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是科举制的目的?对不对?

房宁: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老的科举制仍然具有其现代意义。作为一种精巧的政治录用方式,科举制具有恒久的价值。因此,在今日的政治实践与政治发展之中,人们仍然需要对科举制不断地作出新的现代政治学的诠释,以从中获得启迪与收益。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是封建中政治录用的典范,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现代各国政体中的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老的科举制仍然具有其现代意义。作为一种精巧的政治录用方式,科举制具有恒久的价值。因此,在今日的政治实践与政治发展之中,人们仍然需要对科举制不断地作出新的现代政治学的诠释,以从中获得启迪与收益。&
一、政治录用中的二难选择&
解读科举制,理解科举制的现代性,首先涉及到政治录用中二难选择问题&&政治体系在遴选权力精英时所要解决的双重标准的统一问题,即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双重对象化的统一。这始终是各种政治体系在进行政治录用时都必定要遇到的一个基本问题。科举制的现代意义就在于:它曾近乎完美地解决了在政治录用中运用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衡量对象时所产生的矛盾,原则上使每一个录用的对象&&权力精英的个体能够同时符合双重标准,从而成功地解决了政治录用中的二难选择问题。&
政治录用是国家政权体系与社会联结的重要渠道,它表现为吸纳社会精英进入政治权力机构的过程。对于国家政权来说,政治录用具有保持政治秩序的稳定性、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以及权力繁衍的连续性的&系统维持&功能。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政治体系所进行的政治录用的具体内容有所变化,但录用标准在形式上都分为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两个基本类型。在我国古代这两类标准被称为&德&与&才&,而在当代则被叫做&红&与&专&。政治标准要求录用的对象忠实于既定的政治体系,政治忠诚之所以成为政治录用的首要标准,是由政治活动的性质决定的。政治,是人类追逐利益的社会活动,其结果形成了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权力精英是社会各阶级与集团竞取利益的载体,这就规定了权力精英的阶级与集团属性。从一定意义上讲,采用政治标准遴选权力精英是在寻找&可靠的人&。与政治标准相对的是业务标准,即衡量录用对象是否具备完成政治职责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业务标准是为了选拔&聪明的人&。&
在政治实践中,政治录用的双重标准的执行存在着客观矛盾性。政治标准所要求的政治忠诚性的客观依据,是录用对象与所代表的阶级、集团的利益的一致性,绝对的利益共同体导致绝对的忠诚。在现实社会各种社会关系中,血缘关系构成了最坚实、最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因而世袭制中的权力交接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政治继承关系。显然&自己人&才是最&可靠的人&。但是,单一的对政治忠诚性的选择与制度安排,必然排斥和降低有关业务标准的考虑,缩小依业务标准选择对象的范围。如世袭制只在血缘范围内选择政治继承人。&
另一方面,假若单纯考虑业务标准,则可从全社会范围内遴选政治精英,从而使业务标准得到充分满足,能够最大限度地网罗&聪明的人&。但是,开放式的、纯技术性考查会使全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政治代表进入政治权力体系,从而致使权力精英对统治集团的政治忠诚性无从保证。而这正是使所有的&专家治国论&者深感困厄的问题。由此可见,政治录用中的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存在着操作上的两难选择。这是任何政治体系在政治录用中都无法回避而又必须解决的难题。在何种程度上解决双重标准的统一问题,则是衡量一种政治录用机制的水平的标志。&
二、科举制的&瓶颈效应&&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始于隋、唐,是中国封建制度的政治录用实践长期演进的结果。在科举制下,通过一套选官机制的筛除作用使录用对象同时符合政治与业务两方面的标准,既可靠又有效地选拔政治精英进入权力体系,从而扩大和巩固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根据现代政治学的经验与方法进行分析,科举制对政治录用中两难条件的满足,主要在于科举制中的三项重要因素,即:录用范围、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这三项要素的综合形成了&一套机制&满足&双重条件&的特殊效应。&
由于科举制的实施,中国的选官制度第一次具有了公开性和广泛性。兴科举之前,从春秋战国直至隋初,历代实行过&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等多种选官方式。但这些方式基本上是从统治阶级,尤其是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由于选择范围狭小,一方面造成裙带之风盛行,人才素质低劣;另一方面又缩小和削弱了统治集团的社会政治基础。如东汉末年,竟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奇怪现象。而此后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更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积弊。&门阀政治&阻绝了天下英才进入权力中枢的道路。&
科举制打破了世族贵胄对权力的垄断,甚至突破了历来从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中产生权力精英的界限。清代只要是非倡优皂隶子弟,皆可取童生资格,经科举入仕途。科举制有极大的开放性,几乎把政治录用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社会。&
历代科举考试的方式有许多区别,但其基本原则大致相同。历代开科取士皆为竞争性考试,采用多层次、多科目考试,逐级淘汰的竞争机制。从宋代始,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即由各州组织的&取解试&,礼部举行的&省试&和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以后历代也基本采取三级考试模式,但演绎得更为复杂。明代乡、会、殿三级考试中,乡试、会试又各分为三场。清代科举考试层次更多。科举考试的科目也极其繁杂,如北宋的常科就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学究、明经、明法等等。多层次、多科目的考试方式形成了严苛的竞争和淘汰机制。&
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历代也大致相同,主要采用封建政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经典&&儒家学说,作为考试的基本内容。从宋代开始考&经义&,摘《五经》句出题,考生作文解说。元代开始考&四书义&,并以朱熹的《集注》为作文解说标准。明代严格规范了&时文&文体,就是后来通称的&八股文&。&
录用范围、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三项要素的综合,形成了科举制的撷选德才兼备的权力精英的特殊机制。公开而广泛地开科取士,使仕途向社会开放,在原则上包括农民阶级在内的下层社会的才俊也获得了入仕的机会。这样大大增强了中央政权对全社会的整合能力,削弱了世族势力和地方豪强的实力,加强了中央政权的合法性。同时由于广泛的招揽人才,封建时代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被纳入了科举的轨道,致使官吏队伍的业务素质有了相对保障。唐太宗曾望着鱼贯而行的新科进士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复杂的考试方式赋予科举制严苛的竞争、淘汰机制。几乎所有读书人都被卷入科举的激流中,而真正经科举入仕途的却是极少数。唐代每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而进士录取人数少的仅几人,多则也只有三、四十人。明代进士得第者只占应试者的百分之一、二。而经科得第者也只占应试者的十分之一、二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见,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要闯过如此激烈的竞争是极其困难的。科举考试,尤其到后期非常注重技巧性(如考八股文),这就需要考生有广博的知识和高度熟练的运用能力。所以封建时代的文人,从幼年起就接受严格的启蒙教育,再经过长期的练习和考试的磨砺,少数幸运儿才能涉险过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考中进士后,连续三次选试使再也没得进取,最后不得已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算踏入官场。科场实为畏途。&
如果将严苛的科举考试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分析,便可发现这种方式中所蕴藏的筛除机制:科举考试向全社会开放,但漫长的求学、应试的历程要耗费大量钱财,需要稳固可靠的经济支持。因此,实际上封建社会中入仕的学子中绝大多数是富家子弟。这样,公平开放竞争的实际结果却多使富家弟子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从而保证了这种录用制度在政治上的可靠性。&
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经典&&儒家学说被指定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保证了录用对象在政治上符合标准。封建时代的政治精英在漫长的求学入仕的生涯中,全盘接受儒家思想,循规蹈矩,以圣人的是非为是非。经过长期的,浸润式的思想灌输,使得儒生无论其出身及社会背景如何,最终他的个人价值取向(入仕)与统治集团的政治目标会完全熔于一炉。从而造就了现代西方政治学家所期待的那种&非职业性的转变政治家&,即由个人利益驱动而转变为服务于公共目标的政治人才。科举制中三要素的综合形成了一种&瓶颈效应&: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知识分子进入政治录用的竞争,而最终进入权力体系的精英将是主要来自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才,极少数来自非统治阶级的才俊之士在政治上也将是可靠的。这样既可使仕宦门第的优势地位永久保持,维护统治的连续性、稳定性;又可使权力体系不断从社会各阶层吸纳人才,增加社会流动,使政治统治的整合力和合法性得到不断的加强。&
三、科举制对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受到了中国科举制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这充分反映出科举制中蕴涵着的现代性。&
中国科举制对西方产生影响可追溯到16世纪。1569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所撰《中国游记》将中国的科举制介绍到西方。1583年,葡萄牙修道士胡安?冈萨雷斯?德万多萨所著《伟大的中国》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科举制的内容和方法,此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激起了欧美人士对中国科举制的关注。英国是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英国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形成的过程中对中国的科举制也最为关心,从1570年至1870年,英国出版的介绍中国科举制的书籍就达70多种。英国于1793年、1816年及以后,多次派外交使节到北京实地考察中国的科举制度。目前,西方学术界公认: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的科举制。曾任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的艾伦?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时曾说:&当我接收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西方国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相继实行文官制度。在此之前,英、美等国政坛均实行&政党分赃制&。这是一种以&政治上可接受性&为标准的政治录用体制,一般由执政党根据录用对象的政治立场、政治忠诚和经济支持来决定取舍。按单一政治标准的选官制存在着明显而严重的弊端,它不仅大大降低了官员的业务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还导致严重的腐败,当时欧美政坛以钱谋官、卖官鬻爵之风盛行。&
针对&政党分赃制&的积弊,英、美率先进行改革,效仿中国科举制,建立了独立于政党政治之外的政府官员的&考选制&。&考选制&的建立,意味着西方政治体制中官僚政治的产生。从此,西方政治精英中出现了一批不同于传统政客的,经考试进入权力体系的职业技术官僚。现代西方政体中的所谓&文官&或&公务员&主要是指这批职业技术官僚。&考选制&的实质是将&业务标准&引入政治录用,以利于统治效率的提高。&
西方文官制度中公务员的考核录用,在形式上也与当年中国的科举制有相似之处。现在西方国家对公务员的考选中的公开竞考,多级考试、逐步淘汰等原则和方式都直接继承了中国的科举制。所不同的是:现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录用,基本上是将录用对象分为两类:政客与官僚,分别依据不同标准进行衡量&&政客以政治标准为主,官僚以业务标准为主。也就是说:西方政体对政治录用双重标准统一问题的解决,体现在权力精英的整体上,而不同于科举制下双重标准的统一体现于个体。因此,现代西方政体尚不能有效地培养出集政治与业务素质于一身的、德才兼备的权力精英,而只能依靠政客与官僚的相互补充与制衡。&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space/5354.shtml
四月网声明:专栏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文章来源:四月网 | 责任编辑:周航宇描述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与联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Service Unavailable科举制与欧洲文官制度
与文官制度在近代中西过程中,中国的度被介绍到了西方。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原则备受推崇,对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各国政府实行赐官制,文职官员的录用不进行任何考试。因此,像大哲学家培根这样有才华的人,为了求得一管半职,只好去巴结宫廷权贵。赐官制必然导致吏治腐败,“朝有南郭,野有遗贤”的现象相当普遍。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的传教士,发现科举制与西方人事制度迥然不同,实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他对此很感兴趣,随后在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这个世纪末,欧洲就有了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详细报道。18世纪介绍中国最有影响著作是阿尔德的《中国概况》,其中介绍了中国科举制度。至1810年,《大清律例》被译成英文,也有关于科举的法律条文。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地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法国启蒙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牛津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的优秀制度。即使中国在中失败,欧洲学者仍对科学制度称道不已。廉士在《中国总论》中说:“中国通过卓越的考试制度录用文官武将,这是他们制度惟一不同于古今任何一个伟大的君主国家的地方”。欧洲人赞赏的是中国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原则:机会均等,,择优录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在中国科学制的影响下,欧洲开始废弃腐朽的赐官制,确立从竞争性考试中选拔文职官员的制度。早在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家亚当·斯密就提议,每个人“被获准在任何机构自由从事某一职业前,必须经过考试或试用”。他的主张是受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影响,而后者又是受中国政治哲学的影响。斯密提出选拔人才的原则为欧洲各国普遍接受。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大约是在1800年。英国有识之士早就呼吁政府效法中国,面向全体国民,开科取士。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考试。此举受到种种非难,但英国行政改革者最终获得胜利,应为这是一种卓越的选拔人才的制度。1855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文官,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考试制度最终确立。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对应试者进行基础知识的笔试,低级职务的考试在地方进行,高级职务的考试才在首都伦敦。强调入选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当时的英国报刊就指出:“生活中没有什么能比这与中国所实行的制度更相似的了。”《大英百科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实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度吸收了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本贴相关帖文
欧洲人吸取中国科举制度的时候,不用受科举制的最大弊病的影响,那就是,中国的科举制的前提是,参与者必须接受一元化的官方意识形态,否则就别参加了。西方的贵族政治也有他的好处,地位是世袭的,老子就不接受你那官方的意识形态,不管你是教皇还是国王还是学术权威,老子自有一套,所以西方百家争鸣,自有竞争,中国其他全灭,就剩孔教,换个角度也可以说,中国的科举制度,是阉割自有思想的最佳途径
欧洲人赞赏的是中国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原则: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
|||军迷有话说|||经典军事|||环球风云|||老照片
||争议话题|||社会万象||男人情感||天天贴图||网友实拍|  中国古代五大发明应该是:科举制度,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全国选拔人才的制度,比同期的欧洲贵族世袭制度先进,让一般平民有机会走向国家权力的高层,尽管科举制度最终没有发展成民主制度,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但其在历史上的先进性是无庸质疑的。李约瑟提出的中国四大发明仅仅是从物质技术层面考察中国人的创造发明,但中国人在国家管理制度上的最大发明毫无疑问是科举制度,保证了中国社会长期稳定有序发展。
楼主发言:13次 发图:0张
  。。  
  科举堪称第五大发明 博物馆馆长提出应重新审视  --------------------------------------------------------------------------------  【龙虎网报道】气温渐热,2006年的高考在即。不知不觉,高考已经伴随着几代人走过了整整30个年头的风雨路程,而高考本身也在不断更新着内容、改变着面貌。  “人们关注高考的同时,却似乎忘了高考的源头所在——科举”,日前,在南京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里,该馆馆长周道祥如是对记者说,“高考制度,其实并没有先进和超越于科举制度的伟大创造”。周道祥认为,是到了重新看待科举制度的时候了。  西方文官制度源于科举  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科举考试专类博物馆馆长,周道祥是国内最权威的科举学研究者之一,他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一次伟大贡献。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周道祥告诉记者,西方学者普遍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贡献持肯定态度,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宫考试制度就是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和发展。  据周道祥的研究,自1570年至1870年的300年间,用外文出版涉及中国科举的文献就达到120余种。大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都对科举所体现出的平等和公平原则惊叹和折服,美国学者柯睿格1947年在《哈佛亚洲学报》中称:“以科举为核心的中国文宫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500年只有四次舞弊案  周道祥告诉记者,整个明清时代的近500年间,江南贡院只发生过四起较大规模的舞弊案件,其中还有一些是冤假错案,这个比例比现代社会的任何考试都低,而涉案舞弊者的后果则棺当严重,轻则发配处死,重则株连九族。高考仍没摆脱科举模式  至于人们对科举的迂腐印象,周道祥说,则更是存在误解了。周道祥说,中国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产生过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那些治国安邦的名臣、名桕,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等大都出自这个阵营之中。  “想—想看,高考为什么要放在酷暑时候?为什么不放在天气凉快—点的时候?”周道祥说  这和科举要举行秋闹的道理是—样的——用秋老虎来磨砺考生的意志,而不仅仅是从学问本身。  周道祥说,重新看待科举,并非要在现代社会恢复科举,而是应当正视科举,对其巨大作用给予肯定,还其应有的地位。
  促使中国历史千年专制,的重要帮凶之一。竟然还被引以为傲
  这烧饼孩子上次还发帖说要胡哥恢复天子祭天仪式呢,这回不是要呼吁中国恢复科举制度,让高考学生都写八股文吧?
  阿弥陀佛!据楼主所言,貌似民主制度竟然比科举制度更为高明?墙裂怀疑中。
  我觉得四大粮食放大机才是五大发明之首!~~~楼下同意的请举手!!  一、可以将粮食瞬间放大N被  二、比蒸汽机的发明早了1000多年  三、第一将宇宙大爆炸理论应用于实际  四、深受众多小盆友的热爱。。。。。。  。。。。。。。  
  可以介样说 科举为平民参政提供鸟一个途径 历史上确实起过积极作用
  @渔人的星空
00:55:33  这烧饼孩子上次还发帖说要胡哥恢复天子祭天仪式呢,这回不是要呼吁中国恢复科举制度,让高考学生都写八股文吧?  -----------------------------  科举=八股?你是不是文盲啊?  科举是制度,八股是内容,八股内容的错不代表科举制度的错。  民主没错,但民主成为资产阶级代言人的两党轮流坐庄来盘剥底层的99%就是民主的内容有问题了。
  我怎么觉得现在的文章更八股,小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八股。
  @天牙舍取
00:46:35  促使中国历史千年专制,的重要帮凶之一。竟然还被引以为傲   -----------------------------  时代变了,舆论趋势也扭转了
  @tongwd-05 02:09:08  可以介样说 科举为平民参政提供鸟一个途径 历史上确实起过积极作用   -----------------------------  科举制度比世袭制度先进
  科举制度为天下的寒士提供了向上的通道,可以说是积极进步的,而且也是公平的。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也不过是借鉴了科举制而已。作为一种制度,它无疑是巨大的创新,而且沿用至今,不能不说是个伟大的发明。至于说八股文禁锢人的思想,那就批判统治者吧。科举制只是一种工具,效果如何要看使用的人。  
  @渔人的星空
00:55:33  这烧饼孩子上次还发帖说要胡哥恢复天子祭天仪式呢,这回不是要呼吁中国恢复科举制度,让高考学生都写八股文吧?   -----------------------------  再次普及一下知识:  科举是从隋唐就开始的,一开始考的是诗赋,杜牧就是一篇《阿房宫赋》考中的。宋朝为了防止作弊,开始了糊名和誊录,考试的内容包括政论、应制诗歌、典籍阐释等内容。明朝开始,才以八股取士,清朝沿袭之。
  @雪云飞鸿
10:48:21  @tongwd-05 02:09:08  可以介样说 科举为平民参政提供鸟一个途径 历史上确实起过积极作用  -----------------------------  科举制度比世袭制度先进  -----------------------------  科举是儒家思想的一大创举和突破,儒家是讲究亲缘关系的,可是科举制度是反血统的。
  科举制度被西方学者认为最科学最先进的选拔制度了  让你从1000个人里选拔10个当官员,怎么选?世袭,那是封建;抽签,不公平;看长相,迷信;靠人推荐,任人唯亲;  所以啊,这是很公平的了...
  @凉州 14楼   再次普及一下知识:  科举是从隋唐就开始的,一开始考的是诗赋,杜牧就是一篇《阿房宫赋》考中的。宋朝为了防止作弊,开始了糊名和誊录,考试的内容包括政论、应制诗歌、典籍阐释等内容。明朝开始,才以八股取士,清朝沿袭之。  -----------------------------  这是常识好吧,用得着你来卖弄?你是觉得恢复到八股取士还不够先进,得回到隋朝的科举才行?
  @神仙老虎龙
01:04:33  我觉得四大粮食放大机才是五大发明之首!~~~楼下同意的请举手!!  一、可以将粮食瞬间放大N被  二、比蒸汽机的发明早了1000多年  三、第一将宇宙大爆炸理论应用于实际  四、深受众多小盆友的热爱。。。。。。......  -----------------------------  这个好,科举什么的简直弱爆了!
  @天牙舍取
00:46:35  促使中国历史千年专制,的重要帮凶之一。竟然还被引以为傲   -----------------------------  如果没有对君权控制,任何好制度都会成为专制的帮凶。科举是好的,先秦诸子是好的,刀在厨子手中切菜,在强盗手中杀人。  中国现在要普及的是:最高统治者不是圣不是神,要对他们监督。你光骂没用,你有分析能力么。当你分析得对大家会听,光骂的话大家反感。
  其实历史上坏皇帝有几个?臭名昭著的杨广也不是那么不堪!不要污蔑我们的历史。
  @风云灵谷 19楼   如果没有对君权控制,任何好制度都会成为专制的帮凶。科举是好的,先秦诸子是好的,刀在厨子手中切菜,在强盗手中杀人。  中国现在要普及的是:最高统治者不是圣不是神,要对他们监督。你光骂没用,你有分析能力么。当你分析得对大家会听,光骂的话大家反感。  -----------------------------  说得好,任何好制度都是专制的帮凶。悲剧。中国人的宿命
  @神仙老虎龙
01:04:33  我觉得四大粮食放大机才是五大发明之首!~~~楼下同意的请举手!!  一、可以将粮食瞬间放大N被  二、比蒸汽机的发明早了1000多年  三、第一将宇宙大爆炸理论应用于实际  四、深受众多小盆友的热爱。。。。。。......  -----------------------------  这个算食品机械发明
  确实公平!!!!!
  科举制度已经普及到全世界了~
  @allydudu
16:21:28  科举制度已经普及到全世界了~   -----------------------------  有眼光
  强烈赞同楼主的观点,科举考试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上层的通道。
  @拜金教教主 26楼
00:04:41  强烈赞同楼主的观点,科举考试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上层的通道。  -----------------------------  多谢关注
  陶瓷才是五大发明,要知道为什么叫China,陶瓷解决了储存问题,让粮食不变质,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
  中国古代发明的好东东多了.文字.度量衡.郡县制.税收制度.学校.太学.天文历法.治水引水.盐铁专营.酒税...汉武帝时税收有:车船按长短不同收税几乎等于现在按吨位收税.太科学了.酒税至今各国都用.发明的太多了.不易细数.
  科举应该是大学的前身
  楼猪还算有点见识  不过也很浅薄罢了
  中国历史上,最高实行的不是科举制  而是类似于美国民主制度的“推举制”  也就是举孝廉
  中国的政治制度大发明,主要有两个时期  一个是秦汉早期,一个是隋唐时期  秦汉时期,最伟大的发明就是早期的民主制度,推举制+选举制  当时平民要做官,必须首先要被推举为孝廉  在家乡则事三老,居官则事三公  你要想做官,就待有在家乡打响自己的才名,孝行和德行  大家认可你,就会把你举荐为孝廉
  科举,腐败的根源
  科举制是治理大国的必然结果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存在各种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  对于人的使用,是最核心的问题  科举制本身就包含着民主的思想,人人平等,优胜劣汰的思想  但是也要辅之以选举和推举的晋升途径,才可以,否则就会僵化  同样也不利
  即使在现代的西方社会,凡是必须使用科举的领域,都没有用选举的方式,都是尽可能的采取科举  可见科举制度的优越性和不可取代  但是我特别需要强调一点,就是科举的弊端  那就是科举选择的毕竟是最会考试的,而不是最聪明的  聪明和学历没有天然关系,一人学问多,不见得就聪明  而且科举是一种人择方式,选出来的人是命题者想选的,而不是天择的  所以,科举也必须不断完善,适应社会发展
  @渔人的星空
00:55:33  这烧饼孩子上次还发帖说要胡哥恢复天子祭天仪式呢,这回不是要呼吁中国恢复科举制度,让高考学生都写八股文吧?  -----------------------------  @西马路熊家台 9楼
08:34:44  科举=八股?你是不是文盲啊?  科举是制度,八股是内容,八股内容的错不代表科举制度的错。  民主没错,但民主成为资产阶级代言人的两党轮流坐庄来盘剥底层的99%就是民主的内容有问题了。  -----------------------------  隋唐宋考八股?即使明清考八股,那相当于填词一样,高级文字游戏,填的有意境、有辞藻才是高手。
  @飘来的贝壳 28楼
17:20:01  陶瓷才是五大发明,要知道为什么叫China,陶瓷解决了储存问题,让粮食不变质,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  -----------------------------  瓷器,丝绸,茶叶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对华夏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
  科举制度在专制制度下是人才的唯一出路,楼主难道想穿越?  
  @心如明镜1975 10楼
08:39:16  我怎么觉得现在的文章更八股,小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八股。  -----------------------------
  科举制度中本身就包含着民主思想  首先是人人平等,每个人都面对一场平等的考试,机会均等  其次是结果平等,而不是平均主义  效率最大化
  人类的所有思想  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超越老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范畴  万事万物都逃不脱成住坏空的宿命  阿弥陀佛
  西方的选举制,实际上和西汉的推举制,举孝廉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宿命和孝廉制也必然相同  奇怪,我上面还有一个回帖怎么被删了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啊
  西方社会发展的早期,就好比西汉早期  那时,如果一个人有孝行,有本事,有德行,大家还是很容易辨认出来的  但是到了晚期,这种人就没法知名  只有世袭的权贵子弟,才能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推举并知名  只有权贵子弟,才能接受到“政治教育”而成为社会的管理运行者  他们又完全为了自己的家族利益服务,必然导致社会退化  中国正处在一个分界点上  而我才是这一界点的启迪者,真正的大先知
  科举制度是不完美的,但是好像哪一个国家都离不开科举制度,为会么呢!!
  回复第45楼,@酒满茶浅  科举制度是不完美的,但是好像哪一个国家都离不开科举制度,为会么呢!!  --------------------------  你的日期表明我穿越了。  
  @方振昆 13楼
10:57:24  科举制度为天下的寒士提供了向上的通道,可以说是积极进步的,而且也是公平的。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也不过是借鉴了科举制而已。作为一种制度,它无疑是巨大的创新,而且沿用至今,不能不说是个伟大的发明。至于说八股文禁锢人的思想,那就批判统治者吧。科举制只是一种工具,效果如何要看使用的人。  -----------------------------  这些制度,很显然科举制度的透明度更强一点。而公务员考试的透明度远远不够。
  中国古代五大发明应该是:科举制度,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全国选拔人才的制度,比同期的欧洲贵族世袭制度先进,让一般平民有机会走向国家权力的高层,尽管科举制度最终没有发展成民主制度,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但其在历史上的先进性是无庸质疑的。李约瑟提出的中国四大发明仅仅是从物质技术层面考察中国人的创造发明,但中国人在国家管理制度上的最大发明毫无疑问是科举制度,保证了中国社会长期稳定有序发展。  -------------------------  十十1  
  @黑暗先知以利亚 41楼
19:03:58  科举制度中本身就包含着民主思想  首先是人人平等,每个人都面对一场平等的考试,机会均等  其次是结果平等,而不是平均主义  效率最大化  -----------------------------  高见
  回复第16楼,@天高云淡qxy  科举制度被西方学者认为最科学最先进的选拔制度了   让你从1000个人里选拔10个当官员,怎么选?世袭,那是封建;抽签,不公平;看长相,迷信;靠人推荐,任人唯亲;   所以啊,这是很公平的了...  --------------------------  抽签是最公平的,缺点是脑残式的公平  
  楼主的观点是对的。其实这个问题很多先贤都论证过,科举取士在古代是最先进的人才选拔机制,放到今天也是一样。过去,凡事封建的东西一概批判,矫枉过正。  我还发现一点,中国人智慧不足,凡事总爱走极端。
  科举很好
  看到了吧,科举制度有影响外国哟,记住现在外国强大,是因为学习了我们的管理经验,不要一谈管理就是外国商务什么的nba什么的,我们要知道根是文化,重拾文化核心,富强国家未来  
  @阴山前年狐 55楼
08:26:13  楼主的观点是对的。其实这个问题很多先贤都论证过,科举取士在古代是最先进的人才选拔机制,放到今天也是一样。过去,凡事封建的东西一概批判,矫枉过正。  我还发现一点,中国人智慧不足,凡事总爱走极端。  -----------------------------  科举制度曾经被做为反封建的主要对象,是非常可笑的
  @方振昆
10:57:24  科举制度为天下的寒士提供了向上的通道,可以说是积极进步的,而且也是公平的。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也不过是借鉴了科举制而已。作为一种制度,它无疑是巨大的创新,而且沿用至今,不能不说是个伟大的发明。至于说八股文禁锢人的思想,那就批判统治者吧。科举制只是一种工具,效果如何要看使用的人。  -----------------------------  @天使蓝北万 47楼
22:19:18  这些制度,很显然科举制度的透明度更强一点。而公务员考试的透明度远远不够。  -----------------------------  就是说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远远没有科举制度先进?
  @雪云飞鸿 只有论点没有论据是缺乏逻辑的表现。
  科举制度的确应该被看做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影响人类命运的伟大发明
  科举制是谁发明的  科举制 隋唐之际新兴起来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魏晋以后,封建政权利用九品中正制品第人才,录用官员,清要官职被门阀世族垄断。南北朝时期,寒门庶族政治势力逐渐扩大。北周时,“选无清浊”。隋朝建立后,九品中正制废弛,但以秀才、明经等科课试选士的做法仍沿袭下来,隋炀帝杨广又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并在唐代获得进一步发展。这一制度,被唐以后各代封建王朝所承袭,并为古代朝鲜和越南所仿效。科举制在清朝末期被废止。 唐 唐初历高祖、太宗、高宗、武后各朝,科举制日益趋于完整。唐制取士分制科和常科。制科由皇帝特旨召试,以待“非常之才”。制科主要试对策,科目繁多,比较常见的有直言极谏、贤良方正、博学宏词、才堪经邦、武足安边等科。应制科对策及第,高者授以美官,其次仅予出身。现任官吏也可应制科,而且可以一再应试。常科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比隋代有所增加。此外,唐玄宗时还一度置道举(试《老子道德经》、《庄子》),还有童子(限十岁以下)举等。常科以明经、进士二科最为重要;玄宗以后,进士科占突出的地位。唐中叶以后,官僚虽位极人臣,如果不是进士科出身,“终不为美”。因为这种新的选举制度是分科举人,故名之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的特点是不再以家世,而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它的产生为寒门庶族地主开辟了仕途。 ■ 除间或因事停举外,唐代一般每年都设科取士。报考的人来自各级学馆者,称生徒,由学馆荐举学成者,送尚书省参加考试;未入学馆而直接来自州县者,称乡贡,他们首先自己在州县报名,经州县考试及格后,举送到尚书省参加礼部(开元二十四年以前则为吏部)主持的考试(亦称省试)。 明经科主要试帖经,即择所习之经掩其两端,中间仅露一行,用纸帖遮掩其中部分字句,以测试应考者记诵经书的能力。此科主要试记诵,易于应付,三十岁考中的人已经被看作“老明经”了,因此地位不如进士科。隋朝的进士科仅试策,唐太宗时曾加试经、史,唐高宗末又加试帖经、杂文。杂文最初是指箴、铭、论、表之类,天宝年间始专试诗赋,并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考试分上、中、下三等,中等以上为及第,下等即落第。由于举子多而录取名额少,终身不第的居大多数。因为考中进士非常难,一旦登第就闻名士林,所以进士及第被社会称作“成名”,亦比作“登龙门”,意味着可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 明法科试律令,明算科试《九章》、《夏侯阳》、《周髀》等数学著作,明书科试《说文》、《字林》等字书,这三科是选择专门人才,录取后只在和专业有关的机构任职。唐代应考秀才科者极少,及第者屈指可数。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糊名。应考者姓名对主司是公开的。进士科的应试者,多在礼部试之前,把自己的文学作品编录成卷轴,投献给主考官及有地位的人物,以表现自己,并争取有力者的推荐。唐初以吏部的考功郎中主持贡举。贞观以后,则由考功员外郎主持。开元二十四年(736),考功员外郎李昂为举人所责骂,玄宗以员外郎位望较轻,遂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科考,以后成为定制。也有由其他官员来作主考官的,称为“知贡举”。及第进士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同时及第的进士称“同年”,进士彼此互称“先辈”。礼部试一般是正月考试,二月放榜。开元中,礼部考试毕送中书门下详覆,但详覆有时于放榜之前进行,有时于放榜之后进行。放榜之前礼部将录取名单进呈宰相征求意见,称“呈榜”,宰相如不同意,可以改动。详覆之制屡兴屡废。若遇科场生事,皇帝即令覆试。录取者覆试不中,主考官往往因此被贬官。 贡士如科举考试通过,仅取得进士及第或明经及第的出身,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再通过吏部铨试,才能释褐除官。故吏部试亦称“释褐试”。吏部铨选主要以身、言、书、判选人。身指体貌丰伟,言指言辞辩正,书指书法遒美,判指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则先以德行取;德行一样,则先取才能。 武则天执政时期,曾进行殿试,并创立武举;吏部试一度糊名。武举之制始于长安二年(702)。州县以下习艺者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选送于兵部,进行课试。所试科目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等;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上述各科考试通过,兵部即可除官给禄,不必如文官须再经过吏部试才能释褐任职。唐代武举亦为常选,但远不如进士、明经等科重要。 隋朝和唐朝前期初行科举制时,曾经起了抑制门阀、奖拔寒庶的进步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举子趋附奔竞的风气,这种风气随着全国吏制的普遍趋向败坏而日益严重。甚至发生过漏泄考题、冒名顶替的科场舞弊现象。尤其严重的是座主、门生、同年相互援引,结为朋党,大大败坏了宦风。如李宗闵与牛僧孺就是同年进士,并且同年登制科,两人即牛党之魁(见牛李党争);又如令狐楚、萧■与皇甫■亦有同年之谊,三人遂成穆宗朝的牛党中坚。随着科举制弊端的产生,其为中小地主广开仕途的作用亦大大降低。有的时候,“榜出,率皆权豪子弟”,出现了“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严重情况。为克服这些弊病,宋代科举考试采取了糊名、誊录等作法。 唐穆宗和敬宗时,都下令“名登科第,即免征徭”。唐武宗时,更明确规定进士科出身的人称“衣冠户”,有免除差科色役的经济特权。唐代“衣冠户”是宋代官户的前身。 五代时,中原列朝都承袭唐朝的科举制度,惟“偏方小国,兵乱之际,往往废坠”。
  科举制度正式开始的是隋炀帝,不过隋文帝也为科举制奠定的基础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这些虽都是临时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举人的特征,以具科举制的雏形。大业年间,隋炀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1]
  隋炀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中国科举制度:中国第五大发明  [发布日期:]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商都网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世人皆以为四大发明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却不知中国人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造力更是远胜于具体发明。科举制度就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的表现。也有学者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的影响是广泛的。对外而言,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和发展;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都对科举所体现出的平等和公平原则惊叹和折服。美国汉学家卜德在《中国思想西入考》一书中认为科举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越南、朝鲜更如中国一样是科举社会;日本也曾经学习采用过科举制度。  对内而言,“科举制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和保持一个令人尊敬的文明水准,起了比任何其他制度更大的作用”。科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历史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留下了科举的烙印。科举造就了中国的读书人群体。他们的性格就成了中国人性格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性格中,忧国忧民的士大夫精神,蔑视其他行业的崇尚读书观念,宁可个人奋斗而不求集体解放的个人主义观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宗族观念,当官以求富贵的官本位观念,都与科举制度密不可分。可以称之为“科举性格”。这种性格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19世纪以前到过中国的西方人士,无不对科举发生浓厚兴趣,并为这一制度的合理性所折服。那时侯,“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早在十世纪前后,意大利西西里的诺曼王国就采用了对各阶层敞开大门的文官考试制度,伯尔曼敏锐地认为这可能是受到阿拉伯和犹太旅行家传说的中国做法的启发。中国人对科举的态度是复杂的。它造就了中国的统一和历史上长期的繁荣稳定,也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使中国人对自己产生怀疑和自卑。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但是科举所首创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全世界得以发扬光大。我国以及韩国、朝鲜、越南的高考仍然具有科举特征。被称为“现代之科举”的高校招生考试(简称高考)尽管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并受到种种的批评,但人们却找不到比它更合理的替代制度。现代选拔公务员的考试,也被认为是公平合理的手段。我国改革开放后创立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更是直接来自科举。国家教育部和一些省市如山东、福建等的自学考试中心还把自考与科举的比较列为重点研究课题。  一、从汉代察举到隋唐科举1、汉代及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任何人的群体都要有管理者,管理者少被管理者众也是客观规律。管理者就是掌握权力之人。管理者如何产生,这是每个社会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原始部落中,部落酋长或首领是选举产生的;在贵族制社会中,管理者由世袭的贵族担任;在民主社会中,民众选举是常用的方式;在无政府状态下,暴力是成为管理者的基础,然而,暴力不能称为制度,因为暴力不是权力的合法来源。人们服从于暴力,是因为“不得不”服从它,而不是“应该”服从它。  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制度,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种形式:世袭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科举制离我们最近。世袭制是在夏商周时代实行。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一级级下去,封地和身份相适应,而且往往是世袭的。政府需要官吏时,就在这些有身份的人中间选择。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人才争夺也十分激烈。推荐或者自荐成为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像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曹刿在齐国入侵鲁国时挺身而出为鲁庄公献计献策,并打败齐国军队,得以出头。那是一个“片言可致卿相”的时代。  成语“毛遂自荐”就出在这时。不过毛遂自荐前已经加入了平原君的人才库。国君、贵族网罗人才的一个主要方法在当时就是招收门客。像战国四大君子都养有大批门客。秦相吕不韦的门客,多时达到3000人。这些人由贵族供给衣食,有些人甚至要求食有鱼、出有车,连养家费也向主人要求。他们当中不乏商鞅、吴起这样的雄才大略之士;或起码有一技之长,象毛遂、冯谖、豫让、荆轲、要离、聂正、唐且等或勇或谋或忠。当然其中也有鸡鸣狗盗之徒,还有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的混饭之辈。分封制下,国家的用人制度,只着眼于某些特殊人才,针对某些特殊情况。因为国家是一级级分封下去的,人才选拔的空间并不大。但诸侯纷争,人才可以选择明君而事之,所以春秋时期有“士择君”的说法。科举制度实行后,情况发生了逆转,变成“君择士”了。战国时代,军事、政治人才最受重视,这种人可以通过展现自己的才能而受封,跻身贵族之列。  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由世袭贵族进行统治的模式面临瓦解。郡县的首长均由皇帝任命,靠推荐或自荐已经难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这时候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正常的制度来选拔官吏。但秦朝命短,未及彻底改革贵族世袭制就发生了农民起义。应该注意,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针对的正是贵族世袭制这一不平等制度。这是要求平等的政治口号,不同于明代李自成起义提出的要求生存的“均田免粮”的经济口号。秦朝速亡,非全因暴政。未能给平民精英一个出人头地的合法途径,也是重要原因。陈胜曾做雇工为人耕田,但他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甘于平庸的人。他自比鸿鹄,怀有强烈的求富贵之心,也可以说是野心。然而作为平民中的贫者,他又怎么达到富贵呢?在当时,除了革命,似乎没有其他可行的办法。因为等着当政者发现自己、起用自己,实在太不确定了。怀有象陈胜这样的野心的在大有人在。刘邦、项羽见到秦始皇出巡的仪仗,羡慕得一个说“大丈夫当如此”,一个当场说要“取而代之”。秦始皇没有给大家以分享荣耀的机会,加上暴政失去民心,终于被野心家“取而代之”了。  刘邦建立汉朝后,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这时实行的是察举制度。实际上是秦朝没有来得及实施的制度。世袭贵族制的残余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已经基本被扫荡了,为汉朝的安定创造了条件。汉朝的皇帝与开国功臣萧何、韩信、陈平、张良等均是出身低微。刘邦本身是农民的儿子,父兄均老实务农。在他们眼里,排行老三的刘邦简直是不务正业。刘邦不知节俭,喜欢交友和饮酒,因此常遭嫂子们耻笑。萧何是县中小吏,已算是有身份的了。韩信效仿古人,常在身上挂一柄锈剑。受人污辱,也只能忍气吞声从别人胯下钻过。可见,这时天下还残存一些游侠之风,但在人们眼中已不是正道。杰出人物并不都出身高贵。一个社会如果不能给寒门英才以应有的机会,这个社会将是危险的和不安定的。如果秦朝能及早发现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人才,授之以高官厚禄,那么即便徭役赋税再重,也不至于那么快亡国。汉代君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把能否向中央推荐人才看作地方官政绩优劣的标志之一。  汉之察举分两类,一是有特殊才能或专长足以定国安邦之人,称为贤良;另一类是品行端正足以为世人榜样的孝子廉吏,称为孝廉。司马相如就是因文章《子虚赋》引起汉武帝赏识和任用的。察举是要地方官留意发现这些人才并推荐给中央。汉武帝曾下诏训诫地方官员:一郡之内人口众多,不可能没有人才,察举不到只能认为官员失职。以后就形成了各郡都按一定的名额察举。汉代有一百多郡,据此每年察举的孝廉就在两百人以上。大体说来,西汉时举贤良多,东汉时举孝廉多。察举出的人才到中央后一般还进行面试,皇帝拿一些国家大事来问他,这称为对策。汉代大儒董仲舒就是经过两次对策而当上江都相的。汉武帝时设立了太学,招收一些年轻人入读,毕业按考试优劣安排录用。这些可以说是科举制度的雏形。
  已如前述,汉政权从皇帝到大臣多为平民出身,可以说是平民性质的政权。而其实行的重农抑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等政策也是对平民有利。察举只重才能品德,不重出身,甚至允许个人自荐,这都是开明的平民政策。察举制实行几十年后,官员逐渐以读书人为主,汉政权的平民性质得以巩固,统治基础扩大到全社会。这是汉帝国强大稳定的重要原因。所以中国历史之特别之处,在于自汉以后,政府再不是贵族政府,也不是商人政府,更不是军人政府,而是读书人的政府,是“士人”的政府。由于士人的广泛社会来源,以至于可以称中国的政府为平民政府,甚至称全民政府,都不为过。  一种制度设计,如果过份依赖少数人甚至一个人的主观性,势难长久运行良好。汉代察制度也遇到了同样问题。察举本意是发现真才,日久却慢慢变成地方长官的一项特权。被荐举者的光明前途,吸引无数人来争夺这一有限机会。那些与地方长官有良好交情或能给长官送厚重礼品者,在竞争中就有了优势。才能优劣只要不是太极端,在没有机会表现的情况下很难评判。而汉代的察举,缺乏硬性的客观标准,最终使察举制失去了生命力。察举慢慢背离了其宗旨。一项良好制度的败坏就是这样慢慢发生的。到了东汉,请托钻营、弄虚作假、察举不实之风盛行起来。以至民间讽语流传“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至此,察举已去人们的信任。上下沟通的渠道一旦堵塞,社会危机也就来临了。  三国时代,魏国吏部尚书陈群创设“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设立官员——大小中正,负责发现和举荐人才。人才按一定标准分为上中下三等九级,所以称为九品中正制。选举方法和标准也比汉代有进步,但是它仍未能摆脱对选举官的主观性的依赖。日久,上品的官职即为豪门富贵之家把持,贫寒之士根本不可能达到较高的职位。九品中正制反而形成了一个十分腐朽的制度。盛行于汉末两晋及南北朝时代的士族制度,成了特权阶层的代名词,也就是贵族。与西方的法定世袭贵族不同,士族贵族的世袭是事实上的。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令人——有时候是令统治者十分头疼的问题,就是不管当初大家是如何平均,结果却总是分化。就算机会对大家都是平等的,结果却总是不平等的。中国历朝都在与这个规律作战,最终均以失败而告亡。拿土地制度来说,开国之初人人有田,人人温饱,相差不大。慢慢地,有人上升成为地主,有人下降成为佃农。这一趋势终有一天会危及社会稳定。于是朝廷力图矫正。例如,汉末王莽实行王田制。但积重难返,不仅换不回农民民心,连地主的支持也会失去。改朝换代就是必然了。  科举制度——从隋唐到明清从汉代察举到三国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人才选拔制度在标准客观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但主观色彩仍很严重,最后不得不再行改革。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撤消了中正官这一设置,但仍以“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二科来荐举士人。隋炀帝则创设“进士”科,以考试选官,科举由此开端。唐朝使科举趋于完善,但世家大族势力仍然很大。科举官员与世族官僚两大集团的斗争,构成了唐代著名的朋党之争。宋朝使科举制度达到了颠峰,由此形成了代表性的士大夫精神。据黄仁宇先生测算,明代中期文官约有两万人,其中京官约占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文官完全居于国家的统治地位,武官被认为只是一种工具。清朝末年,科举制度文极而衰,面临全面危机,1905年被宣布废除。如果以此作为科举制度的终点,那么它自隋唐到清,前后达1300年。其间虽也有捐纳、恩荫等入官途径,但都不是正途。以考试来选拔官员就成了中国政治的一大创造。科举制度西传欧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一大贡献。它所体现的“公平竞争,平等择优”的原则是其生命力所在。
  科举制度是中国政治最伟大的发明  水坝水土(发表于 22:56)  无力抗灾,是中国2000年皇权帝制改朝换代和天下 动 乱的导火线  有关中国2000年皇权帝制的稳定性和改朝换代的研究,有很多资料表明:  (1)科举制度是中国政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韩国至今仍保留了中国的科学制度,因为有科举制,就没有土豪劣绅。而没有科举制,就有土豪劣绅。袁世凯废除掉科学制度的恶果,是给大清中国和中华民国带去一大批的土豪劣绅,为日后毛 泽 东的“打 土 豪,分 田 地”准备了革命的对象与目标。  (2)中国2000年的皇权帝制虽然非常稳定,但改朝换代也不少。导致改朝换代天下大乱的导火线,多是天灾,并非人祸,不是皇权帝制体制制度本身有任何错误所致。众多资料证明,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主要是原因天灾导致的饥荒所引起的民变。  许亿的《有关晚清、民国现实思考的浮光掠影》一文再此论及上述两大观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现转贴如下:  http://865825_d.html
  科举在唐代不止考经科,还有很多科目比如医科。。。  
  @拜金教教主 26楼
00:04:41  强烈赞同楼主的观点,科举考试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上层的通道。  -----------------------------  寒门士族。真正的寒门,是读不起书的。
  @兵甲天下 68楼
14:31:53  科举在唐代不止考经科,还有很多科目比如医科。。。  -----------------------------  唐代科举,进士科和明经科,不知哪一个科目考医科?
  @拜金教教主
00:04:41  强烈赞同楼主的观点,科举考试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上层的通道。  -----------------------------  @giga_fans 69楼
14:40:16  寒门士族。真正的寒门,是读不起书的。  -----------------------------  不知道凿壁借光和囊萤映雪这两位是哪家的王子啊  哦  对了  这两位王子读书的年代还在科举兴起之前啊  真奇怪,他们怎么读得起书,而且为什么要读书啊
  @兵甲天下
14:31:53  科举在唐代不止考经科,还有很多科目比如医科。。。  -----------------------------  @giga_fans 70楼
14:41:22  唐代科举,进士科和明经科,不知哪一个科目考医科?  -----------------------------  忘了哪本书看到过,唐代科举有好几十个科目,只不过后来不被重视就玩完了。。。。
  祸害千年,还不知道要祸害到何时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举制的弊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