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初学者用什么毛笔什么时期得到重视

元代对书法的重视不亚于前代,书法得到一定的发展。 内容详尽,但请以实际操作为准..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元代对书法的重视不亚于前代,书法得到一定的发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南北朝时期的书法_南北朝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733贴子: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收藏
&& 中国三国、、南北朝时代是各种书体交相发展 的时期。这时,已走东汉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书 趋向成熟,草书经阶段发展成今草,行书在隶楷递 变过程中从产生经过发展到成熟,涌现出了众多著名书 法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著作,成为中国书法 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 魏、西晋书法&& 从三国到西晋,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著名的碑刻有:《上尊号碑》、《受禅表碑》、、《黄初残碑》、(见彩图《范式碑》(部分三国· 魏))、《王基残碑》、等。《上尊号碑》 和《受禅表碑》均为称帝而立,是典型的官方隶书, 书体方正、气度庄严,以表示碑文的尊严;碑刻笔画都 是方棱的尖角,由于过分强调波挑的装饰效果,因而矫揉造作,很少有生趣。其中少数如《黄初残碑》,风格比较端庄秀丽。除庄严的碑碣外,有一些是随意书写和 镌刻的碑石,如《鲍寄神坐》、《鲍捐神坐》、《李苞开通阁道题名》等,风格类似简牍书法,有自然潇洒的 意趣。正始时(240~249)所立的《三体石经》,每字书 写古文、篆书、隶书三体,北魏《论书表》认为是 所书,这时期南方孙吴的碑刻和魏刻不同,著名 碑刻有、《禅国山碑》、《谷朗碑》等。《天发神谶碑》笔意在篆、隶之间,结体以圆驭方,势险局宽,下笔处如,气势雄伟奇恣,是面貌独特的书法作品。(见彩图《天发神谶碑》(部分三国·吴))。《谷朗碑》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字体笔画已去波挑,但楷书的笔法尚未成熟。《禅国山碑》为篆书,笔法浑厚, 结法与隶法有相通处,也是很有特色的篆书。 《受禅表碑》(三国魏)(三国魏)&&&& 西晋因禁止立碑,流传丰碑巨碣较少,著名碑刻《郛 休碑》、《任城太守孙夫人碑》、《齐太公吕望表》、《枳杨阳神道阙》、《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等,都是 工整的。《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因出土较晚,字 画清晰如新刻,可看到当时隶书的用笔面貌。&&&& 西晋禁止立碑,墓志因此逐渐兴起,和南北朝的墓志 不同,它实际是放在墓中的小型墓碑。西晋墓志著名的 有《晋管洛墓志》、《成晃碑》、《贾充妻郭槐柩铭》、《左□墓志》、《荀岳及妻刘简训墓志》、《王浚妻华 芳墓志》、《石□墓志》、《石定墓志》等,其书风和 晋碑刻都是强调方棱挑法的,其中《王浚妻华芳墓 志》气势雄浑较有特色。隶书到东汉,已臻登峰造极阶 段。此后碑刻隶书过分追求波挑的装饰性,变潇洒自然 的挑脚为棱角整齐的挑法,波势趋向方直,起笔强调方 截,千篇一律,因此精美多姿的汉隶走向末路。这种定 型化的隶书到魏、晋,更是江河日下,另一方面简约省 便的楷书兴起,这样楷书取代隶书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三国、时期留存到今天的墨迹大都是写经、简 牍和残纸。流传有绪的书法家墨迹,是西晋陆机写的《平 复帖》。《平复帖》的字体属于,它和出土的汉晋 简牍章草很相似,虽然纸质疲敝,字有伤缺,但仍能看见 用笔的挺健和朴拙的风格(见彩图《平复帖》(东晋))。 西晋著名的写本有新疆出土的两种《三国志》写本残卷, 书法在隶楷之间,捺笔滞重,有朴拙的风格。此外如元康 六年(296)《诸佛要集经》残卷,书写风格和《三国志》 残卷相似。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遗址曾发现一批墨书的残 纸和木简,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 号,这批残纸当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 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书体除介乎隶楷 之间的楷书外,还有行书和草书,这些残纸是研究魏、晋、 十六国书法的宝贵资料。罗布泊出土的木简中,年号最 早为魏景元四年(263),最晚为建兴十八年(330);木简 有楷书、草书、章草、行书等,是研究魏晋书法的重要 资料。
1楼 23:46&|
相关的贴子188289669相关的图贴
写本残卷(西晋)&&&& 魏晋著名的有卫岘、、、、、苏建、卫□、、、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有刻帖流传,锺繇有、、《墓 田丙舍帖》、《力命表》、《宣示表》等,这些作品有的刻成单帖,有的收集在丛帖中。皇象有, 流传有松江刻本和其他刻本。索靖的《月仪帖》、《载 妖帖》、《七月帖》,卫□有等。宋代 、《大观帖》都收有魏晋书法家的作品。&&&& 十六国书法&& 留存到今天的碑刻不多,前秦有《邓 大尉祠碑》、《苻氏广武将军□产碑》,北凉有《沮渠 安固造像碑》、《佛说十二因缘经幢》,有《辽东 太守吕宪墓表》,有《崔□墓志》等。除《邓大尉 祠碑》为外,其余都是隶楷过渡时期的楷书。《苻 氏广武将军□产碑》书法奇恣,用笔随意挥洒,极富变 化,丰韵朴拙,为十六国时最著名的碑刻。《沮渠安固 造像碑》为沮渠安固在所立,原石在新疆高 昌出土,后被盗运到德国柏林。沮渠氏是匈奴后裔, 汉末定居西北,称为甘水胡。此碑字和十六国时写 经相似,用笔带有隶意,是隶楷递变时期的书体。&&&& 十六国写经有年号可考的有:前秦甘露元年(359)的 《譬喻经第三十出地狱品》、建初七年(411)的《妙 法莲花经》、北凉永平七年(449)的《持世经题记》、承 平十五年的《佛说菩萨藏经第一》等。前秦写经带有西 晋写本的痕迹,其横画起笔用尖锋,收笔重按,捺笔滞 重。北凉写经书法已有明显的变化,起笔已有顿挫,收 笔出现回锋,书风趋向清隽庄茂,已无前秦那种朴拙的 气味。是惟一有史书可证的重要人物 的文书遗迹。李柏是前凉时,文书在新疆出土, 共有三纸,似修改时的3次手稿。文书的书法有笔画带有 的笔意,但已显露出东晋流行的行书风貌(见彩图 《李柏文书》(部分 前凉))。因此,文书的出土,对 研究行书发展的历史具有很高参考价值。&&&& 东晋书法&& 东晋碑刻传世很少,仅有、 《枳杨阳神道阙》、、《司马芳残碑》等 数种。《爨宝子碑》是著名的晋碑,书体介于隶楷之间, 碑字大小错落,笔画多为方笔写成,横画收笔处有挑脚, 但体势已具楷书的特点,风格朴厚古茂。《好大王碑》 字形方正,笔画平直,书体间杂篆法。《司马芳残碑》笔 画结体,有的笔法虽带隶意,但已是浓重的楷书 特点。东晋墓志近年出土较多,如《谢□墓志》、《王 兴之墓志》、《颜谦妻刘氏墓志》、《王闽之墓志》、《王丹虎墓志》、《夏金虎墓志》等。这些墓志的书法, 有的方折凝重,笔画如斩钉截铁;有的镌刻比较随意草率,也有的是。 《□宝子碑》(东晋)&&&& 流传至今的墨迹大都是勾摹本和临摹本,其中以王 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迹比较多。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 年 (697),王方庆家藏王氏一门书迹勾摹的《万岁通天 帖》,其中有王羲之的《姨母帖》(见彩图《姨母帖》 (东晋))和《初月帖》、王献之的《廿九日帖》、王 荟的《疖肿帖》、王徽之的《新月帖》。王羲之墨迹的 勾摹本还有:《寒切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孔 侍中帖》、《上虞帖》、《都下帖》、《七月帖》、《大 道帖》、《游目帖》、《行穰帖》、《此事帖》、《兰 亭序》等。王献之的墨迹及其勾摹本有:《鸭头丸帖》 (见彩图《鸭头丸帖》(东晋))、《地黄汤帖》、《中 秋帖》等。东晋墨迹流传至今比较可靠的有王□ 《伯远帖》,此帖北宋《宣和书谱》著录,流传有绪,现 藏故宫博物院(见彩图《伯远帖》(东晋))。此外有晋 人书《曹娥诔辞卷》,藏辽宁省博物馆。省博物馆 藏有东晋升平十二年(368)款和咸安三年(373)款《法句 经》。东晋书法最盛,书法家亦比较多,当时门阀大家都 以书法世代相传,如庾、郗、王、谢等大家族,父子祖孙 以书法著名不在少数。其中如王导、王洽、王□、王荟、 王徽之、王□、庾亮、庾怿、庾翼、郗鉴、郗□、郗昙、 谢尚、谢安、恒玄、杨羲等,都是著名书法家。其中有 些书法家的作品有刻帖流传。
2楼 23:46&|
&&&& 南朝书法&& 、齐、梁、陈是楷书盛行时期。 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楷书书写。南朝著名的碑刻有:宋,齐《刘觊买地券》、《吴郡造维卫尊佛题记》, 梁《□鹤铭》、《天监石井栏题记》、《太祖文皇帝神 道阙》、《始兴忠武王萧□碑》,陈《新罗真兴王定界 残碑》等。其中以《爨龙颜碑》、、《始兴 忠武王萧□碑》为最著名。《爨龙颜碑》楷书,带有隶 意,笔势方折雄劲而又具飞动之势。《瘗鹤铭》刻在江 苏省镇江市崖壁上,后堕入江中,因刻在摩崖上,随 山刻石极为自然,书法潇洒而有法度,字画厚重笔势飞 动,其中间杂行书,笔法方圆并用,圆处圆转流利,方 处不显得呆滞,严谨有法度,为历代所重视(见彩 图《□鹤铭》(部分 南朝·梁))。《始兴忠武王萧□碑》为所书写,书法雄劲峻美,与北朝碑刻的雄 劲似同而实异。&&&& 南朝墓志有:宋、《明昙□墓志》, 齐《吕超墓志》、《刘岱墓志》,梁《桂阳王萧融墓志》、《桂阳王妃慕昭墓志》、《永阳昭王萧敷墓志》、《永 阳敬太妃王氏墓志》,陈《前锋将军卫和墓志》等。这些墓志上的书法,都是比较成熟的楷书。墓志比较 方正,《刘怀民墓志》与接近。齐和梁婉 转秀丽,《刘岱墓志》、《永阳昭王萧敷墓志》、《桂 阳王妃慕昭墓志》在秀丽中又有一种静穆典雅、疏放妍 妙的风格,可代表南朝书风的转变。&&&& 南朝比较多,墨迹流传至今天的有:齐 《太子舍人帖》、王慈《得柏酒帖》、《尊体安和帖》、 ,王志等,都收在唐摹本 中。《尊体安和帖》(南朝齐·王慈)&&&& 南朝写经流传今天的多为齐梁间经生所写,如齐永 明元年(483)《佛说欢喜普贤经》,梁天监五年(506) 《大般涅□经》、普通四年 (523)《华严经卷》、大同 元年(535)《佛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都是端庄流丽 的楷书,其结体、用笔和晋写经有明显不同,结体茂密, 笔法妍美,姿致顿挫,其秀劲笔法、严整结体,已开隋、 唐写经的先河。&&&& 南朝著名有、、、、、、、等。&&&& 北朝书法,北朝指当时在中国北方相继建立的北魏、 、西魏、北齐、北周等王朝政权,其碑刻书法比南 朝要丰富多采,北魏初期书法方劲古拙,仍保留部分隶书笔画,如《太武帝东巡碑》、《大代华岳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等,都属于风格雄强一类。《中岳嵩高灵庙碑》雄强而奇古,笔画方棱,结构富于变化,此碑碑阴书法峻整,为近代所重视。493年北魏孝文帝 拓拔宏迁都洛阳,汉化达到高潮,书风也随着起了变化。北魏搜罗各地文学、艺术之士,集中洛阳,洛阳一时成为北方文化中心。北魏帝王提倡佛教,开窟造像之风大兴, 因此造像碑亦大为兴起。这些造像、造像碑大都有题记,书法艺术遗迹保留至今的也非常丰富,著名的龙门石窟 成为北魏书法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书法以《牛橛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等最著名。其书法结体紧劲,风格雄强,可以代表太和间雄伟浑厚的书风。 后世选择龙门造像题记有“龙门四品”,“龙门廿品” 等名目。《始平公造像记》为方格阳文,结构绵密而有韵 味。《牛橛造像记》端方峻整,紧劲之中而又开张舒展。&&&& 《杨大眼造像记》浑厚生动,兼有茂密雄强之势。太和间 著名碑刻有《光州灵山寺舍利塔下铭》、《晖福寺碑》 等。太和以后书法风格更为丰富多采,丰碑巨碣亦同时 兴起,著名碑刻有《高庆碑》、《霍扬碑》、《南石窟 寺碑》、《杨□碑》、《贾思伯碑》、《张猛龙碑》、 《马鸣寺根法师碑》、《高贞碑》、《刘根造像记》、 《刘平周造像记》、《姚伯多造像记》、《曹望□等造 像记》、《皇甫度造石窟寺碑》、《元景造像记》等。 承接北魏书风,著名碑刻有《敬使君显□碑》、《高 盛碑》、《高翻碑》、《凝禅寺三级浮图碑》、《李仲 璇修孔庙碑》、《高归彦造像记》、《杜文雍等人造像 记》、《五百人造像记》等。北齐碑刻多用隶书,著名 碑刻有《唐邕写经碑》、《郑述祖修孔庙碑》、《高肃碑》、《文殊般若经碑》、《马天祥等造像记》、《姜纂造像记》、《王感孝颂》等。北周碑刻有《曹恪碑》、 《西岳华山神庙碑》(赵文渊书)《张僧妙碑》等。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和东魏为最精,风格多样,有如百花 争艳,使人应接不暇。北朝碑刻书风大体可分雄强、秀 丽两类。前者以《张猛龙碑》为代表,其书法雄强奇肆, 结构严谨,能在方劲中表现出纵逸的韵味,而在严整中 时出险峭之笔,富于变化(见彩图《张孟龙碑》(部分北魏))。碑阴书法恣肆不拘,与碑阳相互辉映,为北魏 碑刻书法之精品。后者以《敬使君碑》为代表,用笔侧 微细巧,书法清婉秀劲。北朝摩崖碑刻,著名的有北魏 《石门铭》、《郑羲上碑》、《郑羲下碑》、《论经书 诗》等,北齐《泰山金刚经》、《徂徕山刻经》、《天柱山铭》等。
3楼 23:46&|
因山凿石,书写常随石势而成;又因石质不同,镌刻也有所不同。《石门铭》书法超逸疏宕,其 笔势长而飞动 (见彩图《石门铭》(部分 北魏))。山 东掖县云峰山诸石刻,多为北魏郑道昭和北齐郑述祖所 书写。其中《郑羲下碑》结字宽博,用笔方圆结合,圆 劲中有篆隶遗韵,为魏碑之精品(见彩图《郑羲下碑》 (部分 北魏))。《泰山金刚经》为隶书之变体,因长期风化剥蚀,渐去棱角,呈圆浑之笔画,故时出奇态。《嵩高灵庙碑》(北魏)&&&& 北朝墓志数量之多为前所未有,其书法也极为多样。 志石因体积较小,石质精细,书写便利,可以发挥书法 的用笔特色,而镌刻细腻能表达笔画之变化,由于长期 埋在墓中,很少损伤,是古代书法的重要资料。&&&& 北魏墓志书法风格约有数种,《元简墓志》、《元羽墓志》、《元诠墓志》、《元显□墓志》、《元珍墓志》、《常季繁墓志》、《司马显姿墓志》等为一体势, 结体稍斜,用笔工整秀丽,点画俯仰,已纯属成熟的楷 法。《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从属这一类,《刁遵墓志》雍容浑厚,用笔凝练,为上列墓志所不及;《崔 敬邕墓志》由于刻法变化,用刀有粗细深浅不同,故产 生纵横使转不为法度所拘的特殊趣味。《司马□墓志》、 《张黑女墓志》为一类,结体扁平,用笔似多侧锋,有 端庄秀丽的趣味。《司马景和妻孟氏墓志》、《皇甫□墓志》、《刘玉墓志》、《李璧墓志》、《李超墓志》、《鞠彦云墓志》、《吴高黎墓志》等面貌各不相同,大抵由于刀法不同而形成的。北魏以后墓志书体渐趋疏宕 平整,北魏茂密浑厚的书风已渐趋泯灭,如东魏之《高 湛墓志》、《刘懿墓志》、《王僧墓志》,北齐之《崔 □墓志》都是这类书风的代表。&&&& 北朝写经保留到今天的比较多,大都在敦煌莫高窟 藏经洞发现。其书法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图书馆藏 北魏延昌二年(531)《华严经卷》卷八,故宫博物院藏延 昌二年《华严经》卷四十一(此卷末署“敦煌镇经生曹 法寿所写”),北京图书馆藏北周天和元年(566)《大般 涅□经》卷九等。大抵北魏写经用笔沉着,风格纯朴,笔 画顿挫明显,虽保留一些隶意,但已是纯粹楷书,到北 周渐趋工整秀逸,已向隋唐书风过渡。&&&& 北魏初期崔、卢两家族多以书法著名,其中以崔浩 成就最大,北魏书法多受他们影响,稍后有郑道昭。北 周有赵文渊。名不载于史籍而有碑刻传于世的有朱义章、 萧显庆、王远、王长孺等。&&&& 书法理论&&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也得到繁荣和发展。 中国书法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各种书体都已成熟。 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中,要寻绎其发展历史,便 有书体渊流派的探索和讨论。又因书法家蜂起,而各有 擅长,要收藏品第,便有书法家名录和品评一类的著作。 此外,书法技巧的研究,也较两汉时期为广泛和深入。魏 晋南北朝书法理论著作主要有:卫恒《四体书势》、索 靖《草书势》、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王□《古今 文字志目》、王僧虔《论书》、虞□《论书表》、萧衍 《观锺繇书法十二意》、《与陶隐居论书启》、庾肩吾 《书品》、袁昂《古今书评》、江式《论书表》等。
4楼 23:46&|
贴吧贡献榜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收藏记忆:中国书法史·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珍藏版】
中国书法史第十二讲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
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对统一。从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是北朝。晋室东迁为东晋,直至至灭亡,之后的宋齐梁陈,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
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朝书风:
南朝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书法家比较多,墨迹流传至今天的有:齐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慈《得柏酒帖》、《尊体安和帖》、《郭桂阳帖》,王志《一日无申帖》等,都收在唐摹本《万岁通天帖》中。
《尊体安和帖》(南朝齐·王慈)
南朝写经书法:
南朝写经流传今天的多为齐梁间经生所写,如齐永明元年(483)《佛说欢喜普贤经》,梁天监五年(506)《大般涅□经》、普通四年(523)《华严经卷》、大同元年(535)《佛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都是端庄流丽的楷书,其结体、用笔和晋写经有明显不同,结体茂密,笔法妍美,姿致顿挫,其秀劲笔法、严整结体,已开隋、唐写经的先河。
南朝著名书家:
南朝著名书法家有羊欣、孔琳、萧思话、范晔、王僧虔、萧子云、萧衍、陶弘景等。
南朝楷书:
南朝宋、齐、梁、陈是楷书盛行时期。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楷书书写。南朝著名的碑刻有:宋《爨龙颜碑》,齐《刘觊买地券》、《吴郡造维卫尊佛题记》,梁《□鹤铭》、《天监石井栏题记》、《太祖文皇帝神道阙》、《始兴忠武王萧□碑》,陈《新罗真兴王定界残碑》等。其中以《爨龙颜碑》、《瘗鹤铭》、《始兴忠武王萧□碑》为最著名。《爨龙颜碑》楷书,带有隶意,笔势方折雄劲而又具飞动之势。《瘗鹤铭》刻在江苏省镇江市焦山崖壁上,后堕入江中,因刻在摩崖上,随山刻石极为自然,书法潇洒而有法度,字画厚重笔势飞动,其中间杂行书,笔法方圆并用,圆处圆转流利,方处不显得呆滞,严谨有法度,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见彩图《□鹤铭》(部分南朝·梁))。《始兴忠武王萧□碑》为贝义渊所书写,书法雄劲峻美,与北朝碑刻的雄劲似同而实异。
南朝墓志:
宋《刘怀民墓志》、《明昙□墓志》,齐《吕超墓志》、《刘岱墓志》,梁《桂阳王萧融墓志》、《桂阳王妃慕昭墓志》、《永阳昭王萧敷墓志》、《永阳敬太妃王氏墓志》,陈《前锋将军卫和墓志》等。这些墓志上的书法,都是比较成熟的楷书。刘宋墓志比较方正,《刘怀民墓志》与《爨龙颜碑》接近。齐和梁婉转秀丽,《刘岱墓志》、《永阳昭王萧敷墓志》、《桂阳王妃慕昭墓志》在秀丽中又有一种静穆典雅、疏放妍妙的风格,可代表南朝书风的转变。
南北朝陈智永书法:
东汉以后的南朝书法形式,大体不出钟王范畴,所以此时楷书的成就不大。总的来说,此时的大部分楷书从秀丽端雅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钟王楷书,但也随着世风的颓废不堪而更偏向柔丽软媚的风格。
智永生平:
僧智永相传为王羲之七世孙,与其兄同时舍家剃度,投身佛门。住在会稽嘉祥寺,也就是王羲之的故居。后来梁武帝赐寺号为永欣寺。智永和尚刻苦用功,精研书法,宗法王家祖传家学,功力特深。相传他为学习书法曾躲在寺钟的楼上,常年足不出户,直到学有所成才肯下楼。书法史上著名的“铁门槛”和“退笔冢”典故就发生在他的身上。他曾发愿写《千字文》八百通,遍送浙东诸寺,因为他是二王传人,因此影响很大。
智永的书法贡献:
智永在楷书方面的贡献尤其显著。他意识到了由于世风萎靡和行草书体的影响,六朝楷书继王献之之后更加侧媚滑丽,缺乏稳重端庄的气度和盛世雄壮的精神。他想一改其弊,力挽狂澜,所以他又回头向古朴典雅的钟繇学习,但他不是机械的模仿,他力脱钟书的“隶味”,又努力放弃当时的“媚”法。所以他的楷书在当时一片脂粉之气中,遒健有力,独出一格。他的楷书在起笔收笔时都很讲究,既有蕴藉的内涵,又有传神的韵律。他的这些楷书特点大都为后来隋唐楷书大家所继承所发扬。
智永与“永字八法”:
相传楷書寫法的“永”字八法就是由智永和尚发明创造的。永字八法:是用“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正楷点画用笔和组织的方法。相传汉代崔子玉、三国钟繇、东晋王羲之皆曾研究“永”字写法,直智永禅师始发其脂趣成为定则,后来又传授给隋唐时代的虞世难,遂得以保留和发扬光大。
永字八法:
具体说来,“永”字有八种笔画的写法,总结这八种比画的写法就成为“永字八法”。这八种笔画的写法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
永字八法的要领:
据后世文献记载“永字八法”:“大凡笔画,点画八体,备于‘永’ 字。”
“侧(点),不得平其笔;
勒(横画),不得卧其笔;
弩(一作‘努’,竖画),不得直(原注:直则无力);
趯(钩),须存其锋(原注:得势而出);
策(仰横),须背笔(原注:仰而策之);
掠(长撇),须笔锋(原注:左出而利);
啄(短撇),须卧笔疾罨;
磔(捺),须走歷 笔(原注:战行右出)。
智永楷书千字文:
智永禅师留下来的楷书墨迹不多,当年他书写的八百本《千字文》也大多流失不传。现在,除了唐朝时候流传到日本的那本外,其他的就无缘得见了。但从千古流传的《千字文》足以领略这位僧家书手楷法的神韵。
后人对智永楷书的评价:
北宋大书法家苏东坡曾经有幸见过智永楷书《千字文》的真迹,竟然佩服得五体投地,高度称赞说:“(此帖)骨气深隐,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齐趣。”
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北方楷书的形成与风格——魏碑: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是我国书法史上发展的重要阶段。清代大书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对南北朝碑有“十美”的评述。他说:“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二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
北朝以北魏立国最久,所以北碑又称魏碑;历代书家都未重视,直至清朝的中叶,阮元首倡南帖北碑的说法,才受到注意,而后又有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附和,遂取代帖学。
北朝承赵、燕之后,书体则出于崔悦及卢谌二家,这两个人皆传钟繇、卫瓘、索靖的遗法。北魏初期崔、卢两家族多以书法著名,其中以崔浩成就最大,北魏书法多受他们影响,稍后有郑道昭。北周有赵文渊。名不载于史籍而有碑刻传于世的有朱义章、萧显庆、王远、王长孺等。因为没有禁碑之令,又民风纯朴,而演变出北碑特有的书体,与南朝的风流蕴藉大异其趣,加上佛教盛行,流行造像题记与摩崖刻经,所以传世书迹特多。这种书体是介于分隶和楷书之间的过渡书体,居汉分至唐楷的枢纽。大体来说,丰碑和造像记大部份方峻棱厉,墓志铭蕴藉姘美,而摩崖书则雄伟奇绝,惊心动魄。
丰碑的书体除了北魏寇谦之嵩高灵庙碑所含的隶法较多,风格较古,以及东魏敬使君碑较圆柔,是特例独行的坏孩子之外,其余都是规矩的好学生,方峻而端整,锋芒毕露,如晖福寺碑、高贞碑、张猛虎碑等。
  《爨龙颜碑》,南朝宋大明二年建立。此碑在清道光六年,为金石家阮元出任云贵总督时,访求名碑所得。碑文书法古雅,带有隶书意味,气魄雄浑,结构多变,给人们一种壮美的感觉。《爨龙颜碑》与东晋《爨宝子碑》,为历代书家所重,世称“二爨碑”。
  《石门铭》摩崖碑。北魏水平二年(公元509年)刻,在陕西褒城县。书体柔和多味,飘逸致趣,康有为评为北魏圆笔之宗。
  《张猛龙碑》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在山东曲阜孔庙,无撰书人姓名,为张猛龙之颂德碑。书法劲健雄峻。清金石家杨守敬评为:“整炼方折,碑阴流宕奇特。”又评:“书法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高贞碑》清嘉庆卜一年(公元1806年)在山东德州卫河出上,移置德州学宫,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刻。笔法遒劲雅健,结构端正,为北魏碑中模范之作。
  清代乾隆、嘉庆以后,一些金石考古家争相访求名山,寻碑索拓。如阮元、黄易等不辞劳苦,寻访残碑断碣。黄易(小松)最早在龙门石窟拓碑四品,世称(龙门品四品》。以后又有人拓10品、2O品、多至1500品。现在所流传的《龙门二十品》为北魏时朋书法的代表作品,是魏碑书法的精华。
  龙门石窟在河南省洛阳南40里,伊水两岸形成阙门的形状,人们称它为“伊阙”。(见《水经注》:“两山相对,望之若阙。”)它的两岸为龙门山,山上建有石窟和造像,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创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4年),从魏至宋代,凿取岩壁建造佛像极为盛行。据统计,龙门石窟群现存洞窟1352个,佛翁750个,造像10万余尊,造像题记和碑蝎3600多块,北魏时期造像题记约2000块,其中最著名者四种,即所谓《龙门四品》。
  《龙门四品》即《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孙秋生》等造像铭。
  《龙门二十品》,又称《龙门山佛像铭》,最著名的,共20种:
  孙秋生等造像北魏景明三年
  始平公造像北魏太和二十二年
  北海王元祥遥像北魏太和二十二年
  北海王国大妃高为孙造像无年月
  长乐王夫人尉迟造像北魏太和十九年
  一弗造像北魏太和二十年
  解伯达造像北魏太和年间
  杨大眼造像无年月
  魏灵藏造像无年月
  郑长酞造像北魏景明二年
  惠感造像北魏景明三年
  贺兰汗造像北魏景明三年
  高树等造像北魏景明三年
  法生造像北魏景明四年
  太妃候造像北魏景明四年
  安定王元燮造像北魏正始四年
  慈香造像北魏神龟三年
  道匠造像无年月
  马振拜造像北魏景明四年
  齐郡王元袜遥像北魏熙平二年
  在碑刻中,造像记是树立于地表供人观胆,顺便表示有这样一件事,或留下名字,而墓志铭则是埋入圹内,大抵而言碑石较小,字体精致,又一直隐性埋名的躲在地底下,不易毁损,出土时还像新的一样,弥足珍贵。墓志书体多半蕴藉妍华,与上面介绍的碑刻、造像记不大一样,仅有少数趋于方峻,如等一下会介绍的元羽墓志、司马景和妻孟氏墓志铭等;比较婉转的呢,则有张玄黑女墓志,刁惠公墓志铭等。
  张玄墓志:
  此碑立于北魏节闵元年,原石已佚。何绍基在道光五年时购得旧拓本,但在经过剪裱之后行款已失。当时为了避康熙的名讳﹝玄烨﹞,而称为“张黑女墓志”,在何绍基表扬之后,书家逐渐看重,康有为称之为“质峻偏宕之宗”,列为“精品下”,称誉甚高。其笔画已由方趋园,锋藏势劲,峻逸之中,温润可喜,遒丽与雄强之长兼而有之,是北碑中难得的精品。
  元羽墓志:
  立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最近才刚出土的,热腾腾的哦~元羽为北碑王室,因此墓石字体优美,刻工极精细,如果不是当代大师是做不出来的。其笔画方折峻厉,而亦参用圆笔,直画收笔多做悬针形,苍劲不足张猛龙碑﹝对,就是你所想到的那个﹞而凝链端整足以并驾,浑脱北朝粗犷之风。
  摩崖书就是那类超没公德心的刻在峻岭崖壁,破坏自然生态,造成水土流失的作品﹝请见国中历史课本第一册四十八页,“赤壁”那两个字﹞,以石门铭最早,再下来就分成了二支:一是山东掖县、平度县的寒同山、云峰山......等一大垞;二为山东泰安县北,由泰山至半山之经石峪、南徂徕山,郡县近郊之岗山、尖山...等又一坨,其中以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徂徕山佛号、邹县四山摩崖刻经较为有名,皆是径尺大字──触目惊心,心惊胆颤的那一种。以下介绍石门铭、郑文公碑及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王远书石门铭:
  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是当时秦、梁二州刺史羊祉、左校令贾三德再度开通关中至四川的褒斜栈道,为纪念而立的。
  共二十八行,每行二十二字,十分壮观的嵌在崖上,文末有“王远书”款署。王远正史上并没有记载,康有为推之为南北朝碑十大书家,善用圆笔,所书此铭极受书家推祟,有“飞逸浑穆之宗”的称誉。
  观其笔画浑圆,结体横扁而斜,横画和长撇皆有远去之态,字虽大、结体不疏,兼具有雄厚和飘逸的美感。但也有人认为这像“童稚信笔”,虽然它是飘逸自然,但也是不至如此吧!
  郑道昭书郑文公碑:
  这是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刻。当时郑道昭是光州刺史,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视。郑道昭是何许人?他字僖伯、开封人,自称中岳先生......呃,就是这样了。也是康有为版的南北朝十大家之一,喜好诗赋,堪称当代最大书家。
  郑文公碑的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另外南方瘗鹤铭和此碑的风格相似,而且同是摩崖书,刻于江苏丹徒之焦山上,但可惜后来因为石崩碎裂,已无法再见全貌。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刻于泰山山腰斜坡花冈之溪床,原来有两千多个字,现在只剩下九百字了。后代的人根据北齐王子桩徂徕般若题经记判断为王子桩的作品,但仍无法确认。属于北齐民间书家作品。字大尺许,笔画粗而圆劲,间架宽阔,极为壮观;康有为推为“榜书之宗”,笔意略同于郑文公碑,草情篆韵兼备。
北朝写经书法:
北朝也有写经书法。北朝写经保留到今天的比较多,大都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其书法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图书馆藏北魏延昌二年(531)《华严经卷》卷八,故宫博物院藏延昌二年《华严经》卷四十一(此卷末署“敦煌镇经生曹法寿所写”),北京图书馆藏北周天和元年(566)《大般涅□经》卷九等。大抵北魏写经用笔沉着,风格纯朴,笔画顿挫明显,虽保留一些隶意,但已是纯粹楷书,到北周渐趋工整秀逸,已向隋唐书风过渡。
南北朝时期属的书法理论
继承魏晋时期的书法理论盛况之余绪,南北朝时代书法理论也得到繁荣和发展。中国书法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各种书体都已成熟。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中,要寻绎其发展历史,便有书体渊流派的探索和讨论。又因书法家蜂起,而各有擅长,要收藏品第,便有书法家名录和品评一类的著作。南北朝书法理论著作主要有:王愔《古今文字志目》、王僧虔《论书》、虞龢《论书表》、萧衍《观锺繇书法十二意》、《与陶隐居论书启》、庾肩吾《书品》、袁昂《古今书评》、江式《论书表》等。其中以袁昂《古今书评》等为代表,影响较大,以至于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学书法用什么毛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