酒,早上倒下去,下午就没有了。后来给一个方丈骂了,对着济颠的像骂:“你活着不正经,现在还不正经,从今以后要守戒,不准喝酒!”以后就不再供养酒了。济颠和尚走的就是这个修行路线。【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变化力不一定指的是神通,变化力也是中国道家所讲的“造化”,我们现在的生命都是自然的造化中,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中,这也就是“无常”,但是,这“无常”的现象也有是自己的心力所造成的。所谓变化力是心力的作用,例如儒家所提出来的“变化气质”,变化气质是靠自力的变化,不是靠他力。这里所讲“若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这一路的修法是以理论入手,道理明白了,晓得变化本来无主宰,非自然,不是有一个佛菩萨或是上帝或是阎王主宰你的,都是自己的心力、业力的作用。了解了这个道理,任他自然地变化,不妨碍他的作用,无著无依,无碍无作,不着相,不依求,不去障碍他,不去造作他,听其自然。如此修持,便可以断烦恼,达到安住至静的境界。为什么如此可断烦恼呢?因为烦恼的自性本空,假如你用一个方法去断除烦恼,这一个方法本身就变成烦恼,能断与所断之间,都是心起了障碍,违反了自然变化的道理。这种修持的方法叫作先修三摩钵提,先修观,也就是心经所讲“照见五蕴皆空”,先从理入手,“照”住一切变化,一切变化皆空,不去管他。中修禅那,道理弄清楚了以后,自然宁静下来了,再修持禅那。后修奢摩他,最后到达如来大止,大寂灭海。【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刚才讲的是以变化力,无碍作用,听其自然,不假方便。现在讲的是以变化力,方便作用,可以借用方便。例如念佛也好,持咒也好,这些都是方便而已,不是目的,其目的是至静寂灭,最后到达二俱随顺。如何二俱随顺呢?使用任何一个方法之后,就是静。所有的方法都是生灭心,到最后,前念已灭,后念不起,就是空,就是寂灭。这样的修行原则叫作先修三摩钵提,先修观;齐修奢摩他禅那,止与禅定同时到达。【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这又是一种修法。在理上清楚了一切唯心所造以后,并不一定到山上住茅棚清修,就在人世间应用之际,种种作用,观察清楚自己的起心动念,自体本空。由理帮忙了功夫,见地清楚了,功用自然就到了,自然到达了至静的境界。静极了,自然顿断烦恼。这一类的大乘修法叫作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在理上观清楚,功夫也就到了,也就止了,观与止同时齐修,最后自然到达禅定的境界。【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这一种修行路线犹如禅宗的悟后起修,就是楞严经所提的“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先在理上通达变化力,理通顿悟以后,自然见到涅盘寂灭的自性境界。后住无作静虑,这是悟后起修,修定。这样的修法叫作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同时修观及禅,后修奢摩他,后修止。【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以上讲的是变化力,接下来讲的是寂灭力。寂灭力是本来的功能,我们的心本来就是寂灭的,不必另外去求个寂灭,人的生命本来在寂灭中,不须造作修持。借此寂灭力,而起至静,此心自然放下,住于清静,不须另假方便修行。这个修行方法叫作先修禅那,先证到自性的寂灭,然后自然住于至静清净中,住于止的境界中。【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讲到寂灭力,我们可以举禅宗二祖神光大师的例子来说明。大家都认为禅宗讲顿悟成佛,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二祖神光在出家以前,学问非常好,在东海讲易经,学生很多。后来他觉得易经不彻底,看了大般若经以后,决定出家。出家以后,在香山修持九年,专修禅定。二祖神光听说达摩大师来到嵩山,就去见他。但是,达摩祖师一直没有理他。指月录上记载很简单,只说“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其实,神光在达摩祖师那里待了很久,有一天发了狠心,在雪地上合掌站立,等达摩祖师开示。语录上说积雪过膝,这个时候达摩祖师才开口问他:干什么啊?神光悲从中来,流着泪说:请老和尚慈悲,开示甘露法门。神光在雪地上站了那么久,那么诚心,以现代的我们来说,应该好好地鼓励鼓励,爱的教育嘛!结果,不是这样,达摩祖师把神光大骂一顿;就凭你恭敬合个掌,在雪地上站一站,就想要求得无上大法?没有用的,只是徒劳勤苦而已。你看!神光被骂得多惨!一般人早就掉头走了,说不定还捅你一刀。神光听了以后,抽取戒刀,把自己的手臂砍下来,放在达摩祖师前面,以此供养。这下子达摩祖师才问他:你学佛想求个什么?神光说:我心不安,求师父替我安心。各位注意,神光在香山修行了九年,心还不能安,这就是说只具有寂灭力,但是,不敢起作用,一起作用,心就不安。 等到二祖悟了以后,明白万法本自寂灭,起作用亦无妨,随用随消,就像这一段所讲的“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在任何境界上都能寂用随顺,都能安心。这种大乘的修法叫作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这种修法是先了解自性本来寂灭,不须另求寂灭。种种自性是指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在任何事理上,在任何作为上,知道自性本空,因此自然安于静定中,定久了,自然智慧神通具足,而起变化,这一类的菩萨叫作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修止,后修三摩钵提,后起观行。【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在理上了解一切法本来寂灭,本来无作,作而不作,因此,敢入世,敢行菩萨道,很多人学佛以后,变得很拘束,为什么?因为修空嘛!既然修空,为什么要那么拘束呢?所作皆空,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作为皆在清净境界中,,最后归于静虑、止的路线。这样的菩萨叫作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中间修观;后修奢摩他,最后修止。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先在理上明白了自体本来寂灭,本来清净,不必另外再求清净,因而住于静虑、止的境界上,渐渐生起智慧神通变化。这一类修法,叫作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同时修止观。【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知道了自性本自涅盘,本自寂灭,由此见地,自然生起慧力,而达到至静清明的境界。这一类的修法叫作齐修禅那及观行,后修止。【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假如这个菩萨智慧特别高,以圆满觉性,明白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一切形而上及形而下都不离于佛法。一切法皆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所不在,无所在,在在处处都可以成佛,圆合一切,一切皆归于圆满。于诸性相,性是指形而上的道体,相是形而下的形相。要如何见到形而上的道体呢?透过般若来悟到自性。般若分为(一)实相般若:此是般若的体,也就是形而上的道,明心见性就是指认识这个实相般若。(二)境界般若:不管涅盘也好,菩提也好,都是讲一个东西,但是,境界不同。(三)文字般若:真见了道,智慧开发了,言语文字思想自然高明,这是智慧的境界。(四)方便般若:所谓方便就是般若道体起用的方法、法门,应用不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也是随见道以后自然发生。(五)眷属般若:只要见了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都跟着来,八万四千细行,样样都达到至善。这五种般若,我们以前讲过了,再一次在这里提醒各位。透过了般若,悟到了自性。那么,实相般若是怎么样呢?“空”。因此,后世把般若宗称为性宗,性宗以毕竟空为宗旨。 相是现象,透过现象来认识菩提叫作法相宗。法相讲的是“有”,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法相的有也叫胜义有,什么叫胜义有呢?这不是我们普通一般人所说的有,那是凡夫的妄有,不真实的。性宗讲的是毕竟空,相宗讲的是胜义有。那么,到底是空还是有呢?空也好,有也好,还都是方便,如果拿圆觉境界讲,都是方便。禅宗的最高境界,所谓“离四句、绝百非。”哪四句呢?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凡着了一边都不是。这些都是说法的方便,言语文字表达的方便,非究竟,不可以执着。明心见性,性从哪里见?无可见处。真无可见处?性从相上见,起用才可以知道他是怎么样一个东西。用过了自然便休,相空了自然见性。有诸性相,无离觉性,不管性宗所讲空的道理或是相宗所讲的有的道理,空也好,有也好,都不离于圆觉自性。走这种路线的方法称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这是大乘的最高境界,禅那、止、观三者一体,三者清净无碍,也就是华严经所讲事事无碍法界。【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佛经很有意思,你说佛法是科学呢?还是宗教呢?例如楞严经讲到明心见性的问题,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非常科学,非常合乎逻辑,但是,到了中间讲到修行的问题,佛告诉我们要念一个楞严咒,还要布置一个坛场,这不能拿科学来解释了。圆觉经也是这样,以上所讲的道理都非常透彻,非常解脱,分析得非常清楚,非常科学。但是,到了这里,就是宗教了。佛说你懂了这二十五种修行法门以后,不过,这样哦!这是修行大乘道的法门,小乘的人能不能走这个路线?你观察自己的能力了。这二十五轮怎么修呢?他有个方法告诉我们。佛说若有菩萨以及未来末世的众生要依此方法来修的话,先有个准备工作--当持梵行,先修清净行,清净行就是持戒,中国文化所谓的斋戒沐浴就是梵行。斋不是吃素,斋是斋心,也叫作心斋,严格地反省自己、克制自己,达到庄严、圣洁、清净。持就是拿着不能放掉,为什么叫修持呢?就是有个方法可依,且不能放弃。持此梵行、戒行、清净行以后,还要寂静思维,求哀忏悔。让自己安静下来,忏悔过去种种罪过。如此专修二十一天以后,在二十五种方法上各作标记,一个标记代表一种方法。诚心拜佛,抽取其中一个;抽到哪一种,就按照哪一种方法去修。一念疑悔,即不成就。中间没有一点怀疑,绝对信,纯宗教。不管你抽到哪一轮,不管你走哪一种路线,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假如你不用这个方法抽取其中一种,自己选一种修可以不可以呢?可以,你有这种自信力也可以成就,但是,也要注意最后一句话:“一念疑悔,即不成就。”【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佛最后用偈子作结论,把要点再重复说一遍。【辨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觉 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渐次修 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慈力 不久证涅盘】【辨音汝当知】辨音菩萨你应该知道,【一切诸菩萨】任何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大乘菩萨们,【无碍清净觉】每一个人本来都是清净无碍的,有所谓障碍都是自己找的。【皆依禅定生】为了清除自己所生的障碍,必须依靠修行,如何修呢?有三个纲要,【所谓奢摩他】有所谓至静的原则,【三摩提禅那】变化观的原则及寂灭禅定的原则,【三法渐次修】三种原则互相搭配,【有二十五种】共有二十五种方法。【十方诸如来】十方上下一切佛,【三世修行者】没有不走这二十五条路线,【而得成菩提】而成佛道。【唯除顿觉人】除此之外,尚有顿觉法门,除了顿悟之人,【并法不随顺】一法都不要,直接明心见性。【一切诸菩萨】佛吩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以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应该持此二十五轮的修法,【随顺勤修习】随着这些法门勤奋修习,【依佛大悲力】依靠佛的大悲力,【不久证涅盘】不久即可证得涅盘第九章净诸业障菩萨 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什么是什么是人相什么是众生相什么是寿者相如何做到法解脱【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现在要讲的是净诸业障菩萨。此菩萨的名号‘净诸业障’个字,已经点出了此篇的重点所在。学佛的重心是净诸业障,能够彻底净诸业障就是佛。如果以这个观点来看,一切佛法的修持,无论大小乘,都是净诸业障。业是佛法所特别提出的,业包括了三世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也包括了十方无尽的空间,所谓宇宙就是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在这时空中形成了国土世间、器世间、有情世间。我们所住的地球就是器世间,也是国土世间,另外属于有灵性的众生就是有情世间。这些世间都是业力所形成的,业力的根源是心力,世间是由众生共同的业力所形成。每个人的遭遇不同、个性不同、思想不同、感受不同,那是众生的别业。别业之中亦有共业,例如生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区,同一环境,共业是一样。业又有善业与恶业之分,世间的人类是恶业多,善业少。‘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是华严经中的一首偈子,忏悔是净诸业障的第一步。忏悔是由两个观念组成的,忏的意思是对以前所做的错事感到难过、惭愧,悔是警策自己以后不要再犯了,也就是孔子说颜回的话——不二过。孔子说颜回了不起,所有学生中只有颜回做到‘不迁怒,不二过。’这就是菩萨道。一个人有了痛苦烦恼,不把自己的痛苦烦恼加到别人身上,就是不迁怒。平常我们心里烦的时候,谁找你谈话,他一定倒楣,你一定没有好的心情对他,你一定没有好的言语对他,这种心理行为叫作迁怒,这是我们最容易犯的过错。不二过,犯了一次过错,下次决不再犯,可是,我们很难做到。孔子所提的‘不迁怒,不二过。’就是净诸业障的办法。【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净诸业障菩萨首先赞叹佛,大慈大悲的佛能够为我们这些人讲这样不可思议的法门。一切如来因地行相,这是点题。佛告诉我们一切成佛的基础,所谓基础也就是最高的,我经常讲:‘最初的就是最后的’,学佛如此,做人也是如此,最平凡的也就是最高深的。所以,如来因地行相就是成佛最高的结果。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得未曾有’是佛经文学的创作,过去不曾有过,第一次接触到。‘睹见调御’,看见什么呢?看见调御师,调御师就是佛的别号。调是调伏,调教。御是驾御。佛是大调御师,大教育家。‘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佛何以有此成就呢?不是一生所能成就,历恒沙劫勤苦境界。恒沙劫是无数劫,多到如恒河的沙数,不可数,不知有多少。劫,还不止一生,劫有大劫小劫之分,在此不多说明,我们把它简化,代表生生世世。要怎么样才能修成佛呢?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任何一个人的成就都不简单,都要从穷苦中来,都要从劳苦中站起来。很顺利起来的人,结果都很快下去,因为基础不牢固。修行人更是如此,所以这里赞叹佛是历恒沙劫勤苦修行而来,不是偶然成功。但是,那么多的勤苦境界靠什么修持呢?靠一心,心志坚定,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成佛须历恒沙劫勤苦境界。我们听了,觉得害怕。我以前年轻的时候,不管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都去研究过,觉得很好,都是劝人为善。但是,要我去修,不干!为什么?成佛要经三大阿僧只劫,我的命没那么长,来生的事谁知道呢?来生还有没有我呢?那么,办个出境证,念个阿弥陀佛,死后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留学。但是,觉得天上人间渺茫无凭,不干。后来,碰到禅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即身成就,好,这个好,这下干了。人家说你现在也学这个呀?这个好啊!非学不可。甚至到处拉人去学。但是,教理明明说成佛须经三大阿僧只劫,与禅宗所说的顿悟成佛,不是冲突吗?而且成佛要经三大阿僧只劫那么久的时间,听了也令人害怕。不要紧,‘一切功用,犹如一念。’这句话就把你救回来了。一切唯心,这一念之间包括了十方三世。人在快乐的时候,一百年犹如一刹那;在痛苦的时候,过一分钟如一年。因此,李长者告诉我们:‘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时间与空间都在一念之间。 我等菩萨,深自庆慰。净诸业障菩萨说我们这些学大乘道的菩萨们,听了这段话非常高兴。这段话非常重要,也是点题。【世尊,若此觉性,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接着净诸业障菩萨提问题。在楞严经中,富楼那也提过这样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众生本来是佛,自性本来都是清净光明,为什么又变脏了?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是佛?这个原因何在,我们不懂。【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请求佛慈悲方便,为我们开示悟入诸佛之法性,证得清净之自性。使我们以及末世的众生具有正法的眼睛,这个眼睛是智慧之眼,能够认识真正的佛法。【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这段我们不重复解释了。【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这段重复的话,也不再解释了。【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此时净诸业障菩萨非常高兴,在座大众都静默聆听。【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实为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盘。】我们注意这一段佛的答话。刚才净诸业障菩萨问佛说: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变成众生呢?注意!佛在这里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佛在楞严经的回答是:‘觉明为咎’,无明从那里来的?觉明所生。这个答案好像没有答一样。那么,佛在圆觉经总该好好回答这个问题了吧!嘿!谁知他老人家却轻轻带过,不作正面答覆。这种不作正面答覆叫作置答,也是佛的一种教育法。置答并不是答不出来,答出来的话,你们永远去搞思想去了,不会修证佛法。他要众生大家个个成佛,只要你自己亲自证到了佛的境界,答案自然就出来了。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无始是佛学的名词。这个宇宙从何时开始?尽管目前科学如此发达,到现在仍然没有答案。无始就是没有开始,宇宙是循环性的,犹如一个圆圈,任何一点都是起点,同时也是终点。那么,无始究竟是什么时间呢?如何确定呢?佛刚才已经告诉你了,‘一切功用,犹如一念。’就在你的一念之间。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所谓妄想就是虚妄不实的思想心念,它是偶然的,暂时的,因缘所生的。我们天生自然就认为有一个我,有了我就有你,就有他,就有人,有众生,众生就是社会、世界,乃至一切生物;还有寿命,希望活得长寿,最好不要死,永远活着。金刚经也是讲这四样,叫作‘无人相,无,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认四颠倒,实为我体。这是第二重错误。四颠倒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类,认为身体的肌肉骨骼、血液内分泌、热能、呼吸等等是我的实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这是第三重错误。第一重错误是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第二重错误是把现有生命的四大所构成的肉体认为是我,由这二重错误所加起来的矛盾,演生出心理上的憎恨与喜爱。喜欢的就去占有,失去的时候就憎恨,人生就在这两种境界里打滚。在此虚妄不实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及误认四大是我的错误之中,更加执着假相。二妄相依,生妄业道。由于执着身心两种假相,相互为因,相互依傍,形成业力。有人问业力是不是宿命论?对,宿命论是根据业力而来。站在宿命论的立场来讲,人生的命运都有一定。很多人说学佛不应该相信宿命论,其实,宿命论也与佛法有关。命运是谁主使的?不是上帝,也不是阎王,也不是佛菩萨,是自己造成的,心造的。今生的果报是过去生的种子生现行,今生的生理行为及心理行为又变成来生的种子。所以说:‘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命运就是业的道理。我们讲过业分为别业与共业,每个人的命运遭遇不同,这是别业。共业呢?我们所生的时代,这个时代是苦恼的时代,是战争的时代,尤其像我们这种年纪的中国人,碰到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又碰到共产党的变乱,这一辈子就如此消磨过去了。在四十年前,我就跟同学讲,算了,我们这一辈子不用算命了,所有中国人的命我都算好了,八个字——‘生于忧患,死于忧患’,当然这是指我们这一代。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共业,这共业怎么来的呢?古人说:‘欲知世上刀兵劫,且听屠门夜半声。’我们的肚子吃掉了多少条生命,像台北市一天要吃掉多少条牛,多少条猪,多少只鸡、鸭,你统计过没有?你吃了人家,不用还帐的呀?我们以前小时候经常去看人家杀猪杀牛,牛只要一到了屠宰场,眼泪就掉了出来,真灵光!牛就有这种灵感。猪老哥就不同了,上了刑场,还唔呀唔的。这种事情看多了,也看怕起来,你看那杀猪的,杀多了,他自己就变成了猪相,那个相就出来了,真的唷!后来科学进步了,杀猪变成电动,一头猪进去,几分钟以后就清理完毕了。以前上海首先有电动屠宰场,建好以后,那个工程师去检查试验机器,衣角不小心碰到机器,整个人就被卷了进去。杀生是很可怕的,所以,他们诸位菩萨们就吃素了。不过,吃素也杀了一半,植物也有生,无命有生。生与命有分别,万物都在生生不息。命再加上妄想,有灵性。真要做到不杀生很难,除非你的禅定功夫到达三禅天,可以不吃不喝不呼吸,否则,你呼吸也在杀生,空气中有细菌。严格说不杀生,太难了!我们只好姑且培养一点慈悲心。二妄相依,生理的四大与心理的妄念,两者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人生都受它们影响。有时候,心理的理性告诉我们不要冲动,但是,生理上的需要控制不住。有时候,生理很正常,心理受了刺激,也颠倒造业了。有妄业故,妄见流转。这是第四重错误,产生不正确的观念、思想、见解,这叫妄见,误认为生命在轮回流转。于是,拚命修行想跳出轮回,想要达到涅盘境地。这样对不对呢?佛说你错了,这也是妄见,妄见涅盘;这也是大妄想、大贪心,把小贪心换成大贪心而已。圆觉经属大乘佛法,不讲小乘,所以这里说:‘厌流转者,妄见涅盘。’实际上我们的轮回不要紧,没有事,轮回也空,旋转跟我们有什么相关?像现在我们坐在这里,生命有没有流转?有。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细胞不知死了多少,也不知生了多少。不过,你还是你,没有变过,也没有动过。【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因此,凡夫不能入道,凡夫不能成佛,乃至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不能成佛,什么作障碍?妄想颠倒。由此不能入清净觉,不能恢复本来清净的自性。并非我们本来的觉性抗拒你悟道,假如你认为有个可以入道的方法,或者觉得有个空的境界,那就不对了,那就不是本来清净,那就已经不清净了,只要有一个境界存在就不是清净本觉。清净不是你修出来的,若有修有证就不是了。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注意!凡夫的动念是错,修道人想把妄念息灭剔除求个清净也是错。【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那么,错在那里呢?都是一念无明障碍住了,由无始劫来的无明作了自己的主宰,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本来自性。【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一切众生自有生命以来,就没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学佛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而是智慧的成就。身心等性,皆是无明。什么是无明?我们的生理以及心理,包括思想、观念、见解、感受,身心全体都是无明。动念是无明,息念也是无明,所以都不对。无明本身不能破无明,例如人自己不能作自己生命的主宰,不能决定自己想活多久就活多久,不能想了断自己的生命就了断自己的生命,说走就走,你办不到。【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我们的身心都是无明,从误认为有一个我开始,有我就有你,你跟我就不一样,你是你,我是我。喜欢我的人,我就跟他交往,他对我很好,他很爱我,好吧!我就跟他结婚。他做事顺我的心,自然就升他的官。这就是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看不顺眼的人,或不如我意的人,就讨厌他。我曾经讲过所谓爱情都是自私的、自我的,我爱你那是因为‘我’爱你,而且爱本身就是占有欲,你是属于我的;然后,爱不到就恨,或者相处久了,对方的缺点被发现了,看不顺眼了,彼此的想法不同,于是怨恨就来了。这就是人,是不是这样?为憎爱心,养无明故。憎爱心从那里来的?从无明而来。由无明产生的憎爱心,再养无明,再增加无明,连环相续,在此循环中求道,永远不能成佛。【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什么是我相呢?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就是我们心理上或观念上所认为、所知道、所证得的境界。譬如张开眼睛,我可以看见东西,我注意一下,我的身体有所感觉,就是这个‘我’。这个‘我’是什么?这是心的作用,心在那里?不知道。大家闭起眼睛打坐,有个黑洞洞的境界,好像这就是我,这是我所证的。睡眠时,躺在床上,闭起眼睛,我要睡了,慢慢地睡着了,这也是我相。‘诸众生心所证者’所包涵的意义很广,我们自己所认为如何如何,这都是我相的作用。我活着,我会思想,我有感觉,我有烦恼,这些都是我相,‘诸众生心所证者’。再进一步对修行人来说,不管在家或出家,修行一天有一天的效果,唉呀!我昨天拜了佛,回去作了一个梦,梦到了菩萨,这本来是个梦,结果把梦抓得牢牢的,认为这就是效果,这就是我相。甚至于修行打坐作功夫,我今天好清净啊!一个念头都没有,我空了。你觉得空了,那是你心所证者,那是你的心所造出来的,这也是我相。心所证者就是我相,三藏十二部所有佛经要我们破除的就是这个,譬如讲唯识的法相宗,把心的我相分为百法,‘俱舍论’把心归纳为九十八个结,如果能解开此九十八个心结就成道了。【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佛说譬如有一个人,身体非常健康,没有任何病痛,没有任何不舒服,则忘记了身体,忘记了我的存在。假如这个人身体不健康了,生病了,不舒服了,此时,‘微加针艾’,用针灸治疗,在身体上扎一针,则知有我。由此证明身体内部,乃至皮肤外表,处处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这是很好的一个证明,我在那里?每一个细胞都有我。其实,身体是身体,不是我,它只是个机器,可是,人会爱惜这个身体。佛在此说明一个道理,本来无我,我的存在只是一念之间,我们搞错了,认不清楚,以为处处有我,因此不能成道。学佛或是出家修行就是为了成道,成道就是证得无我,可是,世间的修行人天天打坐修行,搞了十几年,有没有我呢?那个我愈来愈大,因为他觉得我有功夫,别人都不如他,所以,这个‘我’更大。【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盘,皆是我相。】你看!佛说一切众生认为自己悟道,修道成功了,乃至证得如来境界,无所从来亦所无去,最后以为我已经空了,清净了,没有妄念了,涅盘了,寂灭了;有得道、悟道的观念,这正是我相。注意!‘圆觉经’是了义经,了解尽管了解,很不容易到达。‘圆觉经’说即使到达了这个境界,已经落于我相。照这样说来,修行要达到无我,几乎做不到。到了清净涅盘,一念不生,这正是我相呢!换句话说,这正是业力的根本呢!你看难不难?【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什么叫作人相?人相的根本是我相,有了我相,就觉得我与你与他不同,人相是由我相所分化出来的。‘圆觉经’说:‘谓诸众生心悟证者。’这又是另一句话。上面说过我相是‘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心所证者是我相,心所了解到的感受、思想等等。什么是人相呢?心悟证者,悟到了什么事,此悟心即是人相。‘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这四句话不太容易了解。悟到另外有一个我存在,离开这个肉体,另有一个灵明觉知的我存在,空空洞洞,清清楚楚,道家谓之‘元神’,或者认为这就是‘法身’,此时,不再认为肉体就是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其实,此所悟到灵明觉知的我也是假的,这也是我们一念所造成的。例如我们在梦中所觉得的我,这个我是假的。悟亦如是,所悟非我,所悟到的清净境界不是我,能悟之心也不是我。‘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认为自己已经悟了,而且认为自己超过一切圣贤,这个人不行,那个居士不行,那个法师也不行,那个活佛也不行,现在人都不行,古人呢?古人也不行,他们都错了,只有我对,这都是傲慢的心理,一副得道的样子,这都是人相。所以,很多学佛的人,一见面就是阿弥陀佛,满口佛话,一身佛气,着相着得厉害,一听到对方也学佛,好哦!信佛好哦!假如对方不学佛,则眉头一皱,好像罪大恶极似的,几乎所有的宗教徒都是这样,这都是我相、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盘,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佛说修行人已经明心见性,证到涅盘境界,若有一丝一毫我已成佛的念头存在,就是我相。‘心存少悟,备殚证理’。心中存有一点点我已经悟道的心理,唉呀!这些众生好可怜哦!这是指真已经悟道了,可是悟迹未除。‘备殚证理’,什么般若呀!唯识呀!无所不通,道理都懂,功夫也到了,如果有一点悟心未忘,‘皆名人相’。好难啊!【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有了我相,就有人相;有了人相,就有众生相。我相、人相、众生相都是差别心理、不平等心理。佛说众生平等,什么平等呢?性相平等,一切众生生命的根本都是一样的,以及生命的作用现象是一样的,但是一般凡夫不会觉得平等。不平等,就有众生相。什么是众生相呢?‘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我相,‘心所证者’;人相,‘心悟证者’;众生相,‘自证悟所不及者’。很清楚,条理分明,而且文字又优美,这就是佛经文学。‘自证悟所不及者’,人了解自己容易,了解他人难,人所想到的都是自己,别人如何就不管了,所以,你所想不到的就是众生相。【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接下来佛举个例子来说明众生相,譬如有一个人说:‘我是众生。’我们听了这句话,就知道他所说的众生,并不是指我,也不是指他,而是指许多人。‘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例如有人骂:‘这些众生多可恶!’我听了决不生气,因为他说的是众生不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为什么不是他呢?因为众生这个观念指的是群体,不是他也不是我。假如有人骂我:‘你这个家伙,混蛋!’我们两人非打架不可。假如有人自己骂自己说:‘我这个家伙混蛋!’你决不会生气,还笑呢!假如骂说:‘一切众生都混蛋!’,你听了觉得无所谓。人就是如此,打了你,骂了你,非报复不可。打了别人,骂了别人,杀了别人,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假如今天空难死了十几个人,唉呀!好可怜唷!可怜归可怜,饭还是照吃。如果死的是自己的亲人,饭就吃不下了,还鼻涕眼泪一大堆呢!修行要在这个地方去体会,如何去得掉我执?如何空得掉我?人家骂你讥谤你,没有关系,但是,真要侵害你,割你的肉,那就受不了。有人学佛听到要布施,甚至有人跑到我面前说:‘老师啊!你是大善知识,我身口意供养你呀!’那牛吹得可大了,真哄死你了,我说:‘真的呀?’‘真的!’‘好!你身口意供养我,那么,你的身体是我的了,我现在拿一把刀,割一块肉下来,可以不可以?’唉!这些都是骗人的话,怎么做得到?所以,平常会骗人,学了佛以后,更会骗人,那是唬人大学毕业的,这就是众生。【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只要是一切众生在修行上认为有所证有所悟,都是我相人相。你觉得我已经空了,我已经得定了,我已经得戒了,我已经悟了,我所悟的就是至高无上的道,可惜你们不懂啊!这正是我相人相,贡高我慢。‘而我人相所不及者’,你觉得空了、清净了,我悟了,你们众生可怜啊!可悲啊!‘存有所了’,存有一丝得道的念头,应该度众生啊!今生不度来生度啊!只要有这种心理存生,不是妖魔,就是鬼怪。这种心理都是‘我’在作怪,所谓众生相就是由我相来的,我相的第三重投影。【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现在讲到寿命相,‘金刚经’称为寿者相,寿者相是我相的第四重投影。寿者相很严重,老实讲我们很多人学佛,都不是为了求道,你问他为什么打坐学佛?为了健康长寿,希望多活几年。佛法的目的并不在此,可是一般人学佛的目的,真正讲起来,还是寿者相。身体是假的,这个我知道,不过,我悟了道,法身是不生不死,永恒存在,这是寿者相。另外一种人则认为想要悟得此不生不死的法身,恐怕我不行,所以,我先办个手续,向西方阿弥陀佛国度申请留学,万一我修不成,中途要走了,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据说那边只有快乐没有痛苦,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又不要劳苦出力,一本万利,甚至,还不用本钱,只要你念一念就可以了,无本生意。这种心理还不是寿者相?想让自己活得舒服一点,活得长久一点,基本还是由我相来的,四相难除啊!‘云何寿命相?’什么是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这第四句话又不同了。什么是寿命相?‘心照清净’,就是说你已经悟了道、得了道,照见五蕴皆空,什么都空了,照到清清净净的境界,一念不生,但是,知道这个清净就是本体,这就是道,这就是法身。‘觉所了者’,觉悟到妄念都没有了,什么都空了,身心都空了,灵明觉知,一灵不昧,不管打坐不打坐,都在空的境界中,到达这个境界已经很高了,很少人能够到达这个境界。‘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一切众生由业力所生的智慧是看不见这个境界,好像命根是看不见一样。你说我们的命根在那里?在心脏?心脏可以换掉,现在有换心手术。在生殖器官?也不是。在脑?不是。‘一切业智所不自见’,自己还找不出来呢!真正的命根在那里呢?身体不好的朋友请注意!真正的命根在心,一念之间。所以,求生意志力强的人,生命力强。其实,命根就是我相,这是关键,要研究清楚。【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佛说:如果你已经照见一切皆空,这一念灵明不昧之觉,也是尘垢,也是染污。能觉与所觉都是尘垢,能觉之知与所觉的清净境界,都是意识上的业力习气,你觉得一念放下,清清明明这就是道,其实,这正是我。道理在那里?佛说‘如汤销冰,无别有冰’,拿热水在冰上一浇,冰就溶化成水,冰就不存在了。这个比喻很好,我们凡夫把思想妄念抓得牢牢的,等于把水结成冰,修道的人天天求空求清净,认为这清净的境界就是道,明心见性了,这只是把冰化为水而已,还是妄想。你觉得空了,这清净境界就是大妄念。‘存我觉我,亦复如是’,凡夫觉得有个我,罗汉觉得无我,认为空就是道,落在空中,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所以,不能成佛。悟到空的境界,守着这个空的境界,可以修到长生不老的境界,例如道家用心念将精气神凝固住,的确可以长生不死,‘楞严经’叫作坚固妄想。净土宗追求往生极乐世界,如何往生呢?要修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长寿佛的法门,这是秘诀,这是水结成冰的道理。但是,如此并不能成佛,没有圆觉,要把水变成冰就变成冰,要把冰变成水就变成水,一切自在,成佛有望。你不敢动念,想维持清水,不敢把水结冰,还不行。所以,叫你们好好修密法的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是有道理的,悟到的话,这是大圆觉境界。【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佛说将来的众生不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虽多生多世勤苦修行,永远不会成佛,不能证得果位。为什么呢?因为后世的众生执着厉害,抓得很牢,尤其对于我相,越抓越牢,越来越坚固妄想。因此,后世成佛的人越来越少,不要说成佛,得罗汉果的人越来越少,此为正法末世。未来的时代讲求速度,什么都要快,机器发达,人就懒了,人脑不用,用电脑,人慢慢要变成废物了,人都成‘糊’了。人的智慧有多高,众生的业力就有多高,两者是相对的。你们好好用功修个长生不老,再过三十年后,看看我的话如何?那时候的生活已经不是我们此时的形态。变了就是变了,拉不回来,真是江水东流去不回啊!有些人说:‘老师啊!你要力挽狂澜啊!你要中流砥柱呀!’不要骗我了,你去挽挽看!你去站在中流砥柱看!挽不回也抵不住的,为什么?大势所趋,一点办法也没有,此所谓大势至菩萨也!挡不住,什么才挡得住?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才有办法。这其中的道理,自己去悟。【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盘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为什么不能成佛?你那清净境界、空境界、光明境界都是‘我’所变的,我是什么变的?业所变的,业是心所变的,心是一念无明所变的,把这一念无明所变的我认为是涅盘,把我所变的清净认为是成佛的境界。有证有悟名成就故,一切众生都容易着相,只要有一点理解,有一点功夫,就傲慢得不得了,佛学叫作增上慢,我相更重,不学佛还好,一学佛,看人家都看不顺眼,唉呀!这个人愚痴啊!唉呀!这个人贪心好重啊!只要认为自己有所证有所悟有所成就,就是凡夫。譬如有人把贼当儿子在家养着,这家的财产迟早会没有了。我们认为一念不生清净境界就是道,这正是贼,这正是业力的根本,永远不能成就。【何以故?有爱我者,亦爱涅盘,伏我爱根,为涅盘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根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为什么呢?佛在这里说得很清楚,众生不能成佛,是因为我相。有爱就有憎,爱不到就恨,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这个爱不只是指男女之间的爱,爱钱,爱吃,爱车子,爱宠物,爱旅游,爱钓鱼......等等,其实,人最爱的是什么?自己。‘圆觉经’在这里说:‘有爱我者,亦爱涅盘。’你说我什么都不爱,只爱修道,只爱清净,哈!这还是爱我,这是佛说的唷!想想看,你为什么爱修道?唉呀!世间都是假的,只有修行是真的,这还是作生意的心理,认为修道对你比较有利,而且这是我所喜欢的。‘伏我爱根,为涅盘相’,你只是把世俗的观念压伏下去,觉得我已出家,我在修行,认为要清净,要涅盘,这样才对,这还不是我见?因为爱的心理,想要求道,就发生另一种恨的心理—讨厌生死。你为什么修道?我为了生死修道,这个人已经是第一等了,普通人修道不是为了生死,而是求长寿,其实也是为了生死,不过,只是要生不要死。人都怕死,为什么怕死?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怕生死呢?因为有我。不知爱恨真生死故,其实这个爱的心理就是生死的根本,为什么有生死?因为有爱,有求,有取。所以,了生死并不是了肉体的生死,而是自己心念的爱憎。‘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你讨厌现实的人生,想要脱离生死,这叫作不解脱。照圆觉经这么说,那一个学佛的人真解脱了?没有,都走了错误的路子。【云何当知法不解脱?】以上讲的是‘人’解脱的道理,接下来讲的是‘法’解脱的道理。【善男子,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佛说将来末世的众生,有学佛求道的人,以自己稍微有所悟解或修行达到的境界,以此些微的效果认为自己得道了,认为清净就是真理,犹未能尽我相根本,这还是我相啊!【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假如有人赞美他所证得的佛法,就心生欢喜,就要度他。很多学佛的人都认为不学佛的人好可怜啊!学了佛以后,满口慈悲啊!度众生啊!对不学佛的人或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则看不顺眼,若听到有人说佛法不好,那更气得不得了!这都是爱憎之心,这都是我相根本。‘则知我相坚固执持’,人对我相抓得极牢,我见极深,不容易去得掉,‘潜伏藏识’,生生世世潜伏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逢境遇缘就爆发。‘游戏诸根’,我相的根本存在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中,‘不曾间断’,事情一来,魔境一来,就发作了。魔境并不一定是坏事,魔者磨也,磨练你,你过不去就是魔,你过得去就是佛了。【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其实,要学佛修道很简单—除我相,只要除我相就可以入清净觉;不除我相,就不能入清净觉海。【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接下来佛对大乘菩萨说,假如已经证得了我本来空,人家怎么骂你、侮辱你都无所谓。其实,对修行人来说,人家骂你,侮辱你,折磨你,那是帮助你早点消灭罪业,早点清净,早点成道,应该感谢他。各位看看‘寒山拾得问对’,好得很!‘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接下来还有一段:‘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哈!这就是我空,这才是无我。‘有我说法,我未断故’。如果讲经说法,还觉得我在说法,我是善知识,我在度众生,那就是我相未断。‘众生寿命,亦复如是。’众生相、寿者相也是同理,不用多说了。【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佛又进一步为菩萨们说,不是为我们说,我们还没有资格。佛说其实只要‘无我’就可以成道了,但是,我讲了一句‘无我’,末世众生听到‘无我’,就死死抓住一个‘无我’,这本来是治病的药方,但是,众生抓住这味药拚命吃,这又变成病了。所以,在‘金刚经’上说:‘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说我所说的法如过河的工具,利用竹筏过河,上了岸,竹筏就不用了,就可以丢掉了。可是,众生往往上了岸以后,还把船背着走,这不是疯子是什么?我们不学佛还好,一学佛以后,什么八识啰!什么密法啰!越抓越多,越抓越紧,是故名为可怜愍者,所以说众生真是可怜啊!不要以为不学佛可怜,学佛以后更可怜啊!‘虽勤精进,增益诸病。’这话说得很严重,我们学佛本来是为了治病,结果,众生死死抓住药方,把病情加重了,还多生出其他病来,你说可怜不可怜?‘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是故不能成道。【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佛说末世的众生去除不了四相,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实,这四相就是一相——‘我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即使佛经可以倒背如流,佛学的理论与见解都清楚,而且依照佛所说的方法修行,守戒修定作功夫叫作依教奉行,‘为自修行,终不成就。’这很严重哦!这话可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假如是我说的,有九个头都给人家打破了,这简直是魔说嘛!照着佛说的去做还错了,为什么呢?着相,着什么相?执着法相。【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见,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佛说世界上还有些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尤其是现在,这类人多得很,无论禅宗或是密宗,大师级的人多得很,写书啦!演讲啦!看到这些现象,唉呀!没办法,要造孽就去吧!‘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看到别人比他好,自然就嫉妒起来。人的嫉妒心理是天生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只是女人嫉妒,男人也一样嫉妒,看到别人地位比他高或比他有钱,心里就不舒服。不要以为你没有嫉妒心理,有很多是自己检查不出来的,看到别人拜佛拜得勤,赶快起来吃饭嘛!实际上是怕人家多拜两下有功德。人如果不嫉妒的话,已经成道一半了,已经是菩萨了,已经是无我相了。要是没有这种心理的话,那才叫修行。为什么众生有这种心理?‘未断我见’,都是因为有我的缘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佛再吩咐说,末世众生希望成道的话,不要一心想求开悟,尤其是所谓的禅宗盛行,这个也是禅,那个也是禅,人人都想开悟,结果,都误进去了,变成‘唯益多闻’,道理懂得很多,越听越乱。增长我见,我见越来越大,每一个人的本事都大得很。我见包括了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所谓见就是思想观念,这是业力的根本。所谓修道成佛,就是修养到无我境界。无我有两种意义,一是人无我,一是法无我。人无我又分为身无我与心无我。父母所生的身体是暂时合和而生,我们的肉体只是暂时借用而已,时间到了,就衰老坏去,这是身无我。心的无我,我们的思想每分每秒都不停留,如水中的波纹,如天空的浮云,随时变去。一般学佛修道的人,比较容易了解人无我,可是,在自己的修行方法上和修持境界上,认为有一个佛可成,有一个道可得,有一个希求的观念,认为道修成功了,有一个东西永远属于我的,认为我可以永生不灭,这属于我见,把平常的我见,换成佛法的我见,换汤不换药,还是落在我见之中,因此不能净诸业障,不能调伏烦恼,不能入清净觉海。那么,怎么办呢?请看下文。【但当精进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佛说要努力精进降伏自己心念思想的烦恼,烦就是扰乱,恼就是困扰,讨厌的意思。人生就是在困扰中过一辈子,人的一生都在烦恼中度过,甚至连作梦都还在烦恼,烦恼的根本就由我见来的。‘起大勇猛’,就是发狠心。发狠心很难,现在学佛修道的人很多,那有几个人真发狠心修行?无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打坐也好,那有人精进勇猛?都把学佛当消遣,想到的时候,或是遇到挫折的时候,才念念佛、打打坐,都没有勇猛切断的决心,世人都是‘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不是大勇猛的人做不到。‘未得令得,未断令断’。得什么呢?清净圆明。要‘得’容易,要‘断’可就难了。烦恼、我相、感惰、习气断不了,很多人学打坐问如何断除妄念,其实,方法在你那里,你想断就断,那有什么方法?拿出勇猛心,说放下就放下。断什么呢?贪心、嗔心、慢心,他没有说痴心唷!因为痴包括了整个,断不了就是痴,智慧不够,看不破,也忍不过。下面还有谄曲与嫉妒,谄就是献媚,俗称拍马屁;曲,不直,转弯,人是喜欢转弯的唷!人都喜欢说假话,直心是道场的人非常少。做人很难,不谄曲不转弯,太直的话又容易得罪人。人不只是对别人谄曲,也对自己谄曲;人不只是喜欢欺骗别人,也喜欢欺骗自己。你不要说我们修行人不谄曲不拍马屁,哼!才拍得厉害呢!哦!我最近特别用功,每天打坐坐了三次,拜佛拜了五百拜耶!这是不是对自己谄曲?再来就是嫉妒,我们上次讲过,人的嫉妒心理非常可怕。人类这些贪、嗔、慢、谄曲、嫉妒的心理,是人性中最坏的一面,与生俱来,每一个人都有。乃至于这个人很清高,与社会都不来往,这是嗔心大,因为他讨厌这个世界,讨厌人家做坏事,讨厌人家追求名利。譬如有些人说你有钱又怎么样?你有地位又如何?我又不求你,有钱有地位是你家的事,这也是嫉妒,这也是慢心。把这些心理都拿掉,此心才能平静,如古人所讲的‘人平不语,水平不流。’你说我打坐的时候很清净,这些心理都没有,不算本事!你到外面做事,与人接触一下看,‘圆觉经’这里说要‘对境不生’,碰到人家欺负你、侮辱你、取笑你,这个时候看你心动不动?你说我一个人住在山里头,在佛堂里烧个檀香,看的是菩萨,菩萨又不惹你,当然清净!什么是修行?要在这些地方下工夫。‘彼我恩爱,一切寂灭’。既没有恩,也没有爱。既没有怨,也没有恨。这是学佛第一步,这是学佛的基本修养,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做到这些基本的修养,儒家叫作君子、道家叫作真人,佛家叫作菩萨。假如拿小乘道来讲,能够做到‘精进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已经到家了,那是罗汉境界。以大乘道来讲,还不够,还须‘渐次成就’,再求进步,还要‘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这是佛对净诸业障菩萨作最后吩咐,就是中国人所讲的求明师指点。是明师,不是名师;名师容易找,明师难啊!没有明师指点,容易堕入邪见,这也是由小乘道转入大乘道的关键。【若有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嘿!你看佛说话多有意思!刚才吩咐说求善知识,这里却又讲心里有所求就是烦恼,只要有一点想成佛成道的观念存在,已经不对了。只要有一点下意识有所求的观念,不是爱心就是憎心,喜欢就是贪爱,就是占有,就是我相。讨厌就是憎,就是怨恨,为什么讨厌?我不喜欢,还是我相。我讨厌这样的人生,所以喜欢学佛修道,这里就有了憎与爱。有了憎爱,就不能入清净觉海。学佛真难呵!【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此时,佛准备重新归纳作结论。【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若能归吾刹,先去贪嗔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净业汝当知——净诸业障菩萨你当知道,一切诸众生——一切所有的众生,皆由执我爱——都是因为执着我相,无始妄流转——无始以来在生死轮回中流转。未除四种相——未能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得成菩提——所以不能成佛。爱憎生于心——心中有贪爱憎恨之心,谄曲存诸念——谄曲也是自己内心所生起,是故多迷闷——自己制造了许多烦恼,所有一切烦恼都是庸人自扰,不能入觉城——所以不能成就。若能归吾刹——如果能够归依清净庄严之佛土,先去贪嗔痴——先去除自己内心贪嗔痴,法爱不存心——连有法可得有道可成之心也去除,渐次可成就——慢慢就可以成就。我身本不有——如果明白本来没有我,憎爱何由生——怎么会有憎爱之心呢?此人求善友——再一进步求善知识指导,终不堕邪见——才不至于堕入邪见之中,因为中间岔路很多呀!所求别生心——还不能存有所求之心,究竟非成就——否则永远不能成佛。第十章 普觉菩萨 谁是善知识学佛应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如何发心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净诸业障菩萨之后,就是普觉菩萨;业障清净之后,就悟道了。‘圆觉经’里菩萨出场的顺序就告诉了我们修行的方法。原文不再重复解释了。【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普觉菩萨提什么要求呢?佛在前面说过必须把贪嗔痴慢疑拿光了以后,才可以修行,才可以学禅。但是,真正学禅还有许多岔路。所以,普觉菩萨请求佛说禅病有那些?也就是所谓的‘走火入魔’。希望后世的修行人不会走入岔路,此心此意空荡荡,了无挂碍,得到真正的平安。【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接下来是申诉理由。普觉菩萨说佛啊!将来末世的众生,离开佛的时代越来越远,圣贤菩萨们都不容易被发现,旁门左道和邪魔歪道越来越多,使得想要学佛的人不知‘求何等人?’学佛要依善知识,那个是善知识呢?‘依何等法?’是修止观好呢?还是参禅好呢?还是修密法好呢?还是学唯识对呢?持戒,持那一种戒?菩萨戒?比丘戒?菩提心戒?‘除去何病?’修习禅定会有那些病?‘云何发心?’发心并不是出钱,发心是发菩提心、道心,菩提心的用是大悲行,菩提心的体是觉悟。发心非常重要,学佛修道没有起大悲心,想要成就,那是不可能的。就我所知,一般学佛的人都是自私的,都没有真发心。想想我们学佛,‘求何等人?’那一个是善知识?你分得出来吗?‘依何等法?’你知道吗?‘行何等行?’‘除去何病?’都不知道。所以,普觉菩萨称为群盲,一群瞎子,然后,瞎子牵瞎子,以盲引盲,结果,都掉入水沟里去了。众生就是这么可怜,所以,普觉菩萨心生慈悲,希望佛指示一条大道,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这是求佛说法的礼仪。【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此时,佛告诉普觉菩萨说:好的,好的,你们能够询问如何成就佛道的修行方法,给予末世一切众生智慧之眼,不再盲目修行,使一切众生得成圣道。你现在好好注意听,我来为你们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此时普觉菩萨听了非常高兴,以及其他大众均默然而听。【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说善男子,末世的众生‘将发大心’。什么是大心呢?菩提心,菩萨心又名大心,换句话说,发大心的人就是菩萨,唯有菩萨才有资格称得上大心众生,大心就是抱大希望,打大妄想,在这里的大希望、大妄想是什么呢?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那么,如何成就正等正觉呢?首先第一步就是求善知识,那一个是善知识呢?接下来‘圆觉经’在此描述了一个善知识的榜样。‘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正知很难,什么叫正知?我们晓得佛有十个名号,其中有一个叫正遍知,不但是正知,而且是遍知,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才真叫作博士,这也是儒家所标榜的儒者——‘一事不知,儒者之耻’。正见则更难了,正见是见道,证得菩提了,不只是见出世法,同时,也见世间法。那一位是正知正见的人?你看得出来吗?你分辨得出来吗?分辩不出,怎么办?佛说‘心不住相’,心不住相,这可难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住相,出家人是出家相,我是在家相,男人是男相,女人是女相,当教授有文质彬彬的书生相,当军人有威武相,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不同的相,学佛修道的人最容易住相了,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就是住相,你学庙里菩萨低眉闭眼的样子,住相了。注意!要‘心不住相’,心不被外形所限制住。第二,这位善知识不走小路,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声闻是小乘道罗汉境界,缘觉是独觉佛,也叫辟支佛,属中乘道;唯有走大乘道才有资格称善知识。‘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走大乘道的善知识,你不容易看得出来,因为他与一般人一样在尘劳烦恼中。但是,他的心却在清净中,这就是佛教的标志莲花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示有诸过,赞叹梵行’善知识并不是没有毛病,甚至比一般人更多。但是,你仔细探究他的行为,他的戒律清严,‘赞叹梵行’,梵行就是清净之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他教导众生讲究人格修养,守规矩,守戒律。‘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找到这样的善知识,就可以大彻大悟。研究这一段可参考‘维摩诘经’。【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佛说后世的众生,假如找到了善知识,‘应当供养’,如何供养呢?‘不惜身命’即使累死了,被整死了,都不在乎。如此为法忘躯,怎么做得到?各位看过西藏密宗的密勒日巴传吧!密勒日巴替师父盖房子,千辛万苦盖好以后,还被师父痛骂一顿,谁叫你盖在那里的?拆掉!密勒日巴只好一块一块拆下来,重新盖过。盖好以后,又被骂一顿,再拆掉,重新再盖。如此盖了四次,师父就是这样整他,他的师母看了不忍心,直哭。他走了没有?他就是不走。其实,你看看中国的高僧传与禅宗语录,这些高僧悟道的经过都不简单,都不是那么容易。你看禅宗二祖神光去找达磨祖师,就砍下了一只手臂。各位晓不晓得云门祖师怎么悟道的?赔上了一条腿。云门去找睦州和尚的时候,睦州也是不理他,不让他进门。云门不死心,来了几次,跪在门口,睦州看到他就把门关起来。假如是我们的话,早就破口大骂了,云门没有,他是来求道的,他还在参禅呢!有一天云门想到一个方法,又来叫门。睦州开门见到云门,又准备把门关上,云门一个箭步上前,赶紧把一只脚伸进去,这下子你总关不了门了吧!睦州禅师可绝了,硬是狠狠地把门关上去,结果,云门的脚断了,哎唷一叫,哈!开悟了。什么是善知识?善知识很难办,善知识就有脾气,奉劝各位学佛尽管学,千万不要去找善知识,否则遭遇很惨,不小心一条腿就去掉了。佛法不一定在口头上,而是在行为上,他在行为上折磨你。禅宗祖师的喜笑怒骂,那是他的教育法,有时整得让你真受不了。道理是什么呢?他告诉你,道在你自己那一边,不在佛那里,也不在善知识这里。善知识只是想办法把你所有的妄念都打断了,都憋住了,憋到你开悟为止。你看孔子的教育法也是这样,孔子对每一个学生的答案都不一样,问仁,对这个说是这样,对那个说是那样,用现代的观念来说,没有一个标准。孔子说他的教育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逼着你发愤,你说我不会,我偏要弄会给你看,先刺激他发愤,然后再进一步启发他。不悱不发就是故意引起他的怀疑,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现代的教育则是鼓励鼓励,结果许多都鼓励坏了,成不了大器。‘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所谓真正的善知识,在他的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当中,身心内外都是清净,也就是说随时随地都在清净中。‘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善知识与我们普通人一样,很难分辨。中国人有句话说:‘英雄见惯亦常人’,法国的拿破仑也说他在妻子与老勤务兵面前,永远称不了英雄,说得极有道理。不要以为善知识就像庙里塑的菩萨一样,永远慈眉善目,永远红光满面,永远都是对的。善知识也是人,也是有过患。但是,尽管他有许多过患,然而,‘心无骄慢’,他没有骄慢之心,永远慈悲,永远爱护人。心无骄慢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说不要看到善知识有了过患,你就觉得善知识也不过如此,你就骄慢起来了。不要如此,你还是要谦卑,诚恳去学。像我一生,算算有九十多位老师,有读书的,有学武功的,有学道的,有学佛的;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一生欠了九十多个帐,现在一无所成,经常想到‘红楼梦’上批评贾宝玉的两句话:‘负父母养育之恩,违师友规训之德。’你说这些老师都对吗?也有不对的。人在三界中,就有三界中的烦恼。像我以前有位老师,他没有儿子,看到自己的朋友生了一个儿子,他高兴得眼泪都掉下来。在回家的路上,我跟老师说:老师!您还没有看开耶!我这个人向来调皮捣蛋。老师把我的手抓住,说:你认为我不应该动情?我说:对呀!老师问:你读过‘中庸’没有?你背背看!在路上,我就把‘中庸’背出来,背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我停下来。老师说:你怎么不背下去?我说我懂了,老师笑了一笑。背到这里,我已经挨了一棒了。吃棒子,可不是拿棍子在头上敲。下一句:‘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圣人也有情啊!菩萨大慈大悲就是多情人,怎么说是无情?后来,老师到了家,作了两句诗:‘谁谓英雄不洒泪,人情儿女最关怀。’所以说善知识也有过错,不过,善知识还是善知识,如果要在鸡蛋里挑骨头,则天下无完人,我们要看老师的好,对父母也是一样。以前宋儒讲过‘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我公开反对的,如果是在过去八十年前反对这句话,那不得了,一辈子不要想站起来做人了。天下是有不是的父母,但是,父母终究是父母,还是要孝顺。什么是孝道?孝道就是爱的还报。你看我们大便拉不出来,他要来挖;你吃不下去,他坐在旁边哭;你生病,他送你去看医生。你现在长大了,你只要像他以前对待你的一样对待他就行了。对师长也好,对父母也好,心无骄慢,这才是学佛。‘况复搏财妻子眷属’。善知识也是要吃饭过日子,也有妻子儿女,也是要钱。你看密勒日巴传,密勒日巴当初去见师父的时候,穷得不得了,没有钱去供养师父,只有一只跛脚的羊,他只好空手去了。见了师父,跪下来,师父说你拿供养来呀!密勒日巴说我只有身口意供养,只有我这个人,其他什么都没有。师父大骂:‘你不诚恳,家里还有只跛脚羊啊!你就是舍不得!’‘是!是!是!’他没有申辩,赶紧回去把那只跛脚羊拿过来。他原来的本意是把跛脚的羊送给师父,觉得对师父不恭敬。你看看这个师父,什么都要,把劳力刮来,把人家跛脚的羊也刮来。所以,善知识也会搏财,也有妻子儿女眷属,跟普通人一样。‘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如果你看了善知识这些毛病,不起恶念,不起任何坏的观念。佛说即能究竟成就正觉,立刻就成佛了。到了成佛的时候,‘心华发明’,脉解心开,大彻大悟,身心内外一片光明,‘照十方刹’。你看这一段成佛的方法,没有一个什么法门,只教你如何学做人,自己要做成是一个求法的学生,自己要成器,因为佛法不在老师这里,而是在你自己那里。你如果能对一个泥巴做的菩萨起恭敬心,也一样会成道,何况是一个活人?但是,一般众生不要说对这个善知识不信,即使一个活菩萨在他前面,他也不信。因为众生我慢,永远不能成道。真的放下我慢的话,那一个不是善知识?就如‘阿弥陀经’所讲的极乐世界,那些鸟都在念佛念法念僧,那些花鸟都在开示你,其实是你自己在开示自己,心花发明,就成道了。佛教在人类社会提出了师道的尊严,无论显教或密教都非常重视,所谓:‘一日从师,终生如父。’密宗有马鸣菩萨着的‘事师仪轨五十颂’,凡是学佛要先学这个。做人弟子做不好的话,其他都不用谈了,人品有问题,还学什么佛?若是贡高我慢,那真是不堪造就。佛教为什么那么尊重师道?那是尊重法统,什么法统?正知见的存在。顺便告诉各位,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师道,要看‘礼记’,‘礼记’的儒行篇,说明如何才有资格称得上知识份子,如同佛教的戒律,说得清清楚楚,其中提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那么,怎么样才是师道呢?简单的分为两个观念,经师和人师。经师就是学问能够承先启后,人师可就难了,等于佛教的戒、定、慧样样俱足,大彻大悟,这才够得上善知识的标准。在此综合佛家与儒家的道理向大家介绍。【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上面讲的是如何事师,对待老师就是要恭敬,是要无条件地信仰。接下来讲的是为人之师本身的条件了,假如老师没有做到下面的几个条件,则不足以为人之师。这个条件并不是知识,如同‘礼记’中所提到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知识是知识,即使有再多的知识也没有用。佛说真正的善知识所证的妙法,应该离开四种毛病,没有这四种毛病,才有资格称为善知识。【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吉: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那四种病呢?第一种是作病。什么是作病?就是认为圆觉成佛是造作出来的。我们的一切修行不是在造作吗?何以说造作是病呢?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的自性本来就和佛的自性一样,何必还要修呢?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修个什么呢?再怎么修还是一样不增不减,修并未增加,不修亦未减少。认为有修有证,有佛可成,这是作病。这是圆觉境界,不是一般人的境界,大家可不要听了以后,都不修行,都不造作,那不可以,我特地在此强调一句,因为诸位没有这个气派,没有这个胆识,没有这个智慧。假如诸位有的话,就不来搞‘圆觉经’了。‘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我们所有的一切修行,都是本心第六意识的造作,以此有修有证求圆觉境界,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境界,永远达不到。为什么呢?佛说‘彼圆觉性非作得故。’真正的清净圆明自性是本有的,不是造作出来的,不是修得起来的。所以说有所造作,有所修有所证,这是病态。
查看: 268|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多少个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