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利贞六爻排盘 何为耗,是很微弱的克吗?

求老师们为民锄害,看看此恶人何年得报应?_六爻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6,272贴子:
求老师们为民锄害,看看此恶人何年得报应?收藏
出生年:年&&&&& 性别:男&&&&& 占事:此恶人何时有报应?&&&&起卦方式:手动摇卦&&&&&&&&& 线上排盘系统公历时间:日8时45分&&&&& 星期五农历时间:己丑年十二月廿九辰时干支:庚寅年 戊寅月 癸巳日 丙辰时&&& (旬空:午未)神煞:驿马—亥&&& 桃花—午&&& 日禄—子&&& 贵人—卯,巳&&&&&&&&&&&&&&&&&&& 兑宫:地山谦&&&&&&&&&&&&&&&&&&&&& 离宫:火山旅六神&&&& 伏&&&&& 神&&& 【本&&&&& 卦】&&&&&&&&&&&&&&&&&&&&& 【变&&&&& 卦】白虎&&&&&&&&&&&&&&& ▅▅&&& ▅▅&&& 兄弟癸酉金&&&&& ×→&&& ▅▅▅▅▅&&& 官鬼己巳火&&螣蛇&&&&&&&&&&&&&&& ▅▅&&& ▅▅&&& 子孙癸亥水&&& 世&&&&&&& ▅▅&&& ▅▅&&& 父母己未土&&勾陈&&&&&&&&&&&&&&& ▅▅&&& ▅▅&&& 父母癸丑土&&&&& ×→&&& ▅▅▅▅▅&&& 兄弟己酉金&&& 应朱雀&&&&&&&&&&&&&&& ▅▅▅▅▅&&& 兄弟丙申金&&&&&&&&&&& ▅▅▅▅▅&&& 兄弟丙申金&&青龙&&& 妻财丁卯木&&& ▅▅&&& ▅▅&&& 官鬼丙午火&&& 应&&&&&&& ▅▅&&& ▅▅&&& 官鬼丙午火&&玄武&&&&&&&&&&&&&&& ▅▅&&& ▅▅&&& 父母丙辰土&&&&&&&&&&& ▅▅&&& ▅▅&&& 父母丙辰土&&& 世
<div class="clearfix BAIDU_CLB_AD BAIDU_CLB_AD_pb" id="BAIDU_CLB_AD_">
此人20来岁属龙,纠集一帮混混无恶不作,他爸爸开着工厂和洗浴中心,&
父子俩无恶不作,敬查也不管,而且他家在本市有很多亲戚。
求大师为民除害,看他父子俩何年有报应?
哎&黑道横行&民不僚生
回复2楼:为何月日都错了?那我就从佛家因果关系解释了,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等他们前世的福报消耗完的时候,报应就来了!以他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很快会消耗殆尽的!相信当为现世报。
9715898)/#*.#(#*!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易经八卦】八卦是指什么
发布时间:
 然而,《易经》的语言风格与《诗经》、《春秋》确有相似之处12,不比《尚书》古奥,如:
 《易经》 《诗经》
 或跃在渊(《乾》) 鱼潜在渊,……或潜于渊(《小雅.鹤呜》)
 王用出征(《离》) 王于出征(《小雅.六月》)
 受兹介福(《晋》) 报以介福(《小雅.信南山》;《小雅.甫田》)
 系于苞桑(《否》) 集于苞桑(《唐风.鸨羽》)
 君子于行(《明夷》) 君子于役(《王风.君子于役》)
 《易经》 《春秋》
 童蒙求我(《蒙》) 齐人救邢(《闵公.元年》)
 高宗伐鬼方(《既济》)晋侯伐卫(《文公.元年》)
 震用伐鬼方(《未济》)楚人伐吴(《定公.二年》)
 利牝马之贞(《坤》) 考仲子之宫(《隐公.五年》)
 公用亨于天子(《大有》)公会郑伯于垂(《桓公.元年》)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易经》与《诗经》和《春秋》的形成年代不会相差太远,有可能是孔子统一编定。
 于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考虑,符合史实的《易经》成书经过的逻辑推断是:
 《易经》是西周时期将卜筮卦象与有应验的卜辞结合起来的卜筮记录,作者为西周多位卜筮官员。西周末年,社会动荡,王权衰而诸侯兴,于是一些卜筮官员携《易》投奔诸侯。春秋时期,鲁国文化发达,必有《易经》传入,《易》在传抄过程中难免添加减漏,这应是后来形成多种《易经》抄本的根源。孔子早年可能倾力于《诗》、《书》、《礼》、《乐》而未注意《易经》(这从《论语》中多次提及《诗》、《书》、《礼》《乐》的内容可以看出),到晚年才“晚而喜《易》”,惊呼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于是“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而编定《易经》(包括卦序和卦爻辞),传与门人,奠定今日通行本《易经》之基础──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孔子作书编册之艰辛可以想见,竹简之错漏脱落当属常事,故编《易》时可能发现个别中断或不连贯处,于是孔子自行补入──这应是有些爻辞与前后爻辞关系不大的原因,如乾卦“九一”、“九二”、“九四”、“九五”、“九六”各爻都讲“龙”,唯有“九三:君子终日乾乾”讲君子等。《易经》也只有通过孔子经手并以其所创之师授徒式教育体制代代相传,才得以发扬光大。 5.关于《易经》思想和作者的结论
 至此,得出《易经》草创于殷商、渐成于西周、编定于孔子的分析结论,《易经》思想总体上是西周时期掌握知识的中层卜筮官员对世界事物的认识。这一结论可以较圆满地解释《易经》的思想、形式、作者以及卦爻辞中记录的“高宗伐鬼方”、“晋侯以锡马蕃蔗”等故事,不致于产生逻辑矛盾和历史矛盾。二. 《易传》思想及其作者
 通观《易传》(《十翼》),义理广博,构思宏大,尤以《大象》、《彖》、《系辞》最具独创性。《易传》各篇思想各异,这为以中国哲学发展史为背景分析各篇思想、作者及作成顺序提供了条件。
 比较《易经》与《易传》,发现《经》、《传》联系的关键是《大象》。如果没有《大象》将“卦象”发为“义理”、贯通“象”与“理”,则纯从经文引理之《小象》、《彖》、《文言》和越经大论之《系辞》、《说卦》皆似浮萍,故笔者非常赞同刘大钧先生《大象》作于《彖》之前的观点13并认为《大象》是《易传》中最早之作。 1. 《大象》
 《大象》之思想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有只讲“君子”不讲“小人”的特点,如:
 “君子以自强不息”(《乾》)
 “君子以厚德载物”(《坤》)
 “君子以容民畜众”(《师》)
 “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履》)
 “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否》)
 “君子以振民育德”(《蛊》)
 “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临》)
 “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习坎》)
 “君子以虚受人”(《咸》)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
 “君子以恐惧修身”(《震》)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
 与前述孔子思想相比,这些思想除“君子以恐惧修身”外都立论更高,有“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之感;孔子讲“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和“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这与“君子以恐惧修身”的思想也是相矛盾的,故《大象》不会是孔子所作。仔细与《论语》中各种记载比较,发现与曾子的思想和语言风格极为相似,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泰伯》)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君子以恐惧修身”与“吾日三省吾身”、“君子以振民育德”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等思想都极为相似,“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和“君子思不出其位。 ”仅一字之差,这决非偶然,应是曾子作《大象》之内证,这些思想也与《大学》“修齐治平”的主体精神一致,故《大象》作者极可能是曾子。 2. 《小象》
 《大象》既出,仿之作《小象》当在情理之中。观析《小象》,发现“中”、“正”思想较浓,如:
 “酒食贞吉”,以中正也。(《需》)
 “讼,元吉”,以中正也。(《讼》)
 “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师》)
 “显比”之“吉”,位正中也。(《比》)
 “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履》)
 “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泰》)
 “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同人》)
 “呜谦贞吉”,中心得也。(《谦》)
 “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豫》)
 等等。这与《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思想相合,故若《中庸》为子思所作,则《小象》也可能是子思所作。
 严灵峰先生基于《小象》“与爻辞接近、似墨子《经说》之于《墨经》”而认为《小象》是《易传》中除《彖》外最早之作14,事实上《小象》之所以与爻辞接近,只是因为它在语句结构的前半段都是抄录爻辞(是爻辞的不完全集)而已; 《小象》的独创性主要体现于其语句的后半段,即上述“中”、“正”思想,此外,《小象》有联系“数”与“义理”的功能,而“数”由“象”衍出,无“象”就无“数”,因“象”的源泉是卦象和《大象》,故《小象》不会成于《大象》之前。
 这样,《易经》→《大象》→《小象》的形成过程正好与孔子→曾子→子思授学路向相符。
 《左传.昭公二年》载:“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将《易象》释为“上下经之象辞”当属误释──昭公二年即公元前540年,那时曾子(505-432 B.C.)尚未出生,孔子(551-479 B.C.)也才10岁出头,儒家老祖宗还是小孩,怎么会有表现儒家思想精义的《象》辞呢?笔者认为此处《易象》是指配上卦象的一种《易经》抄本,否则也不会感叹周礼尽在其中了。 3. 《彖》
 与《象》纯属儒家思想相比,《彖》中已有道家思想和阴阳概念,如: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坤》)
 “内阳而外阴,……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泰》)
 “内阴而外阳,……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否》)
 “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谦》)
 “恒,……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恒》)
 “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
 这既是《彖》晚出于《象》的内证(《老子》晚出于孔子思想),也是《彖》、《象》文化背景不同的表现:《彖》必然已受以楚文化为背景的道家的影响,而《象》则是鲁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恰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臂子弘,……”,将此与郭沫若主张子弘(子弓)作《易》的论述相参15,正好说明子弘有作《彖》的可能,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后来荀子将子弓与孔子相提并论考虑,《彖》的作者当为子弘(子弓)。高亨先生在《周易大传今注.卷首(三)周易大传通说》中也说:“彖传多有韵语……其韵字多超越先秦时期北方诗歌如《易经》卦爻辞及《诗经》之潘篱,而与南方诗歌如《楚辞》中之屈宋赋及老庄书中之韵语之界畔相合。……则彖传可能是臂子弓所作。”所见相同。
 当然,子弘(子弓)既能作《彖》,则不能排除商瞿作《象》的可能性,然而对此已无据可考。 4. 《系辞》
 《系辞》是《易传》诸篇中篇幅最长、义理最广博之作,其思想已融儒、道和阴阳观念于一体,如: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阴阳观念早在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时就被提出:“伯阳甫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四十二章》),首开哲学应用;《系辞》更进行了创造性扩充,但没有象邹衍那样与五行说相结合,故《系辞》的阴阳思想不等于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的思想。同时值得指出的是:《系辞》中不含法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联系也很微弱,仅有“尚贤”可通。
 《系辞》行文铿锵有力、用语凝炼如诗,与《老子》有异曲同工之似,故陈鼓应先生力主《系辞》属道家之作是有一定道理的16,但《系辞》中儒、道、阴阳思想共存,又决非纯粹道家所能作。
 据蒙传铭的考据资料:先秦典籍中无引《系辞》的记录,而汉初典籍《新语》中却有一条,尽管孤证不足以定论,但仍以推断《系辞》的创作年代当在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为宜。张岱年先生认为《庄子.天下》中所载惠施的“天与地卑”是《系辞》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反命题、《庄子.大宗师》中“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是《系辞》中“易有太极”的反命题,进而从正命题应早于反命题的观点出发认为《系辞》应作于《庄子》之前,可惜逻辑上的正反命题是相对而言的,为什么就不能认为《系辞》中的命题是《庄子》中正命题的反命题呢?而且,上述观点在孤立应用时也可能把《礼记.乐记》中的“天尊地卑,君臣定矣”推断为形成于《庄子》之前,造成谬误;宋玉《小言赋》中语句也与《系辞》差异太大,不能说是引述《系辞》,所以,张先生关于“《系辞》作于老子之后、惠子、庄子之前”的论断似嫌证据不足。
 从《系辞》兼容并包儒、道、阴阳思想来看,作者当系一大思想家。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首推荀子,此人三为稷下学宫祭洒,总结先秦各家学术而自成一家,继往开来,以致清代学者汪中感叹:“二千年之学,荀学也。”然而,《系辞》的思想与荀子“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很难契合,《系辞》要“兼三才而两之”,荀子却要“明于天人之分”,加上《荀子》中吸收有《系辞》中所没有的法家思想,故荀子不可能作《系辞》。邹衍的风格属“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也与《系辞》不同。同理,《管子》、《吕氏春秋》等“兼儒墨、合名法”之作也都与《系辞》思想不符。──看来《荀子》、《管子》、《吕氏春秋》等传世名作的作者都不可能作《系辞》。
 据《史记.儒林列传》载:“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淄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又据《汉书.儒林列传》载:“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轩臂子弓,子弓授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汉兴,田何以齐田徒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大中大夫,……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由此看来,身历战国、秦、汉三代的田何当是一位关键人物,此人生于汇粹天下英才的稷下学宫所在地齐国,应深知当时学术思想,也必有真才实学,方能在汉兴之后传《易》于众。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汉代以后流行的《易大传》当是田何或田何的先师们所编定的”17,后人以为《汉书》中所述“皆著易传数篇”已佚,实际上中国授学传统是弟子珍惜师作,当不致于散失,故田何所作“易传数篇”极可能就是《系辞》,无论从年代上看还是史料引证看都如此。冯友兰先生言不能断定《十翼》是否田何等人所作,李镜池60年代推断《系辞》、《文言》是田何到田王孙的口传易传18,张岱年先生说今本《系辞》和《彖》,《象》等篇当是田何传下来的,均未肯定是否田何所作。如果《系辞》作于田何之前,则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应有所反映;由于先秦诸子均未引《系辞》而汉初《新语》却有。故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考虑,可以推断《系辞》应是田何所作。
 此外,笔者认为《系辞》中的“子曰”应看作是田何的多位先师之语,不一定全是孔子所说。 5. 《说卦》
 《说卦》思想与《系辞》极为相近,也是儒、道、阴阳思想并举: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这些思想与《系辞》同源──《系辞》已提出了“二仪→四象→八卦”的衍生模式和“兼三才而两之,故六”的三才六爻配合论,奠定象数爻位说基义,《说卦》进一步用“阴阳、柔刚、仁义”与“天地人”三“道”相配,加强了《系辞》中的象数理论。《说卦》形成时间与《系辞》相隔不会太远,若前述田何作《系辞》成立,则丁宽作《说卦》的可能性最大。
 同上《汉书.儒林列传》往下有:“丁宽字子襄,梁人也。初梁项生从田何受《易》,时宽为项生从者,读《易》精敏,材过项生,遂事何。学成,何谢宽。宽东归,何谓门人曰:《易》以东矣。……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宽授同郡砀田王孙,王孙授施仇、孟喜、梁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现《说卦》内容正好符合“训故举大谊”,应该就是《小章句》。从田何因丁宽东归而说“《易》已东矣”,也证明丁宽必有创见。
 当然,《序卦》也可说是“训故举大谊”而已,如此则丁宽可能作《序卦》,《说卦》反而应是田何之作,《系辞》则应归于田何之师子乘,但这样很难说明为何《系辞》未在战国时期留下思想痕迹和影响。故仍以上述推断为宜。 6. 《文言》
 《文言》之思想,以属儒家传统的“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为核心,同时也涉及“天地变化”、“阴疑于阳必战”等属道和阴阳的思想。《左传.襄公九年》中也有:“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与《文言》几乎完全一样。是《文言》抄袭《左传》还是《左传》引用《文言》?对此认识不同可导致不同假说:若《左传》引《文言》,则《文言》早出。由于《文言》主要是儒家思想,孟子又从不提《易》,故可能与《小象》一样同出于子思之手。合乎逻辑的推测是:子思作乾、坤两卦《文言》后看见了子弘所作之《彖》,自认为不及,故止笔。若《文言》抄《左传》,则《文言》晚出。由于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篇》引“易曰:履霜坚冰,盖言逊也”与《文言》似,董氏之前经典中除《左传》外也未见有《文言》者,加上《汉书.艺文志》又著录有易传“《杨氏二篇》”,故《文言》作者极可能是公元前136年为《易》博士的杨何19,同时,考虑到《文言》中兼有儒、道、阴阳思想,故《文言》晚出可能性较大。
 注意到汉文帝初年(约175 B.C.)所抄《帛书周易》20之《易传》部分中只有部分《系辞》和《说卦》,可以推测首次将《象》、《彖》、《系辞》、《说卦》、《文言》与《易经》集编在一起成为《周易》的人也极可能是《易》立于官学后的首任易博士杨何,故史迁才会说:“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 7. 《序卦》
 《序卦》在刘安(179-122 B.C)门人撰《淮南子》和《九家易》时已有──《淮南子.缪称训》中“《易》曰:剥之不可遂尽也,故受之以复”,蒙传铭认为是引《序卦》稍异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中也收集有《九家易》注《序卦》之文。但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独未提及《序卦》和《杂卦》,故《序卦》成稿当在刘安─司马迁时代。《序卦》通篇除“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和“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表现出独特思想外,余皆卦序阐述,当出自象数派作者,最大可能是田王孙。 8. 《杂卦》
 《杂卦》是唯一未见先秦诸经、诸子和汉初典籍征引的《易传》篇章,但扬雄(53 B.C. -18 A.D.)作《太玄》时已有《太玄错》与之相应,故《杂卦》必作于扬雄之前。从《杂卦》思想内容看,是“错综卦象”奠基之作,当属象数派传人所为。考虑到京房(77-37 B.C.)象数易学21水平已高于《杂卦》思想水平且《京氏易传》已存、焦延寿也有《易林》传世(尽管可疑),故《杂卦》应成于京、焦之前。由于《杂卦》中没有孟喜提出的“卦气说”,孟喜的四正卦、十二辟卦似也高于《杂卦》思想水平,故《杂卦》作者也可能是田王孙。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猜测《序卦》、《杂卦》是刘歆伪窜,这在时间上说不过去,连刘歆之父刘向(77 - 6 B.C.)也不可能。 9.关于《易传》思想和作者的结论
 至此,得出《易传》成书序为《象》、《彖》、《系辞》、《说卦》、《文言》、《序卦》、《杂卦》且曾子作《大象》、子思作《小象》、子弘作《彖》、田何作《系辞》、丁宽作《说卦》、杨何作《文言》、田王孙作《序卦》和《杂卦》的倾向性分析结论。《易传》总体看来兼有儒、道、阴阳思想,成书时间从战国初起直至汉初。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易经》和《易传》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易经》是西周卜筮记录而成的占测事典,《易传》则是以《经》为基础的义理论著汇编。《易经》卦爻辞是周代各种社会活动的记录,应有单一确定的原义;卦象则因人为取义不同而释义千差万别,是意义伸缩性最大的符号。《易传》中,《大象》具有连接《易经》卦象和《易传》义理的功能,与《小象》一道体现着儒家思想和鲁文化;《彖》是儒、道首次融合的结晶,象征着楚文化与鲁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渗透; 《系辞》和《说卦》都是儒、道和阴阳思想综合创造的成果,特别是《系辞》体现了《易传》哲学的思维水平和主要思想(《易传》哲学的提法欠精确,由于《易传》各篇思想和作者各异,笔者认为宜称《系辞》哲学、《彖》哲学、《大象》精神等更妥切);《文言》、《序卦》和《杂卦》则是从不同侧面对《易传》和《易经》的补充。 《周易》思想具有复合性,纯粹说是卜筮之书或哲学专著都是不全面的,这部发端于殷周、总成于西汉、历多代士人学子编定并不断添注的奇书,思想之庞杂不足为怪,具有周秦时代知识全书性质。正因为《周易》兼容并包,所以它才既是儒家的“六经之首”,又是道家的“三玄之一”,进而有“易道广大”之说。
 ①见冯友兰:“《易传》的哲学思想”,原载于《哲学研究》期;见于黄寿祺、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三辑)》(以下简称《论文集(三)》), 70-8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②见冯友兰:“《易经》的哲学思想”,原载于《文汇报》.;见于《论文集(三)》,87-92页 ③见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原载于《中国哲学(第一辑)》 ,北京三联,1981;见于黄寿祺、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辑)》《以下简称《论文集(一)》,411-43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④见余敦康: “从《易经》到《易传》”,原载于《中国哲学》(第七辑),北京三联,1982;见于《论文集(三)》,107-133页⑤见蒙传铭:“周易成书年代考”,原载于香港《中文大学学报》期;《论文集(一)》,366-407页⑥见王开府:“周易经传著作问题初探”,原载于台湾《易经研究论集》,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见于《论文集(一)》,455-466页⑦见余永梁:“易经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原载于《历史语文研究所集刊》, 期;见于《论文集(一)》,157-178页⑧参见张亚初、刘雨:“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原载于《考古》1981年2期;见于《论文集(一)》,573-593页⑨参见张政浪:“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原载于《考古学报》1980年4期;见于《论文集(一)》,549-572页⑩参见屈万里: “易卦源于龟卜考”,原载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集刊(27)》,1957;见于《论文集(一)》,43-63页11参见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原载于《燕京学报》1929年6期,修改后收入《古史辨》第三册,见于《十家论易》,92-129页,岳麓书社, 1993 12参见陆侃如:“论卦爻辞的年代”,原载于《清华周刊》期;见于《论文集(一)》,249-254页13参见刘大钧:“易大传著作年代再考”,原载于《东岳论丛》1981年6期;见于《论文集(一)》,474-479页14参见严灵峰: “易经小象成立的时代及其内容”,原载于台湾《哲学年刊》第四辑(1967.6.),见于《论文集(一)》,348-365页15参见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原载于《青铜时代》,文治出版社,1945;见于《论文集(一)》,272-293页16参见陈鼓应: “《易传.系辞》所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兼论《易传》非儒家典籍乃道家系统之作”,见于刘大钧主编《大易集成》,文化艺术出版社,6页17同③ 18参见李镜池: 《周易探源》,中华书局,4页, 325-369页19参见“易学年表”,见于吕绍纲主编《周易辞典》附录一,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20参见于豪亮: “帛书周易”,原载于《文物》1984年3期;见于《论文集(一)》,613-628页21参见朱伯昆:《易学哲学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20-145页* 凡未出注的思想人物,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相应词条。 copyright 1995原载《周易研究》 No.1&&&[3]
江西文明网版权声明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文明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文明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文明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文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数据库资料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爻预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