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中所流露出的人生态度?

《梦游天姥吟留别》王丽凤修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82页免费35页免费32页免费25页免费22页免费 18页免费36页免费34页免费32页免费27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45页免费47页免费52页免费
《梦游天姥吟留别》王丽凤修改|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3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您现在的位置:&&>>&&>>&&>>&《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正文
《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
《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
作者/编辑:教案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李白;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过程与:李白丰富、言辞夸张的特点;诗歌中运用的手法及效果;感受李白诗歌中清新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白蔑视权贵、厌恶现实的;体会李白重视、关注民生、善于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言辞夸张的特点;学会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感受李白诗歌中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梦游天姥吟留别
【导入语】
们,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大好河山,纵情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今天,我们再来一首他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与并称“李杜”。少年时代在度过,25岁,漫游十余年,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当涂。李白是屈原之后,古代诗坛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诗成泣鬼神”,对他极为倾服。韩愈云:“李杜在,光芒万丈长”。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二人诗风不同,而各臻绝诣。
【背景介绍】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整体感知】
诗歌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内容是什么?
明确: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海客谈瀛洲”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写入梦之因。第二部分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霞”,写梦游历程。第三部分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使我不得开心颜”,写出梦之叹。
【内容赏析】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却“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文章还提到了哪些山?写这些山有何作用?
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这些山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用了衬托、对比和夸张的写作手法(承接语: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现在请同学们诵读第二部分,并思考……)。
3、或以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第二部分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①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月夜――剡溪清幽。②从“脚著谢公屐”到“空中闻天鸡”,白昼――山中壮美。③从“千岩万转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傍晚――洞外恐怖。④从“列缺霹雳”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夜晚――洞中仙人。⑤从“忽魂悸以魄动”到“失向来之烟霞”,梦醒长嗟(第五不是描绘图景)。
4、“一夜飞度镜湖月”中的“飞”字与“送我至剡溪”中的“送”字有何表达效果(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5、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洞中仙乐”这一部分内容。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这是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教师承接语: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现在我们看第三部分)。
6、第三部分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你如何他的这种性格?
  明确:第三部分流露出了李白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同时也流露出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7、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多的笔墨来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作者的梦境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仙人盛会中却并没有自己出列。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对于此种阐释,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就不讲。如果学生提及,教师可插入相关背景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厌恶现实。
【艺术特点】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明确: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
板书设计:
蔑视权贵,厌恶现实
折腰事权贵
【导入语】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期。当时,有很多的日本人到我们来学习,学习我们的政治、文化、。其中,有一个日本人,原名叫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叫晁衡,他在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学习生活了很多年,并且在朝廷做官,与李白、王维等大诗人都成了好朋友。有一次,他坐船回日本去,途中,在海上遇到大风,传说被淹死了,李白听到后,很难过,就写下了一首诗。其实,晁衡并没有被淹死,后来又回到长安,被李白的真情所,所以决定留下来不走了,在长安生活了一辈子。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为晁衡所写的这首诗歌。
哭: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晁卿衡即晁衡,卿是对人的敬称。
【字词、译诗】
日本晁衡辞帝都:日本国的友人晁衡辞别京都长安要回国了,这里以赋的手法点明人和事。
征帆一片绕蓬壶:远航的船像一片树叶一样绕着蓬壶岛上下颠簸。“征帆”,即征船,远航的船,“帆”借代航船。“一片”指征船像一片树叶一样飘浮在水面。“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在晁衡返日途中的海上。据《十州记》,蓬莱山周围五千里另有圆海围绕着山,圆海水黑,人称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一片”与“蓬壶”说明晁衡回国路途的艰险,亦隐含了晁衡的即将遇难。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晁衡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月沉沦于湛蓝的之中,白云露出愁苦的色彩,层层笼罩着苍梧山。“明月”比喻晁衡人品高洁。“不归”即溺亡。“白云愁色”白云露出愁苦的色彩,“满”笼罩,“苍梧”指郁洲山。这两句诗用比喻和拟人手法高度评价晁衡,表明了作者的无限悼念之情,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令人回味无穷。
诗忌浅而显。李白在这首诗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丰富而又不落俗套,体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
【导入语】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歌豪迈飘逸。但他也有一些写实的诗歌,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反映船工艰苦生活的诗篇《丁都护歌》。
从云阳乘船北上,两岸商贾众多。吴牛对月喘气时(暗指的夏季),纤夫拖着船逆水北上,多么辛苦。河水浑浊不可饮用,(可纤夫们只能喝河水),壶里的水能沉淀出一半的泥土。纤夫们一唱“都护歌”,心里悲伤泪如雨下。众多工人开采的又多又大的石头,(即使耗尽人力),也无法将它们拖到江边。你看石头又大又多,(采之不竭),纤夫之苦也无穷无尽,想到这些让人掩面流泪,悲伤不已。
【内容解析】
全诗的诗眼是什么?诗人是从哪些方面凸现出这个诗眼的?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这两句交代拖船的地点、环境。好像无关题意,其实匠心独运:网点的稠密、商贾市肆的豪华与下文纤夫拖船的劳苦形成鲜明的对照;“云阳上征去”,也为下文“万人凿磐石”作了铺垫。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纤夫拖船的劳苦,“吴牛喘月”用典。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生活条件的艰苦,白描。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纤夫心理的悲苦。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把纤夫之苦难推向极端。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直抒胸臆,诗人的悲苦之情奔涌而出,达到高潮。这广大的磐石,采不尽,运不完,苦难深重,哪有尽头啊!诗篇就在这沉痛感叹和深切同情中结束。
【艺术特点】
请简要分析诗歌中运用到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方法:1手法
+2依据()+3分析手法4手法作用+4对象特点+5感情作用。
《丁都护歌》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选一例加以说明。(5分)
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1分),诗句把两岸繁华热闹的环境与纤夫逆水拖船的苦役构成鲜明的对比(2分),更突出(1分)了纤夫劳役的繁重艰辛,表现了作者对拉纤民夫的同情。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5分)
诗人运用了白描手法(1分),“水浊、壶浆、半成土”(1分),寥寥数语却形象地勾勒出江水混浊,几近泥浆,纤夫们唇焦口干却无水饮用的恶劣生活条件(2分),表达了作者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5分)
这里运用了“吴牛喘月”典故,吴地的水牛看见了都以为是而喘息(2分),典故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酷热(1分),纤夫在烈日下挽纤拉绳,喘着粗气,一步一颠,逆水挣扎的苦难形象(2分),表达了作者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整首诗格调沉郁,感情凝重,层层深入。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竟能写出这样杰出现实主义诗篇,难怪杜甫他“笔落惊秋雨,诗成泣鬼神”了。
越女词五首(其三)
【导入语】
李白的诗歌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对友情的讴歌,也有对民生的关注,当然也有一些对生活情趣的写照。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江南采莲女生活情趣的诗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你觉得诗歌写了一群怎样的女子?
明确:在若耶溪遇见一群采莲姑娘,她们见有陌生的客人过来,便唱着渔歌,掉转船头,笑着躲进荷花丛里去,装着怕难为情就不出来了。这首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的采莲少女的形象,人物神态逼真。
【语言风格】
本首诗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明确:清新自然,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作业布置:预习《杜甫诗五首》。
板书设计:见前。
  〔《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所属栏目:〖 尚无数据〗
  “《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相关:
  〖〗链接地址:
  教案提供的《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上一篇范文: 下一篇范文:
《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相关范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_高中语文_第一范文网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 教学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朗诵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李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诗句。 二.&整体把握 1.&学生试读,看注解,懂得字面意思; ①&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②&以时间顺序概括全诗的每节大意,把握总体脉络。 三、品味鉴赏 1.赏析第1节: ①&问题背景设计:“梦游”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处的关键词语暗示了第1节是“梦游”的原因? ②&写“五岳”、“天台”的作用是什么?(板书) ③&最后四句,作者为了突现天姥山的高峻挺拔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④&析“或”,“云霞明灭或可睹”给在梦境中才能游览的天姥山蒙上了一层什么样的色彩? 2.赏析第2节: ①&导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天姥山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②&学生齐读。思考:请找出本节中写“仙境”的部分。 ③&第三层: A.&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B.&学生随朗诵带齐读,把握节奏,感受意境, C.&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D.&检查预习情况:以抒情散文的笔调译写“仙境”; (投影)要求: &&&&&&&&a.不能直译原文; &&&&&&&&&&b.文笔要流畅优美; &&&&&&&&&&c.要能体现意境的特征。 E.&交流点拨; F.&其实,诗人在登上天姥山后至梦见仙境之前,也看到了许多奇异景象,虽不是仙境,但所渲染的意境似乎已接近仙境了,这与仙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G.&体会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a.&再次出示李白的有关诗句,学生归纳; b.&在读过的1、2两节中,其浪漫主义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析“留别”(带讲背景),这首诗是为留给东鲁的朋友而作的,那么诗人要告诉东鲁朋友的真意是什么?(板书) ②&找依据; ③&但诗人梦醒之后的感受是什么?(找依据) A.&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B.&哪几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此采取的做法? C.&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板书) 四。教师小结,学生背诵仙境部分。 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练习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相关内容:查看更多>>《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第二段“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反映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_百度知道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第二段“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反映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是难能可贵的,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蔑视权贵们,被过去追求个性自由。在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去追求“开心颜”、维护人阅盾策溉匕防而囊格尊严的知识分子奉为座右铭。李白却宣告与封建统治者决绝,封建等级制度迫使大多数人“摧眉折腰事权贵”。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样,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千古名句
反应了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对卑劣,庸俗,污浊,丑恶现象的鄙弃与厌恶,从山水的描写中也看出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内心
其他类似问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翻译鉴赏原文_唐诗
您现在的位置:
《梦游天姥吟留别》
文章类型:诗词赏析     文章来源: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者: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解: 1、瀛洲:神山名。
2、信:果真。 3、拔:超越。 4、赤城:山名。 5、列缺:闪电。 6、摧眉:低眉。翻译: 海上来客,谈起东海仙山瀛洲,
说它在烟涛浩渺中,实难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 尽管云霞或明或暗,间或可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象横卧天际, 高超五岳遮盖赤城,其势无比。
天台山,传说高达四万八千丈, 面对天姥山,象拜倒东南偶下。 我想游天姥,因而梦游了吴越。 一夜飞越,梦里见到镜湖明月。 明月清辉,把我身影映在湖里,
不久又把我的身影,送到剡溪。 当年谢灵运的住处,至今犹在, 清波荡漾猿猴长啼,景致凄凄。 我脚穿着,谢灵运的登山木屐, 攀登峻峭峰峦,如上青天云梯。
在云间的山腰,可见东海日出, 身体悬在半空,可听天鸡鸣啼。 山中尽是怪岩,道路千回万转, 迷恋倚石赏花,忽觉天色已晚。 熊吼声龙吟声,在岩泉间震响,
深林为之惊栗,峰峦火之抖颤。 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 水波淡淡荡漾,湖面腾起云烟。 闪电划破长空,一声惊雷巨响, 山丘峰峦,仿佛突然崩裂倒塌。
神仙石府的石门, 在隆隆声中打开。 洞里天空青暝暝,望不到边际, 日月交相辉映,照耀着金银台。 云神们以彩虹为衣,以风作马,
他们踩踏祥云,纷纷飘然而下。 老虎奏起琴瑟,鸾鸟拉着车驾, 仙人翩翩起舞,列队纵横如麻。 忽然令人胆颤,不由魂飞魄散, 恍恍惚惚惊醒,不免惋惜长叹。
醒来时看见的,身边唯有枕席, 方才美丽烟霞,已经无影无迹。 世间行乐之事,实在如同梦幻, 万事从古都象,东去流水一般。 我与诸君作别,不知何时回还?
暂且放养白鹿,在那青崖之间, 要走随即骑去,访问名川大山。 我岂能低头弯腰,去事奉权贵, 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五载(746),李白离开长安的第三年。此时他准备离开东鲁南下吴越,与东鲁朋友告别时写下了这首留别诗。全诗构思奇特,想像丰富,语言夸张多变,美丽流畅。通过梦境的描绘,刻画出想象中的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也隐喻了自己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执着追求光明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独立不羁,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精神。《李太白诗醇》引谢叠山语:&此太白避乱鲁中而留别之作,然以游仙为是,以游宦为非,盖出于不得已之情&。唐汝询《唐诗解》云:&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关于此诗写作时间及意旨,也有不同说法。如陈沆《诗比兴笺》卷三:&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全诗雄奇豪放,瑰丽飘逸,是诗人继承屈原《离骚》、《九歌》风格的一首浪漫主义的优秀诗篇。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唐宋诗醇》卷六:&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城。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
  这是一首描写梦游天姥山的诗,杂用四、五、六、七言句,句法错落有致。转韵至十二次之多。或两句一韵,或三句一韵,或四句一韵,或五句一韵。韵法亦变化多端,或逐句押韵,或隔句押韵。这是李白的典型作品。因为全诗以七言句为主,故一般选本
都编入七言古诗或七言歌行类。
  诗题据《河岳英灵集》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近代版本都已省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前者说明是“别东鲁诸公”,可知是在离开齐鲁,正要南游淮泗的时期所作。当时听到有人夸赞越中(今浙东)天姥山风景之奇,因而中心向往,居然梦到天姥山去游览了一番,醒来就写出了这首诗,并且把它作为向东鲁几位朋友的告别辞。诗的内容是“梦游天姥山”,诗的作用是“留别”。要了解这首诗,必须把它的内容和作用联系起来;为什么作者要把一首记梦诗作为告别辞?这首诗与告别朋友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因为韵法与思想程序有参差,这首诗不宜按韵法来分段。现在我们按思想程序把它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开头四韵十句,这是全诗的引言。第二段从“湖月照我影”到“失向来之烟霞”共五韵二十八句。这是全诗的主体,描写整个梦境,直到梦醒。以下是第三段,二韵七句,叙述梦游之后的感想,总结了这个梦,作为向东鲁朋友告别的话。李白在好几首诗中,向往于蓬莱仙界,希望炼成金丹,吞服之后,飘然成仙,跨鹤骑鹿,远离人世,遨游于神仙洞府。但在这首诗中,一开头就否定了瀛洲仙岛的存在。他说:航海客人谈到瀛洲仙岛,都说是在渺茫的烟波之中,实在是难以找得到的地方。可是,越人谈起天姥山,尽管它是隐现于云霓明灭之中,却是有可能看见的。这四句是全诗的引言,说明作此诗的最初动机。“瀛洲”只是用来作为陪衬,但却无意中说出了作者对炼丹修仙的真正认识。“信难求”这个“信”字用得十分坚决,根本否定了海外仙山的存在,也从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然则,李白的一切游仙诗,可知都不是出于他的本心。连同其他一切歌咏酒和女人的诗,都是他的浪漫主义的外衣。杜甫怀念李白的诗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已把李白当时的情况告诉我们了。他是“佯狂”,假装疯疯癫癫。他这种伪装行为,在杜甫看来,是很可哀怜的。因为杜甫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下面更明白说出“世人皆欲杀”,这也不是一般的夸张写法。可以想见,当时一定有许多人憎恶或妒忌李白,或者是李白得罪了不少人,而杜甫呢,他是李白的朋友,他对李白的行为即使不很赞同,
但对李白的天才却是佩服的,所以他说“吾意独怜才”。第三韵四句是概括越人所说天姥山的高峻。它高过五岳,掩蔽赤城。赤城是天台山的别名。天台山已经很高了,对着天姥山,却好像向东南倾倒的样子。四万八千丈,当然是艺术夸张,珠穆朗玛峰也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公尺高,因为听了越人的宣传,我就想去看看。谁知当夜就在梦中飞渡镜湖(在今绍兴),再东南行,到达了天姥山。“吴越”在此句中,用的是复词偏义,主要是“梦越”,为了凑成一句七言诗,加了一个
“吴”字。
   第二段,全诗的主体,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遇。文辞光怪离奇,显然是继承了楚辞的艺术传统。作者告诉我们:他飞过镜湖,到了剡溪(今嵊县),看到了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游宿过的地方。湖泊里有渌波荡漾,山林中有猿啼清哀。他也仿效谢灵运,脚下趿着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高山①,迷。从此一路过去,到了天姥山。走在半峰上,就看到海中日出,又听到天鸡的啼声。经过了许多崎岖曲折的山路之后,正在迷途之间,天色忽已暝暮。这时听到的是像熊咆龙吟的瀑布之声,看到的是雨云和烟水。这种深山幽谷中的夜景,别说旅客为之惊心动魄,就是林木和峰峦,也要觉得战栗。这时候,忽然又遇到了奇迹,崖壁上的石门开了。其中别有一个天地,别有一群人物。他看到许多霓裳风马的“云之君”和鸾凤驾车、虎豹奏乐的“仙之人”,不觉吓了一跳,
蓦然醒来,只看到自己的枕席;而刚才所见的一切云山景物都消失了。
  ①谢灵运游山,把他的木屐改装了一下,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当时称为谢公屐。
  “云之君”是神,“仙之人”是仙人,合起来就是神仙。李白爱好修道求仙,为什 么遇到这许多神仙,非但并不高兴,反而惊慌起来呢?这一惊慌,使他的游兴大受打击,
在惊醒之后,便勾引起深深的感慨,甚至长叹起来。于是接下去产生了第三段。
  就全篇诗意来看,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体,因为作者把主题思想放在这一段里。但是在这第三段的七句中,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概念。一个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快乐的事都像做了一个美梦,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另一个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个不为权贵所屈的诗人,从趋炎附势的社会中脱逃出来以后的誓言,它反映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一种反抗精神。这两种思想显然是不同路,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们写在一起。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是作者
的主题呢?当然,从来没有一个读者只看见作者这一个思想而无视于另一个思想。但在二者的轻重之间,或说因果之间,看法稍有不同,就可能从这首诗得到不同的体会。作《唐诗
解》的唐汝询是偏重于前一种思想的。他说: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于是魂魄动而惊起,乃叹曰:“此枕席间岂复有向来之烟霞哉?”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我今别君而去,未知何时可还。且放白鹿于山间,归而乘之以遍访
名山,安能屈身权贵,使不得豁我之襟怀乎?这样讲法,就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消极的世界观而不屑阿附权贵,因为这也是一种虚幻的事情。
  诗中所谓“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二句所表现的梦境空虚。作《诗比兴笺》的陈沆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他偏重在后一种思想:
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
“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这样讲法,情况就不同了。它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明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使他来不及有所作为,就被排挤出来。他回忆在宫廷中的生活,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
宁可从此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们了。我同意陈沆的讲法。把第二段诗句仔细体会一下,可知作者所要表达的不是梦境的虚幻,而是梦境的可怕。游天姥山是一个可怕的梦;在皇帝宫中做翰林供奉,也是一个可怕的梦。如果说作者主题是描写梦境的虚幻,那又与“摧眉”句有什么关系?依照唐汝询的讲法,这第二段的创作方法是单纯的赋,依照陈沆的讲法,却是“赋而比也”。
  陈沆引用李白另一首诗《梁甫吟》来作旁证,确实也看得出这两首诗的描写方法及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李白有许多留别诗,屡次流露出他被放逐的愤慨。把这些诗联系起来看,更可以肯定游天姥山是游皇宫的比喻。有一首《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的五言古诗,就紧接编在《梦游天姥山》之后。曹与鲁是邻境,前诗留别东鲁诸公,后诗留别曹南群官,可知是作于同一时期。这首诗开头说自己早年修道求仙,后来碰上运气,供奉内廷。有过一些建议,很少被采用,只得辞官回家。下文说:“仙宫两无从,人间久摧藏。”这是明白地说学道做官都失败了,只落得在民间没落和流浪。《梦游天姥山》开头二句是说求仙“无从”,其次二句是说进宫或有希望。此下描写天姥山景色一大段,
实质是描写宫廷。结论是宫廷里也“无从”存身。“仙宫两无从”这一句可以说就是《梦游天姥山》的主题。
&                              
唐诗三百首下载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游天姥吟留别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