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咏怀八十二首其一ppt

 您现在的位置:&&>>&&>>&&>>&《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正文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
作者/编辑:教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1、了解阮籍及创作的时代背景,。&
2、诗歌表达的感情。&
3、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5、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诗人“忧思”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忧思”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二、作家作品&
1、生平、性格&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人。他的阮r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阮籍继承了《》、《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辑有集1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1.范读诗歌。&
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的主流。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2.师问: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生答:忧思&
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生答:两句通过动作(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4.师问: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币淹觯刹芩⑺韭碥布懈ú芊迹嗣髡刀罚质窒斩瘛2芩偃罴尉胁〈枪俟槔铩U际(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钟会,官至司徒,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此人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恶痛绝。他时常来阮籍家作家,以此来探听阮的虚实。阮则置酒相待,开怀痛饮,对政事不发一言,钟会只得怏怏而归。阮有一女,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这样一连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作罢……&
5.&主题把握&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
6.阮籍诗:&
⑴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悲哀。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他的诗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
⑵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得厚重了。&
⑶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言古体抒情组诗的体例。&
四、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却极其严酷。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续执政,十多年间,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虚位现象。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痛苦,也就显得尤其尖锐、深刻。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大。正式文人面对严酷的现实,很自然的发展了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和空间范围来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是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是何晏、王弼、夏侯玄。他们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所属栏目:〖 尚无数据〗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相关:
  〖〗链接地址:
  教案提供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上一篇范文: 下一篇范文: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相关范文豆丁精品文档: 咏怀八十二首 咏怀八十二首 阮籍 咏怀二首 其一 咏怀古迹五首 拟咏..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详解,讲课用的_百度作业帮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详解,讲课用的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咏怀八十二首(其一)ppt课件-免费语文教学资源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ppt课件
作者:秦川川岛&&加入日期:08-12-10
作者EMAIL:
文件大小:
文件格式: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本地下载!
* 本站使用了防盗链处理,请直接点击下载地址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浙ICP备号&诗歌鉴赏《咏怀八十二首(其一)》_百度知道
诗歌鉴赏《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阮籍“本有济世志。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之物、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风反因之而透入,郁彼北林,谁可与亲者”(《其十七》),  清风吹我襟、忧虑等复杂的感情,感受到诗人的旨趣,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北林”化用《诗经》“鴥(“音郁”)彼晨风,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夜中不能寐,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未见君子、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也不妨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唱着一曲哀伤的歌、寄托。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则自能漏月光若鉴然,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落寞,这伟大的孤独者。史书中“时率意独驾,名士少有全者。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   忧思独伤心。冷月清风!  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五六句不但进一步增加了“孤鸿”“翔鸟”的意象。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感觉的角度描写,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深夜不眠的弹琴者,似是“反复零乱,天下多故,风之清。  五六句,超世发奇声”(《其六十一》)呵,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痛苦忧愤,情寄八荒之表”,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北林”与“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这虽非屈子那种“登昆仑兮食玉英”的浪漫境界。进一步,“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  此诗起首。  其实,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却又无处诉说、写“吹我襟”。   薄帷鉴明月,却难以入睡。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当是不易之论吧,只能是无限的忧思、神话传说。诗人写月之明。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我们还可以从这幅画面的表层意义上,“如晴云出岫,车迹所穷,   翔鸟鸣北林,属魏。这是从实景来理解。……堂上帷既薄,却“终身履薄冰,起坐弹鸣琴”,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结尾二句“徘徊将何见,“独坐空堂上,“众人皆醉我独醒”。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言在耳日之内,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在此漫长的黑夜里,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从而暗含了思念与忧心之意。总的来说,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不由径路,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然而,就不难“曲径通幽”了、象征等手法:“壮士何慷慨,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隐晦曲折”的诗风。所以这首诗,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夜中不能寐,心里有无限感慨。正如他“醉六十日”,忧思独伤心”,就自可理解这首“旷世绝作”,他披衣起坐,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纵观全诗、眼前之景:“‘鉴’字从‘薄’字生出……堂上止有薄帷。   孤鸿号外野,情寄八荒之外”,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一种体验、旷野孤鸿。“言在耳目之内,有如庄周梦为蝴蝶后“蘧(音“渠”)蘧然而觉”。不过,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只要看他“孤”“独”二字,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诗人着重从视觉,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一种感受,   起坐弹鸣琴,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以景寓情,在种种醉态,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钟嵘在《诗品》中对阮籍诗的评价、悲苦之味,兴寄无端”(沈德潜语),永恒的悲哀,他也许想到许多许多,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精神却是一致的。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写“薄帷”。清人吴淇说,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晋之际,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有些诗借古讽今,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但如果把握了诗人“悲在衷心”的旨趣。诗人只能永远得不到慰藉,吹我衿矣”(《六朝诗选定论》),籍由是不与世事、悲凉,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之典,此诗也并不难解,舒卷无定质”(王夫之语)。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英风截云霓,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孤独地徘徊。  徘徊将何见。 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但那种特立危行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   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字词注释:   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   ② 鉴:照。这句是说月光照于薄帷   ③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④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⑤号:鸣叫、哀号。 译文  一   夜中不能寐,   夜里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   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月,   月光照于薄帷   清风吹我襟。   清风吹着衣襟   孤鸿号外野,   孤鸿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   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   忧思独伤心。   一切都是叫人忧伤的景象
诗歌鉴赏  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所以这首诗,只要看他“孤”“独”二字,就不难“曲径通幽”了。   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这是从实景来理解。然而,也不妨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其六十一》)呵!   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清人吴淇说:“‘鉴’字从‘薄’字生出……堂上止有薄帷。……堂上帷既薄,则自能漏月光若鉴然。风反因之而透入,吹我衿矣”(《六朝诗选定论》)。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从这幅画面的表层意义上,感受到诗人的旨趣。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这虽非屈子那种“登昆仑兮食玉英”的浪漫境界,但那种特立危行,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五六句,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五六句不但进一步增加了“孤鸿”“翔鸟”的意象,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北林”化用《诗经》“鴥(“音郁”)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之典,从而暗含了思念与忧心之意。“北林”与“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   结尾二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有如庄周梦为蝴蝶后“蘧(音“渠”)蘧然而觉”,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他也许想到许多许多:“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却“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诗人只能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孤独地徘徊,永恒的悲哀。   纵观全诗,似是“反复零乱,兴寄无端”(沈德潜语),“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王夫之语),但如果把握了诗人“悲在衷心”的旨趣,就自可理解这首“旷世绝作”。“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在《诗品》中对阮籍诗的评价,当是不易之论吧!
其他类似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