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就是屈原春雪的诗句是诗句么

当前位置: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作有________。同时,..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作有________。同时,春秋战国盛行“__________”,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离骚》;钟鼓之乐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作有________。同时,..”主要考查你对&&屈原——爱国主义诗人(《离骚》),战国编钟&&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屈原——爱国主义诗人(《离骚》),战国编钟
屈原: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一位优秀的政治家,爱国诗人,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离骚》:《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合成一体,编织成瑰丽浪漫主义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曾侯乙编钟: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以造型宏大,音质齐全优美,被中外学者称为“稀世珍宝”,说明在春秋时代,中国音乐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吸收了楚地民歌的精华并融合古代神话传说,形式活泼多样,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屈原:
屈原其人: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贵族,生活在楚国由强大走向破败的时期,曾官至左徒,是国王左右的近臣,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工作。屈原鉴于秦国对楚国的威胁,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上官大夫靳尚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仅阻止楚怀王接受屈原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屈原。后来怀王被囚秦国至死。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谗害,并遭到放逐。公元278年,秦攻破楚国首都,屈原对楚国未来深感绝望,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跳入汨罗江自杀。屈原的政治生涯十分坎坷,但正是这坎坷的政治命运,他那与黑暗势力做斗争的遭遇,特别是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他有机会体验人民的疾苦,充分吸收民歌的营养,创创作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篇章。
发现相似题
与“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作有________。同时,..”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274760249589511593676593770284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说法不正确的是:A.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历法了B.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他运用楚国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C.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他总结_百度作业帮
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说法不正确的是:A.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历法了B.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他运用楚国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C.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他总结出望闻问切4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并一直被后来的中医沿用D.湖北随州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选A & & & &&比较下面选项A最合适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而且夏朝不属于春秋战国的范畴内!毛泽东诗词传奇之《沁园春·雪》&&&老年大学讲课提纲
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与延安时期,写过不少诗词。著名的有《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辩盘山》等。在这些诗词中,都有许多传奇故事。我们了解这些与诗词有关的传奇故事与历史资料,对我们理解毛泽东同志的伟大人生,寻找和呈现毛泽东同志的心灵规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毛泽东同志的人生历程,解读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时代的疑云及诗词所承载的信息。
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这些历史传奇资料,都是专家们研究的成果,即非我个的杜撰,也不是无中生有的猜想。大多是综合了一些著名专家的资料整理编撰而成的。
当然,由于我的精力和水平,可能还不够全面和科学。同志们听了如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共同探讨研究。解读毛泽东同志的诗词,还原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人生和心灵规迹,也是一项重大的历史研究课题。恐怕不是几个人或短时间能能完成的。就是《红楼梦》这样一本小说,人们研究了几个世纪,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最终的定论,甚至还出现一像土默罕说的,《红楼梦》的作者是杭州西溪洪府的洪升,《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十二钗的原型人物在杭州西溪,等等新的观点和假设。
但是,凭借史实说话,是研究任何史实最根本的态度。所以,我向大家介绍的毛泽东在诗词中的传奇故事和史料,尽力做到凭借可靠的历史材料。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毛泽东诗词传奇之《沁园春&雪》。
&&&&先来看看这首词作。
&&&&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为了更好地展开我们今天讲述的内容,我们先简要地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基本内容。
1、“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2、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
3、风骚:《诗经·国风》和屈原的《离骚》,泛指文学。
4、天骄:汉朝人称匈奴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
5、成吉思汗: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6、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词的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革命家非凡的精神世界。
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三句,起笔不凡。“千里冰封”给人以纵深感,“万里雪飘”给人以广阔感。以此来写北国风光,气象宏伟,且甚确切。
接着以“望”字领起下文(在诗词中,我们叫它“领字”)。“望”见了什么呢?——长城、大河、峻岭、高原。“长城内外”指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指从西到东,上、下、内、外,概括了整个北方。大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长城,是中华民族雄伟创造力的象征。以长城、大河写中国北方,不禁展现了北中国的自然景观,也显示了整个中国的人文景观,从而使读者产生纵深的民族历史感。
在此基础上,再来评议中华古今人物,更加顺理成章。这样描写,为下文议论之语铺垫了厚实的基础。莽莽,指大雪覆盖着的北方原野浑然一色,辽阔无际。“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这条难以系勒的大河,“顿失”滔滔之状,可见雪势之骤,之盛,之威,之猛。北方大雪那种纷纷扬扬从四面八方奔骤而下的气势,是很能激动人心的。因此,这些词句不仅是对北方雪景的客观描写,同时也喷发出词人观景时的激情。
这里所写的,是立于陕北高原观赏大原时的实感。惟此地乃有此景,惟此景乃有此词。他处移易不得,这才是化工之笔。
山,原本无生命,又都是静止的,由于天空大雪纷飞,词人心情激动,遂呈“驰”、“舞”之势。这也如同前句,既是客观风景的生动再现,又是词人心境的形象表露,堪称抒情词章中绝妙之笔。“银蛇”“舞”,“蜡像”“驰”,既表现了光感,色感,又准确地表现了质感。雪光闪烁,故谓“银蛇”;积雪凝重,故谓“蜡像”。这些描写,显示了词人对大自然精细入微的观察力,非泛泛之言可比。这首词所表现出的那种对风景的“顿悟”,使人看到大自然中生命的光影,因而至今仍使万千读者感动。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是对未来的展望。词人又从雪后着笔,设想天晴之后阳光普照大地,祖国山河如同穿了红装又裹了素纱,红白交映,格外艳丽,令人倾倒。此句呼应篇首“北国风光”,又引起下片。
上片结尾写“须晴日”,为虚;下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由虚转实。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雄丽,下片自然引入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
“惜”字领起下片的七句。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人物,有哪些地方让人感到“可惜”呢?可惜什么呢?
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赫赫丰功伟业的人物,作为“无数英雄”的代表,说他们竞相向祖国壮丽河山“折腰”——无限崇敬。可惜他们有的“略输文采”,有的“稍逊风骚”,有的“只识弯弓射大雕”,不懂得怎样才能尽情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故未能使美丽的祖国河山完全称意。毛泽东同志以无产阶级的雄伟气魄,审视历史,产生了令人感到“可惜”之处。
上片末处将祖国河山拟人化,比拟为一位艳丽的绝色佳人;下片接着云“如此多娇”,亦将壮丽的河山比为美丽的女子。
读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可能会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毛泽东同志要把祖国的山河比作美丽的女子?特别是在行军打仗这样紧张的时刻,这样写,会不会有悖常理?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这一定不会忘记,在文学作品中写爱情,写女子的美丽,几乎成了一种罪恶,是资产阶级的泛滥。现在还在演出的现代京剧(或称“样板戏”),虽然它经过艺术家们的千锤百炼,已经成为当代戏剧的精品,但也还存在着这样的痕迹——在这些革命样板戏中,主线是阶级的深情,有战友、同志间的革命友情,有父子、母子、兄弟、姐妹间的真挚的革命感情的描写,唯独没有爱情的描写——甚至连细微的痕迹也很难找到。我们回顾一下所有的样板戏,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那怕是一点蛛丝马迹的爱情描写也不存在。我们举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在京剧《林海雪原》的小常宝在诉苦时有一句唱词是:“爹想祖母我想娘。”为什么不是“我想祖母爹想娘”?&“我想祖母爹想娘”有什么不对?为什么非要用“我想祖母爹想娘”?
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是不允许在革命样板戏中有任何一点所谓“资产阶级爱情观念”的。也就理所当然地用“爹想祖母我想娘”的唱词了。
再回到我们的话题:
下片就此抒写热爱祖国之情,是继承了自楚骚以来中国民族文学中的传统写法,熟悉传统文学的读者都不难领会。男女之情,乃是人类情感中最原始、最纯真、最炽热的情感之一,它会导致人们最纯真、最无私、最完全的奉献。因此,以男女之情抒写对真理、对事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是诗家常有之义。我的佐证材料是:新诗人郭沫若在其《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中,曾将祖国譬作“我年青的女郎”,一再咏叹:“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更易理解《沁园春.雪》这首伟大诗篇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所在。
从而,我们是不是也从中解开了这样的一个迷团:文化大革命中的许多极左思潮的产生,到底应该归罪于谁?是不是毛泽东同志的本意?这种极左思潮的来源,终究是怎么一会事?我相信,历史是一定会给人们一个详细而科学的解释的。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以此作结,是说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对照历史上众多英雄人物唐宗宋祖的“略输”、秦皇汉武的“稍逊”、成吉斯汗的“只识”,词人自然对“今朝”的“风流人物”表示了更多的期许,希望他们更多文采,又擅武功,文武双全、全面发展。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期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语〉)。主席此词表现了他非凡的襟抱,非凡的学识。他有一种不同于寻常人物的时空观念。他在这首词中,视通今古,目承万里,驱策山原,欲与天公比高,睥睨群雄,期重今朝风流人物,都非常人可思,常人可语。
读到这晨,细心的朋友,是不是还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毛泽东同志要以“雪”作为载体,大力颂扬“雪”?这又是为什么?大自然中,可颂扬的事物实在太多了。为什么毛泽东同志对“雪”却情有独钟?
“古人咏雪,多偶然及之”(沈德潜《说诗语〉),而主席却似乎对“雪”有特殊的兴趣,诗词中屡见之,如“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此行何去?赣南风雪迷漫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更喜岷山千里雪”(《长征》),“飞雪迎春到”(卜算子.咏梅),“梅花欢喜漫天雪”(《冬云》)等等。本篇以“雪”为题,专章咏之,这决不是偶然的,也不完全是由于作者个人生活经历所致。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对雪如此情有独钟呢?
下面让我们来解开这个迷团。
冰、雪,是纯洁的象征。《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南朝陈江总《再游栖霞寺言志〉诗云:“静心抱冰雪。”后世形容人品高洁,有冰清玉洁、冰魂雪魄、冰心霜情、志固冰霜、清修雪白等种种说法,称洗涤为澡雪精神。主席对雪的爱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其一生中,他对人、对己、都追求高度的纯洁性。他要求人们做一个“纯粹的人”,要求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指导思想都保持高度的纯洁性。这些,都表现了主席的个人襟抱。。
这一首词有着这样的深刻内涵,气魄宏大,为后人所崇敬。词作产生前后,许多传奇故事贯串其中。我们学习这首词的同时,去了解、探索这些传奇故事,将会进一步让我们加深对这首宏词的理解。
&&&&&我们对词作进行大概的介绍的同时,提出以下一些疑问,作为我们今天探讨《沁园春·雪》这首词的议题:
1、《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为什么会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是基于怎样的一种历史背景?展示了毛泽东同志怎样的胸怀?
2、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945年10月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在这中间,产生了怎样的一连串传奇故事?
3、蒋介石对这首词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蒋介石对这首词会产生这样一连串的反应?是怎样的一连串反应?
4、主席回到延安后,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11月4日,重庆《新民报》刊出传抄件。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柳亚子先生因赞扬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受到了国民党的陷害。是谁为柳亚子先生撑了腰,鼓了劲?这中间发生了怎样的一连串传奇故事?
对于这一首词,我们说是传奇之作,是因为在这首词产生及以后流传的过程中,有许多传奇故事。我们学习了解这些传奇故事,能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融解毛泽东的伟大人生。
下面,我一一为大家解释这些迷团。
&&&&一、词作产生的传奇背景:两渡黄河(东渡与西回黄河)。
1、东渡黄河,挥师东征。
日,中共中央在驻地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瓦窑堡会议”。会议“很好地讨论了当前的形势、力量与任务”,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为什么说是“很好地讨论了当前的形势、力量与任务”呢?
因为这次会议,在政治上提出并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批评了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在军事战略上决定以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为总任务,把国内角战争与民族战争相联系,一切战争都在民族战争的口号下进行。
基于以上方针,毛泽东力主红军向东发展,打通东进抗日道路。提出主动防御,集中主力于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向山西、缓远发展的方向;决定“第一方面军行动之部署之基础应确定地放在‘打通抗日路线’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这两个任务之上,并把‘打通抗日路线’作为中心任务,拿‘巩固扩大现有苏区’同它密切联系起来。具体步骤即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东边的山西和西北的缓远等省。”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举,即词中说的,是无产阶级风流人物的壮举。
12月24日,毛泽东、周恩来拟订《关于四十天准备行动的计划》,开始进行东渡黄河,东征山西的准备。
作了怎样的准备,作什么准备?
当时驻扎在西安有二支大军,一支是张学良的东北军,一支是杨虎城的西北军。这两支大军,在当时有相当的实力。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对延安——会对陕北根据地延安,即西北边陲造成严重的威胁。毛泽东与党中央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与这两支部队沟通。
为了顺利实施这一战略决策,打通与周围东北军、西北军的联系渠道,使陕北根据地的西北“边陲”基本上可保不爱侵犯,高瞻远瞩的毛泽东早在12月5日就与彭德怀联名致信杨虎城:
抗日反蒋,势无偏废。建义旗于国中,申天讨于禹域,驱除强寇,四万万具有同心,诛戮神奸,千百年同兹快举。鄙人等卫国有心,剑履俱奋,行程二万,所为何来,既达三秦,愿求同志。倘得阁下一军,联镳(biāo,原出于“分道扬镳”的成语: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元志并不买李彪的账,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一个洛阳的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呢?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这里加“联”字,是说合在一起)并进,则河山有幸,气势更雄,减少后顾之忧,增加前军之力。……重关百二,谁云秦塞无人;故国三千,惨矣燕云在望。亡国奴之境遇,人所不甘,阶下囚之前途,避之为上。冰霜遍地,勉致片言;风雨同舟,愿闻明教。
信中文采斐然,真挚情感跌宕其中,民族大义荡气回肠。经过多方努力,与东北军、西北军的联系打通了,陕北根据地的西北“边陲”得到了稳定。以后发生的振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也正是毛泽东和党中央采取正确措施的效果之一。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东征方针,决定采取稳扎稳打政策:“背靠苏区建立根据地,争得渡黄河往之自由。”同时决定政治局多数成员随主力行动;毛泽东、彭德怀、洛甫、张浩(林育英)、凯丰随主力东渡黄河;周恩来、博古、邓发留在后方组成中央局。
随即,毛泽东率领这支由红军主力13000人组成的红军抗日先锋队誓师出征,极其隐蔽地来到黄河岸边。
2月5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的工作人员和一个警卫班,来到清涧县袁家沟。2月7日,毛泽东亲临黄河岸边的铺子洼观察敌情。此时,这里下了一场大雪。
毛泽东望着漫天飞扬的大雪,他心花怒放:他想起了经历过后各式各样的大雪。他想起了广昌路上的“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近。”他想起了长征途中,面对昆仑山的“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在长征即将结束时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雪景,不同的战争局面,词人的心境是不同的。现在,随着战争环境的好转,面对眼前的奇异雪景,一阙咏雪词,一阙格调雄壮的千古杰作,在他的心中孕育了。
据史书记载,2月7日的深夜,在袁家沟一个叫白志民的老百姓家的土坑上,在人们早已安睡了的半夜时分,毛泽东词兴大发,想起了白日里看到的大雪,他的诗兴与豪情冲破了白志民家的土墙,像午夜的精灵在万籁俱寂的莽莽黑夜之中,在狂风乱舞的莽莽雪夜之中,纵横驰骋。他挥笔泼墨,笔走龙蛇,一挥而就。一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诗篇,一阙雄奇的瑰丽的鸿篇巨箸,就这样在无声无息之中完成了。它是中国诗词的巅峰之作,它是毛泽东诗词的丰碑之作。词曰: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在词中通过北国雪景礼赞了祖国的壮丽河山,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评论了千古英雄人物,宣告只有无产阶级才是这个国家未来真正的英雄和主人。在所有毛主席诗词中,这首词被公认为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
“诗言志”,壮词鼓舞壮志,并促使了这次壮行。2月19日,毛泽东发布命令:渡河时间不可参差,一律20日20时开始,以聂荣臻之表为准。
2月20日20时,红一军团在北起缓德沟口,南至清涧河口的100余里黄河沿线上,同时在几个渡口东渡黄河,突破了阎锡山的山西晋军苦心构筑的黄河堡垒防线。接着,东征红军打退晋军的阻击,长驱直入,控制了吕梁山区石楼、中阳、孝义、隰(x&,原义是“低湿的地方”)县之间广大地区。
2月23日,毛泽东从清涧县西辛关渡口登船,在石楼县东辛关靠岸登陆,到达张家塔。毛泽东指示:现在我们已渡过黄河,进入阎锡山统治20多年的“白地”。
东征中的挨近决策,一再体现了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代表——当代风流人物有风采。东征——东渡黄河的结果,使得阎锡山苦心经营的黄河壁垒全线崩溃。后来,阎锡山急忙调兵遣将,阻挡红军。他一面把已入陕参加“剿共”的4个旅撤回山西,一面从各地向晋西调集兵力,编成4个纵队,&3月14日开始,向红军反击。
3月12日,毛泽东在郭家掌村的一个窑洞里又分析了形势,决定分兵左、中、右三路的行动方案,号召红军迅速东进,打到同蒲铁路、汾河流域去,以威胁太原。毛泽东用兵似神,调动敌人,以坚决消灭一切阻拦抗日去路的反动分子;同时要迅速扩大红军,创建革命根据地。3月中旬,红军以少数兵力组成中路军包围石楼和钳制附近敌人,右路军挺进到同蒲铁路沿线,占领晋西南广大地区,左路军逼近太原近郊,活动于晋西北的广大地区。红二十八军亦由吴堡北上,收复了神木、佳县的大部失地,扩大了苏区。
2、西渡黄河,回师陕北。
红军的凌厉攻势,让阎锡山惊恐不安,他一再请蒋介石派援军进入山西。3月下旬,蒋介石任命陈诚为入晋中央军总指挥,调集10个师进入山西。4月初从南北两路分别出动,企图寻找和歼灭红军的左右两路军。蒋介石还强令东北军和17路军进攻陕北根据地,企图封锁黄河,摧毁陕北根据地,围歼红军。
根据敌情变化,原拟首先经营山西,然后向河北、缓远作战跳跃的战略计划已经无法实现。基于形势变化,毛泽东作出了红军回师陕北的果断决策。
为什么要回师陕北?
第一,4月28日,毛泽东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致电周恩来和各军团:方面军在山西已无作战的顺利条件。“因此,我军决西渡黄河,第一步集结于延长地域。”同时,致电洛甫,提议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新的行动方针。
第二形势的需要。5月2日至5日,东征红军分别经清水关、铁罗关渡过黄河,集结于延长、延川地区休整。5月5日,中共中央发布《停战协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向南京国民政府及其海陆空军发出呼吁:“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在陕甘宁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的具体办法。”
从二月至五月,红军从东渡黄河的东征开始,到西渡黄河,回师陕北,历时四个月。
从史实看,东渡黄河,挥师进入阎雪山的晋中腹地,红军的凌厉攻势,让阎锡山惊恐不安,显示了中国工农红军信为今朝风流人物的风貌;西回黄河,说明红军远远胜过历史上略输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和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有远见卓识的真正的风流人物。
这一段传奇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我们上面清代沈德潜《说诗语》说的那样,毛泽东同志以“第一等”的襟抱,“第一等”的学识,指挥了一场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征战的同时,以共产党人睿智,为民族大计而战的似冰雪样的纯粹的雄心,写出了“第一等”的真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胸怀、无产阶级风流人物的睿智。
二.惊心动魄的重庆谈判与《沁园春·雪》的传奇故事。
重庆谈判,有人说是现代版的《鸿门宴》。我认为虽然有共同之处,却有本质的区别。因为:1936年东征中写下的《沁园春·雪》,9年后却在山城重庆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产生了许多传奇故事。
说到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会面,这次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会晤,已经是第三次了。前两次是:第一次是在1924年一月20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时毛泽东是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蒋介石只是列席代表。第二次是1926年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此时毛泽东出任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而蒋介石则一跃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这个“一人”是当时的国民党中央主席、革命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汪精卫。)
日,毛泽东应蒋介石邀请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和平谈判。四十三天的“鸿门宴”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为什么说像鸿门宴呢?
因为所史料记载:在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在与毛泽东几番会谈之后,深感不是毛泽东的对手,怕谈判完了“放虎归山”,遂起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邪念,想软禁毛泽东。是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和冯玉祥受周恩来之托,恳请他们力谏蒋介石。后来于右任和冯玉祥联合对蒋介石说道:“蒋先生邀请毛泽东赴渝共商国是,九州尽知其诚。然现在外界竟有微词,谓先生有软禁毛泽东之意。这种传闻不仅于和谈有碍,而且有损先生声誉,为正视听,余等准备通过报界,予辟谣,澄清事实,不知此举妥否?请先生定夺。”蒋介石听了,知道是于右任与冯玉祥使的软刀子,虽十分发怒,但又不好发作,于是道:“明人不做暗事,谣言不攻自破,中正为国为民之心,神人共知,请二位先生及其他党国要员,不必介意道听途说。”——是蒋介石近于各界压力,只得打消了软禁毛泽东的邪念。
在重庆的这一段传奇历史,自有史家专题评述。这里,我仅从诗词文学的角度,以柳亚子先生与这首《沁园春·雪》发生的传奇故事为线索,向大家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这里,我只向大家介绍与这首《沁园春·雪》有关的传奇故事。
柳亚子与毛泽东主席是老相识,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在广州国民党中央任职时就与柳亚子是老朋友。柳亚子和毛泽东相识于1926年5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当时毛泽东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柳亚子则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坚定的革命立场受到与会的何香凝、柳亚子等的支持。所以说,柳亚子和毛泽东是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1829年,毛泽东在湘赣一带领导红军进行土地革命的时候,柳亚子就写诗歌颂这位官方严缉的“土匪”头子,把他和孙中山、列宁并举:
神烈峰头墓草青,湘南赤帜正纵横。
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
据史料记载说:柳亚子与毛泽东交往的二十三年中有过三握手的交往经历。第一次是1926年5月在广州,第二次是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第三次是1949年在北京。
在介绍柳亚子先生时,有一个史料大家可能不一定知道——
1926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届二中全会时,蒋介石提出了“整理党务案”。矛头是共产党的。柳亚子深知蒋介石的为人,极为善变,忽而革命,忽而经商,忽而隐退,忽而锐进,忽来忽去。他手握军权,实不可靠。于是去找黄埔军校教官恽代英和毛泽东等,提出刺杀蒋介石的念头。可是恽代英和毛泽东不同意。恽代英说:“共产党相信群众,不重视个人,搞群众运动,不搞阴谋。”柳亚子当时说:“你不赞成杀蒋介石,只怕蒋介石将来会杀你呢!”——然而,此话不幸被柳亚子言中。恽代英于1930年5月在上海被捕,第二年4月在南京被杀害。
我们向大家介绍这些资料,有利于了解柳亚子先生的为人。
&&&&重庆桂园
1、相赠七律
毛泽东同志到重庆后的第三天,即8月30日,国民党元老、诗人柳亚子来到毛泽东住地桂园,拜访毛泽东。
这一天,即日,柳亚子还带来一首赠给毛泽东的七律:
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
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
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
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注:隋初改楚州为渝州,即今重庆。“弥天大勇”是称赞毛泽东同志勇敢地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卡尔”即卡尔·马克思。云雷,治理国家的人。霖雨,原指对农作物有利的雨;这里是喻恩泽。昆仑,原指昆仑山,这里指毛泽东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相结合后,定能使中国登上世界之巅峰。
递上赠给毛主席的诗稿后,柳亚子连声对毛泽东说:“请斧正请斧正!”还向毛泽东索诗留念。毛泽东正欲推辞,柳亚子却掏出一张纸来,上面抄录有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说自己正在选编《民国诗选》,想把这首从流传中抄来的诗收录进去,为避免错漏,特地想请诗人自己给校正一下。这下,可把毛泽东给将了一军。毛泽东抽出铅笔,在纸上改了一两个误传的字。对索诗一事,没有作答。
在重庆,毛泽东和柳亚子几番会晤,几番书信。
2、七绝抒情
10月2日,毛泽东又邀请柳亚子做客红岩村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毛泽东介绍共产党是诚心诚意要和平的,但国民党诚意不足。就在谈判期间,仍不断向解放区增兵进犯。蒋介石密电部下,目前与共产党谈判,是为了窥测对方的要求和目的,以拖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便于国军抓紧时机,抢占各地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各战略据点、交通线后,再迫共产党人就范。否则,就要以土匪的名义“围剿”共产党人。
毛泽东同志以上的谈话,使柳亚子深受启发,柳亚子回到住所当即赋诗,其中写道:
得坐光风霁月中,矜平躁释百忧空。
与君一席肺肝语,胜我十年萤雪功。
注释:首句是写两人的会悟时间与地点。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霁月:雨雪停止后的月色。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矜平躁释,指心平气和,有涵养。萤雪功,是借用囊萤映雪的典故,比喻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仍能克服困难努力读书学习。
同时,柳亚子还附上一信又向毛泽东索诗。
收到柳亚子的诗和信后,10月4日,毛泽东回信,称:“先生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可惜我只能读,不能做。但是万千读者中多我一个读者,也不算辱没先生,我又引以自豪了。”
信中还告诫柳亚子:“报上云云,大都不足置信。前曾奉告二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吾辈多从曲折二字着想,庶几反映了现实,免至失望时发生许多苦恼。而困难之克服,决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此点深得先生引为同调。”
柳亚子收到信后,很受启发,又一次致信赋诗,向毛泽东索诗。柳亚子不仅向毛泽东索诗,还频频赠诗,有感于柳亚子的诚意,毛泽东自然不好再推托,不能不赠诗作答了。
3、高度评价
那么毛泽东决定赠哪一首诗词呢?
10月7日,毛泽东思索着写什么诗给柳亚子。柳亚子写信说“写《长征》诗见惠”也行。毛泽东认为《长征》不行,长沙写得又太旧了,井冈山写得更加不行,国共两党还在谈判,不必去旧事重提。在毛泽东扇形重庆回延安时,毛泽东最后决定将《沁园春·雪》抄送给柳亚子。毛泽东把抄正的词托人送给柳亚子,并在附信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柳亚子接到词后,反复吟诵,直呼“千古绝唱”,认为毛泽东是“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
柳亚子在《索句后记》中说:一九四五年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胜凌谷沧桑之感。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行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作。高如苏犹未能抗耳,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辙复成此。
4、刻制印章
10月11日上午,柳亚子到机场送别毛泽东回延安。回到家中,看见书桌上放着一个大信封和自己的那本纪念册,信封上写着“专送柳亚子先生”。毛泽东在信中写道:“新诗拜读,何见爱之深!日内返征,未能续晤,期以异日。纪念册遵命涂呈,不成样子。弟于诗文一窍不通,辱承奖借,惟有自励。”
柳亚子看见虽有落款,还是未盖印章,他便请青年篆刻家曹立庵为毛泽东刻了两枚印章,一是白文“毛泽东印”,一是朱文“润之”,后还托人送至延安。次年,1月28日,毛泽东给柳亚子回信中提到“印章两方”收到的事情。(注解:印出的字中空,为白文;字是红的叫朱文。)
5、写跋评词
柳亚子还为《沁园春·雪》写了一篇跋文(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等。):
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辛弃疾,字幼安)犹瞠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中共诸子,禁余流播,讳莫如深,殆以词中类似帝王口吻,虑为意者攻讦之资;实则小节出入,何伤日月之明,固哉高叟,暇当与润之详论之。余意润之豁达大度,决不以此自歉,否则又何必写与余哉。情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恩来殆犹不免自郐以下讥欤?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始逊一筹,殊自愧汗耳……
在跋文中,柳亚子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豪放气概。这篇跋文是第一篇评《沁园春·雪》的文章,柳亚子也成为评的第一人。随后柳亚子的咏雪和词在《新华日报》刊发了。
三.蒋介石获悉《沁园春·雪》大为恼火。
(一)蒋介石也会写诗
为了更好地理解《沁园春·雪》,我们不妨也来读读蒋介石的诗。
蒋介石习武出身,舞文弄墨非其所长,平生诗作存世不过十余首。&  &
1908年,蒋介石获清廷公派去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士官预备学校——振武学校。不久,就由他的浙江同乡陈其美介绍加入了同盟会。蒋介石对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俄国和日本的侵华野心,应该说是有认识的。1909年,他有一首小诗《述志》,述说一个热血青年的报国之志:&
  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此诗可谓蒋氏代表作,其平生之志趣、抱负、性格乃至命运,都可以从中窥见。爱国是无疑的,以光复神州为职责并非大话。个人抱负也不必讳言,其志岂在封侯,其志又岂止在封侯!在二十世纪的腾腾杀气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终是“力不如人万事休”,一语径自成谶。以诗质论,则粗豪无文,正是赳赳武夫本色。
蒋介石故乡所在的溪口雪窦山景色绝佳,他一生中曾多次登临,乐而忘返。尝嘱夫人宋美龄实地勘测,拟建成中国第二庐山。日蒋介石曾有《雪窦山口占一绝句》:
  雪山名胜擅幽姿,不到三潭不见奇。&
  我与林泉盟在夙,功成退隐莫迟迟。
此诗有传统文人怀抱,兼具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出世情结。相信那一刻,为名山胜水所醉,其功成身退、归隐林泉的愿望是真诚的。然而终其一生,蒋介石并不曾真的退隐。&
1925年2月,蒋介石率军东征陈炯明,连克东莞、石龙、常平。2月10日军次(驻扎)常平,作《常平站感吟一绝》:&
  亲率三千子弟兵,鸱鸮未靖此东征。&
艰难革命成孤愤,挥剑长空涕泪横。
(注:鸱鸮chī&xiāo,俗称猫头鹰。常用以比喻贪恶之人。靖,平定。)
此役原计划以滇粤桂联军十万之众为主力,东征开始后,滇军杨希闵部和桂军刘震寰部却按兵不动,唯右翼的粤军和黄埔校军进展迅速,并付出重大牺牲,这就是诗中的“孤愤”之感的来由。
1926年北伐时期,《江西日报》创刊,应江西省主席李烈钧之请,当时镇守南昌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作诗道贺,发表在12月1日该报创刊号上。诗题《贺〈江西日报〉诞生》:&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这掀天倒海的潮流,& 
&&&&&&&&竟已仗着自然的力,
 &&&&&&挟着它从珠江来到长江了。
  &&&&潮流是什么,是什么?
  &&&&不是绿的水,是红的血和黑的墨。
  &&&&今天我们的血已染红庐山的面,鄱阳湖的口。
  &&&&这黑的墨,正拌着那红的血,
  &&&&向着长江的水流去。
  &&&&这新诞生的《江西日报》,
  &&&&就是挟着这墨的力和着那血的力,
  &&&&一直冲向黄河流域去。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好革命的势力!
  这首诗,有人评论说,仿佛牙疼一样。
有趣的是,这样一首白话诗、自由诗,也就是所谓新诗,竟会出自蒋介石的手笔!在人们惯常的印象中,蒋似乎一直是守旧的,代表着文化保守主义。&  &
1928年11月,已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外出视察,21日于安徽怀远作《出发校阅撰歌二则》。&
  其一:&
五月三日是国仇,国亡岂许尔优游。
亲爱精诚,团结一致,快来共奋斗。
革命革命,牺牲牺牲,黑铁赤血,求我国家独立平等与自由。
独立、平等,中华民国乃得真自由。
  其二:
北伐虽完志未酬,男儿壮志报国仇。
报国复仇在革命,革命未成死不休。
俨然一派爱国志士情怀。从艺术角度看去,则全然标语口号,不可作审美批评。
1935年7月,正值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一路部署围追堵截的蒋介石忙里偷闲,于27日登峨眉山,作《游峨眉口占》二首:&
  朝霞映旭日,梵贝伴清风;
  雪山千古冷,独照峨眉峰。
  步上峨眉顶,强消天下忧;&
逢寺思慈母,望儿感独游。&
(注:梵贝,佛教的经文。)
第一首景中寄兴,表达身居绝顶的快意。第二首由忧国转而思亲,述说忠孝不能两全之憾。据说当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蒋介石即中断在日本的学业,回国参加革命,在率部攻打浙江巡抚衙门前,他给母亲的信中恳请“恕儿不孝之罪”。
日,即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一个国庆前夕,国共和谈之“双十协定”签署前夕,蒋介石于重庆作《大中华歌》:&
战胜强权,复兴中华。
协和万邦,威振迩遐。
完成国民革命,建立平等自由大中华。
民族解放,民权吐葩。民生乐利,自由开花。
实现三民主义,建立富强康乐大中华。
五权并立,五族一家。民国万岁,宪政孔嘉。
厉行五权宪法,建立统一独立大中华。
是为歌词,一咏三叹,尽述其建国理想。然而,歌犹未竟,战端重开,四年以后,国民党政权即败走台湾。
日蒋介石在台北作《六三自箴》(注:“箴”是规戒性的韵文。):&
虚度六三,受耻招败,毋恼毋怒,莫矜莫慢。
不愧不怍,自足自反,小子何幸,独蒙神爱。
惟危惟艰,自警自觉,复兴中华,再造民国。
其中“小子”一语,出自《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系周成王自称,故谦敬中有傲气。当晚,蒋以日记自省:“本日为余六十三岁初度生日,过去之一年,实为平生所未有最黑暗、最悲惨之一年。惟自问一片虔诚,对上帝、对国家、对人民之热情赤诚,始终如一,有加无已,自信必能护卫上帝教令,以完成其所赋予之使命耳。”&
日,蒋介石将其五年前所作“五箴”修订为“四箴”.&
  《法天自强箴》:
中和位育,乾阳坤阴。至诚无息,主宰虚灵。
天地合德,日月合明。主敬立极,克念作圣。&
  《养天自乐箴》:&
澹泊冲漠,本然自得。浩浩渊渊,鸢飞鱼跃。
瀀游涵泳,活活泼泼。勿忘勿助,时时体察。”&
&&&&&《畏天自修箴》:
不睹不闻,慎独诚意。战战兢兢,莫现莫显。
研几穷理,体仁集义。自反守约,克己复礼。”&
&&&&&《事天自安箴》:
存心养性,寓理帅气。尽性知命,物我一体。
不忧不惧,乐道顺天。无声无臭,于穆不己。&
这一组箴言,用于自勉自励,内容大致为中国古人修身养性格言的集合重组,见出其对于传统处世哲学的皈依。&
日,宋美龄以画为蒋祝寿,蒋介石作诗《为夫人题画》:&
风雨重阳后,同舟共济时。&
青松开霁色,龙马动云旗。
(霁1.雨雪停止,天放晴:雪~。~色(像雨后晴空那样的颜色)。光风~月。2.怒气消除:~颜。~威。)
后来的岁月里,蒋宋间仍不时有诗画合作,如题竹诗句:
雪筠彰清节,耸翠傲岁寒。
题荷花诗句:
风清时觉香来远,坐对浑忘暑气侵。
人生渐入晚境,诗亦渐近闲适安恬之风了。实在也只是无奈之作,自我安慰罢了。&
据说,蒋介石还有若干旧体诗词,作于阳明山别墅,因多抒写晚年颓唐心绪,不肯示人。1979年宋美龄曾向美国《天下事》旬刊“人物志”专栏记者哈妮透露,她在蒋介石去世后,发现丈夫作于五十年代的一些诗,计有旧体诗词四十三首,新诗一首,自嘲打油诗二首。本想为之结集出版,但蒋经国认为,这些诗虽然制作精巧,但大都品位不高,使人阅后很容易联想到南唐亡国之君李后主。宋美龄认为言之有理,待再读其诗,发现有的对中华民国的前途太不乐观,有的对部下指责过多,有的仇恨中共甚于日寇,为不影响蒋在国人心中的“威望”,遂将诗稿付之一炬。
以上介绍的蒋介石的部分诗作,是想说:
一是我们可以看到
我介石的诗文实在是不能与毛泽东相提并论的,难免要产生嫉妒之心了。他在武的方面,胜不了毛泽东,在文的方面更不如毛泽东。
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蒋介石的为人,特别是到台湾之后的心态,可以大致有一个了解。
(二)蒋介石大为光火:文治不如毛泽东,在政治上,战场上也输给了毛泽东。
刚才我们读了蒋介石的诗,公平地说,我们可这样说,蒋介石的诗,不能与毛泽东的诗词同日而语。实在不够水准。谈判和作诗,也就是说政治和文治,蒋介石都不如毛泽东。
正巧,在这节骨眼上,出了一件让蒋介石十分下不了台面的事。就在“双十协定”即10月10日即将签定而举行酒会的时候,一架蒋介石的运输机鬼使神差地在河南太行山区迷航了,降落在解放区内。于是我们解放区军民登机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一检查,查出了蒋介石的一道密件——蒋介石给阎锡山的一封密信。信上电文是:
“吉县第二战区阎长官勋鉴:兹附发《剿匪手册》两册,请查收。中正。”
蒋介石在这个小册子里说要剿灭的匪,不言而喻,是“毛匪”、“共匪”、“赤匪”,也就是正在重庆跟蒋介石晤谈的毛泽东!其实,10月8日我们在飞机上发现国民党的《剿匪手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了。早在毛泽东到达重庆的第二天,即8月29日,蒋介石就密令部队重复印发《剿匪手册》了。蒋介石一边摆出和谈的架势,装作十分虔诚的样子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一面暗地里调兵遣将,排兵布阵,在毛泽东到重庆后的第二天就布置对解放区的进攻,快速地传送他的《剿匪手册》。手段可谓阴险之极,流氓手段由此可见一斑。
那《剿匪手册》,送到了毛泽东手中。毛泽东一看,颇为失望,原来这《剿匪手册》虽是新印的,却是老版本,他早就“拜读”过……这《剿匪手册》,其实就是《剿匪手本》。一九三三年夏日,蒋介石在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时,那封面上印着《剿匪手本中正手制》的小册子,被定为训练团的课本。那时,从缴获的国民党军队档案中,毛泽东就读过这《剿匪手本》。&
《剿匪手本》的《绪言》一开头就这么写道:
“国家兴亡,军人之责,盗匪不灭,军人之耻。我革命军自入赣剿匪以来,至今已时逾三载,官兵死伤者万余人,而师长阵亡殉难者且及四人之多。其牺牲之大如此,而所得结果,不唯於匪无损,而且其嚣张猖獗有加无已者,何哉?主义不明,而心志不坚之所致也……古云:破山中之盗易,破心中之贼难;吾人如果欲破此江西山中之贼,必须先破吾人怕匪怕死之心贼。苟吾人而能具必死之决心以剿匪,则士卒必能以勿生还之勇气而尽忠。”&
《剿匪手本》还附录《赤匪的战术》,历数毛泽东的游击战术。&
蒋介石当年印《剿匪手本》,为的是消灭江西的“赤匪”。如今,十八个春秋飞逝,毛泽东已经成了他谈判的对手。蒋介石重印《剿匪手本》,就是为了完成十八年前的未竟之业。其实,蒋介石所定的对中共“剿抚兼施”的方针,更准确地说,是以剿为主,以抚为辅。或者说,抚是为了剿。一句话:剿是目的,抚是手段。
何谓“剿”?
我们若查一查字典,就会知道:剿,灭绝也。早在《后汉书·朱晖等传论》中李贤就作说:“剿,绝也。”蒋介石的剿共,也就要是灭绝中国共产党。
很有趣的是,在这个“剿”字的前面,随着时间的变化,力量的变化,出现了不少的变换:
1、对于中共,蒋介石一直是个“剿”字:早在毛泽东上了井冈山,蒋介石就要“剿灭”毛泽东,那时叫“会剿”,即调动湘、赣、闽三省国民党部队,会合在一起“剿共”;
2、毛泽东进入瑞金,蒋介石实行“围剿”,那时调动的国民党部队更多,围而剿之,故曰“围剿”;
3、毛泽东被迫长征,蒋介石追而剿之,曰“追剿”;
4、毛泽东进入延安,蒋介石依然要进而剿之,曰“进剿”。
不论是“会剿”、“围剿”,还是“追剿”、“进剿”,都是“剿”。蒋介石从一九二七年起,对于中共念念不忘的,便是一个“剿”字!只是日本侵略中国,民族大敌当前,蒋介石不得不联共抗日。如今,日军投降,蒋介石又继续进行他的未竟之业——“剿共”。他记起当年“手制”的《剿匪手本》。就在毛泽东到达重庆的翌日,即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九日,何应钦便下令大量重印,以供再度“剿共”之用。&
就在《双十协定》公布的翌日,即十月十三日,蒋介石又下达密令:“奸匪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弃,且必遭害无穷,使中华民族永无复兴之望,我辈将士何以对危难之同胞,更何以对阵亡之将士。”“遵照……所订剿匪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其建功于国家者必膺懋赏,其迟滞贻误者当必执法以绳。”
不过,如今中共已不那么好“剿”了。中共在抗日战争中大发展,已不是井冈山时代那“星星之火”了,而是呈燎原之势!
蒋介石曾咒骂日本人,是日本人帮了中共的大忙——日军侵略中国,逼得蒋介石不得不放下“剿共”之刀,和中共一起去打日本人——虽说中共的势力已不小,但比起蒋介石来还差一大截。国民党军队,大约相当于中共部队的四倍:国民党军队为四百三十万人,中共军队为一百二十万人。
好在毛泽东早就有预感,在离开延安时,就制订了对待蒋介石的策略,那就是“以谈对谈,以打对打”,“用革命的两手对待反革命的两手”。毛泽东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期间,蒋介石蠢蠢欲动,杀机四伏,准备抢占上党地区,发动上党战役,向解放区进攻。毛泽东接到刘伯承和邓小平的电报,知道蒋介石的阴谋,非常干脆地回复:“打得越狠越好!”结果,从蒋介石9月4日发动战争,到了10月8日结束,仅一个月零2天,就消灭了蒋介石的精锐部队三万五千余人,缴获山炮二十四门,轻重机枪两千余挺,长短枪一万六千余支。
我们共产党在战场上得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同样也得到了: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
就在这期间,毛泽东将他的《沁园春·雪》在重庆的发表,可谓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毛泽东、共产党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再是“赤匪”、“草寇”了。《沁园春·雪》,征服了重庆无数的文人、志士、百姓,也征服了无数国民党的官员和士兵。一时间,无数雪片在重庆上空漫天起舞,仿佛“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重庆不再是一个雾都,而是一个雪震慑&。
战场失利,武治无功;文治,谈判桌签订了“双十协定”,更让毛泽东以一曲《沁园春·雪》扬名山城。无怪乎,蒋介石十分火恼。
11月14日,《新民报晚刊》编辑吴祖光不顾劝阻,在《新民报晚刊》刊发了《沁园春·雪》,还有柳亚子的和词。并在编者按中称:
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自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
在蒋介石战场上失利的同时,一首《沁园春·雪》又顿时在重庆引起轰动。这是蒋介石怎么也想不到的。蒋介石一直仅仅把毛泽东是长期在山沟里的中共领袖,不知道毛泽东还有如此浪漫的诗情。蒋介石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首《沁园春·雪》的发表,会一时间和者蜂起,不仅郭沫若等有和词,国民党内的高层人士中,也有人一起唱和。
蒋介石获悉《沁园春·雪》众口称赞,他七窍生烟,大为恼火:蒋介石怎么能在战场失利之后,再让毛泽东再在诗词功夫上占上峰、超过他蒋介石?蒋介石愤愤不平了。——正如我前面说的,蒋介石杀心顿起。后悔没有软禁毛泽东。
(三)求计于陈布雷
有一天,蒋介石的侍从二处主任陈布雷手里拿着《新民晚报》晚刊急急匆匆地向蒋介石报告:
“毛泽东给柳亚子写了一首词,词文在山城传诵,影响甚大。”
(陈布雷(年),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生于浙江省慈溪县(现属余姚市),才华出众,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抗战时期,陈布雷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与郭沫若有深厚的文字交往。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1948年11月,陈布雷有感于蒋介石政府的即将破灭而自杀。)
听了陈布雷的报告,蒋介石不高兴地问道:“什么词?给我念念。”
陈布雷一字一句地念了这首词。念毕,陈布雷接着说:
“毛泽东的这首词填得非常之得体,气韵高华,词采华丽,同时寄托遥深。现在好多人都在为毛泽东的这首词着迷,不管在朝在野,是敌是友,他们都在唱和着。‘雾重庆’都快变成‘雪重庆’了。先生想想,我们谈判还没有完毕,毛泽东虽然走了,他在重庆却引起了很多人的的兴趣和重视,这后果不是值得我们考虑吗?”
陈布雷的话说得不轻不重,不急不缓,但是蒋介石听起来却感到非常沉重,非常着急。蒋介石听罢,思忖片刻,又恼又怒地说:
“陈主任,你想得很对,对付共产党我自有办法。不过,也不要为敌人张目。延安毕境是个弹凡之地。而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数量上和装备上,也无法同我们的部队相比,我们现在是假谈真打,在谈判桌上设置种种障碍,使他们无法接受,只要谈判一破裂,我们就动手了。”
蒋介石虽然色厉内荏地这样做着自我安慰,但是他的内心还是很清楚的:论政治、论军事,我蒋介石已经输给共产党了,现在毛泽东又在文化战线方面再胜我一筹,这还了得?我蒋介石岂能容忍你毛泽东以伟大诗人的形象出现在国人面前?蒋介石这样想着,一脸不屑地拿过了《新民报》晚刊,默默地再读了一遍,他一边读一边为毛泽东的文才暗暗吃惊。心里像打翻了酸酸醋瓶子。
于是,蒋介石故作镇静地问陈布雷:“布雷先生,你看毛泽东这首《沁园春》词是他作的吗?”
陈布雷是蒋介石的同乡,也是蒋介石的心腹,被称为“国民党内一支笔”,素有文胆之称,敢言他人之不敢言。蒋介石对他也是比较看重和信任的。陈布雷雷看着自己的主子,表情矛盾,心情沉重地点了点头,说:“是的。”
蒋介石又问:“布雷先生,你觉得这首词写得如何?”
陈布雷小心谨慎地回答:“气度不凡,真有气吞山河如虎之势,是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啊!”
蒋介石咬牙切齿地再问道:“难道就没有不尽人意之处,譬如说音韵、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方面?”
陈布雷的肚子里有墨水的,从内心他是佩服毛泽东的文学修养的,对毛泽东这首词的艺术性也是叫好的,但是面对老蒋的模样,也不敢表示出来。但是他也不想蒙骗自己的主子,只能直言。所以从诗学的角度如实地对蒋介石说:“嗯,我细细看了看没有什么毛病,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嘛,因为是诗词,也只能这样说了。据我所知,毛泽东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历史是非常精通的,填词作诗,算不得什么难事。”
蒋介石本来期望从他被认为极有才华的陈布雷先生口中听到一星半点否定的意见,从而使他的心里得到一点平衡,也为攻击毛泽东抓到一点口实。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办报出身的学者、书呆子根本没有揣度出老蒋的心思,而是从另一个角度,以评报人评价作品的口吻对毛泽东的词一味地进行客观的评说,使蒋介石大为不满。蒋介石于是愤然作色道:
“我看他的词有帝王思想,他想复古,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
陈布雷一看自己的主子恼怒了,有些心慌,赶紧见风使舵,附和主子,说道:“这个嘛,倒是有。”
蒋介石当即说:“那好,你赶紧组织一批人,写文章以评价毛泽东诗词的名义,批判毛泽东的帝王思想”。要让全国人民知道,毛泽东来重庆不是来和谈的,而是为称帝而来的。”
就这样,一声精心策划的围攻就开始了。
(四)蒋介石和国民党&“围剿”《沁园春·雪》。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立即召开会议,要求他们控制的报刊以和词的方式对毛词予以批驳,一时间呈现出乌云密布、乌烟瘴气和群魔乱舞的局面。
为了把毛泽东的这首词打压下去,国民党一些顽固分子,还暗中通知各地各级国民党组织,要求会做诗填词的国民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从中选拔其意境、气势和文字超过毛泽东的,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公开发表,企图将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雪》比下去。
自11月至次年1月,重庆的《大公报》、《中央日报》、《和平日报》等报刊连篇累牍发表20多篇(首)批判性的和词和文章。在这20多首围攻的词作中,充斥了漫骂之词,水平之低下,更衬托出蒋氏一伙的狼狈之态。
请看下面摘录的一些参与围攻的词作中的言语:
重庆《和平日报》发表董令狐的《封建余孽的抬头》和杨依琴的《毛〈沁园春〉笺注》,对毛泽东的词进行曲解和毁谤,说“纵然是革命家,也难免浮光泛影地透出些谋王图霸的初衷。”“山河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话的含义就是说中国的地盘太好了,使八路军的英雄好汉眼红得非进行割据工作不可。”
重庆《益世报》登载了张宿恢的和词《沁园春·吊北战场(次毛韵)》。谩骂之词,溢于纸间。
虽说征集了不少《沁园春》词,却篇篇都是平庸之作,除了漫骂就是曲解,没有一首好词。
(五)毛泽东如何对待敌人的“围剿”?
面对蒋介石的“围剿”,毛泽东是如何对待的呢?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新华日报》一直没有正面反驳。到了1957年1月,《沁园春·雪》在《诗刊》发表时,毛泽东写了一个自注说:“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这则自注实与当年的风波有关,算是毛泽东对此的一种回答。
当年12月,在重庆的王若飞,把国民党的右翼文人们写的这些和词和文章收集起来,寄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后,又转给教育家黄齐生,他是王若飞的舅父,当时正在延安。毛泽东还附了一封信,说:“若飞寄来报载诸件付上一阅,阅后乞予退还。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并付一观。”对那些有意曲解,攻击生事之作,毛泽东只是一笑了之。
(六)进步人士的奋起反击。
然而,针对国民党反动文人的围攻,国统区的进步知识分子柳亚子、郭沫若、聂绀弩,延安的教育家黄齐声、华北解放区的邓拓,北方大学校长、历史学家范文澜,山东解放区的陈毅,苏北解放区的蒋锡金,或唱和,或撰文,纷纷奋起反击。
12月11日,《新民报晚刊》“西方夜谭”副刊上发表郭沫若写的第一首和词:
沁园春·和毛主席韵
国步艰难,寒暑相推,风雨所飘。
念九夷入寇,神州鼎沸;八年抗战,血浪天滔。
遍野哀鸿,排空鸣鵩,海样仇深日样高。
和平到,望肃清敌伪,除解苛挠。 
西方比美多娇,振千仞金衣裹细腰。
把残钢废铁,前输外寇;飞机大炮,后引中骚。
一手遮天,神圣付托,欲把生灵力尽雕。
堪笑甚,学狙公茅赋,四暮三朝。
(附注:1、鵩,古书上说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形似猫头鹰。2、狙公。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楚国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叫老猴率领着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赋收十分之一来奉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饱受痛苦,却不敢违背狙公的意思.&  一天,有只小猴对众猴说:"山上的果树,是狙公种的吗?"大家说:"当然不是,是天生的."小猴子又问:"除了狙公我们都不能去采吗?"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话还没说完,众猴都觉醒了.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觉的时候,就破开兽栏,拿走他的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3、茅赋田赋;税收。&4、四暮三朝即朝三暮四。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作为第一个唱和《沁园春·雪》的柳亚子,对这场笔战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他先后填了三首和词。其中一首是: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
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
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
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祗解牢骚。
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
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词的译意:二十年来此次相逢,你的这首词,与我心意相共,如天上云飘。我们喝醉了酒,却是怅惘地意犹未尽。黄河带走了浊沙,浩浩荡荡。邻人嘹亮的笛声传来,我们拔剑而起难平心中之愤。&&&&痛心的是:这样举世无双的国土,如此美丽多骄,(怎能落入他人之手)!(你的)才华盖世,从古至今的那些词人都会惭愧。苏轼的词不如你有气概,辛弃疾的词太过牢骚,可笑那满族人纳兰性德,写的东西只是艳意浓情。我们应携手一起,共同探索,把握机会,成就功业!)
廿载重逢:廿读nian(去声),意为二十,&
青梅酒滞:取自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
黄河流浊:唐末,李振在白马驿杀害裴枢等一批士人之后,向朱温谏言:“此辈尝自言清流,可投之河,使为浊流也。”&
邻笛山阳:晋向秀在山阳旧居,听邻人吹笛,追思亡友嵇康、吕安而作《思旧赋》,后以山阳邻笛借指思念故友。
伯仁由我: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可是知道这个典故的人不多,解释下:东&晋初,王敦起兵作乱,由武汉顺江下健康,其兄王导及家族受牵连,在宫外候罪。周伯仁进宫,王导请其说情。周伯仁表面不加理睬。但积极向皇帝进言为王导开罪,并上书为王导请命。王导不知,所以怀恨在心。后来王敦破健康,握有大权,问王导要不要杀掉伯仁,王导一言不发,结果伯仁被杀。后来王导从文库中找到了&伯仁以前的奏折,才恍然大悟,痛哭流涕:“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无双国士:原是是萧何对韩信的评价,形容韩信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无双国士:用在这里可能是此暗喻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秘书李少石,廖仲恺长女廖梦醒的丈夫。当车送柳子回曾家岩时……柳亚子拉李少石一同上车,说路上再多聊聊,共同切磋诗词,李少石便随他上了车。不料,汽车从沙坪坝驶回曾家岩的途中,驶到小龙坎下土湾时,遭国民党兵开枪射击,子弹穿过后备箱打中李少石。司机把车开到市民医院时,李少石已不治身亡,年仅39岁。&
黄州太守:苏轼。曾贬官黄州&
稼轩居士:辛弃疾。号稼轩居士。&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康熙年间词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也说:北宋以后,唯此一人。评价之高。即使不知道这个人也一定听过他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沁园春&和咏雪词》陈毅
两阕新词,毛唱柳和,诵之意飘。
想豪情盖世,雄风浩浩;诗怀如海,怒浪滔滔。
政暇论文,文余问政,妙句拈来着眼高。
倾心甚,看回天身手,绝代风骚。
山河齐鲁多娇,看霁雪初明泰岱腰。
正辽东鹤舞,涤瑕荡垢;江淮斤运,砌玉浮雕。
池冻铺银,麦苗露翠,冬尽春来兴倍饶。
齐欢喜,待桃红柳绿,放眼明朝。
两阕新词:指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和柳亚子的《沁园春·次韵和毛主席咏雪之作》。
雄风:豪放的文风。宋玉《风赋》:此独大王之雄风也。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京怀,感时书事》诗:雄风吞七泽,异产控三巴。
诗怀:诗人的情怀。郝经《宿州夜雨》:塞上诗怀尤索莫,天涯壮气独昂藏。
滔滔:毛泽东词中有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句。柳亚子词中有黄河流浊,举世滔滔句,影射国民党反动派气焰嚣张。陈毅步毛、柳原韵,以怒浪滔滔形容毛、柳词气势雄壮如浪涛滚滚。
政暇论文:是说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之余,从事文艺创作。
文馀问政:是说柳亚子在从事诗歌创作之余,也参加政治活动。或曰向毛泽东请教国家大事。
回天身手:指能挽回不易改变的局势的本领。《新唐书·张玄素传》:张公论事,吸回天之力。此指毛泽东。
绝代风骚:当代无双的诗人。风,指《诗经》的国风;骚,指楚辞的《离骚》。风骚,指文学才华。
霁雪:雪初停,天放晴。
泰岱:即山东境内的泰山。泰山别称岱宗、岱山,故称泰岱。
辽东:辽东半岛,代指东北地区。
鹤舞。形容大雪纷飞。鲍照《舞鹤赋》: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形容鹤的羽毛像霜和玉一样的洁白。这里因以白鹤的翱翔来形容雪花的飘扬。
涤瑕荡垢:又作涤瑕荡秽,比喻清除旧的恶习、旧的势力。语出东汉班固《东都赋》: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这里指清除国民党反动势力。
江淮:长江、淮河一带。
斤运:运斤的倒装,‘运斤成风“的简缩。斤,斧头。说明匠石技术巧的熟练和高超。词中借以歌颂大自然的奇巧。
诗句”江淮斤运,砌玉浮雕“形容大雪之后江淮一带的魅力景象如同灵巧的工匠雕琢出的玉石浮雕一样。
兴倍饶:喜兴更多。
四、柳亚子遭国民党围攻
在《毛词&沁园春·雪&》“唱和”中,包括毛泽东咏雪“原词”与柳亚子的“和词”在内的“唱和”词章,总共36首。在重庆报刊上发表的31首,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21首。一伙由国民党豢养的御用文人,他们把攻击矛头主要指向毛泽东和共产党;同时,也连带攻击柳亚子。
他们把毛泽东的咏雪词说成是“押司题壁”;把人民军队诬蔑为“草莽英雄”、“杀史黄巢”;把解放区诬蔑为“神州离碎,浊浪滔滔”。祭起“帝王思想”、“封建割据”,“拥兵自重”,和要当“英王霸主”的破旗,大肆喧嚣。对柳亚子的“和词”,说成是“奉和圣制”,是“从龙壮志”,诬蔑为是“封建余孽的又一次抬头”。
人们不禁要问:敌人为什么在攻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同时,攻击柳亚子先生?其中的奥妙在哪里?
第一,柳亚子先生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才老朋友,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柳亚子是中国国民党的元老,“南社”盟主,爱国诗人。他忠诚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赞成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的老朋友。正如前后介绍的那样,毛、柳两人初识于1926年5月,国民党改组后,在广州召开的二届二中全会期间。当时,正值国共合作,孙中山逝世和廖仲凯被刺不久,国民党内部出现很大分化。右派势力竭力否定孙中山生前制订的“三大政策”,公开宣扬分化革命阵营,排共反共主张。蒋介石提出《整顿党务案》,意图削弱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篡夺国民党领导权。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坚决反对,何香凝、彭泽民、柳亚子等国民党左派人士,坚决支持。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第二,柳亚子先生是最敢于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勇敢战士。
1941年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柳亚子通电斥责:“此次新四军事件,中枢当局借整顿军纪为名,行排除异己之实。长城自坏,悲道济之先亡,三字埋冤,知岳侯之无罪。舆论沸腾,市民切齿,而当道者无悔祸之心何也?!严惩祸首,厚抚遗黎,余当抠衣扶杖,乐观太平耳。否则,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西山采薇,甘学夷齐:南海沉渊,事追张陆,不愿向小朝廷求和也。”等等,被国民党开除党藉。1944年10月,国民党“湘桂大撤退”,柳亚子逃难来渝。翌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与柳亚子再度会面。
第三,柳亚子先生勇敢地告诉全国人民重庆谈判中蒋介石的阴谋,并宣传毛泽东的大仁、大志、大勇。
据198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柳亚子文集·日记》记载:最初柳亚子对毛泽东这次来渝共商和平建国大计,是“有怀疑的。怀疑毛泽东这一次来,到底是不是能够完成他的伟大任务……有人持着悲观的论调,我就是其中的一人。”
9月3日,柳亚子到桂园拜访毛泽东,听了毛泽东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分析,与中国共产党在战后重建美好家园的一片赤诚的主张之后,觉得毛泽东“这次是抱着大仁、大志、大勇三者的信念而来的。单凭他伟大的人格,就觉得世界上没有不能感化的人,没有不能解决的事件。总之,我信任毛先生,我有信心中国没有存在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不必诉之于武力了”。一扫悲观情绪,回到家中夜不成寐,欣然命笔,写了一首《七律·赠毛润之老友》,刊登在9月2日的《新华日报》上。至后,诗、信往来,时相过从。毛泽东离开重庆返回延安之前,10月7日写信致柳亚子,并录赠《&沁园春&咏雪》一首,柳亚子感佩无已。除了“步韵奉和”外,同年10月25日,柳亚子与尹瘦石在重庆城区中一路黄家垭口中苏文化协会大厅举办“柳诗尹画联展”。在联展会上,柳亚子特意把他歌颂共产党,歌颂毛泽东的《七律·三十四年五月二十日夜酒后赋赠同坐诸子》(作者按:三十四年用的是民国纪元),写成大幅中堂,挂在进门正中。把他的《赠毛润之老友》和《沁园春》“和词”写成条幅,挂在两旁。把他最新的一本诗稿,其中有毛泽东的《〈沁园春〉咏雪》原词和他的“和词”,全部陈列在一张桌子上,供人翻阅。特别是他在写的大幅中堂上,有意把原诗中“低首擎天一柱来”,改为“低首延都一柱来”。与《赠毛润之老友》原诗中的“重逢握手喜渝州”相映成趣。即把毛泽东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延安尊为“延都”,把蒋介石的国民政府的“陪都”称为“渝州”。在联展开幕那天,柳亚子亲自在场接待来宾,并应观众之请讲解所写诗词。毛泽东的《&沁园春&咏雪》也就不胫而走,在重庆传诵开了。
凡此种种,国民党顽固派及其御用文人对柳亚子的攻击、诬蔑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在一片喧嚣声中,恰好黄齐生于1946年2月代表延安各界来重庆慰问“较场口事件”中被国民党特务打伤的民主战士李公仆、郭沫若、施复亮诸先生。为此,特别填了一首《沁园春·和亚子》,痛斥这些御用文人是“褒颦妲笑,祗解妖娆”,是“装腔作势惯扭腰”;而巍巍重庆在蒋介石的法西斯统治下“羊胃羊头,满坑满谷”(&羊胃羊头是羊的器官名。比喻到处都有得志的小人。),“密探密捕,横扰横骚”,“天道好还,物极必反”,“有居豳亶父,走马来朝”(&豳bīn&。殷商时期,周人先祖不窋(zh&,物在穴中,欲出的样子)&由关中北行,定居于戎狄之间。其孙公刘建立豳国,积聚实力,争取民心,历经十余代,前后三百余年,到古公亶父时才迁往周原,最后成就王业。豳国是周族由一个西方小部族变成文明礼仪之邦的关键时期。古人说豳为“周家立国之本”,“周之王业由于此,所以传世历年之永也。)来支持柳亚子。
远在山东解放区的将军诗人陈毅,辗转读到重庆报上所载关于《沁园春》的“唱和”之作,感奋不已,接连填了三首“和词”。讴歌“两阕新词,毛唱柳和,诵之意飘”,“豪情盖世,雄风浩浩,诗怀如海,浊浪滔滔”,是“回天身手,绝代妖娆”。痛斥御用文人,“谤言喋喋,权门食客,谵语滔滔”,“真根深奴性,玷辱风骚”。专门填了一首“和”词《慰柳亚老》:
沁园春·慰柳亚老&&&陈 毅
妙用诗文,鞭笞权贵,南社风骚。
历四番变革,独标文采;两番争战,抗日情高。
傲骨峥嵘,彩毫雄健,总为大众着意雕。
堪一笑,尽开除党籍,万古云霄。
服务人民最娇,是真正英雄应折腰。
看新型政治,推翻封建;新型军队,杀敌腾骁。
更有同仇,民主联合,屹立神州举世骄。
抬望眼,料乾旋坤转,定在今朝。
陈毅将军高度评价柳亚子“妙用诗文”,“彩毫雄健”,“独标文采”,“服务人民”。对他在“皖南事变”中,不避斧钺,斥责蒋介石,最后被开除党籍,称颂为“万古云霄”,予柳亚子极大的鼓舞和支持。
柳亚子在和毛泽东《&沁园春&咏雪》以“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作为结尾,受到御用文人的大肆诬蔑。全国解放后,毛泽东特别为柳亚子在北京北长街84号寓所题写了“上天下地之庐”的匾额,纪念他们两人在解放前为了追求光明而共同战斗的永恒友谊!
《沁园春·雪》则是一曲新时代的颂歌,是处于革命战争最艰苦年代中对胜利前景的美好描绘。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最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我们可以这样说: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一首诗词有这样大的魅力,振憾史坛和文坛。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但也只是显耀霸所而已。
顺便,也向大家介绍一下,刘板子的《大风歌》实际上是一首哀歌的有关史实。所有人查了史实,发现这样一段往事:
当时,正是刘邦回乡时,有三大难题在困扰着他,哪三大难题在困扰着刘邦呢?
第一对臣子忠诚的深忧,别忘了刘邦这次是怎么回去的,平定黥布之乱回去的,黥布是他夺取天下的三大功臣之一,韩信、彭越、黥布三大功臣现在叫什么呢?功臣变叛臣,功臣们全反了,韩信反了杀了,彭越被诬蔑反了杀了,黥布又反了,你看韩信、彭越、黥布功臣变叛臣,虽然有刘邦在里边逼的,但毕竟对刘邦的心理刺激非常大。而且这个时候不但他对诸侯王不放心,这个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这个事,他对他的手下最亲信的重臣萧何都不相信了,这时候他没有信任的人,这一年他发生了对萧何的一个严重不信任的事件,就是他平定黥布之乱的时候,他不断地派人打听萧何在关中干什么,他操着萧何的心呢。然后这个消息就传到萧何那儿了,萧何手下一个门客告诉萧何,说你的灭族不远了,把萧何吓得不得了,不知道怎么办。最后这个门客给他建议,说你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玩腐败,你太清廉了,你越清廉皇帝对你越不放心,你得玩点腐败。最后萧何没有办法,强卖民田几千万亩,搞得关中的老百姓对萧何怨声载道,这可以说是萧何在自己身上自泼污水,就自己往身上泼污水,把自己美好的形象全部毁掉完。当萧何把这一切都做完,司马迁写了四个字“上乃大悦”,刘邦非常高兴,萧何终于把他的光辉形象给毁掉了,因为萧何太清廉了,是个清官,又能干,老百姓中间的威信特别高,所以刘邦对他特别不放心,萧何有一点腐败刘邦心里特高兴。你看这个时候,不但是韩信、彭越、黥布他不信任,萧何他都不信,你说他待在沛县跟那老乡们喝酒,那老乡们见他回来,光拉着他觉得是自己的老乡,你现在当皇帝了,毕竟咱俩是街坊,是邻居,是同村的,高兴得不得了,拉着他喝酒,谁也不知道那皇帝心里边一大堆事呢,他有好多难处呢,第一个对臣子忠诚他深表忧虑,哪有可信的人?
第二点,对继承人他深怀忧虑,刘邦这个时候对易位太子的想法已经非常深了,他回到京城马上进行大规模的行动,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赵王刘如意,他回京就要办,你说他待在故乡能不操这个心吗?所以这个继承人让谁继位,一直在困扰着刘邦,他欢不起来。
第三件事,对自己生命不永的深忧,刘邦自己知道自己生命不长了,因为他高祖还乡的时候离刘邦的去世还有多长时间呢?六个月,六个月以后刘邦就死了,他唱《大风歌》的时候离他死就剩五、六个月了。其实人死都有预感的,我过去讲过一个“三段论”,叫一年不如一年,一月不如一月,一天不如一天,哪有这人,除非是心脏病毫无觉察,一头栽那儿。一般人对自己的衰老他是有一个感觉的,他知道差不多了,他比吕后大20多岁,他受过两次致命箭伤,一次是在荥阳被项羽射的,一次是平定黥布之乱遭那个乱箭射的,这一次是刚受了致命箭伤他回到京城就病重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对自己生命已经不长了,对这个生命不永的深忧也缠在心里,一个人觉得自己,已经感觉到自己没有多少天了,他能欢得起来吗?凡是欢的人他心里一定没有那么多事,你看他心里装了多少事,哪个臣子忠诚他心里没底,哪个儿子可立他心里没底,自己还能活多长时间他没底,你说刘邦还能欢几天?他欢不起来,所以这个《大风歌》不是胜利者的欢歌,是胜利者的哀歌,所以才有最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所以刘邦在故乡实际上过得并不痛快,心里装的事太多了,当皇帝有当皇帝的难处,刘邦这时候最操心的就是赶快选一个可靠的接班人,在他完了之后,他走了之后别让他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就像秦始皇去世以后,一年陈胜、吴广就起来了,这是最担心的事,所以《大风歌》不是欢歌是哀歌。
明太祖朱元璋的〈南京燕子矶题诗〉“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为秤钩,称我江山有几多!”也只是功成名就后的显耀之作。
后主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虽然在文学史上,称得上千古绝唱,但终久是一位亡国之君的哀叹之作。
陆游陆放翁的《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其二:&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记载了陆游与唐婉爱情绝唱,在后世爱情的人们中间长久流传不衰。但是终究是一场人间悲剧。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也是一曲雄伟的壮丽赞歌,雄丽之至,横绝今古。但是结局也只是发了这样的一点感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于故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正如这首词说的“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古代的帝王们都难能与当代的风流人物抗衡。
还是用毛泽东的词结束我们的话题吧: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春雪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