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别火的绿岛小夜曲原唱 一个小男孩唱的 很响亮的

(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 - VeryCD资源搜索
Sat, 27 Dec :09 +0000
Sat, 27 Dec :09 +0000
http://blogs.law.harvard.edu/tech/rss
(webmaster)
(webmaster)
/topics/2784667/
<![CDATA[专辑英文名:&Schubert:Winterreise专辑中文名:&舒伯特:冬之旅艺术家:&更新唱片小册BostridgeAndsnes资源格式:&APE版本:&NPR采访音频更新发行时间:&2004年地区:&英国,法国,德国语言:&英语,法语,德语简介:&唱片公司:EMI CLASSICS唱片编号:90 2 1录音制式:DDD资源出处:电驴搜索作曲家:FRANZ SCHUBERT演唱:IAN BOSTRIDGE演奏:LEIF OVE ANDSNES专辑介绍:这个文件终于被我找到。希望大家一起来加速下载,我电脑里的空间越来越撑不下去了。本专辑还没有发过源,但是很多人肯定都对该唱片有所耳闻,特发。初次发源,请多关照。发源宗旨:尽可能多地提供系统完整的相关资料。争取过年之前把这个系列的5张唱片都发上来,或者先把磨坊女那张放上来。还在整理相关资料,采访音频,敬请期待再次更新:计划分享的采访内容,这个不算官方的,是当年美国巡演(地点是在卡内基音乐厅,应该就是下面那张照片)在美国国家电台的采访。MP3格式。有兴趣的欢迎下载。照片来源:纽约时报12月3日晚更新相关视频是当初唱片发行的官方视频,两位艺术家的访谈不是高清的那种视频,如果对分辨率有高要求的慎重。截图如下舒伯特《冬之旅》- 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结晶 舒伯特.费朗茨.彼得( Schubert , Franz Peter , 1797 —1828) ,奥地利作曲家,生于维也纳,8 岁时即从父学习小提琴,从兄伊格纳兹学习钢琴。11 岁时(1808) 被吸收为维也纳帝国圣堂唱诗班歌手和帝国学校的学生,后成为圣堂乐队队长,并常担任指挥。14 岁时创作了第1 首歌曲《哈加的悲歌》。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舒伯特是一位承先启后的艺术家。一方面,他继承了莫扎特、贝多芬的德奥古典主义音乐传统;一方面,他又以对传统的创新和发展,给后来的作曲家开辟了新的天地,而被称为第一位浪漫主义音乐家。舒伯特一生虽短,创作领域却很宽,涉及了交响乐、室内乐、钢琴、歌剧以及宗教音乐等,特别是他的艺术歌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别开生面,充分显示了舒伯特音乐所独具的风格。作为浪漫乐派奠基人的舒伯特,虽然仅比贝多芬晚逝世1 年,但可以说,他和贝多芬属于两个时代。当他走向生活时,那股振荡欧洲、影响贝多芬世界观和创作的法国大革命风潮已经烟消云散,封建王朝在整个欧洲大陆复辟。当年曾鼓舞过德奥人民“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由于革命中的流血和暴力,由于拿破仑的入侵,已经黯然失色,再也无法吸引舒伯特这一代青年人。他不“理性”,转而崇尚“幻想”。一种新的艺术思潮———浪漫主义开始风行于德奥,出现在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中。它不仅是创作上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而更重要的是,它是这个文艺流派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反映。贝多芬作品中那些社会性、伦理性的重大题材和那英雄主义的气概,在舒伯特的创作中悄然逝去。他偏重于普通人的生活圈子,着意抒发“自我”的情感和幻想。他曾为大量的当代著名诗作谱曲,这些诗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同时,舒伯特还在歌曲中时而借用那些牧羊人、流浪的磨工、被死神逼迫的少女来抒情,时而把花鸟鱼虫拟人化,这些都反映出了他个人内心世界中变化万端的思绪。他以大量歌曲,或衷心赞美自然和春天,如: 《高山顶上》、《听,听,云雀》;或热情歌颂艺术和爱情,如: 《致音乐》、《爱的使者》、《小夜曲》;或虔诚祈祷上帝和天国,如:《受苦人》、《圣母颂》,用这些美好的事物来构筑他的理想王国,以期得到现实所不能给予的幸福和安慰。他像其他浪漫主义艺术家一样地讴歌“幻想”,宣称“你是人类的至宝,你是取之不尽的源泉”;他常庆幸自己在“尽可能地用我的想象力来装饰这个现实”。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和《美丽的磨坊女》,都是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同名诗歌而创作的,可称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代表作。据友人回忆, 《冬之旅》这首长诗强烈地振动了作曲家的心灵,他倾全力写成了由24 首歌曲连贯起来组成的声乐套曲。可以说,这是一组叙事的抒情音乐诗,一部音乐配成的戏剧。舒伯特着意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塑造了缪勒诗中那个寂寞、孤独、对现实不满、追求渺茫的理想王国又终不可得的苦闷灵魂。他离开熟悉的城市和那已嫁给财主的负心情人,走在那一望无际的冬日旷野,望着朔风中的风信旗和冰封的河面,听着风雪声和邮车的叮铃声,避开林中的恶狗和不祥的乌鸦,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他深感到人世间的冷漠和凄凉,自己在这里得不到同情和怜悯,永远是个陌生人、流浪者。他要避开浮华尘世,在飘忽的旅途中寻找内心的安宁。当最终一切摆脱痛苦命运的企图都失败之后,他强打精神,诅咒世界,追随一个孤苦的行乞老艺人而去了。可以说,这是舒伯特内心的披露,它深刻地反映了作曲家这个阶层和同时代人的思想情绪。舒伯特努力挖掘缪勒优美诗句中的韵律和音调,使套曲蕴含了无限的诗意。他遵循浪漫派“打破各种文艺门类界限”的主张,使音乐里有戏剧、歌唱中有诗文;他还破除了古典派的一些严格规范,根据诗的内容、韵律,在旋律、和声、调性布局及曲式上都有所创造,特别是提高了钢琴伴奏部分的表现力,使之不再仅仅外在地模拟形象和音响,而是生动地刻画由自然环境烘托出来的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使歌词、旋律、伴奏融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作曲家这些对传统的突破和发展,不仅体现在《冬之旅》这类声乐套曲中,而且也普遍运用在他的其他大量歌曲创作中。舒伯特艺术歌曲那不同寻常的新颖音响,在当时就曾遭到社会上保守派人士的非议。《晚安》是套曲《冬之旅》的第1 首歌。钢琴以忧愁、带有沉重叹息的下行音调和稳定的行进节奏开始,立刻就预示出整个套曲的基本色调,描绘出刚启程的旅人的阴郁心情。在第2 首《风信旗》中,钢琴伴奏一方面塑造出变幻无常的风信旗飞舞飘扬的情景,一方面以快速的音型,衬托出失恋的旅人那异常激动和忿怨的情绪。《菩提树》(第5 首) 是套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歌。安逸、温和的旋律,用E 的同主音大小调的明暗色彩,对比出主人公美好的过去和凄凉的现在。舒伯特的旋律和民歌有不可分隔的联系,他曾大量改编过德奥各民族(其中包括奥地利、德国、匈牙利、捷克等民族) 的民歌,前期作品《野玫瑰》、《鳟鱼》都像民歌一样简洁、明晰、动人。当时,德奥浪漫主义艺术家搜集整理本民族的童话、传说和歌曲,是一个相当突出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拿破仑战争中激发出来的民族自尊心所致,一方面也由于他们觉得现实太丑恶,不如沉迷于那些远离现实的天真、奇妙的童话和传说中。《菩提树》的旋律带有亲切、朴素的奥地利民歌风格,在舒伯特死后,这首歌在德奥人民中间广泛传唱,后人甚至以为它真是一首民歌。到第9 首《鬼火》一曲时,旅人激动的情绪逐渐平息。他感到“人间欢乐,人间痛苦却像鬼火难捉摸”,他要像河水终将流入大海一样,把自己的痛苦埋葬。这种沉重的思索,被伴以缓慢、深沉但仍然起伏的音调。第11 首《春梦》的诗文中包含了3 种意境:梦中———有着鲜花、小鸟、欢乐和幸福;惊醒———一切美好的事物幻灭,只有黑暗寒冷,昏鸦喧闹;继续“痴人说梦”———幻想冬天开出绿叶,爱情重新降临。作曲家用3 个不同的音乐形象描绘这不同的画面:第1 段是活泼而欢悦的曲调,前奏中钢琴模仿鸟鸣,到梦中则转入平稳的伴奏;第2 段,和弦突然地显现,并在e - d - g - a 的4 个小调上接连转换,配合那冷酷的朗诵调,宣告幻想的破灭;而第3 段的节拍由6/ 8 变2/ 4 ,旋律柔和却带着那固有的忧郁色彩。3 个似乎是孤立的段落,通过巧妙地利用调性的转变和统一(A - a - A) ,保持了3 段体结构的完整。第14 首《白发》中,旅人终于得出悲观、宿命的结论;人生是痛苦的忍受,他盼着“解脱”时刻的到来。音调悲泣,是一种夸张的朗诵声调。第20 首《路标》和第21 首《旅店》,显示出旅人最终想去的归宿是坟墓。舒伯特自己从踏上人生旅途之始,就一直在寻求出路和结论。但是,正像他1820 年写的一首诗所感叹的那样:“人们在一片漆黑里撞来撞去,一路寻找目标,但是一切都是徒劳的,总是找不到真理。”因此,歌曲中旅人悲切痛苦的结论反映了作曲家失望以致绝望的心声,这也正是缪勒的诗作之所以引起舒伯特强烈共鸣的原因。无奈,那唯一能解除痛苦的企图也不能实现,坟墓这个“旅店”并不接受旅人,他只好再次鼓起“勇气”,继续走上漫长无涯的人生旅途。第22 首《勇气》的速度相当快,但调性随着每个乐句在变。(g - G- g - G??) ,歌曲终止在G大调上,而钢琴的尾声却以g 小调结束。这种处理手法,对“勇气”带有一种讽刺的意味。《老艺人》是套曲的结尾,旅人在“受尽人间痛苦而无动于衷”的行乞老艺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8 音琴盒的单调音响自始至终,它伴随的旋律既像老艺人的吟唱,又像是诗人和作曲家内心的呻吟,以此结束了整部套曲。以上选曲中提及的艺术特点,也贯穿在这首套曲的其他歌曲之中。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鲜明特点,他的旋律的优美,如歌和音乐严密的逻辑性,又明显地渗透在他的交响乐、钢琴曲和其他形式的作品中。《冬之旅》是舒伯特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声乐套曲,它鲜明地表现了作曲家独特的艺术气质,也清楚地说明了舒伯特信奉的“浪漫主义”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从他早期的歌曲《魔王》、《鳟鱼》、《死神与少女》到最后的《地神》、《幻想》等,尽管他在主观上企图回避现实,但这些作品毕竟还是反映了现实。舒伯特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只是因为他开创了浪漫派音乐的先河,同时还因为他所独创的浪漫主义音乐艺术,表达了当时普通人们的社会与生活理想。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代表性地开创了体现在音乐上的浪漫主义这一派别。而且,带钢琴伴奏的歌曲这种传统的音乐体裁,被舒伯特提到了十分完美的艺术高度。他的许多著名的艺术歌曲,如《鳟鱼》、《魔王》、《流浪者》、《菩提树》、《春梦》、《地神》等,之所以流传至今还脍炙人口,完全是由于他所塑造的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而深刻,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舒伯特为确立诗词形象,运用那朴素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变化、巧妙的调性色彩的对比,以及钢琴诗意般恰如其分的配合而创作的大量歌曲,至今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艺术精品。他的歌曲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一种新的艺术境界,是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结晶。文章出处:http://www.xici.net/b285266.htm感谢文章原作者略微几处改动Ian BostridgeIf it wasn't for Schubert, I wouldn't be a singer. -Ian Bostridge????那时如果不是因为舒伯特,我可能并不会成为一个歌手。在青春期变声之后的那段时间里,我一直在听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不只是听,也唱,可以说那些艺术歌曲成为了我继续歌唱的起因。我最早接触到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通过一位德语启蒙老师,他当时通过唱歌教给我们语言。那时最先听到的歌是&魔王&(Erlkonig D.328 Op.1),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唱的。还记得第一次听时,歌曲中的那种紧张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到现在都没忘。我觉得舒伯特似乎有一种罕见的能力,他能从一首诗中找到一个这首诗所独有的音乐感觉,然后把这个乐思贯穿于创作的整个歌曲之中,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比如在魔王这首歌中,钢琴伴奏部分有着重复的八度音阶,这在最开始表现的是一匹马在疾驰,然后,这种单纯的外在描述转变成了情感的表达,这种情况在舒伯特的作品中也很常见,而在这里,表现的是一个父亲正驱马飞驰在一片森林之中,怀抱着摇篮,里面躺着他年幼的儿子,极力躲避着想引诱他们的邪恶幽灵-魔王的那种紧张感受。????应该说,舒伯特所写出的和声效果,在十九世纪初的时候还被认为是很超前的。事实上,评论界很可能会说,舒伯特这是在干什么,似乎他的作品中一直都在转调。而像魔王这样的歌曲,在当时肯定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因为它真的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还非常引人入胜。他写的许多歌曲都具有这种令人惊异的艺术表现,比如取材自一部哥特情节剧的歌曲-&侏儒&(Der Zwerg D.771 Op.22 No.1)。这些歌曲可能只有四分钟长,但是在这个很短的时间里,它就能把听众们带到一个无比奇妙的旅程中来。在舒伯特的音乐中,力度对比的效果是很明显的,而且这些音乐内部有着一种自己特有的平衡,最后达到的效果经常是这样:一段非常抒情的音乐,之后便闪电般转入一种魔鬼般的气氛之中。????作为一个生活在维也纳的音乐家,舒伯特的偶像是贝多芬。众所周知,在他自己的葬礼之前不久,舒伯特作为一位护柩者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而我们看到在舒伯特的晚期作品中,也明显对这位比自己年长的作曲家表达了深深的敬意。比如在一首为人声、钢琴和圆号作的歌曲&在河上&(Auf dem Strom D.943)中,他就引用了英雄交响曲里的一个段落。而在&天鹅之歌&(Schwanengesang D.957)的前半部分之中,则给人感觉那些诗歌似乎是由贝多芬安排的,它们的主题也能让人联想到贝多芬的套曲&致远方的爱人&(An die ferne Geliebte Op.98)。但很有趣的是,除了那一套歌曲,贝多芬似乎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歌曲创作者。而舒伯特呢,一生之中一直在写歌,最终出版的作品不会少于六百首。就像后来的那些伟大的歌曲创作者:舒曼、沃尔夫一样,他写那些歌曲时也是自然而然的,甚至是狂热的。在他的一生之中,虽然也曾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交响曲和室内乐的创作之中去,有时候还有歌剧,但是只有写歌是从始至终的,他经常把新歌写在随手能找到的一些小纸片上,比如在餐馆中的时候,或者在我们能想到的任何地方。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歌曲有着不同的版本,比如像&鳟鱼&(Die Forelle D.550)这首歌,有着多达五个完整的版本。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样的,但经常是这样:有时候,人们会向舒伯特讨要一首歌的谱子,他并不回家去拿,而是当时就地写给他们,这样的话,很可能写出来的和家里放着的有些地方就不一样了。????舒伯特对于歌曲创作的热情经常是伴随着对某位特定诗人的发现而高涨起来。他也常常用自己朋友的诗歌作曲,比如,大概有五十首歌是根据他的朋友梅尔霍费尔(Johann Mayrhofer)的诗歌写的,这个数量仅次于来自歌德和席勒的作品。梅尔霍费尔似乎并不是非常出名,但他的诗歌非常适合于配乐,类似于慕勒(Wilhelm Muller )的作品,后者是&美丽的磨房姑娘&(Die Schone Mullerin D. 795 op. 25) 和&冬之旅&(Winterreise D. 911 op. 89)的词作者,他曾经说过,他一直在等待着一位作曲家为自己的诗歌配上音乐呢。就像最好的歌剧不一定有着最好的脚本一样,艺术歌曲也有着同样的情况。不论诗歌的文本如何,舒伯特用它们写出的歌曲可都是一样的棒。艺术歌曲可以被描述为一种文本和音乐之间的碰撞,而一些人认为这里的音乐必须是诗歌的再现,但我说这些歌曲是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当文本和音乐放在一起时,它们才构成艺术歌曲本身。????除了音乐本身之外,舒伯特的最有影响之处是让人们把艺术歌曲作为一个高贵的艺术类型而刮目相看。他改变了歌曲创作,以至于在十九世纪,艺术歌曲逐渐成为了大多数作曲家试验和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直到现在,德语艺术歌曲的创作还作为一项传统继续着。前一阵子我非常幸运的被作曲家亨策(Hans Werner Henze)题献了一部套曲,这部作品的名字叫阿拉伯歌曲六首。亨策写作这些诗歌,并在其中采用了阿拉伯风格的主题,这些都是这个传统的一部分而已。对于创作,我最开始只是觉得这是一种义务,觉得创作某种新的东西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做的。后来,我越来越觉得没有那么简单。亨策的歌曲非常好,也非常适合我的声音。最重要的是,他似乎早就知道我一定能做的比以前好,在当时,这些歌曲确实超越了我的水平,而也正是通过它们最终使我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最近我的嗓音能演唱的低音域增加了,尽管我经常使用中音区域来演唱艺术歌曲,就像许多艺术歌曲所要求的一样(而且我还经常跟着迪斯考的唱片来唱)。我想一个人的声音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得暗淡,你对歌曲的演绎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许许多多你曾经经历过的事情会不知不觉的影响到你。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你会觉得一首你已经唱了很长时间的作品突然让你找不对感觉了。比如说,最近我演唱了多次冬之旅,到后来唱的时候,已经麻木到基本上不知道它是在讲什么了。但是当我读了厄普戴克(John Updike)的《兔子,快跑》(Rabbit, Run) 这本书,说的是一个男人在一天晚上突然决定要离家出走,并且继续远走他乡,之后,我重新思考了这个声乐套曲,这本书给了我对于冬之旅的全新感受。????舒伯特的一些早期作品有着奇怪的标题,像&弑父者&(Der Vatermder D.10)和&病态的梦&(Leichenfantasie D.7)等等。如此一来,优雅的站在画室里面来演唱舒伯特的早期艺术歌曲,便成了一种很怪异的事情。现在,他的歌曲大多是在音乐厅中才能欣赏到。而对于我来说,则感觉自己有着这方面的双重经历。在我十五或十六岁的时候,我开始和一个弹钢琴的小伙伴一起演唱这些艺术歌曲,那时我们还经常在聚会上面表演,当然人们并不怎么仔细听,也许从这方面来说,我也是属于从业余发展到专业的了。关于唱片的话,我觉得录制唱片的好处也就是能够让人们把音乐带回家,把这些本来就属于家庭的音乐带回到各自的客厅里去。????而作为音乐会,我认为这多多少少是带有一种戏剧性因素的表演。当然在我选择一个演唱会的曲目的时候,我当然会尽量使整套曲目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让衔接和气氛的转换完美起来。不过艺术歌曲的演唱不应该只顾及文雅,它应该是能够深深抓住并感动你的演绎。通常人们很喜欢演唱艺术歌曲时的那种亲密感,但是有一点让人担心的是,当这些观众感到与我非常亲近的时候,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表演而已,而我自己也并不觉得要无限制的投入进去。????目前在我最新的一张唱片中,我们试着选择了一些我非常喜爱的歌曲,但最近我喜欢的很多都是为男低音创作的作品,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那些都能改编成男高音版本。所以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为舒伯特系列录制的第三张专辑做好详细计划,不过冬之旅肯定是要录的,钢琴部分合作者是安斯内斯(Leif Ove Andsnes) ,但是说实话,舒伯特艺术歌曲我太喜欢了,但刨去现在已经录的七十首左右,我剩下的只有五百多首啦。本文译自英国《卫报》的周末评论版。感谢译者转自美国亚马逊EDITORIAL REVIEW关于在线时间:每日保证4小时以上,上午不在线,晚上11点以后不在线。更新,由于临近考试,本人最近在线时间不定,但是可以保证每天至少4小时。专辑曲目:&
1. Auf Dem Flusse2. Das Wirtshaus3. Der Greise Kopf4. Der Leiermann5. Der Lindenbaum6. Der Sturmische Morgen7. Der Wegweiser8. Die Krahe9. Die Nebensonnen10. Die Post11. Die Wetterfahne12. Einsamkeit13. Erstarrung14. Fruhlingstraum15. Gefror'ne Tranen16. Gute Nacht17. Im Dorfe18. Irrlicht19. Letzte Hoffnung20. Mut21. Das Wirthaus22. Ruckblick23. Tauschung24. Wasserflut
topics-2784667@verycd
Sat, 27 Mar :32 +0000
/topics/2726933/
<![CDATA[专辑英文名:&Orchestral Works - Janowski专辑中文名:&法国山歌交响曲 山中夏日艺术家:&d'Indy 丹第古典类型:&交响曲资源格式:&APE发行时间:&2003年地区:&德国语言:&法语简介:&
作曲:d'Indy指挥:Janowski演奏: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发行公司:Warner录音时间:1992专辑介绍:  法国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樊尚·丹第(Vincent d’Indy )在日生于巴黎。十一岁开始学钢琴,接着又学和声,十五岁还自学柏辽兹的《配器法》;十七岁时,由于弗兰克的学生杜帕克,两人共同组织学习和演奏包括巴赫的《圣马太福音书耶稣受难乐》在内的一系列作品,并开始倾心于瓦格纳的创作。  1872年,经杜帕克介绍跟弗兰克学习作曲和管风琴,后来,他不但成为弗兰克的最勤奋的学生之一,同时还是弗兰克的最得力的门徒和他的美学忠实继承者。  他的处女作为1874年问世,这是在弗兰克指导下根据席勒的《华伦斯坦》中的《皮柯乐米尼父子》这一题材写出的一首序曲;后来,他还仿照席勒原作的布局,把它改编为他的交响三部曲《华伦斯坦》的第二部。他的早期作品,还有赞颂匈牙利民族英雄的交响曲《约翰·匈雅第》(1875年) 、交响叙事曲《魔林》(1878年)等。丹第本质上是一位交响乐作曲家,他在1886年写出的《法国山歌交响曲》,已经显出作者成熟的创作个性,是他的最受欢迎的杰作之一。他的著名管弦乐作品,除上述《华伦斯坦》等外,还有《交响变奏曲九斯塔》(1896年)、《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1903年)、交响诗《山中夏日》(1905年)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写出的第三部小交响曲《美丽的高卢》(1918年)等。丹第最崇拜的是瓦格纳。他的一部歌剧《斐瓦尔》(年),几乎就是瓦格纳的音乐奇迹剧《帕西法尔》的法国翻版。  丹第在法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并不限于创作。1871年弗兰克等人在法国创立的民族音乐协会,使法国音乐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丹第就是这个协会最初的成员之一。他担任协会的秘书十多年,1890年当弗兰克去世后,还继任协会主席。1896年,丹第同博尔德和吉尔芒(A.Guilmant,)联合创办巴黎的第二所高等音乐学校——歌唱学校。丹第领导这所学校先后达三十多年之久,他在教学方面的活动,结晶为同塞里约(A.Serieyx,)合著的《作曲教程》一书。歌唱学校的许多著名作曲家,为二十世纪法国音乐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有鲁塞尔、塞弗拉克(D.de Severac,)和萨蒂等。  丹第工作勤奋,生活平静,只是作为客席指挥才偶尔到过西班牙、俄罗斯和美国。日,他病逝于巴黎。  丹第的主要作品有:歌剧《费尔瓦尔》(布鲁塞尔,1897) 、《异邦人》(布鲁塞尔,1903)和《圣·克里斯托夫的传说》(巴黎,1920)、交响曲、音诗《华伦斯坦三部曲》(成于1882年) 、《伊斯塔尔》(1896年)和《夏日山景》(1905)——一部乐队和钢琴的《法国山歌交响曲》(1896)、室内乐、钢琴曲和歌曲等。
丹第的法国山歌交响曲还是一部很有名的作品,像交响曲这种体裁本就不是法国人爱用的,著名的法国交响曲就更少。如果要排最著名的十部交响曲,估计大半都会是德奥的,法国交响曲应该就只有柏辽兹的幻想了。交响曲这种宏大复杂的形式与法国作曲家洗练典雅的风格有些抵触。但是丹第将一首非常活泼的山歌旋律引入了这部交响曲,使作品显得很轻松,也仍然是一部交响曲杰作。源自emule搜索,资料引自百度百科。整轨ape+cue+covers,无log。专辑曲目:&
Jour d'ete a la montagne op.61山中夏日1.Aurore 7'482.Jour 11'403.Soir 10'16Symphonie sur un chant montagnard 'Cevenole' op.25法国山歌交响曲4.Assez lent - Moderement anime - Allegro 10'205.Assez modere, mais sans lenteur 6'156.Anime 7'30
topics-2726933@verycd
Mon, 19 Jan :46 +0000
wangzhihaow
/topics/142585/
<![CDATA[专辑中文名:&Le Pavillon Des Fous歌手:&Thomas Fersen/托马斯·费尔森资源格式:&MP3发行时间:&2005年地区:&法国语言:&法语简介:&演唱歌手:Thomas Fersen专辑名称:Le Pavillon Des Fous专辑语言:French专辑曲风:Indie Rock发行公司:Warner发行日期:2005年10月官方网站:http://www.fersen.free.fr专辑介绍:法国歌手Thomas Fersen,1963年出生在巴黎,15岁开始玩音乐,创新了爵士吉他;学了电子乐后,他开始和不同的乐队一起演出,旅行。后来在一个钢琴吧裏创作,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和表演经验。1993年推出第一张个人专辑"鸟的舞会",反响不错。之后作品不断,成为“小月亮”厂牌最喜欢的歌手。有人把他喻为法国新一代歌坛的教父,LE MONDE(世界报)说他是玩“新式法语歌”的老手;Thomas Fersen喜欢在自己的作品裏运用到大量动物,他说他作品裏动物不是真正的动物,也不是象别人说的那样是一种捍卫法语语言的象徵;就如他说并非在继承谁的风格,他只是他自己。疯子已经衰老,旗子依旧飘扬上了一天的班,疲惫不堪,和人群一起涌出大楼,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时候我只想听一张来自Fersen的法国小情调。从1993年的第一张专集《Le bal des oiseaux》(鸟儿的舞会),到2005年的这张《Le pavillon des fous》(疯子的旗子),Thomas Fersen以2年一张专集的速度稳稳地坐着新式法语歌坛教父的位置。这个1963年出生的巴黎老男人,15岁便开始接触音乐,学习爵士吉他,后来接触了电子乐,他开始和不同的乐队一起演出,旅行。多年的漂流生活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和表演经验。Fersen的歌属于清新一派,拥有极为乾净和流畅的旋律,配乐上既延续法国流行乐的特色,又有所创新。他的配器不讲究时髦,华丽,精巧和繁复,而是大量使用键盘和弦乐,偶尔还会加入电子乐,手风琴甚至手摇管风琴,营造着简单温情而又浪漫的情调。很多女孩喜欢他,喜欢他那游吟诗人的气质,传统法国式温柔而沙哑的唱腔和一颗孩子般的心(谁能想到在发第一张专集的时候,Thmas Fersen就已经30岁了,现在已经40多岁的他依然像个懒散的孩子)。很多男人也喜欢他,喜欢他永远不变一副懒洋洋的样子,随性的生活态度。也许他那样的气质和态度是我最向往的吧,不然我为什么这么喜欢一个听不懂歌词的法语歌手呢。想起2004年圣诞节去巴黎,临走的时候才想起来没买什么纪念品,正巧路过fnac,看到那盘〈Piece Montee des Grands Jours〉,Fersen抱着一个猪头在微笑。于是就买下了这张做为留念。转自:http://bbs.we-are-/showthread.php?t=3705另:奉送他的一个MV,两只脚,很好玩的动画MV。另外,这张专辑有HTTP下载的,速度还很不错,可是论坛说是禁止那个网站的链接,不知道为什么,在天涯的博客里也是。 /poster/tf.jpg常驻服务器:DonkeyServer No2在线时间:08:00-22:00专辑曲目:&
1. Hyacinthe2. Zaza3. Pégase4. Mon Iguanodon5. Le Tournis6. Je N&#39;Ai Pas La Gale7. Mon Macabre8. Maudie9. La Chapelle De La Joie10. Ma Rêveuse11. Cosmos本专辑已加入mp3共享计划
topics-142585@verycd
Sat, 05 Aug :05 +0000
/topics/134599/
<![CDATA[专辑英文名:&Honegger:Symphony No.4/Dutilleux:Metaboles专辑中文名:&奥涅格:第四交响曲/杜蒂耶:变化重复艺术家:&Charles Munch资源格式:&APE版本:&Orchestre National de l&#39;O.R.T.F.发行时间:&2002年地区:&法国语言:&法语简介:&作曲:Arthur Honegger,Henri Dutilleux乐团:Orchestre National de l&#39;O.R.T.F.指挥:Charles Munch录音:Recorded in June 1967专辑介绍:奥涅格(HONEGGER,Arthur)瑞士作曲家。日生于勒哈弗尔(Le Havre)。早年就读于苏黎世音乐学院。随后于1911年赴法国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作曲,作曲课程师从丹第等名家。在巴黎音乐学院与同学米约结下深厚友谊,为日后成立“六人团”奠定其础。奥涅格早期较为重要的作品是《小提琴奏鸣曲》,于1918年首演后引起人们注意。1920年,奥涅格与另外5位当时已崭露头角的青年作曲家——米约、欧里克、迪雷、普朗克和塔那费尔(女)——一起成立在近代音乐史上颇具名声的作曲家团体“六人团”。他们以“六人团”的名义举行联名音乐会并曾共同出版《六人曲集》。众所周期,“六人团”的建立虽然得到萨蒂和诗人科克托的支持并在思想上受到他们的影响,但6位青年作曲家的联合更多是出自友谊而非从统一的创作倾向出发。奥涅格对“六人团”其他成员所持的某些过于激进的观点,如强硬的反浪漫主义和反印象主义的立场并不苟同。他曾经拒绝在一份攻击拉威尔的声明上签字就是一个例证。奥涅格十分推祟德国浪漫派音乐,尤其崇拜瓦掐纳,这与米约“打倒瓦格纳”的口号也相抵触。奥涅格一生勤奋刨作,共写了200余部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曲5部(被公认为法国乐派交响曲创作的奠基之作),交响乐章3部(最著名的是其中的第一部《太平洋231号》),清唱剧《大卫王》、《火刑堆上的贞德》等多部,歌剧《安提戈涅》等6部,此外还写有芭蕾音乐、戏剧配乐、电影音乐以及大量的乐队、室内乐、声乐作品等。奥涅格的创作思想虽然也是力主创新,但对待传统的态度较为温和。他的创作受德国乐派与法国乐派的双重影响。他自称其“伟大样板是巴赫”,而德彪西也是他所尊祟的作曲家。他将德国乐派注重理性与法国乐派注重感性的不同倾向加以平衡并熔于—炉。在技巧方面,他好用泛调性、复合和弦等手法,但并不以某种技法体系为标榜。他的创作信条是“以一个真诚的作者去写作真诚的作品”,注重音乐作品中严肃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并力求使自己的作品“既易为音乐行家也易为/大群众所欣赏”。1951年奥涅格出版了他的文集《我是作曲家》。书中坦率而生动地陈述了他对音乐艺术的看法。尽管其中流露出对音乐前途的某种悲观的情绪,但也术乏深刻的见解。奥涅格于日在巴黎逝世。(文/高为杰 摘自《现代音乐欣赏词典》)奥涅格的《第四交响曲》,A大调,H191,为纪念巴塞尔室内乐团成立20周年而作于1946年,946年1月21日由沙赫指挥巴塞尔室内乐团首演。这首交响曲表现对巴塞尔郊外谢纳堡风光的感受,标题为《巴塞尔的快乐》。奥涅格自己的解说是:“如果说第三交响曲《礼拜》是依据贝多芬的传统,这首第四号的结构结合了海顿与莫扎特的精神。”(林逸聪《音乐圣经》)杜蒂耶(DUTILLEUX,Henri)法国作曲家。日生于法国北部的昂热市(Angers)。最初的音乐教育是在杜埃市(Douai)的音乐学校,193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38年获罗马一等奖学金,后来因为战争爆发而放弃了赶罗马的深造。年任法国广播电台音乐听众服务部主任,这一职位使他有条件接触各种流派的音乐并亲自参与戏剧、电影、广播等多方面的音乐创作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那兼收并蓄的艺术特征。1967年获国家音乐大奖,1970年被聘为巴黎音乐院作曲教授。从音乐风格上看,杜蒂耶继承的是德彪西、福雷和拉威尔的传统,但他却是一个能将传统的和先锋派的音乐技法融为一体,并使两方面的听众都能接受的作曲家。在“保守”与“革新”两股潮流经纬分明的现代乐坛上,杜蒂耶的道路不失为一种更有现实意义的探索。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每一部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常为人们提到的有:《第一交响曲》();《狼》(芭蕾,1953);《第二交响曲——复本》();《变化重复》(乐队,1964);《音色、空间、运动——繁星之夜》(乐队,1978)。变化重复(Metabo1es)管弦乐为美国克利夫兰市(Cleveland)管弦乐团成立4周年纪念而作。1964年完稿,日首演于克利夫兰,乔治·史泽尔(George Szell)指挥。“变化重复”是从修辞学中借用的一个概念,它在曲式学中的含义,是指同一乐思或结构以不同形态作多次陈述;杜蒂耶用这个概念作为标题,是想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他的音乐所揭示的、如同生物学中新陈代谢规律的渐变过程。整部作品包含五首独立但彼此联系紧密的乐曲。“变化重复”的原则不仅存在于每首乐曲之内,而且也体现在各乐曲的关系之中,所以,五首乐曲是不宜改变次序或抽出某一首作单独演奏的。音乐的体裁有点近似于乐队协奏曲,每首分曲都有独特的配器构思。一、咒语般的。使用了回旋曲式。开始就出现的、环绕着Mi的短小动机,如同一个咒语,在不断的变化中重复,铸成了第一首乐曲的独特个性。配器以丰富的木管音色为主体。二、线型的。这是一首高度对位化的抒情曲;调性泛浮;配器中只使用弦乐,分部越来越多,最后达十四个声部。三、强制性的。使用这个奇怪的标题,是因为乐曲采用了严格的帕萨卡利亚结构,似乎是一种“限制”;音乐在一个十二音的固定低音上作了尽可能多的变化;音色以铜管为主。四、麻木的。以—个六音和弦为基础,排除了旋律主题的因素,通过打击乐器及其他乐器的不确定音高的演奏以获得丰富的色彩。五、火红的,谐谑曲,引用了前四首乐曲的各种乐器组合,有概括总结的作用。结束前,有大段建立在Mi上的乐队全奏,音响宏亮而富有生机。
全曲演奏约16——17分钟。(文/杨通八 摘自《现代音乐欣赏词典》)(按:在林逸聪编的《音乐圣经》上,奥涅格条里Metabo1es译作《反复》,迪蒂利留斯,DUTILLEUX条,译作《新陈代谢》)找不到02年发行的该专辑的大图找了个类似de图稍改了一下都是一系列的,凑合一下吧^^只有43分多长,所以表面看小点附上另一发行版的小图 http://ec1./images/P/BZ.01._AA130_SCMZZZZZZZ_.jpg专辑曲目:&
Arthur HoneggerSymphony No.4 &#39;Deliciae Basilienses&#39;01 Lento e misterioso02 Larghetto03 AllegroHenri DutilleuxMetaboles04 Incantatoire05 Lineaire06 Obsessionel07 Torpide08 Flamboyant
topics-134599@verycd
Thu, 01 Jun :51 +00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夜半小夜曲原唱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