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朗诵游侠李白将进酒朗诵的音乐

美文朗诵:在西域读李白
在西域读李白
&&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那是大唐的最西缘。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字于,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了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我还进一步推测,李白及其亲人之所以对此只字不提,或许可以从中原人特有的心态及儒家文化上予以解说吧。
这个漂泊者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天才相遇。
隋唐之前,正是所谓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的近三百年大分裂时代。胡人的铁骑潮水般漫过中原,将中原已显僵硬的版块踏碎,而这些碎块又以柔性之力令铁蹄最终疲软下来。迟至6世纪末7
世纪初,五胡全被汉人同化,汉人仇视恐惧异族的心理也在广大地域消失。涌动着异族新鲜血液的李渊、李世民和广大民众昂然而起,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到来了,唐朝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唐人的心态也是最为健康的。
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
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那些边塞诗实在是唐诗中的金子。在书房中低声吟哦的诗人,一踏上西北旷野,就放开了喉咙。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因为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樽酒行》),胡人第一次以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感到诗人就是一个胡人。
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的诗文。李白就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又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旅馆);光阴者,万物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斤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取出朋友的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改不了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该把他当作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鲁仲连成功却拒绝平原君赏赐给他的富贵功名,因而取得了不仰视权贵,进而折服权贵的资格。李白大呼要功名,要富贵,要酒,要女人,要朋友,却仍然要求权贵与他平交,不得小看他。这个李白呀,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
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然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像横亘中亚西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喷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尔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的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我的更多文章:
( 23:27:39)( 23:22:18)( 23:04:39)( 21:46:26)( 21:44:05)( 21:40:00)( 21:37:23)( 21:34:28)( 21:27:45)( 14:13:24)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要朗诵李白的〈行路难〉用什么背景音乐好?_百度知道
要朗诵李白的〈行路难〉用什么背景音乐好?
提问者采纳
风居住的街道
提问者评价
太感谢了,真心有用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自然诗意类行路难建议用旅行或仙境1 白菊曲 2 秋菊曲 3 冷菊曲 4 碧雨翠丝 5 哈罗 6 航行 7 荷塘月色 8 良宵 9 旅程 10 旅行 11 绿洲笛韵 12 美好时光 13 破晓 14 日光海岸 15 森林狂想曲 16 田纳西华尔兹 17 田野小曲筚篥 18 温柔海 19 仙境 20 雪花的快乐 21 雪人 22 烟火 23 远古之迷 24 月河 25 月神 26 满天春色 27 满园春色 28 千年冰 29 水晶杯 30 水晶球 31 水晶枕 32 水晶柱
风居住的街道
古风一点的
有点起伏的
行路难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游侠李白(下)
游侠李白(下)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离开长安,沿黄河游历了一个夏天,入秋时分,他来到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市)一带,恰好此时杜甫因祖母卒于陈留
(今河南开封一带),杜甫从洛阳来奔丧,于是,李白与杜甫这两颗中国诗坛最耀眼的巨星在陈留相会了。李白与杜甫相逢不久,与长期在这一带漫游的高适相遇,三人一起同游狩猎。他们来到山东单县和河南商丘之间一个叫孟诸的地方,这里的大泽是秋日打猎的好地方,李白和杜甫、高适三人在这段日子里一面饮酒赋诗,一面携弓狩猎。
天宝四载(公元745年)春,李白与杜甫重聚东鲁。当时李白的家安在东鲁泗水县东蒙山之西的沙丘豪,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都住在那里。李白从河北安陵返回,大概回到了东鲁家中。这时杜甫在洛阳办完事,便匆匆赶往东鲁,以践“方期拾瑶草”之约。于是便有了“行歌泗水春”的重聚(泗水、蒙山之旅)。之后,他们一起泛舟济南的鹊山湖,把酒历下亭,情谊之深,有甚于手足。李白离京不久,元丹丘也离开了长安,此间,来到李白定居的龟蒙山(亦东蒙山)隐居,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李白。
不久,杜甫受到朝廷任命进京,于是李白在城东石门设酒为他饯行,并深情地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石门揖别,竟成永诀,这是李白和杜甫都不曾想到的。从天宝三载初秋相识,到次年暮秋分别,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其间他们还两度小别,因而他们真正在一起醉眠共被,携手同行的时间只有半年多。
从天宝三载(公元744
年)春天离开长安,到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其间十一年的时间李白一直处于漂泊流浪之中。这就是史料所说的“十载漫游”,也就是李白自己所说的“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梁园即梁苑(今河南商丘),李白在这一时期北上南下,都要经过这里,加上他的家就在距开封不远的东鲁。李白与宗氏结婚后,又一度把家安在了这里。因而过往的次数就比较多。
吴越十年漫游。李、杜分别一年之际,李白一直觉得生活无聊,他想到了告老还乡的贺知章正在越中,便决定前去探望,也顺便重游江南一带的秀山丽水,于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产生了,此诗作于天宝五载秋天,是为了向东鲁的朋友们道别,因而此诗又叫《别东鲁诗公》。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次故地重游(北上幽燕除外)。当年的金陵、维扬依旧歌不绝,美女如云,然而来访的李白已非昔日的少年侠客,如今则手头拮据,有时饭食也要靠人施舍了。
在吴越期间,李白一直没忘报国之志。既然玄宗不肯用他,他就只好去找手握重兵的安禄山了。李白是怀了一种侠士的激情北上的,临行前朋友们在开封为他饯行。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十月,李白到达幽州。初到此地,李白见这里人强马壮,士气高涨,精神为之一振。尤其观看了他们狩猎后激动不已,连忙赋诗赞美。但是,不久,李白就看出了安禄山的叛乱之心,他立马掉头南下回到梁苑。李白这次北上幽燕,去时壮怀激烈,归时忧心忡忡。李白这次在梁苑(今河南商丘市)与家人的团聚就格外温馨。
天宝十二载(公元754年)秋天,五十四岁的李白又离开梁苑,只身南下宣城(今安徽当涂附近)。李白寓居宣城时频繁往返于当涂、金陵之间,他与崔成甫一起在金陵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绮裘,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李白落拓不羁,放荡形骸的形象,惹得秦淮河两岸的行人拍手大笑,以至大家都把他当成了晋时以放浪闻名的名士王子猷。由于胸有大志无处申,心怀殷忧无处谴,李白便更凶猛地喝酒,因而这一时期他的行为也就更狂傲不羁了。
在宣城,李白认识了青年诗人王伦,还有魏万,而且,他在金陵将诗稿托付给魏万,后来魏万中了进士后为李白编辑诗集并作序。天宝十三载(公元745年),李白又去了广陵。当年在这里一掷千金,以乐善好施闻名江湖的他,如今只能靠朋友们的周济来勉强度日。
天宝十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假称奉玄宗密旨讨伐杨国忠,率部十五万起兵范阳(今北京附近),挥师南下,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李白是在“安史之乱”即将爆发的一瞬离开宣城赶回梁苑的。他回到家中时,叛军已经渡过黄河,正向梁苑进攻。李白携带家人仓猝南下,开始了避祸亡命的生涯。这一路过金陵、宣城到越中,最后暂居庐山豫章。
当永王(玄宗子)率领招募的人马,来到寻阳(今江西九江市)驻扎,李白此时与夫人隐居在庐山,永王得知,便派韦子春上山三请李白入幕。李白眼见国破家亡而报国无门,正焦急得长嘘叹短,岂有不往之礼?此时,李白已是五十六岁高龄了,但李白以一介书生之躯投入永王幕府,但既不能亲冒矢石上阵作战,也不能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最后也就只是留下一叠诗稿。
李白为躲避安禄山的铁蹄而千里南下,为平乱定国而投笔从戎,最后却成了因平乱有功而称帝继位的肃宗的死囚。历朝历代,有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就这样不明不白的喋血于宫墙内的暗矢阴剑之下,至死还不知道自己何罪之有!李白年近花甲之高龄,身陷囹圄,生死未卜,一家人弟在三峡,儿女在东鲁,夫人在豫章(今南昌市),东西南北,骨肉分离,李白不禁呼天大嚎,泣之以血。为了给自己辩诬雪冤,李白在狱中写下了《万愤词投魏郎中》,恳请友人魏郎中为自己辩此不白之冤。宗氏夫人八方奔走,想方设法营救李白出狱。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十二月,李白在一个风吼雪飞的日子踏上了长流夜郎的征程。阴历腊月,正是征人千里迢迢回家过年的日子,李白却要在这个时候离家别亲,开始自己的流放生活,只能在风雪旅途上孤独地度过这万家团聚的除夕。宗氏夫人悲痛欲绝,但她仍然支撑着和弟弟一起,把李白送了长长的一段路程。望着长路相送的家人,李白痛苦万分。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妻子宗氏,他对不起家中所有的亲人。
在朋友的帮助下,恰逢皇帝大赦,李白被释放。李白又一次站在了出三峡的船头之上。三十多年的追求、漂泊,仿佛是一片云烟弥漫在心头。李白转了一圈,又回到了他仗剑去国的起点。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应朋友裴隐之邀,一同泛舟洞庭。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史朝义杀了父亲史思明,接掌了叛军的指挥权。他又一次率兵大举南侵,宋、梁一带相继陷落。李白,在赴战场路上重病,然而此时李白可去的地方已经不多。去东鲁,那里还在胡虏铁蹄之下;去豫章,道远路阻,病重的李白何日方可抵家?幸好其时他的族叔李阳冰任当涂县令,热情邀请他到当涂家中养病,才使李白不致抱病漂泊,抛尸荒野。
李阳冰这位比李白小十一岁的族叔,为了为李白治病,变卖了不少字画和家当。李白的病情越来越重,到了冬天已经卧床不起。他深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将收集的诗稿交给李阳冰,请他编集作序。这是李白第二次托付诗稿。第一次他在金陵托给魏万,魏万就在这一年编辑并写了序,可惜此时李白已在病中,自己没能看到。李白将诗稿交给李阳冰时,心情十分沉重。六十余年的人生,梦想过、追求过、抗争过,结果一切都如云烟飘逝了,只留下这一叠诗稿去面对后世。李白将这毕生的心血的结晶托付出去,也就将生命托付出去了。接着他写了《临终歌》,对自己多舛的命途作最后一次浩叹,对平生未酬的壮志作最后一次歌哭。
李白终于离开了人世!那是在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一月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享年六十二岁。
后人们不允许自己所爱戴的诗人死在一个风急雪狂的没月光的夜晚,不允许他像寻常人一样被病魔折磨着慢慢死去!李白是诗圣、诗豪、诗仙,他的死要像他的诗一样不同凡响。于是,人们说李白是喝醉了酒,在采石矶因捞月溺水而死的。他们要让千秋万代的人都相信李白就是在江中捉月而死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想表演朗诵 李白的 将进酒,用哪段音乐做衬乐比较好?_百度知道
想表演朗诵 李白的 将进酒,用哪段音乐做衬乐比较好?
很急!最好提供下载地址
提问者采纳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其他类似问题
将进酒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配古筝吧,高山流水就可以都是表示 没人理解自己,不得志的心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适合朗诵的纯音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