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去世,已安葬,有没有什么习俗寄托思念之情?或保佑逝者安息 生者坚强?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民间传统丧葬习俗_避煞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她欲取回亡夫已安葬骨灰|张某|支付_凤凰资讯
她欲取回亡夫已安葬骨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广州日报讯 (记者林霞虹 通讯员周艺、黎智瑶)莫女士在国外工作的丈夫被枪杀身亡,寄回国的骨灰被丈夫的家人带走安葬了,她却不知道。为讨回亡夫骨灰,莫女士将亡夫的父母及兄弟共4人诉至法院,要求返还已安葬的亡夫骨灰及死亡证明。花都区法院审理后认为于情于理不合,驳回了莫女士的诉讼请求。
原标题:她欲取回亡夫已安葬骨灰女子起诉亡夫家属被驳回广州日报讯 (记者林霞虹 通讯员周艺、黎智瑶)莫女士在国外工作的丈夫被枪杀身亡,寄回国的骨灰被丈夫的家人带走安葬了,她却不知道。为讨回亡夫骨灰,莫女士将亡夫的父母及兄弟共4人诉至法院,要求返还已安葬的亡夫骨灰及死亡证明。花都区法院审理后认为于情于理不合,驳回了莫女士的诉讼请求。莫女士与张某是夫妻关系,婚后生育了两个女儿。张某自2005年开始外出巴拿马打工,期间虽偶有回国,但自2005年开始,张某就未支付过两个女儿任何抚养费。日张某更是以自己出国巴拿马为由注销其在中国的户籍。自此后,双方未有谋面,但在法律上,双方仍是夫妻关系。2013年,莫女士从他人口中得知,张某于2012年12月在巴拿马被人开枪打死。死亡后,张某的骨灰从巴拿马寄回,并由张某的父母及兄弟领走。得知此情况后,莫女士认为她才有权处理张某的骨灰,遂多次与张某家属联系,要求他们返还张某的骨灰和死亡证,但张某的兄弟和父母对其不理不睬。最终,莫女士将张某家属起诉至法院,要求返还张某的死亡证及骨灰。该案开庭时,张某的父母及兄弟四名被告均未出庭。花都法院进行了缺席审判。法院认为,骨灰属于法律上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殊物,其价值在于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及对死者进行祭奠等。莫女士确认张某骨灰已安葬,这是对死者的尊重及对家属的安慰。庭审中,莫女士还确认她的女儿曾与张某其他家属前往祭奠。法院认为,由此可见,莫女士完全可实现对张某的祭奠等,并不影响其对骨灰权利的行使。“让死者安息,让生者释怀”是中国善良风俗和道德习惯中“入土为安”的思想,莫女士要求返还骨灰的诉请,于情于理不合,驳回其诉讼请求。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405852
播放数:509410
播放数:529930
播放数:382815
48小时点击排行安徽安庆人去世都有什么安葬习俗_百度知道
安徽安庆人去世都有什么安葬习俗
提问者采纳
安庆各个地方的习俗都不一样!但一般都是土葬,都要做法事!法事分好几种,事件是一天到七天不等,一般都是是三天三夜!有和尚做的也有道士做的,但都差不多!死者死后放在祠堂内,亲友都要去凭吊,还要请法师看时辰和地点举行葬礼!时间主要看法师说的,一般三到十天!差不多就这些了,感觉好繁琐,尤其是夏天的时候还要拿冰柜冰着尸体!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安庆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搭建灵堂,做两天两夜的法事
土葬,一般在逝者去世后,将逝者入棺,摆放与宗祠里,做法事,3到4天后便入土为安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邻水人丧葬习俗拾遗
& & & & & & & & & & & & & 送 终 老人弥留之际,其子女等后人守护在他身边,询问其病情或需求、聆听其最后的教诲,直到老人咽气瞑目,称之为“送终”。 送终是同老人生与死的诀别,后人们都非常重视。老人处于弥留之际,子女等后人无论自己手头的活计多忙,无论自己身在何处,也不管路途有多么崎岖和遥远,都要千方百计赶来为老人送终。否则,就会悔恨一辈子。 这一方面是老人为后人操劳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如果不送老人最后一程、不能尽最后的孝心,后人们感到实在过不去;另一方面是后人们认为:能够见老人最后一面、能够聆听到老人的临终教诲和嘱咐是自己的福气。因为:老人一旦咽气,今后阴阳有隔,再想见老人只能在梦中,再想听老人的教诲也只能在梦中。另外,在民间,子女不为父母送终,一般都会被视为不孝,招致左邻右舍的非议和谴责,后人们承受不了这种非议和谴责;同时,一个老人弥留之际没人送终,被视为大不幸,会遭人耻笑。子女等后人在送终过程中,还有一些事儿需要做: 为老人或病人“叫魂”。 所谓“叫魂”,就是当人昏迷不醒、奄奄一息之际,他的长辈或亲属烧香焚烛,大声呼叫:“XXX,快回来呀!”至少连喊三遍。民间认为:病人之所以奄奄一息,是由于他的魂魄正在或者已经离开肉体,大声地呼叫他的名字,可以将病人的魂魄喊回来。魂魄喊回来了,病人就没事儿了。这虽然属于迷信的做法,但充分表达了亲人们想尽量挽回老人或者病人生命的良好意愿。 及时为老人或病人沐浴、更衣。叫魂后,如果病人的情况仍然没有好转,就要及时为其沐浴、更衣, 包括梳头、剪指甲。这样做,为的是让老人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离去。同时,后人、亲友们不能大哭、嚎哭,只能暗暗流泪、轻声涕泣或叫喊,为的是怕影响其情绪、加速其死亡。挟一点儿饭菜或鱼肉在老人嘴里含着。在老人断气前,有的儿孙还要挟一点儿饭菜或鱼肉在他嘴里,寓意他来生有“食缘”,不至于饿肚子;还要放点钱在他手里,以示他来生“富裕”,不至于没有钱花。“接气”。所谓“接气”,就是当老人将要落气时,由他的长子用一个红绸做的小布袋,里面装上金银和五谷,放在死者的嘴边接气,以表示家庭后继有人,气运不断。如果家中没有长子就由次子接,无儿子的家庭由女儿接,无子女的就由其配偶接或者亲属来接,总之是要有人来把气接下来。民间认为:能接住老人临死前即将断掉的气,就可以保住前辈的香火不断。及时撤掉床帐,及时将老人或者病人抱(或者抬)坐在椅子上。眼看老人或者病人确实不行了,守护者要赶紧将他所睡的床的床帐撤掉。民间认为:床帐是千丝万缕的丝线织成的,是天罗地网,如果不迅速撤掉,老人就会成为“网死鬼”,不利于老人的魂魄辨认方向升天入地,另外对生者也有不少坏的影响。同时,赶快将老人或者病人抱(或者抬)坐在椅子上(脚下放一扫帚),不能让他死在床上。民间认为:这样做,为的是让老人有个依托,能够靠稳把定。寓意他的后人今后靠得稳、把得定。至于脚下放一扫帚,为的是不让其脚落地。因为脚落地,就预示着下了葬。及时烧“落气纸”、放“落气炮”。病人刚一断气,亲人们必须立即烧纸,称之为烧“落气纸”。“落气纸”通常为草纸,有的是用钱钻打的,撕成一张一张或一挂一挂,谓之长钱;有的没用钱钻打过,是一张一张的草纸,谓之散钱。“落气纸”一般放在盆子或缸砵里烧,一直到把盆子或缸砵烧满为止。缸砵或盆子放在死者的脚下,若一时找不到盆子或缸砵,就直接烧在死者脚下的地上。在烧“落气纸”的同时,亲人们还必须燃放鞭炮,称之为放“落气炮”。“落气炮”,可以放一圆(即一柄),也可以放一串(即一挂)。在来不及烧“落气纸”的情况下,可以先放“落气炮”。同时,举家人嚎啕大哭。民间认为:人死了以后,都是要到阴曹地府中去的。而在去阴曹地府这条路上,有种种鬼神卡关,必须烧纸钱给鬼神用,他们才会放死者过关。所以必须烧“落气纸”。民间同时还认为:人死后,魂将上升入天,而魄则将降入地。燃放鞭炮能赶走死者附近的鬼神,让死者的亡灵能毫无阻挡地升天入地。其实,烧“落气纸”、放“落气炮”和举家人嚎啕大哭。 一是丧家发泄痛失亲人的悲伤之情,二是为了热热闹闹送死者上西天,三是告诉别人:我家亲人去世了! 入殓
& &入殓,其实就是收捡死者尸体。人断气后,首要的就是收捡其尸体。不然,其他事儿就不好办了。入殓有“小殓”和“大殓”之分,一般要趁尸体还没有完全僵硬这一段时间进行。小殓,指的是“挺丧”、给死者沐浴更衣。 病人断气后,亲人们迅速取下门板(一般是大门的门板),搁在两条大板凳(过去农村人在方桌上吃饭用的长条木板凳)上,门板上面置一张草席,把死者停放在上面。随后,在遗体脚下放一盏清油灯(有的还在遗体的头、身体两则安放上点亮的蜡烛),意为死者到阴间的途中才看得见路。这谓之“停尸”或“挺尸”。挺尸后,就是整容,由雇请的剃头匠(即理发师)为死者整容。男性剃头、刮胡须、洁面,女性则梳头、修眉、洁面。同时口中念念有词,说些行话或吉利话。整完容,就是沐浴净身,由雇请的行家人士给死者沐浴净身(即洗澡)。脱去死者身上的衣帽鞋袜,毛巾在水中浸湿、稍微拧干,然后开始给死者擦洗。擦身子一般前身擦7次,后身擦8次,有的前后各擦3次。同时说些行话或吉利话。旧时,给死者沐浴净身的水,要用买来的水,称之为“买水”。谁买?死者的后人(一般是主孝子)买。用什么买?用死者后人或亲人花阴钱买,阴钱即烧的纸或烧的冥币。也就是说:给死者沐浴净身的水必须是死者后人或亲人烧香烧纸纸买来水,谓之“阴水”。民间认为:阴钱、阴水,在阴间才有价值,灵魂才能享用到;烧香、化纸买水,就是把“阳水”转变成“阴水”。现在,给死者沐浴净身一般用艾叶水(即用艾叶泡的水),因为艾叶水具有消毒杀菌、防止腐化和腐臭的作用。给死者沐浴净身后,就是为其更衣,即为死者穿上寿衣。人们忌讳说“死”字,因此将死后要穿的衣服称之为“寿衣”。寿衣,有的是早就准备好了的,有的是临时赶做的,但衣帽鞋袜必须是新的。寿衣的内衣必须要白色,帽子是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般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都是如此。因为按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要去见自己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就不让他认祖归宗,所以寿衣要传统的式样。 寿衣一般在农历闰年做,俗称闰年做寿衣,可以为老年人增寿。寿衣之布料多为棉布,不能留有口袋,因“袋”与“代”谐音,意在不能将传宗接代的代带去入葬。寿衣无论内外衣服一律不用纽扣,只用小条布带,以带子代替纽扣,暗喻会带来儿子、孙子,后继有人。寿衣(裤)总件数必须逢单,一般为11件(上5下6或上6下5)或13件(上7下6或上6下7),也有9件的(上5下4或上4下5),内中必有棉衣,表示缅怀之意。夭寿逝者的寿衣件数一般为3或5件,老年女性逝者还兴穿上“披风布褴”。更衣前,寿衣由子孙试穿,一件件套筒,用红线扎住袖口、裤脚,以示子孙增寿。除了寿衣,还要穿上寿袜、寿鞋,戴上寿帽,寿帽上面还有一粒珍珠玛瑙,据说可以给逝者去阴间路上当灯。给死者洁身、穿上寿衣后,撤去草席,让逝者仰躺在门板(或硬木板)之上,面盖草纸,以5块瓦片为枕头,俗称“拔荐”。小殓至此结束。为死者净身、穿寿衣,目的是让死者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像出远门或走亲访友一样地去会祖先,以免被祖先、天上地下诸鬼神所小瞧而拒之门外。有的丧家还要为死者举行开光和抿目等活动。即: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来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是孝子亲手作的事。据说人死后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同时,有的丧家还要把家里的鸡狗之类的动物捆绑起来,为的是不让猫狗或其他动物靠近尸体,否则会诈尸,尸体会跳起来,死死抱住活人或其它东西不放。这些传说,实属迷信,无非是要利用这一禁忌,提醒孝眷谨慎看守尸体、灵柩、精心尽孝,不得轻待死去的人。随后,及时将草席、垫草以及死者换下的衣服等物丢弃野外焚烧成灰埋于地下;将死者睡过的床架床板丢入水塘消毒后竖起来或搬走;将死者生前所盖的棉被挂在家门口楼梯上面让风吹日晒。为的是怕死者留恋初终的地方,阴魂附于某处或某种器物上不走不散,以致滋扰家宅,不利生者。小殓期间,丧家主人和主妇都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还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大殓,指收尸入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的仪式非常隆重。 收尸盛殓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的,忌讳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或以为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寿棺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朱红色,有的写上金字,也有画上花鸟人物的。当然,贫穷人家的棺材一般不漆。大敛一般在小敛后的第二天,也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其主要原因是:有的死者可能还未真正死去,还有可能活过来,大敛在死后的第三天进行,就是为等待他生还过来。死了的人又活过来,还真的绝非尽是妄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龙桥乡护邻村有个姜姓男子死了,一家大小哭得死去活来。谁知,小殓后的第二天,在即将举行大殓的时刻,那死去的姜姓男子在儿女们的哭声中突然从挺尸板上起身坐起来了,问:“你们在干啥子?”把在场的人吓得魂飞魂散,一下子全懵了。等人们回过神来的时候,那姜姓男子已经下地在自己打扫自己的挺尸场地了。事后,那姜姓男子又活了十多年,直到1972年冬才真正逝去,享年83岁。 大殓时,有的棺底铺香末,香末上铺一层谷草或黄纸,有的棺底铺被褥或垫帕,有的还置5枚铜钱。接着是丧家主人&奉尸敛于棺&:丧主抱死者头部,两个抬丧者抬身子和脚,将遗体放入棺材内,平直仰卧,男性头部要顶住棺材的回头,女性脚要顶住棺材的回头;头顶两块砖(称合砖),头枕3块瓦或枕头;身盖一块长白布(即盖帕),脸盖草纸;脚垫2块砖或衣物,口中含钱或食物、珠玉。有的丧家还让亡人左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金元宝;右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银元宝或银子;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或当时社会上通用的硬币,如大铜子之类的。最不济的家庭也得给亡人手里放一块手绢。为了保证亡人能够落个尸首完整,凡是亡人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西,都应殓入棺内。比如年老后脱落的牙齿、小殓沐浴时所剪下来的指甲,都必须把它们放入棺内。棺内空隙处,填入木炭和塞些死者生前穿过的衣物,直至将尸体四周塞满塞紧。另外,还要拉中线,看遗体是否摆放在了棺材的正中线上。最后,将棺盖合上大约四分之三,只留下盖有草纸的头部,以供未能赶到送终的后人或前来吊唁的亲人们瞻仰遗容。大殓结束,停棺在堂,直至出殡。棺立中堂为灵堂,孝男孝女和亲人按尊卑长幼,男女有序,轮流肃立守灵和烧纸。同时,举行堂祭:鼓乐队敲锣打鼓吹唢呐打孝堂;孝女及亲友中的女眷哭丧或唱哭丧歌;和尚道士念经诵忏和念祭文等。其间,遇到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孝男孝女必须陪吊并鞠躬致谢或跪谢。 招 魂
死者的尸体安置就绪之后,有的丧家还要举行招魂仪式,为死者“招魂”。招魂,有的是在死者刚刚咽气那一刻,亲属挥舞着死者的衣服,登上房顶大声呼唤:“XXX,快回来呀!……”。连喊三遍,以期望死者的魂魄返回于衣,然后把死者的衣服扔到房屋下,由人接着,再把这衣服盖在死者身上,认为死者的魂魄就会重新回到其身上,从而使死者死而复生。民间认为:这件衣服被死者所穿着,染上了人的肌肤香泽,有着&肉体&和&气息&的双重联系;魂魄也许就会依着熟悉的味道或形状而归附回来。特别是客死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如果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就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有的丧家是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招魂。幡旗迎风飘飘,取其缠绵的意思,魂魄就能够循着这飘扬的幡盖归来。大幡通常有三四丈高,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各不相同。其形式就像演传统戏时所举的大旗一样,中间挂着缎子绣的软片,绣着一条大龙;外边装饰着彩球下垂,幡的上面是荷叶宝盖,宝盖的中间是红色衬托下的蟒的大宽飘带悠然下垂,蟒的中间镶着绒腰,整个幡有一丈多长。另外,从宝盖挂下的两个窄条,由幡杆高高地挑起,幡杆插在红漆架子的中央。 & 还有一种形式,幡的本身不是绣片,而是亡人的牌位,称为&官衔幡&。据说,招魂后死者的灵魂就依附于这块灵牌之上。幡的下座两边有穿杠的绳套,以便于出丧的时候由杠夫抬着,走在最前面导行。大幡一般立在二门的外面,死者如果是男人,立在门的左边;如果是女人,就立在门的右边。有的亡人因无法找寻回尸体,他的家属就用稻草人代尸,穿上死者生前的衣服,在家里摆设起“灵堂”。同时,在村外的高地或路口,搭起一个小小的“蘸台”请道士为死者招魂。“蘸台”点起香烛,中间放着稻草人,身上贴着死者的生辰八字;道士坐在“蘸台&”上,敲响钟磬铙钹,嘴里念着咒语;“蘸台”前后燃起一堆堆的篝火,有人手拿一杆带根的毛竹,顶梢上挂着箩筐,里面装一只雄鸡,面对远方,随着道士的咒语,不停地摇晃着毛竹;也有的由死者家属,披麻戴孝,提着有字的灯笼,高声呼叫死者的名字:“XXX来呀!XXX来呀!”声音非常凄凉。然后,由一个孩子或者亲属答应道:“来喽!来喽!”一呼一应,随后由道士引魂回家。到了第二天,亲属才把稻草人放进棺材,送到山上去安葬。招魂的目的,《礼记》上是这样说的:“尽爱之道也,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意思是说,活着的人为使死者能重新回到人间,因而祈求鬼神,希望让他的灵魂从阴森森的冥界回到尸体上来,这是生者在尽最后的爱心,是作最后的努力挽救死者。到了后世,对于招魂的解释虽有所不同,但大都无处左右。招魂仪式后来一直流传了下来,各地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尤其在古代的长江流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大诗人屈原,在他的楚辞中就有专门的一篇叫做《招魂》。虽然这一篇的本意是为他所忠心侍奉的楚怀王招魂,但诗中引用了很多楚人的招魂习俗。当人们所爱戴的或者所景仰的人死去后,活着的人认为这一刻他可能还没有死,只是被鬼把魂勾去了,所以就要马上想方设法、上天入地去把他的魂找回来,用种种美好的生活情景来引诱他回到人间。其中的一种方法就是:找一根长长的杆子(木杆或竹竿),伸到空中,上面挂一块幡(幡用绸子、缎子做,穷人家用纸来做),作为一种标志,为的是让在天地间飘荡的死者灵魂能回归原位。这叫招亡魂。招魂发展到后来,不仅是对死者,而且对活着的人也进行招魂:某些人得了很奇怪的病,精神恍惚,医生怎么也治不好他的病。于是,人们为他招魂,这种招魂叫做招生魂。招生魂与招亡魂有一些区别,这里不予详述。 从屈原的楚辞中看,招魂有这样几种程序:首先由男女巫师各一人装扮成上帝和巫阳,上帝下令让巫阳下招,于是巫阳就开始以筮占卜,寻找灵魂的所在处,然后下招呼唤灵魂。在下招呼唤中,如果将死人的灵魂呼唤回来了,下一步就由其它的能言善辩的巫师,一步步地将魂灵引入城门,直到回到设有招具的地方,这就是“享堂”。享堂是为死者专门修设的居室,室内的布局和陈设大致上是按照死者生前居室的样式,但是比平常的要精致和豪华一些,其目的是为了能引诱死者的魂灵回到人间。招具则是指竹笼、彩带和丝织的衣物等。第三步是用美妙的歌舞音乐和美味的佳肴来诱惑、聚集、安抚死者的魂灵,让他们看到人间的欢乐美好,留恋这一切,而回归于身体,活人便达到自己的目的了。邻水人多数系湖广填四川而来,丧葬兼具湖广风俗的色彩,招魂要向四方甚至六方招(宋公文张君《楚国风俗志》)。同时,除了在人将死或刚死时进行外,后来也发展到在人死后即将埋葬时或者在埋葬后的几天之内也要进行一次招魂。采用的程序仍然与屈原的招魂中所用的仪式差不多。比方说,招魂要先请天神下界,然后再请古圣先贤临坛,有意思的是所请的神灵中也有屈原本人,他也被称为相公,大概是后人们已经把屈原作为招魂的始祖看待了吧。在招魂之前,也是要先问清楚失魂者的生辰,然后再占卜吉凶,随后就开始了招魂的过程。还有一些招魂的习惯是在人死之后、入棺之前的那一时刻进行。当家里的长辈亲人死后,人们在习惯上总是希望他的香火不断,尤其是在将死的那一刹那,晚辈们唯恐香火烧断的担忧就格外强烈,因此总要采取种种办法来阻止或延缓这一过程。 报 丧 死者的亲人们在家中举行了招魂、接气等仪式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尽快地到各个地方去,向各方亲朋好友报告病人已亡的信息,这在丧葬礼仪中就叫做“报丧”。报丧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各方有关的人们知道某家某户有人死亡,便于他们按照当地的习俗前往吊丧,或者是前去帮忙。二是出于遵守当地习俗的目的,让人们能够有准备,以便能遵守各种丧葬礼仪,不至于出一些不利于自己和别人的差错。报丧,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春秋早期,周昭王向南方征战,不幸被楚人打败,掉到水中淹死了。他的臣下官员们觉得这件事很没面子,便不向各诸侯国报丧。这就是《左传》上记载的“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这表明当时已有报丧这一作法了。中国丧葬礼仪中,报丧有许多讲究和形式。邻水也不例外。首先是批榜: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书“故先考,享年月日,寿终正寝”;母亡殃榜上书“故先妣,享年月日,寿终正寝”。“批榜”相当于现时的讣告。其次是确定丧历。旧时,讲究逝者归天日子的时辰和逝者的落材(小殓)、出殡(大殓)的时辰不能有相冲相害,总怕有“科犯”,影响活着的人的命运。于是,往往请阴阳先生挑拣吉日良辰。这俗称“拣丧历”、“翻丧历”。丧历写明逝者落材、出殡的日子时辰,写明落材、出殡时需要回避的亲戚朋友。丧历须张贴在大门边上或孝堂显眼之处。如果逝者归天日子时辰有“科犯”,如犯“重丧”、“三丧”之类,抬棺者会用迷信的办法予以“祭度”。民间三日内殡殓,不用拣丧历日子。再次是报丧不能违背当地风俗。从古到今,从报丧的时辰到报丧的禁忌,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民情,大多数丧家不会违背当地的习俗,否则就会受到舆论的指责或者招到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的不满。所以,报丧不能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在清朝时期,汉族报丧的规矩大致是这样的:凡有儿女的人家,如有亲人亡故,家属要按男左女右的惯制,在自家朝街的门旁边贴上一长方型的白纸,上面写上死者的官爵、姓名、年月和孝子的姓名,这叫做“丧报”,也叫“报丧贴”或者“门报儿”。这样做的目的是丧家认为自己重孝在身,除特别亲近的亲戚外,不便到别人家去报丧,因此在自家的门楣上贴上这样的讣文。在讣文的末尾还要写上“恕报不周”或者“恕不遍讣”等表示歉意的文字,以达到报丧的目的。这种报丧的形式实际上是一种禁忌的思想在起支配作用。到清末民初,凡对外地的亲戚朋友一般都采用邮件的方法通报丧信。这一类信件都有专门的讲究:一般是在信封的右上角上要用火烧焦,叫做“焦头信”或“火烧信”,收信人都知道这是报丧的信。亲戚朋友接到信后,有的还要在家中马上摔碎一只碗,以驱晦气。 民国时期,有的地方,报丧的首要对象不是亲朋好友,而是前辈祖宗。当病人断气后,孝子孝女们就开始哭天嚎地的跑到城隍庙去报庙:要先鸣锣报关主,然后丧家再请人鸣锣开道到庙中去焚一些纸伞、纸椅、纸烟等物,并请礼生读告文,到祖祠行告礼,这就是向祖宗报丧的仪式。这体现了人们对死去的祖先的尊崇超过对活着的人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报丧仍然有许多讲究和形式。当人死后,死者的亲属奔赴亲友家中去报丧,一般不进别人的家门(事实上,亲友们也一般不让其进门),而是叩门后在门外跪着叫门,一直到亲友开门出来;见到亲友后,孝子才磕头泣告丧情;告知后立即离开。若不是孝子去报丧,而是孝子委托的其他人去报丧,则报丧之人可以不跪地、不磕头、不哭泣,但也不能高声大气告知丧情,告知后也立即离开。这样做的目的,是以免把阴气带进别人家,于亲友不利。 有的禁忌则不是在是否进门,而在于进门报丧时的装扮:报丧者不能穿奇装异服,不能打扮得花枝招展,更不能大声喧哗或嬉笑。在一些地方,丧家把亲族和至友的名字写在手摺上,然后派人到各家去走报。这称之为“报死信”。报信者到别人家里去时,手里必须拿着一把雨伞,亲戚朋友接到死信后,要烧两个鸡蛋给报信人吃,随后还要摔碎一个碗,当地的俗话叫做:晦死鬼滚蛋。还有一些地方,如果死者是女性,要先通知其娘家的人,娘家的兄弟姊妹无论多远,都必须立即赶去奔丧吊唁。与此同时,丧家人要立即把死者睡过的草垫卷起来,中间插一根手杖,立起来放在门外,以示报丧。村子里的人见到此物,就知道这一家有丧事,便前来帮忙。有的地方是在门口用椽子立一根高竿,竿顶托一个口朝下的竹背篓,背篓上插一些松枝和白纸条,以示报丧。还有的是出“课文(即讣告),写明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多少岁,入殓及出殡时间,末具孝子、孝孙名字,写好后印发或贴在大门口和十字路口处。 现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以及电信业的发展,丧家多用手机报丧或张贴讣告报丧,其禁忌也少了许多。
& & & & & & & & & & & &披麻戴孝 长辈去世,其儿女及其以下后人必须为老人披麻戴孝。麻,即麻布、麻条、麻丝。披麻戴孝,过去指披着麻布或穿着麻布织的衣服,头上戴白帽或包长长的白头巾,帽子或头巾系上长短不一的麻条或麻丝,为长辈尽孝和守孝,以示哀悼。近、现代指穿着白色的孝服,头上包裹着系有麻条或麻丝的白头巾悼念长辈。近些年,有的戴黑纱,以示尽孝或守孝。披麻戴孝最早出自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帽或长长的白头巾,表示哀悼。随着时间的推移,披麻戴孝演变为子孙身穿白色衣裤、头戴白帽子或长短不一的白头巾,帽子或头巾系上长短不一的麻条或麻丝,以示哀悼。近些年来,披麻戴孝一般不身穿白色衣裤、头戴白色帽子了,一般头包长短不一的白布头巾,头巾上系长短不一的麻条或麻丝,表示对老人的哀悼。头巾又称为孝帕。头包系有麻条或麻丝的头巾悼念长辈,称为“包孝帕”。凡与死者沾亲带故者,均包孝帕。孝帕分四种:下两辈为白色孝帕,儿子孝帕最长(几乎拖到地上或脚后跟),女儿次之,孙辈再次之。曾孙孝帕为黑色,表示四世同堂。若有五辈人,则玄孙包红孝帕,表示五世同堂,以显示死者年高有福。有的地方女婿的孝帕上贴有一红色圆纸,麻带为红色,以示与儿子的区别。近些年,孝帕均为白色。披麻戴孝,一般只系死者的儿女等直系后人,旁系子孙戴孝不披麻。从为死者入殓开始,到下葬结束告一段落。有的要“做七”以后,方可不再披麻戴孝。有的“做七”以后,还要内穿孝服(白色衣裤)守孝一年或三年。关于披麻戴孝,曾经有个传说。在人类的祖先还有一条尾巴的时候,老人活到五十岁,尾巴渐渐变黄,最后落掉就死了。儿孙发现老人尾巴黄了,在还没落掉之前就要把老人杀了,全家大小围着烹食,这叫尽孝。后来,有一个老人活到六十岁的时候,尾巴已黄得就要掉了,他的儿孙纷纷议论:“阿公尾巴黄得就要掉了,我们要有肉吃了”。老人听了很生气,心想;满堂儿孙都是我养育的,我身强力壮时,你们孝敬我,如今老了,就要宰了我,吃了我,是何道理?可又一想,自己以前不也吃过祖先的肉吗?真是厄运难逃了!于是,老人偷偷躲进深山的石洞里。他的儿孙转眼不见老人,急得团团转,立即分头四下寻找。找了好几天,总不见踪影,只好带着麻袋进山,既当席子又当被,又能挡风避雨,继续寻找老人。他们找呀找呀,找到第七天,才在一个深山的石洞里找到老人,可他已经死了,身尸也开始腐烂发臭,闻不得也抬不得,只有两只眼睛还睁得大大的,死不瞑日。见到的人都吓得魂不附体,有的吓昏在地,有的忙用麻袋盖着头、捂着鼻,放声大哭。亲戚和村邻也闻讯赶来,同样用自己的头巾遮脸捂鼻,陪着大哭。最后,就近砍树作了个木盒子,由儿子将老人的尸体装入盒内,众人一人一把土,把老人埋在山上。这时,儿孙和亲戚邻居都悲痛未尽,还用麻袋和头巾遮盖着脸,痛哭着回家。他们有的哭老人死得很惨,有的哭自己没肉吃了。从此以后,人们渐渐改掉了吃老人的陋习。老人死了,也效仿这种方式,用棺材收殓埋葬。儿孙呢?则穿麻衣、披麻条或麻丝、包头巾为死者送葬,以示哀悼。披麻戴孝,实质上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方式,是生者为死者尽孝心、孝道的一种表现。 堂 祭 堂祭,即设灵堂祭奠。灵堂,就是停放灵柩或挂有死者遗像的地方,一般为丧家堂屋,是人们为悼念死者、寄托哀思而设的专用场所。旧时设灵堂,先要将堂屋所供家神牌位等用白布或白纸遮掩,然后将灵柩摆放在堂屋正中,在灵柩之前立一纸扎的类似牌坊的门辕,门辕正中用白布作帷幔,上书斗大“奠”字,左右挂孝联。帷幔前方置一方桌,并用白布铺盖,桌上放死者灵牌子,左右有“金童玉女”侍立,俗称“陪灵童子”。近些年设灵堂,灵堂的正中摆放灵柩或在堂屋正中上方高挂死者遗像,遗像下是斗大的&奠&或&悼&字,左右两边高挂,用以概括死者一生的主要功绩或经历,大多数丧家还将亲朋赠送的祭幛悬于两侧,越多就越显得热闹风光;灵柩前面或遗像下面设供桌,桌上有亡人牌位,牌位前是香案、蜡烛、三牲及菜肴果品之类供品等,香烛高烧,有的还在灵柩或遗像两边摆放翠绿的松枝、鲜嫩的白花与纸扎的花篮,供桌两边和前面是打孝堂、演奏哀乐的乐队与守灵人。灵堂的布置讲究肃穆庄重。旧时灵桌分三尺竹桌,四呎三宝灵桌, 六呎三宝灵桌,八尺三宝灵桌,依照灵堂空间大小来规划。遗像分十五寸、十八寸、 二四寸、 三六寸,通常为十八寸。遗像像框正中应搭设结有花结的黑纱,黑纱从像框上端正中点平分垂在像框的两侧。有的丧家还置一些松枝冬青、横幅、鲜花、花圈烘托气氛。堂祭期间,灵堂的供桌上燃有一盏油灯,时时加油,不使熄灭,号为&&;孝子披麻戴孝,凄楚地肃立灵柩旁边或灵堂;乐队不间断地轮流奏哀乐或敲锣打鼓吹唢呐;和尚道士轮番念经诵忏,超度亡灵;女眷哭灵或唱哭丧歌,倾诉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和感恩之心,诉说亡人一生的艰辛苦情与功绩;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孝子孝孙跪或侍立两旁陪吊并鞠躬致谢。其情其景,无不让人为之动容、情不自禁地泪水盈眶!同时,整个灵堂必须有子孙或亲友一直伴宿守灵,伴宿守灵和围观者越多越好,越证明死者有福气、有脸面。堂祭一般从设完灵堂开始,到出殡结束,一直不间断。古时候,人们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死亡仅仅是灵魂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必须使灵魂有一个安顿之处,演变到后来,便出现了灵堂。事实上,人死之后,丧家在家门口搭建灵棚,或在厅堂内设灵堂,都是想使死者灵魂有安息之处,也是便于让亲友前来吊丧死者有个场所。灵堂门外左右两侧置长桌,一边为收礼处,一边为签到处。
哭 丧 亲戚朋友、前后邻居知悉死讯后,持冥纸、香烛等祭礼纷至沓来吊唁,所持祭礼丰约各随其分。丧家必须礼待,还要有人在灵前哀哭报客。如有长辈前来吊唁,孝子孝女须行跪礼谢之。在山区,子女不孝,怕娘舅或长辈奔丧时为难,往往长跪不起,直到娘舅或长辈允许,才能起立。另外,丧家一般都雇请乐队在大门前用唢呐、鼓乐声接客,以便孝子孝女哭丧待客;丧家还要泡糖茶先让来客甜上一甜,再留饭款待。前来吊唁的客人离去,也用唢呐、鼓乐声送客。哭丧,顾名思义,就是哭亡故的人,以表达哭丧者的悲伤之情、忏悔之意,以表达哭丧者对亡故之人的哀思。哭丧,贯穿于整个丧葬仪式。哭丧,有的嚎啕大哭,呼天叫地,让人痛断肝肠;有的凄凉声噎、痛楚异常,让人感同身受、鼻酸泪流。特别是儿女们一把鼻涕一把泪、凄楚可怜地哭唱那《十想歌》,无不让人为之动容,经常让在场人哭成一片。《十想歌》的歌词是这样的:一想爹娘把儿养,十月怀胎在心房。伤心庙里取宝箱,二老曾把宽心放。怀胎十月临盆降,喜儿一尺五寸长。传宗接代有指望,养儿无非把老防。 二想爹娘把儿养,满口未把牙齿长,口口吃的娘身浆。白天把儿背身上,夜晚把儿放身旁。喂儿抱断一双膀,喂儿未睡干净床,喂儿熬坏眼一双。 三想爹娘把儿养,麸麻豆疹受惊慌。倘若儿女有病患,忙请医生开处方。儿不吃药哟性子犟,药汁里面掺砂糖。百家锁儿锁颈项,指望儿女百年寿岁长。 四想爹娘把儿养,为学文化送学堂。选择名师把学上,教儿发奋读文章。家贫也要结清账,为儿在学堂不忧伤。家里家外事儿再多,大包大揽自己扛。 & 五想爹娘把儿养,儿女长大走四方。或上川来或下广,或为功名到官场。梦中把儿见,醒来两眼泪汪汪。每日开门朝前望,盼儿归家抱胸膛。 六想爹娘把儿养,婚嫁大事操心忙。请来媒人四处访,千挑万选把女儿放。茶壶茶杯与床帐,铺盖枕头与衣箱。不分儿郎与女郎,手掌手背都一样。 七想爹娘把儿养,直下蓝田与白庄。为儿穿衣把线纺,为儿走路把马放。为儿住屋修瓦房,为儿吃水打堰塘。白发苍苍拄拐杖,支撑诸事儿事把家当。 八想爹娘体不爽,患下五痨与七伤。一时说是浑身涨,一时又说心内慌。医生只说要调养,慢慢调养身体康。谁知病沉变了样,秋去冬来起不了床。骨瘦如柴一副光框框,硬是摇摇晃晃把活儿忙。九想爹娘把命亡,从此阴阳两隔长。声声叫喊无回应,只能空把灵牌望。家中没有主心骨,好比房屋失中梁。从此儿女无依靠,只能独自打虎上山冈。生离死别肝肠断,天旋地转泪茫茫。十想爹娘把骨葬,一堆黄土皆文章。只管夜晚送灯亮,哪管雨雪与风霜。按日站在门前望,不过白纸与羹香。阴间鬼神莫阻挡,让我爹娘顺利到天堂。来生再与我们成父子,教儿教女怎样在社会上闯荡!在邻水,当家中有人死去后,丧家的女眷们一般都会随即便嚎啕大哭起来,而且哭声越响越好。如果哪家死者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其子孙后代就要被人们视为不孝而遭到唾骂。为了求得孝名,孝子贤孙们除了自己哭丧,有时还会花钱请人来哭丧。哭丧有儿女哭、孙辈哭,还有亲友等人哭,因身份的不同而内容各异。如亲家哭:亲家犹如一只蚕,一生勤奋又节俭。为儿为女吃尽了苦,才积得这份薄家产。只说你长寿享清福,谁知你早早离人间。……………………你有一双好儿女,也能含笑在九泉。
& & 又如朋友哭: & & & & & & & 哎呀我的老哥喂,你啷个倒下不起来? & & & & & & & 千呼万唤你不应,真就忍心把我来离开? & & & & & & & 从此阴阳两相隔,叫我啷个不伤怀? & & & & & & & ………………… 哭丧,又称之为“唱挽歌”,可以分为三类:“散哭”、“套头”、“经”。“散哭”是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没有限制,其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辈的不孝,悲叹自己的苦难身世;“套头”有内容的限制,哭的时候是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经”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的。在现代的哭丧歌,其内容大都包含三部份:一是哭死者生前是如何受苦抚养子女、奉献一生;二是表达子女的悲伤情怀;三是子女们祝愿死者一路走好,并保佑子孙后代大富大贵、一帆风顺。哭丧的目的,除了表达悲伤之情、感恩之情、忏悔之意和对死者的良好祝愿外,还有一层意思是:让死者心安理得地离去!
& & & & & & & & & & & & & & &开 路 & 所谓“开路”,按民间的说法,就是替死者打通阳界通向阴间的道路。开路又叫做道场、做法事或做斋,一般请和尚或道士来做这件事儿。开路前,要先请水、祭灶。请水,就是由孝子中的一人举着幡、丧主端着灵牌走前面,其余孝子与和尚或道士等人跟随其后,敲锣打鼓到井边,先焚香烧纸,接着和尚道士念念有词说道一番,然后从井中打上一碗或一盆、一桶水,再敲锣打鼓回到灵堂。其意思是:饮水思源。祭灶,又称扎灶。做法与请水大同小异,只是和尚道士说词的内容不一样,也不用舀水。祭灶就是拜灶神,其意思有两层:一是有利于亡人到阴间有地方烧火煮饭,二是便于办丧事期间做饭、办席顺利。办完这些事后,紧接着就是正式开路。开路在灵堂进行。如遇灵堂狭窄,就在地坝等宽敞处扎灵棚进行。灵堂摆放着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菩萨塑像或神道牌位。道士穿上法衣,拿着朝剑、醒木,下跪作揖;和尚穿着袈裟,敲着木音儿,或坐或站或走念经诵忏;孝子们在后面下跪或鞠躬。道士念念喊喊、哼哼唱唱,有时画符挽诀,有时把铃儿摇得叮当响。除了这些,堂内有时锣鼓齐响,有时鞭炮声扬,整个道场充满浓郁的悲哀神秘的气氛和销烟火药气味。开路的规模,根据丧主家经济状况决定。有小开五方的,也有大开五方的。 &小开五方即小开五方路,也叫做小斋。小斋为24场(道士做法事分24个小段,每段为一场),道场做到上“开路表”为止。大开五方即大开五方路,又叫做大斋。大斋为48场,其中有放烟火架、放洋灯两大法事,道场做到“迎灯绕馆”为止。先是和尚道士宣读“开路表”。其次是和尚道士念经诵忏(一般要念八经八忏)、读祭文。再就是“游方”。“游方”,即游东、西、南、北四方和中央,或者游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和中央。据民间的说法:游方是为亡灵寻找和开通上天入地之路,以利于死者的魂升入西天极乐世界、魄进入地下安息。“游方”过程中,领头的和尚或道士敲着木鱼(又叫木音儿)走在最前面,其余和尚道士敲着锣、打着鼓或吹着唢呐像跳舞一样紧随其后,与最前面的和尚道士的动作和唱词一应一合;随后是举着幡、端着灵牌、举着燃香、披麻戴孝的孝子们,孝子们按照领头和尚或道士的安排泣哭着烧纸、上香、作揖叩首或跪拜。每到一方,和尚道士都要祷号,将亡者的天号、地号、年月日时辰号一并祷告上苍和鬼神,将所有快降生的生灵和鬼神祭开。这时,只听到和尚道士嘴里念念有词:“天上的岩鹰莫落地,地下的鬼神不能现身,不能进灵堂。”随后,把整个灵堂全都封闭起来。接着,拜神龛,请告家主菩萨,禀报死者的生辰与死辰,请家族宗神接纳新亡魂灵;再拜西天佛祖,孝家全体人众在道士带领下祈求诸神保佑死者亡灵。同时,所有器乐齐奏,鸣放炮竹举哀,全体孝男孝女大放悲声啼哭。最后,众人回到灵堂,继续吹打乐器、念经诵文、哭拜,和尚道士道士师徒敲锣打鼓吟唱,一人唱众人和,声音悠扬凄厉,直至出殡的早晨和尚或道士盖棺封柩及掩煞、起棺出殡,开路才算结束。此后,就是洒扫坛场、荡秽等活动。如果亡者是女性,还有一项“破盆洗产,过艾蒿桥”之类的活动。民间认为,人死亡后,魂魄理所当然会离开肉体。但是,大千世界,茫茫阴间,高远的天堂,从哪里走呢?这就需要由活着的人来给他&指路&。这就是民间为什么要为亡人开路的原因。其实,开路不过是一种祭奠形式,为的是不让亡人冷冷清清离开人间,为的是用这种形式后人们多尽一份儿尽孝心或孝道。
& & & & & & & & & & & & 出 殡 出殡,即送葬,也就是将装有死者的灵柩(亦称灵棺)送到墓地埋葬。旧时崇尚入土为安,一般都兴土葬。就是现在,火葬后也要把骨灰盒埋葬入土。出殡前夕,死者家属须跪在棺材旁吃饭,谓之吃“棺材饭”(喻示有官有财)。然后举行堂祭,随后封殓、出柩。这是和尚道士做的最后一朝法事。封殓,又称封棺、盖棺,这是丧礼中也是道场中最神秘的一幕。封殓开始,主坛道士着道服,主祭孝子净手就位,陪祭孝子净手到位,鸣炮、奏哀乐、焚香化纸,所有亲眷大放悲声,礼生读诵诰文,道士诵经焚诰文。礼生读诵痛章文表一套,道士诵经焚化痛章,如此再三。然后,主坛道士正式封棺。诵读经文,请来诸天大佛,前人师祖,念动护身防煞经文。接着,死者亲眷凭棺看望亡人最后一眼,举哀号啕,极为伤痛,但勿将泪水滴落在亡人身上。再就是主封执事人员手舞引路幡,口念经文,围着棺材转,最后高声喊叫:“将猫、狗家禽家畜赶出灵堂,特别要将黑猫捉住关好,防止乱跑(黑猫似幽灵);叫醒所有家里熟睡的孩子(以免灵魂盖住);严格检查棺材内有无异物。” 主封执事人员之所以要这样高声叫喊,是因为民俗认为:与死者生前有怨恨的人,可能会在棺中做手脚,暗害丧家。如拿棉花团塞住亡者双耳,这样亡人的后代会出聋子;拿锅盖盖住亡人的胸脯,亡人后代会出“哑巴”;棺内放铁钉,亡者转世投胎会成跛子。尤其是对遭凶而死的人,乡邻怕他变鬼后寻人作替身,暗暗往棺内放生铁,以压住他不能转世作孽。随后,主封执事摒退孝家亲眷,在预定的吉时那一刻,准确地封棺扣盖,用竹梢把棺木四边的隼口栓牢加固,有的还用桐油和石灰密封缝口,这谓之“封殓”,或者叫“盖棺”、“封棺”,也是人们常说的“盖棺定论”。接下来是出柩。出柩首先要发丧。发丧一般请阴阳先生来主持,有的由和尚道士来执事。发丧时,旧时讲究年庚(以年为主)与发丧时辰相冲的人要回避,众乡亲和孝子则围在棺材旁静侯。主孝子抱灵位退出灵堂,送葬人员各就各位、依次列队;八仙(指抬棺者)用力拉索或遥绳绑好柩杠各就各位;所有孝子一一给八大金刚跪叩,气氛紧张、肃穆。棺材上摆放一碗柴灰,一把斧头,一只大公鸡。主事道士掐或咬破鸡冠,使之出血,用鸡血在棺材头(大的一头)画一个“佛”字,再扯几根鸡毛粘贴在棺材的血迹上,接着诵《发丧经》:“此鸡!此鸡!不是非凡鸡!头戴红冠子,身穿五色绿毛衣。别人买你无用处,孝家拿做发丧鸡。 &
天皇皇,地皇皇,玉皇差我发亡丧。亡者归天去,孝男孝女得安康。 &
天无忌,地无忌;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时无忌。百无禁忌!今时发丧,大吉大利! & & 天灵灵,地灵灵,亡者听我说原因,离了阳间吩咐你,甲子终了丧报灵。 &
一辞孝男孝女,二辞孝子和孝孙,三辞邻里和九族,四辞家龛与福禄,五辞朋友和亲戚。辞别了你要立即起身,在路行程有钱许,拦路野鬼各藏身;百般食物交待你,冥中收用万万春。 送一里,去一里,不要抬头望这里;送一程,去一程,不要抬头望这村。父母恩爱终有别,夫妻意重也分离。非是吾师来说断,自古留生不留死。孝男孝女,富贵双全,子孙发达,入学中举,文武显赫,代代幸福。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一起东方甲乙木,重丧孝服出不出?(众呼:出!)二起南方丙丁火,重丧孝服躲不躲?(众呼:躲!)三起西方庚辛金,重丧孝服行不行?(众呼:行!)四起北方壬癸水,重丧孝服起不起?(众呼:起!)五起中央戊己土,重丧孝服出不出?(众呼:出!)两排金刚齐动力,如若不听吾师令,霹雳斩断不留情。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起!(众呼:起!)”主事道士诵经毕,立即拿起斧头砸粹棺材上的灰碗,大喊一声:“起!”抬棺的八大金刚随之和众人齐声呼喊“起!”立即杠上肩、挺身而起,抬起灵柩。主事道士又将棺盖一拍:“走!”八大金刚齐声呼应:“走!”吼声如雷,震得屋瓦作响,抬起灵柩就往灵堂外奔去。众人用手扶着棺材出门,不能让棺材触及门框、门槛和地面,否则家里大不吉。这时,鞭炮、鼓乐齐鸣,孝子及亲友们哀哭声震天撼地,“买路钱”纷纷撒下。随着棺材出门,孝家立即组织人将灵堂里的孝幔等东西撤走,大门上的“灵堂”二字也迅速撕掉,还用桃树枝扎成扫把将堂屋打扫干净。送葬路上,撒“买路钱”者走在最前面,不断将“买路钱”撒向四周和地下;其次是持“引魂幡”的孝子;再次是端着灵牌的主孝子;接下来是抬着棺材的八大金刚与和尚道士及吹鼓手;再接下来是披麻戴孝、手持祭帐和花圈的孝子与亲属;尾随的是其他三亲六戚和好友及邻里乡亲。长长的送葬队伍鼓乐声不断、哀哭声不断。八大金刚奔跑呼喊,柩行如风,每遇坡坎,“起”声不断,蜂拥而走。灵柩中途不能落地,逢水过水,逢山爬山,每遇过桥或险阻,众人立即上前捧杠扶柩或用长条木板凳搭撑棺材,主孝抱着灵牌领着孝子一溜儿跪在灵柩前的桥或险绝处,哀哭着焚香烧纸并燃放炮竹。送葬队伍浩浩荡荡,一路衷歌,走走停停,而每次停歇或遇到三岔路口,一般都要焚香烧纸进行“路祭”。就这样,一直到事先由阴阳先生选好的墓地。
& & & & & & & & & & & & &选风水好的墓地 旧时的人们认为:墓地,是人一生的最后归宿,牵涉到子孙万代的兴衰。所以,历来的人们都十分重视墓地的选择,总想找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作墓地安葬自己或自己的老人,让家族人丁兴旺发达、财源滚滚而来、事业欣欣向荣。关于墓地的风水,有许多讲究,风水先生的行话叫着: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中水塘。也就是说,墓地要有山有水,有送、有迎、有护卫、有水塘。有送:墓地后面有来龙相送,来龙是自远方的高大山峰而来的一个接着一个的山峦,这些山峦起伏婉转、蹦跳欢悦,山峦上竹树繁茂,谓之来龙有生气。有迎:前面有由小到大的山峦鞠躬或翘首相迎,这些山峦一层高过一层,直至天际,谓之前有朱雀。有护:左、右均有山峦内弯相扶或护卫,谓之左有青龙、右有白虎相护卫,但左边的山峦应该比右边的山峦高些,白虎还不能回头望。有水塘:墓地前面地势平坦、宽广,最好是一片水塘,墓地与周围的山峦之间的山水或沙水汇聚其中,然后再蜿蜒流出水口、流向远方。墓地的吉穴,必须是在来龙生气凝结的那一点上。民间认为:选这样的墓地和墓穴,可以让死者有一个好的归宿,长眠在山清水秀之地,安息于充满生气的地下,这样才可以庇佑子孙、让家庭人丁兴旺发达。另外,墓地要背依青山,前望山尖,即所谓“坟打包,屋打垭”,据说这样的地方子孙才能获得富贵。坟头不能对着白岩壁,据说对着白岩壁后人中会出小偷,导致家道不兴。墓地,有的是死者生前就选定好了的,但多数墓地是死者咽气后丧家请阴阳先生四处观察、比较后选定的。旧时,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不惜重金请阴阳先生跋山涉水,在方圆几十里、几百里甚至几千里范围内勘察地形地貌,追寻龙脉走势,以求找到自己或老人的理想墓地。现今,仍然有不少人十分重视墓地的选择。为了找个好一点儿的阴阳先生,为了阴阳先生能尽心尽力为自己找好墓地,不计山高路远,不惜重金,不计点头哈腰、卑躬屈膝与笑脸。 安葬多讲究 墓穴必须在出殡之前挖好。挖墓穴又称“打金井”或“打金坑”,须一次挖成,否则视为丧家还会死人。“打金井”的讲究:在开挖之前要祭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挖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再由八仙(抬棺材的八个人,又称八大金刚)或别的人来挖。“金井”的宽窄、长短、深浅由阴阳先生确定,“金井”打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金井”打好后,风水先生还要祭祀墓穴。祭祀的时候,杀一只大公鸡(但不杀死),用它的血来祭祀墓穴之地的土地等神灵,不然就会认为会“犯煞”,对丧家或周围的人不利。公鸡被杀后不会马上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就会认为哪个部位的子孙会兴旺发达。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叫做&凤凰毛&,必须要拣掉,否则于死人、生人都布利。同时,风水先生还要在井中用米衍写八卦、“富贵双全”等,表示把亡人葬在一个成神成仙的穴位上。灵柩到了墓地,先停放在两长条木凳上(有的先绕坟坑3周后停放),不能让棺材落地沾泥。因为吉时不到,棺材不能落地沾泥。然后,由丧主在“金井”内略躺(或站立)片刻,同时烧些纸或干谷草之类的,谓之暖坑;再由风水先生在“金井”四角烧纸念咒,撒五谷、茶叶(经济条件好的丧家还将一定数量的陶、石器、钱币等随葬,俗称散财。),再诵赞辞;最后阴阳先生口中念念有词地向四周抛撒米粒(称长生米,或禄米),孝子亲人跪于井前,手牵衣兜或衣巾接米。相传孝子接到的禄米多,子孙获得福禄就多。风水先生撒米结束,就是落棺。八大金刚抬棺入“金井”, 小的一头朝前(方向一般为东南),大的一头朝后,“金井”坑底前后各置一竹篾条,棺落其上。接着,风水先生用罗盘“分经调向”定位,八大金刚拨动棺材,直到把棺材落在吉穴的吉位点上为止。然后,抽去竹篾条,棺材正式落地入泥,亡人入土安息,落棺结束。这时,鼓乐声起、炮竹长鸣。接下来是盖土(又称封土或掩土)。长孝子(或主孝子)跪在棺木上,在“金井”四角各挖一锄,表示孝子告禀地脉龙神,对亡人不能侵犯。还要站在棺材上来回走一次,表示谢天谢地,祈祷鬼神保佑亡人的子孙。然后,长孝子铲起第一铲土盖在棺材上(先中间、后头尾),高喊:“父亲(或母亲)!眼睛紧紧合(闭),泰山压下来了!”之后,其余孝子将锄头接过,挖土铲泥掩棺,其他亲友等人也一齐动手挖土运泥掩埋棺材,直至完全将棺材淹没。 棺柩全被泥土掩没后,一孝子抱起灵牌,跟着持“引魂幡”的道师,后跟众孝男孝女,围绕土堆由内到外不断地转圈,正走3圈,反走3圈,圆圈不断扩大,表示后代兴旺发达,称“圆盖”。“圆盖”后,按出柩原路回家至堂屋,在堂屋右上角设一小桌,供灵牌于上,点清油灯,燃香烧纸放鞭炮。相传:返回时,谁先到家谁先发财。同时,下葬的人在回家的路上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这实际上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另外,参加埋葬的人们在埋葬之后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民间认为:这样是驱除晦气,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了。接下来是垒坟、送火烟包、砌墓立碑。垒坟:下葬后的当天,下葬的人回丧家迅速吃完早饭,赶紧又返回墓地,继续挖泥运土掩埋棺材,直至成为前宽后窄、前高后低的鼻梁型土坟(坟尾连接后面的青山)。送火烟包:又称送火把。新坟落成当天,以干稻草或干茅草编成数十节长鞭(节数与死者年龄同),谓之“火把”或“火烟包”。天黑后,孝子持香烛草鞭,送至新坟,将草鞭沿新坟的背脊放好,燃点香蜡,烧化钱纸,把草鞭前端点火,让其慢慢燃烧,燃烧的时间越长,被认为子孙福寿绵长。火把要送三天,有的不烧纸燃烛,只点燃火把,火把也可以在出门之际点燃。为什么要送火把?据说是怕在阴间的亡人无火无灯难过漫漫初夜。另外,如果是未断奶的孩子死了,要送三天奶水,据说怕他在阴间没有奶吃;如果是产妇死了,坟上插一把纸伞,送三天洗澡水,将脚盆装水放在伞下,据说是便于她好洗澡。埋葬亡人后第三天,要给新坟加添泥土,谓之“培三坟”。培土祭奠后,出嫁女才可以离开回婆家。砌坟立碑:用青色条石或灰白色、紫红色条石,将土坟前边和左右垒砌起来,谓之砌坟,又叫堀坟。这是下葬三天后的事。堀坟过程中,墓门上刻碑文(碑文为死者的姓名、出生与死亡时间、身份和主要功绩;孝子孝女及配偶等人姓名或立碑人姓名),以代墓碑。有的丧家经济宽裕、子女成才,就不仅仅是堀坟,而是修建坟山。坟山墓门横梁及其以上雕刻龙凤等吉祥动物,墓门两边是刻有楹联的石门柱,下部是条形的墓基石(墓基石前有一个插香烛的香槽)。另外,墓门前必须整理出一块平地(约十平方米左右)作拜台,以利子孙后代跪拜祭奠。砌坟立碑,一般在下葬后的一个月内完成。至于修建坟山,可以在一年、几年内完成。至此,对死者的安葬才算全面完成。 浅 葬
如果墓地是老人未死之前自己选中的,老人一死,极尽孝道的儿女不敢违背老人意志,必须将老人葬在其生前选定的地点。但是,主葬的阴阳先生根据阴阳五行把死者生辰与当年的年庚一合,常常有山向不利的时候。山向不利,不宜在此动土,于是就有了“浅葬”习俗。浅葬,就是在死了人之后一段时间内,在选定的地方不能葬坟,那么先只好简单寄葬在这里。寄葬的原则就是不能在此动一土一木,因而,只好在中心位置放两根粗大树棒,将装有亡人的棺材搁在上面,以防受潮,然后孝家从远处用撮箕运来客土和石头,将棺材掩盖起来。到了当年的大寒季节,才可以正式掘土下葬。至于大寒能葬坟动土,是因为民间认为“大寒”即“大闲”,大寒来临就意味着诸神退位,选在各路大神不主事的时候大兴土木,不仅可以不冒犯神明,而且还能避开凶灾。 烧灵房子 下葬完后,当天下午要在新坟前烧“灵房子”,否则,亡人今晚没有住处。烧“灵房子”有的不在新坟前烧,就在丧家门前或离家远一点儿的空地或路边烧。不管在哪里烧,总之要及时烧。有句戏言:“黄泉无旅店,今夜宿谁家”。灵房子是让亡人在阴间居住的,是用竹片、竹篾条和纸做成的,结构有四合院、三重堂等。做“灵房子”,先用竹片、竹篾条捆(或夹)成房子的四柱八梁或亭楼宇阁的骨架,再用竹片夹成墙壁、门窗、台阶,最后用白纸粘糊其上,最后用红、黄、蓝、绿、白等色的纸点缀。完工后,出现在人眼前的是活灵活现的农家院落或金碧辉煌、雕龙附凤的宫殿或千奇百态的亭楼宇阁,小桥流水、翠竹绿树、小道大路、石阶院坝、马车轿子、金童玉女等相间其中,俨然人间居所,煞是好看!处处充满人间生活气息。改革开放以来,灵房子内还有纸做的电视、电话、录放机、收音机、现代家具、冰箱、小汽车等。据说,有的人之所以这样做,是期望死者到了阴间也能像在人间一样快快乐乐地生活,不至于孤独凄凉。 做七和守孝
做七又叫“烧七”。亡人死后,每隔七天,孝子孝女要烧钱化纸等进行祭奠,叫做“烧七”。烧七要烧七次,七七四十九天后完结。从人死之日起,丧家男丁开始蓄须发,谓之“蓄孝脑”。 孝子孝女不能穿红戴绿,不能赴喜宴,名曰“囚七”,替亡人坐牢。至少要到五七才能结束。七,是从亡人死亡之日算起的,每7日为一期(即“一七”),第二个7日为二七,第三个7日为三七,依次往后推,直到第七个7日(即“七七”),每个七孝子孝女都要到坟前或灵前焚香化纸祭奠。到“五七”时,不仅要到坟前或灵前烧纸祭奠,还要举行“迎五七放烟花”仪式。孝男孝女请和尚道士做法事,亡者亲戚纷纷赶回家迎“五七”,给亡人摆道场做斋饭。此后这位亡故的老人便进入了该家祖先之列,到了七月“月半”,孝家还要“敬新亡人”。此后这位亡故的老人永受家人拜敬。迎五七这天,一个超度灵亡的盛大斋事活动,就是放烟火架。烟火架是画匠(俗称花儿匠)用纸糊篾扎的。画匠将竹子划破成细篾条,先做上一个大圆桶,桶高有的有1.5米,有的有2米,甚至3米,桶内圆直径最少1米,有的1米多,桶内分层,7层、8层,有的做10多层。每一层内有不同的布局,一层有一层的人物形象:做铁蹲,两个纸孩子打铁;做几个戏子唱戏,或做两人拉锯,或做几个人收禾或做小工艺等等。社会上有的百业艺人都可以做出,装在每一层上,每一层的底部装有土火药,连接有辫子一样的引绳。画匠一般要做20多天或一个月才能完成,就看老板舍不舍得花钱,花钱越多就会做得越精致,越形象逼真。因为画匠要购买原材料、要吃喝、要为自己和工人开工资,这需要花很多钱。另外,画匠还想从中赚一点儿钱。这些钱,一般人家或中等人家承受不了,只有大户人家才能承受。大户人家做大斋,一做就是7至8天,到最后一天晚上才会放烟火架。放烟火架必须有很宽的场子,一般要占一亩多地。中间由花儿匠用竹子围成四方形场子,四方开有很多门,供道士、花儿匠、孝子们出入。放烟火架完全由几个花儿匠操作:每一层安装有滑轮,花儿匠用绳子上下拉动,每一层内的纸人纸景就象真景物一样神气活现。每层底部在纸人或道具表演完了之后,就会点上土火药引子,只听“嘘”的一声,冲上天去,呈五颜六色,然后一层一层地垮下来。每放一层大约10多分钟,表演直到整个烟火桶放完(表演)为止。 & &放烟火架在整个斋事过程中是最热闹的,亲友、邻居、远近的村民都会跑去看热闹。到斋事的最后一天,要将烟火架和亡人用过的东西一同烧掉,这表示死了的人到了阴间什么也不缺。 & &在盛大斋事活动中,有的除了放烟火架外,还放洋灯。洋灯也是花儿匠用纸糊篾扎的,每一个洋灯有提水桶大小,有的人家做7至8个,也有的做10多个。灯底下那一层有支架,用桐油点着灯,挂一丈多高,也是花儿匠用拉绳操作。洋灯被点燃,燃了一会儿,由于受热,底层土火药引绳被点着喷射(像现在的冲天炮),洋灯就升上了空中,飘得越高,表示死者已升天,到了极乐世界,如果洋灯飘的方向不适宜死者葬的方向,表示死者在阴间不吉利。烧过七期之后,有的还要烧百期。旧俗:亡人过世一百天,也是一个值得怀念的日子,也要祭奠一番。民国以后,一般人家,趁烧百期,就把灵位和挽联等烧了,称为除灵。守孝,在旧时,父母之丧,孝子孝女要守孝三年。三年之中,均素衣、素食。男不婚、女不嫁,娱乐活动也须克制。服孝期间,在外做官的要离职回家守孝,此规俗称“丁忧”。人称“忠孝不能两全”,但多以“孝”为先。三年守孝期间,孝子家春节如果要贴春联,第一年只能贴白纸黑字春联,第二年贴黄或蓝色纸黑字春联,第三年贴紫或绿色纸黑字春联,3年后方可贴红色纸春联。现在,七七之内必须守孝,一般祭奠七七四十九天就可出服。但是,贴春联仍遵守旧俗。 & & & & &避 煞 避煞,就是躲避凶神恶煞的煞气。民间认为:煞气,轻者会给人带来晦气,让人诸事不顺;重者会致人生病甚至死亡。人之所以会死,是凶神恶煞缠身的结果。参加丧事,至少有两处需要要注意躲避煞气:一次是掩棺和发丧,另一次是“回煞”。掩棺(封棺)之际,当听到和尚或道士高声喊叫:“将猫、狗家禽家畜赶出灵堂,特别要将黑猫捉住关好,防止乱跑(黑猫似幽灵);叫醒所有家里熟睡的孩子(以免灵魂盖住)”,就要立即躲避或叫醒熟睡的人。发丧之际,当听到主事道士高喊:“重丧、犯科躲不躲?”就要立即躲开回避。旧俗认为,亡人在三天以外、七七四十九天以内要回家来探视。这就是俗称的“回煞”。回煞的时间,由阴阳推算而告知丧家。回煞那天,在死者生前居室里置办生前喜欢的酒菜,用筛子筛草木灰或其它粉状微尘,布满亡人生前走动的地方,边筛边倒退出门外,以免留下筛灰人的脚印。此后,全家人回避。如果回煞是在夜晚,则家人借宿他家。过后,家人回家查看,如果灰尘上面有脚印或其他印迹出现,则表示亡人回来过。其实,人们都不愿意看到灰尘上面有印迹。因为:人们以为灵魂三天以后,就要到望乡台去望乡,但是,到望乡台前要吃“春梦婆”的“迷魂汤”(又叫“梦婆茶”),吃了迷魂汤,自然就把前生的事忘了,也找不到前生的家了。人们对此还上了个“双保险”,灵柩抬出去,不能走直路到坟地,要抬很远去“转(古韵读去声)丧”,使亡人迷路,找不到家,免得死人灵魂回家来“打搅凳儿”。 & & 避煞属于迷信。但是,反映出了人们趋吉避凶的思想。 烧钱贴 每逢过年、清明节、七月半(七月十五),人们一般都要到父母等长辈坟前焚香烧纸或燃放鞭炮、摆上酒肉糖果祭奠。一则悼念自己父母等长辈,念念不忘他们的养育之恩,感谢他们的延续传承,才使自己有了幸福的家庭和事业;二则向坟地周围的人表示:坟中之人后继有人,不得损坏坟墓;三则教育后代:水有源、树有根,没有父母等长辈的养育与呵护就没有你和你的今天,必须要爱老、养老、敬老、孝老。传统习俗认为:纸钱或冥币,是阴间流通的货币,后人过年过节给父母等长辈烧纸或烧冥币,他们就有钱可花,不至于过凄苦的日子。但是,阴间也同阳间一样,人事关系复杂、关卡多,烧去的纸钱或冥币容易被克扣或拦截,可能不会如数被自己父母等长辈收到,于是就在烧纸的同时烧钱贴。下面以“七月半烧纸”为例,说明钱帖的书写格式与内容。同时说明“烧七月半”的做法。钱帖的标题写:“钱帖”两个字。正中写:“中元化钱(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半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孝男XX,具备长钱XX数,冥府钱币XX万圆,请显考X公讳XX老大人、妣考X母XXX老孺人二亡名下收用。沿途各关卡神灵和鬼怪不得克扣或拦截。否则,将遭到天打雷劈!” 最后落款写:“悼念人XXX,公元X年X月X日悼。”钱贴写好后,连同冥币包封好,在封面上写封文,右边写:“当今中元之期,虔备冥财一封”。正中写:“奉上XX老大人(或老孺人)坟下受用”。偏左写:“公元X年X月十四日化炼”。最后,在钱贴和冥币包的后面写上一个“封”字。这就是钱贴的书写格式和内容。随后,整理好衣冠,对着坟或燃烧的草纸和祭品叩拜。叩拜毕,将钱贴和冥币包放入燃烧着的草纸中烧掉!同时,还要另行给阴间各个关卡神灵和鬼怪烧点儿纸钱,以免他们从中作梗。过年、清明节、七月半这几天,孝子孝女等人不能打连通器皿,不能打情骂俏,不能吵嘴打架,以免冲撞祖先。对外家亲属烧钱化纸,可在屋檐以外烧,因外亲进不了堂屋。 祭祀后,全家人一齐上桌团圆就餐,家庭成员中有外出的必须赶回家过月半,因父母等长辈归来过年(七月半)要清点他名下的人数。另外,七月半晚上还要施孤,在地坝外烧点纸钱、泼碗水饭,施给孤坟野鬼,让他们远走他方。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欢迎您来我的凤凰博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逝者安息 生者如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