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高中的中国国籍班级

1. 新增扫二维码功能,可直接扫 VeryCD 网站影片页面的二维码,便能在应用上打开;
2. 新增支持 B 站视频(哔哩哔哩),满屏的弹幕更欢乐;
1. 新增支持 B 站视频(哔哩哔哩),满屏的弹幕更欢乐;
2. 在影片封面上展示在线视频的清晰度;
您的位置:
地区(语言):&美国(英语) 发行时间:&2001年
本资源通过安全检测 杀毒软件:金山毒霸 版本:6 病毒特征库: 在线时间:一般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1:30-5:00开机,保证有源,望耐心等待,希...
收藏人数: 586
收藏资源后,一旦有新更新(字幕、文件)我们
将会用站内消息和电子邮件通知你。
收藏资源后,一旦有新更新(字幕、文件)我们
将会用站内消息和电子邮件通知你。
该内容尚未提供权利证明,无法提供下载。
中文名:&巴黎圣母院--维克多·雨果英文名:&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资源格式:&MP3地区:&语言:&简介:&
《巴黎圣母院》,作者: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是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欠尚松城,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20岁时因发表诗集《颂歌与杂志》,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的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流亡期间,雨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居住着一主、一仆:道貌岸然的助祭长克洛德和敲钟的畸形人卡席莫多;内心实际上邪恶的克洛德对街头跳舞卖艺的吉普赛姑娘爱斯美腊达动了淫念,夜间打发卡席莫多劫持少女,被少年英俊的卫队长孚比斯救出。姑娘爱上了孚比斯,满怀嫉妒的助祭长趁他二人幽会之际刺伤军官,却嫁祸于爱斯美腊达。她因而被判处死刑,在临刑之际被暗中爱慕她的卡席莫多救出,把她安顿在圣母院内避难,但克洛德唆使教会把她看作女巫,法院不顾圣母院享有圣地避难权,决定予以逮捕。巴黎下层社会的好汉们前来营救姑娘,却被敲钟人误以为是官兵来抓爱斯美腊达,拼命抵抗,国王路易十一调兵遣将来攻打圣母院,上下夹击,一场混战中,克洛德把少女劫持出圣母院,威逼她满足其兽欲,遭到拒绝,便把她交给官兵,蹲在圣母院钟楼顶上眼瞅着她被绞死,卡席莫多义愤填膺,怒气冲冲,把抚养他成人的助祭长推了下去,活活摔死,自己则到公墓里面找到少女的尸体,死在她身旁。几年之后,人们在一处地穴里发现一男一女的骨骼,那是卡席莫多紧紧拥抱着吉普赛姑娘!
命运,命运,命运!
1830年28岁的维克多·雨果开始奋笔疾书他的“命运三部曲”之一《巴黎圣母院》(其他两部是《悲惨世界》(被称作“法律的命运”)和《海上劳工》(“事物的命运”),这样一部波澜壮阔的杰作仅仅用了150多天于次年即已完稿,不愧为旷世奇才!我们可以从研究古希腊悲剧中,把雨果的前辈古人所说的命运大别为三类,一是偶然的不幸,二是人的自我分裂及其不幸的解决,三是人与社会的或自然之间的冲突不可调和。固然,《巴黎圣母院》所叙述的命运,一个重要的侧面是教士克洛德淫秽、叛教,不信天主教诲,偏信炼金邪术,为淫欲所支配,终于导致他自己以及他所爱和所不爱的人们统统灭亡——这是悲剧之一。而敲钟人卡席莫多由于天生畸形,特别是他的既瞎又聋,阻遏企图营救爱斯美腊达前来攻打圣母院的义民于前庭广场,终至被他与国王派来捉拿这吉普赛女郎的军队上下夹击,代表着黑暗中世纪鲜见的正义力量——那些下层社会的贱民全部被消灭,这是又一悲剧。无辜的跳舞姑娘不仅是一切惨遭统治欧洲长达一千年的欧洲愚昧黑暗势力摧残的可怜百姓中间的一个,也是他们的楚楚动人的形象,无论她怎样辩白,无论人们怎样出于义愤竭力救助,仍然逃不脱被绞死的命运——这是悲剧之三。所有这些正是上述悲惨命运的三大契机或动因一齐发挥作用的惨烈结果。《巴黎圣母院》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刻画的就是那黑暗时代几乎全部平头百姓不可逃脱的这样悲惨的命运。国王路易十一深藏在重重黑幕后面,他却正是雨果拿出来示众的血腥屠杀的元凶大憝!无辜惨遭他所代表的黑暗之力摧残的民众就是这部悲剧的真正主角。然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雨果仍然要求我们相信“生活,就是昂首前瞻”,我们抛洒眼泪的同时,要像雨果那样“我睁开眼睛,看见了灿烂的晨星”,是的,应该永远乐观:“相信白昼,相信光明,相信欢乐”。雨果高唱着这鼓舞人反抗压迫、冲破黑夜的诗句,奋勇前进,向人类广布他的人道主义呼声,从30岁起进入了法国乃至全欧的浪漫主义创作更高更盛的时期。
巴黎圣母院,威严赫赫,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八百多年中,默默注视着滚滚河水、芸芸众生,曾经是多少人间悲剧、人间喜剧的见证!在雨果的这部小说中,它仿佛有了生命的气息,庇护爱斯美腊达,证实克洛德的罪行,悲叹众路好汉尝试打击黑暗统治而英勇献身的壮举,惊赞卡席莫多这“渺不足道的微粒尘芥”把一切豺狼虎豹、一切刽子手踩在脚下的侠义行为;它甚至与卡席莫多合为一体,既是这畸形人灵魂的主宰,又是他那怪异躯壳的依托。在雨果的生花妙笔下,它活了起来,同时也以它所铭刻、记述并威武演出的命运交响曲增添了伟大作家的光辉。美丽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建筑艺术的珍品。雨果早在少年时代就对建筑艺术——尤其是哥特建筑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及至青年时代,他至少进行了三年的准备,熟悉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特别是屡次亲身钻进圣母院的旮旮旯旯,同时广泛阅读有关资料,掌握了法国人引以为荣的这座建筑物所有的奥秘,便于1830年7月着手写稿。他假托在那两座巍峨高耸的钟楼之一的黑暗角落,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中世纪人物手刻的希腊词:命运!说是这个支配人类的命运,事实上支配那愚昧时代一切人的黑暗之力亦即魔鬼,它无所不在的宿命寓意深深打动了作者。确实,《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就是为了叙说“命运”一语而写作的。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雨果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洛德,还是卡席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死光的惨烈结局。我们在这部巨着中看见的命运,就是在特定环境即中世纪的法国首都,愚昧迷信、野蛮统治猖獗的那个社会之中,发挥其横扫一切的威力。《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着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桎梏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已通过安全检测:安全检测软件软件:KV2005版本号:9.00.607病毒库日期:常在服务器:DonkeyServer No1在线时间:7x24
正在读取……
这里是其它用户补充的资源():
暂无补充资源
使用 BBCODE()
类似“顶”、“沙发”之类没有营养的文字,对勤劳贡献的楼主来说是令人沮丧的反馈信息。
提问之前请再仔细看一遍楼主的说明,或许是您遗漏了。
勿催片。请相信驴友们对分享是富有激情的,如果确有更新版本,您一定能搜索到。
请勿到处挖坑绊人、招贴广告。既占空间让人厌烦,又没人会搭理,于人于己都无利。
如果您发现自己的评论不见了,请参考以上4条。
刚收藏了本资源的用户
他们也收藏了
上海隐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打个分吧:
留点口水(可选):雨果的国籍_百度知道
雨果的国籍
在浙江省的暑假作业本p33
法国详见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6条回答
维克多·雨果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国籍:法国
雨果全名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高尔基俄国
维克多。雨果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维克多·雨果批评指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怎么说的?_百度作业帮
维克多·雨果批评指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怎么说的?
维克多·雨果批评指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怎么说的?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大规模的劫掠.赃物又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不可能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5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二10月段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据此,你认为雨果是
A.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
B.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
D.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3届度广东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文科)试卷
题型:选择题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翻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別,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卻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 D.雨果指出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3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历史试卷
题型:选择题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翻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別,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卻依然停滯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雨果指出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3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题型:选择题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
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別,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
勃的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
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0年辽宁省大连市上学期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题型:选择题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据此,雨果主要认为
A.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
B.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
D.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维克多·雨果 -
维克多·雨果雨果1802年生于东部的贝尚松城。祖父是,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的哥哥西班牙王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院的奖励,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因歌颂复辟,获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都感到失望,成为了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为首的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维克多·雨果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 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1870年爆发,法国在兵败之后,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首都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首届颁发于1901年,但雨果死于日,所以尽管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可还是无缘诺贝尔。
维克多·雨果 -
生于东部的贝桑松城(Besancon)。 维克多·雨果作品1819年 同浪漫诗人维尼等人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于期刊发表第一首诗。
1822年编成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杂诗》。与艾德娜在圣苏比士大教堂结婚。1825年 被授与荣誉勋章,参加的加冕典礼。 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浪漫主义宣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1831年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1841年 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公开表示拥护制度。 1843年 剧本(Les Burgraves)失败及女儿列欧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转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晋身贵族,封为雨果伯爵。1848年 创办。 1850年 被捕入狱,雨果化名兰文逃离巴黎。维克多·雨果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1853年 充满讽刺政治意味的诗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1871年 当选国民大会代表。1876年 雨果当选。 1883年 完成《世纪的传奇》第三卷。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灵榇置于下,供万民瞻仰,于巴黎伟人墓园。
维克多·雨果 -
维克多·雨果作品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1829:(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1831:《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1838:(Ruy Blas) (剧本) 1853:《》 (les Chatiments) (诗) 1856: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1869: (L’Homme qui Rit) (小说) :《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1874: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维克多·雨果 -
维克多·雨果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思想。 《笑面人》发表于1869年 小说有着和巴黎圣母院一样的美丑对比。主人公格温普兰出生贵族,但因宫廷内的勾心斗角,小时候被毁容。后来被民间艺人"熊"(或音译"乌苏斯")收养。所以说,格温普兰是人民的儿子。后来小说峰回路转,格温普兰命运大起大落,可是因为爱人“女神”(音译"蒂")的病逝,彻底绝望,投河而去。的创作标志着作者向现实主义迈出了一大步。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九三年》 是雨果最后一部小说。小说的两个对立人物,革命派保皇派郎特纳克侯爵是雨果的又一善恶对比。郭文在捕获郎特纳克侯爵之后,因念郎特纳克侯爵救了三个孩子,竟不惜把自己送上断头台,而放走了敌人头子。这种安排,最能体现雨果对慈悲为怀,对纯洁良心的信仰。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维克多·雨果 -
雨果的诗歌雨果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一共写下了26部诗集。在世界诗歌史上,雨果应该占有着一个突出的席位,因为他的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类基本感情的雄辩的和普通的形象”,他心中“拥有政治的和社会的神话”( 埃唐·皮孔《世界文学史》)。& 1、基本主题:&对自由的向往;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情支持;对暴政的揭露与反抗;对贫富分化的现实的关注;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严正态度;对人生、爱情、自然景色的感叹与歌颂等。& 2、艺术成就: (1)开拓了诗歌领域,无论抒情、讽刺、写景、咏史,还是哲理沉思,写来都得心应手; (2)富于激情,时而庄严凝重,时而气度恢宏,风格豪放阔大,洋洋洒洒; (3)将对比原则用于诗歌创作,如意象比照、用相反词语、结句出人意料,对比强烈; (4)善用同位语隐喻,如“心灵一牝狼”、“欧洲一巨人”,将抽象概念和具体意象相结合,产生新的含义,与象征手法一脉相通; (5)想象力丰富,伊甸园的瑰丽、东方之夜的辉煌,都写得五光十色,连无生命的东西也具有生命形态; (6)语言丰富多采,韵律运用自如,能以牧歌写情诗,以颂歌写哲理沉思,与象征派和直接相通。& 3、雨果诗歌欣赏 半睡 暗影沉冷的气息充盈住房, 夜已深,万籁俱静,黑暗的形 在入睡者身旁来回游荡。 当我化为物,我感到 身边之物变为人, 我的墙是一副面孔,在探望灰暗天空, 《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和雨果小说创作的里程碑。 1、内容梗概: 流浪艺人爱丝梅哈达是一位美丽动人、心地纯洁的吉卜赛少女。当她在巴黎圣母院前格雷弗广场载歌载舞欢度“愚人节”时,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对她动了淫心,当即指使他的养子、圣母院畸形敲钟人伽西莫多去劫持少女。少女被正在巡逻的长弗比斯救下,她随即爱上了这个轻浮而又负心的军官。伽西莫多被鞭打示众,口渴如焚,少女出于同情,将水送到他的嘴边。当爱丝梅哈达与弗比斯幽会时,克罗德扮作妖魔刺伤了弗比斯,并嫁祸于爱丝梅哈达。爱丝梅哈达因此被判绞刑。爱丝梅哈达宁死也不愿屈从于克罗德的淫威,拒绝了克罗德的以贞操换生存的无耻要挟。行刑之日,伽西莫多从法场上将少女抢入圣母院楼顶避难,日夜守护着她。当法庭无视圣地避难权决定逮捕少女时,乞丐王国的流浪汉们闻讯攻打圣母院,国王下令镇压。混战之中,克罗德将少女劫出圣母院,再次逼迫她屈从自己的淫欲。遭到拒绝后,克罗德将少女交给了追捕的官兵,亲眼看着少女被绞死。绝望的伽西莫多认清了克罗德的真面目,将他从楼顶上推下摔死,自己则抱着少女的遗体默默死去。故事离奇曲折,充满悬念,感情充沛。情节经常中断,小说中常夹杂大量非小说因素,插入大量议论。 2、人物形象: (1)爱丝梅哈达——善与美的象征 爱丝梅哈达是雨果塑造的理想人物,是人性美的象征。她纯洁善良,酷爱自由,热情豪爽,品格坚贞。她从内心的善良愿望出发对待任何人。对于误入乞丐王国的诗人甘果瓦,她挽救了他的生命;她还不计前嫌送水给受刑时的伽西莫多;她对爱情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丝毫不怀疑心上人的背叛,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他的坏话;面对克罗德的淫威,她宁死不屈。她的被毁灭,是对封建专制残酷统治和教会邪恶势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2)伽西莫多 伽西莫多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是雨果根据创造的人物形象。他外表丑陋,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他对爱丝梅哈达的爱慕是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质朴的爱,完全不同于克罗德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雨果通过这一形象,树立起一个人类灵魂美的典型。这一形象还体现了善战胜恶,真诚战胜虚伪的理论。 (3)克罗德 克罗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一方面,他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伽西莫多劫持爱丝梅哈达;他出于嫉妒刺伤弗比斯却嫁祸于爱丝梅哈达;他因得不到爱丝梅哈达的爱情而将她置于死地。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间的欢乐,便越是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是小说中最有深度的人物。 3、主题(思想意蕴): 《巴黎圣母院》通过以15世纪巴黎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历史陈迹的再现和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暴露了邪恶的宗教势力的黑暗、封建专制司法制度的残酷,揭示了禁欲主 义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宣扬了博爱、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 4、艺术特征: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它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作品中在表达作者真善美的主观理想,在每个人物身上注入了强烈的感情色彩,爱憎十分鲜明。 (2)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原则。 美与丑,崇高与滑稽,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善与恶,真与假等,组成了《巴黎圣母院》多层次、多序列的矛盾对照格局。 首先,场面之间的对比。小说在情节内容的安排上,将腐朽的封建王朝和高尚纯洁的“奇迹王朝”,两个法庭,两种审判,两个绞架,两个社会等进行对照描写。 其次,人物之间的对照。主人公爱丝梅哈达就是在与其他人物的对照中显示形象的完美的。她与伽西莫多对照,外貌一个奇美,一个奇丑,而心灵同样高洁;她和克罗德对照,一个纯洁善良,一个虚伪卑鄙。 再次,人物自身的对比。伽西莫多外貌的丑陋和心灵的美好的对比;弗比斯外表的潇洒和内心的丑恶的对比;克罗德外表的道貌岸然和内心的邪恶的对比。 通过这几种矛盾对照格局,小说实现了“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的原则,显示出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3)其他鲜明的浪漫主义因素 小说通篇展现为典型的浪漫主义的非凡环境和场景(中世纪的巴黎和宗教狂欢场面,耸立着绞架的刑场,阴森的巴士底狱,使人的圣母院激战等)、非凡的人物(传奇性的克罗德,伽西莫多,爱丝梅哈达等)、曲折离奇的情节(克罗德对爱丝梅哈达的追逐迫害,爱丝梅哈达的身世经历等)以及强烈的戏剧性(充满悬念、大量的偶然因素和巧合,用对话来刻画人的内心世界)等。 《悲惨世界》(原名《苦难的人们》)作者宣称力图“把一切史诗融合在一部高级的、终极的史诗中”,这部史诗表现“从恶到善、从非正义到正义、从假到真、从渴望到觉醒、从腐朽到生命、从兽性到责任、从地狱到上天、从虚无到天主。”&1、内容梗概: 小说共分五部,分别是:“芳汀”、“珂赛特”、“马吕斯”、“卜吕梅街的儿女情与圣安东尼街的英雄血”、“冉阿让”。小说故事发生在年间。全书110多万字,中心人物是冉阿让。 贫苦的失业者冉阿让本是一个修树枝的工人,一直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帮助姐姐养活七个孩子。失业后,为了七个孩子,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四次越狱未遂,被加重处罚,总共在监狱中度过了十九个年头。冉阿让终于出狱后徒步来到狄涅城,人们对待他“连狗都不如”,只有该城的主教米里哀热情地款待了他。但多年来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激起冉阿让对社会的仇恨心理,使他偷走了主教的银餐具。被抓住后,主教又解救了他,并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对银烛台也送到他手上。冉阿让受到感化,从此立志行善。 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在蒙特漪市大办福利事业,使该城迅速繁荣起来。在他的工厂里,有一个名叫芳汀的女工,受骗失身又遭遗弃,把私生女珂赛特寄养在巴黎附近一个酒店主德纳第家里。为了按时给自己的女儿寄去抚养费,她拼命工作,但不幸身世暴露,被工厂开除。芳汀只好沦为妓女,饱受侮辱。马德兰在芳汀病死前答应把她的女儿抚养成人。但不久他自己又因前案,被警官沙威逮捕。 1823年,被判终身苦役的冉阿让再次伺机逃出监狱,出重金从手中接走了珂赛特。他们来到巴黎,先隐居在贫民区,后为躲避沙威的追捕,冉阿让到修道院里当了工人,一直在此抚养珂赛特长大成人。 八年后,珂赛特和信仰共和主义的青年马吕斯发生了爱情,但遭到马吕斯祖父的坚决反对,马吕斯深感悲观失望。 日 ,巴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人民起义,出于对共和主义的信仰,也因为爱情上的失望,马吕斯参加了街垒战。冉阿让前来参加街垒战的救护工作,不巧遇上了混入起义者行列的密探沙威。冉阿让请求起义者让自己处决沙威,但他私下里却把沙威放走了。街垒战失败后,冉阿让通过下水道救出了昏迷中的马吕斯。在下水道出口,沙威发现了冉阿让,打算在冉阿让把马吕斯送回家后再将他逮捕。但是,冉阿让多年从善的人格力量,使沙威陷入极度的矛盾之中,最后,沙威投入塞纳河自杀了。 1833年初春,冉阿让成全了马吕斯和珂赛特的婚事。但当他主动向新婚夫妇说出自己的身世后,却遭到了他们的误解和疏远。冉阿让在孤独中日渐衰弱。最后马吕斯夫妇认识到了冉阿让德行的崇高和伟大,并前来看望他,但冉阿让此时已经衰老不堪了。在马吕斯和珂赛特的哭泣和拥抱中,冉阿让离开了这个悲惨的世界。 2、主题/思想意蕴(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浪漫主义杰作。以宏伟的篇幅、磅礴的气势、深刻的内容,探讨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被誉为“社会史诗”。作品集中地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首先,作品对贫苦人们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控诉。 在小说的作者序里,雨果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在作品中,对下层人民痛苦命运的描写占据了主要地位。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以及街头流浪儿格夫罗舍,都属于这些不幸的人。他们受尽痛苦,遭遇到无情迫害,被社会所唾弃。雨果在描写他们痛苦的命运时,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的鸿沟。 其次,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指出资产阶级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只会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它能使罪犯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以冉阿让的经历为线索,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和习俗的虚伪反动,认为他们人为地制造黑暗,将人间变成地狱。一个纯朴的工人,为了饥饿的孩子而偷了一块面包,竟服了19年苦役。女工芳汀是一个贫苦和诚实的姑娘,被人骗诱后沦落到社会的底层,伪善残忍的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竟剥夺了她工作和生存的权利,最后她被迫去出卖自己的肉体,终因贫病交加而死。雨果以极大的愤怒斥责了那个逼良为娼的资本主义社会。雨果还揭露了波旁王朝和复辟年代里政治混乱,道德沦丧,资产阶级损人利己、无恶不作的社会现象。小说中的德纳第夫妇可谓丧尽天良、十恶不赦。他们的形象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现象。雨果因而将世俗资产阶级法律视作人间最低等的法律,它仅靠严厉的惩罚去消灭罪恶,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使一个想翻身的人继续堕落,会使犯罪加剧。只有饶恕、仁爱才是高级的法律,才能拯救人的灵魂,从根本上消除罪恶,因而被雨果视为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作品中的米里哀主教就是这种高级法律的体现。冉阿让在他的感化下也以仁爱对待他人,有许多的善举和英雄行为。冉阿让的以德报怨,也最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再次,作者还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以酣畅淋漓的浓墨重彩描绘了共和党人起义,塑造了一系列共和党人的英雄形象。他们虽然都英勇地牺牲了,但是他们身上为人民而战的精神却永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总之,雨果在《悲惨世界》里,以极大的艺术力量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下层人民受苦受难的悲惨遭遇以及资产阶级法律与人民为敌的本质。但作家又把“仁慈”、“博爱”当作一种医治社会弊端的灵丹妙药,充分表明了雨果人道主义的内在矛盾。 3、人物形象分析 (1)冉阿让 冉阿让是《悲惨世界》的中心人物。雨果通过这个人物坎坷不平的命运,显示了自己的悲愤、同情、爱憎和理想。冉阿让的性格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他心灵上升又堕落的阶段。(偷窃——服苦役——获释——决心自食其力——重入社会受挫——萌生报复社会心理)第二阶段,是人性复苏阶段。(米里哀款待——以怨报德而偷银餐具——受感化——决心弃恶从善)第三阶段是人性复苏后的进一步发展,道德升华。(主动地舍己救人,完全利他。)最终成了一个人道主义和仁爱的化身,一个道德的圣者。(小说开头时冉·阿让刚刚走出服刑十九年的监狱,怀着对社会的刻骨仇恨。米里哀主教以德报怨的高尚行为,使他心头的坚冰开始融化。但人性刚刚开始复苏,心灵复又堕落,下意识地抢了一个扫烟囱的孩子的钱。但最终因牢记主教教诲,人性升华,由乐善好施的造福者上升到完全利他的高尚者,成为人道和慈爱的化身。)冉阿让这一形象最后所集中体现的人道主义者的一切美德,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空想性质。 (2)米里哀 米里哀是被作家美化的一个基督教人道主义者,他教育和感化冉阿让,使他改恶从善。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阐明仁爱感化是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 (3)沙威 沙威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冷酷、刻板和残暴。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当时法律的憎恶和痛恨。但沙威最终的自杀,说明了道德感化的力量,以及他身上人性的复苏。 (4)其他人物 芳汀是女工悲惨命运的化身;童年珂赛特是被摧残被虐待的童工代表;德纳第夫妇是资本主义罪恶的象征。 4、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小说的很多章节,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如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命运,以及滑铁卢战役、1832年巴黎的街垒战等,都写得比较真实。警探沙威的形象,除了他最后的“人性复活”外,基本上也是现实主义的,但是《悲惨世界》里浪漫主义的特色,仍然十分鲜明。小说对一些人物如冉阿让、沙威和德纳第的描写,虽然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因素,但同时他们又都是不寻常的人物。如冉阿让的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德纳第的许多恶行,都体现着这种特点。这些都是浪漫主义夸张手法的反映。 (2)情节安排上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的浪漫主义手法,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也比较明显。作家力图使情节戏剧化,因此写了不少“非凡的”事件,如冉阿让攀上阿利雍号战舰的极高的横杠去救一个水手而自己投入海中,竟能从海底生还;冉阿让抱着珂赛特被警察追捕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爬高墙进入修道院,而碰到的人恰恰是自己救过命的割风老人。冉阿让躺在棺材里被抬出修道院,他从街垒上救出马吕斯,在巴黎下水道中碰到的人恰恰是德纳第等等,都是离奇的。跌宕的情节,紧张的气氛,极度的夸张,大量的巧合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3)政论性。 《悲惨世界》也充满政论性的风格。雨果力图把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因此不断亲自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力图在感情上影响读者,使之接受自己的观点。 (4)语言高昂、激烈、热情,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小说的语言也表现出雨果的特色:高昂、激动和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有的句子类似成语格言。这些特点使这部小说的叙述具有一种崇高的史诗般的风格。 《悲惨世界》不仅在法国,而且在国外,都受到极高的评价。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它是法国当时最优秀的作品。高尔基曾这样赞美雨果:“作为一个讲坛和诗人,他像暴风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导一切人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西。”
维克多·雨果 -
维克多·雨果作品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也是19世纪前期积极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当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后发出了满腔义愤。他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日,法国伟大的民族诗人、著名小说家维克多·雨果在巴黎与世长辞。100多年来,法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直缅怀这位伟大的法国文化先驱者。雨果的不朽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小说杰作至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维克多·雨果 -
1、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比海洋更宽阔的是,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 2、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3、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 4、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5、世人缺乏的是,而非气力。 6、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7、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8、艺术的大道上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9、谁虚度年华,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10、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 11、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12、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的也是人心。 13、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14、人,有了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15、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16、多办一所,可少建一座。 17、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18、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的声音,一只听到的声音。 19、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20、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21.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22.唯有人的心灵才是最真实的。23.谦虚比骄傲有力量得多。24.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物质。25.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26.我完全被憎恨的狂流淹没了27.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麽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28.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29.思想就是力量。30.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了。生活既然没有目的。精力也就枯竭了。31.建筑一间学校,就是拆掉一间牢狱。32.到处有学校,监狱必终关门。33.谨慎比大胆要有力量得多。34.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35.即使你很成功地模仿了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36.人们能够抵御武装的入侵,却阻挡不住思想的渗透。37.没有风暴,船帆不过是一块破布。38.我看到黑色的光(雨果遗言)。39.我们的精神围绕着真理运转,好像群星围绕着太阳。40.坚强、稀有的性格便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苦难,经常是后娘,有时却也是慈母;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灾难是傲骨的奶娘;祸患是豪杰的好乳汁。
维克多·雨果 -
早期创作&从中学时代,雨果便爱好文学创作,开始写诗。1819年,与诗人维尼等人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经常在刊物上发表诗作,很多是拥护波旁王朝、歌颂保王主义和天主教的。1822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颂歌集》,获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 。后相继出版《 新颂歌集 》和《 颂诗与长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此期间,还发表两部中篇小说《冰岛魔王》与《布格·雅尔加》。 1824年,自由主义日趋高涨,他的政治态度也有所改变,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1827年,雨果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是他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撰写的。剧本因不符合舞台艺术要求,未能演出,而这篇序言则成为声讨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雨果本人也因此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序言里提出浪漫主义的美学主张,宣扬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对照原则,力图扩大艺术描写的范围。从这一年起直到1840年,他以丰富的戏剧、诗歌以及小说创作显示出浪漫主义的实绩。主要有批判专制王权的戏剧《玛丽蓉·德·路尔墨》(被禁演),歌颂希腊民族解放斗争的诗集《东方吟》,批判不合理法律制度的小说。 1830年 ,发表的《》是浪漫主义戏剧代表作。剧本叙述16世纪西班牙贵族出身的强盗为父复仇而与国王抗争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艺术上打破了古典主义关于悲喜剧的界限,显示了浪漫主义丰富多采的风格。此剧在演出时,古典主义派与拥护浪漫主义的文艺青年在剧场内外斗争激烈,最后演出大获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的胜利,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1831年,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小说通过描写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尔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反映了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 ,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 。故事情节复杂,人物性格夸张,整部作品以色彩浓郁的笔墨写出,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特点。在《巴黎圣母院》之后,雨果又相继发表了浪漫主义戏剧《吕克莱斯·波尔吉》、《玛丽·都铎》、《昂杰罗》,诗集《秋叶集》、《黄昏之歌》、《心声集》、《光与影》,小说《穷汉克罗德》以及杂文《文学与哲学杂论》等。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 流亡期间的创作&七月王朝统治的建立和巩固,使雨果逐渐在政治上采取了妥协态度。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此后,他在文学创作上比较沉寂。1848年六月革命后,他逐渐走向共和的立场,在总统选举中,他投票支持路易·拿破仑,不久,又成为他的反对派。1851年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宣布帝制,大肆进行镇压,雨果被迫流亡国外,达19年之久。 流亡期间,雨果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并以笔作武器,对拿破仑的独裁政权进行斗争。1852年出版辛辣嘲笑拿破仑三世的政治小册子《小拿破仑》,撰写了揭露政变过程的小册子《罪恶史》。1853年著名的政治讽刺诗集《惩罚集》问世,它充满革命气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鼓舞爱国志士的反纳粹的斗志。1856 年出版的《 静观集 》概括了作者年间的思想感情。他的《历代传说》是法国文学史上主要的史诗作品。全书共3卷,以圣经故事、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为题材。雨果在流亡期间的其他文学作品有诗集《街头与林际之歌》 ,长篇小说 《悲惨世界》、《 海上劳工》、《笑面人》,文艺批评专著《论莎士比亚》。 《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杰作。小说篇幅浩大 ,共 5部。主人公冉阿让是贫农出身的工人 ,一直帮助姐姐养活 7 个孩子 , 因饥寒交迫,偷了块面包而被判苦役,多次越狱,又被加重处罚。出狱后,在米里哀主教感化下,立志从善,改名换姓,经营工业,促进小城的繁荣,赢得当地人的推崇,当上市长。为了解救被误认的无辜者,毅然自首,再度入狱。为了实践自己对被遗弃而死于贫困的女工芳汀的诺言,逃离监狱,收养她的女儿珂赛特,隐居巴黎。珂赛特长大后,与马利尤斯相爱。马利尤斯参加1832年起义,起义失败时身负重伤,被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最终长期追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面对多年舍己为人的人格力量,精神发生崩溃。整部小说突出了贫穷人民悲惨的命运和处境的主题。作者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的不同经历真实地表现了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画面,而且以更加丰满有力的形象描绘把劳动人民的悲惨与不幸完全归咎于社会的压迫和资产阶级社会的“文明”。 晚期创作&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在普法战争期间,他以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斗争。他发表演说鼓舞人民斗志,并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巴黎公社时期,他在布鲁塞尔。开始他对公社不甚理解,公社失败后,他挺身而出,为被判罪的公社社员辩护。还曾刊行诗集日记《凶年集》,表达了对普法战争和在巴黎公社时期的思想感情。 《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重要作品。1862 年开始创作,1872年完成 。作品以1793年法兰西共和国军队镇压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中惊心动魄的历史内容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斗争规律 。封建贵族的凶狠残暴、雅各宾专政时期的革命气氛、共和军的英勇善战,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雨果晚年仍笔耕不辍,先后完成诗集《做祖父的艺术》、《历史传说》、《精神的四种风尚》,政论文集《教皇》、《至高的怜悯》和一部戏剧《多尔格玛达》。
维克多·雨果 -
雕像入驻圆明园
日,150年前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烧毁暴行的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其半身雕像正式入驻圆明园,被安置在遗址东侧约50米处。 雨果雕像为全青铜制品,宽50厘米,高84厘米,重90公斤;底部长30厘米,宽25厘米。由法国雕塑家娜什拉-凯努女士制作,法中友协联合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法国东方华人协会共同捐赠。雕像用中法文字镌刻了说明词。在雨果雕像之南,一块书形石雕上,特地镌刻了雨果150年前谴责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暴行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节选部分。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62次
参与编辑人数:3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6:10:15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维克多雨果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