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因循而不革的秦朝美国政治制度度有哪些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相似的试题还有:
(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他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从多个方面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同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哪些具体措施?每个朝代举1-2例即可。(3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3分)(3)据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
政治制度的变迁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明太祖曰:“自秦以下,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其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材料三: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中央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3分)(2)明太祖对设置宰相有何看法?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旧之间”从政治体制上分别指什么?新制度不能衔接导致了怎样的后果?(3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2分)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宋之于唐,只好说像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故。有形势推迁,而无制度建立。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引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材料三“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 “……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2)据钱穆所说,在政治制度上,宋之于唐基本没有变动,有变动的也是迫于时代。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5分)(3)结合所学知识,请以具体史实来说明材料二的观点。(4分)(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4分)(5)材料三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 (3分)2012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2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2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每小题5分,共60分1.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文字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2.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C.史学家的研究& D.秦简的记载3.&#•湖北宜昌高三检测以下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的一幅简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朝代表中央负责监察郡县官吏的是  &A.御史大夫& B.郡守C.县令& D.监御史4.&#•浙江调研司马迁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指的是  ①结束割据统一全国 ②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③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④大权独揽强化皇权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①④5.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  A.分封制的实行& B.郡县制的推行C.科举制的创立& D.行省制度的创立6.&#•安徽合肥八中月考&#年湖南里耶出土了大量竹简如右图,它是公元前222年至公元前208年的官署档案。竹简上提到洞庭郡等地名和守丞、令守等职官,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分封制已推广到江南地区& B.楷书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C.货币、度量衡得到统一& D.郡县制已经推行7.根据《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指出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农民政权的地点,是今天的  &A.河南淮阳& B.陕西西安C.安徽宿州& D.河北平乡8.&#•天津南开区模拟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部分土地给列侯,这些列侯  A.归中央直辖& B.归行省管辖C.归王国管辖& D.归郡统辖9.西汉时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这些选官制度主要有  ①科举制 ②士族制 ③察举制 ④皇帝征召A.①②③④&&& B.①④C.③④&&&&&&& D.②③④10.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祗C.宣扬君权神授&&& D.报答天地之恩11.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12.&#•长春模拟西汉编户齐民负担沉重,主要表现有  ①田租很重 ②更赋很重 ③人口税很重 ④除基本赋税外,官府还增加苛捐杂税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第13、14题各20分,共40分 13.&#•西南师大附中期中阅读下列,回答问题。一&&材料二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材料三&材料四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各重千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实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徒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请回答:ǡ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各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秦是如何实现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的?4分ǡ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天下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持什么态度?他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4分ǡ材料三、四所显示的这些事实在秦朝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ǡ根据材料简述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8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相国、丞相,皆秦官……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汉高祖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太尉,秦官。御史大夫,秦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序》材料二 秦少府官职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 尚,主也。汉承秦制。& 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笈、章奏及封奏,宜示内外而已,其任犹轻。――《通典•尚书省》材料三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传》请回答:ǡ据材料一、二,以中央机构的情况,说明西汉初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6分ǡ据材料二,说明汉武帝与汉成帝的做法及其目的。6分ǡ据材料三,说明东汉光武帝“事归台阁”的有关措施。4分ǡ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发展趋势?4分
答案与解析1. 解析: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被后世沿用。B、C、D三项属于文化和经济制度的内容。答案: A2.解析: 最为可信的证据应是当时的史料或文物,因此答案为D。答案: D3.解析: 本题必须紧扣题意,了解秦朝的机构设置并迁移相关知识。秦朝在中央机构中行使监察职能的是御史大夫,但在地方机构中代表中央御史大夫行使监察职能的则是郡一级的监御史。答案: D4.解析: “亡诸侯”、“制六合”指的是结束分裂统一全国,“履至尊”,是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皇权。答案: D5.解析: 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题干材料信息表明分封制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因此B项符合题意。答案: B6.解析: 由竹简上提到洞庭郡等地名和守丞、令守等职官名称可推断为D项。答案: D7.解析: 本题以《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为命题切入点,考查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农民政权的地点,可以从图上先找陈所在的省份,A、B、C、D四个选项的省份中,陈的位置最像河南省,然后确定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 A8.解析: 汉武帝时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答案: D9.解析: 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主要包括以上几种,其中西汉时应用的主要是③和④。答案: C10.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从中可以看到历代帝王之所以重视泰山封禅大典,主要是因为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其统治的需要。答案: C11.解析: 必须明确汉武帝时为加强对诸侯王及地方高官的监察,设立了刺史这一官职。A项是选拔人才的制度;C项早已解决;D项是秦始皇的政绩。答案: B12.解析: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除基本赋税外,统治者还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征发杂役和劳役。答案: D13.解析: 第ǡ问应结合分封制和郡县制作答;第ǡ问要结合材料,指出当时天下百姓对秦统一的态度;第ǡ问要注意材料三、四显示的事实是什么,再分析原因;第ǡ问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答案: ǡ分封制和郡县制。统一六国、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岭南、设立郡县等。 4分ǡ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4分ǡ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等等。4分ǡ积极: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②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等等。消极:①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末农民起义;②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如焚书坑儒;③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8分14.解析: 第ǡ问要对比秦、汉的机构设置情况,进而分析西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有继承有发展;第ǡ问要围绕两个皇帝对“宦官”的态度,说明其做法,目的是明确的,就是加强皇权;第ǡ问要抓住“事归台阁”几个字,即扩大尚书台的权力;第ǡ问要从三则材料看皇权的变化和相权的变化,得出发展趋势。答案: ǡ西汉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对秦朝的一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均为秦官,西汉依旧设置。6分ǡ汉武帝任用宦官,担任中书,汉成帝不再用宦官,但进一步加强尚书的职权,他们逐渐参与国家机要和决策。& 目的是加强皇权。6分ǡ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的权力,使尚书台实际上成为最高决策施政机构,“三公”的权限进一步被剥夺,大权总揽于皇帝。4分ǡ相权不断削弱,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专制集权的封建政治体制不断发展。4分文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周时重要诸侯国受封的记载,其中《楚世家》写道: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 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材料反映了( ) A.楚国是西周最早分封的诸侯国 B.周天子利用先代帝王的名望维护统治稳定 C.楚之先祖是黄帝之孙,有“大宗”的地位 D.西周分封诸侯国以西周的皇族为主 3.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 “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 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 材中的提法是( )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4.祠堂是族人们祭祖的地方,福建农村王姓家族还保持着家族祠堂。该家族从高至低的辈分排序 中,有一组是:怀、宗、维、大,民国元年除夕主持祭祖的是“宗”字辈的王宗烨。按照宗法 制,这个人在“宗”字辈中一定不是( ) A.小宗 B.大宗 C.嫡长子 D.族长 5.《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的起源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 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 36 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 为姓,乃成宋姓。从宋姓起源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周礼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B.诸侯争霸导致宋亡国 C.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D.反映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6.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 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 称为祠堂。 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 其特点不包括 ( ) 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国”与“家”结合 7.在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看来,周革殷命是 一次非常重要的鼎革, “中国政治与文化 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下列从制 度文化的角度历数殷周鼎革的“剧变”的有( ) ①封邦建国 ②加强中央集权 ③嫡长子继承制 ④百家争鸣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8.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 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1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10.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 可能是( ) A.王位继承制度 B.分封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D.郡县制度 11.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12.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3.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 ,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 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周政” ,主要是指周代的( )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14.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 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5.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 、 、 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一、 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 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 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 (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 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 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 “周亡矣。 ”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 1996 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 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 专家仇世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 ,主持由 21 位不同学 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 “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10 分) (3)史料一般分成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 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6 分)2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 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这个时 代是指( )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 2.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以皇帝为中心,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权神授学 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分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 人的权威和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这一 制度创立于( ) A.公元前 2 世纪早期 B.公元前 2 世纪末期 C.公元前 3 世纪早期 D.公元前 3 世纪末期 3.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 天下,兵不复起。 ”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 B.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 C. “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彻底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战乱 D.这块刻石的出现最早不会早于秦代 4.《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 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 这是指( ) A.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B.秦始皇设立郡县制 C.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 D.汉武帝设立刺史制 5.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 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②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③闽中郡郡 守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④福州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6.皇帝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的军政信息,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 运转。秦朝时期能够参加朝议的官员不包括(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九卿 D.郡守 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 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8.柳宗元 《封建论》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 载: 秦制之得, 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 )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9.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 “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3 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 。据天下之雄图, 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 而无叛吏, 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天下相合, 杀守劫令而并起。 咎在人怨, 非郡邑之制失也。 ?? 秦之失,失之在政,不在于制??”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 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1)柳宗元说“秦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之“六合”是什么意思?王夫之说“郡县 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其中的“二千年”指的是哪一段二千年?(4 分) (2)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柳宗元关于秦朝成败得失的基本观点。 分) (6 (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柳宗元和王夫之就郡县制的评说有什么共同点。 (4 分)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秦朝建立郡县制的历史背景。 分) (8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选择题 1. 《汉书?刘辅传》记载: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 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 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 ”由此可见,汉 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皇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国家统一 D.解决王国问题 2.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 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3.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清廉,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 。 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内阁 4.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 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5.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 A.实行郡县制 B.建立宗法制 C.推行行省制度 D.设立刺史4 6.右图是现藏于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的“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 , 此玉印是元成宗于元贞元年(公元 1295 年)赐给西藏第五任帝师(帝师既 是佛教萨迦派的高僧, 又是宣政院的首长) 扎巴俄色的印信。 作为直接证据, 它可以用于研究( ) ①元代中央对西藏地区管辖的历史 ②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发展史 ③中国古代宗教史 ④西 藏地方行政区发展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朱子语类》云: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 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 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8.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9.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0.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11.“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 ,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 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12.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 的是( )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13.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 (公元前 206 年~公元前 202 年)相 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 A.公元前 2 世纪早期 B.公元前 2 世纪晚期 C.公元前 3 世纪早期 D.公元前 3 世纪晚期 14.“汉承秦制” ,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 A.什伍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15.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钱穆曾说: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 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认为皇 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5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2.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 “ 无所表见(现) 。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 ,迥乎异矣。 ”对上述材 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B.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C.内阁实际地位等同于六部 D.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3.孟德斯鸠说: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 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 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清朝设置军机处 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4.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 “军机处一日日 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 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B.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5.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 《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 《 篇小论文。下列最适合作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 A.明清君主专制 B.古代中国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6.为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是一组关于汉代以 后,历朝限制丞相权力的说法。根据你的理解,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 A.为了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 C.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 ,以此分割和限制相权 D.宋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设参知政事 7.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独特的建筑文化。下列建筑最能体现 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 ) 8.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 “古来帝 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 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 国者, 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 (康熙) 四人而已” 。其中的“国家政体” 指( ) A.王位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文官体制 D.监察体制 9.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主要是( )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10.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留 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1.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6 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12.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 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14.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 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15.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16.中国古代用 12 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 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17.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就是对 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之印章”封泥 材料二 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 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 158),匈奴大举侵 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 屯细柳。因治军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 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 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 国之乱) ,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 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 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 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 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 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 中元三年(前 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 元元年(前 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 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 而死。 材料三 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 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 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7 ──《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明太祖说: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 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 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 ──《明史纪事本末》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政治地位怎样?(2 分) (2)依据材料二,周亚夫被免除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4 分) (3)周亚夫曾被封为条侯和车骑将军,被封的原因有何不同?前后两种不同的任职原因说明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发展趋势?(4 分) (4)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4 分) (5)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与唐太宗有何不同?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4 分) (6)根据材料三、四,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为什么? (4 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 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 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据元史记载,元代开始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成为 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 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 制度和调动军队,并要定期觐见皇帝及述职。 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 材料四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 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1)据材料一,指出在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官员的意见?(4 分) (2)联系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当时中央还采取了哪些监 督措施? (4 分) (3)材料三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明永乐帝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6 分) (4)结合四则材料,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8 分)8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检测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1 年福建质检)下图为闽南地区王氏宗祠“世飨堂”的两块牌匾。它们( ) ①体现聚族而居的宗法观念 ②具有激励族人的教化功能 ③强调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 ④反映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1 年浙江模拟)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 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3.(2011 年潍坊模拟)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 一项是( )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分封制的突出特点 C.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 D.嫡长子继承制是分封制的核心 4.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该记载反映了周朝实行( ) A.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 B.世袭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C.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D.世袭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5.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 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 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最早出现 在( )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 D.西汉 6. 《汉书?百官公卿表》说:“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百官中 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的是( ) A.相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九卿 7.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 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8.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 时期是( )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9.与秦汉丞相制度相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主要在于( ) A.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B.用六部牵制宰相的权力 C.通过加强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D.取消宰相,加强皇帝权力9 10. 《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 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 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 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11.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有一段这样的表述:“??(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 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 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 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C.李沆是个节俭的宰相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12.元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设立了不少行中书省,以代表中书省在地方 上行使职权,1287 年,忽必烈在全国范围内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行省制一直 沿用至今。这一制度实质是继承和发展了(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13.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 《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 《“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 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14.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颠沛流离,且又当过和尚,即位后且残杀功臣, 其长相如何在民间有多重版本,而大体可分为两类:①宫廷版:方面大脸,慈眉善目 ②民间版: 五官不正,相貌丑陋(见下图),对此表述恰当的是( ) A.图①符合朱元璋真相 B.图②符合朱元璋真相 C.图①图②都毫无史学价值 D.真相有待科学考证 15.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 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 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 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二、非选择题(第 16 题 13 分,第 17 题 13 分,第 18 题 14 分,共 40 分。) 16. (13 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晋 卫 鲁 与王室关系 (分封原因) 同姓 同姓 同姓10地理位置 今山西 今河南北部 今山东南部 齐 宋 燕功臣 商朝后裔 同姓今山东北部 今河南南部 今北京一带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材料二 《荀子》记载西周初年 7l 国中姬姓诸侯国比例 材料三 秦有天下,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废侯卫 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 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 载而天下大坏, 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 暴其威刑、 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 则知 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 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1)依据上述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3 分) (2)分封制对西周统治起到什么作用?后世的统治者可以仿效西周分封治国吗?并结合后代史实 说明理由。(4 分) (3)材料三中作者对郡县制的基本态度是什么?(2 分) (4)材料四是怎样评价两种政治制度的?(4 分)17.(13 分)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 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议定皇帝名号: (公元前 221 年),秦灭掉了关东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一统天下”。嬴政召开了由丞相王绾、御 史大夫冯动、廷尉李斯等重要公卿参加的朝廷会议。会议商讨的主题:“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 诛暴乱, 赖宗庙之灵, 六王咸伏其辜, 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 无以称成功, 传后世。 其议帝号。 ” 二、“封建”还是“郡县”? 三、再兴“封建”论,却发“焚书”难。 材料二 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 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 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 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 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11 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 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 朱”。票拟之法补救了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朝前两次朝议“定乾坤”是指什么?(2 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委百司商量”国事的主要理由。他如何“委百司商量”国事?(4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内阁主要职责,据此概述明朝政治的特点。(3 分) (4)综上材料,分析朝议制度的利弊。(4 分)18.(14 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 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 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 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从其产生之日起, 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 大一统的性质, 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 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 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 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 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 分) (2)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3 分)(3)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 分) (4)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3 分)12 漳平一中高三第一轮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参考答案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5BBAAA 6-10BCCCB 11-15ACDDC 16 (1)古代帝王的后代、功臣、王族。 (2) (按以下三个层次分析。第一层:说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二层:简要说明宗法制和 分封制的作用。第三层:说出周幽王行为的危害,得出结论。 )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 和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 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 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 亡矣”的感叹。 (3)二手史料。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5 BDCBC 6-10 DDBCD 11 (1)六合指天下,海内。二千年指战国到王夫之生活的年代。 (2)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是其得。实施暴政是其失。或答“亟役万人,暴其威 刑,竭其货贿”或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刑法残暴,耗竭财富――暴政是其失都可以。 (3)都肯定郡县制的历史作用,认为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4)秦统一六国,需要建立适应统 一全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同时为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创造了条件。秦商鞅变法实践县制取 得历史经验;法家加强中央对地方统治的中央集权思想的影响。 (从现实、历史、思想理论三 方面作答)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5ADACC 6-10 DBCCC 11-15ADDCC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5CBCBD 6-10 DDBBB 11-17BBAABDD 18(1)协助皇帝,助理万机。位高权重。 (2)在废太子、封侯等政务上与汉景帝旨意相左;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根本:君权与相权的 冲突,打击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 (3)被封条侯是继承其父爵位;被封车骑将军是因为军功(或皇帝任命) 。趋势:选官由注重 血统向注重才能转化。 (4)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由宰相 等官员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或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 (5)明太祖认为丞相多小人,易专权乱政,所以罢相。设六部分理事务。 (6)没有矛盾,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王朝统治。唐太宗用相,是为减少决策失误, 最根本的意图是为统治长久;明太祖罢相,以防小人乱政,同样是为江山稳固。 1913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检测卷 参考答案 1-5 AABCB 6-10 BCBAD 11-15 ACDDB 16.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注意设问的角度是“特点”;第(2)问回答史实一 定要准确;第(3)问直接依据材料作答,语言要言简意赅;第(4)问要全面概括顾炎武的观点。 答案:(1)特点:从分封制的对象看,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其他被分封的有功臣、殷商旧族 等;从封地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 (2)作用:西周初年,形势动荡,分封制度的历史作用在于巩固 西周对新占领区的控制,建立 起一套比商代更加紧密、关系更加明确的分封制。不能仿效,因为依靠血缘关系不能保持长久的 政治稳定。理由:如西汉初年,刘邦采取郡县制与分封制兼用的政策导致“七国之乱”发生。 (3)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认为秦亡的原因在于人民的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得失。 (4)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 顾炎武还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 17.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一的关键词“议定皇帝名号”、“封建”还是“郡县”;第(2)问结 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作答;第(3)问注意材料三中的“传旨当笔”和“票拟”;第(4)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确定了“皇帝”名号;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理由:地广人众,事杂多变;一人独断,易出错,可能会导致国亡。过程:由中书、门下、 尚书三省宰相及大臣在此共议军国大事,最后由皇帝裁决。 (3)充当皇帝的顾问,“传旨当笔”;后有“票拟”之权,但受司礼监制约。特点:君主专制强 化。(4)利:大臣们议政,可以集思广益,不失为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 径。弊:朝议仅仅是作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在君主 专制强化的明清时期,容易使君臣悬隔,朝廷大臣难以参与议政。 18.解析:第(1)问回答秦汉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建设;第(2)问结合汉、唐、明三代的中央机构填 空;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4)问从材料三中提取信息作答。 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任答两点。) 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2)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3)提示 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 制。提示 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4)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 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 文明的延续。1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3届漳平一中限时训练―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