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只有户口农村房屋没有房产证屋的人员有什么政等小

未来十年,农民工有没有可能自由的在城市落户?我国的户籍制度还有哪些对于长期的经济发展有阻碍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革?
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和经济增长的利弊在哪里?
按票数排序
谢谢邀请。未来十年,户籍制度一定是会往越来越宽松的方向走。至于是不是可以走到“农民工自由地在城市落户”的程度,则取决于提问者所指“自由”的边界在哪里。如果是下了火车就去民政局办好户口这种自由,那应该是不可能的。首先来搞清楚几个问题:一,户籍设立的目标是什么?当政府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时,他需要知道,开办多少学校比较合适?医院要设置多少床位?在人大代表选举时(假设有),候选人需要知道,拥有投票权的是谁?今后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由哪些人构成的?户籍的最主要功用,就是确定谁是”当地的居民“。二,户籍的边界在哪里?”当地的居民“不是一个可以轻松定义的概念。来玩一个星期的游客,当然不是居民;来出差一个月的,也不是;那外地公司外派来本地工作半年的,是居民吗?可能……也不是吧。那么一年呢?两年?停留时间一点点增长,总会到一个大家都认为”嗯,这个人算是当地居民“的时间点。但如何确定这个时间,却是一个大问题。时间定短了,流动性太大,统计成本太高;时间定长了,就无法管理停留时间稍短的人口,在提供公共服务时也会出现公平性的问题。世界各国在这个时间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均衡点。比如美国的投票权仅需要提前30-50天的登记(),但纳入本州公立学校的州内考生范围则要一年;台湾的投票权和就学权都绑定在户籍上,而户籍登记需要六个月以上的居住时间();日本则是三个月的时间()。上海在选人大代表时也需要户籍,从居住证转为户籍,需要七年。三,户籍拥有分配资源的效力,其依据来自哪里?虽然世界各国在定义当地居民时,他们的时间窗口开得并不一样大,但是宗旨却是类似的。那就是:从该居民的居留情况看,他很可能继续甚至永久居住下去。这个宗旨保证了本地居民未来在履行义务(如接受当地政府的管理,向当地政府纳税)和行使权利(参与当地选举,寻求当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上会是一致的。对于政府来说,确定了当地居民的范围,他就能达到一个管理、统计和服务的一致。那么,现在当我们说起户籍改革,总是说到无户籍居民和本地有户籍居民的利益冲突,仿佛双方都有理。中国的户籍制度,问题出在哪儿呢?一,中国的户籍制度已经谈不上任何准确性。在1982年,接近99%的居民居住在其户口登记地所在的市、县或区;而在2010年,这个数字是83%。如果再算上市区内跨乡、镇、街道的人户分离,则进一步下降到80%,一些大城市的问题则更加严重,上海的常住人口中,40%以上没有上海户籍。这种准确率下的户籍,和”本地居民“的定义已经没有多少关系,既不能用来管理人口,也不能用来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依据。换句话说,完全失去了分配资源的合法性。如果不进行改革,那就只好弃用了。二,中国的户籍制度,不是在界定本地市民。在界定本地市民时,需要向前看,而中国的户籍认定是在向后看。向后看,意味着看贡献,看居住时间。因此农民工当了劳动模范于是奖励入籍,居住证七年才能转户籍这种规定层出不穷,户籍成了一种对过去的奖励。一个奖励措施,和本地居民的界定有什么关系呢?如果给户籍是奖励,那是不是也应该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某市户籍的居民一旦违法法律,一律取消户籍?这是入籍还是入党呢?既然户籍不是在界定本地居民,政府的麻烦就来了。他不知道服务的对象有多少人,路造窄了,床位设少了,人们觉得拥堵,看不上病,不满意;也管不了那些没达到”户籍奖励范围“的人,把一大批事实上的”本地居民“排除在管理和服务的范围之外,人为地造成了管理上的空白,警力安排不足,犯罪率也提高了,人们更加不满意。这种户籍政策,真是在给自己添堵呢。三,中国的户籍政策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扭曲,增加了经济成本。户籍的分割,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大量扭曲。使用CHIP2007数据(以下所有研究都控制住了年龄性别教育经验职业行业等变量),我们发现城市户籍的劳动力每小时工资要比外地农村户籍劳动力高出30%;外地户籍居民的比起本地居民,消费下降的比例高达31%();外地户籍居民签订固定工合同的概率比有本地户籍居民低32%-93%,而选择短期工和临时工的概率则高出65%-145%;本地户籍居民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概率更是比外地户籍居民低74%-88%。这很好理解,户籍的分割造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不稳定性。公司看见你没有户籍,担心你流动性大,做一阵就走,于是给你一个短期合同,不给你买养老保险,还给你低工资。于是,你的流动性就真的变大了,工资低,没社保,还不敢进行消费。一些人看着每年农民工几十几百个入户籍,说户籍政策能吸引优秀人才——他没看到的是,几百个入籍农民工背后还有几百万无户籍农民工,正处于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真空之中,比起户籍劳动力,这些农民工流动性高、产出低、收入低、消费低……这种全方位的效率损失,根本无法估计。就拿消费来说,中国不是要拉动内需吗?农民工市民化后,他们的消费上涨30%,问题就解决了。以上那么多回答,全都在说户籍”应当如何“,最后一个问题是:在未来十年,户籍制度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虽然户籍制度看起来仍然在发挥作用,但情况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越来越多原本与户籍绑定的福利,正在向常住人口分摊,比如上海的医疗、就学福利正在向户籍以外的居住证人群铺开,根据我们最近对上海的调查,他们的情况已经比2007年时好了许多。政府改变户籍政策的契机在于劳动力供给的降低。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时代,劳动力的高流动性带来的坏处,完全被他们的低成本所补偿:走了1个人,还有10个人等着呢,培训半天,上岗就业去了,还全都不用提供服务。而当前的情况不同,企业不一定能立刻招到新人,高技术岗位所要求的高昂培训成本也使他们更希望有稳定的劳动力供给。管理空白区的人越来越多,犯罪率也上升了。企业的需求就是政府的需求,户籍制度的改革便应运而生。一般来说,政府会采取双轨制逐渐并轨的改革方案:原本只与户籍相关的福利,开始逐渐地转移到与本地居民的界定更契合的居民居住证上。同时,规范居住证办理的流程。当户籍在人口管理上的作用消失,在分配资源上的功能也被取代时,居住证便成为了真正的户籍。上海的900多万外来人口中,居住证的作用正在增大。有330万外来人口已经参加了养老保险、子女上学、就医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很高兴见证这样的进步。最后,对这个答案里看到的”京沪挤爆“或者”牛群水草“说点想法。京沪前几十年的所谓干净、舒适、安全以及充裕的公共服务,完全建立在政府的行政分割上。他们把事实上的本地居民分为两块,给予差别对待。但与农村的苦比起来,这种差别对待竟然可以被忍受了,以至于一些人甚至开始认为农民工已经得到了他们所应得的,这完全是错的。现在,这样的错误就要被纠正了,当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于去到他该去的地方时,应该感到高兴才对。
谢邀。如果我们今天无法准确勾画出未来10年中国的经济图景,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源分配方式,那么,我们也将无法判断这一期间,农民工是否可以在城市自由落户。我的想法是,农民工选择城市落户的自由度会增加,完全不附加条件的自由落户可能性极小。从户籍角度说,所谓农民工是否可以在城市落户,实际是农村人口可否在城市落户。从国务院办公厅〔2011〕9号文看,目前已进展到的程度是:放宽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规定,即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职业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在设区的市(不含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其他大城市)有合法稳定职业满三年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本人及其 限制范围内的家属可以在居住地入户,享有当地市民的同等权益。此外,各城市还广泛实行了暂住证、居住证的办法,可以部分享有当地市民的权益。在当今中国,户籍的限制,本质上是一个资源占有分配分享的限制问题。只要还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同城市的差距,只要一个地方的某种资源表现为稀缺成为人们向往迁住却难以承受,户籍限制就会存在。那么,与户籍相关的资源分配有哪些呢?一、最基本的是就医就学就业、养老保险等,附带的还有办理出国护照、驾驶证、社会服务、住房等。在这些方面的保障和服务条件和水平上。一般来说,城市会好于农村,大城市会优于中小城市、县城会优于县以下建制镇、东部的城市会优于西部的城市,优的一方,对差的一方,不论是对农村人口,还是城市人口都有吸引力。就是同城居住的人们,也有和户籍所在社区相关资源搭配问题,比如是否有可以就近入学的好学校。二、农村虽然在保障和服务水平上总体差于城市,但不是绝对的,比如华西村,要想成为其村民不容易,类似这样的明星村,各地都有一些,如今方方面面的许多条件,不亚于城市。同时在农村,还享有土地承包权、附着在土地上的补贴、宅基地等。在农村,除开完全不适应城市生活的一些老人或在城里求职打工有困难的人员外,也不是所有的青壮年,都希望进城。我在贵州一个贫困县碰见过好几个年青农民,他们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都进城打过工,手上都有项目。他们通过利用土地、项目以及人头熟等条件,觉得在乡间挣钱比城里容易。三、城郊接合部的农民,当他们的户籍属于农村时,他们的宅基地、房屋、土地,都在高速扩张的城市中,处于可变现状态。于是便有了觉得补偿低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也出现了因补偿高的暴发户。他们与城市居民往往是混居的,比如所谓的“城中村”,仅仅因为户籍不同,占有的资源就大不相同。四、来自城市资源管理者即地方政府的阻力。据《国家财经周刊》报道,国家发改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尽管国家从2001年起,就开始就有关户籍改革的问题下发文件,但却迟迟落实不下去,原因就在于遭到了地方政府的强烈反对。道理很简单,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都涉及到投入。不是有许多青年学子在逃离北上广吗?其中原因之一是入户难,而这个入户难的原因,与农民工进城入户难的原因是一样的。户籍不过是个登记注册方式,而仅从以上四点就可以看出,他的背后,实质是资源的管理及占有、分配、分享问题。身份证的颁发、暂住证和居住证的使用,人口流动包括大量农村人口的流动,如果不是户口迁移,实际上制约已经很少。否则就不会有数亿农民进城务工,大量的城市人在城市间漂去漂来的现象了。应当肯定,这是一个巨大的成绩。当着一部分人享有某些方面的名望,或者生财有道时,户籍以及户籍背后的资源享有,对他们而言,就不再重要,如果他们觉得需要,这也是一桩轻而易举的事。例如,如果一个农民工出身的人,今日成为大款了,在某城市有企业或要投资要购豪宅,他要提出入户问题,地方当然会照办。现在许多地方为引进人才,由政府高标准建房,虚席以待,不也是这样吗?还有一些城市有钱人,到农村去承包土地,搞农业开发或者办企业,他是城市户籍,不是可以照样占有和使用农村资源吗?当着你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或者刚进城,或者已经在城里拚搏了一段时间,每月只有两三千元或者再稍多点的收入,对你来说,当然重要,但是要想获得户籍,特别是县城以上的户籍及其后面的福利,还要想购房,那就难了。这就好比,城市里的商场,所有的人都是可以进出的,你只去超市,而另一些人却基本上只出入高档商店。看起来,你们进出商场的权利是一样的,实际上由于购买力不同,面对各种商品资源,能占有什么,你们的实际权力,却是大有区别的。按照今年以常住人口(在某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为常住)统计的公布数,我国城市人口即城市化率是51.27%,而按《国家财经周刊》的报道,城镇户籍人口实际只占35%。这意味着在公布的城市人口中,有16%以上即数达2亿多的农民工,没有城市户籍,这被称“为半城市化”现象。这些半城市化的人口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流动的,居无定所,哪里好挣钱往哪里去,今年在广东、明年说不定就到上海、北京或其他城市去了。实际上,即使是半城市化,也从来没有阻挡住农民工进城的步伐,真正阻挡他们进城步伐的是城市里的就业或打工机会,或者是某项惠农政策。2004年起农村税费的取消以及后来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引起了农民返乡在某些地方甚至是集中返乡;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了集中的有相当规模的农民返乡潮;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现在也出现了分散的逐步的农民返乡现象。同时,在某个城市有了户口,除非他们办厂开店了,否则并不等于就会在某个城市长久居住,他们也将可能随着就业打工机会的多少,挣钱的多少,而经常流动,人户分离或经常变动户籍,就是说,你是城市户籍人口了,却未必固定居住在一个具体的城市。实现人的流动自由,才能实现人与生产资源的最佳组合,这是市场经济能否得以发育发展的必备条件,决不仅仅是一个户籍问题,只拥有户籍,而没有就业机会,只会导致大量的城市贫民发生。国务院办公厅〔2011〕9号文件明确:“现阶段,农民工落户城镇,是否放弃宅基地和承包的耕地、林地、草地,必须完全尊重农民本人的意愿,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收回。”这显然和考虑到城市就业机会的不确定性,一旦就业机会减少,农民工返乡需要有安身之处,需要农村充当劳动力流动蓄水池的因素有关。但这会增加今后农村土地流转的成本,还与2002年全国人大讨论通过实施的土地承包法有冲突。按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按道理,前是法后是规,前法大于后规,前法没变动,后规无权制订。出现这种情况,也表明了问题的复杂性。现在畅想一下,要扩大农民选择进城的自由度,真正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需要些什么?第一、城市需要拥有不断产生新的就业机会。两大途径:一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各种功能完善中,增加就业机会;二是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最大程度地占据国际市场,增加就业机会。没有就业机会的增加,城市化的进程,是空想。第二、设想有一天,中国农村的人口中,只占总人口的20%,这个时候的农村,一定是公司化、农场化、合作社化的农村,农村的居住方式,有可能社区化,社区的功能会完善,这个时候的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的收入水平,未必会低于城市,当着大体平衡时,户籍问题就不重要了。第三、在这一进程中,宜淡化城市户籍福利,尽可能多地为农民工兄弟提供并创造好的公共服务条件。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真要到这个程度了,中国就真的强大了。所以我们有时说,中国的问题,实际上是农民问题,有时我们又换一种方式说,解决中国农民的问题,在城市化。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有些问题确实得到了解决,另一方面城乡差距、城市间的差距乃至贫富差距,仍在扩大。面对这样一种状况,面对经济发展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面对种种远未深入到位的改革,来回答未来10年,农民工有没有可能在城市自由落户,我只能说:农民工选择城市落户的自由度会增加,完全不附加条件的自由落户可能性极小了。
户籍制度跟移民制度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如果把中国想象成多个国家,户籍制度想象成国籍制度,公安局想象成移民局,那么这一切都似乎很自然了,毕竟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哪个国家消除了国籍制度。但是中国国内为什么不可以自由迁徙,有人说是这么个原因:中国的地区差异很大。而其他国家地区差异相对较小。——不过我对这个观点持谨慎怀疑态度,毕竟美国加拿大的面积也挺大的,整个国家不同城市的经济水平能都一样吗?不可能吧,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到自由迁徙呢?
我觉得十年内还是不可能的。涉及到城市人的利益,而外来人农民工话语权少。一直以来,国家偏向于城市的发展,说一部分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可是很明显,等那一部分人富起来后,有了话语权,就不会轻易的“让另一部分人富起来。”从这个点上说,国家的却欠农民很多!!等城乡分化减小,农村的基础设施有大幅度提高之后,能保证农民工不会一窝蜂的跑到城市,那时候,户籍制度可能就会取消了。
下面是07年我写的一篇博文,和题主的问题有不少相似性,可笑的是,5年前我已经认为户籍改革箭在弦上,现在又要”憧憬“未来10年了,真怕我的YY再次误国误民啊····记得年前看过一档中央电视台的法律节目,其中有这么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说是有一辆客车出了车祸,在进行相关赔偿的时候,执行的却不是同一种标准,原因竟然是受害者户口属于不同的性质。毫无疑问,城市户口的受害人“理所当然”的得到了更多的赔偿金。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几乎可以得出一个让人极不舒服的结论——生命可分贵贱,农村人的命不如城里人值钱。案例中的审判都是法院依照法律严格进行的,所以说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也就是幕后的真正始作俑者,就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它无形的为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贴上了不同的标签,要么是城里人,要么是农村人。这同时也造成了一代代农村人的悲剧,好多令人痛心的故事因此不断上演,为的仅仅是一个城市户口。北京某父亲亲手摔死满月不久婴儿的惨剧也让北京实现行户籍的调整有了点被逼上梁山的味道。难道一个所谓城市户口真的比一个鲜活的生命更为重要?想要改革不合时宜的现行户籍制度,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历史。现行的户籍制度是随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的实施而确定的,之后从未进行过修改。其是与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假设前提是农民可以自给自足,通过限制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以达到减轻政府负担的目的。既然其不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户籍制度,那就必然会与当前社会的诸多现象产生矛盾,并且很多都是不可调和的。可以说目前中国所存在的很多不平等现象或是不稳定因素都是白这一户籍制度所赐,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奇怪现象。比如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在社会地位,子女受教育,择业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工薪酬劳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天壤之别。户口这一鸿沟,让城里人和农村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前文所述的两个案例正是这些不平等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近年来,已经有不少省市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了户籍改革的工作,国务院下派的调研组通过分赴全国12个省市的调研后也认为我国深化户籍改革“时机基本成熟”。笔者认为,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已经箭在弦上,到了不得不发的程度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分析一下,从世界历史进程来看,所谓的城市化一定是在全国老龄化之前实现的,这里面蕴含什么道理呢?就拿我们中国的现状来分析,当前我们的适龄工作人口还是占很大比例的,也就是说年轻人还有很多,我们中国目前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引以为豪的立命之本。五十年代生人,也就是我们父母那一辈还都活跃在生产第一线上,有的还都是中流砥柱。这个时候进行户籍改革,还是有基础的,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因为年轻人居多,工作人口居多,当这部分人来到城市里,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和打拼奋斗为自己和家人创造出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环境。只要有相应的政策来扶持这种行为,推进这种进程,那城市化就不再是梦,而只有在城市化实现之后,相应的户籍改革才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反过来再看这个问题,如果还不进行这种改革,而知道全国进入老龄化时代,那时候再想实现城市化就是难上加难了,国家背负巨大的负担不说,整个经济面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必要性和紧迫性都不是一句空谈,而是切切实实的存在!既然要改革就需要全国上下一盘棋,统一规划,方向一致。中国是个大国,温总说过,中国每一件小事,摊到13亿老百姓身上,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户籍改革同样如此,所以,改革也必须循序渐进,依章而行。下面就推进我国户籍改革工作提出一些建议。首先,就是前面分析的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是户改成功的一个大的基础,除此之外,从全国范围看,应尽快在各部委的联合协作下,出台一套完整的户改方案,配合一部统一的户籍法,以保证地方政府有章可循。其次,要明确做好户籍改革不仅仅是户改这一件事情可以决定得了的,与之相关的社会发展中的公平,稳定等社会问题需要中央以及地方其实重视,并有效推进才可以配合户改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三,要理清如下两个体制问题,一是改革现有宪改体制中的不合理之处,还所有公民同等的政治权利;二是理清土地权利的归属问题,将原有的土地所有权二元机制化解为单一的机制或是更合理的机制。最后,各地方政府在中央统一原则指导下,应使各自地区的不同情况,如各地公共资源的配置情况等,稳步推进户籍改革工作的开展,不能急于求成,过于冒进。还原户籍制度的真正作用,给所有中国百姓平等的权利,希望户籍改革这箭能尽快射出,正中靶心!5年前的这篇文章放到现在,稍微有些过时,毕竟户籍配套政策有一些改善的地方,包括:1、社保的异地转移政策(2010年);2、新拆迁法实行(2011年)3、大病医保新政(2012年);4、部分地区的农村土地承包退出政策;5、区域内转户子女就学政策;6、山东放开了高考户籍限制;(欢迎大家补充)虽然有进步,但区域内(省)的户籍改革远谈不上到位,国家范围的人口自由流动更是遥远。前面知友谈到大城市需要门槛,事实上,任何圈子里的人都可以说进入我这个圈子需要门槛。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门槛是硬性的还是软性的,是基于个人能力和素质,还是基于那一本不合时宜的户口!让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都能得到平等对待,让城里人和乡下人都享受正常的国民待遇,这个要求实在不过分。最后,退回题主的问题,十年内农民工是否可以自由的在城市里落户,我希望是可以。同样,城里人也应该可以在农村落户,中国人可以在中国任何地区落户,只要你能适应当地的生活,只要你在当地纳税。但是,考虑到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或许,十年时间不太够,十五年?二十年?我希望越短越好,最好在我退休前能在中国随便走走,随便住住。
工作中,留意过这个现象。 我留意到的数据是这样的,二三四线非农人口与农业人口的比例约在(1:3——1:9之间)有的城市比例在1:9以上。回答问题之前先说一下,什么是户籍制度。 简单归纳一下:便于统治管理便于人口统计事实上,因为我们是农业国,从户籍制度诞生的那天起,户口、赋役、土地这三者就很牢固的捆绑在一块,一直到农业税取消的那天(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未来十年,农民工有没有可能自由的在城市落户? 农转非 归纳起来如下几大类【城市准入门槛】(如有疏漏,请提出以便更正)上学转户口。公务员、机关人员及企事业单位转户口。科研、技术型人员转户口的。1、2、3家属转户口。置业转户口的。随着农业的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二三产的发展,土地和户口的绑定已经松动了。但是城市的准入门槛依然很高。就拿置业落户来说,这个门槛是相当高的。十年实现自由落户是不可能的,也不成立这个说法。不要看报纸瞎说,自由落户首先要满足的很多条件。城市本身的荷载量。打个比方,一个40㎡宿舍住8个人还可以勉强生活,但如果搬进来16个,你觉得生活质量会怎么样?有朋友说,可以向城市周边扩展,可行吗? 生存资源、交通、就业机会等等等,每一样都够麻烦。自由落户的是农业人口不是调十万大学水平的人力资源过来。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目前都跟不上节奏。慌谈什么“自由落户”。跨省市落户?
这个操作起来复杂的不像话。农村土地怎么办?
像华北平原什么的都好解决,农场集结。但是中国平原并不多,实现不了机械化操作的土地只有一条道,那就是荒废。人口, 日,中国社科院发布报告称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权且相信社科院说的是真的,那你知道6、7亿人口是什么概念吗?好吧,权且算1亿人要自由落户,算3000个城市均摊,每个城市要落户3W多。科教文卫,按照目前的情况也满足不了,更何况以后自由落户呢?住房问题,置业OR廉住房OR租房。社会安全问题。==========================PS================================回头看了一下,说的好乱。也不想回头改了,这题目本身就很大。这个观点也很难实施起来。
看了几个答案,简单说几句。所谓中国的户籍制度,对异地人口落户一直是有渠道的 结婚,买房,调动,都有落户指标。户口实际是一个经济问题,城市资源能负载多少人?不是无限的。负载一个打工仔,一个民工,一个小家庭,一个大家族,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农民工,临时板房一张床就解决住的问题。一个打工仔,宿舍一张床就够了。一个小家庭要至少要一个套一厅,一个大家族要三套房子吧。即使房子能盖的够多,水资源呢?电呢?维持一个现代人正常生活需要资源,而土地承载密度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扩张。只是自然限制和人为限制的差别而已。自然限制,自由来吧,房价再高10倍、100倍,学校医院没有公立,有钱可以过好日子,没钱可以不上学,有病等死,住露天,住贫民窑。上不起学,有病等死的人还需要有底线吗?走在马路上等着被抢吧。不想被抢,那就学美国,有富人区,自雇保安。穷人区子弹横飞朝不保夕那是穷人区的事情,富人区只要你买得起房子,就雇得起保安,负担的起高质量的社区公立学校,雇得起私人医生。不小心开车出去被杀了(麦克乔丹的老爸),那就没办法了。嗯,怎么好像回到了民国?现在之所以城市户籍,有低保,有经济适用房机会,有廉租房机会,幼儿园报名有优先录取权。就是为了让城市里面穷人,富人之间的矛盾别太大,穷人穷点,日子还能过得下去。因为这些人没选择权。你让他抛弃从小生长的地方,放弃周围的人际关系,因为穷困被赶出家园?外地进入城市的人口,是有选择权的,混好的可以留在北京,上海,优秀的还能拿到户籍落地生根,没混出头可以回家。家乡的财产人脉至少可以保证生存。如果对户籍不做限制的话,留下多年的人,没有退路,生活再惨也只能留下。那就只有治安大乱,各种矛盾因为人口密度问题无法解决。今天攻击户籍制度的人,转而攻击政府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户籍制度的开放是必然的,但不是无序的开放,而是在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大小城市资源逐渐缩小的情况下逐步放开。现在有的城市已经逐步消除近郊的户籍差别,逐渐消除地级市与县级市的户籍差别,因为赚钱差不多,生活条件差不多。人口没有集中的趋势,放开对各种资源的再分配影响不大。但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各种资源依然差别很大的城市,放开还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今天重读吴思的《血酬定律》,有一句话:“至少从道义的角度,我看不出这种城乡分割政策与种族隔离政策和种姓歧视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P333。
如果思路仅着眼于“在城市落户”、“户籍制度”这样表层的东西,是绕不出来答案的。很多地方,农村户口已经是一籍难求了,对于这些地方附近的城市,有“自由”落户的需求吗?北京,已经是首堵了,如果放开,人会更多,敢放开吗?为什么?权和利!有些基本权利,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生而应有的。我们不满的是不同身份应该得到相同权利时,却没有得到,而你却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去争取。比如教育权,比如就医权,......。为什么?社会创造财富分配机制不公!一些恶法、坏制度、特权、潜规则成为对社会财富不公分配的工具。社会财富不仅是GDP数字,也不仅是你拿到的那点工资,动则几十万、上百万甚至数百万的公车、你为孩子怎么挤也挤不进去的牛幼牛小牛初拥有的教育资源、你数天坚持不懈比周扒皮还要勤奋地去排队却也见不了医生一面的医院,等等,其实都是社会财富。【噢,你还看到这些财富了,地图上往西、往南那些黄色、褐色地区还有人没看到甚至没听说过这些其实他们也参与创造的财富。】更糟的是,你辛辛苦苦赚钱存银行或被买养老却发现,虽然利息在增加,但能买到的东西却少了。可悲的是,我终于明白这是对个人财富隐形的再次分配,如果你看明白了,恭喜你跟我一样可悲了。为什么?再写下去,......。各位自己找一找,想一想吧。如果根本性的东西没有变化,农民工有了户口,可还是像流浪的蚂蚁一样生活着,有意义吗?户籍制度其实不是用来管理劳动力流动的,是工具。对于劳动力流动,哪有什么利弊!近三十年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中国在邀请世界资本和市场参与史上最大人口红利分配过程中,按照游戏规则分得了一杯羹。这杯羹,本应该按照普世价值人情人性两脉脉的分下来,却不幸快成了中国版的圈地运动。套用一句话,“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也不要拿户籍制度当改革的遮羞布。修改:看到@Wayfind在问题回答中,谈到一个新名词:人权红利。很是认同。上文提到的”人口红利分配“,改为”人口红利与人权红利分配“应该更贴切。
只要贫富差距维持现有水平或继续拉大,户籍政策就不会取消,十年之内不太可能
几个高票答案中出现的都是”可能性极小“这种谨慎的说法。慎重的态度值得佩服,但在这个问题里其实不必如此。答问一:绝对不可能。自由与落户本身是相反的两个词,不可能出现在一起,相比起来,”户籍取消“是一种更合理的说法,而不是自由落户。答问二:最主要的大问题在于人力资源无法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分配。回某些以”城市会拥挤啦“”会瘫痪啦“为说辞反对取消户籍、人口自由迁徙的用户。第一:人在自己的国家选择自己的居住地是权力,而解决相对应的城市问题是政府的义务。第二: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发达城市,都有落后城市,没见哪个国家的人都进了一个城市。第三:中国的城市之所以看上去吸引力格外大,恰恰是由于户籍政策以及一系列衍生政策,导致的资源分配严重不公。你当帝都没有了一大把的审批权,没有一大把权力主导的资源,有几个人乐意在那天天吸雾霾?每一个城市人,在户籍制度面前,都是既得利益者。在这个问题面前打退堂鼓的人,没有任何资格去诟病其他的不公平。话硬点,可就扔这了。
十年很快,可能会发生很多事,末日危机、政局动荡、经济危机、战争......谁说的准呢,如果这十年什么都没有改变,十年后也不会改变的;就如现在这样,有人在调控这这一切。
歪个楼吧,虽然对各种学说或者制度不那么了解,但,最近看到的两个事儿,让我无限遐想1.某新闻,链接忘掉了,五省预计投资七万亿,瞄向产业升级、环境保护、基建、城镇化2.前几天在北大听林毅夫讲座,讲未来中国依旧是投资驱动,会涉及产业升级、环境保护、基建自古,我国农民的梦想莫过于,进城,放下自己的宅基地、农田,进城打工进城上学,孩子做个城里人这样的心情在广大农村依旧存在,在北上广混的不咋地的年轻人,也回不去故乡,只不过想在压力没那么大的城市离家近点儿,完全回归黄土地,做不到所以,城镇化,是依靠农民,给广大三四五线城市的地产解套基建,有城市就要有基建,过去做的不好,拆了重来,这是给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玻璃等等制造业释放产能农民,不小心放弃宅基地和农田,成了地产浪潮最后的接盘侠所以,未来,除特级城市外,其他城市的落户政策会依次降低,逐渐消无,不然,那么多房子谁买?
怒答。可能有点偏离题主的问题我觉得农民工能不能自由的在城市落户的关键点不在户籍什么的。在于农民工自身素质什么时候能提高上去。首先说明我自己是河南人,家里有亲戚是农民工,在回家路上也见过很多河南农民工。说下刚刚发生的三件事吧。我现在在k369/370上,刚经过郑州站,很多人下车,很多人上车。上车的很多都算是河南的农民工吧。据列车员说要换车头,所以没有电,空调没开。(我也不是很懂)上车的人各种河南话就开始抱怨,开始嚷嚷。还有一些外地的人(这趟车一直开往广州),也很热,只是擦擦汗,扇扇风。记得早上6点左右的时候在石家庄也没有空调,也很热,上车的人就没有嚷嚷的。这是第一件。第二件,有个大概三十多岁的妇女,带着两个小女孩,大的有6,7岁,小的3,4岁。她上车算是比较早的一批人,见到我对面那个位置没人,就让那个大一点的小女孩坐到了那。忘了具体怎么说的了,反正是完全不考虑之后有没有人坐的语气。过了不到1分钟,位置的主人来了,一个广东口音的男子,妇女直接就说“你们挤一挤,应该坐得下的”,男子一脸无奈。不能上车人坐满后商量么?第三件,好吧,还是这个妇女,为了哄那个略小一点的女孩开心,就把手机音量开很大很大,放《爱是你我》等等歌曲…(后面我没听,直接带耳机了)我写到这里的时候那边手机还正在响着。一车人诶,能不能至少声音小一点,我也算你有点素质。还会见到很多其他的很多河南农民工的各种奇葩事,完全无视公共场所,素质确实不高,就不列举了。说这些不是为了诋毁河南人,我自己也是河南人,而且现在大部分河南人也都是有素质的。对一个城市来说,更多的需要人们自觉遵守一些秩序,要有一定的素质,所以我觉得当农民工真正能遵守一些像“公共场合不吸烟”,“不随地吐痰,丢垃圾”这些基本公民道德的时候,城市自然就不会拒绝农民工了。
这个问题不是单向的,和城市户口的权益摊薄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改革开放要完成农业国向工业化的转型,原始资本的积累来自工农剪刀差,城乡剪刀差, 除了改革开放之初的涨粮价让农民受惠,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盘剥农村和农民补贴城市。 生带北京东西海户口相当于开服自带神装。 现阶段的户籍政策依然是大城市对外来人口的盘剥,劳动者把黄金劳动时间都贡献给了大城市,但是养老等社会负担都要由原籍负担。 如果纯从公平的角度讲,应该是变户籍为税籍,在哪里上税就在哪里享受社会权益。这样的结果就是钱说话, 有经济能力在大城市立足的人就会享受到社会福利, 受损失最大的是原住民,到时候一个城市的房价是原住民的唯一防火墙了,无法立足的原住民将会被迫外迁,会相当凄惨。 这对现有的社会利益板块的冲击太大,执行阻力很大。社会本就是不同利益主体博弈的战场,未来的博弈走向会怎么样很难预测, 如果我们以变户籍为税籍为终极目标, 那么路线图可能会是: 1。 降低户籍的附加社会权益,摊薄户籍价值,减少阻力 (比如京津冀一体化就是一个摊薄北京户口价值的契机)2. 全国社保纳税信息联网进行技术储备。 3. 迎来变户籍为税籍的时间窗口
从毛时代起,中国人就被划为三六九等了。最大的改革就是废除先存的户籍制度。
我进城二十几年了、真不不知城市户口有多少意思!教育好却有人弃考、太学中途退学、无法就业。繁华的环境好要的是高消费、强竞争、高压力!医疗保障好对于吃粗茶淡饭、不贪、不强求的人有多少必要呢……好多人想上山了、户口在那里重要吗!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身为一个农民工我想说,这是一个悲哀。就农民工现在的整体素质,真不适合在都市生活。(当然,不止农民工,好多中国人其实都不适合做人,)
论个体,可能。十年翻身做主人。靠政策,做梦。屌丝一辈子都是屌丝,不努力下辈子都是。
除非政权来自民主投票,否则绝无可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没有房屋火灾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